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文化艺术研究范文

时间:2023-10-25 17:24: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区域文化艺术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区域文化艺术研究

篇1

【关键词】艺术教育 社区 文化建设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日渐完善。社区作为社会基本组成单位,是指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①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城市公众文化艺术的发展,大力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和谐统一,文化艺术教育成为我国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艺术教育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文化艺术教育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文化艺术教育是以社区成员为主要教育对象,以文化艺术为主要内容,开展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并满足社区成员需要的教育活动。艺术教育是与我国传统的知识教育、道德教育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重要教育内容。文化艺术教育不仅是对艺术学科能力的培养,还包括审美意识的养成及审美能力的提高。②

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一)开展艺术教育,提升群众文化艺术修养。大力开展文化艺术讲座、艺术品展览等活动,使社区成员能够掌握必要的文化艺术知识,具备基础的文化艺术欣赏能力、培养正确导向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精神。(二)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培养青少年创造精神。通过文化艺术教育,使青少年艺术与科学思维能力相互渗透交织,开发其智力与创造意识。通过艺术独特的文化培育功能对青少年的心理状态进行价值引导,塑造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三)丰富老年人日常生活。提高老年人的文化艺术素养,为老年人培养新的兴趣爱好提供便利条件,实现老年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双重满足,培养现代老年人的生活适应能力。③(四)有利于区域性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保护。④区域性文化艺术以地域特色鲜明、受众群体集中为主要特征,使得这一类文化艺术的传播受到限制。社区文化艺术教育的推广使本地文化艺术得到广泛传播,形成规范组织来保障其发展的可持续性。不但实现了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还能通过广泛的群众参与和交流使文化艺术得到升华。

二、艺术教育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艺术教育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开展初有成效,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第一,艺术教育活动的组织开展缺乏规范化和专业化。作为社区艺术活动合理开展的基础制度保障,针对社区艺术教育活动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从而进一步推动艺术教育活动有序地组织和进行。社区文化艺术组织多为自发性,运行机制不够规范,业务能力强的管理人员与专业性的教育辅导教师短缺,致使社区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开展参差不齐,影响参与者的学习热情。

第二,艺术教育活动数量不足、内容单一。从数量来看,文化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数量总体供不应需,规模小。从内容来看,目前社区艺术教育多表现为文体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但艺术教育包含方方面面,不应只限于单一的活动内容和形式,还有很多具有特色的文化艺术活动,比如艺术赏析、摄影培训、茶艺等一些社区群众希望参与学习的项目,应积极开发和推广。⑤

第三,群众参与程度不够,受众层次单一。当前社区艺术教育活动的对象集中为老年人和青少年。老年人艺术教育活动多为合唱、广场舞、书法或戏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学习。青少年艺术教育活动表现为社区或个人自发进行的舞蹈或乐器学习。社区艺术教育受众年龄层单一,没能覆盖不同年龄段的艺术需求。⑥另外,受到基础设施条件的限制,各地区艺术教育活动开展不均衡,也成为社区艺术教育工作在全民范围内开展的制约因素。

三、完善社区艺术教育的建议

社区文化建设是城市文化形象体现的前沿阵地,在社区中进行艺术教育活动,有益于提升整体公民素质,开发公众艺术潜力。要共同努力完善社区艺术教育体系,从而实现社会整体艺术水平的提升。

首先,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建立社区与高校合作机制。政府要完善与社区艺术教育活动相关法律法规,实现社区组织规范运行,另外建立专项资金,完善社区艺术教育配套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配备。社区可与高校合作,请专业教师来社区进行管理人员培训、开设艺术教育讲座,真正实现艺术教育全民化,将艺术带到群众身边。建立高校学生实习基地与志愿者服务体系,既为社区艺术教育提供专业型人才,也锻炼了在校学生的实践能力。

其次,丰富艺术教育内容,强调专业性与娱乐性整合。开办社区艺术大学,利用专业培训机构和场所满足公众艺术学习诉求,整合民间艺术文化资源,关注当地特色性的艺术文化发展,可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来满足公众艺术需求的拓展,如花卉培植鉴赏、服装设计、传统乐器学习等。

最后,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媒介,营造文化艺术氛围。普及艺术专业知识,一方面可培养公众艺术学习意识与态度,另一方面实现公众审美导向的科学化。充分利用互联网、智能手机等现代通信工具,克服地域性的局限,利用其传输速度快、信息承载量大的优势,开发艺术教学APP、网络课程,建立网络社区,实现艺术知识共享。

结语

艺术教育是我国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我国社会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要想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艺术教育体制,就要以社区文化建设为依托,以点带面,逐步实现网络化、社会化,从而提升社会整体文化艺术水平。

注释:

①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②黄昌海.充分认识艺术教育在普通高校中的现实作用与深远意义[J].东南大学学报,2007(5):118-122.

③王英.中外老年教育比较研究[J].学术论坛,2009(1):201-205.

④⑥秦晶.论社区艺术教育的发展[J].艺术科技.

⑤朱名燕,卢悦,魏平,唐榕.成都市城乡社区文化活动建设调查报告[J].成都大学学报,2009(4).

篇2

〔关键词〕文化艺术;产业化;路径研究

区域文化艺术产业化过程中,会面临一些瓶颈问题。比如区域内高品质文化艺术活动缺乏,人才资源匮乏;区域文化艺术在开发和利用方面,缺乏相应的专业管理和发展策略等。而区域内所属高校的艺术实践活动,如果与区域文化艺术产业化之间能够谋求一条适合彼此发展的结合之路,就会很好地解决区域文化艺术产业化进程中的问题。同时,高校艺术实践活动也因此获得了更大、更广的发展空间。那么,如何构建适合两者共同发展的路径,成为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课题。

一、区域文化艺术产业化与高校的关系

区域文化艺术的发展与当地高校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二者互生共荣。一方面,区域文化艺术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当地高校的文化艺术特色;另一方面,当地高校在传承区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引领了区域文化艺术专业性的发展。区域文化艺术是高校特色发展的重要源泉,当地高校拥有所在区域最丰富的人才资源和智力资源,通过多样化的艺术实践创新与学术研究,丰富区域文化艺术形态。高校的艺术实践活动从“阳春白雪”,走向“下里巴人”,实际上会更加体现出艺术实践作品的价值,从而推动区域文化艺术产业化进程,区域文化的产业化也促进了当地高校艺术实践的持续、良性开展。

二、区域文化艺术产业化与高校艺术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必要性

(一)传承区域文化艺术是开展高校艺术实践活动的使命从传统意义来看,高校肩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重任。区域内高校在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区域文化艺术产业化的影响,高校开展艺术实践活动更是对区域文化认可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①。高校在开展艺术实践活动时,不断丰富区域文化艺术内涵,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区域文化质量。与此同时,高校是人才培养基地,当学生对区域文化艺术有更深厚的了解后,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今后区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持。

(二)区域文化艺术产业化与当地高校艺术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必要性首先,区域文化艺术是当地高校进行艺术实践作品创作的来源。比如黑龙江省黑河地区,这里生活着鄂伦春、达斡尔、俄罗斯、满族等26个民族。黑河学院与当地鄂伦春族新生乡成为共建单位,黑河学院音乐学院作为鄂伦春文化艺术研究基地和艺术实践基地,对这一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摩苏昆,进行了深层次的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师生排演了摩苏昆剧目《艾么汗乌娜吉的亲事》,获得全省乃至全国民族学家的关注与重视。除此之外,黑河学院音乐学院作为瑷珲镇的帮扶单位,学院教师结合当地民俗文化和艺术形式,研究、创作并上演了瑷珲玛虎戏《神佑古城》等优秀剧目。因此,高校的艺术实践创作与理论研究,来源于当地文化艺术资源。其次,当地高校高品质的艺术实践活动推动本区域文化艺术产业化发展。区域文化艺术产业化是当地文明的体现,是区域文化艺术实现经济价值谋求进一步发展的迫切需要。比如,黑河市新生乡立足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并将其与旅游有机结合,打造了“鄂伦春民俗文化艺术”和“北方游猎乡”两大特色品牌。黑河市推动民族文化静态保护与活态传承,几年来连续举办的黑河“中俄文化大集”、黑龙江省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达斡尔族“库木勒节”、瑷珲“上元节”、四嘉子“颁金节”、五大连池“圣水节”等民族、民俗文化艺术及旅游活动。而这些活动中都少不了黑河学院音乐学院艺术实践团的参与和支持,学院师生创作的作品,有的还被确定为当地旅游系列活动常驻保留剧目。可见,区域文化艺术与高校艺术实践活动,两者互相依存、紧密结合,必须形成合力搭建互生共荣的发展平台。

三、区域文化艺术产业化与当地高校艺术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路径

(一)高校为区域文化艺术产业化发展提供支持高校往往汇集了一批致力于研究本区域文化艺术的师资力量,并在区域高校内结合当地特色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比如黑河学院在鄂伦春艺术实践领域取得了杰出成果,齐齐哈尔大学在达斡尔族文化艺术研究中结出了硕果,以及佳木斯大学在赫哲族文化艺术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进展,哈尔滨师范大学在黑龙江区域内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师资培养中做出了很大贡献。这些高校,对所在区域内的文化艺术发展、“非遗”项目保护、民俗文化开发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其科研成果为地方政府部门制定区域文化产业化发展规划、创办区域文化品牌,提供科学依据及人才支持。

(二)区域文化艺术产业化与当地高校艺术实践活动协调发展一方面,在区域文化艺术产业化进程中,高校艺术实践活动要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比如高校艺术实践团开展深入社区、送文艺下乡,面向社会举办专场音乐会等艺术实践活动,在满足民众的业余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提升大众文化艺术品味。高校内需要建立专门的艺术实践中心,对艺术实践活动进行规划及管理,并负责相关事宜的沟通协调。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与区域内高校加强联系,拓展多元化实践教育基地,为高校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平台,并且对区域内高校艺术实践活动给予相关政策支持、经费支持等实质保障,鼓励其参与到区域文化艺术产业化进程中。

(三)多渠道跨专业结合路径教育部提出建设“双一流”高校和学科体现了中国教育对学科特色、学校特色的重视。因此,学校开展特色艺术实践活动,也是体现一个学校特色办学和内涵提升的重要举措。黑龙江省许多地方高校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现有的资源,着力抓住区域文化艺术资源,凝练学科特色,建设特色艺术实践活动。例如黑河学院,在对俄文化艺术研究交流及鄂伦春“非遗”艺术的传承保护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黑河学院音乐学院有鄂伦春艺术实践团、合唱团、舞蹈团、民乐团、管乐团、键盘乐团、剧社七个学生艺术实践团,分别由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的教学,排演艺术实践作品。除此之外,还有美术学院的俄罗斯冰雪画作、鄂伦春旅游文创作品研发,文旅学院的区域内旅游业发展方案。这些艺术精品和科研成果不应仅仅圉于高校内,更应该走向大众,服务于社会。高校的艺术实践活动与区域内文化艺术产业化发展紧密结合,不仅丰富了民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民众文化艺术品味,而且促进当地旅游业、文创产业的发展,为区域经济良性化、特色化发展提供助力。反过来,当地政府也应该为区域内高校的艺术实践活动提供政策支持及经济倾斜,为高校艺术实践活动与区域内文化艺术产业化发展提供通道。比如,为高校艺术实践活动提供免费场地使用,举办每月文化艺术惠民日。鄂伦春民族艺术团艺术实践活动与当地少数民族旅游业项目开发结合,艺术团的演出可以是免费的,学生以获得学分的方式参加艺术实践活动,但需要政府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为艺术团演出制作服装、道具。另外,区域政府与所在地高校积极开展跨学科合作,深入挖掘区域文化艺术资源,建设极具区域文化艺术特色的科研团队,将文化、经济、艺术等多维度综合考虑,使特色艺术实践活动成为提高高校知名度,促进区域文化艺术产业化发展的有力抓手。

篇3

关键词: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建设;人才培养

一、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是中俄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中俄两国的深入友好交往,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的内容日益丰富,形式也日渐增多。从2002年起,每年轮流在对方国家举办,邀请对方国家大学生,与本国大学生一起同台演出、联欢。中俄大学生艺术联欢节被纳入中俄“国家年”教育领域机制化项目。2011年12月,教育部制定《中俄人文合作行动计划》框架,框架中指出要进一步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理解能力和交往能力。继续扩大学生交流规模,多渠道、多层次开展交流工作,使其长期化、机制化。文化认同与观念互动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是推动国际关系良性互动的深层次原因。中俄两国关系友好发展的根本目的是造福于两国人民,中俄两国的友好归根结底是两国人民的友好。作为中俄关系的重要影响因素,文化因素在深层次发挥独特的作用。而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又是中俄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具有重大意义:第一,有利于进一步加深两国青年之间的相互理解,巩固国际友谊,有利于消除两国青年之间的政治分歧和疑虑;第二,有利于两国青年拓宽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适应能力和交往能力;第三,有利于推动两国青年以文化交流为基础的其他领域的全方位深层次合作与交流;第四,扩大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可以增强我国的文化实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二、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建设构想

1.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建设架构:(1)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健全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建设体制,完善基地建设机制。合理有序的体系是促进事物良性发展的基础,尽管中俄两国民间交往活动很多,但是在两国政府积极支持和倡导下的交流与合作才是有保障的,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也必须在中俄两国政府以及教育文化部门的指导下,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阶段目标、短期规划无法形成一个完整体系,没有完善的体制和机制,临时抱佛脚无法达到交流学习合作的目的。结合地方实际,结合时代需求,建立基地建设总体目标,分化阶段目标,建立一整套促进交流发展的科学体系,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基地建设保障措施,在理论层面和法治层面给予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的建设有力保障和政策支持,使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走向常态化。(2)树立品牌意识,创办特色活动项目。中俄为邻360余年,但中国的儒家思想与俄罗斯的东正教思想既不同源也不同根,因而中俄两国在文化上存在巨大的差异,而中国是个对外来文明兼收并蓄的国家,之所以重视文化艺术交流就是希望吸收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去粗取精,谋求自身的发展。将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播开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树立民族精神也是我们跻身世界前列、树立大国形象的迫切需求,因此,“品牌”意识就十分重要。从2010年开始,我国文化部联合有关部门在海外举办“欢乐春节”活动,就值得推广学习。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可以举办许多有中国和俄罗斯民族特色的活动,将此活动作为一种“品牌”长期保存延续。确立主题,创办特色活动项目,充分挖掘节庆的潜力,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一些大型的群体性户外活动,使民族文化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融入并深化。(3)加强省际合作,突破原有合作区域,扩大基地建设规模和领域。黑龙江省作为中俄合作交流的主要阵地,也是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的主要区域,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缘因素,哈尔滨、黑河、齐齐哈尔、佳木斯等是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的主要城市,除了黑龙江省的黑河学院中俄大学生交流基地、齐齐哈尔大学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基本上都在中国的东北三省,如长春大学中俄大学生交流基地、大连外国语学院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这些基地都是在地缘因素基础上设立的。但是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却不能单单框在与俄罗斯有历史渊源较多的中国东北三省,而是应该走出中国东北地区,将历史名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等纳入到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的基地建设中来。我们要“走出去”的文化,不单单只有中国东北地区的地域文化,而是具有民族特色和区域特色的中国文化,因此,除了原有基地以外,我们在举办活动之时应该加强省际合作,打破只在中国东北地区设立交流基地的模式,资源共享,把其他省份的文化展现给俄罗斯青年。同样,对俄交流应该从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大城市向俄罗斯其他地区延伸,除了原有合作高校所在城市以外,关注其他地域,突破原有合作区域,因此,目前的基地数量远远达不到合作交流的需要,急需扩大基地建设的规模和领域。(4)合理利用资源,丰富交流合作内容,创新交流合作形式。在加强区域合作的同时,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应有效地利用资源,合理地配置资源。原有的交流活动大多以双方互派演出团体唱歌表演为主,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单一,也都没有充分利用双方特有资源。而演出表演只是交流合作的形式之一,这种形式直接快捷容易操作,但不能作为唯一形式。例如,编写文化艺术教育教材和相关读物,建设网络交流平台等,都可以丰富和发展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与合作的内容,创新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的形式。此外,加强加大媒体对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合作的前后期宣传力度,提升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的影响力也十分重要和必要。(5)高度重视双方高校翻译人才的培养。培养一支有较高素质、德才兼备、精通业务、高效精干的翻译队伍,尤其借助高校教育的平台,大力培养翻译人才,既可以有效地利用资源培养翻译人才,翻译人才也势必将在深度挖掘各地独特优势资源和文化资源、综合文化艺术、语言教学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建设面临的问题及保障建设。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建设无论从理论基础到实践应用尚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基地建设单靠政府及教育部门和对等的文化交流项目是远远不够的,文化艺术交流与合作没有民间团体的参与和支持,没有商业的参与,没有新闻媒体的宣传,影响力都将是极其有限的。而经费短缺又是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建设长期存在的问题。除此以外,中俄两国青年的交流中也伴随着意识形态、信仰差别、国际舆论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如何降低影响增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也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建设的保障体系建立就十分重要,鼓励中俄两国地区间、特别是双方毗邻省州之间教育机构、组织的合作,对有影响的重大项目给予启动资金或配套经费支持。鼓励民间团体、商业企业赞助支持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建设,调动新闻媒体报道宣传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建设情况,提升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建设影响力。

三、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建设对中俄两国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1.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建设有利于转变教育思想,树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观。树立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自上而下转变传统观念,把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作为对人才基本素质的内在要求,随着中俄两国大学生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活动,必然会有新思想和新观念的产生,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的建设为转变观念、树立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精神保障。2.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建设有利于丰富中俄两国的教学内容,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中俄两国大学生间的交流与活动,必然衍生出许多新的成果,而在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利用的资源、交流的方式、合作的模式一定会给中俄两国教育内容的传承与学习、创新与发展提供许多难能可贵的教育资源,在新型教育观念的指引以及新型教育内容的填充下,中俄两国的教育事业也一定会在“兼容并包突破创新”中得到发展。3.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建设有利于改变教学方法,推动教育目标的优化实现。中俄大学生艺术文化交流与活动,有利于中俄两国相互学习教育方法,创新教育形式。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学方法的突破与完善,在中俄两国的交流活动中学习新方法、新技术,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优化培养,有利于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社会的教育目标。4.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建设有利于人才培养指标体系的科学化。丰富多样的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有利于中俄两国反思各自的人才培养指标体系,摒除不适合时展需求的指标,创设适应时展需求的国际化新型人才发展所需要的科学的人才指标体系,有利于中俄两国教育的科学化发展。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的建设有利于建立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有利于设立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的建设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万红,李春艳.中俄文化大集战略发展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4(12).

[2]贯昌福,彭传勇.黑河与俄罗斯文化交流现状、问题与对策[J].西伯利亚研究,2013(2).

[3]郭萌.对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艺术教育传统特色的思考———“2009中国哈尔滨中俄音乐文化交流国际研讨会”综述[J].艺术百家,2010(12).

[4]刘存海.当代中俄民间交往述论[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篇4

关键词:产业结构;战略产业指标;区域布局;优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9)05―0118―04

一、湖南文化产业结构的基本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发展迅速,取得巨大成效,但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和新时期产业发展的挑战,湖南文化产业在结构上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认真分析和不断优化。

(一)湖南文化产业行业结构

湖南文化产业结构在2004―2007年,出版、广电等核心产业均有小幅度上升,分别为168亿元、85亿元。其中,文艺上升幅度较大,由1%上升到13%,达到129.62亿元(见图1)。出版、广电等主导产业所占市场份额仍很低。相关文化产业等产业虽有小幅度下降,但仍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主导产业优势没有充分发挥,湖南文化产业在国际上处于产业链中下游不利地位。

(二)湖南文化产业层次结构

2007年湖南文化产业“核心层”、“层”、“相关层”的增加值之比为25:34:41,相比于全国文化产业平均水平42:18:40,“核心层”所占份额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层”、“相关层”比重较大。

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传统文化产业发展较快,动漫产业、网络产业等现代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缓慢。从总体上看,湖南文化产业虽规模较大,但多处于产业链下游,湖南文化产业竞争力较弱。

(三)湖南文化产业区域结构

2007年,长沙文化产业增加值207亿元,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0.8%;湘西文化产业增加值合计14.95亿元,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4.5%(见图2)。近年来,湖南文化产业地区发展不平衡状况虽有所改善,但仍高度集聚于长沙。区域不平衡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二、湖南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分析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本质上是正确选择区域的主导产业、潜导产业以及关联产业,优化产业区域布局,促进产业结构适时和顺利的转化。

(一)主导产业选择

产业集中度是选择主导产业的重要度量指标。该文选取基尼系数测算产业集中度;通过比较哪些产业集中度较高来确定主导产业领域以产业增加值指标测算文化产业是否处于规模经济,即测算随规模扩大,产业增加值和利润是否有上升趋势。据测算,近年来湖南文化产业增加值和利润,随规模的扩大呈上升趋势,表明湖南文化产业已出现规模经济(见图3)。

分别回归出湖南出版产业及湖南广电产业洛伦兹曲线方程为:

y=1.017x2 (1)

y=-1.420x+3.86x2

(2)

基于以上方程可计算出湖南出版产业及湖南广电产业基尼系数分别为0.340、0.577(见图4);而美国出版产业、广电产业基尼系数分别为0.393、0.438。表明湖南出版产业、广电产业产业集中度较高,据测算,近年来,湖南出版产业、广电产业随规模的增加,其相应的产业增加值和利润都呈上升趋势。因此,湖南出版产业、广电产业出现集聚倾向,但这种集聚是畸形聚集,部分是由于政府干涉文化产业市场,导致资源聚集于长沙,其余地区基本不生产,最终导致产业布局没有产生集聚基础上的扩散效应,不利于地区的相对平衡发展。

分别回归出的湖南文化艺术产业洛伦兹曲线方程及文化休闲娱乐产业洛伦兹曲线方程如下:

y=-0.26x+0.97x2 (3)

y=-1.1x+2.39x2 (4)

基于以上方程可以计算出湖南文化艺术产业基尼系数及湖南文化休闲娱乐产业基尼系数为0.193、0.24(见图5);而美国文化艺术产业、文化休闲娱乐产业基尼系数分别为0.398、0.372。因此,湖南文化艺术产业集中度较低,湖南文化休闲娱乐产业集中度稍高。以上结果表明,湖南文化艺术产业仍没有充分发展,而湖南文化休闲娱乐产业已出现集聚倾向。这与湖南省发展目标与定位相符,即湖南将建成中部休闲娱乐发达省份。

回归出相关文化产业洛伦兹曲线方程如下:

y=0.13x+0.9x2 (5)

以上方程可计算出湖南相关文化产业基尼系数为0.365。表明湖南相关文化产业集中度较高。据测算,湖南相关文化产业已出现集聚倾向,但仍相当分散。这是湖南省相关文化产业发展不充分的结果,同时也是由于相关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因此导致相对的分散。

综合以上分析,湖南出版产业、广电产业、文化休闲娱乐产业及相关文化产业产业集中度较高且出现集聚倾向。因此,可以确定湖南需重点扶持出版产业、广电产业、文化休闲娱乐产业。鉴于湖南发展状况,在将来一段时期内,需大力发展相关文化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提供条件。

(二)潜导产业选择

湖南原创动漫产业产量继续保持领先,质量稳步提高。2007年湖南生产获得播映许可证的电视动画片共38部2612集27993分钟,产量与去年基本持平,继续稳居全国第一(见表1)。2006年,长沙动漫产业总产值达到53.7亿元,原创动漫节目生产总量占全国35%。

虽然,湖南动漫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但市场占有率仍很低。2007年湖南动漫制作2713集,但播出高达39821集,节目播出的本地制作比例仅为6.8%,绝大部分市场份额被发达国家占领。因此,湖南动漫产业发展仍面临很大挑战。

因此,动漫产业可列为湖南潜导产业。其中网络产业虽为新型文化产业,但网络文化产业与国内外相比完全处于劣势。因此,无需将网络产业列为潜导产业。

(三)关联产业发展

主导产业与其它非主导产业通过影响力和感应度发生联系。影响力和感应度可借助于区域投入产出逆矩阵系数表进行定量化,影响力的计算公式为:

Y=H1/H2 (6)

式中,H1代表某产业纵列逆阵系数的平均值,H2代表全部产业纵列逆阵系数的平均值的平均;Y是某产业的影响力系数,Y>1,说明该产业的影响力大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Y越大,说明该产业的影响力越大;反之,则相反。

依据湖南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及相关原理估算出第三产业影响力系数。根据湖南投入产出资料测算,湖南文化产业部门社会影响力系数为1.024(见表2),高于各行业的社会平均影响力,即湖南省

文化产业整体上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超过社会平均水平。根据历年投入产出调查资料动态分析,湖痈文化产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逐渐提高,说明文化产业对其他产业发展影响的带动作用逐步增强。

引入湖南文化产业相关系数(见表3)。根据相关系数,核心层文化产业与层文化产业,相关层文化产业相关系数非常高。可见,产业各个层次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在发展主导文化产业的同时,一定要合理的发展层产业和相关层产业,实现主导产业同关联产业及基础产业的协调发展,即促进文化产业向合理化、高度化方向发展。

(四)优化产业区域布局

优化产业区域布局的因素是区域效应、集聚效应、空间成本。区域产业布局的优化,关键是区域的专业分工与发展,是每一个区域选择一个或几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方向集中发展,同时,同一产业不同层次可以在不同地区分工发展,如长沙核心层、周边层,从而形成既有专业分工,又比较平衡协调的发展格局。近年来,湖南文化产业发展较快,产业区域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善,但仍高度集聚于长沙。因为,长沙具有湖南其它区域不可比拟的区域优势、集聚优势、空间成本优势。

引入区域效应测算指标(相对劳动生产率)、集聚效应测算指标(高科技企业比重和企业数量比重)、空间成本测算指标(公路里程和邮电业务量),具体测算湖南各市州文化产业布局存在的区域差距、集聚差距和空间成本差距。结果表明,湖南省各市州文化产业布局条件差距明显。长沙市在产业布局的区域优势、集聚优势及空间成本优势分别为2.38、0.25和0.2、0.07(见表4),远远优于湖南省其他地区。因此,长沙应发展出版产业、广电产业等优势产业,株洲、湘潭等地区应发展相关文化产业等层文化产业和本地具有特色文化产业,从而形成既有专业分工,又比较平衡的格局,优化湖南文化产业区域布局。

基于以上分析,为进一步优化布局文化产业,政府应加大湘西等教育落后地区的教育投资,尤其是职业教育,提高落后地区职工劳动生产率,优化区域效应;采取措施鼓励落后地区保护专利,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并鼓励当地人创业,优化技术溢出效应和集聚效应;切实改善湘西等落后地区物流系统,加强政府改革,降低交易成本,优化空间成本效应。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湖南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居于全国前列,但仍存在聚集程度不高、规模经济不明显、畸形聚集、产业布局不平衡等问题。通过与美国文化产业对比分析,湖南文化产业仍有很大发展潜力。美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居于世界前列。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经验,湖南应从以下方面努力:(1)尊重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营建大型文化集团,改善文化产业市场结构,提高湖南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2)引入外资与民间资本,拓展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加快湖南文化产业体制改革。鼓励打破地区、部门分割和垄断,促进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的合理配置,优化文化产业区域布局。(3)政府应正确处理文化产业存量调整与增量调整的关系。增加核心层文化产业新的生产能力,攫取产业链上游空间,使不合理的文化产业层次结构和行业结构得到优化和提高。(4)政府应提供良好条件以培养和引进优秀文化产业人才,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丰富人力资源;营造宽松国际环境,为文化产业顺利走出去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何雄浪.我国产业集聚原因的探讨――基于区域效应、集聚效应、空间成本的新视角[J],南开经济研究,2007,(6):43―60。

[2]郝寿义,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270―275。

[3]何雄浪,李国平,运输成本、交易成本与交易效率――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的矫正[J],学术月刊,2007,(4):82―89。

篇5

关键词:文化艺术品;创新;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179-02

保定位于河北省中部,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自然风光得天独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市场的逐步扩大,保定每年接待游客的数量逐年攀升,带动了旅游文化艺术品的发展,旅游文化艺术品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它不仅是旅游产业的经济主脉,而且是旅游景区文化特色的重要媒介,是文化的延续和再发展。

一、保定市旅游文化艺术产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与保定市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强势相比,旅游文化艺术品的发展却显现出滞后的状态,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是保定市旅游业发展中非常薄弱的环节,影响了保定市旅游业的整体发展。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首先,旅游文化产品形式单一,缺少特色,游客对产品缺乏兴趣,大量相似的产品充斥旅游市场,严重影响、制约了旅游文化艺术品的市场的发展。

其次,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辨识度高的旅游文化产品。此问题的根源在于对当地特色文化的挖掘深度不够。如,易州绞胎瓷表里如一,内外相通,以独特的纹理结构和色彩变化在陶瓷产品中独树一帜,代表了中国文人的君子情怀。从技法上绞胎瓷着重表现瓷胎的表里如一,从美学上绞胎瓷强调淡美素雅。无论从形式或意蕴的角度,都堪称易县具有代表性的、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但是,我们却发现,此种艺术形式在易县的旅游文化产品中,并不成气候。也许偶尔在几个景区内可以看到,但是这些绞胎瓷器形单一,色泽缺乏生动。若是去精品馆参观,又面临着价格昂贵,不得不望而却步的现状。分析其原因,还是对此文化形式的挖掘、表现不足,没有把它发展成真正代表地区特色文化艺术产品,没有从艺术品的高阁中衍化成为大众喜闻乐见、有能力购买的、多样的艺术形式。据调查,游客购买旅游商品的积极性与其独特的纪念意义成正比,即旅游商品的独特性、纪念性越大,越能激发游客的购买欲望。旅游文化艺术品是传递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物质媒介,与当地文化密不可分,不同的旅游景区的文化艺术品一定是有地方特色的、独一无二的,才会让游客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激发购买、留念的欲望。

再次,缺乏产品创新,也是目前保定市旅游文化产品发展的重要瓶颈。保定市辖区22个县,其中不乏富有文化特色产品的县区。如:白洋淀苇编工艺、保定土宝斋布鞋、易水砚、易州彩陶、涞水麻核桃、曲阳石雕、徐水草编、保定铁球等等。每一种地方特色文化产品,都是本地区的文化代言,都具有独一无二的特征。但是目前这些具有地区文化特色的产品并没有在旅游景区内发挥出有效的价值。如易水砚、曲阳石雕产品价位高,便携性差,在传统的形式上缺乏产品多样化的创新,针对旅游开发的艺术品形式几乎没有,也是目前保定市旅游文化艺术产品发展受到约束的症结所在。

二、保定市旅游文化艺术品开发对策

旅游文化艺术产品对推动旅游经济发展和宣传推广旅游资源、弘扬地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保定市旅游文化艺术品普遍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可以有针对性地实施以下开发策略。

1.加强地区传统特色文化精华的研究。目前,游客对旅游文化艺术品越来越注意文化意义上的消费,文化含量高、地方文化特色浓郁的艺术品对旅游者的吸引越来越大,产生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可观,这无疑对地方特色文化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保定旅游艺术产品的开发中,要重视本土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增加地区文化特色、不断升华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文化底蕴,为保定旅游的建设增加真正的软实力,这直接决定着保定旅游业发展的品质和前景。目前,在保定旅游特色文化产品中,发展较好的是白洋淀苇编。苇编是白洋淀传统的手工艺品,取材于白洋淀的苇子,当地的能工巧匠,通过编制,制作成各种各样的工艺品,如立帘、线帘、篱笆帘、鞋子、帽子、包等产品,或制作成色泽淡雅朴素,工艺考究精美的芦苇画。在白洋淀,芦苇编织的产品,取材方便,成本低廉,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再加之丰富多样的产品类别,增加了游客的选择范围,拓宽了产品的销售市场,受到了游客的极大青睐。这样的产品不但是旅游景区的特色产品,更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文化是旅游产业的不息血脉,如何增强文化生态意识,保护、挖掘、开发并利用好它们,是发展旅游文化艺术品产业必须深思的问题。无论是原有旅游文化艺术品的改造,还是新旅游产品的开发,都必须强化文化的特点,进行文化提升和包装,将旅游与文化相结合,实现两者的双赢①。面对文化与产品的融合,设计者要做到的不是被文化奴役、单纯的“拿来主义”或者毫不粉饰加工的展现,而是要全方面的驾驭、融合、创新,千变万化出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通过新的艺术形式,达到思想层面的精神传达,既是对文化的深刻解读,也是对文化的持续性生命延续。

2.特色定位,确保发展规模。在保定市旅游文化艺术品的开发中,鲜明的地区特色定位依旧是本地区旅游文化产品发展的根基,上文已经提到,保定地区不乏地区特色文化产品,但是却鲜有把特色文化产品进一步发展成形式多样的艺术形式。在生产规模上,大部分以小手工作坊为主,形式单一,产量低,不成产业,不成系统。针对不同的旅游地区,首先要定位好自己本地区的特色文化,根基于“文化”二字,深度注入当地特色文化之血液②。定位出特色鲜明的开发项目,并进行开发档次与规模的细化,为商品进行良好的市场定位。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开发,才能保证开发出畅销的旅游文化产品。

3.设立研发机构,加强与高校的合作。能够满足当代游客高层次精神需求的旅游产品,必须与时俱进,才会可持续发展。设立研发机构,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对促进旅游地区文化艺术品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对旅游文化艺术品的开发进行科学论证与合理引导;另一方面,加大旅游文化艺术品的文化、设计含量,提高品味,减少模仿、抄袭,从而创出保定地区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艺术品。研发机构、高校是设计人才的聚集地,他们思维开阔,具有很强的产品创新能力。与专业的旅游产品设计人员携手,加大特色文化商品的设计与创新的力度,能有效扶持旅游文化艺术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发展本地区的特色文化,是发展区域旅游业的重要举措。抓好这一层面的旅游设计研发,促进更好的设计方案产生,使旅游文化艺术品真正的承载地域文化,独具地方特色,形式新颖且多样,必定会使区域旅游文化产品提高一个档次,真正带动保定地区旅游文化产业“活”起来。

三、结语

保定市旅游文化艺术品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针对当前保定市旅游文化艺术品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寻求解决方案迫在眉睫。面对目前状态,我们要及时更新理念,树立文化产业整体发展的思想,实现旅游文化艺术产品的再发展、再创造。通过旅游文化艺术产品弘扬地方文化,带动地方特色文化产业,推动保定地方旅游经济发展,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袁建华,涂康.区域旅游发展与文化产业整合研究[J].老区建设,2008,(14):27—28.

篇6

[关键词]供热工程;生态能源;利用;技术

中图分类号:K89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4-0000-01

一、新区供热规划背景

供热工程是现代化城市的重大基础设施之一,科学合理的编制供热专项规划是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随着城市生态环境要求的日益提高,能源供应结构逐渐变化,供热方式日益多样化。为发展科学供热的目的,有关部门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的法规、政策和规定等,《关于加强城市供热规划管理工作的通知》[1]中指出:“制定科学的供热规划并按规划组织实施是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的有效手段”。并随文下发了《城市供热规划技术要求》和《城市供热规划深度》,对供热规划编制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和指导意见[2]。虽然增大了编制难度和复杂性,但从长远角度看,还是为能源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3]。

廊坊市生态文化艺术新区供热专项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力求全面落实“生态、低碳、智能”的城市建设新理念,从促进能源、环境、经济和谐发展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将发展与节能环保相结合,保障供热事业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文化艺术新区的供热方式以及生态能源的利用做简单的研究。

二、国内现行供热方式

目前我国城镇供热格局是以集中供热为主,分散式供热为辅。其中集中供热就热源来说,一般分为区域集中供热和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也可以是由各种热源共同组成的混合系统。分散式供热方式根据地理位置、气候的不同各有差异,如我国严寒区域供热方式一般为燃煤炉供热,而在我国南部地区冬季供热方式一般为太阳能集热式供热。在此着重分析城镇集中供热。

(一)区域供热

区域供热系统按照燃料的不同可以分为燃煤锅炉房、燃气锅炉房、燃油锅炉房和热泵四种供热系统。如果按照供热介质的不同又可分为蒸汽锅炉房和热水锅炉房供热系统。

有效利用的能量与消耗能量的比值称为焓效率,焓效率是目前广泛采用的评价供热方式能效的方法。在评价供热方式时提出的效率―能量转化系统或设备在能量转化过程中被利用或收益的火用于支付或消费的火用之比,可以从能量的数量和品质两方面评价。

从表1可以看出,大型区域供热中,大型燃气锅炉房供热的火用效率最高。在中小型锅炉房供热中,火用效率最高的为燃气锅炉房。对于新型的供热系统,热泵系统的火用效率可达43%。综合考虑供热系统的能量品质和数量利用程度,大型锅炉具有较高的能量利用率,锅炉容量越大,能量被有效利用的部分越高,具有明显的节能效益[4]。

(二)热电联产

我国电厂水循环水热资源非常丰富,不仅分布广,而且利用潜力大,具有余热温度较高且载热体流量稳定的特点,且有较好的利用条件。若以电厂循环水为热源,利用热泵技术回收余热,挖掘低品位热能,就能够达到有效的利用能源的目的,从而达到显著的节能效果[5]。

在廊坊市生态文化艺术新区供热规划中,规划采暖方式为区域集中供热。为了提高能源利用率,同时实现低碳环保的理念,新区集中供热介质采用天然气,锅炉房为大型燃气锅炉房。

三、生态能源的利用

目前我国现行的生态能源供热技术应用种类繁多,在北方城镇地区应用范围广且利用频率较高的生态能源利用技术有三种,分别为:太阳能利用技术、地源热泵技术、冷热电三联供技术。

(一)太阳能利用技术

太阳能是永不枯竭的清洁能源,有着矿物能源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我国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有2/3以上地区的年太阳辐射量超过5000MJ/,年日照时数在2200h以上。开发和利用丰富、广阔的太阳能既是近期急需的能源补充,又是未来能源的基础。

太阳能供热采暖系统是指将太阳能转换成热能,供给建筑物冬季采暖和全年其他用热的系统。太阳能供热采暖系统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主动式太阳房,另一类为被动式太阳房。在城镇太阳能利用中,常用的即是主动式太阳能采暖系统[6]。

(二)地源热泵

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浅层地热能源的既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系统。地源热泵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实现由低品位热能向高品位热能转移。一般在空调系统中,地能分别在冬季作为热泵供热的热源和夏季制冷的冷源。

(三)冷热电三联供

以天然气为主要燃料带动燃气轮机、微燃机或内燃机发电机等燃气发电设备运行,产生的电力供应用户的电力需求,系统发电后排出的余热通过余热回收利用设备(余热锅炉或者余热直燃机等)在冬季向用户供热,在夏季向用户供冷。

四、生态能源在生态文化艺术新区的利用

生态文化艺术新区生态能源的利用根据自身特点,结合总体布局,最大限度的利用区域内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生态文化艺术新区采用常规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集中能源和分布式能源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能源利用模式,确保新区能源供应安全可靠。

(一)太阳能集热板

廊坊地处太阳能资源较丰富区,年太阳能总辐射量5042.1MJ/m2,约合172.3kgce/m2,具有较好的太阳能利用条件。文化艺术新区采取主动式太阳能集热―太阳能集热板,按照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效率25-50%,每平方米太阳能集热器年集热量折合标煤发热量为43.1-86.2kgce。规划范围内建筑用地面积107.79hm2,取太阳能集热效率35%,建筑用地中20%的面积采用太阳能热水器时,年集热量为4550.19tce。由此可见,太阳能集热板可提供新区0.7%的能源使用。

(二)地源热泵

相对其他生态能源,地源热泵的应用范围较局限,只适用于建筑密度较低的地区,所以在本供热规划中,建议在六干渠附近建筑密度较低的居住、公建区使用该技术。

(三)冷热电三联供

文化艺术新区内建议医院、中央商务区等容积率大于3.0且同时具有较大热(冷)电负荷用的用地区块采用三联供作为备用电源,住宅类建筑根据实际情况建议优先采用热电联供。目前三联供的应用较为广泛,上海虹桥商务区、武汉东湖国家创新示范区以及在建的上海中心等项目都有采用三联供设施。另外,从2013年3月1日起,分布式发电允许上网,上网电价同脱硫煤上网电价0.4元/kWh,在经过当地发改委认可的项目,可以享受1元/kWh的优惠上网电价,因此目前采用冷热电三联供的方式经济性显著提高。

五、结语

随着经济增长和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供热工程的发展也加快。在城市供热工程能源形式的利用中,必须整合原有供热资源,优化城市供热结构,转变供热发展方式,寻求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

本文总结了廊坊市生态文化艺术新区供热工程中所应用到的生态能源的方式,并结合其他相关资料,对现阶段供热规划编制过程中生态能源的应用进行探讨,并提出适合文化艺术新区各供热方式组合,使供热专项规划更好的指导城市供热工程建设。

参考文献

[1] 建设部,国家纪委.关于加强城市供热规划管理工作的通知[Z],1995.

[2] 赵全胜.洛阳市东区集中供热规划方案设计[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 郭潇潇.供热专项规划编制初探[J].山西建筑,2012(1):138-139.

[4] 于春龙.几种供热方式的比较[J].节能技术,2010,(1):40-42.

篇7

一、民间艺术相关理论与产业发展研究

在我国,具有现代色彩的民间艺术研究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初,在救国图存的社会背景下,一代知识分子注重改造民众心灵,关注现实政治,较具现代色彩的中国民间艺术研究从此开始,并由此形成横贯20世纪的一种文化思潮。20世纪30年代,钟敬文的系列论文在我国民间艺术研究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其中,《关于民间艺术———〈艺风•民间专号〉卷头语》(1933年10月18日)、《民间文艺学的建设》(1935)、《〈民间艺术专号〉序言》(1937),是他在这一时期的重要文章。《关于民间艺术———〈艺风•民间专号〉卷头语》论及民众艺术的社会功能与研究现状,指出它们对于探索艺术的性质、起源、发展和技能等重要问题的研究价值①;《民间文艺学的建设》首次提出构建中国民间文艺理论体系的设想,并创用“民间文艺学”的概念②;《〈民间艺术专号〉序言》则讨论了民间艺术的功能和存在形式,重点强调了民间艺术在学术研究和社会教育等方面的意义③,虽字数不多,却切中肯綮,至今仍具活力。学者们对民间艺术的早期研究多限于民俗、美学和艺术学等单向度层面,与精英艺术相比,其研究始终处于边缘化状态。现代社会环境下民间艺术面临的困境以及世界话语对民间艺术的关注,使民间艺术研究逐渐从边缘回归中心的舞台。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成为民间艺术研究的重点。同时,这些研究不再拘泥于原有的美学、艺术学和民俗学的取向,而是以艺术人类学、艺术民俗学、艺术社会学等更多学科交叉,更为宽广的视野对民间艺术进行日渐深入的解读。从相关文献来看,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民间艺术的当代文化生态研究对于民间艺术的生存现状,张道一认为,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使民间艺术的生存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在西方一些科技和工业发达国家,民间艺术已经不多,特别是在实际生活中,手工制品早已被现代化的机械制品所替代。而中国在不自觉地重复着西方道路,大多数传统民间美术已不再引起人们的兴趣,能否走出困境难以预卜。④吕品田通过对百年来中国民间美术发展历程的分析指出,由农业手工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现代潮流,使中国民间美术不可避免地遭受严峻挑战。滋养民间艺术原生形态的“原始生态环境”,已经随着农民精神世界和整个乡村社会的深刻变化而被破坏。百年来,民间艺术的原生形态如江河日下、颓势难逆。⑤然而,民间艺术的衰落并不意味着民间艺术的消亡,而是民间艺术的重构。李砚祖认为民间艺术有两种存在形式,一是原生态的民间艺术,二是市场态的民间艺术。市场态的民间艺术品本质上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民间艺术品,而是文化工业的产品。这种市场态存在是20世纪社会和文化变革对传统民间艺术的最深刻改造,除形式外我们再也难以发现民间艺术那种原生的意义和内涵,它不过是精英文化选择和改造的结果。⑥方李莉通过考察西部传统民间文化,证实了民间艺术在社会转型期的嬗变及其被重构的事实。西部许多民间仪式、歌舞以及手工艺作为艺术表现形式,不仅仍然存在,而且还有所发展,并且其艺术形式更加美学化、专业化。她认为传统民间文化重构来自于多种力量,这种建构促成了旅游与民间艺术的结合、传统手艺的边缘化和新民间艺术的崛起。⑦民间艺术的重构来自于多种力量,政策制度和社会力量的保护是其中的主流力量。全国民协主席冯骥才提出,我们应该做保护民族文化根脉的工作,要对中国民间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的地毯式普查、编辑、整理和保护。⑧刘锡诚提出保护民间文化的具体措施,要在中小学生中加强民间文化的教育;在有条件的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民间文化博物馆,在全国建立中国民间文化博物馆;要充分估价民间文化在民族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和对民族文化的贡献。①白庚胜就民间文化传承内涵与手段进行了分析,认为民间文化要传承的是民族精神、民族标识、社会制度、文化传人、学术资源、知识系统等,而这种传承要依靠教育传承、媒体传承、产业、学术传承和民间传承的手段来实现。②黄波引入社会资本理论,对转型期民间艺术的发展路径予以分析,认为社会资本、社会力量同构形成的社会网络,是转型期民间艺术发展的促进力量。③民间艺术的乡土语境是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有些学者从关注、保护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环境入手,研究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潘鲁生认为,只有在民众的生活环境中才能深入探讨民间文化的内涵,要保护失落的文化传统,就要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生态环境。④唐家路认为从民间艺术的生活形态和文化生态入手,通过对民间文化的价值观念、自然环境意识、生活方式、造物观念、信仰观念、技术因素、民间社会组织形式以及文化时空发展等内容进行研究,可以全面体认民间艺术,协调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谋求民间艺术的可持续发展。⑤张士闪从艺术民俗学的视角,以村落为单位,以近20年来我国乡土传统的再造与复兴为背景,对山东中部地区的四个村落进行了实地田野调查。他通过对家族与村落传承中的集体记忆、民间心理和行为叙事等层面的挖掘,深入探讨了村落语境中乡民艺术传统的形成、保持与衰变的内在规律,重新阐释在村落语境中乡民艺术的特征与意义,提供了研究乡民艺术的“家族—村落”传承体系及其当代意义的新模式。⑥孙晓霞认为,政府和学术界引导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民间文化自然存在、自然传承方式的特殊性,真正能使文化生存下去的“保护”还要多依靠民间社会的力量。⑦

2.文化产业化视域下的民间艺术研究民间艺术的产业发展古而有之,只是呈现分散的、个性的、小规模的状态。在现代社会转型期,某些民间艺术品类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呈现出的良好态势和民间艺术“生产性保护方式”的提出,使民间艺术的研究不再停留在单纯的记录和圈护阶段,民间艺术产业化渐入视野,并掀起了理论研究的热潮。“艺术民俗虽然产生于乡土社会,但又是一种‘活的民俗’,它完全有能力在脱离了乡土语境之后继续地表达自己、实现自己。这要求我们换一种立场去看待‘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艺术民俗现象。从新的语境来看,‘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应该是传统民俗从神圣空间向公共领域融入后,因适应公共领域的经济属性而表现出的新的文化属性,是其自身‘活的民俗’属性的激活与生长。”⑧从主张民间艺术的现代适应性这一角度出发,张胜兵等提出作为文化符号的民族艺术可以作为宝贵的文化产业资源进行产业开发,并就产业化途径进行了探讨。⑨刘锡诚认为,产业化是一把“双刃剑”,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走适度的产业化道路。瑏瑠张士闪认为民俗文化具有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不断自我更新的能力,提倡民俗文化产业的有序开发,有益于我国现有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促进城乡互动。瑏瑡王松华、廖嵘撰文指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过程中,通过产业化手段寻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的环境下传承与传播的市场空间,并借市场化的机会扩大规模、集聚资金,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与发展的良性循环。①王文章认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工艺性、记忆性项目,进行产生经济效益的生产性保护,使其成为提供就业机会和产生经济效益的生产行业,能给项目保护带来可持续性的长远发展。②作为重要文化资源的民间艺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日益成为重要力量。但是,产业开发中的盲目滥用行为,使民间艺术资源遭受很大损害。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开发中的矛盾,带来民间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是学者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并积极探求解决路径。顾江等编著的《文化遗产经济学》③综合文化学、历史学、艺术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在对文化遗产价值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探索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有效途径及不同的开发模式,书中以批判性的态度指出那些为了追求眼前经济利益的开发经营对文化遗产具有“毁灭性”,指出文化遗产经营开发的目的,是使其保存时间延长,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合理经营中实现更好的保护。王会莹指出,民间艺术如果只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创作,结果可能会抹杀民间艺术固有的乡土味,成为形式单一、缺乏内涵的商品,这是民间艺术商品化过程中不能回避的问题。同时,审视过去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还必须在产业化的同时,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化后的评估、监测、规范等管理机制与收入分配体系,要在坚持整体性保护的原则下,积极寻求新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④另外,刘建华的《手工艺文化产品营销传播的新华村模式》⑤、胡晓蕾的《民艺产业化的品牌建设研究———以谭木匠为例的实证与规范分析》⑥等文章也提出了民间艺术产业开发的品牌建设、市场营销等问题。

3.民间艺术产业开发的区域和个案研究还有许多学者以区域或者个案为视角,由小及大,展开对民间艺术产业化的研究。有学者选取民间艺术单个品类进行深入研究,以探寻民间艺术传承与开发中的个性与共性。个案研究涉及在享誉国内外的“映像”系列歌舞的编创和产业化探索,如《云南映象》、《印象刘三姐》等;在演艺业和影视艺术业不同凡响的郭德纲相声、东北二人转;民间工艺品类的保护与市场开发,如风筝、鲁锦、泥塑、丝绣等等。区域民间艺术研究,大到省市、小到一个民间艺术流传的县乡,提出民间艺术区域保护和开发的构思与设想。学者们从民艺个案的传承保护入手,以不同的研究视角关注这些民间艺术在现代市场中的动态流变,对民间艺术的深刻细描使民间艺术更加立体丰富。随着社会对于民间艺术的重视不断加强和其经济文化价值的不断彰显,文化产业界面上的“民间艺术之舞”正在华丽登场,这已是学界的普遍共识,并在文化产业的实践中获得了验证。

二、民间艺术的经济文化意义

民间艺术具有经济功能,这是文化与经济的同体共生关系决定的。生存于村落文化视野下的民间艺术一直起着满足审美需求、丰富艺术生活、抚慰乡民心灵、营造民俗氛围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生产的进步,使商品交换成为可能。以实用为创生基础的民间艺术,逐步成为民间艺人谋生的手段。“因为艺术作为一种生产活动,其产品即艺术作品也内在的具有商品的属性。”⑦民间艺术在其发展中,逐渐内化为一种生活方式,转变为民众获取生活资料的一种手段。许多民间艺术历经社会变迁、淘洗,发生了由产品到商品的质变,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才能鲜活地存在。民间艺术的经济意义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民间艺术以灵活的形式和丰富的艺术特质,成为经济发展的有效补充。民间艺术起源于劳动和由劳动构成的原始经济关系,在其发展承传过程中,始终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原始工具、装饰物的产生和进步,是艺术不断创新的过程。艺术在运动变化过程中,起着促进和发展生产力、完善生产形式的作用。艺术本身所有的特性鼓舞着人们的生活追求,刺激着生产和流通。艺术成为经济构成,表明区域社会有着较高的文明程度。例如,大汶口时期的陶器、石器是原始时期的例证;元明清至近现代的手工艺、戏剧、曲艺等说明民间流布以追求美、精巧、省力为目的的民间艺术活动,使民间艺术流布区域生产力更趋生气和活力。并且,由于民间艺术的介入而引起的人们物质消费文化和经济生产文化的观念变化,形成了一种循环往复的作用力,制约和推动着生产方式的变化。另一方面,民间艺术作为一种符号和表述,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某些历史状况。民间艺术的发展形态随着社会经济形势而不断波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反衬了经济的变化。战国时期,齐国经济的强盛,直接体现为齐国民间工艺美术、音乐、舞蹈等形式的繁荣。凡是民间艺术品类繁多,体系完备的区域,在总体趋向上该地区也呈现经济历史的繁荣景象。以山东为例。虽然山东经济呈现农耕经济文化的特点,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态为主,但是山东民间艺术从发展初期就显示了其商品经济的特点。春秋前,山东就出现了以民间艺人为骨干的手工业者队伍,它们的艺术产品不断地流入市井,成为商品进行流通。后来形式不断完备的民间戏曲班社,其管理、组织完备,对现代都具有借鉴意义。比如,著名的山东杨家埠木版年画本身就是一个民间艺术行业,其产生或存在与明清时期民众的基本生活状况有着密切关系。当时从事年画制作的人员主要有两类,难以自给的农民和作坊艺人。当年的山东潍县杨家埠年画,并不是兴起于市中繁华地带,而是在潍坊老城区东部15公里开外寒亭地区的杨家埠村。当地的民间口头传说与家谱资料表明,一些四川移民于明初迁居该村时,这一带土地贫瘠,地少人多,仅靠农业难以维持生计。于是村民中有掌握刻版技艺者,开始利用一技之长,以家庭为单位,翻刻复印当时已十分流行的年画,并拿到市场上出售。①后来村民们发现这种行业投资少,收益多,制作和经营的周期短,于是纷纷操此行业。在杨家埠村的带动下,周围数村很快出现了多个年画作坊,并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民间年画产地之一。可以说,山东民间艺术在社会功能指向上,是超越了传统小农经济形势的,同时,民间艺人也充当了传统经济的叛逆者和新兴经济的弄潮儿。可见民间艺术的商品性质是民间艺术的特性和惯性使然。

三、民间艺术产业开发是对民间艺术价值的重构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在1986年《资本的形式》一文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文化资本理论。布迪厄认为,资本可以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三种基本形式。在这三种资本形态中,他对文化资本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尤其关注。他认为,文化资本也分为三种基本的形态,一是以精神和身体的持久性情的形式体现的具体的状态;二是客观的状态,以文化商品的形式(图片、书籍、词典、工具、机器等等)形式体现;三是体制的状态,以一种客观化的形式体现。②文化产品,是客观化的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的统一。文化本身具有价值并能转化成经济价值。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是文化产业的理论基础。文化资本有利于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文化资本是一种经济现象,文化价值能够产生经济价值,并在产生经济价值的过程中提升原来的文化价值。文化生态系统支撑着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展,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让文化遗产在文化的演变发展过程中自行衰落,而不进行必要的投资来维持和增加这种无形文化资本,这种忽视文化资本的行为很可能会导致文化体系的衰落甚至崩溃。民间艺术是一种客观形态的文化资本。民间艺术产业开发,是对民间艺术价值的重构,是民间艺术资源资本化的过程。民间艺术资源转化为可资利用的文化产业资源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资源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二是资源转化的成本是可控制的;三是要具有市场竞争力。不是所有的民间艺术资源都可进行产业开发,只有满足上述条件的才能实现由艺术品、实用品到商品的转化。民间艺术的产业开发,首先要转变思维,树立民间艺术不仅仅是文化“艺术瑰宝”,而且是一种可转化为商品的潜在资源的理念。民间艺术的产业开发就是要把某些过去私相授受、零散学习的民间技艺形式,变成艺术商品并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的自由企业经济形式,且达到相当规模,创造利润的过程。民间艺术的产业开发,也是在民间艺术所惯有的属性上,予以规范、创意,用现代化的市场理论和经济理论,使其更加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方向,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力。

1.提升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有效手段从民间艺术创生流变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可以看出,民间艺术出自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实用目的,在社会变化发展中,不断调整自身存在状态,逐渐成为调节装点人类生活,为生产主体创造审美情趣和经济效益的物质或精神存在。这说明民间艺术具有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功能,它能够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地改变自身的生存样式,以求逐步完善和更新。在现代社会中,某些民间艺术品类的消亡正是自身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结果,外界力量的挽救和保护只能保存其历史存在的事实,却无法挽回其弱化到消亡的脚步,因为这种民间艺术品类已经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也失去了欣赏和需要的受众。民间艺术的产业开发实质上是其自身和外部力量双重作用的结果。民间艺术在其发展历史上,曾产生过巨大的经济效益,出现过商业化的萌芽。比如宋代就有了专门供戏曲演出的商业场所“瓦舍”,而到了清代,戏曲的商品性越来越强,京剧更是发展成为拥有巨大商机的艺术形式,许多人投身京剧艺术,并不仅是出自对于艺术的热爱,而是将其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许多民间艺术品类的辉煌时期也正是它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时期。民间艺术历经时代的沧桑变迁,洗尽铅华,还能露出其本真的美丽,这就是其强大的生命力所在。或者任其随波逐流,或者只是单纯的框护,都不可能实现民间艺术的当展。只有让其与现代生活接触,让其在现代生活中找到应有的位置,实现其价值,民间艺术才能持续传承。在产业化过程中,会有这样与那样的不足,会有一些与乡土语境脱离的变化,但是,哪一种民间艺术不是在不断地适应社会,不断自体更新的过程中坚持走到了现在?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民间艺术的产业发展首先是对自体的保护,是对自身发展的扬弃。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商品化成为主要的发展趋势,许多地区的政府、企业都看到了民间艺术潜在的商业价值。但是,不考虑资源的承受能力的盲目、重复开发,凭空猜想、粗制滥造造成硬质景观的堆叠,使伪民俗大行其道。这种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以牺牲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掠夺式开发手段,使民间艺术产业化走上了工业社会先发展、后保护的老路,偏离了民间文化资源生态健康发展的轨道,这也是许多学者反对民间艺术商品化的根源所在。民间艺术开发和保护之间的矛盾不是不可调和的,关键是看开发者对开发的认识和由认识所决定的开发行动。要正确认识民间艺术产业开发的必要性,它不但能给当下带来客观的经济收益,在方式方法科学得当的前提下,还会弘扬本民族、本地区的传统文化,使之得以传播,并在传播过程中完成文化的传承与优化。如果片面强调民间艺术资源的保护,在全球化的发展大潮中,在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下,容易使民族文化淡化和边缘化,甚至在强势文化的冲击和掠夺下,民族文化生活被逐渐遗忘,甚至消失。在此意义上说,开发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收益,还是对文化的另一种保护,产业的发展就是文化的发展。对于适应产业开发,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民间艺术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地开发,使更多人了解民间艺术的生存状况,认识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文化意蕴,使之与当地民俗文化环境、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相适应。民间艺术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文化艺术创新,不再拘泥于传统的题材和技巧,而是挖掘出新的主题,创造出更多的经典作品,使民族民间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民间艺术产业开发不是对于民间艺术的曲解,不是对传统直线性的继承,而是一种发展中的求舍,是在民族传统中融入现代意识的再创造,也正是回应了文化随时代变迁而流变的本质面目。

2.打造民族文化产业品牌,提高文化竞争力的有益资源文化品牌,对于一般产品来说,是指具有明显的文化附加值,它能给消费者提供额外的精神享受;而对于文化产品来说,就是它能充分提供某种特定的文化消费和文化服务,使消费者的特定文化需求得到满足。文化品牌实质上是具有文化意义和文化价值并具有独特标记的产品。①文化品牌是经过市场检验,被消费者信赖的产品。一个国家、地区,所拥有的文化品牌越多,它的文化竞争力就越强。文化品牌以特定的文化为灵魂,文化品牌的打造首先是文化资源的提炼和利用。打造民族文化品牌首先必须发掘、整理、总结、提升民族文化资源,把民族文化资源中那些有意义、有价值、符合时展需要的因子发掘、整理出来,并进行总结、提升,重新编码。②民间艺术扎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富有深沉的文化艺术价值和独特的艺术思维观念,是民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载体。中国民族民间艺术无比灿烂、丰富,其中经典的艺术符号数不胜数,是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魅力资源”。开发民间艺术资源,从民间艺术中汲取精神营养和灵感,为文化产品打上鲜明的民族个性标签,塑造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品牌,提升文化竞争力。民间艺术产业化的过程,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的过程,同时又为民族文化产品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特色民俗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盘活民俗文化与现代工业的关系,发展民俗文化产业链条中的信息服务业,改善工业生产的生态文化环境,实现民俗文化与现代经济之间的张力性共存。

3.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有生力量通常认为,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是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资本、技术条件、制度、区际贸易因素等。而对于不同区域来说,其深厚的文化资源积淀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增强区域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与地域文化密切相关,地域特色文化渗透到区域经济中,可形成有特色的区域经济模式,从而形成不同区域的特色产品。民间艺术具有显著的地域特性,特色鲜明,又极富自然与人文内涵,显示了巨大文化差异性,在区域内往往有广阔的市场和受众,也会成为吸引域外消费者的主要产品。民间艺术作为历代先民们创造的极其丰富的和珍贵的文化财富,是一个区域、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个性特征的重要载体,其所蕴含的文化符号可以成为区域文化产业的文化资源,为文化产品的符号价值的生产提供原材料。民间戏曲可以进入演出市场,实行产业化运作;民间工艺可以进入制造业,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区域民间艺术资源禀赋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了比较优势。虽然民间艺术的产业开发在学术研究中尚有争论,但是民间艺术产业化实践已经走得很远。随着区域民间艺术产业实践的深入展开,民间艺术产业在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文化经济水平提高等方面的作用将进一步得到彰显,尤其是对于农村文化产业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将显示出强劲的推动作用。民间艺术产业,是传统文化资源同现代审美、创意、科技以及市场共同打造的产业,它可以是单纯的影视产业、制造业、旅游业、演艺业、出版业,也可以是将所有产业串成链条的内容因子;它可以是促成农村文化产业的主要因素,也可以成为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带动区域经济腾飞的有力支点。民间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遗传密码,在当代社会正以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方式被翻译、被注解。

四、民间艺术产业开发的几个问题

1.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层次开发模式民间艺术产业开发是对民间艺术资源的有效保护和提升,但是不适宜产业开发的民间艺术品类也不能扔进历史的故纸堆。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完善民间艺术保护和开发的机制,要建立民间艺术保护与开发的金字塔模型,即民间艺术资源层次开发模式。在充分论证和调研的基础上,将民间艺术资源根据其性质、留存现状和产业开发适宜程度进行分类。不适宜产业开发的民间艺术品类,处于整个模型的根部,通过建立民间艺术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习、立法命名等方式进行静态记载,由政府出资或争取社会资金的注入,以及民间艺术博物馆的自身收益来维持其发展。这部分民间艺术资源是民族民间文化的根基,记录和保留其文化形态和文化精神,可以使这些民间艺术资源得到有效地传承,也为民间艺术的产业化发展寻求历史的足迹和文化的滋养。中间层次是可以在社会中流传生存的民间艺术形式,在其乡土语境中有广泛的受众,但是体现较强的文化地域性,可在其流布区域内进行产业开发,使之创造经济效益,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同时得到文化的传承。最上层是民间艺术中较为活跃的部分,可塑性和可变性比较强,甚至可以说是从民间艺术中抽离的艺术元素,置入现代文化产业语境中,大力开发,实现规模经营,成为区域间、国际间可以广为交流的文化产品,成为打造民族文化品牌的核心元素。这种保护与开发模式在民间艺术各门类中形成资金的良性循环,也在区域内形成文化产业的新增长点。这种金字塔的保护与开发模式,对不同性质、不同品类的民间艺术资源区别分类,统筹配置,合理利用,从而保证民间艺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永续利用。

篇8

关键词:东盟;代表性民间舞;课程建设;实践与教学

中国东盟十国包括东南亚泰国、越南、缅甸、柬埔寨、老挝、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东盟艺术一直是中国艺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点,作为与东盟国家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往来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举办的东盟文化博览会促进了中国与东盟的经济、文化、艺术交流,使东盟艺术在中国得到了较好的传播。东盟十国中,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都有其极具地方特色的舞蹈素材、舞蹈民俗、舞蹈风格特征,将东盟十国舞蹈文化进行相关研究,打造特色东盟代表性民间舞课程,是神秘的东方宗教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东盟舞蹈国内研究现状

(一)与东盟艺术相关的一些期刊

广西师范大学蔡昌卓教授著有《东盟教育》一书,从东盟各个国家的教育模式以及教育制度出发,把东盟教育理念进行了相关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黄小明教授编著的《东盟文化研究丛书:东盟艺术》一书中详细介绍了东盟十国的文化地理环境;民族构成、历史源流及其分布;经济模式与传统音乐文化;舞蹈概况;宫廷与民间舞蹈;舞蹈特征及风格;美术、绘画和雕塑等相关东盟文化,为中国了解东盟文化艺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广西大学纪可、阳国亮编著的《中国·东盟民族习俗比较研究》一书,从东盟民族习俗方面出发进行相关论述。

(二)东盟舞蹈艺术有关的论文

冯双白教授于2006年中国文化报中发表《和平发展的历史见证——记《2006中国—东盟舞蹈论坛南宁联合声明》的诞生与签订》一文,提出中国东盟文化交流的主题。农春雀、李跃飞《芒种》2012年第8期《中国与东盟舞蹈的“佛性”审美体现》,蒋玲于《艺术教育》2011年第5期《用舞蹈架起中国—东盟文化艺术交流的桥梁》提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的交往,促进了印度文化、宗教文化的传播以及不同艺术类型之间的相互影响渗透。

由此可见,东盟代表性民间舞蹈研究在高校中的研究是较为薄弱的,如果能够打破传统舞蹈教育模式,提出具有高校地方特色化舞蹈教育模式,紧抓与东盟国家临近的地理优势,挖掘相关的舞蹈专业素材,提炼舞蹈动作元素,编排东盟代表性民间舞组合,让东盟舞蹈走进高校课堂,是有效促进地方特色化教学与东盟文化交流的有效手段。

二、东盟代表性民间舞课程建设的创新之处

(一)教学内容新颖性

目前各大高校舞蹈学专业中,外国代表性民间舞课程一般以欧洲各个国家民族舞蹈为主,授课内容大多为波洛涅兹舞、波尔卡舞、玛祖卡舞、俄罗斯民间舞、西班牙民间舞的基本姿态、基本手位、基本步伐以及基本舞蹈组合等为主,对于其他国家民间舞并无相关课程内容设置。经过调查了解和掌握的情况来看,大多数普通高等院校舞蹈学专业学生除了掌握所开设的欧洲代表性民间舞蹈之外,对于其他国家民族舞蹈的了解相对较少。

东盟外国代表性舞蹈课程目前没有一套系统的舞蹈教学模式以及舞蹈教材,如何让舞蹈学专业的学生掌握具有东南亚十国地方性特色的民俗音乐与民俗舞蹈相结合,将东盟舞蹈文化融入到课程实践性舞蹈教学中,让地方性特色舞蹈文化服务于地方是可行的。

(二)教学目标实用性

为了使实用性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地方性,推进外国民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我们提出了“东盟代表性民间舞”课程设置,这是非常有助于研究东南亚十国民俗舞蹈文化的一个工作。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的音乐与舞蹈的素材,都需要我们去挖掘并且将之融入课堂教学中。包括开设泰国、越南等东盟舞蹈教学,将两国典型原生态民俗舞蹈添加到课程内容中,打造特色舞蹈专业,目的在于让民俗舞蹈文化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的企业、旅游业、社区等社会的团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对民族文化的重视以及传承,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率,充分地挖掘东盟十国的原生态民俗舞蹈文化,推进东盟民俗舞蹈文化的教育,开展实践性舞蹈教学,结合当地的民俗舞蹈文化开设实用性课程。

(三)教学模式创新性

1.提高实践型、应用型、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旅游文化等相关艺术单位的人才培养需要。

广西与东盟进行相关的舞蹈文化交流,能够促进文化地理环境;民族构成、历史源流及其分布;经济模式与传统音乐文化;舞蹈概况;宫廷与民间舞蹈;舞蹈特征及风格;为中国了解东盟文化艺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区域性、地域性民俗舞蹈文化传承以及实践型、应用型专业舞蹈人才的培养。

定期深入泰国、越南等东盟国家进行实地调研与相关理论研究,进行民间音乐、民间舞蹈调研,搜集并整理该国家各个地区相关的民族舞蹈文化,提炼民族舞蹈元素,结合地方性特色,进行舞蹈编导与创作,打造适用性东盟代表性民间舞教材与教学法,将该教材用于舞蹈学专业外国代表性民间舞课程实践性教学中,运用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力图建立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地方特色舞蹈教育实践性舞蹈教学模式。该课程实践与研究将为我国研究东盟民俗舞蹈文化研究提供崭新的数据、资料和客观的事实依据,同时为高等院校舞蹈专业教育提出良好的建议,推进东盟舞蹈文化在普通高等院校中的实施,促进舞蹈专业发展以及广西高校开设地方特色教育的目标实现。

三、东盟代表性民间舞课程实践与研究

(一)教学目标

1.以泰国、越南两国代表性民间舞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具有实践性的东盟代表性民间舞教学改革实验,探索广西地区东盟舞蹈文化教育改革之路以及实施措施。

2.改变当前漓江学院舞蹈学专业传统课程设置,打造特色精品课程,改变与创新授课方式,在外国代表性民间舞课程内容中加入泰国、越南等东盟代表性民间舞组合与作品。

3.将广西民间舞与东盟民间舞进行对比研究,促进地域性文化交流。

(二)教学内容

1.《东盟代表性民间舞》课程内容教材的建设。

包括泰国、越南代表性民间舞舞蹈风格、动作元素、舞蹈文化等。

2.《东盟代表性民间舞》课程教学设计。

包括搜集并整理泰国与越南所分布的各个国家与地区的民族音乐材料、民族舞蹈材料,课程设置增添东盟代表性民间舞课程,主要以泰国、越南两国民间舞为主要授课内容。

3.《东盟代表性民间舞》课程舞蹈文化理论研究。

包括教材的编写、精品课程的建设、教学理念的改革、教学措施的增加、教学方法的突破、教学模式的创新等。

(三)教学理念

首先,研究主要根据目前外国代表性民间舞课程在各高校的教学实施情况调研,从而探索如何挖掘东盟十国的民族音乐以及民族舞蹈,将实地采风与国外民间调研活动中所了解的音乐、舞蹈素材融入高校课程设置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实践性舞蹈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用性课程设置。

其次,收集泰国、越南等东盟国家民族音乐以及舞蹈语汇,对东盟十国进行舞蹈教材编写,编排东盟各国的舞蹈教学组合,舞蹈剧目以及舞蹈小品,打造东盟代表性民间舞特色精品课程,为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走出一条新型道路,使各个国家的的民族舞蹈艺术深入到各高校的课堂教学中。

坚持地方性特色,以区域性民俗特点出发,用实践性教学贯穿地方性特色,区域性特色,从地区实际出发,推进地方特色的民俗音乐舞蹈文化发展。

第一,注重学科内容的地域性、真实性、实践性等教育方针政策。

第二,改善高校音乐、舞蹈教育的现状,把更加丰富多彩的外国民俗音乐舞蹈文化融入课堂,弥补少数民族地区一些区域性音乐舞蹈教育的空白,促进高校舞蹈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第三,对于东盟国家地域性舞蹈文化交流与传承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四、东盟舞蹈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一)区域性文化传承

实地调查研究泰国、越南两个国家的分布区域、民族构成、历史源流、经济模式、传统音乐文化、各国舞蹈概况、宫廷舞蹈、民间舞蹈、舞蹈特征及风格,以及搜集相关音乐舞蹈素材,进行图片、视频的拍摄,搜集相关并且整理一套适用于东盟代表性民间舞课程教学的资料。将整理出来的东盟音乐舞蹈文化素材运用到高校舞蹈学专业的外国代表性民间舞课程学习中,开设实践性东盟舞蹈教学课程,进行创新的教学模式改革,使广西特色东盟舞蹈文化走进高校课堂,将优秀的舞蹈作品到广西各地旅游景区、文化社区、企业等团体进行展演,与其它国家进行民俗舞蹈文化交流,研究并撰写东盟十国舞蹈文化与东盟实践性舞蹈教学的新课程设置以及课程教学内容,提高高校课程设置改革的创新与发展。

(二)特色化文化传承

东盟舞蹈文化包含佛教文化、印度文化等宗教、礼仪文化,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等原始的宗教舞蹈深深的植根于东盟传统文化中,这是特有的东方特色的传统文化。例如:泰国代表性民间分为南部与北部舞蹈,宫廷舞剧、民间舞剧是泰国舞蹈的主要组成部分,其舞蹈形式与佛教有着紧密的联系,大多数舞蹈素材以及编导灵感来源于宗教文化。印尼舞蹈主要以巴厘舞、巴东舞、爪哇舞、面具舞、交谊舞为主,其中巴厘岛和爪哇岛的舞蹈深受印度文化影响,舞蹈素材以印度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

因此,东盟十国的舞蹈文化史特色化的文化传承,佛教特色文化与印度特色文化等课程内容的设置,对东方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金秋.外国舞蹈文化史略[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于平.关于筹建“东方舞蹈”专业的若干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1997(2).

[3]蒋玲.用舞蹈架起中国—东盟文化艺术交流的桥梁[J].艺术教育,2011(5).

篇9

【关键词】多层剪纸;扁平化;艺术与信息

一、引言

剪纸是人们满足和提升朴素朴实精神文化的艺术形式,是人民向往享有的一种文化境界。剪纸有着清晰明朗的艺术风格、强烈的地方特色,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在各地区蓬勃发展。剪纸艺术,在形式上立足于平面化地表达内容,用近于规矩的轮廓,以一种颜色的大小色块(颜色区域)构成了全部形状的技术基础;传统剪纸艺术对表达的内容上不进行颜色的区分,仅用一种颜色的色块所构成的形状表达思想。多层剪纸发展了传统剪纸艺术,是将一幅图像或图形中的相近颜色用同一颜色进行表达并单独制作成传统剪纸,然后对用不同颜色做成的单色剪纸进行叠加放置,从而制作成同一幅剪纸风格的艺术品。网络时代信息表达的通畅性需求,即在有限的视觉范围内追求快捷、方便、直观的表达信息的需要,使扁平化设计被重视起来。在剪纸艺术和扁平化设计之间有着可以融合和借鉴的思想和风格,值得在剪纸艺术发展中研究扁平化,取长补短地增强和开阔剪纸艺术的设计思路,使古朴的剪纸艺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在可以的方面结合,为多出好的剪纸作品而努力。

二、多层剪纸与扁平化的形式风格特点

在一张纸上,以镂空、雕、刻、剪、剔、拼等技法创作出的纸质作品就是所谓的剪纸,这是以创作方法命名的艺术形式。剪纸作为传统的技术与艺术,原是在乡间的事、闲暇的事,与城市里的绘画、计算机数字化、平面设计相比显得不占主流。简单时,选取比较简单的图样,直接用剪刀剪成;小批量制作时,是先画出成品图形,然后用刻刀刻成。在工艺和技术上,表现得都是一层纸镂空形成的作品,一般是一层纸上的功夫。近年来也兴起了多层剪纸,既是将表达同一个主题的多个剪纸叠加放在一起形成一个作品的,在颜色上表现出多层,打破了剪纸不涉及多种颜色的传统,多层剪纸,在艺术和技术上都难于单层剪纸,是剪纸中的高雅形式。

剪纸的传统工艺简单,技术不复杂,表现形式就是“平面上分开留下和剪掉的两个区域”。在概念上,剪纸中没有线条,只有区域;要说有线条,也是细长的区域构成,本质上还是区域。但区域可以任意的复杂,足以构成独具风格的艺术表现形式,见图1。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剪纸及其作品树立了一种简单而不失其雅的艺术派别。

图2是一个多层剪纸的例子,其中左上角的是原风景图像被分成3种颜色,即只在图像中保留3种颜色;其余3个是用分成的单一颜色做出的剪纸,3剪纸叠放后,效果就是如左上角的多层剪纸。

扁平化设计,概括性的观点是,运用极简主义的美术表现手法和设计风格,通过简单的图形、字体、颜色、简单组合来表达信息;追求的是让信息的浏览者在直观、简洁的状态中获得信息。扁平化与传统形式的界面效果比较,扁平化扔掉了艺术、深邃、高雅,达到了信息表达的快捷。扁平化设计与传统艺术结合,是获取信息与艺术欣赏在手机上表现的最突出。

比较一下,不难发现,剪纸和扁平化二者表达思想时在内容上有着一个共同点:简单的;在表现形式上的共同特点是:颜色少,色块多。这样的特点为剪纸带来表现思想和设计风格等方面的借鉴。

三、多层剪纸对扁平化的借鉴与界面应用

可以认为,在扁平化和多层剪纸两方面的作品,在设计上是从同一个出发点开始的,扁平化的设计出来的图形,十分有利于剪纸实现。特别是图3在多层剪纸的应用上,将扁平化设计的界面图形用剪纸的形式表现,能够彰显朴素的剪纸艺术在产生剪纸的地域和人群中的魅力,能够使本民族的艺术形式在生活的信息空间中得到不知不觉的光顾和欣赏。简单的去掉颜色的过渡(即颜色的渐变)效果,用两三种颜色,图4中的每一个标记都可以用多层剪纸实现。这样的实现,能使剪纸不再是少数人的专门爱好,而是大众面前的必备“套餐”;在这方面的应用上,民族剪纸的艺术魅力和信息传达效果绝不亚于舶来品的扁平化图形,多层剪纸在适当场合和界面上能起到超越扁平化图象的效果――既有信息又有艺术。多层剪纸对扁平化的借鉴和界面应用是剪纸艺术的有作为的传统文化应用和创新,图3中的图,是我们对一些中国元素的图像进行了扁平化设计后可以用多层剪纸实现的图形。图4是用我们设计的多层剪纸式的图,代替扁平化的图在手机界面上作为导航图标,我们认为效果很有民族情感和特色,在表达和引导我们接受带有民族文化内容的信息方面,其作用要好于扁平化的图标。

四、多层剪纸文化的发展

简单就是美的艺术原则,在信息传播并力求吸引受众的过程中,国外产生了扁平化设计;在民族文化艺术中,剪纸朴素实在的直接体现了这个艺术原则。在今天,我们完全可以用从本民族古朴的剪纸艺术中分派出来的多层剪纸形式对扁平化予以抗衡以致于代替,我们并不对扁平化有什么不接受的意思,而是想在融合信息的传播交流中,看到了民族艺术之一的能力和魅力。在当下,从信息的表达和获取上,借鉴扁平化而应用多层剪纸艺术,既是保留和弘扬了民族文化,也是使民族文化艺术之一的剪纸获得了新生和壮大。我们应当对剪纸艺术重视在信息技术的时代,为其寻找当仁不让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日]上河内美 著.陈亚闵译.中国风吉祥剪纸.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8

[2] 高金山.Photoshop扁平化平面设计手册.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6

[3] 孙启善,管虹. 中文版Illustrator CS6平面创意设计与制作300例. 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13.

篇10

〔关键词〕酒店地域文化西游文化

一、连云港―――《西游记》文化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支奇葩,是中国古典文学对海外影响最大的一部巨著,是民族特色宝贵的文化资源。对于西游记文化的特征概括起来包括:①兼容性。西游记文化具有跨地域文化特性,如在西游记文化里,不仅儒、道、佛教融合在一起,而且多种地域文化也有机的融合在一起;②创造性。西游记文化的突出特征是超越时空的神奇,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创造精神,就不会出现西游记这样的文学巨著;③民族性。西游记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而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性的。西游记文化秉承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开放、开拓、创新、融合、和谐这些基本特征,并创造性地将民族文化历史传统和时代结合。《西游记》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唐诗宋词、金石书画一样,是一部物化了的中华民族史,承载着华夏五千年文明古国的灿烂辉煌。同时《西游记》文化又在异彩缤纷的中西多元文化的竞争中,海纳百川,博采群秀,使特色更“特”,成为世界人民普遍喜欢的文化艺术。

二、酒店―――城市文化形象窗口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其中一个活跃的因子就是酒店的变迁。酒店源起于古代,古之酒店,重于防兽、朝圣;商品生产出现客栈,而后商品交换得以发展。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酒店的国家之一,古有殷商驿站、周代馆舍、唐代长安都城的“四方馆”、宋元时代的酒店、明朝北京的“会同馆”,自1927年后在国内各大城市和风景区兴办一批接待中外游客的招待所后,酒店建设迅速发展。

1978年后我国实行对外经济政策,为适应旅游业的发展采取国家集资地方集资和中外合资等多种形式组建规模宏大设备先进的四五星级酒店并实行现代化科学管理。许多酒店的设计与构造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体现了中国园林艺术与建筑装饰风格。

21世纪酒店业将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向个性化方向发展,随着社会高新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人性化的服务要求越发之高,能全面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求的个性化服务是现代酒店发展趋势。如今世界各国著名酒店都透过独特的方式吸引客户;或吸引名人入住、或独特美食、或设施豪华等,总之酒店行业竞争日益呈多元化发展态势。

三、西游文化故里酒店装饰的地域特色发展构想

如今城市酒店装饰设计应深入地域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多角度挖掘特色资源,使它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深刻社会寓意,鲜明的时代特征,亦赋予多样的形式变化,个性的形象特征,丰富文化艺术内涵。精彩生动特色鲜明的酒店文化艺术形象总能打动人心让人精神向往,入住其中不由自主的渴望去认识了解酒店文化领略城市风貌。时代精神与西游文化交织创造梦幻的西游世界酒店―――连云港酒店,它应该能够为人创造全新的生活体验,营造西游世界―――一个从远古通向未来的精神世界,综合科技创建的动感世界,入住其中可感受光怪陆离的神化世界,如同“梦游仙境”痴迷沉醉于梦中西游,现代动态光影声像技术与数字显示砖墙等高新科技能使各种西游人物神踪仙境走进酒店生活。

(1)运用连云特的自然景观资源将西游场景融入酒店生活。自然景观资源作为环境背景和建筑基础,包括材料选择、建筑造型、空间内外融合,将地域特色自然景观移入酒店营造自然原生态生活,如岩洞中的洞穴生活,丛林中的树居生活,海面漂浮的水上生活,沙滩上露天生活及海岛上宿营等,为增加人们在不同自然景观环境状态下的生活体验,综合海水、植物、岩石、造细砂等自然材质建微缩型的西游景象营造西游意境,可激发人们对西游人物故事情节的主观想象。关注旅游经历与生活品质的人们总有这样的感受,让人心旷神怡的户外景色使人忍不住驻足停留或坐下歇息,或许渴望躺下入睡,也或许更加渴望入住其中饱尝美景,总之都渴望停留时间久一点游赏范围广一点景观内容多一点。其实用来游览观光的户外风景可以浓缩至酒店内外空间丰富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自然景观资源的功能作用可以被酒店建设发挥,不光供人观赏体验还能供人居使用,这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给我们的启示,自然环境与人居生活相辅相成。巴黎水晶宫开创的建筑先河或许可以被连云港酒店建设借鉴,可以设想入住其中享受悠闲的田园生活,巨大的温室建筑内不但有微缩的自然景观还有蔬菜瓜果种植园,不但能够享受阳光沙滩沐浴海水还能感受高山流水飞流瀑布峡谷溪流等等,都是未来酒店有待实现的人居生活理想,我们渴望居住流水别墅更加渴望享受神仙般的酒店生活,连云港酒店建设或许可以让宾客入住其中如同神游仙境。

(2)历史文化资源结合西游故事情节丰富酒店生活。作为西游故里连云港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西游汇聚的地方必定是古代文化发达地也必定是储存文化遗迹最多的地方,史实也充分证明黄海之滨的这座城市―――连云港曾经创下古代文学史上的辉煌,如今在由上古通向未来的时光隧道之中穿越前行,它寄托着人类生活的精神理想在一定区域范围与酒店建设融合,在科技生产力水平与人居生活理想的双重作用之下打上时代烙印。西游故事可为人类生活构筑神秘虚幻的神化世界,或与特定区域的历史事件相关或与特定历史时期的英雄人物关联,总之在现代酒店建设中折射蔓延古往今来生生不息。连云港酒店建设应在真实的历史人文基础上配合西游人物故事情节进行场景渲染丰富酒店生活,让人从中感受时光倒流时空穿梭的惊奇,依据不同人物故情情节设置不同的客房空间,不同的区域环境设置不同的行为活动体验,这里有西游场景有人文景观也有历史人物还有西游情节,酒店服务人员可穿着古代服饰扮演历史人物或西游角色,酒店可演绎歌舞播放影像让宾客返回过去远古时代体验神仙般的生活,甚至可以吸引宾客亲身参与其中现场演绎西游人物影视剧纪念收藏。通过入住酒店,还可以享受别样的生活乐趣,可以参与酒店环境建设种植蔬菜果园培植鲜花,可以租住酒店开展现代神化生活的艺术创作。或许过去人们只能从字里行间去解读品味西游传说,而现如今漫游西游故里入住酒店可以放开视野去追寻曾今定格心灵深处的西游故事,寻找真实的内心感悟,通过耳闻目睹历史银幕以及零星解读晦涩难懂的古典文言,总有种不自觉的精神眷念,似乎苍茫旷远的历史被拉到眼前,与远古神化人物游离神往,西游故里的酒店是深埋人们心中揭开神秘历史的梦幻世界。

(3)西游精神与酒店装饰水融。酒店是城市文明的象征、经济建设的窗口,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流互动的场所。酒店是城市建设的标志,引领着经济、文化、时尚生活潮流,反应社会物质文化与精神生活的大众需求。作为一家星级标准的酒店尽管具备优质的服务、完备的设施、优雅的环境,如若没有一种独特的、系统的、完整的文化艺术形象,还是很难被大众和消费者熟悉认知。酒店文化艺术形象必须通过某种方式,将抽象的文化艺术信息和装饰符号语言予以具体化、形象化、视觉化,即把酒店文化艺术形象转化为图案、色彩、形状、声音,形成特征鲜明的风格统一的艺术表达式,让公众与消费者对酒店文化艺术视觉形象、听觉戏曲、视听影像等记忆犹新,促进酒店文化消费意念产生、能够情景互动,引感共鸣、利于信息传递方便沟通的效果。酒店文化艺术形象设计利用图案色彩、形态造型等符号语言装饰,使公众和消费者在“毫无知觉”“欣赏回味”中接受酒店传递的文化艺术信息,采用视觉、听觉、视听觉多样的艺术形式综合设计,全面凸显地域文化艺术特色,打造酒店品牌形象。

酒店是时代生活的缩影是城市窗口,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人们酒店生活消费观念开始更新,更为重视产品附加的社会心理属性,因而酒店生活需注入全新的体验活动项目,除了环境的营造给人视觉、听觉、味觉、嗅觉上的身心体验外还需配置带感彩的陈设装饰,并设置个性化生活服务项目从中感受精神愉悦。在激烈的酒店竞争背景下,连云港酒店地域文化建设也在如火如荼的展开,西游资源无疑是人文艺术特色首选,它也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创新,为酒店文化艺术生活创造更多惊喜。(责任编辑晓芳)

参考文献:

[1]佟春丽.连云港地域文化体验探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2(02).

[2]徐习军.在远古走向未来的时空隧道里跋涉[J]大陆桥视野2010(06).

[3]卢志海.地域文化主题酒店的设计理念和内容研究[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21-24.

[4]王郦.连云港市旅游资源调查报告[R].连云港:连云港旅游局,2011.

[5]王琼.酒店设计的地域性和文化性[J].室内设计与装修,2010,(06):41-43.

[6]霍圆山.酒店设计文化纵横谈[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1,(09):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