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课程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25 17:24: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声乐教学课程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声乐教学课程总结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声乐;课程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5-0259-01

一、高职院校声乐课程教学的目标

高职院校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声乐课程教学也需要有计划地制定教学目标,培养新时代的音乐人才。高职院校声乐教学要以培养学生个人声乐能力为目的,将学生的个人音乐素质通过声乐的形式激发出来。高职院校声乐课程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共同制定学习目标,与学校目标接轨,渗透学校文化,结合每个学生的声乐特点,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

一是要从音乐基础知识抓起,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二是要擅于把握声乐课程教学的技能,进一步提高歌唱水平;三是要理解和掌握声乐课程的内容;四是要熟悉声乐作品的语言与歌唱形式,灵活掌握声乐在歌唱中的作用与效果;五是要总结发声的方法技巧,灵活变换发声歌唱。

二、高职院校声乐课程实施原则

(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高职院校课程的选择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要将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以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就业为目的。

(二)趣味性原则

高职院校课程的开发需要优先考虑学生的兴趣,这也是学生学习声乐课程的前提条件。在声乐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动态,注重兴趣培养,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三)教育性原则

在高职院校担任教学工作的教师都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在对文化知识进行讲授的同时,也伴随着个人素质的传播,声乐课程要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和文化知识为目的,加强学生对音乐的审美。

(四)整体性原则

高职院校声乐课程是由相关教育部门经过统计研究,为学校的长期健康发展制定的学科,贯穿了实践性、教学的可行性、学习的有效性,进一步提高和保证了高职院校声乐课程的开展。

(五)差异性原则

高职院校声乐课程教学,必须要从实际出发,看到每个学生的性格特c,考虑学生的差异性。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不同,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别给予不同的学习目标,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

(一)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原则

首先,运用正确的方法,理论联系实践,从实践中寻找学习方法,夯实理论基础,在实际操作中能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课程的学习中。其次,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技能,做到创新思维,推崇新的理论方法,为学生推荐更多有学习价值的声乐作品。再次,高职院校声乐教学要以教育为根本目的,引进先进的教学技术,传播先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声乐中得到熏陶。

2.课程基本内容

(1)声乐基础理论与知识。包括声乐的基本概念、歌唱器官的生理结构、歌唱呼吸原理与机能、歌唱发声与共鸣原理、歌唱的声区、歌唱语言与运用规律、歌唱的心理基础、人声的声部、声乐的演唱形式、声乐作品的体裁。

(2)声乐基本技能与方法。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歌唱技巧和呼吸方法,在长期的实践中要有一个正确的歌唱姿势和气息。养成标准的训练方法。

(3)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教学实践。每一项技能都需要实践来检验,声乐也需要在实践中寻找总结经验,要在声乐教学中注重学生的音色、嗓音,对学生多做一些课外辅导来补充课内的不足。

(二)课程教学

1.以本课程纲要为依据。任课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别为学生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内容包括:目的要求,周进度和阶段进度,应完成的练声曲、歌曲的数量和具体曲目,技能技巧训练,教学实践等。

2.课程教学内容的实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声乐理论修养、声乐技能训练、声乐审美鉴赏、声乐演唱实践四方面有机组合。各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教学方式,分别采用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等多种授课形式。

3.将声乐理论知识与个人音乐素质相结合。把理论知识与个人音乐修养结合起来,唱出各个流派的不同特点,灵活把握声乐艺术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史春梅,金顺爱.伊犁师范学院新型声乐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构建[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篇2

关键词:民办院校音乐专业;声乐课程;创新教法;评判机制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2)02-0089-04

随着国家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人走入了艺术行列的学习,学习音乐专业的人数也与日俱增。由于招生数量的变化直接影响到质量的变化,这为民办院校音乐专业的发展带来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挑战。

一、民办院校声乐学生进入大学时的音乐素质现状与给声乐课程教学带来的困难

(一)现状。民办院校学生的录取批次一般为最低批次,即第三批A类或B类。学生综合素质都不是很理想。民办院校中的艺术类学生,包括音乐专业的学生,不管是从文化综合素质来讲,还是从专业文化综合素质来讲,层次普遍较低。民办院校中音乐专业的学生,虽有部分同学是为混文凭,混时间走进大学的,但大多数同学还是怀着对艺术或音乐的兴趣进入大学的。但他们对音乐专业的了解相当缺乏,可以说对声乐基础知识与对声乐的认识几乎为零,很多进入音乐专业的同学在进入大学很长一段时间都习惯性地把声乐课同中小学音乐课混同一起。除此以外,这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相关音乐知识和音乐能力,如对五线谱的认识、乐理与视唱练耳、钢琴、音乐欣赏和艺术综合修养偏低等。对这样一批热爱音乐,却又存在着明显先天不足的民办音乐专业大学生,我们要如何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人才,如何提高他们的音乐专业知识尤其是声乐技能的培养,值得我们思考。

(二)困难。在大学里,本科专业学制是四年制,然而正式在学校上课的时间也就三年多。为了实习、找工作,大四踏踏实实学习的时间很少。这点时间对于声乐教学显然是很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不仅要提升学生声乐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是有一定难度的。声乐课程的教学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它可以有大方向的教学计划或规划,但因为声乐教学的个体差异性,不宜对教学过程做很具体的实施性计划。人们常说“有多少人就会有多少种声音”,形象地道出人的声音差异性;加上每个学生的领悟力、文化综合素养、音乐综合素养、气质及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在千变万化的声乐教学问题面前,需要声乐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并准确地判断出学生的优缺点,及时与学生交流、与同事探讨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民办院校音乐专业声乐课程教法的创新

面对民办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的现状,如果一直沿用专业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势必不会太理想。民办音乐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是培养具有一定歌唱和音乐教育技能,为小学、幼儿园、青少年宫、地方剧团或企事业单位提供合格、有一定音乐特长的文艺人才。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坚持歌唱与艺术实践同步进行。因此,在声乐课程教学方法中,我们需要不断探究与创新,以适应民办院校音乐专业的学生。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声乐教学实践,从声乐教学内容的展示、声乐教学方式方法、以及声乐课程的艺术实践方面提出一些观点与建议。

(一)加强声乐课程教学内容感官的形象化与直观化

民办院校音乐专业在声乐课程教学中,声乐教师一般都使用钢琴弹唱教学,借助于自己长期积累的歌唱经验,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来训练学生的歌唱技能,实现教学目的。这种传统教学常常让原本抽象的声乐教学更加抽象,不利于民办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对声乐课程内容的掌握。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掌握声乐课程的内容,笔者建议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加强教学硬件设备建设在声乐课程中的运用。要提高民办院校音乐专业声乐教学质量,使学生真正获得声乐知识技能,必须让高科技走进学堂,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学生。首先,采用高科技教学手段,如电脑模拟发声形态和喉肌、呼吸肌群的运动状态等图文并茂的方式,使学生了解歌唱发声运动原理,获得自我调控与练习、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利用摄像机拍摄整个上课过程,学生课后通过多次观察上课情况,认真揣摩老师的讲解和示范,慢慢自觉吸收。再次,在课余时间,学生可以利用录音笔把自己练习的声音录下来,与课堂上教师要求的声音作对比,提高自己对声音的辨别能力。通过这些高科技工具的使用,可以使学生上课或课余时间练习时对声音的认识更加形象化,把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与直观化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清晰地、形象直观地感受正确的声音,有利于学生对抽象声乐学习的形象掌握。

2.加强声乐教学过程中形象言语的运用。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我们习惯使用两种教学语言进行教学。一种是科学地、真实地叙述情况的语言;另一种是用形象化、直观化的语言,它包括形容性、诱导性和比喻性的语言。针对民办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声乐教学中,要多用形象化、直观化的语言。例如,一个学生气息不深,不会用横膈膜向下和小腹扩张的感觉去吸气,要么就是“挺肚子”,要么就是“耸肩膀”,如果教师总是说“横腼膜”要放往下放,没学过声乐或声乐基础不好的人都会很迷茫,但是如果教师要求学生像“闻花”一样地去吸气,学生会在“闻花”的动作中很快找到横膈膜下降的感觉。

3.加强教师肢体语言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在民办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运用形象直观的口头语言对学生进行启发,让他们更明白音乐的技巧内容以外,我们还应加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肢体语言对声乐技巧内容的形象描述。通过教师的肢体语言启发来帮助学生达到歌唱技巧。比如:在歌曲演唱过程中,引导学生演唱抒情作品时,我们的手势可以轻柔一点;反之演唱坚定作品时,我们的手势可以有力度或者手势有力度地跳耀。或者,在唱跳音练习时,老师的面部表情或者肢体语言表现出来的是很轻快的,可引导学生在练唱时达到比较好的状态。

(二)加强声乐课程教学形式与方法的多样化。民办院校音乐专业在声乐课程教学中,长期以来沿袭了艺术院校声乐课的经验式教学方法,就是一对一小课教学。这种传统教学方法在面对民办院校音乐专业学生时,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就不是很理想了。因为民办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嗓音条件千差万别,入校时的水平也参差不齐,对教师示范讲解的领会也存在着个体差异,常常是上节课说过的问题下节课接着重复处理,导致声乐教师常常会做很多无用功,让民办院校的声乐教师很头疼。即使少数学生的歌唱技能得到了提高,那也不过是一时跟着感觉走对了,一旦失去了教师的监控,便会原地踏步,甚至退步。针对这一现状,笔者建议民办院校在声乐课程教学形式与方法上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小课(一对一)与集体课(一对多)的融合。小课一般是专业音乐院校最常用的一种上课方式。它通常以一对一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小课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练声、歌唱教学和作业讲解与示范。集体课又可以分为大班课、大课和小组课。大班课用于声乐理论教学及最基本的声乐发声实践教学。这种形式课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歌唱器官和它们在歌唱中的功用、歌唱的发声原理与特点等。大课一般用于初级声乐教学,针对大一年级新生为主,建议教师根据学生的声乐基础程度、嗓音条件和特点以三至五人为一组。练声、作品演唱环节每组轮流进行,未轮到的小组可以在旁观摩或自行练习。小组课被大部分专业院校用于二年级及以上年级的声乐教学中。建议教学组织模式与“大课”相同,人数可增至六到八人为一组,但各教学环节时间可以延长,讲解可以更加详细。通过小课与集体课相融合的教学方式,有助于调整学生单独面对老师时的紧张心态,还便于学生在自己迷茫的状态下,通过其他同学的演唱来寻找自己演唱的方法。

2.组织安排“小老师课”。“小老师”课与以上三种集体课有所不同。它依托民办院校音乐专业声乐教师所带的二年级下期和三年级及其以上的学生来开展。把每位专业教师的学生按年级为单位分组,专业老师作为指导教师,每周由组里一位学生当老师,一名学生当学生,其余同学旁听,认真做好笔记。一堂课结束后,由专业老师与学生们共同交流,对本堂课的内容做出点评,对“小老师”的语言表达问题、作品的理解与伴奏的编配问题、发声技巧等问题共同探讨。这种形式不仅可以加强“小老师”专业水平综合化的提高,也可以促进本组学生积极交流,提高同学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加强声乐课程艺术实践的多层次化

声乐是一门表演艺术。它的表演离不开舞台,在舞台上面对观众演唱的感觉与在琴房里面对老师一个人演唱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在舞台上会将自己在课堂上没有意识到的缺点和错误直接真实地表露出来,通过在舞台上的表演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许多课堂上根本无法感受到的东西。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在舞台上的表演,对比检验自己课堂教学中的成绩和不足,并且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教学调整。因此,我们在提倡多实践的同时,还应加强艺术实践的多层次化。

1.加强班级音“月”会的举办。以民办院校音乐专业的自然班级为单位,各班每月定期举办音乐会,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表演形式出现在民办院校的校园里。各年级各班的音乐会活动的展开,不仅可以让音乐专业的每位学生都有上台演出的机会,加强自身专业的磨练;而且学生们通过观看各年级各班的音乐会,可以积极有效地促进自己专业的提高。同时,这对学院学习氛围的促进也有帮助。活动的组织者可由班干部牵头安排,让每位同学都有担任活动组织者的机会。这样可为学生们提前锻炼如何搞好一场音乐会做铺垫,为学生们今后进入社会后能更快更好胜任文艺工作做准备。

2.定期举行优秀学生的音乐会。虽然民办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层次不一,但是仍有些相对优秀的专业学生,为了将这些同学凸现出来,并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让优秀学生更加优秀和成熟,让较差的学生能够以此为参照,看到差距找出不足。以声乐教研室为单位,制定一学期一次的专业尖子生汇报演出的活动计划,汇报的标准要求完全以演出和比赛的形式呈现。为了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到这种系统的教学实践,坚持采取主动报名的形式,一学期进行一次选拔。学生们为了能够争取到这种实践机会,一定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并花更多的时间和心血投入到日常的练习之中去。经过几次汇报以后,学生的演唱能力有明显提高,整体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

3.加强同当地文广新局、文化馆、社区的联系,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与实习基地。经过一系列的实践教学,我们的学生在逐渐成熟,演唱技能和综合素养都得到了逐步提升,但是在参加比赛和社会上的演出活动时,仍然感觉到与专业演员有着明显差距。主要表现在舞台经验不足、不够自信,虽然技能技巧上有一定的实力,但是整体表演显得气质不足、稚嫩、胆怯。针对这种情况,为了让学生们有更多的锻炼平台,我们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以音乐专业为主力建立了一个艺术实践团队,加强了同当地文广新局、文化馆、社区的联系,尽量多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演出和实践机会。通过这样形式的锻炼,学生们的演唱和综合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民办院校音乐专业声乐课程评判机制的构建

任何一种教学评价方法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缺陷,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界限。由于声乐课程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多因素制约性以及教学评价技术和手段的局限性,使得任何一种教学评价方法都不可能很好地运用到声乐教学评价中去。为了检验民办音乐专业声乐课程教学的效果,提高民办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的质量,有必要对声乐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检验并作出相应的评判。如何构建声乐课程的评判机制,值得我们研究。

(一)声乐课程评判机制构建的重要意义

1.声乐课程评判机制构建对声乐教学具有导向作用。导向作用是指教育评价本身所具有的,引导评价对象朝着理想目标前进的功效和能力作用。在声乐课程评判机制构建中,有什么样的评判内容,声乐教学就会注重被评判方面的内容,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向着评判机制中的方向努力。对声乐教学来说,这些评判内容、评判标准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发挥着导向功能。在声乐教学中,师生们必须按目标努力,才能达到合格的标准,否则就达不到合格标准,得不到好的评判。

2.声乐课程评判机制构建对声乐教学具有鉴定和规范作用。规范是导向作用的最终目的。要对声乐教学进行规范,就要让声乐教育评判机制对声乐教学对象进行鉴定并作出判断。声乐教学评判机制对教学的鉴定和规范作用主要体现在:检验声乐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总结声乐教学经验的成效。随着教育部对民办院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实施,使得民办院校各种教学文档的规范性加强了。比如,登分册上各种分栏的设置就加强了教师对整个教学情况的反思,甚至给出具体的措施和方案。

3.声乐课程评判机制构建对教学具有改进作用。声乐课程评判机制的构建对教学还具有一定的改进作用。评判机制的构建促进了声乐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声乐教学的改革。声乐教学方法的改进是基于评判机制评判做出反馈以后的反思。目前声乐小组课是公办音乐专业以及民办院校教学改革或改进的重点,对声乐小组课的界定与研究意见不一。因而,我们应该从课程大纲的角度出发,从对学生的影响出发去研究并作出改进。

(二)声乐课程评判机制构建的原则

1.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公平原则体现在评判机制内容的构建上必须对任何教师和学生一视同仁,不得有任何偏袒。公开原则是指评判后的数据资料一经整理必须及时全院张榜公示,让教师和学生全面了解别人眼中的自己。公正原则体现在学院领导对评判后的数据资料经过认真分析探讨后,对教师和学生作出公正的评价。

2.坚持客观性与整体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声乐课程评判机制构建的原则里,客观性原则既是对声乐课程评判公正性的保证,也是公正性的前提和基础,是声乐教学评判机制构建的基本要求。整体性原则是指要从声乐教学评判机制构建的整体出发,树立整体理念,多角度、深层次地进行多方面评价,防止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出现。

3.坚持科学性与指导性相结合的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声乐评判机制构建的基础与核心是科学的。声乐教学评判机制的构建必须具有鲜明的科学性,这样对其所进行的评判才具有科学性。声乐教学评判来源于声乐教学实践,反过来又要服务并指导声乐教学实践。

(三)民办院校声乐课程评判机制构建的内容与方法

1.评判机制对学生的评价。在民办院校对学习的评价主要是由声乐教师负责的。建议以诊断式、形成式与总结式三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对学生进行评判。

诊断式评价。在民办院校中建议从以下两种形式开展:一是以对初入大学的大一新生一进校便开始进行的摸底考试形式展开,对大一新生的声乐演唱底子作出初步判断,为声乐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与自身的教学优势相结合来选择学生提供参考。二是对大二、大三、大四的全体学生进行的评价。以每年寒暑假回校后的第一周,对所有年级的学生按年级展开摸底考试的形式展开。自古流传着一句“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老话。它道出了我们声乐专业每天练习的重要性。这样使学生即使在假期之中,仍然不敢轻易懒惰,放弃对专业的学习与练习,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提高,实现 “笨鸟先飞”。

形成式评价。形成式评价针对大一到大三的全体音乐专业学生。每学期所进行的声乐期中考查与期末考试是形成式评价最常用的评判方式。教师通过观察学生期中考查或期末考试的表现,来判断学生这一学期学习的情况,包括对声乐技巧以及舞台表演的掌握,从而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检验,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总结式评价。总结式评价主要针对民办院校音乐专业的大四学生。到了大四下学期,音乐专业的准毕业生必须以个人的形式或者两到三个人的组合形式举办一场“毕业音乐会”,向社会、向学校、向父母、向师弟师妹展示大学四年的学习成果,接受社会、学校以及父母的检验。

2.评判机制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在民办院校里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应从学生对教师的评价。院校级领导对教师的评价以及同专业同事之间的相互评价三个方面来进行。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是整个教学活动中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结果直接影射出学生对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的认可程度。这对教师教学后的反思起一个反馈作用,也为教学督导部门的教学管理提供一个方向。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一般以问卷调查和网评两种形式展开。

院级领导与教研室主任对教师的评价。院级领导与教研室主任对教师教学评价包括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及备课、讲课、课后辅导等以及教师素质即思想、道德、业务等素质的评价。评价的方法可以从教案检查、课堂深入、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检查、观摩教学等方面展开。

同专业同事之间的相互评价。音乐专业的教师,工作地点都在同一琴房大楼里。通常琴房都是紧挨着的,同事之间一起交流工作非常方便,彼此了解深刻。通过相互评教的方式,可以从同专业教师的角度评价来全面了解我们的教师。这样对教师的评价显得更加全面、周到。

以上三种对民办音乐专业教师的综合能力与水平的评判,都要以评级打分的方式进行,并分项分条对教师进行评价,最后汇总统计。将评判结果作为教师奖罚、评聘、晋职、评定专业技术职称的重要依据。

篇3

关键词:初步探编;声乐教材

一、初探声乐教材编写的研究依据

歌唱一直是人类表达、交流思想感情的最自然的方式之一,也是儿童表达自己思想的一种方法,特别对于学龄前的儿童而言,歌唱更是孩子们童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声乐技能技巧的把握和运用是实现目标培养的重要科目之一,那么如何向社会输送更多出色的、优秀的具有较高歌唱教学能力的幼儿园教师,这对肩负着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和研究的声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说在目前的声乐课程教学中,声乐教师如何使学生掌握学龄前儿童声音和成人声音的生理特点;如何通过声乐教学实践使学生学会把歌唱活动作为幼儿审美活动的重要内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如何教学生学会模仿儿童的声音用自然、舒适、松弛、好听的声音歌唱;如何通过声乐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欣赏到更多的中国的、外国的、民间的、创作的中外优秀歌曲作品(包括成人歌曲和儿童歌曲),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等诸多问题,由此迫切需要声乐课程教学应与时俱进地进行教学体系的实践与研究,以及声乐教材的探编与创新。

教育管理系自成立招生以来,按照学前教育专业目标培养的要求,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中开设了声乐课,这是学生的专业必修课。而在多年的教学中,纵观全国的学前教育专业都一直没有符合本专业特点的声乐教材,也就直接影响着声乐教学体系的统一和建立,目前,在全国高职高专类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中声乐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不是对演唱要求过高、专业性太强,就是缺少实用性、实践性、针对性和趣味性,因此,整个教学体系也显得很凌乱,标准不一。那么,如何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呢?依据综上所述,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师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吸取和借鉴同类如钢琴、舞蹈等课程的经验,初探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教学领域的声乐教材编写,以此来促进、统一和规范适合所有学前教育领域的声乐教学。

二、初探声乐教材编写的研究内容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近年来所使用的教材多为高等艺术院校(四年制)所使用的教材,即: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的《声乐基础实用教程》。这本教材有其可取之处,比如:都可针对成人的声音特点进行正规的声音发声技巧训练,达到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训练声音的目的;都可开拓学生的眼界,了解更多的中外艺术、民族歌曲等等。但随着社会对幼儿园教师声乐技能水平要求的提升,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已经不能完全适合本专业声乐教学的特点和现状,不适应社会对该专业人才培养在声乐技能技巧能力方面的高水平、高要求,因此自然凸显出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联系的不紧密性、不协调性,比如:(1)教学内容没有儿童声音生理特点发声方法方面的教学;(2)没有儿童歌曲演唱方法方面的教学;(3)没有歌曲表演方面的教学;(4)没有变换多种演唱形式如(轮唱、接唱、二重唱、合唱)等方面的教学;(5)更没有统一的声乐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础等等。很多教学内容方面的匮乏都将成为声乐教材探编的主要研究内容,那么,在此归纳总结出以下两个主要方面的研究内容:

1.实践与创新声乐课程教学体系的研究。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材不能等同于其他类的声乐教材,它的专业性不能太强但一定要会,它所涵盖的知识面不能太窄太粗,要广而精,依据教学对象是幼儿的特点,教材的内容不但要包括“成人声乐训练”的内容,还要包括 “儿童声乐训练”的内容。应着重对成人与儿童二者声音的生理常识、基本演唱技能方法和基本艺术处理等内容的安排与学习,其目的也是满足学生将来从事幼儿园音乐教学在声乐演唱声音、表演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2.探编声乐教材的结果模式是教材小样。编写一套适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的《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程》这一教材,并以小样的形式进行内容的编辑和整理,包括“成人声乐歌曲演唱教程”和“儿童声乐歌曲演唱教程”两个部分及其相关内容共同组成。

三、初探声乐教材编写的研究方法和基础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材内容的编写离不开研究方法的确立和应用,也就是说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进行教材内容的探编决定着内容的合理与规范,更是声乐教学体系统一的基础。那么,在教材编写方面需要运用的方法可归纳为:1.声乐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研究采用:(1)讲练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教师示范性讲授与表演,学生模仿式学习与运用来体现;(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把课堂教学与舞台表演、技能比赛、幼儿园实践教学等多种参与实践活动的方式相结合。2.声乐教材探编研究采用:(1)收集整理研究法,对中外经典的著名的艺术歌曲、民族歌曲、儿童歌曲等进行筛选和整理;(2)编辑、自创研究法,经多年的实践经验检验,教师自编自创适合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声音特点的歌曲和伴奏;(3)讨论研究法,教材的编写需要一个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因此无论是教师的还是学生的,只要非常合理并且适合声乐教学,就给予积极地采用;(4)广度与深度相结合研究法,通过对音乐、艺术、美术、文学等各领域知识的搜集和整理,进行广而精的应用。

有了研究方法,那么基础的确立也就不言而喻了,方法决定基础,依据方法的两方面确立了基础的两方面。

(一)理论基础

在对全国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实际情况进行的调查了解和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理论多年的探索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和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声乐基础和声乐知识结构,以及在声乐课程中可能支配的声乐教学课时,社会对我校培养的幼儿教师声乐水平的认可来作为教材探编和改革教学思路、理念的理论基础。

(二)实践基础

教育管理系自成立以来至今,多年的教学中每学期都面向全系学生进行声乐比赛评比活动,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学生到各级各类幼儿园观摩歌唱教学活动和声乐演出活动;每周都进行声乐抽考观摩活动,全体声乐教师也经常针对各种教学活动进行充分而认真细致的讨论研究。此外,近几年,声乐教研组的教师经常下到幼儿园收集整理幼儿园歌唱教学中经常用到的、儿童喜爱歌唱的、有重要教育意义的歌曲作品,同时观摩并指导学生的歌唱教学活动,积累了很多的实践教学经验,很多教师已经多次在省级、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声乐教学类论文,参加各种市级、省级演出比赛并获奖,在多年的教学中收集整理评价了大量适合声乐教学的歌曲,这是课题立项研究的实践基础。

四、初探声乐教材编写的学术价值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实践设计的思想是:将实践与创新的理念以教材的形式贯穿在整个教学中,并转化为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最终的目标就是培养合格的、具有较高歌唱教学能力的幼儿声乐教师。因为歌唱既能给儿童的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又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既能在潜移默化的审美熏陶中陶冶儿童的情操,又能启迪儿童的心智、完善儿童的品格,所以声乐课程自然成为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程中的重要领域,在国内外同类课程中占有不可缺少的,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支柱技能教育。

初步探编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材,本身的这一研究过程将通过教学实践与创新来完成,相信以小样的形式编辑和整理后,再以实际教学进行应用实践,那么最终出版发行的这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程》将会是填补省内、乃至国内同类课程没有统一标准教材和教授方式的一个空白,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可以说,学前教育专业的全体声乐教师,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探索都在为这本教材的编写作了充分的准备,我们会尽可能的将教材内容、教学体系既做到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特点又符合声乐教育的一般规律,既注重科学性更强调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我们相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新教材和教学体系的系统学习,都能掌握必要的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声乐技能以及学前儿童声乐教育理论知识和实际教学能力,也能更好地接触和积累学前声乐教育的有关素材、培养相关素质,为今后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将来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黄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王懿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吴英.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6

篇4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模式;高校声乐课程;应用;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23-01

高校声乐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高素质音乐师资人才,在教学中注重对理论的传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但高校学生存在个体化差异,与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相比,混合式教学模式,更符合大学生声乐学习需求。基于此,加强对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声乐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概述

混合式教学模式包括课程导入、学习支持、学习活动以及教学评价四个环节。从上述四个教学环节来看,混合式教学针对不同教学要求,通过多种实现途径。为了确保混合式教学能够顺利开展,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方式,将学习活动作为中心,引入多种活动理论,提升教学的活动化。

二、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意义

第一,对于学生来说,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该模式中,通过任务驱动设计教学、通过小组合作教学等,提升学生竞争意识,并树立团队合作的意识,能够通过协作解决问题。同时,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加直观的体验,有利于让学生对本专业更为了解,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第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教师不仅承担着授业解惑的重担,同时也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以及实施者,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实践搜集资料、搜索案例等,然后优化这些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同时,能够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符合我国深化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

第三,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混合式教学受到空间、实践的限制较小,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学习,这种模式不仅为学生学习提供方便,也为教师进行教学辅导提供便利,让教学方式更加灵活。

三、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声乐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进行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为学习者学习做好准备,高校声乐知识包括基础理论知识以及歌唱练习两部分内容。在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中,存在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一)集中训练式。将学生集中起来,通过大课的形式,讲授理论知识。主要包括传授声乐理论基础,同时还包括对呼吸的训练。对于大一新生,在发音方面存在问题。通过集体练声,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对声音的辨识能力,以便在内心中树立正确的声音形象。同时,通过这种集中训练式,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组织意识等,还能够便于教师的管理,弥补声乐教师师资力量不足问题。

(二)小组练习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3-5人的小组,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辅导。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够让其在团队学习中提升兴趣,培养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的小组练习过程中,教师还应该让不同特点以及不同程度的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体会。例如,在发声小组练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每一个小组中选择一个小观察员和记录员,对组员发声练习中的表现、状态进行记录,这无疑充分运用了学生这个鲜明的教学资源,还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三)单独培养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再创造能力,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音质特色,教师应该对每一个学生的声音形象进行分析,给予其针对性的指导,要求每一个学生都突出自己的特色,将人声和语言结合起来,形成表达情感的方式,形成属于自己个体的作品风格。

当然,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学评价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不仅是教师需要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得失进行总结,学生也需要对自己在学习、练习中不足以及优势进行总结,不断进行调整,以便达到最佳的状态。

四、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升高校学生对声乐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高校声乐教学实际开展混合教学模式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特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声方式,从而提升声乐水平,促进整体声乐教学水平的提高,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涛.浅谈启发式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艺术品鉴,2015,17(8):122-123.

[2]王静.启发式教学法在高中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黄河之声,2014,(1899):24-26.

[3]单英阁.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声乐教学模式探析[J].音乐时空,2015,20.10(2):69-70.

篇5

关键词:微格教学;高职 ;声乐表演教学;

     在高职院校新一轮教学改革大潮中,围绕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针对专业建设中的核心问题——课程建设与改革,我们声乐教学团队以微格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取得了大家的共识,在声乐表演教学(歌曲的声乐表演)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是,微格教学的应用对于我们,也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尤其是如何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在微格教学时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还有待于我们思考和探索。

 一、微格教学的概述

     微格教学(Micro teaching),又被译为微型教学、微观教学、小型教学等,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在1963年推出的一种新型的师资训练方法。微格教学的创始人之一爱伦(W·Allen)说它是“一个有控制的实习系统,它使师范生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英国的布朗(G·Brown)说:“它是一个简化了的、细分的教学,从而使学生易于掌握。”我们认为,微格教学法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充分利用现代的录音、录像等设备,帮助学习者训练某些职业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它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充分利用这个系统,学习者有可能集中训练与提高某些特定的职业能力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学习。目前微格教学法也大量用于音乐、体育等技能型课程教学中。

二、声乐表演教学应用微格教学法的意义

高职音乐表演专业的声乐课程是本专业中的一门核心课程,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胜任舞台表演的声乐演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声乐表演技能,培养出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扎实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声乐表演人才,单纯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受到诸多制约。因此,运用微格教学法培养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声乐表演技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表演技能的训练,充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声乐属实践性的艺术学科。声乐表演和其他表演艺术一样,是以语言(音乐化)和形体动作来进行表演的。就声乐艺术而言,形体语言(动作)是歌唱语言直观化、具象化的媒介,是歌唱着内心世界“外化”的重要手段,因此形体语言的在声乐表演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声乐表演歌唱来说,形体表演主要是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的运用来实现。实际微格课堂教学中,,我们把声乐表演技能及技巧有机的分解为多个单一的表演技能,使之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便于细致、反复地观察,易于学习、操作和掌握。同时,微格课堂的设计是真实的表演情境,受培训的学生容易进入角色,他们可以专心地进行某一两项技能的训练和提高,同时还有指导教师和角色中(观众)的同学的协助,能够能够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

微格教学的反馈控制系统,通过新的信息记录技术——录像(录音),更能使被培训者站在“旁观者”的位置上,直接清晰地观察自己学习活动的全过程。这种带有针对性的鲜明、形象的反馈评价,其教育意义远比简单的批评指教效果好得多,它消除了人们对抗别人意见的“自我辩解”的心理定势,轻松愉快地接受别人的意见,并能积极分析弊端,找出改进训练的方案,让学生学会“表演”,乐于“表演”。

从微格教学训练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旁观者(评价者)”与“学习者”的角色始终处于不断换位的状态,这种换位的思考,一方面可以刺激学生从“学”的角度来审视“演”,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表演”。另一方面能进一步培养受教者的声乐表演能力,提高受教者的声乐理论水平,促进受教者声乐鉴赏修养,强调审美体验,使多种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机结合,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和能力。

    3、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延申,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创新意识。

由于当今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脑使用的进一步普及,使微格教学录像在存储、上传、播放等环节,在技术上已是相当便利,这很有利于学生课后反复观看教学课件、录像,进行开拓性学习,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课堂教学得到有益的延伸,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凸显。而艺术源于生活,艺术表演的规律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以强烈的责任心去体验生活中的各个细节之美,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提高艺术水平。这样的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表演,能让学生在学习表演的同时也学会做人,进而让学生明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真正含义。其次,微格教学中,教学课件中典型的教学示范、观摩,既使受培训者产生强烈的好奇性,自觉、自主地渴望进行创新性的尝试,又起到“潜在意义”的教育作用,从而使他们感知到新知识和自己的认知结构之间存在着距离,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与练的积极性,强化其学习动机,而课后时间的相对宽裕,给学生们的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反复练习提高,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此外,微格教学的模式充分给被培训者以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特别是在声乐表演二度创作(角色扮演)过程中,能使他们积极思考、亲自体验,同时自主地进行表演的更新和创造,从而被培训者的自我意识和创新意识,促进其主动性的进一步发展。

 三、声乐表演教学应用微格教学法的途径

依据微格教学原理以及高职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学生的学习现状,结合声乐表演教学的特点,选择二、三年级学生在声乐微格教室进行微格教学培训较为适宜,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一般从以下七个步骤进行微格教学:

    第一步,确定受训人员

组成4人专业程度相仿的学生构成微型课堂,其中一人为声乐表演者,进行声乐表演艺术实践,其余3人为观众,声乐表演者针对一段教学内容(一首歌曲)演唱实践进行表演技能学习。

第二步,选定演唱曲目,确定培训技能。

首先,根据声乐表演者(学生)的演唱能力选定演唱曲目,其次依据表演曲目的艺术要求确定培训技能。

声乐表演技能中的形体语言运用主要由两大模块构成,即面部表情模块的运用和肢体语言模块的运用构成。面部表情模块运用包括:(1)眼睛的运用、(2)其他器官 的运用(嘴与牙齿、眉毛);肢体语言模块的运用包括: (1)身体姿势、(2)步法、(3)手势。我们通过把声乐表演技能及技巧两大模块有机的分解为单一的表演技能,在训练之前必须让学生明确训练何种表演技能。每次训练只能集中培训一两个技能,以便学生容易掌握。再由指导教师分析这一表演技能的功能、构成要素和应用要点,使学生明确这一表演技能的概念和学习要求。

第三步,提供示范辅导

微格教学由于是单元式或片段、环节式的教学,通过制作音乐课件(名家演唱录像)、实际角色扮演进行示范讲解,运用视、听手段和建立情境的教学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和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第四步,角色扮演

    在声乐表演者(学生)明确演唱歌曲的艺术要求前提下,教师通过创设演唱情景,播放影碟的伴奏音响资料或进行现场钢琴伴奏,在有现场观众的真实演出情境中,让声乐表演者(学生)对选定歌唱曲目进行二度创作(演唱),整个过程要全程录像

第五步,评价反馈

当演唱结束之后,为了使受训者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充分利用声像设备的全放、慢放、暂停、重放等功能再现真实的教学情景,大家一起观看,以进一步观察、评价达到培训目标的程度。这一过程包括:①自我评价。即演唱者要进行自我分析,检查教学实践过程是否达到了自己所设定的目标,所培训的教学技能,学生是否掌握。②同学讨论与客观评价。即作为观众的其他同学从各自的观点出发加以评价,并帮助其找出不足。③ 指导教师评价与总结。即指导教师根据受训学生的角色扮演(演唱)行为,结合评价标准进行总结评价,指出其努力的方向并打出成绩,使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给合。

    第六步,修正错误,进行二次训练。

声乐表演者(受训学生)根据分析的结果和建议,加上自己演唱后的体会,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并重新修正表演方案(细节),教师再次创设演唱情景,播放影碟的伴奏音响资料或进行现场钢琴伴奏,声乐表演者进行第二次演唱表演实践。

第七步,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本是简单扼要的,但在微格教学中是一个重要教学过程,教师要根据受训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课后作业。我们一般是下次课(回课)除了检查声乐表演者(学生)课后练习情况,还要对观众(学生)进行相同曲目的声乐表演训练,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充分利用课时,通过良性竞争,提高学生的表演技能。所以在结束教学时,老师一定要对下一节课的安排和计划布置给学生,以便在下一节时,学生有充分准备,积极配合。

    以上几个方面是“声乐表演微格教学”的基本教学过程。但是因为每堂课都有不同的内容,且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特点,声乐教师在实施声乐表演微格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和主观能动性,大胆想象,敢于创新。

四、实践成果

    我们通过微格教学在声乐表演教学中的运用和实践,首先是改革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形成积极、探讨互动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率;其次是创新声乐教学方法,形成新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师传统的声乐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率,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在声乐表演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06年以来,我们声乐教学团队辅导学生获奖38项,其中国家级奖项5项;广西区级奖项6项;市级学院级奖项27项,成功举办学生毕业音乐会18场,其中一场在市艺术中心音乐厅举办。区内新闻媒体(报纸、电视、网络)对众多学生获奖及音乐会的成功举办进行了相关报道,肯定了微格教学在声乐表演教学中的促进作用,在区内形成一定影响,社会反响良好,扩大了学院的影响。

篇6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学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文化艺术产业的快速发展,研究者们将目光投向了高师声乐教学,并积极关心和探讨。高师声乐声乐教学与社会、家庭和学生三个方面密切相关,高师声乐教育工作者们一直在探究高师声乐教学的价值,并积极进行高师声乐改革的尝试与探索。

一、高师声乐教学现状

音乐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独立并特殊地存在,肩负着丰富着我国人民的精神生活的责任。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教学改革中,声乐教学改革是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能够观察到部分高师院校声乐教学的授课形式已经从传统的“一对一”模式转变为“大课”、“小课”、“一对一”向结合的模式,并能够在学生成绩上看出教学模式改变后对学生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总结出了当前模式是比较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但在进一步的观察中,我们也发现声乐教学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并需要我们进行改革完善。追溯高师声乐教学的发展历程,我们清楚知道高师的声乐教学理论、招生流程、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是在专业音乐院校教学上发展而来的,在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没有将“师范性”完美融合于其中,更没有形成完善的配套策略和体系,使得高升声乐教学依旧存在着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滞后、没有与师范教育完美结合、评价不全面等情况,更对学生能力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

二、高师声乐改革的尝试与探索

笔者根据高师声乐教学现状,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认为高师声乐教学的改革刻不容缓,并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改革尝试与探索: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拓展多样教学模式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高师院校的声乐教学模式依旧主要采取的是“一对一”的授课模式,他们认为“一对一”模式能够有针对性的根据学生特点教学,做到因材施教。但随着醉着高校扩招,高师学生数量的增加,我们就应该转变教学模式,尽量的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在声乐教学中,学生不仅仅学习声乐演唱技巧,还要了解发声相关的科学知识,明确歌唱中身体的状态,以及区别歌唱与说话之间的不同,并要逐步了解自身,学会选择适合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特点的声乐演唱作品等。那么,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比如讲解发声相关的科学知识,就可以采取大课的形式。那么在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特点的声乐演唱作品时,就可以采取“一对一”的模式。在声乐演唱技巧课程学习中,教师还可以采取大小课向结合的模式,既请学生们集体练声,还请学生们进行个别练声,这样既能够解决同学们都期待获得解答的共性问题,还能够让个别学生获得训练。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指导,让他们不仅仅会学,还会听,甚至是会教。

(二)选择适合当代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

目前,高升声乐教学内容的选择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但这种灵活性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帮助学生选择练习曲目。这种灵活性如果应用得好,就能够丰富并拓展学生的音乐知识,帮助学生的积累更多的优秀音乐作品,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所布置的曲目存在着内容狭隘、作品陈旧等问题,更不会让学生们去练习当下所流行的优秀作品,这也就导致了学生们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更让学生们的风格有所局限,以及不适应他们未来教学的需要。所以,教师在为学生们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该有针对性的考虑到学生的特点;要突破性的选择多元化的优秀作品。

每一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他们的气质、性格、能力水平都有所区别,所以在有针对性选择教学内容时,教师就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现阶段水平,尽量做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并发挥学生的长处。

音乐所呈现的交融性状态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为了适应当前音乐发展的现状,就应该在选择音乐的内容时有所突破,摒弃原有的老观点,愉快的接受那些优秀的现代声乐作品。这不仅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拓展学生们的音乐思路,让他们受到多元音乐文化的熏陶。

(三)回归师范教育原点,注重培养学生教学能力

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专业的音乐教师,这就决定高师音乐教育应始终坚持“师范性”,要让师范教育回到原点,重视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2]在高师声乐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所学到的应该不仅仅是声乐演唱的技巧、声乐演唱的作品赏析,还要学到作为一名师范生所必备的技能――“教书育人”。因此,在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中,我们应该强调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让学生适应未来的教育生活,承担起作为教育者的责任。

在改革中,部分教师提出了交互式、对话式的教学模式,他们将学生们分为多个小组,请学生们轮流来担任教师,让其他小组的学生来评价,教师会进行一定的指导,并与学生们一起来总结这节“课”的优点与缺点,更提出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就让学生们明白了什么是“教”,提高了学生们的教学能力,让高等师范教育回到了“师范性”这一原点。

(四)改善评价模式,重视考察学生综合能力

随着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高校进一步强调了改革的研究性,并组织了大量的研究活动。高师声乐教学要想更具有研究价值,就必须注重评价模式的完善,重视考察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们单纯的接受教师的传授与指导,以及由教师们制定的评价模式。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评价模式主要有课堂表现和期末成绩两个方面来组成,这种评价模式也是高校目前的主流评价模式,但是考虑到声乐专业的特殊性,我认为应该将学生相互评价、课外实践等纳入到评价之中,这样才能够考察到学生们的综合能力。这种评价或许还是一种设想,但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下,高等教育所追求的学生主体性会进一步的扩大化。学生成为真正的主角,是需要学生们发挥他们的自主性的,更是要让学生们了解自身。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民族声乐;教育;研究;发展

一、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及现状

我国的民族声乐教育起步并不算晚,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经过不断地发展累积,不可否认,民族声乐教学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改革开放以后,有不少的高等院校也纷纷开设民族声乐专业,培养了大量民族声乐演唱专业人才。但在实际教学中,过于依赖美声教学,摒弃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忽视了民族声乐教学中最重要的民族特色,许多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不断边缘化,缺失民族声乐特色,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戏曲、民歌等濒临失传,,尚未形成真正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社情的声乐教育体系。也正因如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民族声乐教育的深层次发展。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文化不断碰撞交融,文化多元化已经成为时展的主流,必然也会带来诸多困境,给民族声乐教育造成不小的挑战。但机遇与挑战并存,也必然会给民族声乐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陈旧,在这一背景下,不可避免的会造成学生审美疲劳,过于追求国外的音乐而忽视民族声乐,严重影响民族声乐的传承发展。

二、当前民族声乐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

第一,招生体制不科学。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幅员辽阔,地方特色声乐众多。相关院校招生过程中,对本省过于招生计划过于照顾,而缩减省外生源,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民族声乐教育发展。此外,招生体制不健全,甚至还存在着违规招生,导致生源水平层次不一,质量严重下降,严重影响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第二,课程设置不合理。在民族声乐专业课程上,一些院校没有根据教学实际,课程安排很不合理。一些院校没有充分认识到民族音乐理论的重要性,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忽视民族声乐的理论教育,导致学生对传统音乐知识体系十分淡薄。此外,过于重视西方教学理念,本末倒置,忽视了本土民族声乐。第三、教学方式单一。实际教学中,学生大多比较喜欢美声唱法,对于民族唱法热情不高,因而很难灵活的掌握传统民歌、地方曲艺的特点,无法准确把握住演唱风格。此外,在民族声乐教学上,模式单一,主要是对教师演唱,学生模仿的教学手段,造成学生审美疲劳,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民族声乐教学的开展。

三、推进民族声乐教学的有效措施

第一,建立健全教学体制。一是探索新的培养方案,当前,民族声乐教育体制还不够健全,严重制约着民族声乐的发展,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民族声乐毕业生。这就要求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育要在思想观念上积极创新,合理布局专业设置,为民族声乐的发展提供平台。二是完善招生政策,随着计划生育导致的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生源也在不断减少,各个院校都将不可避免的面临招生困境,特别是对于艺术生来说,生源更是捉襟见肘,因此,要扩大省外招生计划,为院校输送生源提供保障,以便形成一定的办学规模,整合地方特色优势资源,推动民族声乐发展。第二,传承发展民族特色。民族性是民族声乐的灵魂,如果失去了民族特色,民族声乐也将犹如行尸走肉,失去生机和活力。民族声乐存在的根基就在于“民族”特色,在实际教学中也必须以此为基础,不能过于依洋美声唱法作为教学主要方法,民族声乐必须坚持民族性。知晓民族性的主要特征,总结和研究民族声乐的规律,在坚持民族特色的同时,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篇8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受教学目标定位不合理的影响,现在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存在不合理性。目前多数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其中声乐课是专业技能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受学时的限制,在整个的声乐课程设置中,专业技能课所占的比例比较小,一些针对幼儿教育综合能力培养的课程无法展开,如幼儿歌曲编配、幼儿歌曲演唱表演、幼儿歌曲欣赏等。学生掌握的幼儿声乐教学的基础技能有限,自然也就无法胜任日后的幼儿园声乐教学工作。

(二)不注重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今后的大致的就业方向就是幼儿教育方面。但是实际上当前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却脱离了幼儿园教育的实际情况,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由于幼专类的声乐教师和幼儿园的交流不多,对幼儿园的各项教育改革事宜也不是特别清楚,从而致使多年来,幼专类院校的声乐教学和普通艺术类院校的声乐教学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区别,教学内容严重脱离了幼儿教学工作的实际。此外,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接触到的幼儿歌曲相对来说也是比较少的,他们在学校学习到的声乐技巧也是不实用的,因此不知道该如何去教授幼儿学习音乐歌唱,甚至导致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幼儿歌曲演唱就是简单地用白声和童声去进行范唱。此外,在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特点的歌曲弹唱课程中,一般都是由教师进行弹奏,学生只是单纯地进行歌唱,这就导致学生对一些乐器的实际操作能力很差,更不要说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了。

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改革探索

(一)转变教学观念,明确培养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并获得强大的专业生命力。如在现阶段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新理念下,培养具有较高音乐技能,具有较强艺术综合素质的,能适应幼儿园教学需求的优质师资应是学前教育专业专科教学的目的。为此,幼专音乐教师要加强与幼儿园的联系改变传统教学的封闭性让高高在上的“专业”教学主动与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需要相结合,以应用为目的,实现对学生艺术素质与艺术教育能力培养的双重目标。

(二)关注专业特色,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

首先,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需要明确的一点就是我们的课程是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展开的,那么需要注意的是这一专业的特色,就将来从事的行业而言,我们需要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更多的热爱,只有这样学生在日后的教学中才能有感而唱,教学才会生动有趣。其次,学前教育专业需要掌握的技能较多,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与其他教学内容的融合,比如舞蹈、钢琴等,这些与音乐都是具有互通性的,彼此之间联系紧密,音乐课程是一门综合型的课程,不要仅仅局限于声乐学习、声乐技巧的训练,适当的转移、延伸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都是有好处的,能满足学生的职业需要。最后,在教学内容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将来针对的教育群体是儿童,因此学生需要在常态声乐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对一些儿童歌曲的学习。

(三)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声乐是一门表演艺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参加学校及社会的演出是声乐课程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更多参加各类演出实践活动的机会,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比如,除了每周开设声乐课外,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组建歌唱兴趣小组以及合唱团,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歌唱技能比赛”、元旦文艺汇演,这些活动使学生能够就这一学期对声乐的学习做一个总结和才艺展示。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与实践的好平台,为学生日后的演出、比赛和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逐步培养了学生的自信,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在专业上的学习兴趣。

(四)建立更为全面的科学的评价制度,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

和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比起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的艺术基础和艺术素养可能会比较差,但是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课堂纪律都要好过这些艺校的学生,并且参加声乐表演和校园艺术活动的积极性也在不断地提高,所以教师要建立起更为全面的科学的评价制度,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多加表扬学生和肯定学生,以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传统的学前教育系的评价制度已经不再适合于现在的教学,教师应该结合新时代学前声乐教学的目的,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建立全面的具有开放性的教学评价制度。考试成绩已经不再是评价学生声乐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教师应结合学生入学时的基础以及平时参加的课余表演活动、课外实践、课堂成果展示等多方面的表现,来记录学生的成长,并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全面科学有效的评价制度,能够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学习成绩和实践教学能力。

三、结语

篇9

关键词:多元文化;声乐教育;民族特色;音乐教育

1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更加注重的是将世界各民族之间的音乐教育和音乐文化都实现有机的融合发展,将所有民族的音乐文化和声乐教育价值看做是一律平等的,关于民族声乐方面的教育正在逐步成为被国际上公认的音乐教育方面的主流和主体。[1]多元文化视野和格局之中,能够赋予民族声乐教育方面以更加新奇的发展视野。近年来,在多元文化格局中,我国的民族声乐教育实现了长足的发展,民族声乐的教育机制体制进一步完善,民族声乐学院和专业进一步健全,从事民族声乐教育教师进一步壮大。来自其他民族的唱法与本土的唱法逐渐形成新的发展趋势,实现了有机的融合,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已经呈现出越来越小的状态。民族演唱方面的风格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2]与此同时,我国目前的民族声乐教育积极吸收借鉴世界先进的音乐教育经验,坚持世界民族文化平等,坚持世界民族音乐尊重和欣赏的原则,充分尊重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的多样化特征,能够从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出发,彰显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实现各民族声乐教育之间的平等共赢。

2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有的民族声乐教育学院的课程设置有待于进一步增强民族性,通常大家都设置了美声、通俗、民族等唱法专业,但是在课程的安排上明显存在对民族的音乐理论学习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充分彰显出我国传统的民族的音乐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丰富多彩。[3]因此,近年来对于民族声乐方面的人才培养相对滞后,有的学生甚至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学校的课程设置不科学、不合理。那些对民族声乐教育至关重要的民族民歌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教授的不多,学生视野的开阔相对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有的民族声乐教育学院的教学理念有待于进一步更新,将西方的美声唱法作为一定的标准,而相应的忽视了其唱法的优劣,以及对我国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方面所产生的各方面的影响。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的把握准确民族声乐教育和科学声乐教育之间的有机联系和重要尺度,因而会存在一定的教学理念的偏差。[4]从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审视,一部分的民族声乐教育学习中的学生对于美声唱法的学习热情和付出的时间相对较多,但是有关民族声乐风格方面的作品演唱的不多,具体表现为对民族的传统的民歌、曲艺等民族的音乐文化形式和演唱方式的掌握不够灵活多样,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具有自身演唱风格和特点的演唱风格。

3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5]建议进一步更新民族声乐教育的理念,努力营造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多样化氛围,解决传承民族的传统的声乐艺术形式和演唱技巧。切实扭转过去单一的西方文化理念,解决沿着多元化的文化价值方向来发展,解决顺应民族声乐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大趋势。建议进一步加强民族声乐演唱方面的理论研究。不断吸收借鉴传统的民族声乐发展理论知识,不断积累和总结民族声乐知识,吸收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或者演唱过程中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和要素,进一步加大理论研究的力度,积极将其上升为丰富的民族声乐演唱经验。[5]用心传承中国传统的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演唱技巧,积极探索和研究传统理论与现代演唱方式之间的内在的有机的联系,吸取民族声乐理论的精华,继承和发扬宝贵经验,开展实用性方面的积极探索。建议进一步强化民族音乐平等的思想意识,充分尊重和客观看待多元文化的蓬勃发展,正确认识多民族、多文化交织共存的社会背景,支持和引导各民族的文化,特别是民族声乐教育的平等发展共同进步。建议进一步加深对于民族声乐教育艺术领域的了解,创新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理念,巩固已经形成的具有优势的民族唱法。全面加强对世界文化、民族声乐、不同领域艺术的掌握和了解,进一步开阔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视野。[6]建议进一步创新改革民族声乐教育的课程设置,始终坚持民族声乐教育向前发展的原则,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的理念,更加重视和提升民族多元文化在民族声乐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实现传统与时代音乐的有机结合。[7]科学合理设置民族声乐的教学模式和方式方法,进一步优化民族声乐的教师结构。始终坚持民族声乐教育课程民族化、多样化、世界化的理念,努力彰显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特性和特征,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具有较为鲜明特征的民族的歌唱语言。[8]

参考文献:

[1]特里斯・M沃尔克(美).音乐教育与多元文化―基础与原理[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陈劲峰.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中国民族器乐课程重构:硕士学位论文[J].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3]孝红.对如何提高中青年民族声乐教师专业素质的几点思考[J].中国音乐,2006(02):151152.

[4]邓兰.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J].湘南学院学报,2004,25(01):9294.

[5]赵世兰,郭建民.“近源”与“多元”――关于民族声乐文化的传承关系[M].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

[6]韩勋国.“字”“声”“腔”的审美特征与传“情”――“字正腔圆”与“声情并茂”新释[M].中国音乐,2005.

[7]杨仲华,尤志国.一分为二、对立统一、实践第一――论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哲学基础[M].中国音乐,2005.

篇10

自1956年来,民族声乐迈入音乐课程。随着音乐课程逐步被认知,高校也向民族声乐文化抛出了橄榄枝。高中音乐涵盖了包括政治文化教育、民族音乐理论等多方面内容,但在民族声乐这一块还略显不足。主要表现在对民族声乐的发展还不够重视,传承发扬的力度还不够大,教学手段也较为单一,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在纯模式化的教学中,学生只能从书本上的文字描述与图片描述中了解民族文化,不能身临其境的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一)生源水平参差不齐,民族音乐发展阻碍多

近年来,高校扩招导致高中生将目光投向分数较低的音乐院校,转投声乐专业。这些学生大多没有太多声乐方面的修养,普遍是进入高中之后因为成绩不理想报考高师音乐专业后才开始接触声乐的,而极少数学生在儿时就开始学习钢琴之类的乐器,为考入音乐院校打下扎实的基础。这种差异导致学生的音乐素养相差甚大,为上高校而学习声乐的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也不高,这样的生源,无形中为教师在民族声乐的备课中增添了难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师民族声乐教育。

(二)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兴趣难提高

高等声乐课教学主要沿袭小课程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能让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特点来教学。但高校培养的不是歌唱家,不可能进行一对一教学模式,只能在大教室内教学。学生了解到的专业知识较少,再加上本身音乐素养参差不齐,导致对民族声乐提不起兴趣。在21世纪这个信息化时代,学生可以轻易了解到很多声乐方面的信息。因此在民族声乐教学中,教师备课应该有新意,抓住学生注意力,才能更好地将民族声乐植入学生心中。

二、对高师民族声乐发展的建议

(一)教学方式需完善

长久以来,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学方式无论是民俗唱法还是美声唱法,都是以意大利美声为基础,一方面说要发扬民族音乐,一方面又潜意识的先学习西方音乐。这样在无形中让学生对西洋音乐如痴如醉的崇尚,对民族音乐却漠然视之,造成传统民歌、戏曲鲜有研究,艺术领域狭窄,民族音乐流失。笔者认为,声乐并不一定要通过硬性的技术指标来衡量,就像一开始学习发声,没有必要一定运用意大利美声。声乐的科学性应该体现在充分利用人声特征,通过声乐最准确的表达情感,这才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

(二)原汁原味最动人心

民族音乐的独到之处就在于它的歌声背后各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民族音乐中文化的表现力,在了解民族特征的基础上感受音乐的魅力。例如,在第十届全国青年歌手大赛上,来自的索朗旺姆以一曲“金色的故乡”打动了在场所有人。这位牧羊女用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唱出天籁之声,保证了歌曲的原汁原味,让歌曲韵味十足,深受评委喜爱。近年来,民歌比赛已经回归“风格第一,技术第二”的局面,真正的原生态歌唱是不应加上任何修饰的,原汁原味才最能深入人心。就目前高校声乐教学来看,应先总结各地民族音乐的特点,在科学发声的基础上结合各民族咬字、风格、韵味,进行唱腔上的训练,尽量保持歌曲的原生态特征,这样才能体现出民族声乐长发的科学性。

(三)以文化带动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