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与文化范文
时间:2023-10-25 17:24: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间艺术与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民间艺术传承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对于民间艺术传承与艺术教育而言,艺术教育主要是在创建的环境中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得学生能够学习有关民间艺术的众多知识,从而提升学生具有的艺术能力、文化素养,增强学生对于民间艺术的喜爱,帮助学会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多种文化自然综合的环境是艺术学习最佳优良的环境,利用不同形式的综合使得对于艺术的学习变得更加的附有生命力。要学生更多的参与民间的一些节日活动和庆典,民间艺术活动中含有很多艺术教育的素材。民间艺术可以说是文化的载体,民间艺术承载着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历史进程。现代艺术教育是帮助民间艺术进行传承的有效途径,以往民间艺术传承主要通过师徒之间的关系,或者是子承父业的形式进行传承。很多民间艺术的创作人员都是没有经过很长时间文化教育的农民群众,他们本身具有的经验不能够应用文字表述进行传达,对于民间艺术技能传授的方式就是应用“口头”讲述,将自身丰富的经验授予艺术传承者。现代学校的艺术教学系统是非常完善,并且具有科学化、现代化特点的,将学校对于学生的艺术教学与民间文化进行良好的融合,教师可以依据自身对于民间艺术的了解和认知,选择对于学生民间艺术培养的切入点,当然需要尽可能的选择本区域存在的民间艺术,要取其民间艺术中的精华部分,并且将其写入学校艺术教学的课本中去,学会进行系统化的教学。这样不仅仅使得学生可以对本区域的文化有着更多的了解,使得学生对于自己的家乡有着更多的热爱,同时对于传承民间艺术,弘扬区域文化也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还能够丰富学校艺术教学内容。
2民间艺术传承与艺术教育的责任
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对于经典的民间艺术尽心深入研究,可以了解到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过程。继承和弘扬民间意识,是人类在如今时展民族文化,使得民族精神受到强烈的鼓舞,促进先进文化建设,并且使得区域文化快速形成的关键。很多的民间文化正在被划为非物质遗产中,遗产两个字同样也表明了民间艺术传承面临的危机。在新时期很多的青年人员对于民间艺术文化并没有太多的重视,一些人认为民间艺术文化太过于低俗登不上大雅之堂,也有一些人认为学习和传承民间艺术文化并不与自身的发展有太大的联系,这些错误的思想误区最终导致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很多的民间艺术文化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一些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无人问津,不仅消失了很多民间艺术文化,同时也有着一些民间艺术文化正在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对于民间艺术文化进行有效的保护,使得民间艺术文化可以传承发展下去,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学校艺术教学需要承担起的责任。将民间艺术教育与学校艺术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要学生能够了解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不同区域、不同时代具有的民间艺术作品,能够表达人类在不同区域、不同时代具有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要学生能够对生活区域的文化进行保护,同时对于提升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也有着积极的影响力。学校艺术教育是培养民间艺术传承人员和热爱人员的主要路径,也是对于民间艺术进行传承的发展的重要手段,学校艺术教育必须要明确自身需要肩负的重大义务和责任。
3挖掘整理优秀民间艺术是民间艺术传承与艺术教育的发展途径
在上文中也提到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民间艺术中蕴含着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的保护不是侧重于对于文化进行变革,而是需要最大限度的保存民间文化的原始性。但是也需要了解到,时代是不断发展的,艺术形式如果想要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一直的生存下去,那么就必须要不断地突破自我,使得自身能够跟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断的去满足现代人们对于艺术文化的需求。学校需要在艺术教育中对民间艺术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将传统的民间艺术文化与现代艺术文化进行有效的融合,从而形成最佳的艺术文化传播环境,为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学校可以聘请一些民间艺术的传承者走入教学课堂,使得学校的艺术教育具有良好的开放性特点,使得民间艺术人可以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民间艺术文化的精髓。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增强对于民间艺术文化的关注度,对生活区域存在的民间艺术文化进行调查,不断的找寻具有价值的民间艺术资源。以学生的实际调查为基础,找寻一些经典的民间艺术文化作品,并且与相关人员讨论其具有的内涵,将民间艺术文化与区域文化相联系,加深学生对于区域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4结语
篇2
关键词:文化多样性;版画;民间艺术
Abstract: "cultural diversity" is the basic feature of human society, and the 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important motivation. These in the main body in the face of changing into the "ecological - economic - social system environment, improve to adapt to the situation, strengthen the main body ow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main body and the" ecological - economic - social "the balance of the system environment. Chinese culture is a fusion of different cultures "and" culture.
Key words: cultural diversity; Prints; Folk art
中图分类号:J2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文化多样性”的綦江农民版画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綦江农民版画“文化多样性”不仅体现在人类文化遗产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来表达、弘扬和传承的多种方式,也体现在借助各种方式和技术进行的艺术创造、生产、传播、销售和消费的多种方式。綦江是巴、僰、濮、獠等少数民族的融合与交流,在此过程中不仅增加了各民族的共同文化因素,而且保存了巴、僰、濮、獠原始文化中若干中原文化的东西,就是这种融合与交流的结果,在綦江岩画木刻版画中体现出来。一个地区想要发展物质文化,回顾历史总结本地区各种历史经历、经验、教训,使得自己的物质文化、特点、特长从中获得发展推动力,看到的綦江岩画、木刻、版画袭承而再现的是綦江农民版画。
二、发展綦江地域经济的文化融合
綦江高度重视繁荣发展文化,积极致力于农民版画等特色文化的挖掘保护,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品牌培育、民间优秀文化弘扬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綦江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农民版画之乡,又是中国齿轮协会命名的中国西部齿轮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綦江农民版画顺利完成了从草根艺术向重庆文化名片的嬗变,创作出了成千上万件优秀的版画作品,其题材丰富,技艺独特,生动朴实,鲜活灵动,在当今绘画和群体版画中有自己的艺术特色,成为有中国特色的文艺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010年綦江全县农民版画及其各类产值和带动投入达8930余万元。其中2010年版画直接销售产值670万元;开发的衍生品产值达1100多万元(包括文化衫、雨伞、折扇等各类轻工产品、各类手绘陶艺、家居饰品、手工艺品、食品包装、版画装裱服务、艺术培训等方面);版画相关建筑和装修类产值达7160万元(包括县城城市风貌建设、版画广场建设、版画艺术一条街建设、巴渝新居建设、滨江沿河版画景观打造、古剑山旅游开发版画村和版画风貌建设、各类版画标志物等)。
三、民间艺术保护与市场开发措施
民间艺术保护与开发本位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地区内,人类从事民间艺术保护与开发生产,利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与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在人工调节和控制下,建立起来的各种形式和不同发展水平的民间艺术保护与开发生产体系。与自然生态系统一样,民间艺术保护与开发本为生态系统也是由民间艺术保护与开发环境因素、绿色植物、各种动物和各种微生物四大基本要素构成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系统,具备生产力、稳定性和持续性三大特性。民间艺术保护与开发本位生态系统由民间艺术保护与开发环境因素、民间艺术保护与开发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大基本要素构成。
为了提高系统的总体生产力,还需要建立系统内各个种群之间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高效能转化系统。一个种群常常只利用整个民间艺术保护与开发资源的一部分,而不同种群的合理组合,则能使系统内物质和能量在其循环、转化过程中得到多层次、多途径的利用,通过彼此间的相互调剂、相互补偿和相互促进,产生整合作用,其综合效果往往大于种群各个分项效果的总和。这种合理的生态结构,在中国民间艺术产品中随处可见。因此,民间艺术保护与开发本位生态系统总体生产力的提高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投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投入量增加可使民间艺术保护与开发产品量增加。
四、推动地方经济稳固发展
民间艺术保护与开发本位生态系统具有以下一些与自然生态系统不同的特点:
1.社会性。民间艺术保护与开发本位生态系统作为一种人工生态系统,同人类的社会经济领域密切不可分割。由此决定了民间艺术保护与开发本位生态系统的社会性,它不仅受自然规律,而且受社会经济规律的支配。
2.高产性。民间艺术保护与开发本位生态系统是在人类的干预下发展的。而人类干预的目的是为了从系统取得尽可能多的产物,以满足自身的需要。这种特性也决定了系统需要有物质和能量的不断补充投入,以保持投入与产出的基本平衡。
3.波动性。民间艺术保护与开发本位生态系统的种群构成,是人类选择的结果。通常只有符合人类经济要求的优秀种类性状诸如被保留和发展,并只能在特定的环境条件和管理措施下才能得到表现。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对系统进行调节、控制,以减少这种波动性。
如何维护好生态系统的相对、动态平衡及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以便有效地利用民间艺术保护与开发自然资源,通常包括直接调节和间接调节两种方式。直接调节如种文化业、工商业、旅游业和农林业等产业部门之间的结构调整和产业部门内部,如文化业中民间戏剧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结构调整,以及进行社区建设、民间艺术创新改良、营造文化休闲农业旅游、环境治理等。间接调节包括民间艺术保护与开发产品的运销、民间艺术保护与开发投资、民间艺术保护与开发科研和民间艺术保护与开发教育等有关措施。
五、结束语
发展我国民间艺术保护与开发产业,满足市场需求的总体思路:确立正确的目标,确立正确的目标价值取向,合理优化创意民间艺术保护与开发产业结构,正确的市场化导向,主体产业能力的提升与环境关系的处理,改善“生态——经济——社会”系统过程,建立符合适应我国民间艺术保护与开发产业链,拓宽民间艺术保护与开发产业路径,建立完善的民间艺术保护与开发产业运行机制与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以国家为主导、市场化运行调节的机制等。这些对处进主体在面对不断变化的“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环境中,改善适应状况,增强主体自身生存与发展,实现主体与“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环境的平衡。
参考文献:
1冯骥才等.什么是“文化自觉”,怎样做到“文化自觉”——学者四人谈N.北京日报,2011.11.14(18)
2.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01
3綦江农民版画进藏市今年以来价格在飙升N.重庆晚报,2011.11.05
4朱耀先.以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N.人民日报,2012.02.22(07)
2李韵.冯骥才:目标是文化自觉,知识分子应是文化先觉者N.光明日报,2012.09.18
基金项目:本文是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课题《民间艺术保护与开发研究》(项目编号:2010YBRW8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篇3
【关键词】湘瓷;民俗;文化艺术
一、湘瓷创作及创新对推动湖湘民俗与民间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
湖南陶瓷行业,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工艺,在中国陶瓷行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湘瓷的主要品种有醴陵釉下五彩、长沙铜官窑等。近年来,湖南陶瓷生产及销量一直没有大的突破,不管是艺术陶瓷还是日用陶瓷,整个陶瓷产业遇到了发展的瓶颈,与市场对接不够紧密,陶瓷产品缺乏创新活力,急需陶瓷设计的创新、品牌效应的塑造推广。湘瓷产品缺乏系列化整体设计也是目前额待解决的问题。国家标准化委员会规定系列化的定义为“将同一品种或同一型式产品的规格,按最佳数列科学排列,以最少的品种满足最广泛的需求”。从发展的角度上看,湘瓷产品系列化的创新形式有利于产品的重组和有延续性的主题表现,能树立良好的品牌效应。从多元化审美的视阈下,重新审视湘瓷产品在造型和装饰上的创新设计,以系列化为切入点,运用现代、时尚、简约地表现手法,融合湖湘特色文化底蕴,型塑出“湖湘风格”融合审美意境与现代生活方式双重审美情趣下的系列化陶瓷产品设计,一方面可以为湘瓷产品带来新的生命力,适应不同消费群的审美标准,符合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率,推动陶瓷行业的发展。湘瓷产品系列化整体设计,对于“湘瓷”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一方面,有利于提升“湘瓷”的品牌形象,建立湘瓷的产品特色,拓宽“湘瓷”消费市场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另一方面,系列化整体设计对提升“湘瓷”艺术品位,适应多元化的审美,同时以湘瓷为载体,用现代的、时尚的手法和形式发掘与传承湖湘文化中的精华,传播湖湘文化具有推动作用。此外,多元化审美视阈下的系列化湘瓷产品设计,可以从多角度入手,尝试各种新工艺、新形式,通过一站式服务,系列化的设计对节能降耗,建设节能环保型社会做出贡献。
二、以湘瓷创作为载体传播湖湘民俗与民间文化艺术的研究内容
以湘瓷创作为载体传播湖湘民俗与民间文化艺术实践目标主要有:将当代多元化的艺术理念和艺术形式融入湘瓷产品创新设计中,加深湘瓷的艺术内涵,提升湘瓷的艺术品位,实现湘瓷艺术与多元化审美的有机融合;使湘瓷产品的创新设计更适应市场需求,提升湘瓷的品牌价值;将具有代表性湖湘文化艺术元素、多种艺术形式、多种艺术理念以系列化的形式在湘瓷中进行表现,在提升湘瓷艺术品味,实现多样化的同时,传播和弘扬湖湘文化;通过系列化陶瓷产品的创新设计研究,为消费者提供多种选择,实现一站式服务,探索出提升生产效率,节能降耗的新途径和新思路,为建设节约型社会作贡献。以湘瓷创作为载体传播湖湘民俗与民间文化艺术的研究内容包含了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个方面。在理论研究方面,首先研究湘瓷造型与装饰的艺术特色。湘瓷作为湖南本土陶瓷,在器型和装饰上都带有浓郁的湖湘文化韵味,比如铜官窑的陶艺器型拙朴,醴陵釉下五彩装饰手法自成体系。其次,当代多元化审美的主流特征研究。要进行湘瓷产品的创新,就必须对当今多元化的审美特征进行系统研究,找出规律,为进行湘瓷创新提供参考。再次,研究创新系列化湘瓷产品的特征、优势与市场需求情况。从市场入手,以多元化的审美为切入点,对系列化湘瓷产品的开发进行理论上的研究,为创作、实践提供借鉴。在实践研究方面,首先对接市场需求,对湘瓷产品进行再设计,凸显特色。湘瓷的市场需求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现代市场对湘瓷有更典型的作为“商品”的要求,这对湘瓷的工艺、规模、销售渠道、市场营销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湘瓷不能再囿于传统的生产、设计和营销模式;另一方面文化与艺术的发展使消费者对湘瓷的消费审美呈现出多元化的需求,不同的消费群对湘瓷的认知和评价各有不同。因此,只有将当代艺术形式、艺术理念与湘瓷、造型装饰有机融合,将各类艺术形式与艺术理念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湖湘文化形式融入湘瓷,才能形成创新系列化产品,凸显湘瓷独有特色。其次,将本土文化的特色融入湘瓷产品设计之中。湖湘文化特色鲜明,具有历史悠久,独具一格的民间风俗和民间艺术形式,例如石雕、湘绣、花鼓戏、蜡染、扎染等。对这些本土的民俗风情与民间艺术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融合到湘瓷产品设计中。再次,在实践中重视审美角度,在湘瓷的造型及装饰方面进行创新。从造型角度来谈,设计需要宽泛和多元。结合现代社会文化、生活方式及视觉体验,向艺术性、表现性、观念性乃至实验性方向发展,把人与外界的关系,新媒介、新技术的运用给现代陶瓷造型设计注入开放的观念和新能量,使湘瓷造型设计充满时代感。在延续和优化传统陶瓷图案的基础上,将现代的艺术形式融入湘瓷装饰,拓展釉下彩瓷的装饰艺术表现形式,发掘湖湘文化精华,将湖南的民俗、民间艺术等融入到湘瓷设计中,推出符合现代审美情趣的系列产品。
三、以湘瓷创作为载体传播湖湘民俗与民间文化艺术的有效途径
在“多元化”的当代审美视阈下,只有将湘瓷产品设计与市场对接,开发系列湘瓷日用品、旅游产品才能将当代的艺术形式和艺术理念有机融入到“湘瓷”这一传统工艺中,提升湘瓷的艺术品位,让湘瓷产品焕发活力。湘瓷应以多元化的审美为背景,采用现代的、时尚的手法,结合高科技手段,表现湖湘文化、湖南民俗特色,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主动适应当代消费者多元化的审美习惯,提升湘瓷的品牌价值和品味,适应现代陶瓷市场需求。以系列化的形式,将具有代表性的湖湘文化内容融入到湘瓷造型与装饰中,不仅凸显了湘瓷的特色,更有助于发掘和传播湖湘文化,扩大湖湘文化的影响力。湖湘文化在中华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湖湘文化特色鲜明,仅就民间艺术而言,湖南就有石雕、湘绣、花鼓戏、蜡染、扎染等众多种类。这些种类的艺术形式共同组成了湖南独具特色的湖湘文化韵味。除此之外,湖南的民俗也有着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些民俗风情都可以以系列化的艺术形式,结合现代艺术理念在湘瓷创作中进行表现。如采用系列插画、系列版画等表现形式。这样不仅为湘瓷的创作提供更多创作素材,积累更深厚文化底蕴,同时还可以提升湘瓷的品味,在弘扬湖湘文化的同时,使湘瓷与现代审美理念有机融合。湖南陶瓷行业与景德镇陶瓷行业相比较而言,成本高是湖南陶瓷行业的弊端,以系列化设计为切入点是有效提高生产效率,节能降耗的重要手段之一,系列化的形式提高湘瓷生产效率,一步到位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适应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与高职院校合作,开发湘瓷设计与民俗文化相关课程也是传播湖湘民俗与民间文化艺术的有效途径。高职艺术教育注重更好的将教学和行业生产联系在一起,将市场具有发展前景和良好效益的产业引进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在民俗文化艺术产业日益得到重视和发展的当代社会,湘瓷艺术不仅能够展示地域特色、开拓民俗市场,同时也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因此与高职院校合作,开发相关课程,在高职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以湘瓷艺术、民俗文化艺术为元素和主题传播不仅有利于湖湘民俗与民间文化艺术,也正好契合产业发展的需要,能够为产业发展提供需要的人才。湖湘民俗与民间文化承载着湖湘人民几千年来的历史积淀,是一代代湖湘儿女们智慧的结晶。湘瓷作为一种有着浓厚湖湘历史文化底蕴的手工技艺,在其发展与兴盛的漫长历史时期内,我们可看到当时湖湘地域内文化艺术及人民生活的发展状况。以湘瓷创作为载体传播湖湘民俗与民间文化艺术既是对湖湘民俗与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也是激发湖湘民俗与民间文化艺术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活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顾燕.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在艺术教育教学中的影响与运用——高职院校视传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对于民俗文化内容的教学设计和运用[J].轻工科技,2012.10.
[2]刘淑娜.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J].科技展望,2017.02.
篇4
【关键词】文化遗产 民间美术 文化 视觉
如今,全世界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受到十分的重视,民间美术作为我国文化遗产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需要对其中蕴含的多方面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研究。从实际角度看,以文化遗产视野为基点进行民间美术的研究,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传统文化,还能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有很大的传承作用,更能对科学系统进行有效补充,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文化遗产视野为基点的民间美术文化表现
(一)从视觉角度产生的图式文明
民间美术与西方美术形式有所不同,其依据的并不是天马行空的无限想象,而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与经验的思维意识,以现代角度看,可以称之为一种“图式”。图式实际上是指图形或图像能在人类思维中对应的一种影响关联,从根本上讲,它属于视觉范式领域,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视觉思维方式,有着很大的独特性与代表性,而人类思维模式中都会有一种固定的图示信息,这也是人们对当时时代的视觉理解。
(二)从视觉角度呈现的技术文化
民间美术之所以具有强大的艺术性,是因为其将物质、自然以及工艺完美结合,在我国的《考工记》中便有这方面的记载。因此,从文化遗产的角度看,民间美术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其一,所用材料的审美意境。民间美术作品普遍以质朴粗犷为主,善于运用材料的天然特点,不仅将材料本身的美感细加雕琢,还能够体现出工艺的巧妙与流畅。工艺与材料的完美结合也是民间艺术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和谐关系。
其二,所用工艺的巧夺天工。事实上,民间美术是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的一种附属产物,之所以具有艺术特征,都有赖于工艺技术。而民间美术由于材料、工具、知识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对其作品的细节并不多加修饰,但正是因为这点,才更将大巧若拙的哲学意境表现了出来。
其三,所用技艺的相互融合。在我国古代,“技”与“艺”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技术指的是创作过程中的手段与方法,艺术则指创作过程中的思维现象,而要使一个作品达到一定的艺术境界,需将两种形式充分结合,达到“技融于艺,艺融于技”。
二、以文化遗产视野为基点的民间美术视觉传达
(一)一种艺术领域符号
在文字发明出来之前,人类已经开始运用图形等视觉符号进行情感表达,远古时代的很多符号都能够表现当时人类对自然的认知。民间美术的符号性特征也非常明显,诸多符号信息可以视为一种综合性的视觉符号系统,并可以将其大体上分成两大类:以实际物品为媒介的为指示图形性的视觉符号,一般拥有较强的实用功能,能够快速将其所蕴含的传达目的表现出来;而象征隐喻性的符号则主要以谐音、象征意义等为主,如民间艺术品中经常出现的蝙蝠、龙纹、麦穗、喜鹊等。
(二)一种身份认知符号
在现实生活中,人类本身也是一种符号化的存在,这是社会生活中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必然结果,每个人对社会所产生的意义都是从其独特的身份特征符号中所表现出来,具有很大的不可替代性与特殊性。因此,身份符号在很大程度上能直接代表一个个体或一个群体,可以将其看成一种比较典型的行为特征符号。民间艺人的身份符号是长期通过社会活动、语言交往等传达出来的,在民间社会中的表现更加明显。
(三)一种视觉遗产认知
民间美术从某种角度上看,是农耕社会所产生的文化载体,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而世代相传,与民风民俗、生活礼仪等因素共同构成了一种相对完整的艺术表达形式,并渗透到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其艺术形式也非常多样化,不仅包含美术,还包含书法、建筑、雕塑等。我们对可能存在遗失危险的技术工艺进行保护,能够使其发展脉络尽可能地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对民间美术来说,在具有历史属性的同时,也注入了难得的现实生命力。
三、以文化遗产视野为基点的民间美术文化传承
(一)直接传承
民间最古老的传承方式是运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对艺术与文化进行直接传承。很多拥有熟练技能的工匠文化程度偏低,无法运用文字对技术进行记录,因此,只能通过口述与示范的方式进行传授。这也是长期以来工匠的主要传承手段,虽然与文字相比保留得不够准确与完整,但能够使传承者更直观地认识到传承的魅力与技巧。
(二)经验传承
很多民间技艺领域内部都流传着记忆口诀,随着历史的推进,其已经成为民间美术在创作过程中的一种法则。与其他传承方式相比,口诀以其简练、清晰、上口等特点,在传承过程中更具优势,也是传播民间文化的主要方式,能够将民间美术的特色与风格充分展现出来。
(三)实物传承
还有一种主要的传承方式是具象的实物传承,传承者通过造物谱样,对艺术作品准确描绘,如绘画、刺绣、剪纸等技艺中的画谱;陶塑、泥雕、木雕等技艺中的定模等。这种传承不具备前两种方式的经验性,但富有前两种方式所不具备的具象信息,也是主要的传承方式。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迈向新社会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扬。对文化遗产的传承,当前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主旋律,民间美术作为我国非常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更应得到有效的继承。
参考文献:
[1]青岛泰之.以教育的方式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做出贡献[J].美术研究,2005(3).
[2]杨利慧.历史关怀与实证研究――钟敬文民间文艺学思想研究之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
篇5
民间艺术是人类历史上古老而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她不仅反映了民间丰富多彩的生活,同时也体现了无数沐浴在尘世中的人们对原有社会和自己命运的认识与把握。这种理解作为一个民族原生态文化,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哲学思想,对自然,对生命起源的初步认识,并在人类社会意识形态下不能摈弃不受宗教的影响,这是对神的崇拜与敬畏。因此,民间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作为原始宗教这个产物下结果,则就不能不带有原始宗教的某些特征。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在陕西西府一带更为突出,尤其是原始崇拜意识,可以说它是西府民间艺术的本质特征。
原始崇拜是原始宗教的主要形式,它包括图腾崇拜,女神(祖先)崇拜,女阴崇拜,男根崇拜,魂灵崇拜等等。西府的民间艺术中,有很多的作品外在形式或实质或多或少地保留原始崇拜的鲜明特征。
图腾文化与图腾崇拜
所谓图腾,就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等当作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他们有一种超自然力,会保护自己,并且还可以获得他们的力量和技能。在原始人的眼里,图腾实际是一个被人格化的崇拜对象。图腾崇拜是人类的第一个生命起源的认识形式,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形式。图腾崇拜的内容很广,其历史的纵向程度很深,少数民族有一些地区仍保留着原始图腾崇拜的风格。西府民间艺术尤其布艺中的龙、虎、青蛙、猪等作品就是演化传承的例证。
西府民间艺术所反映的龙图腾崇拜的内容范围很广,有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西府是炎帝氏族的发祥地,民间关于龙生炎帝的传说很多,所以,龙就成了炎帝氏族图腾的象征,并且一代代传下来的。西府的民间艺术,无论是布艺,还是剪纸,无论是石雕,还是或泥塑,亦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作品,龙的艺术形象不下于数十种。
由于历史的动荡和变化,西府宝鸡这个“扼关西壁垒”之喉咙要道,赢取了许多外来居民的涉足,以致还有少数民族的频繁光顾,播种点燃无数区外文化火种,这使得西府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上具有很宽泛的内容。例如,在布产品,不仅有龙图腾作品炎帝氏族家族,还有女娲氏族图腾的青蛙系列产品如蛙枕,回族猪图腾玩具饰品如猪头鞋、猪头帽,傈僳族虎图腾老虎枕,虎头帽,老虎鞋等等。在这些强大的图腾意识的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最有特色,最有影响力的作品是龙的图腾。如关于龙的灰批、壁画、浮雕、寿礼、面花、服饰、花灯、剪纸,以及各种生活用具中以龙为造型的龙图案等等,可以说,在反映图腾崇拜方面,“龙”形式的作品是西府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构成西府民间艺术最具图腾崇拜意识的本质特征。
女神(始祖)崇拜及其特征
女始祖崇拜是图腾崇拜的发展形式,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进入氏族社会以后,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渐得到巩固与重视。“子女是母亲所生这一生理现象也是每个氏族――动植物的图腾崇拜幻想产生怀疑,从而又不得寻求一种新 的答案,于是他们又幻想出女始祖与图腾动物感触或婚配而繁衍人类的神话”(《宗教学通论》)。但值得引以注意的是,女始祖崇拜和图腾崇拜在形式上是相结合进行的,所表现出来的往往这两种原始宗教特性的结合体,实质上是一种对自然和人自身的结合崇拜。女始祖进一步肯定了女性生育的实际作用,这是提高人的认知能力的标志,也是社会力量最初公认的反映。
中国古代的书籍与人类生殖和大量的传奇女性祖先的图腾。如《帝王世纪》中说:女始祖炎帝女攀登玉龙致炎帝;夏女性祖先的情况已吞薏苡和玉。”《竹书纪年》中说:黄帝的女性祖先宝看到闪电引起的黄帝,第一个女人姚惠青长工资和尧舜;第一个女人沃尔登见到彩虹,舜,《史记,阴姬> >说:商女祖简狄吞玄鸟蛋租赁等在这方面,和民族学材料更加丰富,如我们的傈僳族“哭”的家族传统是第一个女人和老虎和学生,包括烤”家族的第一个女人新鲜小麦,”和“家族女性祖先和老虎。等等,这类女性祖先,也作为本氏族的保护者和成为图腾祖先崇拜对象共存。
在西府的民间艺术中,涉及女始祖崇拜意识的作品的虽然不多,但无论是纸或布制品,但凡涉及到女始祖崇拜,都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和鲜明的特点。例如,宝鸡千阳、陇县一带的民间剪纸、布制品中,涉及到一些精怪神话如人面兽身或兽身人面的作品,大多以女性形象出现,突出表现其腹部,胸部,臀部的肥大,与女性的生育密切相关。
女阴崇拜及其特征
女阴崇拜人类起源的一种新的认识,本质和女神崇拜的意思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女阴崇拜的表现形式不需要妇女的完整形象,而是女阴本身。这是氏族成员的生命的理解和起源的一大进步,它抛弃了以往的幻想,从视觉经验的角度出发,注重事实和客观。中国民族学、民俗学收录很多女阴崇拜方面的信息。民间象征的凹石、洞穴、天坑、湖泊等来代表,并形成了很多关于“拜石求子”的习俗。西府民间艺术在内容和象征意义上,相同或相似的植物,如石榴,莲花,葫芦等为外阴崇拜的代表。其艺术表现手法:
1.雌花的艺术处理,从内容上反映阴崇拜。通常在莲花,,梅花,特别是莲花,是表现女阴崇拜的典型代表。在进行艺术处理是,一方面使用夸张变形的手法,使其达到理想效果。另一方面,试图保持花的外观,与其他物体相配合嬉戏进行联想,以强化形与意、情与理。如“莲生贵子”,“鱼戏莲”,“蝶戏莲”,“莲里有鱼”等。莲花很早就象征女子,把一朵变形类似于外阴的莲花来比喻人。莲能生子,这无疑是“原始生殖崇拜”,尤其是莲花的变形直接披露的就是女性生殖崇拜意识。
2.采取类似形式的崇拜意识。这种艺术形式,通常表现在布艺制品或剪纸上。如用金瓜的平面图形表现女阴的特点进行崇拜。作品如金瓜娃娃等。
3.采取物体的截面来表现其形状。例如,用半截面的石榴,直接的形态表现。
总之,西府的民间艺术中女阴崇拜种类繁多,但在艺术处理上都有相同,那就是视觉和微妙的情绪达到高度统一。可以说她是花,也可以说她是外阴,前者根据大体表现自身的形态,有其深刻的含义,这是西府民间艺术的精华。
结语
西府民间艺术保留原始崇拜,除了以上几点外,还有女神崇拜,祭祖,拜人,精灵崇拜,圣人崇拜、男性祖先神崇拜等。但其中的一些特性是不明确的,有些已经不属于原始宗教。原始宗教的作为民间艺术的一些特征保留,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由图腾崇拜到祖先崇拜的遗存,即把图腾崇拜交织在祖先崇拜之中,它是以祖先崇拜为中心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的统一,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随着对科学知识的正确运用和理解,原始崇拜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宗教的本质内容和社会意义。可以说,活跃在社会生活的今天的民间艺术,她只是特定的民族风情的传统文化的体现,是人民群众的心理表现。但是,过去了的事物是历史,现在和将来则需要人们去创造,它将按照美的理想和法则,为了美化人们的生活而存在,并且不断发展。
(作者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艺术系)
篇6
在蒙古族舞蹈中,不仅男子舞蹈对凶猛动物有模仿的痕迹,在女子舞蹈中也有对天鹅、鸿雁等优雅动物形态的模仿。大雁、天鹅等性格温和的动物向来被视为吉祥、梦想高飞的象征,在表演中双臂最大限度地打开呈包容之态,展示女性的躯体美,通过双臂有韵律地延展以及平步、碎步等轻缓步伐的配合,充分展现女性的轻盈与活泼。在蒙古族舞蹈发展过程中,对于马、雄鹰的模仿也较为常见,尤其是马——蒙古族人赖以为生的伙伴,软骑马步、滑步马步、跑马步、进退马步等基本动I作,都是对马的形态的一种模仿。近年来,火遍全球的“骑马舞”,就是由蒙古族舞蹈中基本要素演变而来,通过韩国艺人的演绎迅速被社会所接受,在一定裎度上加深了社会对蒙古族舞蹈的认知。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内涵丰富的蒙古族舞蹈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是对蒙古族文化的一种传播与推广,也是对蒙古族传统文化、宗教文化的一种继承,这对蒙古族舞蹈的发展将起到推动作用。
二、蒙古族舞蹈与民族生活
蒙古族与大自然为伍,常年居住在蒙古包内,尤其是在漫长的冬季,白色的蒙古包是歌者、舞者的乐园。由于蒙古包空间有限,可供表演的场地较小,蒙古族以其伟大的智慧创造出了相对静态的舞蹈形式,主要是以身体上半部分的灵活性来强化舞蹈的美感和艺术内涵,其中肩部动作就多达六种柔肩、缝肩、硬肩、碎肩、笑肩、收肩,此外腕部动作也较为丰富。在这种艺术氛围里,逐渐形成的顶碗舞将其内涵诠释得较为完整。
顶碗舞是喜庆节日里不可或缺的助兴节目,一人或多人头顶白瓷碗或碗状油灯,碗里盛满清水或奶酒,双手各拿两个酒盅或一束竹筷在歌声和乐声中翩翩起舞,这是一种在原地以立、坐、跪等姿态为基础进行表演的舞蹈形式。该舞蹈上身动作较多、幅度较小,着重体现在头部、肩部、手腕等部位,肩部动作风格多变、优雅柔美。顶碗舞既要保证身体上半部分的灵活性,又要保证下半身的平稳,同时展示出手臂前后飞扬,通过提压、挑、摆动等动作呈现优美之姿。顶碗舞的表演对条件要求简单,只要手臂有足够活动的空间即可,而且动作幅度相对小、+缓、轻,这主要是由于蒙古包内空间狭小,不适于动作幅度较大的舞蹈形式。由此可见,生活形态对文化艺术的影响,同时也说明舞蹈这种艺术形式来源于生活,也是民族生活的一种折射。
三、蒙古族舞蹈与民族性格
蒙古族舞蹈艺术形式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格特点——豪迈、质朴,这种艺术风格源于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由民族性格、民族个性演绎而来的民族文化,通过舞蹈这种艺术载体得以展现和传承。蒙古族民族性格与民族舞蹈的完美融合,是蒙古族歌颂生活的一种形式,这在舞蹈《挤奶m中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挤奶员》是一支精致的舞蹈小品,虽然内容单一,但却通过女性细腻的舞蹈语言,再现了草原生活和蒙古族女性勤劳质朴的性格特点。在表演中,舞者着重表现了挤奶的过程,肩部前后有力摆动,干净利索,通过硬肩、硬碗等舞蹈动作展现蒙古族女性娴熟的挤奶技术;跑跳步、后踢步则展现蒙古族女性欢快勤劳的一面。该舞蹈以女子群舞表演为主,欢快的场面散发着浓浓的奶香。此外,骑马舞、马刀舞、剪羊毛等舞蹈形式,都是民族生活的一种升华,以艺术形式途释了蒙古族人的勤劳质朴和热爱生活的民族情感。
四、蒙古族舞蹈与宗教文化
蒙古族舞蹈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不仅记录了日常生活,也对民族信仰和宗教文化进行了艺术升华,把古老的宗教仪式、宗教表演与舞蹈艺术相糅合,逐渐发展成为舞蹈文化,其中安代舞就是典型的代表。安代舞起源于萨满教,本身是向神灵祈求庇护、驱魔消灾仪式中的表演,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变成表达民族情绪的一种舞蹈艺术,但这其中也包含着传统的萨满文化和蒙古族的精神信仰。每逢重大节日、丰收时刻或者民间喜事,女人挥舞头巾、男子脱去马靴光着脚丫、孩子们做着鬼脸,欢快的安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助教
代舞便迎风而起。
安代舞又叫唱安代,是因为安代舞是集唱歌、跳舞为一体的表演形式。在表演中,由歌者进行领唱,其余伴唱者合唱,时以“啊哈嗬”、“合吉耶”、“奔布来”等衬词呼喊助威,然后随着歌曲节奏的变化而出现舞蹈动作;舞者情绪饱满,或摆巾踏步或甩巾踏步,把高昂的情绪通过脚步的变化奠定一个基调,而双臂抡绸等优美动作集敏、!轻、柔等情绪为一体,无不展现了蒙古族热爱生活的民族风貌。此外,还可以从査玛舞来窥见蒙古族关于佛教的信仰。査玛舞集音乐、舞蹈、法事于一体,是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这种宗教舞蹈是民族舞蹈的集大成者,也被称为古典舞蹈。表演者头戴动物面具,绕着大树起舞,展现了蒙古族对神灵的崇敬,推动了民族信仰的继承与传播。
五、总结
篇7
关键词:民间工艺美术;潮汕文化;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民间工艺美术有着其他美术门类之母的称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产物,其工艺制作、形式美感、文化内涵蕴含着独特的区域性。它孕育于不同区域的文化当中,反映了当地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和生活观念,表达了他们自身的审美趣味,显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价值。
文化价值是艺术作品的价值体现之一。文化价值是一种关系,它包含两个方面的规定性:一方面存在着能够满足一种文化需要的客体;另一方面存在着某种具有文化需要的主体,当一定的主体发现了能够满足自己文化需要的对象,并通过某种方式占有这种对象时,就出现了文化价值关系。潮汕民间工艺美术的文化价值就是这种关系的体现。
从根本上说,文化受制于不同区域的生活方式、风俗传统、行为习惯等区域环境的约束,是一个区域人群的深层意识。区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集中体现和潜力魅力所在,是文化特色的品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到一定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经济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念、艺术以及宗教观念,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区域文化正是民族文化本体的区域性折射,不同是生产方式和地域特征形成了是极有影响的独具特色的个性文化。
文化价值是由人创造出来的。不管是人的文化需要,还是满足这种需要的文化产品,都只能在人的社会实践中形成。潮汕文化是由讲“潮州话的民系(也就是潮人)所创造的一个文化共同体”。潮汕地区(指今天的潮州、汕头、揭阳三个地级市)背山面海的地理环境孕育了风格独特地方特色鲜明、结构完整、门类齐全、品位甚高的文化景观——潮汕文化。它起源于潮汕先民,在距今3400年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原生文化:浮滨文化、南越文化,成型于秦汉(受汉文化的洗礼),发展于唐宋(中原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昌盛于明清(海洋文化的渗透),创新于现代(外来文化的影响)。潮汕文化是在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它吸取了中原文化与古代南粤岭南土著文化的优良成份,同时又受到海外文化的强烈影响,形成了独特鲜明的族群民系文化,具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文化气魄。潮汕文化是由“作为土著的百越文化、作为移民的中原文化、作为侨胞的海外文化”三种文化聚合形成的,文化的融合为民间工艺美术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资源和艺术营养,在浓厚的地域文化内涵影响下的民间工艺美术,升华出独具特色的艺术色彩和文化价值,酿造了以“潮”字号为代表的诸如潮州陶瓷、潮州木雕、潮州刺绣、潮州剪纸等种类繁多的潮汕民间工艺美术。
二、文化需要的客体:民间工艺美术的繁荣和创新满足
海外贸易成功商人荣归故里的需要潮汕地区东面临海,海岸线漫长曲折,天然良港众多,海域广阔,是著名“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段港,(元朝汪大渊在《岛夷志略》中说:“万里石塘,由潮洲(州)而生,迤逦如长蛇,横亘海中。”万里石塘一指连通东西洋的贸易航线)。这种自然环境对潮汕的历史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发达的海外贸易历史和悠久的“逐海洋之利”传统,使得这里商业气息浓厚并由此产生了影响深远的三大商帮之一潮州商帮。
明清至民国时期,海上贸易的成功导致祠堂民居的大量兴建而引发建筑装饰工艺附件如木雕、石雕、嵌瓷等地域风格的建立,使潮州木雕成为四大木雕之一,四大名绣之一粤绣的重要分支潮绣进一步的完善,大吴泥塑跻身三大泥塑。潮汕工艺美术步入全面鼎盛时期,各个艺术种类都具有大批精品遗存于世,其工艺水平之高艺术风格之精让人叹为观止,满足了衣锦还乡的富商巨贾的要求。
从清雍正重开海禁起,潮汕海商迎来了辉煌的红头船时代。清中期郑昌时在《韩江见闻录》中记录潮州民谚红头船“上至天津下至马辰”,指向上往东北方向航行可达天津、日本等“东洋”,向下往西南航行可达马辰(印度尼西亚的重要商港)、暹罗等“西洋”。当时海外商贸的昌盛可见一斑。
文化价值任何时候都是为人服务的,人类不需要的东西不具有文化价值。海外贸易的成功滋生的众多大亨富豪在潮汕人强烈的宗族意识和光宗耀祖思想的支配下,从清同治开始,挟巨资回归故里,建祀堂起大厝。饶宗颐先生在1948年主纂的《潮州志》载:“都市大企业及公益交通各建设多由华侨投资建成。内地乡村有新祠厦屋,更是十有八九由侨资盖建”。如著名的南盛里(新加坡富商南金生所造)、东里寨(航海巨商郑毓宗所建)、陈慈黉故居(泰国商人陈慈黉营建)、隆都上北村“七落”大厝(七位旅泰潮商一起建造)等,最突出的就是花费14年耗资26万银元建造的从熙公祠(马来西亚富商陈旭年所建)和耗时10年花费30多万银元打造的潮阳梅祖家祠(巨商陈梅生所造),工艺美术的快速发展满足了衣锦还乡大兴土木的需要。
集潮州木雕之大成的己略黄公祠(经营成功的商人后代继承家业后为祭祀先祖所建)以精美绝伦的木雕和石雕闻名中外。这个祠堂里面璀璨夺目满载辉煌,梁枋、梁桁及柱间布满了富丽堂皇琳琅满目的潮州金漆木雕装饰让人目不暇接,定睛细看,玲珑碧透精妙入神;举目远望,雍容华贵庄重大方。而石雕的杰出代表就是前面提及的从熙公祠和梅祖家祠。梅祖家祠因倒挂在屋檐下的6只石雕花篮也被称为“石花篮祠”。当时为了展现潮汕石雕技艺,专门聘请具有“石雕之乡”美称的潮阳泗美村石雕名匠前来雕刻。据说每雕刻一只花篮则耗时长达一年多,雕刻时大小铁椎用了30多支,最小的铁椎只有铅笔芯大以便伸进“篾缝”里雕刻。
潮汕地区的独特美术品种嵌瓷技艺也是突飞猛进。嵌瓷创始于明代盛行于清代,是采用各种釉彩光泽的陶瓷片,经剪取敲制、镶嵌、粘接、堆砌而成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山水人物等浮雕或立体雕效果的建筑装饰品,多立于屋顶,营造了一个“鸟革翚飞”的奇异世界。潮汕地区日照时间长,雨水又充沛,嵌瓷经日晒雨淋后历久弥新色彩更加鲜丽。潮汕许多乡土民居也以嵌瓷作为屋顶装饰。
潮绣抽纱工艺的形成是潮汕文化融合外来文化的一个创新体现,是传统的潮州刺绣工艺和欧洲抽通工种融会贯通巧妙结合的产物,以其精巧轻盈淡雅而被誉为“南国之花”。
三、文化需要的主体:海外侨胞文化的介入决定
民间工艺美术的精细性潮汕地区拥有富饶的潮汕平原,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宜人,“夏季温高无酷暑,冬天和暖有阵寒”。从元代开始,迁入的闽南移民和本土的土著居民相融合逐渐形成了潮州民系。随着人口的不断迁入,地少人多闹起了地荒,生存环境日渐严峻。到清乾隆中叶,已到粮食不敷自给的局面。“耕三渔七,商船贩舶往来如蚁”,是明清时期潮汕人因生计所迫不得不做起了朝廷海禁时不允许的海上冒险生意的真实写照。激烈的生存竞争导致人们思想意识的改变,想求生存谋发展就得精益求精,因此“耕田如绣花”成为潮汕农业生产最突出特点。在这种精细情操的熏陶下,行为方式和审美要求也逐渐发生改变。人口和环境的矛盾使潮汕人不仅转向经商和海外贸易,也转向手工业等其它行业,精雕细镂的民间手工业艺术风格应运而生。
任何文化都由其自身发展出来的象征和符号来表现,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兹(Clifford Geertz)认为:“文化是一种通过符号在历史上代代相传的意义模式,它将传承的观念表现于象征形式中,通过文化的符号体系,人与人得以相互沟通、绵延传续,并发展出对人生的知识及对生命的态度。”
文化价值是由人创造出来的。人是文化价值的需求者也是文化价值的承担者。不管是人的文化需要,还是满足这种需要的文化产品,都只能在人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人们创造文化需要和文化产品的能力,本身也是文化价值,而且是最本质的文化价值。
在海外侨胞回归故里彰显身份的大型建筑中,工巧精细成了建筑构件等工艺美术的评判技艺高低的标准。侨胞文化的主体需要加剧了文化产品争奇斗艳追求精细风格之风。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撑着主人有财力去要求工艺品的艺术水平更上一层楼,给能工巧匠提供了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空间,使得技艺水平精益求精美奂美仑;因为艺人有时间去推敲技艺的精湛有动力去追求完美的艺术效果。如从熙公司的建造,主人为了使石匠安心工作,专门建屋相送,开工时好烟好酒敬若上宾,待工匠吃好睡足精神饱满时候才让动手干活,稍一疲倦即令歇息磨刀。精美绝伦的石雕就是如此“慢工出细活”的雕刻而成。
这种强烈的主体需要刺激了激烈的竞争也刺激艺人推陈出新。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工匠的才能,主人通常会请两班艺人同时动工意在比试技艺高低,施工之时各自用布和竹篾隔开直至竣工之时才拆去,让大家评判优劣,优胜者获得约占总造价三分之一的奖金。“输人不输阵”的理念使得艺人的工艺能力不断提高越雕越精,形成竞奢斗巧之风,使精巧细致的美学风格和文化价值取向愈加强烈。
“一条牛索激死三个师父”就是对精细文化价值不断追求的体现。从熙公祠门楼上“士农工商”石雕方肚里,伏在牛背身上的牧童手里所捏的那条双股相缠约16厘米长的悬空牛索,细如牙签,绳上股数清晰可辨,穿过牛鼻竟弯曲自如。有两个师父用很长时间来雕刻它,但无论怎样小心谨慎都功亏一篑,每每眼看就要大功告成时却不小心弄断,师父们十分懊恼觉得对不起主人,遂不辞而别。第三位师父吸收前面的教训,改用泡水细磨轻刮的方式才成功。
名闻海内外的潮州木雕也是处处体现潮汕精细文化的精神。潮州木雕与我国其它木雕流派的最大区别是采用镂通雕技法,尤以多层次纵横交错的镂通雕最具特色。通雕层次一般是两三层,最多的可以达到十几层,视材质厚薄和雕刻技艺高低而定。由于多层镂空通雕的作品浑然一体相得益彰,繁而不乱多而不杂,精细华美玲珑剔透。精细的潮汕文化审美观念通过精细的镂通雕得到表现,精细的镂空技艺在立体镂空通雕的虾蟹篓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蟹篓被雕得通透纤薄层次分明,疏密相称惟妙惟肖。刀法精细之处更在于“篓中篓”的雕法,即在一个蟹篓内再雕一个蟹篓,“内篓”里再雕个“内篓”,三层精雕细琢泾渭分明的龙虾蟹篓,每个蟹篓上的木雕篾条薄如纸板,有时最薄处只有1毫米,却还可辨别出路径、穿插、起伏。
潮州陶瓷的通雕和瓷花工艺是精细文化价值的另一种阐述。通花瓷是潮汕地区最具有地方特色的陶瓷艺术品类。因其通体雕镂,又如潮绣抽纱中的钩织抽纱通花作品般玲珑剔透故取其名通花瓷。瓷花是用精制的瓷泥,靠手工一瓣一瓣地捏制而成。捏塑的花瓣薄如蛋壳蝉翼,花蕊细若发丝,轻盈如鸿毛,精细程度甚至达到“掷地而不破,落水而不沉”出神入化的境界。“薄如纸,细如丝,永不凋谢的鲜花”的技艺让人击节叹赏,极显潮汕文化的精细内涵。
潮汕剪纸是精细文化性格的另一彰显。潮汕地处南国,剪纸不仅具有南方剪纸的秀美灵动,而为求精致和细腻在剪纸最基本的构成元素:线条和“刹丝”上独具匠心。(“刹丝”即锯齿纹,由于潮州剪纸中的锯齿纹极为尖细,故潮州人又称呼它为“刹丝”,“刹”是个相声词,即是用剪刀把纸剪成一条一条丝的动作的声音)每一条锯齿纹,长短形状几乎都一样,整齐得你以为是机器的模胚做出来的一样。线条讲究纤细,历代流传下来的剪纸纹样经过每一代人的手,形象越剪越细,线条越剪越细,最后形成了游若细丝的审美风格和追求。用线的俏巧与流畅使画面更加玲珑剔透的潮州剪纸更具有简洁清新通透细致的美感。
四、结语
文化价值不仅是满足个体文化需求的事物更是社会产物。任何社会形态都有该社会特有的文化需要,这种文化需要只有通过人们的文化创造活动来满足。民间工艺美术是根植于民间文化的一种创造活动,是自我创新不断发展的文化有机体,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往往表现出鲜明而完整的区域性文化价值。潮汕人精细文化心态就是通过潮汕工艺美术精致典雅的艺术创造活动来表现。没有文化消费也就没有文化生产,没有文化生产就没有文化消费。作为人们行为和行为物态化显现的是显现文化,而作为精神意识集中体现的是隐形文化,两者都以生产方式和地域特征,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个性文化——地域文化。潮州商人的文化消费和潮汕工艺美术的文化创造,一起显现的文化方式(物态的木雕陶瓷等工艺美术形式)和隐形的文化(潮汕精细文化性格)构成了独特的区域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黄挺.潮汕文化源流 [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林伦伦.”潮汕文化”的自新也粤东社会的发展——“潮汕文化”三题.[J].汕头大学学报,2008,(4).
篇8
一、文化保护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
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和发展的内生动力,区分各民族的重要标志就在于其独特的文化。“大多数民族文化既崇尚自然的秉性,又有鲜明的独特性。因此,通过自觉有效的发掘、改造与构建,民族文化可以成为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而且只要合理保护,这样的资源既不会消耗也不能被替代。”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保护,就是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有机系统实现顺利的变迁,而构成少数民族文化的各种文化要素不但能够完整传承,而且能够进一步发挥民族文化的潜在价值和优势,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是统一的有机整体,二者密不可分。一些学者认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生态文化是一种能够维持本地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现良性循环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传统的优秀民族文化更是以其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渗透力,不断推进现代经济向以人为本、诚信立人的良性方向发展。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寻求少数民族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契合点,既要使少数民族文化在开发与保护中得到传承和发展,又要不断促进新农村建设稳步、健康发展,既而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保护面临的困境
(一)少数民族有形文化的流失与衰退
一是少数民族村寨原有的农具制作、竹器编织、蜡染刺绣、米酒酿制等手工业制作逐渐衰弱。二是就是服饰的变化,绝大数人平时都身穿汉服,只有到逢年过节或是旅游表演的时候一些人才穿民族服装。而懂得制作民族服饰工艺的传承人已经开始后继无人。三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织布机、纺车、酒海、工艺品、蓝靛、蜡染、刺绣、服饰等被廉价收购,这导致民族民间实物甚至文物大量流失。
(二)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流失与衰退
一是民族节日文化的衰退。随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一些民族节日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消失。二是在现代文化的冲击面前,民族歌舞也出现了流失和衰退的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文化相的互渗透,许多年轻人已经不愿意、甚至不会表演民族歌舞了。三是民族传统美德的流失。如勤劳勇敢、正直善良、礼貌待人等美德逐渐消失。
(三)语言文化的萎缩
对于一些历史上没有记载的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来说,语言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20年前,许多民族村寨人都会说少数民族语言,但现在许多少数民族的年轻人和孩子已经不会说本民族的语言,一些人更是以说少数民族语言为羞。
三、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合理开发与保护的途径探讨
在当今经济联系越发紧密、文化碰撞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与地方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已经成为当前贵州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性开发和利用
在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方面,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按照“以民族文化为内容,以民族村寨为载体,以原汁原味为卖点”的旅游发展思路,加大生态民族文明村镇保护、建设和开发力度。我们认为,这种模式为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从江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最南边,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2.2%,居住着苗、侗、壮、瑶、水等19个民族,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2005年以来,从江县政府通过多种方式积极进行民族文化保护和开发工作。
一是进行生态旅游村镇建设规划和乡村旅游规划,统一建设标准,形成特色风格,使村镇建设与旅游景区建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二是加强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抢救、整理、研究和申报工作,着力保护民族文化原状,着力保护和恢复原生资源,营造民族村镇浓厚的文化氛围。
三是切实保护和改善民族村镇的生态环境。如营造生态林,封管天然林。
四是积极开展以民族生态文明家园为载体的综合治理。以沼气建设为纽带,加快改厨、改厕步伐,加大治理脏、乱、差力度。
这些年来,从江旅游业大规模的开发带来许多积极的成效。如:许多村寨修通了宽敞的公路、修建了明亮而具有民族特设的房子;环境大为美化、外来游客明显增多;农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和进步;传统文化也普遍复兴。与此同时,从江民族文化的主流和村寨的原生态环境并没有改变。人们依然隆重的庆祝传统节日和表演传统歌舞,而传统的语言和服饰不但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继承,而且有许多民族传统和文化还得到了创新和传承。
近年来,贵州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也积极培育文化产业,大力打造贵州品牌,使贵州以民族风情特色为标志的文化产业日趋兴旺。《多彩贵州风》的成功运作,让《侗族大歌》、《苗族飞歌》、《岜沙汉》、《好花红》等一个个独具特色的民族歌舞节目,赢得众多海内外观众的称赞。以及用“民族牌”在贵州举行的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大型活动,如台江“天下苗族第一乡”、“姊妹节”,“凯里斗牛节”、安顺“蜡染之乡”,还有“布依戏之乡”、“苗药王国”等,这些彰显贵州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品牌,不仅叫响了贵州,还为形成和发展贵州的文化产业积累了雄厚的基础,更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因地制宜,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性开发与保护
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传承性,总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要创新少数民族文化,就要了解它的历史,把握它的实质。而在了解和认识一种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参与者在无意识中已经把这个民族的文化进行了传播和传承,同时也在无意识中强化着本地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
文化创新的形式有多种方式。一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加现代性元素;二是文化整合与再造,使传统文明升华为现代文明;三是转换功能,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迸发新活力,发挥新功能。由此而言,创新是少数民族文化在新的社会语境中的自我更新与发展,只有通过创新才能维系和激发少数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创新,不但能够使其得到传承和传播,还能够有效的发掘民族文化的潜在价值,促进民族文化的顺利变迁和发展,进而利用这种优势不断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大力推行“双文化”教育,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实现文化传承,学校则是实现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学者顾明远曾指出:“文化发展离不开创造、发现、选择和传递。”开展“双文化”教育既是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传承的有效方式又可以保证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所谓的“双文化”教育就是在推行汉文化教育的同时,在初级教育课程中开设少数民族文化课,使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进入学校,成为中小学生必须完成的一门课程。一是让民族地区的孩子学习本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寓言故事、神话传说等,或实地参观了解民族遗迹、遗物、古迹等。如黎平县把《侗族文化艺术简读》作为全县小学至中学初二的在校生的课余必修课。二是专门组织学生进行民族歌舞的学习和表演,如榕江县把侗族音乐组织到小学的音乐教程中进行教学。三是学习民族工艺品的制作等,如台江县以私立形式办起了苗族刺绣学校。
推行“双文化”教育首先能够使少数民族孩子具备更多的民族文化知识。其次能够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最后,推行双文化教育是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最有效方式,可以使少数民族文化在学校教育一代代传递下去,进而顺利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篇9
关键词:民间艺术;文化创意产业;新出路
民间艺术,是艺术领域中的一项分类,冠以“民间”字样,显然是要与所谓的“宫廷艺术”与“贵族艺术”等有所区隔。民间艺术涉及的领域范围相对广阔,而且也不乏很多“绝活”,如皮影、剪纸、编织、绣花、狮子舞等等,都是很著名的民间艺术,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面对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如何发展民间艺术俨然成为社会重点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故此,民间艺术亟待加强宣传,完善创新与传承,打造民间艺术精品品牌等,进而推动民间艺术的长远发展。
1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
文化创意产业包含了知识和文化,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新兴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文化创意产业组成元素有艺术品交易、音像、雕塑、环境艺术、影视、传媒、服装、休闲娱乐等。可以理解为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再造与创新的一种文化现象。
2民间艺术概述
2.1民间艺术的种类。民间艺术起源于我国各个地方,受地理环境、人文风情、民风民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种类与风格。在民间艺术当中,既包括人们日常使用的器具,如陶瓷;也有用于美化环境或者装饰房间的饰品,如剪贴画、木版年画等;同样也包括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艺术形态,如皮影戏等。从广义上说,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包括了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从狭义上说,民间艺术指的是民间造型艺术,包括了民间美术和工艺美术各种表现形式。此外,按照制作技艺的不同,又可以将民间艺术分为绘画类、塑作类、编织类、剪刻类、印染类等等。2.2民间艺术的特征与文化内涵。民间艺术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并且艺术品造型古朴精致,色彩大多以明丽为主,能够彰显民间艺术特有的艺术文化、艺术精神以及艺术特征等。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主要追求形式美的规律,体现在造型与色彩的完美搭配,通过对称的构图、夸张的造型、鲜明的色彩等凸显视觉美感。民间艺术的内容多与社会生产与人们生活贴近;形式上,主要保持着地方淳朴清新的风格;材质上,主要以自然物质为制作原材料,如纸张、泥土等,通过合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展现制作材料的纹饰等特征。民间艺术作为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涵盖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主要以原生态的民间艺术特征凸显地域文化风格与特色等,不仅能够真实反映出劳动人民的生活写照,并且能够折射出劳动人民的精神世界。
3民间艺术现存问题分析
3.1不适应现代化发展进程。民间艺术的存在本是为了满足某一时期人们的物质或者精神需求,但是随着时代变幻不停,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传统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转变,民间艺术自然失去了最佳的生存土壤。与此同时,由于社会发生转型,小农经济方式发生变革,现代工业体系的逐步完善,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现代化,而民间艺术的传统特征过于明显,并不适应当前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民间艺术面临着传统与现实之间存在的矛盾。3.2与文化市场需求脱钩。民间艺术若想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立足,则必须要考虑到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创新问题。然而,大多数理论认为传统民间艺术首先应该加强保护,即保存民间艺术的“原汁原味”,其次加以创新,即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创新形式。殊不知,这种传承与创新的方式本身是一种“束之高阁”的保护,极易导致民间艺术与文化市场需求脱钩,难以吸引现代人的注意力,不利于民间艺术的长久生存。3.3制作工艺粗糙。众所周知,民间艺术起源于民间一些地方区域,主要为基层老百姓提供服务,并且通常由基层手工艺者制作完成,制作工艺粗糙,艺术品不够精良,缺少美观感,导致民间工艺品的收藏价值并不高。同时,市场发展日新月异,消费者需求不断改变,民间艺术若单纯保持原创精神却缺少精良的制作工艺,或者曲高和寡,坚持走高端小众路线,将无法激发现代大众群众的兴趣与喜爱,导致民间艺术面临着新的生存危机,不利于传统艺术的传承与保护。3.4缺乏培养民间艺术传承人的意识。忽略了民间艺术的传承人与行业作用等,资金支持、社会宣传等只能作为辅助力量,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在于传承人与行业自身的壮大,因此应该注重对民间艺术传承人的培养。
4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民间艺术的创新思路
4.1发挥政府主导量。民间艺术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关键组成,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应该得到政府的支持与辅助,如果缺少政府力量的引导,民间艺术的传承将失去发展方向。首先,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地方政府应该加强对地方民间艺术的统计,并依法加强保护,定期下放资金,扶持民间艺术老艺人、技艺接班人等,同时帮助民间艺术搜集有价值的资料资源等,促进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其次,加强对特殊民间艺术的技艺人保护,加强民间艺术人文环境建设与开发,为民间艺术的生存提供肥沃的土壤。最后,政府应该出台利好政策,按照地方民间艺术的发展情况,借助于企业与社会的力量,为民间艺术提供文化创意产业的生存环境,使民间艺术可以顺利融入到经济市场当中。4.2加强民间艺术人才培养。人才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民间艺术无法发展成文化创意产业的根本原因在于缺少专业的产业化人才,并且创意人才结构不均衡,素质难以满足文化产业的需求。故此,民间艺术若想发展,则应该合理调整民间艺术人才培养结构,注重文化创意人才与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同时,地方政府应该多开展文化创意产业设计活动,促进艺术人才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加强艺术人才的思想碰撞,进而为创意人才提供原创的平台。在文化创意产业活动中,应该聘用一些高端创意人才,引导人才加强对民间艺术的研究,创新艺术的产业化形式。4.3提升民间艺术品牌思维。民间艺术产业品牌,作为艺术文化与经济价值的融合,打造精良的品牌有助于增强民间艺术的经济价值,由此而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故此,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民间艺术应该注重品牌的打造,塑造民间艺术形象,加强艺术的品牌效应。创建民间艺术品牌,优化营销方式,既能够加快民间艺术产业的发展,并且有助于传承民间艺术形式。需要注意的是,民间艺术品牌的打造,应该注重挖掘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在文化创意设计中,要联系地方文化,借助于地方资源与现代技术,发挥民间艺术的原生态价值,凸显地域文化特征,进而彰显民间艺术精品特色,提升民间艺术的竞争力。4.4打造民间艺术创意产业。现阶段,我国一些民间艺术缺少创新能力,导致一些粗制滥造、制作不精良的民间艺术品在市面上广为流传,严重削弱了民间艺术的价值。故此,民间艺术应该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利用传统元素与文化内涵进行创新,如开发民间艺术的造型、精神内涵等,在汲取传统艺术精髓的基础上吸收地方特色,并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思想等,打造民间艺术创意产业,使民间艺术焕然一新。
5结语
篇10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民间艺术;产业价值链
虽然我国有着非常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但面对日益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很多的民间艺术正面临着渐渐的消失,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传统民间艺术文化遗产的存在,面对新媒体时代,我们如何能够有效的运用网络媒体信息,促进民间艺术产业价值链的发展。
一、新媒体的定义与特点介绍
(一)新媒体的定义
随着互联网信息的快速发展,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新媒体时代,所谓的新媒体是与传统的媒体相对比,在数字技术以及网络技术支持下所出现多种媒体形态,例如常见的数字广播、微博、微信、手机网络等。
(二)新媒体的特点
1、数字化
新媒体时代下信息的传输速度非常的快,而且还能够保持信息的清晰度,其原因是由于信息经过了数字信息的压缩处理,从而能够在一定的波段内发射更多的内容信息,除此之外,数字化多媒体还能够带给观念立体般的感受,从而使得表达形式更加生动形象。
2、共享化
即每一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化的传播,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可以一点对多点,从而演变成多点对多点,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与范围。
3、交互即时
相对于传统的媒体传播形态,通过固定的通道来掌握信息着的内容,但新媒体所呈现出的网络化与交互性,会使得传播速度更快,随着互联网信息的广泛覆盖,当我们在利用微博、微信、QQ等网络平台进行大众传播时,不会受到时间、环境等的影响, 并随时随地开展相互评论与点评,从而促进了信息的交互性。
二、民间艺术产业化的类型及价值
(一)民间艺术产业化的类型
目前我国的民间艺术在政府的支持与倡导下,基本上分为了两种类型。一种是把民间艺术作为出口产业经营,以典型的河南商丘民权县的五公庄画虎村的产业模式,通过传统绘画的技术,把这些民间艺术作品远销国外,不仅可以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而且还有效的保护了民间艺术的传承;另一种就是把民间艺术融入到旅游产业当中,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把民间艺术作为一种旅游商品进行推广,特别是打造成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品牌,例如常见的有苏州的刺绣、惠山的泥人、宜兴的紫砂壶、山西的剪纸等,通过当地的旅游资源促进了当地民间艺术的推广。
(二)民间艺术产业化的价值
民间艺术产业化的价值基本上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历史文化价值、观赏价值以及商业价值。由于每一种民间艺术都是一种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一种历史的传承,因而在民间艺术产业化产体现出了历史文化价值,与此同时,民间艺术的创作过程都是创作者的用心构思,并赋予了民间艺术鲜活的生命力,从而体现出了民间艺术所具有的观赏价值与商业价值。下面以河南民间艺术为例,具体了解一下民间艺术产业化的价值。
河南的民间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且还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因而对于民间艺术产业化的开发有着众多的价值。
1、历史文化价值
由于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在经过岁月的积淀,所传承下来的民间艺术体现着当时的生活方式,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因而使得河南民间艺术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例如太吴陵的泥泥狗,作为南阳高淮阳县太吴伏羲泥玩具的总称,被当地的人用黄泥捏成多种形态的动物,并赋予了纳福辟邪的意思。作为一种民间艺术被流传至今,其实这是一种原始图腾文化的延续,并反映出民间艺术与我国传统文化宰的关系。除此之外,还有被称之为中国木版年画之鼻祖的朱仙镇,其名下的三类年画依然流传至今,并且非常的盛行,分别是神祗画、民g故事、吉祥年画,这些木版画不仅体现出当时丰富的生活状态,而且还反映出他们祈求平安、幸福的文化内涵。
2、观赏价值
无论是朱仙镇的木版年画、还是淮阳太吴陵的泥泥狗、剪纸、陶瓷等,除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之外,还带给了我们视觉上的审美享受,因而使得这些民间艺术具有了很高的观赏价值。例如在朱仙镇的木版年画中,非常的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运用,例如对五行相生的运用,通过鲜艳的色彩搭配,向我们展示出了很好的审美价值,同时,淮阳的泥泥狗也一样,在以黑色为基调的情况下,运用其他不同的颜色搭配,使得泥泥狗呈现出强烈的视觉效果。除此之外,民间艺术在图案方面有着很高的观赏价值,例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汴绣,《清明上河图》、《百骏图》等古朴的画面中都呈现出栩栩如生的效果。
3、商业价值
河南的民间艺术所体现出的商业价值又分为了收藏价值、商演价值与旅游价值。首先来了解一下收藏价值,无论是河南民间艺术中的钧瓷还是木板年画、泥泥狗等,都有着非常高的收藏价值,其中钧瓷作为我国的五大名瓷之一,除了有着独特的观赏价值之外,还有很好的收藏与投资价值,被国内外视为珍品。镇平玉雕作为河南省的传统玉石雕刻工艺品,始于汉代,有着其独特的风格,有的被珍藏有的则远销国内外;其次是商演价值,例如河南的豫剧、扁担戏、杂技等,其中豫剧的商演价值最高,比较经典的河南豫剧《程婴救孤》还走出了国门,并对当地产生了非常不错的社会影响;最后一点是旅游价值,由于不同的地域所形成的历史文化价值、观赏价值、旅游价值等也是各自不同的,例如镇平玉雕湾综合市场,有着中华玉文化中心的标志,同时也附近的几个市场连为一体,成为了我国最大的玉器加工销售地,每年都会吸引很多的游客与商客去观光与交易。
三、新媒体时代下我国的民间艺术的现状
(一)我国民间艺术的功能价值
我国的民间艺术都是由民间的百姓创造,在自然环境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被不断的再创造,经此来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审美需要,或者用来满足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实用需要,并且这些民间艺术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国的民间艺术不仅体现着社会历史与社会文化的价值,同时也为我们对历史文化的研究带来了丰富的资源,除此之外,还带来了丰富的商业价值。例如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虎头帽、麒麟送子长命锁等无不蕴含着古人对平安吉利的祝福,以及每年春节期间的贴春联与门神等,体现出镇宅平安的愿望。每一种民间艺术都是以民俗生活为载体,把深厚的中国情结融入到民间艺术当中,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体现着当时的生活情况,由此可见,民间艺术仿佛就是历史生的鲜活呈现。
(二)民间艺术产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近几年来,我国民间艺术协会对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以及创新等目标,采取了其相应的措施,同时还通过了民间工艺品展览会等,有效的提高了民间艺术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与此同时,也拓宽了民间艺术的经济市场。例如山西榆次建立了有关民间艺术的文化博物馆,而河南陕西则成立了中国剪纸第一村,通过这些措施有效的对我国的民间艺术起到了保护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间艺术产业化的发展。
(三)民间艺术产业价值链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信息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以及审美的取向,因而使得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渐渐的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导致民间艺术的接受与消费群体非常的少,而很多的与民间艺术相关的企业的生存空间也越来越小,加上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_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时常被西方文化所笼罩,例如随处可见的麦当劳、《海贼王》、圣诞节等,使得民间艺术被西方文化所吞噬。特别是随着全球一体的发展,我国的民间艺术产业在经济市场中受到的冲击更加严重,从而使得我国的民间艺术产业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直接影响到了我国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四、新媒体时代下对民间艺术价值链产生的影响
(一)促进了民间艺术在社会中的传播与传承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除了一些公益性质的广告播放之外。很少看到对民间艺术的专题报道,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收益低,而制作成本高。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如今已然是一个数字化的新媒体时代,因而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播也应当借助于多媒体体技术,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由于新媒体制作成本低、共享度高、交互即时等优点,通过把民间艺术的传播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相结合,有助于促进我国民间艺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民间艺术在传承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家庭、师徒、学校等传统的传承方式,这些传统的传承方式都具有不易被保留、有受众限制以及学时长等缺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民间艺术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进行新媒体时代,我们应当有效的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多种方法在虚拟的环境中实现人机交互、信息交流等,从而有助于对民间艺术精髓的学习,有助于丰富的民间艺术得以传承,并得到长久的保存。
(二)有利于民间艺术的创新与增值
让民间艺术保持与时俱进,有助于提高民间艺术的商业价值,因而新媒体时代,可以在传统的民间艺术基础之上,对其进行创新发展,从而有效的增加民间艺术产业在市场中的价值。
(三)与媒体产业形成了互利共赢的局面
由于新媒体时代下,信息的具有成本低、门槛低、针对性强、大众参与等特点,因而被很多的人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信息平台,因而对于民间艺术产业,也应当借助于新媒体平台,对其进行传播,从而提高民间艺术的影响力。例如河北保定在进行灯展时,对于中秋节、老师节等节日期间实行了门票免费的优惠活动,并通过微信、微博、QQ等平台进行信息的传播,通过对多媒体的运用,有效的促进了民间艺术产业的发展。
五、如何在新媒体时代下促进民间艺术产业价值链的构建
(一)加强对民间艺术的保护
通过对民间艺术实施行政这方面的保护措施,有助于加强对民间艺术文化的宣传,例如对民间艺术项目的确立、立档等,以及对民间艺术文化传承人的培养与资助,或者为民间艺术的传播提供平台等,把民间艺术融入到民间艺术产品的研发过程中,并采用多元化的发展,从而推动民间艺术产业的发展。
(二)运用新媒体进行营销,从而促进民间艺术的传播渠道与销售
首先,建立起符合当地特色的民间艺术网站,并运用多媒体进行宣传与推广,从而促进更多的人对我国民间艺术的了解,并在网站中建立信息交流平台,通过传播与交流,可以有效的提升我国民间艺术的魅力;其次是通过新媒体建立品牌效应,即通过新媒体传播速度快、成本低等优点,为民间艺术打造出独有的品牌效应,并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与话语权,对民间艺术进行广泛的传播,有助于为民间艺术提供方便快捷的传播通道,实现多元化的表现形式。
(三)通过媒介平台促进百姓民众与民间艺术之间的互动
通过在乡村组织的展览、民间艺术交流会等,不仅可以是对民间艺术文化的知识的一种普及,同时也可以建立一些有关民间艺术作品的制造作坊,通过利用闲散时间来进行民间艺术作品的制作,不仅陶冶了当地人民群众的民间艺术审美情操,而且还发展了民间艺术产业。当然,也可以借助于新媒体时代下的各个网络平台,例如电子商务,面对日益激烈的竞市场,我们应当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提高人们对民间艺术的认识。《舍尖上的中国》通过对中国不同地区饮食文化的记录,在播出之后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对于民间艺术产业,也可以制作类似的视频,从而展现出民间艺术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影响,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民间艺术。
(四)有效的运用新媒体时代下的数字技术,拉长民间艺术产业价值链
数字技术中的虚拟化、仿真效果等可以对民间艺术进行全真的模拟,从而有助于人们对民间艺术达到身临其境般的感受,除此之外,还可以把民间艺术的相关元素融入到数字技术的发展中,例如网络游戏、动漫产业等,对人物形象、道具使用等的设计中运用民间艺术的色彩与元素,从而促进我国民间艺术产业的发展。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在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为民间艺术产业的发展也带来的挑战与机遇,面对民间艺术产业价值链的发展,我们要充分的运用好新媒体的优势,摒弃其所带来的缺点,最终实现多元化的民间艺术产业发展,从而促进我国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参考文献:
[1]艺术与商业双重策略下的动画品牌塑造[J]. 代磊. 艺术科技. 2014(01)
[2]动画品牌形象构成维度识别研究[J]. 王胜男,单双双,王俊,王晶,王元伦. 现代交际. 2013(12)
[3]我国动画品牌传播存在问题的分析[J]. 韩鹏,李洁.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3(12)
[4]论当代中国影视动画创作中的角色品牌塑造[J]. 郭启晨. 中州大学学报. 2013(04)
- 上一篇:水利安全监测监理实施细则
- 下一篇:法律援助的服务范围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6民间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