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0-25 17:24: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学科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理学科的理解

篇1

    在恢复地理高考势在必行之际,针对当前中学地理教育的现状,有必要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学地理学科建设 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地理学走出低谷、在未来的学校教育和国家建设中做出应有的贡献而努力探索。

    一、教师队伍需要稳定

    学科的建设发展必须有一批业务能力强、政治素质好、讲求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为依靠。在会考形势下, 某些教师产生了困惑,教学工作举步维艰,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专业思想发生了动摇,进而部分青年教师改行 、“下海”,这是可以理解的,却是要不得的,这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为今后地理教育的发展留下了 隐患。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全体地理教师要坚定信念,充分认识地理在培养跨世纪人才和国民经济建设中 的作用。其次,要大声呼吁,争取外部环境的改善和领导的理解支持。第三,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 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材改革势在必行

    编写一部具有超前意识的现代化教材,是振兴中学地理教育所必需,现行高中教材已使用了十多年,随着 地理科学的发展和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原教材日益显示出其局限性。从1993年秋季起,九年制义务教 育新教材的使用,使高、初中教材出现了衔接问题。

    新教材的编写要贯穿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差异性观点、发展生产要因地制宜的观点、国家 综合国力与发展潜力的观点,使学生从经济、社会、生态和伦理道德等方面理解和认识人类目前所面临的重大 问题和对策,形成全球意识,培养学生关心天下大事,各国间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观念,提高迎接21世纪挑 战的素质,升华地理学科的地位,彻底扭转来自社会对中学地理教育的错误认识,使中学地理学科真正成为面 向21世纪的、具有极其重要性的基础教育学科。

    三、抓住改革的大好时机

    困难与机遇并存,在一定意义上讲,摆脱了高考的束缚和压力,为地理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契机。如何 抓住机遇,进行新教法的探索,走出一条更加高效、切实可行的路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回首十多年来地理教学方法的使用,主要是围绕如何应考而进行不彻底的教改,由传统讲授法改为综合程 序教学法、布卢姆目标分类法、讲读议练四字教学法等。均侧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侧重地理理论 而忽视地理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学生多是被动地接受而非主动的求知。针对这种现状,必须从教育心理学的 角度,结合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进行彻底的教改,并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乐学。

    地理知识具有较强的趣味性,知识领域广阔,能活跃学生思维,可在导入新课题时设计具有知识性、趣味 性、实用性的“开场白”。在讲授过程中,设疑追索,通过故事情境、教具演示等紧紧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如 三球仪的使用、战争故事、洋流故事、地理诗歌等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兴趣。

    (二)加强图表、声像教学手段的使用。

    地图是地理教学最经常、最重要的教学工具、具有信息量大、形象直观等特点,是语言文字描述所不能代 替的。声像教学是现代教学必备的教学手段,较之地图又进了一步,把二者结合起来,能使学习收到省时高效 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可采用图像程序教学法,即每一步都有相应的图像和声像相辅,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提高使 用图表的能力,突出教学重点,简化教学难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由乐学到 会学。

    (三)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教学艺术。

    “教师既要有理论家的分析、综合、雄辩之才,又要有艺术家想象、概括、表现之才;既要有科学家的观 察、实验、推理之才,又要有语言学家的凝炼、形象、表达之才。”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目前,正是我们大练基本功、充实自身业务能力的大好时机,这需要事业上的奉献精神,工作上的吃苦精 神,生活上的顽强精神。在地理教学中,丰富优美的语言,简洁工整的板书,形神兼备的图表,都需要我们勤 练内功,不断提高教学的艺术水平。

    (四)走出课堂,认识自然和社会。

    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外活动,是现代地理教学所必需的。可组织学生到野外观察地形、地质 和地貌,观察星空、太阳黑子、日月食、彗星、测量地理经纬度、组织进行气象观测预报、人口调查、土地资 源调查、环境污染调查等活动,把课本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提高技能,为今后走向社会 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呼吁考试改革方案尽快出台

    在当前高考指挥棒起决定作用的情况下,学科的兴衰与高考制度密切相关。实践证明,会考有它的合理之 处,但也存在一些弊端。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指出:“地理科学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大问题,国家必须重视地理学科,建立 地理科学体系,发展地理科学。”地理学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乃至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的作用为愈来愈多的 人所重视,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21世纪将是地理科学的时代。”

篇2

1.多媒体的使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地理学的认知范围大,许多是学生无法亲见和亲身体现的,利用多媒体演示,能很好地弥补语言、文字描述的局限性,弥补实践难以体验的局限性,能促使学生去推理、想象,把书本中的文字转化为一种动感显现,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地理信息、地理现象和地理原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增加课堂容量。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以及形成的天然植被的差异,经多媒体以图片的形式展示,获取比较全面、直观的认识。多媒体的运用,让不易理解的重点、难点,如干湿地区分布范围,变得生动、形象、具体,清楚易懂,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2.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密切联系林州地理实际。

因为本课程知识综合性的特点,决定学生不仅应从教科书中获得众多信息,还应该从日常生活及各种有益的活动的中构建“知识信息圈”。在本课教学中,我十分重视联系林州的实际,比如上课之初,通过地图,让学生确定林州的地理位置。然后在学习了我国整体降水分布特征后,让学生联系林州的降水情况,分析得出林州属于秦岭―海河以北的半湿润地区。结合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当时国情,让学生思考,林县人民为什么要在全国最困难的时期,艰苦卓绝地修建红旗渠?让学生探究这种自然降水特点对我们的生活(衣食住行)与生产(农业生产)等方面产生什么影响等,一环扣一环,对知识进行介绍、不断深化和拓展,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效落实知识目标,同时培养学生学之致用的能力,注重了对学生进行乡土教育,培养学生爱乡之情,进一步落实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3.注重知识目标的落实,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

知识是基础,在没有任何知识基础的前提下,一切都是空话,忽视对地理知识常识的学习也是现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对学生读图能力进行训练和培养,因为学生会看地图,会读图,会从地图中获取有效信息,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必备的一种能力,也是为以后更好的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比如学生在学习我国年降水特征与干湿地区分布这两个知识重点时,让学生从这两个地图中寻找信息,得出结论。在学生有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就显得事半功倍。

4.学生活动思维性得到体现。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但如果课堂活动有量无质,则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恐怕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只有热闹的场景,很难有真正的思维活动。课堂的学生活动是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式,因此流于形式的“活动”是形同虚设的。为了能使全员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其有效性,我努力提高学生活动的 “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情境的创设尽力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做到了及时肯定性评价。

5.学生的主角地位得到了根本的体现。

在课堂的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充当探讨问题的主人。本节课,我是从引导者变为组织者,传统的师生角色得到根本性转变。从思维的角度讲,学习过程是一种具备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需针对不同情况做出适时反馈,引导使之朝有利于知识建构以及能力应用的方向发展。例如:在讲到我国南方的湿润地区、西北干旱地区的自然植被差异时,我先让学生结合图片结合地区降水特点来谈谈成因,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认识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自己感悟到知识积累的重要性,进而去思考其产生的自然成因,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得到体现。

篇3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5

我县部分学校任对初中的地理教学重视不足,一些学校的地理课由其他科的老师兼任,甚至部分初中根本不开地理课。这样一来,初中毕业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普遍薄弱,初高中地理教学严重脱节。而在高中的地理教学中,初高中地理知识联系十分密切,且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的要求明显不同,高中地理与其它科目一样同属高考科目,难度上的跨度大,大部分学生初中的地理知识严重缺乏成了高中地理入门的最大困难,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遇到与初中知识联系的地方,教学难度较大,严重影响高中地理的正常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非常重要。下面,就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问题,我从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地理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认知水平及初中地理仅作为"副科"的限制,较多的采用讲授法。学生进入高中后,教师应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根据教学实践中的尝试,个人认为,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工作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通览教材、课标,对学科知识体系要心中有数

高一地理教师不单要了解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同时也要了解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和学生学情,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学科体系,高屋建瓴,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

近几年我省初中地理所采用的教材版本多,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也在不断的调整。在教学前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初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得在高中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并作适当的记录。然后,根据调查研究得到的学生情况和教材变化情况,做到"知己知彼"后,并结合高中教材的教学内容,确立带领学生复习初中地理知识的起点和重点。

2.进行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可采取课堂提问、问卷调查或进行针对性测验等方式进行。对学生普遍反映、暴露的问题要记录下来,随时掌握的学生学习情况。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素质状况,才能对以后教学的深度、广度处理做到应付自如。

3.精心设计教学衔接内容,重点突出必备知识

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学生的学习的情况后,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彻底解决,高中教材中将要涉及的内容重点复习。例如很多新生对《地球和地图》内容掌握不牢,一些概念混淆不清,这些重点问题,要彻底解决,特别是经纬线、经纬度知识。又如区域地理图普遍掌握不好,一方面在学生的头脑中没有形成空间概念,拿到一幅地理分区图,不知道这是地球上的哪个地方或者说这幅图是用来干什么的,也不能很好的理解,不能灵活的运用地图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去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在班上贴上中国政区图和世界政区图。

4.利用多种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是成功教学的关键的环。比如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挂图、多媒体教学、诗歌、趣事等,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身心愉快中学习。如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引用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讲江淮准静止峰的时候引用诗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让学生发现自己熟知的诗句中原来还蕴藏了那么多地理知识。

二、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学习知识喜欢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分析、推理和归纳。进入高中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归纳能力,都有所增强。而且,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种能力的任务,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引导。

1.注重学法引导,减轻学习负担:

高中教材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在问题的设计上和知识的传授上与初中都有很大的区别,如:初中教材在介绍气候知识时,只要求掌握其最主要的分布地区即可。而高中教材对这部分内容要求很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根据文字描述或气候表格或降水柱状图等相关气候资料,分析、判断和推理是什么气候类型,如何形成、怎样分布等一系列问题。这时候,如果教师对学生不进行正确的引导,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会明显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特别是刚进入高中不久的学生,他们对于地理的学习,还处于一种摸索阶段,如果此时能对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进行适当的点拨,他们将很快的适应高中知识的学习,并可能会受益终生。

2.倡导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篇4

如何处理好初高中地理课程衔接问题,如何把握初高中课程标准,用好新教材,指导学生在初中地理学习的基础上,有效学习地理课程,达到课程标准要求,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地理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研究初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三维目标要求,分析处理初高中教材,关注和了解学生学情,对地理知识进行必要的铺垫,充实处理,对地理学习方法加以指导,有利于初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以下是我对如何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几点想法:

1.研读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目标

新课程教材是教学资源之一,课程标准才是教学的依据,是考试和评价的依据。初高中课程标准是有机整体,课程理念基本一致。地理课程均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总目标。重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重视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区别在于三维目标要求层次不同,初中为基础,高中是在初中的基础上加以提升。初中地理教学必须为高中阶段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作及时弥补,拓展知识空间,并加以落实,不能单纯为了应付会考而教学,而应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理念,地理教师不仅要研读初中课程标准,而且要研读高中课程标准,明确初高中的课程目标,确定“标准”和教材的对应关系,将“标准”细化落实在教学中,还应告诉学生,便于学生自学。

2.依据课程目标和学生学情,分析处理教材

教师在教材面前不是被动的执行者,而是研究者、开发者。地理教师应认真阅读初高中材料,分析学生学习基础,了解不同版本初高中教材及学生学习情况,变“教”教材为“用”教材且“活用”教材。首先,要从客观上理清不同版本教材的编写思路。其次,要把握章节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和要求,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亮点,备课时认真分析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及所达到的要求在教材中的体现。还可补充哪些内容?有机整合初高中的内容,有效处理初高中教材内容的衔接问题。如:关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初中阶段对这方面的要求比较低,其学习目标为“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即只要求了解现象。高中阶段教育的课标要求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表明对本课“标准”的要求从初中阶段了解现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高中地理新教材分别以“地球自转与时差”、“地球公转与季节”两个标题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这部分内容与初中地理相关内容承接,初中在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进一步拓展(如:时差),为高中学习打下基础。

3.研究教学方法的衔接,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之一就是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新课标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使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老师就要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放下“师”的权威架子,以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教学设计要有启发性,突出探究性和创新性,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初高中均有可用的方法,例如:经纬网知识是初高中教学中的难点。在“经纬网”的教学中,我把班级中横的桌子作为纬线,中间(横的)一组为赤道,把纵的桌子作为经线,中间(纵的)一组为0°经线,每组相隔10°,然后,把经纬网画在黑板上,先由学生说出自己所在位置的经纬度,再根据经纬度到黑板上标出自己的所在位置。这样,全班师生共同参与,气氛浓厚,把原来难学的经纬网转化成有趣的活动,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旧教材在编写时,侧重于地理现象的描述或直接给出结论让学生记忆,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喜欢死记硬背,记住就行了。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注重记忆,被动模仿的学习倾向,把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对教师而言,传授获得知识的方法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对学生而言,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在教学中不能只关注知识的传授,更应关注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衔接,如:通过演讲、讨论、调查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以交流地理热点问题等方式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对容易忽视和薄弱的地方应及时弥补

由于中考是水平考试,考查的内容是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初中地理教学往往停留在会考的知识层面,教师传授的只是基础知识或与会考相关的内容,甚至以练代讲,而对一些概念、原理和规律一般不做拓展延伸,不重视初、高中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是导致学生地理知识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较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初中地理教学可根据高中教学需要适当地拓宽延伸一些概念和规律,适当拓展世界大洲、国家和中国区域地理知识;对于初高中知识有冲突的地方,应以高中地理知识为主,如:气候类型的分类、特点、分布规律、成因等。

篇5

关键词:新课改;地理信息系统;地理教学;优化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地理课程是以大量的地理信息为基础的课程,教师可以利用地理课程的特点,创造性地利用地理教学信息资源,重要开发和应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空间性、地域性和综合性是现代地理教学的最显著特征,当前的地理学习必须改变重机械记忆而轻理解记忆、重学习结论而轻学习过程、重知识“再现”训练而轻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的倾向,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和地理品德素质。这种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要能动的搜索,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并进行深入的分析或整合。其中GIS具有数据来源多,更新速度快,信息深加工,产品多形式等应用特点,配以强大的再现,集成和虚拟功能,除能提供精准的平面或立体视图,快速的地图量算功能外,还可制作各种专题地图,在城市规划,国土整治,区域开发等众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完全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标要求。

一、优越性

1.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对地理的探索兴趣

GIS辅助教学具有强大的图形创建功能,从空间和属性两大方面对地理事物或现象作出分析,可将结果以各种直观的形式准确形象地表达出来,尤其是三维动态模拟功能,能使复杂的动态变化过程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更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GIS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具有交互式和探究式的学习特点,配合GPS和RS技术,在虚拟现实、模拟仿真和数据融合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要求教师要不停地更新教育理念,促进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GIS基本教法

1.GIS建构主义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部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当今社会的诸多问题如人口迁移、城市化、荒漠化、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问题都有很强的地理成分。学生可以利用GIS软件平台,对地理资料进行收集、提取、处理与分析,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

2.探究式地理教学

利用探究性讨论对某个问题进行探究时,书上一般没有现成的答案,教师可利用GIS来提供一些学习素材,让学生解决一些开放性的地理问题。

例如,在讲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时,可先把我国的土地资源的分布做成电子地图,再把近些年我国土地资源的变化情况做成另外一个图层,通过叠置,让学生仔细观察,我国的土地资源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该怎么办?教师可针对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进行分组调查,各小组成员利用各种途径收集资料、分析、归纳得出自己的结论,形成小组报告或做成PPT演示。

地球村,数字地球,数字国家,数字城市,数字家庭,现代地理技术的应用正在多方位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发展模式。现代地理教育愈来愈重视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的培养,GIS技术作为地理学的第三代语言,基于GIS的地理信息技术与中学地理教育的有机整合将是未来地理教育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曲小燕.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地理教学.新课程:初中,2012(01).

篇6

一、了解物理是一门怎样的学科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这是《物理课程标准》中给出的定义。教材中没有进行严格的界定,只是利用几个有趣的现象来让学生认识物理这门学科。

在初中物理第一节课上,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联想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让学生体会到,只要留心观察,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教师还可以利用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演示和提问:粉笔一扳就断、书本却扳不断,是何原因?告诉学生,物理这门学科要求平常多动手,多问几个为什么。

二、了解为什么要学习物理

为什么要学习物理?让学生了解学好物理有什么用,这是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原动力。然而,许多物理教材中没有涉及这一点,苏科版初中物理课本也是这样,需要物理教师在初中物理第一节课上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物理。

1.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列举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让学生了解物理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2.学习物理可以培养科学的素养。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一些伟大物理学家的故事,让学生明白要成就一份事业,既需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又要拥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3.物理知识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备基础。教师向学生介绍物理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以及在现代科技成就中的地位,让学生意识到要建设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必须学好物理。

三、把握怎样才能学好物理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学科教师的基本职责。我们不能泛泛地告诉学生怎么样才能学好物理,学生听不懂这些空洞的教条;我们更不能挟着教师的威严,说要学好物理必须要做到哪几点,那样会让学生对物理望而生畏。结合实际问题来渗透学习物理的方法是比较可行的途径。

1.学好物理要善于观察、乐于动手、勇于提问、勤于思考、联系实际。

教师在演示课本上的小实验时,要边演示边与学生互动,从而渗透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

篇7

一、师德建设

我组教师认真学习法治教育知识,关心国内外形势,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依法教育教学,做到为人师表。我组四名教师担任班主任,他们把心思全部投入这项工作上,与学生朝夕相处,做耐心的思想引导。全组教师本学期出满勤,在学校各项集会和活动中,均能按要求去做,老师之间团结友爱,去屯溪一中听课过程中,无论在车上,在重物留在自己的肩上,谁有病了,大家十分关心。在教学中想学生之所想,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对学生充满热爱之情,谨言慎行,为人师表。半年以来没出现任何事故,也没有损害学校声誉的事件。

二、教学工作

各备课组贯彻学校加强集体备课的要求,两人以上的组都集中到会议室备课,备课中认真探索教材的精义,协调统一练习和问题的答案,认真填写备课登记本。各年级都适量布置作业,林文强、陈锦笑、黄秀眉等老师能认真批改,高三两位教师重视课外辅导。本学期互相听课次数有所增加,最多的是柴松方28节,林文强18节,老师撰写教案认真,尤其是张光洋、柴松方等有经验的教师,仍然写出详尽的教案,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童毅兵老师经常思考和提出问题与大家讨论加深对教材观念的理解,她在复习中能精心设计和认真疏理教材,使学生成绩比过去有较大的提高。期中认真做好命题工作,高一的命题达到预期目标,期末考试各级命题与成绩都比较理想,基本上达到预期目标。

三、教研和第二课堂

本学期教研气氛比较浓,柴松方老师论文获市一等奖,张光洋论文获市三等奖,林文强老师积极准备新课标的教学比赛并参与评委工作。平常在科组办公室经常在一起探讨教材中有关难度较大的问题。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方面柴松方组织的高二兴趣小组比较活跃受学生的欢迎。柴老师讲座较多,刘华黎承枝也举办了讲座,高一小组张惠黄秀眉老师都举办了讲座。林文强老师组织的初二小组,活动比较好,能坚持活动。柴老师林老师参加市教研教学评比活动,表现积极。

四、培养教师工作

我组有青年教师两人,王颖华与张惠,黄秀眉与张光洋结对,他们经常在一起研究教材,互相听课,老教师做到认真耐心,诲人不百问不厌,新教师做到虚心、主动、大胆提出个人看法开展讨论,两位青年教师在教学方法,理解教材,撰写论文,系统复习等方面提高较大。由于新教师的挑战增加了压力,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

篇8

[关键词]高中教育 地理教学 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050-01

地理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从自然或社会环境中选择研究课题,以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以自主研究性学习为中心的社会实践活动。

如何将课堂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呢?

下面结合“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一课的教学实例,谈一谈关于地理研究性学习与课堂学习有机结合的尝试。

1.课题选择

(1)提出问题。研究性学习是以课题为学习对象,以课题的研究为学习过程的一种学习方式,所以研究性学习的前提首先是问题的提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其目的并非让学生去追求研究成果,而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更好的理解应用知识,同时培养他们质疑、求异、批判和创造的思维品质,得到积极的情绪和情感的主观体验,形成尊重事实、坚持真理以及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科学精神。所以研究的课题一定是学生关注的,感兴趣的,是他们自己提出的。通过课堂基础知识学习,同学们提出了以下问题:

1.当前,我们所居住的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什么问题?

2.城市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等污染,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哪些有害影响?

3.我们居住的城市在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和失业方面的问题严重吗?

4.除以课本中提到的,还有哪些城市问题应值得我们高度的重视呢?

5.城市化过程中,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多的问题呢?

6.解决城市化问题,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应该采取哪些有力的措施呢?

7.既然城市化会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的问题,为什么城市化作为现代化的标志正在我国东部许多城市积极的推进呢?

(2)问题评价

学生提出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4这四个问题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5、7这两个问题主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问题6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了解问题是有层次和结构的,不同层次的问题需要运用不同的方法才能解决。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主要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概括的途径,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作业布置给学生,并组织他们分头完成,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主要依靠比较、分析和验证等更高级的研究途径和手段;解决“怎么办”的问题,是在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问题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探究。一般来说,研究性课题是这个层面上的问题经过大脑思维的提炼与转化的结果,因而解决这类问题的过程,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十分突出。

(3)课题确定

探究的课题需要符合可行性、安全性、兴趣性等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结合自己的兴趣确立了“城市热污染”、“城市绿地”、“住宅小区服务设施”、“城市水资源利用”、“城市光污染”等几个研究方向,而课本中“城市环境质量下降问题”的内容仅涉及到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的知识。从兴趣出发的探究更能够激发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拓宽思路,发展能力。

2.课题设计

学生制定课题研究的行动计划,对课题研究的整体构想进行具体安排,绘制出实现研究目标的具体、明确、科学可行的实施蓝图。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方面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探究,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和方法。例如,同学们根据所选择课题的特点设计出实地调查、人物专访(专业人士、当事人)、走访专业部门、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一系列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是课堂教学所无法实施的。

3.课题实施

这一阶段,同学们走出校门,围绕所选择的课题,采用多种方法,对相关材料的进行收集和整理工作。如:“城市热污染调查小组”的同学,为了摸清唐山市热污染的现状,首先走访了唐山市气象台,获得了唐山市20多年来的气温观测资料,经过分析整理得出唐山市年平均气温、夏季平均气温、高温天数,都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但是,这种现象是完全由热污染负责还是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呢?他们查阅了大量专业材料,综合分析得出;唐山气温升高与全球变暖的大趋势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是最主要原因,城市居民在生产、生活中排放出来的废热也就是热污染才是城市气候变暖的主要罪魁祸首。那么热污染的来源何在呢?同学们查阅有关资料并走访了唐山市环保局,确定了工业生产过程、汽车尾气、空调散热等几个方面,然后有针对性的对唐山钢铁公司、交警指挥中心车辆管理处、唐山市的各大家电商场和居民小区,实施了实地考察,并通过问卷调查、实地测量等各种方式掌握了大量翔实可靠的资料。热污染有何危害呢?同学们通过邀请专家讲座,查阅资料,走访医院等方式,了解到热污染对水体、气候、人体健康、地球环境等几方面造成的影响,从而深刻认识到热污染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那么如何解决热污染问题呢?同学们上网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资料,积极思考,提出了许多具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法。

4.结题答辩

篇9

“世界地理”作为一门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相结合的课程,其研究内容与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较好地体现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世界地理”课程从总论到专题,涉及大洲、地理大区、数十国的自然和经济,研究内容多、范围广,加之近些年全球自然与社会经济文化出现的许多新现象,使课程的内容日益庞杂。课程合并之后内容缩减,课时减少,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为协调教学内容与学时的矛盾,推动“世界地理”的教学改革,诸多学者进行了多样化的研究与实践。赵媛、陆亚中提出将教学重点放在地理事物的分布和演化规律、区域综合分析上;葛岳静、王静爱以学生小组活动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式等学习方式为参照,设计了一系列知识竞赛、课堂讨论、模拟区域经济合作论坛、模拟考题等教学环节;仇奔波从教育理念创新、课程结构创新、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等不同维度探讨了“世界地理”课程改革策略与方法;娄昭、李宪荣从教育理念、课程结构、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等不同角度,提出世界地理课程改革的对策与方法。本文在上述学者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探索“世界地理”课程课堂教学、课外学习、自我提高的基本内容,为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1 “世界地理”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必要性

全球自然与社会经济环境变化以及教学内容的更新要求“世界地理”课程教学进行数次革新。其原因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球环境变化与社会经济问题日益凸显促使“世界地理”课程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全球变暖、陆地生本文由收集整理态系统多样性减少、陆地水资源日益短缺、沙漠化和森林草原退化、自然灾害的负面作用加强等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石油经济、世界财富增长、世界贫富差距扩大、国际经济关系不断调整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众多新兴产业部门的出现、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制转轨等问题延展了世界地理课程关注的内容,适时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减,通过课程的内容、传授方式、传授渠道进行必要的调整,从而使教学内容与全球环境与社会经济变化保持一致;二是“世界地理”课程教学资料的稀缺,有必要通过课外或其他途径丰富更新现有的教学内容。目前普遍使用的教材是杨青山、韩杰、丁四保主编的“世界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除之前刘德生教授主编的《世界自然地理》和陈才教授主编的《世界经济地理》之外,新近出版的有郑胜华、潘海颖主编的《世界经济地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韩中安主编的“世界地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杜德斌、冯春萍、李同升主编的《世界经济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2000年以来,新出版的教材有四部。申玉铭教授采用问卷调查的办法对全国重点师范院校世界地理课程教学进行调查,发现世界地理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着旧、偏、繁突出,时效性较差、教学内容宽泛,探究性不强、与中学教材的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因而对该课程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适度更新已是当务之急。

2 “世界地理”课程教学内容构成

本文以通用的杨青山、韩杰、丁四保主编的“世界地理”教材为基本分析蓝本,将“世界地理”课程按照教学和学习内容进行划分。整部教材包含绪论、总论、七个大洲、大洋共10个章节,大体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①全球自然地理环境部分。主要阐述各组成要素的主要特征、分布格局和类型分区,包括全球地表形态、全球气候、全球陆地自然带、全球海洋等专题;②全球经济活动空间部分。该部分着重讨论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组合关系,也即是经济地域的主要物质内容在地域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组合形式,包含人类活动的地域格局、制造业(钢铁、汽车)、金融与区位、跨国公司地理、投资与贸易等专题;③地理大区主要包括东南亚、中亚和西亚,以及欧洲地理分区、非洲地理分区、北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南美洲地理分区等部分。由于各大区的重要性不同,因而内容的多寡也有所区别,在教学过程中不同学校和教师取舍也有所不同;④国家部分。主要包括日本、韩国、印度、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埃及、南非、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家。由于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所区别,在教学过程中仅挑选部分国家进行讲述;⑤世界热点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暖、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化、金融危机、荒漠化等问题。五个部分基本上覆盖了全部应掌握的知识。

3 “世界地理”课程模块化教学内容设计

因授课时数相对有限,课堂讲授内容遂亦有限,因而需要通过课堂授课、课外辅导、自学提高相结合的方式完成课程的学习。依照“世界地理”教学目标和知识能力要求,本文将该课程教学划分为三个模块,即课堂模块、课外模块和自学模块。三个模块相互联系,同步进行,使课程教学摆脱依靠教材及有限的教材限制,提高课程教学和学习的有效性。课堂模块是基础,是其他两个模块的先导;课外模块和自学模块是课堂模块的辅助、补充和提高。课堂—课外—自学三维一体的有机结合,形成合理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立体式课堂—课外—自学模块构建示意图

31 课堂教学模块

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确定每一章节的重点难点,并作为重点讲授的内容,该部分内容归类为课堂教学模块。如下表所示。

“世界地理”课程教学模块划分及模块包含内容

章节 课堂模块 课外模块 自学模块

转贴于

绪论 世界地理的研究对象、性质任务、学科特点、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地理科学体系基本内容、发展历程 世界地理在地理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续 表

章节 课堂模块 课外模块 自学模块

世界

总论 地理环境结构及分布规律;全球人类活动格局,地球表面形态、各自然地理要素及综合体特征,自然地理环境整差理论和地域分异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世界民族与文化分区的基本格局 人地关系时空变化对全球环境影响及引发问题;地表环境异常引发的灾害问题

亚洲 亚洲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和地域差异,亚洲的工业化与地域格局,日本和印度的经济地理特征及发展变化规律 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特点,亚洲的居民、国家和分区;西亚石油经济绘制亚洲政区地图和专题地图 区域性人地关系的基本特点与问题;日本工业走廊;经济比较

欧洲 欧洲自然地理环境基本特征及成因;欧洲人口、民族和文化特征;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 政治地图演变进程;经济地域格局形成与扩散,现代经济地域格局;绘制欧洲政区地图和专题地图 欧共体,欧盟,鲁尔区,英国和法国能源资源比较,欧洲近代技术发展进程

非洲 非洲自然地理环境结构及成因;人口地理特征及分布规律;社会动荡、经济落后和居民贫困成因 政治地图演变;优势产业构成及布局;分区概况,绘制非洲政区地图和专题地图 非洲的单一经济结构改造;矿产资源地位

北美洲 北美洲自然地理特点;美国人口、民族与种族、文化和城市等特征,美国产业及布局特征,美国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及意义 美国城市经济地域系统演化,墨西哥资源环境和经济状况、主要产业及布局;绘制北美洲政区地图和专题地图 自然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影响;美国产业结构变化、对外贸易特点;加勒比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情况

南美洲 南美洲自然地理的基本特点,巴西自然条件的特点、经济改革成就与问题、主要产业及其布局 各国经济改革成就与问题、产业布局,经济地域差异;绘制南美洲政区地图和专题地图 自然地理环境对南美洲经济影响;南方共同体市场;巴西的体育经济与文化

续 表

章节 课堂模块 课外模块 自学模块

大洋洲 澳大利亚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地形结构、矿产资源,半环状的自然带结构及形成原因,经济开发进展 大洋洲自然地理特征,大洋洲政治地图;融入“亚太地区”的经济和贸易;绘制澳大利亚专题地图 大洋洲“地理发现”;新西兰自然和人文、经济概况,大洋洲畜牧业、旅游业

南极洲 南极洲的自然条件,南极洲气候的主要特点及成因,南极洲的自然资源,南极洲的生态系统 南极洲的自然资源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人类在南极洲科学考察和探索的历史进程,南极洲保护的相关法律文件

世界

大洋 四大洋自然地理特征,洋流成因;厄尔尼诺及拉尼娜现象 海洋划分与地理分布特点,海洋自然资源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32 课外模块

在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范围之内,但不是重点和难点的内容,以及训练、提高学生识图与绘图能力的部分,归类为课外模块,如上表课外模块部分所示。课外模块是在充分运用学校教学和科研网络平台的基础上,构建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研习平台,将以往课堂内解决的问题在课后解决,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33 自学研习模块

自学模块具有较大开放性,该模块既包括教学大纲要求了解和知晓的内容,又包含补充和更新知识、课程教学深化和提高内容,以及通过组成科研小组,进行相关选题研究的部分,如表1自学模块所示。该模块的实现途径是在校内网络教学平台及外部网络的支持下,获取大量的相关信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用大量的网上信息资源来弥补教科书的信息滞后性。同时,利用网络教学,能更好地体现地理教学的灵活性与开放性,既能进行整体协作教学,又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将传统的学习模式和现代的学习模式有效结合起来,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4 “世界地理”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的路径设计 “世界地理”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首先需要设定具体的操作方案,将原有的全部内容进行相应的模块划分,再确定每一模块具体的教学和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课程教学和学习效果评价体系,以检验教学改革的有效性。其次在进行模块化改革过程中,要获得必要的外部支持,比如国家宏观层面课程改革政策、经费支持;所在学校政策、经费或相关部门支持等,这是保证教学改革的重要条件;最后要建立必要的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方法创新、内容更新机制,以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具体路径如图2所示。

图2 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路径示意图

5 “世界地理”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实践

“模块化”课程建设,是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师教学任务的细分,在满足知识与能力并进的基础上,易于进行教学过程的管理与控制,实现规范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统一。本文笔者所在学院“世界地理”模块化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处于探索阶段,诸多环节有待于进一步通过实际教学进行检验目前对“世界地理”模块化教学改革实践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51 合作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最初将“世界地理”课程划分为自然地理部分和社会经济两大部分,由两位教师分头承担,而后进行总结,现将按照课程章节划分为总论、大洲、大洋部分,由三位教师分头承担,三位教师根据自身的特长选择所承担的章节。这样每位教师均能够保持足够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教学中,得到学生的一致肯定。

52 网络互动教学

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本文笔者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和互联网资源,在为学生提供大量资源的同时,丰富了课程内涵。学生在通过网络资源获得大量有价值信息的同时,也降低了课堂授课的压力,达到一举两得的功效。

篇10

关键词: CDIO;数据结构;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1-0078-02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学科的重要核心课程,在计算机课程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它不仅是程序设计的重要理论技术基础,也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其他领域如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课程内容比较抽象,算法理解比较困难,要在有限的课时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的内容,掌握课程的重点,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序设计能力,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数据结构教学模式,融入一些新的现代教育的理念与方法,CDIO教育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途径。

1 CDIO工程教育模式

CDIO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查尔姆斯技术学院、瑞典林克平大学共同倡导,集多国工程教育精英建立的一套工程教育理论和实施体系。CDIO代表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施)和Operate(运作),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理念的集中体现。

2 《数据结构》教学的特点与现状

《数据结构》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于课堂教学,大多采用多媒体理论教学和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但是目前的数据结构教学仍然非常重视理论教学,即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虽然现在授课一直在提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是在实际的理论教学环节通常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充当“听众”,始终按着教师讲解的思路去理解问题、记忆知识,即存在“教师讲、学生听”的现象,难以调动学生探讨问题的积极性。

3)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实验,缺乏与实际相结合的设计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即存在“验证多、设计少”的现象,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 CDIO对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模式的启示

CDIO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任务驱动进行项目教学,考核实施过程监控,通过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完整过程,实现课程的“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对于数据结构课程教学,CDIO理念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启示,根据每节课程内容的特点选用以下教学模式展开教学。

3.1 问题驱动式教学

问题驱动式教学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地设置问题引入教学内容的方法,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分析、讨论与交流,这样,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而不再是被动地接受。

例如,在学习“栈”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比较有趣的“Hanoi塔”问题、八皇后问题或者迷宫问题让学生思考,再逐步引出“栈”的相关知识,然后鼓励学生应用“栈”编写算法解决这些问题并上机编程实现。以八皇后问题为例,提出问题可以教师口述如下:八皇后问题是一个古老而著名的问题,该问题是十九世纪著名的数学家高斯1850年提出的:在8*8格的国际象棋上摆放八个皇后,使其不能互相攻击,即任意两个皇后都不能处于同一行、同一列或同一斜线上,问有多少种方法。也可以用形象的图示或演示软件为学生展示问题,如图1所示,左边是初始状态,右边是假设第1个皇后摆放在第1列,那么第2个皇后从第2列第1行开始试探,如果不互相攻击就将其摆放,第2个皇后摆放在第2列第3行的位置,接着试探第3个皇后摆放的位置,图示表示第3个皇后目前的位置与第1个皇后处于同一对角线,与第2个皇后处于同一行,都互相攻击,不满足条件……提出问题之后,让学员去思考分析,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培养他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上机实践教学改革

计算机课程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师讲授的内容学生反映基本都听懂了,但是上机实践时却觉得无所适从,不知道怎么把课堂上讲授的算法思想转换成可以执行的程序。上机实践是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上机实践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数据中的经典算法思想的意义,掌握数据和数据之间的关系,深刻体会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对上机实践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首先,验证性实验应作为基本目标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在此基础上,多展开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使理论学习中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实现。其次,将上机实践纳入考试范围,占期末总成绩的30%,上机成绩由“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组成,这样会使学生重视平时上机实践。

例如,在进行线性表的实践教学时,在掌握了线性表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每位学生都要将书中的算法予以验证性的实现,我们使用的是严蔚敏老师的《数据结构(C语言版)》,要求学生将顺序表和单链表的基本运算包括插入、删除等操作予以验证。这些基本的算法得到验证后,将其整合到现实中的问题作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由学生自主完成,如:为某届学生建立一个通讯录管理系统,可以方便查询每一个学生的学号、姓名、年龄、专业、电话、电子邮箱等。其功能包括通讯录链表的建立、学生通讯信息的查询、修改、插入与删除、以及整个通讯录表的输出等。

3.3 以项目为导向的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对数据结构知识的梳理巩固和综合运用,好的课程设计能够使学生对理论知识举一反三、熟能生巧。传统的课程设计题目过于单一,学生应付式交作业的现象比比皆是且答案雷同。所以有必要采取多样化的题目,要求学生自由结合分组,每组3-4人,从给定题目中选取感兴趣并符合自身能力的设计题目,分别进行项目的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施)和Operate(运作),最后以项目小组的形式完成,上交项目报告。各不相同的任务迫使学生必须用学到的数据结构知识独立解决问题,小组中每个学生要发挥各自作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沟通,在完成不同任务的同时,项目实施专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4 总结

综上所述,结合数据结构课程教学的特点和现状,将CDIO工程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中,并根据数据结构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重学生、重理论、重实践、重项目”,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严蔚敏,吴伟民.数据结构(C语言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 Edward F Crawley.Creating the CDIO Syllabus,a Universal Template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 32nd ASSEE/IEEE Frontiers in Education Conference.November 6-9,2002,Boston,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