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育人的教育思想范文

时间:2023-10-25 17:24: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育人的教育思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育人的教育思想

篇1

【关键词】以人为本;教育为本;育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Science development, make people the center of education thought

――In the school education the teaching work of application

Lei Fa-yu

【Abstract】Make people the center, set up new relation of teacher and pupil;Make people the center, teach artificial origin;Overall, moderate, can keep on development Be science education development the basic contents of view is mutually contact, mutually promote of whole;Make people the center, be want to take student as corpus, the outstanding person's character development;Make people the center be humanities concern and morals which want to pay attention to with body now to the student education.

【Key words】Make people the center;Education is origin;Teach artificial origin;Overall;Moderate;Can keep on a development

“以人为本”的思想正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在基础教育领域,也同样日益鲜明地受到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广泛影响,并已成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以人为本”的思想主要体现于把教育对象真正当成“人”来看待,“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应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中,制订规范的一个重要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本质, 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思想, 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尊重每个学生,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们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实施?结合自己教育工作实践,浅述如下:

1.以人为本,要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平等、和谐的,也是互敬互动的,这种关系的建立又取决教师的人格品德、学识水平、专业知识、组织能力。

1.1以德育德,言传身教,用人格的力量吸引人。教师的形象就是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应该做到,因为教师的思想品德、学识作风本身就是一本无形无言的教科书,对学生成长成才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谈话、一次生动活泼的活动、一次随机事件的处理,教育正是由这样一个个过程连缀起来的。因此要取得教育的实效,就必须重视每一次教育的过程。

1.2爱动其心,情到理通,用情感的力量去感化学生。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没有对学生的满腔热情是不会产生心灵火花的撞击,爱学生就要尊重他们的人格,理解他们的心理。当然这里的爱中也要包含严格的要求,爱中有严,严中有情,方能爱动其心,严导其行,做到以情感的力量感化人。

1.3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用真理的力量说服人。因材施教就是要了解学生,掌握学生个性,承认人文全才,肯定人人有才,既有人情又要有道理,做到有情有理,情理交融。

2.以人为本,育人为本

各项教育活动的开展应以人为本,而教育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人。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以育人为本, 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整体素质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最终目的。其重要性是更加重视教育发展的人性化。强调教育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教书育人,一切为了学生成长,不断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3.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教育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

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 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强调基础教育与各类教育发展的内在联系和有效促进,而且更加注重基础教育发展的特殊性。

4.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突出人的个性发展

人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人是教育的重点,也是教育的目的;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的根本。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要以学生为主体,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一切从学生的身心成长着想,建立起关心学生,服务学生,方便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保障体系,尊重和维护学生,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服务质量。

5.以人为本,就是要注重和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道德教育

青少年的成长更需要人的关爱与情感的交流,只有以情感人, 才能以理服人。道德教育和健康情感应以提升现代人格为目的, 弘扬民族优秀的传统精神为己任, 培养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追求真理的高尚情操,要学会关心人、体贴人、帮助人,、温暖人,绝不能忽视人文关怀的巨大作用。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是确立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观,把尊重人、关心人、教育人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教育的目的是为造就千姿百态的人才群体奠基,最终是塑造人,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人处在中心的位置。一方面,教师肩负着向受教育者传播“人是根本”理念的使命,使他们懂得和学会尊重人、关心人、相信人;另一方面,学校教育管理、教学活动、教育内容都应当体现对人的尊重和关注,学校把维护师生的利益放在首位。学校教育环境、教育的规章制度应当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师生的才能发挥,有利于师生的健康成长。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使受教育者一是学会做事,二是学会做人,一方面要让受教育者掌握生存和劳动经验及其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使受教育者思想人格的塑造。

篇2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 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4-0130-02

一、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定位中贯彻人文关怀理念

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人文关怀通常指的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学生的个体需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传统上,我们对思政课的定位是思想政治教育课。思政课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倡导主旋律与主流意识,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当然,这一定位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把思政课教学作为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然而如果我们只局限于这一点,在教学中就很容易陷入说教中,使学生感到厌烦,而不是把学生吸引过来。

因此,我们对思政课的定位还应该有第二个层次:方法课。

教师要认识到一点,那就是思政课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记住多少思想政治理论,而是掌握理论、运用理论去认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对大学生而言,一门课程如果不能对他自身的成长、发展起到任何作用,他是不会感兴趣的。这种行为虽然有些功利,但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实际情况。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意识到,思政课对他们现实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对他们的人生是有帮助的,这个帮助就是能用课堂上学到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解决他们在现实以及未来人生中的一些问题。

最后,我们对思政课的定位还应该有第三个层次:人文素质课。

通常我们认为大学生素质的具体内涵包含了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人文素质和身心素质等许多方面。大家都承认思政课着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但往往忽视一点,那就是,思政课其实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今天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遇到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与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大学生缺乏必要的人文知识,对政治理论难以理解,课堂上一讲理论就心生厌倦,昏昏欲睡,甚至做一些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事情,另一方面,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不跟随教师思考,就越来越缺乏思辨能力,人文素质的提升存在问题,这两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恶性循环,造成了今天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尴尬处境。要改变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必须从思想上改变以往的认识,注意发掘思政课的人文资源潜力, 明确思政课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

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贯彻人文关怀理念

(一)教学内容的人文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集合了多门社会和人文科学的综合素质教育,其目标应该是全面提高学生的个体素质,如果教师单纯按照规定的教材内容来教学,是很难达到这样的目标的。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可以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甚至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作为指导,结合学生自身的认识水平,自行设计教学内容,探讨当前国家、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甚至是开展辩论,也就是说教师应尽量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的问题,吸引学生来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贯彻了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也体现了思政课作为方法课,人文素质课的定位。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与时代相结合,弘扬主旋律,释放正能量。当下的中国,许多主流价值被遮蔽和消解,基本的是非、善恶、美丑界限被杂乱无章的多元价值混淆,社会在很多方面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基本的价值取向,出现怀疑历史、戏弄经典、颠覆传统、社会冷漠、信仰缺失 、道德失范、思想混乱等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把握时代主题,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把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轨道上来。

二是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是时代的主题,也是青年学生关注的焦点,思想政治教育应抓住这些热点,引导学生思考,形成正确的认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乃至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与学生自身实际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作用,就必须了解学生的思想与追求,鼓励他们对未来的向往与憧憬,同时也要将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不太恰当的思想、行为,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设计到教学内容中,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尽量解决学生思想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成效。

(二)教学方法的人文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人文化简单来说,就是以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与个性发展为目标, 通过研讨、案例分析、小组学习、学生登讲台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形式, 增强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人文色彩, 使以往严肃、枯燥的政治理论课变成充满人文精神、追求自身理想的一种实践形式,这种形式能提升人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也不再仅仅是灌输枯燥的政治理论的过程,而是培养人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过程。

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注重师生的双向交流,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教育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没有当然的“ 教育者” 和“ 被教育者” ,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双方是平等的。那些表面上、形式上的“ 教育者” 只不过是暂时的。所谓“ 教育者” 事实上也必须是“ 受教育者” 。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不能是“单向”的,更多的要侧重于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

二是注重精神陶冶,切忌僵硬说教。正如前文所说,思政课教学的目标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目标是不同的,思政课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信念以及品德,最终将这些思想、信念等转化为符合法律和道德要求的行为。而人的思想、观念、信念、品德形成与科学知识的学习不同,它不是单纯的认知过程,更是个体生命体验的过程,这一过程注重的是生命个体的体验和感悟,强调个体内心情感的激发。因此,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将自身对社会、生活的深刻体验和领悟通过情感传达给学生,才能感染学生,引起情感的共鸣,达到真正的共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是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青年学生对互联网,对各种新媒体如微信,微博尤为热衷。在教学中,我们也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参与。

四是与实践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最终目的是将正确的认知转化为恰当的行为,因此,要特别注重开展全方位的、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参观考察、围绕某一社会热点组织辩论赛、带领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等等,通过引导学生置身于真实甚至有时可以是模拟的社会生活情景中,从中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通过自身的思考,形成正确的认识,最终推动其认知向行为转化。

(三)教学效果考核的人文化

传统的思政课的考核方式就是期末的一张试卷,主要是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教材上的内容。这种考核方式其实是不能真正反映学生头脑中的思想,教师也无法真正了解课程对学生的思想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因为学生只需要死记硬背就可以应付考试,得到分数。

思政课作为一门综合素质课,考核方式必须与其定位相适应。因此,在考核方式的设计上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并重,考核要反映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各项能力尤其是思辨能力的提升,单靠一张试卷或一本作业是无法完全反映的,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在课堂的发言、讨论甚至是私下与教师的交流,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以及实践后的心得体会。

二是考核要注重学生的差异化,思政课作为人文素质课,更要体现以人为本,不同个性的学生可以根据他们擅长的方式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

综上所述,在注重以人为本、强调人文关怀的社会发展理念指导下,对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定位重新审视,客观而全面地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价值和意义,充分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人文关怀价值,整合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更加科学地确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 参 考 文 献 ]

[1] 葛茂林.简论“两课”教学原则和目标的发展与完善——兼谈大学生完美主体人格的塑造[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2).

[2] 王东莉.德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篇3

自推行新课程标准以来,人们已经认识到新课标下的语文教育不是一种单纯的教育模式或分类,而是要自始至终贯彻培养人的思想,语文教师要面对原有教学观念、教学习惯、自身文化积淀等新的挑战。同时也标志着我国语文教育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而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其浓厚的人文色彩,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生动形象的语文描述,为渗透人情、人性、人格教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动素材,同时也具备了得天独厚的塑造人的精神这一突出功能。语文教学不只是要作好语文知识的讲授和语文能力的训练,更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来赢得一个璀璨绚丽的人生。综观语文课程标准,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本思想贯穿始终,这也对我们的主阵地――课堂提出了更高、更完善的要求。

一、新课程标准的人本思想

课程标准的终极目标的具体体现就是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整体的人”(whole person)。“整体的人”包括两层涵义:人的完整性与生活的完整性。从本质上说,人是一个智力与人格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人的完整性植根于生活的完整性。生活无非是人于世界的交往,生活的完整性表明人与世界的其他构成――自然、社会亦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如何使我们的学生成长为一个“整体得人”?也就是如何进行“全人教育”?新的课程标准为我们提出了崭新的难题,作为人文性、工具性统一于一体的语文教育更应担此重任,奋发向上突破这一难题。

1、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理念。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的提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终于有了明确的说法“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理念的提出,已成为我们“全人教育”顺利进行的法宝。

2、新型的语文课程评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发展性评价理念,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尊重、信任、爱护、宽容每一个学生,真正把每个学生都当作活灵活现的、有个性的、有鲜明特点的个体来看待。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在原有起点上的提高。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我们坚决不能用一种模式去套千差万别的学生。

二、在新型语文课堂的构建过程中人本主义思想的应用

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体现尊重与愉悦的乐土;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课堂是向四面八方延伸的旅程,随时都可能有意外的发现;课堂是高效的驱动器,高效地处理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是新课程标准下新型的课堂,是我们期待构建的课堂。它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突出文学教育,注重道德品质、文学知识的培养,培养学生特殊的个性,塑造健康的人格,使学生能够吸收原汁原味的精神营养。通过学习语文,更好的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在教学中强调以人为本,把育人作为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点化人、发展人。而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更决定其教学必须将知识传授于培养人的能力,涵养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等融为一体。而承但此重任的是语文教学过程的核心部位――课堂,课堂不光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主阵地,更是实施创新教育,体现个性张扬,充分显示“以人为本”教育的主战场。

1、构建创新语文课堂,让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时时,处处将创新手段融入课堂,课堂才会更加充满创新活力。创新的语文课堂,一方面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创新的情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采用新的教法与课堂结构;另一方面要注意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欲望,善于引导学生排除障碍,标新立异,寻求开发创造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会创新的规律和方法。此外,还要在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个性化学习方式。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课堂中,教师要创设师生之间民主,互动的氛围,同时,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平等的参与机会。同时,由于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对他们应该倡导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阅读实践”,而是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达到课程标准这些要求,首先要“创设良好的自主和学习憧憬,……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是我们所要构建的新型语文课堂,即:打破传统的“教师独白”,走向师与生的“对话”,构建互动课堂。

2、把握语文情感教育的特点,不断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语文学习不仅仅是掌握一种工具的过程,更是人的生命活动,情感活动,心理活动的过程。而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落实素质教育的“人本”理念――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完善学生键康个性。在教学中,必须要强调认知学习和情感体验学习相互结合,要十分重视情感和评价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此外,语文教师应当努力挖掘语文的情感因素,在准确、鲜明、幽默、生动的教学中,做到形真、情切、意远、理蕴,让学生忘情其中,其情感与作者、教师的情感融会贯通,进而拓展思维的空间。要拓展创造思维的空间,想象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要想开拓创新的空间,就要留出空间让学生想象。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在思维上做横向和纵向的拓展和延伸。总之,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发展潜力,只有在宽松、愉悦的氛围里,自觉主动地去追求,才能得到发展。

篇4

[关键词]高职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体系 建构

[作者简介]邓宏萍(1970- ),女,江西萍乡人,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江苏 泰州 225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江苏省高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二等奖科研项目(项目编号:JG201015)和2011年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资助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课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整合研究”(项目编号:TZYJY2011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5-0134-02

“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书育人、引领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同志的这一指示,为思想政治教师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明确了方向、提出了要求。高职思想政治教师教学既要遵循教材,讲授做到不变形、不变味、不变样,又要关注学生的成长成人,做到教学回归生活、学以致用、知行统一。

一、构建和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本—文本”教学体系的依据

1.理论依据。一是人本思想。人是理论关注的中心,人本思想强调把现实的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目标和最终归宿。认为,人是在活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获得全面发展的,人的活动是体现全部本质力量的自由创造、自我确认和自我实现的生命历程。人本思想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是教师要重视并提升和满足学生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需要,促使学生在现实环境与活动的交互作用中获得全面发展。二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20世纪80年代后发展起来的教育新思潮,建构主义对全世界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产生了深远和广泛的影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是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创设与学习有关的真实世界情境,注重协作学习,并为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提供各种信息条件。

2.现实依据。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殊性。自然科学学科知识的价值是中立的,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处理好认知关系,清楚地说明事实,在帮助学生进行“知识重建”的过程中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涉及价值评价,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处理好认知关系和价值关系,倡导社会主流价值观,在“价值重估”的过程中引起学生对相关内容的价值评价,产生创造性的价值观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殊性要求思想政治教师深入学生的生活,使普遍观念与具体情境相结合,启发学生建构相应的思想道德知识及其价值观念,并能创造性地将这些观念运用到某种具体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二是高职“90后”学生的发展特点。高职学生大多数是应试教育下“理论学习”的失败者,对理论学习和知识传授存有恐惧乃至自卑心理。“90后”高职学生成长在快餐文化和网络文化迅猛发展的环境下,其思想观念、价值倾向等与主流价值导向存有一定的差距。“90后”高职学生身处充满竞争与机会的时代,他们不仅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还渴望在学习、生活及工作上的成功,因而更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师要在坚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方向下,结合学生成长成人需求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本—文本”教学体系的构建

1.“人本—文本”教学体系下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主要围绕高职学生成长的不同生活空间,从精神的四个基本维度“理”“情”“德”“法”将教学内容设置为四个专题。理,人生价值的理性追问(掌握和谐人生的真谛);情,爱己爱人的博大情怀(塑造快乐人生的环境);德,真诚和谐的道德境界(明确人生修养的准则);法,公平正义的法治素养(选择并践行人生正途)。由此帮助高职学生在成长成人过程中明确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加强个人修养,实现知行转化。具体教学内容安排,见135页表1。

2.“人本—文本”体系下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内容。主要围绕中国社会变革,密切联系近现代社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设置社会变革的理论指引、途径与方式、目标与任务、内容与力量四个教学专题,逐一解决“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往哪里去”“做什么事”“谁来做事”五大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明确责任、发展自我、服务社会,将自我发展融入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发展中,进而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体教学内容安排,见135页表2。

三、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本—文本”教学的实施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②,“人本—文本”教学体系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围绕四大要素展开。

1.设置情境。“情境”是指学习要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境按其呈现方式可分为符号式(以多媒体课件为平台,借助文字、语言、图像、视频、动画、音乐、图表等符号形式呈现真实的历史事件、典型案例和社会热点问题)、模拟式(通过角色扮演、辩论、辨析、演讲、游戏等课堂互动形式,让学生体验成长环境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实践式(学生组建不同的实践活动团队,在课外按要求协作完成相关主题活动,在现实中解决所遇问题)、虚拟式(借助网络平台与技术,再现历史及现实中的一些真实事件,思考比较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四种,教师可根据当前的学习主题及教学条件灵活选择设置。“人本—文本”教学体系下,教师创设的情境,必须对生活有所加工且具有情感渲染力,使学生形成学习上的心理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探究兴趣,帮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问题,完成意义建构。

2.协作会话。“协作”与“会话”发生在师生教学过程的始终,“会话”是“协作”不可缺少的环节,“协作”学习的过程也是“会话”的过程,“协作”与“会话”是交叉重叠进行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第一步,教师介绍课程专题教学安排,学生按要求组建学习团队;第二步,学习团队自主选择一个教学专题,讨论确定学习任务及涉及的各类信息;第三步,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设计教学情境,学习团队收集整理评价相关信息;第四步,教师呈现教学情境,提出引起“价值重估”的问题,解答学习团队交流汇报的问题,其他学习团队听取汇报并提问、评价或补充解答;第五步,教师点评与总结,提出将“价值重估”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做价值评价,产生创造性的价值观念。

3.意义建构。“意义建构”是学生利用已有的认知图式赋予当前学习主题以意义,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思想政治理论的“意义建构”既要“识理”(了解某一普遍观念的价值),又要“识事”(在生活某一情境中见机行事)。因此,“人本—文本”教学体系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在课堂教学环节外,开拓课外实践教学及网络空中教学环节。将三个环节的教学相融合而实施的完整教学流程为教师在线调查、安排教学任务——学生组建团队、领取学习任务——学生收集加工信息、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教师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学习团队协作、交流汇报——教师点评总结、再次提问——师生网上交流、探讨解答问题——实践活动成果评价与展示——学生在新的情境下进行价值评价、完成意义建构。

“人本—文本”教学体系下,思想政治教师要打破教材、走出课堂、突破讲授,师生在具体情境下开展协作会话,在教学相长中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意义建构”,实现教学目标。

[注释]

①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中学语文教学,2002(8):56.

②全,宋乃庆.建构主义的全息性概念与数学经验性教学模式[J].中国教育学刊,2003(5):41.

[参考文献]

[1]杨笑琪.人本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当代价值[J].理论导刊,2009(10).

篇5

关键词: 人本主义教育 课堂教学 自我实现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合作学习、愉快教学、成功教学、人格教育、心理教育等力求培养学生健全人性的教学改革,在教育教学领域形成了很大的声势,这使得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目前教育领域内的研究“理论”与“实践”仍然是两张粘连甚少的“皮”。到底什么是“人本主义教育”,“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人本主义精神”,这对于第一线的教师来说,如何理解、关注它,是实践贯彻无法跨越的第一步。

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内涵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依据是存在主义和现象学,而使人本主义教育成为一种思潮的直接原动力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它的教育理念如下:

(一)强调思想和情感,而不是知识的获得。从这点来讲,人本主义教育与传统教育有时存在着很明显的区别;(二)强调自我概念和个性同一性的发展。如果一个教师接受学生,那么他就会以任何一种方式来告诉学生,他们是有价值、有能力、自我导向的,并期望他们做出与其自我导向相一致的行为,获得与其价值相当的成绩;(三)强调交流。即教师应该掌握“有效的人际关系、诚恳的人际交流的原则和技巧”[1];(四)强调个人价值的认识和发展。

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实施条件

任何一种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都有其历史背景,它只有切合当前的教学实际,才能显示其旺盛的生命力。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贯彻,必须具备以下的条件:

(一)对教师的要求。相对于传统教育,人本主义教育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作为个体的教师的个人魅力和技巧。这种教育提倡教师应该成为使学生学习便利的工具,是一个促进者而不是好教训人的教育者。还提倡为了胜任这一职责,教师应该被训练成为敏感的、会关心人的、真诚的并具有同理心的人。

(二)对教室的要求。几十年前,“开放性教室”的现象成为北美的一种风潮。它比起传统意义上的教室来说远远不够正式,并没有传统学校的那些东西,如相同的课程局限及对年龄、年级的限制等。学生按照各自的兴趣、爱好自发地组成小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变换不同的小组,教师在教室的一旁,随时准备回答学生的提问。

(三)对资源的要求。人本主义教育认为:最好的教育计划总是为独特的个体设计的,而不是为整个班级设计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需要特殊的资料,如:图书馆、网络、富有魅力的教师等。一方面,它要求教师最好受过专业训练,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准备和提供大量有效的学习材料和相关资料。

(四)对教学过程的要求。罗杰斯认为,传统教育只是教给学生一些一成不变很快就会过时的知识。他提倡教学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并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2],即整个教学过程无固定的结构,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什么,怎么学习,学习得怎么样,实际上是学生的一种自我教育的过程。

三、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一方面,由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根植于自然人性的基础上,因此,其思想体系具有唯心主义色彩,在研究方法上不免陷入主观随意、含糊性的泥潭。另一方面,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实施条件与我国教学实际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再加上人们对其教育理念认识的偏差,因此人们在将之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时,会遇到诸多的困惑与质疑。

(一)以人为本是否等于以学生为本。

教学的“基本”要素大体有三个:一是学生;二是教师;三是课程资源(或称为“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如何使这三者达到一定的平衡,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一直努力的方向。人本主义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学生的自我实现,即“一切为了学生”,而这也是任何有效教学的终极关怀。但这种“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也留下了遗憾:它很少考虑教师本身的发展[3]。人本主义教育教学实践和相关研究几乎不敢提出“一切为了教师的发展”。它提倡教师应成为使学生学习便利的工具,而不是好教训人的教育者。它把教育的基点放在个性的自我发展上,因而过分迁就学生的需要,要求学校、教师提供给学生绝对的“个人自由”。在这种“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作为“春蚕”、“老黄牛”、“水手”等传统角色便有了理所当然的凭据,而教师作为人的自身需要、欲望、追求,教师自身的梦想与欢乐,渐渐成为一个荒地。

(二)教学内容是否由学生定。

人本主义教育强调意义学习,认为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所以统一的教学内容不一定对每个学生都适用。因此,教学内容主要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教师不作预先的规定。既然外部力量(如:教育)无法左右我的想法,决定我的成长,其必然结果是在教育的根本问题上得出一个荒谬的结论:人基本上是不可以教育的[4]。此外,我们的教材以单元为组织,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人本主义教育强调学生凭兴趣决定学习内容,这就极可能与教学大纲、目标相冲突。强调意义学习,学以致用,这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如果过分迁就学生的需要、兴趣,既难以保证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也会导致学生的集体观念的淡薄、社会责任感下降和利己主义的产生。

此外,有限的课堂45分钟,既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又要学生自己探索感兴趣的学习内容等,这使得实际教学时间要大大长于有效教学时间,从而造成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对教师而言,这也是一个不容易把握的问题。

(三)教育效果是否由学生来评价。

罗杰斯对考试所扮演的角色极为反感,他提倡学生的自我评价。所谓自我评价,就是由学生自己负责起考核自己的责任,自己确定评分的标准,并实际执行评定,看自己是否达到了原定的目标[5]。这通俗地说就是学生自己给自己打分,他认为学习是个人的事情,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的学习情况,因此评价的主体只能是自己。另外,自我评价不单单从掌握知识的角度来衡量,学生还可以从学习态度、兴趣等方面来评分,亦可以综合学生学习中的努力、情绪、动机等因素,这些都是外部评价无法评估而来的。相比于考试等标准测验,自我评价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方面,无疑进了一大步。但笔者认为,传统并不等于落后,考试由于它的客观与可测量性,使得它成为当今教学评价的一种主要方式。况且,自我评价并不比外部评价简便,是否每一个年龄阶段学生都可以担当此重任?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否最能体现教学的效果?人本主义教育要求教师所具备的“真诚”、“有同理心”、“无条件积极关注”又通过什么方式去评价?教师如何利用学生的自我评价指导下一步的教学?如果对于这些问题教师的认识模糊不清,那学生的自我评价只是一种走过场的形式而已。

(四)教学动力是否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脱胎于罗杰斯等人所创立的“来访者中心疗法”,这一治疗方法是按照利于治疗家处理行为和情感问题的要求来设计的。它强调对来访者的“无条件地积极关注”,咨询者相应受到忽视,他既不给来访者提出建议,也不为其解决问题,而是设置一些步骤,让来访者自己定义自己的问题,对问题作出反应,并进一步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问题。所以在教学实践中,人本主义者特别强调课堂良好氛围、师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但教育所面临的对象要多样化、复杂得多,而非简单的一对一的关系。当然,如果学生在教学中所形成的情感、价值观与社会规范相一致倒无可非议,但如果相违背,教师又应该站在哪一边:是尊重学生的个人想法还是坚持社会规范的传递?另外,良好的学习氛围固然有益于学习,但我们是不是非得等到孩子具有想学习的动机和情感的时候才去实施教学?事实上,给孩子认知与学习策略方面的指导,让其在学习方面取得成功,同样也能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动机[6]。

(五)教学目标是否等于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自我实现。关于自我实现,格式塔心理学家、后精神分析家都使用了这一术语,但真正将这一术语作为概念来看待并上升为理论,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贡献。不过人本主义心理学者也没有对“自我实现”下过完整的定义,马斯洛曾笼统地将自我实现描述为“对天赋、能力的充分开拓和利用。这样的人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对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总是尽力去完成”[7]。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里,自我实现是位于金字塔的最顶端,这似乎告诉人们:只有少数人才可以自我实现。事实上,马斯洛本人也认为:尽管事实上所有的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潜力,但只有大约5%的人才能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极小的成功比率使得教育蒙上了一层悲观的色彩。由于自我实现仍然是一个很模糊的词语,因此如何辨别一个学生已经达到了自我实现?如何对一个自我实现已达到1/4和自我实现达到3/4的学生进行区分?概念的模糊所造成的操作性不清楚,这给教学评价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四、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兼容并收,逐步发展、完善。具有人本主义倾向的教师,既积极鼓励学生,又严守纪律,强调学习成绩;不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进行毫无结构、毫无目标的个人选择,而是提供大量有指导的选择;既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充分理解,也常常明智地把学生的自我价值用作教学的辅助手段。正如马切克(Hamacheck)所说,“人本主义在教学中的应用意味着,教师是有准备、有知识的人,他们能积极参与到完整的教育过程中,那些基本上是非指导的,认为自己是促进者而不是教师,认为学生应该自己制定计划和做出决定的人,并不一定是人本主义的教师[8]”……人本主义精神与科学精神在教育教学中正逐步走向整合。

或许人本主义教师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传统的教室情境中仍然能坚守这些信念。不过必须谨记的一点是:人本主义不是一种教育技术,而是一种教育哲学。它以各种各样对学生及对教学目标的绝妙态度为特征,它也应成为所有教师的特征,这种态度是不应该遭受批评的。是否听取人本主义教育的建议或照搬它的教学模式并非最重要的,它给教育工作者最大的启示是:你是否真正地把学生当成一个人来关心和爱护。

参考文献:

[1]Guy R.Lefrancois著.佐斌等译.教学的艺术(第十版)[M].华夏出版社,2003:177.

[2]李丹青.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及其启示[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4):92.

[3]高慎英.“有效教学”的理想[J].课程・教学・教法,2005,(8):43.

[4]张琦勇.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及其评述[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教育研究版),2005,(1):22.

[5]曾荣侠.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价值[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4):73.

[6]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篇6

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至今,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学生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广泛,对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与之相对应的教学体制未能够及时地与之同步变化而使得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一)教学观念跟进脚步慢

受我国传统教育观念和方式的影响,在如今的教学中,很大程度上仍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表现为记忆型和被动重复型,学生仅限于记忆和重复老师给他们的东西,而且课堂呈现出灌输型的特点,整堂课几乎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

(二)未能很好的将理论联系实际

现在社会需求的是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特别对于实践性非常强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来说,对实践能力要求更高。但在实际教学中,多数老师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理论的应用;缺乏实践锻炼的学生,虽然能够说出满口的专业术语,但却不能加以灵活运用。

(三)想法“丰满”,实际“骨干”

在教学改革中,呼应教师充实教学方法,而且很多教师也在不断的思考教学方法的问题,身边也经常听到“应该改变”、“应该这样”、“应该那样”、“我想这样会更好”的想法,但在实际中却应用甚少。很多时候,采用的仍然是比较单一的方式,对于渴望获取更多、更新知识的学生来说,无法满足他们内心的需求,学习积极性低,甚至出现厌恶的情况。

(四)课堂缺乏感情交流

人是感情丰富并且敏感的动物,他们渴望得到心灵的满足,渴望得到肯定,渴望被人关注,学生同样如此。但在实际教学中,讲台离学生很近,可是老师却离学生很远,呈现出“近在咫尺却远在天边”的现象。导致如此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缺乏对教学方式的创新,习惯于照本宣科,甚至是照答案宣科,很少询问学生的需求,也很少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对好与差态度一样,没能给予鼓励、肯定和支持,让学生倍感人情味的缺失。

二、对人力资源教学方法的探讨与研究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教授率先引入到法学教学中,后来哈佛商学院的一些教师把有关工商业管理方面的实例进行整理后运用于教学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案例教学研究得到进一步深入,并在许多专业教学中得以推广使用。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现实事件为题材,通过讨论、分析、总结,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课堂讲授、案例研究、研讨会等九种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分别在知识传授、分析力培养、态度转变、提高人际技巧、接受度和知识保留力等六个方面对各国专家做了广泛调查,结果发现案例研究的教学方法综合效果名列第一。

1.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合理、适当引入案例进行教学,比较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在案例教学中,师生通过良好的沟通、互动,能拓展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对众多熟知的案例讨论、分析、思考过程中,能改变学生的观念,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案例教学中学生通过自由的表达、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勇气和自信心。

2.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实施。案例讨论在启动案例教学时要求将全班学生分成人数均等的若干小组,一般以4-6人为宜。在限定的时间内各小组讨论,分析,每位成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方案,再通过综合思考达成共识,得出结论。课堂讨论的方式,笔者将其归纳为“引导型讨论”和“自由讨论”两类。“引导型讨论”主要针对比较复杂的案例,教师在课堂讨论前为学生提供一个系统解决问题的提示,然后要求各组学生合议找出答案,这样做的目的是对某类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调整解决问题的视角。“自由讨论”则无任何限制,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去解决问题,使学生有机会展示他们观点。

总结、归纳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要作一简短总结。总结内容一般包含:针对案例中的主要问题作强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把握,对学生讨论中不够深入、不够确切的地方,作重点讲解。对于案例讨论的评价,要以正面激励为主,对没有参加发言的同学要加以鼓励和引导。

(二)角色扮演法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是要设计好主题及场景。角色扮演活动并不是对解决所有的管理类教学都有积极的作用,也就是说只有适合角色扮演的主题,才有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所选课题要尽量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给学生的任务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要稍稍超出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有一种挑战,有一种成就感,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兴趣和激发热情。要求教师要有精湛的设计能力,否则在设计上可能会出现简单化,表面化和虚假人工化等现象。这无疑会造成对教学效果的直接影响,使学生得不到真正的角色锻炼。同样的,在设计场景时,要合理,设计的场景与测评的内容相符,否则就会使受学生摸不着头脑。

二是要选定学生。参与角色扮演的学生性格、人数、是否具有表演才能等对活动的效果有较大的影响。有时学生由于自身的特点不乐意接受扮演的角色,而又没有明确的拒绝,其结果是在扮演中不能够充分的表现出他们自己。而另一种情况是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角色表现漫不经心。这些都会影响知识传授的效果。因此,挑选什么类型的学生、挑选多少学生,安排他们扮演哪些角色需要管理教师认真加以考虑。可提前几天布置题目,让学生们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便于提高活动的质量。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儒家人文教育思想;中学政治课教学;启示

青少年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把当代中学生塑造好,既是祖国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在传统的政治课教学中,在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立中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方面,由于过于偏重理论灌输,没有把政治理论的灌输与人文修养的培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往往学得枯燥无味,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现行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改变了过去注重灌输的风格,包含了许多体现中华传统人文教育精髓的内容,这就为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理念提供了客观依据。我国传统儒家文化是充满智慧的文化,儒家教育思想与现代教学理念有很多契合点,其中,儒家丰富的人文教育思想是探索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渗透人文教育理念的宝贵财富,我们应当充分汲取其中的养分,为当下改进中学政治课教学增添新的力量。

一、儒家人文教育思想的精髓

儒家人文教育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是由德育、人生观教育、美育和生命教育这四大内容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是一座丰富的人文教育思想宝库。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儒家人文教育思想精髓体现在教育目标、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方面:

1.儒家人文教育目标:培树理想人格

儒家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教育促使人性的觉醒,启发人们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孔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这里,孔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个体接受教育的整个过程,在孔子看来,个体从青少年时代开始接受教育、积累知识,一直达到不迷惑,才开始悟透“天命”,而只有实现“知命”,才能务实地认识和面对人生,才可成为君子。孔子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儒家所追求的君子人格形象的具体描绘。需要指出的是,在培树理想人格的过程中,儒家认为教育的成功在于让受教育者认识到接受教育对于自己所具有的现实生存意义,强调教育要在尊重受教育者的需求的基础上,用师法、礼义真正做到“化性起伪”,实现“养人之欲,给人之求”,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教育过程与教育目的的和谐统一。

2.儒家人文教育理念:因循自然

儒家人文教育思想中强调因循自然,实现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统一。孟子说:“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矣。”在开展人文教育过程中,儒家强调教育者必须注重顺从事物的本然状态,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按照受教育者的本性来展开。这一点,在当下教育异化现象严重、教育者主体性日益失落的情况下,尤其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与反思。

3.儒家人文教育方法: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在因循自然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儒家人文教育发展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主要特征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体现在三个方面:

(1)注重启发教育

儒家人文教育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反对填鸭式教学。孔子非常善于调动学生求知欲,善于启发学生思考。孔子日:“不愤不咎,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常常赞扬善于提问的学生,认为只有深入思考了才能问出有价值的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很有帮助。

(2)重视自我教育

儒家认为这是人文教育取得实效的最好方法。子日:“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自我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儒家认为,自省是最基本的作法。孔子日:“见贤思齐焉,看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而慎独则是自省的最高境界。

(3)强调因材施教

儒家人文教育思想从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特别强调教育要因材施教。孔子在教育过程中就善于结合每个人的特点和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行为,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二、儒家人文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丰富的儒家人文教育思想,对当下中学政治课教学的启示在于:

1.加强人文教育,给学生以人性关怀

儒家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实践提示我们,教育的根本在于以文化滋润人的精神,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人性关怀、在尊重人性的基础之上进行社会教化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必然要求。在中学政治课教学过程中体现人性关怀,就要求我们从“分数就是一切”的当代教育异化中解脱出来,着重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与个性,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幸福观。

2.推进德性教育,促进人的完善社会化

中学政治课教学担负着普及基本社会政治知识、为塑造合格的现代公民奠定坚实基础的重任,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归根结底,二者统一为实现受教育者的社会化。因此,当下中学政治课教学,应当善于吸收、借鉴传统儒家人文教育的优秀经验,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重视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突出良好品德的养成,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充分体现、积极探讨推进人的完善社会化的有效途径。

3.树立人本理念,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儒家人文教育思想中强调了因循自然与以人为本的重要性。现代教育更应当做到循理而行。这就要求中学政治教师积极学习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把握中学生思想认识形成与发展规律,并以此作为教育基础。具体来说:

(1)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

在当下中学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牢固树立人本理念,就要从传统教学中过分重视基础知识的讲授的窠臼中解放出来,真正从受教育者的自身特点考虑展开教学。因此,中学政治课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获得终身受益的思想方法和能力,等等。

(2)积极开放政治课堂,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当代中学生需要面对的社会现实日益复杂多样,这就使得客观上为中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增加难度,然而,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当代中学生自身学习的潜力十分巨大,要充分肯定、相信学生,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提高学生的分辨是非能力和综合思考水平。这就要求,政治课教师善于在课堂讲解过程中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相联系,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精神,同时要对不正确、偏激的观点给予指正和引导。

(3)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

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理念是与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理念有本质区分的。在以知识为本位理念指导下的传统中学政治课教学中,教育者往往只重视学生认知领域的传授,政治课教师在课堂上只关注知识的传递,而无暇顾及学生的人格、态度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教学评估主要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接受、理解的程度为准,最终导致教育重点关注的是学生答题能力。由此看来,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要求创新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无疑对中学政治课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既需要教师具有良好道德风尚,以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又要求教师有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授课技巧,使学生在授课过程中真正陶冶在真、善、美的情境中。

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科尔伯格;哲学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典范,他对道德教育的研究推动了美国的道德教育,他的道德认知发展建立在道德哲学的基础之上,这使得他的理论具有系统性。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重点探讨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启示。

一、尊重学生自主性,打造民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承认人都是天生的道德哲学家,每个人对道德问题都能做出自己的道德判断,因此,它反对浪漫主义和文化传递论主张的灌输教育,坚持进步主义的教育哲学,把道德教育看成是在尊重个体道德判断能力的基础上的个体和社会情境的交互作用,而不是人的内在潜能的发挥,也不是对既有规则的学习。这种进步主义的教育哲学前提就是主张人的自由和发展。它把个体能自主的对道德问题进行判断和选择当作道德教育的出发点。这种教育思想在科尔伯格的公正团体策略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团体中每个人都是自由、平等的,都有对集体的各种事情自主表达看法的权利,强调通过学生的民主参与来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在实行公正团体策略的集体中到处洋溢着民主的芳香。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方式上大多是“灌输式”的填鸭式教学,它过分强调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绝对服从,抹杀受教育者的自主性,这种教育方式在历史上的特定时期对塑造具有无产阶级政治思想觉悟的大众起到了不可否认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特别是民主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的个性的增长,人们对民主、自由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这种教育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抵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响应人们的要求,力求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平等地进行交流,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这种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实现必须以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为前提,要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敢于表达对思想道德问题的看法,尊重他们的选择,然后可以根据他们实际的思想道德状况,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只有尊重受教育者的这种自主性,才能让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展示个性,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来,才能激发受教育者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内在需求,让他们主动地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地学习,从而变专断的教育为民主的教育。

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尊重受教育者学习的自主性,让他们进行自主性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主性学习,是相对于传统的“被动性学习”、“机械性学习”和“他主性学习”而言的,就是让受教育者能够根据自己的思想道德伦理知识、思想道德判断能力的缺陷,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自主性地学习思想道德理论知识,提高思想道德判断能力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首先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状况有充分的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提供引起学生思想政治品德认知冲突的情境,让学生认识到自身思想政治品德发展与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水准的差距,产生提高自身思想政治品德水平的需求和动机;其次,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但不要规定学生应该完成的学习目标,而是由学生自己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自己选择需要的学习材料,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动力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和监控,启发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引导学生向着符合社会主导价值取向的思想道德品质发展。

二、坚持普遍价值导向,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

科尔伯格认为心理学上把心理学研究的“是什么”的结论,当成人的价值追求和人的本性的结论,就是把“事实”等同于“价值”,而心理学家往往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直接作为教育应该达到的目标,往往会犯“心理学家的自然主义谬误”。这样很容易导致教育目标的低下和价值相对论,不能达到道德教育培养人的优秀道德品质的目的。为了克服这种谬误,科尔伯格提出道德心理学研究要从哲学假设出发,为此,他用元伦理学假设来解决道德教育的普遍价值取向,并确立了这种普遍的价值取向应该是“公正”。这就使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既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发展,符合他们道德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又有原则性的价值导向,引导他们向最高的道德目标前进。同时,承认个体在道德选择面前具有道德判断的能力,也并不是主张价值相对论,如果只是单纯的允许每个人对道德问题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解释和选择,而不对错误的选择做出引导,很容易导致人的思想混乱和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低下。

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承认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问题的自主性,以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营造民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但不应该仅仅把满足受教育者的现实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发展要求,而要着眼于人的发展和人的价值的实现,否则将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低下。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尊重人们思想的多元性、个性的多样化和自身的利益要求,但绝不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单纯迎合人们的利益追求,弱化其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完善人的教育目标。

篇9

摘 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该文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特点,探索与当前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三化”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7(a)-0106-02

人才资源是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迈上了快车道。如何顺应时展需要,适应国家建设要求,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该文结合教学实践,探索经济转型时期对人才要求进一步提高的大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如何更好地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发挥育人功能。

1 经济转型时期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关键转型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振兴和调整升级、企业升级换代、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城镇化建设等一系列新的变化,再加上“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实施,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提供坚实支撑。在转型发展中,产业结构越来越高级化、知识化、复合化、合理化,与之相对应的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素质、技能、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也越来越高。其中对高技能人才素质要求包括:良好的道德品质,较高的社会责任感;踏实肯干、任劳任怨、吃苦耐劳及拼搏奉献精神;较强的工作责任心,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敬业精神;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意识;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品质等。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是经济转型时期职业教育的价值所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必须适应经济转型时期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2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这里的“高”不仅是高的技术与技能,还包括高素质、高素养等内涵。高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文化知识、职业能力,还应包括思想道德、意志品质、创新精神、团队意识、心理素质、健全体魄等。在综合素质中,道德品质、意志品质、创新精神等思想政治素质是第一位的。具体说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向社会输送的应该是合格的职业人。合格,首先是思想政治素质合格。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培养思想政治素质合格的职业人,这一重任落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上。

3 构建与当前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能力,而且能让学生近距离了解、认知社会生活,开阔视野,磨炼意志品质。作为育人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所教授的理论知识,更要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实践教学即成为“内化”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促进学生将所学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既要能贴近现实,充分体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要求,反映时代特征,同时还要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文化层次和思想意识,选择适宜的教学实践活动,在内容、形式、规模上进行周密计划。

3.1 立体化的实践活动平台

实践的开展离不开空间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积极搭建课堂、校园、社会实践活动平台,为学生的实践创造多层面的活动空间。

课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利于实施实践活动的场所。课堂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教师的主导、引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能够在有限的空间中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实践的覆盖面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证。校园各类文化活动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依托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再与社、团、学等部门联合,校园实践的开展从内容到形式将得到更多的支撑。社会能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广阔的舞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活动可以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把企业、农村、社区、展馆、纪念地等作为实践场所或基地,为学生开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窗口。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充分利用好课堂、校园、社会等实践教学资源,再辅之以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容、突出的主题、鲜明的特色,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多层面立体化的实践空间,为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提供新的平台。

3.2 多样化的实践形式

人的综合素质需要多方面多途径的培养。不同的实践教学形式所发挥的教育功能有所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引入多样化、多层次的实践形式,来实现功能互补,达到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教学效果。基于不同活动平台实践活动包括以下几方面:

课堂实践:讨论、演讲、辩论、情景模拟、才艺展示等。

校园实践:军训、与专业教学实训实习相结合的实践、勤工俭学、专家讲座、观看影视作品、文化沙龙、创新设计、校园微调查、校园访谈等。

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参观走访、“三下乡”和进社区活动等。

3.3 模块化的实践内容

实践教学模块化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内容按照课程特点、人才培养需要类型化、模块化,进一步根据各个课程的教材知识体系、理论侧重设计出若干不等的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小模块,在教学实际中注重实践化、体现知识、理论的应用化。[2]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要求其实践教学必须体现时代特点反映时代要求,对应人才培养需要,设置不同主题的实践模块,包括: 以理想情操为主题的实践、以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为主题的实践、以职业素养培养为目的的实践、以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为目的的实践、 以社交能力、礼仪素养为目的的实践、以创新意识培养为目的的实践等。

总之,学生的意志品质、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吃苦耐劳精神等思想道德品质只有放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更加有效的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只有以多样的形式、针对性的实践内容,拓展到校园、社会大课堂中,让学生在实践中锤炼和摔打,才能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精神品格和能力,才能更好地促使他们在实践中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在实践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升华。

参考文献

[1] 高洪艳.直面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人力资源储备问题[N].中国贸易新闻网,2015-05-20.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 教书育人 德育为先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者。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德育应该由以社会意义为主转化为以促进个体发展为主,担负起发展学生非才智性因素的重任,只有这样,德育才能获得新生,才能具有广阔的前景。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师在育人中的德育教育?笔者在开展师德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一、发展德智体美教育,以德为先

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求教育要以德为先。让受教育者先学会做人, 把外部获得的知识、技能内化、升华为个人的稳定的品质和素养, 使得社会文明在个人身上得以传承。要求指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开放的胸怀, 具有现代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责任意识, 积极迎接社会的挑战。作为学校教育,其价值取向的核心应是让受教育者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交往, 在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基础上成为一个“整体”的人。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也说“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 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 而不是一个专家。”和谐的人要靠和谐的教育来培养, 它要求教育要有全局观念, 不仅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 更重视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有两个目的, 一个是要使学生聪明, 一个是使学生做有道德的人。

二、培养创新人才,以德为先

创新人才是由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组成的,但是,学校总是把“教学”放在一切工作的中心地位,这种“教学崇拜”还有不断加强的趋势,使学生才智因素的培养有观念和行动上的保障。在此情况下,对学生非才智因素培养的任务就显得十分重要。而德育是完成这方面任务的重要手段。创新人才的培养对德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1.加强师德建设, 强化教师在育人中的主导作用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基石, 是学校全员育人的关键。应从思想、理念、制度、环境等方面采取措施,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教师在育人中的主导作用, 强化教书育人工作。

2.加强敬业爱生和学术道德教育, 强化教师教书育人职责

以人为本, 尊重人的需要,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 也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要进一步加强教育, 树立育人为本、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 明确育人职责。一方面, 教师要充分认识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增强使命感和责任心,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 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教师又要全方位关心、爱护学生, 充分尊重学生, 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要引导教师正确看待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主动将思想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的各个环节, 渗透到教学、科研和服务的各个方面,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 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三、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师资队伍,以德为先

教师工作的纯熟性源于他的积极进取和勤奋精业精神,只有尽忠职守,乐教勤业的教师,才能全面、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工作的伟大意义,才能为教育工作本身所具有的乐趣而深深吸引。而要建立这样一支健全科学有效的师资队伍,首先要以德为先。

1.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教师评价体系,以德为先

用制度落实“全员育人”。建立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长效工作机制, 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 确保所有教师都履行育人的职责, 所有课程都发挥育人的功能。对以教学或科研为主和教学科研并重的教师制定考评体系, 对于那些热爱教学, 教书育人, 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应加大奖励力度, 实行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 鼓励教师发挥教书育人的主导作用。采取措施, 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坚持“德育一票否决制”, 将教书育人状况纳入教师考评奖惩制度。

2.要以“教书育人”为切入点, 通过评选师德优秀群体等活动, 树立师德先进典型

深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推动师德建设, 促进学校良好的学风、校风的形成, 积淀学校精神品牌。大力弘扬恪守师德、教书育人的忠诚情操, 默默耕耘、不计名利的奉献精神, 严谨治教、刻苦钻研的敬业作风, 积极顽强、无怨无悔的执著追求, 构建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引导广大教师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师德传统, 结合时代要求, 树立“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的崇高目标,严于律己, 以德施教, 以高尚情操、丰富学识和人格力量影响教育学生。引导教师发掘蕴涵在各门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提高德育水平, 增强学科育人魅力。使学生在教师的对育人契机恰到好处的把握和高超的育人艺术中, 体验和感悟“正确的价值观”并做出正确的选择。

3.学校要重视师德教育

以教师为本, 关心、爱护教师, 为教师排忧解难, 形成一个更加注重质量、注重教学、注重教师的良好氛围。认真研究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全面了解教师的工作、思想和生活情况, 有针对性地做好教师的工作。把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 注意关心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发展问题, 不仅给他们压担子、提要求, 更要关心他们的思想素质、生活待遇和业务水平的提高, 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创造好条件。这样才有利于教师把更多的热情与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更好地教书育人。

总而言之,只有教师寓德于教,为人师表,才能使这个有机整体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把德育作为一种教育目标以培养学生的非才智性因素来处理。我们相信,如果将德育与人的发展、人的成才紧密结合起来,德育会在长期低迷的徘徊中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这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适应21世纪的挑战,培养出更多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所以说,教书育人,应以德为先。

【参考文献】

1.叶澜、白益民等:《教师角色与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曾庆春主编:《跟随榜样成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