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援助的服务范围范文
时间:2023-10-25 17:24: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律援助的服务范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加大律师事务所和法律援助服务范围、对象、服务途径的宣传力度。
二、加大调解员培训的力度。
三、加大法律法规宣传,特别是未成年人的法律法规宣传。
四、根据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工作,如针对的旧城改建宣传拆迁法、未成年保护法等。
五、加大民事法律公证和经济法律公证方面的宣传,提高知晓率。
六、将公证书使用的级别效力及使用范围以及办证所需材料、办理程序等资料制作成范本发放至各村室,加大宣传力度,方便群众办理。
七、设立公证服务热线,由专人来接听并解答咨询。
整改方案:
一、加大律师事务所和法律援助服务范围、对象、服务途径宣传力度问题。措施:1、将法律援助对象与条件上墙公示;2、通过普法网、各乡镇、社团援助站、普法宣传栏进行宣传;3、在《法治视窗》编印《法律援助专刊》向党政领导和各企事业单位和各社团组织、个人进行宣传;4、在电视、报刊上通过典型案例宣传;5、通过大学阳光学院援助站每周三与周六在司法局门口的法律咨询活动向过往群众宣传;6、通过法律援助11.8宣传日、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12.4宪法宣传日等特殊宣传日进行宣传;7、编印法律援助须知宣传单在日常接待发放给当事人,承办援助案件的律师在办案过程中再次向当事人宣传。
责任部门:法律援助中心
二、加大调解员培训的力度的问题。措施:1、以各镇(街)为单位,举办调解员业务培训班1-2期;2、召开调解员工作会议时穿插业务培训,通过“以会代训”不断提高调解员工作能力;3、以区为单位继续组织和办好全区人民调解主任培训班。
责任部门:基层科
三、加大重点法律法规的宣传,特别是未成年人的法律法规宣传问题。措施:1、根据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工作,如针对的旧城改建宣传拆迁法等。充分利用普法网和村、社区的网站、《法制视窗》广泛宣传重点性和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下阶段着重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人口普查、拆迁、保密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2、加强与教育部门的配合,进一步加大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力度。近期将与区教育局、《法眼》栏目联合开展看法眼、学法律、写感想活动;3、继续组织法制(综治)副校长定期到学校开展日常法制教育辅导。
责任部门:宣教科
四、加大公证工作宣传力度问题。措施:1、编印公证宣传资料,加大民事法律公证和经济法律公证方面的宣传,并将公证业务范围、申办公证一般需提交的证明材料等内容制作成宣传资料发放至各村(居),方便群众办理各类公证。
篇2
一、监狱、戒毒场所法律援助面临的困惑与问题
监狱、戒毒场所开展法律援助工作,教育对象切身体会党和政府的关怀,有利于消除他们对社会的对立,激励其安心改造和受教育,早日回归社会。法律援助工作虽然在监狱、戒毒场所的位置愈加重视,为提高服刑人员和戒毒人员法律意识,争取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仍然面临许多困惑与问题。
1、管理人员对法律援助的认识不足甚至偏见。监所对法律援助工作缺乏足够重视,有的管理者仍然把法律援助工作定位为一种人道主义的慈善行为,没有认识到获得法律援助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是执法人员应尽的责任;更有人认为,对教育对象的法律援助只是一项形象工程,认为法律援助可有可无。法律援助机构的人员或执业律师有的不认真履行职责,有的消极办案,工作热情不高,对监狱法律援助工作站转来的案件不及时安排,有的案子迫于舆论或领导的压力才予提供援助。监狱、戒毒教育对象事前大都法律维权意识淡薄,对免费的法律援助持怀疑和观望的态度,甚至认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热情不高,求援积极性不大,使法律援助在监所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
2、援助范围较窄不能及时为教育对象提供服务。首先,由于受监狱、戒毒场所特殊性的制约,法律援助相对滞后,服务范围严格限制,服务形式也相对单一。监所开展的法律援助活动的主要形式为法律咨询,缺乏法律援助实际行动,削弱了法律援助在狱所中及社会上的影响力和信誉度。其次,援助的覆盖面较窄。监所民警存在机械地按照经济困难的审查标准对服务对象进行审查,忽视部分人员的特殊情况。原因是法律援助力量有限,长期依托社会律师作贡献,势必影响法律援助的发展与质量。随着法律援助制度的实施和监所普法教育的深入,教育对象的法律意识将不断增强,法律援助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监狱、戒毒场所取得公职律师资格的民警少,且在各个监狱的分布不均衡,同时由于基层警力不足,取得公职律师资格的民警基本工作在一线岗位,从事专职法律援助工作的甚少,造成“专职”不专。法律援助的供求矛盾,不利于监狱、戒毒场所法律援助工作的健康发展,影响法律援助职能的全面发挥。
3、缺乏专业知识,容易萌发监所对象不稳情绪。法律援助监所教育对象有一定的局限性,大部分监所的法律援助主要为教育人员,以单一的法律咨询为主,前些年很少涉及到实质的案件辩护和。法律咨询中涉及刑事案件的咨询时,服刑人员最关心的定性量刑、刑期折算、行刑逼供等问题。由于服刑人员反映问题容易存在片面性等因素,律师的解答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起服刑人员的情绪波动,影响其安心改造,给监狱稳定工作带来隐患。援助的案件主要涉及刑事方面的案件,而影响教育对象较大的婚姻家庭、遗产继承、财产纠纷、子女监护等民事案件正在逐步增加。
二、完善监狱、戒毒场所法律援助工作的对策与思考
1、规范运作,健全法律援助工作网络。保证监所法律援助工作健康、有序发展,必须建章立制、健全工作网络。一是建立专业组织,在监所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使其成为法律援助中心和监所之间的纽带;二是理清工作台账,在监所各级管理层中明确法律援助工作负责人和联络员,针对服刑人员、戒毒学员特点建立工作台账,有计划地给予安排法律援助活动;三是规范运作程序,制定服刑人员和戒毒学员法律援助申请审核程序制度,为特殊群体获得法律援助建立制度保障。
2、加大宣传,提高法律援助知晓率。法律援助不仅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更是一项涉及面广泛、社会参与的综合性工作。只有广泛深入地开展法律援助宣传工作,让有热心的社会人士关心和支持法律援助事业,让更多的服刑人员、戒毒学员了解法律援助的地位和作用,真正得到法律援助的实惠。采取多种多样的宣传方式普及法律知识,增进服刑人员、戒毒学员的法律知识,提高其法制意识,强化法治理念。服刑人员、戒毒学员大多文化素质较低,法律援助维权的意识较差,在高墙内普及法律知识、宣传法律援助制度除了传统的宣传方式外,应当选择更加便捷有效的途径。监所应当充分利用墙报、黑板报、报纸、电视、广播、局域网等形式,开辟法律援助专栏,宣讲法律援助知识,加深服刑人员、戒毒学员对法律援助知识的认识,知晓如何寻求法律保护,运用法律援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3、培养人才,完善法律援助队伍机制。随着监所人员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法律援助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仅仅依靠政府的参与和组织,或者单靠社会和律师个人的力量,已无法适应服刑人员的法律援助需求,必须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壮大公职律师的队伍,才能维持法律援助机制有序运行。从便于监督管理、保持法律援助制度的稳定性出发,在监狱、戒毒场所挑选具有律师资格或法律职业资格的民警,培养自己的援助律师队伍意义更大。监狱、戒毒场所公职律师在一线岗位任职,熟知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部门法,对场所内部的工作情况轻车熟路,提供法律援助更加便捷周到。推动监所法律援助事业还要借助社会力量,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弥补监狱、戒毒场所法律专业人员不足,让更多的志愿者参与监狱、戒毒场所法律援助事业。
4、利用资源,确保法律援助服务方便快捷。充分利用法律援助机构现有的资源,采取多途径为监狱、戒毒场所提供法律援助。教育对象人身自由受到一定的限制,不可能随时得到法律咨询或申请法律援助。然而,“12348”法律援助咨询平台恰好弥补了现场服务的不足。针对受教育人员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在监狱、戒毒所可掌控的状态下,可从一对一的咨询扩大到一对多的解答,既有助于服刑人员及时消除法律困惑,又起到了解答一个、教育一片的作用。同时,建立监狱、戒毒场所法律援助“直通车”,以书信方式进行法律咨询,复杂问题指派法律援助律师上门服务,还便于保护教育对象的隐私问题。
篇3
一、结合农村和农民的法律需求,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尤其是广大农民群众生活在最基层,了解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治基础,我们从抓实效入手,利用农村普法大集日开展大规模送法下乡活动。并从实用性、趣味性和及时性出发。在实用性上,选择与农民朋友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的法律知识作为宣传重点,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以达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的目的;在趣味性上,我们寓法制教育于新闻事件和百姓生活,用群众身边的典型案例讲解相关的法律知识;在及时性上,我们在春播之前,及时为农民群众讲解与种子、农药、化肥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教会农民群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我们组织律师人员深入到福顺镇、那金镇、黑水镇、大通乡等乡镇宣传法律知识,并当场设立律师咨询台,当场解答法律咨询,并发放法律宣传单2000余份。在那金镇,律师现场解答一起民事纠纷,两家因为土地界限发生矛盾,双方各执一词,律师深入了解情况后,运用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知识,耐心解答,最后使两家化干戈为玉帛。在福顺镇,我们深入到农户家中,召集相邻群众三十余名,耐心为他们讲解有关种子、化肥、农药的法律法规知识。并且利用“3.15”消费者维权日深入到福顺镇实地帮助农民解答法律问题,向农民群众散发《农村法律常识宣传单》2万余份,赠送法律书籍1000余册,解答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咨询100余次,取得了预期效果。
二、扩大法律援助范围,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服务
为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局不断充实壮大法律援助队伍,先后在全市18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全部建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为需要帮助的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最近又增加了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的项目。并且在司法局设立了律师服务热线2950148常年免费为人民群众提供咨询服务,24小时开放;以服务农民,方便农民为已任。我们还印制了“法律援助绿色通道联系卡”1000余张,通过司法所发放到农民手中,将律师的姓名、联系电话、法律援助服务范围印制在联系卡上,方便了广大农民群众。为了更好地解决农民工涉法问题,我们律师放弃了休息时间,春节全天侯服务农民工,初一到初八每天上午九点到下午三点律师坐班接待当事人,为农民提供更完善的法律咨询服务。同时,我们还为全市156个行政村聘请了法律顾问,为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供法律建议。并且为部分贫困人口发放法律援助受援证2000余册。主动为弱势群体和人民群众案件。如万宝分局为农民工讨回14万元拖欠已久的工薪,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三、积极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我们选派业务能力强、实际经验丰富的律师深入到基层上访多、矛盾多、纠纷多的三多乡镇,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如结对子、建立联系点、工作站及巡回指导等方式开展工作,切实帮助农民解决实际涉法问题,做到了主动预防和妥善处置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众性事件,及时化解了矛盾纠纷,防止矛盾激化,努力使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大大减少了群体上访事件的发生。既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又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此项活动开展以来,通过律师们的努力工作,律师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取得了如下成效:
一、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大量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广大农民群众增长了法律法规知识,提高了法律意识和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权观念,使广大基层群众能自觉地运用法律知识来处理涉法事件,群众的法制观念普遍增强,懂得了充分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为农民群众挽回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维护了群众切身利益
由于律师援助服务工作的开展,一系列有关“假农药、假种子、假化肥”的坑农害农事件得到了及时扼制,及时有效地为人民群众挽回了巨额的经济损失,我局法律援助中心主任田丽影同志,由于及时深入黑水镇开展援助工作,为几十户农民挽回了由于假种子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损失几十万元。全市各乡镇的法律援助服务机构全年为农民群众挽回的损失高达上百万元。同时,此项活动也为一些进城困难的农民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法律服务,大大减少了农民的法律诉讼成本,真正做到了为民谋利。
三、及时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大量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开展,及时有效地化解了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矛盾纠纷,有效地防止了矛盾的进一步激化,避免了大量群体上访事件的发生,维护了当地社会环境的稳定。同时也为基层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下步打算:
由于“五师”志愿服务新农村是一新生事物,没有具体的经验可借鉴,我们准备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搞好下一步工作:
一、继续加大工作力度,组织律师和法律服务工作者深入开展工作。我们将实行律师包保责任制,由相应的律师人员负责相应的乡镇基层法律援助服务工作,以最大程度地避免矛盾纠纷的发生和激化,最大程度地减少集体上访事件的发生为工作目标,尽最大努力开展法律服务工作,以维护农村基层社会的稳定。
篇4
2005年开创性工作安排
根据《邯郸市司法局2005年工作要点》和上级有关会议及文件精神, 结合我县实际,按照"两头对接,中间激活"的工作思路, 经局党组研究决定, 我局的2005年开创性工作安排如下:开展司法所建设"十个一"工程和理顺司法鉴定管理体制。
一、基层司法所"十个一"工程
按照一制、一庭、一所、一队、一员、一线、一训、一杯、一会、一考的工作思路对司法所进行规范化建设。
1、"一制":即进一步理顺司法所的管理体制。 为加强对基层司法所的领导力度, 使之真正发挥作用 , 争取将司法所建成县司法局在乡镇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 实行县司法局和基层人民政府双重管理,以司法局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2、"一庭":在乡镇建立人民调解庭,村(居)建立人民调解室。 县、乡、村三级都要建立健全纠纷排查登记调解制度、 规范调解程序、健全档案文书管理制度、严格实行排查、调解、责任追究机制等。
3、"一所":完善乡镇基层法律服务机构, 积极拓展业务。 符合条件的依照程序申报一批法律服务所; 条件暂不满足的, 先行挂靠其他所成立法律服务站, 延伸法律服务范围; 建立法律援助联络站, 及时了解辖区内若是群体的法律需求, 协助县法律援助中心及时提供援助服务; 建立公证工作联络处, 协助县公证处为辖区内的各个生产单位和经营组织及其各人提供优质高效的公证服务;成立外出武功人员法律服务中心,为维权和促进增收提供法律保障。
4、"一队":建立乡镇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 通过吸收本辖区内符合条件的离退休法官、检察官、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离退休人员,以及律师、法律工作者和热爱法律工作的社会志愿者服务队,协助基层司法所做好法制宣传、法律服务、两劳回归人员的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
5、"一线":在乡镇司法所设立民间纠纷排查调处综合服务热线电话,每个村(居)要公开一部电话,方便辖区群众,及时发现和化解纠纷。
6、"一员":每个村、居、企事业单位、行业主管部门都要固定一个民间纠纷信息报告员,对各类纠纷信息及时准确报告,以利于矛盾纠纷化解得最早。
7、"一杯(旗)":在乡镇、村(居)开展以无矛盾纠纷激化为主要内容的"长安杯"(或流动红旗)竞赛活动。
8、"一会":县、乡每年召开一次表彰大会,对成绩显著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特别优秀的可向上请功。
9、"一训":乡镇司法所定时开办村(居)法制骨干培训班,村居要建立法制夜校。乡镇和村都要有针队性的制定年、季、月、周的培训计划、确定培训重点和编制授课教材。两级培训都要健全考勤薄、授课台帐和考试制度以备考核。
10、"一考":量化任务,责任到人。对司法所及干警建立和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对完不成任务或完成不好的,除司法所年终不得参加评优、评先外,有关人员要进行岗位培训、岗位调整或调离司法行政系统基层。基层司法所要健全对辖区各类调解组织进行检查、指导和考核。
二、理顺司法鉴定管理体制
篇5
[关键词]法律诊所教育 制度困境
一、背景简介与制度困境
法律诊所教育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然而其真正起步应定位于20世纪60年代,在民权运动的影响下,美国部分高校法学院开设了法律诊所为低收入群体提供专业的法律服务。如今,法律诊所已成为美国法律援助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而诊所教育也代替了传统的“案例教学法”成为法律人由学徒迈入职业群体的必经之路。2000年9月,我国七所高校在福特基金会的赞助下开设了专门的法律诊所课程。截至2010年,已有132所大学开展了诊所式法律教育。然而,法律诊所教育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并不能掩饰其在制度运作层面的困境。长期以来,中国法学教育更倾向于传统的填鸭教育模式,而法律诊所教育则属于一种职业化的认知教育。诊所课程中的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知识应用者。在法学教育资源相对充裕时,两种模式间的冲突并不明显。但社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高校法学院既要保证传统模式的资源需求――尤其是应对行政部门的教学评估,又要维持诊所教育的基本需要。这就势必会降低法律诊所的创设起点,长期维持低水平运转的法律诊所也终会流于形式。目前法律诊所教育普遍存在的投入不足、师资匮乏、职称考评难等问题便是这一困境的真实写照。
二、制度界定与困境分析
为了更好的把握诊所式法律教育制度,我们有必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分别对其进行类型化、模型化的处理,从而更好的把握制度的外延与内涵。法律诊所的正常运转离不开几项基本制度的支撑,即人事管理制度、案件处理制度、业务培训制度、资金档案管理制度和评估反馈制度。而通过对这六项制度的解构,制度困境也便浮出水面。
“起点”困境:目前我国法律诊所的数量虽较为可观,但社会投入法学教育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在传统教育模式仍占主导的前提下,要将有限的资源“合理”分配给不同的模式,唯一的做法便是降低法律诊所的设立门槛和投入成本,使诊所制度粗糙化走“宁滥勿缺”的道路。所以当下法律诊所教育的表面繁荣更多是以牺牲诊所教育的质量为代价的,一旦诊所教育回归常态而失去了以往的新颖,制度的粗糙、质量的低下问题必将显现。
“支撑”困境:诊所教育若要维持高水平运转,内环境的稳定和外环境的鼓励无疑是最重要的两方面。前者的实现建立在制度健全的基础上,而后者则应着眼于资金和案源两方面。在国家财政拨付尚未实现时,法律诊所的资金更多依赖于基金会的捐助。如中山大学法律诊所便主要依赖福特基金会和岭南基金会的资助。而在案源方面,若无司法机关对诊所地位的认同,法律诊所很难开展活动。资金和案源的对外依赖性过强无疑是悬在法律诊所前的定时炸弹。
“竞争”困境:通过圈定服务范围形成稳定的“客户群”是法律诊所平稳运作的大前提。然而随着法律诊所数量的扩张,服务范围的交互重叠已潜在的影响到服务质量。目前仅北京市就有法律诊所26家之多。多数诊所仅服务于本地区内。服务质量的参差不齐、范围的分布不均也成为一问题。
“激励”困境: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在诊所制度的设计中若不能予诊所成员以利益,也就自然无法激发其积极性。而当前的诊所教育恰恰难以满足教师需求。诊所事务繁多、学生经验不足、授课方式特殊等因素决定了诊所教师需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就势必影响到教师的科研工作和职称评定,使教师参与诊所教育的积极性难以提升。
“评估”困境:既然诊所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法学教育模式,那么何以对学生成绩进行评估便成问题。诊所教育是一种启发式教育,其目的在于启发学生“像法律人一样思考”。而这恰恰是传统的卷面考试所无法体现的。
以上分别从制度的自身运作、环境支撑和规范设计三方面揭示了法律诊所教育面临的制度困境。但针对这些问题,最合适的解决莫过于在体制变动之外寻求精妙的制度设计以达致规避困境的效果。
三、比较分析与制度设计
制度是由静态的规范和动态的运作组成的双向体系,法律诊所教育在制度层面的意义便在于使参与者基于制度预设达致合理的目的。因此诊所制度的设计须以满足其成员的合理预想为前提。由此出发我们可进一步分解出三个基本问题,即如何最大化的发挥诊所教育的比较优势、如何寻求内外环境的最大支撑及如何定位诊所制度目的。
第一,以对话教育替代传统教育模式。对话教育指师生间打破课堂教学的禁忌,围绕诊所案件进行循环往复的交流。法律诊所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产生疑惑,并像法律人一样自主解决疑惑。以清华大学法律诊所为例,其授课方式以师生间对诊所案件的交互讨论为主,辅以必要的模拟法庭手段。当然对话教育作为社会互动的一种变体,不应仅局限于师生间。从国外教学实践看,它已拓展至三个层面,即师生与实务部门的对话、学生与当事人间的对话、师生间的对话。这就使社会也参与到诊所教学中来。
第二,将诊所教育与法律援助相结合,并逐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事实上法律援助作为公共慈善的一环,恰是在应对政府的制度供给不足致使二次分配不均时产生的。这就为法律诊所参与社会公益预留了空间。实现法律诊所与法律援助的契合,需要高校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建立法律援助机关与法律诊所间的沟通机制。而政府在法律诊所的经费、案源中也应给予相应的支持,并逐步纳入地方法制建设的轨道。
第三,构建合理的绩效评估机制。对于学生表现的评估目前国内通行的模式为三方评价机制,即学生自评、当事人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但它仅是想当然的将当事人纳入评价体系中,而实践中当事人由于缺乏法律素养很难对学生的表现做中肯的评价。建议引入“三阶段评价机制”,一为学生自评和案前汇报工作;二为学生对案情和处理思路的陈述;三为师生间的个别谈话。它将案前汇报、案情陈述、处理思路陈述和个别谈话纳入考核方法中,使诊所教师从法律人的角度最大化的实现对学生表现的认知。
第四,加强诊所内环境建设,坚持当事人本位主义。当事人对法律诊所的信任取决于诊所成员的能力、社会影响力等。因此法律诊所的设置应走精英路线而非大众路线。诊所成员的选拔须经严格的淘汰机制。诊所课程的设置可集中在婚姻家庭、消费者权益保护、劳动纠纷等案源广泛且办案身份灵活的方向。以西南政法为例,其诊所教育由三方主体组成,即指导教师、研究生咨询团和本科生群体。虽本科生在能力、经验方面还不成熟,但研究生咨询团以及指导教师组成的“大后方”则强化了当事人的信任感。
参考文献:
[1] 来扬:西北政法学院法律诊所开展状况见闻[EB/OL].省略,2006-8-24
[2] 陈建民:法律诊所教育与法学教育的改革――兼谈美国法律诊所教育在中国的实践[J].岳麓法学评论,2006-6-29
[3] 蔡彦敏 黄巧燕 赵彤:法学教育模式改革探索――来自中山大学法律诊所的经验[J].学术研究,2002(10)
[4] 甄贞:诊所法律教育在中国――中国诊所法律教育的现状与未来[M].法律出版社,2002
[5] 杨欣欣主编:法学教育与诊所式教学方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篇6
前景分析:
所谓“离婚服务公司”,顾名思义就是接受顾客对离婚方面的服务。
对前来消费的每一位顾客,公司应该抱着一种理解、呵护的态度,与对方沟通,对他们的夫妻关系进行评估,为他们作参谋,原则上“劝和不劝离”。
但一旦评估结果是“无可挽回”,确实到了离婚的边缘或者已经是死亡婚姻,公司就可以帮当事人办离婚,并提供法律援助。
目前,这种公司已在上海诞生,其涉及的服务范围极广,设立了包括婚姻质量评估、夫妻情感疏导、婚姻涉法咨询、外遇问题咨询、离婚时子女的抚养、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问题、帮助离婚者度过离婚前后的心理不稳定期等方面,公司生意很是火爆。因此,离婚服务公司的“钱”景非常可观。
从业条件
离婚服务公司是一个对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行业,由于关乎到婚姻有关的难言之隐,顾客们总爱找贴心又有主见的人聊聊,以获得他们的指导。
因而除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拥有相应的证书外,还应具备几个特点:
一是善解人意,信得过,嘴巴严;
二是有主见和判断力,能为当事人指点迷津,最好还有相关学识,比如法律和心理学等等。一般情况下,公司最好配备咨询师2名、律师1名、心理医生1名。
当咨询师的建议不能奏效时,律师就有了用武之地,而心理医生则可以修复离婚者的心灵创伤。
另外,针对消费者的心理特征,公司的选址也很重要,应该设在幽静的地方,使离婚者尽可以放心来去。
效益预测
篇7
各位领导、各位理事,上午好: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我市乃至国家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政府重要组成部门的司法行政机关,肩负着法律保障、法律服务和法制教育三大职能,在服务和保障我市中小企业发展工作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我市司法行政系统,将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发挥职能优势,多层次、全方位地为我市中小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为我市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创造良好的法制保障环境和法律服务环境。以促进我市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广泛深入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一是积极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组织法制宣传人员、法律服务人员,以咨询、授课、开办讲座等形式,抓好中小企业领导和经营管理人员的学法用法,引导和帮助他们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增强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现代企业的能力,自觉地把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等各个环节纳入法制化轨道,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依法维权。抓好中小企(请登陆政法秘书网)业职工的法制宣传教育,帮助他们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与企业的矛盾和纠纷,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维护企业和社会的稳定。对中小企业实行跟进式服务,企业发展到哪儿,法制宣传就跟进到哪里。
二是运用各种传媒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中央和省、市发展中小企业的政策法规,宣传司法行政机关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职能作用,宣传服务中小企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中的成功经验,使司法行政机关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服务保障职能得到更加充分的显现。
二、组织法律服务人员规范执业,努力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一是抓好法律服务人员职业道德、执业纪律教育。教育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严守职业道德、执业纪律,把司法部提出的“忠于法律、维护正义、诚实守信、勤勉尽责、公平竞争、廉洁自律”二十四字要求,贯穿于为中小企业提供法律服务的全过程。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努力实现法律服务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二是努力提高法律服务水平。认真学习、研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不断拓展法律服务空间,满足企业法律服务需求,提高法律服务质量。对企业委托的法律事务,无论标的大小、收费多少,一样尽心尽力,热情服务,不敷衍塞责。对新开办企业或新开业的个体工商户,尽可能实行优惠收费,给予扶持。以企业是否满意作为检验服务质量和执业水平的标准。
三是增强为中小企业提供法律服务的主动性。以信息网络、新闻媒体等形式,将各类法律服务执业机构的服务范围、服务内容、专业分工及服务人员名录告知社会或提供给企业,或主动向企业推荐业务能力强、诚信度高的法律服务执业机构和法律服务人员,以增强法律服务工作的透明度,满足不同层次的企业对法律服务的需求,提高企业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四是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开展人民调解工作,健全基层人民调解组织,指导、帮助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人民调解组织。调解组织和法律服务工作者要积极协调解决企业之间,企业与职工群众之间,企业与其他法人、自然人之间的各种矛盾和纠纷,帮助企业平息纷争、化解矛盾、减少诉讼,使企业能集中精力发展生产、搞好经营。
五是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工作。我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法律服务工作者要对经济状况恶化的中小企业、残疾人兴办的企业和经济特别困难的个体工商户按照《法律援助条例》相关规定,主动为他们排忧解难,提供法律援助,实行减、免收费,依法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帮助他们走出困难,发展生产经营。
六是支持企业建立自己的法律服务组织。积极为中小企业培养法律人才,指导规模较大的企业建立法律顾问处或其它形式的法律服务组织。积极探索社会律师、公司律师、企业法律服务组织相结合,共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路子。
三、加强对法律服务市场的监管,严肃查处妨碍中小企业发展的违规违纪行为
一是加大为中小企业提供法律服务中规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对违反执业道德和执业纪律,在办理企业法律事务中冷、硬、横、推,或吃、拿、卡、要,损害司法行政机关形象的人员,一经查实,将依法严肃处理,以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形象取信于企业。
二是切实规范法律服务市场。规范市场主体,坚决清除假律师、假公证员、假司法鉴定人员、假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及诉讼掮客和乱设、滥设服务站点的现象,让企业享受规范的法律服务。规范执业行为,坚决杜绝收费不办事,受托不尽心,巧立名目乱收费、恶性竞争等不良市场行为,完善诚信服务体系,让企业享受优质的法律服务。
三是认真负责地受理企业对法律服务业的投诉。健全各级各类法律服务投诉机构和投诉受理程序,以对企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查处投诉案件,防止扯皮推诿,所有投诉都必须在规定时限内办结并向投诉人作出负责的答复,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对违反职业道德、执业纪律的法律服务执业机构和人员,严格依照行政规章和行业规范严肃查处,直至吊销执业证书。对因过错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的,责成其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以良好的行风行纪,切实维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行政机关和法律服务业的良好形象。
四、加强调查研究,努力使服务保障工作适应中小企业的发展要求
一是加强与中小企业和中小企业协会的联系与沟通。与政府相关经济部门、工商业联合会和中小企业协会等机构建立稳定的联系,适时互通情况、交换意见。深入不同类型的企业,以座谈、调研等形式,听取法律保障工作意见,了解法律服务需求,使制定的政策更具科学性、可操作性,提供的法律服务更具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使司法行政对中小企业的服务保障职能得以充分有效地发挥。
篇8
一、基本情况
二、基本现状
1、空巢老人的养老意愿主要为居家养老。有些老人目前居家生活但有社会养老意愿;居家养老的空巢老人考虑到将来的身体状况下降、需要别人照顾及自身安全出现问题时,表达了将来的养老意愿为雇佣保姆、居家养老或机构养老,但对机构养老尚存在一些心理顾虑,包括不习惯、受限制、入住难、服务差、费用贵、对家庭的名声影响不好等因素。
2、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困难较多。包括在家料理家务困难、外出购物困难、参加社会活动困难;当老人遇到困难时,首先会选择依靠自己的力量或夫妇分工合作来解决问题,当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而不能自行解决时,会选择求助子女、亲戚、邻居来应对困难;空巢老人都表示遇到困难时会尽量自己解决,不愿求助别人,主要原因是认为对其不放心、自己也觉得不大习惯;更不想欠亲戚邻居的人情。面对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他们希望村(社区)能够解决老人生活上的困难、丰富业余生活、掌握基本信息、帮其出谋划策等。
3、在情感方面表现复杂化。多数空巢老人大都处于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独出独进的生活状态,面对着冷清凄凉的家,老人很容易产生寂寞、孤独之感,导致情绪低落、焦躁不安、无精打采、郁郁寡欢、孤僻抑郁等心理问题,常常表现出焦虑恐惧、孤独、抑郁、恐病、情感饥饿等特征的空巢综合症。空巢老人在遇到情绪不好时会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调适,但是他们的娱乐方式单调,只能向家人、邻里、亲朋好友倾诉心中苦闷。
4、在医疗治病方面希望以乡村卫生所为主,乡镇卫生院为辅。空巢老人首选到农村卫生所看病就医,是因为农村卫生所便捷、费用低,能够诊断治疗常见疾病,可以取到常规的基本药品。空巢老人希望政府加大力度建设乡村卫生所和乡镇卫生院,他们真心希望农村卫生所在医疗条件、服务水平、服务内容等方面都能得到提高和改善。
三、形成原因
1、有女无儿户。女儿出嫁,嫁出去女儿泼出去的水,很难经常照顾娘家,剩下老人,形成空巢老人家庭。由于女儿出嫁它村距娘家较远,除去生活照料不方便、精神慰籍不及时、家务料理靠自己外,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老年人还要承担生产劳动,自食其力。
2、有儿有女户。女儿出嫁,男孩成家,因为代际关系造成的生活习惯不同,尤其是婆媳关系难处,两代人选择分家单过,形成空巢老人家庭。这部分占大多数。
3、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青壮年等主要劳动力人员外出经商、务工,留下老人在家,既要干农活,又要帮助照料教育孩子,形成空巢老人。
四、存在问题
1、精神慰籍问题。一是国情与风俗习惯决定我们的老年人,不仅生活上依赖子女,精神上也一样,儿孙绕膝是最大的安慰,所以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比较寂寞。分家单过的情况还稍好,毕竟儿女都在身边,隔三岔五还能见着。关键是外出务工、经商不常回家的这些人,一年到头跟父母见面的时间比较少,老人们确实很可怜,盼来盼去,也就过年过节时能见到儿女。平日里,只能老俩口说说话,或者和村里的老人们在一起聚聚聊聊,这在农村是常见的现象。如果老伴去世,只剩下一个人的,就更加孤单寂寞。空巢老人普遍缺少亲情,感到晚年生活凄凉孤独,缺乏精神安慰,常常表现出焦虑恐惧、孤独、抑郁、恐病、情感饥饿等的空巢综合症。 二是子女不孝是对老人最大精神打击。老人因为子女不孝而苦闷。农村大部分老年辛苦一辈子把子女拉扯大,儿女成双成对,有了自己的家庭,老人却成了子女的负担,于是就另家单过,平时不帮耕帮种,病时不虚寒问暖,虽在同村居住,但视同路人,老死不相往来,往往儿子想管老人,儿媳妇不允许,甚至有的儿媳沆瀣一气,拒不赡养老人;还有少数儿女不仅不赡养不孝顺甚至打骂自己老人;有的子女只在过年时才来看望父母,这种现象在农村比较普遍。一位老人感慨地说能干活,是儿女的劳力;不能干,就成了儿女的累赘;能动一天就得干,不能干躺下就等死。
2、生活照料问题。对于低龄老人来说,影响不是太大,因为老年人身体条件还相对较好,生活还能自理,大多还能参加生产劳动,除非生病,不存在生活照料问题。但对于高龄老人、尤其是身体状况不太好的老人,日常生活照料确实成为大问题。
3、看病难困难。空巢老人中,常年患病的比率非常高,大多数患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老年性疾病,有的甚至多病缠身。由于医疗费用高,只能是小病忍,大病拖。虽然绝大部老年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仍有大部分的老人有病没钱医治。有的老人患头疼脑热、身体不适等一般的病痛时选择忍着,扛一扛就过去了,只有扛不过去的病痛才去买点便宜的退热止痛类药物。
4、经济困难问题。空巢老人普遍经济收入不高或缺乏独立的经济收入。绝大部分农村空巢老人把一生劳作收入都奉献给了社会和子女,到年老时却没有什么积蓄,经济收入低,养老问题得不到有效保障。空巢老人的支出集中在饮食、水电、日用品等必须品的开销上。既使有农村低保、五保供养和临时救助等社会保障,但由于保障水平较低,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五、对策建议
1、加大《老年法》的宣传力度,维护老人合法权益。
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大力宣传、表彰和推广老年优待先进典型,加大普法宣传教育力度,推动《老年法》宣传进社区、进农村,形成敬老法制观念,让全社会形成尊老、助老、敬老的良好氛围。加大对《老年法》和涉及老年人的优待政策的宣传落实,让更多的老年人在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医药保健以及维护权益等方面享有实惠,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助老、养老的美德,形成全社会树立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社会风尚。加大执法维权力度,依法处理和打击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基层老年组织要经常开展法制教育,帮助老年人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广泛开展对老年人家庭的一访四查活动,对不尽赡养义务的家庭、子女进行批评教育,责其改正。建立健全老年法律服务网络,拓展老年人申请和获得法律援助渠道,扩大老年人法律援助覆盖面,积极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服务。县、乡司法机关和法律援助机构对老年人提出的法律援助申请,要给予优先审查、优先受理、优先指派服务。司法机关继续推行和完善涉老案件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制度,提高涉老案件办案质量和效率。有效地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进一步建立健全养老保障体系,让空巢老人安度晚年。
一是政府要继续加快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解决农村家庭养老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使农民在年老时,也能像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一样领取养老金,这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主要途径。我县去年已开始实现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每位老年人每月可领取60元的养老保险金,但标准较太低,60元根本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养老金额度。二是要进一步扩大农村低保和五保供养范围,提高低保标准,让生活困难的老年人都能得到低保待遇。三是应加大对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补助力度,可考虑对8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一定数额的生活补贴,因为这个年龄段的老年人,一般都丧失了劳动能力,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和经济来源,政府应当给予适当的高龄老人生活补助。
3、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医疗救助水平。
尽管大多数的老年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住院需首先垫付医疗费,受药品报销目录、起付线和封顶线限制,报销额也较低。针对这种情况,应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快探索实现降低老年人医保报销起付线和封顶线、扩大药品报销目录、提高医疗费报销补偿比例、门诊药费报销,解决医疗费垫付问题,减轻老年人医疗费用负担,让老年人看得起病。对生活困难的空巢老人,其参加合作医疗费用应予全免。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城市医疗卫生下乡巡回义诊等活动,为年老体弱、经济困难的农村老年人送医上门。农村地区大多数散居,特别是空巢老人重病后无力上医院,甚至无人知晓。应建立农村公共医疗上门服务制度,实行区域管理,与村医生、乡镇卫生院签订责任书,定时为空巢老人免费体检,重病时减免一定的费用。解决其老有所养,老有所医,从根本上缓解农村因病致贫、返贫问题。
4、不断完善和拓展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满足空巢老人的生活需要。
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随着家庭功能的弱化,养老方式是现在急需探索和解决的问题。目前我们应该推崇以居家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方式,因此要着力打造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这个平台,同时逐步向农村延伸。认真总结试点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经验,在条件成熟的村(社区)加以推广,力争扩大居家养老服务范围和项目,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服务平台。整合社会和村(社区)资源,建立老年人基本情况、求助热线和为老服务信息的网络平台,形成县、乡镇、村三级联网的基本养老服务信息系统,为老年人提供便捷实用的养老信息服务,促进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发展。各乡镇要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各村要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以老年人的生活需求为重点,提供助餐、助洁、助医、助行、助急等服务,兼顾老年人的多种需求,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紧急援助、心理咨询、文化学习、体育健身、娱乐休闲、精神慰藉、代购代办等无偿、低偿、有偿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为老年人居家养老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可采取专人上门包户的方式提供服务。对孤寡等特殊老年人,鼓励和倡导政府购买、志愿者、邻里互助等多种方式实施服务。
5、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走家庭养老与社会化养老相结合的路子。
继续加大投入,进一步调整结构,完善服务功能,增加养老机构床位供应量,切实提高入住率和服务水平。部分空巢老人喜欢住进养老机构,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子女愿意将老人送到养老机构。老人到了养老机构有人管理,有人照顾,老人舒心,子女放心,但是我县目前还没有一处自费代养福利机构。如今农村集中供养仅限于五保老人,孤儿。空巢老人无法进入此行列,应适度拓宽集中供养范围,特别是对农村空巢老人实行集中供养制度,建立有偿服务机制,其子女向供养机构提供生活补贴,让高龄空巢老人受到妥善的照顾。有条件的地方,可由乡、村组织牵头,通过招商引资及当地能人投资等多渠道兴办养老院、托老所。要大力新、改扩建乡镇敬老院,接纳更多的生活困难空巢老人、五保户、鳏寡孤独老人,国家负责这些老人的基本生活费。老人们在这里实行个人开灶,自己煮饭,生活上可以互相照顾,互相帮助。应鼓励已经富裕起来的村民兴办家庭托老院,为老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白天老人聚在一起学习、娱乐,晚上回家休息。
6、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家庭的作用,构筑全方位多层次为老服务大格局。
篇9
在考察了流动人口的需求现状后,选取两大代表性社工机构“南飞雁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与“鹏星社会工作服务社”进行深度访谈,以剖析目前佛山社工机构对流动人口提供服务的概况和成效,评估社工机构服务与流动人口需求的差距。表2是对上述两大社工机构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的总体情况介绍。从表2可看出,目前佛山市社工机构对流动人口的服务主要局限在社区融入这一领域,两大社工机构的服务都有特色、亮点,如南飞雁在工伤维权的服务已较为纯熟并有一定影响力,鹏星则首创了企业社工服务拓展了服务领域,但服务力度、专业性还有待加强;对于其他方面的权益保障服务,社工机构还涉足较少,前述论及流动人口需求迫切的服务领域大部分还处于空白地带。
2社工组织服务提供与流动人口权益保障需求的差距研究与服务方向探析
2.1当前服务提供与权益保障需求差距分析对比流动人口需求现状与社工组织的服务供给现状(见表3),不难看出佛山地区的社工组织对流动人口的服务供给与流动人口的实际需求之间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社工组织的服务水平还处于较低水平。1)需求范围广,而服务提供多集中。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需求在七大维度均有涉及,特别是在职业、收入与维权、子女教育,社会保障、居住情况和社区融入几大领域表现出较高的需求水平,但是佛山市社工组织针现时的服务供给未能指向流动人口需求的各个方面,而是集中于职业规划、工伤、子女教育和社区融入等个别项目,尤其社区融入是大多数社工服务介入的重点。对已涉足的项目,也存在服务边缘化等问题,未能满足流动人口多样化、核心化的需求。具体表现在:一是流动人口在劳动维权、工作介绍和职业技能培训方面需要有进一步的支持。有些专注于服务外来工工伤咨询的社工组织在这一层面能够提供较完善和系统的服务,例如南飞雁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其服务提供包括工伤探访和维权指导,但是这样的组织规模较小且数量不足。二是子女就学和子女课后辅导一般是困扰流动人口的主要问题,需要各方的支持和帮助。有些社工组织评估到流动人口在这一方面的需要后,开展或探索提供相对应的服务,如托管服务(含课后辅导,主要是发挥大学生义工的作用),并且透过活动促进了亲子关系,但对子女就学政策等方面社工服务尚未涉及。三是流动人口明显对于社会保障,特别是社会保险、重病、工伤事故救济表示出极高的需求水平。一些社工组织尝试从政策倡导方向作出努力,但涉及面并不广,且服务效果也不明显。四是流动人口存在出租屋治安与卫生治理、公共服务供给的需要,社工组织的服务并未涉及这些领域,当前存在服务的空白。五是社区融入。流动人口对于参加集体活动表现出了较强的愿望,但是由于时间和渠道等方面原因而未能满足其参与的意向。与此同时,流动人口也表现出了很强烈的与本地人进行交往的需要。社工组织在这一层面的服务提供较多,包括普法宣传、社区共融活动、外来工义工队伍等,对促进流动人口的社区融入收到了一定的效果。2)需求程度高,但服务内容难深入。流动人口对服务需求的程度高,但社工组织的服务力度尚欠深入。以上述两大社工机构为例,长期专注于工伤维权服务的南飞雁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工伤事故法律援助这一版块已形成较为系统的服务网络,但法律援助的专业度和服务深度还有待提高,服务仅限于简单的工伤认定程序咨询,专业的法律服务需依赖外部资源。鹏星社会工作服务社联结社区社工和企业社工服务外来工,服务形式有创新,但其服务关注点却单一集中在社区融入、子女教育与职业规划等方面,并且多以社区大型活动的形式进行,活动形式和服务专业度有很大局限性。就目前各大社工机构运作较为成熟的社区融入服务而言,普遍存在活动方式单一和活动内容欠深入等问题,最常用的服务方式多是举办社区性活动,如表演、宣传等,未能深入了解并满足流动人口的真正需求,缺乏系统运用社工专业手法开展社区工作服务的成功案例,社区工作手法的专业性还有待加强。3)供给未平衡,缺口补足需求大。整体来讲,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的需求与社工服务供给未能达到平衡,流动人口作为一个城市极具特色的人群,对其需求的关注是与对其重要性的增加和社会建设的推进相伴生的,社工服务的提供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所以这便自然地导致了需求在前,供给在后,且供给不足的问题产生。面向范围广和水平高的需求,社工组织针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目前仍着重于某些方面,例如职业发展、子女教育和社区融入,而针对大范围的维权支援、流动人口的公共居住环境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多数社工机构的服务仍处于空白地带。可见,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的需求满足仍存在较大缺口,社会针对流动人口提供的服务还需加大力度,特别是要推进社工组织专业性的发挥和大范围地拓展针对流动人口的服务项目,并解决因时因地产生的问题。
2.2社工组织服务提供的方向探析要满足流动人口广泛而深层次的需求,社工组织的服务供给还需在广度和深度上拓展和延伸。为对社工组织下一步服务流动人口的重点领域有一个清晰认知,本研究对流动人口在上述维度中的各项显性需求进行排序,通过横向比较,列出当前流动人口需求最迫切的八项服务;同时让社工组织结合服务偏好、实施难易度等因素对上述服务的优先次序作出排序(见表4)。通过两者对比,指出社工组织下阶段提供流动人口服务的方向。综合流动人口的问题关注点,社工组织现有服务的开展情况、服务意愿,服务在现时政策背景下推行的难易程度,社会发展的长远需求等多种因素,本研究提出社工组织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如图2所示。从近期来看,在流动人口的服务上,社工组织应主要将工作集中于不断深化社区服务、近一步拓展外来工子女服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持续介入外来工维权保障、弥补社区环境治理空白这几个面;而从长远的服务发展来看,社工组织应该考虑在政策法规的普及与解读、民意收集与表达、政策倡导以及承担政府下放的相应职能等方面进行规划与准备。
3社工组织介入流动人口权益保障服务的发展路径
根据服务的性质、流动人口需求的特点以及佛山地区社工组织的发展状况,社工组织提供流动人口服务的基本方向又可以分为近期与长期两个部分。
3.1社工组织服务流动人口的近期目标近期目标设定的主要依据是流动人口需求较为迫切、社工组织具备相应的服务能力、相关服务经验以及有较强的服务偏好。1)推动社区融入服务向深度发展。社区融入服务是社工组织介入流动人口服务的切入点,目前有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的社工机构皆以该项服务为主体或仅限于该项服务,主要工作手法是以举办社区活动、宣传外展、成立社区义工分队等形式增加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的交往机会,加深相互了解以消除隔阂偏见,推动流动人口融入当地社区。目前该项服务已在我市有较大的普及面,个别机构的服务范围已覆盖镇(街)的所有村居(如鹏星),成效较显著,这也是为什么受访者对该项服务需求不是特别迫切的原因。对该项服务,社工组织下阶段的发展目标应是深化提升,从就业与收入、参与社区治理、当地文化风俗认同、归属感等方面扩展服务内容,运用家庭、小组、社区活动等专业手法丰富社区融入的服务方式。2)拓展外来工子女服务领域。流动人口和社工组织双方均对外来工子女服务这一领域显示出较大的需求偏好,社工组织应尽快拓展这一领域服务,实现双方的供求匹配。目前社工组织主要是在开展个案服务调节亲子关系过程中对外来工子女教育这一问题有所涉猎,或是在假期举办托管班惠及部分外来工子女,但服务内容呈现边缘化,没有涉及外来工子女就学、课后辅导等核心关键内容。社工组织可先以提供课后辅导为切入点,通过举办假期夏令营、培训班等形式拓宽社工组织对外来工子女的服务内容;同时因为与本地居民子女生长环境存在差异,外来工子女心理健康发展以及社区融入也应是关注的焦点,社工组织可采用小组工作的手法促进外来工子女教育引导及与当地居民子女的交流;在义务教育就学方面,因受政策、制度环境所限,社工组织可在这方面尝试发挥资源联系、政策宣讲的作用。3)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相关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介绍等服务目前还处于空白地带,考察社工组织的服务方式和开展意愿,这一服务领域是下阶段可以试点推行的。目前政府每年都有开展对未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并委托第三方机构实施,但仅限于户籍人口。社工组织可通过相关调研,掌握流动人口需求人数、培训需求的内容,提议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社工组织施行。在工作介绍方面,社工组织也可发挥第三方中介机构的作用,与政府部门、企业密切配合,搭建用人单位与流动人口之间沟通联系的桥梁,为流动人口提供更便捷的就业服务。4)尝试介入社会保险、劳动维权等领域。流动人口对权益保障服务需求强烈,而社工组织在此领域的介入还非常有限,虽个别社工机构已涉足工伤维权等领域(如南飞雁),但服务内容和辐射区域还有待扩展。因此,权益保障服务应是社工组织日后发展的重点方向。工伤维权是目前该领域服务的有益探索,社工组织还可将服务内容进一步扩及薪资福利、就业平等待遇、劳动保护、社会保障等范围。就社会保险参保、异地权益转接、待遇申领等社会保障的技术性问题,社工组织也可起到资源整合,提供政策咨询等作用。在维权保障这一方面,社工组织可梳理流动人口生活、就业、教育、居住、社会保障、参与决策管理、法律保护等各方面常见问题和享有权利,将流动人口权利主张、权益申请、权益受损的申诉等制度化、规范化、流程化,并与人社局、社保局、人卫药监局、教育局等相关政府管理部门链接,形成一套固定化的流动人口权益维护的协调保障机制,使流动人口求助时“有章可循”。5)弥补居住环境治理服务的空白。在出租屋治安、环境治理这一领域流动人口需求与社工组织服务意愿相去甚远,是因为这一服务领域与社工组织的能力范围有一定差距。但社工组织在该服务领域并不是无可作为,在现阶段,社工组织可发挥外来工义工分队的作用,在出租屋管理、治安维护、卫生保洁方面出谋出力,引导流动人口实现自我服务。此外,社工组织可与当地社区居委密切联动,掌握出租屋租住情况,倾听流动人口需求,向居委提出社区治理的改进建议。社工组织可在义工队伍的基础上推动流动人口自治组织(或外来工组织)的成立,引导其通过自身组织建设和自我增能,实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
3.2社工组织服务流动人口的中远期发展规划从远期发展来看,社工组织不应只局限于提供服务的层面,还应对自身发展目标合理定位,从更高层次扩展自身的发展空间,本研究认为社工组织可在社会宏观治理格局中发挥作用。1)政策法规的普及与解读。流动人口或文化素质较低或消息来源闭塞,对政府出台的与自身利益切实相关的政策法规往往不能及时获取了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策的实效性。社工组织可成为政府普法的助手,以社区为阵地对流动人口开展政策法规的宣讲培训,引导流动人口学法、知法、守法、用法。2)成为民意收集与表达机构。社工组织在长期接触流动人口的过程中,必然对流动人口的群体特点、需求现状、发展问题等非常熟悉和了解,因此社工组织可考虑建立流动人口服务数据库,同时结合自身的职业敏感性,将工作中发现的与弱势群体相关的民生热点问题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或根据工作经验总结,对相关有价值性的议题开展专题调研,形成调查报告提交给相应决策部门。这将对政府决策有重要的参考指导意义。3)政策倡导。在开展服务或进行专项调研的过程中,社工组织对发现现行制度或政策法规不合理的地方,可向人大机关或相关政府部门提出修改建议,如“南飞雁”建议省人大将老年工伤者纳入工伤保险条例的保障范围就是一个成功实践;或就目标群体关注的热点问题如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入读当地公办学校的问题,建议敦促相关部门尽早制定政策措施妥善解决。4)承接政府下放职能。目前大部分社工组织都有提供政府购买服务,为政府分担了部分向服务对象提供服务的工作,但内容多限于纯粹的服务,且购买范围有限,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政府职能工作。随着简政放权的社会体制改革进一步向纵深推进,相关流动人口管理方面的政府职能将更多地还于社会,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大幅扩大,社工组织应加强这方面的探索实践,为承接政府职能做好准备。(本文来自于《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4结语
篇10
近年来,随着油田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企业的重组整合,体制机制的转换,企业内部业务板块结构、组织结构和队伍结构的大幅度调整,给工会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面对新形势,工会组织必须清醒地认识和研究当前工会工作所遇到的新问题,不断探索适应新形势下企业工会工作新路子,切实把工会建设成为组织健全、制度完善、维权到位、服务有力、作用明显、党委靠得住、行政离不开、职工信得过的群众组织。
一、新形势下,工会面临的新问题
1.职工队伍分化为不同群体,工会工作对象更为复杂。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职工队伍中出现了不同层面的员工群体。一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群体。这个群体过去是企业的党政领导班子,企业重组改制后,成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群体。二是“白领”员工群体。主要是中层管理人员、科技人员、高级职称人员。三是普通员工群体。他们是企业从事具体生产劳动的一线员工,也是企业人数最为庞大的群体,他们要通过自己掌握的技能来取得工资。四是企业外聘员工群体。外聘的劳务工,他们靠具体劳动来获取报酬。
2.企业内部不同群体对企业诉求明显增多。近年来,企业劳动关系出现了复杂、多变的趋势,所有者、经营者与劳动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3.职工收入差距拉大,使工会维权工作难度加大。一是企业为了吸引和留住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在分配上制定出一系列向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倾斜的政策,这使得企业内部不同职工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二是油田公司上市部分企业与油田公司未上市部分企业,由于经营性质不同,企业利润不同,导致油田内部不同企业员工收入拉大。
二、新形势下,工会工作应采取的新措施
在油田发展新的历史时期,工会组织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作用,更好的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以适应企业发展的更高需要。
第一,工会工作要“求变”。在当前油田发展的关键时期,企业为了不断发展,管理结构、经济结构日益多样化,工会要在多样化经济格局中发挥作用,必须在复杂的客观环境中,以变应变,找准位置,寻求最佳结合点,体现出变化的态势。变工会孤军作战为党政工形成合力,互相支持的工作局面等。
第二,工会工作要“做专”。当前,企业工会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显著提高,工作内容和领域不断扩展和延伸必须加快工会干部队伍专业化进程,更好地把握工作的主动性,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第三,工会工作要“依法”。工会干部要学深、学透《工会法》、《劳动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做到清楚如何维权,运用什么手段维权。
第四,工会工作要“干实”。工会工作必须突出重点与讲求实效,这不仅是工作方法问题,更是工作作风问题。
第五,工会工作要“群众化、民主化”。切实保障职工的民利,加强职工的民主监督,建设职工热情参与、表达渠道畅通,坚持民主决策,打造有效监督的“开放型”工会组织。
三、新形势下,工会组织应采取的新方法
新形势下,由于员工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样化,企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元化,要求工会工作必须转变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方法。
一是创新教育方式,做员工群众思想的引领者。要使工会的宣传教育工作具有独创性、超常性和开放性,由单一的思想教育向提高员工整体素质转变。工会工作要始终围绕单位中心工作来进行,并将其作为自己的主战场。要适应中心工作需要,跟随变革的步伐,注入时代内容,拓宽服务领域,增加工作职能,把工会工作与本单位日常工作、内部改革、机制转换等工作结合起来,坚持与单位各个方面工作整体配合,形成综合效应。在坚持以往开展的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岗位练兵、技术比武、读书自学等活动的同时,创新工作形式,由集中、统一、大型的活动向小型、灵活、多样的方式转变。并将学习教育活动同本单位的文化活动结合起来,通过文化的作用,增强员工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个人素质修养。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法律职业伦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