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基本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10-25 17:25: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哲学基本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哲学基本知识点

篇1

不管是对哪门学科的复习,课本就是学生复习的根本。对于已经学过一遍的课本,学生对其中的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这些内容,只有达到融会贯通的水平才能加深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因为课本所体现的这些内容是对学生掌握某一知识点、解决一些问题起决定作用的知识点。比如,在复习“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就必须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两者之间的一切关系,因为这部分的内容本身有一定的逻辑性,是最易出错的知识点。该知识点对课本中重难点的掌握和学生完整把握课本的知识体系都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线”,它能使课本结构化。突破章节之间的界限,把课本有关的知识综合分类,构成一条整体的知识线,是搞好高中政治复习的重中之重。

复习中,要根据教学大纲中的目标要求,让学生在学了课本后,对课本各个章节构建起整体框架而又有了基本的认识。比如:一本书有几章?每一章又有几个小节?每小节又有几个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哪些是要掌握的,哪些是要理解的,哪些是需要了解的?这些知识点之间又有什么样的联系?最后再去确定这些知识点中哪些是重点,哪些又是难点。又如,在进行哲学方面的复习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对哲学知识进行整合,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框架,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去理解,最后再从宏观上形成对哲学的整体印象,让学生真正做到运用自如。对于任何一个知识点,都要让学生懂得去思考“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问题。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全面、准确地应用知识。

二、紧跟时代,关注热点,让课本知识生活化

最近几年,在高中政治的不断改革中,有一个明显的趋势,那就是“紧跟时代,关注热点”。高考作为国家级考试,在这一点上体现得尤为突出,高考试卷的新观点、新知识、新题材和新问题都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体现了与时俱进。所以在进行高中政治复习时,教师必须要求学生明确:课本知识点是根本的、基础的,却不是思想政治的全部。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出现,高考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利用所学基本知识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中,让学生使用课本的基础知识去解答、探析所遇到的难题,把课本基础知识与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相结合,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复习时,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扎根于课本外,还必须要求他们把课本知识理论应用于生活实践中,用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理论融入生活是思想政治课复习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也是高考政治考查的重要原则。政治学科高考命题十分重视基础知识和热点问题的融合,为此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将时事与思想政治课本有机地结合起来,争取让学生在高考这场无硝烟的战争中取得好成绩。

三、融入学生自己的观点,让课本的知识点思想感情化

篇2

经过第一轮的复习,同学们加深了对政治学科的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够掌握住教材基本知识点。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复习效果,提高我们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政治学科第二轮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使第二轮政治复习达到最佳效果,是每个教师和同学所期望解决的问题。根据以往指导高三学生复习政治的经验,笔者认为,在政治学科第二轮复习中,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制定好复习计划,循序渐进地复习

 

政治学科第二轮复习的时间一般是两个月,时间非常紧张和宝贵。要充分利用好这两个月的时间,同学们就必须制定好切合自己实际的复习计划,安排好每天、每周、每月的学习内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有多少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的复习各需要多少时间,都要认真写入计划。已经牢固掌握的知识点可以少安排一些时间,以加强复习效果,但不能不管不顾;那些掌握得不太熟练或者没有掌握的知识,要多安排一些复习时间,这些知识是复习的重点,应该多下工夫。有了复习计划,政治第二轮复习才会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复习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至于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无目的的现象。制定好计划,我们就要认真执行,按计划一步步地、循序渐进地复习,这样才能保证和提高复习效果。

 

二、抓好两个专题,注意二者密切结合

 

专题性是政治第二轮复习的显著特点之一,因此有人把第二

 

轮复习称为“专题复习”。政治学科的专题可以分成两个类别:知识专题和时政专题。这两个专题都要复习好,并且复习时要注意二者的密切结合。

 

知识专题分为经济生活专题、政治生活专题、文化生活专题和生活与哲学专题。经济生活可分为:基本经济理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和对外经济关系五个专题;政治生活分为我国国家制度、我国政党制度、我国的民族政策与宗教政策和我国的对外政策四个专题;文化生活可以分为文化与生活、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的繁荣与创新等四个专题;生活与哲学可分为唯物论、辩证法、价值观和人生观、认识论四个专题。对于这些知识专题,要牢牢把握和深刻理解其主干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关系)。同时,对于非主干知识也要做到心中有数,弄懂弄会,教材中的所有内容都不可忽视。复习这些专题时,要与时政相联系,运用这些知识分析时政,提高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也可以加深对时政的认识。

 

时政专题复习是指对近一年来的国内外重大时事问题进行归类,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从而达到提高认识、锻炼能力的目的。首先,我们要对一年来的国内外重大时事做到了然于心,重点把握那些对社会、对人类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时事,要从其产生背景、过程、影响和意义等几个方面全面掌握,如“十三五” 规划、和谐社会、两岸关系、联合国改革等。其次,要把这些重大时事进行归类,如把属于我国经济社会建设方面的归为一类,把属于中外关系的归为一类等等。再者,在复习时政专题时,除了了解事件本身外,还要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看这些时事从哪些方面反映了所学的知识,是怎样反映出来的。我们可以自己以这些时事为背景材料出一些题目来考考自己,或与其他同学相互出题、相互考,这样既可以加深对时事的认识,巩固复习效果,还可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学科内综合,适当注意学科间综合

 

综合性是高三政治第二轮复习的又一显著特点,专题复习本身就体现了知识的综合性。本轮复习首先要抓好政治学科内的综合复习。在复习每个专题时,要联系到其他专题的知识,如复习经济生活知识时要联系到哲学生活、政治生活知识,复习哲学生活时要考虑到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知识。以知识点“国家的宏观调控”为例,从经济生活上要掌握住以下内容:国家为什么要实行宏观调控(即市场调节的不足与缺陷)?宏观调控的含义、目标、手段和意义各是什么?从哲学生活角度来说,国家宏观调控体现了联系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知识;从政治生活角度看,它与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知识有联系。因此,在复习时就要全面考虑、多方联系,这样才能达到综合掌握知识的目的。

 

在注重政治学科内综合复习的同时,要适当注意政治、历史与地理三科之间的综合。在复习政治知识时,可以考虑考虑这个知识点与历史、地理的哪些知识有联系,把这些有联系的知识点整理下来,经常翻看,可以更好地掌握政治、历史与地理三科的知识,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如复习政治学科的经济生活上的“三大产业”时,可以结合历史上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历程、古今中外在农业发展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以及有关发展农业的著作与发明等知识,结合地理上的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农业低产区的治理和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农业和工业以及中国的交通、商业和旅游业等知识,从而深刻理解三大产业的相关知识,也有利于提高应对高考试题中学科间综合题目的能力。

 

总之,在高三政治第二轮复习中,我们一定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学科间综合与学科内综合相结合,认真细心,脚踏实地,如此方能保证和提高复习效果,在2016年的高考中才能取得优异成绩。

篇3

关键词 高考;失分;复习

今年重庆高考文综卷政治主观题难度并不是很大,但得分率任然不高。阅卷休息时和其他老师交流发现,不能得分或得分不高的试卷均有以下共同特点:

(1)审题不准,概念不清、原理不透。考生审题能力差,阅读、理解和分析材料时,不能准确把握题意,将特点、原因、影响等混为一谈。审题是解题的前提和关键,有相当部分学生存在审题问题,表现在不看设问范围,考查的知识范围不清,经济、哲学、政治大范围错误。或者不分析设问类型,将为什么和怎么做混为一谈。

(2)表述不当,口语化现象严重,不善于使用学科语言,表述不准确,不科学,反映出不少考生文科基础极其薄弱。

(3)思维混乱,条理不清,无纲无目,段落不分,作答缺乏层次性、条理性、简洁性和逻辑性。有的考生洋洋洒洒些了一大堆,以为多写点老师会多给点分,贪多求稳,事实上往往是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4)照抄材料和照本宣科。前者完全照抄材料,不加提炼,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或关键词用于作答。后者则是生搬硬套,完全不理会题目的具体要求,不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紧扣题意进行回答,只是一味的照搬课本或以前做过的类似题目的答案,结果由于针对性不强,得分率不高。

(5) 考生字迹潦草,书写模糊,乱改滥涂,布局混乱。特别是有些考生,字体过小,有没有控制好行间距,密密麻麻,挤成一堆,令人眼花缭乱,给阅卷带来很大难度。

针对学生在答题时出现的这些失误,要提高高三政治课的复习效率,更好的备战高考,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

夯实基础是高考之根本。无论背景材料怎么变,无论考题怎么变,都是运用教材中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怎样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呢?第一,对知识点的把握要“全”。即要全面掌握《考纲》所列考点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等。对于每个考点的内容,必须要求学生弄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第二,对知识线的归纳要“清”。所谓知识线,就是要把各知识点按一定的内在联系串联起来,形成基本线索。弄清各知识点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弄清知识点之间的逻辑结构,达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第三,对知识面的辐射要“宽”。知识面是由许许多多的知识点和知识线有机联系而组成的知识层面。即在点线复习的基础上,把教材的内容按性质或特征分门别类,并在各个类别中划分出若干层面,做到“纵横”延伸和辐射。

二、把握重点,凸现理论精华

哪些是重点知识?重要概念、重要原理、重要观点;当年国内外重大时政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与教材的结合点;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命题较多的知识;近年来高考重庆卷很少命题但又非常重要的知识;当年考试说明中新增加的考点。

选择和确定重点考点时,以教材为依据,根据不同模块的知识特点,确立本模块的重点考点。对于《生活与哲学》模块,要注意从宏观(大原理)和微观(小原理)结合上准确把握重点考点。例如坚持矛盾的观点,从微观上把握包括:矛盾的含义、矛盾原理、方法论意义。从宏观上把握包括:(1)对立统一原理;(2)矛盾同一性及斗争性的关系;(3)矛盾普遍性;(4)矛盾特殊性;(5)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6)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与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7)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

三、关注热点,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对热点专题复习要重视,这是由学科特点决定的。但又不能被热点左右,要有,但不能太多。方式可多元化。选择热点应坚持三个原则:第一,既是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又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事件;第二,与教材有紧密联系的事件;第三,应对社会和青年学生有正面影响的事件。

在热点的处理上,我觉得应该注意这样几个方面:分析热点问题本身的内容、性质、特点、作用及影响等基本知识。但特别要注意的是,要适度,不贪多求全,抓住精要内容。因此,对时事材料本身的分析不宜过深过多,不要面面俱到,选取一些新的和重点角度概要把握即可,不必追求系统全面。对于重大热点的复习,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学会分析和把握热点的方法。恰当选择重大热点背景的切入点。精编热点试题进行强化训练。试题引用的背景材料要具体、形象、生动、数据正确;设问尽可能具体,有明确的指向性;立意要新,注意探究性和开放性。

四、提高审题能力,掌握必要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能

选择题一般采用“两排除一比较”的方法。首先要排除本身表述错误的题肢,进而排除明显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题肢,然后再把剩余题肢在一起比较、取舍。遇到题干文字表述较长的试题,考生不仅要抓住核心句和关键词,而且要特别注意题干最后一句话的具体要求。

篇4

一、以主干知识为依托,凸显基础性

分析2011年高考试题我们可以发现,2011年高考试题注重对考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考核,突出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核。在对基础考核中渗透着各种能力考核要求,实现了基础知识与能力考核的有机统一。因此,一轮复习的目标:系统复习高中政治全部内容,夯实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熟悉高考考点。要求:第一轮复习应遵循按章节或单元从知识要点、重难点、例题讲解、练习巩固、单元检测、讲评的程序进行夯实基本知识。以高考考纲考点为主干知识,重点把握最主要的概念和最基本的原理及相互联系与区别。复习中要学会抓住“点、线、面”,建构起考生自己的知识体系,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明晰化、精确化。要求考生吃透概念原理,要做到在脑子里有一张“知识结构图”、一棵“知识树”,做到“点、线、面”相结合。

二、以能力培养为主导,突出素质教育要求

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课程要求采用恰当方式培养考生的综合能力,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2011年的思想政治高考试题坚持能力立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的基础上,注重考查了考生运用学科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训练考生科学的解题思维,培养考生基本的解题能力。良好的思维习惯的养成,主要是指导考生解题时能遵循以下思路:阅读题目;分析题意,确定答题方向和范围;根据已有的知识判断问题材料情景有无符合的知识原理;根据题目所给信息,确定应选用什么样的语言和基本知识原理来表达。

高考中考生失分的原因包括对考点所涉及的知识点梳理得不够完整清楚,对教材的知识体系把握不够准确,专业术语表述得不够规范,也缺少对题型的强化训练。要加强审题和答题能力的培养,通过典型习题的训练和常见错误的分类分析,提高考生对试题的分析能力和答题要点的构建能力。

三、关注学生发展,加强能力培养

(一)抓主干知识,抓实抓细

复习时,要以基础理论为主线,整合知识专题。基础主干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事实及其相互联系。基础主干知识构成了学科的骨骼,这部分知识必然成为高考重点。

(二)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

文综政治卷强化了对考生各种能力的考查与导向。因此,要求考生既要夯实学科基础,掌握好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又要关注国内外重大时政热点,注重培养运用所学理论理解分析实际的能力,更加重视时政热点、政治导向、知识能力以及三者的关联度。

(三)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在复习教学中,要注意落实新课程理念,体现新课程的学科特色,把握方向,活化知识,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反映国内外形势发展中的重点、热点问题与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如:学会运用经济和政治常识分析某个问题(现象)形成的原因,说明问题可能产生的影响,及解决问题的意义,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运用哲学知识,分析某种做法(政策、措施)的哲学依据,指导我们解决某个问题的思路,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等等。

(四)掌握文综答卷答题基本要求

培养文综答卷良好习惯,控制训练难度,要在速度、准确率上下工夫,提高审题技巧和解题能力。细节决定成败,实施复习的精细化学习管理,要精选习题,优化训练;精心批改,指导激励;精讲习题,提升水平;精细分析,全面掌握。

四、科学处理好复习备考的四个关系

(一)传统复习模式与新课程下复习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下的复习既要继承传统复习模式的优点,又要体现新课程新高考的特点。传统的复习模式是多年复习经验的积累,在新课程下的高考复习仍然有效,建议第一阶段以夯实基础为复习目标,紧扣教材,单元、模块过关,加强落实;第二阶段专题复习以能力提升为目标,整合知识,构建网络,辐射热点;第三阶段模拟训练以反馈改进为目标,综合演练,查漏补缺,调整心态。

(二)新教材与旧教材的关系

① 注意教材的变化。②复习过程中要注意从生活主题入手,处理好新教材与旧教材的关系,不要把新教材强行纳入教师所熟悉的旧教材体系中,克服不自觉地回归老教材、老教法的现象。对待教材的态度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具备课程整合概念,不要被教材束缚了手脚。③适当关注“名词解释”“专家点评”等辅助文栏目中与重大时事相关的重要知识。明确新课程高考范围和要求,合理规划教学复习进度立足于夯实基础,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篇5

而要解决好学生们的这些问题,让他们把思想政治学好,我认为最好的捷径就是古话“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有靠学生自己孜孜不倦的勤奋努力,夯实基础,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才会开发学生思维。具体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要认真反复地看书,理解每课或者单元的知识结构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为学生对书本知识的不了解,头脑里根本就没有保存答题时所要的知识点,因此,学生在做题时当然只能是有问不答、答非所问和废话连篇了。所以,要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就必须要求学生认真反复地看书。所谓认真看书,首先就是要看目录,了解全书的知识体系,列出每一课的提纲及观点;其次要抓重点,记要点,对理解、活动类的知识要重点掌握;再次,要将重点、要点知识扩展开来,再现相关的全部知识,系统复习。在学习或复习时可采用归类法、比较法、列表分析法等掌握;还可以把有关的知识串在一起进行复习,找出容易掌握的方法。而所谓反复地看书,就是因为我的们记亿能力具有有限性,孔子就曾经说过“温故而知新”嘛,通过认真反复地看书,并力求在实践中做到举一反三,见一叶而知天下之秋,融会贯通地运用书本知识,只有把书本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才是终身受用的知识,从而在答题时就不会出现一叶障目,不得要领了。所谓的理清知识结构就是明了问题的来龙去脉,追根求源,以达到一目了然、融会贯通。比如文化生活第四单元的知识体系是:

二、要熟记基本知识点

要想夯实基础、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就必须熟知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点。一定要熟记在心,装在脑子里,这就好比我们平时在网上下载的东西,一定要存进硬盘,一旦需要用它的时候,就从电脑里把它“搜索”出来,这样就可以运用自如,运筹帷幄自然就可以决胜千里了。当然,我们人类的记忆可不是电脑,人的记忆具有遗忘的特点,因此思想品德的识记要运用小时间,勤记忆,多反复的方法,穿插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间,这样既可以协调各科的学习,又收到很好的效果。长此以往,学生就能做到各有所长,不偏科从而各科协调发展。比如文化生活第10课的知识点有:1、 思想道德建设基本内容?为什么加强?怎样加强?(面对道德修养不高的现象如何应对?)2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公民如何加强思想道德修养?)3. 社会主义荣辱观含义?为什么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4.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含义以及关系?5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三、典型题要练习

多训练典型例题,加强锻炼,强化记忆。让学生先通过自己独立审题,开卷做答的形式,然后对照标准答案寻找与自己答案不一样的地方,再回到材料看,找一下设问和材料中有哪些提示自己没有考虑到或者哪些知识点和角度自己漏答了,再寻找与参考答案不同的原因,这样反复练习,就可以逐步提高审题、解题的能力,并且在做答时也可能尽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尽量少说口水话,如此反复,学生就会慢慢的做到“有话好好说了”。比如文化创新是文化生活第五课的重点,也是文化生活全部内容的重点,所以围绕这一重点,我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材料反复练习反复训练,最终达到熟悉套路、融会贯通的目的。

篇6

关键词:高等数学;微积分;教学方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1―0053―02

高等数学是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它不仅是一门研究和思考数量关系、几何图形的学问,而且很大程度上和哲学一样,是用一种特殊的语言去探索宇宙奥秘,掌握宇宙规律。在高等院校设立的高等数学课程中,微积分既是基础,也是核心。微积分教学除了要向学生展示其在形式上的严谨缜密的逻辑演绎过程,更是通过对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梳理与提炼,让学生能够透过微积分形式主义的美丽与神奇来领略其中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它不仅是一种计算工具和计算方法,而且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想理念,是构成现代科学发展知识的理论基础。

一、大学与中学微积分教学的比较优势与创新焦点

大学微积分的教学方法技巧更为灵活多样,更注重定理公式的证明,无论在要求上、内容上还是方法上,都与中学时期初等数学里简单涉及到的微积分教学有很大区别。中学数学往往教材内容少,直观具体,定义定理证明关系简单;而大学微积分的内容繁多,涵盖面广,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强,更为抽象与深刻。然而,知识讲授与习题解答的课时安排却恰好相反:中学数学课时安排多,每节课一般理论性内容少,教师贯彻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以例题讲解与课堂练习为主,使得大多数学生能够当堂掌握知识,具备初步解答习题的能力;而大学数学往往课时少,每节课的教学任务重,知识点多,逻辑性强,所以课程进度快,课堂练习与习题解答的机会少,给老师讲授与学生学习都带来很大的压力。

毋庸讳言,微积分的知识体系是前后紧密衔接的,很多学生往往因为在微积分的学习初期,不能较快地适应新的学习难度与学习方法,而丧失了学习的热情、勇气与兴趣。所以,首先教师应当格外重视大学微积分第一阶段的学习。对于贯穿微积分学习各个环节的一些基本概念,如连续性、极限、导数与微分、不定积分等,要予以充分重视,因为它们既是学好后续课程的知识基础,也是理解微积分基本方法与思想的切入点。课堂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较为具体鲜活的事例入手,便于学生逐步理解抽象复杂的概念;要重视知识体系的建立与方法总结,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习题讲解一方面要重视题型归纳与方法掌握,在精不在多,做到“一题一型”;另一方面,则是由易到难,先从简单的问题着手使学生充分理解基本概念与方法,然后再有梯度、有层次地增加习题难度。

二、构建微积分教学互动模式的目标选项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师生之间极度缺乏即时的教学沟通与互动,由于缺乏监督与管理,课后作业完成经常会出现“抄袭”与“分工合作”,这都导致了教师讲授与学生学习的严重脱节。

很多高校在微积分教学的课时安排上,没有设置习题课与讨论班,而任何一门数学课的学习又离不开习题的解答与方法的讨论。往往是课堂结束以后,学生下一步对知识点与方法的深入思考、理解、消化与掌握就进入了一个事实上的断层。很多老师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以后,便没有了后续的作业布置、习题讲解、查漏补缺的环节安排。学生也大多只是在紧张的节奏中完成课堂听讲,很少会在课后去做进一步的学习思考与自主探究。而且,越是对知识掌握不到位的学生,越没有勇气去寻求各种途径答疑解惑,使问题得到解决,从而导致了学习上的恶性循环。也有学生反馈说,老师在答疑环节中会有不够耐心、不够细致、缺乏引导甚至打击学生积极性的现象。总之,师生之间在教学上的互动机制存在严重的缺失。

本科阶段的数学教学往往以大课为主,很多学校的微积分教学也不例外,一个老师往往针对一百个左右的学生上课。很多教师都有本硕博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再加上科研计划以及必要的行政工作,往往很难与每一个学生做到有效沟通,更谈不上个性化的指导与帮助。为此,有必要着手建立本科学生之间以及本科生与研究生之间、本科生与博士生之间的沟通帮扶机制。研究生、博士生与教授相比,往往更能理解和体会本科生的学习困难与需求,与本科生的交流也同样会丰富他们的科研教学经验。另外,就是在作业布置上,可以借助计算机系统设置题库,每一章的学习结束后,学生必须到题库中随机抽题,并要求按时完成和提交作业,否则会影响平时成绩。与此同时,完善网络系统批改作业的功能,并通过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的分析,对学生提出相应的建议与指导。

三、微积分实用讲解与哲学讲解的链接思考

评价和考核学生微积分学习水平的途径往往仅限于期末考试的试卷成绩,很多学生只会解答习题,对于概念定理的掌握以及思想方法的理解未必到位而深刻。国际数学家联盟主席、美国布朗大学应用数学系教授David Mumford对微积分的课程价值曾经提出过如下思考:“我们讲授微积分,是为了希望我们的学生中的一部分能追随我们对严谨的热爱,还是为了使我们的大多数学生将来在他们的专业中有应用微积分的能力?”

微积分作为高校的公共基础课,其实用工具性的价值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微积分的教育功能却往往容易被忽视。微积分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表现形式,蕴涵着深刻的哲学原理,表现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思考、审视与理解。然而在高校的微积分教学实践中,往往只注重学生对基本知识方法的理解与运用,而忽视了引导和启发学生对微积分所蕴含的哲学价值的思考。一方面,只局限于对实用层面的讲解,学生往往更直接地只能感受到它的枯燥乏味,晦涩艰深,而无法理解它所包含的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这将不利于调动学生对微积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往往在一定阶段掌握和理解了微积分的基本知识与方法,而在下一阶段由于没有必要的复习和巩固而很快遗忘,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深刻地理解到其中的思想精髓与哲学内涵。

数学其实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在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中,数学始终与宗教、哲学、自然科学有着密不可分、千丝万缕的联系。微积分作为数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每一个人的学习生涯中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不去了解微积分所蕴含的深刻的哲学意义,就谈不上真正地理解和掌握了微积分。所以,高校可以在课时安排中适当地设立一些微积分哲学课,或者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定的微积分哲学的讲解。众所周知,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升华,也是帮助我们理解具体科学的途径。在微积分教学中安排必要的哲学阐释,对激发学生学习微积分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微积分的理解与掌握都有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微积分教学作为高等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不仅自身具有重要的学习价值与意义,也是学习常微分方程和技术理论的重要工具。探究当前微积分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于提升微积分教学质量,使更多学生热爱微积分,并真正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与方法,对于完善我国本科教育教学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董艳,陈琳.新形势下“高等数学”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探讨[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1).

[2]李艳涛,蔡春.高等数学课程新教师教学方法探索和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2(12).

[3]丁晗.高等数学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指导初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08).

[4]于金嗣,李文阳.高等数学教学若干方法浅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12).

[5]刘利果.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探讨与研究[J].青春岁月,2012(04).

篇7

    1 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生对西方历史知识的掌握古今不均衡,高中世界历史的学习内容主要从文艺复兴开始,西方文化概论课不是历史课,但是离不开历史知识的基础,学生对于西方古代史和中世纪的历史知识存在着较大缺口,造成教学效率较低;

    第二,从上古时期到当下,西方文化概论课程内容涉及的时间跨度长;“西”的概念指向多个民族国家,课程内容涉及的地域跨度大;“文化”既包括精神层面又包括物质层面,知识体系庞大,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广,造成了教学内容的取舍困难;

    第三,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不强,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导致教学和学习效果均不理想。

    2 教学目标的确定

    对外汉语专业西方文化概论课的教学目标是立足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培养学生运用西方文化知识与和中国文化进行对比,了解西方思维模式、文化特征与中国文化的不同,消除民族间的文化隔阂和差异,更好地进行汉语教学。

    第一,全面掌握西方文化的知识体系,包括体制的演变、宗教、科技、教育、哲学和文学等各方面的发展和特点;

    第二,在了解西方思维模式的基础上,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运用到汉语文化、汉语语言的教学中;

    第三,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避免文化冲突,更好地传播中国语言和传统文化;

    第四,掌握文化研究的方法和思路,中西文化对比和交流的基本技能,提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3 教学内容的选择

    目前,西方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总课时为36课时,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实现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3.1 本体知识

    搭建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西方文化概论的知识体系,包括:西方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西方文化发展历史阶段的分期与发展进程;西方的宗教信仰、社会生产与生活状况、科学技术、教育、政治经济与国家制度、文学艺术等相关方面的分析;通过对西方文化的系统学习和研究,揭示西方文化的本质特征和文化精神;强调以理性分析的方式来把握西方文化变化的规律,把握西方文化概论这一学科基本原理的分析阐释方法。

    3.2 能力

    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能力培养极其重视,在西方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中可以侧重从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能力:第一,文化研究的能力,学生在对文化知识体系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文化现象的关注度和敏锐度,能够从多个角度对文化现象进行剖析和探究,找寻其本质和规律。第二,文化教学的能力,语言教学即文化教学,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文化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西方文化概论课程的学习,把握西方文化本质、西方思维特征的前提下,在今后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进行文化导入、文化渗透和文化传播。第三,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通过中西文化对比来实现,跨文化对比可以加深学生对中西两种文化之间差异的理解,并激发他们去了解产生这一差异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原因,从而使他们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增强跨文化意识,便于中西交流和教学。

    4 教学方式的改革

    4.1 自主学习与教师讲授相结合

    西方文化概论的本体知识教学要突破以往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往往只是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单一方式来进行。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某些教学内容简单、学生熟悉的章节可以安排学生自学,教师只是指出该部分的知识要点、重点和难点,课上课下给予学生答疑。另外,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比如提供学生武汉大学西方文化概论的精品课程网站;针对每个章节,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提供课前预习知识;根据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和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提供课下巩固和拓展知识。

    4.2 开展专题介绍和讨论

    西方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是遵循时间线索、分历史阶段来展开讲授的,突出的是阶段性特点,缺乏对宗教、科技、哲学等专门文化领域进行全面纵向的总结和归纳,缺乏对各文化领域的横向对比;因此,教师可以开设西方宗教、西方科技、西方哲学、西方教育等多个专题,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各选一个专题进行研究,通过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和总结,撰写报告,最后再全部展开讨论。

    4.3 强调中西文化对比

    对外汉语专业学习西方文化的最终目的,在于“知己知彼”,通过“知彼”更好地“知己”,从而减少和消除对外汉语教学中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隔阂和冲突,更有利地推动对外汉语语言和文化教学。在西方文化概论的课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西方文化的知识点与相关的中国文化进行对比,鼓励学生从中发现规律和特点。

    5 课程测试

篇8

[关键词] 题库;计算机;网络考试

[中图分类号]G424.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4(c)-092-02

教育测量是教育评价的基础,是评价获取定量信息的渠道和来源。教考分离是教育测量改革的关键,有利于教育测量更加公平、公正、规范;有利于教学评价更加科学有效;有利于教风、学风的根本好转[1]。而题库建设是实现教考分离的最直接方式。为此,我们结合实际情况,分期、分批进行标准化试题库建设,并利用建成的题库实施计算机网络考试。然而,有部分课程的网络考试比传统考试(不依靠题库,任课教师凭经验命题)分数偏低,有人认为,这是计算机考试方式影响学生成绩的结果。键盘输入的网络应试方式是影响学生考试分数的主要原因吗?为此,我们借助2007~2008学年第1学期期末大考进行了相关对比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整群抽取已具备计算机操作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某高等中医院校2006级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需参加《中药学》期末考试的统招本科生。为保证足够的样本含量,选取职称相同、历届学生评教分数最为接近的两位教师授课的两个班共236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名学生因故缓考,实际参考人数231,男生104人,女生127人。

1.2研究方法

将236个学生按性别和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字,分为纸质试卷考试组和计算机网络考试组。两组的考试题目均由教务处依据中药学科制定的同一试题策略从题库中随机生成。考试结束后,依照学院阅卷规程,流水判卷。

1.3统计分析

整理数据,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检验后,进行t检验;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2.1纸笔与键盘输入两种作答方式考试成绩比较

由表1可知,该课程纸笔作答与键盘输入两种考试方式考试成绩无明显差异(P>0.05),即依靠键盘输入的网络考试方式不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

2.2纸笔与键盘输入两种作答方式考试及格率比较

由表2可知,该课程纸笔作答与键盘输入两种考试方式考试及格率无明显差异(P>0.05),即依靠键盘输入的网络考试方式不影响学生的考试及格率。

3 讨论

3.1试题库建设

前已述及,试题库建设是实施教考分离的最直接方式。标准化的试题库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2],需要付出大量劳动,但一旦建成,即具有以下特点:

3.1.1客观评价教学效果试题库一般由若干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多年探索,并经专家论证,不断调整和充实而形成,具有题量大、覆盖面广、考卷组成随机等特点。通过试题库组卷考试可以避免传统命题主观随意性强、题目有限,难于客观评价教学质量等弊端[3],使教学评价与监控更具客观性。

3.1.2减少考试失密环节试题库建设较为成熟后,只需命题教师按照教学大纲提供命题策略,即可由教务处或题库管理人员直接从计算机里调题组卷,然后封卷保管,直至考试开始,试卷不与任课教师见面,将任课教师在考前辅导时有意无意向学生透题、漏题和圈定考试范围及学生考试分数失真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可见,与利用标准化试题库随机组卷或网络考试相比,不依靠题库,任课教师凭经验命题的传统考试方式可信度较低,这可能才是导致网络考试与传统考试分数差异的真正原因。

3.1.3组卷过程规范可控计算机操作是程序化的,只要指定所考知识点、试题类型及难度系数,就可完成组卷工作,而且所组成的不同试卷等价平行。基于试题库的考试还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调整试题难度系数控制和调节试卷的难易程度,使学生成绩基本符合正态分布,从而避免“地板效应”和“天花板效应”。

3.1.4降低命题劳动强度按照教学评估的要求,学科需根据所开课程学生专业的不同命制不同试卷,一般每一专业均需A、B两套试卷及其标准答案(以备失密或补考待用),而且要极力避免不同专业间及当年与以往试题过多重复,因此,学科命题任务繁重。有了利用计算机集中管理的试题库,组卷工作就变得简单易行,大大降低了命题的劳动强度。

3.2计算机网络考试

计算机网络考试以标准化试题库建设为基础,题库建成后,可以利用高校现有网络终端,组织不同规模的计算机网络考试。网络考试除具有上述试题库建设的所有特点外,同时还兼具以下优点:

3.2.1阅卷和试卷分析自动化计算机网络考试不仅大大提高组卷效率,提升试卷信度和效度,同时,实现阅卷和试卷统计分析过程自动化,能对一份试卷试题内容的覆盖率、题型分布比例、试题平均难度及学生考试成绩等指标进行分析,并把分析结果准确显示出来,既能达到评估试卷的目的,也便于教师根据学生成绩信息,调整下一轮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案。显然,题库建设及网络考试是适应大规模、多频次、标准参照性考试的需要。

3.2.2 有效控制考生作弊行为计算机网络考试题目是由计算机根据同一命题策略随机产生,虽然所考知识点、认知层次、题型分布和难度系数一致,但考生试卷各不相同,应考者只能依靠自己的知识储备作答,从源头上杜绝了考生交头接耳、左顾右盼的作弊行为。

3.2.3 降低教学成本高校均有相当数量供学生上机的计算机,除上计算机课以外,还有相当的闲置时间,计算机网络考试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减少人力、物力、财力支出,节省了纸质试卷保存占用空间,降低了教学成本的需要。

综上所述,标准化题库建设及网络考试是教考分离的最直接方式,是正确甄别和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与仅凭教师经验人工命题的考试方法相比,其优势明显,应充分利用现有人力、物力,搞好试题库建设,尽快促使考试命题工作科学化、标准化、自动化和简便化。本研究结果还表明:键盘输入的网络考试组方式与纸笔作答考试方式一样,平均成绩呈现较理想的正态分布曲线,其曲线中心在75分左右,与国内外资料一致[4]。两种考试方式的及格率也无明显差异,即计算机网络考试模式不影响学生考试成绩,完全适合在已掌握计算机操作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生中开展。

[参考文献]

[1]黄俭根,王显槐,王文峰.以试题库建设为基础,实现学分制下的教考分离[J] .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26(1):107-110.

[2]权晓红.对高校试题库建设的思考和建设[J].甘肃科技纵横,2006,35(4):203-139.

[3]史保怀,魏裕博,王金柱,等,高等学校学科试题库建设的实践与研究[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21(4):105-107.

[4]齐佩金.加强试卷分析完善题库建设[J]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3,30(6):66-68.

篇9

【关键词】高中政治;模型建构法;自主探究;互助学习;技巧

《考纲》对于学生的要求使能够具有获取并解读信息,从题目文字的表达中快速、准确地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的能力;能够调动和运用知识,从自己的资源库中搜索有关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并且能够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根据这些要求学生要对知识点进行分类汇总,提炼整合,在实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一、学生自主探究,建构知识框架

《高中政治课程标准》指出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自主地进行政治知识的探究和学习,主动地进行观察和分析,提高实践能力。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进行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形成系统知识框架。在自主探究中学生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知识进行提炼和整理,自主地对引入材料进行情境的建构,理解其中蕴含的信息,分析信息、解读信息、通过自己的概括、归纳和演绎来形成系统的理解和深刻的认识。学生的自主探究使学生可以准确完整地理解信息。学生要通过调动和运用知识使自己能够更快地启动原有的知识储备,经过分析、判断、推理解决问题,建构自己大脑中的知识框架,实现系统、全面地了解知识。

例如在学习《我国的公民与政府》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理顺一条主线:我国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把握两个主体:公民和政府,明确公民如何参与政治,政府如何履行职责;明确三个原则:公民参与政治要坚持三个基本原则;了解四个途径:公民参与政治的主要途径是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把握五项职能:政府必须切实履行好五项职能。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在大脑中会整理出一个清晰的框架架构,形成系统的认识,应用时轻松选择。在调用或驾驭有关知识和理论时,学生会提高自己的思维速度与品质,从知识储备中查找,甄选出以存储的知识,将它重现和再认识,达到灵活应用的程度。

二、互助学习分析,了解高考方向

合作学习中学生会把教材中学到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等应对到自己的对话中,在沟通和交流中解释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并且对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应用,达到轻松掌握的程度,促进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运用多种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合作中学生涉及的范围越广越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库,帮助学生积累有关知识和基本技能,灵活地运用和调用知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终身学习的思想会逐步形成,使学生能够更加明确高考的考向和考点,掌握本质性的知识。

例如谈到建设“一带一路”问题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共同讨论:运用所学习过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相关的政治知识进行分析和探究,明确“一带一路”所蕴含的政治理论知识。合作会培养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能力,促进学生有计划性、创造性、超前性地进行思考和分析,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理顺问题的层次,组织答案的用语,准确合理地进行表达,实现对于问题的全面了解。在交流和沟通中学生会透过现象认识知识的本质和规律,更好地对知识进行分析、比较和理解。通过这种交流学生能够综合利用知识使知识体系本身得到充实和扩展,培养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从而提升学习效果,全面认识。

三、剖析题型解法,感悟通性通法

通过对于高三政治复习,学生在做题中要不断地总结规律和方法,找到其中蕴含的一般规律和方法,达到举一反三,以一当十的效果。通过对于高考选择题题型的分析,学生要认识到在选择题中常考的题型就是经济生活计算类、经济生活图表类、漫画类、引文类、组合类、原因类这几大类,学生在解题中要总结一般的解题方法和规律,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感悟其中的通性通法,从而达到在解题中可以运筹帷幄,游刃有余。

例如引文类题型,其中的知识需要学生能够透过现象认识语言的本质和规律,理解其中的内在联系。学生通过比较要能够解释这些政治原理,不仅局限在一个角度去思考,要进行发散思维,从多视角去充实和扩展,提升学生的思维方式,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一你问一般都富含一定的整整原理和规律,学生要通过挖掘的方式来深入探究其中的规律,展现出学生对于知识体系的驾驭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在进行表达时,学生要考虑引文与政治原理之间的逻辑性,准确地找到答题要点,使只是得到充实和拓展,正确地调动自己已知的知识,着眼与隐含在引文字里行间的规律。学生更要善于在英文中发现问题,提出之间的理解和认识,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避免孤立地,静止地观察和分析问题。通过学生对于政治规律的梳理和探究,学生会用所学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知识来分析英文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观点,形成系统化的理解,掌握解题技巧。

学生在解题中要注意解答名言引文类选择题,首先必须理解名人名言、诗词歌赋、民间俗语的含义,若对名人名言、诗词歌赋、民间俗语的意义都搞不清楚,分析其中蕴含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道理则无从谈起,而一些古代、外国的名人名言本身晦涩难懂,则更增加了解答此类试题的难度,它要求学生具有比较高的语言鉴赏能力和运用经济、政治、文化、哲学道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其次,学生需要仔细品读名言引文,准确全面获取名言引文中的有效信息。要将泛读和精读有机结合起来,既要通读全文,把握名言引文的时代背景和语境,又要抓住关键词,把握名言引文的中心思想和主旨,这是极大名言引文类选择题的前提。再次,学生需要运用政治学科思维,对引文进行针对性的分析。要根据设问要求,对引文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哲学方面的解读,找出名言引文体现的观点,这是解答名言引文来选择题的关键。最后学生要链接题干和题肢,选出正确答案。要根据设问的要求,把题干和题肢放在一起进行思考,排除望文生义、断章取义和说法绝对化的题肢,选择符合题干要求的题肢。

四、分类划分试题,突破得分瓶颈

非选择题才是能够实现学生得分突破的要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非选择题的解题策略和方法,在大脑中建构知识试题类别,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和归纳,形成系统的理解和概括,全面地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总结中学生应该看到常见的非选择题考查类别有图表类、原因类、措施类、评析类、意义类、体现类、启示类等等。对于每一种不同类别学生也需要掌握解题策略和分析方法,明确解题思路,可以在解题中有的放矢,从而实现在解题中的得心应手。

例如措施类试题通常是通过生活中的现象或时间来进行试题的现实,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引导学生融入其中进行思路和探究。学生了解了这些现象后就会进行发散思维,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需要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概括,归纳总结出需要的要点信息,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在探究中学生要对现象进行分析,找到其中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化的总结,形成自己的解题策略和措施。学生可以在大脑中形成一个答题模式的框架,遇到这类试题就可以按照这种方式进行解答,明确方法,了解解题策略,科学地进行分析和判断。

如试题空气质量不仅是现实的民生问题,还是重要的发展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略)根据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企业和个人在改善和提高空气质量过程中如何作为。此题属于观点引申类材料题,答题一审中学生需要审读设问,明确答题的范围。二看是看材料,明确关键信息,本题中的主要依据就是改善和提高空气质量这一主题,进行引申分析。三链接是连接材料、设问与教材知识。空气质量的提高需要学生从企业和个人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谈到企业时学生要考虑到社会责任、发展方式转变、新型工业化道路分析;就个人而言,学生需要考虑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

总之,在建构式学习模式中,学生不仅要使政治知识点能够建构出一个清晰地框架和体系,更好对常考的试题类型进行分析和探究,建构出试题的模型和答题模式,掌握解题技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会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系统规划知识,掌握应用知识的能力与素养,轻松地应对各种形式的题型的变化,提高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管小娟.略论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方法[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8年09期

篇10

关键词:生态学 综合素质 教学改革 生态伦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070-02

1 引言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现代高等教育的目标。综合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和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等,且这几个方面的教育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几句口号或几个报告所能完成的,而应将这一思想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每一学科中,通过教学改革,潜移默化地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随着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全球变化及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使得生态学成为解决当前世界各国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的有力武器,也使生态学日益成为指导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学科[1]。该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交叉性和实用性,不仅涉及自然科学,还涉及到哲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等内容,是沟通科学与社会的桥梁,是生物类专业、环境类专业和资源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2]。因此,这门课程的学习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具有十分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但是,传统的大学生态学课程教学往往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以理论教学为主而轻实验教学、重知识传授而轻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重传统基础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将前沿和热点问题融入课题、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教育等,这就可能使学生在分析和解决与专业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时的能力与社会期望有一定的距离,远未达到使学生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要求。因此,以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为目标的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通过课程教学改革,让学生在掌握有关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同时,学会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观察、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加强生态伦理道德教育。

2 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和建议

2.1理顺知识层次结构和优化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生态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有关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但是,传统的生态学内容广泛、知识分布相对较为零散,使学生不易抓住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帮助学生理顺知识层次结构。尽管目前多数生态学的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是按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应用生态学和现代生态学的顺序,但学生在刚接触这门课程及学习的过程中,并不一定能理解和看透这种层次结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开始及讲到每个层次结构时,要反复强调教学内容上的这种脉络关系,让学生一目了然。其次,在理顺知识层次结构的基础上,优化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层次结构上,紧扣知识点,形成问题链,精讲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以提高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牢固掌握。

2.2 改进教学方法和方式以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

在新的形势下,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围绕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主要就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3]。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呢?应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相结合来完成教学任务。

(1)现场教学法:现场教学是将课堂搬到生产现场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在实际的生产现场实施教学过程,使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4]。如在讲个体生态学的部分章节时,当讲授光因子对植物的生态作用及植物的适应时,可以带学生到校园内观察生长在植物不同部位的叶片接受光线的差异及他们各自的形态特征,然后让学生课后根据这些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进行归类分析,每位同学都积极地进行总结,大家相互补充,最后较为全面地得出了阳生植物、阴生植物、耐阴植物的适应特征。

(2)多媒体和网络辅助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由于其内容的丰富性、直观性和趣味性等的优势很快就进人了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堂。同样,在生态学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图文并茂的展示生态学本身所富有的优美境界及生态学所特有的实用性等,能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与表现力,进而提高教学效果。这对于拓宽生态学教学视野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都是十分有效的。此外,由于目前信息技术的发达,使用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常用的一种交流方式。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建立生态相关网站、设立公共邮箱或QQ群等平台,进行课堂之外的教学活动,如,共享辅导资料、组织讨论、答疑等,这可以突破时间,空间以及人为因素的制约,有效地解决了生态学越来越庞大的知识体系和有限的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自学、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3 加强实验和实习教学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