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问题范文

时间:2023-10-25 17:24: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学科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理学科问题

篇1

一、什么是问题化教学

“问题化教学”是指以优质学科问题为核心,借助有效的问题情境,辅以优化的问题资源和活动,实现问题解决的一种教学方式。以高中地理教学为例,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要明确地理学科要培养什么样的学习者,他们应该具备哪些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情感;其次,教师要找出高中地理的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内容问题;最后,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来增强地理学习能力,并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问题化教学的一般流程

具体到课堂中,一节问题化教学的课程在实际操作开始前,教师应先思考这样六个问题:从本节课对应的课程标准中能提炼出哪些适合学生的教学问题?如何对这些教学问题进行优化以保证问题的质量?这些教学问题在何种情境下生成才最具真实性?这些问题采用怎样的方式来解决才更具挑战性和趣味性?这些问题采用什么样的资源(技术)来呈现是最高效的?学生解决问题之后,可以采用哪些手段来评价其效果?这六个方面的思考是实施问题化教学的具体落脚点,也基本上展示出了课堂的实施流程(见图1)。

三、问题化教学中的三个关键

1.优化问题

优化问题是指在教学前做好问题设计,保证问题的质量。问题优化设计要依照课标,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能力,同时考虑问题的梯度、关联、逻辑,对问题进行拆解或概括。使用问题设计支架,既可以帮助教师检测自己所设计的问题是否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又可以启发教师设计出其他更丰富、更科学的教学问题。

如高三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及其影响”一课,教学内容是掌握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其危害,教师通常会以一些自然灾害的视频、图片和案例来教授该课,涉及到的教学问题就是教材里面的3个问题:什么是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有哪些类型?自然灾害的影响是什么?

如果使用“四何-内容问题/单元问题/基本问题”的问题设计支架来分析以上三个问题,就可以发现这些问题只反映了该节课的内容问题,没有涉及单元问题和学科基本问题,也缺乏“如何、为何、若何”类问题。因此笔者对本课的问题设计做了优化(见表1)。

在课堂上,教师出示以上优化后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合作探究,学生探究出的知识框架如图2所示。这样的问题,既保证了本节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也使学生的归纳和演绎思维水平得到了提升。

2.问题的情境设置

知识的有效获取和内化,必须依托于情境,没有情境支撑的学习是惰性的,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高质量的教学问题应该是与情境结合而生的,当然若没有高质量的问题来贯穿,学习者也难有高质量的思维。

如高一复习经纬网内容时,为了解决“经纬线长度与方向的特点和应用”这个教学难点,笔者给每个学生准备了一张简化的经纬网世界轮廓图,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创设了以下情境:若不考虑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每位组员从图上的某地依次向正东、正南、正西、正北各走200千米,能回到出发点吗?学生们各抒己见,在自己的地球仪上、地图上开始“行走”以证明自己的观点。

这样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推动学生主动去验证,在实践的基础上展开讨论,未知的知识也在学生讨论交流中得以显现。如此提升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持久理解。

3.解决问题的过程设计

学生在设计活动中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来解决问题、提升能力,达成既定目标。活动是问题的实施形式,问题是联结活动和设计的纽带,活动设计要针对问题类型。问题设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先前经验、知识结构、实践能力,表述要具体、清晰,具有一定的挑战和牵引作用。

篇2

(一)教学过程需要树立“生活地理”的教学概念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十分的强,其中包括了自然、社会等等很多的知识,内容十分的全面,所含的知识覆盖面也十分的广。其中很多的知识如果仅以平面去想象立体的空间、以枯燥文字去想象外面的精彩的世界,这样是远远不够的。生活中有许多的东西能够帮助我们去理解地理知识和问题。为此,我们地理教师必须要树立起“生活地理”的教学概念。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够过于的依赖于教材,也不能够迷信教材,我们必须要尽可能地将生活中的素材引入课堂,让学生们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去认识地理,同时还能够将课堂中的知识在生活中进行运用,例如出门后如何分辨东西南北,了解家乡各种信息等。只有有效的将地理知识与生活进行紧密的联系,才能够让学生们更好的感知身边的地理现象和事物,从而更好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要善于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生活资源

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生活资源是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的基础。教师应善于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勇于突破教科书,从学生的生活中充分挖掘不同类型的教育资源,撷取学生感兴趣的典型事例让学生剖析,设置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境让学生探讨,架起生活与知识、生活与感悟的桥梁,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学习、发展。 要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生活资源就必须要充分的结合乡土资源。例如在教学《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时可以在教学中加入一些我们南京相关的知识设计以下的问题:

(1)南京处在长江的什么位置;

(2)长江沿岸地带东西部地形的差异以及地势的变化如何,南京又具有什么特殊的特点;

(3)南京的气候特征如何;

(4)南京有什么特殊的资源;

(5)总结南京有什么优秀的可供利用的资源。如果课上学生们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就让学生们课后从其他的途径进行了解,然后在给出时间进行统一的解决。通过这些问题的穿插,让同学们更加的了解我们南京的地理特征。

(三)让学生学会运用生活经验分析地理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如今因为社会的发展,外界社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仅靠死记硬背虽然能够拿“高分”,但是学生们却得不到任何能力的提高,他们也很难得到社会的肯定。如今如何提高学生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所有学科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初中地理学科也不能够例外。地理中有很多的问题所涉及的面都十分的广,这就要求他们必须要有更高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所以应该让学生学会运用生活的经验去分析,通过生活的感受去思考,从而真正的提高他们理解地理知识,提高个人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众多的人口》的时候,如果仅仅是泛泛而谈、照本宣科我国有多少人,人口多又带来了什么样的问题,学生们就会感受到很空洞,因为他们从小就在良好的条件下,对这些根本就没有什么切实的体会,因此对这些知识即使当时背得滚瓜烂熟,不用多久也会忘记。因此,我们不妨设计以下的一些问题:

(1)我们江宁区有多少人,南京市有多少人,南京全市总面积是多少;

(2)全国像南京这样的一级城市有多少;

(3)南京的人口增长如何。然后在通过这些问题延伸到全国,这样就会让学生们对我国的人口情况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篇3

高中地理必修课中以人文地理的内容为主,广泛涉猎了人口、城市、工业、农业、人地关系等诸多的社会问题。于是,人文地理教学变成了“看书—划书—背书”,学生们的学习效果非常不理想。通过测验教师会发现很多看来为常识的问题,学生理解起来也非常困难。

这种现象之所以存在,分析起来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比较重要的原因有两个:

1 我们秦皇岛地区为初中新课程的实验区。初中地理课成为了“历史与社会”的一部分,地理知识的教育被弱化了,学生的人文地理知识下降了。

2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材发生了很大变化,教材中理论知识明显减少,学科体系被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案例,其例子近为上海、昆明,远则巴黎、东京。这对学生的人文地理素养要求明显提高了。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高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地理素养成为摆在每个地理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

二、该问题的研究现状与研究思路

环顾周边的兄弟学校,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地理素养普遍采取的方法就是在高中阶段抽出一段时间专门进行初中地理课本中的有关内容的学习。但初中地理课本面对的学生群体是无地理学习能力的初中生,地理课本的内容按编写者的意图应放在高中地理课本之前,所以其内容无法与高中地理顺利衔接。于是教师吸取兄弟学校的经验教训,结合我校的教学实际,提出“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建立开放的地理大课堂”的教学模式,想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提高我校的地理教学水平。

三、研究过程

方案一:利用地理知识竞赛,丰富学生地理知识,提高学生兴趣

在2009年冬季,我们地理组的同事们本着向学生呈现“身边的地理,有用的地理,提高学生地理素养”的宗旨,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我爱学地理杯”地理知识竞赛。我从教材的内容体系出发,以声音图像、文本等资料为载体,设计了多组试题。试题的内容涉及了地球大气、河流、生物、工业、农业、城市、交通,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等十大类热点问题,涉及的区遇有印度、英国、法国、德国、中国东北、中国内蒙古、中国西南等诸多区域。其中,试题中云南干旱问题是当年全国关注的热点环境事件。另外,“碳交易”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这场地理知识竞赛的气氛异常热烈,在赛后很多天学生仍然津津乐道。时任高二(8)班班主任的乔老师之后对我说:“你们这场竞赛真好,学生们都说大开眼界。”高二年级的地理教师也说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空前高涨,班里掀起了一股学习地理的狂潮,学生提出的地理问题让教师应接不暇。

看到地理竞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这样好,我们地理组的同事们决定将地理竞赛做为地理组的常规教学活动,每个学年都如期举行一次。受此启发教师以在酝酿举行“地理问题辩论赛”。借此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地理竞赛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再好,它也是地理教学中的一个常规事件,其效果具有短期性。如果要达到长期稳定有效地提高学生人文地理素养的目的,必须从常规的地理教学人手,于是我们又提出如下方案。

方案二:挖掘乡土地理内容,激活人文地理课堂

地理新课程关于教材的使用有一个理念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就为我们挖掘乡土地理提供了理论基础。实践证明,有些乡土地理案例对于学生理解人文地理概念,增加人文地理素养有无可比拟的强大优势。例如,在学习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内容时,我曾引用我家邻居去天津经商的案例。案例用叙事的方法展开,内容是这样的:

“我家邻居35岁,因出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因此取名东升。东升家世代为农,家里很穷。东升23岁时娶了媳妇。其媳妇家有经商的传统。于是小两口到天津去卖菜了。”这本是一段很直白的家常,但放在人口迁移的背景下,学生很快就会从中悟出以下的大道理:①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是从农村迁往城市;②迁移的原因是经济原因;③迁移的目的是务工和经商。

当学生领悟到这里之后,我又接着往下讲,“东升两口子很能干,两三年下来,他们就翻盖了六间新房,后来东升的表弟东风,初中毕业后在家无事可做,就跟随东升来到了天津打工。再后来,东升发现天津人爱吃粉皮这个商机。于是,东升的父母和他的叔伯们开起了粉皮作坊,做的粉皮由东升带到天津去卖,一大家子的日子变得红火起来。”

在这段家常里给出了农村人口迁往城市的意义:①农村人口迁往城市给城市带来了经济收入;②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③农村人口迁往城市给农村带来了信息和技术,带动农村脱贫致富等。

通过这样一个案例,书本上空洞的理论变得逐渐鲜活起来,学生学习的兴趣高涨了。更重要的是,学生们马上就可以联想到他们身边有关人口迁移的事例,学生的思维变得开阔起来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自觉的用地理的眼光去分析社会现象了,学生们的人文地理素养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直到现在有些调皮的学生见到我还会说:“东升的邻居来了,再给我们讲讲村里的事吧。”由此可见,学生们学习地理的情绪之高涨。

方案三:巧妙布置假期作业成为地理课堂的延伸

如果要是能让学生走出校园,用地理的思维方法参与社会生活,那将是地理学习的最高境界,也是地理教师终身追求的梦想。寒假的来临给教师带来了尝试这一思想的机会。

每到假期,学校都要求教师留足家庭作业。一般的教师也就是留一些片子、练习册什么的。学生回家之后被成堆的作业压得抬不起来。有一次,在我要布置作业时有一个学生曾说:”与其做这么多作业,还不如别放假得了!”学生们有这种情绪,其作业完成的质量可想而知了。教师在作业形式上做一些文章,让学生更加乐意去完成作业。也借此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增加人文地理素养。今年,我们的寒假作业是这样的:

作业1:亲手描一个中国行政区区划图,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收集除夕这一天的全国各省会城市的天气情况,绘制成天气情况图。听完作业后有的学生小声说:“这个作业还有点意思。”通过这项作业学生可以自主地学习到初中地理课本中有关“中国行政区划”的全部内容。同时,对中国冬季各地的气候特点有所体会,这也是初中地理课本上“中国地理”一章的主要内容。

开学之后,有一次我在带领学生预习中国政区时,有很多学生美滋滋的将假期中画的地图拿出来参考。

作业2:利用各种手段包括声音、图像、文字等向学生和老师介绍10个你认为重要的世界城市和5个你喜欢的中国城市。这实际也是初中“世界地理”的重要内容。了解这些内容对提高学生的人文地理素养有意义。结果假期还没有结束,很多学生就将作业发到了我个人邮箱中了。其中普通班的学生张玙琛是最早交作业的。从学生的积极性中可见这样做的结果是良好的。

方案四:引导学生研究社会问题,利用阅读课提高人文地理素养

高中学生的假期是短暂的,新学期开始后,我们打起了阅读课的主意。在学校,高一年级每周都有两节阅读课。学生可以在阅览室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来开阔视野。例如,在教授“城市的发展与变化”这一内容时,我曾经引用了一个加拿大魁北克省的谢拂维尔市的破产做为例子来说明城市衰落和城市中心区衰落的不同。这时我特别向学生说明这个例子,来源于《城市的繁荣和衰落的秘密》这本书。这样做一方面告诉学生治学要严谨,另一方面,告诉学生书名,在今后学生们如果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也许他们就会有兴趣去读一读。另外,在地理课上教师也会有意识提一些与人口社会相关的热点问题。这些也许会引起学生研究的欲望。他们也许会自发的去读一些相关的书籍。关于这方面的效果我们正在观察之中。

四、结论

篇4

教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运用良好的教学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营造一个轻松有有趣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们在快乐中接受知识。本文主要通过对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及教学方法来探讨课堂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以期找到解决方法。

1我国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现状

中学教育在青少年的学习生涯中是重要的一个阶段,对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地理又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必学科目,学好地理对日后的升学考试多有裨益,良好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氛围不但影响到学生的成绩更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全面的发展,为日后培养地理地质科研人才打下基础。

开展中学地理教育,不仅对学生的升学考试等有帮助,更能普及地理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眼界。中学教育对地理这一科目较为重视,但地理科目的学习不同于其他科目,地理本来就是个复杂科目,一种地理现象可能是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所以学生需要更加直观生动的教学,在我国中学的地理课学习中教师虽已开始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但收获的成效甚微,学生还是普遍觉得地理难学、枯燥。这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本文接下来会分析现有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

2地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2.1课堂互动少

课堂教学互动是指师生互相交流,共同探讨,互相促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好的课堂教学互动不仅让老师传授知识时更为轻松而且能让学生乐在其中。但现阶段我国许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依然停留在“自己讲述学生聆听”这一落后阶段,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会使课堂变的枯燥更会减少学生学习的兴趣,授课效果将会大大降低,学习效率也难以提高,长此以往学生不但在成绩上难以提高,更容易形成地理很难学这种印象,从而彻底失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2.2课堂提问方法欠佳

课堂提问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双边性活动,分为两种:老师向学生提问;学生向老师提问。现代教学活动主张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课堂提问就是一个好的方法,课堂提问能不断引起学生注课堂提问给学生以外部刺激,防止了注意力的分散,并使学生经常保持有意注意,对问题进行分析、反应,然后归纳整理并做出回答,使学生有一种紧迫感。但课堂提问也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现阶段在我国中学地理课堂中教师的提问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提问范围过大;问题内容过于简单。这样的教学提问不但难以引起学生兴趣,更给人肤浅、杂乱之感。

2.3教学方法死板

众所周知地理作为一门科目内含的信息量是十分巨大的,囊括的知识面是十分广阔的。一个地理问题的引发有可能有多种原因,在地质问题的描述时光凭语言叙述难以传达给人准确的信息,这时我们就需要借助其他教学手段与道具,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更直观。然而在我们的中学地理教学中,很少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是目的性很强,是一种应试教育,这是本末倒置的,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增加知识、开拓眼界,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以查缺补漏,教师应从此处出发,开展生活化教学、兴趣化教学。

2.4教具匮乏

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学校及教师会认为地理属于文科,只需死记硬背就好,因而许多学校的教具严重不足,教学设备落后老化。地理这门科目对地图及地球仪等工具的要求很高,学生如果不在地图上亲眼看见,就难以理解,而教具的缺乏忽略了学习地理的科学方法,让地理教学和学习变的履步维艰。

3中学地理教学提高策略

3.1提高教师教学方法

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方法。第一,教师应加强课堂互动,如开展课堂辩论,让学生们分小组讨论,如作为一种灾害性天气,可以说,提起台风,没有人会对它表示好感。然而,凡事都有两重性,科学研究发现,台风对人类起码有如下几大好处:其一,台风给中国沿海、印度、和美国东南部带来大量的雨水,对改善这些地区的淡水供应和生态环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二,靠近赤道的热带、亚热带受日照时间最长,干热难忍,如果没有台风来驱散这些地区的热量,那里将会更热,地表沙荒将更加严重。正方的观点就是台风有利有弊,反方是台风百害无一利,让两方学生辩论。第二,教师要注意课堂提问方法,多提有针对性问题。课堂提问时的准确有效离不开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教师应学会有目标的提问,开放性问题可以当作作业,基础性问题全班可以一同回答。对提问时间的把握也十分重要,如在学生容易走神、分心的时候提问一个趣味性较强的问题更有利于学生把精力集中在课堂上。第三,教师应时时注意激发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被课堂吸引,主动学习,这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如设置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在课堂学习中,对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提问的问题教师应有积极的回应,当遇到好的问题或回答时,教师应给与正面评价,多鼓励夸奖学生。第四,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让学生可以在生活中运用到所学的知识,关注热点时事,让知识不仅停留在书本中,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3.2 增加教学资金的投入

篇5

通过调查问卷和对大量文献资料的研究,笔者发现目前初中地理校本课程教学方面存在较多问题,主要有:一是教师观念陈旧,教研意识淡薄;二是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缺乏科学性;三是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多以视频式的“灌输”为主;四是课堂教学流于形式,课程特点难以得到体现;五是教学主要拘泥于室内,缺乏实践性教学活动;六是评价机制不健全,影响教学效果;七是教师工作负担重,无精力关注校本课程教学。

二、初中地理校本课程教学改进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增强教研意识,提升教研能力。

长期以来,很多教师缺少教研意识。受传统教育观念以及学校和学生的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工作中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常规教学工作上,用于教研的时间和精力较欠缺,教研意识淡薄。因此,树立坚定的教学研究意识,可促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正视长远发展,促进专业成长。

(二)精心制订教学目标,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课程改革最注重的理念,表明了本次改革的一个态度,即把学生从“书本里”转移到学生的“生活里”。这就要求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把握好基本方向。

(三)采取多样教学方法,构建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在校本课程实施中,采用“校园审计”的方式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水资源审计”是对学校用水量的一项调查,也是考查当前有哪些浪费水现象的一种方式,需要了解水龙头的数量、厕所的数量及冲水状况,学校教师、学生和食堂工人的用水情况等。学生通过这组数据,绘制简单图表进行分析,帮助学校制订节水计划。这样一来,学生所学课程不再是死板的文本课程,而是鲜活的体验课程,这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四)创设多种情境,推动学生地理思维的飞跃。

如在学习雾霾等环境问题知识的时候,教师除了让学生搜集雾霾的相关知识外,更多的是引导学生从自家的电器入手,了解其耗电量,以便唤起学生对能源浪费问题的重视,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虽然学生对生活中的家用电器使用较多,但对于它们具体的能耗却不太了解。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计算这些家用电器使用一小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量。这样的形式使学生能自觉地在探究活动中学习到知识,并能反思自己的生活实际,在以后的生活中尽量减少能源浪费和碳排放,为保护环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五)创造条件,开展更多的地理实践教学。

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决定了地理教学必须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在众多的地理活动中,学生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同时,也丰富了情感。

(六)进行多元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开展校本课程可以使学生的视野得到开拓,学生的学习动机得以调动,学校自身的课程资源和潜力都能够得到挖掘。为了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大优化,有效的评价方法至关重要。

(七)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篇6

现行的高中地理教材中蕴含了较丰富的教育内容,教师要“吃透”整本地理教材的内容。老的教材主要是客观性的东西比较多,实际让学生动手能力的章节很少。目前正在试用的新编教材很好地改变了以往的死板教学内容。新编教材的核心是“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教师要培养学生多观察的好习惯,通过深入挖掘教材中内容。把课本带进我们的生活中去。现在环境污染如此严重,有的省份雾霾天可以持续半个月。我们一定要倡导所有的学生爱护我们的环境,这不只是对我们自己负责,更重要的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创造蓝天白云和纯洁的水资源。因此,广大教师要认真研究地理教材,合理科学地把课本内容教授给广大学生。

二、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构建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作为引导者和指挥者要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和考虑问题。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增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常言道:名师出高徒,师高弟子强。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地理教师是地理教育目标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地理教师应不断自我完善。有的学生会因为喜欢某一位教师而喜欢这位教师教的课程,这正是教师的个人魅力所在,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在课堂上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课堂的人际关系,必须既作为教学手段,又作为教学目的来考虑。中学地理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地理教学内容相对贴近生活实践的事实,在教学中注意教师的讲解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并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感知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和质疑,不断地去培养学生自信心。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才会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优化教学环境采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使用和推广,多媒体教学已经深受广大教师的青睐。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以往的“灌输式”教育方式。以往的教学都是教师在“读课文式”地教学,这样大大地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也使得广大学生对地理这门课程产生了厌烦心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多样性可以吸引学生的选择性注意,一般来说新事物容易成为人们注意的对象,可以通过图片和声音的方式把课本内容展现给广大学生。如它可动态地模拟水循环、大气运动、岩浆喷发、洋流等地理过程,也可以把宏观的星球、天体系统展示在学生的眼前,帮助学生快速、深刻地理解掌握地理知识。但是,在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时,教学软件的选择不可忽视,教师一定要和我们的课本教学内容相匹配,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软件。

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地理学科走进我们的生活

我们广大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当中去,把课本上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多观察的好习惯,有一些地理现象在课本上虽说是枯燥无味的,如果我们联想到实际发生时的情况将是另一番景象。自然现象的发生与人类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要爱护我们的环境,要好好地学习地理知识,将来更好地改善我们的地理环境。生活时时有地理,每一位学生都生活在地理环境的时空变化里。生活的地理“活”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实”而有利于体现知识的价值,“广”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但生活的地理知识“散”而不系统,“土”而缺少理论的指导,“浅”而没有钻研的深度。

四、结语

篇7

地理课堂提问思维能力自主学习在教学中适时地进行提问,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学生的未来也有诸多益处。但是提问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样的问题才有价值,才能对学生起到促进的作用。

一、根据教学目标设计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知识以及通过考试,然而对于学生自主性学习没有过高的要求,而新课程改革之后对于教学目标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学需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不止要会做题,更要学习思考的方法,建立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地理教学中,新课标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地理知识,更应注重学生的地理基础能力培养,包括:地理原理的理解和地理规律的运用等,从而提高学生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和思维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来设计问题。

如在讲授《地球上的水》这一章节时,教师要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问题。因此不妨设立下列的问题:地球上的水体有哪几种,最主要的是什么;分布在陆地上的水体占地球总水量的多少;淡水储量占地球总水量的多少;淡水的主体是什么。上述的问题在书上的图标或者文章中均能够找到答案,设计这些问题知识为了让学生了解地球上水体的组成,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信息并加以分析,得到想要的结果。在加强学生对于水资源的重视的同时锻炼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有效设计发问点

课堂上发问,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很重要。在合适的地方切入,提问能够不显得突兀,不打断学生的思维,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参加的积极性。传统的导入方法往往是在课程的开头或者是一个小节讲完了再直接导入问题,这种问题的导入方式要么让学生不知所云,要么打断了学生原有的思路。

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激发学生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因此在讲授时一定要注意插入点,才能引起学生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如:教师在讲课之前可以提到玩具鸭的故事,数十、年前,一艘从中国出发开往美国华盛顿州的货船在太平洋上突遇强烈风暴,船上的一个装满2.9万只黄色塑料玩具鸭的集装箱坠入大海。而在若干年之后,大约有1.9万只玩具鸭漂到澳大利亚、印尼、南美洲和夏威夷等地;另一批大约1万只鸭子则向北极漂去,在海洋上漂流14年、2.2万英里之后,这批鸭子抵达英国海岸。据悉,这批鸭子在全球引爆了“淘金热”,在收藏家手中,每只鸭子的价格已被炒至1000英镑。通过这个故事教师可以由此提问:玩具鸭子为何能够跨越2.2万英里到达英国?由此引出洋流的知识。

巧妙地创设各种情景来提出问题,引入教学的新内容,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会感到枯燥,能够有效提高地理课堂上的教学效率。

三、问题难度要适中

考虑到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对于学生的提问的难度要适中。问题过于简单,则学生觉得没有挑战性,不愿意回答这样简单的问题。问题难度过高,则学生觉得无从下手,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对于难度一定要把握好。

如在讲授欧洲的地理时,如果直接问学生伦敦为何被称为“雾都”,则学生会觉得难以回答,在学习了欧洲西部的气候类型之后,学生知道了伦敦受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风影响,这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因此四季温度变化不大,冬暖夏凉,空气湿润,多雨雾,秋冬尤甚。这才能回答出为何伦敦被称为“雾都”。同样,如果直接问学生:莱茵河为何被称为“黄金水道”,学生肯定也是一头雾水,但是如果告诉学生莱茵河全年水量充沛,自瑞士巴塞尔起,通航里程达886公里;两岸的许多支流,通过一系列运河与多瑙河、罗讷河等水系连接,构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水运网。莱茵河所流经的是欧洲的主要工业区,人烟稠密。德国的现代化工业区鲁尔就在它的支流鲁尔河和利珀河之间。在鲁尔河和利珀河之间,通过4条人工开凿的运河和74个河港与莱茵河联成一体,7000吨海轮可由此直达北海。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回答出为何莱茵河被称为“黄金水道”。

由此可见,在地理课堂上向学生提问时一定要顾及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按照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来设计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效地参与思考。

四、问题设计循序渐进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首先要有条理有顺序地设计问题,既要层层深入,又要突出重点,这就需要设计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提的问题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组成一系列层层递进、深入拓展、结构严密,连贯提问的序列。当然,循序渐进是对于一个方面的深化,因而无法估计到其他的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个问题,用其他的手段加以弥补。

如在讲授极地地区的地理时,可以设计下列的问题:影响气温的因素是哪些;南北极所处的纬度范围;南极地区西风漂流环绕,导致气候干燥,除此之外影响降水的因素还有什么;在向学生介绍了南北极基本的环境之后可以接着提出下列的问题:什么气压带控制南极洲;南极大陆附近存在什么洋流;西风漂流性质是什么;南极大陆处于什么风带的影响之中。在提出这些问题并且解决这些问题之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问题来加强学生对于极地地区环境的理解:我国南极科考站前五星红旗指向何种方向。有前面的问题作为基础,学生再面对这个问题就不会显得束手无策。

五、小结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想要表达好这门艺术,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注重多方面的因素,如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设计有效的发问点,设计的问题要循序渐进,注意问题的难度与学生的知识体系相结合等,在地理课堂中提出的问题唯有遵守了上述这些原则,教师提出的问题才更易被学生所接受,才能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指导下学习,最终获得知识。

参考文献:

[1]孟贤川.关于高中地理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探讨[J].读写算(教研版),2013,(24):226.

[2]吴旺炜.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技巧[J].新课程・中学,2013,(12):126-127.

篇8

关键词: 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教学 存在问题 对策

培养合格的中学地理教师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主要职责,其教学状况直接决定我国中学基础地理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多年来高师地理教学不断改革,然而这种改革不能适应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其中有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高师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师地理教育,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是重自然轻人文、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这些问题虽然几经改革,但仍停留在较浅层次,更没有与现代地理科学、现代教育学、地理信息技术和心理学等科学成果很好地联系起来,所以进行的改革是始终处在传统的教学理论与模式下进行的局部改革,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解决问题首先要发现问题,高师地理科学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种类多,课时少。

很多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繁多,只要和地理有关的科目都想开设,致使很多课程的内容存在重复现象,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如人文地理学中包含大量的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和人口地理学内容,它们完全可以合并成一门课程。而且有些地理学的基础课程,因教学时数少,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如有些院校自然地理学基础、地球概论、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学科的教学时数只有64学时,完成教学任务相当困难。课时不够用只好减少教学内容,以牺牲学生利益为代价。

2.课程内容老化,赶不上时展。

课程陈旧是大部分高校地理科学专业普遍存在的现象,有些院校使用的教材到现在仍然是“古董”级版本,如有些院校使用的人口地理学还是张善余编著的1999年7月第一版。在世界人口飞速发展的今天,仅教材中引用的数据这一项就已经赶不上时代的发展了。更有甚者,有些院校使用的土壤地理学还是1983年版的,可以推算一下,它的年龄比学生还大。当然,地理中的基础知识,尤其是自然地理知识是不会有太大变化的,但地理总是和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教材版本也应与时俱进。如果学生在大学学到的是过时的陈旧知识,那么学生毕业后就很难胜任教学工作。

3.对实践课程重视不够。

这里的实践包含两层意思:首先,地理课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大多数高校的地理实践课所占课时数偏少,一般是任课教师根据教学进度组织少数几次野外实习,这远远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经费短缺是主要原因;其次,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教育实习期短是目前多数高校存在的问题,还有些学校让学生自己找实习学校。这样易使学生游离于教育实习之外,甚至出现通过关系出据实习鉴定材料的情况。这种变味的实习,很难发挥其应有的提高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作用。

二、高师地理教学改革的对策

1.全面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是地理教学的目标。地理课程的设置应围绕这个中心进行整合。将重复和陈旧的内容剔除,将地理学的核心内容和前沿知识传授给学生,大量开设专题性研究课程,增加地理实践课程,为大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基本构想是,大一、大二开设六门专业基础课:自然地理基础、人文地理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地理信息技术、中学地理教学法;大三、大四开设专业选修课,如乡土地理研究课、地理实习实验、中学地理教材研究、计算机制图等。同时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特长,将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实践中,直接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创造环境。

2.加强对师范生进行地理新课程理念的培训。

在高师地理教学中融入地理新课程理念,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中了解地理的功能与价值,培养人文精神、科学态度、爱国情感和环境伦理道德,树立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他人与其它文化,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全球意识。师范生毕业后到中学任教,面对的都是新课程、新课改、新理念、新教材、新方法、新评价等,要使师范生一到中学就能进入角色,适应新课改,就需要在师范院校完成新课改的一系列培训,使师范生理解新课改的基本理念,熟悉地理新教材,掌握新方法,全面提高对新课改的适应能力和胜任新课改的能力。

3.加强对师范生的职业技能训练。

地理专业的师范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应进行地理教学实践、教学三板技能、教学课件制作等一系列的职业技能训练,并且要到中学教学一线去接受实践检验。有些大学近几年将教育实习期延长,把原来两个月的教育实习改为半年的顶岗实习;学生不但要承担地理教学任务,而且要担任见习班主任工作,这一做法能使师范生的职业技能得到全面提高,值得借鉴和推广。

4.加强对师范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现在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孤僻、任性、个性强,如果没有完善的教育、科学的引导和实践的磨练,就会使他们在工作中我行我素,自以为是,人际关系紧张,缺乏合作意识。因此,在校期间要通过各种方式对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职业素质,使其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真正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先”。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高中地理;创新性教学;问题;对策

开展创新性教学既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充分运用,地理学科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相对落后,创新性教学显得非常有必要。因此,要把创新性教学作为高中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贯穿到新课程教学全过程,展现出地理学科的魅力。

一、当前高中地理创新性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教学设施难以跟上创新性教学的需要。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各种教学内容的实施,需要相应教学设施的匹配。否则,课堂教学的方式单调、教学内容难以有效传递,就难以说是创新性教学。从目前情况看,由于教育投入不足,经费有限,大多数学校无法添置齐全必需的地理教学仪器设备,特别是一些偏僻的农村学校只有一些挂图、简单的图书,其他的设备可以说是要什么没什么,教师手头只有课本和教参,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难以施展手脚,一些创新方式难运用,一些课程要点难以讲到位,帮助学生理解、消化课程内容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经历,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例如:在高中地理《地球的公转》一课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如果缺乏相应的教学设备,通过挂图、插图等,难以使学生在感知上形成完整的认知,理解起来的难度也比较大。如果能够有现代化的电教设备,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能够清晰地展示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点,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这一地理现象。

2、教学水平难以跟上创新性教学的需要。通过听课走访,相当一部分地理课距新课程改革对地理教学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一方面教学方法呆板。很多课程还是采用老办法进行传授,教师向学生提问的多,引导学生主动发问的少,忽视学生这一主体在教学中作用的发挥;教师提问大多以知识训练为主,提出一些具备思维性、启发性的问题很少,课堂上学生永远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自主探究、创新意识被压抑,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教材钻研不够。有的教师对钻研教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钻研教材意义不大,只有吃透教材,按课本内容教学,就能够达到授课目标。有的教师虽然有钻研教材,但钻的不够深、不够透,停留在表面,教学水平没有得到有效提高,钻研的功能没有发挥。有些教育主管对教材钻研工作不够重视,未进行系统的组织实施和监督,钻研教材的氛围没有造起来。

3、师生素质难以跟上创新性教学的需要。一方面教师素质有差距。新课程新标准,要求高中地理开展开放式教学。有的教师面对新课程仍然采用以往的课程模式,无法与新课程对接,总感觉有力使不出;有的教师虽然能够认识到新课程的地理课是以学生为本,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但如何使学生“学”懂、“学”会、会“学”,还没有找到很好的办法,还在摸索中。从一定意义上讲,新课程的创新性教学在实践中就是要与时俱进,改变旧有教学模式和方法,寻找新型教学模式,对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学生基础较薄弱。虽然我们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受现行招生政策影响,在初中阶段地理课在初二就已经完成学业的修学。这导致学生上高中后还要重新再补上一年的地理知识空白期。有的学校认为地理是副科,在地理课时,以实用主义为前提,根据大纲要求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机械的背什么、不求甚解,并未真正掌握地理知识。这些都导致地理知识较好的学生很少,高中地理课还得补上初中的课,严重制约创新性教学的展开。

二、实现高中地理创新性教学的对策措施

1、转变教学方式方法。高中地理新课标的实施,需要新的教学方法与之相匹配。特别是高中地理课程中较多的地图,通过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把教科书中的地图变成电子地图;把教科书中的插图由静态的平面图变成动态的三维模型;这样学生理解和吃透起地理知识点就显得更为容易和直观。同时,在教学方式上也要与创新性教学相吻合。要根据不同章节、不同内容采取相宜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体验式、讨论式等。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2、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教师素质至关创新性教学的实施成效,要切实将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作为一个重要环节来抓,使他们能够与创新性教学接轨。教育部门应定期组织对高中地理教师进行培训,围绕创新性教学主题展开,采取专题报告、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进行,确保培训取得实效。学校要为高中地理教师培训创造条件,安排外出学习进修,借鉴他山之石,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高中地理教师自身也必须加强学习,学习高中地理新课程及相关地理学科理论知识,储蓄丰富知识,改变教学理念,以适应创新性教学的需要。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性教学更加注重知识的获得、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发展、情感意志的培养、思想品德的塑造,而这些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才能促使学生获得真知、取得进步,完成教学任务。一要给学生创设一个真正学习的情境,通过一些地理情境的设计,场所的提供,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习的兴趣。二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去探索,去寻找地理学科的魅力。三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有很多学生存在不会学的问题,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学科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用启发式等教学方式,带动学生去学,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作者单位:南安国光中学)

参考文献:

[1]李石永.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J].地理教学.2006.9.

[2]李霓.地理教学中的创新性思维培养[J].榆林科技.2011.4.

篇10

一、概念

我所说的问题教学,就是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在老师有目的的指导下,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取得直接知识,需求新鲜知识,通过发挥集体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科学提问的思维得到形成和发展。

二、实施问题教学法的基础是让学生根据教师板书进行自学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加大了人文地理知识的比重,充实了人文地理内容,特别是人口地理、城市地理、政治、交通、商业地理等内容大大增加,在大量人文地理素材面前,要学生能把握好当代人地关系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就必须培养学生好问、多问、深问的习惯。学生提出地理问题的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的培养,而问题教学发落实才会有坚实的基础。

三、实施问题教学法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勤于提问

在新教材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去学习地理的能力。所谓提出问题去学习指的是学生在地理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行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性活动,获得地理知识技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与传统的学习相比,问题教学法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因而,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关注学生问题提出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关键。教材中许多研究性课题,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这就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要使学生有能力解决这些课题,在新教材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而且要加强对他们创新性思维方法的训练,如归类、类比、联想、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等思维方法的训练。创新思维的基本模式可总结为:创设情景――激发生疑――启发思维――鼓励讨论――解决问题。例如,在《海路的变迁》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有关资料,讲叙沧海桑田的变化过程,之后再结合前些年印度洋海啸灾害,创设板块对火山地震影响的情景,让学生开展丰富的联想,联想海啸与地震、地震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进行归纳分析,使学生认识海啸产生的原因,然后进行综合分析,从中得到解决问题的结果。

四、实施问题教学法的重点是教会学生学会提问题,实施问题教学法

根据地理新教材用可持续发展观念构建教材的框架特点,在问题法教学中,问题的主要内容应该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21世纪的社会将是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社会,与此同时,也将伴随人口激增、资源缺乏、坏境污染的诸多课题。如何发展才能趋利避害,成为摆在世人面前的重大课题。具体地讲,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生态持续发展,即强调发展与资源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经济可持续发展,即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质量,更要提高质量和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持续发展,即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这些新教材内容的把握,无疑取决于学生如何开展自学和相互合作活动,指导学生进行自学,自己找问题学习。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学生要自学内容的具体情况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教授提问题的方法,这样做,能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实施问题教学法的形式

在新教材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法一般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教师引导的自学学习。

教师引导的自学学习,其基本过程可阐诉为:出自学题――学生自学找答案――学生相互提供答案。例如:在《影响气候的因素》的教学,教师通过设计一道自学题: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气候的最重要的自然因素有哪些?各举一个例子。我先引导学生抓住这一问题去主动看书、查找资料。为了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允许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组内相互讲叙自己的答案。之后教师抽个别小组进行检查,并在班上让小组长代表本小组发表意见,以供其他小组参与讨论和补充。

(二)、小组合作的自学学习。

新地理教材内容丰富,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高,在问题法教学中,组织学生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例如在《国际合作与国际组织》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关于我国加入世贸,首先要做好哪几项工作的讨论。讨论可分小组进行,小组内学生自行进行分工搜索有关加入世贸的利与弊的资料,然后每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共同探讨适应面对世贸的机遇和挑战,结合现代世界上的动荡不安有哪些重要国际组织去处理的问题(国际组织的主要功能)。

(三)、开放式的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