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性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范文

时间:2023-10-25 17:25: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启发性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启发性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篇1

[关键词] 教学 教学民主 基本原则

由于受几千年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文化观念和中国现实国情的影响,多年来,“教学民主”一词在我国教育领域中或多或少地被看作是一个“敏感词汇”。在由王道俊、王汉澜同志主编的“供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育学教学使用”的现行《教育学》教材中,只在第八章第四节的“教学原则”一节中的“启发性原则”之下,作为贯彻启发性原则的五条基本要求之一,提出了“发扬教学民主”的要求。认为“这是启发教学的重要条件。

笔者认为,随着全球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国与国之间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创新日益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主要动力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应在各级各类学校,大力倡导和实施创新教育,以迎接全球化带来的时代挑战。而实施创新教育的举措之一,就是加大课堂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的民主化改革力度,探讨并真正落实教育教学的民主化。因为实施民主化教学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树立公民意识、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从而造就千百万能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的重要前提之一。本文拟就实施教学民主的意义、原则与办法等,谈点个人的看法。

一、教学民主及其意义

1、教学民主的基本含义

在我国教育界中,对什么是教学民主的问题,人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定义。但总的来说,我们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对教学民主进行定义和讨论。若将教学民主作为一个广义的概念来看待的话,它除了在教育目的的指向性和教学内容的设计与选择等方面,要涉及或包括有对学生进行现代民主意识和观念进行培养教育的内容外,还应包括在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作为基本教学原则之一所确立的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与地位、权利与义务、知识与真理、决策与管理以及教师施教的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的平等与民主。但若作为一个狭义的概念来看待的话,即只落实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由师生关系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民主。本文所论及的关于教学民主的意义与实施办法等,也是指后者那种狭义的主要体现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民主。

2、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需要

民主发展的程度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社会主义民主建设,需要从两个方面设计和着手: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人的民主素质的培养。教育不单为民主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而且还可以提供直接进行民主训练的场所。不同的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发展。传统“师道尊严”的权威主义课堂教学与非民主的师生关系,容易形成学生的权威人格,这种人格特征表现为过度地、不加批判地遵从权威人物的观点,有时甚至是极端地唯命是从,缺乏对事物的理解力和判断力,离开了权威的命令,便感到不知所措。而在民主的课堂教学和师生关系中,学生才能学会自己思考,做出独立判断。学生的行为是出自对真理的尊重,而不是出于对权威的盲从。在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经常地被尊重,于是也学会了尊重别人;学生轻松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于是也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意见;学生把自己放在与他人平等的地位,从而感触到自信的力量和存在的价值。这样的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为官,不会一朝得志,权力意志便极度膨胀;为民,也不会奴化依附,一味盲从。这样的人才会真正成为具有很高民主素养的对社会负责的公民,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3、是培养学生主体精神的需要

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现代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就是要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主体能力、塑造主体人格,培养和提高学生在教育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身发展的主体。在传统的教育活动中,重教师而不重学生,重传授而不重探索,重管教而不重自觉,重统一而不重多样,片面强调学生受动的一面,扼杀了能动的一面,压抑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束缚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这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千百万主动性、创造性人才的需求背道而驰。而师生平等、共同探讨、相互激励、畅所欲言的课堂民主气氛,正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精神的最主要途径之一。

4、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提高综合国力,自立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前提。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一个宽松、和谐而又充满民主的教育氛围。因为民主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没有教学的民主,课堂就是****者的课堂,而****是压抑创新精神的。在一个一切都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课堂上,学生是无任何主体精神可言的,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一切惟命是从,按图索骥,很难想象在这样一种教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会在今后形成什么打破常规的创造性思维。不摒弃传统教学观念和课堂上的****主义,代之以一种新的民主教学观,谈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等无疑是一句空话。  5、是适应时展的需要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以计算机和网络化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对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巨大冲击,对教育的影响是首当其冲,它正在引起人们教育观、教学观方面的重大变化。摒弃教学****,施行教学民主,既是信息化时代的内在要求,也是人们不得不做出的必然选择。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先知者和绝对拥有者,学生知识的获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传授,教师乐意教与否,教得多与少、差与好,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前途命运,从而自然形成了教师的知识权威。这种知识权威又逐渐演化成了教师在人格上凌驾于学生之上的人格权威,在这种权威面前,学生往往只有“绝对服从”的份。而信息时代所带来的信息传播速度和知识更新速度之快,都是前所未有的。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不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及时的。这就大大削弱了教师以知识权威自居的基础,由此而派生的权威式教学方式便自然面临着不能继续下去的现实,教师不得不适应时展的需要,实现由高高在上的知识传授者到平等的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帮助者的角色转换。

6、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需要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想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完成既定教学任务,实现培养目标,将美好的教育意图化为现实成果,仅有一些技术层面上的操作和改进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师生之间建立起有效的情感交流渠道。师生心灵的真正沟通,还必须依靠教师的人格力量,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构建民主氛围的人格魅力。一名教师,只有在把学生看作是与自己一样有血有肉有灵性的完全平等的人的基础上,才能在给予学生充分尊重的前提下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并由此搭起师生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使学生真正在“亲其师”的基础上而“信其道”,大大提高教学的目的和质量。

二、教学民主的实施原则

由前述讨论可知,传统“师道尊严”的****主义教学模式,给我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它严重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培养了一批高分低能、唯唯诺诺、平庸顺服的“书呆子”。笔者认为,有的放矢地深化教育改革,改变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实施教学民主,注意落实好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1、确立教学民主的基本原则地位

能将教学民主作为一条基本的教学原则,写进各级各类师范类院校公共《教育学》教科书中去,让各级各类学校的未来教师们,在接受师范专业的各项教育和训练时,就对实施教学民主的重要意义和途径有着明确的认识。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自觉地把实施教学民主作为一条基本的教学原则贯彻到自己教书育人的职业行为中去。

2、确立师生人格地位上的平等关系

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把每位学生都当作是与教师在人格地位中完全平等的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在人格上低教师一等的被动的服从者和知识的被灌输者,保护学生求知和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挫伤学生的人格,不扭曲学生的心灵,不伤害学生既使是很幼稚可笑的求知和创造的各种冲动和热情。  3、营造自由民主的教学环境

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努力将整个教学活动营造成为一种师生共同参与、自由探讨、畅所欲言、相互激励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师的教必须充分落实到学生的自由的学上,教师只能作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称职的向导和引路人,自觉有意地或在学生需要时,为学生指明继续前进的新方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新障碍,为全体学生提供一个即自由平等又宽松和谐的学习和再创造(甚至是创造)的机会和条件。不把自己的权威和意志强行施加到学生的头上,扼杀学生自由发展的各种可能和机会。

4、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活动的评价,是指对学生参加活动的表现、体验及活动成果所进行的评价,它是课程评价的主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生评价,重视学生心灵在生活中展开的历程,致力于探索新知的过程,学生不H仅是课堂的参与者,更是践行者。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评价,有助于转变观念,全面落实、提高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目标。

[关键词]

综合实践;课程;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课程改革中最活跃、最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一个领域,正以其日益凸显的育人价值而备受人们关注,而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管理和评价策略的研究,是课改实验操作过程中公认的瓶颈和关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新增设的必修课程,学生学业的评价方法同样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建立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它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

二、理论基础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表明,课程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而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因此,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角度可以看出: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建了课程观,体现了课程的“范式转换”。课程不再只是静止的“跑道”,它已成为对个体生活经验的改造和建构,成为自我的“履历情境”,成为“在跑道上奔跑”的历程。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建了教学观,体现了教学的“范式转型”。它改变过去机械的、单向灌输式的知识传递方式为灵活的、多角度探究式的知识获取过程,让师生在生活世界中通过交往共同建构活动。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建了学习观,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综合实践活动打破原有知识的“霸权性”,学习作为建构新知识的活动,学习成为学生不断质疑、不断探索、不断表达个人见解的历程。

三、指导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原则,是指开展活动评价时所应遵循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既反映了教育评价的一般规律,也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律的特点。

(一)以促进个性发展为重点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要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健康发展为宗旨,在评价中,要以人为中心,反对就事论事,要从活动中发掘一切因素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和成熟。

评价中,不以学生活动的成果为重点,应该挖掘每一活动环节内含的因素作为个性教育素材,启发和引导学生。比如,一些学生的模型制作得非常精美和奇特,那么评价就不应只限于对作品本身的评价,还应评价学生对活动的投入以及创新精神。又如,一位学生的任务是担任调查员前往访问某工厂,被拒绝接待后就无功而返了。对于这项失败的活动也不能简单地说其完成得不好,而应引导学生回顾完成任务的每一个环节,查一查所做的努力够不够,是否从多种角度想办法去完成任务,与对方打交道时为什么没能说服接待人,从而让学生评价自己在态度、意志、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启发学生看到自己的缺欠。

(二)体验分享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评价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和看法,将每一个人的收获变为大家的共同精神财富。

评价活动应尽可能具有公开性,组织的形式要多样。如调查活动可以采用演讲、报告、讨论、演示等评价形式;制作活动则可采用比赛、展览、答辩会等形式。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对问题的看法,引导学生就一些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三)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的原则

这是指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地开展评价,培养其自我认识的自觉性,并提高其独立的分析能力。

贯彻这一原则时应注重学生个体评价和集体中相互评价相结合。

(四)非等级评价的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对学生的评价应以鼓励为主,激发每一个学生的上进心,调动其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1)采用口头评价或口语评价法。例如,写某学生“在活动中敢于独立思考,大胆提出见解,但尚不够细致、全面”。

(2)评优不评劣。

(3)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在活动中成功的机会。

(五)差异性原则

这是指在评价过程中,指标体系项目的设定、深度要求以及评价中分寸的掌握,都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人发展水平来加以掌握,从实际出发,讲究实效。

(六)灵活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评价要从学生发展的需要、活动进行的状况及条件许可程度出发,审时度势,灵活地加以组织,讲求实效,不要拘泥于某一种模式。

四、评价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活动的评价,是指对学生参加活动的表现、体验及活动成果所进行的评价,它是课程评价的主体。

(一)学生活动评价的基本依据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提出的三个方面的基本目标,站在现代社会的角度,比较扼要地概括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应培养的基本素质,可以作为学生活动评价的目标要素。这三个方面是:

(1)态度。是指一个人对生活和周围事物的稳定的观点和行为的表现。具体来说,又表现为:①关心;②参与;③进取。

(2)能力。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言,目标主要集中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领导和被领导的能力、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及动手制作简单物品的操作能力等。

(3)知识。主要是指学生在接受和理解新知识及综合运用知识等方面所取得的进步。

(二)学生活动的两个层次评价

学生活动评价也要从总体评价和L庋习活动评价两个层次上进行。

(1)总体评价

学生活动的总体评价是指阶段性评价。这种评定着眼于衡量学生群体素质的变化,以此验证课程的成效,并为以后课程目标的制定及方案设计提供依据。

(2)专题学习活动评价

学生专题学习活动的评价是对学生参加活动的表现及其收获所进行的总结,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集中体现了课程的“过程性”原则。通过总结,学生对活动获得概括性的体验,可以进一步提高对所获经验的认识并激发兴趣,也可以分享其他同学的经验,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找到进一步前进的方向。例如,在一次环保专题的评价会上,做汇报的女同学生动地讲述了她和同学所见到清洁工人辛勤劳动的场面,以及见到和听到的一些人对清洁工人的劳动甚至人格不尊重的情形。她哽咽着再也说不下去,全体同学也深深地被感动了,思想感情上受到强烈的震动。

五、评价标准

评价指标体系一般是由评价项目和权重两个方面构成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指标体系中的评价项目,主要包括以下两个维度的评价项目。

第一个维度是活动过程的要素,主要涉及行为能力或基本的发展状况,包括活动主题或活动项目的选择和确定的状况。要评价学生活动主题或活动项目的意义、学生在主题或项目选择和确定中的作用、活动方案的制定状况。要评价学生制定活动方案的能力、活动方案本身的合理性程度、方案的具体化程度、活动过程的具体行为方式等;要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如行为的合理性、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具体的操作方式、参与实际情境的深度、文献资料、具体事实材料的搜集情况、活动的总结情况等;要评价学生的活动报告、成果或产品等状况。

第二个维度是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感发展,主要涉及行为所反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状况。包括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状况,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精神、学生各种良好思想意识的发展状况,如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服务意识、安全意识、效率意识等。

六、评价方法

全面、科学地收集和处理信息,是得出准确评价结论的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信息的收集范围取决于评价的对象和评价类型。目前在实际工作中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问卷法

这种方法是将所要了解的问题写成书面材料,让被调查逐一填写回答,然后统计分析、了解问题的一般趋向。问卷的形式主要有自由叙述式和选择式两种。

自由叙述式是编制若干个开放性题目,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比如:“你与同学在活动中有不同意见时是如何处理的?有什么体会?”

选择式问卷是对所要了解的问题编成若干陈述句作为题干,然后列出若干选择支让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例如:“我们应当关心贫困地区的同学们”是题干之一,其后可列“很赞成”、“比较赞成”“说不清”“不赞成”和“很不赞成”5个选择支。

(二)谈话法

谈话法是调查者通过与被调查者直接谈话来获取信息的方法。

(三)行动观察法

这是把学生作为观察对象,有目的地在各种活动中考察学生的变化。观察时应自然,认真做好详细、全面的观察记录。

(四)作品法

这是以学生的作文、日记或其他创作物为中介,评价学生的变化与进步的方法。

(五)活动资料分析法

这是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在活动过程中使学生得到锻炼的特点而采用的一种方法,是指在活动中要求学生妥善保存自己拟定的活动计划、草稿和半成品等资料,在活动完成后进行总结时,作为评价其活动过程的基本素材,从中发掘工作经验、教训、评价工作态度和方法。

所获得的评价信息,在开始时还比较分散和凌乱,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整理和分析。整理工作一是去伪存真,二是归类。分析可分为状态分析和原因分析两种。

总体来说,评价的反馈应遵循评价的原则进行,做到客观、公正、全面、富有启发性、教育性和艺术性。

[参 考 文 献]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 互联网 预习 信息收集 信息处理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b)-0158-02

1 研究现实背景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表达与传递信息的能力,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基础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也是时代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通过课程实施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初步具备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目前小学语文中利用互联网教学有以下特点:纵观教与学,互联网多为教师单方面使用,是教师教学的工具,而学生主要是被动接受,并没有主动参与,学生的主体性和交互作用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没有引入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认识。

通过教师指导预习方向,小学高段年级学生作为主体自主通过互联网预习可以提高信息收集处理能力,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因此,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预习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

2 研究理论依据

2.1 主体性教育理论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主体教育强调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激发自主学习潜能。

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生的知识获得途径不仅仅是教师,也可以是学习者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主动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2.3 现代脑科学研究理论

脑科学研究表明,不同的认知系统,使用不同的部位加工信息,可以并行工作,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升。网络信息兼备声像,动静结合,激活多种认知系统同时加工信息,可以在知识的抽象性和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桥梁,有利于信息的再提取,成为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

2.4 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功教育”理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功的欢乐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足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他强调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对学习充满兴趣。学生自己探索和获得知识的乐趣、教师的鼓励肯定,将激励学生通过互联网寻找需要的信息资料。

2.5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最大的特点是喜欢直观形象的东西。从能力方面看,而中高段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文学科基础知识储备,也有了初步对信息处理的能力。

3 小学语文中高段年级学生利用互联网预习有效性研究的策略

科学的信息素养包括知识层面、意识层面和能力层面3个层面,即:信息素养、信息意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必须从这3个方面进行培养,让学生学会主动收集有用的信息、获取知识,处理问题。

3.1 正确的原则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绿色通道

(1)整体性原则:利用互联网预习是在正式教课之前,在教师针对性问题指导下,学生自主多层次、多角度思考问题,并通过互联网查找、分析和寻找答案。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与资料的能力和对于信息的分析、综合、交流的能力。

(2)实践性原则:以语文课本课文为立脚点,教师设计合理的问题,通过学生自主互联网查找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发展性原则:教师的问题设计有难度,有梯度,引导学生从易至难,在不断探索中提高信息素养。同时,发展性引导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继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学习四年级上学期《长城》一课,就仅仅要求学生在互联网查找有关长城的资料或小故事,并观看长城的图片并通过互联网了解我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景观的相关知识;并观看图片,说说自己喜g哪一处景观,选择喜欢的画出来。而到了高段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就要求同学们查阅了很多鲁迅先生的资料,对鲁迅先生有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要求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为课堂上理解难点句子,例如:“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等做准备。问题的设计和深度的要去都有了发展性的提升。

(4)开放性原则:互联网世界里学习空间是开放的,学习途径是开放的,学习结论是开放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就预习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3.2 在实施方法上的有效性策略

(1)教会学生利用有效的搜索方法寻找有用的学习资料,并能进行有效归纳与总结。面对开放的、虚幻的、信息量庞大而又存在安全隐患的网络世界,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很容易迷失其中,浪费大量的时间,却实现不了教育教学的初始目标。教师应特别指导学生如何在网络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

(2)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语文课的预习中,学生由被动地在课堂上接受知识,记忆知识,转变为通过信息技术,利用各种学习资源,主动探究知识,建构知识。使学生“学会学习”。懂得的是“从哪里”和“怎么样”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使学生乐在其中,采取一切可能的办法,来激发学生对于知识和学习的强烈愿望,凸显学生的自主性。

利用互联网预习教学方式中,教师在设计预习要求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如何引入新知识,在引入新知识之前还需补充哪些知识。还要了解学生的兴趣、智力发展水平及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信息技术上有什么问题等。

如学习《鲸》这篇课文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智力发展水平,就不仅仅要求学生在互联网查找有关鲸这种动物的知识如:种类、生活习性、食物等。还要求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鲸鱼这种可爱的动物的生存的现况,了解人类的扑杀和海洋环境的污染对它们有什么影响?小学生应该做些什么?

学生通过互联网图片对可爱的鲸鱼有了直观认识,培养了对自然界的好奇和热爱动物的精神,并把爱动物转化为保护动物,保护环境,从身边小事做起。孩子们尝到了搜集信息的甜头,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在运用时得到了充分发展。

(4)注重反思性评价。反思评价的功能在于教师在对学生评价过程中可以不断反思,调整自己的工作作风,寻找更加有效的培养途径。同时学生可以在他人的评价中勤于反思,了解自身能力发展的水平,寻找差距,迎头赶上。

4 思考

(1)学生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应摆脱“为了收集而收集,为了处理而处理”的现象,强调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是为现实需要服务。

(2)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是一切能力的基础。这种能力也是需要培养的,预习――意味着新领域探知,教师要通过有效引导互联网学习,使学生逐步从被动利用到主动利用,学会自己提问,自己探索。

总体来说,利用互联网教与学的优势很多,它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还能打破课堂空间的局限,使n堂延伸至广阔的知识海洋,实现课内与课外的沟通与融合。但如何更好发挥互联网促进教学的作用,还要教师和学生在实践中继续共同探索、共同努力,才能把网络学习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取得学习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 叶澜.教育研究方法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 宋晓丽.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181.

[4] 刘艳敏.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教研),2011(7):166-167.

篇4

当前,国内偏远农村的小学体育课大部分还是持续着传统的模式。随着学校教学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一系列的不适应正在初现端倪。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指出:“在注意选择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因此,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是贯彻执行课程标准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方法的创新就是在原有的“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发展和形成新的“现代体育教学方法”。

2.传统模式对体育教育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偏远农村小学体育教学一直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听看――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死板、单调、成人化的教学方法,严重抑制了偏远农村小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突出表现为喜欢上体育课的小学生正在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因而,在目前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继续改进陈旧的学习方法,以适应小学生生理、心里的需要,创新体育教学方法,使学生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任务。

3.体育教学创新对农村体育教师的要求

3.1 强烈的创新意识

创造意识活动是一种高级的脑力劳动。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去积极思考。提出的问题,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可以是实际问题,也可以是理论问题。其方法可以从客观实际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注意新就知识的联系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也可以结合动作技术技能要点,使学生通过积极思维,提出新颖的创见,提出新的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3.2 较强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能力是挖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它的本质就是遵循人的创造活动规律和人的创造素质的培养规律,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教育。创新教育能力不是一种具体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教学思想,创新教育思想是时展的产物,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3.3 体育教师必须具有多元的知识结构

体育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是创新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和实践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先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和创新意识的人。一个循规蹈矩、步人后尘,不研究学生创新机理的教师,不可能去超越常规教学模式,更不可能大胆地、独特新颖地去创设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学模式。他本身就不会创新,指导他行动的思想总是处于被奴役状态,这样的教师别人想不到的他永远也想不出来,他只能当一个“知识技能的传播者”。因此,体育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接受新的专业、理论和相关的教育,不断地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一时的教学方法。

4.教学方法创新的具体内容

4.1 以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方法为出发点

教学方法一般包括“教法”与“学法”两个方面。新一轮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开始以后,持续了20多年的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更加活跃起来。

4.2 现代体育教学方法

在体育教学方面,现代教学方法主要是针对以往“以运动技能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一些补充和修缮。现代教学方法是以“学懂”和“学乐”为主要目标的,既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集体性思考和提高的探究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发扬教学民主为主要目标的。

4.2.1 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并通过合适的方式把学生完全融入这个情境之中,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连续不断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关键是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境的营造。它要求具有形式上的新异性,内容上的实用性和方法上的启发性。

如在教授跪跳起教学时,教师先出示弹簧,然后让学生跪立垫子上模仿弹簧并亲自感受:如果要弹簧弹起来,我们首先应怎么办(身体向下压)?力量从哪里来(摆臂、压小腿)?弹簧压下去后,是什么状况(腿面压垫)?接着演示弹簧并结合学生的模仿练习,启发想象,得出结论。这样设置情境,引导学生体会动作要领,比教师的讲解要好得多。

4.2.2 自主式教学法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按照体育教学的基本特点,根据自主学习的思想,把握一个基本的教学模式:教师导学――确定学习目标――探索性活动――评价反馈。

教师导学:要求教师用最短的时间,明确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和基本要求,有技术动作学习内容则要求示范,为学生探索性学习提供载体。

确定学习目标:学生根据学习内容,把握各自的特点确定个体学习目标,不要求班级目标统一,而是强调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探索性活动:这是自主学习的中心环节,学生要在此环节中开展具体的自主学习活动,摸索快速学习技术动作的方法,发现他人的优点长处和缺陷,强化自己的优点和矫正不足。

评价反馈:考评学生个人目标达成度,通过学生个人评价,学生间相互评价及教师评价,及时将经验的东西总结出来,分析学习效果及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勤于动脑,不断理解学习过程。

4.2.3 合作式教学法

合作式教学法是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形式,充分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自己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具体地说,就是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能力、个性以及认知倾向、思维方式等,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根据教师有计划的指导、调控,小组成员间展开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的合作性学习,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合作学习是小班教学的主要策略,它能有效地解决教师面临大班级授课制与新课程学习方式要求之间的矛盾。合作的客观基础是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合作的主观目标是缩短差距,共同提高。

4.2.4 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究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习惯的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设计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索性学习主要在于学生的学,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活动,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体验和创新。

4.2.5 发现式教学法

发现式教学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发现法是一种学生独立学习,自行发现问题,掌握科学原理的教学方法。他特别强调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要求学生利用课本材料和教师提供的信息,通过独立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进而形成概念、能力。

例如短跑教学中采用发现法教学步骤:1.设问:你在50米跑中,用多少步跑完?2.观察:让学生相互数出同伴50米跑的步数;3.启发思考:每人多少步数合理?4.讨论揭示:学生经过讨论,教师用挂图、录像结合讲解,提示步频、步幅与跑速关系及霍夫曼提出的步幅/身高=1.20,步频(S)×身高=8的指数法为依据来衡量步幅与步频的合理搭配。5.验证,学生根据自己的身高,在不减速的前提下,在跑道上按标志点跑,看哪种步长比较适合自己。6.实践提高,50米反复跑,摸索改进技术。

4.3 课堂的组织富有创意性

小学生都比较好奇,我们应保护好这种好奇心,这是创新人才的基础。小学生好奇心强,所以,在教学中可以从改变教学的分组形式入手,通过学习小组形式的重新组合,来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和学习的实际需要,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兴趣,具体的方法有:

4.3.1 互帮互助的分组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好坏的情况和对体育动作、技能掌握的程度,调节各小组人员的组合,使各小组都适当安排一部分较好的学生和稍差的学生。在学习中通过组员间的互帮互学来提高学习质量,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如在足球教学的过程中,组员之间互相帮助,好的学生在技术上对差的学生进行指导,充当小老师,让差的学生学有榜样、学有目标,提高他们的体育成绩。

4.3.2 分层教学的分组

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不同,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的五个小组。结合因材施教和从实际出发的教学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目标,实行因材施教。这样,有利于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好的学生能得到足够的训练,差的学生得到相应的提高,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在各自的基础上“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4.3.3 自由结合的分组

在教学中,改变过去一般按男女学生高矮的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自由组合成五个小组。目的是让兴趣一致、关系良好的学生结合在一起,营造一种愉快、和谐、团结互助的课堂气氛,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和奋斗目标,有利于学习和体育竞赛的顺利进行。

4.4 创新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343”

我国《教育大辞典》中写道:“教育模式是反映特定教学理论逻辑轮廓的、为保持某种教学任务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由此可见,教学模式是指定一定理论体系指导下,以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为目的的一种教学设计或教学方法的组合。与其它学科的教学模式相比,体育教学模式除了具有教学模式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体育教学本身的特点。我们将之加以概括,把体育教学模式定义为:依据体育教学思想和体育教学规律提炼出来的具有典型性、稳定性的教学样式,以及体育教学过程的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第一个三是指: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以学为主;四是指: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课堂展示、达标训练与测评;第二个三是指:学生整体学习的状态、教学目标的明确、课标与学情;教学行为致力于目标的达成、达标的效果。

4.5 给学生一定范围内的自由支配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大胆发挥

在体育课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最有效途径是在练习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尝试自编内容。有了创新意识、创新氛围,我们应让学生在实践中用创新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创新的实践能力。结合体育课的特点,可把准备部分的徒手操让学生自编自练,并要求编的内容最好不要 相同,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有尝试的机会,每一节请一个同学来带。又比如在游戏中,给每一小组一个小篮球,画出一定的活动范围,要求每组的学生以小篮球为中心,创编或组编出大家喜欢的体育游戏。游戏前,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创新,不要照搬已学过的游戏,组与组之间最好不要一样,想方设法创编出具有新意、有利于锻炼身体、能够培养体育兴趣、具有开拓精神等的游戏活动,要求只有一个你认为开心就行。在上述活动中,教师发挥“导演”的角色,充分让学生自行活动,这样自编和游戏的过程中,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学生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的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4.6 实施个性化的评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改革教学评价是目前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体育课也不例外。我们在教学中实行了等级制评价,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分数的精确度变得模糊,淡化分数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消除分数对学生带来的学习压力,进而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我在开学时对学生进行开学初评定,每个学生设定一个预设的基数,在期末考核中,根据开学初的预设的基数来评定成绩,这样一来,学生的个体化身体差异减小了,只要你在本学期有进步了,那你就能取得好成绩。这样的考核,学生的积极性自然而然地就会有很大提高。

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围绕有关体育的基本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等,细化了评价项目,确定了以出勤情况、体育常识、运动素质、身体素质、技能技巧等五个项目对学生进行评价。将百分制改为:A优秀(90-100分);B良好(75-89分);C中等(60-74分);D努力(60分以下)共四个档次。实践中,各项目的评价只对学生公布等级的档次,而不直接公布具体的分数。这样既可以减少分数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又能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达到更加全面地、中肯地、有效地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起到了促进作用。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1)创新的体育教学方法走进我们的体育教学是件好事,但如果没有真正的了解它的地位和作用,甚至用它来取代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那么就会出现偏差,创新的体育教学方法的功能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发挥。我们在大力提倡改革体育教学方法的同时,也要认真学习、研究和继承前人留下的好的教学经验,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不能一概否定。将体育教学中的懂会乐练等要求,通过我们的改革把他们很好的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以利于切实提高体育教学的整体质量。

(2)体育教师要由原来的重知识、技术传授向重学生身心发展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限制学生自由(如随时向教师发问),转变为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自由”空间,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自身能力的转变。

(3)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潜能,并且希望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学习。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学会什么动作技术为出发点设计的,它束缚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和利用,忽略了远期教学效果的最佳获得。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追求的体育教学模式则以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为出发点,最终达到由“教”到“不教”,由“学会”到“会学”这一目标发展。

5.2 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