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的思考与建议范文
时间:2023-10-25 17:24: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管理的思考与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是一项综合性与系统性兼具的任务,其工序繁杂,涉及范围较广,因此需要强化施工管理工作,针对具体的工程施工要求,对施工管理工作进行深入的细化与完善,通过严格落实施工管理措施,为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提高提供支撑力量,从而为社会公众提供更为安全、可靠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我国房屋建筑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1.1主观因素的影响
任何事物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左右与影响,同时主观因素会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壮大。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方面,施工企业的施工人员与管理人员的主观思想对工程的整体质量与使用性能产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如果施工人员与管理人员对施工管理提不起应有的重视,就会在最初阶段对建筑工程施工管理造成阻碍与限制。现阶段,我国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之所以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与矛盾,与工程施工工作人员的思想意识有很大的关联,大部分工程的工作人员认为传统的、现有的施工管理方式已经可以满足建筑工程施工的需要,固守着原来的管理模式与管理方法,这就造成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跟不上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脚步,从而使工程的施工管理不能满足建筑工程的建设需求,更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房屋建筑事业的长期发展。
1.2客观因素的影响
客观因素是事物发展的外界因素,这些因素的影响往往不可避免,而通常情况下又难以对其左右,在我国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着很多对其产生影响的客观因素,也就是说,除了建筑企业自身的影响因素之外,与之相关的部门和机构对其也会产生较强的影响因素。首先,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及规章制度,是对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造成影响的一项客观因素,同时包括建筑行业主管部门对建筑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督与控制;其次,建设当地的气候、季节、天气的改变也会迫使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施工成本、施工质量进行相应的调整;除此之外,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的工作效率与工作方式等也会对其造成较大的影响。总而言之,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会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这些客观因素都会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着工程的整体质量与使用性能。
二、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优化措施
2.1健全施工管理规章制度
房屋建筑施工企业需要针对施工管理工作健全规章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制、事故责任制、工作奖惩制等,以此对施工全过程的各种操作进行严格的控制与管理。其次,需要针对具体的房屋建筑工程,落实可行、有效的施工管理措施,对制定完毕的规章制度与工作细则进行一段时间的试验,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以提高其科学性与高效性。除此之外,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难以避免的会出现意外事故,此时施工企业需要对其在引发严重后果前做出及时的处理,因此需要在规章制度中对安全事故与质量问题的应对与处理进行明确的规定。
2.2优化施工方式
对于房屋建筑工程来说,首先需要强化施工方案与施工工艺的实用性与先进性,并对其进行不断的优化设置。首先需要采用最先进的施工工艺,并针对具体的施工项目改进施工工艺中的问题,以提高工程的生产率与施工质量。其次,对于先进施工工艺的引进,需要结合施工企业自身的综合实力,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引进之后需要对其进行试验,在保证施工工艺的应用可以提高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对其进行一定的调整与规划。除此之外,房屋建筑施工工艺的运用需要与施工材料、机械设备、操作人员的实际情况相协调,以提高施工工艺的可行性与高效性。
2.3强化施工成本控制
首先,房屋建筑施工企业需要构建如图1所示的施工成本流程,将成本预测、计划、核算、分析等过程有机融合在房屋建筑工程成本控制工作中,以提高成本考核的质量,节约工程施工成本。其次,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开展之前,需要针对具体的工程施工项目编制科学、合理的成本计划,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落实计划中的实施措施,以减少施工浪费现象的出现,提高施工资金的利用效率。除此之外,施工企业需要针对施工材料、机械设备、施工人员等施工要素调整施工成本控制措施,选择质量优、价格低的施工材料,并对不常用的大型机械设备采用租赁的方式,同时落实施工人员绩效制,挖掘其积极性与能动性,最大程度地节约工程施工成本。
图1.施工成本流程示意图
2.4严格施工安全管控
对于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来说,安全问题始终是最重要的问题。因此,施工企业需要提高施工安全意识,在施工全过程中贯彻“安全第一”的施工理念,并成立专门负责施工安全管控的部门,针对工程施工安全制定并落实相应的制度措施,为工程的安全管控提供制度保障。其次,施工企业需要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性规划,不允许闲杂人等进入场地,并对施工材料、机械设备的堆放与停靠进行检查,保证施工现场的有条不紊。此外,施工企业需要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对其施工操作进行实时监控,发现错误操作,需要对其进行及时的纠正制止,从而提高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性。
2.5加强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
房屋建筑施工企业需要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迎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而核心思想与要求,在制度上对环境保护做出明确的规定。施工企业需要选择污染较小的建材,并将废弃的材料进行回收利用,避免胡乱堆放与丢弃。选择并运用噪声较小的机械设备,并尽可能将机械运转的频率降低,同时需要对施工时间段进行合理的安排,例如选择上午9:00~11:00与下午3:00~5:00,此时间段施工现场的居民通常外出,如此可以降低房屋建筑施工对周围居民造成的困扰。
结论:
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会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因此要想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与投入使用后的性能,首要任务是强化施工管理工作,从而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并落实有效应对策略,并提高对施工要素的管理,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为房屋建筑工程整体性建设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莉,阮景,满敬涛. 浅谈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常见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 科技创新导报,2015,14:49.
篇2
一、现状和问题
因历史欠账多与“重地上、轻地下”现象并存,我区地下管线建设管理工作与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改善城区人居环境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统筹不够,规划管理凸显滞后。随着城市建成区面积越来越大,管线骨架越拉越长,管线详细规划就越显滞后。一是管线单位在建设过程中未虑及自身管理外的管线,顾及当前却未顾长远,导致时间一长,各种管线交叉缠绕、错综复杂。二是我区预留廊道不足且规划建设相对滞后,管线大多埋在人行道下,成为城市管线建设维护时经常对道路“开肠破肚”的根源。三是各单位之间联动不够,没有从整体系统考虑地下空间资源的有效持续利用,重复交叉建设造成路面频繁开挖,城市道路经常“千疮百孔”。
——多头管理,体制机制运行不顺。由于监督管理与行业管理职能不分,各部门按职责监管经常出现多头监管或监管缺位现象,管理体制机制不顺。一是由于管线大都埋于地下,分布走向不明显,且各级管网具有连贯性等特殊性,导致各单位之间管理界线不明确,经常引起挖断地下管线现象,既影响施工进度拖延工期,又给市民出行带来诸多不便。二是有部分新建和改造管线未及时按程序进行管理移交,导致该部分管网无明确管理单位,管网的相关管理部门职责不清或有责无权。三是各管线单位在建设时“一挖了之”,对建设后期的维护投入推诿扯皮,最后只能由区政府兜底“买单”。
——档案分散,信息不能及时共享。未建立全区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和共享机制。一是管线档案分散在各职能部门或管线单位,未能统一归档管理。二是现有地下管线普查成果覆盖不足,无法全面准确掌握城市管线基本情况,造成保管的地下管线档案不真实、不准确、不完整,不利于建立地下管线管理信息系统。三是由于管线资料残缺不详尽、移交不完善等原因,地下管线工程未按有关规范要求进行报建、施工和竣工测量,没有形成准确的竣工测量成果,竣工图不能真实反映管线情况,造成地下管线的实际布置和图纸资料出现差别。
二、思考和建议
今年,区委编委会第一次会议明确区住房城乡建委为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统筹管理部门,负责建立综合管理协调机制,拟定管线建设项目年度计划,负责管线建设过程中的施工监管、竣工环节的资料归总等工作;区城市管理局等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在此基础上,为切实做好城市地下管线管理工作,笔者建议:
——统筹规划建设,规范统一流程。由区住房城乡建委严格落实区委编委会精神,牵头抓总,建立综合管理协调机制,统筹城市管线建设管理。一是统一审批。由区住房城乡建委负责统筹,管线行业主管部门根据管线专项规划、行业规划,组织管线权属、管理单位编制管线专业规划,会同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综合平衡后报区政府审批。二是统一程序。管线工程应当履行基本建设程序,依法办理初步设计审批、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施工许可、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竣工测量以及档案移交等建设手续。三是统一验收。管线工程竣工验收前,管线建设单位应当向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申请建设工程档案专项验收。
——统揽建设计划,分批推进实施。地下管线不得随意建设,任何部门开挖道路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管线年度建设计划。一是统分结合。区住房城乡建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组织编制城市道路年度建设计划,并及时书面告知管线行业主管部门。管线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编制本行业管线年度建设计划,并报区住房城乡建委。二是统筹时序。区住房城乡建委根据道路年度建设计划、道路年度挖掘计划,统筹各管线行业年度建设计划,合理安排管线工程建设时序,提出城市管线年度建设总计划,并报区政府批准后实施。三是储备项目。区住房城乡建委负责统筹建立项目储备制度,编制城市综合管廊中长期建设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协调城市道路建设与城市管线建设时序。
篇3
关键词:社区;网格化;城市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11-0147-02
韶山市是伟人的故乡,全国优秀红色旅游城市之一。建国以来,旅游产业一直是韶山市的主要经济产业支柱。在社会管理创新大背景下,韶山于2010年将网格化引入社区管理,立足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和方式创新,明确社区管理相关部门职责,借助数字网格技术整合社区内管理资源,实现了“社区有网、网中有格、格中定人、人负其责”的良性局面,实现了“全覆盖、精细化、制度化”的管理目标。韶山市作为湖南省首批社会和管理创新试点城市,将网格化引入社区管理,自主创新其管理机制,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对于创新韶山特色的城市管理新模式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韶山市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必要性
实现韶山社会管理的全覆盖。面对新时期利益主体的多元性、利益诉求多样性、利益问题多发性,传统的社会管理涉及的范围愈来愈广,管理上愈加复杂,出现的问题也越多。社区网格化管理是韶山市传统社区管理体制的延伸发展,是城市管理科学的新实践。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中,做好了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工作,抓好了民生改善和权益保障工作,加强了服务群众和创新管理等工作,2011年取得了群众满意度排名全省县市区第一的成绩。
实现创新以及服务政府建设。对于传统自上而下的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行政模式来说,网格化社区管理是一种创新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从体制上能够保证组织平等、有序参与、合作共治,使行政职能与行政现代化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加大行政透明度,推动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的建设。
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发展基层民主是推动社网格化区管理的动力,社区网格化管理积极探索政务公开等工作,管理主体趋于多元化,提高了社区管理工作的透明度、精细化、规范化。针对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多样化的特点,各社区积极引导群众性文体团队的发展,通过社区文化和社区民主建设,满足社区居民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增强社区居民的社会认同感和公共意识,为群众的广泛自主参与开辟空间,促进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韶山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基本情况
2010年湖南省出台了《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湘发[2010]18号),省综治委于2011年3月确定韶山市为全省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市,韶山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全面
展开。
(一)韶山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步成效
建立“镇-社区-网格-小区-楼栋-住户”六级管理机制。韶发[2011]17号文件中将城市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纳入市综治管理中,建立六级管理机制,将社区内的市场、学校、医院等驻区单位以及楼栋、院落等归入基层网格,建立以“人、地、物、情、事、组织”为核心的社区基础信息数据库,将社会管理、社区服务和社区自治纳入网格,使每一个网格真正成为社会管理服务的基本单位和组织节点。
健全社区网格管理创新,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全覆盖”。社区网格化管理强调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网格化要求建立高度协同的行政管理机制,改变资源部门所有、多头重复建设的弊端,从而提高了对社会事件的综合反应能力、公共资源的科学供给水平,推动社区均衡发展,提高管理、提高服务效率。
管理主体的多元化。韶山市社区网格化管理主体不再是单一的政府部门,而有很多社区内威望比较高、退休工人等任职。这样更能够有利于该网格内的管理效率和实现该网格内人的全面发展。
(二)韶山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出现的问题
缺乏制度保障。社区网格化管理作为韶山市一种新生的城市管理创新模式,还正处于探索阶段,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并没有及时的跟进,因此,导致在管理过程中会出现诸多管理上的纠纷事件等。
观念陈旧。不论是管理者或是被管理者还没有正确的认识到韶山现代城市管理的创新需求,也没有意识到信息化手段在当前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缺乏监督。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有效运行也必须在公众的有力监督下进行,但目前韶山并没有赋予公众相关的权利以及制定相关制度保障,没有实现公众与政府的良性互动。
三、基于韶山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几点建议及思考
(一)加强社区网格化的法制化建设
社区网格化管理是现代城市管理衍生出的一种新型城市模式,与传统城市管理有一定的矛盾,现有的制度法规都是与传统的城市社区管理相对应的,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问题。为了保证社区网格化能够长期有效的运行,就必须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用及时有效的制度来保障这一模式走向成熟与规范。
(二)转变观念、创新社区管理理念
社区网格化管理在韶山市的实施是对传统社区管理的创新,是一种新生事物,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对于这一新生事物并不能够全面了解。尤其是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讲,要从传统的管理理念转变为效率至上、服务至上的理念,完善政府职能,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科学划分网格分区,为社区网格化管理提供有力的制度、资金保障。
(三)完善民主考评机制
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资源整合、民众利益最大化。在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过程中应该赋予公众的监督和参与权利,使社区网格化管理在法律上获得认可的同时,又在公众监督之下。通过法律保障和社会监督的形式使社区网格化有效实施,这也是推进城市管理效率的的外在机制。
参考文献
[1] 上海社区治理网格化的起步与探索[R].上海市政治文明办,2004.
[2] 姜爱林,任志儒.论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成效、问题与对策[J].特区经济,2007,(6).
篇4
一、当前城市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一是市政设施不够完善,各类专业经营场所硬件设施不完备,部分住宅小区内部功能不全,车库、停车场、垃圾池等必须设施配套不足,影响了居民生活。二是秩序比较混乱。占道经营现象严重,交通秩序管理不规范,违章建筑问题突出。一些居民私自圈地建房,不仅破坏城市规划,而且存在安全隐患;少数居民在屋顶违章搭盖加层,影响了建筑物整体景观。
(2)城市管理相关法律保障机制不健全
到目前为止全国还没有一部关于城管执法的专门法规,现在城管执法的依据仅是《行政处罚法》中关于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规定,因此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一直处于“借法执法”的局面。这导致城管执法的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明显不足,城管执法主体在执法过程中处于一种尴尬境地。同时,也没有法律对城管执法人员的权利义务、法定职责以及履职范围等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城管执法的范围不断扩大,从市容环境到工商管理,从城市节水到公安交通,几乎无所不包。此外,缺少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使得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被城管执法者任意使用,这就使城管执法方式简单化、粗暴化,增大了发生的几率。
(3)政府执法观念相对滞后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政府社会高度合一的管理模式,政府把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看成仅仅是政府的管理。公民主体在城管执法中的参与权被剥夺了,执法部门与执法对象处于直接对立的境地。在“官本位”思想的阻碍下,政府在管理中往往先以官员自身为中心,脱离了实际需要,导致政府的所为并不是群众真正需要的。这种执法方式很难使被管理者心服口服,被处罚的群众不但会叫屈喊冤,而且也不会对法律产生敬畏的思想。因此执法部门与执法对象之间的矛盾、冲突将会更加频繁,非文明执法的现象也会更加突显。
(4)宣传教育不够深入,市民城市意识比较淡薄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要求市民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卫生意识、环境意识。目前,我国对市民在城市管理方面的宣传教育力度还很不够,市民爱护城市、爱护公共设施的意识还很淡薄,乱丢、乱吐、乱停、乱放、乱倒、乱搭、乱建的现象还十分突出,人为破坏、盗窃公共设施的行为时有发生。一方面,市民对城市管理提出了高要求,希望城市管理部门加大管理力度,提升管理水平;而另一方面,当城市管理与个人利益出现矛盾时,市民的自我约束能力就会下降,公共意识往往被抛在一边。
二、加强城市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1)统筹规划,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要坚持以规划为纲,把城市管理纳入城市建设发展总体规划,实行同步规划,同步推进,从源头加强城市管理。同时,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合理规划,进一步完善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如加强环卫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加快垃圾处理厂、垃圾中转站、垃圾收容器及公厕的规划布点与配建步伐,提高环卫保洁能力和水平。加强停车场的规划与建设、加强行业市场的规划与建设,本着“管理优先”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分批实施,打造分类合理、特色鲜 明、统一管理、集中经营的各类专业市场。
(2)吸收经验,完善城市管理法律体系
科学严密的法规体系是搞好城市管理工作的先决条件。一是加强立法工作。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立法规律,在总结我国城市管理经验教训、借鉴国外城市管理先进立法成果的基础之上制定科学、可操作的城市管理法,形成覆盖城市管理各个方面、相互衔接的法规框架,通过规范完善的法律解决城市管理职权和执法规范问题,对各级城管执法机关的性质、地位和职责权限进一步明确,达到机构合法、职责清楚、有权有责、社会周知的效果。在完善现有行政处罚法立法的基础之上,对执法机关的执法制度、执法措施、强制手段、执法程序等明确提出规范和要求。二是加大清理力度。清理修订现有城市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消除和减少法律冲突及矛盾,加强立法解释,解决有法难依问题。
(3)更新观念,牢固树立科学管理城市理念
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创新城市管理理念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调控职能,立足打基础、管长远,由侧重于管人、管事、管物转为更加重视改善人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实现城市管理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思维转变。强化服务职能,一切从维护群众根本利益出发,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实现城市管理从效益至上向服务至上的思维转变。强化监督职能,健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执法监督体系,不断推进城市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进程,实现城市管理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
篇5
关键词:柳州;城市管理;对策
一、前言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在柳州的发展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从最初的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发展到今天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经过了几个历史阶段和革新废旧的过程,在每个阶段都发挥着不可缺失的作用。2005年12月6日,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柳州城市管理的需要,柳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正式挂牌成立,有效解决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领域存在的机构膨胀、多头执法、重复处罚、执法扰民、推诿扯皮等问题,为柳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柳州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柳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管理流程不够规范。虽然各级地方政府都成立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专门机构和部门,也对其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有了明确的规定。但从国家立法层面来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专门的城市管理法,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的执法主体、执法手段、执法范围等问题还是不够明确和具体。在目前的国家立法中,除了《中国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对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有原则性规定外,尚无一部权威性的法律对各试点城市的成功经验予以肯定,并对存在问题予以规范。柳州市政府虽然也出台了指导规范城市管理的相关文件和规定,但是其法律效力过低,内容比较分散,不足以规范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
此外,从柳州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自身来说,虽然在成立的6年中制定了相关管理规章和制度,对于执法局的工作职责、处罚权限、执法过程进行了相应的约束和规范,但是这些规章和制度还是不够全面和具体,对于行政执法人员的行为规范、工作职责等方面的规定过于笼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政执法流程和规范的管理。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体制不够完善,难以做到监督执法队员各个方面的表现,不利于行政执法队伍的建设。在完成执法文书的过程中,因为没有详细、严格的规定,填写过程不够统一,采集证言笔录、送达回执过程也出现很多问题,以致办案效率下降。
第二,财政拨款不足,员工工作待遇不高。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充,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范围和对象也日益扩大,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作为应对城市管理难题而出现的。地方政府部门对于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重要性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对于执法局的部门设置、办公条件、人员编制等问题还缺乏深入的了解。柳州市政府最初设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主要是迫于城市管理压力,应付城市管理的需要。柳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与市容管理局合署办公,一套人员,两块牌子,是柳州市人民政府在城市管理方面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由此可以看出,柳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实际上是在原市容部门管理机构基础上进行的简单重组。
柳州市对执法局的财政拨款和人员编制安排与其应当承担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不相匹配,现有的城管执法经费与日益增加的执法办案实际需要有很大差距,以致办公经费拮据,基础设施落后。目前,柳州市局各部门特别是市局直属大队、各城区执法局等一线执法单位,办公经费不足、车辆短缺、硬件设施缺乏。此外,由于受编制限制,执法局聘用的编外人员占较大比重,这些执法人员工资待遇普遍较低,对于日常工作的开展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影响,容易出现“靠执法养执法”、“执法靠狠、经费靠罚”的作法,形成“执法经济”的不正常现象,从而背离城市管理工作的宗旨,激化执法人员与普通大众的矛盾。
第三,执法人员综合素质不高,行政执法水平有待提升。柳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员工来源比较复杂,有一部分是复转军人和地方农村城管人员,虽然2005年以来新进入的人员主要是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招录的,对文化程度、政治面貌、专业知识等的要求都比较严格,但受到单位编制限制,这部分人员在整个行政执法队伍中所占的比重较低。行政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总体上来说还是偏低,并且参差不齐。某些同志有热情、有社会经验,但是缺少法律知识和业务知识,更主要的是缺少行政执法的工作经验,在现实工作中表现为对法律的理解和适用上存在偏差,在执法的程序的理解不完备。部分队员的思想状态不稳定,思想情绪波动,在工作中不能团结协作,对于自己的工作目标和责任主观认识不到位。
某些执法一线的大队长、中队长等基层领导不能正确地指导工作,对队员的思想教育不够重视,关心不多。极少数执法人员政治观念淡薄,理想信念动摇,对党的方针政策理解不透,执行不力,特权思想严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淡化。此外,由于人事体制上的差异,在编人员享受国家公务员待遇,工作稳定且社会地位较高,而一些临时聘用人员的工资和福利较低,在单位内部的地位也较低,容易产生不满情绪,造成在编执法人员和部分聘用人员存在不同的价值取向。少数执法人员缺乏依法执法的自觉意识,不尊重行政相对人的人格,滥用强制措施,越权办案,容易造成执法过程中与执法对象产生激烈冲突,影响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第四,行政执法人员的形象不佳,综合监督机制不完善。柳州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方式和方法相对来说比较温和,暴力执法或者野蛮执法的现象也相对较少,但是由于执法人员需要和违章群众正面接触,并且双方存在明显的利益冲突,使得柳州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人员与执法对象发生冲突的事件还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行政执法队伍的公众形象。此外,在全国范围来看,关于“城管野蛮执法”、“殴打当事人”等的负面报道不少,执法对象“暴力抗法、执法后遭报复”的事也屡见不鲜,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公众对行政执法队伍的印象。
城管执法部门手中的权力集中,地位高,但配套内外监督制约机制不够健全,权力和金钱交换的问题屡禁不止。缺乏应有的监督独立性,执法监督制度不够健全,监督工作尚未做到经常化、制度化,靠搞突击检查,过后依然如故。未普遍建立并认真实行监督责任制,出现执法违法行为时相互推诿,无人查究。执法监督机制的缺失,往往导致监督不力,心有余而力不足,造成许多空挡,执法监督工作中形式主义严重。此外,群众监督难以受到重视,因而逐渐丧失民主监督的积极性。舆论监督的独立性不够,相应的安全保障不够,对重大监督案件往往只能避重就轻地作事后报道。社会组织的监督分散和乏力,人民群众的监督渠道有限。
三、改进和完善柳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对行政执法工作的规范管理。为保证日常行政工作的正常运行,要制定出台《柳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规范用语》、《柳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仪容风纪规定》、《柳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执勤规则》、《柳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廉洁自律规定》、《柳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禁酒规定》等相关规定,切实做到以制度约束人,以制度规范人。并对着装、仪容、称呼、举止、风纪行为、违反规定的处罚都做出明确规定,要求执法人员执行公务时,必须佩戴统一制发的标志及行政执法证,做到持证上岗,着装整齐,切实达到仪容端正、风纪严谨、统一化、规范化。同时将内部管理制度印制成册,逐个下发,做到人手一册,便于人员学习和提高执法质量。在使用全市范围内统一的行政执法文书的基础上,从采集证言笔录,规范填写使用各类执法文书,到下达处罚决定、送达回执、建档立卷等各个执法环节,都由市局法制科及执法大队长严格把关,以达到依法办案、依程序办案、处罚适当,适用法律准确的目标。
第二,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改善办公条件和员工待遇。随着柳州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成立,柳州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处罚的范围和内容不断扩充,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特别是随着广大人民群众权益保护意识的增强,也对柳州城市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柳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应通过相关途径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提高办公经费等的投入水平。要改变“以罚代管”的“执法经济”,树立公正、廉洁的执法形象,惟有从根本上解决办公经费不足、车辆短缺、硬件设施缺乏以及执法人员工资、福利待遇保障等问题。执法机构所需经费必须由市政府财政予以全额保障,严禁以“罚没收入返还”作为经费来源或补充,真正做到权力与利益完全脱钩。提高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的工资及福利待遇,有利于调动广大行政执法队员的工作积极性,可以有效杜绝“靠执法养执法”、“执法靠狠、经费靠罚”的作法,避免“执法经济”的不正常现象。
第三,努力提升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执法人员业务水平。近年来,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柳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应结合现有人员实际,采取多种途径进一步提升执法人员的法治观念、沟通协调能力、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从而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城市管理工作的需要。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的对抗性较强,且直接面对执法对象,如果简单地采取强制措施,很可能引发矛盾,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引发暴力冲突和。因此,平时应加强对执法人员法律知识、人本观念的学习,引导执法人员牢固树立依法行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确立“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的执法理念,使得城管执法人员将合法、合理性结合起来,既要考虑现行法律的规范性,也要考虑城管执法的社会效果。此外,还要强化对执法人员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培训和考核,加强执法人员业务技能训练,培养扎实的业务能力。执法过程中复杂多变的情况,要求执法人员苦练基本功,能在最短的时间,准确无误地填好执法文书,以最简单、最方便的办法处理问题,以减少冲突和对抗。
第四,树立行政执法的良好形象,强化各项监督制约机制建设。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对象主要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都相对较差,如果简单地对他们在城市中的违章行为进行强制处理,甚至采取暴力执法手段没收其生产经营工具,无法有效达到城市管理的最终目的,也容易引发社会各界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的误解和偏见。因此,应深入开展对城管执法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大力弘扬文明执法、秉公执法的工作作风,树立行政执法队伍中的先进典型,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引导执法人员学习他们的执法技巧和工作经验,从而切实改善执法人员的工作作风,树立行政执法人员的良好形象。此外,应强化对柳州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的监督制约机制,特别是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环境下的监督手段和方式,采取公开办事制度、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办事结果等形式,完善外部的监督,特别是权力机关的监督,主动地接受人大的监督以及社会舆论和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在群团组织、社会各界聘请廉政监督员,健全群众性监督网络,定期召开座谈会,倾听意见和建议,虚心接受批评和监督。通过健全制度、举报投诉制度等方式接受社会的监督,把严格执法、秉公执法落实到人。
参考文献:
1.尹艳华.现代城市政府与城市管理[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
2.连玉明.中国城市报告[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3.郭金仪.城市管理呼唤人性化执法[J].城市管理,2005(4).
4.王雁红.服务型政府与城管行政执法改革[J].科学决策月刊,2006(4).
篇6
刚才听了大家的介绍,总体感觉城管在面临繁重工作任务的基础上(管理着23万人口的城区,是一般县城人口的四五倍),在政府对城管资源投入有限的情况下,能把城管到今天这样一个程度,我套用昨天副县长在全县政法工作调研座谈会上讲的一句话:“我们公安以全省最小的警比,抓好了人口最大县的社会治安工作”,我评价我们的城管工作是:“城管以政府最小的投入比,做好了市最大县城的城市管理工作”。当然这个“好”应该是打引号的,还有很多地方老百姓不满意、政府也不满意。我晚上习惯浏览一下在线网站,看看我们的百姓对政府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我发现最多的还是集中在城市管理方面。所以今后我要把关注点更多的放在城市管理上。刚刚到来,对的县情,对的城市管理存在哪些问题、今后怎么抓,还没有做系统的调查研究,根据今天你们的介绍,以及平时的想法,结合在婺源分管城管工作的体会,谈以下几个观点,希望城市管理局认真的研究和思考,抓好工作落实。
第一个观点:的城市管理职能只能不断强化。为什么要进行强化?第一,的城区人口多,有23万人,这么庞大的人口即是我们的管理对象又是服务对象,工作量非常之大,因此的城管工作必须加强。第二,县委、县政府把旅游作为的重要支柱产业来进行部署推进。前天我们做了一天的旅游工作调研,感到我们的旅游大有发展前景。假如说进入景区的通道环境得不到改善,道路两侧的环境得不到改良,的旅游是很难做好的。不给游客留下是整洁、有序、文明的良好形象,这样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不管是从芦田还是田畈街下高速进入核心景区的通道条件,以及道路两侧的城市环境管理必须加强。第三,城是瞄准中等城市的目标来打造的。我们大县一定要有大气魄,既然瞄准中等城市目标就要以中等城市的标准去建设我们的城市、规范我们的城市、管理好我们的城市。如果按照8万、10万人口的小县城标准来管理,那岂不是乡镇的档次和水平?如果现在我们不按中等城市的标准去规划、建设和管理,今后我们一定会后悔,一定会遗憾。第四,城管局的职能实际上就是填补了政府在执法过程当中公安执法的空缺。我们一定要依法办事,就像刚才沈局长讲的那样,要进行军事化管理,要成为当前政府管理和指挥城市管理的重要执法机构,弥补公安机关不到位和难以到位的地方。因此城管工作的外延要扩大,不能满足仅有的27平方公里建成区,至少要扩大到包括一城三区的工业园区、景区,要扩大到旅游公路通达的范围。现阶段扩大到城乡一体化管理还不现实,我们要实事求是。外延如何扩大,这是机制与体制的问题,今后我们要专门研究。第五,城管的工作内涵要提升。一定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确定的中等城市的标准来规划建设管理,找好城市管理的定位。市在市本级的管理下现在变化很大,原来老市也是乱糟糟的,现在你看,它的气度完全不一样了,所以这就是瞄准目标的问题。
第二个观点:要用长远的眼光来谋划城市管理的几件大事。第一件大事,关于新区管理的规划问题。当然规划的工作职能在规划局,我讲的新区规划是指新区管理的基础设施应该怎么布?管线怎么布?公共设施怎么布?停车场怎么布?城管局要了解、要有自己的意见,做好政府在审批规划时的参谋。的城市基础设施跟其它地方一样,建成区欠帐很多。从现在开始,我们不要做后悔的事,不要做重复建设的事,以致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第二件大事,关于城市垃圾问题。城区一天有200多吨垃圾需要处理,首先要考虑环保问题。现在的团林乡云雨山离县城只有2.5公里,如果把垃圾处理厂建在这里肯定不行,2.5公里的距离,一两年时间县城就会扩张到那里,因此我们要要重新考虑。应该选择未来多少年内城市发展到达不了的地方,垃圾处理场对附近百姓的污染问题等等,需要经过慎重研究决策。第三件大事,关于城管理标准体系问题。继续延用这么多年来的城市管理标准,肯定是不行的,如主次干道的保洁类别,有了城市管理标准体系工作就好做了,所以要制定新的城市管理标准体系,包括园林、环卫、广告灯箱等方面。第四件大事,关于城市管理的各类规划问题。与城市管理有关的各类规划如地下管网、污水排放、绿化美化等,现在不规划好,以后又是乱挖乱建,各类规划要尽快去做。
第三个观点:着力见效,抓好近期城市管理工作。在上周五县委中心组学习会上,县委、县政府提出,要把城市管理作为当前工作的主要内容、主要任务抓实抓好抓出成效,为百姓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近期重点是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对城建成区内严重影响老百姓正常生活的垃圾进行全面的清理。二是加大保洁密度,最大限度的为百姓提供干净的居住环境。刚来时,一次与政府办的同志路过中学一带的高门口,只见垃圾成堆,蝇虫满天飞,脏不忍睹;希望类似情况以后不再出现。为解决老城区垃圾中转站偏少问题,今天先解决一个问题,请城管局尽快购置一台压缩式垃圾收集车,重点放在老城区。果皮壳箱要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尽快运作到位。三是园林养护要加强。湖公园、东湖公园杂草丛生,牛尾巴草长得一人多高。园林绿化工作,建设是关键,养护最重要,有人管护与无人管护是两个概念。城管局要加大工作力度,尽早尽快解决除草、清杂、修剪及干旱浇灌等问题。四是结合城市创建搞好整治。这项工作是宣传部牵头,但城管局是具体实施单位。去年年底我到了澳大利亚,使深深体会到,在那样的环境中生活,再差的生活习惯都能纠正过来,而在较差的环境中生活,再好的生活习惯都会学坏。在我们,一方面有赖整体市民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管理也是非常必要的。的交通秩序要达到、婺源那样一个比较高的标准,短时期内难以办到;希望通过我们的管理、疏导,秩序有所不断改良。五是夜宵摊点问题。人与大城市人的生活习惯一样,晚上夜宵盛行,摆夜宵摊成为下岗职工的一条门路。夜宵摊点多了,从中突出的问题就是污水排放。有这样旺盛的需求,堵是堵不住的,但是一定要在管理上下功夫,在宽敞整洁的人行道上、美丽的公园就要控制,尽量避免污水排放到人行道上、大街上和公园里面。同时摊点的乱摆乱放一定要从苗头抓起,尽最大可能把摊点规集到一个地方,集中规范化管理。
篇7
为加强对明年及今后一段时间重大问题的研究,超前谋划明年各项工作,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决定利用11月份一个月的时间,围绕街道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在街道开展大调研活动。现就有关事项提出如下意见:
一、街道重点调研课题
1、街道发展资金平衡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要点提示:针对街道建设发展资金流量大、平衡难的现状,围绕街道长远发展建设资金平衡要求,分析街道资金平衡现状,提出街道短期以及长远发展资金平衡的途径和对策。
2、在太湖新城快速推进形势下,如何做好企业稳心留根工作。
要点提示:围绕太湖新城建设,加快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帮助企业解决发展所面临的难题等方面,提出思路与措施,提升稳心留根的实效性。
3、街道功能业的布点、策划与争取。
要点提示:根据太湖新城规划要求,统筹考虑街道范围内功能业的布点,提出项目策划争取的途径及建议。
4、提高街道集体资产管理运营效益的研究。
要点提示:在总结街道集体资产清查登记工作的基础上,思考分析制约街道集体资产运行效益的各类因素,以“规范、完善、有序”为要求,从规章制度的建立完善入手,研究提出加强管理、提升效益的新思路、新办法、新机制。
5、提升城市建设品位内涵的思考。
要点提示:以全力打造与新城核心区相吻合的建筑精品为目标,从建筑的形态、建筑的品质、建筑的内涵、环境的协调等方面,研究提升城市品位、建设水平的策略。
6、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思路与对策。
要点提示:围绕城市管理“精细化”的要求,制定城市管理的目标,以及思路举措,切实提升街道城市管理水平。
7、社区管理的思路与措施。
要点提示:按照现代化城市新型社区的要求,研究街道社区管理模式,在社区管理创新上提出新的思路、新的对策措施。
8、促进街道、社区集体财力稳定增长的方法与途径。
要点提示:随着太湖新城快速推进,街道也将处于加快发展的最后机遇期,突出以项目为抓手,对如何促进街道、社区集体财力稳定增长提出思路和对策。
9、打造街道社会事业亮点品牌。
要点提示:围绕为辖区居民提供给高质量、高水准的配套服务,重点研究如何抓好社会事业的发展,分析现状,提出打造社会事业品牌亮点项目的思路与途径。
10、在转型转轨条件下的干部队伍现状及对策研究。
要点提示:在分析街道现有干部队伍结构的基础上,围绕转型转轨的新要求,按照打造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目标,提出街道中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11、干部队伍作风效能建设的思路与策略。
要点提示:针对当前工作对干部队伍提出更高要求的实际,治理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一些慵懒散慢等作风,明确干部队伍作风效能建设的要求,研究推进落实的思路、举措。
12、提升街道内外宣传影响力。
要点提示:结合街道实际,重点从题材挖掘,宣传报道,建立机制等方面入手,研究提升街道内外宣传影响力的方法与途径。
13、街道维稳工作机制研究。
要点提示:针对街道目前维稳现状,在分析原因基础上,按照“一般问题不出社区,突出问题街道解决”的原则,重点研究如何加强矛盾预防、化解、稳控工作,建立维稳工作新机制。
二、社区发展特色课题
各社区要着眼明年发展以及自身的发展特色,调研本单位明年必须抓好的重点工作,不要面面俱到,切实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体现亮点、可供操作,调研题目自定。
三、相关要求
1、调研课题要紧密结合街道实际,突出明年工作重点,体现时效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各调研课题的分工领导要高度重视,对调研课题认真研究和部署,抓好调研中的把关、协调、组稿等工作。
3、调研活动主要采取分工领导和分管部门内部研讨、向周边地区学习、集中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一般不各自组织到基层走访。
篇8
关键词 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F29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3)012-0194-02
1 园林绿化管理的国内外现状
1.1 国外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现状
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将园林绿化管理视为城市建设的重点,促进了城市经济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发展。
1)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上最早开展绿化管理的城市之一,该城市一直以“绿荫满城”为规划城市发展的主要内容。拥有原始天然林风貌的“维也纳森林”坐落于城市的西部及西南部,2000多公顷的陆地森林则位于城市东部。城市居民生活在丛林灌木相间而生的绿化城市中,如同生活在绿色的自然环境之中。
2)俄罗斯首都莫斯科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其坐落于茂密的森林之中。莫斯科城市总面积的40%以上是绿树成荫和林带所构成的花园、公园、街心花园和广场绿地。目前,该城市平均每年植树可达20万棵,植灌木200万株,共增加约400公顷的绿化面积,拥有800多个街心花园、100条林荫大道、98个市级公园,已经构成了城市园林的基本格局。
3)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拥有景色宜人、绿色葱茏的绿化景观,人均绿地面积已超过70平方米,使园林意境和氛围覆盖于整个城市,庄园式建筑与其四周绿化环境融为一体、和谐配置,让人油然生出清新自然之感。
1.2 国内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现状
近年来,我国城市绿地面积呈持续增长的态势,截止到2011年我国城市绿化面积为161.2万公顷,较之上年相比增长11.8万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8.62%,绿地率为34.47%,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这说明,我国城市在大力开展绿化建设期间,全民的环境觉悟不断提高,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园林绿化已经成为城乡建设的主要项目之一,从而促进了城市园林绿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国内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城市绿地功能由传统的以游览、休闲为主,转变为以环境功能为主;园林绿化管理范围由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为主,转向全社会绿地树木管理为主,全民绿化意识显著增强;园林绿化建设资金由单一的政府投资渠道,转向多元化的社会投资渠道;城市绿化生产由计划管理模式转变为市场化运作模式;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呈现出相辅相成的特点。
2 完善园林绿化管理的措施
2.1 构建园林绿化管理体制
为了进一步确保园林绿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应当构建一套完整的管理体制,具体内容如下:其一,应建立协调统一的规划管理体制。在园林绿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对土地、水源等自然生态状况予以充分考虑,并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和环保之间的关系;其二,在具体的运行机制上,应当将传统的园林绿化应急管理和突击整治逐渐转变为长效跟踪管理,借此来推进有关法律法规在园林绿化管理中的落实执行,这样有利于管理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其三,建立健全管理部门责任制。由于园林绿化管理涉及的方面较广,并且任务量也相对较大,所以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需要多个职能部门共同协作来完成。这就要求相关的管理部门应当明确自身的职责,并对绿化目标责任进行细化和量化。同时还应对分级分权管理进行逐步完善,这样能够促进重心下移,从而使绩效评估和职能配置两者相挂钩,进而构建起高效统一的管理机制,推动园林绿化管理工作的落实。
2.2 科学规划园林绿化建设
在对园林绿化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应当按照城市所处的地理环境确定出合理的园林用地范围,并制定出相应的绿地指标,以此为基础建立园林绿化系统,指导绿化建设管理,具体规划的过程中应对以下因素予以充分考虑:首先应当从实际出发,并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自然生态环境和城市经济水平等条件,来考虑园林绿化的发展步骤和方向;其次,应当做好统筹安排,在对现有绿地进行维护的同时,不断推广普及绿化,并与相关部门做好协调工作,推进园林绿化建设;再次,城市中公共绿地的分布应当尽可能均衡,并符合点面相结合的特征。在实际分布时,应当以面为主,以点线穿插为辅,让各类绿地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进而发挥出园林绿地最大的生态景观效应;最后,在对园林绿化进行具体管理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城市规划设计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初步设计出城市园林绿化系统,其中应当涵盖公共绿地、绿化覆盖率以及防护林等等,然后按照城市环境整治目标,合理计算出应当新增的绿地面积,并编制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绿化规划,在此基础上,放眼未来,从城市发展的宏观角度绘制出园林绿化的远景蓝图。
2.3 推进园林绿化管理法制化进程
就园林绿化管理而言,需要法律法规来保障其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此,应当不断推进园林绿化的法制化建设进程。首先,应当遵循以法治绿的原则开展绿化管理工作。想要确保园林绿化工作的顺利进行,就必须不断强法和执法,各类相关的管理法规也应当完善,并且要确保贯彻执行、依法办事。这就要求管理监察队伍,应当知法、守法和执法,同时要敢于且善于管理,有关管理部门也应当杜绝以权代法的现象发生;其次,向社会及群众宣传与园林绿化相关的法律、法规,这样不仅有助于人们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而且还能进一步调动起全社会的力量来管理和保护园林绿化。
2.4 实现园林绿化管理全民化
新时期下,园林绿化管理不仅仅是专业部门的工作,更应当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管理工作,从而推动园林管理向社会化、全民化方向发展。首先,提高城市管理者对城市园林绿化重要性的认识。城市管理者素质的高低与园林绿化管理活动的成效息息相关,所以管理者自身必须重视对先进管理理念的学习,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体系,掌握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手段,以提高自身管理能力。城市管理者要树立正确的公共服务意识,处理好管理与服务之间的关系,并始终坚持以公共利益为重,主动接受广大市民的监督;其次,建设专业化的园林绿化管理队伍。在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对园林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劳动纪律教育,还要建立公平竞争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重视园林技术骨干和养护管理人员培养,充分激发起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增强其质量观和责任感;再次,发动和依靠群众力量,实现园林绿化管理全民化。园林部门要担负起向社会各界宣传园林绿化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的责任,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增强群众保护城市绿化环境意识,使园林绿化管理工作拥有广泛、坚实的群众基础,从而推动绿化工作顺利开展。
2.5 建立园林绿化管理社会监督机制
园林绿化管理在推行全民化、社会化的同时,也要加大监督力度,保障园林绿化工作的进一步开展。首先,动员社会力量,建立园林绿化行业监管队伍,开展义务绿化监管活动。定期召集监管员就园林绿化管理方面问题展开研讨,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出发提出合理性建议,并将建议上报给园林管理部门,使其成为有关部门改进园林绿化工作的重要依据;其次,建立园林绿化反馈机制,畅通园林绿化工作监督渠道。园林绿化管理部门可以通过设置公开信箱、专用举报电话、网站论坛等方式,多渠道接收社会各界对园林绿化管理工作的建议、投诉,不仅有利于保障市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而且有利于增强市民群众参与园林绿化管理的责任感。
3 结论
总而言之,现代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不仅要体现出社会文明发展的人文美,更要体现出符合生态规律的自然美。所以,园林绿化管理应当不断完善管理体制、科学规划园林建设,加大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力度,推动园林绿化管理向法制化、全民化、市场化方向发展,提高园林绿化管理水平,促进城市经济与绿化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丽.对园林绿化管理的几点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
[2]赖金燕.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新建设:现代物业上旬刊.2011(8).
[3]叶进锋.提高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水平的途径分析[J].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2009(27).
[4]逢淑军.对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思考[J].沙棘(科教纵横).2010(12).
篇9
关键词:系统科学 城市管理与规划 系统分析 系统规划 功能模拟
1 引言
步入20世纪,中国的经济转型极大的刺激和促进了中国城市化的全面发展,预计到2012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50%。一方面,快速的中国城市化进程意味着中国城市的规模和数量、城市的物质空间与社会经济空间都将会发生巨大变化;另一方面,中国的城市系统的复杂化程度以及内部的矛盾也逐渐增强。因此,传统的城市管理与规划的理念、办法和手段已经难以适应市场机制的需求和时代的发展。在这种现实背景下,从事城市管理与规划的政府管理人员与学者们要更新观念、改良方法,用系统科学去发现、思考、研究和解决城市管理与规划中出现的新问题。
2 城市管理的系统性研究
2.1 系统和系统科学
目前,国内外对系统的定义很多,其中相对简洁且认可度高的定义是,“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统一整体。”系统具有的主要特点有:(1)由若干要素组成;(2)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特定关系;(3)其结构决定了整体的特定功能;(4)功能是在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
系统科学是探索系统的存在方式和运动变化规律的学问,是对系统本质的正确反映和真理性认识。从分析综合的统一性出发,研究影响和改变系统结构和系统功能的一般途径。
2.2 城市的系统性研究与其特征
城市的系统性是研究城市管理与规划的系统性的基础。从浩瀚无际的宇宙,到分子、原子,均可称之为系统。城市当然也是一个由复杂交错的各种成分组成的系统,其具有系统的整体性、关联性、功能性和环境适应性等基本特征。
通过对城市定义的理解,可以发现城市作为一个系统,有以下几个要点:首先,城市是一个灰色系统,具有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复合,硬系统与软系统相复合的特点;其次,城市是一个开放性系统,既系统本身与系统外部环境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再次,城市是极为复杂的,包括众多元素的社会复杂巨系统。最后,城市是动态系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背景之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至大,从简入繁,从单一到综合。这些特点,显示出城市系统既存在空间层面的转移,有包含时间轴的演化,贯穿于城市系统的始终。
3 系统科学在城市管理与规划中的应用
对城市系统性分析,也就是将系统科学的原理、观点和方法运用于城市系统的管理与规划中。主要的城市系统分析的方法有三种:系统分析方法、系统规划方法、功能模拟方法。
3.1 系统分析方法
系统分析方法是为确定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效用,而对系统各种要素过程和关系进行考察的方法。在城市研究中。系统分析方法是作为城市总体研究方法出现的,它的主要功能特点是:(1)始终把城市看作一个由众多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要把城市整体作为研究问题的出发点。(2)为城市在“协调、合理”的原则下,寻求最优的发展道路提供研究方法上的可能性。唯有从城市整体出发的系统分析方法有可能把握那些最能反映城市问题特征的变量或参数,从而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前提下找出一条最佳发展道路。
在目前条件下,系统方法在城市研究中还主要用来进行一些宏观领域的分析和宏观政策的评价,定量化的水平还有待大力提高。系统方法在城市研究中的有效使用程度,仍然是摆在城市问题专家和系统方法专家面前的一大问题。
3.2 系统规划方法
系统规划方法主要有PER方法、PDCA方法。PER方法是指科学研究计划的选择修定方法。PER是计划(Plan)、选择(Elect)、修定(Revise)三个英文的简称。运用PER方法时,按以下步骤进行:(1)按照系统方法的原则,通过系统分析,了解全部工程要素和关系的逻辑顺序,制定初步方案和计划,计划可有几套以供选择;(2)根据工程顺序列出明细表,通过计算分析。画出工作计划的网络图,找出“关键线路”;(3)进行系统的可行性研究,根据网络图的“关键线路”筛选方案,确定最佳方案;(4)执行计划或方案。在使用PER方法的执行方案过程中,为不断完善和提高,通常用“PDCA计划循环法”(PDCA是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ek)、总结处理(Action))。
3.3 功能模拟方法
所谓功能模拟法,是指在暂不考虑系统内部组成要素及结构的条件下,运用模型来再现原型功能的方法。城市系统模拟的基本特征是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把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加以模仿、简化与抽象。
常用的模拟分析方法是“列昂节夫”的投人―产出模型,及其扩充模型-SAM(社会核算矩阵)。在系统动力学思想方法的基础上。德国科学家维斯特(Vester))和赫斯勒(Hester))博士70年代末提出了“灵敏度模型”,它适用于城市生态系统关系的模拟与调控。
4 结语
从我国规划理论的建设来看,目前正处于理性规划的阶段,也与系统规划的基本原理相符合。并以系统论的基本观点来指导城市规划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城市管理者与研究学者由来以久的使命感,从而才能使规划更好地为城市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刘综如.系统科学方法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华中建筑,2005(1):15-16.
[2]张帆,朱嵘.基于 Mcloughlin 系统论的城市规划管理研究[ J] .上海城市规划,2005(4): 13-17.
[3]王磊,董磊,吴伟.基于系统论的城市规划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1): 41-42.
[4]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顾良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篇10
2014年4月,西城区开启国家级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后,广大城市管理工作者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北京市关于精细化管理的系列指示精神,深刻思考如何将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模式耦合交融为精细化城市管理的工作责任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使精细管理从理念优化为一套可操作、可度量的工作目标、操作规范和具体措施,在圆满完成试点项目的同时,让标准体系建设规范实用,标准化工作卓有成效。
经过两年来的攻坚克难,超越革新,截至2016年6月29日,西城区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圆满通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标委)验收,城市环境建设管理标准化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成立精干组织机构
确保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从2014年4月,西城区申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被国标委联席会议审核通过后,区市政市容委立即编制、下发了《西城区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综合标准化试点工作方案》。全区成立了以姜立光副区长为组长、区环境办等14个职能部门和15个街道办事处的主要领导为成员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区市政市容委,负责统筹协调专家顾问组、技术保障组、标准体系工作组推进标准体系编制和试点工作的落实。各成员单位按照要求,相继成立了专项标准编写机构,具体负责各个专业的标准编制与试点推进。
试点办自成立以来,共组织试点启动与中末期验收、标准体系专家评审与、各类考察培训等会务32次,编发文件、通知30个,信息23篇,外宣稿件8篇,出刊会议纪要14份、信息专刊17期。
广泛开展学习研究
保证试点工作正确方向
为使试点工作少走弯路,定向前行,试点办广泛开展走出去学习考察、请进来培训授课等活动。
试点办先后组织外出学习考察4次、研讨培训10次。邀请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原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首都经贸大学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对试点工作方案、标准编制原则与范围、参加试点单位与标准体系编写等问题,进行深刻的研究讨论,确定将试点工作划分为宣传启动、体系建设、组织实施、总结验收四个阶段;工作细化分解为35项任务,并于2014年11月18日在全区启动大会上进行了部署。
按照“看得见、管得了”的要求,以城市“功能区域分类、环境管理分级、专业工作支撑”为基本思路,研讨、确定、建设涵盖西城区各个功能区域的市政道路、交通秩序、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园林绿化、施工管理和环境保护各个环境专业领域,以及城市环境建设、管理、作业、监督、执法、考评等各个环节与层面的标准体系。
积极开展环境要素调查
完善城市功能区域划分
为完善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的标准体系架构,充分了解与切实掌握全区各个功能区域的环境特征和管理要素,试点办于2015年7月委托社会专业组织,开展了七大功能区域的环境要素调查,摸清了各个功能区的人口特点、区位功能、人文特征,以及建筑风格和属性、道路交通特点、街面公共服务设施、园林绿化、商业业态等7大要素构成,为全区功能区域划分与标准体系最终编制提供了依据。
同时,按照区域功能主导、公共空间全覆盖、能够动态调整、便于末端研判的原则,对全区功能区域进行重新调整,共划分为7个区、2个金融商务区、3个繁华商业区、3个传统风貌区、1个交通枢纽区、10个公共休闲区和其他若干个生活居住区,并重新核实了各个区域的四至范围、面积、道路、网格和社区数量,纳入城管监督指挥中心平台体系,有力完善了标准体系中考评子体系。
认真组织标准体系编制
经过权威评审对外
2015年8月初,在区领导的关心指导、试点办全体人员的强力推进、各成员单位的大力协同下,经过广泛征求意见、数次修改完善的《西城区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标准体系》终于完成初稿。
8月11日,西城区质监局组织召开了专家评审会。会上,来自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原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北京标准化研究院、首都经贸大学、北京城市管理学会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在听取了西城区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标准体系编制情况汇报,查阅了相关标准文件,讨论研究后一致认为:标准体系符合国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要求,以及国家、北京市和西城区相关文件精神;标准制定能够围绕建设需求,符合各区域功能特点和环境管理质量目标,覆盖城市管理各个环节,格式规范,内容基本适用;能够结合实际,根据西城区城市管理现状,搭建涵盖城市环境建设、管理、作业、执法、监督、考核等各个环节与各个层面的标准,形成全区统一协调、一体化的标准体系框架;能够将西城区多年来在城市管理中分类分级的创新模式以指导性技术文件固化提升,有利于提高政府各部门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能力。
根据专家的评审意见,在进一步修改完善后,西城区于2015年10月16日以区市政市容委的名义下发了《西城区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标准体系》,确定10月30日正式实施。
整个标准体系包括通用基础、分类分级管理、专业支撑和监督考评四个子体系,共有标准251项。其中,收录国家标准57项、行业标准35项、北京市地方标准86项,自制标准73项(已完成56项,尚有17项建议制订的标准正在研究中)。
大力开展宣传贯彻活动
持续改进促进标准实施
为了促进标准体系实施,试点办一是将所有收录引用的标准与自制标准一起,在令标准体系明细表中形成链接,刻盘发放各成员单位学习应用,并与相关工作手册和工作记录一同印制,发放各单位实施;二是制订、下发了《西城区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标准体系实施方案》和具体《检查工作方案》,于2015年12月,每周安排2个单位,逐一检查各成员单位标准体系的实施情况;三是2016年1月集中组织了标准体系宣讲与培训,协调各成员单位广泛开展宣贯活动;四是根据各成员单位的实施反馈情况、检查与验收意见,分3次对整个标准体系和20个具体标准进行了重新修订,有效促进了标准化工作落地。
试点工作圆满通过验收
城市管理标准化取得新成效
2016年6月28日-29日,受国标委委托,北京市质监局邀请了标准化与城市管理领域的知名专家,对西城区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进行验收。经过专家组的听、看、询、查、评,认为两年来的试点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完成了全部规定任务,符合国标委下发的试点细则要求,综合评分93分,一致同意通过考核评估。
评估报告认为试点项目一是领导重视,试点工作推进有力;二是切合实际,标准体系覆盖全面,实现了分类分级清晰、管理程序规范、质量要求明确、执法监督严明的闭环式管理;三是注重宣贯,各级标准化意识明显增强,形成了以标准为引领、按标准实施的良好氛围,岗位人员知标准要求、明标准职责、依标准办事,提高了标准化意识与执行标准的自觉性;四是实施到位,试点取得显著成效,能够围绕城市环境管理的内在要求,以分级管理为核心,细化区域分类管理,并针对试点涉及面广的特点,突出全员参与,注重收集意见,实现持续改进与有效的质量控制。特别是运用标准化原理,积极探索特大城市管理规律,创新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模式,提高了城市环境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水平,有效促进了城市治理体系的完善与治理能力的提升,成效显著。
深入总结试点经验
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
西城区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综合标准体系的研究建设与宣贯实施,特别是西城区国家级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的最终验收圆满通过,标志着西城区城市环境建设与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以标准化为引领的新时代,对于提高政府行政效能、促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就标准体系建设而言,一是巩固、提升了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新模式,创新形成了城市精细化管理新成果;二是核实了城市环境管理要素,健全了全程管控指标体系,厘清了各职能部门工作关系,实现了对城市环境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三是编制了城市环境建设、市容市貌管理、功能区域管控等标准,填补了城市管理标准体系空白,解决了部分环境管控难题;四是强化了“管理前置”理念,增强了城市管理的前瞻性与预见性,进一步优化了环境资源配置,提升了政府行政效能。
同时,通过标准体系的建设与试点工作,各个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单位工作职能进一步明晰;市政建设、环境治理、交通秩序、园林绿化、环卫保洁、工地管理等专业作业进一步规范;临街社会单位与商户参与“门前三包”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城管执法行为与能力进一步加强,环境问题发现与处置渠道进一步畅通;辖区功能区域分类管控能力与分级作业水平进一步提升。
据统计,2015年,在城市环境管理任务没有大的变化的前提下,西城区市政市容委用于城市环境整治项目和基础建设的经费支出为8.16亿元,2014年为9.89亿元,同比减少17.51%;区市政市容委共接受各类意见、投诉、曝光68件(起),而2014年为91件,同比减少25.2%;西城行政服务大厅市政市容服务窗口共接待1.03万人次,受办理事项1357件,而2014年度接待1.04万人次,受办理事项1423件,同比分别减少1%和5%;辖区空气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细颗粒物浓度平均分别为14.5、54.0、105.8、83.0微克/立方米,而2014年平均分别为23.1、62.9、115.2、88.4微克/立方米,同比平均分别下降37.3%、14.2%、8.2%、6.2%;降尘量为5.4吨/平方公里/月,而2014年为5.8吨/平方公里/月,同比下降6.9%;全区生活垃圾总量59.323万吨,同比减少96.97吨;道路养护、园林绿化全市第一;居民对城市环境秩序和管理水平入户调查满意度平均为95.69%和96.31%,而2014年平均为92.56%和93.47%,同比增长3.38%和3.03%。
国家级的西城区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综合标准化试点工作项目虽然有期,但是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标准化工作却无涯。西城区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工作者将坚定信心,持续推进,将标准实施与监督指挥平台衔接起来,与全国文明城区、国家卫生区等检查工作结合起来,与日常工作任务一致起来,继续做好做细做实做强标准化工作,努力再创西城区城市管理工作的新佳绩。
- 上一篇:吸收直接投资缺点
- 下一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