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价值中的真善美范文
时间:2023-10-25 17:24: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学价值中的真善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语文教育 大学生 真善美教育
引言
探索语文教育与真善美教育的融合途径能够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大学生内在品质的升华,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养成。我们需要积极地发现语文教学的本质,发掘语文教育背后的人文魅力,从语文教育的知识层面、理论层面、道德层面启发大学生对于人性中真善美的思考,促进大学生优良品质的养成,我们将从实际的教学工作经验出发,结合语文教育的理论知识,探索语文教育与大学生真善美教育的结合途径。
一、语文教育与大学生真善美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语文教育和大学生真善美教育的融合具有多方面的实际意义,有助于培养社会迫切需要的具备美感的全面人才、发掘语文教育中的真善美的本质,分别表现在:首先是为了捍卫语文学科的尊严,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于科技型人才的需求,忽视了大学中语文学科的重要性,通过语文教育与大学生真善美教育的融合发掘语文教育在学生精神层面的影响力, 是捍卫语文学科尊严的途径之一。但是当前缺乏对于语文教育的这一研究,没有系统的理论和科学的支撑,语文教育对学生真善美教育的影响还不够,为此我们必须探索相关的融合途径改善这一问题;其次为了加强自身的修养需求,充分地认识到语文教育的全面性,克服对语文教育的狭隘认识,无论是语言、文章、文学等语文方面的研究综合到“语文教育真善美探讨”的根本上来,这是一个关乎修养和心灵的改善过程,从语文教育的基础教育过程来提高受教育者的修养,无论是从加强“德”的修养,还是知识面“智”的加强,或者对技能的提高“才”的改善,都是语文教育对于受教育者修养的提高。
二、语文教育与大学生真善美教育融合的具体思路
(一)知识层面与大学生真善美教育相融合
语文教育与真善美教育的融合方式首先是通过知识层面展开的,毕竟知识是语文教育中非常关键的教学目标,通过语文知识、文学知识等的探索和发现来寻求和真善美教育的结合。所谓“真”,我们可以理解为真诚或者对真理的追求,就语文教育的过程本身而言也是对真理的求知过程,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以及相关的能力,这也是语文教育的基础工作,一方面提高了受教育者的文字理解能力,另一反面能够帮助被教育者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并且通过对语文知识的获取和理解提高自身的智力水平,表现出了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和大学生真善美教育中“真”的结合,求真是语文德育教育、美育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点,对于被教育者的人格养成和创造型人才的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帮助。对此,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分别是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智力。文知识包含了很多,主要的内容是以语文为主体的相关知识和经验的总括,系统地来说有语音、文字、词汇、逻辑、文学等方面的知识,语文教育要想通过知识层面促进大学生真善美教育的发展,就应该更加注重知识层面的传授,大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能够促进语文能力的发展,为此语文教育应该将知识的学习和教育贯穿到整个教育的阶段中,语文能力是一种利用语言来获得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阅读、写作、沟通等方面。文教育想要健全人格和塑造创造型的人才就必须注重语文能力的提高,通过语文知识教育促进受教育者语文智力的不断提高,从而全面地提高受教育者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通过知识的教育环节的设计和安排全面地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塑造。
(二)理论层面与大学生真善美教育融合
从教育学理论层面探索与大学生真善美教育的融合,即只要通过语文德育的角度来思考语文教育对大学生真善美教育的影响。通过语文教育的过程,使得被教育者能够从语文教育中获取心灵的净化和灵魂的升华,从而提高被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平。而这种对于被教育者的人文关怀也是我国语文教育的核心所在,从教育学的理论层面证明了语文德育教育对被教育者思想层面的影响。文德育是语文教育的灵魂,通过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对被教育者的人文修养的提高,这也是语文教育与大学生真善美教育融合的理论支撑。
语文教育中很多课文和文学作品都是积极向上的,很多的课文和文学作品都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充满了爱国主义、革命理想、道德理想等元素。这些都是语文教育积极的引人向善的特点,承担着对于塑造创造型人才和“健全的人格”的使命,是与大学生真善美教育相结合的完美做证。具体的融合过程需要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充分地考虑到语文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思想、节操、品德三个方面的考量。通过教学过程中重视这三者的培养过程改善大学生真善美教育的效果。其中人的思想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和看法,所谓大学生真善美的培育最为主要的就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即热爱生活、积极乐观、富有责任感等积极可贵的思想品质,语文教育要想通过教育学理论的观点塑造创造型人才和“健全的人格”,就必须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思想境界的提升,同时思想境界的提升也能反过来影响到其语文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阶段,语文德育教育的理念能够透过教育学的手段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通过语文教育的过程培养大学生情操的逐步养成,透过语文教育中文学作品的魅力,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对大学生情操陶冶的目的。所谓德行,指的是人在日常处事中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是一种坚韧的性格特点。通过语文教育的过程追溯大学生真善美教育的本质,语文教育能够促使大学生吃苦耐劳、敢于探索、谦逊谨慎等珍贵德行的养成。为此教师应该积极地研读理论,充分地认识到语文教育的教育学理论的相关特征和语文教育的德育效果,培养大学生在语文教育中发掘人性中真善美的能力。
(三)美育学的角度与大学生真善美教育的融合
语文教育从美育学的角度而言指的是语文教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审美意识的提高,语文教育能够通过美育学的思想改善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从而促进受教育者心灵的构建,即通过美育的过程促进语文教育对大学生的审美教育,即使得大学生通过语文教育认识到什么是美,如何在生活和学习中崇尚美。对于大学语文教师而言,这就需要从大学生本身的审美意识、审美因素、审美能力出发。其中审美意识是指人类思想活动中客观存在的审美观点、审美倾向、审美标准等;对于语文教育的过程而言,这种审美标准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是全面提升大学生审美理解和感知的重要手段,对于促进大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发展创新型的人才有着审美能力的支撑,具体到实际的语文教育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创造特殊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将学生审美意识的提高纳入教学的重点考虑,通过语文教育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从而达到提高审美意识的效果。
(四)语文教学体系的角度与大学生真善美教育的融合
构建一个以美学为核心的语文教学体系至为重要,通过这个以美学宏观角度完善语文教学的系统构建,全面地促进语文教育中对人性中真善美的培育过程。这就需要大学语文教学工作者能够对以“美”为中心的语文教育有深入的理解,构建这种语文教学体系需要注意的是,语文教育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智力教育,更不能笼统地认为是道德教育、审美教育。而要将语文作为语文教育的立足点,充分地渗透语文教育中的语言、文章、文学三个教育重点,充分地挖掘语言美、文章美、文学美,通过语言、文章、文学三者的相互促进和补充,完成适应大学生真善美教育的语文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但是这个语文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是极其复杂和宏大的,它既要考虑到东西方美学的特征,又要考虑到马克思美学的逻辑和总结作用,通过美学的观点充分地发掘语文教育中语言、文章、文学的独特魅力,从而从智育、德育、美育的提高完成大学生真、善、美的品质塑造。进而实现语文教育与大学生真善美教育的融合。那么这种美学为核心的语文教育过程怎样全面地促进大学生的真善美教育呢?首先是“求真”,求真是从认知的角度开发大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智力、创新技能等能力的养成,这是一个对真理的求知过程;其次是“向善”,即通过美学的语文教育,积极地通过文章等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向善,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最后是美学语文教学体系中的“崇美”,即从美学的角度思考,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对语文中文章、作品、语句等的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能够促进学生们健全自己的心灵构建。
结语
语文教育与大学生真善美教育融合的全新思想和途径是当前大学语文教育的全新发展方向,也是较为理想的语文教育理念。为此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语文教育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理论、语文教育中美育学特征、语文教学体系的构建四个方面的具体特征,通过对这些角度的思考,发掘语文教育与大学生真善美教育的融合的理论和实践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潘纪平,柯华桥.语文审美教育原理略论[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01).
[2]杨道麟.高师院校中文系的学生务必探讨语文教育真善美[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
篇2
【关键词】现代文学;反思;对策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中现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面临最大的困境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其一为难以实施人文精神教学,其二为当代大学生对我国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积极性普遍较低。如果高校文学教学工作者想要解决这两个困境,关键在于如何对实际课程教学中的重点们进行探究,通过培育学生具备人文精神,增加其对中国现代的文学兴趣,进而才能有效避免学生三观出现偏差,影响其自身的全面发展。
一、人文精神在现代文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人们常说的人文精神也被叫做人文主义,这一说法最早起于西方,该词语的本意指的是通过多年哲学探索而培育形成的一种崇高精神。人文精神包含的主要元素共有三个,即理性、人性以及超越性。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理性说明了人据别思想考的能,因此会思考,可以不断追求事物的真理。从人的本质角度出发,人性说明了凡事皆可以以人为重,尤其是对他人的尊重,这是一种崇高的人性精神。而超越性则是根据宗教意义来进行说明的,指的是人们对生命意义会不断追求。现代的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种人文的、自由的精神,此类精神被人们当做万物生存最具价值之处,并且认为在大自然中人的存在不但属于自然规律,而且也属于一种精神意义,应当尊重并且肯定他人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总之,现代的人文精神指出了人的生存不但只是为了追求外在的物质,而还要追求生命及本身内在的含义。在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中,可以说人们精神起到了精神支柱的作用,也为人们长久生活的环境、社会发展等提供人道、正义以及理想等支撑,引导人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所以,在高校文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大学生具备崇高的人文精神已经逐步成为我国素质教育重点。
二、浅谈我国现代文学教育实施对策
(一)培育大学生文学修养并激发其追求文学体验的动力
我国的现代文学仅有百年之久的历史,所以在高校文学教育过程中可以应用的知识资源、审美资源相对有效。在实际教学的时候,教育重点并非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将文学知识交给学生即可,而是通过文学教育的手段激发出大学生探究文学中措蕴藏的现代精神及历史秘密,进而提高大学生学习文学知识的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激发出大学生对于文学知识的热情和兴趣,才能提高其学习文学的原动力,这样学生才能根据自身文学审美探究与学习。
(二)鼓励学生鉴赏半政治化的文学美,同时树立公民意识
要培育大学生对我国现、当代文学学习兴趣,老师应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鼓励学生鉴赏半政治化的文学美。很多大学生缺乏专业的中文训练,因此常常只关注到文学中强烈的政治色彩与革命意味,并没有着真正体会到其中的艺术性与审美内涵。比如:很多学生在鉴赏与政治有关的文学类作用之时,往往会与作家当时生活的背景联系起来,进而联系到当时的政治背景等,由于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学生往往只注重作家的生存境遇而并没有关注这类文学作品的艺术性。
(三)鼓励学生追求真善美,帮助其树立正确三观
在我国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中,对真善美的精神追求始终贯穿于文学作品中,老师在实际教学时,可以根据作者对生命的选择并以此为榜样,培育学生具有正确的思想观念以及道德观念、价值观等。我国的现、当代文学发展时间并不较长,甚至很多还带有历史光环,因此老师在教学时可以积极采用历史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文学产生理解与认可。比如很多学生往往只关注到历史的一面,容易因历史而文学作品本身的价值,老师需要通过讲解历史知识,让学生明白这类文学作品中蕴藏真善美,使学生明白作家在极危险的政治背景下与艰苦条件中,依旧追求真善美的精神,促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并积极探寻该种精神,从而对文学作品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这种勇于追求真善美的也是当下最值得追求的人文精神,通过培育这种人文精神,使学生明白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吸引力。
(四)促进教师文学素养,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文学是一种艺术,它以语言文字作为工具。形象地反映客观现实,并且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教师必须对大学文学教育内容有着充分的认识,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这样才能为更好地开展文学教育。教师是教育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学教育的引导者。要想做好文学教育,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教师必须的广泛地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感受不同的各有特色的文学教育,并且学会将领悟到的文学价值与课本文本以及课堂教育相结合。而且教师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有利于观察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表达的能力的提高。
结束语
在当今社会发展当中,人文精神始终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与议论,因此高校也承担了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的责任。高校在进行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时通过渗透人文精神,可以帮助学生寻求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通过自身对文学作品的独特见解,提升自己的艺术魅力和艺术见识。
参考文献:
[1]蔡江珍.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学教育问题[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12:85-87.
篇3
关键词:古诗词 名言名句 教学 真善美 探索“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1司马迁如此之说绝妙极了。遍览古代诗词,都离不了“真”和“情”并且“向善”之心渗透在字里行间。针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古诗词和当前新课改所推行的美育、德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我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与各位共享。
一、古诗词中的“真”
(一)亲情美
“诗言志、歌咏言”,古诗词中的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这种美是一种真实的、内在的、深厚的、内涵的。我们应让学生们沉溺于、感染于这种人性美以陶冶他们的“美”的情操。如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总共写了两个意象“线”和“衣”、三四句写母亲的动作和心情、生花之笔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作者运用比喻,对比手法写出了母爱的伟大,自己的渺小,这首充满淳真感情的佳作,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一颗感恩之心,和自己永远无法完全回报的羞愧之情。“母爱”、“孝敬”“感恩”,这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在新时期教育中敲得很响,的一曲《白发亲娘》、刘和刚的一首《我的老父亲》,让千千万万的观众流泪,这就是亲情。孟郊的《游子吟》小学、中学、大学学生每一个知识阶层都应反复回味。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远在他乡的王维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用质朴、简洁、扼要短短七个字,把思亲之情跃然纸上,其“真”情表露、文学魅力胜过样样洒洒万言的一封家书。
(二)友情美:
友情之美佳句更有千古绝唱,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等。“桃花”、“潭水”,“知己”、“天涯”,“玉壶冰心”,这些千古名句字字都凝聚着朋友的离别之意、思念之情……这些描写友情之美的佳句,放在当前青少年犯罪率升高,弑亲人、朋友事件频频爆发的时代来学,是一种道德的呼唤、是对人性美的一种歌颂。中华几千年美德,亲情友情是多么重要啊。
(三)爱情美
现在的高初中学生已不是以前的谈“情”色变的时代,处于青春萌动期的学生,现在缺少的不是“情”的信息,而是老师的正确引导,他们该不该“爱”“什么才叫爱”。对于古代的爱情诗中有文学价值的精华篇目高中课本并没有回避。如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元稹《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处。”……从这些古诗词中提炼的爱情佳句数不胜数。他们的爱是醇厚的、思念是永恒的。这些佳句能千古流芳,体现了亘古不变的人间“真爱”之美。
“高天上流云、有晴也有阴……莫道人情冷、将心来比心、一人添上一根柴,顽石也能练成金”,亲情、爱情、友情,只要人间真情在,这个世界就会更美、更好。古诗词佳句鉴赏,“真情”教育尽在其中。
二、 古诗词中的“善”
如果说“真”是只从客观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所表现出来的资深的必然性和规律性,那么“善”是伦理学范畴中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调整人与人之间的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道德规范,体现了人类普遍的愿望和要求。亲情、友情、爱情“善”都蕴于其中,那种感恩之心、那种思念之情、那种离别的伤感、那种纯真的爱情处处留下“善”的足迹。“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只要真情在善举处处存。
我们赞美“微善”之时,怎能忘记那种有大爱、大善、大志、大德爱国诗人的千古忠心。屈原《离骚》有“长太息以掩涕兮、爱民生之多艰。”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山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陆游有《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还有辛弃疾、岳飞……这些爱国诗人,他们的赤胆忠心、他们的豪迈情怀、他们渴望“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等报国之志溢于言表,他们才是大善、大德,他们的泽被后世后人的不单单是文学上的美,是他们的“死后犹能化碧涛”的“一腔热血”。
三、 古诗词中的“美”
亲情、爱情、友情的诗为真善美,豪情满志的爱国诗句为大真、大善、大美,二者皆蕴藏着人性之美。豪情满怀为美、感物伤怀亦为美;莺歌燕舞为美、月落乌啼亦为美。
篇4
一、巧挖现代诗歌的语言美
明代文学家苏伯衡说:“言之精者谓之文,诗又文之精者也。”语言是诗歌的载体,诗歌首先是一种语言的艺术。现代诗歌的语言常常会突破现有的语法规范,创设出新颖别致的表达方式。要挖掘现代诗歌的语言美,就必须引导学生领悟诗歌语言的深层含义,理解语言背后融入的作者的情怀和观念。此外,现代诗歌语言的音乐美、理性美、新奇美都会带给学生审美愉悦和深刻的感悟。现代诗歌的语言的跳跃性大大拓展了诗歌想象空间,有利于师生多元化的解读。
例如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可以让学生捕捉诗歌中色彩艳丽的形容词,如“青荇”、“金柳”、“青草”等,不仅增添了诗歌的色彩美,而且创造了极大的想象空间,使人读来温婉,想来唯美――具有诗情画意。又如诗歌中“康河的柔波”、“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隐喻的使用,使得这首诗意味深长,教学中,充分挖掘这些语言因素,不仅能增添诗歌语言本身的美感,而且使学生的审美目光被吸引到诗歌自身语言之上,获得真正的审美意义。总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对现代诗歌语言内涵的挖掘与领略中得到诗情画意的审美愉悦和满足。
有些诗句,单靠学生的体验是达不到理解的层面的,这时,就需要老师的“讲析”,对某些诗句的深层含义,须在教师的引导下,反复体味、诵读才行。如江河的《星星变奏曲》。这首诗中,“星星”、“萤火虫”、“白丁香”、“柔软的湖”、“鸟落满枝头的春天”等意象,字面意思很好懂,诗人塑造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意境,但在“深夜”渴望“星星”的背后,更深沉的意境,就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去体会、掂量、品味,从而感受更深一层的含意:“诗人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是盼望黎明最迫切的人,这里的诗人不是指他自己,至少不仅是指他自己。”
二、巧挖现代诗歌的结构美
现代诗歌的结构常常是诗人心理结构的外在表现和直接反应,是诗歌内在意蕴的外在表现形式,在现代诗歌教学中进行诗歌的结构分析也是审美化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余光中说:“我以为艺术的手法有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整齐;一个是变化。诗歌的写作要用功夫做到整齐,不然不行,当然流于刻板单调也不行。变化不能无度,整齐要有常态,这两个坐标怎么调配是对新诗艺术的一个大考验。新月诗整齐但不知变化,写出来的是四行一段的方块诗。写自由诗的人写格律诗时,误把音乐性代替诗的形式,这就是韵文化。而一旦写自由诗就容易散文化。过分的散文化是不幸的,散文化是新诗的一大公害。”在余光中的诗中,我们很容易看出他追求诗的整齐,讲究诗的和谐,但也力图在整齐中求得变化的艺术结构特征。
以余光中的《乡愁》为例,这首诗在结构上就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所谓的统一,就是诗歌的段式、句式相对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对称和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体系。所谓变化,就是追逐活泼、流动和蓬勃之美。全诗共四节,每节四行,诗人既注意了诗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又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和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又有了参差之美,回旋往复,一唱三叹,表达出了心中对亲人、对故国的无比眷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结构做这深入的分析,那么学生所获得的审美感受一定会非常的深刻。
三、深掘现代诗歌的形象美
现代诗歌的形象常常是隐喻、拟喻、和象征的意象,意、情、意象的结合因此而显得比较隐秘。所以,现代诗歌的形象有朦胧美的特征。在教学现代诗歌时,就必须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感受诗中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在开掘现代诗歌的审美内涵时,要注意形象的多元化倾向,让学生开拓思路,减少思维定势的影响,对诗歌形象进行立体的、多方位的观照和认识,从而获得更为丰富的审美感受。
例如,在教学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时,就可以让学生在跳跃的诗行中寻觅到“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等几个形象,以及这些形象之间的空白点,来填充自己的理解,从而感悟到诗人“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在教学《雨说》第一节时,可以让学生在诗行中找出“等待久了的大地”、“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等待久了的鱼塘和小溪”等意象,从而体会诗歌中蕴含着的大地万物对春雨的热切期盼。
四、深掘现代诗歌的意蕴美
现代诗歌不仅为学生的感官提供了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而且还通过形象,表达出一种更深沉、更丰厚的意蕴。诗人的神奇之处,就在赋予平凡乃至残缺精神意蕴之美,从而感染和征服人心。也就是说,意蕴是是超越于物象之外,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学生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去体味、领悟、想像,才能领悟现代诗歌的神韵。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篇5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脏话标记;语料库;垮掉的一代
美当代著名作家杰・戴・塞林格(J.D.Salinger)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学界公认的“现代经典”之一。该书以主人公霍尔顿自叙的语气讲述自己被学校开除后在纽约城游荡将近两昼夜的经历和心灵感受。霍尔顿代表了美国20世纪50年代城市青年的苦闷和彷徨,在他身上凝聚着“垮掉的一代”的许多特征。“垮掉的一代”是二次大战后在美国产生的第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该流派主要描写那些蔑视物欲至上主义,厌恶学业和工作,长期浪迹于底层社会的美国青年。《麦田里的守望者》全篇随处可见的脏话形成了主人公霍尔顿的特殊话语标记。脏话标记语的使用反映了以霍尔顿为代表的“垮掉的一代”的价值观。本文先采用Antconc语料库工具中的keyword list 功能检索了文本中的脏话语料及其频率,然后运用concordance plot 功能检索了脏话语料在文本中的分布,证明了脏话是主人公霍尔顿的特殊话语标记。最后运用Collocates 功能检索了脏话针对的对象,发现了霍尔顿咒骂的对象并非人,而是物质,反映了以霍尔顿为代表的“垮掉的一代”虽然痛恨物欲横流的社会,但对人性的真善美仍充满渴望。
一、话语标记及其社会语用功能
话语标记是日常会话中一种十分常见的话语现象,它们是一些在话语中起语用作用的词语或结构。在实际交际过程中,说话人为了使听话人更好地领会自己的意图,除了把主要信息传递给对方外,还要选择恰当的语言成分有效地组织话语,表明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观点。任何语言功能、话语方式以及个人的言语风格都要受到言语动机和意图的支配,是构成主观的个人话语特征的主要因素。英语脏话是人们创造和运用语言的社会行为,因而在一些特定场合、特定场景中,在与特定的人进行交往时,英语脏话其特有的话语标记功能。
话语标记能反映出说话者的社会身份和特征。郑群在《话语标记语的社会语用研究》中指出“语言变异不仅仅是社会身份和团体的反映,而且是说话者通过特定的文体风格表现出来的社会定位”。且“具体而言,在某个时期,一个社会团体的特定语言特征可能引起关注,使用该特征的人士随即被积极或消极地与该团体联系起来”。本文中主人公霍尔顿的脏话标记反映了其作为美国二战后“垮掉的一代”的典型代表形象。
二、《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脏话标记“垮掉的一代”的堕落
本文观察的语料是《麦田里的守望者》英文文本,首先运用Keyword List功能提取脏话语料,然后利用concordance plot 功能检索出脏话语料在文本中的分布。Keyword List功能是将两个语料库的词频表相比,检索出其中一个明显高频于另一个的那部分的词项表。通常参照语料库的规模要大一些,以此来凸显目标语料库的一些高频词,以浮现该语料库的主题或内容特色。Keyword List功能是用来查看检索项在语料文本中的分布状况。
在实际操作中,首先运用AntConc将该目标语料库《麦田里的守望者》英文文本(73713个字符)与参照语料库《飘》英文文本(460943个字符)进行对照,利用Keyword List功能检索关键词表,并从中提取脏话语料库,见表1:
然后运用concordance plot功能在检索项输入所有的脏话词项,检索脏话语料在文本中的分布状况,如图1:
从表1可知, goddam、hell、damn这些脏话词频繁出现,次数分别为242次、229次、124次,说明《麦田里的守望者》相对于参照语料库来说,脏话标记十分突出。从图1可知,文本中的脏话不仅出现频率高,而且其分布贯穿整个文本。而《麦田里的守望者》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叙事法,因此该文本的脏话语料主要来源于主人公霍尔顿之口,反映出主人公霍尔顿言语中充斥着不屑与轻蔑,性格放荡不羁、桀骜不驯,是个不折不扣的堕落少年。霍尔顿的脏话反映了“垮掉的一代”的堕落与对现实的反抗。当时美国处于二战环境中,美国由于在战争中发了横财,战后又取得西方世界霸主的地位,国内物质生产发展很快,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群众的精神生活越来越贫乏、空虚。一些出身于富裕的中产阶级的青年人受不了精神生活的枯燥贫乏,就通过酗酒、吸毒、群居等颓废的生活方式表示对现实的反抗,这些美国青年在成人世界中感到迷惘,他们渴望真爱、却又无处寻觅,只能通过偏激的话语来排泄心中的苦闷,因此,通过语料库检索脏话话语标记能够更鲜明、更直观地反映出文本脏话数量之多,密度之大,为揭示文本的深层内涵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三、《麦田里的守望者》脏话标记与“垮掉的一代”对人性的渴望
Collocates的功能是获得检索项的搭配词表,同时可以设置搭配词的位置、出现的最少次数与词表的排列方式。本章节运用AntConc 的collocates功能分别检索脏话标记(因词性原因,本文仅选取goddam来观察其词项搭配),并生成搭配词表,如表2。
由表2可知,在文本中,goddam脏话标记的咒骂对象在大多数情况下为物,且大多来源于学校、社会和家庭以及身体器官,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才指名道姓谩骂人。文本中出现的物质,例如所谓的百老汇戏剧、好莱坞电影,在霍尔顿看来都只不过是一种充斥着商业欺骗的娱乐,他强烈憎恨那伪善得令人作呕的“成人世界”,他看不惯这一切,向往真善美,向往美好和纯洁。结合美国二战后“垮掉的一代”的价值观来分析可知,主人公蔑视憎恨的对象仅仅是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以及成人世界的虚伪,但是霍尔顿对人性没有完全丧失希望。霍尔顿带着孩子气的天真追求爱情理想和公平的世道, 幻想长大成人后去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在他看来,成人世界充满虚伪和欺骗,而他正竭力抵抗丑恶世俗对自己的侵蚀,他渴望纯洁无瑕的儿童世界,也正因为此,他要做“麦田里的守望者”,当一名孩子的保护神,不让他们受到成人世界的污染,掉入那个令人无法自拔的泥淖。虽然霍尔顿在文中一直用“phony”(假模假式)来概括成人装腔作势背后的虚伪和冠冕堂皇下掩盖的恶俗,但是对他而言,他痛恨的是成人世界,而童真世界是生活里所有美好品质的折射,悬崖下的深渊是象征着以成人世界为代表的邪恶和堕落,在幻想成为童真的守护人时,他潜意识地给自己赋予一项崇高使命:保护孩子。这也反映了当时垮掉的一代虽然表面放荡不羁,生活堕落,但内心却仍然相信人性的真诚力量,因此,他仍想拯救生活中应珍视的东西――人性,对他来说,孩子是人性真善美的化身,保护孩子就是守护他对人性的希望。
四、结语
霍尔顿抓住了一代人的精神特征,通过运用语料库对主人公进行话语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脏话之多。脏话成为了霍尔顿的话语标记,也成为“垮掉的一代”的社会身份和团体的反映,这种独特的文体风格体现了“垮掉的一代”的特立独行,放荡不羁,通过脏话对我们可以了解战后美国社会青年一代的心声,了解其社会物质文化背后的精神危机,发现“垮掉的一代”在对社会充满痛恨的同时,对人性的真善美却充满了希望和向往。
参考文献:
[1]Schiffrin, D.1987.Discourse Markers [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篇6
关键词:审美情怀;真善美;逆境;自由独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2-0186-02
一、追求真善美是人类永恒的信念
中国古人向来就有关于人性善恶之争,孟子说“性本善”,所以主张“仁政”;荀子说“性本恶”,所以提倡“法治”。实际上结合千百年来中外哲学、美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笔者以为人性当中存“善”“恶”两端,一般而言,善是显性的,恶是隐性的,但随着环境的变化,善恶的显隐方式会发生很大变化。越是在利益纷争的社会,善恶的冲突就越是激烈,但人类的终极诉求却是“善”。文学艺术最根本的特质是审美和抒情,文学作品通过不同形式的语言、艺术形象来传达生活的真谛,宣扬人性中的真善美。例如,被称为我国现实主义文学源头的《诗经》表现的就是两千多年前劳动人民和中下层士大夫的思想情感,其淳朴、优美及其雅致令我们现代人都感动。就拿爱情诗说吧,《关雎》、《静女》《汉广》、《蒹葭》等求女诗或可爱、或执著、或忧郁、或缥缈,可以说是世上最动人的情歌之一。如《静女》中可爱的男孩:“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充满了对爱情简单而真挚的表现。当然古人表达爱情大都是含蓄的,比如有一首改编自民歌的宋人词作《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情感是内敛的却是鲜明的,通过长江水这个绵绵不尽的艺术形象将男女思念之情婉转的表达出来,堪称佳作。再回到《诗经》,有一首《蒹葭》更因其意境独特、优美而成为经典爱情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唏,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泗,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时间在推移,景物在变化,而佳人依旧难求。苍茫的景色与可望而不可即的佳人构成了统一和谐的意境,寄寓着诗作者追求理想时执著的精神、复杂的心境与艰难的过程。这样的爱情不是很纯净很优美吗?
事实上,以佳人寓理想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学一个独特的主题。为什么要以佳人寓理想呢?笔者的一位大学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世上有了女孩子,就有了七分的真,五分的善,三分的美。”贾宝玉也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我见了她们就觉得清爽。”这些都说明人的美并不只在外表的漂亮,而是意味着有一颗纯净、善良、充满爱的心,这样的美才值得去追求。这是人类共同的情感,西方文学中也是力图表现这一点。《巴黎圣母院》中英俊的上校欺骗了美丽的少女埃斯美拉达的爱情,使她差点失去生命,而丑陋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却给了她生活的希望;奥斯卡获奖动画片《美女与野兽》改编自一个古老的传说。霸道使王子变成了凶恶的野兽,而善良和勇敢不仅使他变回了英俊面貌,还赢得了美丽的爱情。这不是新奇故事,但此动画片却打动了人们的心。据说在电影院观看此片的成年人远远超过了喜爱动画片的儿童。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冲击着人们曾经善感的心灵,渐渐地,道德的失范和审美价值的变形成了时尚的风气。不知道这种时尚中人类有多少无奈,但人类永没有停下追求真善美的脚步,纵观历届奥斯卡获奖影片及好莱坞经典作品无不体现了这一点。被社会上一些所谓的“时尚风气”所影响出现心理迷惑时,不要忘记回到语文课堂,回到唯美的艺术殿堂,在这里感受生活的美丽,培养审美的情趣,提高做人的品味。
二、面对坎坷,具有承受逆境的胸怀
每个人都有理想,实现理想是需要博大的胸怀的。儒家的入世、进取是一种胸怀;道家的出世、养生也是一种胸怀。事实上,整个封建时代,士大夫们正是在这两种胸怀中平衡着自己的人生,寻找着生命的支撑。陶渊明身处黑暗的东晋社会,能够不为五斗米折腰,返回田园,过起了真正安贫乐道的生活。《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以忘言。”有何真意,也许只有陶自己知道。他躬耕陇亩,食不果腹,却有如此情趣,在封建士大夫中是绝无仅有的。我们现代置身于繁华都市、经受着各种利益诱惑、嘶声力竭喊着“死了都要爱”的青年是体会不到这种淡泊心境的。可能你不太喜欢陶渊明,觉得他太寂寞了,那就给你讲讲李白吧。这是一个才华横溢、大气磅礴的人,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不远万里由四川赴长安,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然而却发现仕途并不那么容易走。他只不过是个御用文人,于是发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呼喊。是啊,人生道路确实艰难,可是我们还得继续走下去,于是李白歌唱着“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云游天下。这是一种大气魄。如果你觉得李白太潇洒了,做不到,那就讲讲坡吧。读苏词,你会看到一个血肉丰满、情感丰富的苏子形象: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英雄感,又有“萦损柔肠,点点离人泪”的儿女情长;兴致起来有“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的豪情,哀伤起来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爱情悼念。是啊,人应该是感情丰富的,可是细读苏词,不管是何种感情,都自有一种旷达的人生情怀在内。《定风波》就是他此情怀的写照。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人生道路上有风雨有坎坷有寒冷,然而作者淡定、泰然、任达,将人生困苦化作了人生情趣。其实,苏轼是成就辉煌的文学家,却是政治上的失意者,他将苦闷用一种豁达的方式排遣出来,这种人生态度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古来圣贤皆寂寞”,无论是陶渊明、李白,还是苏轼或其他文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寂寞情怀,但他们没有因为不为人所理解就郁郁寡欢,苦闷不堪,更多的是将自己的理想化为人类普遍的、崇高的精神追求,以激励更多人奋勇前行。在世界文学长廊上,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简爱、斯佳丽等形象都能给我们这样的激励。
三、自由而独立的精神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目标
什么是自由而独立的精神?不是专制不是压迫,不是盲从不是迷信,也不是个人化的为所欲为,而是具有独立的思想与人格,有平等意识,有尊严,有良心,有社会责任感。舒婷的《致橡树》用丰富的象征展开抒情,寄寓诗人追求个体的人生价值和独立性的精神。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 、霹雳,∕我们共享雾霭 、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篇7
关键词:素质;高尚;健康
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首先教师应该是一个人文素养很高,有着伟大的人格魅力和人文精神的人。语文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热爱语言,能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为此,语文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素养,并随时提高自身素质,语文几乎是以人类的这个文化作为背景的。因此,语文教师首先应该精通自己所教学科,通晓语文大纲。教学时才可以自如地驾驭教材,灵活机智地组织教学。同时,社会在发展,语文教学的观念也应随之更新,因此,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与时俱进,努力提高文化知识层次,跟上时展步伐,勤奋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使教学达到常教常新的境界。同时,即注意言传,又注意身教。教师与学生交往密切,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征服学生,让学生愿意接近并让自己受影响。随着社会飞速发展、市场经济的深入,人们固有的道德信仰、人生理想、价值取向,在各种意识的冲击下,受其影响呈现躁动不安。因此,针对这些现象,必须加强人文教育,使学生对道德信仰、人生价值取向有正确认识,摒弃各种不良文化的糟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
21世纪是科技高度发达的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更强更高。教师要认识到,中学生是有着自己独特个性、爱好、情感的,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思维、能感知的活生生的人,这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认识到这一点,才会在自己的教学中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激发和信任学生;才会想方设法的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才会注重他们的道德品质以及人格养成的教育,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才会引导他们去发现和形成自己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使他们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使其成为各种能力均衡发展的现代人。
篇8
中国传统文化以“伦理道德”、“经世致用”和“中庸”为核心,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文明与辉煌。但是,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传统文化良性运行所依赖的社会条件和外部环境逐渐弱化以至于断裂,于是“保守”和“实用”的内容变质、缺陷凸现。在科学昌明、技术发达、经济发展的今天,如何从传统文化中吸取有益的成分,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课题。
曾经有两种倾向,让我们获得了文化发展上的教训:一是民族虚无主义,一是文化自恋情结。前者以割断历史为代价,后者则执著于“越是传统的,就越是优越的,越是不可丢掉的”。这些都是不可取的态度。
也许连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有多大的影响,特别是一些保守但又实用的行为准则,仍旧完整地保留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比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等等。虽然这些经过检验的生活智慧不是没有道理,但是不容否认,它们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成了抑制创新思想和创新行为的绊脚石。因此“扬弃”便成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立场。
传统文化存在已久,深深根植于人们的思想和意识里、渗透在社会的骨髓和血液中。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我们要想将其中的消极因素消除,是非常困难的,必须经过阵痛和嬗变。在这个时候,我们有必要将目光投向异域,让传统文化在异域文化的冲击中得到淬炼,从而重塑适应形势发展的新的民族文化。
总书记今年访美期间在耶鲁大学的演讲中,以“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定位文明多样性,突破了经济决定论的窠臼,为科学发展观作了意味深长的延伸。文明多样性是文化多样、文化多元的必然结果:不同民族立足于生态系统迥异的自然环境,多样的文化由此而生,多元文化是人类对待生物多样的历史经验总结。
古今中外的文化发展史告诉我们,没有一种文化能在自我封闭中永恒,而伟大的文化事件和科学事件都是多元文化的产物。“闭关锁国”的满清王朝的衰亡便是明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已被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推进力,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摹仿阿拉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仿效拜占庭帝国。伟大的文艺复兴就是多元文化的果实,而创新文化的培育,离不开文化多元的土壤。正如同自然界一样,只有保证生物的多样性,才能碧草青青,繁花似锦,万木葱笼。在创新领域,只有在不同思潮相互激荡、不同的文化共生共荣、不同的思想相互碰撞的情况下,创新的种子和思想的火花才能不断地萌发和产生。
文化创新不能抱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我们要提倡“拿来主义”。现在的问题是,面对古今中外的文化成果,我们如何确定哪些是优秀的,哪些是糟粕。因此,在文化创新的征途上,我们必须确立“真善美”的取舍标准―这是已经被事实证明的最为可靠的标准。真善美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而不可以将它们分开来理解,作出片面的强调。
“真”在现实生活中主要体现为科学精神与科学实践。科学精神是现代文化的精髓。其主要元素是“客观的依据,多元的思考,合理的怀疑,平权的争论及实践的检验”, 这一精神具体到社会实践和科学活动中,就是要求真务实、崇尚理性、破除权威,其终极目的是求得对客观世界了解的真实。
我国思想界和学术界有着浓厚的“权威”情结,很多学者对于公认的“名家”或“大师”尊崇至极,罕有适当的学术质疑和学术批评。科学精神认为,不存在永恒的真理和绝对的权威,真理也会过时,权威也会犯错误,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解除思想束缚,在尊重权威的同时,决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向现存的理论挑战。
科学最大的也是最为根本的局限在于它对价值领域和精神层面的无奈与无助。科学主要是指向客观的可以经验的自然世界,是对自然界普遍规律的探究,所以它对于人的直接作用限于物质,却很难接触到精神、价值层面上的内容,这也是科学经常被指责为缺乏方向性定位的原因所在。缺乏道德价值的科学是迷茫的,甚至会误入歧途,克隆人技术和韩国的黄禹锡事件就是这方面的例证。简言之,科学本身只是一种工具,人类不可能完全依靠它来完善自己,它更不可能代替人而成为社会的主宰,而是需要其他学科在价值层面的弥补,这就是人文教育的逻辑必然。
人们对真的求证、对善的追求、对美的感受是交织在一起的,求真、求善、求美分别是科学、宗教和艺术的目的,“真善美”的统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这种意义而言,以科学为基础,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为目的,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美育的有机交融,是一个生机盎然的文化绿茵。如此,方能激发创新灵感,激活创新思维。试想,一个科学知识普及、自由、文学艺术繁荣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和谐有序、不断创新和持续发展的社会。
篇9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5-0181-01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这正是语文教学和生命教育的结合点。唤起学生对生命的重视和对生命价值的认同,珍视自己的生命,尊重别人的生命,从而敬畏一切自然界的生命。成功的文学作品大多是尊重生命、反思生命的典范之作,带着生命教育这份责任去审视我们的语文教材,在解读作品中很自然地达到了生命教育的目的——唤醒生命意识,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尝试。
一、感悟生命,直面逆境
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我与地坛》),在双腿残废后,死亡的感觉一直笼罩在他的心头,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活下去。史铁生尚能在生与死的挣扎中重新唤起对生命的认识,四肢健全的我们,为何不能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地坛”和“母亲”,我们在接受她们爱的同时应当想到如何发挥自身生命的最大的价值。苏轼说:“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成大事者需要有顽强的生命力,在生活、工作、学习压力日益激烈的今天,要活着也需要顽强的生命力。
课文中还有很多作者虽饱受各种挫折打击,或身患残疾(如海伦·凯勒等),但都能勇敢面对人生,豁达、超脱、勇敢地生活,让自己的生命放射出夺目的光彩。在讲课时利用“旁逸斜出”的方法,对这些人物的生平、事迹作较详细的介绍,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使学生珍视生命,直面逆境。
二、善待生命,感恩他人
张洁的《我的四季》,使学生认识到不论在生命的哪个阶段,我们都应该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教学毕淑敏的《我的五样》时,引导学生在领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学习去关心家庭、关心他人,认识到爱心和责任心的重要性,意识到自己如何感恩他人,回报社会,从而珍惜生命,善待他人。这类作品还有很多由于内容、题材与学生的生活非常贴近,学生更容易被感染、感化。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了对这些极富情感的素材的挖掘,就会开启学生情感的闸门,语文课堂就会成为学生“诗意的栖居”的精神家园。
三、激扬生命,实现价值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面对元军的“悬赏缉拿”,毅然写下了“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壮志豪言;《<呐喊>自序》中的鲁迅在仙台学医,画片上中国人围观日本人杀中国人的一幕让他毅然弃医从文。是什么让文天祥有誓死为国的决心?是什么让鲁迅改变了人生的设计?不是待遇不是荣誉,而是出于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和责任。
在教学时及时引导学生:高扬社会责任不仅仅指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凡是自己幸福地活着也能让别人幸福地生活的意识和行为,都是有社会责任的表现。为捍卫国家荣誉和人民利益、弘扬社会正气和追求真理而死,才能算是死得其所;若为个人荣辱、恩怨铤而走险以致丧失性命,这种死轻于鸿毛,毫无价值可言!
四、敬畏生命,超越自我
在教学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时,及时抓住文本资源,深入剖析司马迁发奋写作的奋斗历程,扣住著述的艰辛,让学生深入文本,感受司马迁所面临的逆境,然后让学生设身处地,想想“司马迁为什么没有血溅墙头,他为什么能摆脱心中阴影,重新从逆境中顽强地站起来?”并引导他们假设:“如果司马迁当时真的血溅墙头,了此残生,那我们后人记住的将是什么?”通过正反两面对比设问,让学生领悟到什么才是有价值的生命,有志者尽管都曾被命运抛到了灾难的深渊,身心遭受的摧残几乎超过人类能以忍受的极限,但是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在希望的死灰上他们重又燃起熊熊的生命之火,不仅照亮了他们那个时代的天空,而且照亮了整个人类的天空,使自己的人生得到了超越。
篇10
关键词:古代作品;语文教材;选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174-01
课文是语文教材的主体,课文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语文教材质量的高低。作为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古代作品凭借其自身独特的语文功能和价值,一直备受教育工作者的关注。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教育工作自身在不断发展,教育理念在不断更新,对于古代作品的选文也在经历着不断的变化。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对相关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和作用。
一、古代作品在初中语文教学上的价值功能
1、古代作品凝聚民族精神。经典的古代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它是民族发展的文化精神纽带,是民族情感智慧的重要结晶。透过初中教材中的古代作品,可以深刻感受到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形成民族自豪感。例如,《己亥杂诗》中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就一脉相承的体现了古代文人志士建功立业,忠心报国的强烈情怀,这种民族气节与精神在当今仍具有重要意义。
2、古代作品传承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教材中所指的古代作品,实际上指的是广义上的文学作品。在我国绵延千年的文化中,各个年代都有独领的古代作品被后人传送,同时从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上来看,应该涵盖广泛,海纳百川。这些古代作品无不积淀和传承这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文化的本质精神,在民族精神、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心理等多个方面传承文化。因此通过古代作品是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3、古代作品蕴含审美价值。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更强调对学生思想品德和审美情趣的培养,要让学生在语文教育中形成良好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中国古代作品蕴含丰富的善美价值,这种善美价值一方面表现在作品的艺术形式上,另一方面表现在作品的情感内容上,通过阅读古达作品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体会古代作品韵味十足的审美特征,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
二、初中语文教材古代作品选文需遵循的原则
1、文本价值原则。区别于一般的古代作品读物,教材中的古代作品是用于满足教学需要的特殊读物,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需要有文本价值。它需要根据教学宗旨与计划,根据初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编写。也就是说,教材中的古代作品文本必须满足课程标准要求,体现课程标准理念。一方面要保证教材内容具有规定性、权威性和代表性,要使其能够成为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可靠的“案例”;另一方面要保证教材文本内容适合学生学习,即方便教师开展语文教学工作。
2、教育价值原则。教材是提供教育信息的重要载体,因此教材中的内容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首先,语文教材的内涵指向要求教材负载的信息是有原则的、宏观的,即要具备语文学和品德学价值意义。如新课程标准中的“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等内容。其次,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特点,它在基础教育中所发挥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为教学学习奠定基础。最后,教材中的古代作品是为初中生而定制,所以要适宜教学,还要能被学生接受。
3、文化内涵原则。教材作为知识传递的重要载体,对人类文化传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对教材中的古代作品进行选文时,里面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会对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念和认知产生深远影响。一般来说,教材中的古代作品都是有定论的具典范性的名家名篇,这些教材内容应该具有中华文化的本质内涵,是文化的载体与传递工具,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初中语文教材的古代作品选文是民族文化的结晶,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三、初中语文教材古代作品选文的思考建议
1、明确古代作品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师在对古代作品进行教学时,必须结合语文学科的性质,有明确的教学目的,遵循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求,在思想性、文学性、工具性、人文性等诸多方面上下功夫,摆脱以往对古代作品教学的狭隘认知。本文认为,当前初中语文学科的古代作品教学应着重从两个薄弱环节入手,一是注重对人文精神的塑造,二是追求作品的审美性。例如,在《桃花源记》的教学中,教师就要让学生体会作者的精神世界,感受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人文情怀,并学会感受桃花源中的美,体会自然万物下的深刻内涵。
2、选文要考虑初中生特点及时代特征。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以学生为教育工作的中心,因此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选择古代作品时,要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选择难易适当,适合初中生理解阅读的古代作品,避免因作品难度过大而增加教学难度。此外,还要结合时展特点来选择古代作品内容,使那些经典的作品内容在新时期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3、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在初中语文课程中,知识能力,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作为人文性的基础学科,语文科目在培养学生情感价值观方面具有重要的责任与课程优势。在古代作品中,选文时要注重内容的人文情怀,要能够挖掘古代作品中的人文价值,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实现完满和谐的人的发展。例如,《愚公移山》就是古代作品中一个具有榜样力量的内容,学生能从中培养起坚持不懈的学习态度,实现个人价值。
综上所述,对初中语文教材古代作品的选文工作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内容。要深入认识到古代作品在初中语文教学上的功能价值,遵循作品选文的基本原则,在教学上加强对古代作品的深入研究,提高对古代作品的教学投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发展迈向一个新高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