长期投资的投资范文
时间:2023-10-25 17:25: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长期投资的投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本文分析了利用净现值法和内含报酬率法进行林业投资决策的不足,根据伐木决策的特点,假设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方案以同规模在可预见的未来重复进行,推导出新的评价伐木决策的公式,该公式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为投资决策提供更为可靠的评价。
一般在进行长期投资决策时,广泛应用净现值法(NPV)和内含报酬率法(IRR)进行评价,但他们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在评价时只考虑方案一个经营周期内的情况,而对于持续经营条件下不断进行投资的情况下,评价则束手无策。怎样站在战略高度对长期投资决策做出正确评价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以下通过林业投资的一个案例来说明如何调整思路进行长期投资决策。
林业投资不同于一般的经营投资,其投资金额较大,周期长,见效慢,所以投资于林业的风险比较大。一旦开始投资,经营者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何时在成材树区域伐木,由于伐木的时间是互斥的选择,所以只有一个最佳伐木时间将使投资者的利益最大。
举例如下:某人承包荒山植树造林,于第一年年初一次性投资100,000元,有4个互斥方案可供选择,可以在3年末,4年末,6年末,8年末伐木取得现金收入,各方案的现金流量和各自的净现值和内含报酬率计算如下表(假设现金流出量发生于年初,现金流入量发生于年末,资金的成本为5%)。
通过计算,在净现值法下,根据净现值判定法则,因为8年后伐木的净现值为116,588.60元,在各方案中最大,所以选择8年后伐木为最佳方案。内含报酬率法计算的结果是4年后伐木的报酬率最大,所以选择4年后伐木为最佳方案。笔者发现两种方法作出的决策是不同的。由于4个方案的寿命不同,所以无论作出哪种决策其说服力都不是很强。
在以上计算过程中,笔者观察到无论是净现值法还是内含报酬率法只考虑了各方案在一个周期内的效果,没有考虑伐木决策的重要含义是方案可以在可预见的未来重复进行。如果决定4年后伐木,那么就可以在相同的亩数上重新植树来重复该项目,然后再等待4年伐木。结果是4年后伐木的决策实际上变成了长期战略决策。所以在较长时期内持续经营的条件下,伐木决策在土地承包期内一般都可以重复进行再投资,因此完全可以假定方案重复进行(为便于计算,假设方案以同规模重复进行)。
为使各方案具有可比性,笔者用各方案的公倍数即24年为伐木决策总有效期,在这段时期内3年伐木方案共重复进行8次,以此类推其他方案分别重复6次、4次、3次。用净现值法计算24年内各方案的总现值如下:
3年末伐木方案:
上式含义为:8年为一周期的方案在24年内重复3次的总净现值是248910.93元。
虽然可以借助计算机,但上述计算过程仍很繁琐。如果比较多个方案,并且其周期各不相同,则必须以它们的公倍数作为计算、比较的基础年数,那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计算过程。由于伐木方案有可持续重复进行的特性,完全可以假定每个方案在可预见的未来以同样规模重复进行,使每个方案有相同(无穷大)的寿命,该假设也符合财务管理中持续经营前提假设。笔者之所以仍利用净现值法进行评价是因为决策方法要尽可能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理财目标相匹配。在方案持续重复进行假设下的伐木决策的总净现值公式推导如下:(设i是资金成本,n为方案周期,k为重复次数)
该公式是一个n年期方案按相同规模重复进行无穷大次数的净现值,可以用它来比较不同周期的可重复进行的方案。对于表1中各方案应用此公式进行计算如下:
篇2
一、小企业长期投资
小企业长期投资主要指不满足短期投资条件的投资,即不准备在1年或长于1年的经营周期之内转变为现金的投资。小企业取得长期投资的目的在于持有而不在于出售,这是与短期投资的一个重要区别。小企业长期投资按其性质分为长期债券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和其他长期投资。长期债券投资,是指小企业购入的在1年内(不含1年)不能变现或不准备随时变现的债券投资;长期股权投资,是指小企业准备长期持有(通常在1年以上)的权益性投资;其他长期投资是指除了上述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券投资以外的其他长期投资。小企业准则只对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券投资的核算作了具体规范。
二、长期债券投资的会计处理
小企业准则规定,长期债券投资应当按照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作为成本进行计量。实际支付价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应当单独确认为应收利息,不计入长期债券投资的成本。
例1:某小企业2011年1月5日,购入甲股份公司发行的3年期公司债券10张,面值10 000元,利率6%,按年付息。支付债券款99 000元。会计处理如下:
借:长期债券投资――成本 99 000
贷:银行存款99 000
小企业准则规定,长期债券投资在持有期间,按月计算的应收利息应当确认为投资收益。对于分期付息、一次还本的长期债券投资,按月计算的应收未收利息应当确认为应收利息,不增加长期债券投资的账面余额。
例2:
承接例1,按月计算利息如下:
月息=10 000×10×6%÷12=500(元)
借:应收利息500
贷:投资收益 500
年末,收到利息时:
借:银行存款6 000
贷:应收利息 5 500
投资收益 500
同时,小企业准则还规定,一次还本付息的长期债券投资,按月计算的应收未收利息应当增加长期债券投资的账面余额。
例3:某小企业2011年1月5日,购入甲股份公司发行的3年期公司债券10张,面值10 000元,利率6%,到期还本付息。支付债券款100 100元。会计处理如下:
(1)购买时
借:长期债券投资――成本100 100
贷:银行存款 100 100
(2)按月计算利息如下:
月息=10 000×10×6%÷12=500(元)
借:长期债券投资――应计利息500
贷:投资收益 500
小企业准则规定,“处置长期债券投资,实际取得价款与其账面余额之间的差额,应当计入投资收益”。
例4:承接例2,该小企业因急需用款,于2012年12月初转让上述债券,收款106 500元,存入银行。会计处理如下:
借:银行存款106 500
贷:长期债券投资――面值 100 000
应收利息 5 500
投资收益 1 000
小企业因转让债券,产生的损失应计入“投资收益”账户的借方。
例5:承接例3,该小企业因急需用款,于2012年12月初转让上述债券,收款11 0 900元,存入银行。会计处理如下:
借:银行存款110 900
投资收益600
贷:长期债券投资――债券面值 100 000
――应计利息11 500
三、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
小企业准则要求,“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以支付现金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作为成本进行计量。实际支付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应当单独确认为应收股利,不计入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例6:2011年2月28日,某小企业购买甲股份公司股票10 000股,价款5元/股(每股含0.2元现金股利),连同手续费等附带成本600元一并用支票付讫。会计处理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甲公司 48 600
应收股利2 000
贷:银行存款50 600
收到股票现金股利时
借:银行存款2 000
贷:应收股利 2 000
小企业以非现金资产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所换出的非现金资产的账面余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非现金资产为固定资产的,应当按照所换出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这里的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是指固定资产原价(成本)扣减累计折旧后的金额。
例7:2011年1月8日,某小企业用自有设备一台,原始价值100 000元,已计提折旧20 000元,换取乙股份公司股权,准备长期持有。会计处理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 80 000
累计折旧 20 000
贷:固定资产 100 000
当然,由于小企业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除了固定资产有备抵账户外,其余资产类均没有调整账户。所以,小企业的非现金资产账面余额一般就是该账户的余额。
例8:2011年1月19日,某小企业用专利权一项,账面余额为50 000元,原材料一批,实际成本为20 000元,材料适用增值税税率为17%,换取丙股份公司股权20 000股。会计处理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丙公司 73 400
贷:无形资产――专利权50 000
原材料2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 400
小企业准则规定,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成本法进行会计处理。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应当按照应分得的金额确认为投资收益。
例9:接上例8,2012年2月5日,丙公司宣告上年亏损200万元,不分红不转赠。2013年2月16日,该小企业接到丙股份公司通告,上年公司盈利1 000万元,分配现金股利每股0.5元。会计处理如下:
借:应收股利 10 000
贷:投资收益10 000
收到时
借:银行存款 10 000
贷:应收股利10 000
小企业在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时,实际取得的价款与其成本之间的差额,应当计入投资收益。
例10:接上例9,该小企业于2013年11月6日转让上述股权,收银行存款90 000元。会计处理如下:
借:银行存款 9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丙公司73 400
投资收益16 600
另外,小企业准则特别规定,小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减除可收回的金额后确认的无法收回的长期股权投资,可以作为长期股权投资损失:
1.被投资方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被撤销,或者被依法注销、吊销营业执照的;
2.被投资方财务状况严重恶化,累计发生巨额亏损,已连续停止经营3年以上,且无重新恢复经营改组计划的;
3.对被投资方不具有控制权,投资期限届满或者投资期限已超过10年,且被投资单位因连续3年经营亏损导致资不抵债的;
4.被投资方财务状况严重恶化,累计发生巨额亏损,已完成清算或清算期超过3年以上的;
5.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对于小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损失应当于实际发生时计入投资收益,同时冲减长期股权投资。
例11:上接例7,假如该小企业所持股权的乙股份公司发生巨额亏损,资不抵债,宣告破产。该企业所持股份的长期投资无法收回。2013年12月1日,企业收到乙公司破产公告书时,作如下会计处理:
篇3
关键词:会计政策 纳税筹划
1 长期债券投资对纳税筹划的影响
企业筹集资金的一个重要方式是发行企业债券。债券可以等价发行,也可以溢价发行或折价发行。在溢价或折价发行时,必须在发行期内进行摊销。溢价或折价摊销进入财务费用,冲减利息费用或增加利息费用。利息费用作为扣除项目,在计算应税所得时可以从所得里扣除,纳税人利息费用的多少直接影响纳税人应纳所得税额的多少。摊销方法有直线法和实际利率法两种,两种方法计算出来各年的摊销额是不同的。因此,企业债券溢(折)价摊销要对纳税人每年的应纳所得税额产生影响。
2 企业债券溢价发行对纳税筹划的影响
2.1 企业债券溢价发行的直线摊销法 企业债券溢价发行的直线摊销法是指将债券的溢价按债券年限平均分摊到各年冲减利息费用的方法。
[例]大盛公司1994年1月1日发行债券100000元,期限为5年,票面利率为10%,每年支付一次利息。公司按溢价108 030元发行,市场利率为8%。
2.2 企业债券溢价发行的实际利率法 企业债券溢价发行的实际利率法是以应付债券的现值乘以实际利率计算出来的利息与名义利息比较,将其差额作为溢价摊销额[15]。其特点是使负债递减,利息也随之递减,溢价摊销额则相应逐年递增。仍以上例为例,该公司债券溢价发行
债券摊销方法不同,不会影响利息费用综合,但要影响各年度的利息费用摊销额。如果采用直线摊销法,前几年的溢价摊销额都为1606元,而实际利率法的摊销额为1357.6元、1466.2元、1583.5元、1710.2元、1912.5元,前少后多。前几年的利息费用则大于直线法的利息费用,如93年多出248元,94年多出139.8元。公司前期缴纳税收较多。因此,由于货币的时间价值,大多数企业愿意采用实际利率法,对债券的溢价进行摊销。
3 结论
税收筹划是纳税人在履行法律义务的前提下,运用税法赋予的权利,通过对企业经营、投资、理财等活动的事先筹划和安排,尽可能节约纳税的一种方法和手段。企业实现税收筹划的途径有很多,会计政策选择是其中之一。通过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税收筹划,不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受企业内外部的经济、技术条件约束最小,筹划成本最低,因而,最具有可操作性。那么,税收筹划是否会成为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在此动机下进行的会计政策选择将产生什么样的经济后果?基于对资产会计政策的选择对纳税筹划产生的影响进行的研究,就为企业提供了更多地合理避税的方案选择。
参考文献:
[1]荷兰国际财政文献局.国际税收辞汇[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198.
[2]梅格斯.会计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776.
[3]印度税务专家N.J.雅萨斯威.个人投资和税收筹划[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49.
篇4
一、发生减值及所得税会计处理
(一)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企业在投资时,若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则差额应记入“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借方。
(1)在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时,如果长期投资的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的差额,小于或等于尚未摊销完的股权投资借方差额的余额,则只冲减股权投资差额,即按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的差额,借记“投资收益――股权投资差额摊销”,贷记“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
应纳税所得额=当期会计利润+当期计提减值时股权投资差额摊销额
应交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
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额一当期计提减值时股权投资差额摊销额×所得税税率
递延税款借方金额=当期计提减值时股权投资差额摊销额×所得税税率
(2)若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的差额大于尚未摊销完的股权投资借方差额的余额,则按该余额借记“投资收益――股权投资差额摊销”,贷记“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按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的差额大于尚未摊销完的股权投资借方差额余额的金额,借记“投资收益――计提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科目,贷记“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应纳税所得额=当期会计利润+(当期计提减值时股权投资差额摊销额+计入损益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计提额)
应交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
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额一(当期计提减值时股权投资差额摊销额+计入损益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计提额)×所得税税率
递延税款借方金额=(当期计提减值时股权投资差额摊销额+计入损益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计提额)×所得税税率
(二)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投资时将产生的股权投资贷方差额记入“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科目。
(1)若应计提的减值准备大于原记入“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的金额,应首先冲减该项股权投资的“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的金额,冲抵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投资损失,借记“资本公积―一股权投资准备”,按当期应计提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与资本公积转出金额的差额借记“投资收益――计提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按当期应计提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金额贷记“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这里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时冲减的“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金额,不作为纳税调整项目,不影响当期所得税。
应纳税所得额=当期会计利润+当期计提减值时计入损益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计提额
应交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
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额-当期计提减值时计入损益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计提额×所得税税率
递延税款借方金额=当期计提减值时计人损益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额×所得税税率
(2)若应计提的减值准备小于或等于原记入“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科目的金额,应按当期应计提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金额,冲减“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借记“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贷记“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此种情况计提的减值准备不涉及损益,不进行相应的纳税调整。
[例1]2004年12月31日,A公司在对B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进行检查时发现,B公司由于遭受洪水损失巨大,该项投资的可收回金额为1000万元,假设A公司对B公司初始投资时产生的股权投资借方差额摊销余额为150万元,2004年12月31日A公司对B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为1200万元,A公司对B公司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账务处理如下:
借:投资收益――股权投资差额摊销 1500000
投资收益――计提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50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 1500000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500000
2004年12月31日A公司会计利润为500万元,所得税税率33%,则
应纳税所得额=500+150+50=700(万元)
应交所得税额=700x33%=231(万元)
所得税费用=231-(150+50)x33%=165(万元)
递延税款借方金额=200x33%=66(万元)
借:所得税 1650000
递延税款 66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2310000
[例2]2004年12月31日,A公司在对C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进行检查时发现,C公司由于遭受自然灾害损失巨大,该项投资的可收回金额为1000万元,假设A公司对C公司初始投资时产生的贷方差额为100万元,2004年12月31日A公司对c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为1200万元,A公司对c公司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账务处理如下:
借: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 1000000
投资收益――计提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1000000
贷: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2000000
2004年12月31日,A公司会计利润为500万元,所得税税率33%,则:
应纳税所得额=500+100=600(万元)
应交所得税额=600x33%=198(万元)
所得税费用=198-100x33%=165(万元)
递延税款借方金额=100x33%=33(万元)
借:所得税 1650000
递延税款 33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1980000
二、已确认损失的长期股权投资价值又得以恢复及其所得税会计处理
(一)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按规定将产生的股权投资借方差额记入“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对已计提减值准备的长期股权投资价值恢复时,按恢复的金额借记“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贷记“投资收益――计提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不再恢复原计提减值准备时已转销的股权投资借方差额。
应纳税所得额=当期会计利润-当期恢复的计入损益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额
应交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
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额+当期恢复的计入损益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额×所得税税率
递延税款贷方金额=当期恢复的计人损益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额×所得税税率
[例3]承例1,2005年12月31日,A公司在对B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进行检查时发现,该项投资的可收回金额为1050万元,A公司对B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为1000万元,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账务处理如下:
借: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500000
贷:投资收益――计提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500000
2005年12月31日,A公司会计利润为500万元,所得税税率33%,则:
应纳税所得额=500-50=450(万元)
应交所得税额=450x33%=148.5(万元)
所得税费用=148.5+50×33%=165(万元)
递延税款贷方金额=50×33%=16.5(万元)
借:所得税 1650000
贷:递延税款 165000
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1485000
(二)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此时又分为如下两种情况:
(1)如果原先应计提的减值准备大于原记入“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的金额,对已计提的减值准备的长期股权投资价值恢复时,应首先转回原计提减值准备时计入损益的部分,差额部分再恢复原冲减的资本公积准备项目,恢复的资本公积项目金额以原冲减的资本公积金额为限。
应纳税所得额=当期会计利润-当期恢复的计人损益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额
应交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
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额+当期恢复的计人损益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计提额×所得税税率
递延税款贷方金额=当期恢复的计入损益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计提额×所得税税率
[例4】承例2,2005年12月31日A公司在对C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进行检查时发现,该项投资的可收回金额为1150万元,A公司对C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为1000万元,由例2得出A公司于2004年12月31日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时计入“投资收益――计提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科目100万元,冲减“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科目100万元,A公司股权投资减值恢复150万元,其会计处理为:
借: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1500000
贷:投资收益――计提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1000000
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 500000
2005年12月31日A公司会计利润为500万元,所得税税率33%,则
应纳税所得额=500-100=400(万元)
应交所得税额=400x33%=132(万元)
所得税费用=132+100x33%=165(万元)
递延税款贷方金额=100×33%=33(万元)
借:所得税 1650000
贷:递延税款 330000
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1320000
(2)如果应计提的减值准备小于或等于原记入“资本公积一股权投资准备”科目的金额,对已计提的减值准备的长期股权投资价值恢复时,按恢复的金额,冲减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再恢复原冲减的资本公积准备项目,会计处理为借记“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贷记“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此种情况计提的减值恢复不涉及损益,不进行相应的纳税调整。
篇5
[关键词] 成本法 投资收益 确认
一般来说,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按企业的持股比例是否大于20%可分为成本法和权益法两种,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无重大或被投资企业在严格的限制条件下经营而使投资企业的控制和影响能力受到限制时,通常采用成本法核算,成本法是指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按实际成本记帐,一般情况下不予变更,只有在被投资企业支付清算性股利的情况下,才对长期股权投资成本进行调整,企业实际收到的现金股利作为投资收益。也就是说,在成本法下,企业所确认的投资收益仅限于所获得的被投资企业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而所获得的被投资企业宣告发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上述数额的部分,则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冲减投资成本。因此,各类会计教材甚至注册会计师考试教材均按此规定对成本法下投资收益的确认给出了具体方法。但笔者认为,这些教材给出的方法存在明显不足。本文拟对此提出一些修改意见并举例比较这两种方法所产生的差异。
一、现行的确认方法
我国最权威的注册会计师教材对成本法下投资收益的确认给出了如下方法:
1、投资年度利润或现金股利的处理:
投资企业在投资当年若能分清投资前和投资后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净利润,就应分别投资前和投资后、确认属于投资收益和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如果不能分清投资前和投资后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净利润,可按下列公式计算确认:
投资企业投资年度应享有的投资收益=投资当年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净损益×投资企业持股比例×当年投资持有月份/12
应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被投资企业分配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投资企业持股比例-投资企业投资当年应享有的投资收益
2、投资年度以后的利润或现金股利的处理:
投资企业在投资年度以后各年(期)确认的投资收益或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按下列公式计算确认:
应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投资后至本年末被投资企业累计分配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投资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资企业累计实现的净损益)×投资企业持股比例-投资企业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投资企业当年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应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
另外,投资企业投资后被投资企业累计实现的净利润大于被投资企业宣告分配的利润或现金股利的,应将宣告分配的数额全部确认为投资收益。
二、现行方法中存在的不足及修改意见
不难看出,上述方法对“投资当年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净损益和投资后至上年
末止被投资企业累计实现的净损益”中的“净损益”的含义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解释,因此,各种教材在举例时所使用的均为被投资企业本年实现的净利润和累计实现的净利润。从表面上看,“净损益”即“净利润”,用“净利润”代替公式中的“净损益”似乎无可非议,然而,公司法规定:企业净利润应当在弥补以前年度亏损之后,按一定比例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和公益金,然后才能向投资者分配利润。因此,被投资企业本年实现的净利润和累计实现的净利润均是指其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净利润,相应地,投资企业在确认投资收益时就应当使用“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净利润或净损益扣除被投资企业当年计提的法定盈余公积和公益金等之后的余额”而不是被投资企业净利润或净损益的总额,即上述公式中的相关部分应修改或解释为“投资当年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净利润和投资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资企业累计实现的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净利润”。笔者认为,这才是企业会计制度的本意,因为,若以被投资企业的净利润或净损益总额去计算和确认投资企业的投资收益,则投资收益中必然包含被投资企业的部分法定盈余公积和公益金等,这样势必会使投资收益偏高,而且当被投资企业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投资企业投资后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利润时,还会导致冲减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偏低,即长期股权投资的帐面价值(资产)虚增、投资收益(利润)虚增,这显然不符合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
因此,笔者建议将上述公式修改为:
1、投资年度利润或现金股利的处理:
投资在投资当年若能分清投资前和投资后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净利润,就应分别投资前和投资后、确认属于投资收益和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若不能分清的,按下列公式计算确认:
投资企业投资年度应享有的投资收益=投资当年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净利润×投资企业持股比例×当年投资持有月份/12
应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被投资企业分配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投资企业持股比例-投资企业投资当年应享有的投资收益
2、投资年度以后的利润或现金股利的处理:
应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投资后至本年末被投资企业累计分配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投资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资企业累计实现的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净利润)×投资企业持股比例-投资企业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投资企业当年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应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
三、两种的对比
现举一例对两种方法作一下比较:
2000年6月30日,甲企业以银行存款购入乙企业5000股股票,每股价格
为19.92元,另支付手续费等4000元,占乙企业表决权资本的10%,并准备长期持有。乙企业每年均按10%分别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和公益金,乙企业三年来实现的净利润及现金股利分配情况如下:
1、2000年全年实现净利润800000元;
2、2001年3月2日宣告分配2000年现金股利500000元,4月5日支付,当年实现净利润800000元;
3、2002年3月4日宣告分配2001年现金股利600000元,4月10日支付,当年亏损200000元;
分别依据上述两种方法进行计算后可知:
2001年3月2日乙公司宣告分配现金股利时,甲公司按现行方法所确认的投资收益为40000元,冲减的长期投资成本为10000元;而按修改后的方法所确认的投资收益为32000元,冲减的长期投资成本为18000元。
篇6
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以下简称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对2001年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以下简称投资准则)做了进一步修正,从准则规范的范围到具体核算内容均发生了变化。
一、关于准则规范范围的比较
长期股权投资准则涉及的范围与投资准则相比明显较小,仅仅规范长期股权投资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且不包括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存在活跃的市场、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短期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的有关核算问题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规范。投资准则规范了除外币投资的核算业务、证券经营业务、合并会计报表和企业合并以外的所有投资的核算问题,范围较广。
二、关于投资持有期间两种计价方法适用范围的比较
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第五条规定,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及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第六条规定,在确定能否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时,应当考虑投资企业和其他方持有的被投资单位当期可转换公司债券、当期可执行认股权证等潜在表决权因素。由此可知,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在考虑投资企业在被投资单位实际拥有的表决权的数额对其控制权及影响力的影响之外,还考虑潜在表决权因素的影响,确定的判断标准更加客观、全面。
而投资准则规定,投资在持有期间的计价应视企业在被投资企业所占的股份比例以及所能产生的影响程度而采用不同的计价方法。如果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无控制、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或者被投资单位在严格的限制条件下经营,其向投资企业转移资金的能力受到限制,则该项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成本法计价。如果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采用权益法对长期股权投资计价。
显然,对于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定平时不再采用权益法,而是改用成本法进行核算,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才按照权益法进行调整。笔者认为这种变化是为了避免关联企业之间的投资利用权益法核算来操纵利润,使会计核算结果更为可靠。
三、关于长期股权投资取得方式与初始投资成本计量的比较
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增加了企业合并、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取得方式,取消了行政划拨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使投资的取得方式更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在初始投资成本的计量上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价方法,既提高了资产价值的相关性,也保证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一致。如以发行权益性证券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以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入账;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债务重组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主要以公允价值作为入账价值;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购买方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其所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预计能够流入企业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按照公允价值确认。
此外,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还详细规定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确定方法:
(一)合并方以支付现金、转让非现金资产或承担债务方式作为合并对价的,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二)合并方以发行权益性证券作为合并对价的,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同时,为了防止企业操纵利润,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定: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以及所承担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所发行股份面值总额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四、关于股权投资差额核算的比较
按照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的规定,在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而投资准则及财政部印发的《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二)中规定,企业采用权益法核算投资时,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之间的差额,作为股权投资差额,分别以下情况进行会计处理: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单位(股权投资差额)”科目,贷记“长期股权投资――××单位(投资成本)”科目,并按规定的期限摊销计入损益;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单位(投资成本)”科目,贷记“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科目。
由上述可知:在初始投资时,判断是否存在股权投资差额的计量基础及核算两个准则发生了较大变化。投资准则以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确定,且无论正差还是负差,均应单独在账面上反映,并将正差在一定期限内分期摊销。而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以取得投资时投资企业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各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确定,并且仅在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情况下,其差额才单独反映,且无需进行摊销,直接在取得投资的当期确认为损益。
五、关于投资减值的比较
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定,采用成本法核算的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其减值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处理。即:在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项投资发生减值时,应当计提减值准备,确认的减值损失为该项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类似资产当时市场收益率对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确定的现值之间的差额,并计入当期损益。其他长期股权投资,其减值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规定处理。即:当长期股权投资存在减值迹象时,应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当长期股权投资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说明股权投资发生减值,应将其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另外,第8号和第22号准则均规定,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投资准则对所有的长期投资减值均采用统一的核算要求,规定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变化等原因导致长期投资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应将可收回金额低于长期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投资损失,并计提减值准备。同时还规定,如果已确认损失的长期投资的价值又得以恢复,应在原已确认的投资损失的数额内转回。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投资准则仅从总体上规定了长期投资减值的处理要求,对可收回金额的确定缺乏详细的指导,不便于实际操作,减值可以转回又为一些企业操纵各期利润提供了机会。而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虽然根据投资持有期间不同的核算方法要求遵循不同的会计准则(第8号和第22号准则)对投资减值进行处理,但其核算实质是相同的,即:确认的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将来投资的价值得以恢复,也不得转回。这样做可以有效防止企业通过减值的计提与转回操纵损益,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另外,第8号和第22号准则规定的减值处理更为详细,可收回金额的计量操作性大大增强,方便企业实际运用。
六、关于会计披露的比较
由于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和投资准则核算的范围发生变化,要求披露的信息存在较大差别,长期股权投资准则披露的信息不包括有关短期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的内容。
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要求投资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长期股权投资有关的下列信息:(1)公司、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清单,包括企业名称、注册地、业务性质、投资企业的持股比例和表决权比例;(2)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当期的主要财务信息,包括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的合计金额;(3)被投资单位向投资企业转移资金的能力受到严格限制的情况;(4)当期及累计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金额;(5)与对子公司、合营企业及联营企业投资相关的或有负债。
投资准则要求企业应在财务报告中披露下列与投资相关的事项:(1)当期发生的投资净损益,其中重大的投资净损益项目应单独披露;(2)短期投资、长期债权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的期末余额,其中长期股权投资中属于对子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投资的部分,应单独披露;(3)当年提取的投资损失准备;(4)投资的计价方法;(5)短期投资的期末计价;(6)投资总额占净资产的比例;(7)采用权益法时,投资企业与被投资单位会计政策的重大差异;(8)投资变现及投资收益汇回的重大限制。
下面通过案例比较分析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与投资准则对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的异同。
篇7
一、净现值法与内含报酬率法的择优问题
(一)互斥方案分析中两法择优产生差异的原因
在对单一独立方案的可行性分析中,净现值法与内含报酬率法对方案的评价结论完全一致,但在互斥方案(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只能选择一个最优方案)的择优选择中,两种分析方法的择优结果却经常发生矛盾,尤其在投资规模不等和投资方案现金流入实现的时间不同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对此,虽然有许多文献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法,如按净现值法为标准选择最优方案的企业价值最大化观点、按外部收益率的大小选择最优方案的观点等,但我们认为,解决此问题的最好方法还应从分析两法产生差异的原因出发。 在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中,净现值法与内含报酬率法都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而且在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中采用的是复利计算原则,因此,两法对项目使用期内产生的现金净流入都作了再投资的假设,但由于两法对现金流量现值计算中采用的贴现率不同,从而使两种方法假定在现金流入再投资时,会产生不同的报酬率。净现值法是假设不同的备选方案在同一时期产生的现金流入再投资时,都会产生与企业的资金成本率相等的报酬率;而内含报酬率法是假设各个项目的再投资报酬率等于各项目的内含报酬率,由于个案的内含报酬率不等,所以同一时期不同项目产生的现金流入的再投资报酬率不同,且不等于企业的资金成本率。
(二)再投资报酬率在最优方案选择中的运用
既然导致净现值法与内含报酬率法择优结果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两法对未来现金流入的再投资报酬率的假设不同,因此,在最优方案选择之前,应客观预测企业未来特定时期可实现的再投资报酬率,然后结合具体情况进行择优,否则,无论以何种单一方法独立的进行选择,都有可能因实际情况与假设条件不一致,而导致决策的失误。具体的决策规则,通过下例说明。例:某企业有A、B两互斥方案,各方案的现金流量见表1。企业资金成本率10%,要求做出最优选择。 表1 单位:元 方案 各年现金净流量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第五年 A100006000400030002000 B100002000300040008000 本例按内含报酬率法选择:A方案的内含报酬率为23.11%,B方案的内含报酬率为19.66%,显然A方案为优;按净现值法进行选择:以资金成本率10%计算的A方案的净现值为2377元,B方案的净现值为2764元,显然,应选择B方案。两种分析方法得出相异的结论。但客观上不论备选方案有多少,其最优方案应具有唯一性,选择方法如下: 1、按多个贴现率分别计算各方案的净现值,计算结果见表2。表2 单位:元 贴现率 A净现值 B净现值 净现值差额(A-B) 5% 3586 4665 -1079 10% 2377 2764 -387 15% 1362 1210 152 20% 467 -80 547 25% -284 -1152 868 内含报酬率 23.11% 19.66% 分析表2数据可发现:当贴现率小于10%时,A方案净现值小于B方案,净现值法与内含报酬率法择优结论相异,前者选择B方案,后者选择A方案;当贴现率大于15%时,A方案净现值大于B方案,净现值法与内含报酬率法择优结果相同,都为A方案,说明在10%与15%之间,存在一个使A、B方案净现值相等的分界贴现率,该贴现率同时也是两方案择优结论异、同的转折点。该分界贴现率按内插法计算如下: 分界贴现率=10%+387/(387+152)×(15%-10%)=13.59% 2、择优标准。本例中计算现金流量现值所用的贴现率,实际上即为假计的项目现金流入的再投资报酬率,所以,如预计的再投资报酬率大于13.59%,则应选择A方案;此时,净现值法和内含率报酬法不但择优结果一致,关键是两者的现金流入再投资假设符合客观情况;但如预计的再投资报酬率小于13.59%,则应按净现值法进行择优,此例应选择B方案,因内含报酬率假计的较高的再投资报酬率难以实现。自然,如企业的现金流入无法立即实现再投资或再投资报酬率为零,则任何动态分析法的结果都将导致决策的失误。
二、稳健内含报酬率指标的计算及运用
(一)内含报酬率指标理论上的缺陷
篇8
(一)东盟市场的投资环境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将形成一个拥有18亿消费者、近2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1.2万亿美元贸易总量的经济区。面对这样的市场,中国企业必须认真研究和分析其投资环境。就目前来看,东盟市场的非关税壁垒仍然很高,具体表现在:
1. 东盟国家普遍实行严格的进口限制,主张自由贸易的新加坡也禁止某些产品的进口。
2. 绝大多数东盟成员都把繁琐、苛刻的海关手续作为非关税壁垒的重要手段。
3. 苛刻的卫生、安全和技术标准也使得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被拒之门外。
4. 各种歧视性进口政策也限制了贸易发展。相当多的东盟国家对某些产品的进口权实行国家垄断,或者通过对某些进口产品征收高额国内税,使其无法在本地市场销售。
从客观上看,这些非关税壁垒影响了双边贸易的发展,但深入分析就会发现,由于直接投资可以绕过非关税壁垒的限制,因此东盟市场蕴含巨大商机。当然,对于一些政治因素,投资企业也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二)东盟市场结构的不完全性
东盟市场结构的不完全性是指东盟市场的运行及其体系在功能或结构上的缺陷。就中国企业在东盟市场选择投资目的地而言,东盟市场结构的不完全性对中国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决定着东盟市场中各国的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和需求结构,因此也决定着市场规模和类型。同时,经济发展状况还决定着特定国家的社会基础设施、信息服务条件等市场运行环境,进而影响到中国企业的经营运作。因此,选择进入何种发展水平的国家市场是中国企业进入东盟市场的最基本决策。
2. 技术基础结构。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因素制约,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东盟各国和在同一发展水平的不同国家里,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结构并不相同,这体现在东盟各国可能实行不同的技术规程、技术标准和技术政策。对于以制造加工、资源开发等实业投资为主的中国企业来说,应该了解东盟各国在技术基础构成上的差异,从而减少中国企业进入的障碍和风险。
3. 资源供给条件。在东盟市场中仍然存在国家和地区边界,正是这种行政边界的存在和阻隔,造成了东盟各国在不同资源上富集程度的差异,以及经济资源流动性的减弱。因此,中国企业必须了解东盟各国的资源条件,并且对资源的供给条件与成本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从而避免投资地点选择上的盲目性。
4. 政治法律体制。政治法律可能是最具差异性的国家和地区因素,因为任何两个国家和地区在政治体制、法律规则、行政程序和各种政策上很少有完全一致的情况。在东盟市场中政治法律体制上的差异,即使是很小的差异,也会使中国企业面临不同的经营环境。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政治法律因素既具有必须服从的强制性,又具有难以预料其变化的不确定性。中国企业进入东盟市场前,必须细致研究有关东盟各国的政治法律体制,以明确东盟各国制约中国企业进入和长期经营的法律和政策边界。
5. 社会文化环境。东盟各国也是特定民族历史形成的政治集合体,各个国家的居民或者同一个国家的居民不仅可能存在语言文字上的差异,也可能在社会价值准则、伦理道德观念、、商业习惯和人际交往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广泛差异。而且这些因素具有历史连续性和较强的稳定性。这些因素影响着当地消费者对中国企业的态度,制约着企业人员的活动方式,并且影响着中国企业的信息成本和经营绩效。因此,中国企业必须充分研究东盟市场中不同国家和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国企业既可以从中寻找可资利用的有利因素,又可以制定适应当地环境的长期战略。总体而言,东盟市场结构的不完全性是影响中国企业在东盟市场选择投资目的地的最基本因素。
(三)东盟市场的行业因素
中国企业在进入东盟市场的地点选择过程中,目标投资国家和地区的选择仅仅是第一层次的决策,属于宏观范畴。对中国企业而言,还要进行第二层次的微观分析,即综合考虑和分析东盟行业市场的相关因素。下面从市场机会和进入障碍两个方面来分析和研究影响中国企业在东盟市场选择投资目的地的行业因素。
1.市场机会。分析东盟市场中目标国家和地区的特定行业市场有无长期投资与经营发展的机会,至少应考虑行业市场容量和行业发展阶段这两个主要因素。行业市场容量特别是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的潜在市场容量决定着行业市场的规模和产品的总体销量。行业市场容量不仅要定性分析和定量测算,同时应当辅之以一定的时间区间的回归分析。由于从投资地点的选择到投资进入的完成尚需一个过程,因此,中国企业主要应着眼于东盟潜在市场容量,而现实的市场容量应在企业完成投资进入后根据相关变量的近期数据做出判断。行业发展阶段是反映特定国家和地区当地行业生产与供给状况的因素,对中国企业来说,在东盟市场存在需求的前提下,进入处于行业空白区和衰退期的国家和地区是可行和有利的选择。对那些行业生产能力高度发展,其本身也在寻找国外市场的国家和地区显然不应当再选作投资目标市场,这就是避实就虚的原则。
2.进入障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行业进入障碍决定着进入企业将为此支付的成本和代价,因此中国企业必须对东盟市场进行慎重的比较和分析。其表现包括进入企业须承担的额外成本,当地现有企业的竞争结构与竞争性反映,以及当地政府与社会的态度等。这些不利因素都将成为中国企业进入东盟市场的最初障碍,如果东盟市场对于具体的中国企业而言确实有很大的市场潜力,进入后又能取得长期稳定的收益,而且具体的中国企业也有足够的现实实力来承担进入的成本,那么这些障碍就无法阻拦中国企业的进入。显然,行业市场因素分析与选择的关键仍然是收益与成本的比较。
二、相关变量分析
投资地点选择就是解决在哪里投资的问题,也就是投资的空间位置选择问题。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空间位置并非单纯的地理的或经济地理的位置,它具有更丰富的内涵。也就是说,除了解释空间位置外,还有放置和为特定目的而标定的地区这两重意思。因此必须研究东盟市场中社会经济现象的空间运动规律,当然我们更侧重研究中国企业在东盟市场投资活动的空间规律,特别是具体投资地点活动在空间平面上如何定位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使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更高。投资是一种长期的资源配置方式,而所有的资源都是与一定的区位条件相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地理定向上的点或由点组成的线和面都具有其独特的资源组合,因而资源在空间上有差异性。而这种差异导致了投资效益的空间差异。在东盟市场中投资地点的空间差异表现在各投资地点变量在不同地区、不同位置上的差别和组合关系。投资地点变量可概括为:
(一)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变量
这主要是指东盟市场中区域性和次区域性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自然条件是一切经济活动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直接影响不同地区第二产业投资重点以及投资的分配比例,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也可以说是中国企业在东盟市场投资所面临的并与其生产和经营活动直接相关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等非人为因素,如水力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这些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在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层次性和互补性特征,对选择投资地点的影响非常大,甚至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例如,在东盟市场中选择水电站的投资,就必须要落实在有丰富水力资源的河段上。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状况固然对投资有着基础性的作用,但更加重要的是要研究它同其他地区相比是否存在比较优势。对东盟来说,这种比较优势主要反映在资源的规模、品位、开发条件、地理位置等因素上。同时也要注意到另一种情况,一些东盟国家尽管自然资源匮乏,却仍能吸引大量投资,而且发展较快。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与其他的东盟国家相比拥有的是更为稀缺的高位资源,即技术资源、信息资源、管理资源、资本资源、智力资源等。相对而言,高位资源比低位资源具有更大的可交换性、可转换性和可变现性。因而,就自然资源对东盟市场投资环境的影响来看,应该从比较优势、稀缺性和高低位状况几个方面来综合考量。
(二)运输变量
任何投资项目所需要的资源都不可能完全从一个地方得到,所生产的产品也不可能只在一个地方销售。因此,运输作为一种克服空间差异的力量得以存在。运费的大小成为运输难易与运距的度量,它间接衡量了空间经济距离的远近。不同行业的运输成本不同,有些行业的投入物对运输条件的要求比较高,可考虑接近原料产地;有些行业的产出物运输比较困难,可考虑接近消费地;有些行业根据几方面的因素可以考虑在两地之间。衡量不同行业运输成本的简单方法就是通过计算原料价值率来确定。因此,节省交通费是中国企业在东盟市场选择投资目的地的一个客观要求。
(三)劳动力变量
劳动力素质在东盟各国各地区有所不同,因而劳动力成本也就各不相同,这源于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一致,以及各国教育制度、雇佣制度、最低工资保障等方面的不同。同时劳动力不像资金、技术等要素那样具有较大流动性,因此东盟各国劳动力成本差异始终不能消除。一定的劳动力资源是投资生产的必要条件,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也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劳动力密集行业的投资应向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的区域靠拢,资本在流入劳动密集型项目的过程中,如何节约劳动成本是一个大问题。而在技术密集型项目的投资中,劳动成本并不是考虑的主要对象,取而代之的是专门技术人才的可获得性,也就是说技术密集型行业应向知识技术及信息资源丰富的国家或地区靠近。可以看出劳动力变量主要是以上面两种方式来影响投资地点的选择。
(四)市场变量
市场变量涉及市场状况、市场作用、市场体系等方面。市场的成熟和完善与否对投资地点优劣的影响至关重要。市场的力量在于它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良好的市场体系能通过正确的市场信号引导企业的管理经营活动,降低交易成本和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效益,从而达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市场体系既包括含有具体内容的市场,同时还涉及市场机制、市场规则和市场服务中介机构等。市场变量中的市场规模、消费层次、市场增长态势、市场布局、发展阶段水平与顾客的联系程度都是中国企业在选择投资地点时必须考虑的因素。任何投资项目都隶属于一定的产业,不论是有型的商品还是无形的劳动力,都要求在市场上实现其价值。各投资地点的市场规模和结构不尽相同,因而强烈影响到了项目的地点决策。东盟各国所能提供的投资环境并不完善,市场范围小,这样的投资环境实际上限制了国际上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中国的对外投资企业规模各异,数量上以中小公司居多,总体上处于小规模阶段,这使得中国企业在东盟市场投资容易上马和转产,可避免与大型公司的激烈竞争,适合东盟各国投资环境的需要。
(五)集聚变量
集聚变量是说定向的适度的集中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因为它可以使技术得以创新、扩散,可以集中输出大量资本,可以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可以形成“凝聚经济效果”。具体来说,可以减少相互利用的各种投入要素的运费,可以共同利用集聚地点的社会公共设施,可以相互交流科学技术成果和信息,可以利用原有的市场区位优势,扩大市场服务范围。当然,过度的集中也是不合理的。它会造成土地供不应求和地价上涨,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供应紧张,环境污染等。集聚变量使投资目的地的选择既要考虑靠近经济活动集中的地方,又要使投资项目分散到各个东盟市场去。
三、东盟市场次区域经济区投资地点选择策略与措施
根据地点选择的影响因素与评价地点选择的相关变量分析可以得知,东盟市场内部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表现为东盟各国在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需求结构、发展层次和对外贸易关系上存在巨大差异,同时东盟各国的投资环境在质量、类别、机制上均有差异。再加上受东盟区域规划尤其是产业规划和基础设施规划等方面的影响,区域内的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投资地点的优劣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可以把东盟市场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新加坡、文莱,它们属于高收入国家;第二层次是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尼,它们属于中等收入国家;第三层次是柬埔寨、老挝、越南、缅甸,它们属于低收入国家。根据东盟投资环境状况发展中国企业的投资优势是选择投资地点的关键,下面分别就东盟市场的三个层次论述投资地点选择的策略与措施。
(一)第一层次投资地点选择
东盟市场中的新加坡、文莱之所以处于第一层次,是因为它们的经济地理优越,交通发达,信息灵通,同国外有广泛的联系;工业基础雄厚,海洋资源得天独厚,石油资源开发潜力大;科教文卫发达,智力资源雄厚,技术密集程度高;实施自由经济的开放体制。这个层次是东盟市场中开放程度最高,经济上最成熟的地带,在东盟各国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新加坡在东盟十国中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同时又是全世界的国际贸易中心之一、国际运输中心之一、国际展览中心之一。它位于东西方贸易路线的交叉口,是中国第贸易伙伴,第七大外资来源地,第二大海外劳务市场和第三大海外工程承包市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新加坡的经济发展重点是国际金融服务、交通与通讯服务、技术咨询服务等国际服务业,目的是使新加坡成为东南亚地区的区域中心。为适应经济发展目标,新加坡在一如既往的积极鼓励外来投资的同时,还在努力改善外国投资政策与投资环境。从当前成功投资新加坡的中国企业来看,其中既有金融类企业,如中国建设银行,也有工程建筑类企业,如上海隧道公司;既有航运类企业,如中远,也有贸易类企业,如中航油。中远、中航油等企业之所以成功,原因之一是他们选择了正确的投资目的地。它们选择时着重考虑了新加坡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人文优势。因此,中国企业进入东盟市场一定要选择适合的投资地,并且结合自身条件,充分利用投资地的优势。
(二)第二层次投资地点选择
向新兴工业化迈进的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尼属于第二层次中等收入国家。这一层次的国家和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农业和旅游等资源;加工制造业较发达,同时也拥有较高素质的人才资源。以马来西亚为例,20世纪7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经济发展持续高速增长。2003年,马来西亚政府继续实施刺激内需的经济政策,这对我国企业到马来西亚投资设厂十分有利。马来西亚制造业中以国内市场为主的制造业占47%,增长前景佳,这一部分制造业主要包括食品制造业、饮料及香烟产品业、纸及纸产品行业、非金属矿产品业、树胶产品业、工业化学业、塑胶产品业、石油产品业、基本金属业、铸造金属业以及交通配备业,这也是值得我国企业关注的行业。马来西亚盛产石油,但石化工业相对薄弱,中国企业可在石油化工方面开展投资与合作。马来西亚是世界棕油大国,但大部分棕油是粗加工后出口,因此在棕油加工、油脂化工、棕油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等方面潜力很大。此外,马来西亚水产资源、热带农业和经济作物资源富饶,开发利用这些资源的潜力较大。马来西亚工业有一定基础,但缺乏研制、设计和开发能力,机械工业和成套设备制造业也较薄弱,而中国在基础工业方面有优势,大中型的中国企业可到马来西亚投资设厂,开拓业务。中国企业也可以在马来西亚从事家电等轻工产品的组装加工业务,利用中国国内生产的零部件,在马来西亚设组装厂,雇用当地员工,就地销售。东盟自由贸易区已启动,这些产品还可以出口到东盟其他国家。中国企业在高科技方面具有相当的实力,应是对马来西亚投资和经济合作的一个重点。为发展航天事业,马来西亚正在筹建太空中心,中国企业可在航天和卫星研制、发射等领域与马方合作。马来西亚还在着手筹建“生物谷”,发展生物工程产业,中国企业可以通过技术投资方式参与这一新兴产业。
(三)第三层次投资地点选择
正在崛起的柬埔寨、老挝、越南、缅甸属于低收入国家。这一层次的国家和地区拥有极为丰富的能源、矿产、农业、旅游等资源,同第二层次国家相比,它们还具有劳动力成本低、地理区位优越等优势。而且发现新矿区、新矿种以及现有矿区的扩大储备的潜力都远大于第二层次国家。这个次区域经济区的严重不足在于经济基础薄弱,市场开放程度低,呈现“三缺”特征,即一缺资金、二缺技术、三缺人才。从投资机会来看,中国企业进入这个次区域经济区时,必需着重考虑两大方面:一是资源开发,包括各种能源、矿产资源及农业生产资源,资源优势是这个地区经济启动的基础,加上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有可能使资源开发成为地区投资的主导方向。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这类投资地点一旦确定,必须做好长期投资的准备,因为这类投资具有周期长、耗资大的特点。因此要求中国企业的首要任务是对这个次区域经济区的资源情况作全面准确地了解,科学论证,并制定相应的投资开发计划,统筹安排,全局考虑,以利于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是开拓市场。第三层次的国家都处在中南半岛上,北接中国大陆,南望澳大利亚,东濒太平洋,西临印度洋,并与孟加拉、印度毗邻,其市场潜力非常巨大,处于东盟西进战略的重要位置。以缅甸为例,缅甸是中国企业进入南亚、通向印度洋的捷径。缅甸是一个农业国,政府优先发展农业,中国企业可以考虑到缅甸去投资办厂,开发与农业相关的项目,比如农机产品、海洋捕捞、水产品养殖等。缅甸的矿产、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非常丰富,中国企业可参与矿产、石油与天然气的开发,如对老油田的改造与新油田的开发;矿产品的勘探、开采与冶炼等。当前,缅甸经济发展水平低,工业生产落后,急需大量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而且劳动力成本低,加之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期,相关的中国企业应当考虑到缅甸去投资设厂。在缅甸设厂,既能带动机械设备出口、零部件出口,又有利于开拓市场,同时还能获得中国政府鼓励带料出口加工的优惠政策支持。
篇9
在本期《投资者报》的专题统计中,汇添富基金的业绩尤其突出,这种突出不仅体现为他们在长、中、短期三个维度内均有出色的业绩表现,而且体现为他们旗下各种风格的基金都能在投资长跑中殊途同归,最终都取得出色的业绩表现。
据本报数据研究部统计,汇添富基金不但在“成立满10年基金年化收益前十排行榜”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自始至终单一经理管理基金年化前十排行榜”中独占3席。同时,在今年跌宕起伏的市场中,汇添富旗下主动权益类基金的整体业绩也位居行业前列。
在波谲云诡的资本市场中,旗下多只基金在多个时期均有所表现,这需要强大的投资实力。那么,汇添富有何投资秘籍呢?在一位接近汇添富的市场人士看来,大道至简,“立足长期,专注选股”是汇添富以不变应万变的“杀手锏”。
长期制胜
汇添富优势精选位列壮年组前十
在《投资者报》的统计中,将成立满10年的基金形象地比喻为壮年组基金,汇添富优势精选以出色的长期业绩跻身壮年组年化收益前十之列。据悉,这只基金成立于2005年8月,是汇添富首只产品,更是一只十年十倍的老牌旗舰基金。Wind数据显示,自成立之日起至2015年6月30日,该基金的累计收益达1020.98%,涨幅是同期沪深300指数的近三倍,在同期成立的基金中排名第一。
“这只基金最大的特点就是坚持长期投资于优质企业,组合中均衡配置成长股与价值股,具体到投资标的的选择上,青睐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同时具备一定壁垒的行业。由于基金经理的持股时间较长,因此对于短时期内高成长的公司比较谨慎,基金经理会更注重公司的盈利模式是否具备可预测性和可持续性。”某位基金分析师表示。
汇添富优势精选基金经理王栩具有12年证券基金从业经历,对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的运行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相关行业的整体运行脉络和发展趋势有很强的把握能力,并已形成一套有效的证券分析体系,在行业性的投资机会以及个股的深度挖掘方面均有优良的业绩。2010年2月5日,接手管理汇添富优势精选至今,王栩任职总回报率为71.94%,超越基准回报61.74%,在同类基金经理中排名前六分之一。
多线开花
“单一经理年化榜”汇添富独占3席
据《投资者报》统计,在全市场成立两年以上,由单人一直管理的29只基金年化回报排行榜单中,汇添富一家独占3席,格外引人关注。
其中,汇添富价值精选一直由陈晓翔独自管理,汇添富消费行业一直由朱晓亮独自管理,汇添富逆向投资一直由顾耀强独自管理。他们投资的股票可能迥异,但他们的长期业绩都能跻身行业前列。据《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统计,截至2015年9月份,汇添富价值精选年化回报率为38.41%,年化超越大盘29.43%;汇添富消费行业年化回报为40.57%,年化超越大盘20.56%;汇添富逆向投资年化回报为27.43%,年化超越大盘18.24%;一门三杰,共同跻身于“单一经理年化回报前十排行榜”行列。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3只基金不但业绩优异,而且业绩持续性都很好。其中,汇添富价值精选更是自成立以来经历了牛、熊、震荡等各类市场,但各个年度都保持了同类基金前1/3的业绩,截至9月份累计净值增长高达253%,获评晨星、银河等第三方评价机构五星级基金。
解密“选股专家”的投资秘籍
旗下多只风格迥异的基金均能殊途同归,在不同时期稳定为投资者获取优秀的业绩回报,其中的秘诀何在?“不管什么风格的权益类基金,最终还是得落到选股上。也正因为如此,立足长期,专注选股,不因市场行情、经济周期、业绩排名而动摇,成为了汇添富以不变应万变的‘杀手锏’。”一位接近汇添富的人士表示。
据悉,汇添富自成立起,就确定了“以深入的企业基本面分析为立足点,挑选高质量的证券,把握市场脉络,做中长期投资布局,以获得持续稳定增长的较高的长期投资收益”的投资理念。其中的核心,是以企业为立足点,挑选高质量的证券,即汇添富基金是一个以选股为投资出发点,长期专注于提升选股能力的投资团队。
汇添富基金相信任何一个股票市场都不会是普涨的行情,个股的波动趋势中长期有明显高下。以选股为出发点,进而中长期布局,是长期有效的投资方法。而选股能力的锤炼也需要长期的坚持。“选股能力的背后是对公司成长速度和轨迹的前瞻认识,这种认识必须是由长期的持续跟踪和高质量研究才能获得,必须以整个团队的中长期积累为前提,阶段的蜻蜓点水是不可能达到这个要求的。”上述人士表示。
长期坚持也意味着专注。“汇添富可能是业界选股标准最高的团队,所有进入二级股票池的个股,都必须由公司内部研究人员实地调研后形成研究报告,在入池这个环节,外部报告是没有效力的。”上述人士表示,“所有的重点股票必须经历汇添富360°的调研,包括但不限于公司高层调研、公司主要经营人员的调研、公司内各层级人员的调研和验证等,最后的研究工作会提交经验丰富的投资团队来审核,包括投资总监、研究总监。”
篇10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长期股权投资;初始计量;后续计量
一、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计量
随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全面引入,新准则关于长期股权投资取得时相关的初始计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根据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的关系,长期股权投资的取得要区分企业合并和非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两种。前者又进一步划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企业合并而取得的两种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为付出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以及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而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在合并且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新准则关于长期投资取得的初始计量的第二大变化是关于商誉的有关核算。按照新准则的规定,在对非同一控制下取得的子公司采用成本核算时。投资方应将初始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确认为商誉;将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合并中取得的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在复核无误后计入当期损益。
(一)同一控制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计量
1、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时。合并方的支付现金,转让非现金资产或承担债务方式作为合并对价的。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与所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以及被承担的债务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例1甲、乙两家公司同属丙公司的子公司,甲公司于2006年4月1日以货币资金2 000万元取得乙公司60%的股份。乙公司2006年4月1日所有者权益为4 000万元。
则该投资的初始成本=4000×60%=2400(万元),该成本与货币资金2 000万元的差额400万元计入资本公积。其会计处理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 24000000
贷:银行存款
20000000
资本公积4000000
2、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方发行权益性证券作为合并对价的,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按照发行股份的面值作为股本,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所发行股份面值之差,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例2甲、乙两家同属丙公司的子公司,甲公司于2006年4月1日以发行股票的方式从乙公司的股东手中取得乙公司60%的股份,甲公司发行3 000万股普通股股票。该股票每股面值为1元。乙公司2006年4月1日所有者权益为4000万元,甲公司在2006年4月1日资本公积为360万元,盈余公积为160万元,未分配利润为400万元。
则该投资的初始成本=4000×60%=2 400(万元),该成本与所发行的股票的面值3 000万元的差额600万元应首先调减资本公积360万元,然后再调减盈余公积160万元,最后再调整未分配利润80万元。会计处理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 24000000
资本公积
3600000
盈余公积
1600000
未分配利润800000
贷:股本
30000000
(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计量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购买方在购买日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确定的合并成本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按照合并准则规定,合并成本主要是指购买方在购买日对作为企业合并对价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涉及以库存商品等价为合并对价的,应按库存商品的公允价值,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并同时结转相关的成本。
(三)除合并方式之外所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的确认
总体来说,除企业合并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外其他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其初始成本计量强调以公允价值入账:
1、以支付现金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作为初始成本;
2、以发行权益性证券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
3、投资者投入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4、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其初始投资成本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易》确定;
5、通过债务重组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其初始成本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确定。
二、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
新准则规定的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方法仍然分为成本法和权益法,但成本法与权益法核算范围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新准则下权益法的核算范围被缩小了。规定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而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权时,采用成本法核算。并同时规定,若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被投资单位为其子公司,投资企业应该将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按照权益法进行调整。可见,新准则减少了长期股权投资适用权益法核算的范围,更强调了成本法在长期股权投资核算中的运用。
(一)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法
根据新准则的规定,成本法的适用范围:一是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即投资企业对纳入合并报表编制范围内的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需要采用成本法核算,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按照权益法进行调整。该规定是对旧准则进行的最大改进。这是由于权益法虽然能够提供与合并财务报表效果类似的关于损益的信息,并且更为完整,因此母公司单独财务报表不需要再提供重复信息,而是应该重点关注投资资产的负债。由于成本法能够提供关于投资的股份分配方面的信息,因此对于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将能够使母公司的单独财务报表提供更为相关的信息。二是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长期股权投资。新准则将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由原先采用权益法变更为采用成本法。对于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成本法核算,进行了更为细致的界定,增加了限定条件“在活跃
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
同时,新准则规定,采用成本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初始投资成本计量。除了投资企业只追加或收回投资外,长期股权的账面价值一般应保持不变。投资企业确认投资收益,仅限于所获得的被投资企业在接受投资后所产生的累计利润的分配额,所获得的被投资企业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上述数额的部分,作为初始成本的收回,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
(二)长期股权投资的权益法
按照新准则的规定,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这一规定将权益法的适用范围进行了调整,适用范围不再包括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关系的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是指投资最初以投资成本计量,以后根据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权益份额的变动对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的方法。在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随着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变动而变动,包括被投资单位实现净利润或发生净亏损以及其他所有者权益项目的变动。
新准则在长期股权投资计量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长期股权投资差额的处理方法。股权投资差额是指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时,初始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份额的差额。与旧准则中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权的份额进行比较来判断是否该计入当期损益、调整成本来说,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用投资企业占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来反映其所占有的该企业的份额。无疑是为了更好地遵循谨慎原则。防止某些企业利用股权投资差额调节利润。
新准则对于权益法的应用除了取得股权投资差额的核算外,还作了如下重大调整:
1、当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相应份额时,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直接确认为商誉,该商誉不进行摊消,但需要在会计期末进行减值测试。
2、当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小于投资,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相应份额时,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其差额通过投资收益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例3甲公司于2006年4月1日以1000万元对乙公司进行投资,占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20%,从而导致对乙公司财务和经营决策共有重大影响。同日,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4000万元。
则甲公司占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为:4000×20%=800(万元)
由于甲公司的初始成本为1000万元,大于应享有乙公司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800万元,所以不调整初始投资成本。
假设,在上例中,如果乙公司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6000万元,则甲公司应享有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价值的份额为:6000× 20%=1 200(万元)
由于其初始成本为1 000万元,小于应享有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1 200万元,则应将其差额200万元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其会计处理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200 000
贷:营业外收入
200 000
- 上一篇:城市绿线管理办法最新
- 下一篇:直接投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