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与教育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10-25 17:24: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学与教育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学与教育的关系

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教育学;关系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它是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它所揭示的教育发展中的一般规律以及教育的性质、目的、原则、方法等,对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其他学科都有指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学也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当然也要遵循教育学所揭示的教育的基本原理、原则与方法。但它不是简单地套用,而是借助于这些原则、方法等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所固有的特殊规律,进而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特有的学科体系。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浅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是从教育存在逐步过渡到教育意识,这一发展过程反映着各种教育因素的不断增长,揭示着教育矛盾从潜在到展开、从局部到整体的发展过程。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教育学即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其主要目的就是对教育价值取向和教育过程进行论述,以及对教育经验的概括,是陈述性质的学科体系[1]。教育是一种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艺术,这是一种教起来准有把握,因而准有结果的艺术[2]。教育的内涵丰富,从教育科目来分类,可以分为语言教育、体育、美学教育、道德教育等;从教育环境可以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等;从教育层次可以分为初级教育、中级教育、高级教育等。作为研究客体的教育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因而教育学作为教育科学体系的基础学科自然也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学就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客体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定的阶级、社会与其成员,借助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介,进行思想政治交流互动,双方在吸纳、认同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自主建构思想政治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中的一部分,作为教育的一个分支而存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应当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二、二者都是研究如何建设、培育人的学科

“谁也不能野到不可驯服的境地,只要他肯接受教导和知识。”从社会发展过程的角度来看,教育的定义是这样的: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使个人,以后在社会中可以发生功能,即是,使个人的人格变得最接近社会人格,使个人的欲望符合他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需要。任何社会的教育制度――都是受此一功能的决定。[3]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特有活动,其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对社会知识、文化的传递和在此基础上对人的培养,并通过培养人来维持人的生存、发展和为社会服务。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人如何能适应、生存以及去推动社会的前进,这都必须有赖于教育。人是自然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的产物,就人的本质而言其特性在于社会性,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教育是一种社会需要,它能使人变成社会性的人,人在教育中获得生存发展所必须的社会文化,人类天生获得大脑,但却不是天生就会思考;人天生获得眼睛,但却不是天生就会分辨是非,这些都必须从教育、从实践中去获得。正如夸美纽斯所言“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因而教育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培育和建设人的科学。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使人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品德,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它所着重的方面在于人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品质的形成、变化和发展。它的目的在于培育出符合社会思想道德要求的人,塑造人们符合社会发展的思想观念。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学就是一门如何做人的工作的学问,其目的也是去培育和建设人。

三、二者都强调学校教育

教育是社会按照一定的需求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的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是在学校这样的机构中,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智力与体力的社会实践活动。广义的教育泛指社会上一切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智力体力的活动。在学校这样的集体环境中,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内化纪律、秩序等社会观念,因此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学校教育都是教育的重点,同样也是教育学的重点,无论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主张“青年人应该受到共同的教育,所以学校是必须的”,蒙台梭利的“提倡儿童自发活动”的儿童教育学,还是杜威“学校即是社会”的生活教育理论,无不强调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同样不仅面向学校,也面向社会,但是“人最

容易在少年时期去形成,除了这种年龄就不能形成得合适”,因此在学校教育阶段,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阶段。在当今社会中,不同的意识形态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同,但是学校教育却都是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小学开始,其内容包括三部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其中政治教育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道德教育包括中华传统家庭美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以及十七大提出的个人品德教育。在西方国家例如德国,二战以后联邦德国就建立起一套德国政治教育组织体系,通过联邦政治教育中心来解决公民的“政治认同”问题,而这个“联邦政治教育中心”的主要工作职能就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规划、教育大纲以及对政治教育教师进行培训。同时在学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采取两种方法:一是开设专门的“政治教育”课程,另一种是将“政治教育”作为课程原则渗透到包括历史、地理、语言等其他学科中去[4],其主要目的都是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政治认同。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学校教育也自然成为研究的重点。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必然要遵循教育学的基本准则和规律,二者之间也必然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个具体的应用科学,对于它的研究也会从一方面充实和丰富教育学的科学体系和内容,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教育学之间的密切联系。

[参考文献]

[1]《对教育学逻辑起点的一种新思考》 徐东 中国大学教学 2011年第一期。

[2]《大教学论》[捷克] 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第9页。

[3]《逃避自由》[美]埃里希・弗罗姆 刘林海译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第121页。

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与学 数学教学

一、“教”与“学”的基础理论

我国21世纪的教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推动下,认真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并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崭新时期,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航向。但要办好一个县,一个乡(镇),小至一个完小的教育,必须依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法律法规来构建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思想理论体系。现在许多学校在“普九”后,把基础教育的重心转移到贯彻“两全”、由此,我们认为一是教与学的创新要建立在现代教育的思想之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品质、创新能力、创新人格才能代表先进文化,学校才能真正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

二、“教”与“学”实践原则

1.主体性原则。教与学是现代教育思想作用下的课堂教学,能否做好完全取决于学生主体地位。因此,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做到三点:第一,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自觉寻求探索的问题和空间,自主走上创造学习之路。其次,要在主动学习的前提下,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存在的实际出发,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竭力开发其智慧潜能。第三,要体现全体性,争取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人人突破自我。力求把学生自觉的发展升华为创造性的能力。

2.探索性原则。为了让学生在探索中求得新的认识、发现和创造,坚持“三要”:一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空。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从形象感知、集思广益、自主感悟、思维互补、合作讨论、互相评价等探索活动中,体悟知识创新的真谛。二要延伸思维的触角,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认识,自身的生活体验,把思维的触角延伸到了解不同科学、感触创造的新天地,遨游于创新的自由王国。三要把握好创新性教学探究艺术。

3.开放性原则。课堂教学的开放着眼于挖掘创新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开放性学习在教师引导下的教学实践活动,不仅要致力于优化学生外在的学习条件和内在素养(即:情景创设),而且要营造一个群体交流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合作学习中,开发出创新的潜能。也就是要以导趣为前提,以目标为导向,以导思为核心,以活动为保证,以创新为目的的教学过程。

4.鼓励性原则。坚持鼓励性原则须注意几点:(1)要从处理好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方面,注重学生“优势智力”和兴趣特长来引导学习创新。(2)要对学生分层次鼓励。优中差分别对待。使鼓励既有动力又有压力。(3)教学媒体刺激,唤起学生的创新动机、激发创新情感,树立自创信心,推动学生参与创新的过程,在探索中实现创新。(4)采取评价措施。主要是对具有创造性的学习态度、方法、效果予以肯定,再激发“一鼓作气”精神,让他们找到独创的门径。

三、“教”在初中数学课中的具体把握

1.营造和谐的初中数学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活跃课堂气氛能否成功营造和谐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气氛,能否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衡量一堂初中数学课好坏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优秀教师普遍认为一堂优秀的初中数学课应该具备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良好的师生互动环境。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如果数学课堂气氛良好,学生会觉得上课是一种享受,很容易调动起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自然会提高学习成绩。

2.教师在课堂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动性。并且保证学生自主性和探索性的学习空间,使学生通过自主性的探索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首先,教师要保证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中,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体性,必须要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给予学生自我探索的机会和条件。

四、对“学”浅析

1.“学”是指学生的自主学习。要加强对学生的养成习惯教育,在养成教育中,要对学生进行讲理想、讲艰苦和讲自律教育,激发学生的内在活力,增强其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通过丰富的事例告诉学生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实现理想就要有知识,知识是通向理想的桥梁等道理。

2.“学”的方法指导。新课程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然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要注重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任课教师制定初中数学作业规范要求,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结合学生实际制订学生学习常规,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研究制订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

五、总结

“教”与“学”的创新是一个动态的开发系统,其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发人的智慧潜能,通过体验教育,养成教育,人格教育思想的熏陶和实践行为的内化,重塑人的价值,培养和造就出21世纪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诚然,基础教育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创新教育赋予的历史任务,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职,英语教学,教师素质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迅猛发展,不同语言间的跨文化交流日益加深,从某种程度上讲,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交流中,英语已成为 促进世界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必备的语言能力。学习英语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基础,是实现国际化交流的前提,是对外弘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 途径。

培养专业技术加英语能力的人才是21世纪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我国教育界不断调整、改革课程体系和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能力的发展。英语教学目标的调整和教学内容的更新要求在英语教学中必须突出素质教育,重视能力培养。这就给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考。

一、素质与素质教育

1.素质的界定。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是广义范畴,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定义强调了教育中的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既包括一个人可开发的身心潜能,又包括社会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在人的身心结构中的内化和积淀。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整体结构,各组成部分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是一个完整而协调的统一体。

2.素质教育的含义。影响人成长与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教育。教育不仅是青少年增长知识、健康发展的基础,而且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由此,进一步提出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指运用文化手段促进人的自然素质的社会化,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原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同志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也就是说,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应付考试,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素质教育的体现

培养具备某项专业技术并能够熟练使用英语的人才是21世纪教育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求。英语教学肩负着提高全民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的任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英语教学活动除了帮助学习者实现语言本身的学习外,还可以帮助学习者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加深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精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利用该语言实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对外宣传,促进国际合作。英语教学中必须贯穿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教育:

1.英语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一般文化修养的教育。信息与科技的迅猛发展使整个人类社会越来越成为一个互相依靠的整体。任何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除了要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外,还必须吸收世界其他民族特别是先进民族的科技、文化的精华,提高本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开发本民族的智力,培养具有现代化知识与技能的劳动后备军。作为国际语言的英语,从语言本身的功能来讲担当了国际科技与信息交流的责任,这就要求现代职业者必须具备较强的英语语言能力,使自己成为专业技术兼外语能力的综合性专业人才。高职英语教学必须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和培养运用能力的同时,具有英语国家的基础文化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具备职业能力、创造能力和必要的国际化社会活动能力。

2.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大学时期是人生观、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可以通过耳闻目睹、自身感受来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调整品德结构,使思想道德素质趋向完善、稳定。英语教学通过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学习,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精华,提高文化素养,着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对中华民族数千年所负载的精神价值的理性认同,确立符合我国道德规范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师素质的培养不可忽视

1.思想道德素质。就教师本身而言,思想道德素质主要指从教的职业素质,包括崇高的职业理想和道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高尚的人格、良好的个人修养和较强的自律性。要真诚对待、关心、爱护学生。历代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品格特征的体现。对学校而言,要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教师教育的首位,强师德,树形象。对教师的教育既要讲政治、讲学习,也要求实效、抓人心,要帮助广大教师深刻认识教师的职业特点,从社会使命感、个人成就感等方面,引导教师认识自身价值,从严律己,安心本职,教书育人。

2.业务素质。业务素质主要包括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英语教师的基本任务是英语语言教学和思想教育工作。这就要求英语教师成为具有完善而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较为广泛的中英文化修养和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不局限于自己所教的语言学科,思想开阔,视野宽广,了解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掌握教育教学原则规律,懂得教育教学心理,是具有锐意进取和创新改革精神的"教育管理专家"。为了使英语教师更快地成长为"双师型"高素质教师,除了教师自身的学习提高外,学校要为其创造良好的提升空间,给予他们更多的"学理论,务实践,搞科研,求创新,谋发展"的机会,让英语教师有机会走向社会,走向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汲取新的血液,丰富课堂内容,使得英语课堂教学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为社会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要积极鼓励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投身科研,提高科学素质,确立科研课题,形成教学特色。

3.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应提高自身修养,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充满活力,能适应繁重的教学教研工作。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要具有内在的人格魅力,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优秀品质。在教学中,教师要以人为本,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这是优化师生情感关系的重要保证。

篇4

1读书论

读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读书的过程,就是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滋养青少年学生,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并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他们铸造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坚实基础。所以说,读书是学习的开始,又是做人的发端。

要解放思想,让读书声回归我们的课堂。教师应该少一些滔滔不绝的讲解分析,学生应该多一些充满情感的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之间细细品味,用心领悟,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展开联想、想象,海阔天空,纵横驰骋,视通万里,思接千载。

我们应以课堂为阵地,以现行教材为基点,用滚雪球的办法,把读书的触角不断地向广度和深度延伸。如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教师可简介《水浒传》,播放电视剧《水浒传》的精彩片断,印发茅盾先生的《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的文章,以此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引导学生去欣赏、去探究那一百零八个面目不同的水浒英雄。这样以点带面,可谓事半功倍。不动笔墨不读书,强调读书每有会意必须随时记下来。读书动笔的好习惯,教师应大力提倡。至于采用哪种形式,教师不必强求,可以由学生自由发挥,或摘录,或评点,或体会,如此等等。总之,内容是百家争鸣,形式是百花齐放。这对积累知识,提高写作能力不无裨益。

语文学科既有丰富的内涵,又有其广泛的外延。天文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哲学、科学文化等等,都有所涉及。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具有促进和提高的作用,它有利于思维的拓展和创新。因此,我们语文教育中提倡的读书也应该是广义的。作为教师,我们不应该把目光只局限于眼前的、局部的利益,而应该顾及长远的、整体的利益。因为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培育文学家,更是培育人,培育有学习能力、有工作能力、有高尚情操、有完整人格的人。所以,让学生博览群书,是培养有全面素质的新一代的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决不能等闲视之。

2作文论

如何提高学生实际有用的作文能力,历来是语文教学研究的重大课题。读书是作文的基础,作文是读书的提升。作为语言表达的书面形式,作文比说话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全面素质。文如其人,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它却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揭示了作文与做人的奥秘及其相互关系。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能只思索作文的法度、技巧等问题,而必须探到根本,讨究思想、情感的事。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叶圣陶语)。只有把思想、语言、文字结合起来训练,才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会学生写普通文。老一辈语文教育家认为,语言教育,包括写作教学的主要目的,首先就是要培育善于运用语文工具以适应生活需要的普通公民。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有别于作家的写文章。而我们学生中的大多数人是不会去做文学家的,所以我们也不必用作家的要求去教学生写文学性很强的作文。我们的作文教学应面向全体,立足于普通应用(实用)文训练。

加强普通应用文的写作训练,如计划,总结,申请书,自荐书,合同书等,以适应实际生活、工作的需要。鼓励学生说真话。言为心声,非由衷之言不发;感乎人者莫过于情,非真情实感不写。只要说了真话、实话,就应该给予肯定和赞扬。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积极性才能得以保护,作文的兴趣才能得以激发,作文的热情才能得以持久。也只有这样,人性中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才能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开花、结果。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志向、情感、观念等等不尽相同,我们教师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强求一律,否则,就会走上八股文的老路,使学生被束缚在重重的规范之中,泯灭了个性。试问又有哪一部伟大的作品不是作者个性、才情的大展示?我们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宽松的作文氛围,让学生尽情地展现活生生的自我,或倾诉心曲,或抒发感慨,或评点议论,或憧憬展望,并在作文中找到自我,发现自我,重塑自我。

培养学生积累、观察、分析、综合的能力。作文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人能力的综合反映。积累生活,积累语言,积累思想等等,没有积累就没有作文。同样,没有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就没有作文。而分析综合能力是作文的最根本能力,也是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总之,作文即做人,我们要把素质教育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式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地锤炼思想,锤炼语言,让作文来自社会,回归社会,服务社会。让学生在作文中,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为理想、为目标而努力奋斗。

3做人论

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一文有这么一段话: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生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充实,更是完整人格的培育。语文教育要实施素质教育,只有把传递人类文化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与传授语文知识和实际技能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要教给学生实用的语文知识和技能,为他们以后踏入社会作准备,而且更要帮助他们形成道德责任感和关怀人类的善性。

篇5

【关键词】学前教育;数学教育;数学意识;寓教于乐

我们国家一直在积极推行“终身制教育”,而作为终身制教育起点的学前教育则是属于这个开端的最重要一环。同样的,作为未来的这个“最重要一环”的授业者,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则是这一环中不可或缺的力量。这个时代进行学前教育的数学教学,既要针对与其他年龄段不相同的孩子身心发育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教育,还要考虑到经济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发展,抛弃那些陈腐老旧的理论和思路,然后还要通过教学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以及能力进行基础的夯实,使其在“起跑线上”不会落后于人。本文将结合笔者的实例,从幼儿数学意识的意义以及如何把数学教学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等几个方面进行讨论,抛砖引玉,和同行们互相讨论,分享经验。

一、幼儿数学意识的意义

1、幼儿数学意识的定义

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展和完善,专家和学者得出了一个共识,那就是,3岁以前的儿童对思维活动进行感知和完善;3至4岁的儿童则可以使用“联想”和“经验”,也就是依靠自己头脑中所产生的表象和对于具体存在的事物来展开自己的思维;而5至6岁的孩子虽然仍然使用形象思维来完善自己头脑中的意象,但是在这个时候,抽象思维的雏形已经开始融入他们的思维之中,可以进行简单的逻辑思考以及推理。由以上特点我们可以知道,感性意识在幼儿的数学意识当中占有一个主要的地位,处在这个阶段的数学意识也是表现在对于周围直观事物的感知中,而对于理性的思维来说则存在感较弱。也就是说,学前教育所针对的幼儿数学意识,就是指幼儿能够通过自己的直观感知,使他们领会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数和形以及数和形之间的关系,并能使他们自己自觉地感受和使用这些关系,并配合上简单的数学符号、数学方法以及数学意识。对于学前数学教育来说,学会写抽象的数字、学会做出抽象的简单加减法并没有什么大的意义,而真正的意义是让孩子不仅通过学习和引导对数学产生强烈的兴趣和自信心,还要培养他们通过数学思维思考探索周围的社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的价值。

2、学前阶段孩子数学意识的发展过程

对于学前阶段幼儿的数学意识发展的过程,很多专家和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比如,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就认为,因为儿童所具有的一些比如充满好奇心、活泼好动、模仿力强、喜欢群体活动、喜欢游戏、对户外活动十分热衷等特点,是幼儿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意识在与这些事物的接触中产生了出来。综合了陈鹤琴以及一些国外专家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幼儿在现实生活中对一些简单的数学现象进行了自己的感知,同时结合了自己的一些独有方式(比如玩、抚摸、疑问、探究等),在“润物细无声”中认识了各种数学知识。孩子从刚出生的时候就已经不自觉地开始了自己数学思维的培养,比如对物体大与小的比较;对于玩具的排列;对于物体的相同和不同进行感知;还有通过每天黑天白天的转换以及喝奶吃饭时间的不同,来面对时间概念的感知……数学已经变成了孩子的日常活动中最关键的一个部分,通过这些日常行为,孩子认识了周围的世界,并发现出这些世界的美。

二、学前教育数学教学的方法

根据以上理论,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如果想要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数学教育,直接纸上谈兵,单纯讲解数字是不可取的。如果想要使数学思维影响到孩子我们就必须把数学融入到社会中、生活中,使周遭的生活环境变成数学课堂的一部分,对孩子进行“浸泡式”教学,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1、通过编故事,使学生在“情境”中学到数学知识

老师可以通过编故事,把数学知识融入到故事中,这样就可以使孩子在津津有味听故事的时候学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思维。比如说讲《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故事时,老师可以插入如下问题:“第二天早上,白雪公主起床之后发现七个小矮人只剩下了三个,其他人都出去砍柴挑水去了。小朋友你们猜一猜,一共出去了几个呢?”这样就比单纯地讲解7-3=4效果要好得多。如果是大班的孩子,老师则可以把故事难度变大:“第二天早上,白雪公主起床之后发现七个小矮人都在忙自己的事情。有两个小矮人到森林里面去砍柴去了,有一个到河边挑水去了,还有一个到草地上捡蘑菇去了,剩下的小矮人则在屋子里面打扫房间。那么小朋友们,留在屋子里的小矮人有几个呢?”这样就直接引入了连减法的概念。再比如,老师可以通过每天上课的时间、吃饭的时间、睡觉的时间等回忆来引导孩子们学习看钟表,使学生对于时间这一部分的印象得以加强。

2、通过游戏来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

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过“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双眼、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这种解放对于数学教学来说也是适用的。只有将抽象的数学融合在游戏之中,才能使得学生沉浸在游戏的同时学会数学知识。比如,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小超市”,让学生们选出一两个人扮演收银员,其余人扮演顾客。通过对货物的买进卖出、讨价还价,学生可以对金钱有一个直观的掌握,进而潜移默化地掌握简单的加减法。同样都是掌握加减法,老师更可以组织一辆“小公汽”,选出售票员和乘客,通过对乘客上下车人数的加减、收银数量的大小,来加深记忆。

3、在生活中使用数学思维进行潜移默化地教育

学前教育有很多科目,不可能一整天都在上数学课,但是老师可以使用一些常见的手段进行数学教育的培养。比如,把孩子们的桌子上贴上带有号码的小纸条,使学生迅速适应掌握百位以内的数字顺序;让孩子们记住自己父母的电话号码,培养他们对于数字的敏感性;在讲台前面挂上指针式的石英钟而不是电子钟,鼓励学生多多看表,熟练掌握时钟的看法……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把生活中的熟悉场景转化为数学的场景,使学生在熟悉的环境里潜移默化地接受数学教育,培养数学思维,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并不复杂,也并不陌生”的感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数学的热情,思想上则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进行转变,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的积极发展。

篇6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 学科体系 经济学 多学科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8-175-02

在国外,尽管高等教育学研究已经有较长的历史,但正是因为历史约定俗成的学科评判标准的存在,高等教育研究从来没有取得“学科”的头衔。在美国,高等教育研究界自20世纪50年代起就希望通过若干年的努力,把高等教育研究变成一个独立学科。但它至今仍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委身于社会学、管理学之下。阿特巴赫曾经对国际高等教育研究和人员培养的现状进行过研究,得出的结论就是“高等教育确实是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它将不会成为一个单独的科学学科”。在国内尽管从高等教育学专业建立起,我国的学者就致力于将其建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它是否是一门成熟独立的学科仍然受到许多人的怀疑。国内许多学者就其原因展开激烈的争论和探讨,但至今仍未形成定论。从近几年的研究文章来看,不少学者将其归因于人文科学本身建立学科体系的特殊性。

然而,作为人文学科体系的一员,经济学学科建设在近300年来却取得了极其显著的成就,成为了一门成熟、独立的学科,其体系的严密性、知识的丰富性可与自然科学相媲美。同是人文学科,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建设自然也可以以经济学发展为参照,开辟出一条自己的道路。

1 高等教育学学科的科学性亟待完善规范

马克思指出,只有能够经过量化的知识才能称为科学。经济学学科之所以发展比较成熟,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建立了能够量化的数学模型。整个经济学发展史,归根究底是从模型的提出到建立到逐步完善的过程。大部分的经济学模型并不需要高深的数学知识,只是用了简单的对应关系,来阐述比较高深的原理,而高等教育学至今没有成熟的可以论证的模型理论。

高等教育学有此困境,一方面是因为其脱胎的基础教育学很少运用数学的思维解决问题。如后人在评述皮亚杰的教育理论时,提出其在实验的过程中采取的被试有限,仅从少数几个孩子身上所得的结论的代表性令人怀疑。皮亚杰设计的问题太抽象并且脱离儿童的生活实际,让儿童费解,因此得出的结论比儿童实际能达到的思维水平要低。再如埃里克森的研究成果,缺乏实证性研究的证实。其理论体系不够严密,思辨性多与科学性,他的人格发展各阶段的品质难以得到保证。这些完全从思辨的角度或者从少数几个被试身上得出的结论,没有大规模实证数据的支持,很难建立科学的模型并指导今后的实践。

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尤其具有特殊性,但是,基于一定数据分析的研究还是有必要的。在这些方面,近几年已经有一些研究者对其做了尝试。如《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经济学角度分析》、《从经济学视角审视高等教育的就业问题》等,力图仿照模型建立视角研究高等教育学问题。这为今后的高等教育学科学性的建立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目前能用数学模型解决高等教育学问题的方法主要集中在教育经济学领域,即教育学对经济学的影响。这种趋势本身也是由于经济学本身的数字型决定的。教育经济学领域引用的数学知识已经时见回归分析、相关系数等较高级的统计学知识(安雪慧《中国三级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差异分析》)。完全基于高等教育学的数学分析还有待开发,这是今后研究将要注意的问题。

2 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有待整合

纵观经济学,其学科体系已经较为成熟和完善,如有针对个别经济现象的微观经济学,针对国家经济现象的宏观经济学,针对国际经济学现象的国际贸易,体系分门别类,较为成熟。每个领域下分若干钟各自独立的理论思想,这些理论思想的交互并包,促进了经济学的快速发展。而反观高等教育学,研究问题较为分散。百家争鸣的独立思想,是建立完善学科体系的前提。而成熟独立的思想,又是建立百家争鸣局面的前提。高等教育学目前可用的理论偏少,理论代表人物仅有洪堡、纽曼、布鲁贝克等区区数十人。这意味着,高等教育学理论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仍然以哲学的视角研究问题。对于高等教育学是学科还是领域,目前学术界仍有争论。尽管国内理论偏向于证明高等教育学应属于一门学科,国外目前仍将高等教育学作为一个领域来研究。持反对意见的研究者认为:(1)高等教育学既没有学科基础,也没有学术归属。它没有确立自己的方法论,也没有被广泛认可的理论;(2)没有广泛的高等教育学体系。

绝大部分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建立,需要有庞杂的学科理论作为基础。高等教育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在尚未存在丰富的理论基础下,就尝试先建立严密的学科体系框架再进行研究的顺序无异于本末倒置。再者,现代学科以应用性学科为主,广泛应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来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并衍生出丰富的应用技术知识体系。因此,研究者用所谓前瞻性的眼光先建立严密的科学体系在现代学科发展中已不适用。

因此,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需要耐心而细致的总结工作,并从中提炼出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并为以后的学科发展做出贡献。

3 高等教育学的学科研究方法有待改进

经济学学科目前有专属的研究方法。如用效用函数描述消费者的经济特征,用博弈论研究经济人相互影响的策略选择问题等。如前述所见,效用函数来自于数学,而博弈论起初是哲学的研究方法。在经济学的学术研究中,研究者们逐渐发现相比哲学,博弈论更适合解决经济学的现实问题。这为高等教育学建立专属的科学研究方法提供了很大的借鉴。

伯顿・克拉克认为,没有一种研究方法能揭示一切,在探索高等教育复杂现实的过程中,求助于若干关系相近的学科和它们所提出与运用的一些观点有很大好处。潘懋元教授也认为,从某一门学科的观点考察高等教育,只能看到高等教育的一个侧面,只有把若干学科的各类研究观点结合起来,相互取长补短,才能取得较为全面的认识。因此,多学科研究方法成为了高等教育学的主要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学自从产生起就决定了其地位为交叉学科,用多学科研究方法无可厚非。但造成的结果是容易与其他学科界限模糊,对于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有着负面作用。

高等教育学的具体学科研究方法目前仍然主要采取思辨的方法,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法、观察法、文献研究法、个案法、测验法、实验法、教育经验总结法等。而在实际研究中,以调查法、观察法、文献研究法、个案法居多。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多学科研究方法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严格说来,高等教育学的多学科研究方法不是一种具体研究方法,而是利用哲学、心理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以及自然科学的有关学科理论、观点与方法研究高等教育理论和问题的一种范式。

这些方法大多脱胎于情报学、教育学等学科,虽然是科学研究方法,但仍然是科学研究方法中较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对于多学科研究方法,近年来虽然得到了普遍应用,但其缺点仍是显而易见的:(1)多学科研究本质上仍是(多个)单一学科研究,它难以打破分散、多元的学科性研究视角之间的“坑道视界”;(2)在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挟裹下,怎样既合理借鉴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医治高等教育的疑难杂症,又不会受异彩纷呈的多学科知识的诱惑而偏离高等教育研究的轨迹;(3)如何保证高等教育知识的逻辑性和内聚性,四是如何整合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多元性。

规模且有效的研究结论一般是从个别研究现象中总结而来,但如果做不到系统的总结和归纳,会始终停滞于个案的研究方法中。测验法和实验法既是教育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也可以是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它们日渐广泛的应用,必将会极大提升高等教育学研究结论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刘小强.学科还是领域:一个似是而非的争论――从学科评判标准看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合法性[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9).

[2] 赵炬明.学科、课程、学位:美国关于高等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的争论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2(4):13-22.

[3]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7,45.

[4] 叶浩生.心理学通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 邹林.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经济学角度分析[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

[6] 武毅英.从经济学的视角审视高等教育的就业问题――有感于多学科的高等教育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3).

[7] 安雪慧.中国三级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差异分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4).

[8] 张应强.超越“学科论”和“研究领域论”之争――对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方向的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10).

[9] 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J].经济研究,2005(2).

[10] 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

[11] 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4.

[12] 李硕豪,贾永堂.高等教育学学科研究方法综述[J].理工高教研究,2005(12).

[13] 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篇7

 

网络的出现不但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逐渐应用在其他领域。网络教学平台的出现成功的弥补了成人教育在教学的时间和地点受限制的缺陷。将信息资源进行共享,对教育起到了一定的改革作用。学生通过网络教育平台进行学习,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可以随时进行学习。所以教育机构要积极构建完善的成人教育网络教育平台,尽早实现成人教育的信息化。

 

一、网络教学平台与成人教育的关系

 

(一)成人教育的概念

 

成人教育与高校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二者学生之间的区别是成人教育的学生普遍已经进入社会,想在工作之余充实自己,进而选择成人教育。成人教育的目前主要以函授、夜大以及远程教育的教学形式为主。所教授的内容相对现在的高校教学内容有些落后,因此选择成人教育的学生普遍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学习到专业的知识。但是成人教育中学生的工学矛盾比较突出,这使得学生不能按时上课的情况很多,这也与学生选择成人教育的初衷相违背。

 

(二)成人教育与网络教学平台的关系

 

二十一世纪从本质来说,就是科技的时代,科技的发展为网络平台的发展提供了依据。网络教学平台是成人教学未来的发展趋势,能够有效的解决成人教育中出现的工学矛盾。网络平台将成人教育接受的教育的时间更加的灵活,并且网络教学平台有其自身的优势,教学的方式十分的生动,采用课件或者教学实例,更加快速且有效的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熟悉的知识,更容易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能丰富自己其他的专业上的知识,进而实现自己的价值。

 

网络教学平台能够解决学生因害羞或者工学矛盾无法向教师请教之前在可堂上不懂问题,这时就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再次光看教学视频,不能通过复习解决的问题,还可以给教师留言,教师可以在第一时间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决。

 

二、网络教学平台成人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成人教育目前所使用的教学方式还是以课堂上课为主,有少部分受到空间的限制会选择远程教育,这样就将成人教育局限于小部分人的教学。我们从成人教育未来的发展可以发现,建设网络教学平台,不但适应了科技的发展,而且还使得教育不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实现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但是在实行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比较陈旧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在网络教学的初期,却一些网络教学的课程,究其原因就是教学机构在前期视频课准备的不全面,并且更新的速度很慢,并且受成人教育自身特点的影响,视频课的教学内容也比较陈旧,缺少一些有实际意义的教学课程。

 

(二)网络教育平台缺少师生互动

 

教师在实际的课堂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帮助学生提高课堂的效率,但是网络教学平台课程中的老师只能讲授共性的内容,不能兼顾学生的个性,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十分被动,不但不能达到成人教学的目的,还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不到教师的人文关怀。

 

(三)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模式单一很难适应新型的教育方式

 

传统的成人教育机构方式是以教师讲,学生理解的形式进行教学的。教师面对学生,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反映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频率。但是在录制视频课的过程中没有学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失去的兴趣。因此,教育机构必须研发一些先进的教学方式来适应网络教学平台。

 

(四)用户规模比较小,难以形成完善的教学平台

 

目前,我国的成人教育机构的网络教学平台,都是教育机构内部在使用以及运营,非教育机构的用户不能够使用或者试听该网络教学平台的任何课程,这无形中就缩小了教育平台的用户规模,并限制了教育机构的发展以及教育机构的经济效益。并且用户在使用教学平台学习的过程中,只能在线进行观看,不能够下载在手机中。并且学生在平台中的交流十分的有限,只能与教师进行探讨问题,不能够形成完善的网络教学体系。

 

三、完善网络教学平台成人教育的建议

 

(一)更新教学内容与时代相适应

 

成人教学内容更新的不及时已经成为成人教育最主要的特点之一,但是在当代社会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渴望。因此教育机构要解决目前成人教育教学内容陈旧的问题。首先可以建立新的学习资源共享机制,将网络平台面向全社会,可以邀请专业程度比较好的老师录制新的视频课,介绍现今专业研究中比较先进的成果,在更新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同时还要加强资源的共享以及专业理论知识的研究。

 

(二)提高教师教学素质,增强师生交流

 

教育机构实现网络平台教学,解放了教师,使教师不用在进行重复性的工作。但这也对教师在视频中的教学提出了要求,老教师需要提高自己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年轻教师需要向老教师学习教学方式,将教学经验与先进科技相结合。教育机构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帮助教师队伍的建设,大力推广网络教学平台,使更多的学生接受网络教学的新模式,并使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与教师的交流,进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建立多种网络教学的方式

 

教学架构在录制视频课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而个性,有些学生喜欢老师讲课边写边记,有些学生更喜欢自习。这就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安排课时。不能因为学生选择成人教育就忽略学生的教育需求,要探究网络教学的新模式,在视频课中要将课件教学也融入其中给学习者提供更多网络教育方式的选择。

 

(四)打破网络教学平台区域限制,形成完整的教学平台

 

网络教学平台依据自身目前的发展,应该朝着广泛性以及无边界的方向进行发展。不应该受空间的限制进行教学。网络平台不允许学生下载的原因,是不希望教学机构中教师的劳动成果被窃取,这就需要研发属于自己的应用软件,在应用软件可以将网络课程进行离线观看,还能在这个应用软件上了解自己的所学科目的视频课资源更新的速度。将网络教育平台的职能拓展到线上以及线下。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自己的应用软件,可以监控学生学习的程度,发挥学生的个性,为学生推荐学习策略,弥补现在网络教育平台的不足,为日后建立完整的教学奠定基础。

 

结束语: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网络教学平台提供了发挥的基础,现今对于全能型人才要求十分迫切。因此我们要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并将资源共享。现今网络教学平台已经成为未来成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但拓展了学生的眼界,还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有效的解决成人教育学生的工学矛盾。

篇8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生成 预设

“预设”指的就是在实施课堂教学前,对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过程、效果的预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基础、知识结构等设想课堂中所将发生的情况,以利于在教学中进行调整。而“生成”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互动所产生的与“预设”相悖或不同情况。课堂应生成而精彩,每一名教师都必须做到。顺应学生的思维,而又不违背科学地向学生传授新知。究竟这样才能使得预设与生成协调相应,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发展学生的创新力呢?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智慧与掌控课堂的能力。

一、预设是生成的基础:关注学生认知结构

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直接体现,更是学生学习内容的载体之一,同时也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有效桥梁。《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的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学活动其实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教科书来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进而在教学中心灵的交互下形成了新的教育资源的过程。师生由于知识面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就不尽相同。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所回答的问题答案,都要使得教师在课堂上做出相应的反应,即学生的生成给教师的预设带来新的解答。当然教师若在课前根据学生实际、教授内容的知识进行精心的预设,就会更好地把握课堂新的生成,以利于掌控好课堂的节奏。由此可见,教师在教授内容之前,需对课堂进行知识的梳理外,还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课堂的生成。如讲解习题:农场需要种植果树,行距每2米即需要栽种一株,株距每1米即需栽种一株,需要栽种500平方米的地方,问需要多少株果树苗才能够使得果园栽满果树?针对这一习题,教师在课前应该能够了解到学生根本不明白株距和行距的概念。那么就可以在课前让学生自己去了解株距和行距的概念,再进行这一习题的讲解。如果说教师课前不做精心的预设,不考虑学生的现有基础,只是一味地脱离实际讲解,那么学生的反应不理想,课堂的效率也不会高。

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深入地研究教材的知识结构,而且要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出发,既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又要对课堂学生的认知活动作出判断。预设是生成的基础,课堂教学的预设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二、预设生成的前提:适应学生的发展

1.了解学生方面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活动都要围绕学生需要,顺应学生的发展规律来传授知识是最好的教育。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小学阶段的学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好奇心较强,稳定性较弱。一节课学生不可能每一分钟都能注意力集中,我们要抓住这一特征刺激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好奇心,用时不多地突破重点。(2)学生间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是存在差异的。既然存在差异,就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一样,应能够适应每一名学生的发展要求。(3)学生的发展存在阶段性。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同的,有的快些、有的慢些,需根据不同发展阶段,让学生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

了解了学生的发展特点,不难对教学知识进行梳理和传授。当然,如果生成在老师的掌控之下,老师就能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

2.教师课堂灵活调控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从生成的角度来说,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一个过程。教师在这一变化的过程中起到调控作用。要善于捕捉学生生成的信息,对这些信息及时地做出分析,反馈给学生形成正面的引导。学生在感到教师的关注同时,自然认真完成课业,提高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讲授“数方格,编制6的乘法口诀”一节内容时,一位学生却突然提出了“7的乘法口诀”的编制方法,从而打破了原先的教学预设。面对这一课堂意外,教师没有表现出慌张,而是沉着应对,及时甩开课前预设的教案,在原先的方格图上再画一列9个方格,使得每排呈现7个方格。实践表明,本节课上,由于教师能够灵活调控预先的教学流程,充分满足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因此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创造性地完成了“7的乘法口诀”编制方法的学习。

三、预设是生成的关键:适时摒弃预设的教案

教师的课前预设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接受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故预设的教案不是教师照搬到课堂的教本,更不应成为教师上课的执行内容。反之会使得教师在课堂上对生成不知所措,对课堂的生成不能及时回应,让学生不知所措,久而久之则兴趣转淡。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适时摒弃教案,配合学生完成学习。陶行知先生说,我们的对象是动态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着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背景、当然会有不同的理解,教师就是来解决他们的疑难,交给他们处理问题的方法。那么,我们对教学的预设就成了教学内容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发展情况做好预设,自如地驾驭好课堂,真正做到素质教育。

总体来说,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因预设而精彩,二者相辅相成,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学是一门艺术,正确认识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陈旭远,杨宏丽.论生成性教学[J].福建教育,2004,(7).

[2]唐爱华.课堂可以预约出精彩[N].现代教育报,2004.

篇9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和发展,以往传统的教育结构和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在教学活动和社会方面的需求,而传统体育教学中将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混为一谈的观念也不再适用于现在时代的发展。以往的教学中,常常会忽视教学方式与过程,此方式过于形式。人们的体质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而来体育教育的效果,如何增强人类的身体素质已经成为了世界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同时,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也一直受到教育学家们的关注。要从质量上提高体育教育,教师应该充分的认识到体育教育与体育课程之间的关系。这两者都为体育教学重要环节。体育课程是体育教学核心,是其开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体育教学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取决于体育课程的设置。

1 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概述

1.1 体育课程概述

所谓课程,指的是学生所要学习的学科的全部内容的进程。宏观来说,课程指的学校为了可以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教育内容及进程的总和,包括了教师所要教授的各类学科,同时执行有目的、计划的教育活动。微观来说,课程指的是某一个学科。

体育课程主要是以学生身体练习为主,通过科学、合理的锻炼过程,达到增加体质、提升体育素养目的的一项公共课程。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同时也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环节,更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体育课程是体育教学过程当所独立存在的,也是教学的重要组成,所占有的位置极其重要。目前,体育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一定运动知识、技能,同时对学生进行相应科学、系统的训练,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当前的阶段当中,在教学目标和社会发展基础上,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教学的有关内容,社会发展形成了科学、科学、系统第的教学方式课程。其目的在于运用正确的方法锻炼学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教学目标的合理制定和教学方式的恰当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体育课程在学课程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开展对于学校的基础工作可以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也是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主要方法。伴随社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体育课程慢慢变得全面、广泛,成为构建当代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应该得到高度的重视。

1.2 体育教学概述

教学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构建了特殊的一种人才培养形式。通过这一形式教师有上旬、组织、计划引导学生自觉、积极进行学习,同时快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技能,让学生的素质可以全方位提高,让他们可以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体育教学是按照一定的计划和课程标准,有目的和有组织的进行教育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任务是教学生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增强他们的体质,培养道德、意志、品质等等。这是一个学校体育的基本形式,同时也是体育目标的实现。在学校教学中,体育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参与,使用一些系统模式和体系,形成系统的工作模式和流程。使用一个合理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体育知识、基本技能和掌握健康知识等,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上,在这个阶段的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体育课程、体育教学的关系

2.1 体育课程、体育教学相互独立

从科学的角度总结分析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课程理论和教学方法应该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在教育教学领域。课程和教学对象的学习和教育教学的理论体系属于两个不同的分支。因此,在实践中,体育课程与体育之间形成两种不同模式的概念和标准,但它的本质是独立和相互依存的关系。课程理论是一门研究各种教学课程和专业概述。在教学工作中教学和学习是教学方法的主要途径。简单来说,就是指体育课程理论教学工作,利用总体规划的过程中来对课程进行评价,即被称为标准的教学目的。体育教学的核心工作是在教学工作中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在现阶段体育教学中,学生个体和学生的学习范围是课程概念重点强调的部分,教师的一种行为模式。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经济体制的影响下,一直把体育课程当成教学理论的研究,同时课程理论已经得到了教学工作的认可,成为一种教学体系之外的独立的学科模式。社会的生产技术在不断的进步,引进了很多新的技术、方法和理念,从而优化教学方法,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积极性,并慢慢形成作为教学重要的研究对象。

2.2 体育课程、体育教学相制约、促进关系

这两者间存在相互依赖和制约的关系。体育课程及体育教学所在的领域是不一样的,它们互相之间不受影响担忧相互弥补。当前,科学技术在不断提升,引入了多种理念,而这些理念是具有先进性的,这让两个学科间产生了一定的联系,在不同程度上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着。体育课程设置会直接对体育教学的挂果、效果产生影响,之前学生对体育教学不感兴趣的原因就在于课程内容过于陈旧、没有新意,忽略了学生对学科的感觉、兴趣和积性,从而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好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教学的效果,让学生自主学习相应的知识,构建简洁的知识体系,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对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的关系进行认真的分析,从实际角度出法,提出有效学习方法,最大限度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并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进一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全方位展开,以此促使学生提升学习的成绩,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紧密关系,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认真适当的构建体育课程的内容,可以促进体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全面健康的发展。

篇10

关键词:中国文化;科学;科学教育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时间为从上古时期至19世纪后半叶。中国文化有着古老的历史和强大的生命力,在四大文明中是唯一一个没有断裂过的文化。在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国一直在自我调节,像一个生物缓慢地改变平衡,或像一个温度自动调节器——的确,控制论概念很可能应用于一个具有经过各种气候的考验的稳定过程的文明国家。它似乎装有自动导向器、一套甚至由重大发现和发明引起的所有动荡之后能返回到原状的反馈机构。”

梁漱溟先生将中国传统文化归结为缺乏集团生活、伦理本位、以道德代宗教、无阶级、无革命、早熟等十几个;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的主要内涵是四项基本观念,即是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和以和为贵。

(一)天人合一

从哲学史、文化史等的大量资料看,“天人合一”基本上是一条最高的道德准则,而非一个科学命题或宗教的教条。“这种伦理性天人关系传统与中国文化传统中科学精神的缺乏可能有一种密切的关系。因为当人们以伦理眼光来观察自然的话,就不可能赋予自然以西方人那样的本体地位,并有一种按照自然本来的面目客观地认识自然的动机,当然更谈不上自然知识的积累和进步。”一些伟大的科学家们对自然的一些认识性成果也不是用来进一步地探索自然的奥秘。如指南针用于看风水,火药用于制造烟花爆竹等。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从观念上阻塞了发展自然科学的道路。

(二)伦理精神

从伦理性的“天人合一”思想出发,使得中国文化几千年来负载着、贯通着一种浓烈的伦理精神,而不是科学精神或宗教精神。伦理本位的文化精神是直接导致了重义轻利的社会价值取向,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伦理精神,所以历史上中国人在基本的价值观上强调义先于利,义贵于利,义高于利的。

(三)中庸思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既是一种极高的道德,也是一种根本的思维态度和方式,是道德践履与思维态度、方式的统一。

“中庸”根据朱子的解释,“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之不及之名;庸,平常也。”《说文解字》中对“庸”的解释,“庸,用也”,中庸即用中,指处理事情恰如其分,既不能过分又不能不及。

“从一般意义上说,中庸思维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确实衍生出夸大和谐、协调、平衡而忽略冲突、斗争、非平衡的意义,使得中国人的国民性中多老成持重,少锐意创新。”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教育的影响

(一)表现在价值取向上

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伦理的,渗透在教育学活动的各个方面。中国古代教育思考都是围绕怎样做人和做一个怎样的人进行的,可以称之为人生的教育。

(二)在教育目的的建立上

中国古代的教育目的不像西方古代教育目的那样强调培养“智者”,也不像中世纪那样培养“牧师和骑士”以及近代以来强调传递科学知识,培养熟练劳动力和科学家,而是强调培养贤人、士、君子、圣人等。有高尚人格的人为主。

(三)在课程设置上

中国古代教育学中的课程论在内容选择、编排、实施上主要以道德课程为主,即以经书、史书为主,辅以个人生活体会和道德践履。孔子编撰的《诗》、《书》、《礼》、《乐》、《易》与《春秋》基本教材,尽管有一些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但主要是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朱熹为学生注“四书五经”,即《大学》、《论语》、《孟子》和《中庸》,它们仍然是关于人事道德的知识。

由于以道德课程为主,注重道德人格和形成,因此传统教育中科学内容极少,且被置于一个很不重要的位置。

(四)在师生关系上

在伦理精神的文化传统下,师生关系是师道尊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并不存在,教师仍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课堂教学缺少民主、自由的氛围。

(五)教育方法上

“中国传统的教育研究方法带有很强的直觉经验色彩,重直觉、重经验描述而缺乏理论概括,缺乏严格的逻辑推理论证,也缺乏实证科学方法的运用。”“由于中国文化的伦理本质,科学之不发达与科学精神之不昌是自然的事。”

三、中国近代科学与科学教育的发展

(一)中国近代科学文化的发展

近代中国的科学文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

1、“经世致用”实学思潮

后,中国有识之士提倡学习西方“西艺”,实学与西学相会,形成了历史上的“西学东渐”。认为应当虚心学习西方文化,特别是科学与技术。正是在这种经世实学思想的推动下,士林中出现了讲求经世实学、研究并仿造西器、以救现实的风气,推动了西学科技更广的开展。

2、“中体西用”的文化观

由于西方的“科学文化”与中国传统儒学文化的强烈冲突,以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目的是不动摇儒家思想之根本,而又在“器”层面上学习西方科学与技术,以此来发展传统的“体”。

3、“改革中体,以用西学”的文化观

在变革体制的实践中,一系列有利于近代科技发展的重大措施开始提出并实行。

第一,要求废科举,改试策论取士;主张兴学校、学习自然科学。第二,竭力倡议组织学会。第三,广译西书、报纸,加速选派留学生。第四,奖励工艺发明。1898年7月13日,《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十二款正式颁布,第一次以官方形式把西方奖励科学技术创造发明的专制制度引进我国。

4、“西体西用”

1915年的以“科学与民主”为主要内容的则为科学化时代的到来,创造了一个更为良好的文化氛围。

是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交融的最高阶段。惊呼“那光焰万丈的科学”正是“再造文明”的利器。以科学文化为主导的西方近代文化在中国得到了更全面深入的传播。

(二)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

第二次后,中国先进人士对西方科学技术有了新的认识。出于“自强”“求富”的需要,科学技术开始在中国传播。

1904年,从隋唐开始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学部颁布了《奏定大学堂章程》,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学习科学与技术的大学课程标准。中国科学社成立于1914年6月以及1915年1月,《科学》杂志创刊和发行,标志着中国科学教育思潮开始全面进入成形期。主要推进人物之一任鸿隽主张将科学引入学校教育内容,“而其言教育本旨,则仍主乎智,既主乎智,其不能离科学工作者以言教育明矣”,使教育与科学从内在本质层面上相关联。“科学于教育上之重要,不在物质上之知识,而在其研究事物之方法,而在其所与心能之训练。”1925年新成立的教育部要求将各学堂改称学校,更加强了科学教育。科学教育的体制和格局已形成。

前夕,科学教育思潮达到鼎盛时期,对科学教育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并形成教育思想界的普遍性意识。

四、我国现代学校教育中科学教育的缺陷

(一)过分强调科学教育的社会价值,而忽视对人的发展的价值 我国科学教育从目标的制定和课程的开发与教材的编写,到科学教学的实施与评价,以至于课外科学活动的进行,无处不体现着科学教育社会本位的观点。科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均为社会需要考虑。这与传统文化中以社会为本位、忽视个体需要和个性培养相一致。我国科学教育目标与整个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即一是为高等学校输送科学人才,二是为劳动力市场培养有技能的劳动者。而实际上,我国科学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为上一级学校做学术准备,科学教学强调的是基本理论而忽视了为学生就业、将来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科学知识和能力。如保健知识、了解自己的知识(生理和心理的)以及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关注焦点是少数精英,忽视大多数学生的科学知识、技能、态度与情感的发展

由于科学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所以它关注焦点必然是少数精英学生,而绝大多数“非精英”则往往被忽视,成为痛苦的陪读。科学学习对他们来说枯燥乏味,学生缺少学习科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因而这些大多数也便是以后的公众,他们的科学素养就十分缺乏。据1998年12月29日,中国科普研究所“96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课题完成的最终分析数据表明,我国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仅为0.3%,欧共体国家(1989年为4.4%)相差20倍。与美国(1990年为6.9%)相差35倍。

(三)重知识、轻技术;重理论、轻实践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存着一种文化价值观,即认为理论性的工作要优越于实践性的工作,以及学术性的理论知识要优越于日常性的实践知识。学校教育也体现了社会所具有的知识价值观,即认定抽象的理论课程比实践课程重要,理论能力比实践能力重要。这种价值观导致了学校教育把普通教育与技术教育分开,同时重视理论和书本知识,轻视实践和应用性知识;重视符号技能的训练,轻视实践技能的训练。

过分注重科学知识(科学的结果)而忽视科学方法(过程)的教学,突出地表现在“相当普遍地忽视了学生的实验,极大地忽视了‘想’和‘做’。

(四)把科学作为学科知识来教,而忽视了科学精神的培养

从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训练方法来看,我国科学课程教学实际上是一种缺乏科学精神的知识教育。当科学教育只注重科学的工具理时,科学教育的非科学化就在所难免了,这最终导致了我国的学校教育既缺乏人文精神又缺乏科学精神。

我国教育所培养的学生最明显的缺陷是缺乏问题意识,并表现出对问题不敏感,而问题意识不仅涉及到提出恰当问题的能力,而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品质。我国教学以消灭问题、杜绝差错为目标,这种教学模式最终消灭的是问题意识。提出问题是深入思考的产物,而结束问题则意味着停止思考。

(五)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

我国的科学是19世纪中末期从西方引进的,科学教育开始之初即取其功利主义的价值意义。尽管也有有识之士如先生提倡文理交融,相信纯文科教育和纯理科教育都有失偏颇,但中国的科学教育仍然走在文理相分的路上。学文的不懂科学,学理的不懂文学,这就是造成了我国科幻小说和科普文章极其匮乏的重要原因。

五、呼唤科学教育的新文化

当今社会充满竞争,而竞争的核心问题是创新。拥有创造性的人格特质则是创新必不可少的要求。创造性人格特质也可表述为创造性的个性品质,主要包括:高度的独立性;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好奇心;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力;深刻的洞察力。其中最重要的是独立性,而独立性的反面是依赖性和从众性。个体所具有的依赖性、从众性极大地妨碍形成正确的理解力和对事物真实性判断力,对创造性思维来说无疑具有致命的负面作用。

1、科学的科学教育观

科学教育应当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观念和科学精神。而培养科学精神,除了通过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用以指导对现实生活问题的探索,而且还可以通过体现科学精神的教学管理过程。在研究性、探讨性的学习过程中领悟科学精神的本质。体现科学精神的教学管理其目标是发挥学生创造潜力。具体的任务则是: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形成独立性和自主性;保护好奇心和探索欲;发展质疑能力和批判能力;鼓励大胆想象、勇于尝试开拓精神,拥有求异思维和广纳异议的宽容心态。

2、科学的科学课程

(1)科学课程的目标

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应为,培养学生具有高水平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包括三个基本部分,即科学知识、科学过程和科学文化。

科学教育标准的指导原则:第一,科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第二,科学学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第三,学校的科学教育要反映当代科学的传统。

(2)科学课程的内容

科学课程除了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之外,应避免过度的专门化。把科学教育与其他领域如文学、艺术、政治乃至经济领域的教育结合起来,以确保21世纪的公民能把科学主要看成是实现他们所希望的力量和文明本身。

六、结束语

人类学家萨林斯(Sahlins)指出,人的独特本性在于,他必须生活在物质世界中,生活在他与所有有机体共享的环境中,但却是根据由他自己设定的意义图式来生活的,这是人类独一无二的能力。可见,文化对人拥有约束力。而这种文化的约束力来自源远流长的传统,传统既是一个民族生活方式的精神产物,又进而成为约束其生活与心智的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