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小实验做法范文

时间:2023-10-25 17:24: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小实验做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小实验做法

篇1

学生分组实验可以说是我们科学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类实验了。这也是最直观、最便捷的课堂实验方式。在此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他们是课堂的主人,老师成了配角。这通常也是学生最喜欢的部分,他们可以自己动手动脑走进科学、理解科学、身临其境地去感受科学的奇妙之处。

1.注意实验的可行性。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关系,我们不能提太高的要求。对于一些相对较难的实验,尽量不要让学生去尝试。因此,在选择实验上面我们也要下一番工夫,只有准备得充分了,才能做到无往而不利。

2.鼓励学生多做尝试。科学课程的多样性是有别于其他课程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科学理念中两点之间不是只有线段最短,到达真理的途径有很多条。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学生的思维框架化了。如,在马铃薯的沉浮这个实验中,由于液体密度不同,马铃薯在水中会沉下去而在盐水中能浮起来。但马铃薯仅仅在盐水中会浮起来吗?答案可能很多成年人都不知道,这就是思维框架化了的直接结果。为了避免对孩子的影响,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准备盐水、味精水、糖水等一系列的液体供学生实验,让他们自己动手探索出科学真理。这样的实验既安全可行也颇具乐趣。能很好地调动课堂气氛的同时,又能帮助学生学到更多的科学事实。因此,在可能的范围里,我们要尽量安排此类实验。

二、课外拓展实验,有效拓展学生科学知识

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上的学习内容。积极组织课外实验,是我们每个科学老师都应当具备的职业素养。在课外实验时,我们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做。这和课堂上的实验不同,课后没有了时间、地点的限制,有助于学生放开手脚去实验,能尽情地遨游在科学世界里,获取更多、更丰富的知识。

1.积极主动地组织实验。小学生的性格还未成熟,他们做事往往三分钟热度,上课时可能还对实验兴趣很浓,一下课又都忘记了。这时教师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了。把学有余力的同学吸引到实验室,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设备资源,组织学生课外进行科学实验。这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创新创意的思维都有很大的帮助。

篇2

一、基本情况

据调查统计,目前全校共有班级XX个,在校小学生XXX名,少先队员XXX名,入队率90%。有少先大队辅导员X名,中队辅导员XX名,辅导员配备率达100%;大专以上学历的占100%。

二、调研情况总结汇报

为了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我们始终认为,小学少先队工作的成功与否,在学校工作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搞好小学少先队工作绝不是可有可无,或随便应付了事。我校少先队工作努力更新观念,提升理念,讲究方法,活跃实践,切实提高少先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少先队组织在完成少先队工作的各项任务的基础上,对重点工作进行了重点以下几方面的活动。学校结合本校的特点开展“四好少年”活动,用评选“评选五项竞赛”等形式创新活动形式,在评选的基础上又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在品德生活、学习、体育、综合能力等方面设立各种奖项,起到了少先队的育人作用。“民族精神教育”方面。学校依托升旗仪式、主题演讲、班队会等形式对学生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小队员心灵从此播下了爱国种子,增强了民族荣誉感。

二、目前我校少先队工作存在的问题

1、少先队工作没有独立的课程。学校重智育轻德育,家长、学校把学生的学习成绩看作衡量学生的主要标准,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学校的课程安排中,并没有少先工作的课程,学校开展少先队工作更多的只是流于形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2、少先队辅导员兼课过多。学校少先队辅导员都是各个学校的骨干力量,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无法保障开展少先队工作要求的时间和精力,辅导员兼职问题突出,少先队辅导员从事少先队的精力受限。学校没有配备专职的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中队辅导员由班主任兼任,最多达到一周20节课,这样的兼职很难保证老师有足够的精力开展少先队工作,这些辅导员是“有名无实”;开展的大多数活动没有体现少先队特色,虽然少先队员参加了,但并不知道是由学校少先大队组织开展的,也不清楚组织者是辅导员,少先队的育人作用没有很好的体现。

3、少先队活动经费的不足。少先队的活动经费没有正常、稳定的来源,导致少先队的活动难以正常开展。有些辅导员都是凭着对少先队工作负责的热情,自掏腰包开展活动;有些辅导员先垫付活动经费。极大的影响了少先队工作的开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少先队组织的荣誉感、骄傲感和吸引力。

4、少先队辅导员的专业知识有待于加强。通过调查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少先队员对少先队的一些基本知识了解不足,无法明确的描述少先队的标志,很少有接触少先队的网站刊物等等,学校少先队对少先队员的教育不到位,活动开展少、内容单一,缺乏创新。

三、对校少先队工作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强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按照国家八部委《关于进一加强少先队工作的意见》要求,认真指导校做好少先队辅导员的选拔、聘任工作,选派优秀青年教师担任少先队辅导员。通过专家指导学校开展少先队工作,联合教育、人事等部门,对学校辅导员的活动开展情况、人员配备情况和待遇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切实调动和保护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学校还要结合实际开展少先队辅导员培训。要以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为目标,以加强辅导员自身修养,提高进行少先队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开展思想品德修养、教育政策法规、少先队工作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等方面的培训。

2、积极争取少先队活动经费。有时少先队辅导员都有一些非常好的少先队活动,但由于活动资金、活动用品等等因素制约,而无法进行。因此要积极争取政府的资金支持。争取曲街两级财政部门应设立专门的少先队工作经费预算,从而保障少先队工作和日常活动的开展。建议团区委、区教育局一起争取政府拨款或政策支持。要多渠道、多角度争取社会的资金支持。要找准切入点,主动联合教育、关工委等部门共同开展少先队活动。同时要采取社会化运作的方式,动员社会上广大的热心青少年事业的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农村少先队工作,为农村少先队活动解决资金问题。

3、少先队活动与学科的整合。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它与同以培育新时期少年儿童全面素质为目标的少先队工作,提供了一个密切结合、形成合力的难得机遇。我们希望把少先队教育通过活动,结合、渗透到队员在学校课堂学习、课外活动、学校文化、生活体验和社区实践等显性的隐性的课程体系各个方面;并改变了传统的少先队组织形式,优秀少先队员、文明小标兵等也成为学生多元发展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少先队活动与新课程高度整合有力地推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

总之,寻找少先队教育活动的切入点,根据学校的特色开展活动,赋予少先队活动新的生命力,是我校少先队工作的一条新路。

街道中心学校主管

篇3

一、学习调研阶段的主要工作

学习调研是整个学习实践活动的“龙头”,决定着今后活动开展的方向,在整个学习实践活动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习调研阶段,我镇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的主题,严格规定动作,做活自选动作,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及早部署,全面启动学习实践活动

1、精心谋划,责任到人。一是镇委成立了镇委书记亲任组长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抽调四间中小学的骨干力量组成办公室,负责全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各项具体工作;二是结合我镇实际,研究制定《**镇参加全省第二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阶段(学习调研)工作方案》,组成由党委班子担任组长的检查联系组,加强各机关党支部工作联系检查,确保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各项工作得以贯彻落实。

2、广泛发动,加强宣传。

一是召开动员大会。3月10日我镇召开了全体党员干部参加的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动员大会,并发放了镇委相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文件与学习资料;二是加强宣传引导。根据学习任务和安排,制作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宣传栏及公布栏,并充分利用张贴标语、黑板报、悬挂条幅、简报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引导工作。

(二)、采取多形式,全面深入学习。

我镇通过开展学习调研,进一步加深广大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明确任务要求,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为顺利推进学习实践活动深入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1、强化组织学习。一是采取党委、支部组织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坚持“分层次、有重点、重实效”的原则,加强学习氛围;二是采取“一天一短信”形式,增强参学党员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主动性,能随时学、经常学、处处学;三是主动送学上门,通过为使年纪较大、活动不便的老党员,定期上门进行派发学习资料讲学,定期沟通思想,交流学习体会,确保学习全覆盖;二是认真开展“三学三落实”活动;三是开展读书活动及党员“七个好”活动,学习过程中,每个党员干部都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并写两篇学习心得体会。

2、开展主题活动。我镇在3月26日和4月3日至15日开展了以“阳山如何科学发展”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征文比赛。并设立了“科学发展问计箱”、固话民生热线等“民意绿色通道”,从中扩大影响,引导全体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服务意识。

(三)、结合实际,深化调研。

调查研究是摸清问题、查找原因、提出解决方法的必由之路,也是进一步推动**学习实践活动向纵深开展、集中体现学习实践效果的重要方面。

1、制定调研计划,确定调研专题。为扎实有效地开展调查研究,镇实践办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调研的通知》,由分管领导领题确定选题范围、调研方式和调研目的。最终确定《抓特色创品牌 促进农业大发展》、《落实科学发展 破解工业发展难题》、《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加快我镇城镇化建设的步伐》、《突破农村教育发展瓶颈,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抓学习建制度 促效能 为**科学发展提供组织保障》五大调研专题。

2、深入基层扎实开展调研活动。以五大调研专题为载体,由镇党政领导班子、学习实践办人员、相关部门人员对应组成了五个专题工作组,深入农村、企业、学校、医院,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的形式开展调研。一通过发放调查问卷,问百姓疾苦、问民生诉求、问意见和建议。目前共发放问卷300份。二通过召开座谈会,面对面倾听群众、企业主、单位工作人员的意见和建议,逐步引导破除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的束缚,着力查找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促**科学发展。

镇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和各单位班子认真撰写了调研报告,总结好经验教训,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与改进措施。镇党委及各参学单位召开了调研成果交流会,彼此之间进行了交流学习,从中提高了认识,树立了典型。

二、学习调研阶段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措施

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时,通过征求意见和交流讨论,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一是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个别干部

篇4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0-0296-03

一、市场营销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内涵解读

市场营销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教学为典型表现形式的任务引领式的学习领域课程。有着其针对来源与企业实践、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具有工作过程的整体性;学生在完整、综合行动中思考和学习,完成从明确任务、制定营销计划、实施检查到评价反馈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个学生的特殊需要,尊重每个学生的职业成长体验;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在营销工作过程关键(核心)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营销工作过程是一种智慧性、情感性、充满人性的工作(交换)活动,而不仅仅是程序化\固定化\没有情感和温度的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等。营销工作过程包含:营销技能—营销技术—营销之道—营销心理(营销价值观)不同层次的东西。营销工作过程中包含营销人的智商、情商、财商等多方面的内容。教师不仅仅是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营销工作过程,完成好营销工作任务,还要提升,拓展。要引导学生通过做一件事,悟出更多的东西出来。

学生从营销工作过程中感悟出多少东西、悟到哪个层次,取决于课程设计者及任课教师的设计和引导。学生营销品格的塑造和企业家精神的培养等等要“嵌入”、“融合”到工作过程中。其最高境界是“润物细无声”、“插柳不让春知道”。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更高的营销境界、人生境界,提升学生的人格层次。市场营销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 (从特殊中总结出一般规律、形成自己的营销认知体系、知识体系的自我建构)。

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进行市场营销课程开发是顺应当今世界职业教育改革潮流的正确举措,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不过分追求知识的系统性,不过分追求概念、规律表述的准确性和逻辑关系的严密性,而是全面考虑市场营销课程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作用;应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特色,为教学督导提供依据,融入素质教育理念。当然工作过程系统化市场营销课程体系构建应在开展社会调研、工作任务分析、课程体系优化基础上,编写专业教学标准,进而以专业教学标准为指引建立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

二、教学现状分析

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式不能从根本上满足职业生涯成长、企业发展和产业发展的要求,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职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二元分离的问题,没有突破以学科体系为主导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仍然是在学科体系的框架下寻找与真实工作的联系,只能提供与职业实践有限或间接联系的学习机会,还不能解决职业教育内容脱离真实工作情境的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培养学生形成综合职业能力的问题,无法使学生获得企业所重点关注的“工作过程知识”、基本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

市场营销专业属于应用学科,实践性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以实践教学基地为基础,构建工作系统化新型市场营销专业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是必经之路。现阶段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状况总结如下:(1)整体上课程模式的改革在课程实施层面没有大的突破。(2)教学缺乏体系,教材也不配套。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一般都没有形成工作系统化的教学体系,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不稳定,而且由于教材和设备跟不上变化,使校内的实验室、实训室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不衔接,不配套。(3)教学方式不适于高职教育,多采用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讲授式授课方式,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不适于能力的培养与训练。(4)考核方式难以反映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5)实践教学地位不突出,专业技能培养被忽略。(6)缺乏对工作系统化课程教学的深度探究。目前对工作系统化课程教学的研究,由于受经费少、指导老师少、场地有限等诸多因素影响,大多浮于表面,对工作系统化课程教学的研究深度不够,还没有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工作系统化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使市场营销教学的质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三、具体的改革内容

(一)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高等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营销人才,关键要考虑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考虑地区行业发展特点,二是考虑高等性、职业性,分析职业岗位以及职业岗位发展要求,三是要考虑学校资源的可整合利用的程度。经过多次调研、讨论,结合以上三点,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本专业实际工作需要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从事市场调研员、推销员、销售服务及售后服务员等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体现

1.课程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从入职到成为专家,职业成长历程的系统化。

2.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初级到高级,单一到综合呈系统化。

3.情境内的系统化,明确工作任务\收集相关信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

4.工作过程知识的系统化:工作知识—技能—技术—之道—价值观。

5.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营销思维能力+营销价值观。

6.学习内容的整体分布的系统性。如市场调研分析,重点在市场调研与分析中解决。而在其他如营销活动方案策划中的市场信息调研,就只是应用而已。同样,营销活动方案策划内部学习情境的设计中,营销创意的训练,随着学习工作任务难度的增加(促销活动方案策划、庆典活动方案策划、新产品开发与市场推广活动方案的策划等),学习者营销创意能力、方法的训练也相应逐渐加深。

7.在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公共课)与专业核心课程、专门化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之间的系统化。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市场营销专业的各门课程在教学方法上都进行了适度的改革,转变了过去单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采取启发式、引导探究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广泛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各校的多媒体教室,校园网、实践基地等资源优势,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组织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等多种多样的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市场营销课程可以按照市场营销活动的工作过程,安排教学进度,对于基本理论、流程、方法进行讲授(一次课),然后给学生布置相应工作阶段的工作任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任务,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工作流程方法、强化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与掌握,构建起自己的知识技能体系。同时,也有利于让学生接受新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实践证明,单一的课堂讲授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方法创新。 现在很多高校都在对于市场营销的课堂教授方法进行革新,我们也应该积极尝试。比如说以下方式的教学:

1.启发式教学。主要是要求学生阅读不同作者的书籍,特别是国外著作,从而比较不同作者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另外,有时也会对社会有关营销方面的热点问题要求学生深究其问题实质,了解其营销含义。

2.案例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某个项目为例,从项目的调查、分析、选址、消费群体的确认,项目的定位到项目的控制、销售可以全程模拟,也可以某项目为例,局部模拟营销过程中的某一环节,如项目的市场细分与定位过程,销售执行过程等,结合案例中的做法,激发同学们思考,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不足,如果让我去做会怎样……根据班级状况,适当的时候,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3.协作学习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个别章节作为学生自讲、自评的内容,要求学生以小组协作形式对选取内容进行研讨,制作自己的演示课件,并由小组代表在课堂上讲授,小组成员以外的同学点评、提问,小组成员都可以回答问题。或组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专题辩论,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进行思想碰撞,有助于开启心智,激发创造力。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趣味性。

4.情景模拟式教学。(1)运用小组学习法、角色模拟法进行教学组织和设计。学生成立公司管理小组,每个小组4~6人,分别扮演总经理、营销经理、生产经理和研发经理等角色进行模拟演练;(2)战略模拟试验。把学生分成不同小组,每个小组是同一行业的不同竞争者,就某一产品进行营销战略规划,在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战略对抗模拟,决出优胜者,类似于军队中的网上战略对抗和军事演习。

(五)考核方法的改革

既然本学科的改革更倾向于能力的培养,那么考核的办法就不同于以往的考试。对于市场营销这门课,在考核办法上应采取学科成绩与学习成果相结合的考核办法,即采取老师布置、指导实践作业,学生上交作业成果,如调查报告、计划书、促销活动策划书等方法,并配合实践问题答辩式考试,同时考核学生的学习状况与能力。

市场营销课程考核遵循“以能力考评为中心,以过程考评为基础,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的原则。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载体多样化,评价方式过程化,评价工具综合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的出勤、学习态度、团队合作与创新作为考核的第一大项占30%,学习过程课业任务完成(技能)占40%,总共由企业理念设计、经营环境分析、消费者行为分析、市场调研、企业经营战略规划、产品策划、定价策划、分销策划、促销沟通策划几个大的任务构成,每一个任务都需要完成相关文案,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最后的理论考核占30%。这样对学生的考核既科学全面又能够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四、市场营销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的意义

1.确定了市场营销课程标准、设计合理的工作内容标准。在工作过程系统化市场营销课程设计中,课程标准源自工作标准,但超越工作标准。还有良好营销人格的塑造、人的全面发展等内容。在教学及课程标准的设计上,同时考虑职教学生的实际、参差不齐,给学生以更大的上升空间。

2.倡导通过行动来学习,在具体实践中建构知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职业技能。行动导向学习的成效:一是“事非经过不知难”,学生只有实际经历、做过,才知道做事情的艰难,在做事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形成经验,经验多了才能总结出诀窍、形成策略。二是通过符合专业要求的工作行动——专业行为方式,奠定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行为规范。三是初步形成良好的职业工作思维,即营销职业工作思维。四是初步形成职业价值观——营销职业价值观。

学生亲自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

3.多种教学手段综合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职的学生,期望他们天天按部就班地“工作”,一丝不苟地认真完成工作任务是不现实的。工作过程系统化市场营销课程就是要增强市场营销学习的趣味性,寓教于乐。采用多媒体、录像、游戏、角色扮演、演讲比赛、主题辩论、企业调研、“绝对挑战”、营销实战等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新课程对学生学习的吸引力。工作过程系统化市场营销课程能够激发学生内心深处追求成功与发展的渴望;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看到更多可能性。引导学生突破自己的限制想法,将“不可能”一步步化为“可行”;引导学生看清自己的“盲点”,从而作出改变,突破自我;培养学生相互欣赏与信任;完善学生心智模式,建立积极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改变对周围人和事物的看法,抱着欣赏、感恩、包容和理解的态度;提升学生自我情绪管理能力,使自己时常保持快乐的心情;提高个人责任感,勇于负责、追求自我成长;帮助学生把一个人的潜能释放出来。

篇5

1.增强学生参与演示实验活动的意识

演示我们以前通常的做法是教师演示学生看,由教师完成整个实验过程,学生只需记住实验的操作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这不同程度的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直接影响学生实验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演示实验教学活动中,我们改进为师生共同活动,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分析、归纳总结。在实验操作中让学生积极参与,且充分了解实验的内容,多次重复,加深印象,巩固记忆。例如:在《电阻》一节“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的教学中,变原来的课堂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究演示实验,给学生不同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的电阻,由学生自己选择不同电阻完成探究。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观察,讨论、研究、对比,总结出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可见,演示实验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参与,不仅学生得到展现实验技能的机会,得到科学实验方法的训练及能力的培养,又能加深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同时可领略物理学的思想,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

2.增强学生自主完成分组实验探究

对于学生的分组探究实验,我们以前的做法是花一定的时间根据教材内容,讲解实验目的、原理……然后学生依照现成的实验步骤做,记录几个数据,实验就算完成了。这样的教学活动,收效不大,不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根据实际情况我们改进为学生分组探究实验教学。以学生为探究过程的主体,教师只起到一个辅导作用。如在探究“测定小灯泡的电阻”的分组实验中,教师让学生根据探究实验的步骤,自主设计实验,选择实验器材进行探究。其意没有在实验器材中安排滑动变阻器,在实验过程中,同学们通过交流、协商,提出了如果在电路中串联滑动变阻器可以更方便的测量小灯泡的电阻,然后再进行探究实验。这样的实验设计,教师给予高度的评价和肯定,使我们感受到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既巩固了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实验能力。

篇6

关键词:实验教学有效性科学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和综合评价,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而以实验情境引领学生进行创新研究,是我们科学教师必须十分注重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科学实验是学习科学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很多知识仅凭教师的讲解,是难以让学生领会的,这时实验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正所谓——“千言万语说不清,一做实验便分明”。

一、强化演示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的创新性

要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必须要坚持科学性原则。离开了科学性,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无从谈起来了。所以作为教师,在课前要充分准备器材以及熟悉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操作。避免在上课过程中因为仪器问题或操作不熟练或操作的不规范,造成手忙脚乱,影响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无论是否熟悉该实验,都应在课前先做一次实验,以熟悉操作,避免出现错误的操作。

(1)重视演示,准确示范。“细节决定成败。”实验中的一些小问题、小细节同样决定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所以作为教师,一切操作都应严格按照操作要求去进行操作,避免贪图一时的方便,而给学生留下错误的示范。

如:连接电路采用“丁”字形接法;不用镊子而用手直接取用砝码;用一个胶头滴管取用不同的试液;用不洁净的试管继续做实验;加热后的蒸发皿没垫石棉网就直接放到试验台上;把没有验纯的氢气直接点燃或还原氧化铜……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制氢气的实验,在验证氢气时,如果不验纯就点燃,很可能发生爆炸;制氧气的实验,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实验完毕,若先熄灭酒精灯,就可能使水倒流,导致试管炸裂;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慢慢注入水中。反之,浓硫酸溅出,会将造成意外事故。因此一切操作都得按操作要求进行操作。

(2)指导学生正确的进行观察。科学观察总是为解决一定的科学问题而进行的,这使得观察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我们应减少观察的盲目性和偶然性,应避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科学史表明,只有对复杂的现象进行全面系统的观察,得到丰富且系统的观测资料,才能够发现规律。

(3)准确描述记录实验现象。每次的观察后,都需要记录观察的结果,能不能正确的进行记录,对于下实验结论是非常重要的。对事物进行了观察,得到的映象是真实的客观存在,不能用主观的臆想来修正观察的结果,致使观察行为毫无意义。

二、提高实验的可见度,增强实验教学的创新性

有些探究实验虽能在水平实验台上完成,学生却难以观察得到,如果对此类实验进行适当的处理,就可以提高可见性,让学生能够方便的观察到实验现象。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很多实验都能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音叉的振动看不到,我们可以借助系着绳的乒乓球,将其绑在铁架台上面来放大振动的效果。

教师先敲响音叉,迅速将音叉靠近乒乓球。乒乓球很快被弹出,大家就能很明显地看到这振动。这样,振动的效果被放大了,学生观察起来也就方便了。

三、合理运用小组合作,提升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科学实验的教学活动非常注重开展小组间的合作学习,但必须注意方式方法,合理运用小组合作,针对学习内容、学生差异及发展倾向性差异等进行组织小组合作的教学,使实验教学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如在上《熔化和凝固》一课时,由于课堂时间的不足,可以运用小组内的合作以及小组间的合作,来探究晶体物质和非晶体物质熔化时的温度特点,这样既节省了时间,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又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意义。具体的做法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4人分为一个小组,针对各小组的猜想,进行小组间的分工:一部分小组探究晶体物质熔化时的温度特点,另一部分小组探究非晶体物质熔化时的温度特点。小组内的分工:一人负责加热时的搅拌,一人负责报时,一人负责观察物质状态变化和温度计的读数,一人负责记录绘图。再根据小组的记录结果,由教师引领学生归纳出结论。

四、巧用实验纠正学生错误的前概念,提高实验教学的创新性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生的学习是新知识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通过同化而实现的。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也把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强调到十分重要的位置,他说:“如果让我把教育心理学归为一句话,吾将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些什么,并因此教学。”建构主义强调“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前概念是原有认知中的一部分,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是一种资源,但它不是完全正确的;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了解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把它作为让学生理解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前概念中生长出新的科学概念。

五、开展家庭小实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教学的创新性

教学实践表明,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能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等起到一定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

如开辟“厨房中的化学”实验课题,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如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比较食盐和白糖溶解性的大小;将鸡蛋放入盛食醋的茶杯中观察蛋壳表面产生的气泡以及限用厨房内的用品来鉴别精盐和碱面等。如布置家庭小实验——用玻璃杯、饭碗和小蜡烛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学生一开始就很有兴趣,大多数学生在家里动手做了这个实验,有的成功,也有的不成功。第二天到课堂上七嘴八舌询问老师,经过简要解释和指导后,有的同学回家又重复做了这个实验,一旦做成功了,其兴奋之情自不必说,学习科学的兴趣也随之激发出来。

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自己身边,科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总之,作为科学教师必须运用好实验教学这一重要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减轻学生的负担,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清时.《科学教学参考书》

篇7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改进

实验是化学学习的灵魂,是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载体。可是如何开展好实验课的教学,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是我们每一位化学教师感到棘手的问题。而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实验,旧教材中把实验严格分成老师完成的实验――演示实验和学生完成的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现行教材对这种区分已经非常模糊了,这就说明如果我们有条件的话,完全可以让学生来进行实验。由于准备让学生来完成实验,因此我们必要考虑周全些,比如优化我们的教学设计,改进实验方案等,使实验教学与探究学习融合起来,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不但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而且重视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

下面结合我多年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初中化学中的一些实验的改进及辅助教学,提出个人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希能对你有所启迪。

一、考虑实验的成功性和准确性

比如说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用教材中提供的装置来进行测定,由于现在器材的关系,我们化学组的老师,基本没有一次就做成功这个实验的,查找原因,都认为主要是气密性和操作速度的关系。针对这种情况,我把这个实验改在试管中来完成,具体做法是:用一只试管,在试管外面可以比较精确的标出五等分的刻度(除去燃烧匙和试管塞后,用量筒量水体积来标注),用一橡皮塞塞住试管口,橡皮塞上插一燃烧匙,如果燃烧匙过大,也可改用一铁丝,在铁丝上系一铝簿,里面放足量的白磷并用放大镜聚焦点燃白磷,或者加热空气点燃白磷来完成该实验。如果试管大,易把试管塞冲出,可在试管口系一瘪的气球,用透明胶缠系气球的效果特别好。用改进的实验来测定能一次就成功,在教学中有节省时间,同时,严谨的态度也会影响学生,培养学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考虑实验药品的用量、对环境的影响

如常见的酸和碱知识学习中,酸和碱与指示剂作用,在试管中,酸碱的用量比较大,不节约,我们可以改在滴定台上进行,每个实验都只需2-3滴就够了,节约简便,每个学生都可以自己动手实验,而且滴定台是白色的,观察效果也非常好。再如化学肥料中,铵盐的鉴别,也可以再滴定台中进行,用笔头进行研磨,学生可分组进行实验,而且量小节约,同时氨气产生也少,对空气污染也小。当然,如果是实验展示,可以把实验用摄像头投影到白板或幕布上观察。

三、考虑实验操作和实验效果

如硫在氧气里燃烧的实验有一定的污染,在做这个实验时作了以下改进,并将模拟酸雨的危害一起作,具体是:把一个小燃烧匙的柄固定在橡皮塞上,在集满氧气的集气瓶里倒入少量的水,放入一粒锌、一小块大理石和一片树叶。将少量的硫在燃烧匙内点燃,马上观察火焰的颜色后,伸入集气瓶,塞上橡皮塞,观察火焰颜色变化,熄灭后振荡,一会儿,就可以看见锌和大理石表明有少量气泡冒出,树叶发黄。该实验集几个实验于一体,验证了氧气的性质,酸雨的成因和危害,同时也消除了实验中二氧化硫对空气的多次污染。再如氢气、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可以先准备好一瓶氢气或一氧化碳,然后用一绕成螺旋状的光亮铜丝,在酒精灯上灼烧一段时间后拿出观察,等全部变成黑色后,继续加热到红热,然后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可观察到变黑的铜丝又变成了光亮的红色,装氢气的集气瓶内壁有水雾出现,装一气化碳的集气瓶中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并振荡,发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实验现象非常明显,便于学生观察和描述,效果非常好。再如,教材中氢气和天然气的燃烧实验,我们通常用的现场制气或实验室专用的贮气装置和尖嘴玻璃管来进行,往往火焰带黄色,而且我感觉操作不方便也耽搁时间,我就用两塑料瓶和乳胶管以及医用针头改进这个实验,一个塑料瓶贮气,另外一个塑料瓶装水排气,既操作方便又节省时间,而且火焰呈蓝色且稳定,现象正确又明显,装置便宜且不会摔坏。我上课一直在使用,效果很好。我们学校化学组的老师都喜欢用这个装置来上课。

四、考虑实验的时间差距

如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时,金属和酸的反应实验,我们用几只试管加入不同的金属,然后分别加入稀酸,这个实验一个是酸的用量较大,第二是我们加入酸不是在同一时间,有点影响学生对实验的观察,我们可以给予改进。具体做法是用有一层乳胶膜的啤酒瓶盖、或差不多大小的一个塑料瓶盖、或倒过来的矿泉水瓶底、或者用实验室的一个表面皿,中间用两塑料片搭成“十”字架,把其表面分成四格,分别放四种不同的金属片,然后向十字架中央加入稀酸,基本上四种金属都能在同一时间接触到稀酸,又在同一容器上,学生操作和观察非常容易,而且又在同一时间发生反应,不会产生时间差,效果明显,同时严谨又科学,而且药品的用量又少。但若做成演示实验,观察效果就不太好了,我们就用摄像头把这个实验投影到白板或幕布上,这样观察效果就比较理想了。

篇8

一、创设可操作情境,培养幼儿参与科学实验的兴趣

兴趣是幼儿认识世界的动力。幼儿好奇好动,对身边及周围的各种事物和现象都很感兴趣,喜欢去探索,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科学现象,并把它作为科学小实验内容纳入教学活动。首先,要营创民主教学氛围。从幼儿入园时教师就要开始注意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兴趣,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为幼儿创设宽松的、自由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的好奇、好问得到鼓励,孩子们的探索、发现得到支持,孩子们的错误、失败得到宽容和理解,孩子的创造精神和创造品格才能得到良好的培养。其次,要遵循幼儿认识规律。由于科学小实验内容知识性很强,幼儿年龄又较小,在教学时如果我们单刀直入直接进入实验内容,这样会让幼儿一时摸不着头脑,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从孩子身边的环境入手是一个比较容易被孩子接受和理解的一条良好的途径。为此,在组织孩子科学小实验时,我们可通过日常感知、讲故事、变魔术、猜谜语、实地参观等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萌发出主动探索的强烈愿望。如:在《“沉”与“浮”》实验活动中,我先用分组讨论的方法,引导鼓励幼儿猜想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木棍、石头、玻璃珠、树叶、棉花、皮球、鸡蛋等在水里会怎么样?然后再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玩水是孩子最乐意的事,他们在自由气氛中尽情地玩沉浮游戏,尽情地交流彼此的发现。同时,在孩子边玩的过程中教师边适时提醒和指导幼儿记录下自己的发现。通过有效的引导,孩子就很快地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不仅表现出很强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和创造性,也获得了很多方面的学习经验和发展。

二、注重动手操作,引导幼儿亲历科学探索的过程

俗话说:“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学会。”《纲要》多处提到“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要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幼儿科学小实验中,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亲手摸一摸,动一动,亲身经历真实的研究过程,让幼儿真正地“做科学”,在做的过程中并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理论的提出,为我们在如何整合科学教育课程资源、引导幼儿探索科学的方法和途径等方面也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思考与实践。

1.实验内容选择要“生活化”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幼儿生活的周围时时刻刻都存在着科学的变化,教师应积极引导幼儿去发现、去观察,将身边的点点滴滴化成有趣的探索活动。《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从孩子的日常生活入手,在孩子身边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无疑是幼儿科学教育课程生活化的一条有效的途径。为此,我从孩子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他们关注周围生活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奥妙,通过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让孩子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如,科学小实验《溶解》,我准备了塑料杯、小勺、凉开水、面粉、米、糖、沙子、味精、绿豆、奶粉、咖啡粉、盐、土,并贴上材料名称标签,通过幼儿自己的实际操作使幼儿知道了有的东西在水中溶解得快,有的东西溶解得慢,还有的东西不能溶解在水中。同时,我让幼儿品尝糖水、盐水、绿豆水的味道,知道盐、糖到哪里去了,感知盐、糖的存在。很多幼儿通过此次小实验都能自己制作出自己喜欢喝的饮料,体验到了成功后的喜悦,越做兴趣越浓,主动参与积极性也就调动起来了,自然也就理解了溶解的含义,从而水到渠成地达到了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2.实验过程组织“游戏化”

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它集自由性、趣味性、假想性和创造性于一体,这些属性与幼儿的好奇、好玩、好动以及无忧无虑的年龄特征完全契合。寓科学教育于游戏中,让幼儿在试试、做做、玩玩中认识科学现象,获得科学知识,是符合幼儿的天性的,备受幼儿欢迎。通过科学游戏,幼儿可以在玩中学科学,在愉快体验中学科学。如,有一次,在组织幼儿玩一个益鸟(虫)和害鸟(虫)的迷宫游戏时,说到了蚯蚓,我问小朋友:“谁知道蚯蚓有什么特点?”小朋友们的答案很多,“蚯蚓能钻土。”“蚯蚓在下雨天才出来。”“蚯蚓是益虫。”“蚯蚓切成两截,不会死!”这时,有个小朋友突然站了起来:“老师,如果把蚯蚓切成了三截,它还能活吗?”我一时愣住,孩子们也一片哗然。考虑了片刻,我对他们说:“这样吧,我们来做一个实验。”于是,孩子们兴趣盎然地和我一起做了这个实验。结果证实:蚯蚓切成两截,会变成两条蚯蚓;切成三截,中间的一截不能存活。我很高兴,因为孩子们的问题不仅是他们的问题,同样,也可能是我的问题。而通过和孩子们共同去找寻答案,使我和孩子们共同明白了一些“为什么”。又如,“磁铁钓鱼”(在纸做的鱼背上别一根回形针或铜针、木制竹针等,用一块小磁铁代替钓钩,让孩子进行钓鱼竞赛,熟悉磁的特征)“会变的颜色”“什么东西容易倒”“什么东西不见了”等科学小实验,我通过创设情境,提供幼儿可操作的有趣的实验材料,把科学小实验活动有机地贯穿融合于游戏之中,边游戏边实验。实践表明,把科学小实验和幼儿游戏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一些物体的属性,也明白了一些简单的科学道理。

3.实验课程“综合化”

幼儿科学教育不能只局限在单个学科或单方面的调整、补充上,应充分挖掘一切幼儿科技教育课程资源,把幼儿科学小实验活动贯穿渗透到其他知识领域的教学之中,培养幼儿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如“教幼儿认识长、短”的活动中,可给幼儿毛线、彩色纸条等材料,让他们自己去丈量、去比较、去理解物体的长短;在体育活动中,可通过滚球、玩滑梯、荡秋千等活动去学习快和慢的概念;在音乐活动中,可让幼儿拨动或轻叩几种乐器的声弦,使之产生振动,然后让他们去触摸琴弦,体验琴弦的振动,倾听琴弦的声音,从而懂得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三、启发引导,让幼儿体验科学探索成功的乐趣

幼儿在科学小实验操作时,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中的支持者和引导者,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幼儿的想法及做法,积极鼓励他们动手操作,在实践过程中去学习,切忌空谈。幼儿科学的探索过程有时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也必然会经历挫折,教师要积极鼓励引导幼儿,给幼儿足够的空间与时间去探索、去思考,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并允许他们犯错误,给他们再次尝试的机会,切不可打消幼儿的积极性。

1.把握契机,恰当引导

幼儿因为年龄小,能力有限,在实验操作时他们或多或少会发现一些问题,也会常常发生因遇到无法独立解决困难而放弃探索的现象,这时就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启发和耐心的引导,从而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如在科学区中,两个小朋友在玩磁铁,他们一会儿吸吸这个,一会儿吸吸那个,玩得很高兴。这时,有个小朋友发现旁边有一辆小汽车,就拿着玩起来,然后把它放到一块薄木板上,他想让小汽车在木板上跑起来,就用磁铁在前面吸、后面吸,各个方向吸,想让小汽车跟着磁铁走,可是小汽车被吸到磁铁上,并没有跑起来。后来,两个人一起研究忙活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两人就开始泄气了,放下了磁铁和小汽车,不想玩了。这时,我走过去,拿起磁铁和小汽车说:“这辆小汽车真漂亮!我们想办法让小汽车在路上跑起来吧!”孩子们一听又开始来了兴趣,都围了上来。我把磁铁放到木板的下面,在小汽车的正下方,然后把磁铁贴着薄木板向前移动,小汽车跟着磁铁动起来了!“小汽车开了!小汽车开了!”孩子们欢呼了起来。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初步理解了磁铁的属性,也感受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

2.允许失败,鼓励探索

教师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创造的潜能,要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在实验中,幼儿不能避免的是操作中的失败,这时教师要善于指导幼儿正确面对失败,鼓励幼儿在失败里总结经验,进行更大胆的操作与探索。如“小灯泡亮了”小实验,我尝试让幼儿接亮小灯泡,一个小朋友把电珠的一端接触电池,而另一端悬空,试了几次都没成功,于是,她就放弃了。她跑来跟我说,这一点都不好玩。此时,我抓住时机适时给予鼓励。说:“你前几个步骤做对了,而且完成得很好,但离成功还差一点点,注意观察一下周围的同学的做法,你还差哪一个环节没做好。”后来她借助导线把灯接亮了,还用两节电池串联起来提高电压,使灯更亮了。由于我的点拨、支持和鼓励,孩子获得了探究解决问题的信心和方法,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获取新的知识经验,有效地发展了孩子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3.表扬肯定,激励评价

创新是激励出来的,是培养出来的。教师要培养幼儿对自己创新能力的自信和获得创新成就的勇气,激励幼儿探索选择新途径、新方法处理问题,要善于使用夸奖的言辞、友好的微笑、信任的眼神和热情的鼓励来激发幼儿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如在“风车”小实验中,我提出问题:怎样产生风?幼儿开始只会用嘴吹,用手扇,玩了一会觉得没什么意思,这时我对孩子的表现加以肯定,再指着桌子上的纸、书、小盒子等物品说:“小朋友可以试试桌子上的这些东西能产生风吗?不用嘴,不用东西帮助能产生风吗?”幼儿马上进入第二轮的探索,他们不但用老师准备的物品产生了风,有的幼儿还拿着风车围着教室跑起来,风车果然被吹动了。及时鼓励幼儿从各个方面去探索解决途径,拓宽了思路,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

篇9

物理小实验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搞好物理实验教学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习惯和实验技能,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学生中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是值得认真探计讨的。下面,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1. 初中物理小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初中物理第一、二册课本中安排的小实验有21个,练习中的实验题就更多了。这些小实验有的侧重于操作,有的侧重于设计,有的侧重于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各有各的特点和作用。这些小实验适应了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一方面,简单易做,可以由学生自己取材,自己动手实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紧密配合教材,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筋,从中领悟学习的物理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促进他们的智能融洽结合,和谐发展。

搞好初中物理小实验的教学,教师是关键。首先,教师应根据教材和整个体系,按照各个小实验和实验题的不同特点和作用进行分类,分别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包括实验的组织形式,时间安排和效果检查等,都应做到心中有数。对于设备不太复杂、材料容易收集,操作比较简单的实验,就让学生自己去做,对于比较复杂的实验,特别是小制作和设计实验,教师要给予指导,甚至做出示范;还要注意提前“备料”,平时注意收集资料。

2. 培养学生做小实验的欲望 首先,我们举办实验的小展览,把前届学生的小制作,获奖作品、实验报告或小论文以及科学家的小故事等展览出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重视。其次,要注意抓“起步”。第一册物理练习——关于长度测量的观察、实验题,课后第一个小实验又是自制的卷尺测身高。我们挑了几个学生把自己测得的数据写在黑板上,因为他们的数据各不相同,我们引导学生找出原因,并教育学生认真对待每一个实验和如何多动脑筋,多想几个为什么,然后再重新测量,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初中二年级做橡皮筋测力计的小实验,虽然橡皮筋容易找到,但实验时不很准确。我们就稍作改变,发给每个学生一个弹簧,指导他们制作弹簧秤,并逐一校准。由于弹簧秤的实用性,学生高兴,家长欢迎。在初中三年级,为了加深学生对摩擦起电的理解,我们把课后磨擦起电的实验与练习中自制简单验电器的实验题结合起来,利用第二课活动时间进行分组实验表演评比。学生分组比赛,都希望自己小组获胜,于是翻资料,找“顾问”,情绪很高。

3. 对原有小实验进行改进,增强教学效果 初中物理第一册中关于光的折射现象实验中,我们学生做了“水中分币折射现象”的小实验。学生倒水时往往会把分币冲浮而游动,达不到实验目的,即使慢慢倒水,保特分币在杯底的位置不动,学生对倒水后能看见分币,并随水面的升高而上浮的现象,往往怀疑为分币被水冲浮起来了,影响实验效果。我们将这个实验作了改动,把课文中的“往空的茶杯里放一枚分币”的做法改成“在空的杯底涂上一点红漆”或者直接利用搪瓷牙标底部有年瓷的黑点代替分币来做实验,使实验更为简单易做,效果更好。

为了更好地配合课内教学,我们增加了一些练习性的小实验。例如,利用磁极相互作用的性质作“自动跳棒”、“小猫钓鱼”小制作。利用大气压的作用作“空茶壶变茶”的魔术表演等。讲到光学时,我们拿了一些口径相同的凹、凸透境,平面境玻璃镜,让学生分辨。结果,同学们各显神通,有的用于摸透中央和边缘厚薄来分辨,有的同学提出了用放大或缩小的像来分辨的方法。

4.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小实验 有些小实验、实验题跟课内的物理概念、规律密切相关,可把它引进课堂教学中来。例如,我们把上述水中红漆点折射现象和用纸盒烧开水的小实验等引进课堂,分别给学生做和教师演示。实验时,学生看到意想不到的现象无不感到新奇,产生疑问,并由“凝”激“趣”,随时进入新课,效果很好。在第二册第114页练习中,关于“一位同学做实验时,需要阻值为2Ω、5Ω、40Ω的电阻各一个,但是手边只有一些阻值为10Ω的电阻,请你为这位同学考虑一下,怎样用10Ω的电阻,组成所需要的各个电阻,一共需要多少个10Ω的电阻”的实验设计题,有些学生感到困难。我们就利用习题课的时间,引导学生计算,经过计算,然后引入实验设计,再不感到困难了,这样既巩固掌握了所学的基础知识,又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

5. 通过一些小实验来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 初中学生正是爱动手的年龄,在养成做好物理小实验习惯的基础上,可以布置一些有意义的实验给他们做,以拓宽他们的视野,进一步挖掘他们的潜在创造因素。如在学习平面成像时,我们布置学生拿两个平面镜,平行相对而立,中间放一只小车,从一镜旁看,能看到另一镜里有几个小车的像?起初,学生的答案都是不能令人满意的,经过争论和实验,学生激动地对老师说:“我们从镜亮度看到一列车队,有无数个像!”我们又以理发店里的人在两面镜中间,可以看到对面镜里无数个像来启发他们,其中两个学生还制成了一个小作品《万里街》。

初中物理第二册中有一个小实验:“楼梯电灯开关电路”在楼梯(或楼道)中间安装的电灯,需要在楼梯的上、下两头都能控制它,当上楼时,能用下面的开关开灯,人上了楼梯以后,能用上面的开关关灯;当下楼时,能用上面的开关开灯,用下面开关关灯,让学生根据设计的电路图,组装电路。有一个家住在医院的学生,做实验后提出了一个绝妙的联想,病房1、2号病床上分别装上一个电键,各控制护士室里的一盏小灯泡,则病人与护士之间的“距离”就缩短了。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化学实验教学

正文: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实验为主,而且以学生的探究实验为主。的确,科学家主要是在实验室而不是在课堂上进行科学研究并发现新知识的。新教材定位于学生的实验探究,正好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教的法子依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又依据做的法子”的教育理念,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刚好相反。如何实施这种新的教育理念,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点心得。

一、学会观察

1、全面观察――依顺序

全面观察实验要按着一定的顺序,首先观察仪器和装置,了解它们的名称、

用途及使用方法;观察实验现象,顺序是:(1)观察实验前物质的颜色、状态等;(2)反应中发生的现象;(3)反应后生成物的颜色和状态等。

2、突出重点――抓本质

有的实验,特别是复杂的实验,反应中出现的实验现象是多方面的,观察时

应根据实验目的,突出重点,抓住本质现象。

3、关于归纳――重对比

观察实验时,应善于把相近、相似的实验从条件、现象、产物等方面进行归纳,加以对比。这样,有利于认清物质间的异同,便于揭示出现象的本质,有助于对现象的理解和记忆。

4、勤于思考――提能力

观察的目的是探索和发现,达到对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所以,观察实验时要带着问题边观察边思考,将主动的直观现象和抽象的思维结合起来,以形成正确的概念,再作判断、推理,进而认识事物的本质。观察是认识事物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只有对观察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科学分析、比较、综合等抽象思维活动,才能透过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内部联系,从而上升为理性认识。

二、把学习的自还给学生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的年龄,化学这一门以实验为基础,而极少抽象枯燥理论的自然科学,本应最容易使学生产生深厚的兴趣,但在现实却恰恰相反。原因在于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画实验、讲实验,学生习惯于听实验、背实验。在课堂演示实验中,一些学生以如同看戏的态度参与教学活动;在学生实验中,学生还未动手实验就已经“认识”了实验仪器,“明白”了实验操作,“知道”了实验结果,学生实验成了依样画葫芦的模仿操作;对实验误差不做客观分析,实验报告一交了事。这种情况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新课程强调改革教学方法,变重学习结果为注意学习过程,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学生的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还给学生学习的自,扩大学生学习活动的范围和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效果。

三、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

化学实验本身就是一个动手和动脑的过程,是一个探索知识的过程,是一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学生自主学习、直接体验和研究探索为基本形

式的活动课程。具体做法如下:1.从探究中学

即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先有结论,后用实验验证结

论的正确性。学生在知道结果的前提下再去做实验,往往提不起兴趣,就会了事。而新教材的做法是让学生略了解一些基本知识后先做实验,调动学生的手、脑、眼等多种感官参与,通过观察、记录、分析、讨论,了解事物的本质变化的根源。这样,把感性的知识上升以理论,由实践来检验课本知识,不盲从权威。

2.从应用中学

即将化学实验引进日常生活中。化学学科孕育着无限创新机会,它和社会活

动以及生命环境等方面紧密联系。如家庭小实验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又有一定的趣味性,学生更容易接受。开展家庭小实验,不仅拓宽了实验的空间,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无处没有化学。

3.从实践中学

有些装置不够完善、现象不够明显、设计不够合理的实验,应该让学生研究

如何改进这些实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发明创造能力。

四、做、学、考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