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服务社会实践范文

时间:2023-10-25 17:24: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艺术服务社会实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艺术服务社会实践

篇1

关键词:艺术教育;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重大决策。作为高等艺术类院校,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和艺术不断发展创新的环境下,如何培养出更好地符合社会需求并拥有较高创新能力与艺术修养的高校毕业生,既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现今艺术调研课题的攻坚难点。

一、高校艺术教育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高校对农村进行艺术教育的认识不到位

近年来,高校服务农村建设的意识虽然已经发生很大改变,但是依然有不少高校的认识有待提高。部分高校认为,高校服务农村文化建设耗时耗力,收效甚微。有些高校的艺术学院教师数量少,没有多少精力走到农村的田间地头。还有些艺术类院校,在人才培养上重理论轻实际,在教学中,只关注课题、职称,对老师考核评级时不做社会实践活动的考核。

2.艺术教育服务新农村的机制不完善

在机制方面,由于相关政策空缺,缺乏强有力的统一调度部门,地方政府、高校之间的职责划分不够明确,有些高校在服务农村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偏离正确方向,缺乏完善的运行机制,组织建设欠缺科学规划。在组织运行方面,一些艺术类院校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组织,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专门人员,各个部门往往各自为政,难以形成统一的统筹安排。

3.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人才培养滞后

艺术类院校在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上,存在人才培养规格单一、不能适应实际情况、知识面不广等问题,不能按照农村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培养艺术类人才。尤其是艺术类院校的学生普遍在主观意识上为农村服务的愿望不强烈,客观上通往农村第一线的渠道不畅通,导致可以为农村服务的人才十分短缺。目前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复合型人才,艺术类院校对实用型和经营管理型的艺术类人才培养不足,与现实中需要的创新能力强的人才有一定差距。

4.服务新农村的资金不足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艰巨且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人力、物力、资金的长期投入。一方面,由于体制机制以及政策的原因,政府对高校服务新农村没有直接的财政投入,而是层层拨款;另一方面,高校没有充足的经费投入,虽然高校有自己的文艺团队和话剧团,但是下乡演出需要的资金用往往从教学经费里扣除。所以,地方高校在资金问题上确实勉为其难。

二、高校艺术教育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途径

1.高校强化服务意识,深入农村文化建设

投身农村文化建设是高校发挥服务社会和传承文化职能的必然要求。艺术类院校作为社会文化的传播继承者,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担负的责任重大,要进一步增强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动意识,有针对性融入农村,为农村和农民服务,积极营造文化创新和发展的浓厚氛围。艺术类院校需要强化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的观念。院校的领导要更新理念,将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给予政策、财力、物力、人力上的充足保障。高校领导要引导和鼓励本校教师走出大学校门,充分发挥艺术类教学者的文化鉴别能力和文化传播职责,利用多种途径把先进的艺术理念、艺术作品、文化品位等传播到广大农民群众中去,从而树立真正的为农村、为农民服务的意识。

2.培养为农村文化建设服务的专门人才和业务骨干

艺术类院校的办学宗旨是普及艺术教育,提高全民文化艺术素养。提高农村的艺术文化水平也应成为其办学目标之一。目前从事农村文化建设的机构主要是各县、乡镇文化站和各村的文化管理站,或是人数少,或是文化素养低,难以担当起农村文化建设的重任。艺术类院校应该秉承专业的艺术理念,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和专业优势,在专业设置上开设与农村文化建设相关的专业,不仅大力培养建设农村文化所需要的专门人才,还要在对农村文化工作者的培训中发挥作用。迄今,各国高校开展的艺术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实践活动,为新农村建设输送了大量的艺术人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建设初期的人才亟需问题,并且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新农村形势下的艺术骨干。

3.广泛开展文化服务活动

艺术与新农村建设的融合途径有许多,但是我们选择什么形式的艺术服务,是我们新农村在探讨的问题,也是艺术高校组织策划的难题。河北科技大学影视学院不仅仅从平面的视觉绘画,美化改善农村的劳作生活环境,还利用一部分视频技术,以及戏剧表演形式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宣传;而且也为目前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提高创新能力的平台,慢慢充实自己,成长为符合社会需求的艺术工作者;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也会反哺学校艺术类高校大学生,进行民间艺术形式的保护与传承。

艺术类院校应该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在农村文化传播中调动积极性。不仅要在寒暑假期间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还要不定期地发动组织师生共同参与,根据不同地区的需要,广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发动农村文化振兴项目。

4.挖掘农村传统文化资源,

既要坚持向农村输送文化资源,又要建立农村文化的生长基地,实现“送文化”与“种文化”并举。艺术类院校应该加强地域文化特色研究,设立地方文化研究中心,要让农民明白保护传承艺术文化也是他们自己的职责,让当地的知识分子、教师、有志青年积极参与进来,将艺术形式复制、传播、延续下去。

三、高校艺术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机制

1.建设服务农村文化的机制

艺术类院校要以主动的姿态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坚持以服务农村文化建设为责任,建设科学的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机制,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依据,建设特色专业并适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进一步明确自身在服务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定位和目标,艺术类院校内部应该成立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的专门机构,统筹规划并且合理实施学校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工作。要建立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各项制度,包括人事管理制度,薪酬制度,考核制度等,充分激发广大高校师生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2.建立艺术类大学生农村实践的机制

高校应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放到与专业课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组织艺术类大学生利用假期时间自愿为农村文化建设义务提供服务和帮助。为了更好的保证社会实践的有效实施,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正规教学计划和学分制管理中,对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内容、考核办法等做出全面规定,对每个参加社会实践学生的成绩进行严格考核,按等级记录学分并记入其学籍档案。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列入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统筹安排,使社会实践活动有计划、有步骤,有序地开展,让每一个学生保质保量的完成社会实践。通过这种形式的校外实践,既考验了艺术类大学生是否符合社会的要求,也端正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而且从中大学生学会承担了一定的责任,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并将自己专业的艺术知识与现实进行了融合,进行了设计与创作。

3.建立多渠道经费筹措机制

艺术类院校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资金来源可以是政府、企业、社会力量、高校自身等。为了保障广大教学人员进行地方农村文化资源的开发、整理和保护,更好地服务农村文化建设,艺术类院校要安排充足配套经费和科研经费。建立起多种渠道相配合的资金筹集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制约艺术类院校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难题,让大学生更好地投身新农村建设,运用专业的知识与思维创新改善美化农村的生活生产环境,为艺术教育活动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的结合扫除障碍。

四、结语

当下许多地方也积极主动与高校联合,鼓励欢迎大学生开展新农村建设,把在学校所吸收的先进艺术知识播撒到村庄、田间,传递到农民心中。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的生活日新月异,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就日益增多,这就要求我国高校的文化艺术学科的实践形式需要不断思变,只有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艺术传播途径,才能得到新农村建设者的根本接纳及认可。

参考文献:

[1]路敏.农村艺术教育发展的困境及大学生社会实践介入研究[J].黄河之声,2013(13):81-82.

[2]陈运贵.地方高校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J].社科纵横,2012(7):109-112.

[3]汪发元,唐春燕.地方高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和政策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b:自然科学版,2008,5(2):92-95.

篇2

作为福建省青年工作研究会会长,叶书记在理论学习方面可谓典范,“思想带团”理念发挥到及至。更为可贵的是,注重理论指导实践,勇于“开拓创新”,于2005年创新性地引入高校团学工作项目化运作的工作理念,实践中形成了高校共青团项目化运作四大支撑体系。作为高校团支书,他十分注重学生成材问题,致力于服务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始终坚持“服务立团”。在建设高水平的校园文化方面更是成绩斐然,“文化兴团”搞得风生水起,非常有特色……

在叶书记带动下,师大共青团工作欣欣向荣,捷报频传:连续八年被评为“全国社会实践先进单位”;2006年被评为“党建带团建先进单位”;被评为“省五四红旗团委”……叶书记本人也受到了广泛认可:1998年被评为“省优秀团干”;2001年被评为“省新突击手”;2006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团干”等。

福建师大团委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更是不遗余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福建师大团委历来注重用先进的校园文化占领校园舞台,将时代气息与百年文化底蕴科学整合,致力于构建富有特色的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服务体系,服从服务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对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拓展校园文化的丰富性、注重校园文化的规范性、致力校园文化的开放性、打造校园文化的师范性,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服务体系。正是基于福建师大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2002年该校被教育部、团中央定为全国首批63所大学生素质拓展试点高校(福建省仅一所试点高校)。

只有多元化的丰富内涵,才能满足21世纪青年学子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福建师大团委全面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艺术教育活动,形成了校级活动、院级活动和社团活动三个有机互补的层次。

校级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主流和引领者。坚持开展一年一度的文化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迄今为止,已连续举办了21届文化艺术节和24届学校音乐周,每届文化艺术节都举办近百场的文化艺术活动,五月份成为师大学子们文化艺术的春天。在2005年7月全国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该校获得一等奖 6个、二等奖8个、三等奖5个共19个奖项,获奖总数和获一等奖数均居全国第二。2006年,师大校青年合唱团参加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获金奖银牌(金牌空缺)。学校大学生辩论队分别于2004年、2007年获得福建省大学生辩论赛冠军,并分别于2005年、2006年赴台湾参加第四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赴新加坡参加第二届亚太华语大专辩论赛……

为全面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福建师大团委不断推出各种高水平的讲座,如开展“百场学术讲座”、“当代学术前沿与社会热点问题论坛”、“专家论坛”、“博士论坛”、“归国学者论坛”、“长安学子谈”、“社团掌灯人”、“走进挑战杯”、“世纪精英学校培训”等活动,形成了学校浓郁的学术创新氛围。福建师大团委还不断加大对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经费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启动“本科生课外科技计划”,大力支持本科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创新潜力,使该校学生在“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和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及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ACM程序设计竞赛等赛事中屡获佳绩。到目前为止,师大学生在课外科技学术竞赛方面共获得国家级奖项30多个,省部级奖项100多个。

院级活动作为凸显学院专业特色,满足学院学生提高专业技能和促进内部交流,一直起着校级活动的补充作用。社团文化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使学生团体成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载体,成为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的重要力量。全校共有校级学生社团53个,成员8691人,院级学生社团182个,成员10263人。2005年,师大校青年志愿者协会被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评为“全国百强优秀学生社团”;2006年,“西部爱心联盟”被评为“全国十佳优秀学生社团标兵”;2007年校学生社团联合会被评为“全国高校十佳优秀学生社团联合会”;在每年全省性的十佳学生社团评选活动中,师大学生社团均占40%强。

特别于2002年成立的“福建师范大学西部爱心联盟”,以西部支教团为主力,积极开展西部支教和帮扶活动。几年来,他们不仅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传授知识,还为当地学校募捐款项70余万元,图书20余万册,衣物12吨,成功对接969个贫困生,还在甘肃漳县援建“福建师大支教团希望小学”和“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由于支教团工作突出、事迹感人,学校组织的“西部支教讲演会”引起了广大同学的强烈反响和积极共鸣。2006年,福建师大研究生西部支教团被评为福建省"新突击队"。

福建师大团委还以创新为灵魂,采取项目化运作的工作模式,以项目带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围绕项目集聚要素,围绕项目形成合力,围绕项目形成氛围,围绕项目突破和落实各项活跃校园文化的创新工作,形成了校园文化项目化运作四大支撑体系:科学策划支撑体系、资金保障支撑体系、强力执行支撑体系和媒体宣传支撑体系。

项目化运作的工作新模式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实际活动相结合,以同学喜闻乐见的活动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做到实处。每学年作为校一级的校园文化活动,素质拓展活动达80项左右,同时指导各学院团委、学生会开展立足学院特色面向全校的校园文化项目。项目化运作过程中依靠媒体宣传支撑体系,不断取得突破:《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福建电视台等省内主流媒体100多次对福建师大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项目活动进行报道。

叶书记认为,只有开放交流、立足于时代的广阔舞台,才能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来自外界先进文化的源头活水。师大主动营造开放式的特色校园文化,把校园文化融入校内外、国内外的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中,走社会性合作共建之路。

学校主动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本着双方自愿、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合作共建原则,积极促成社会单位参与资助,有效利用外部资源建设校园文化。对外文化交流营造了师大校园文化的朵朵奇葩。学生开放式培养是师大校园文化又一亮点。学校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重创新”的人才培养总体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重视实践育人工作,积极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志愿服务社会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引导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求真知,在实践中增才干。建立健全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在全省建立了49个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其中在挂钩帮扶县――宁德福安市就建立了11个中小学实践基地,使学生受锻炼、当地见效益。1999年以来,师大已经连续八年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每年均有实践队被评为全国先进营队。

篇3

与艺术大师激情面对面

几乎每隔十几天,都有一次现代艺术大餐在等着你。对于富于创造力和激情的青年学子们及热爱艺术的追随者们来说,这无疑是最幸福的一件事了。

作为一所有着81年办学历史的综合性大学,厦门大学设有艺术教育学院,下辖音乐系、美术系及艺术研究所。近来,中外合作创办的厦门大学中国欧洲艺术中心成为校园里一朵艺术的奇葩。创办3年来,面向师生,为全社会带来了大量精彩的艺术展览。先后有欧洲颇具盛名的当代艺术家、冰岛艺术家思古都·顾蒙逊,荷兰新现实主义画家吉多·弗劳斯特、挪威艺术家巴德·布莱维克以及皮特·霍斯坦先生等多位艺术家应邀来到厦门大学中国欧洲艺术中心展出作品。

与国内知名的艺术家们进行激情对话的机会那就更多了。中央乐团著名指挥家郑小瑛多次到校,讲授交响乐知识;上海京剧院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炳淑来校举行京剧表演艺术的专题讲座;中国歌剧舞剧院、上海芭蕾舞团、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广州老百姓艺术团、上海京剧院、厦门爱乐乐团等多个知名艺术团体都曾在这里留下他们的“惊鸿一瞥”。

高雅艺术进校园,把欣赏与普及教育结合起来。现场欣赏大师们的作品,聆听大师们的创作经验,面对面的交流,走近艺术,理解艺术,创造艺术。

“一分钟!”引出全面艺术教育

在厦门大学艺术教育学院一间普通的教室里,所有的学生手里都拿着一个土豆,他们被要求用土豆做一个一分钟的录像。他们在录像中可以采用任何方式来使用这个土豆。

第二次课,每位学生都得到一张古典欧洲塑像的图片,他们要用这个图片和灯泡来创作一个可动的装置,然后把这些装置制作成一个新的一分钟录像。

这样的课也许会让人感到很新奇,教师则是由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邀请、由桑伯格学院委派的两位外籍教师———荷兰艺术家凡姆卡·斯哈伯和洽尔克?帝摩尔,更让人称奇的是———这节课作业的名字就叫作“一分钟!”。

这“一分钟”是美术系的新媒体工作室创作的初步作品。“一分钟!”是指长度正好是一分钟的录像节目(包括题目),希冀以此创作出自由的作品。“一石击起千层浪”,当“一分钟”作业在艺术教育学院展出时,当各种由学生独立主办的个人展览、音乐会的海报出现在厦门大学学生活动中心门前时,人们睁开了惊奇的眼睛。专业教育的创新激发起厦门大学面向全校学生的全面艺术教育的热潮,积极加强对全面艺术教育的研究、提高艺术教育的针对性及实效性成了专家和思想教育者共同关心的焦点。每周一、周四下午是全校性选修课时间,有关美术、书法、音乐欣赏、电影、电视、戏剧等艺术类公共课程应有尽有,如《交响乐欣赏》、《中国书法欣赏》、《艺术美学》、《京剧学习与欣赏》以及《中西造型艺术》、《透视“建筑学”》、《竹笛洞箫演奏》、《电脑艺术学》等。学生们自由选择,不亦乐乎。在教务处主持邀请学校相关专家学者开设的百科知识系列讲座中,艺术类讲座是重要的一块。从“还珠格格”说开来的一场《喜剧纵横谈》引得了众多喝彩。

艺术脚步向全社会迈进

艺术,在这座被誉为“南方之强”的高等学府里涌动着,现代艺术、传统艺术、校园艺术教育的立体交叉,激励着学生们的创造力。

在课堂艺术教育主渠道的推动下,厦门大学注重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定期研究每个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心主题,形成以社会实践活动、节日纪念活动、文化体育活动为主体的全方位、系列化、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格局及思想教育模式。每年4月校庆期间,“校庆文化艺术节”包括“校园十大歌手赛”和“班级全能大赛”;每年“五四”青年节期间,举办“青春颂”歌咏比赛;国庆游园、“一二·九”社团活动月、主持人大赛等各项艺术活动层出不穷。学生艺术团更是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片。这支活跃的校园文艺团体由铜管乐队、合唱队、南强话剧社、舞蹈队、器乐队、模特队、曲艺队等组成,平均每年有400500名队员。至今约有近5000余人参加了艺术团,有近100位专家、学者曾对艺术团进行指导。每年均有2-3次参加全国、省、市各级演出,每年都在学校大礼堂举办专场音乐会,创作、演出了不少优秀作品,涌出了大量艺术人才。

篇4

[关键词]博物馆;高等院校;教育职能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14-0075-02

一、基本功能

就博物馆而言,文物征集、典藏、陈列、科研和社会文化教育是其基本功能。通过对具备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博物馆给予公众知识、教育和艺术欣赏,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高校的主要功能则体现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等。其中,人才培养处于核心地位,科学研究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而服务社会则是对人才培养的进一步延伸。显然,两者的基本功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在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等方面均存在着重要交集。

从服务社会视角看,博物馆属公益性机构,其社会文化教育的对象极其广泛。作为人类文明记忆、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和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教育职能的最大限度发挥,无疑是实践和完善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积极体现,而免费开放政策的实施更是反映出国家对民生的重要关注。不仅如此,社会教育项目已经成为国家关于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考核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与此相呼应的,则是博物馆对馆藏文物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并积极向社会推介与其相关的社会文化教育项目。与博物馆非常明确的服务社会功能相比,高校与社会的关系更为复杂。诚然,高校为社会进步提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然而,发展科学技术与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亦只有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才能真正实现。

从文化传承与创新视角看,高校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高校以教书育人为目的,它肩负着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而传统文化的滋润实为其不可或缺的环节。不过,对于穿越历史长河而来的传统文化,实际上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已经不能适应时展和社会需要的内容,有必要予以变革,这就是在文化传承中的创新。对此,高校同样是责无旁贷。博物馆具有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它在对保护、展示、教育、研究等诸多功能的发挥中,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亦发扬着时代精神。可见,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是其应有的责任担当。它往往通过教育活动,以引导、启迪人们在潜移默化中触摸历史、延续文化。

二、观念转变

既然高等学校与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在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等方面均存在着重要交集,那么,两者的沟通与协作便有了坚实的基础。然而,要实现校、馆的真正合作,两者在传统观念上的转变必不可少。一方面,高校需要重视大学生课题知识的必要实践与具象化;同时,博物馆则需要改变消极等待观众参观的姿态,以一种积极、开放的面貌迎接校馆合作的到来。在改进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解决展品与课程内容的合理衔接、探究式学习的开展等具体活动。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紧扣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强化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突出博物馆的历史文化思想内涵、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致力于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其次,结合博物馆的馆藏资源,与学校课程和教材紧密结合,将馆、校教育资源有机整合。再次,切实改变博物馆长期以来形成的“讲解员一直讲,观众被动听”的单一说教模式,实现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在实践中下工夫。事实上,这已不仅是博物馆社会教育方法的转变,而是博物馆人教育观念的转变,更是角色的转换。

三、协同互惠

首先是知识衔接。高校中的人文社科专业,尤其是历史、中文、美术等专业,与博物馆之间的联系尤为密切,若从专业角度进行划分,两者完全可归于一体。高校教育主要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而博物馆则重在实物的展示,两者之间的这种天然的互补性,又促成同一个宏大文化体系下两大领域的进一步联系。理论与实践的完整结合,无疑会使文化传承和创新在高校教育、博物馆服务中皆获得闭门造车所无法实现的意义。

其次是志愿服务。高校之根本任务在于育人。大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较好,但缺乏实践锻炼和工作经验。而博物馆与高校之间通过联合打造实践锻炼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必然能够让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也能够使博物馆在合作中以更为开放的姿态得到好评。实际上,以青年志愿者作为切入点,加强高校与博物馆的合作,发展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行列中,完全可以实现活动的长期化和规模化。而吸纳高校历史、旅游、中文、外语等专业大学生进入到志愿者阵营,亦能为观众提供特色讲解、咨询、疏导等服务,从而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

再次是深化合作。高校借助博物馆丰富的典藏文物资源,通过与其积极合作,开展互动共建活动,将博物馆打造成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实践基地;博物馆通过与高校联合举办“导游竞技场”“外语讲解”“陈列设计大赛”等活动,给大学生提供特长发挥的舞台;博物馆可将馆内精品文物、本土历史文化等相关内容制成资料,并结合视频、音频讲解、讲座等多种形式的教育资源包,在高校进行教育传播和引导,从而,加强博物馆对外宣传。

四、技术利用

科学技术的运用,是当代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现代化的博物馆也应拥有相应的技术设备。由于现代化科技手段可以加强陈列效果、模拟陈列场景、营造特定的环境氛围,如电脑三维动画的合理运用等,已是大势所趋。而高校理工类专业在这一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在陈列展览设计中,能够结合实际提供有效的相关科技理论支持。其次,可以因地制宜,将科研成果适时转化为具体应用。再次,可以为陈列设计提供必要的技术人员支持。不过,在这一问题上,要分清主次。现代信息技术、现代化展示手段的出现,只能对传统的展示手段进行补充和完善,而不能完全取代。任何科技手段与承载历史、文化信息的文物本身不可同日而Z,从根本上说它只能是工具,自然无法替代传统文化及其内在的表现形式。如果在陈列展览中滥用现代科技带来的的奇幻效果,无疑会喧宾夺主,严重削弱文物固有的文化艺术魅力。在这一方面最为突出的例子便是网上陈列展览。作为现代传媒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具体运用,人们求新、求知的需求得到极大满足,然而,因为电脑屏幕实际上阻隔了观众与文物间的真正接触,所以永远无法达到在博物馆面对文物本身时所产生的强烈、直接的感染力。

五、文化宣传

原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说:“我们曾经做过一个调查,首都博物馆免费之前,一年接近80万观众中,70%以上是大学本科学生;免费开放后,虽然这个比例降到了60%以下,但仍能说明,受教育程度越高,可能对博物馆的兴趣就大一些。这不止在中国,世界各地都是如此。”①这一数据,将博物馆观众与学历进行了统计研究。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不能否认高校师生在博物馆观众中所占的比例。他在《博物馆要成为城市文化的祠堂》中还进一步强调:“一个博物馆的发展,要与公众的成长互相见证。博物馆要不断推出优秀的展览,吸引公众参观;观众要不断地走进博物馆,多次品味……一个城市的公众,要能够进入博物馆,体会与城市历史文化的这种关联。”②博物馆与高校积极合作,一方面是在理想观众中进一步彰显与本土历史文化的关联,提升其教育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吸引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生,以观众、志愿者等角色⒂氲讲┪锕菸幕活动中来,无疑会提高其在国内的影响力,有助于博物馆在保持本土特色基础上“走出去”。

六、以人为本

高等学校面对的是学生,工作目的是培养人才;博物馆要面对的是观众,工作方向是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服务社会。博物馆任何形式的展览活动,最终目的是能够更好、更多地吸引观众,以此产生广泛的影响。事实上,只有深入了解博物馆受众的具体特点,才能真正促进公共服务的改善与进一步提升,从而实现自身职能的充分认知与必要转型。这无疑是世界博物馆领域的发展趋势。有鉴于此,甘肃省博物馆近年对参观者持续开展了意见征询与调查工作。以此为基础,完善观众调查机制,认真分析观众的基本结构、参观动机与参观行为的特点、态度以及意见、愿望和要求,并以此为导向,在设计、提供和评估服务时,充分关注观众的“声音”,满足观众的核心需求。例如,通过实际调查中发现,带领儿童参观博物馆的家长观众,是目前受众者中占有重要比重的一个群体。甘肃省博物馆以此契机,专门制作了触屏式彩陶绘制、吸附式彩陶拼图、恐龙产蛋等一系列趣味活动,既很好地激发了小观众的欣赏兴趣,又拓展了博物馆藏品的传播方式,因此深受欢迎。客观而论,甘肃省博物馆的这些措施,正是基于确立观众本位理念,开展观众调查并依据其改进自我的服务,增进了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的沟通,从而充分发挥出博物馆在观众、时光、地域、文化等多种元素之间架起沟通桥梁的重要意义。“每一座博物馆都拥有不可替代的独特藏品,蕴含着取之不尽的资源,积极依托这些古人留给今天的珍贵‘礼物’,不断创新,通过多元化的手段,积极拓展博物馆文化传播领域,更好地架起理解与沟通的桥梁,这是精彩而博大的博物馆文化应当承担的使命和责任”。③

总之,因为在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等基本功能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博物馆与高等学校完全能够以知识衔接、志愿服务等为契机,开展一系列协同互惠的深化合作,通过合理技术利用以及必要的文化宣传,以推动馆校两者共有基本功能的真正实现。

[注 释]

篇5

通过校园文化的感染、熏陶、引领,学校将制度和教育教学要求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以美化、净化、亮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引领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核心,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严谨、周密、科学、规范的制度为保障,以三大课程建设为推动,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创建和积淀厚重的校园文化,营造文明校园、和谐校园、书香校园、人文校园,促进师生人文素养的提高,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最终实现文化育人和文化育德这一目标。

以文化提升师生德育水平

1.用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学生品德形成。

按照“人文立校、文化强校”的办学思想,学校确立了“快乐求知、奠基未来、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制定了“创全面发展之优,示素质教育之范”的办学目标。校风建设实际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根据学生思想状况和学校实情,我校制定了“厚德、求真、勤学、笃行”的校训,设计了校徽,编写了校歌。树立“求真、务实、敬业、创新”的教风,建设“乐读、善思、勤学、奋进”的优良学风,最终形成“精教、勤学、谦逊、达礼”的校风。

2.建设校园制度文化,保障全校师生品德的形成。

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层次清晰、责任明确的教育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一中分校建立和完善了初一新生军训制度、晨扫和卫生责任区制度,还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启动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老师、学生和家长的一致肯定。

3.结合学科教育,深入开发德育内容。

一中分校是省级体育大课间示范基地,体育大课间教育教学试验的开展不但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2010年我校在全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以24块金牌的成绩,夺得团体总分第一名,这是我校连续十一年获得团体总分第一。

4.学校仪式文化提升全校师生品德水平。

重视、开展礼仪教育是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校通过进校礼仪、升旗礼仪以及入团、入党仪式等,把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同陶冶情操结合起来,把个人成才同国家前途、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在学生中形成热爱党、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尊敬师长、勤奋学习、团结互助、遵纪守法的好风气,让学生从小知礼仪、懂感恩,学会与他人相处。

5.开展校园文化主题活动,展示全校师生品德风采。

学校立足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学生品格的塑造,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主题活动,如:文明礼仪小卫士活动,三月学雷锋活动,四月烈士祭扫活动,五月文化艺术节活动,十二月法制宣传活动,既活跃了师生的文化生活,展示了师生的风采,又对师生品格的塑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德育活动

1.景德镇是世界闻名的瓷都,有着独特的瓷文化和瓷韵味。

景德镇一中分校地处瓷都东郊,和省陶瓷研究所仅数步之遥,与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省陶瓷美术学院这些高等学府也相隔不远。每年秋季,学校都会根据学习计划,组织学生到位于高专的陶艺基地,进行陶艺活动,实地参观实习,亲身体验陶瓷带来的魅力。这些课程的开发,深受学生欢迎,学习效果也很显著。

2.和法制副校长密切配合,开展学生法制教育。

学校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确立了“人文立校、文化强校”的办学思想,着重于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其中,我们把“学会做人”作为关键与基础,即在校时能够做一个合格的学生,做一个文明守纪的学生,将来踏上社会能够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为此,我们始终把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增强其法制观念,放在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并且改革普法教育的方式方法,努力提高普法教育的实效。学校还定期邀请法制副校长,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配合学校制订法制宣传教育计划,采取参观学习、座谈讨论、模拟法庭、现身说法等形式,广泛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活动,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得以提高,强化了学生法制意识,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3. 与街道、社区合作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依托社区资源,构建大德育网络。把开展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努力把育人落到实处。一年来我校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与社区共同开展活动,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些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既能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报效祖国的本领,又能帮助学生丰富阅历、锤炼意志、提高修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发展趋势,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国情、省情、市情,了解社会民生现状,为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4.与二炮合作成立一中分校少年军校,加强国防教育。

国防教育是全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当代中学生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国防教育,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对他们进行军事训练。通过军事训练,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人民军队的传统教育,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其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责任感,从而推动全民国防教育的发展,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全体公民都树立起居安思危、常备不懈、有备无患的国防观念。少年军校是我校传统特色,每年我们都会邀请驻扎我市的二炮某部派出官兵对初一新生进行军训,借助这一平台狠抓德育工作。

篇6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一直把学习摆在第一位。我们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学生身份,不能荒废学业。我想大学的学习和高中的学习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不仅仅是学习课本知识,盲目过分的追求考试高分,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积累,如涉猎有关专业书籍、报纸、杂志等等。大学中的学习是广义上的学习,是围绕如何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而进行的学习,你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学习各种知识,丰富自己。大学的学习是广泛而自由的,它靠的是自觉。四年来,我牢固地掌握了所学专业课的知识,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连续三学年被评为校级“三好学生”,获得一次“一等专业奖学金”,两次“三等专业奖学金”,学习成绩名列专业前茅。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我还经常阅读一些书籍,多涉猎一些各方面的知识,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向导,努力使自己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在课余时间,我还比较注重计算机和英语能力的培养,对计算机操作比较熟练,有一定的文字处理和档案管理能力,顺利通过了国家计算机二级考试;能用英语进行日常沟通,并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考试。

我心中最大的遗憾就是在学业上没有能够得到继续深造的机会,我也深知这个机遇是通过自己努力才能获取的。但我相信自己:失败只是暂时的,尽管失败确实是令自己非常痛心的。虽然没有能够考取研究生,但是我曾奋斗过,我的付出也得到了回报,在丰富的大学生活中我已经成功地展示了自己,向周围的人证明自己的存在,也证明了我是一个勤奋、勇于进取的人。现在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今天,展望未来,努力创造自己的人生。

我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曾经先后担任了舍管委员、班级团支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04届学生会副主席兼学习部部长等学生干部职务,还做了一年的学生兼职辅导员。在做学生干部的过程中我体会颇深:首先作为一名学生干部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学生干部的职责就是要为同学服务,要想同学之所想、急同学之所急,为同学办实事,才能赢得同学们的理解和信任,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另外,学生干部一定不能忽略同学的作用,没有了同学的支持,一切工作都将无从谈起。每个人的能力和精力都十分有限,积极的团队精神和良好的合作意识才是各项工作成功的关键。我在担任院学生会副主席兼学习部部长期间,组织了诸如第五届“信得杯”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全校大学生辩论赛、“时尚校园,我的大学”中英文双语演讲比赛、“交叉点、超新星”辩论邀请赛、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第一届学风建设双月活动等许多在学院和学校都有影响的活动,这其中每一个活动的成功举行都凝聚了我们学生会每一位成员的心血和汗水。作为一名好的学生干部,除了要有先进的工作方法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使每一个人都能够向着同一个目标,积极地投身于工作之中,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样工作才会获得最大的成功。我也因此得到了肯定,获得过“宿舍管理先进个人”,校级“优秀学生干部”的荣誉称号。

在大学阶段,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参加了许多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这不仅使我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而且提高了我的综合素质。记得在大一刚入学时参加“推新人、展特长”声乐组比赛,当时我紧张极了,唱歌时拿话筒的手一直在发抖。虽然那次比赛没有得奖,但对我来说真是一次很难得的锻炼机会,同时也使我变得更加自信。人在尝试做一件事的时候,往往最难迈出的就是第一步。但是一旦迈出了这艰难的第一步,才会发现前面的路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坎坷。我很庆幸自己争取了这么一次机会,从那以后我胆子大了很多,也越来越应对自如了。我积极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也取得了一些成绩。2003年11月参加“太阳雨”杯征文比赛,获得三等奖。2004年5月参加第五届“信得杯”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获得“原汁原味”校园微型小说原创比赛优胜奖,“青春季风”大型文艺晚会节目优胜奖,“青春本色”大学校园短剧竞赛优胜奖,中华经典美文配乐朗诵比赛三等奖,中英文双语演讲比赛优胜奖等。我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寒暑假深入工厂、农村进行社会调查,并尽自己的所能服务社会,不但增加了自己的社会阅历,也积累了宝贵的社会经验。2004年10月,我被校团委评为“社会实践先进个人”。51-论文-网-欢迎您

篇7

关键词:志愿服务行动;校园文化建设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志愿者工作始于1998年,十几年来,通过开展扶老助残、社会实践、形象礼仪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在展示学院青年学生的风采,树立育英学子良好社会形象等方面起到了突出作用。同时,学院志愿者行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形成了自身的文化特点,对志愿者本身和在校学生均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现已成为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行动对校园文化建设内涵的影响

大学生已经成为“青年志愿服务行动”的中坚力量。开展志愿服务行动,以志愿服务的方式组织和引导广大学生青年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中来,从而有效地调动其参与建设和谐校园的内在积极性。

(一)在参与中建构新认知

青年志愿服务行动,其主体是“青年”,重点突出主体“志愿”的自主性和自愿性,强调“行动”的实践性。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行动,主张大学生青年群体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推崇利他主义和共享方式,尤其在互联网时代,主张志愿主体的主动参与,在实践参与中找到归属感和存在的价值感,通过实践参与行动,与更多青年志愿者共享参与的喜悦、经验与知识分享,在参与中建构主体的认知、拓展其社交范围和知识层面。

(二)在参与中丰富新内涵

校园文化建设内涵的核心,是对于“人”的释放和尊重。大学生志愿者作为高校比较有影响力和正能量的群体,其对于活跃校园文化的活力、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引领校园文化风尚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新生代大学生热衷于公益事业,其原因多样:一是公益项目的流行化导向,二是公益项目的全民性参与,三是名人明星效应的影响,四是公益活动开展过程中的社交化倾向,五是移动互联网化的传播效应,六是公益项目参与的价值化体现等。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又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化教育方式,它可以发挥群体效应,引领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在无形之中将社会价值、集体主义、纪律教育、道德教育等主流价值观融入其中,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继而引领校园文化风尚,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与内涵。

二、志愿服务行动对“应用型合格职业人”校园文化建设的应用分析

自建院以来,大学生志愿服务行动已经成为学院“青年志愿者行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全院青年学生积极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其中,民航交通分院依托空中乘务专业特色,结合学生专长及学科特点,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志愿服务行动,彰显大学生到职业人的风采,同时,也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一)突出专业优势与志愿服务的结合

依托空中乘务等专业优势,将职业礼仪形象等专业基础教育发展成为学生必备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在知识结构储备和专业技能应用方面为此类志愿者夯实了专业的基础性,提高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应用能力。近年来,学院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志愿者广泛参与到省市各大型赛会,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学以致用,将专业规范的会务服务、礼仪服务与大型会场会务志愿服务有机对接。

(二)强调志愿服务与专业实践的结合

礼仪接待服务等相关专业志愿服务过程中,对学生礼仪形象、接待规范等专业性的实战操作要求相对较高。学院积极组织相关专业学生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战操作能力,并配备专业师资全程给予指导,将每一次志愿服务活动作为空乘专业的实践课程进行高标准开展,并在实践考核制度等方面给予保障。

(三)强化专业参与与社会服务的结合

依托空中乘务等专业群优势及专业自身特点,决定了学院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广泛的社会需求,其社会服务的影响面也随之不断扩大。学院积极发动分院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志愿服务项目,学院与浙江省人民大会堂、共青团杭州市委、浙江电视台等单位结为紧密型志愿服务合作单位,每年参与大型会场志愿服务20余场,学生的专业参与率超过50%。在参与社会服务过程中,学生很好地展示了服务的专业性,从而提升了学院志愿服务专业的社会影响。

(四)加强专业志愿与职业理想的结合

专业学生志愿者通过以省市大型赛会和展览为主体的志愿服务活动,在实践中接触到了各种规模与形式的志愿服务,这些成为学生亲眼所见和亲身经历的最鲜活、最真实的教育素材。他们通过实践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课堂德育与专业知识教育,因此而留下深刻印象,从而促使学生树立“应用型合格职业人”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精神。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行动对“应用型合格职业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一)志愿服务行动凸显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

学院以“走进来的是大学生,走出去的是职业人”的理念为育人方向,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合格职业人为育人目标,一直以来,在青年志愿者服务行动方面,也朝着育人方向和目标开展。志愿服务行动时刻凸显了学院校园文化精神文明建设和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职业人才的主题。

(二)志愿服务行动强化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价值体系

志愿服务行动导入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之中,强化了引领、提升和辐射的功能价值体系。

1.引领价值。思想引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志愿服务作为公益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载体,能够有效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和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青年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奉献的精神启迪人,用公益的行为引领人,有助于弘扬社会正能量和优秀美德,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引领价值。

2.提升价值。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能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塑造、人文情操陶冶、公益社会责任感培育等,还能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增加社会见识和体验经历等,提升个人专业实践能力和服务社会的意识与能力,增强了学生对“应用型合格职业人”理念的认知与认同,并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提升价值和功能。

3.辐射价值。志愿服务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科学技术类、公益爱心类、环境保护类、文化艺术类等等,构成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比较突出反映出校园文化建设的丰富性,志愿服务不仅服务学校内部师生,也大大增强校地社会服务和高校文化辐射作用。

(三)志愿服务行动拓展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范围

大学生志愿服务行动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展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范围,它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发挥自身优势,面向全社会拓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比如,民航交通分院礼仪志愿服务行动,青年志愿者广泛参与第二届世界互联网乌镇峰会、第八届全国残运会、浙江省两会、浙江省教育博览会、杭州市共青团西湖情玫瑰婚典、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杭州西博会、上海世博会、大学生文化创意节、杭州地铁客服大使等省市大型赛会和展览的志愿者礼仪服务活动,大大拓宽了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空间,为学生更好地步入社会、融入社会,提高综合素质提供了有效平台,从而拓展了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范围。青年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参与公益、服务社会、专业实践和思想提升等的重要途径和内容,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内涵提升、育人理念呈现的有效载体。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的志愿服务工作,通过开展扶老助残、社会实践、爱心奉献等公益性社会服务,和形象礼仪、会务接待等专业性公益社会服务的开展,在校园内引起一股热心公益和志愿的校园文化风尚,树立着育英学子良好的社会形象,成为一张瞩目的校园名片。

作者:高嘉佳 单位: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敏慧,王为群.浅谈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现状与不足[J].才智,2011年22期.

[2]杨晓文,张海媛.浅析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年07期.

篇8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根据专业设置规划课程安排,调整实验教学方向,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以教研室为单位,发挥教师团队协作精神和带头作用;利用现场教学、产品研制、项目开发、工程承接等方式,营造专业研究氛围,改善学习环境。一方面,充分利用我院艺术设计专业的优势,推出高规格、高质量的设计作品,从而推动我省设计产业的大发展;另一方面,在文化艺术产品创作承接、研发、推广应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搭建一个重要的科研平台,增强我院艺术学科的实力。我院已经和兰州市城关区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机构,对于提高学生对我省非物质文化的理解和传统工艺技术水平,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起着积极的作用。

2调整教学模式,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中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教学、科研实践锻炼的平台,让学生将专业理论学习转化为应用实践能力,最终培育出能整合多学科知识和社会资源的能力型、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全面更新我院的教育观念和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学、研、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全成熟后,对我院其他专业具有极强的推广意义。

2.1合理设置实验课程,妥善安排教学内容

实验内容是实验教学的核心,是科研活动的主要内容,适当安排和设计课程,是配置师资力量,调节教学、科研的基础。良好的课程设置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激发教师教学研究的动力,活跃学术研究气氛,与文化产品市场接轨。“要按照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设置和调整专业,构建适合地方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由此,首先要做好市场调研。市场调研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环节,也是关系到培养出的人才有用与否的关键,因此必须加强经济技术发展趋势对劳动市场需求规律的研究,做好市场调研,搞好人才需求预测,使课程设置尽可能符合市场的需求”。其次,建立完善合理的监督、评价、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保障实验教学及科研健康发展。

2.2专业方向之间横向联系,共同促进;加强学生团队协作,提高专业素养

专业学科之间的分工是为了更好地界定专业特征,使人才培养具体化,合理分配和利用资源。在实验教学中,我院几个专业之间横向联系、互通有无,弥补各自的不足,相互促进;师资之间相互协作,打破了专业之间的“壁垒”,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了他们的协作能力和整体素质。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0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中指出:“艺术类实验教学中心应按照艺术类相关专业的教学需要和特点,根据学校学科设置的实际情况,整合有关实验教学资源,利用现代技术与设备……培养艺术创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艺术类专业人才。”艺术类实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在艺术实验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参与艺术创作和艺术实践,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良好艺术素养、艺术创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

2.3专业实训与职业实践结合,注重实效;培养创造性思维,做到目标明确

在高年级的专业教学中,实验教学应体现职业技能的要素,树立文化设计服务意识,提高应用能力,熟悉社会需求和市场信息,关注人才培养的实际效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当代艺术设计实验教学的特性就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性思维和艺术设计创新能力,进而进行自由的艺术设计实践活动。我院艺术学院地处我市商业繁华的城关区,设计公司和社会培训机构较多,为高年级学生的就业实训、社会实践提供了便利条件。当代高校学生个性突出,应通过积极引导,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认识材料的特性和工艺制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通过现场考察、参观展览来提高自信心。精心设计基础型实验内容,让学生通过艺术设计基础实验了解专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专业能力,增加学习的动力。力争多开设体现专业特色的综合型实验课程,强调学生个人设计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学生艺术创作的个性特点,使学生具备独立的创作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专业和年级,要有所规划和安排,要目标明确。

3发展校企合作关系,构建多种沟通、交流的社会实践渠道

建立精品样品展示模块,通过网络宣传、展览、评奖激励活动提高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作水平,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留得住、用得活、高效率”的用人机制和工作策略。把工作实验室打造成一个艺术教学研究中心,采用教学实习—创意设计—文化定位—工艺材料与成型装饰—包装—展销宣传推广—企业厂家订货—投放厂家生产—艺术品转化为产品的发展途径,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与社会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学生在手工制作过程中熟悉和掌握工具,熟知材料性能和工艺流程特点,提高动手能力,通过动手能力提高空间感受能力和现代艺术设计的层次。中心将本地著名的服装设计师、设计专家、“非遗”民间艺人聘为实验室教师,加强了我院的师资力量。中心将起到对外交流的窗口作用,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吸收引进社会知名品牌的设计机构及人才,加大学校与社会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能够更直接地了解社会需求。此外,中心已与校外知名设计机构形成了良好的交流与互动,保持了同行间的密切联系,交流了产品的设计理念,适应了设计潮流的变化。

4加强结构层次建设,突出管理运作能力

在管理方面,学校以宏观调节为主,将经营权下放学院,在建设初期以投资、扶持、调控为主,3年后交付学院负责经营。学院下设4个系,分管相关的教研室、实验室、工作室,初期以实验教学为主,为教学服务,然后逐步进行文化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与文化创意市场接轨,以市场为导向进行项目研究,通过课题与项目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在实验室运行上实行工作室制、本科导师制和导师负责制,采用小班教学,因材施教,使学生向“高精尖”方面发展,做到科技、管理、设计理念的统一。中心的运行在健全组织机构的基础上,必须明确相应部门和个人的责、权、利及其之间的关系。中心业务分为盈利和非盈利两部分,盈利部分主要工作是对外承接设计项目、场地出租、合作培训等;非盈利部分主要工作是服务于教学各工作室、展厅运营等,其经费的划拨主要是学校投资、以申报项目形式争取资金,经费严格按照学校和学院相关规定规范使用。

5结语

篇9

一、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重点

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内容很多,笔者作为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仅就以下几方面谈一点个人意见。一是观念的转变。观念转变是改革的前提,观念不转变,改革就无法深入。观念转变是多方面的,针对高师音乐教育来说,特别要增强学生的社会服务的创新意识。教育部教育纲要中提到:“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为了响应国家教育纲要的要求,为了使音乐教育在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发展过程中起更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加强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教育,在学习学校音乐专业课程的同时,发挥音乐专业特色,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四年的教学计划中,不能仅仅限于大四的实习,应该在大二、大三期间,就让学生走出去,到社会上开展社会服务活动。比如,开展社区文化艺术活动,充分发挥音乐的专业特长,培养社区文化艺术骨干,帮助指导社区合唱团排练节目,充当社区文化活动的艺术指导等等。这样,既可以服务社区文化活动,又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与用有机的结合起来,增强了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以便在学习中不断充实完善自己,这样对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就业有很大帮助,可以更早的融入这个社会。二是课程的调整。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调整是多方面的,这里突出提到音乐心理课程的学习问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的心理课程,一般都是针对社会整体的大环境而言的,教材也不是专门针对音乐专业的,这样有失偏颇。音乐教育应该选择突出音乐教育学科特色的心理学教程,这样对学生将来从事的教师职业有很大的帮助。当今的社会,学生面临的各种压力是多方面的,这些现象导致的心理问题也比较严重,学生音乐教育心理现象纷繁复杂。音乐是最好的“疗养师”。作为未来的音乐教师,我希望在传授音乐知识的同时,音乐教师也可以用音乐为学生“疗伤”。使学生心理更加健康、成熟。走出校门后能够很快融入社会大家庭中,发挥人民教师应该发挥的作用。由此看来,高师教育加强音乐心理学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三是特色的突出。要优化结构办出“师范性”音乐教育的特色。高师音乐教育顾名思义是蕴育音乐教师的摇蓝,要想突出“师范性”的特点,就必须在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各学科交叉和融合上多下功夫,办出自己的特色。首先,高师音乐教育的学生学好音乐专业基础课是很重要的。“师范性”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与专业音乐院校在培养目标方面的主要区别,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不能以某一种特长、技能技巧的“专”为目标,恰恰相反的是专业音乐院校才培养“专”的人才;不能以某一领域的技能“深”为目标,而是要“全”,要全面发展。所以,高师音乐教育的学生不仅要热爱音乐、享受音乐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学会“传授”,这样才能成就它们的音乐教师梦。其次,仅掌握专业知识是不够的,高师音乐教育的学生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比如教育学、心理学等等。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往往只一味的注重专业课学习,而不重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习。所以,应该优化这种办学结构,应本着专业课与文化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重点突出“师范性”的特点,增加学生素质教育内容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的情操。其中,最重要的是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还应该增加一些对今后从事教师职业有帮助的课程,比如,音乐教育的理论、知识、能力和素养等等。四是艺考的改革。随着高校的扩招,艺术类考生数量不断增加,许多高中也专门增设了艺术特长班,来满足日益增加的艺术类考生的需求。艺术专业的学生即要学习艺术专业课又要兼顾文化课的学习,学习任务十分繁重,两者很难兼顾。艺术专业的学习难度极大,就拿音乐专业为例,要进入音乐专业学习,一是要有一定的经济条件,二是要具备一定的音乐天赋,三是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练习,四是要通过严格的艺术考试选拔。目前的实际情况是,高师音乐院校招进来的学生,大都是因为在高中阶段文化课学习成绩较差,但又非常想上大学,艺术类招生分数线相对较低,就在高三阶段“赶鸭子上架”简单的补习一些艺术考试的相关课程,囫囵吞枣的学习了一些乐理、视唱练耳的知识,拿到了艺术加试合格证。招收艺术专业的高校大致分为四类;专业艺术院校、师范类艺术院校、综合性大学艺术院校、高职艺术院系。通常情况艺术专业素质高的学生进入专业艺术院校走专业发展道路,相对弱一些的学生进入师范类学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愿意从事专业音乐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少,像“郎朗”那样的人才毕竟凤毛麟角,大多数学生还是选择报考师范类音乐院校,毕业后当一名音乐教师还是一个非常好的职业。由于以上这些原因,使高师音乐教育的整体水平不断下降,这种现象发展下去令人担忧。音乐教育不同于其它学科教育,它需要有一定的音乐天赋作为基础,之所以有艺考就是要选拔音乐素质过硬的学生来读师范类音乐院校,将来毕业后成为国家优秀的音乐教师,更好的为国家培养音乐人才。因此我认为,音乐教育改革首先要从艺考开始。首先,国家应该重视艺考学生的基础音乐教育。艺考学生的音乐造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基础音乐教育,大多数人们在培养艺术专业学生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最根本的基础音乐知识的培训,只有艺考学生掌握了坚实的音乐基础知识后,才能具备学习其它艺术课程的条件。所以,音乐基础知识是“艺考教育”的重要环节,必不可少,在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次,国家应该放开艺考加试的招生。建议由省级招生改为由各个音乐教育院校自主招生,每个音乐院校都有各自的办学特点和招生需求,把这个权力下放到各个音乐院校,它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制定适合它们各自的入学考试科目和评分标准,这样可以很好的衔接到学生考入该校的后续工作。使学生入学之后的培养教育就能如鱼得水、水到渠成。以上四个方面的改革只是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一部分。这里特别强调的是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要以理性为基础。理性是高于经验的、感性认识的一种认识活动,理性是对主体价值观的合理认识。音乐教育和学习者恰恰多半都是感性多一些,缺乏对事物判断的理性思考。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二、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色彩”分析其实改革与“色彩”

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改革本身是改掉其旧的、不合理的部分,使其更加合理完善。色彩则是比喻某种思想倾向或事物的某种情调。笔者认为,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从色彩角度分析可以使人更加直观、更加便于理解,对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改革的重点会更加明确。下面就让我们在这方面作一些尝试。首先说灰色。灰色这种色彩本身就等于没有颜色一样,色彩感不强。但是,灰色也有灰色的好处和特点,灰色可以视为不是色彩的色彩,但同时又是最具有“普适性”的色彩,因为,灰色可以和任何色彩搭配。真正伟大的思想体系,应该具有普遍的意义。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国家更需要一个具有“普适性”的高师音乐教育。高师音乐教育就应该是“灰色”的,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理论如果不是灰色的,就不具有普适性,而没有普适性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希望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是“灰色”的。然而,没有人只会喜欢灰色的世界。灰色也只有在和其它颜色搭配时,才能显现出它的普适性。因此,灰色的高师音乐教育又需要链接多彩的教育改革力量。这时,理论的灰色就不会那么死寂了,有了思想理论体系提升着品味,再加上多彩的活力保障。顿时,高师音乐教育就不再只是灰色,而呈现的是更加和谐并充满生气的颜色了。其次说红色。红色是热烈、冲动、强有力的色彩,它能使肌肉的机能和血液循环加快。高师音乐教育就犹如红色般轰轰烈烈,容易引起大家的注意,除了具有较佳的明视效果之外,更通过改革来传达高师音乐教育有活力、积极、热忱、温暖的氛围。同时,红色又是警告、危险和禁止的标志,表明改革的脚步不能太快,要扎实稳妥,才能有条不紊的进行。高师音乐教育不是培养歌唱家、钢琴家和舞蹈家的地方,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音乐教师的地方。红色的轰轰烈烈固然好,但是,一名真正的人民音乐教师是要做安于平淡和勇于奉献的红烛。再次说黄色。黄色有着金色的光芒、太阳般的光辉,象征着照亮黑暗的智慧之光。高师音乐教育就是黑暗之中的那一缕智慧之光。音乐可以带给人们一定的梦幻色彩,音乐教师可以指引走向辉煌的道路。音乐教育改革的新观念、新主张都可以是引领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发展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它应该像金色的光芒一样,为高师音乐教育改革指引方向、照亮道路,通过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收获高师音乐教育改革金黄色的果实。最后说蓝色。蓝色是博大的色彩,天空和大海这辽阔的景色都呈蔚蓝色,蓝色是永恒的象征,它是最冷的色彩。纯净的蓝色表现出一种美丽、文静、理智、安祥与洁净。由于蓝色沉稳的特性,具有理智,准确的意象。音乐教育理论就犹如蓝色的大海一样博大精深。当今的社会对音乐教育人才的综合素养要求很高,要满足社会对音乐人才教育的期盼,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还必须涉及心理、教育、教学、多媒体等多方面的教学内容才能适应现代的音乐教学特征,以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综上所述。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当前十分迫切、改革的重点十分突出,改革的任务非常艰巨。让我们在党和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高校的积极努力下,在广大师生的广泛参与下,全面推进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实践,我们相信,未来的高师音乐教育,一定会呈现出五彩缤纷的色彩。

作者:刘靖华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观念 合力 特色

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观念

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变革,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转变观念,跟上形势,与时俱进。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以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指导,具体地说,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最新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位意识不能改变,必须从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意义。

坚持德育为先导,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高校要将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此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铸造精神支柱、把握正确人生方向的根本性作用。因此,要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与信心的过程中,密切联系专业实际,激励学生热爱所学专业,帮助学生牢固树立专业思想,促进学生通过刻苦学习专业技术,立志服务社会和人民来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要密切联系专业实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努力挖掘和发挥专业教育的德育功能,要求专业教育全面渗透德育教育,通过专业课教学,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以人为本,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只有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才能自觉认识并树立起大学生应该具有的对国家与民族的使命感,并且努力为此而奋斗。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做到避免虚假和生硬,努力体现真诚和关爱;避免居高临下的训导,努力进行平等互动的交流;避免无的放矢的空谈,加强针对性的答疑解惑;少强调一些客观因素,多关注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少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把国家和民族利益与个人发展辩证地统一起来,立志在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的岗位上建功立业,创造更大的人生价值,实现全面发展。

树立一体化观念,整体筹划,系统协调,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最佳功能。一是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二是党委统一领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定期分析研究学生思想状况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状况,制定总体规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出全面部署和安排,并及时检查落实情况,科学评价效果;三是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组成、职责和要求;四是探索总结专业课程所具有的育人功能,引导所有教职员工积极担负起育人职责,努力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

建立合理的制度保障机制

合理的机制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突破口。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系统化地融于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系统协调一体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其各自的职责和任务也比较明确,但是由哪个职能部门来负责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则不够明确。这就使组织实施教育活动的主体往往分属不同部门和小单位,各方面教育具体内容也缺少统筹协调、相互衔接和照应,容易出现各行其是、配合不好的情况。因此,需要真正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和资源,使其系统协调,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高校应建立主要领导牵头、相关职能部门统筹协调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每学期固定召开组织协调会,形成制度,对思想政治教育统筹规划、系统协调、统一部署,明确不同部门和施教主体的分工,并统一检查落实。实践证明,这种一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充分发挥了自上而下多方面、多层次的合力,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做到了思想政治教育一盘棋。

教育力量多元化。针对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要达到好的教育效果,高校要运用各种方法,充分调动多方面力量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使教育更加形象、生动、丰富多采。具体来说,包括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团委学生处干部、辅导员班主任的主力军作用;发挥专业教师在专业课中渗透德育的作用;发挥在校及毕业的优秀学生和先进典型的示范教育作用;发挥家长和亲友的家庭教育作用;发挥社会力量和德育教育基地的作用;发挥学生会、班级和社团等学生组织的作用,支持和引导大学生社团自主开展活动,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作用等等。通过合力育人,可以比较好地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力量不足、内容单调,与社会实际、学生思想实际、专业学习实际结合不紧,呆板、生硬、效果不好等问题。

服务育人制度化。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相应的保障机制,高校在行政管理、教学科研、后勤服务等方面都应积极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和提供条件,真正做到“管理育人、教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教学、后勤等服务保障人员要牢固树立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本的观念,精心组织,科学管理,满腔热忱地提供优质服务,创造和谐、健康的服务育人环境。各级领导干部和管理工作者要以自身优良的思想品德,谦虚谨慎、奋发向上、勇于开拓创新的人生理念,高度负责、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以及对学生细致入微的关心爱护帮助来影响学生、带动学生、打动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注重实效、富于特色

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必须高度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广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以正确的心态面对自己与社会、面对现实与未来。应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予以有效的指导和关爱,真正做到“常把脉博,常用心药,防止思想感冒”。应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通过网络以及校报等媒体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定期组织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针对反映出来的问题,采取集体讲课、专家咨询、个别谈话等方式,为有着“学习苦恼”、“恋爱冲动”、“择业焦虑”、“贫困自卑”等多种类型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