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25 17:24: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日常生活中的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日常生活中的管理

篇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施行)》中,有关五大领域中的社会领域目标中就有一条“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就是要求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幼儿时期的自律性虽然还没有具体地展现出来,但正在孕育着,我们的教育要随时准备催发幼儿自律的幼芽,要在幼儿的认知领域里对幼儿进行培养。

在生活中一些孩子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现象不容忽视。在平常的教育活动中我们也常会发现开展活动时,一开始,幼儿会对提的要求有所响应,但实行一会后,就全乱套了,各自有各自的玩法,规则也就被幼儿们给淡化了。针对幼儿的这一表现,我开展了相关的教育活动。

二、研究目标

通过计划实施,加强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自律能力的培养,让幼儿有更多的提高。

三、研究对象与时间

研究对象:幼儿36人,男17 人,女19人

研究时间:2012年9月至2013年7月

四、研究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谈话法、行动研究法

五、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自我整理习惯的养成。

第二阶段:安全教育中的规则教育。

第三阶段:家园同步共同指导教育。

六、研究成果

总结的自律的几种训练方法如下:

(一)运用生活提炼,结合幼儿自身的知识水平让幼儿学会自我暗示、自我监督。

蒙台梭利曾对幼儿特别是3岁幼儿的心理作出了精辟的分析和准确的判断她认为“当3岁的儿童首次来到学校时,他还是一名处于被击败的边缘战士,对于掩盖其内在天性的事物,他已经采取了防御态度。他在笨拙的运动、模糊的观念和努力抵制避免成人的强制中,形成他的纪律和智慧。”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幼儿自律能力的培养需要的首先是一个能够任其内在天性得以驰骋的自由发展空间;其次才是教师的正确引导,给他们提供机会和消除障碍。

所以我们对幼儿的教育首先要考虑幼儿自身的学习,例如在公开课活动中,幼儿的情绪可能会受到影响。我们可以事先就告诉幼儿“今天,会有一些客人老师来看,小朋友要好好表现给他们看。”这样给了幼儿一定的提示,不会给幼儿太多的新奇,幼儿在活动中对自己的行为会有所控制,不太会过多受旁边其他老师的影响。

(二)让幼儿自己制定规则。

作为幼儿园老师,都有这样的体验就是现在的幼儿越来越难管,“难管”的表现之一就是规则意识差,在活动中不能很好的约束自己,自律性差。而一般的规则都是老师,家长事先都定好的,幼儿只是实行者,很多规则是从成人的角度,有些幼儿根本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在实行会遇到困难,幼儿自律意识也不能很好培养。其实,不妨让幼儿自己试着让幼儿来制定规则。如幼儿抢着玩新玩具经常会碰到,以前常会是老师根据情况帮着解决,但这次我就让幼儿们来解决,就有人提出可以用石头、剪刀、布,谁赢谁玩,被所有小朋友认可,后来幼儿们碰到这事都会用这方式。

(三)树立榜样的作用。

榜样包括成人的榜样作用和同伴间的榜样作用。首先,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幼儿自律行为形成有重大影响。在幼儿游戏、交往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往往只是等候幼儿的召唤,而不是对幼儿过多的干预。从我实际带班情况发现,在我心情烦躁时,特别是教师自律能力差,将自己的忧虑和缺乏冷静的烦恼传染给幼儿时,幼儿那天的表现往往也是烦躁不安的。他们会戏耍材料,不正确地使用玩具,交往时的行为也比较过激。教师烦躁地穿行于幼儿间指导时,幼儿往往也东张西望。因此幼儿教师必须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每天呈现给幼儿的都是最好的,那无疑也会促进幼儿自律意识的发展。其次,家长的表现,要与家长联系,共同指导幼儿。例如在整理玩具上,在家时家长也能让幼儿去尝试。再次,同伴间的互相学习对幼儿来说也是很好的教育,幼儿是很好的模仿者。我们在生活中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特别是大班幼儿,在活动中幼儿跑开了,会有好几个人跟随。所以我们应该为幼儿树立榜样,如在活动中对一些表现好的幼儿,及时向幼儿介绍,这样幼儿就会学习。

(四)发挥“游戏”教育的作用。

游戏在幼儿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其他活动所无法替代的。德国心理学家格罗斯认为:“游戏是为将来生活作准备”。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认为“游戏是让个体不必需的本能动作,为当代的复杂的活动作准备。”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儿童进行游戏不仅对身体有益,而且让幼儿试验自己的能力,知道他们能做些什么,不能做些什么。”这使我们了解到游戏不仅是幼儿的需要,也是促进幼儿健康、智能、道德品质、情感和良好性格形成、发展的条件。

我在实际工作中的观察也有了一些认识:游戏中的交往尤其能促进幼儿自律意识的发展。因为虽然在游戏没有外在的强加的目的,但为使游戏顺利进行,幼儿必须克服困难,约束自己,在与被人交往中调整自己并达到自己的游戏目的,这时教师给与正确的引导和及时的帮助,及时地提出问题促使幼儿主动思考,这样幼儿在思考的过程中会反省自己的在交往中有什么不自律的地方会导致什么。如:幼儿们在完成一份作品或完成一个角色所承担的任务,特别游戏是幼儿主动、自愿的活动,为了实现游戏的目的,幼儿心甘情愿地服从规则、迁就别人的想法、直至最终完成任务,在交往的过程中幼儿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幼儿的自律意识随之增强了。幼儿在自由安静的环境中,从事着一个又一个的游戏,他们专注投入,对他们来说希望的只是安静,这是幼儿自律行为渐渐形成的标志,相信幼儿有能力达到自律。

以上这些是我在实际工作中的真实体会,幼儿自律行为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需要我们每天的坚持。自律是一种良好的意志品质,从小培养将有益于终生,要让孩子学会自律。作为幼儿教师都应该思考和探索着幼儿自律行为培养的方法。

篇2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盐酸多奈哌齐;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

血管性痴呆是由于脑血管因素所致痴呆的统称, 在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1], 患者主要有记忆力衰退、认知功能障碍、日常行为能力受限及情绪失调等表现[2]。为探讨中轻度血管性痴呆有效治疗措施, 作者选取94例患者随机分组后分别给予血塞通治疗与予盐酸多奈哌齐治疗, 结果盐酸多奈哌齐治疗效果显著,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在2012年2月~2013年12月收治中轻度血管性痴呆患者94例, 所有患者均根据中华医学会神经学分会所制《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草案》中判断标准确诊;其中男54例, 女40例, 年龄44~81岁, 平均年龄(67.2±3.5)岁;病程为3个月~4年, 平均病程为(2.3±0.5)年;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7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情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 2方法两组患者在入院之后均给予常规治疗, 主要为降脂、控制血糖、控制血压、改善脑部循环等。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血塞通治疗, 1次/d, 2片/次。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盐酸多奈哌齐治疗, 1次/d, 5 mg/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 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1. 3疗效判定在治疗前和完成治疗后, 根据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及长谷川痴呆量表(HDS)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与认知功能进行评价, 其中ADL评分

1. 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展开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

2结果

2. 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对照组显效20例, 有效12例, 无效15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68.1%;观察组显效24例, 有效16例, 无效7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85.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对比治疗前两组患者MMSE、ADL、H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MMSE、HDS显著升高, ADL显著降低, 且观察组者MMSE、HD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ADL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说明观察组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血管性痴呆是老年人中发病率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3], 对老年人健康及生活质量有严重影响的常见疾病, 具有较高致残率且病程较长, 常会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与经济压力。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为脑动脉硬化, 是在患者体内出现脂质代谢紊乱后, 大量脂肪在血管壁上堆积导致血管管腔变窄且弹性降低, 发生血管阻塞引发脑组织供血不足, 造成脑组织软化、脑细胞坏死, 导致脑组织出现梗死或软化灶[4]。如果患者脑梗死造成皮质大面积梗死, 可导致患者出现痴呆、认知功能障碍等, 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造成严重影响。

血塞通是现阶段血管性痴呆常用治疗药物, 可对患者外周血管及冠状动脉予以有效扩张, 促使外周阻力降低, 降低、减少心肌耗氧量, 促使脑血流量、心肌灌注量增加, 从而有改善患者脑缺血及心肌缺血症状, 然而部分患者在利用血塞通治疗后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并未得到理想改善。已有临床研究揭示, 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及记忆力下降、行为与精神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即是胆碱能神经元发生进行性退变, 且这一理论已经过临床组织学相应研究得以证实。盐酸多奈哌齐是第二代胆碱酯酶抑制剂, 可对胰腺胆碱酯酶介导的胰腺胆碱水解反应予以可逆性抑制, 促使人体内胰腺胆碱水平提高, 强化胆碱神经能的相应功能, 从而促使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认知能力、记忆力与精神均得到有效恢复与提高。本次研究通过对94例患者随机分组, 对照组应用血塞通治疗, 观察组应用盐酸多奈哌齐治疗, 经3个月治疗后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这证实盐酸多奈哌齐对中轻度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治疗效果更为确切。同时, 两组患者治疗后MMSE、HDS显著升高, ADL显著降低, 且观察组患者MMSE、HD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ADL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这一结果说明经3个月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均获取了显著改善, 且其改善程度远高于对照组。对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 两组不良反应均十分轻微, 且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由此可见盐酸多奈哌齐对中轻度血管性痴呆患者治疗时具有较高安全性。

综上所述, 盐酸多奈哌齐对中轻度血管性痴呆患者有显著治疗效果, 可促使患者认知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有效恢复并得到提升, 安全性较高,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邵小鹏.丁苯酞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及对精神心理量表的影响.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22):5601.

[2] 郭明冬.参芎补肾胶囊对轻度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疗效及对脑神经递质的影响.中医杂志, 2012, 53(2):126.

[3] 贾建平.阿米三嗪-萝巴新治疗轻度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和安全性.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7, 40(3):203.

篇3

一、工作目标

1、 认真做好新生家访工作。

2、 认真执行《保育员职责》中每一条规程,做好本职工作。

3、认真协助教师帮助幼儿稳定情绪。

4、在日常生活中要正确引导幼儿认识自己所用的标志和物品,管理好日常生活常规。

5、认真做好家园沟通工作,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6、认真配合保健老师做好幼儿的保健工作。

二、具体措施

1、认真做好新生家访工作,与本班教师共同对每个新生的起居饮食、性格、体质等进行深入了解,以便遇到问题能够有更好的措施来应对。提出我们对家长的要求,请家长鼎力协助和支持我们的工作,例如帮幼儿所用的物品缝上或写上幼儿的名字,并教他认识自己的标志等。

2、认真执行〈〈保育员职责〉〉中每一条规程,管理班上的设备、物品,使室内、室外管理得整整齐齐。做好每日的卫生消毒工作,使幼儿能够在清洁温馨的环境下生活。

3、认真协助教师帮助幼儿稳定情绪,因为幼儿从家庭走进幼儿园的第一步是最困难的,幼儿情绪不稳定会对幼儿园、老师产生抗拒感。所以要把抗拒感变成归属感,就首先稳定幼儿情绪,让幼儿喜欢幼儿园、喜欢老师。

4、在日常生活中要正确引导幼儿认识自己所用的标志和物品,管理好日常生活常规。幼儿进了幼儿园很多物品都是相同的,例如;书包、被子、衣服等。 正确引导他们把自己的物品放到有自己标志的位置上,以免放错拿错。逐步进行幼儿常规教育,教幼儿如何使用餐巾、餐具、茶杯和喝水,教幼儿吃饭不要汤滔饭、不要大声说话要保持安静。

篇4

日常生活审美化启示下的创新

――展现美,传播美

在日常生活审美化过程中,电视娱乐节目应当做美的展现者和传播者,展现中国社会审美泛化的景象,传播美的形式变化信息和美的价值意义诉求。

展现社会精英的艺术作品以及审美理念。在传统意义上,审美主体一般是社会上的少数精英,审美对象一般是精英们的艺术作品。随着审美泛化现象的日益普遍,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的范围都扩大了,审美活动的范围也扩大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略或者抛弃社会精英的艺术作品或者审美理念,而是要更加关注珍惜。在日常生活审美化过程中,我们向更为广阔的生活领域撒播的美更多的应该是社会精英创造的美和他们的审美理念,普通大众的审美活动应该以社会精英的审美理念和审美方式为参照,而不是盲目地反精英、反传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电视娱乐节目应当成为沟通社会精英和普通大众的桥梁。在日常生活审美化过程中,电视娱乐节目要密切关注社会精英的动态和创造成果,通过节目平台及时向大众展现社会精英的艺术作品,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及时分析传达社会精英的审美理念,引导普通大众正确地欣赏美、理解美,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科学地运用美、展现美。

展现普通大众日常生活普遍美化的景象。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特征就是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呈现出普遍美化的景象,中国社会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景象为电视娱乐节目提供了丰富的画面素材,电视娱乐节目要有意识地运用这些画面素材。例如在近几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许多节目都有与之相对的背景画面,这些背景画面大多是实景采集,美轮美奂的高楼大厦、清新雅致的小桥流水、琳琅满目的商品柜台等等,展现了人们生活的小康富足和欣欣向荣。许多电视娱乐节目会邀请现场嘉宾和现场观众,这些嘉宾和观众很多都是普通大众,他们的发型衣着、故事经历和精神面貌等等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大众日常生活普遍美化的景象。此外,浙江卫视《爽食行天下》的主持人走进大街小巷中寻找特色美食,展现了普通大众日常生活中的饮食美;陕西电视台《乐淘淘》的嘉宾和主持人走街串巷,在普通大众中“淘宝”,寻找特色小饰品和日常小用品,展现了普通大众日常生活中的服饰美和小情趣等等。

追求电视娱乐节目审美化。作为美的展现者和传播者,电视娱乐节目自身要追求审美化。在表现形式上,声音和画面要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就要求专业要强、技术要硬、制作要精良;在内容上,要追求真、善、美。首先,美与相联系,所以,电视娱乐节目要先满足观众的,牢牢抓住娱乐的本质;其次,美以真和善为主要内容,所以电视娱乐节目要追求真和善,传播美的内涵,实现审美超越。以真为美的审美特点就是依据客观事实,从普遍事物中找出普遍适用的生产原理,创造更为丰富的物质财富;以善为美的基本特点就是依据社会伦理原则,运用约束功能,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实现对社会关系的文化控制。真和善的追求,往往要在超越否定生物目的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当人面临自然界和社会的巨大威力,对真理的渴望使其见贤思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电视娱乐节目只有通过追求真和善实现了审美超越,才能真正解决普通大众的内在精神需求,才能真正成为大众的心灵港湾,引导大众实现诗意的生存。

审美日常生活化启示下的创新

――发现美,体验美

在审美日常生活化过程中,电视娱乐节目应当做审美活动的引导者和教育者,引导观众改变审美观念和审美方式,培养观众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

电视娱乐节目要引导广大观众改变审美观念。中国大众受传统审美观念的影响,倾向于盲目地英雄崇拜、偶像崇拜、权威崇拜和个人崇拜。虽然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能引导大众向榜样看齐,给大众以方向和动力,但是由于各种条件限制,成功是不可复制的,与榜样的巨大差距、不能实现目标所带来的心理落差造成许多人的精神痛苦和心灵折磨。随着审美泛化的发展,审美日常生活化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美观念,这就是普通大众也可以成为审美对象,普通大众也可以创造美。电视娱乐节目要从观众出发,引导观众改变审美观念,宣扬美无处不在、美就在身边的观念;引导观众热爱自己、热爱生活,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去发现美、创造美。“在现代社会,人类陷入精神危机而停滞了追求的脚步,只有将生活还原给发现美的眼睛,人类才能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极大地享受精神家园的自由。”例如,湖南卫视的《好好生活》和《我是大美人》在节目中就较好地引导了观众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已有的、有限的条件来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和自己的精彩;中央台《时尚街区》策划的花式调酒比赛、花式铁板烧比赛和彩妆创意比赛等等节目,就体现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理念,引导观众在自己的岗位创造自己的精彩,实现自己的价值。一定程度上,现代人的精神危机与其说是一种价值迷失,不如说是一种身份的错位,因此对于现实功利的超越,是主体重塑自我身份、建立健康人生的奠基之步。

电视娱乐节目要引导广大观众改变审美方式。在传统观念里,普通大众认为只有在特定的审美场所才能进行相关的审美活动,如在电影院里才能真正欣赏胶片艺术,在音乐厅或音乐会现场才能真正欣赏音乐,在艺术展览馆才能真正欣赏艺术品,在画廊才能真正欣赏美术作品等等。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审美方式已经被打破,尤其是电视和互联网的发展大大改变了人们的审美方式,人们的审美活动已经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场所和特定的时间,也放宽了许多条件的限制,如收入水平、文化水平等,只要普通大众有审美需求就能进行审美活动。因此,电视娱乐节目要充分利用声画结合优势,积极地引导观众改变审美方式。可以通过细分电视娱乐节目,针对观众的不同需求策划电影、音乐、美术等相关的娱乐节目,在节目中直播、转播或复播音乐会现场、艺术展览现场、体育赛事等;考虑到观众的接受水平,可以为观众解读、解析、评价电影作品、文学作品等,如中央台的《第四审片室》和陕西电影频道的《第四放映室》,不仅为观众播放电影作品,还为观众解读电影作品的叙事方式、人物关系、演员表演等;而电视娱乐资讯节目则可以提前预告电影上映时间和地点,音乐会、画展、体育赛事的时间、进程和地点安排等,使观众能提早安排自己的时间和选择适合自己的欣赏方式等。

电视娱乐节目要有意识地以日常生活为审美对象,并超越日常生活。审美日常生活化强调将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与普通大众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作为审美对象,在审美日常生活化的启示下,电视娱乐节目也可以尝试着从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去汲取素材和灵感。从形式上看,可以根据节目定位选择具有亲切感的主持人,如安徽卫视的《非常静距离》选择具有知心大姐气质的李静;可以将节目演播室布置家居化,如访谈节目《非常静距离》和《今夜有戏》,演播室布置得就像普通家庭的客厅,沙发、茶几等家具随意地摆放其中,背景温馨平和,主持人和嘉宾看似随意地唠家常。从内容上看,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可以将普通大众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历引入到节目当中,江苏卫视便是成功的案例。如江苏卫视的《人间》是讲述普通大众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生存、情感等问题;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展现了普通适婚年龄男女的生活经历与婚恋情感;《欢喜冤家》展现了普通夫妻之间的小问题小摩擦和小情趣;《职来职往》展现了求职者的学习求职经历和普通的职场生存法则。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具有重复性、平庸性、非创造性和不完满性等基本特征,由于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人们的日常生活总是处于一种有限的、片面的、被割裂的甚至是异化的状态。电视娱乐节目是一种创造艺术,不能照搬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而是要结合自己的特点,运用电视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段,去粗取精,合理包装,实现审美超越。

电视娱乐节目要充分发挥审美教育功能。审美教育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来培养人正确的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审美日常生活化过程中,电视娱乐节目要充分发挥审美教育功能,培养观众正确的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并以寓教于乐的方式逐步提高观众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首先,电视娱乐节目要努力了解观众,了解观众的审美心理结构、审美水平现状、审美方式和审美接受特点等,要积极引导观众形成对美的感受、理解、评价、鉴赏和创造的良好心态,既不能曲高和寡,也不能盲目流俗;其次,电视娱乐节目要致力于开发观众的智能和智力,精心地设置节目环节,有意识地引入益智性、挑战性、创造性等娱乐元素,培养观众逐步形成丰满的、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思维品格,在游戏和娱乐中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后,电视娱乐节目要通过真和善的节目内容,潜移默化地陶冶观众的道德情操,并通过宣扬绿色的娱乐文化来培养观众文明健康的生活情趣。电视娱乐节目充分地发挥审美教育功能,不仅可以促使观众在不断开拓新的审美境界中获得心灵自由、人格完善和主体创造性的高扬,也可以为电视娱乐节目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障碍。

中国社会审美泛化还处于初级阶段,仍以美的形式的泛化为主要特征。因此,电视娱乐节目在创新中要循序渐进,正视中国社会审美泛化的现状,充分考虑此阶段观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水平特征,不能不顾实际盲目追求超越。电视娱乐节目创新既要发挥主动性积极引导中国社会审美泛化进一步深入,又要充分考虑审美泛化的发展规律和中国社会审美泛化现状对节目创新的制约。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

栏目责编:曾 鸣

参考文献:

篇5

1.加强联系,共同管理

学生的安全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校园活动中,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离开校园的生活中也能够受到安全教育的影响。班主任在这方面应该主动与学生家长以及学校的其他老师加强联系,让家长和学校领导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以防止事故的发生。初中学生在这一个年龄阶段会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很容易做出一些影响自身安全的行为,因此从各方面同时对其进行监督和防范是非常必要的。

2.利用班级活动进行安全知识教育

班主任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定期的班级活动,利用主题班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藏族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常常会出现许多安全事故,可以让出现过安全事故的学生进行现身说法,让学生亲身体会自身安全的重要性,同时班主任可以对学生讲解如何防止这些安全事故的发生。通过集体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并发现存在于自身周围的安全隐患,让学生能够意识到身边的不安全因素何在,以及如何去防止这些安全隐患所带来的危险。还可以带领学生熟悉校园内的环境,对其告知在校园中容易形成安全事故的行为,在实地中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同时还可以开展如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安全演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到如何防范自然灾害和在灾害发生时应该采取的自救措施。同样的,开展人工呼吸、烫伤救护等内容的训练活动,让学生掌握处理紧急状况的技能,初中学生在这一阶段心智尚未成熟,在处理紧急事故时常常会慌乱,因此班主任应该悉心指导,教育学生在出现突发状况时保持冷静选择合理的做法。

3.引导学生自主管理

班主任不能随时都陪伴在学生的身边,因此让学生自觉地相互监督是十分必要的。从这方面来看,可以成立起小组,让学生自主地制定出班级的安全守则,督促学生自觉遵守这些守则。同时选举出班级安全的负责人,轮流对班级的安全情况进行观察,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向班主任进行汇报,定期对班级的日常情况进行总结,对班级的管理办法进行及时地改善。建立起学生的自我评价体系,定期召开班会,让学生对自己出现的行为进行自主的评价,寻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隐患并及时对其进行督促教育,以消除安全隐患。对于表现好的学生要进行及时地表扬,以激发和保持学生安全意识的积极性,对存在不安全行为的学生也要进行严肃的批评并及时矫正。只有学生形成了自我管理的意识,才能够更好的对其进行安全教育,保证学生的安全意识得到加强。

4.将安全教育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初中学生的安全意识较为薄弱,往往会认为一些小事不会对自身安全产生太大的影响。而班主任应该注意教育学生“安全无小事”的道理,将安全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意识到安全防范就在自己身边的道理。注意随时随地提醒学生要注意的安全知识,告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安全隐患,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安全知识讲座和观看安全教育的相关的资料。班主任应该保持耐心,除了在教学活动中以外,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也要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自己身边的安全隐患,保证自身安全不受到威胁,许多的安全事故都是发生在课余时间,因此在课余时间的安全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在校园以外,班主任还可以对学生的家庭进行家访,了解学生的课余生活,并提醒学生注意自己在家庭生活中也要保持安全防范意识,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二、总结

篇6

一、学校生活的日常性及其德育教育作用

1、学校生活日常性首先是儿童天性的表现。年龄较小的儿童其生活本身就具有日常性,他们还不适应制度化的生活。踏入学校以后,在不得不过的制度生活中,他们的天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抑和阻隔,但儿童时刻都在寻找时机释放自己的天性,在这种制度生活上涂上儿童的、日常的色彩。从另一角度看,儿童不可避免地要将学校之外的日常生活带入学校生活之中,在学校生活中表现出日常生活的惯性。比如,学生好动,贪玩的等习惯都是与生俱来的。正是因为在日常性的生活中,人的本性得以,使人与人得以真实相会,避免了诸多遮蔽、掩盖和面具。

在学校生活中,儿童本性的显露使得学校生活有了日常的色彩,这就给我们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德育内容。首先,就像动物在一定范围内留下自己的气味使之成为“自己的”的一样,儿童在相对刚性的学校制度生活中留下一些日常的色彩和气息。其次,学生在学校中显露的本性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各种品性的儿童无遮蔽的相互作用,通过暗示和接受暗示、非反思等机制,道德教育与道德学习悄然发生。第三,在日常性的学校生活中,儿童将自己的“本质”对象化、外在化,但这一过程不会是单向的,对象化的同时也有“内在化”,外在的环境和人必然会与外在化的“本质”互动,进而丰富、发展这一“本质”。

基于这样的原因,学校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必须考到学生个体的特点、顾及儿童相互的影响,设计教育内容、活动形式就要符合儿童身心特点。树立榜样要典型,看得见摸得着。

我校尝试的《校园之星》评比制度,根据小学生特点,设置“智慧之星、文明礼貌之星、爱护公物之星、遵纪守法之星、环保之星”。实行周评比登记,月推选班级之星,期末汇总,产生6个校园之星,树立各方面的典型。改变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好学生唯一标准的片面做法。教育效果明显。

2.日常性与道德时刻照面

学生在学校,其实是生活在各种制度中,制度是人与道德之间的一堵墙,使得人与道德“隔墙相望”,不能直接照面。在制度生活中,人在一定程度上并不与其他人发生直接联系,而是与制度发生直接联系,通过制度再与他人发生间接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人及道德就在一定程度上被屏蔽了。在日常生活或具有日常性的生活中,制度这堵墙基本上是不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直接相联系,人与道德也是时刻照面的。在学校生活中制度和理性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主导调节因素不同,日常生活中道德和情感则是主导的、直接的调节因素。在具有日常性的学校生活中,儿童将他人当作是与自己一样的人,这就必然导致对他人的“感通”与尊重,而这正是道德发挥作用的方式。当然,这种与道德的时刻照面,或者说对他人的“感通”与尊重,有时并不一定是刻意为之的,可能以自动化的、习惯化的不假思索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恰是道德与人融为一体的一个阶段。因此,品德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全体,需要规范的却是个体不符合要求的行为。

我校每期均要进行规范、守则教育月活动,并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如班级《学习、纪律、安全公约》、《五有五无》、《学生一日常规》要求等,就是根据各班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把品德教育制度化,从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3.日常性与教育的无痕性

正是因为学校生活的日常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儿童天性的自然显露,并以道德作为调节彼此之间关系的主导因素,所以学校生活所具有的日常性对师生人格的孕育具有无痕性。这种无痕性有两层含义:一、不是有意为之的;二、接受影响也是不知不觉的。大家在一起生活,虽然不可避免地会对别人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但生活的目的在于生活本身,而不是为了教育别人。另一方面,每一个人都在这种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着各种影响和教育,虽然这种接受由有主体非自觉的选择和过滤。

学校坚持对教师进行师德师风教育,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要求教师一定要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就是因为每个人都是别人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榜样更有是无群的力量。这是日常性与教育的无痕性有机结合的有效实践。

二、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学校日常生活的道德教育作用

1.有所不为

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倡导一种自觉的活动,强调在各个方面的主动作为,这正是学校教育的独特作用之所在。但学校教育这种作用的发挥好像已经过了头,就像我们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府部门,什么事情都要管,什么方面都要操心,结果是该管的没管好,不该管的则管得更乱。

学校教育“所不为”的方面很多,包括:

(1)个人交往。个体儿童在学校中会自然交往,与一些儿童比较亲密,与另一些儿童相对疏远,这都是正常的现象,学校教育最好不要横加干涉,搞什么“传帮带”、“结对子”一类的“搭配”活动。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在个人交往中也有自己的自然的、不自觉的选择,何况儿童?

(2)自由支配时间。现今的学校教育将儿童的时间切割成不同的块分给不同的学科,再加上各种补习活动,属于儿童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就是本该属于儿童自由支配的课间和家庭时间,也被学校教育过多侵占了。这种侵占导致了儿童生活的“空壳化”,导致儿童生活中日常性的流失,导致儿童与日常性相关的个性发展的障碍与缺失。

(3)日常生活的范式。儿童的日常生活有自己的自然范式和伦理行为模式,学校教育对此应该持尊重的态度,不能用自己所倡导的生活范式和行为模式来规训、宰制儿童的日常生活。

(4)儿童游戏与语言方式。儿童有自己发明创造的游戏和语言方式,成年人不能以自己喜欢与否作为标准来进行取舍与改造。只要不出现危机和伤害,学校教育可以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

“有所不为”并不意味着对儿童的日常生活和交往视而不见,学校教育应该对儿童的这种生活方式有所了解,并从中发现问题,为教育干涉提供依据和时机。儿童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将自己的真实感受和自然行为方式表露出来,这是学校教育了解真实的儿童的机会。

2.学校教育“有所为”,是指:

学校对日常生活中的儿童的了解不能采取监视等制度化的方式,应该走日常的路子,即在与儿童一起过日常的生活中加以了解。

对儿童日常性的生活总体上应顺其自然,但也并不排斥适度干预。但干预应该用在问题和危机出现的时候。比如,儿童在日常交往中受大众传媒和成人世界的影响,可能会给同伴取各种各样的外号,这种外号对一些儿童的伤害有时可能超出我们的想象,这时候,干预是必不可少的。当然干预并不一定都是直接干预,也包括对制度化的学校生活的反思。比如儿童语言交往中出现了说脏话,污蔑别人等,这种情绪倾向时,教育者就应该反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3.对日常形式的借用

篇7

一、开展体验式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兴趣是人类开展活动的主要动力,具有较强的推动性和指向性。可以说兴趣与人的智力、能力没有任何关联,但是会对人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效果。阅读是一种获取信息的心理活动,这一活动的过程将会涉及思维变化、能力活动等多方面因素。学生对未知的渴望,让学生体验整个阅读过程,将大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旦被激发,学生自身的阅读方式就将从被动转化为主动,积极活跃地投入阅读当中去,学生日常的阅读量也将会直线上升。当然,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是需要教师的帮助。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体验式阅读,将阅读教学质量看作自己的教学目标来认真仔细地对待。根据教学进度细化教学方案,努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动力,根据课文内容营造一个体验式阅读的氛围,例如,在阅读有关黄河的文章时,教师则可以使用多媒体软件向学生展示几张黄河的图片或者是几段黄河的视频,让学生认识到黄河的壮阔景象,同时使用高昂激情的声音引导学生开展阅读,将黄河的壮阔充分展现出来,进而让学生融入阅读过程当中,好似自己就站在黄河边上一样。

二、落实生活化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国民必须多读书读好书。”因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阅读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或学校当中,教师的阅读教学目光应该放的更加长远,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自主地寻找好的文章或文学作品来进行阅读,并且让周围的同学宣传作品的内容,在学生的实际生活当中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以促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阅读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就是说日常生活中的自主化阅读才是学生兴趣的体现,若只是在课堂或校园当中表现出积极阅读而在生活中却对阅读不感兴趣,那么兴趣培养工作也是不成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让学生终生受益,“活到老,学到老”是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遵守的阅读原则,知识总是在不断进步,新时代的文学作品非常值得我们去了解。

三、开展书香校园活动,扩大阅读气氛

人类是群居性动物,往往一个群体内有多个人在做同一件事,那么整个群体也将慢慢受到感染并加入当中。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联合学校的多个教育和管理部门开展书香校园活动,在整个学校内部开展大范围的阅读教学活动,扩大以班级为单位的阅读氛围,尤其是在新时代的环境下,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通常一件事参与的人越多,那么学生也必将受到吸引,在了解之后也必将积极参与到当中去。另外,教学氛围的扩大也能够让更多好的文学作品融入当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将是这场活动的受益者,长期处于文学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思想也必将受到熏陶,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将逐渐改变,进而让阅读模式得到一定的改善。

四、优化阅读教学模式

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开展的阅读教学活动依然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生硬死板的教学环境和理念让学生的思维不能得到解放,通常情况下,学生只能够了解文章的知识重点,并不能对文章有一个深度的了解。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当前的阅读教学状态改善当前的教学模式,只有人性化、时代化和人文化的教学方式才能够满足当前学生的阅读需求。

总之,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文章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该把阅读教学作为自己的一个教学目标来认真开展阅读活动,相应的教学方式必须行之有效,滞后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必须立即清除。

参考文献:

[1]徐海英.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J].成才之路,2011(07).

篇8

保育老师个人工作计划怎么写?作为保育老师要严格遵守保健医生制定的卫生消毒制度,坚持每天对幼儿接触的物品及时消毒,保持地面干净,保证环境的整洁。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保育老师个人工作计划,供大家参考。

保育老师个人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1、认真做好新生家访工作。

2、认真执行《保育员职责》中每一条规程,做好本职工作。

3、认真协助教师帮助幼儿稳定情绪。

4、在日常生活中要正确引导幼儿认识自己所用的标志和物品,管理好日常生活常规。

5、认真做好家园沟通工作,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6、认真配合保健老师做好幼儿的保健工作。

二、具体措施

1、认真做好新生家访工作,与本班教师共同对每个新生的起居饮食、性格、体质等进行深入了解,以便遇到问题能够有更好的措施来应对,提出我们对家长的要求,请家长鼎力协助和支持我们的工作,例如帮幼儿所用的物品缝上或写上幼儿的名字,并教他认识自己的标志等。

2、认真执行〈〈保育员职责〉〉中每一条规程,管理班上的设备、物品,使室内、室外管理得整整齐齐。做好每日的卫生消毒工作,使幼儿能够在清洁温馨的环境下生活。

3、认真协助教师帮助幼儿稳定情绪,因为幼儿从家庭走进幼儿园的第一步是最困难的,幼儿情绪不稳定会对幼儿园、老师产生抗拒感。所以要把抗拒感变成归属感,就首先稳定幼儿情绪,让幼儿喜欢幼儿园、喜欢老师。

4、在日常生活中要正确引导幼儿认识自己所用的标志和物品,管理好日常生活常规。幼儿进了幼儿园很多物品都是相同的,例如;书包、被子、衣服等。正确引导他们把自己的物品放到有自己标志的位置上,以免放错拿错。逐步进行幼儿常规教育,教幼儿如何使用餐巾、餐具、茶杯和喝水,教幼儿吃饭不要汤滔饭、不要大声说话要保持安静。

5、认真做好家园沟工作,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多些利用电话跟家长反馈幼儿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的情况,多些询问幼儿在家的情况。和家长共同努力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6、认真配合保健老师做好幼儿的保健工作。做好季节性流行性传染病的预防措施,配合班上老师每天观察幼儿情绪、食欲,对体质较弱多病的幼儿特别照顾。观察幼儿每天的大便并做好记录。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建立自我保护意识,不追逐、不随意离开集体,要注意安全。

保育老师个人工作计划

1、进一步完善各项卫生、安全制度,健全各条线管理网络,加强食品从业人员管理建设,结合本园实际情况,强化规范操作流程,做到有章可循,确保幼儿食品卫生安全。

2、加强保育队伍建设,树立全方位保育观念,逐步提高保育质量。

幼儿园保育工作计划具体措施

1、本学期教师保育工作的具体要求,以面向全体幼儿发展为中心,突出幼儿一日生活环节的保育工作,并施以保育对策,保教互相渗透,使保教相结合的原则真正的得以实现。

2、认真执行晨检制度,不流于形式,做好晨检及全日观察记录,班主任做好交_工作,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并做好记录。

3、宣传健康知识,积极做好疾病防治工作,加强环境及物品消毒并做好相关记录,有效预防控制秋冬季节各种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与发生。

4、提高营养员的政治思想、业务素质,强化规范操作,树立正确的服务观和质量观,定期组织食堂人员学习有

5、每周对保育员进行一次业务知识学习或技能操作活动,使他们能在思想及业务上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6、加大检查力度,对新手加强操作指导,完善保育员奖惩细则,奖勤罚懒,做到奖罚分明(每月一次大检查),使保育工作质量有明显提高。

7、坚持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创设良好的设施条件,协助后勤部门加强安全检查,把每周一作为安全检查日,确保师生工作、生活的安全。

8、做好特殊儿童的资料积累,加强与家长沟通,平时在午餐、午睡、运动等环节中加强保育,并给予特殊照顾。

9、定期同园长室检查老师在一日活动中的保育工作质量,坚持执行家访制度,对连续3天不来园的幼儿,做好家访,写好缺席记录。通过评选文明班等途径,促使老师不断增强幼儿保育工作。

保育老师个人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1.以学园工作计划为目标,认真贯彻《纲要》精神,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与政策,积极参加园里举行的各种政治学习活动,努力提高自己政治素养。

2.严格遵守《保育员的职业守则》,认真学习保育知识,不断提高保育质量。

二、主要工作

1.清洁卫生习惯

养成饭前便后及手脏是洗手的习惯,学习自己卷衣袖,在老师的指导下会用香皂,不咬手指,不把玩具放入口中,用毛巾洗脸,保持衣服整洁。

2.良好进餐习惯

要安静愉快进餐,坐姿自然,正确使用餐具,(左手扶碗,右手拿汤勺,喝汤时两手端碗)养成细嚼慢咽,不挑食,不浪费,不用手抓菜,不剩饭菜,不掉饭,不弄脏衣服等,克服幼儿的依赖性,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认真做好食谱介绍,以提高促进孩子食欲,培养良好饮食习惯和有规律进食。

3.有良好睡眠及穿脱能力

能安静就寝,睡姿正确,不蒙头睡,学习独立,有序的穿_服,鞋袜及所放的固定位置。

4.良好学习环境

坚持每天的消毒工作,餐具、用具、玩具用84消毒液消毒,床上用品勤洗换,保证每月都晒足够阳光。使孩子在整洁舒适的环境中健康成长,为幼儿营造通风、干净、温馨的学习环境是我的责任和义务。

5.配合老师开展教学活动

做好课前准备,配合教师开展各项游戏,协助管理好班上的纪律,让老师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协助组织户外活动,做好护理工作,(厕所、喝水、适当穿衣服等)。

6.做好家长工作

及时向家长汇报幼儿在园内的生活及身体情况,利用放学时间多与家长沟通,多征求听取家长意见,让家长配合老师开班上教学工作。必须尊重家长,热情服务。

7.团结协作

教师和保育两者配合,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常常沟通,一同探讨保教工作方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互相关心每一个幼儿,使孩子健康成长。

篇9

【关键词】班主任;创新性;主动性;全面发展

在整个大学教育中,学生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以及为人处事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改变。受当前经济社会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无法顺利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在影响自身就业的同时,还对其今后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班主任作为班级活动的组织者与管理者,其一举一动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影响。在此,本文从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加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指导以及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等四个方面出发,针对大学教学中,班主任素质的提高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做以下简要分析: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受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经常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在步入大学后,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放松,一些学生在没有教师的“约束”下,学习主动性完全丧失,在影响自身学习的同时,缺乏必要的自觉性与主体性。再加上刚刚步入大学的学生,其认识社会的程度不高,思维模式比较单纯,一旦树立了错误的思想观与价值观,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今后的学习与生活。班主任作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除了注重学生学习外,还应充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质量。

二、加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力量源泉,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核心,能否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不仅关系着我国社会的迅速发展,还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我国民族的进步,因而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大学班级管理中,大学生的行为举止以及思想认识比高中时期成熟了很多,但在社会经历以及社会生活中仍居于薄弱环节,其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班主任结合着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学习状况进行培养。与其他年龄段学生不同的是,大学生具备青年人的朝气与活力,在从事一项活动时会投入大量的激情。班主任若能结合着大学生的这一特点,对其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在长时间的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由此就需要班主任在培养的过程中,能够结合着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及性格特点,制定出科学、完善的培养体系。其次,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结合着学生的日常生活,适当的对学生进行指点,使其在学习生活中养成积极探索的习惯,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探索。最后,学生在创新的过程中,应坚持自身的立场,确保创新的实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创新的价值。

三、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指导

班主任作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良师益友,除了在学习上指导学生外,还应在生活上帮助学生,在取得学生信任的同时,还应对学生的思维、价值观念以及道德素质进行指导,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而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指导的过程中,首先,结合着学生的实际状况及个人的生活模式,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坚持“以理服人、以德服人”的指导理念,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态度,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其次,班主任在指导的过程中,要明确“指导”与“教授”的不同,指导的核心在于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思维方向,在学生独立探索的过程中为其“指点迷津”;而教授的核心则在于教师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前者为主动学习,而后者为被动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最后,班主任在对学生指导的过程中,还应结合着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及思想认识,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与之相符的指导模式,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四、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受我国传统教学思想“学而优则仕”的影响,大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前,所接受的教育多为传统的“成绩”教育,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将重点放在考试成绩上。在大学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摒弃传统的“成绩”理念,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充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在实践操作中深化理论知识理解。与此同时,在大学班级管理中,多数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叛逆心理,针对这种状况,需要班主任教师结合着学生的性格特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对学生开导,使其在认清事实的基础上,端正自己的思想观念。在提高自身道德素质的同时,还能端正自身的思想观、价值观。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受经济利益的诱惑,一些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起了错误的思想观念,这些观念在影响大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同时,还对其今后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这就需要班主任教师能够在日常班级管理中,结合着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及大学生的实际性格特点,积极的创新班级管理,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还能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观,使其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在提高大学生综合发展素质的同时,还能为我国社会的进步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巧云.浅谈新时代班主任所具备的优良素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6) .

篇10

关键词:道德教育; 有限性;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5-0115-03

目前,有许多人认为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不尽如人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实,从某种角度讲这是以“神话”的眼光看待德育现实的结果。教育不是万能的,同样,德育也不是万能的。只有给德育松绑,破除德育“万能”的神话,去除许多它所无法也不应承担的重负,才能还原学校德育的真实面貌。本文就是以德育的有限性作为论证的前提,来探讨提高学校道德教育实效和有效性的问题。

一、学校德育作用有限―― 一个研究的视角

当前,学校德育实效低的说法似乎已得到许多人的认可,这可从学术界分析德育实效低下原因的论文数量上得到证明。为什么会得出学校德育“实效低”的结论呢?其实这里隐含着一种即使是研究者个人也没有觉察到的传统的教育文化观和道德教育评价观,即历史上的“道德教育万能”论。在我国,对道德教育的作用的夸大,直至“道德教育万能”的观点有着深远的历史发展轨迹,[1]这也是我国许多民众认为道德教育对人的品性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决定性作用观念的深刻历史根源。按照这种理解,既然道德教育具有如此之大的作用,一旦现实生活中出现了类似知行不一或道德滑坡的现象时,人们就会指责学校德育“实效低”,认为德育应对此负责。但是,学校德育真的能把所有的责任“来扛”吗? 它对于培养个体的德性和社会的德性是不是无限可能的?其实,这是一种“神话”化的道德教育。“因为对道德教育功能的神话般推崇和幻想,往往造成偏执、狭隘而极端的道德教育功能论,它往往强调惟一虚幻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而忽视了多元的价值,使道德及道德教育变成了绝对的命令。”[2]应该说,对于“德育万能”的理解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人们对德育所抱有的期望从一开始就具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成分,德育的作用其实是有限的,这是因为:

1.德育的作用限度与学校德育自身因素如德育的地位、德育结构、德育影响特点等有关

首先,历来无论是在推动社会发展中还是在学校教育工作中,道德教育都被赋予了“核心”和“首要”的地位。然而,在部分学校领导重视、文件强调贯彻在现实中却是德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首位”成了次要地位。从德育结构上来说,德育的内容和方法受制于指定的教育目的。作为一个系统性概念,道德教育目的不应该只偏向于社会或个人,但从总体上看,现行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对个人生活幸福与德育的关系强调得不够,仍然是以社会本位为主的德育目标和目标体系,这是与德育追求人性卓越和美好生活的内涵是背道而驰的。

学校德育内容影响德育实效还表现在所教授的伦理规范之于道德教育的困境中。伦理规范给出了一些貌似普遍有效的劝导,它为学校道德教育提供了现实的、具体的、可教授的内容。但是,伦理规范自身不仅存在着内在的局限,而且面临着外在的社会变迁的挑战,由此带来的是深刻的社会道德失范问题。再加上价值多元化的影响,这就更增加了道德教育的窘境。

现代德育是知性德育,知识德育、思维德育和知化的教育是知性德育的重要表现形式。[3]与这三种形式相联系的德育方法其道德性都可存疑。与之直接联系的灌输式教学、道德思维能力训练和知化的、弃德的教育都成为影响道德教育有效作用的负面因素。在德育结构中除了德育内容、方法外,教育者的教育追求、教育态度、自身素质和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自身意愿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德育作用的发挥,使其显现出有限性特点。

再次,从德育的影响特点来看,可以分为三类:第一,从影响的形态上分为显性影响和隐性影响;第二,从影响的时效上分为即时性影响(效果)与延时性影响(效果);第三,从影响的向度可以分为正向的影响与负向的影响,或者称为正效应和负效应。“如果说德育即时效果的显现和德育正面效果的存在明显而积极地证明德育的作用,也正是人们对道德教育的存在充满信心的理由的话,那么德育的延时效果和负面效应的存在就从相反的角度提醒我们,需要认识到德育影响在学校教育中的局限性。”[4]

2.有限的道德生活养成学生有限的道德教养

前面我们是以学校德育自身为视角来阐述它的有限性,如果我们把视野置于人的全部社会生活和人的全部生命历程,把人在学校的生活与其整个生活对比着看时,对于人所受的学校的道德影响,其有限性可能会愈加明显。

从个体的角度来说,道德先于人的存在,人的道德性是在后天的生活中获得的,其生成和发展是以人的全部生活过程为依托,尤其是在日常生活的自然过程中发生。人是社会的人,学校生活只是个人生活领域的一部分。个人在接受学校教育包括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接受着来自家庭以及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因此,学生个体道德素养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而且社会生活的影响合力要远远大于学校非常有限的生活境域施加的道德影响。一个人能否接受学校道德的正面教育,在具体的日常生活中会做出何种道德行为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经典德育理论认为个体道德结构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其中“知”,位于首位,对于道德行为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即使是道德知识――在经验中获得并经过检验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教的。因为道德知识具有境域性。任何一个道德原则随生活情况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条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所以学校教的道德知识对道德行动的指导是非完全性的、非对象性的,所学的不一定有所用,所学的也不一定适用。同时,道德观念具有个体性。在日常生活中对个体行为起作用的是个体性道德观念和道德意识,它们支配着个体行动态度、行动策略。从这个意义上讲,存在于个人道德上的个人知识不是教得来的,是靠个人在具体的情景中、具体的文化环境中自我建构和习得的。由传授而来的道德知识、经验对道德行为不起决定性指导作用。“德育所能做的事情其实很有限,它只能是提供一种有利于道德生长的价值引导环境而已。”[5]

我们不能预期“知”之后必然会是“行”的出现,德育与个体的道德行为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因为人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这些非理性因素的生长必须有日常生活世界的土壤。人的行为是一个复杂系统中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个体是否会做出一定的行为取决于很多因素的影响:价值观、情感、需要、经验、血气等等。在这种情况下,道德行为就具有了不确定性。

二、德育有限作用下学校德育实效性提升

德育的作用是有限的,但并不表示它是无用的,或者主张把学校德育废除,如果这样做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在有限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或有效性,还有待于转变观念,从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等方面寻找新的着力点。

1.德育时空的延伸与拓展:日常生活德育与非日常生活德育的统一

德育回归生活世界是近几年来道德教育领域取得的一个共识,是道德教育的新取向,“是对以往和现行的以割裂、知性和技术化管理为特征的德育范式的转换与超越”。[6]生活德育论认为,生活与道德是一体的,生活是道德得以成长的土壤,离开生活,道德将无法进行,迷失方向。道德教育要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最后要回到生活。“不应该把道德看成是目的本身,而应该看成是通向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7]

生活是整体性的,但生活可以作相对的领域划分: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作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教育的机构,学校是以制度化的方式运作的,因此,学校生活从总体上看是一种非日常生活即制度生活,现行学校德育也是一种制度德育,如有专门的德育课程,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德育,有专门的德育活动。

学校德育主要关注制度、组织形式下的教育,却忽略了学校中日常生活的教育。在制度之外,学校日常生活中还有大量精神的、心理的、感情的非制度的人际交往与互动需要去进行体验与感悟,包括学校核心道德价值取向的形成、良好教育气氛的孕育和健康同伴关系、同伴群体的建构等,这些同样是道德教育的切入点与生长点,是生活中道德教育的用武之地。学校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教育主要是指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使道德内化,使德性提升。日常生活有三个基本的层次:消费生活、交往活动、观念活动。学校中大量的日常交往都属于日常生活的范围,如同学之间的交往与互动,一个学生与另一个学生友好交往,往往不是出于理性和功利的思考,而是出于自然的情感。再比如师生之间在制度外的交往与互动,不再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而是作为平等的朋友的身份出现,这必然会带来双方的理解与尊重,而这正是道德发挥作用的方式。因此,我们不能只注重学校中人与人之间的制度关系,而忽略了以伦理道德为调控的许多人与人的交往与互动。

2.德育内容的转换与定位:学会自主选择,回归美好生活

现行德育内容主要是一种道德规范的教育,但是,道德规范知识无法指导人们的道德行动的正确性。道德生活是诸多可能的生活,现实生活中充满着各种道德现象以及各种道德选择,因此,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在现实道德生活中尤其重要。正如麦金太尔所说“真正有美德的人的行为却是以正确、合理的判断为基础的”。[8]“在有德性的人的生活中,判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在那些单纯守法或循规蹈矩的人的生活中,判断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作用”。[9]尤其是在价值多元的社会转型期,一个人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有鉴于此,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定位于道德选择教育。道德选择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提高学生对美德的识别,进而为学生的道德选择做准备。但是这样做的目的并不应着眼于促使学生更加道德或具有美德,而是让他们知道何为道德上的对错与何为好坏,进而为提高道德反省与谴责能力以及为学生的道德选择提供知识上的准备。道德选择教育也应在生活中进行、为了生活,最终回到生活,通过道德判断和选择教育,让学生了解生活的多面性,进一步引导他们热爱生活,欣赏、追求生活的美感,过有道德的生活,寻找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而且这种教育可以避免理想化和空洞的说教,避免德育的乏力,增强生动感、真实感和实效性。

在学校中进行道德选择教育,学校可以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一种经验上的个体道德体验。当然,这种体验总是有限的,包括它的效用也是有限的,因为学校不同于社会。美德的获得靠课堂教育是不够的,人性中的美德要靠体验获得,仅仅靠说教或教师个人的魅力是非常单薄的。

3.德育方法的内外互动:道德学习与对话、交往

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学习主要通过接受暗示、反思、模仿等方式进行,学校教育生活中的道德学习是建立在对传统道德教育的反思之上。“道德学习”和传统的“道德教育”的区别,在于它主要不是使学生随着教师的“教育”听话和行动,而是教师随着学生的“学习”而教育。首先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多从学生的角度想问题,从学生的处境来体察其思想和行为,理解并尊重学生的选择,理解并认可品德表现的不同风格。其次,道德规范的学习需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道德体验。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自行约定自己遵循的行为准则。这样的行为准则不但贴近他们的现实生活,同时又符合他们的意愿,因此,遵守起来会更富有成效。更重要的是,由于道德与生活的内在联系,要求道德学习要植根于生活之中,直面生活的问题和困境,而不是隔离生活,在知识的“真空”中进行。要营造道德生活,让学生的道德生命浸染在道德生活之中,促进道德生命和谐、均衡地发展。比如营造一个民主的课堂气氛,塑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和优良的校风,组织丰富多彩的道德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方式,使学生从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中走出来,以道德主体的资格建构自己的道德生活和道德面貌,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当然,在学校教育生活中,道德的形成虽然是通过主体自己的学习而不是他人教授的结果,但由上面的论述也可以看出教师、制度、组织发挥作用的方法应该调整和创新,与个体的道德学习实现内外互动。与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和疏离的师生关系不同,师生之间应该加强对话与交往。构建师生交往机制的目标应是在师生间形成“我们关系”,达到主体间的相互理解,在兼顾教师个体发展的同时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理念的更新,树立新的教育观、师生观;从策略的角度拓宽交往的渠道、使交往制度化。

参考文献

[1] 喻学林,杜时忠.“德育万能论”:历史留下的一面镜子[J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35.

[2][4] 喻学林.学校道德教育的有限性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7:48,122.

[3][7] 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1,186.

[5] 檀传宝. 德性只能由内而外地生成[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3):22.

[6] 潘希武.学校道德教育的路径转变与作用界定[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2008:7.

[8][9] 麦金太尔.追寻美德――伦理理论研究[M].宋继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280,150.

收稿日期:2011-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