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技术范文

时间:2023-10-25 17:24: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装配式建筑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装配式建筑技术

篇1

关键词:混凝土;装配式住宅;建筑施工技术

1建筑行业存在的问题

建筑行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建设起到了添砖加瓦的作用,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实践,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然而,由于建筑所用到的材料品种繁杂,同时施工技术各有不同,因此在开展施工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问题以及对资源的需求的不同。同时,建筑行业的发展其最基本的因素就是人力,而在对人力资源需求比较旺盛的时期,劳动力的缺失会成为影响整个建筑型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企业和相关单位都做出了相应的努力,希望通过先进的技术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2混凝土装配式住宅建筑施工的优势

2.1绿色节能优势

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因而建筑施工过程中对于能源的消耗的需求量更多。同时受到传统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多企业在发展前期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能源的浪费以及环境的破坏。虽然人们节能环保的意识已经有所提升,但是施工中仍无法有效地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目前,建筑企业在施工中对钢筋以及水泥等建筑材料的需求量比较大。同时对一些不可再生的特殊水泥材料的需求增多,间接的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并且在施工建设中还会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严重地影响了环境。装配式住宅建筑施工技术能够很好地满足建筑施工需求,同时有效改善施工环境并达到节约能耗的目的。在混凝土装配式住宅建筑中通常会采用预制的外墙板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墙板的使用量,并减少近40%的木材需求。同时,由于这种新型的施工技术减少了施工中耗材的需求量,进而减少了建筑垃圾的产生,以及对废弃物处理的费用,有效地降低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所使用到的预制件都是在工程直接加工成成品或是半成品的,因此对于耗材的使用需求较少。这种施工技术能够有效地降低施工过程中的噪音污染,减少可能产生的废水以及其他的有害物质生,保护环境。

2.2缩短工期

传统的建筑施工工艺在工程完工封顶之,大概需要近2个月的时间进行交工前的修饰工作。而新型的施工技术,利用预制外墙板在墙面安装外墙的过程中使用木砖,当主体封顶时能够立刻实现的封闭,相较于传统的施工工艺能够省去一大部分的施工工期。同时装配式的建筑施工技术还能够给室内砌筑以及装饰工程提供便利的施工环境。这是因为在传统的施工技术中,对外墙进行装修或是粘贴保温材料等工艺大概需要近3个月的时间,而利用新型的施工技术能将这一部分施工内容和其它工艺并行完成,进而有效地缩短了施工时间。

2.3降低造价

工程装配式施工技术所用到的预制构件都是从生产厂家集中生产而成的并统一运输到施工现场。因此无论是生产还是施工安装都是流水化的工艺流程,极容易复制。使得在施工过程中对于施工人员的技术要求降低,同时可以有效地提升工作效率并节约成本。如今劳动力市场资源紧缺,劳务价格不断上涨,通过工艺的变革能够极大程度地减少施工工程的成本投入。新型的施工技术缩短了工期,减少了对材料的需求。采用这种技术会给施工的各个方面带来好处,对工程造价产生较大的影响,进而有效地提升施工单位的利润。

2.4质量保证

采用混凝土装配式住宅建筑施工技术,在开展施工时通常需要进行集中化的预制板制作,通过标准化的生产能够使产品的装配精度更高,同时其施工质量也可以得到更好的保障。在预制件施工中,对于施工过程中所用到的混凝土的配比数量以及钢筋的用量能够得到更好地把控。提升整个生产的质量和精度,让装配更加省力。相对于传统的混凝土施工工艺,新的工艺优点还体现在其所用到的结构模板、钢筋及工艺等可更方便、简洁。即便进行混凝土浇入也比较便捷。使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得到有效地保证。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工厂生产的预制件其尺寸都是符合标准化的生产工艺,因此即使在安装时出现误差也不会有太大的偏差,因而不容易出现渗水、漏水的情况。此外,在工厂预制件的生产过程中,还能对生产所用到的材料进行把控,并对形状以及材料性能进行选择,从而择优选用。有效地提升材料的耐火、防潮性能,有利于施工建筑工程的质量的提升。

2.5性能优势

装配式的房屋建筑施工技术是对工厂生产的预制构件进行装配的过程。它所具有的强度较高,同时还具有较强的抗震性能,能够确保居住者获得更多的安全感。装配式的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的构件在加工过程中通常会采用大量的保温材料,使其具备较好的密封性,因此能够更好地确保建筑的保温性能。实现冬暖夏凉的效果,如果使用保温或降温设备,其所能够达到的节能减排的效果也更加明显。装配式的住宅式建筑物其主要的建设构建就是钢筋混凝土,因此在建设时通常采取刚柔合并的施工原则。使得整个构件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有效地增强建筑的使用寿命。

2.6环保优势

传统的建筑施工方式往往会在施工的各个环节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而装配式的施工技术其所采用的构件基本上都是在生产基地生产完毕,在施工工地进行装配,从而能够有效地避免扬尘,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装配式的建筑预制件的制作还能够直接浇灌混凝土,确保施工现场无水无灰。新的工艺技术采用吊装工艺,避免了固定泵所产生的噪音。正是由于装配施工技术的使用使得施工所用到的物料减少,相应的废弃物减少,更进一步保护了环境。

3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描述,我们看到混凝土装配式的住宅施工技术的使用给整个建筑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虽然目前还未形成较为系统化的生产,但就其所具备的优势来看,它具有十分可观的发展前景。通过对它的普及和使用能够使人们的居住条件获得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胡顺谦.混凝土装配式建筑发展机遇与挑战[J].住宅与房地产,2016,(15):29.

[2]孙咏华.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7,(17):214.

篇2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工艺设计;工具设计;工厂生产;施工组织

0前言

目前建筑产业化特别是装配式建筑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全国各地大力推进装配式住宅,但目前很多总承包单位还未有装配式建筑的总承包施工管理经验。基于此,本文通过装配式建筑工艺设计、工具设计、工厂生产、施工组织4个方面浅谈装配式建筑技术管理要点,以期为装配式建筑施工管理提供一些参考。

1工艺设计方面

(1)工艺设计需要进行策划,工艺设计要遵循原先审图合格的图纸,如存在重大变更需报原设计确认,有重大变化必须重新审图合格。杜绝私自变更。(2)工艺设计结合原图纸设计的同时,要同步考虑工厂生产、现场施工组织、后期工具设计配合(如架体预留洞或预埋件、吊钩和外挂架等),进行图纸分解、拆分细化。尽可能拆分成规格少以方便现场施工。工艺设计,需要统筹建筑、结构、设备和装修等专业进行一体化设计,每块预制构件的尺寸、洞口预留、水电预埋、各种连接件、保温板、配筋图、需要准备的材料品种、规格、型号一览表、各种视面图等均要有所反应,要使工厂拿到图纸时就明白如何生产,每个板每个位置都表达的非常清晰。反过来工艺设计也是装配式建筑由设计转向生产,由图纸变为实物的关键核心,工艺设计能力也是整个装配式产业设计的核心竞争力。(3)国家目前没有关于工艺设计的规范性文件,工厂工艺和布局存在较大差异,在场地选择和布置之前,需明确预制工艺的各项细节问题。

2工具设计方面

(1)装配式建筑涉及的工具较多,如吊装工具、安装工具、连接工具和防护工具等,每个分类下都有许多具体工具,如斜支撑、挂架等(如图3所示)。(2)所有的工具设计和工艺设计、工厂生产及后续施工组织都是相辅相成、不断改进的。比如原先实践发现转换层钢筋定位精准度较难控制,就发明了定位钢板(如图5所示)。由于装配式建筑外墙基本全部预制,没有搭设脚手架的必要,但是外墙塞缝不好处理及安全维护不能同步,所以就设计了外挂架,外挂架选用哪种类型、如何布置要根据工艺设计、现场施工组织结合设计。

3工厂生产方面

(1)工厂参照构件详图,进行模具设计并开模。按照工艺设计图纸和工具设计图纸准备好材料和工具,根据工期要求、工厂堆场要求、现场堆场要求统筹好生产计划,生产计划含启用几条生产线、流水计划和人员安排等。(2)工厂所使用的材料必须要有质量可追溯机制。工艺图纸对生产工人进行交底。生产过程中提前通知监理公司参加隐蔽验收。考虑到预制构件尺寸、预埋预留精准度,模具使用超过规定数量频次需要更换。(3)工厂生产对工艺设计提出的许多细部节点要重点关注和控制,如图4所示的防水企口、空调板及窗台滴水槽、内墙接缝处预留凹槽、后浇接缝处毛面处理、厨卫间墙板内侧拉毛、现场安装临时固定预埋件等。

4施工组织方面

(1)做好各种工序交底,如转换层定位钢筋施工交底、装配式工具认识和吊装交底、斜支撑技术交底、套筒灌浆施工交底、钢筋绑扎注意事项交底、各种接缝处理交底、水电管线施工交底、防水防开裂工艺交底等。重点以以上交底的工艺为控制重点。以转换层钢筋定位工序为例。工序为:顶模搭设完毕(未绑钢筋)、测量放线、插筋施工、安放水平梯子筋、放置定位钢板、轴线复测(复测率100%)、定位钢筋点焊、混凝土浇筑(同步校正钢筋)。(2)做好现场的成品保护,尤其是预制构件,如成品楼梯、图4防水企口等。(3)引入精细化管理,全面推行质量责任终身制和作业实名制,参与到建筑行业的每个工作者,都有应有的权利,同时承担相应义务,让大家对建筑、对自己的工作有敬畏之心。

结语

以上通过4个方面简要介绍了装配式建筑技术管理要点,因篇幅有限没有做过多深入说明,其实每个方面都蕴含着众多值得深入研究的工作,希望有更多同行致力于装配式建筑的研究,并做好各个关口和环节的打通。希望本文对同行同业有可供参考与借鉴的内容,并欢迎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施工工艺;施工技术

近些年我国的建筑设计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广大群众对于住宅的品质要求也逐渐提高,传统施工工艺的建筑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于是装配式建筑应运而生。装配式建筑是指将建筑的各个部分在专门的工厂中进行生产,随后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组合装配。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可以将建筑规模化、工厂化,大大提升了建筑的建造效率,降低了环境污染。但是在目前的实际施工中,装配式建筑的施工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阻碍了装配式建筑的进一步推广,还需要施工单位深入研究加以改进。

1装配式建筑施工的主要概念

装配式建筑是对传统建筑的升级,具体是指将整体建筑所需的各种部件进行提前加工,随后将部件吊装至施工现场,通过装配、连接以及灌浆等方式组成建筑。装配式建筑施工的主要技术体系可以分为部分预制和全预制,部分预制又可以分为楼梯、护墙、隔墙等构件预制,竖向承重构件全现浇或者部分承重构件预制。全预制是楼板、楼梯、梁、柱等选择预制部件,各部件的连接节点采用现浇的方式组合而成。按照建筑整体结构形式划分,可以将装配式建筑分为剪力墙、框架、剪力墙-框架以及核心筒-框架等形式,前几种的实际运用较多,具体的特点和应用举例如表

2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技术研究

2.1装配式建筑的前期准备工作

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之前需要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要掌握施工现场的关键信息和资料,对后续工程的施工步骤进行合理的规划以及部署,以保障施工的合理性。首先,施工单位要掌握施工现场地质情况以及规划需求,对建筑物的面积和抗震等级进行深入的研究,以确定后续施工材料和技术。其次,还要根据建筑的设计图纸对预制部件的安装节点进行确认,掌握建筑的每一个细节设计。最后,施工单位要制定科学完备的施工方案,根据建设项目的需求合理分配相关资源,管理整个工作流程,确保充分发挥装配式建筑的优势[1]。

2.2部件预制技术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中最重要的技术便是部件预制技术,部件预制的质量如何将直接决定后续装配式建筑的整体质量。首先要对模板的尺寸进行严格的把关,确保预制部件的大小符合设计方案的要求。其次,要严格把关施工原料,使得预制部件的强度和质量达到规定的建筑标准。最后,在对部件进行浇筑时,要严格把控浇筑的速率,防止对模板产生的冲击力过大,而且在进行混凝土振捣时,要保证混凝土与钢材不接触,避免预制部件受到侵蚀。

2.3运输与安装技术

装配式建筑的部件运输和安装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运输环节极易出现部件的损坏,部件一旦出现损坏,不仅影响工程的质量,还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运输和安装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情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严格按照施工和运输标准进行运输。运输人员要选择可以固定预制部件进行运输的车辆,并且要布置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比如可以采取支垫或者包角的方式防止运输期间出现碰撞和滑落等问题。二是在进行部件安装时,注意控制吊装设备的速度。尤其在建设高层装配式建筑时,吊装过程中部件极易晃动,具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容易引发施工事故。所以施工人员要选择稳定的设备进行吊装,在施工期间要注意设备的速度,防止因为速度过快出现部件损毁的问题[2]。

3装配式建筑施工工艺研究

3.1预制部件的生产工艺

预制部件作为整体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产制作工艺有着严格的流程和要求。大致工艺流程如下:首先,要将预制部件所用的模板进行彻底的清洗,去除灰尘、木屑等杂物。其次,要按照预制部件的设计尺寸对模板进行定位。再其次要将准备好的钢筋依次放入模板中,将需要预埋的部件进行安装定位。最后,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和振捣密实环节,需要注意的是在振捣时,不要碰到预埋件。在振捣结束后,要营造蒸汽养护的环境,便于预制部件更好地成型。当混凝土的强度达到70%时,对预制部件进行脱模处理。需要注意的是,墙板部分的预制还要进行保温层的铺设。

3.2预制部件的装配施工工艺

在进行预制部件的吊装前,要确保部件之间连接面的干净整洁,并将需要用到的灌浆工具、调整斜撑以及螺栓等准备妥当。首先详细介绍柱的装配工艺,主要流程如图1所示,当预制部件距离安装层面20厘米左右停止,施工人员仔细查看连接套筒和层面预留位置是否对准,对准之后继续下降。随后安装斜撑调整柱子的垂直角度,当垂直度符合标准后,在柱子和层面的连接处注入砂浆进行密封。墙板预制部件的体积较大,在吊装过程中要保持较低的速度运输,当墙板距离安装层面60厘米左右时,工人要辅助预制部件缓慢下降。通过预制部件预留的钢筋和套筒进行定位,随后缓慢下降墙板,预留20厘米的空间进行后期的接缝灌浆。最后安装斜撑调整墙板的垂直角度,调整完毕之后灌入不收缩的砂浆。

3.3接缝灌浆工艺

以上各种预制部件的装配工艺中均运用到了接缝灌浆工艺,这也是装配式建筑工艺中必不可少的工艺流程,其施工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体建筑的使用性能。具体工艺流程如下:在灌浆前,要对灌浆部位进行彻底的清洁,而且要封堵接缝处,防止砂浆渗漏。随后配备灌浆料,要选用优质的料粉以保证料浆可以均匀混合,采用压力灌浆方式,快速完成灌浆操作。最后,要对灌浆的饱和程度进行检查,及时清理溢出的浆料,然后留有充分的时间等待浆料稳固,期间要保持预制部件处于平稳的状态。

4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的应用策略

4.1做好预制部件的质量和存放管理工作

预制部件是装配式建筑最重要的部分,因此需要做好存放和质量管理工作。虽然在施工现场不需要“湿作业”,但是对于钢筋、水泥等原材料的质量管理不容忽视。在原材料进厂时,施工单位要请质检人员对其进行全面的检查,合格后方可继续施工。原材料的质量达标,才能使得预制部件的强度和质量符合建设要求,进而可以为后续的装配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预制部件制作完成之后,要分类存放,做好存放和取用的记录,并且保障存放地的通风和排水工作,防止因为存放不当而导致预制部件的性能发生改变,影响整体建筑的质量。

4.2采用BIM技术提升装配环节的精准度

采用BIM技术可以有效地提升装配环节的精准度,以提升装配式建筑的质量效果,提高建筑的施工效率。首先,BIM技术可以在系统中全方位地展示施工现场,项目的设计和施工人员可以详细地掌握项目建设情况,降低了项目各环节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成本。其次,BIM技术在生成模型时,可以及时发现设计图纸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构件尺寸标注不清、详图与平面图不符等,以便设计人员及时进行调整,防止出现构件尺寸不符的问题。最后,有助于施工现场质量和安全信息管理,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发现质量问题后,可以通过客户端将问题上传到云端,系统自动将问题发生的位置、时间和整体施工模型相关联,方便施工人员查询存在问题的施工节点。

5结语

综上所述,装配式建筑施工的价值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中逐渐显现,也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是因为装配式建筑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建设规范,所以相应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要不断提升,否则将影响到装配式建筑的进一步推广。基于以上情况,施工方要严格把控施工期间的各个环节,及时应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装配式建筑的质量,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贾敬峰.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运用[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2(1):44-45.

篇4

[关键词]建筑工程;预装配式剪力墙;混凝土;施工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TV5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2-0251-01

前言

预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指由工厂预制墙体并运至施工现场,通过现浇、拼装进行连接的一种施工工艺,具有生产速度快、建造质量高、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优点。它可分为部分预制和全预制两种结构,其中全预制剪力墙结构体系的预制化率高,但节点连接形式复杂,施工难度较大。可靠的连接是保证结构整体性和抗震能力的关键,竖向钢筋连接技术作为其关键技术之一,主要有钢套筒连接和预留孔道浆锚连接这2种。套筒连接施工工艺复杂,操作难度较大,预留孔道浆锚连接的连接性能稍差。而装配式螺栓混凝土剪力墙体系的竖向连接采用螺栓连接,具有抗弯、抗剪强度高及连接可靠、方便的特点,通过精确、高效的定位吊装以及下口锚固施工方法可M行快速有效的安装。

一、工程概况

背景项目为保障性住房中的动迁安置房。项目占地面积为24 501 m2,共由6栋住宅楼、1栋社区服务用房及1个独立地下汽车库组成。地块总建筑面积59 785.44 m2,地上建筑面积50 689.64 m2,地下建筑面积9 095.80 m2。1#、2#、4#、5#、6#楼结构形式为剪力墙结构形式加装配式外墙PCF板、叠合楼板。3#楼结构形式为剪力墙结构形式加装配式外墙PCF板体系、预制内墙体系,地上13层。

二、工艺原理

螺栓连接及特点对于装配式剪力墙结构来说,预制构件之间的可靠连接是保证结构整体性和抗震性能的关键。装配式螺栓混凝土剪力墙采用创新的螺栓连接技术。安装时,下层墙板预留插筋伸入内墙预制板预留螺栓孔。从螺栓孔中灌入水泥砂浆灌浆料,随后通过螺栓固定,将剪力墙与结构连接成可靠的整体。

施工中,螺栓剪力墙的连接处螺栓居中放置,可以不影响预制墙体竖向钢筋的连续性,不会削弱预制剪力墙混凝土,且比浆锚套筒连接更可靠、方便。因此,可以降低连接成本,同时减少湿作业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在本工程项目中,内剪力墙长850~1 250 mm,高2 770 mm,厚200 mm。预制剪力墙竖向连接螺栓φ20 mm,间距400 mm,墙体内预埋套管。预留安装孔为150 mm×200 mm,内注C35混凝土封闭。预制墙板的顶部及底部均设置200 mm×250 mm的暗梁(图1、图2)。

三、施工控制要点

3.1 定位吊装

3.1.1 工艺流程

测量放线检查调整墙体竖向预留螺栓确定墙板位置控制线测量水平标高控制标高底部细石混凝土坐浆、找平墙板吊装就位对接高强度螺栓位置安装底部固定靠山安装固定墙板斜支撑现浇暗柱钢筋绑扎现浇部位支模预制墙板底部及拼缝处理检查验收墙板浇注混凝土预留洞细石混凝土密实养护。

3.1.2 测量放线

安装前,依据图纸在底板和楼板面放出每块预制墙板的具置线。检查墙体竖向螺栓预留位置是否符合标准,其位置偏移量控制在-10~+10mm。如有偏差需按1∶6要求先进行冷弯校正,应比2片墙板中间净空尺寸小20mm为宜,并疏整扶直,清除浮浆。

随后,根据已放出的每块预制墙板的具置线,确定墙板位置控制线,清理表面。预制墙板下口留有20~40 mm的空隙,采用专用座浆料调整预制墙板的标高及找平。在每一块墙板两端底部放置专用垫块,并用水准仪测量,使其在同一个水平标高上。

3.1.3 预制内墙板吊装

墙板采用两点垂直起吊、可以从堆放场地或直接从车上进行起吊,起吊过程中,需要保护墙板上角和下角。应按照安装图和事先制定好的安装顺序进行吊装,原则上宜从离吊车或者塔吊最远的板开始。吊装预制内墙板时,采用两点起吊,吊具绳与水平面夹角不宜小于60°,吊钩应采用弹簧防开钩。

起吊时,采用缓冲块来保护墙板下边缘角部不致于损伤。起吊后,缓慢的将墙板放置于垫片之上,防止损伤。

3.1.4 安装固定预制墙板斜支撑

每块预制墙板使用2个斜支撑来固定,斜撑上部通过专用螺栓与预制墙板上部2/3高度处预埋的连接件连接,斜支撑底部与地面或楼板用膨胀螺栓进行锚固。支撑与水平楼面的夹角在40°~50°之间。

连接斜撑后,可通过同时调整两根斜支撑上的螺纹套管来实现墙板的垂直度调整,直至墙板达到垂直。

3.1.5 安装钢筋

现浇约束边缘构件,可先进行预制墙板安装,再进行现浇约束边缘构件的钢筋绑扎;也可先绑扎约束边缘构件的钢筋,再安装预制墙板,后绑扎连接钢筋。

预制内墙板安装就位后,进行水电管线连接或敷设,完成后进行预制内墙板拼缝处附加钢筋安装。附加钢筋可在一块墙板安装就位后先置入,待相邻墙板安装就位后拉出绑扎。

3.1.6 预制内墙板浇筑混凝土

模板安装于边缘约束构件钢筋安装完成后进行。现浇边缘约束构件部位的模板采用配制好的整体定型钢模或木模,以利于快速安拆。安装时保证现浇部位的表面质量及与预制墙板的接槎质量。

混凝土浇筑前,叠合式预制墙体构件内部空腔必须清理干净,墙板内表面必须用水充分湿润。当墙体厚度小于250mm时墙体内现浇混凝土宜采用细石自密实混凝土施工,同时掺入膨胀剂。浇筑时保持水平向上分层连续浇筑,浇筑高度每小时不宜超过800mm,否则需重新验算模板压力及格构钢筋之间的距离,确保墙板的刚度。

每层墙体混凝土应浇灌至该层楼板底面以下300~450mm并满足插筋的锚固长度要求。剩余部分应在插筋布置好之后与楼板混凝土浇灌成整体。

3.2 预制剪力墙构件下口锚固施工

3.2.1 底部座浆

安装前,在现浇楼面标示出预制剪力墙的端边线、侧边线,在该位置及设定好标高并铺设高强底灌浆料,构件用灌浆料随铺随安,防止硬化后安装。砂浆厚度取1~2cm,以座浆饱满、安装后略有余浆挤出缝口为准。对于标高较低处可以先放置适厚钢板,然后用砂浆护边。当缝口处出现空隙时,需要进行及时修补

3.2.2 预制墙板注浆部位的空腔内封堵

预制构件吊装就位校正后进行界面清理,量测座浆层厚度。按要求称量、搅拌水泥注浆封堵料,并完成界面的浇水湿润。灌浆前现场用空压机检查疏通套筒及座浆空腔。

3.2.3 注浆封闭

根据量测记录的座浆层厚度、长度及套筒个数估算单次灌浆用料量并按需要备料。单次灌浆需连续完成,中间不允许停顿。本次工程中,使用1∶2.5水泥浆对预留孔进行封闭。

3.2.4 螺栓固定

灌水泥浆对预留孔进行封闭后,锚固竖向钢筋采用螺栓加垫片拧紧。用C35混凝土封堵预制内剪力墙底部安装孔,随后进行层内钢筋绑扎、模板搭设和混凝土浇筑。

下一层的施工方法与上层相似。重复上述施工流程,直至施工完成。

篇5

关键词:建筑装饰技术人才培养 初探

中图分类号: TU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建筑装饰技术专业”其教学体系介于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和环境艺术专业之间,也是一门跨学科的专业,在教学上目前仅停留在两者兼顾的层面上,并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独立与完整的专业教学体系。现如今装饰行业在我国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迫切需要新型专业人才,但在很多院校,装饰专业招生及就业压力却越来越大。在这样的形势下,加深对装饰专业特色的探索与教学创新,形成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较为系统且相对独立的人才培养体系已势在必行。

一、高职高专院校装饰专业建设的重新定位

在我国,装饰专业的办学主体主要是各类高职高专院校。高职院校近年发展很快,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起步较晚,与同属高教系统的普通高专院校相比,在教学设施、教学管理、师资力量、教育经费、办学规模等软硬条件上多方面存在不足,办学特色还不鲜明,较多地延续了中等职业教育模式,偏重实践教育,起点较低。相对来讲,普通高等专科院校办学时间长,软硬件积累了一定优势,教学体系也较为完备,但其人才培养模式一直强调传统的学科性教育,实践教育相对缺乏。

目前国内高职、高专院校装饰专业大多是偏职业和厚基础的两种教育体系并存的状况。部分高职院校为追求较高的就业率,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挤压理论教学学时,在两年时间里完成了三年的课时量,留了一年的时间让学生下基层“顶岗实习”。这种教学培养体系,可以收到一定的效果,提高了就业率,学生也可以较快地适应社会工作。而许多老高专院校在专业教学改革如何与社会需求同步调方面却表现的较为谨慎,只在第六学期才安排部分时间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锻炼。该教学培养体系,一次就业率相对较低,毕业生适应社会工作时间较长,但学生的基础知识扎实,对今后自身发展相对有利。

高专、高职院校最终的走向是一致的,过于激进的教学体系会忽视学生的基础教育,但过于保守的教学体系又不利于提高就业率,因此在两种教学体系互相借鉴与补充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有利于专业健康发展的教学体系,才是专业创新发展的根本。

二、培养方案与专业内涵、社会需求的对接

“建筑装饰技术”有别于“室内装饰”、“室内设计”等概念。 “建筑装饰技术”主要是为了满足视觉艺术要求而对建筑室内外空间及围护进行的一种附加的装饰,以及对使用设施的选用配置,它除了注意审美价值,迎合时尚流行外,亦须保持技术和材料的合理性,同时兼顾空间构成和材质色调等的协调性。装饰专业更侧重于学生掌握材料技术、构造作法、施工工艺等相关知识,在此前提下,或可创造出一种优美的建筑室内外空间环境。然而许多院校装饰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与专业内涵是不相协调的,过于偏重空间设计或艺术设计。

在借鉴加拿大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确定教学内容的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模式,对建筑装饰行业的职业岗位群进行了综合能力分析,分解列出各项综合、专项能力。结合综合素质要求,并适应行业市场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确定本专业的两个主要方向: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以及依托工程技术的装饰设计技术。通过不断完善课程支撑体系,对专业主干课程进行模块化设置,使得人才培养模式更加专业化。

高职教育侧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 同样不可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社会需求的是专业素质高,知识更新快,适应能力强的人才,这势必考验人才培养阶段专业体系设置的合理性。

三、与专业理论课紧密结合的实训类教学体系建设

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通晓建筑装饰设计、施工、管理,并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的专业应用型技术人才,我们对建筑装饰技术专业进行了岗位能力分析,确定毕业生实践能力要素,根据培养目标形成基本专业技能实训、顶岗实践的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3.1 认识实习结合课程教学分散进行

以往认识实习是在学生初次接触专业时所安排的一次校外考察实习,时间固定、集中,一般安排在第2学期,约1周时间。然而大部分学生“走马观花”,似懂非懂,返校后又不能很快与课程实践相联系,实际意义不大。近几年通过将实习与课程紧密结合,分散机动穿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建筑装饰材料、构造、施工等授课教师分别组织学生下工地、材料市场进行认识实习,通过现场讲解、素材收集,在理论课堂结合多媒体教学予以强化。装饰设计课在结合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际实施中,我们要求学生能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深入工程实际,通过对具体工程案例进行“假题真做”,并加强过程控制,保证每个设计课题都安排1~2次现场教学,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感性认识。

3.2 写生实习与历史、设计课程紧密结合

写生实习是建筑美术课程的强化实践锻炼,通常带学生到较有特色的地区实地风景写生,集中2周左右的时间,完成一定数量的写生作业。写生就是画画,但看什么、想什么、画什么、拍什么,则需要进行实践和探索。根据教学安排,前半段时间学生着重于技艺练习,后半段适当降低写生工作量,要求学生有意识的收集素材,为回校后的设计创作课做准备。近几年,我们经常安排于徽州地区写生,外出前,专门安排几个课时讲解明清徽派建筑文化,充实建筑历史课程,让学生在写生过程中更能深刻体会徽派建筑的内涵,把握其细部构造以及建筑装饰风格。回校后,紧接着布置的设计课题就紧紧围绕徽派建筑,以继承和保留着我国的传统建筑特色进行创作,提高学生的观察、概括和表达能力,从更宽阔的背景去看待艺术和创作,以更富创造的形式去表达白己的感受。

3.3 基本专业技能实训课程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以“强化应用为重点”的原则构建理论课程,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以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切人点,深入推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我们通过努力,完善行业内相关的各职业岗位(如CAD绘图员、施工员、材料员、安全员、质检员等)的职业资格考证制度,专业课程设置及授课内容与之密切结合。在校其间,我们鼓励学生至少取得一项上岗证,使得学生一毕业就能持证上岗,增加就业机会,同时缩短工作适应期。这更需要我们积极创造实训条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就业为导向,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

五、结语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尚处于摸索阶段,我们只有坚持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强化和完善教育体系改革,才能摸索出一条适合专业自身发展的道路。要适应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人才市场的需要,就必须坚持正确的定位,狠抓内涵建设,增强自己的办学实力和竞争力,充分发挥各种优势,找到自己的立足点、生长点。建筑装饰专业教学体系应该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培养高素质职业技能的专业人才为己任,明确专业办学方向,深化教育体系改革。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灌注桩;混凝土;耐腐蚀;输电线路

1.引言

新疆与西北主网联网750千伏第二通道输变电工程是国家电网公司“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是加快西北750千伏主网架建设,进一步加强新疆与西北750千伏电网联系,提高向西北主网输送能力,支持哈密东南部风电及敦煌、柴达木地区新能源接入送出,有效解决青海缺电问题,为“疆电外送”直流工程提供网架支撑的配套重点工程。

该工程路径途径新疆自治区、甘肃省和青海省。沿线分布对混凝土结构及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腐蚀性的大面积盐渍土,尤以甘肃省范围内更为严重。该工程线路在敦煌市附近途径南泉湿地自然保护区,该地区地质主要以粉质粘土为主,地下水丰富。经对地基土和地下水现场取样化验,含有高浓度的SO42-和Cl-等腐蚀介质,根据相关规程规范进行腐蚀等级判定,地基土和地下水对基础混凝土结构和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强腐蚀性。在线路工程中,在地下水丰富的软地基中的基础选型主要有开挖式基础和原状土的灌注桩基础两种。开挖式基础对地基的原状土体破坏严重,施工周期长,施工作业面大;灌注桩基础对原状土体则没有太大侵扰,施工周期短,施工作业面小。由于工程场地处于湿地自然保护区,在环境保护的要求下,该地区的基础选型应选为原状土的灌注桩基础。但在现行的《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 50046-2008(以下简称防腐规范)中第4.9.5中规定:在SO42-和Cl-的介质作用下,腐蚀性等级为强腐蚀的情况下,不应采用混凝土灌注桩基础。为了满足工程需要,亟需研究出一种具有良好耐腐蚀性的灌注桩的混凝土配方。

2.地下水的腐蚀机理

与一般建筑用混凝土的腐蚀不用,桩基础的腐蚀主要来自于地下水,根据对软土地基腐蚀地区地下水的水质化学分析,混凝土耐久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硫酸盐侵蚀和氯离子侵入所致钢筋锈蚀。

徐惠[1]等人的研究表明,硫酸盐作为混凝土结构的劣化外力,通过与水泥水化产物作用,生成膨胀性的水化产物,使硬化混凝土开裂、崩坏。当发生膨胀蚀时,生成的反应产物的体积大于参与反应的物质,因而产生膨胀压力,使混凝土开裂,造成强度损失,最终使混凝土崩裂破坏。主要有钙矾石型硫酸盐侵蚀和石膏型硫酸盐侵蚀。根据杜荣归等人[2]研究,氯盐离子对钢筋锈蚀主要作用为:破坏钝化膜、形成“腐蚀电池”,对钢筋表面产生坑蚀、阳极去极化作用、导电作用。而混凝土冻融破坏,是由于混凝土中的游离水受冻结冰后体积膨胀,在混凝土内部产生应力,由于反复作用或内应力超过混凝土抵抗强度致使混凝土破坏。此外,桩基础还面临Cl-、SO42-共存下的腐蚀问题。Cl-与C3A生成“复盐”,有利于降低硫酸盐与C3A作用而发生的“膨胀”破坏。就是说Cl-在一定条件下可抑制硫酸盐对混凝土的破坏作用。Jin等[3]的研究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3.耐腐蚀性混凝土配方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针对耐腐蚀性混凝土配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水泥品种

水泥作为混凝土的主要组分对混凝土的性能起决定性的作用。美国垦务局经过长达40余年的试验研究表明,如果混凝土中的硅酸三钙的含量过高,则会生成过多的氧氧化钙,易于受到硫酸盐的侵蚀生成石膏。如果混凝土中铝酸三钙过多,则易于生成过多的钙矾石,在侵蚀环境下导致膨胀破坏。在实际工程中,主要依据规范约束水泥中的铝酸三钙含量(一般为5%-8%)来保证混凝土的抗硫酸盐侵蚀性。防腐规范规定,当硫酸根离子浓度在2500-8000mg/L之间时,要采用高抗硫酸盐水泥,而对于Cl-强腐蚀作用条件下,防腐规范只做一般要求,即“宜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

冯乃谦等[4]的研究结果证明水泥的抗硫酸盐侵蚀能力与其C3A含量的确密切相关。但亢景富[5]的研究表明,抗硫酸盐水泥并不能解决所有硫酸盐侵蚀问题,比如在八盘峡水电站在处理廊道底板硫酸盐侵蚀问题时,曾采用高抗硫酸盐水泥仔细施工,但一年后又出现了破坏。其原因在于,对于石膏结晶型侵蚀,C3A含量的大小并不起决定作用,而混凝土的强度、密实性及水泥石中Ca(OH)2的多少和干湿交替、水分蒸发可能起着关键作用。乔宏霞等[6]采用干湿循环的加速方法对高性能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干湿交替的恶劣环境中,抗硫酸盐水泥的抗侵蚀性能并不比普通水泥混凝土好。

3.2 矿物掺合料种类及掺量

掺入活性矿物掺合料是国内外目前普遍采用的措施。混凝土矿物掺合料包括硅粉、沸石粉、磨细矿渣粉、粉煤灰等,这些掺合料可与水泥中的氯酸钙和硅酸钙发生化学反应,并可消耗水泥浆体中的Ca(0H)2,提高混凝土抗硫酸盐浸蚀性能。在硫酸盐和氯盐共同作用时,最常用的矿物掺合料是矿渣和粉煤灰。

贺传卿等[7]的研究表明,P.O 32.5普硅水泥掺粉煤灰完全可达到中抗硫酸盐水泥的要求。洪定海[8]的研究证明了不论是硫酸盐侵蚀还是氯离子侵蚀,大掺量矿物掺合料均能提高混凝土的耐腐蚀性。蒋卫东等[9]对盐渍地区抗腐蚀混凝土的耐久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混凝土中添加粉煤灰对于混凝土在复盐侵蚀下的耐久性提高具有很好的效果。

3.3 混凝土强度等级

实际工程经验表明,采用适当强度等级的高密实性混凝土,则有望通过混凝土本身就获得良好的防腐蚀效果。陈蔚凡[10]对处于盐渍土地区的京津塘高速公路某立交桥的地下灌注桩和桥墩曾经采用与以普硅水泥、高效引气减水剂、低水胶比配制的高强混凝土作为主要防腐蚀技术路线,实践表明,在使用9年后,水线上下的混凝土表面完好如初。高礼雄[11]的研究表明,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可以进一步改善抗蚀性。巩鑫[12]进行的试验表明,混凝土在腐蚀后的动弹性模量的衰减速率随着水灰比增大而显著增大。

4.建议:一种新的耐腐蚀性混凝土配方

经对上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调研和总结,并兼顾高压输电线路工程施工点多面广的特点,考虑到施工简单、有效保证施工质量且原材料采购易行等方面,笔者提出了如下耐腐蚀灌注桩混凝土的新配方:采用氧化镁、三氧化硫和氯离子含量都较低的P?O42.5普通硅酸盐水泥,复掺20%粉煤灰与30%磨细矿渣粉,水胶比控制在0.4以下,采用减水率为27%的复合减水剂,在混凝土搅拌过程中坍落度控制在(180±20)mm,含气量控制在(2.5±0.5)%,经过试验,该配方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能,具体试验结果将在另文中详细论述。

参考文献

[1]徐惠.硫酸盐对混凝土腐蚀机理研究[J].大观周刊, 2012(9):112-146.

[2]杜荣归,刘玉,林昌健.氯离子对钢筋腐蚀机理的影响及其研究进展[J].材料保护,2006,39(6):45-50.

[3]Z.Q.Jin et al.Interaction between sulfate and chloride solution attack of concretes with and without fly ash[J].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2007,37:1223-1232.

[4]冯乃谦,邢锋.混凝土与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5]亢景富.砼硫酸盐侵蚀研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J].混凝土,1995(3):9-17.

[6]乔宏霞,何忠茂,刘翠兰.无破损方法检测混凝土耐硫酸盐侵蚀性[J].低温建筑技术,2006(1):3-5.

[7]贺传卿,李永贵,王怀义,等.硫酸盐对水泥混凝土的侵蚀及其防治措施[J].混凝土,2003(3):56-57.

[8]洪定海.大掺量矿渣微粉高性能混凝土应用范例[J].建筑材料学报,1998,1(1):82-87.

[9]蒋卫东,等.盐渍地区抗腐蚀混凝土耐久性试验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2008(29):280-283.

[10]陈蔚凡.滨海盐渍地区抗强腐蚀性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C].全国水泥基复合材料科学与技术学术讨论会,1999.

篇7

关键词: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1引言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发展是建筑行业的一次深入改革,其主要指相关工厂将相应的部件运输到施工地后,相关人员采用相应的技术将材料组装起来的建筑。相比传统建筑,该建筑具有绿色、环保等特点,逐渐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然而,在装配式混凝土发展过程中,仍存在技术水平较低、生产成本高等问题,不利于该产业链的发展。因此,分析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发展现状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了研究、迅速发展、使用和发展缓慢等阶段,于2000年以后,国家发展低碳经济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以其能源消耗低、建造速度快与环境污染少等特点,逐步迈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且,在2010年,在首都相继推出了《关于产业化住宅项目实施面积奖励等优惠措施的暂行办法》和《关于推进本市住宅产业化的指导意见》,有效的指导装配式住宅项目的实施。并且,国家许多行业协会、设计院所和住建部门逐步展开有关装配式技术的研究工作,纷纷出台了《整体预应力装配式板柱建筑技术规程》、《叠合板用预应力混凝土底板》和《装配整体式住宅混凝土构件制作、施工及验收验收规范》等标准规范,有效的助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此后,2016年,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对装配式建筑的应用,计划在未来10年,让该建筑应用比例占建筑比例的30%左右。由此可见,在国家政府的支持下,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3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较多的问题。①技术水平不足。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大多依赖于先进的技术,但目前相关企业在相应的技术岗位上仍有空缺,使其在产能扩展时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在设计、质量与预制构建、配套材料等方面不能满足建筑的相关需求,降低了实际施工效率,不利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发展。②经济成本较高。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发展同样需充足的资金和完善的管理体系支持,然而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且在装配置混凝土建筑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因部门之间分工不明确,存在监管不到位、条块分割等状态,极大的消耗了建筑成本。同时,在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实施的过程中,仍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在前期研发、培训、采购等方面投入了较高的成本,后期难以及时获得相应的利润,使装配式混凝土成本急剧上升。③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过程存在安全隐患。以浇式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过程为例,施工现场人员、物料较为复杂,且多为高空作业,当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构建被运往工地后,仅留部分人员临时完成之后指导操作,与工地原有的相关操作人员形成一个混乱的施工氛围,相关人员操作难以达到协同,且施工过程难以一一对每个人员的安全进行有效监管,使得安全事故频发,大大降低了施工现场的安全系数。

4相关对策建议

基于目前装配式混凝土发展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①加强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节点连续技术的研究。目前我国对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节点技术的研究较少,致使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发展技术水平较低。因此,相关部门应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节点技术,依据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节点的防水性能、收缩性能、受力性能与热性能研究设计适用性较强的节点技术,并在相关领域进行推广实施,用以提高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技术水平。②构建统一生产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市场链条。在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发展过程中,应通过整合现有的装配式建筑行业,通过合理规划,对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市场化运作进行明确分工,通过对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运作过程进行分割、重新配置、共享等方式,协调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市场运作,形成一条完备的产业链,并使其逐步向商业化建筑运作,采用循序渐进、条理清晰的运作流程,提高装配效率,进而避免因分工不明确而造成成本的上升。③加强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的安全教育。针对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存在的安全问题,相关政府应出台相应的安全方案,且要求相关企业严格按照该方案执行,并拨去相应的安全保护费用,用以督促安全落实情况,同时要求相关企业定时进行大规模生产检查,并对相应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消除施工过程应安全监管不到位而造成的安全隐患,提高施工安全性。

5结论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以住宅产业现代化的目的逐渐被引入,其实现了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建议今后在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发展过程中,相关企业不断研究、优化并利用该项目,进而达到该产业链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勤俭.国内外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发展综述[J].建筑技术,2010,41(12):1074~1077.

[2]刘康.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在住宅产业化中的发展及前景[J].建筑技术开发,2015,42(1):7~15.

篇8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预算工作;成本控制

1装配式建筑概述

在早期装配式建筑发展过程中,外观比较单一,多样性不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装配式建筑行业的发展。但是随着现代化建筑工艺的创新和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模式越来越多。到目前为止装配式建筑多样性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并且在多样性的基础上也增加了可移动性。移动式住宅是比较先进的装配式建筑类型。装配式建筑在施工过程中现场施工操作比较简单,只需要按照设定好的图纸完成预埋件和管道铺设,并根据建筑的具体构架构造柱梁板等结构框架,最后完成构件装配就能完成整个建筑施工。随着建筑企业的不断发展,为了能提升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建筑生产标准,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长远发展,需要对原有的传统建筑施工工艺进行改进,使其朝着简单快捷的方向转变。而装配式建筑是解决传统建筑工程中由繁到简的重要技术,能够有效改变传统建筑施工现场作业流程,保证施工现场的整洁性,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确保施工现场环境质量,有利于降低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噪声污染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1]。我国的装配式建筑行业发展相对较晚,而日本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就已经提出了装配式住宅的理念,并且在90年代已经开始利用工厂化以及部件化的生产方式提高建筑行业施工效率,并且住宅内部结构也能够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目前,日本的装配式技术也相对先进。在推动我国装配式建筑行业发展中,需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装配式技术以及装配式建筑施工管理理念,才能够不断完善装配式建筑行业的相关规范,推动我国装备式建筑行业的创新发展。

2工程造价预算内容

在建筑企业发展过程中加强工程造价成本管理工作,有利于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开展工程造价成本管理工作时,必须对工程造价工作进行有效的细化,按照精准原则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个过程中的造价资金进行有效管理。并且要根据建筑工程的各项资源加强资源配置与优化工作,确保人力、物力等工程成本降到最低,防止出现结算超预算、预算超概算、概算超估算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开展工程造价成本控制工作时,需要对每一个施工部分的项目造价合理性进行分析,主要判断其是否超出预算以及工程造价是否还具有优化余地。在工程建设中要以全工程内所有具有一定相关性的项目开展造价预算,保证造价结果的精准性,提高工程造价的精细化。这就需要开展多次反复计算和对比,对造价工作的计算对对象要进行细化,并根据设计图纸和建筑工程的施工资料开展改善工作。在精算工作中要对整个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原料资金、人力资金以及器械资金等进行全面分析,要在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的基础上,将造价结果控制在最低水平[2]。

3在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在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以及成本控制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会导致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工作质量受到一定影响,最终影响装配式建筑工程的整体资金投入,降低装配式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第一,在开展工程造价预算工作时准确性不足。在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之前,需要进行有效的工程造价预算工作。但是一般情况下进行预算造价的工作人员专业能力相对较低,在对建筑进行模拟时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这会直接影响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前期的准确性。工程造价预算结果不精准会导致在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例如资金超过预算容易导致工程停工,不能如期完成。预算过多会导致在工程结束后存在不能使用的建筑废料,这会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完整性和建筑周期产生极大影响,导致建筑计划被打乱,很容易导致建筑变更或者受到资金损失。第二,在工程造价预算以及成本控制工作中,对相关的信息处理不明确,导致信息传递失真。在开展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预算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必须对整个工程项目的所有资料数据进行全面准确掌握。但是在对信息进行处理时,如果没有根据装配式建筑工程不同项目的具体情况保证信息数据的准确性,会影响后期造价预算结果。因为在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管理过程中,信息量本身比较巨大,在对信息进行处理时出现统计错误的可能性相对较高,再加上数据量比较大,会导致人工造价计算过程比较复杂缓慢,影响信息计算的效率。对相关的信息数据进行传递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失真问题,这也会对装配式建筑工程的造价预算和成本控制质量产生一定影响。第三,在当前的装配式建筑工程发展过程中,规模发展相对较慢。因为我国的装配式建筑行业发展起步相对较晚,很多技术和管理制度并不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装配式建筑工程规模的发展水平。目前,装配式建筑发展的规模相对较小,不能形成规模化并且预制混凝土配件运输方法以及装配技术等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在装配式建筑工程发展过程中,相关的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难度相对较到较高,一些厂商不能进行大规模生产。这会导致装配式建筑材料的价格上升。再加上国内市场需求相对较少,预制混凝土构件的生产厂商固定投入成本以及可变动成本相对较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预制混凝土配件的市场价格,从而影响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以及成本控制。在后期装配式建筑工程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规模不断增加,会促进混凝土构件生产规模的扩大。而随着装配式建筑的不断发展,大厂商的固定资本投入会逐渐减少。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材料的市场价格,进而对装配式建筑工程成本控制工作产生一定影响[3]。

4提高转配式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水平的措施

4.1加强工程造价预算规划工作

为了对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以及成本进行合理控制,需要尽可能降低装配式建筑工程的造价水平,要以装配式建筑以及现浇混凝土建筑的成本对比,获取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比较高的原因。这样可以根据装配式建筑造价成本较高的原因对成本进行有效管控。一般情况下,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其与现浇混凝土建筑相比会产生混凝土配件以及生产运杂费等。在对其成本进行管控时,需要测算材料费、人工费、机械费以及管理监察人员的费用等,并根据市场的变化情况对市场价格准确掌握。为了尽可能提高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水平,需要从降低原材料成本的角度出发。根据装配式建筑工程的具体情况以及装配式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在最大可能上提高装配式建筑部件生产规模,同时要保证装配式构件的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这样能够降低装配式构件的生产成本,从而对装配式生产构件的资金投入进行合理控制。只有对当前装配式建筑不能大规模生产的现状进行有效改变,这样才能从设计阶段以及生产链方面出发,提高混凝土构件与其他配件的生产利用率以及制作水平。在混凝土构件衔接部分进行设计时,同样要提高设计方案的准确性,降低在混凝土构件生产和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情况而导致部件浪费的问题。在混凝土构件模具设计时,必须保证设计的精准性,才能确保后期在现场施工时能够快速安装,防止后期装饰修补导致开支增加。在对混凝土部件进行运输时,厂家需要根据预制混凝土构件的具体情况,清点运输车的编号,并将构件尺寸、重量等信息记录在案。设计科学合理的运输方案确保在运输过程中构建的完整性。还要对混凝土构件的运输车辆进行合理安排,防止出现车辆浪费的问题。在混凝土构件装车过程中,要先与现场施工单位进行沟通,了解混凝土预制构件的安装施工进度以及混凝土构件的具体顺序。根据混凝土构件的使用顺序和频繁程度进行装车,这样可以大大节约后期在混凝土构件安装过程中的难度,提高施工效率,有利于降低工程造价。

4.2加强施工方案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

在对装配式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设计方需要根据装配式建筑的具体要求保证施工计划的合理性,尽可能对施工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工程项目的主要核心是工程造价预算和成本控制工作,确保施工计划的合理性是对整个项目造价进行有效控制的重要内容。为了尽可能提高装配式建筑的经济效益,在施工计划设计过程中,需要以施工设计图纸为基础,由专业的造价工作人员对整体设计图纸进行分析。并根据装配式建筑的具体特点按照总平面图与各建筑图纸说明开展全方位的研究工作。由专业造价人员进行分析和初步预算,对设计图纸进行不断优化和改进,防止设计图纸中存在不合理的地方。随后根据优化完成的设计图纸,制定科学严谨的施工方案,达到对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以及成本进行合理控制的目的。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工程施工成本是影响其资金投入的重要因素。装配式建筑中的重点支出项目包括主体构件费用以及工程施工费用。对这两方面的成本进行合理控制,可以达到控制装配式建筑整体成本的目的。

结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的装配式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加强工程造价预算以及成本控制问题研究工作,对提高装配式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有积极帮助。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装配式建筑行业的综合发展,对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也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武郁婷.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问题探究[J].价值工程,2018,37(17):79-82.

[2]玉美袁.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问题探究[J].工程建设,2020,3(4).

篇9

关键词:预制装配式建筑;BIM;绿色施工;应用;实践

1引言

预制装配式建筑越来越受到欢迎,是因为这种建筑在建房的时候所采用的是工业化方法,即施工中使用的构件大部分在工厂内完成,对于需要使用的构建运到施工现场,经过技术人员按照设计图纸拼接后可安装在建筑结构上。需要注意的是,所有构件应牢固连接,以确保建筑物的可靠性。在预制装配式建筑中应用BIM技术,可以在构件运到施工现场后按照三维设计图拼装,取代传统的按照二维平面图进行浇筑施工和现场拼装的方式。这样,建筑的外观就与传统方法建造的房子一样,施工方法却截然不同。预制装配式建筑应用BIM技术,缩短了施工现场的工作时间,减少了用电、用水和人力资源,简化了施工过程。此外,还可以减少各种污染物,减少了垃圾量,避免了施工环境的污染,对施工现场的管理非常有利。

2预制装配式建筑的介绍

预制装配式建筑的一个重要优势是,可以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确保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加快。在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的过程中,由于某些施工采用装配施工方式,在生产施工过程中,通常采用运行机械装配线的方式,对于零件的生产不再采用人工操作方式,使得零件有更高的精度,确保每道工序符合有关的规定,建筑结构的各个部位得以改进,工程施工质量有所提高[1]。预制装配式建筑的整个施工都采用装配模式,施工管理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在装配式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整个施工过程按照一定的产业流程进行,部分结构零部件在工程中完成,实现了施工标准化操作,使大部分生产环节比传统的施工模式更加完善,当然这对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有较高的要求,特别是施工中采用工业管理模式,结合现场施工管理,使施工项目既实现了现代化,又实现了自动化运行。预制装配式建筑的施工特点是,采用预制模式,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从装配式建筑施工的现状来看,已经实现了半自动作业模式。与手工生产操作相比,这种生产方式的速度更快,生产质量有所保证。所以,建筑施工中整体化操作,使得施工的进度加快,缩短了施工时间。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与传统的建筑工程施工模式相比较,工期大大缩短,原材料的使用量明显减少,由此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3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要点

3.1预制吊装施工技术。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中,对于预制外墙板要使用车辆运输到施工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将外墙板的数量清点正确,对编号都要核对好,外墙板使用专用的吊具,将其吊到建筑结构上,放置在指定的安装位置。施工人员对外墙板初步就位之后,将临时的支撑系统设置好,还要采取必要的固定限位措施[2]。外墙板与楼层面限位固定的时候要做好清点工作,对编号进行核对,防止产生错误。当预制楼梯运输到施工现场并清点完毕,对编号予以核对,使用专用吊具将预制楼梯段运输到预安装楼的板位置,由施工人员安装就位。3.2墙面施工技术。应用预制装配式技术,主要的目的是实现绿色施工,对工程的整个建设环节实施一体化管理,如此形成一个科学化的管理模式,避免管理不当造成材料和资金的浪费。在预制装配式施工的过程中,采用综合化的管理模式能够及时发现隐患,及时采取有效地措施处理,避免造成严重后果,导致资金投入量增加。在承重墙建设以及剪力墙建设中应用BIM技术设计和施工,流程简化,工程建设效果更好,能够实现预期的目标。在工程施工中采用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可以从建筑结构整体的角度出发进行墙体建设,应用BIM技术规划建筑结构,根据立体化、透视化的设计图进行拼接,在加工部件的时候可以测试承重能力并对所获得的数据精确分析,对于不当之处适当调整[3]。在墙面施工的过程中注重绿色化,将预制装配式模式发优势发挥出来,结合使用BIM技术可以避免拆除重建,可以一次性成型,同时排除各种安全隐患,施工效果良好。

4应用BIM技术实现绿色施工

4.1应用BIM技术设计模型。工程项目部在施工的初期阶段将BIM应用小组建立起来,应用BIM技术设计预制装配式建筑模型。将BIM技术应用于施工实践中,就是通过运行工作软件进行设计,主要使用的软件包括Autodesk、Navisworks、Revit、斯维尔二维算量和广联达场地布置等,所设计的模型惟妙惟肖,而且是立体化呈现,具有良好的透视效果,每个细节出现问题都能够及时修改,方式施工中发现予以返工,由此节省了人力和物力,保证工期[4]。在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中应用BIM技术,考虑到建筑的主体结构所采用的是框架结构,以屋面护系统和墙面护系统为主,按照绿色理念,外覆双曲造型所使用的铝板幕墙和玻璃幕墙。按照BIM模型,就是将各种构件拼接起来,构成多种形式的实体[5]。节能与环保在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的中心筒部分施工中,工序复杂,难度大,对施工精度有较高的要求。对于这种情况,BIM小组运行BIM建立模型的时候,以树权部位的二维模型为主,临时支撑间距在设计的过程中计算出来,根据计算的结构排布支撑,还要与施工进度计划相结合,对施工的工序进行四维施工模拟。应用BIM模型对施工技术进行交底,避免设计与现场施工存在不符之处,保证施工质量。4.2设置临时支撑。在进行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施工的过程中,要保证屋面的结构安装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将屋面的梁挠度减少,在进行树权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将临时支撑设置好。在确定临时支撑型号的时候,需要根据受力计算所获得的结果进行。对于整个建筑结构的整体受力,要保证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之后,按照设计图纸将临时支撑拆除,如此可以起到转换受力体系的作用[6]。某建筑工程的上施工中,按照设计图纸要求在屋架的下方所设置临时支撑,所选用的材料为钢管,规格为152mm×5.0mm,材质为Q235,钢支撑的高度介于3.2m~5.5m之间,根据具体的需要进行选择。钢支撑之间的距离设定需要根据钢梁跨度进行布置,介于3.5m~4.8m之间,在支撑的上部与屋架梁底部可以采用钢接的方法,这种连接方式比较简单。支撑的下部如果不在树权部位,可以将型钢连接到混凝土结构,型钢的规格为H200mm×200mm×8mm×12mm,使用膨胀螺栓连接,支撑钢管连接到型钢件上,采用刚性连接的方法。与树权部位交接的部位,可以直接在主杆件的顶面连接。由于螺栓在圆管的外侧布置,整个结构更加简洁,而且节省了材料[7]。4.3应用BIM技术模拟施工应用。BIM技术模拟施工是BIM技术的一个重要优势。在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施工的过程中应用BIM技术进行模拟操作,对施工的现场情况都能够模拟操作,发挥虚拟建造技术的作用,通过操作软件构建模型,合理设置时间参数,在计算机中操作虚拟软件就可以将头脑中形成的思路用模型体现出来,然后进行虚拟操作,使用仿真软件进行仿真操作。在工程项目建造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成本[8]。比如,当某工程没有按期完成工程造成的损失,施工中存在材料浪费的问题等,使用BIM技术就可以实现虚拟软件建造,对工程设计图进行模拟操作,合理规划施工的每个环节,将施工中所存在的难点以及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都能够展示出来,从而对施工过程管理予以优化。在进行异型树权钢结构施工之前,需要将BIM模型建立起来,还要进行模拟操作,对每个设计环节在施工中的效果都能够体现出来,发现问题可以及时调整,避免施工中产生问题导致不良后果。工程施工中应用BIM技术可以实现数据协调,具体的实施中,就是应用三维信息模型实施管理。立体化的施工设计图发挥指导作用,对于所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施工现场解决,避免施工中出现施工质量问题导致返工。展示三维信息模型的时候,就是将工程项目的各项指标综合,使得工程施工现场的各项数据全面呈现,BIM软件的运行中可以起到有效协调的作用[9]。同时,应用BIM技术还可以实现精细管理。在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施工的过程中应用BIM技术,使得复杂性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施工中,打破了原有的循序渐进的方式,而是从整体施工高度角度出发展开,如果存在问题,可以从整体的角度出发作出调整,由此可以加快施工进度,各个施工环节都能够合作进行,相互配合良好。发挥BIM技术的作用,可以使得复杂的设计问题和施工问题及时发现,并准确定位,对于问题的处理简单化,确保整个的施工中发挥设计图的指导作用,各项工作更加有条理。具体的应用中,就是发挥BIM技术的作用,通过实施模拟对施工现场优化管理,对施工现场的障碍快速解决,施工质量有所保证。

5结束语

通过上面的研究可以明确,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施工的过程中应用BIM技术可以发挥优势。中国走绿色发展道路,建筑施工的能耗大、资源消耗量也大,而且往往工期比较长,采用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方式,结合BIM技术,使传统施工当中所存在的问题有效解决。如此,建筑工程更加完善,使建筑业的发展符合中国绿色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谭道君,张树潮.BIM技术在装配式剪力墙结构施工中的应用研究[J].建筑与装饰,2019(11):134.

[2]张黎.BIM及RFID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建材科技,2019(5):20+110.

[3]曾浩,梁文锦.基于BIM的预制装配式建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居业,2019(2):39.

[4]贺红伟.BIM技术在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智能城市,2020(11):112~113.

[5]周乐.探索BIM在预制装配式建筑住宅设计中绿色节能的应用[J].华东科技(综合),2019(8):1.

[6]邓昌丽.探讨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结构施工中的应用[J].数码设计(下),2019(11):314.

[7]黎睿.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过程中的应用探讨[J].建筑与装饰,2020(11):92.

[8]彭聪,李杏,乔亚昆.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应用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20(12):173~174.

篇10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制约因素;DEMATEL

1、引 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和城市建设力度的不断增强,建筑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与此同时,建筑业作为高耗能产业对资源环境带来的浪费和污染问题得到各方的高度关注。传统的建造方式是粗放式经营,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低碳发展模式,因而,改革建造方式,实现绿色生产是建筑业未来发展的必然之路。装配式建筑是将各类通用预制构件经专有连接技术提升为工厂化生产,现场机械化装配为主的专用建筑技术体系,其构件的生产、物流和现场作业充分体现出现代建筑产业化特征,是建筑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是实现节能、减排、低碳和环保,构建“两型社会”的有力保障,是建筑产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种新型生产方式。

2、制约装配式建筑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与传统建造方式相比,装配式建筑能够大大提升建筑业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建筑产品的附加值,由于是采用预制构配件工厂化、现场施工机械化、能有效提高工程建设效率,提升了工程建设品质,装配式生产方式可以大大节约水资源、土地资源、建筑材料和能源消耗,体现出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虽然装配式建筑是未来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缓慢,阻碍其发展的影响因素较多,本文从市场因素、经济因素、政策因素、技术因素四个方面来分析制约其发展的原因。

2.1市场因素

(1)认识不足

装配式建筑发展,必须意识先行。装配式建筑参与主体较多,主要包括房地产开发企业、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建材供应商和社会公众,要想真正发展装配式建筑,这就要求这些参与主体对其有其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而现阶段装配式建筑的理念尚未普及,社会各界对其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有些地方存在一定的误区,低碳建筑意识淡薄,严重阻碍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2)缺乏市场需求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现阶段,装配式建筑比较稀缺,其价格比传统建造方式生产的建筑产品价格要昂贵,加之消费者对装配式建筑的优越性缺乏认知,未能形成有效的市场需求,缺乏市场刺激,从而阻碍了装配式建筑发展的进程。

2.2技术因素

(1)模数体系不健全

模数体系是建筑工业化最基本单元和最关键的技术体系,只有实现了模数协调才能进行构件与部品的标准化和通用化的生产,从而实现不同的建筑体系和构造体系。模数化是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基础,我国目前形成的模数体系内容还不够完善,模数化协调不足,标准编制的数量仍然不够,严重影响了装配式建筑的推广。

(2)部品和构件缺乏有效集成和标准化

部品和构配件是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关键,装配式建筑生产科技含量要求较高,对某些部品和构配件的生产和安装要求精确到毫米级水平,但目前大部分建筑企业科技含量不足,达不到这种水平。整体上看,我国部品体系的发展相对国外建筑业水平较高的国家还较为落后,相关技术标准缺失。因此,加快建筑部品标准体系建设,形成标准设计、规模生产、模数协调、技术集成的部品体系,是推进住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重要任务。

(3)施工难度大

装配式建筑由于是在现场进行组装,很多构件体积大,质量重,而为了满足建筑产品质量的高要求,在施工上有一些难度,与传统建造方式差别较大,建筑企业对于一些先进的施工方法还未能掌握,造成施工困难,这也是制约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因素之一。

2.3经济因素

(1)科研投入不足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必须以科技为支撑。特别是在发展初期,需要很多基础性技术的研发。目前我国对建筑业的科研投入远低于其他产业,科研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一些相关技术标准的研发,也阻碍了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2)成本认识存在误区

人们普遍的观念是装配式建筑的建造成本比传统建筑要高,但是装配式建筑能够提升建筑产品品质,节省使用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时间成本;促进劳务升级,降低劳动力成本;能够节能资源和能源,环保效益明显。从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来看,装配式建筑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较高,实际总成本比传统建筑低。另一方面,建筑工业化发达国家在装配式建筑发展道路上都经历了性能优势阶段――性价比优势阶段――性价双优势阶段的发展过程。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规模较小,存在短期的成本劣势,导致其难以大面积推广,但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其成本优势将更加明显。

2.4 政策因素

(1)行业政策法规不完善

我国在装配式建筑方面的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针对性不强,约束力较小,实际执行效果不理想。而欧美一些建筑产业化发达国家,都是以强有力的政策法规来保障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而在我国由于缺乏有力的政策保障,推进成效较低,区域间发展极不均衡,导致装配式建筑发展难以大规模展开。

(2)缺少政府激励措施

装配式建筑发展初期,对于一些企业来说必然会为此而支出更多的成本费用,由于缺乏一些完善的市场化激励机制,企业往往缺乏动力来参与推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他们更愿意维持传统的建造方式,这也影响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通过以上分析,将制约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影响因素分为以下9个因子:认识不足S1、缺乏市场需求S2、模数体系不健全S3、部品和构件缺乏有效集成和标准化S4、施工难度大S5、科研投入不足S6、成本认识存在误区S7、行业政策法规不完善S8、缺少政府激励措施S9。为了更加深入的分析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本文借助决策与试验评价实验室(decision-making and trial evaluation laboratory DEMATEL)定量揭示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以确定制约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关键因素,为相关部门进行科学的决策提供依据。

3、DEMATEL模型基本原理

DEMATEL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由美国巴特尔研究所学者Gabus和Fontela首次提出的,它是采用矩阵与图论分析分析因素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建立直接影响矩阵,计算出各因素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来定量分析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实现复杂问题简单化。DEMATEL应用的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系统影响因素,设为S1、S1……Sn。

(2)确定直接影响矩阵,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调查汇总,通过Delphi法确定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逻辑关系,建立直接影响矩阵X(X=[xij] m×m),xij=0、1、2、3、5,分别表示因素i 对因素j的直接影响程度无影响、影响较弱、影响弱、影响强、影响很强。

(3)规范化直接影响矩阵,得规范化直接影响矩阵Y(Y=[yij]m×m),Y=X/

(4)计算系统影响因素间的综合影响矩阵T(T=[tij]m×m),T=Y(I―Y)-1,其中I为单位阵。

(5)计算各因素的影响度和被影响度。对矩阵T中元素按行相加得到相应因素的影响度,对矩阵T中元素按列相加得到相应因素的被影响度,因素i的影响度和被影响度分别如下: i=1,2….m ; i=1,2….m

(6)计算各因素的中心度与原因度,系统因素的影响度和被影响度相加得到其中心度;影响度和被影响度相减得到其原因度。因素i的中心度和原因度分别如下:

e(i)= p(i)+ q(i) i=1,2….m ; f(i)= p(i)- q(i) i=1,2….m

4、装配式建筑发展制约因素DEMATEL分析

4.1 数据获取及处理

通过专家调查的方法确定各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各因素之间的直接影响关系依据上述步骤,计算出范化直接影响矩阵,运用运用MATLAB7.0软件计算出各因素间的综合影响矩阵,在此基础上计算影响因素体系中各因素的影响度和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

4.2 结果分析

影响度较大的因素为行业政策法规不完善、成本认识存在误区、科研投入不足,说明了这些因素对其他因素影响较大,应加快装配式建筑领域的政策、法规建设,加大科研投入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被影响度较大的因素为认识不足、科研投入不足、成本认识存在误区,表明这些因素受其他因素影响较大,也同时再次反映了加快科技研发对助推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重要性。中心度较大的因素为成本认识存在误区、行业政策法规不完善、科研投入不足,说明这些因素是阻碍装配式建筑发展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应引起着重的关注。原因度较大的因素为模数体系不健全、部品和构件缺乏有效集成和标准化、施工难度大,说明技术标准深刻影响着其他因素,完善行业标准是装配式建筑发展的迫切需要。

5、结 语

当前我国正处在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期,而建筑业必将迎来蓬勃发展的局面。但我国建筑业目前总体还处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运作阶段,已成为影响低碳经济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国要想实现低碳发展,建筑业就必须向低碳转型,改革传统生产方式,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在建材生产过程,建筑产品建造过程和使用过程中实现全程的减碳行为,真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李纪华.我国住宅工业化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