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典音乐的感受范文
时间:2023-10-25 17:24: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古典音乐的感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广义上就是已经进行长时间传承和传播具有持久价值的音乐艺术形式,其主要是相对通俗音乐和轻音乐提出的。一般情况下对古典音乐的内涵进行解读,发现其是一种高度关注音乐艺术价值取向和人生意义的音乐形式。在古典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其更追求音乐艺术的语言表现形式、艺术表现手法以及音乐技巧方面的创新,在具体音乐艺术的呈现形态方面具有复杂性和技术性的特征,不仅要求听众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可以形成对音乐艺术的良好感知,还希望听众能够具备敏锐的感受能力,能在欣赏过程中获得相应的审美经验。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由于一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音乐艺术教育,造成大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不够深刻,在欣赏古典音乐时也难以感受到其艺术美感,因此对古典音乐的接受度偏低,甚至部分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学习存在抵触心理。所以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古典音乐艺术的发展需求开展古典音乐艺术教学,有效促进大学生古典音乐艺术的接受程度得到明显的提高。
二.大学生对古典音乐艺术的接受现状
针对我国当代大学生对古典音乐艺术的接受情况进行了适当的研究,发现大学生接受古典音乐艺术的程度存在普遍偏低的问题,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产生了相应的不良影响。结合相关调查数据看大学生对古典音乐艺术的接受现状,发现集中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大学生接受古典音乐的程度不平衡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不同专业的高校大学生对古典音乐艺术的接受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文科学生一般接受程度偏高,理科生对古典音乐艺术的认同感则有所不足[1]。主要原因是学生在欣赏古典音乐时无法理解古典音乐,也不能产生良好的艺术审美感受,造成学生的欣赏体验感严重不足,打消了学生学习和接受古典音乐知识的积极性。
(二)大学生接受古典音乐的主动性不足
一般情况下如果学生喜欢古典音乐并愿意接受古典音乐,就会自觉搜集一些古典音乐加以欣赏,并有意识的从多渠道获取相关音乐素材,尽量创造更多学习古典音乐的机会。但是由于大学生对古典音乐的认同感偏低,对古典音乐学习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大学生一般不会主动获取古典音乐方面的知识和素材,学习古典音乐的过程中出现了被动学习和被动接受的情况,会影响古典音乐接受效果。
(三)大学生接受古典音乐的目的不够明确
科学合理的设置学习目标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关键,但是综合分析当前大学生学习和接受古典音乐的情况,发现存在的明显问题是教师没有为学生设置明确的目标,学生学习和接受古典音乐的目的不够明确,甚至部分学生学习古典音乐主要是为了附庸风雅、随波逐流,亦或是为了完成学业,学习古典音乐的目标引导性严重不足,会制约大学生学习古典音乐过程中对古典音乐艺术的认同感,不利于大学生对古典音乐接受程度的逐步提升[2]。
三.有效提高大学生对古典音乐接受程度的建议
在明确分析当前我国大学生古典音乐接受现状的情况下,为了能够促进古典音乐教育作用的发挥,奠定大学生培养工作的基础,新时期在指导大学生学习古典音乐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对大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指导,改善大学生对古典音乐的认识情况,使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古典音乐方面的知识,为古典音乐教育的落实和大学生广泛接受古典音乐创造良好的条件。具体分析,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要想循序渐进的提高大学生对古典音乐的接受程度,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进行系统的解读。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
从当前大学生古典音乐接受情况的调查研究能够看出,目前大学生不喜欢古典音乐主要是由于大学生无法对古典音乐艺术形成深入的理解,大部分学生表示他们“听不懂”古典音乐,也难以感受到古典音乐的艺术美感[3]。针对这一情况,部分教育研究人员提出古典音乐教学应该转变传统教育中存在的文学化和美术画的倾向,避免使用语言文字的方式向学生呈现古典音乐的内容。换言之,音乐教师应该明确认识到,对古典音乐的理解不能将使用语言文字表述音乐作为标准,而是应该认识到音乐艺术所塑造的形象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在教育实践中要求学生“听懂”古典音乐并使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的做法是错误的。所以,在高校教师指导大学生欣赏古典音乐的过程中,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在欣赏音乐时能够体悟和感受到古典音乐旋律的形式美,在高低起伏的音乐中获得情感共鸣,进而增强学生的音乐欣赏体验感。如此,学生在欣赏古典音乐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古典音乐的艺术美感,学生对古典音乐的认同感必然会明显的增强,其接受古典音乐的程度也会有所提升。
(二)开设专门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是提升学生文化艺术接受能力的重要课程,高校针对学生古典音乐接受程度偏低的情况,应该有针对性的开设专门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对学生实施相应的公共艺术教育指导,并为学生提供参与艺术选修课程的机会,有效对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加以强化。在开设专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后,为了保障课程教学作用的系统发挥,还应该注意加强对课程的管理,从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到课程考核评价,都应该按照人才培养工作的实际需求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并且?e极选择业务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音乐教师对学生实施古典音乐教育,增强古典音乐教育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基于公共艺术教育相关课程的学习主动参与到古典音乐课程的学习方面,增强对古典音乐的接受程度,为学生音乐艺术修养的培养奠定基础[4]。
(三)积极组件丰富多彩的学生艺术社团
在学生艺术社团中宣传古典音乐并组织学生加强对古典音乐的学习和接受也是提高学生接受程度的重要方法。在高校针对本校学生开展音乐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古典音乐接受需求适当的开设管弦乐团、合唱乐团等,并将古典音乐艺术作为核心组织学生参与排练和演出活动,借助古典音乐艺术活动对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加以丰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5]。同时,在艺术社团中,结合教师的指导也可以有意识的让社团中的学生加强对古典音乐的学习和了解,并适当的组织学生结合现代音乐艺术理念对古典音乐进行合理的应用,创编新的音乐艺术形式。如此,高校大学生就能够形成对古典音乐文化的深入认识和理解,拉近学生与古典音乐艺术的距离,增强学生自主接受和自主学习古典音乐方面知识的意识。
(四)积极营造轻松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篇2
一、古典音乐的简介
从文献记载来看,中国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皇帝,《吕氏春秋仲勇记古月篇》曾记,皇帝令伶伦做音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至昆仑之阴,取竹之邂谷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但是,经过无数考古学家发现,中国古典音乐的起源远远超过了皇帝所在的岁月。在河南所发现的古音乐仪器16支骨笛,据考证已有八千多年的历史,可见中国古典音乐是具有悠久历史的。自有音乐的创作以来,经历无数音乐家的变更和创新,中国古典音乐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艺术体系,在世界上拥有奇特的风姿,因其古典优雅的旋律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以及奇异多变的演奏形式,受到世界各国音乐爱好者的推崇和喜爱,中国古典音乐文化在世界音乐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古典音乐从其概念上讲,是区别于古典音乐的。广义的古典音乐指的是西洋古典音乐,其复杂多变的创作技巧以及蕴涵的深刻内涵,有别于民俗音乐。而中国古典音乐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种传承,它承载着中国古老的民族风俗、思想内涵和文化精髓。在中国古典音乐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在中国古典文化的指引下,音乐所体现出的是一种高雅、静谧的内在美,其中蕴含的思想是古人所谓的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二、古典音乐中的古典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音乐是利用文字来记谱的,宫、商、角、徵、羽与简谱中的1、2、3、5、6相对应,而在周代时形成七音阶,新增变徵和变宫虽然七音阶早已经形成,但是古代的音乐形式中多以五音十二律为主。在《诗经》《楚辞》以及之后的唐宋诗词元曲等,都具有相应的谱被乐队所演奏。但是,由于时代原因,演奏音乐的艺人几乎都处于社会的下层,如宫女、舞女等,因此,音乐才以文字的方式保存和流传。所以中国古典音乐是与中国古典文化紧密相连的,它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诗情画意的美,音乐体现的意境较之文学而言,增加了音律的听觉效果,更能引起人们心中的情感和共鸣。诸如《关山月》《陇头吟》《阳关曲》等众多诗词,也作为民歌而广为流传,并以琴歌的形式得以保存。但是,由于封建社会的历史特征,某些词艳曲只能在特定的环境中生长。中国古典音乐从旋律与和声来看,是追求旋律和节奏变化的。其形式就如同旋律勾勒的中国画,清新自然。同时中国古典音乐是古人情感之音的写照,如对恋人的思念之音,对自然生命的向往之音,对祖国山河壮丽雄伟的感叹之音等,无不体现了古人心中的情愫。然而,古典音乐与古典文化相通,都蕴含着古人浓厚的山水情結,因此,古典音乐总给人一种蜿蜒动听、细水长流之感,一些琴瑟合奏或独奏中,虽然没有惊人的场面,然而却是能让人回味无穷的,在音乐中能感受到情感的交流,如遇知音般难舍难弃。而正是这样一种心灵上的艺术,使人们通过音乐能够体悟到自然之音在心灵深处的回旋和萦绕,意蕴深长,难以言表,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莫过于此。就如静水深流,意蕴在婉转流淌的同时,蕴含着不可言说的激情,平淡中透着新奇。
三、古典音乐中的意境和情感内涵
篇3
一、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的简介:
流行音乐,大家都很熟悉,就是popular music。大范围的流行的,能够让广泛的人们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流行音乐包括国外的、包括国内的,不再是简单的作词作曲就能完成一首歌。多数的流行音乐的创作者都是青年一代;多数的流行音乐的都是以青年们的情感主体为主;多数的流行音乐使用的乐器都是大众流行的乐器,比如吉他;多数的流行音乐的创作贴近大家心灵,不要求高雅的情操和精湛的技术。流行音乐作品就像他所说的只是“流行”,并不能kt250.com长久的保存它的经典。从《纤夫的爱》、《朋友》、《同桌的你》到《天黑黑》、《黄昏》、《他一定很爱你》,无数的流行音乐雨后春笋似地出现,隔一两天就有新专辑。从邓丽君、尹相杰、刘德华到张惠妹、周杰伦、阿杜,无数的歌星献给人们无数美丽的音乐。
古典音乐,起源很早,就是classical music。从巴赫、海顿一直到李斯特、约翰•斯特劳斯,古典音乐的魅力让很多人记忆犹新。古典音乐为什么能够久胜不衰呢?那是因为古典音乐比流行音乐更能够震撼心灵、更能让人记住。多数的古典音乐的创作都是经典,没有很强的艺术天赋的人是创造不出经典的古典音乐的;多数的古典音乐使用的乐器都是古老的民族/西洋乐器;多数的古典音乐都是权利和品位的象征;多数的古典音乐有着高雅的艺术情操和精湛的演奏技术。古典音乐有很多作品家喻户晓,像《命运交响曲》、《梁祝》、《星星变奏曲》、《婚礼进行曲》、《蓝色多瑙河》、《爱之梦》等等。古典音乐里有着很多辉煌的创作家,像 音乐巨人——贝多芬,钢琴诗人——肖邦,音乐神童——莫扎特,交响乐之父——海顿 等。他们多数都有着平凡的一生,并不富裕,也并不渴望富裕,他们用自己的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他们的作品了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
二、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的对比:
在一次全国初中生音乐欣赏的调查中,统计出了以下数据:热衷于中国流行音乐的占65%,热衷于国外流行音乐的占17%;热衷于中国古典音乐的占8%,热衷于国外古典音乐的占10%。也就是说热衷于流行音乐的占82%,而热衷于古典音乐的只占18%。
每一个人从内心都会肯定古典音乐的魅力,只是有时还认识得不很透彻,才没有表现出来而已。这个“认识”不但包括对音乐的领会力,还包括教育程度和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即使是肖邦,他休闲的时候说不定也会乐意听听迈克儿的热血作品,因为当时他为能休息而兴奋不已,需要比钢琴曲更激烈的东西来表达。 三、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的探讨:
为什么从过去的只听钢琴曲、交响乐,转变到现在兼容并包的局面呢?因为流行音乐的感情蕴涵非常浅显,能够瞬间唤起听众的感情。因此,听众不需要特定的心情、特定的环境,就可以直接进入到主创人员创设的情景中,从而达到与演唱者一起激动、一起忧伤、一起回味悠长的境界。流行音乐的流行就是因为它实在太大众化,根本不需要你有任何的条件,是完全的大公无私的音乐。如今的社会节奏日趋快速,大量信息的广泛传播需要及时处理,商业谈判分秒必争,学习生活如同绷紧的弦。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紧张,需要以音乐来加以调剂。这种情况下古典音乐那种深深埋藏的韵味怎么会是享受呢?
一位音乐爱好者拜访了一位友人,她家中的光碟数目绝对是瞠目结舌,但找不到任何音乐盛典、外文歌曲,哪怕是老一辈歌唱家的单集、合集。“您认识李古一吗?”“听说过李双江吗?”甚至,“你知道蔡琴和高胜美吗?!”摇头,自始至终。已经忘却了近似常识的音乐知识。这也是沉迷流行音乐,不听古典经典带来的后遗症。还好,像这些还未引退的老一辈歌手还有人认识,伟大巨人贝多芬一生的事迹未被遗忘。
中学是性格爱好形成的时期。目前迷恋流行音乐而不能自拔的大多是十几岁的初中、高中生,试想他们一旦迷恋流行音乐而彻底排斥古典音乐。没有正确的引导,青少年追星简直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这就更是流行音乐的悲剧了。不过我承认,被追星追得不可思议的大多是实力超群的,像刘德华、周杰伦等,的确是优秀。但现在不但世界是在多极化发展,音乐界也在!还有这么多古典经典被抛弃,不知当人们都忘却了古典音乐的时候,音乐界是个什么样子。
篇4
一、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的简介: 流行音乐,大家都很熟悉,就是popular music。大范围的流行的,能够让广泛的人们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流行音乐包括国外的、包括国内的,不再是简单的作词作曲就能完成一首歌。多数的流行音乐的创作者都是青年一代;多数的流行音乐的都是以青年们的情感主体为主;多数的流行音乐使用的乐器都是大众流行的乐器,比如吉他;多数的流行音乐的创作贴近大家心灵,不要求高雅的情操和精湛的技术。流行音乐作品就像他所说的只是“流行”,并不能***长久的保存它的经典。从《纤夫的爱》、《朋友》、《同桌的你》到《天黑黑》、《黄昏》、《他一定很爱你》,无数的流行音乐雨后春笋似地出现,隔一两天就有新专辑。从邓丽君、尹相杰、刘德华到张惠妹、周杰伦、阿杜,无数的歌星献给人们无数美丽的音乐。 古典音乐,起源很早,就是classical music。从巴赫、海顿一直到李斯特、约翰•斯特劳斯,古典音乐的魅力让很多人记忆犹新。古典音乐为什么能够久胜不衰呢?那是因为古典音乐比流行音乐更能够震撼心灵、更能让人记住。多数的古典音乐的创作都是经典,没有很强的艺术天赋的人是创造不出经典的古典音乐的;多数的古典音乐使用的乐器都是古老的民族/西洋乐器;多数的古典音乐都是权利和品位的象征;多数的古典音乐有着高雅的艺术情操和精湛的演奏技术。古典音乐有很多作品家喻户晓,像《命运交响曲》、《梁祝》、《星星变奏曲》、《婚礼进行曲》、《蓝色多瑙河》、《爱之梦》等等。古典音乐里有着很多辉煌的创作家,像 音乐巨人——贝多芬,钢琴诗人——肖邦,音乐神童——莫扎特,交响乐之父——海顿 等。他们多数都有着平凡的一生,并不富裕,也并不渴望富裕,他们用自己的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他们的作品了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
二、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的对比:
每一个人从内心都会肯定古典音乐的魅力,只是有时还认识得不很透彻,才没有表现出来而已。这个“认识”不但包括对音乐的领会力,还包括教育程度和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即使是肖邦,他休闲的时候说不定也会乐意听听迈克儿的热血作品,因为当时他为能休息而兴奋不已,需要比钢琴曲更激烈的东西来表达。
三、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的探讨: 为什么从过去的只听钢琴曲、交响乐,转变到现在兼容并包的局面呢?因为流行音乐的感情蕴涵非常浅显,能够瞬间唤起听众的感情。因此,听众不需要特定的心情、特定的环境,就可以直接进入到主创人员创设的情景中,从而达到与演唱者一起激动、一起忧伤、一起回味悠长的境界。流行音乐的流行就是因为它实在太大众化,根本不需要你有任何的条件,是完全的大公无私的音乐。如今的社会节奏日趋快速,大量信息的广泛传播需要及时处理,商业谈判分秒必争,学习生活如同绷紧的弦。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紧张,需要以音乐来加以调剂。这种情况下古典音乐那种深深埋藏的韵味怎么会是享受呢? 一位音乐爱好者拜访了一位友人,她家中的光碟数目绝对是瞠目结舌,但找不到任何音乐盛典、外文歌曲,哪怕是老一辈歌唱家的单集、合集。“您认识李古一吗?”“听说过李双江吗?”甚至,“你知道蔡琴和高胜美吗?!”摇头,自始至终。已经忘却了近似常识的音乐知识。这也是沉迷流行音乐,不听古典经典带来的后遗症。还好,像这些还未引退的老一辈歌手还有人认识,伟大巨人贝多芬一生的事迹未被遗忘。 中学是性格爱好形成的时期。目前迷恋流行音乐而不能自拔的大多是十几岁的初中、高中生,试想他们一旦迷恋流行音乐而彻底排斥古典音乐。没有正确的引导,青少年追星简直到了
不可思议的地步。这就更是流行音乐的悲剧了。不过我承认,被追星追得不可思议的大多是实力超群的,像刘德华、周杰伦等,的确是优秀。但现在不但世界是在多极化发展,音乐界也在!还有这么多古典经典被抛弃,不知当人们都忘却了古典音乐的时候,音乐界是个什么样子。
篇5
关键词: 欧洲古典音乐 中国古典音乐 赏析
音乐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步,学会欣赏音乐便走出了欣赏美的关键一步,因此学习欣赏音乐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学到很多东西。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学生广泛深入地接触音乐作品,就能较快地提高音乐的鉴赏力和表现力。
一、欧洲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是一个独立的流派,艺术手法讲求洗练,追求理性地表达情感。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等古典音乐家的音乐作品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优美的旋律,充满意趣的乐思,还有真挚的情感,或宁静、典雅,或震撼、鼓舞,或欢喜、快乐,或悲伤、惆怅……说到欧洲古典音乐,我们不能不提到中世纪伊丽莎白时期,格里高利时期的音乐,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宗教音乐。当时的人们对基督的信仰与崇拜,直接影响到了社会的政治与音乐,当时的音乐只有纯粹的宗教用途,只限于在教堂中演唱,没有乐器,但是,对今后的音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欧洲音乐开始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因为当时的欧洲政治不稳定,教廷的威信与势力开始衰弱,资产阶级开始出现,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的新思想,音乐开始宣扬以人为本的思想,所以在各个领域里都开始了文艺复兴运动,不得不提古典音乐的奠基人——亨德尔。即使你不认识亨德尔,也绝对在圣诞节或万圣节听过庄严的《哈利路亚大合唱》,这首由万人齐声同唱、人人都能朗朗唱出一小段的曲子,正是亨德尔所谱写的。从1600年开始,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巴洛克时期,那时候不仅产生了像巴赫、亨德尔等伟大的作曲家,而且歌剧、协奏曲、奏鸣曲等题材相继被创造发展出来了。
1750年巴赫逝世后,欧洲复调后继无人,乐风转向简洁实用的主调,那时候,出现了三位音乐大师:“乐圣”贝多芬,“神童”莫扎特,以及“交响乐之父”之称的海顿。音乐的主题也从延续几个世纪的宗教音乐,逐渐变成富有丰富哲理内涵的古典音乐。在1827年贝多芬逝世后,结束了严谨的古典主义时期。当时的欧洲正在接受浪漫主义的洗礼,当时的作曲家把作曲当做抒发内心情感的手段,对音乐的审美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产生了炫技等音乐表现手法,如当时的帕格尼尼、李斯特等就是红极一时的演奏家。音乐表现、风格也日趋丰富,出现了一些以民族音乐语言进行创作的民族作曲家,如芬兰的西贝柳斯,挪威的格里格,俄罗斯的五人强力集团等,都是民族乐派的伟大作曲家。
进入19世纪,现代音乐的时代开始了,出现了以德彪西为首的印象派音乐。音乐表现极具色彩化,和当时的绘画风格有相同之处。在浪漫主义后期,也就是欧洲调性体系发展到了最辉煌也是最后的时期,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音乐又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以韦伯恩为开始的作曲家打破了十二音作曲法,抛弃了近400年的欧洲调性体系,发明了十二音序列,之后无调性等音乐形式出现,如当时的勋伯格就是代表。在世界大战之后,科技更加发达,人们的思想也更加丰富,出现了电子音乐,以及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不断融合,产生了更加丰富的音乐形式,更加多元化。1945年后的音乐被称为先锋音乐,这时候的音乐已经动摇了人们对音乐的美的看法,也更加理论化,产生了像无声音乐、噪音、微分音等人们无法理解的音乐形式。
此后,古典音乐在人们生活中愈演愈泛,甚至成为了人们口中的“古董”。但有时候仍难以参透古典音乐最初的真谛,仿佛那些世纪大师的作品不止音律好听那么简单,现代人需要的是从机械的日常琐碎中挣脱出的音乐,是创造,是不停闪烁的灯光和撕心裂肺的呐喊,是置身于舞池中的梦境。“古典音乐的没落已是现实”,而我持反对意见,古典音乐蕴含了音乐家的历史、思想、情感,是每个不同时代的见证与人们生活层面的体现。
二、中国古典音乐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中国的古典音乐,体味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美。我们从笛声的清脆、箫声的深沉、琵琶的铮铮之音中,感受到了华夏之音的美妙,体味到了古典的魅力所在。中国的古典音乐是以五音——宫商角徵羽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的音乐大家创作了独特的音乐形式,如今在民间十分流行的是唢呐这种乐器,无论民间的喜事还是丧事唢呐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乐器。我国的音乐大家创作了用唢呐表演的优秀曲子,如《百鸟朝凤》等堪称经典。在这门课的学习中,我们加深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和对祖国的爱。
篇6
【关键词】古典音乐 严肃音乐 文学赏析 舞蹈赏析 绘画赏析
本论文为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sgh10171。课题名称:高师声乐课程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研究。
古典音乐泛指西洋古典音乐,即中世界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的一种承载厚重、内涵丰富的音乐形式。而现今的乐界,古典音乐多用来特指1750-1820年这段时间的维也纳古典乐派所创作出来的欧洲主流音乐,是一个独立的音乐流派,艺术手法考究。
古典音乐,在乐界,因其主要体现理性的情感表达方式,而被更多的学者认为是所谓的“严肃音乐”。[1]在我国,80后、90后这些从出身就带有强烈自由主义色彩的一代,更多地把个人喜好放在了情感宣泄自由的浪漫主义音乐上,逐步远离了带有强烈“严肃”色彩的古典音乐。因此,在自由主义蔓延的当代,如何正确引导和培养年轻的音乐人对古典音乐的兴趣,也就成了音乐教育中一个急需解决的教学难题。[2]
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往往因其耳目一新的授课方式,而更容易被学生所关注和接受。通过对古典音乐深厚的文化背景的研究,本人采用以下的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授课效果。
在古典音乐的教学课程中引入欧洲古典文学赏析课程
1750-1820年的欧洲,恰逢古典主义文学和启蒙文学盛行的时代,从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到巴洛克文学的兴起,无不体现当时新文化新思潮的改革,随即出现了昌盛一时的古典主义文学,兴起于当时文化科技繁荣的法国,随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当时封建贵族在政治上妥协的产物。它和古典音乐的特点类似,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加入古典文学课程赏析,通过对时代背景的理解,对当时文化意识形态的理解,更容易加深学生对音乐旋律背后诠释的文化的融会贯通。往往可以通过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想象力复原文学作品中表达的大时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力通过自己独有的方式呈现当时的文学作品以及那个时代的特征,再对比古典音乐的表现形式,不仅可以激发自我的创作能力,同时通过对比和创作,更有效地吸收了古典音乐的精华,且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在古典音乐的教学课程中引入欧洲古典舞蹈赏析课程
舞蹈是在三度空间内用身体为语言的一种交流方式,是用人体的运动来体现的一种艺术形式。而且舞蹈往往借助音乐伴奏,用形体的动作更加丰富地诠释音乐的力量。舞蹈赏析是通过观赏舞蹈时,对舞蹈作品的感受、体验以及理解思考的整个过程,其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同时伴有自我思维的升华过程。舞蹈作品很直接很形象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人物的情感特点、舞者对于生活的自我审美,是一种全方位多人共同参与表达的艺术形态。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芭蕾作为欧洲古典舞蹈的经典流行并逐渐职业化。芭蕾在发展过程中有严格的规范和结构形式,要求女演员穿特制的足尖鞋立起用脚尖起舞。在古典芭蕾舞剧的赏析课程上,我们要求学生尽量重现18世纪的场景。我们的课程设计上,尽量模拟18世纪的欧洲剧场,前10分钟,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舞剧简介,对接下来赏析的舞剧有个最基本的了解,接着通过对《睡美人》、《胡桃夹子》、《天鹅湖》等经典芭蕾舞的赏析,有一个全面直观丰富的体验。最后,在课程结束前通过简短的讨论和提问来对比古典舞蹈配乐和整个舞台效果与真实的古典音乐之间的差异,理解所谓的欧洲现实生活和欧洲当时理想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从而轻松地理解所谓古典音乐严肃背后的理想主义色彩,通过讨论和提问的形式来达到每个学生的自我理解消化,且所提问题不当堂解决,留为下一节课程的授课中心,学生和老师共同准备下一堂的教学内容。
在古典音乐的教学课程中引入绘画赏析课程
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常常将绘画称为“猴子的艺术”,指的是人类如同猴子一样通过绘画的方式模仿人类活动,因此绘画是一种临摹自然的艺术,因为每个人对自然的理解有偏差也有自我
的独特性,绘画里面通过夹杂了画者不同的自我风格,而体现不同的意识流。
在教学中,我们主要加入对理性主义的“拉斐尔前派”作品的赏析,因为这个学派往往取材于神话、宗教传说以及一些文学作品,通过画者的理解和幻想而表达出来的,如《世界之光》、《盲女》、《基督家庭》等代表作。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赏析,不但可以通过作品了解到当时西方很多的神话、宗教故事等文化起源的故事,同时还可以了解到18世纪欧洲的画家对于文化起源的理解和自我剖析,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当时文化时代的意义,也理解到所谓“严肃”音乐在那种特定的时代大背景下为何“严肃”的原因。[3]
只要音乐教育者肯下功夫,结合时代特色,采用多元化教学,古典音乐也必将冲破“严肃”音乐的局限性,被年轻的音乐人和更多的音乐爱好者所喜爱和接受。
参考文献:
[1]宋莉莉.西方音乐简史与欣赏[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2]周佳毅.浅谈中国古典音乐现状及发展前景[j].声乐舞蹈,2012,09:119.
篇7
【关键词】中国古典音乐 钢琴演奏 美学意蕴
韵,是中国古典音乐的灵魂所在。随着多种艺术形式的不断融会贯通,人们尝试用不同的乐器演奏中国的古典音乐。用钢琴演奏中国古曲时,虽不像古琴演奏出的效果那样具有浓烈的民族气息,却散发出另一种韵味,这是一种新艺术的魅力,也是中国古曲演奏的另一突破点。钢琴用它所特有的音乐语言演奏中国古曲,赋予了中国古曲一种新的内涵,它们的融合相得益彰而又互相辉映,表现出一种不同的审美意蕴。
一、我国古典音乐的特点
传统的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审美思维模式,现代的教育因素影响着这些独特的思维模式。中国传统审美思维要从中国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中寻找,这是产生中国传统美学的前提与基础。中国传统音乐多用旋律把主题表现得抽象和虚幻,具有“深邃”的特点,内容和效果大不相同。这种深邃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指的是意境,就是在音乐思维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体验和领悟。中国传统音乐追求的是一种幽婉、深邃、含蓄、淡泊等美感,这些都是建立在心理、心灵感觉上的。中国古典音乐是最能体现出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生命意蕴的。中国古典音乐用中国的乐器演奏出的是一种“自然之声”,是一种“天籁”,有着原始的自然之美,也是中国古典音乐所推崇的生命意境,无论从心灵上还是感情上都是与自然的一种有机结合,所以创造出了意境,一种“诗情画意”的美丽意境。
二、钢琴音乐的发音特点
钢琴有着丰富的表现力,是西方乐器之王。钢琴演奏者用钢琴独有的声音表达着自己的情感。在钢琴演奏中,所要求的是纯熟的技艺和对音乐的深层次理解。有人赞美钢琴的声音“如歌”,这种“如歌”的声音,取决于钢琴的发音,钢琴演奏者技巧的高低决定着所演奏出的声音效果,这也是判断钢琴演奏者水平高低的标准。钢琴发音的原理是琴槌敲击琴弦而发出的,跟敲锣很像,就像敲击锣面瞬间发出的音响。放开手则可以使声音延长,用手接触声音就会停止。钢琴发出的声音音质、音色取决于弹奏时的一瞬,它的声音是不可以修改的,所以触琴的方法影响着钢琴发音。
三、中国古曲和钢琴结合中的新突破
钢琴与中国古典音乐的结合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音乐形式——中国钢琴音乐。中国钢琴音乐不同于单独的钢琴音乐,也不同于单纯的中国古典音乐,而是钢琴与中国古典音乐的结合体,是一种新的音乐表现方法。中国钢琴音乐演奏有着较大的复杂性,这体现着演奏者对音乐的投入、理解、把握等,还需要演奏者真正领会中国古典音乐的内涵,从而把中国古典音乐与钢琴发音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演奏出完美的中国风格钢琴音乐。
无论从创作手法还是音乐意境上,中国钢琴音乐都和西方的音乐形式有着很大的区别,中国古典音乐讲究的是“神”“韵”“意”的表达,注重的是意境与内涵。中国古典音乐与钢琴结合,可以把中国古典音乐表现不出来的声音通过钢琴表现出来,更好地展现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内涵。人们对中国古典钢琴曲有着独特的审美方式,中国古典音乐通过钢琴音响的丰富、细腻、洪亮而得以表现出来,其效果与众不同,另有一番意境。这是中国古典音乐与钢琴完美结合的结果,也是中国古典音乐另一种美的体现。
随着文化的交流,中国古典音乐与钢琴正以一种特别的艺术格调演绎着浓郁的中国古典风味,这是音乐艺术上的一个创新。中国古典音乐与钢琴结合的演奏,对民族风格的体现同样有着积极意义。中国古典音乐与西方钢琴音乐无论是风格还是审美观、艺术观、哲学观都迥然不同,但两者交相辉映的结合带给听众一种新的听觉感受。
四、中国古典音乐在钢琴演奏中美学意蕴的表达
我国的古曲艺术在发展中不断创新,我们应充分发挥我国古曲中的风格和特色,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中国古典音乐与钢琴的结合,产生了中国钢琴音乐,中国钢琴音乐中所表现的是作曲家的思想感情和中国民族文化特色,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对“真”“善”“美”的追寻。
中国钢琴音乐以其独特的风格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新形势下的中国古曲音乐有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给人们在听觉上带来了新的体验,中国钢琴音乐以其鲜明独特的古典风格,向世界展示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无穷魅力。中国古典音乐在钢琴演奏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特性。
结语
中国古典音乐的继承与发扬,需要创新。大家都知道中国民间故事《梁祝》,无论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感人的爱情故事,还是《梁祝》的古琴曲,都被世人所津津乐道。《梁祝》的古琴曲虽然很好听,但一种乐器所表现出来的内容是非常有限的,不同的乐器表现出来会有不同的效果。改良后的《梁祝》,无论是用小提琴、钢琴、二胡、古筝单独演奏的,抑或是小提琴与古琴混合演奏的,所表现出的依旧还是《梁祝》所具有的浓浓古典气韵及作曲者所想表达的内心情感,但是却更为生动。
(注:本文为2012年黑龙江省文化厅艺术科学规划课题立项的相关成果,项目名称:《中国古典音乐在钢琴演奏中的美学研究》,项目编号:12B072)
参考文献:
[1]张静薇.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审美底蕴初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
[2]吴雪蕾.根据传统器乐曲改编钢琴曲探索民族化的钢琴音乐语言[D].江西师范大学,2007.
篇8
关键词:音乐鉴赏;通俗音乐;高中
通俗音乐是广受大众喜爱的音乐形式的一种,通俗音乐除了流行音乐之外,还包括摇滚乐、爵士乐等。由于通俗音乐的旋律朗朗上口,结构较为简单,通俗音乐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率也更高,也更受年轻人喜欢。很多的高中生对通俗音乐也有很大的兴趣,而且相当部分的高中生支持将高中音乐鉴赏课程引入通俗音乐,由此可见通俗音乐的魅力。
一、通俗音乐进入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意义
大部分的古典音乐,高中生难以完全接受,理解古典音乐仍存在一定的困难,而对于通俗音乐,高中生接触得更多,而且很多通俗音乐是与时代共同发展的,反应了特定时期的特定意义,可以寄托更多大众的情感。高中生处在感情丰富的阶段,很多高中生喜欢的歌曲都属于通俗音乐,通俗音乐虽有“俗”一字,但是优秀的通俗音乐其实并不粗俗或者俗套,其中蕴含的内涵并不亚于传统的古典音乐。而且从音乐本身的审美来看,优秀的通俗音乐旋律优美,情感深切,能够传递给听者更加直接的感受,容易让人产生共鸣,在聆听通俗音乐之后,人往往会感到心情舒畅,情绪得到了排解,这对缓解高中生紧张繁忙的课程压力升学压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如何将通俗音乐融入高中音乐鉴赏课程之中
对于通俗音乐的选择要比其他的古典音乐、民乐更加慎重,因为通俗音乐的大众化也就说明了音乐水平的参差不齐,音乐表现的情感有的粗俗有的高雅,因此在引入通俗音乐时也要特别注意通俗音乐的质量和旋律是否优美动听。例如湖南文艺出版社的《高中音乐鉴赏》里就有专门介绍一些优秀的群众音乐,如《绿叶对根的情意》《滚滚长江东逝水》等。这些优秀的通俗音乐不仅不会让人感觉到肤浅粗俗,反而会在这些群众音乐中感受到很多人世间的
美好感情。
而音乐世界丰富多彩,应该让学生全面接触,既然通俗音乐是音乐体裁的一种,也广受群众喜爱,那它就有它存在的价值,将通俗音乐进入高中音乐鉴赏课程也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大学音乐教学;古典音乐;流行音乐
在大学教学中开设音乐教学课程,并将古典与流行结合起来,对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综合素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总结经验,探索古典与流行结合的路径,从而提升其教学效果。
一、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的关系
关于古典音乐,至今还尚未有明确的的界定,其概念还比较模糊。但是就人们的一般认识来看,普遍认为具有较强的持久价值的音乐,即为古典音乐。古典音乐能够得以流传,说明其自身具有较大的优势与价值。现代音乐则有明确的界定,在相关的音乐书籍中,就对其进行了明确的定义与界定。所谓流行音乐就是指:具有通俗易懂、易于流传等特点的大众音乐。尤其同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等形式的音乐相比,流行音乐中更加强调对现实生活中的质朴、简单的感情世界,其表现形式更加直接与现实。换言之,流行音乐更加注重演唱者、听众的感情宣泄与交流。这也就导致流行音乐往往就比较短小精悍,且音域相对窄小,适合传唱。这也是流行音乐在现代社会中获得人们广泛喜爱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从其表演形式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从其基本构成方式来看是一致的。其主要是在节奏、音高以及和声等方面都保持较高的一致性。在处理情感表达上也存在一定的一致性,二者都是对人们内心世界情感的表达。因此也可以认为,从本质角度出发,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只是二者的表现形式存在差异。在当前的高校音乐教学中,可以将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二者有机联系起来,并进行合理的应用。就当前社会中传播的音乐实际情况来看,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出现比较明显的融合的趋势。有很大一部分古典音乐家都能进行不同程度的革新,并能在其古典音乐中应用一定的流行因素,从而能够使古典音乐呈现出新的面貌与生命力。比较杰出的代表就是钢琴演奏家理查德•克莱曼。他就在钢琴演奏中应用了流行音乐的演奏形式,通过实践证明,应用流行音乐形式演奏古典音乐获得较好的效果。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的音乐素质还存在一定的缺失与问题,而且大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消极的影响。在大学音乐教学中将古典与流行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的熏陶,培养与提升其音乐素质。在教学中还要尽量协调好古典与流行之间的关系。
二、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结合的作用
(一)丰富学生知识体系
丰富的知识对促使大学生得到综合素质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音乐教学能够有效辅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在大学音乐教学中,通过将古典与流行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学习更多的音乐知识,从而能够使其知识体系更加丰富。大学音乐教学中,通过将古典和流行结合起来,也可以促进学生思想意识、思维能力与艺术审美能力的提升。
(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在大学音乐教学中将古典与流行结合起来,二者具有不同的特色与特点,在表现形式、受众等多方面都存在差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能够积极的对其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进行探索与改进,可以采用现代流行音乐的表现形式,来对古典音乐进行改编。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完善课堂教学活动
教师在大学音乐教学中将古典与流行结合起来,需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形式等进行整合。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度解读,并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应用多种教学工具,从而不断完善其课堂教学活动。这也可以使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提高音乐教学效果
在大学音乐教学中将古典与现代结合起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学资源整合,并能将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以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教学形式,将教学内容呈现出来,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的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并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相关的知识,从而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并实现高校开设音乐公共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
三、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的结合路径分析
(一)完善大学生对古典音乐认知
就高校当前的音乐教学情况来看,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更加倾向于学习现代流行音乐知识,对古典音乐还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认为古典音乐的艺术价值较高,但是在现代音乐欣赏中已经过时。因此,在教学中学生对古典音乐教学不感兴趣,缺乏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大学音乐教学是为了能够全面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并能促进其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加强学生对古典音乐的认识,并积极的引导大学生转变对古典音乐的态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在火车站、汽车站的时候是否通过这样的乐曲(播放尼基•肯尼基的《回家》),听到这样的旋律与音乐是不是就更加能够感受到家的温暖,是不是会产生立刻回到家的想法呢?”接着,教师就可以向学生介绍,这个被广为流传与播放的乐曲就是尼基•肯尼基的《回家》,是典型的古典乐作品。这样通过设问以及潜移默化的教学方式,逐渐引起和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兴趣,使其逐渐开始喜欢古典音乐,并使其在古典音乐教学中也能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从而提升其音乐素养。
(二)实现古典与流行音乐教学内容结合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变化,人们的审美情趣等都会出现一定的变化,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变化,古典音乐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积极地进行创新。在当前的演奏中,比较经典的就是女子十二乐坊在其演奏中对其曲风进行的再演绎与改变,以及对其演奏乐器进行的创新。古典音乐能够流传至今,说明其自身具备了较高的艺术价值,但是要想使其能够不断传承下去,就需要及时对其演奏方式、表现形式进行转变,从而能够吸引学生的关注,并能够通过实现古典与流行的有机结合,从而促进音乐的不断发展。
(三)改进完善传统音乐教学形式
要想在大学音乐教学中促进古典与流行的结合,不仅要使音乐教学的内容进行有机结合,还要对其教学形式进行改进与创新。要转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可以在教学中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将相关的音乐素材、资料呈现出来,使学生能够实现听、唱结合;同时,还可以加强教师同学之间的交流,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能够有效的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四)调动学生音乐融合与创新积极性
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能够对教师提供的音乐素材进行深入的理解与体验,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古典与流行有机结合对策的心理与认知。另外,还要使学生在其学习的过程重要进行不断的创新,从而可以有效的扩展其视野,并能激发其参与音乐教学的积极性。
四、结语
在大学阶段开设音乐教学课程,对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也就要求在其教学中能够实现古典与流行的有机结合。就当前的大学音乐实际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不断对其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进行改进,使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二者之间的关系。并能够合理的应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对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完善,对其教学课堂教学结构进行优化,从而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文利.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的结合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0).
[2]叶波.浅论大学音乐素质教育中古典与流行的有机结合[J].戏剧之家,2015,(02).
篇10
本人拜读“周文”之后,对该文以“建立在冷静与坚实的理性分析基础上的”,从“原理上阐明审美价值判断的依据”,部分内容有所质疑:认为“周文”的“这种价值判断的倾向”部分上有偏颇谬误之处;认为该文以深入浅出的话语文风列举的不少例子亦有失准确,学术上也不够严谨。由于此文所涉及关于“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的“审美价值大小”是一个举世关注的大课题,大学问,事关重大,影响深远,本人不揣冒昧,愿就“周文”中某些内容提出个人的一些不同看法,向周博士求教,亦期引起他人关注。
首先申明两点:1.本人不是音乐美学研究专家,从理论上的阐述(或曰从理论上批驳“周文”),以至从音乐心理学、音乐社会学等方面来探讨,恐怕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和资格;2.本人对通俗音乐不了解,不熟悉,没有研究;平时不听或曰不大喜欢听――这两点既是想说明自己没有理论的根基,又没有通俗音乐的知识,但作为一个从事作曲、演奏的音乐人士,或作为一名普通的社会人士,对此问题的关心是长期存在的,基本观念看法也是有的,当然只是一己之见,算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吧。
一、 概念的梳理。我个人对“高雅音乐”和“通俗音乐”两类不同音乐的概念用语是“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我同意周文说“每个概念都不能涵盖人们实际上所指的这个音乐类别的全部作品”。我之所以选用上述概念用语也是“为了论述的方便”,个人还以为这样的用语似乎与国际上的概念比较接近。需要稍做解释的是,这里的“古典音乐”,已非指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早期以欧洲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为代表的古典乐派(Classical Period, Classicism),而正如英国牛津音乐辞典中对“古典”(Classical)一词注释条目第三所称:“该词亦是指对‘流行’(Popular)一语的对立反义词。”①我之所以不选用“高雅音乐”,一是我觉得并不确切;二是因为我不了解“‘高雅音乐’的概念最初被提出来的时候,乃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背景;三是我总觉得此语“高雅”二字,颇有自视高雅,自以为高之嫌,不利于与它种音乐(例如“通俗音乐”)共存并进。而“通俗音乐”我则选用“流行音乐”,因为这更是国际共识之词语,在辞典中Popular music(流行音乐)之涵义是“不同于古典音乐(unlike classical music)”,“适应大众口味的、普及的、通俗的音乐。”②但不管用何种词语,这两种不同音乐类别的概念是明晰的,各人仍可根据他(她)的习惯或看法,选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以上也并不是本文想说的主要方面。
二、 “周文”通过对“人类审美知觉能力发展”特征,对“通俗音乐与‘高雅音乐’形态上的差异”,对“二者受群体差异的原因”等的“分析”,遂得出“‘高雅音乐’为什么是‘高’”的四项理由――从“个体主观性”,“感性的有序与丰富”,“社会功能作用”及“审美价值判断的社会主导性影响”诸方面阐述。诚如周文认为“审美价值判断的基本依据”“是个人主观性的”,因而“每个人都有一把标准不同的尺子,那么就必然不能进行审美价值高低的比较,自然也就得不出‘高雅音乐’的审美价值高于通俗音乐的结论。”但这个“基础依据”却与“周文”前后所述大相径庭,因而自相矛盾地在文章开始及后来结论为“人们倾向于认为‘高雅音乐’的审美价值高于通俗音乐”(而且被认定是“社会现实”),认为对通俗音乐“人们对其审美价值的总体评价低于‘高雅音乐’”。“周文”中曾七次使用“人们”,我不懂此处“人们”的涵义,我个人倒倾向于把文中的“人们”的涵义理解为“周文”的作者本人或是一部分人群。我自己恐怕难咎置身于其中。
三、“审美价值的群体普适性原则”,“周文”是说其不同于“个体主观性”的另一价值判断因素。本文不拟从生理心理属性谈(因为不懂),但对“周文”中提到“存在着对于广泛群体都普遍适用的审美原则”很有兴趣,并以为这是审美价值判断的重要准绳及依据之一。流行音乐因其固有的功能和特征,在全球范围之内,确确实实是被亿万最“广泛群体都普遍”适应的大众口味。(我个人肤浅地认为节奏旋律的时尚特征和易上口易传唱是它的最基本最显著特性。)不幸的是,却由于“周文”“感性的有序与丰富性”之词以及相关例证,而被有意无意地贬为“单一”、“单调”、“相对简单”,而得出结论“因其形态相对简单,这是其总体上审美价值低于‘高雅音乐’的重要原因。”而且有失偏颇地做出“在人们的审美价值判断中,相对简单的作品的审美价值低于相对复杂的作品”的裁定。我觉得这种“人们”的看法,大有商榷的余地。最起码这里的“人们”毕竟也是一家之言吧?我认为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二者之间可以做很多比较,从理论上、学术上、技术上、实践上去探讨二者之间的特点、优劣长短,目的是相互借鉴和融汇(比如旋律写作中艺术歌曲和流行歌曲在旋法、走向、语气、节奏、结构之中的同异,以便互相参考吸收)。在市场上相互替补,共同繁荣。正像著名作曲、指挥家伯恩斯坦,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而格什温把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中一个重要分支爵士乐作了很好的糅合而写出一批传世杰作。因为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二者的创作、表演、受众、理论不同(可也不是对立的、水火不容的),所以站在古典音乐的立场上来说教评审二者审美价值之高低,很难做到公允。
“周文”中提到“人们通过统计得票多少来决定艺术比赛名次的原因”,我却认为讨论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审美价值判断,似乎并不同于艺术比赛,是另一类学术问题。如果硬是要“统计得票”而在全国(球)范围“全民投票”,来比出“流”与“古”的获票率,不仅是无稽之谈,恐怕结局也绝不会是“古”票就“高”到哪里去。况且“钟表的滴哒声”本身不是艺术,无须以它为例,而“八音盒清脆、悦耳”,这种独一无二、无它可代的声音,世人并没有“因其过于单调”而要求它“成为好的音乐艺术作品”。钟表声和八音盒,和流行音乐风马牛不相及。
四、“审美价值判断的社会功能层面要求”。如何评估流行音乐在音乐历史,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本来是一个颇有意义的、值得探讨的课题,了解其影响对于判断其社会功能有着直接关系,也有利于从文化艺术教育的社会功能方面对流行音乐的发展因势利导,疏通截流。我很不理解“周文”说,由于流行音乐“因其主要是给人以听觉感官的愉悦,而极少更深刻的思想内容,所以难以更进一步影响欣赏者,从而也就较少具备影响社会的功能。”于是乎,又进一步佐证“使得它作为一个门类,从总体上价值低于‘高雅音乐’”。此言差矣,因为它完全无视流行音乐巨大的“影响社会的功能”的“社会现实”,置历史事实于不顾。例如流行音乐中的“甲壳虫”(Beetles)及其代表作《昨天》(Yesterday),半个多世纪以来,其广泛及深远的社会影响,或曰“影响社会的功能”,用“不可估量”似并不为过。在世界华人圈内,邓丽君的《月亮代表我的心》影响着几代人。至于这类作品是否“存在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与深沉的情感表现”,我看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每当我聆听此类音乐时都受到感染,但那却是和听巴赫的作品不可相比拟的。问题在于,我并不认为比拟它们之间的高低之分有多么重大的意义。
五、“人类审美知觉能力发展的一般特征”。属于生理部分,不在本文讨论目标之中。我只想着重强调社会环境、社会影响及欣赏习惯等对人的感知能力发展过程的重要作用。审美感的体验,须有美的环境。对古典音乐或流行音乐其是否美的认知,其是否各有各的美的认知,亦须有社会环境的熏陶。选一首流行音乐,在五十年前的中国,众口一辞地说它”丑“,现在的环境发生变化,审美判断也会发生变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朱与墨只是颜色功能不同,此中并无褒贬之意。“青菜萝卜各有所爱”,青菜萝卜本是蔬菜中之一二,它们并无高低之分。我所要说的问题在于,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之间的根本差异是其不同的特性决定了其不同的功能。它们的关系不是谁高谁低的问题。在二者之间进行审美价值的比较,在学术上不仅“不严谨”,而且不公平。至于“周文”中谈到,从小孩和大人味觉发达不发达而引申出“小孩喜欢喝软饮料,不喜欢喝酒类饮料,而大人则对甜饮料不感兴趣,却对酒类乐此不疲”,我以为把此种北京饭局上的常见现象推理到学术上,是不准确不科学的论据。作为学术性讨论,“周文”甚至有如下的见解:
“我们可以用一个日常生活中很准确的例子(“很准确”?笔者存疑)来形容通俗音乐与‘高雅音乐’之间的差异――软饮料与酒。通俗音乐好比软饮料,‘高雅音乐’好比酒。
……软饮料味道简单,甜酸而已,品之乏味;好酒则味道醇厚,细细品之,耐人寻味。
软饮料除了口味之快外别无它物;而酒则口味之外,带给人精神世界深处的变化。
软饮料味道明确,容易接受,人生下就能够饮用,所以广为年龄较低的人喜爱,但是很少有人终身地强烈热爱某种软饮料;而烈酒味道复杂(如何复杂?笔者不解),强烈刺激,人生之初难以接受,需要很长时间味觉经验的培养才能享受其美,可一旦喜爱,则会终身乐此不疲,甚至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
以上不厌其烦地摘录,觉得是在谈论人们的口味饮食习惯爱好。这本来是各种饮品的功能问题,因为功能不同,便有不同的作用,本不能互相代替抑或互相排斥。问君,如果解渴,您选择一杯烈酒还是一杯可乐?比软饮料味道更“简单”,更“别无它物”的白开水,则又有其本身的功能,恐怕也更是人类基本饮品,“甚至成为生活不可或缺之物”。但请问,这些都与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何干?这种例子,我以为不但不准确,甚至不科学亦并不具普遍性,在饮宴中,年龄长、有身份、文化素养高但滴酒不沾的大有人在。这只是餐饮口味习惯问题而已。当然形成这种习惯除年龄外,性格、性别、环境、地区、文化、生活经历等都有关系(比如四川人普遍吃辣,是自然地域环境造就的生活习惯,也不必扯上味觉发达、不发达)。用这些貌似深入浅出却似是而非的生活实例来引证古典音乐及流行音乐的美学价值孰高孰低,有失审慎。因为它并不严谨不科学,反而降低了“周文”学术论证的说服能力。
六、“审美价值判断的社会主导性影响”。“周文”一方面认为“从本质上说,音乐艺术是听觉的审美消费品”,另一方面又认为流行音乐“可以创造巨大的艺术产品消费价值,但主流社会对其审美价值的判断并不高,特别是在艺术行业专家的判断中更是如此。”本文无意把“消费价值”与“艺术价值”划等号,消费价值高但艺术价值低,或艺术价值高但消费价值低的事情比比皆是。但“周文”所称“艺术行业专家”,怕也仅是古典音乐的艺术行业专家,如以百家言,世界流行音乐的天王大师埃尔顿・约翰或迈克・杰克逊之类当然不会受邀其中。而其“主流社会”也只是把亿万热爱流行音乐的广大听众不计在内的说辞而已。
“周文”的结尾则说什么“从原则上讲,只要歌词中不包含明显有害于(明显有害?如果是潜隐的害处怎么算?――笔者)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危害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容,就不应该阻止它。”这些话语,几近把流行音乐的角色推向了危害社会的边缘,听上去好像是讲政策给出路的口吻,但确确实实是站在流行音乐的对立面的感觉。我要是流行音乐的作者、表演者或听众,真该向“周文”说一声谢谢,谢谢您的宽容、开放和豁达。此刻对“青菜萝卜”一视同仁的感情荡然无存。“周文”所说“一个健康、发达、文明的社会应该能满足所有人群的消费需要。”“通俗音乐与‘高雅音乐’之间应该是共存、伴生、互相帮衬与支持的关系。这就好像美食的世界丰富多彩,软饮料与烈性酒、洋酒、啤酒相安无事,各司其责,满足人们味觉的审美需求一样。”“周文”行文到此,对酒类及饮料之褒贬,已大不同上述引文,足见作者逻辑思维说理论证之矛盾和混乱,这样,文章中不少处已和从“原理上”“冷静与坚实的理性分析”的初衷相去甚远了。
七、“周文”提出以“听通俗音乐”入手,“从小培养听的需要,具备听的感受能力……”,并“从这一基础出发,从比较甜美、轻松,听觉上易接受的作品开始逐渐让青少年接受‘高雅音乐’”。这未尝不是好的主意。但事实是也同样可以以听古典音乐入手(古典音乐中包含大量“甜美、轻松,听觉上易接受的作品”)来“从小培养”。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并不是简单的小学、中学、大学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程度深浅或审美价值高低、大小的问题。二者之间在传达思想感情的手段方面和其型态风貌及时尚感乃至价值理念上都有不同的着眼点,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就像说你让他先学会了骑自行车,将来就可以学好驾驶汽车一样,此二者并没有必然的因果传承关系。据我所知,不少琴童从小学习钢琴、小提琴(古典音乐),到了中学大学却热衷于听流行音乐。这么看来,“培养听”的时间顺序是颠倒过来了。“周文”“对通俗音乐应采取的态度”――“不应阻止它――因为通俗音乐本身是一种听觉的感受方式习惯与需要。从小培养……”,“随着一个人听觉感受能力的发展,其接受和喜爱‘高雅音乐’仅仅是时间、年龄与偏好问题”的见解,恐怕也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
2006年1月12日于澳大利亚墨尔本静远斋
① 见牛津音乐大辞典(The Oxford Companier To Music(第九版)1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