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成就范文

时间:2023-10-25 17:24: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艺术成就,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艺术成就

篇1

文化艺术档案既是民族文化、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国家文化艺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文化艺术档案工作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开拓性的进展。近年来文化艺术档案工作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局面,在文化艺术活动中形成的文字、声像、照片、实物等不同载高校开设文化艺术档案课程的探讨广西财经学院文化传播学院 李 琳体的文化艺术档案收集整理进展顺利,为国家存留了极其宝贵而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地文化部门收集、整理、保存了数量可观的文化艺术档案,并已在艺术生产、艺术教育、艺术研究、文化交流和社会文化工作等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高校开设文化艺术档案课程,有利于充分发挥文化艺术档案价值,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艺术素质。在加强高校文化艺术教育背景下,开设文化艺术档案课程也是积极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文化艺术课程的一种有益探索。

二、文化艺术档案课程的相关内容

开设文化艺术档案课程是学校开展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课程目标主要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艺术观,提高大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开阔视野、拓展思维,使其身心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结合课程目标和文化艺术档案特点,文化艺术档案课程可主要包括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和文化艺术档案鉴赏两部分教学内容。

(一)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知识

为了能够更好地利用文化艺术档案,学生应初步了解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知识。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包括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内涵十分丰富,课程应使学生主要了解文化艺术档案的收集活动、整理方法和利用检索。文化艺术档案收集活动是丰富文化艺术档案藏品的重要途径。学生了解文化艺术档案的收集活动,特别是熟悉了解各类文化艺术档案的归档范围,能够初步判断在文化艺术活动中形成的哪些艺术材料具有保存价值,有利于增强文化艺术档案收集保护意识,促进国家宝贵文化财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传承。文化艺术档案系统化整理便于科学管理。从文化艺术档案发展的特点出发,了解文化艺术档案整理的方法和标准化要求,了解对文化艺术材料进行系统分类、组合、排列、编目和数字化处理等工作,可以使学生从中了解文化艺术生产规律,便于迅速地从浩瀚的材料中找出需要利用的内容,提高利用效率。如文化艺术档案要以剧(节)目或艺术活动为单位进行整理。一台剧目必然有编剧、导演、演员、作曲、舞美设计、宣传评论等不同载体的材料,这些材料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一套完整的艺术作品,不能因它们各自的作用和特点而将这些材料任意分割成若干类别进行组合。了解了文化艺术活动材料的完整性和成套性,学生利用文化艺术档案时会首先想到按剧目中某一项目和活动来进行查阅。文化艺术档案利用工作是文化艺术档案馆(室)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手段,是整个文化艺术档案工作中最有活力的环节。为了更好地使用文化艺术档案资源,学生应了解文化艺术档案馆(室)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借阅、复制、展览、编纂档案文献等各种服务手段。同时,学生还应了解各种档案检索工具,能够利用目录、索引、指南等档案检索工具查找文化艺术档案。

(二)文化艺术档案鉴赏知识

根据课程目标,文化艺术档案鉴赏应是文化艺术档案课的核心内容。文化艺术档案鉴赏主要是对业务类档案的鉴赏,其中可选择艺术表演档案、文学创作档案、美术、摄影档案、社会文化艺术档案作为主要专题内容。艺术表演档案是在戏剧、音乐、舞蹈、杂技、曲艺、电影、电视等各类艺术形式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档案。艺术表演档案鉴赏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剧目档案,主要是戏剧、舞剧、歌剧等表演单位在创作、设计、排练、演出各种形式的剧目过程中形成的档案。(2)曲目档案,主要是曲艺、音乐演出单位在创作、设计、排练、演出曲艺、乐曲(歌曲)过程中形成的档案。(3)节目档案,主要是歌舞、杂技演出单位创作、设计、排练、演出歌舞、杂技节目过程中形成的档案。(4)影视档案,主要是各类电影制片厂和其他电影、电视制作单位在创作、设计、摄制影视片过程中形成的档案。艺术表演档案的内容比较多,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成套性很强,如一个剧(节)目的创作过程中所形成的档案,包括剧本、曲谱、舞美、灯光、服装、化妆、音响、道具、剧照及其他方面的大量有关材料,这些材料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根据艺术表演档案的特点,在文化艺术档案鉴赏教学过程中,应以艺术表演活动为项目单位开展专题教学。文学创作档案是文化工作者在各种文学创作活动中形成的全部材料。文学创作档案鉴赏可包括文学本(手稿与印刷本)、创作素材材料、采风材料等内容。美术、摄影档案是各类美术、书画、摄影单位和个人在创作、设计、绘制、摄影过程中形成的档案。档案鉴赏内容可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民间美术、书法篆刻、美术和摄影展览等。社会文化艺术档案主要是各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在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档案鉴赏内容可包括群众艺术(各种演出)活动形成的材料、少数民族文化材料、传统民族民间艺术材料等。

三、文化艺术档案课程的特色把握

(一)突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档案的鉴赏

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档案是文化艺术档案的重要内容,是国家的宝贵文化财富,是我国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重要资源。开设文化艺术档案课要突出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档案的鉴赏,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既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文化艺术素质又促进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突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档案的鉴赏,课程可主要选择以下文化艺术档案类别开展教学:(1)民族民间口头文学档案,是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反映各族人民群众社会生活历史、信仰与情感、审美与艺术情趣的民间文学作品。由于这类作品主要以口耳方式传播,又称“口述文学”。(2)民族民间音乐档案,是各民族的传统音乐,可细分为民间歌曲、民间舞蹈音乐、戏曲音乐和民间乐曲。(3)民族民间美术档案,包括具有鲜明民族个性的绘画、雕塑、剪纸、工艺等。(4)民族民间舞蹈档案,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中形成的传统民族舞蹈。如汉族的龙舞和狮子舞,苗族的芦笙舞等。(5)民族民间戏曲档案,包括古老剧种和流行剧种,如昆剧、梆子戏、秦腔、京剧、川剧、粤剧、越剧、黄梅戏、花鼓戏等。(6)民族民间曲艺档案,包括评书评话类、鼓曲唱曲类、快书快板类、相声滑稽类等。

(二)突出地方特色文化艺术档案的鉴赏

篇2

空间、功能的多元复合型是城市文化中心的主要特征之一,本案中主要有四大功能分区,分别是:(1)演艺中心:含演艺中心、影剧院。(2)文化中心:含文化馆、美术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等。(3)旅游中心:含旅游接待中心、餐饮配套、旅游商店等。(4)管理办公:含文体广电局办公、电视台、综合物管。基于对泸县龙城文化中心核心内容的分级处理,我们对其进行优化配置。演艺中心空间体量巨大,专业性要求高,人流集聚性强,靠地块西南方设置。使其成为主干道城市立面的重要组成元素,设有多方位及不同标高的出入口,有利于大量观众的集散。入口前区拓展为市民广场,面向泸县旧城区与城东新区。这样,演艺中心就具有了东、西两个可视距离较大的开阔空间,为其成为地标性建筑创造了可能,同时也给东南主干道交叉口提供了城市广场。市民广场作为城市的开放空间,不仅可以承担集散的功能,同时可作为室外演出场地,汇聚大量人气。再次,尤其在县级城市,局部放大的广场空间能协调文化中心这种大体量建筑与周边道路失调的比例关系,减轻大尺度建筑对人的压抑感(图2)。美术馆和文化馆活动项目多,以动态活动为主,位于南侧负一层(平街层)和一层,设有独立入口。城市开放空间与文化展示空间相互交融,提高了空间的流动性。青少年活动中心设置在美术馆的楼上,通过竖向上功能的咬合合理组织流线。基于集约复合的原则,美术馆、文化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的门厅通过一个共享空间统一组织。这个共享空间是建筑中开放功nda能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整个建筑具有标示性的入口空间,将建筑内部的活动进行有效的室外延伸。图书馆设置在建筑西北侧三至四层,相对安静。辅助办公空间采用集中设置加部分功能如图书馆等辅助管理空间分散设置相结合的布局方式。地块西北侧设有地面车位及卸货通道,地下一层设车库与设备用房。各功能区既相对独立,又互为整体,形成一个变化丰富,主题鲜明,空间有机,形象独特的立体城市聚落(图3)。在竖向设计上,利用基地原有高差,通过连接不同标高的城市开放空间对人流进行引导,将市民从各个标高引入室内空间和庭院空间,增加空间的流动性。

2历史文化与风俗民情的提炼与再现

2.1建筑形态的地域性表达县级城市文化中心的建筑形态是展现其建筑属性的最直观的形式,如何从建筑形态上体现当地龙文化的特点而又避免流于标签化、符号化是本次设计的难点。在我国城市文化中心的实践中,能看到一个个新颖花哨的设计概念的提出。但是,这些城市文化中心项目中所体现出来的设计理念,更多的是在建筑形式或者总图布局上追求一个“像什么”的效果。虽然乡土概念的表达能一定程度上体现地域性,但是面对现代化的大型公共建筑,需要在形态、功能和造价三者间找到平衡点,通过建筑的语言展示其地域文化特点[2]。在本案中,建筑形态的灵感来源于雨坛彩龙(图4)。由于功能组合复杂多样,平面造型难以运用自由多变的形态。为了融合泸县悠久的龙文化背景,同时满足功能需求,设计方案采用规整的平面形制,演变出立面丰富的变化(图5)。这保证了结构的简单,实施的可行性,从而降低造价。在保证文化艺术中心整体体量完整的前提下,我们将其形体进行横向划分,采用立面高低起伏的手法模拟舞龙时龙身起伏摇摆的动态,整个建筑如巨龙一般鲜活灵动、一气呵成。

2.2形式原型的抽象和转换“原型”的概念早在中世纪早期乃至柏拉图的哲学理论中就有提出,而后持续影响到多个学科领域[3]。在建筑学领域,原型是形式结构和心理意向的统一体,他承载了特定地域的特定群体的集体记忆,所以形式原型的出现可以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因此,在城市文化中心的设计中,通过对地区形式原型加以提取抽象,使其以建筑的语言加以表达,从而实现建筑和地域的深层锚固,并凸显地域性的特征。设计者们通过对当地文物重点保护单位“龙脑桥”进行原型提取,采用抽象的几何形体,形成相互连接而又各自独立的布局方式。这是对传统“龙桥”的重现,也是在合理布置功能空间的前提下将风景从不同角度引入建筑中的策略。纵横双向形体的建构方式架构,一方面模拟了龙桥的形态,同时也创造了丰富的室内外空间,形成诸多院落空间,从而回归了传统建筑的本体(图6)。

2.3建筑表皮的符号化提炼建筑材料与建筑形态的关系十分密切。早期的建造活动中,人们就地取材,造成世界各地的建筑从建筑形式到建构逻辑千差万别。而进入工业化社会后,随着现代化工业材料的普及,一方面均质化了各地材料的建筑语言,另一方面,多种多样的建筑材料也丰富了材料和建筑表皮表达建筑特点的可能性[4]。设计者通过现代材料的使用与当地传统文化符号的提取以突显建筑的自身个性。泸县艺术文化中心的建筑表皮使用金属压型夹心板,表面由特殊涂层处理,跟随立面的起伏变化进行连续的弯折,一气呵成。表皮的连续弯折保持了建筑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建筑立面使用双层Low-E玻璃幕墙作为主要围护结构,采用菱形斜交杆件支撑,同时采用特制的箭头形砌块错叠砌筑成为镂空墙体,巧妙地模拟龙身的鳞甲,将生物学的表皮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使得建筑既与历史文化背景紧密联系,又与时俱进地运用现代建造材料,将时代感与历史性完美结合。

3结语

篇3

关键词:筹,斜吹;非物质文化遗产

基金项目: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中原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112400420010)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国的民族民间吹管器乐中,“筹”是一种单管形状的吹奏乐器,由于历史久远,筹器已鲜为人知,厚重的中原民间宗教音乐文化中,这种不开吹孔、采用斜吹的一种民间乐器――“筹”,看上去虽十分简约,但正是这名不见经传的吹器,却是古代笛、箫一类单管乐器的原始形制,由于乡村百姓的传承,使得筹成为了中国吹管乐器的文化源头。

一、筹的历史渊源及其特点

1985年前后的考古发掘中,河南省舞阳县的贾湖村新石器遗址出土了20多支骨管乐器,这类乐器也很有特色,呈现出多音孔的艺术造型,工作人员采用碳14和树轮校正测定后,认为这些乐器大概距今有长达8000-9000年的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音乐文化价值。尤其是这批新出土的骨管乐器在吹口方面,与筹(在河南民间流传)乐器的吹口完全一致,吹法也极度相同,这样也就引起了人们这种斜吹之筹的浓厚兴趣,有的音乐学者开始对筹这种乐器进行学术研究,而吹筹的艺术特色和吹奏技艺也就逐步由民间而走上了艺术殿堂。

在河南省“第五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1985年)中,筹乐器就展现了一种濒临灭绝的吹奏乐曲独具的艺术魅力。曾任中国音乐学家协会副主席的赵飒先生十分重视传统音乐文化,他在整理中国乐器发展史时,曾到过名寺古刹实地走访,但遗憾的是却未遇到会吹筹这类乐器的爱好者。这次他担任了第五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的评委,并现场看到了艺人对筹乐器的精心演奏和吹技艺术,在踏破铁鞋无觅处后,心情也很愉快,并在《河南日报》媒体发表文章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他说:“这次回河南使我感到最高兴的一件事,就是在河南发现还有人会吹筹。以往我一直认为,筹这种古老乐器的演奏在中国已经失传。”赵、飒先生后来还主动委托河南音乐学者进行调查和研究,有关文章比如

《吹筹艺术谈吹筹》(发表时署名“文虎”),刊发在《人民音乐》(1993年第l期)刊物上,该文章对河南知名吹筹艺术进行了介绍和研究,这样一来,筹乐器的艺术特色通过研究和媒体传播,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爱好。河南的这类筹乐器在吹口形制、演奏的持式吹法方面,与贾湖出土的“骨笛(时称)”基本上一样,一些研究者们认为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管乐器应更名为“骨筹”,比较恰当。音乐家吕骥先生在《传统音乐研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一文中说:“前几年在河南舞阳贾湖出土的骨笛在定名上,我们大家几乎都以为是没有可怀疑的,应该称之为‘骨笛’,几乎已经成为定论了。可是,最近河南民间音乐研究者有事实根据的不同意见。因为筹在形制上和吹法上跟舞阳贾湖出土的骨笛基本相同……因此,河南一些音乐家认为出土的不是骨笛,而是骨筹。”吕骥对于更改名称问题,也赞同并给予了肯定支持。河南开封市的尼树仁研究馆员撰写了《中州佛教特有乐器“筹”的溯源》论文,对筹乐器的进行了比较深入探索和细致的研究,其研究方法是把筹采用横向比较和纵向溯源,作者认为鹰苗、冒顿、潮尔、簌和筹是近亲;簌、筹为同一乐器,筹是簌发展与完善的高级阶段;筹(包括它的原始形态)的始祖是河南贾湖骨笛;对于筹及相关乐器的形制、吹法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也有详尽的描述;并认为唐代诗人元稹“能唱犯声歌,偏精变筹义”中的“筹”,实际上就是指筹这种乐器。许昌市音乐家协会王文亭主席撰写的《许昌传统音乐的现状与发展问题研究》(河南省2000年度社会科学重点调研课题)一文提出,依据北魏时期河南巩义古窟寺(386-543年)中雕刻的《帝后礼佛图》画面中有关吹筹人的生动形象,作者认为北魏时期筹己较广泛流传,是当时宫廷乐器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还是典礼仪式不可缺少的乐器。此外,河南筹乐器的研究尚有其他学者的专文论述。

二、筹艺术的文化价值

筹乐器出土于中原地区,是黄河流域中原文化或者说中华音乐文化的一件瑰宝,筹在我国至今已有两干多年的历史了,历经两千年的历史沧桑至今仍被民间传承,展现了这一古老乐器顽强的生命力和人们的喜爱程度,若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筹蕴含有一种音乐文化的密码和力量,因而能够被历代不断传承。

筹作为一种起源甚古,带有膜孔竹制单管斜吹之乐器,多用于中原一带的佛乐、道乐之中。目前河南许昌的筹乐器从演奏技巧上看和竹笛非常近似,但筹的音色与笛子相比较,其音色更为柔和,比较契合了人的内心感受,这种筹能够为演奏者自然地调节整体的音高,并且改变吹奏的角度后也能够奏出颇具特色的圆滑的大二度气滑音,很有艺术情调。筹乐器主要流行于河南中原地区,相关的音乐资料比较少,《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许昌卷》目前收录较全。过去,筹是寺庙音乐中的一种主奏乐器,在民间一般由一些还俗的乐僧和道士进行演奏。在中原大地上,佛教和道教之间互相排斥争斗又吸收整合,相互影响、成长和发展,其相关的音乐文化也是借鉴吸纳。所以,目前筹演奏的音乐曲牌中,筹曲有关佛教音乐的有《油葫芦》《傍妆台》《皈依佛》等,筹曲道教音乐的有《锁莲枝》《傍妆台》《起五更》《道场启》《三清偈》《翠黄花》《三宝赞》《汉东山》等,另外,流行的民间曲牌有《大开门》《小开门》《尺工合》《凡思调》《山坡羊》《月儿高》等。以筹主为奏乐器的乐队演奏形式非常严格、严谨。如果在行进中,则由法铃、炉为首导进,按照管、笛、笙、箫待旋律性乐器和木鱼、碰钟、手鼓、手镲、云锣等节奏性乐器为先为,依次排为纵队。为了充分表达宗教那种庄严、神秘、柔和的气氛,求得一种特殊的效果,乐手们会调动丰富的表现手法和技巧,有时甚至采用大铜器、放鞭炮来烘托气氛。

筹目前的存在已危在旦夕,更谈不上发展壮大。筹濒临无人继承一方面是由于史料记载较少,另一方面由于后传统的文化在“砸烂孔家店”的旗号的错误导向下,受到了致命性的冲击和破坏,造成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大支柱的社会基础遭受到摧毁,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史无前例”的“”也把与宗教有关的都作为打击焚毁的对象,改革开放后商品经济迅猛发展,对外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东西文化相互碰撞中我国传统文化也面临了生存的危机。但是筹在历经时代风雨冲刷后,依然在中原民间被承传,能够存活下来,说明这种吹奏乐器的文化底蕴丰厚,也还有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市场,作为一种宗教音乐

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筹乐器实际上成为了研究吹奏音乐的一种活化石,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其文化价值实值得肯定的,因此承继这一优良音乐文化传统,展示其文化价值,是我们艺术工作者的重要使命。筹这类斜吹乐器发音难而且音量也不大,其实这本身就是它的艺术个性,也可以说是特色之一,显示了与众不同的特性。现在的问题在于真正认识筹,才能传承并发扬筹所承载的文化,假若进行开发把筹等斜吹乐器与现代高科技相结合,改进创新后使之进入豫剧、曲剧等乐器群体中,推上广场文化的舞台,就能够使特殊的斜吹技法得以保存,也使演奏活动的器乐文化丰富多彩,从而彰显地方文化的特色。为发扬推广这种极富东方文化底蕴和富有传统特色的吹法,使这种古老的乐器再次为世人展现艺术魅力,对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的经济和国际地位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来支撑,努力打造筹艺术基地,加强“筹艺术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这不仅是造福国人,更是造福全人类。

三、筹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历史发展证明,只有保护好民族特色才具有竞争力和世界意义。“筹”这类乐器假若孤立地看似乎是竹笛的一种变体,若任其衰落那将会造成巨大的艺术损失。如何传承保护就是在现有的资料和研究中,从实际出发,对与之相关的的历史线索和蕴涵的文化价值进行深入的探求,这需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来清理我们思路。

为此,我们将提出以下几个问题,逐步进行研究、探讨。(一)筹乐器的渊源;(二)筹乐器的历史价值及现实意义:(三)筹乐器演奏的音乐(四)筹乐器功能的开发与利用。并且采取具体措施,着手抢救、挖掘、整理现有资料,保护传承人和传承形式,以待深入研究。从筹的渊源上看,它曾是中华文明史上干系着中国吹管乐器的源头大道,它的这种历史辉煌已衰微成历史余响。因此,对筹的抢救、保护和扶持,不是让其苟延残喘,而是望其强身健骨,是为发展而生存,是以发展求生存。也就是说,我们要把筹艺术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守望及其在我们现代化进程中的创造性的转换统一起来,这应该是我们确定筹艺术生存和发展的文化生态保护的目标。筹艺术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引起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日本政府在保护非物质(无形)文化遗产方面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论和模式,在这方面给国际社会作出了良好的榜样。无形文化遗产具有维系民族存在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民族发展的一种动力,这就需要民间文学艺术传承人不断地坚守和持续地坚持。比如日本对具有高超技能、能够传承某项文化遗产的看作国宝,国家每年提供有资助,在培养传承人才方面国家也有相关的资金。日本这些做法值得我们深思借鉴。所幸的是,我国在文化部的大力支持下,有关的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的活动已启动,力争在5年内初见成效。我们在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同时,吏应该保护好历史上传承已久的丰厚文化遗产,并且在新的时期进行发扬光大,使我们的民族文化不断发展、创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绽放出新的文化艺术之花。

篇4

关键词:图书馆;非遗;保护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8-0139-02

自从21世纪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世界上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后,非遗保护工作才引起了世界的重视,许多国家纷纷出台政策措施,国务院也于2005年发出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11年国家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非遗工作成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部分。

一、公共图书馆对保存和传播人类文明记忆担负着重要责任

图书馆是藏书的地方,当然也是人类文明记忆的保存地,自从有公共图书馆以来,公共图书馆始终把保存反映人类文明轨迹作为自己重要的职责。

(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公共图书馆的职能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共图书馆的职能是在不断扩大的,我国的首个公共图书馆是从藏书楼走来的,那就是110年前绍兴的古越藏书楼。从藏书楼到公共图书馆,其职能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现在的公共图书馆不仅是收集、贮藏、传播纸质图书、纸质文献的所在。就内容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保存和展示已成为公共图书馆的重要职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要充分发挥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利用,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专题博物馆和展示中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中,公共图书馆应当是首当其冲的。

(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共图书馆有现实优势

公共图书馆在纸质文献图书的保存、研究和传播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比较科学的办法。在长期的藏书活动和图书馆的实践中,形成了图书馆学等专门方法的完整体系,如文献校雠学、版本学、目录学、索引学等,我国的大学每年培养一大批这方面的专门人才。因此,在记录、抢救、保存、查阅、研究非物质文化的许多方面,公共图书馆不但有办法,还有人才,也有空间。同时,图书馆学作为知识信息管理学科,对处于隐性、零散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发现知识、挖掘知识、寻找知识的实用意义。在非遗保护的实践中,公共图书馆已经深入地参与在其中,因为非遗的一些重点类别如口传记忆和表演艺术,因历史的原因,在社会上已有缺乏,是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做了贡献,即通过地方文献这根红线,把已失传的许多非遗项目重新接上,重新接活。如绍兴图书馆积极配合市非遗保护中心,成功申报了《西施传说》、《梁祝传说》、《嵊州吹打》、《新昌调腔》、《嵊州越剧》、《绍兴平湖调》、《绍兴莲花落》、《绍兴黄酒酿制技艺》、《嵊州竹编》、《大禹祭典》等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徐文长故事》、《绍剧》、《绍兴词调》、《绍兴宣卷》、《调吊》、《石桥营造技艺》、《水乡社戏》等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羲之传说》、《乱弹(诸暨西路乱弹)》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为市非遗中心提供大量的非遗材料。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为公共图书馆本身注入了新的活力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特殊性,使得人们无法完全遵循传统的高度依赖文献的研究方法,而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参与“田野调查”,去发现知识、挖掘知识。图书馆的传统方法与当前知识库、知识交流、知识服务等新方法共同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也使图书馆的传统方法产生了新的提升。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文化工作的分工也出现了多元化,图书馆保存、传播人类文明记忆的功能被档案馆、艺术馆、博物馆、教育机构、出版机构、广播电视机构所细分,传统公共图书馆的地位在逐渐下降。因此,能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将给公共图书馆机体注入新的活力。特别是公共图书馆随着这几年的分馆建设,农家书屋建设,在全社会网络健全、信息广泛,有利于挖掘基层,特别是农村非物质文化资源。在送文化下乡、送书下乡的服务过程中,采集、整理、研究、提升、传播非物质文化成了公共图书馆的新的功能,这一功能的实施既得到了政府社会的好评,也使公共图书馆充满了新的生机活力。

二、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内容和主要方式

公共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可能是面面俱到的,必须明确重点,并把握行之有效的方法,从绍兴的实践看,图书馆参与非遗保护的重点有三大类:一是戏剧、曲艺等声腔类。二是传统美术和技艺类。三是民间文学和民俗类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于其他文化产品而言,具有其特殊性,其特点:一是非物质文化的存在形式是民间语言、民间技艺,传播形式主要靠口头传播和手把手传艺。二是非物质文化有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在特定的文化环境、生态环境、生活环境中才能保持非物质文化的活态。公共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大包大揽,而是根据图书馆的功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选取其中最合适部分开展工作,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采集和保存

在传统习惯中,公共图书馆采集行为关注的重点是文献,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采集则是利用声、像、文字手段,将非物质文化口传、内容、民俗仪式、技艺等文字化,是立体式文献,使传统文献采集扩大。在扩大的文献采集中,公共图书馆可发动本馆相关工作人员到农村、社区,挖掘整理流传于民间口头的民间文学、舞蹈、神话传说、俗语、故事;收集传统表演和传统竞技,以及民间工艺美术、传统节庆和民俗活动等。从而达到采集的内容丰富多彩,全面翔实。

(二)整合和共享

随着数字图书馆的普及,图书馆在建非遗保护数据库方面有了更好的软硬条件。公共图书馆利用数字化手段,结合当地实际,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数据库,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选择。绍兴图书馆就已经建成了绍兴古桥、绍兴戏曲、绍兴黄酒、绍兴风俗、绍兴文物、绍兴兰花、绍兴书法、绍兴祭禹、兰亭书法节、绍兴水乡、绍兴名胜、绍兴土特产、绍兴老照片、城河风采等好几个数据库,正在建设名人家谱数据库和绍兴黄酒申世界非遗数据库,这可以说是非遗保护数据库的一种新的探索。

整合的过程也是一种共建共享的过程,公共图书馆要利用网络优势,主动与相关档案馆、博物馆联系,实现共建共享,特别要与企业机构和民办机构联系,使非物质文化数据库真正起到展示和利用的服务平台作用。

(三)检索和展示

从图书检索向知识检索深化是当今检索学的方向。文献知识只有有序地存贮才能方便读者利用,开展知识交流。检索功能在开放的图书馆时代已成为图书馆目录思想的核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检索更着重于软性的单元知识而非完全是硬性物质形态的某一整本图书。

公共图书馆要在保护非遗项目上有一席之地,除了建特色数据库外,还可开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馆,展示馆要把当地最典型的非遗项目通过实物形式、图书的形式、多媒体的形式进行展示,有的还可有体验区、练习区等活态展示区。

(四)研究和出版

非物质文化遗产散落在各地,重点是广大农村,除了自然传承外,可以说,从来都没有机构和人员进行过理性研究。公共图书馆参与的过程应该是研究提升的过程,就一个地区的公共图书馆而言,可对一个地区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制订课题规划,集中力量进行研究,并对研究成果组织出版,使非遗保护文献化和活态相结合,知识库与人才库相结合,真正体现保护、弘扬、开发的多元化。

总之,公共图书馆在非遗保护中有许多事情可做,通过参与非遗保护,图书馆也会有新的提升,对文化发展繁荣意义更大。

参考文献:

[1]方允璋.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篇5

一、邕宁壮族八音等民间艺术的发展现状

所谓“八音”,原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西周时将乐器按制作材料分为金(钟、D、铙)、石(磬)、丝(琴、瑟)、竹(箫、})、匏(笙、竽)、土(埙、缶)、革(鼗、雷鼓)、木(恰)八类,即八音。邕宁壮族八音主要由大唢呐、小唢呐、五孔笛、锣、鼓、钹、壮族乐鼓等乐器组成,曾受“广州八音”文化影响,后又吸收了邕剧、壮师剧和壮族民间音乐的元素,逐步演变成今日以唢呐演奏为主,打击乐为辅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民间有“八音一响,喜事连连”一说,可见该艺术形式在当年的流行盛况。1983年,邕宁县文化局组织文艺专干深入农村开展文艺辅导活动,对壮族八音这一民间音乐进行挖掘、整理、加工,组建起以农民为主的百人“邕宁农民八音队”,形成了更具浓郁民族气息和独特艺术表演风格的综合性民间文艺演出团体:在原以唢呐为主的吹打乐器基础上,增添了四人齐擂的大鼓、师公“岳”鼓、壮家姑娘喜爱吹奏的无孔笛,另外加入壮族人民喜欢唱的壮族山歌“嘹”调、彩调、采茶调等,在单纯吹打表演的基础上配以“抬花轿”、背新娘、师公舞、“岳”鼓舞、舞春牛等民族风情表演,并在演奏内容上创作了一批热烈欢快的新曲目。此后,邕宁农民八音队每年都出现在邕宁壮族八音文化旅游节上,吸引了南来北往的旅客和当地百姓,还应邀参加了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迎宾和表演活动,在中外嘉宾心目中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如今,邕宁壮族八音已经成为邕宁的“文化品牌”。

尽管邕宁壮族八音等本土民间艺术形式在政府层面受到了格外的保护,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这些民间艺术与当代的年轻人和孩子都有相当的距离。

二、在艺术教育领域融入民间民俗文化的实践探索

(一)广泛搜集邕宁民间文化中的艺术素材

为了把邕宁本土优秀的民间艺术融入我们的园本课程,我们两个研究小组通过查阅资料、网络搜集、民间采风等方式,收集到大量民间民俗音乐的音像及文字资料,包括一些邕宁原生态的山歌、歌谣、舞蹈等。我们组织教师走访邕宁区文体局的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向他们了解邕宁各地特有音乐形式的传承情况;走访邕宁区花婆节研究会,了解花婆节节庆活动内容;前往邕宁区最负盛名的“八音之乡”――蒲庙镇那路村,在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壮乡八音传承培训基地那路小学调研、学习,并走访了壮族八音第六代传人黄才定老人;到“嘹山歌之乡”新江镇那蒙村,在那蒙完小向素有乡村百灵鸟之称的潘碧清老师了解、学习嘹山歌的知识和唱法;等等。

每年一届的邕宁壮族八音文化旅游节,更是我们学习采风的良机,每次我们都会派老师去现场观摩、拍照、记录。

(二)选择适合的素材,融入艺术领域园本课程

保育院的教育活动应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综合性、活动性、趣味性,寓教育于区域游戏、环境创设和游戏活动中。本土的民间艺术虽然来源于本土的生活,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但并不是所有的本土艺术都是适合幼儿的,关键在于幼儿对它们是否熟悉和感兴趣。如果艺术形象鲜明、生动,便容易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想象力,唤起幼儿欣赏和表演的兴趣。

1.音乐领域的园本课程选材。我们首先挑选那些幼儿感兴趣的、浅显易懂的素材,直接应用于我们的园本课程。如白话歌曲《大西瓜》《花婆送福》,嘹山歌《星星》,白话童谣《团团转》《点虫虫》,舞蹈《鲤鱼与白鹤》《蚂y舞》等。这些音乐作品,内容生动,艺术形象特点鲜明。如:嘹山歌《星星》是用方言演唱的,歌词诙谐有趣,歌曲旋律中透着民间艺术的特有魅力;舞蹈《鲤鱼与白鹤》有角色、有情节,艺术形象鲜明,表演者的表情诙谐有趣,舞美造型独特、新颖。其次是筛选、整理、改编一些成年人所参与的、稍显陈旧或有一定难度和危险性的艺术活动素材,使之更具时代感,更易于被幼儿接受。如:民间流行的《花婆送福》歌曲原来的歌词较长,幼儿不易理解和记忆,旋律也不够美,我们从中截选了一段幼儿易于理解和演唱的词、曲,稍加改编,使之有说有唱,非常适合幼儿演唱,深受幼儿喜爱;大班舞蹈《鲤鱼与白鹤》是根据邕宁区百济乡一带的一个传说故事改编的,原来是成人舞曲,音乐旋律多变,舞蹈动作难度较大,我们先从舞曲中截选了一段快慢分明、生动有趣的音乐并稍加编辑,再简化原来的舞蹈动作,配上鲤鱼和白鹤的动作,改编成了幼儿喜欢和易于接受的幼儿舞蹈。这样的舞蹈编排工作,对专业的要求较高,但我们依靠集体的智慧,总算小有收获。

2.美术领域的园本课程选材。我们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征,选编了那些幼儿易于接受、有助于提升他们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的课程内容。如大班综合艺术活动《春牛》,引导幼儿用莲藕、杨桃等材料给春牛设计花纹,不但可以引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提高幼儿对美的理解,还可以让幼儿在自由创作之后,把自己制作好的春牛舞起来,合作活动的氛围非常热烈。

(三)营造浓郁的民间艺术氛围

环境是幼儿教育的隐性课程,创设环境是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为了营造民间艺术教育的氛围,我们对幼儿园的环境进行了整体设计与规划。

1.在特定区域创设兼具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双重功能的互动式环境。我们巧妙利用楼梯、走廊、墙面、门窗和房梁等空间位置,布置了大量含有邕宁民间元素的手工艺术作品,有春牛五谷庆丰收图、竹匾花婆脸谱、农家小竹楼图、布艺画、蓝印花布、泥塑、创意草帽、创意蒲扇等,为幼儿营造一种民间艺术的氛围,丰富幼儿对民间艺术的感受。此外,我们还在幼儿园的创意空间提供了竹筒、稻草、五谷、布艺、竹匾、蒲扇、灯笼、草帽、藤艺、石子、种子、树叶、瓶子、纸筒等材料,让幼儿与环境中的材料充分互动,鼓励幼儿利用这些材料通过自主绘画、剪贴、拓印、编、捏等方式“创作”艺术作品,丰富自己的艺术体验和艺术表现力。我班乐乐一直对美术活动不感兴趣,不愿动手,说自己不会画画,但是在这个丰富的创意环境中,他主动选择喜欢的石头进行涂鸦,涂得很专注,作品完成后还很兴奋地拿给其他小朋友欣赏,并慢慢爱上了美术活动。还有一些小朋友,在教室里画画时喜欢模仿别人,在创意坊欣赏了别人的艺术作品后,竟脑洞大开,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作画了。

2.在开放式区域为幼儿的艺术创作体验创设良好的环境。我们把民俗音乐室创设成开放式的活动区。每个星期、每个班级都会有一至两次的区域活动时间,幼儿可以在里面选择喜欢的活动区角,自由地舞动、吹打、唱跳,分享快乐,提高自信。我们的“民俗音乐室”以“邕宁八音文化”为主线,通过图片、墙饰等把邕宁民俗文化如《水上婚礼》《壮乡歌舞乐》《抢花炮》《龙狮庆丰年》等展现出来,让幼儿进到音乐室就能感受到浓浓的乡土气息。在民俗音乐室,我们还创设了“小小音乐室”“妆扮区”“龙狮庆丰年”“壮乡歌舞乐”“表演区”等几个区角,每个区角都有丰富的活动材料,如“妆扮区”有各种民族服饰、现代服饰、环保自制服饰和化妆品,“龙狮庆丰年”区有大鼓、竹筒鼓、锣、镲、唢呐等乐器以及我院老师自制的竹龙、纸龙、狮子、春牛等音乐活动材料。

3.在幼儿一日生活和活动中,营造艺术教育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对本土艺术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如:将本土音乐融入各年龄段的早操,配合体育老师创编《簸箕操》《铜鼓操》等;利用晨间、离园等自由活动时间,播放民间民俗歌谣、乐曲等;亲子运动会上运用自制的“纸龙”“布龙”“竹龙”“牛头”“狮子”等道具开展《龙戏珠》《舞春牛》《狮王争霸》等游戏活动。

最后,引导幼儿直接参与到本土的特色民俗活动中,让幼儿直接感受到本土民俗文化的精髓。如一年一度的“花婆节”活动极富地方特色,我们会告诉家长带上幼儿,让幼儿实地欣赏独特的民间表演和民间趣味竞技活动以加深认识,再通过绘画、表演等形式去再现“花婆节”的热闹景象。

(四)开发适合的艺术教育形式和内容

《纲要》提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遵从这些基本原则,我们以邕宁民间艺术为切入点,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活动,培养幼儿兴趣,发展幼儿人格。

1.音乐教育要用音乐打动和陶冶幼儿的心灵,引导幼儿热爱音乐、热爱生活。我们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形式,将本土文化有效地融入幼儿的音乐教育活动当中,让幼儿得到美的熏陶,并潜移默化地传承本土的音乐文化。表1为我院大班“舞蹈《鲤鱼白鹤》”的活动教学案例。

2.美术教育可结合传统节日,开展与节日相关的主题教学活动。如:结合邕宁八音文化艺术节我们设计了“我的小铜鼓”手工装饰活动,引导幼儿认识铜鼓,知道铜鼓是八音艺术节的主要乐器;农历三月十二是邕宁传统的花婆节,我们组织幼儿开展“漂亮的花婆脸谱”绘画活动,初步激发幼儿对花婆文化的兴趣,将花婆“乐施好善,济贫扶困”的精神植入幼儿的心里;中国传统的中秋节上有个花灯会,我们便设计了一个亲子“创意花灯”手工活动,增进幼儿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传播环保理念;结合壮族三月三歌圩节,我们设计了“五色糯米饭”手工撕贴活动;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节庆期间,我们设计了“创意龙”“春牛”“我的小花炮”等多样化的艺术活动,便于幼儿运用多种方式表达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知。表2为我院美术教研组开发的系列民俗文化美术课程。

篇6

[关键词]民间工艺文化;艺术设计教育;传承与实验

中图分类号:J50-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6-0229-01

引言:民间工艺制作与高校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结合起来开展教学活动,是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瑰宝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综合素质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使学生了解民间工艺文化内涵和熟练掌握民间工艺制作技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精致美观,极具审美价值的乡土工艺品,从而实现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目标。

1 民间工艺文化传承的困境

1.1 民间工艺的生存环境不宜乐观

从民间工艺发展现状看,我国民间工艺种类繁多。当前,由于中西方交流更为频繁,人们很容易对西方文化产生向往,而对本民族的传统工艺弃之如敝屣,这就使得民间工艺要想生存下去更是难上加难。现代科技发展迅速,多元文化信息的快速传播使年轻一代的生活观念有了质的转变,许多年轻人对民族民间工艺丧失了兴趣,导致民间工艺技能衰败。同时,上一代的老手艺人几乎已经故去,而年轻人又不愿意去学习这种传统工艺,这样的情况会使得传统工艺更加快速的走向灭亡。

1.2 民间工艺的传承方式逐渐淘汰

由于传统观念的思想束缚,传统技艺在进行传承时会遇到诸多阻碍,比如传男不传女的封建思想、学习技艺之前要进行诸多考核等,这些都造成了传统技艺传承困难。师徒制是传统工艺在进行传承时用到的主要方式,但就当前来看,这种传承方式显然不能被大多数年轻人所接受,因此造成其在传承过程中遭遇到困难。

2 民间工艺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传承与实验研究

2.1 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开展民间乡土工艺制作开发,是全面提高大学生能力素质的一种教学创新,通过利用周末和晚间自习时间,由指导老师组织开展一些具有典型性、实用性、实践性、知识性、趣味性的民间乡土工艺制作课,把身边常见的平常之物甚至是废弃之物变成巧夺天工的工艺作品。这样的教学活动制作门类丰富,形式多样,对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和提高学生全面修养形成多面性的知识结构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和自身条件, 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构建新型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通过艺术设计教育的观念创新、教学创新和管理创新,培养出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敏锐的审美能力、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术能力的新一代艺术设计人才。

2.2 合理的教材编写

所选编的民间工艺教学内容要适应青年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征,选择与他们生活更加贴近的民间工艺素材,学生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要做到工艺制作的材料易找、技术易学、效果易出。力求开发本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将俯首皆拾的材料进行加工创造。立足于本地域很有代表性和特色的民族民间工艺作为教学的内容,教学中有条件的可以把学校附近的老艺人请进课堂,给学生展示绝技,老师也才有学习请教的机会。选择那些具有启示性又给学生留有想象空间的民间工艺内容。在关注某些技巧传授的同时,更要关注民间工艺本身所体现的民族心理、民族追求、民族价值观念等这些内涵精神。在实际编撰中,做到因地制宜的筛选、开发、利用,就一定能编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教材来,在通识课程中,发挥素质教育的特殊作用。

2.3 加强指导实践

聘请传承人或者民间艺人到学校指导实践,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发展时间不长,并且在最初的教育中并没有民间工艺美术的相关课程,是近些年才开始推广开来的。因此,学校教师队伍对于工艺美术的教育可谓是短板。为了解决这个短板,不影响教育的质量,我们可以采取聘请传承人或民间艺人亲自授课的方式,来指导学生的实践,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与他们共同交流,共同进步,弥补“短板效应”所带来的教学水平不高等问题。

2.4 组织学生实地考察

学校可开设相关的实地考察课程,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学习。如果仅仅通过课上老师单纯地去讲述,或者通过视频播放去学习民间工艺美术的制作流程及形成的原因、历史、文化等,很难提升学生对此学习的兴趣,学生对于某种民间文化的认识也会仅仅停留在教师所教授的范围内。通过学生实地考察,不仅可以提升他们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形成自己对于某种民间艺术全方位的理解,从而提升自身的知识高度、审美观,在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中,形成良好的互相学习共同促进的氛围。

3 民间工艺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艺术设计来源于生活,民间文化艺术是连接艺术和生活的桥梁。民间艺术以最朴素和最原始的方式产生,又在实践中形成传统的形式,贴近民众生活并体现出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具有较大地启发性,极大地丰富了艺术创作的视觉语言。随着现代经济技术的发展,很多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较多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仅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保存在博物馆中,已经失去了植根于民、用之于民的鲜活生命力。文化传承重在教育,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对民间工艺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教育引导学生通过现代设计手段继承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更多的设计灵感,而且也是传承和发展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的重要途径,是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传统工艺向现代设计转换,使之更加符合时代特色,标志着艺术设计教育已真正进入新时代,是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能保证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代代相传。

结语

文化与教育密不可分,将民间工艺文化纳入艺术设计教育之中,通过结合大W生创新创业项目、加强教材的编写、加强指导实践、组织学生实地考察等措施,拓展高校的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为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及创新教育开辟新的路径,更好地弘扬民间文化,发挥艺术设计教育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桥梁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晓敏.高校教育传承民间文化艺术研究――以艺术设计专业相关课程教学实践为例[J].大舞台,2015,(10):100-101.

[2] 张斯亮,屈子涵.构建民间工艺的教育传承体系――基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发展的视角[J].中国高校科技,2015,(06):38-39.

篇7

第一阶段:9月1日——9月30日发动宣传阶段

学习礼仪知识,向不文明行为告别。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校园礼仪、家庭礼仪和社会礼仪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自学我校的《文明礼仪行为规范》校本课程,提高学生自身素质。

1、各班组织开展“学礼仪、讲美德,做文明学生”主题班团会,进行大讨论,有计划开好校本课程。

2、开展“读百家箴言,摘礼仪佳句”的读书活动。组织学生网上或书报杂志等收集相关资料,各班整理并编写出校本课程学习体会。

3、年级组织进行文明礼仪知识竞赛和表彰。

4、举行“校园不文明行为图片展”。

5、举行“中华传统美德”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的教育,从文明的意识上对学生进行根本性的渗透。

6、全校各班举行“文明承诺一句话”活动,全校师生针对文明行为的某个方面,做出自己的承诺,写下来在全班公布,师生、同学之间相互学习、监督。

第二阶段:10月1日——11月30日检查落实阶段

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践行活动:

① 、 从最简单的坐立行、语言、体态语言等方面入手开展“文明举止伴我行”活动;

②、从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关爱伙伴入手开展“尊长互敬伴我行”活动;

③、从学文明用语、说文明话入手开展“文明用语伴我行”活动;

④、从引导青少年文明上网、上健康网入手开展“文明上网伴我行”活动;

⑤、从日常生活中各种习惯的养成入手开展“文明习惯伴我行”活动。

第三阶段: 12月1日——12月31日评比表彰阶段

通过开展校园礼仪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讲身边发生的礼仪故事,评选班级各项“礼仪之星”活动,展现学校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阶段性成果。

评比阶段:

1、举行一次校园礼仪知识竞赛活动。

2、进行一次“文明礼仪手抄报”大汇展。引导学生进一步领会礼仪内涵,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

3、开展“礼仪之星”评选活动。我校将评选出学期和学年度的“礼仪之星”,并在学校宣传栏展示“礼仪之星”的先进事迹,以榜样力量来感化、激励学生。

表彰交流阶段:

通过校本课程培训文明礼仪宣传员,面向家庭、社会进行社会礼仪知识的宣传,营造手拉手、共创文明校园的良好氛围。

1、组织各年级分主题讨论校本课程学习体会。高一、高二、高三讨论主题家庭礼仪,学校礼仪和社交礼仪。

2、展“礼仪之星”表彰、联欢会。表彰在本次活动中获奖的班级及个人,并收集学生创作的作品进行筛选编排成节目,组织全校师生观看演出。

篇8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随迁子女 义务教育

一、背景

上世纪70年代末起改革开放的序幕拉开,城镇化发展的深入,成就了中国GDP持续高速增长。伴随着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城市问题开始显现,进城务工人员得到并不丰厚的劳动报酬外却很难在城市里平等接受公共服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使更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纳入城镇教育”,明确表达了中央对进城务工随迁人子女平等接受教育权的决心。各地新出台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实施后,一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特别是特大城市里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仍无法顺利开始新的学习和生活。如何在新型城镇化新要求下对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有新的理论认识和研究迫在眉睫。

二、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现状

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现状主要涉及入学机会不平等、教学过程不平等、教育结果不平等。第一,在入学方面,很多随迁子女在父母所在地申请进入公办学校时,多数会遇到学校多种条件的为难,比如各种证明,交高昂的费用,导致很难顺利进入公办学校,这些要求有的是很难达到;第二,在教育过程公平方面,对于已经进入公办学校的随迁子女来讲他们所面临的是隐形的不公平,因为随迁子女本身学习基础相对比较差,在进入公办学校后很难适应现有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进度,导致他们很难有效地适应现有的教学,不能达到预想的教育效果;第三是教育结果的不公平,而且随迁子女在结束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后,必须要回到户籍所在地参加中高考,这也给随迁子女的继续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三、文献综述

许多学者认为,因城乡不同户籍制度的存在,使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中不能拥有和城市孩子一样的受教育权,被排斥在现有教育体制之外。我国实行的是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不同的户籍制度影响方方面面,户籍决定拥有什么样的权利,享受什么样的待遇。张俊良、黄必富认为户籍制度的羁绊是造成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同时教育财政也是影响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我国教育财政投入严重不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造成这种不公平的最深层次的原因。我国一直以来对城市的财政投入远远大于农村的投入,少了财政的支撑,教育就很难得到发展,所以农村教育一直落后城市。马青、邬志辉从官僚经济学的视角分析流入地政府履责不力的主观因素,并提出化解问题的方案:增强流入地政府的自有财力以形成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状态,合理划分流出地与流入地政府的责任等。葛新斌指出“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仍未得到切实保障,甚至与'两为主'的政策目标相去甚远。并认为对于流入地来说,政策具有明显的财权与事权不对称现象,而且政府间存在博弈现象。”家庭原因导致随迁子女学业成绩不理想,由于进城务工人员自身的局限性,使得进城务工人员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不足,不能很好的进行有效地家庭教育。史柏年认为“农民工的经济贫困、农民工观念落后、文化素质低、社会的排斥以及公办学校积极性不高是造成教育不公平的重要原因。”陈小华认为“由于农民工流动性比较大,其子女的转学,辍学率较高,导致他们的学习基础比较差,一些公立学校往往因此把他们拒之门外。”李英等在文章中总结出随迁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家庭教育环境差,条件差;家长文化素质偏低,家庭教育观念落后;家长忽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协调:社会对随迁子女家庭教育关注太少。”

四、研究评述

现有研究的已取得一定成绩,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有一定帮助。不难发现现有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1)目前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在教育学的领域。在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章中,大部分都是在教育学杂志发表或由教育工作者编写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公共管理视角研究较少;(2)从研究层级上看,现有研究大多在国家层面进行理论研究,以中央出台随迁子女教育政策及其实施情况为依据进行宏观分析,从地区角度出发进行实证研究较少;(3)从研究内容上看,多数学者认为制约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主要原因是户籍制度,然而户籍制度的改革牵涉甚多,而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迫切性研究对策必须脱离户籍制度;(4)从研究阶段上看,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招考体质改革提出要求后,研究热点逐渐转向了异地高考改革等问题,忽略了对义务教育问题的研究;(5)从研究内容上看,现有研究大多围绕“两为主”政策的实施展开研究,而鲜有以新型城镇化的视角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俊良,黄必富.城市化进程中随迁子女受教育问题探析[J].农村经济,2004(11).

[2]马青,邬志辉.再论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公平问题――官僚经济学的视角[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07).

[3]葛新斌.“两为主”政策中的政府投入责任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9(02).

[4]史柏年.城市流动儿童少年就学问题政策分析川.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1).

篇9

[关键词]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特点;自身价值

近年来我国群众文化艺术得以快速发展起来,群众文化艺术档案作为专门的档案,可以说是对群众文化活动的真实记录,更好的将各个时期群众文化艺术工作的真实面貌得以反映出来,作为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其即有档案的共性,同时还具有文化艺术的特殊性,文体艺术档案为文化艺术管理、创作、交流、研究及教学等多项工作提供有效的服务,其具有较强的历史性、见证性和不可再生性,在民族文化传承和国家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利用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可以为文化艺术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为各项活动和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当前随着艺术档案参考凭证的作用不断被人们的所认知,各项艺术档案工作深入开展,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对文化艺术档案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可以有效的发挥出文化艺术档案的作用,为我国文化建设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特点

(一)内容的广泛性和丰富性

由于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产生的,是对群众文化活动成果和反映和记录,所以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大致记录的活动成果包括了造型艺术、综艺艺术、表演艺术和语言艺术,而且这几类艺术中又包括了诸多层的类属,同时还有一些演出和培训等活动,不仅有效的反映了社会现象,而且还有对自然现象的反映。通过深入到生活中收集这些材料素质,进行作品的创作,并将其二轻局化为群众艺术档案。

(二)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个体性与整体性

个人艺术档案作为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归档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类,其是各门类艺术家们一生辛勤劳作的结果,但由于各门类艺术家在思想、阅历、审美、修养及才能等方面都存在着各异性,这就导致他们的作品从思想和风格上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通过对个个艺术档案的建立,可以对艺术家们的发展道路和艺术创作及表演成就等进行全面、系统的记录,这部分档案具有较高的价值。

(三)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形象性和多样性

通过群众文化活动可以有效的对社会现象和人们心理、生活需求进行反映,就这需要在活动中利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来对艺术形象进行塑造。而群众艺术档案是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历史和成果进行真实的记当,所以在对档案进行收集整理过程中不可避免会的用到一些实物和照片等,而这些实物和照片则都具有生动形象的特性。

(四)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成套性和整体性

群众文化活动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利用自身的智慧共同完成的,是依靠集体来进行的,其与艺术创造不同,艺术创造性是个人或是部分人完成的,而群众文化活动强调集体性,这就使其活动中所形成的材料具有性成套性和群体性,所以在对档案进行归结整理时,需要注重这个特点,从而确保艺术活动档案记当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二、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自身价值

(一)艺术档案具有很高的保存价值

群众艺术档案是文化艺术传承的重要载体,它相对于其他档案来说,表现形式更加多样,主要是通过文字、图表、声像、实物以及文学美术作品等方式进行记载。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艺术档案是文化艺术活动的真实记录,记载了艺术团体和艺术工作者艺术风格形成、发展的全貌及非凡的艺术成就,是广大艺术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的丰硕果实,具有无法估量的保存价值。此外,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真实地记录了群众艺术的发展过程,这对于让后人了解和继承群众文化艺术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二)艺术档案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

艺术档案既来源于文化艺术活动又服务于文化艺术活动。艺术档案可以反复地、多方面多层次地被利用。它既能够为文化艺术领域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服务,又能够为社会公众和个人的文化宣传、交流活动提供服务。艺术档案不仅可以作为艺术管理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还可以作为艺术生产活动的重要凭据,更可以作为艺术研究、艺术教育的重要参考资料。

(三)艺术档案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历史价值

艺术档案作为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源,是文化创新的推动力量。它的现实价值不仅表现在促进精品生产和艺术创新上,而且还有助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公共文化建设。

(四)艺术档案具有不可忽视的潜在价值

艺术档案的潜在价值是指档案尚未开发利用时存在的一种价值,同时也是指档案材料归档分析确认的价值。这种价值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艺术档案的价值是其自身所固有的、客观存在的,但人们短时期还没有将其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而这种潜在的价值又是被大多数人所关注的。二是指艺术档案的价值只有通过开发利用才能实现,即把静态的档案资源变成动态的信息源。只有充分地挖掘艺术档案的价值,真正把艺术档案潜在的价值转化成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信息资源,才能更好地发挥文化艺术档案的作用。

三、结束语

通过对群众文化活动进行真实记录,从而形成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可以说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是从事群众文化工作者辛苦劳动的结晶,其作为重要的工具,在对群众文化艺术工作的发展和工作交流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是当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见证。通过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可以为我国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未来的工作规划的制度提供可靠的依据,更好的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弘扬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金喜子.管好艺术档案服务文化发展[J].兰台内外,2011,6(01).

篇10

(一)楚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1.楚文化的概念

楚文化作为我国春秋时期文化的重要代表,起源于古老的华夏文明,也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延续。楚文化吸收借鉴了华夏文明和南蛮文明的优秀成果,在春秋战国时期发挥着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作用。通过不断的发展和借鉴,楚文化自身的风格更加突出,文化艺术成就显著。楚文化的文化性质源于中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劳动创造。楚文化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长期发展已经十分成熟并独具风格。楚文化作为一整套文化系统,包括历史、文学、经济、科技、文艺、人文等重要方面。楚文化的发展和成熟是古代中国人民发挥丰富的想象创造的结果,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古代中国人民审美意识的发展。因此楚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符号之一。

2.楚文化的内涵

楚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内涵十分丰富。最杰出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楚文化是一种神秘想象力的象征。

楚文化作为中国农耕文明的代表,其中包含着中国人民最原始的崇拜。楚文化的神秘性正体现在古老的图腾艺术中,古代中国人民发挥想象力,将耕种和祖先的崇拜结合起来,创造了属于各个氏族的图腾文化。主要有凤凰、公鸡等图腾符号。通过图腾艺术传达人们祈福、祭祀等最原始的意识。楚文化丰富的想象空间还体现在人们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春秋时期我国的青铜器冶炼达到了顶峰,人们将丰富的想象力表现在纸质、青铜、陶器和漆器上,从而成就楚文化中绘画、青铜器、陶器和漆器的繁荣。

2.2科学技术的进步。

楚文化时期不仅人文艺术繁荣,相应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表现在数学和天文知识的新探索和新发现上,也表现在建筑和农业的发展上。春秋时期的建筑集中反映在都城的建设上,楚文化建筑地址的选择和建筑的布局设计已经逐渐成熟,楚文化的建筑都城已经集群化发展,不仅有了护城墙,也开始建造护城河,兼顾建筑美观、居住舒适和国家防御的功能。举世闻名的章华台就建筑在这个时期。楚文化时期的农业发展十分迅速。楚文化我国的南方和北方相互学习和借鉴,楚国融合了南北农业文明的优势,开始修筑水利工程来解决农田旱涝的问题,孙叔敖修筑的期思陂就是我国第一个水利工程。

2.3文化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文化艺术不仅是楚人智慧集中体现,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审美意识的进步。青铜器是春秋时期出现,并在战国时期走向成熟,因此青铜器是楚文化艺术的集中代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冶炼和青铜铸造技术已经逐渐成熟。楚国人民能够博采众长,结合焊接和铸造技术冶炼青铜器。同时还将自身的审美情趣和传统的装饰纹样结合起来,通过圆雕、浮雕和透雕的技法让我国的青铜器走向成熟。除此之外的制陶业、漆器、丝织刺绣、文学、音乐、绘画也彰显了楚文化的特色。

(二)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楚文化艺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

1.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楚文化艺术的应用现状

富含楚文化艺术精髓内质的湖北高校校园文化系统是中国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应用楚文化的代表。但是总体来说我国的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楚文化的应用现状还不容乐观。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指校园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行为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共同和谐发展。其中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都是静态的,而精神文明和行为文明却是动态变化的,因此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动静结合,在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碰撞的基础上,促进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的融合。但是楚文化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理想,实际上楚文化在我国的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应用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楚文化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范围不广

我国的高等院校的数量在逐年壮大,每个学校也有每个学校的校园文化,但是我国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地域性比较强,北方学校十分注重儒家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应用,南方特别是湖北的部分高等院校会结合地域文化适当的吸收和借鉴楚文化。因此总体而言楚文化在我国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范围还很小,甚至大部分的高等院校对楚文化并不熟悉。

1.2楚文化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楚文化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用是为了起到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但是实际应用中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在为数不多的楚文化应用高等院校中,楚文化有的单单作为符号,被摆放在学校当中,学生缺乏对相关校园景观的了解,楚文化在校园中的文化认同度并不高。因此楚文化的传承作用完全不能得到发挥,另一方面学生也没有从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中受到教育。以武汉大学为例,武汉大学的建筑应用了楚文化的建筑风格,学生只知校园美,却不懂得将这种楚文化的美传承。

2.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楚文化艺术的发展

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楚文化艺术的应用现状不容乐观,但是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楚文化艺术的发展前景很广阔。

2.1楚文化和高等院校的精神文明的融合。

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精神文明主要是指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传统、人文环境、校训等潜移默化的软件。这些都可以和楚文化结合。利用楚文化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古代楚国人民勤劳智慧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来教育影响高等院校的学生,让他们形成勤劳、创造、智慧的观念,将楚文化融合到高等院校的学校文化中,形成高等院校独具特色的文化软实力。

2.2楚文化和高等院校的物质文明的融合。

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物质文明是指学校中的建筑、雕塑、教学设备、科研设备和基础设施。楚文化可以充分的和高等院校的物质文明融合,楚文化中的青铜器和漆器等手工艺作品可以作为学校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增加学校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底蕴,利用楚文化中的绘画、文字、音乐符号来装饰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利用楚文化中的建筑成就来设计学校的教学楼,让楼宇更加具有文化气息,从而提升学校的整体硬件条件。

二、国内外高校在导入民族地方艺术特色方面的应用研究成果综述

(一)国内外高校导入地方文化艺术特色的应用现状目前国内外高校在导入地方文化特色方面各有千秋,本文选取国内高校和国外高校的典型代表进行研究。

1.中国高校在导入地方文化艺术特色方面的应用差距很大

有的高校能够将民族地方艺术特色完美的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做到相互融合。以江苏省的苏州大学为例,苏州大学校园不仅自然景观优美,民族文化气息浓厚,学生置身校园自然而然的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但是部分中国高校在校园的建设方面过分的追求现代化,而忽视了民族文化和地方文艺的教育渲染作用,整个学校的文化建设缺乏根基。不仅让民族地方文化艺术渐渐被学子淡忘,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岌岌可危。

2.我国的高等院校在导入民族地方文化艺术应用方面存在着地方上的差别。

以山东高等院校为例,山东是孔孟之乡,因此山东文化中一直具有浓厚的儒家氛围,山东的高等院校在导入民族地方文化艺术应用方面多重视儒家思想的再现,在山东高等院校的校园中孔子雕像在校园中很常见,孔夫子在时时刻刻教育学子勤奋努力。但是在我国的南方地区,高等院校的校园中多注重地方文化的发扬,还是以苏州为例,苏州校园中处处流露出古代吴国的文化气息,东吴文化盛行,学子在漫步校园的时候也仿佛回到古代和圣人对话。

3.国外高等院校在导入民族地方文化艺术应用上要略胜一筹。

国外的高等院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不仅吸收了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也将地域文化融合到学校的文化建设中,经过长久的发展和融合,已经实现了民族地方文化和学校文化的和谐相处,形成了独具特色和富含魅力的校园文化。以哈佛大学为例,哈佛大学的校园文化中不仅有美国的传统建筑等硬实力,也有美国传统文化等软实力,因此哈佛大学的校风一部分的贡献来自于美国的民族地方文化艺术的应用。

(二)湖北省高等院校建设楚文化艺术内涵的校园文化的迫切性及必要性

湖北省作为楚文化的发源地,理所当然的应该承担起传播楚文化和发扬楚文化的责任,高校作为地区文化集中地,更加应该将民族文化和校园文化有机的融合。湖北省高等院校建设楚文化艺术内涵校园文化十分的迫切和必要。

1.湖北省高等院校校园建设中存在很大程度的文化失根现象

校园文化缺乏民族文化的渲染,而民族文化在重塑校园文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民族文化也容易引起学子的共鸣。因此解决湖北省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失根现象,需要借鉴楚文化的优势,将楚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应用于校园,渲染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将楚文化的理念传播给学子,引起学子的共鸣。

2.楚文化的传承本身遭遇危机

楚文化发源于湖北省,但是人们目前对楚文化的认同感并不高,只是简单的知道楚国的青铜器和漆器等文物,对楚文化的内质并不清楚,湖北省的高等院校作为文化传播的主阵地,有义务将楚文化艺术内涵和学校的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做到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既让楚文化得以发扬,有让校园文化得以鲜活。

3.湖北省高校建设楚文化艺术内涵的校园文化是创新发展的需要

湖北省高校的学校建设需要创新,楚文化要想在时代的潮流中继续发展,同样需要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因此湖北省高校建设楚文化艺术内涵的校园十分必要。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