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25 17:23: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

篇1

陶行知说过,“创新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感到宽松自由,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学中,怎样营造这种氛围呢?

1. 给学生一张敢于交流的“脸”

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有意无意地通过外部的表情动作流露出来,教师有意识地通过表情动作来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情感,如赞许的点头、会心的微笑、赞美的手势都能达到与学生心灵交流的目的. 同时,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部最能传递情感和意向. 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时刻面带微笑,眼神要积极地关注班上每名学生,讲课时这种与学生积极交流的眼神,要使连坐在角落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看见我了,老师在跟我点头呢!”用尊重和爱去赢得学生的喜爱与信任,营造出一种相互尊重、自由畅思的和谐氛围.

2. 给学生一个敢于质疑的“胆”

小学生不敢向老师提问的第一个原因是他们不敢提. 尤其是对基础差、胆量小的学生,要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确实不容易——承担被老师指责和惹同学讥笑的风险. 因此,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学会宽容,赋予学生敢言敢说的机会和勇气,允许并鼓励他们发表不同的意见,进行争鸣,对于不同的意见,尤其是不合适的意见,一要听得进,二要受得了,三要载得下. 好奇、好问、好表现是儿童的天性,他们总喜欢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天有多高?星星有多少?……这种“天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被压抑了,当今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把这种“天性”释放出来. 如报刊上登载过:有位美术老师在他批改学生“画苹果”的作业时,发现一名学生画的苹果是方形的,于是询问:“苹果是圆形的,你为什么画成方形的呢?”学生说:“我在家看见爸爸把苹果放在桌子上,一不小心苹果滚到地上摔烂了,我想,如果苹果是方形的就不会掉下来了. ”老师听了鼓励说:“你真会动脑筋,祝你早日发明出方形苹果.”这位老师用真诚和宽容,唤醒学生打破常规,敢于想象的灵性. 使学生逐步从不敢到敢于提问、敢于发言,从不善于到善于提问、善于发言的过程迈进.

3. 给学生一片探索的“空间”

首先,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读书、思考、说话、写字、作业. 其次,让每名学生都有机会按自己的基础、习惯、水平、方式、速度去圈圈点点、画画写写. 再次,尽可能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满足他们的情感交流,进行思维碰撞. 教师在其中大胆的放开手: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自己想的,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撞出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都应该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让学生去探索. 实践证明,给予学生充足的探索时间与思考时间,学生是有所“创造” 的.

二、在问题中学会创新思维

问题的出现,像放飞思维与想象的钥匙,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求,这种渴求就是一种学习的动力,一种创新的因素. 例如在复习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及有关对称图形的知识中,我们不妨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有一块长方形空地,长8米,宽6米,现在要在这块空地上建造一个花圃,使种植花草的部分占整块空地面积的一半. 该如何设计花圃的建造方案?这个问题打开了学生智慧的大门,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从不同的方面想出了方案:有的学生设计的花圃是正方形的;有的学生设计的是长方形的;有的学生设计的是梯形的;还有的学生设计的是由多种形状组成的……用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注入一泓创新的源泉,引发了学生的创新火花.

三、在放飞思维与想象中寻找创新“点”

学生在自我构建的过程中,会有超长的想法,教师要及时引导和发现学生独特的新颖的方法,点燃创新的火花. 如教学“比的意义”时,让学生自己探索交流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非要用比呢?直接用除法不就行了吗?这个问题有难度,有新意,教师可以此为“点”,点燃学生的激情,让学生想想生活当中的比的用处,从中感受学习比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课堂.

四、在知识的发展过程中培养创新素质

在创新教育中,知识由目的因素变成过程因素或手段因素,知识再也不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而是实现创新的手段. 因此,要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例如在教学24×8一类进位乘法的计算题时,不急于把计算的法则、方法告诉学生,亦不把计算的技能作为唯一的目标,而是重点展开探索,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鼓励他们有不同的算法,尊重他们的想法,哪怕是不合理的,甚至是错误的,让他们在相互交流碰撞中,进一步明确算理. 重点探究后,也不马上得出计算法则,而是让学生自己出几道题目,仍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可口算、可笔算,也可列竖式计算,从中感受计算方法的灵活,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在此基础上提出:计算这样的题目,你认为应注意些什么问题?这时学生已经在不断的尝试、探索中感悟到,要注意“哪一位上相乘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要当心漏加上来的数 …… ”因而纷纷发表各自的见解. 在理解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素质得到了培养.

五、在教与学中,训练创新思维

第一,备课时深入挖掘可以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内容和因素,找准训练点.

第二,通过发散性提问、延迟性评价、集体讨论、结果预测、闭目想象、观察联想等多种方法进行思维训练.

篇2

我们在教学视导听课中发现,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行为随意,教学低效;在课后翻阅教师的教案时发现,部分教师的教学目标模糊空泛,教学过程罗列教学内容、知识点,缺乏师生活动设计,备课上课两张皮;在座谈交流中还了解到,一些教师不知道如何备课,只备知识不备教法,只备教材不备学生,还有一些教师不愿意认真备课,导致上课效率低下。由此看来,需要在教师的备课与编写教案环节加强引领。

课堂教学设计应以创新教学设计为突破口,以“教学目标的三维融通表述”以及与之相应的教案书写格式变化促进课堂的变化。

“教学目标的三维融通表述”的基本格式是:“组织方式或学习方式、方法、工具”+“行为主体”+“行为条件、程度”+“行为动词”+“知识点、能力点”。教学目标的确定关注知识点和能力点的确定,关注学习方式、方法、工具的确定,关注目标的可操作性与可检测性。强调教学目标确定的合理性,目标指向是学生的预期学习结果,行为的主体是全体学生;使用的行为动词要清晰、可把握;学生行为的实现程度具体化,尊重学生差异;预设课堂教学中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课堂资源的生成性,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种表达方式强调了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与途径,使教师在教学环节预设的时候不仅考虑“要教什么,培养什么能力,培养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要充分考虑“用什么方法、手段、途径去达成目的”。全方位预设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有裨益。为了指导教师完成有效的教学设计,应改进备课机制,把原有的备课本重新进行设计,与上述教学目标表述方式相配套的是以表格的形式分“教学环节、问题与任务、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来呈现的教学过程设计。

在教学环节设置的有效性方面,要重点关注:1.提出问题环节,引导教师注意创设提出问题的情境,要符合教学内容及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2.问题解决环节,合理运用教学组织方式,凸显解决问题的过程;得出结论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得出结论,教师不要越俎代庖,允许不同结论的存在。3.交流反馈环节,注意解决问题过程的交流讨论,注意就学生的结论本身开展发散流讨论。4.课堂训练环节,注意单项能力和多项能力兼顾训练、理论性题目和自我表现型题目兼顾训练。

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具体表现为与每个环节特定教学内容或任务相适应的教学组织方式、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学习工具的具体运用和操作,探索师生双边活动设计的时效性、生成性资源的选择性、学科素养的个性化。提倡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灵活有效地运用教学组织方式;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选择上,着重探索眼看、耳听、口说、手做等基本学习方式的合理使用及其内在联系,强化说、做方式的运用;在每个环节知识点的处理上,提倡教师至少渗透一种思维方法并让学生感悟这一方法;在教和学工具的选择上,强调必需性和有效性。

要使课改理念真正回归教学实践,就要进行目标、动机、过程、方式、方法、工具、结果的检测及评价等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效操作。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探索了这些基本因素在概念课、实验课、阅读课、写作课、新授课、复习课等不同课型的教学中如何处理。为实现“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行为,体现既发展共性又凸显个性的有机统一,学校应成立“教研组――年级备课组”两级教研网络,按照“集体研讨,撰写预案(选择内容,钻研教材;集思广益,形成共识;加工整理,撰写预案)――资源共享,突出个性――操作实践,反思总结”的集体备课操作程序,建立“集体备课、资源共享、突出个性、反思提高”的备课模式,既展示了集体智慧,又彰显了个人风格,突出了“资源化+个性化”的特色。

篇3

目前,信息技术在士官教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断成熟,并出现大量应用创新。在教学实践中创新,以创新提高教学效益,已成为广大军校教员的共识与不懈追求。如何在士官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的有效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1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的功用

1.1 信息技术应用不断创新,给课堂教学注入了一股活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学员一旦有了兴趣,对学习内容有了美感,就变成了“兴趣”学习。信息技术应用的创新发展以更加形象、具体、生动的形式来创造教学的人文情景,能起到强烈地吸引学员,激发学员的思维活动和求知欲,形成学习动力的效果。

1.2 信息技术应用不断创新,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应用不断创新的信息技术,不仅可使一些教员难教、学员难懂的教学内容在学习上简单化、形象化、具体化,也可以方便教员更好地突破知识的重、难点,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地展现给学员,化抽象为简单,有利于学员对知识的优化和领悟,并且会不断探索新知识。

1.3 信息技术应用不断创新,能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实践证明:当学员对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产生兴趣以后,他们就会表现出很高的学习热情,就会深入地、兴趣盎然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相关的知识,遇到问题时也会有钻研精神,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达到了教学效果。这时,教员作为课堂策划者和组织者就应该创造各种条件,不断创新应用信息技术,使学员们主动参与进来,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2 对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的要求

2.1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应该为“教”与“学”服务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的最终目的,就是为课程改革服务,为“教”与“学”服务。创新不是标新立异,也不是翻新改造,如果教学理念不先进,即使在课堂上用了新的信息技术,但教学思维陈旧,这样的“新瓶装旧酒”也不能叫创新。我们军校教员还是要扪心自问:这样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符不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否提高了学科教学的质量与效益,促进学员学习能力的发展。

2.2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应该重视教学设计与技术应用设计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要真正能够成为促进教学质量效益提高的创新,教学设计和技术应用创新设计谁都不能忽视,二者缺一不可。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能够借鉴的成功经验少,不但需要独到而科学的设计,而且要有周密而严格的实施,才会大大提高其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

2.3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应该重视反思性说课

反思性说课是指在上课之后,重在论述自己的课堂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方法,重点在于教学实践后的反思及反思性设计。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即使进行周密的设计,在实施过程中,也还往往会出现一些没有预想到的问题,特别是对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时,更需要教员及时进行反思总结,以调整原先的设计和操作实施。反思性说课,对教员的教学实践有着明确的针对性,并且对教员专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对反思性说课要引起足够重视。

2.4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应该能向常态教学转化

“创新”刚出现时,确实独特新颖。但随着实践次数的增多,那些被时间证明是科学有效的创新,会逐步向常态化的新的发展水平转化,教学实践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也是这样。新技术的应用以及技术的新应用,都是按照创新教学――常态教学这个过程发展。也就是说,能够转化为常态课堂教学的应用创新,才是真正有效的应用创新。

3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3.1 目标定位不准,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最终目的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最优目标。但是,有的教员为了着重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而不顾是否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有所帮助,将各类视频、动画、声音、图片、文字等尽可能多的加进去,追求信息技术的高深和界面的精美,一堂课下来似乎是在不断展示信息技术的作用,而不是利用信息资源使课上得更好,结果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主次不分。

3.2 忽略学科特点,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运用强调信息技术只能服务于学科教学,不能因为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而抹杀了学科教学的特点。但有的教员认为现代化教学不用“信息技术”就不是好课,用多了“信息技术”自然而然就是优质课,因而导致许多教员盲目地,费尽力气把工作重点放在信息技术的研究上,而忽略了深入研究教材和学科特点本身。提高教学质量要在深入研究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创新利用信息技术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教学设计不当,影响学员思维的拓展

课堂教学活动中存在着由抽象到形象,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转换,学员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独立去想象、思考、理解,锻炼思维能力。但现阶段有的教员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时,却忽视了学员这种“思考―理解―发现”的过程,教员变成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操作者,他们按照自己理解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来设计整个课程的结构和问题的“标准答案”。学员按预先设定的模式学习,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只能按照教员的思维方式简单作答,其实质也是一种 “灌输式”教学形式,严重限制了学员思维能力的拓展提高。

4 解决对策

4.1 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学科运用中的作用,切忌喧宾夺主

信息技术无论多么优越,其宗旨都是为了教学服务,在一堂课中学员应该永远是主体,教员是主导者,而信息技术只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他们之间应该是互相协作的关系,而不能相互替代,因此信息技术的创新运用应遵循适时、适度、适用的原则,即应在确实需要用到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程中,恰当地、灵活地、适当地应用信息技术,而不能滥用,绝不能喧宾夺主,取代学科教学本身。

4.2 围绕信息技术在学科运用中的作用,优化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在学科运用中应该实现这样的目标: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整合,既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学科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益,又借助学科载体学习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科学习问题。教员在备课时,要围绕学科主题展开,通过借助信息技术这把“利器”,开展研究和探索性学习,通过人机互动、协作学习,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给学员有利于完成学习目标的资源和方法,最大极限地提高教学效益,实现教学的最优化,作为创新的根本。

篇4

>> 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实践与体会 浅议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 医学院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探析 关于医学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浅谈医学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改革 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谈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 计算思维: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调查与改革设想 医学院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探讨 医学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索 高职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构想 医学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医学院校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改革刍议 医学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医学院校《计算机接口技术》教学改革探索 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医学院校计算机导论教学改革探讨 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初探 医学院校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医疗信息化

[2]夏春燕,柴双.医院信息化对医学院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要求[J].中国医学创新,2012,8:88-89.

[3]李祥生,吕晓燕,张海.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1:42-43.

篇5

关键词:中医院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0)01-0133-02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reative Teaching Reform of Function and Morphology Experiment of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 Ha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Center of Henan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Zhengzhou 450008,Henan,China)

Abstract:To explore new practice teaching pattern according to the feature of practice teaching of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Perfect curriculum evaluation system of function and morphology exeriment of practice teaching has been gradually established,so as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creative ability and accelerate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university of TCM;practice teaching; curriculum evaluation system;teaching reform

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等医学教育的精髓, 也是医学教育改革的重点, 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切实步骤,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1]。长期以来,学院实验中心坚持以学生为根本、以教师为主导、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素质、鼓励创新、强化实践、协调发展的实验教学理念。

根据高等中医药院校整体的课程体系改革及机能与形态实验课教学的点,在借鉴国内其他医学院校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从实验教学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创新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构建医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新模式。根据学校关于实验教学的发展规划,结合中医专业基础医学学科的特点,统筹安排机能、形态实验课内容,形成了实验课程模块化、实验内容系列化、实验项目层次化、实验考核多样化、教学方法科学化的新型实验教学体系。

1积极开展机能 形态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创新

1.1 实验课程模块化 传统医学实验课中普遍存在着低水平验证内容过多重复的弊端,打破学科界线,消除重复性实验,对相同或相近的实验内容进行合并对相互衔接的实验内容进行融合,设立若干实验课程模块,机能学实验课程模块(生理学实验、病理生理学实验、药理学实验)形态学实验课程模块(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人体寄生虫学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病理学实验、医学免疫学实验、医学微生物学实验)。

整合河南中医学院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现在开设的经典实验,删除其中简单重复的验证性实验;按人体系统多学科融合实验,即将3个学科的实验内容有机结合,形成集机体各功能系统生理学特征与调节、病理生理学变化指标检测、药物干预为一体的整体化综合实验;并根据实验课特点,大部分专业开设了实验基本技能操作课程机能科学基本实验技术:如实验动物基本操作技术、整体动物和离体器官生物电、压力和张力信号采集处理及分析,药物代谢动力参数分析等。形态学基本实验技术:如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操作技术、组织、细胞、染色体标本制作、组织切片制作和常用染色技术。

1.2实验项目层次化 重点加大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建设力度。在实验课程模块中分别设立了基本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3个层次的实验项目。机能科学实验课程模块必修的实验项目包括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神经干动作电位和骨骼肌收缩特性、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与心肌特性分析、缺氧家兔酸碱平衡紊乱、高钾血症、药物不同给药剂量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氯丙嗪中枢抑制效应的观察、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及减压神经放电、心力衰竭、急性呼吸衰竭、失血性休克模型复制及抗休克药物作用的观察等一系列不同层次的实验项目。形态学实验课程模块必修的实验项目包括血液和血细胞发生、显微镜油镜使用、细菌的基本结构、特殊结构细菌生长现象、特殊培养现象抗生素体外抑菌实验葡萄球菌、病原性肠道杆菌的分离鉴定结核杆菌染色,结核杆菌形态及培养物观察革兰染色,口腔中细菌的检查、免疫标记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

在保证实验教学课时、增加设备投资、提高实验开出率、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融合,分别设立基本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重点加大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建设力度,基本型实验以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熟悉基本实验方法、验证基础理论知识为根本;综合设计型实验以掌握实验综合知识、培养实验设计思维、提高实验操作能力为重点;研究创新型实验以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科学研究能力、提高综合整体素质为目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出实现了多知识点的融合, 对培养学生基本的科研素质、创新思维方式, 提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极大调动了广大教师和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医学生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从知识型向能力型和素质型转变,从模仿型向创新型转变。

2 注重实践教学方法创新

2.1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教学过程中注意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采用学导式教学方法。在此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把培养创新人才放在重要位置,努力探索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2]。教师讲授网络与医学文献分析技术及实验设计的方法,学生查阅资料,综合运用中西医多学科知识完成实验设计方案。

例如氯丙嗪对体温调节影响的实验设计,首先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了解氯丙嗪对体温调节的影响及特点,教师指导实验设计的三大要素受试对象、处理因素、实验效应,其中处理因素人为干预的因素及非处理因素包括饮食、锻炼、情绪等。实验效应指标的选择应遵循的原则;实验设计的三大原则:对照原则、自身对照、组间对照包括空白对照、阴性对照、阳性对照;随机原则;重复原则。学生查阅资料提交设计报告论证、筛选实验实施,实验动物的选取实验药品及器材的选用实验方法的设计确定给药的剂量0.1mL/10g,小白鼠的捉拿、称重编号测定肛温,学生完成实验。这样根据实验内容、实验性质、实验层次,科学地采用自主式、合作式、互动式和研究式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多的获得实验操作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培养以及实验设计思维的锻炼和综合整体素质的提高。

2.2教育技术与系统方法有机结合 教学方法科学化

盛群力[3]五星教学模式指出,激活旧知、示证新知、尝试应用和融会贯通一些教学设计中尝试

应用中设计了矫正型反馈环节,能够起到示证新知的效果,除了示证新知之外, 尝试应用也至关重要。如果说示证新知的关键是“紧扣目标施教”,尝试应用的关键则是“紧扣目标操练”,到了评估阶段,能够做到“ 紧扣目标检测”。

近年来教育技术界包括远程、在线、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等没有充分重视“教学”要素、错将传递信息当教学的缺陷而提出的,仅有媒体技术上漂亮的包装而不符合教学原理, 是不可能达到预期学习效果的。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 系统方法并没有过时。如果说有什么不足, 并不是系统方法本身出了问题, 而是在具体实施时出现了偏差。特别是人们对什么是“ 教学”与什么是“ 信息”存在着极大的误解, 错将信息当教学。因特网当然是交流信息的好地方, 但信息决不等于是知识, 传递信息也不等于教学。教学中组织信息、练习与反馈、提供学习指导等都是十分重要的活动, 信息本身不具备这些要素。

在上细菌形态结构观察的实验课时,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提供给学生大量的信息,使学生从感官上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细菌的特殊结构芽孢、夹膜、鞭毛、菌毛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让学生讨论革兰染色临床意义,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用于细菌致病性等方面的研究,结合理论课内容提问学生革兰染色的原理:革兰氏阳性菌等电点低,带负电荷多,与带正电荷的结晶紫结合牢固,细胞壁结构肽聚糖层数可达50层等特点,最后染色结果是兰紫色;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结构较疏松,肽聚糖层数1~2层的特点,由于95%酒精的脱色,最后复染为红色。示范细菌涂片具体操作涂片、干燥、固定、染色,同时注意强调操作中要领及关键的环节,例如细菌涂片的应均匀厚薄适中,染色注意时间及冲洗的方法。最后学生亲自操作完成实验,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会及时的纠正,存在共同的问题集体答疑,通过观察自己所做细菌涂片画出细菌形态,通过多媒体学生掌握细菌特殊结构。最后通过学生实验报告的书写情况评估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掌握情况。

因此,多媒体本身仅仅是表征内容的一种手段, 单靠多媒体不能决定教学的效果。如果多媒体同教学是相配的, 那么可以起到促进教学的作用, 否则就可能起到干扰的作用。

2.3 实验考核方法多样化实验考核实行基本实验操作与实验理论考试为主体,项目实验报告与课后实验作业为辅助的综合实验考核制度。基本实验操作与实验理论考试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40%,课堂实验报告与课后实验作业分别占总成绩的10%。基本实验操作:主考教师从实验项目中随机选出一定数量的题目,学生从中抽取一个题目,选用适合的实验设备,运用规范的实验技术,进行实验操作,教师根据操作过程和操作结果给出相应的分数;实验理论考试:主考教师根据实验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由学生进行书面作答,教师依据答案给出相应的分数;项目实验报告:每个实验完成之后,均要求学生撰写项目实验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基本实验步骤、实验操作过程、实验结果及讨论等;课后实验作业:每次实验课后,任课教师均布置课后作业,主要内容涉及对本次实验的掌握情况、下次实验的预习情况以及对实验目的、过程、意义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等。

显微摄影技术拍摄大体和组织学图片,Photoshop软件处理、编辑图片,建立图文并茂的形态实验试题库及网络考试系统,将网络考试的新方法引入实验课程的考核体系之中,改变以往传统实验考试的烦琐和容易作弊等不足之处,更为客观、真实反映学生的专业实验技术和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使实验课程的评价更加规范、合理,可操作性强。

总之,实验教学是培养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科学的思维方法及严谨科学态度的重要途径,对医学机能、形态实验课程体系改革尝试还在逐步的探索阶段,取得的成绩与需要努力的方向很明确,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完善。

参考文献

[1] 安连锁, 米增强,王秀梅.完善实践教学提升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5(6):12-14.

篇6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学校是培养人才,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的重要阵地。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教育工作,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积极在全市开展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科协组织,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涌现了许多科技创新教育先进典型。今天,##省第三届中小学生科技节启动仪式在我市的隆重举行,是对我市中小学校科技创新教育工作的充分肯定。我希望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工作,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敬请登录公文有约,积极创造条件,多形式、多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在学校广泛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使广大青少年学生接受科学技术的武装,努力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为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创造良好的环境。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希望你们认真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敬请登录公文有约法,积极参与小发明、小制作、小创造等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在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不懈奋斗、敢于开拓、勇于创新的信心和勇气!愿科技节成为你梦想的摇篮、成为你展翅翱翔的蓝天!

我与科技共成长。同学们,希望你们在科技创新教育和实践活动中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时刻准备着,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篇7

关键词:中学;计算机网络技术;重要性;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6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252-01

中学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在未来的社会中,计算机将在经济结构体系领域中、就学与就业方向间、国际社会经济形式之中以及贸易与投资形式之上都产生了一系列的占据和变化,它将成为我们社会生活、经济及一切发展的灵魂。这就需要我们正确认识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以及计算机人才的培养。

1.中学计算机技术领域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因为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遍布任何角落,计算机发展的速度比较快,每个企业之中都渗透和融入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同样的,经济科技的发展中不断地呼唤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更快速地进步和不断地创新。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和网络经济的繁荣和大众化,人们更加注重如何使用和利用网络计算机技术来繁荣网络经济,以谋求更大的经济利益。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一系列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中大大小小的问题随之也出现了许多。例如,网络传输速度的问题、网络安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要求我们不断地推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更应该从学生入手,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同时,积极地培养他们优良的计算机网络品格和计算机网络安全意识。

2.重视人才和高才的培养

尽量运用现有的丰富的资源,让中小学生从小建立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思想,懂得其基本的概念和相对基础和简单的操作技术。这个"基础"却得不到重视,因此,我们要把对中小学生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育作为一项不可或缺的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阶段。计算机网络之中所涉及的人才包括多个层面和多个领域,有网络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计算机硬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管理等多个行业。计算机网络技术目标的确定和不断地扩充都需要每一个细微的环节做到万无一失和相互衔接恰当合理,当然,这也就需要各层面、各领域、各环节的人员共同来配合完成。比如,中小学校及教师对中小学生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重视等,都会使计算机网络技术领域内的人才培养很难以运行。当然,这些人才的培养决不是等到他们进入高校以后的必修,而是要在中小学时期积极引导和教育学生建立网络计算机技术的思想,至少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最基础和最简便实用的技术。

3.培养中学计算机网络人才的方法

3.1建立中小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搭建中小学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实践活动平台,推动全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广泛开展,助推我市创新型、创业型城市建设。这就要求对中小学的计算机教育课程统筹规划,加强引导。宏观层面由市县统筹,微观层面由学校具体实施,做到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同时,要有计划推进,分步实施,做到区域突破与整体推进相得益彰。

3.2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一直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角色。而在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由以前的主导者变为教学的指导者,学生是网络教学的主体。教师更多的工作是进行网络教学设计,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搜集资料,在学习中起到主导作用。

3.3要充分考虑中小学生的成长需求和认知能力,创新中小学校科技教育的内容、形式、手段和方法,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教育氛围,增强科技创新教育的吸引力。以形式促内容,以内容促发展。例如,我们可以利用虚拟训练室,让学生自主地像平时打游戏一样,将课程目标设置为游戏关卡,增加学生的求知欲和趣味性。

3.4加强科技创新教育及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加强教师的计算机授课水平和相应硬件及软件的储备和使用。不断丰富科技创新教育的内涵,整体提升中小学校计算机网络教育水平。

3.5增加计算机设施配置。由于网络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可以在很多院校普及开来。有关部门要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增加教育经费投资,为学校配置可供使用的计算机,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接受网络教学,更好的进行自主学习。

因此,开展好中小学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将决定着学生对于计算机技术的掌握和今后的使用,这就要求我们用合理的方法,合理的形式激发学生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爱好和求知欲,同时,用正确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并灵活地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和社会实践生活中。在当下科技发展如此迅猛的环境下,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对国家的技术人员和有特长计算机技术能力学生的培养,对技术人员和有特长计算机技术能力的人应该刻不容缓地去加以培养。并且,我们应该做到有慧眼拾金的能力,不放过任何一个有能力的学生和社会中的人。我们眼下的任务就是关注每一个计算机网络能力强的学生,并且加以帮助,使他们有能力去做好计算机中的每一项系统要求,让他们更多地了解计算机技术对将来生活的重要性、关键性,在将来生活中计算机技术将会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我们的生活将会是完全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

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将会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所以找到人才和对人才的培养是当下刻不容缓的事情。我们必须要加强对技术人员和有能力的人才重视和培养。

参考文献:

[1]叶丽丽. 关于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 软件,2013,05:159-160

[2]霍正兴. 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分析[J]. 硅谷,2013,13:89-90

[3]张丽红. 网络教学模式下计算机教育的改革探讨[J]. 中国新通信,2013,11:8

篇8

【关键词】科普教育

基础教育

有效整合

改革

一、校外科普教育与基础教育整合的现状

目前,基础教育阶段的校外科普教育的进入现状却不容乐观,在本人进行的关于南安市农村中小学的科技创新教育调查中发现,目前广大农村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的主要形式包括科普宣传、科技小论文、讲座、兴趣小组、课外科技实践、科技比赛和科技节等形式,形式多样,科协等部门组织的市级科技活动也很丰富,但其中科技兴趣小组活动、科技实践活动等这种具有较强全员性的活动在中小学近年来有减少的趋势,在农村中学开展的全校性课外科技兴趣小组活动、科技实践活动中,学校老师、学生反映大多一般,而在为数不多的县城学校开展的科普教育情况虽然好很多,但由于县城学校无形中形成的教学成绩攀比现象比农村校更加激烈,学校老师主要精力都放在课程教学上,对科普教育也是应付了事,对校外科普教育进入基础教育虽然条件好但积极性不高。

二、原因分析

(一)应试教育和升学压力的影响

尽管近几年基础教育的教学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但应试教育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应该说从国家和政府层面是高度重视科普教育和科学教育的,但在家长和学校方面由于历史和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对科普教育重视程度不是很高,出现家长“重艺术教育,轻科普教育”、学校“重学科教育,轻科学教育”的现状。

(二)教育行政部门认识上重视不够

政府部门采取了很多的措施和政策去推动校外科普教育与基础教育的结合,但这个问题还是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经常出现“科协热、教育局冷”的局面,归根到底在于教育部门认为:科普教育是科协的事情,不在其职责范围内,教育行政部门是配角,不必主动去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

(三)校外科普教育与基础教育整合缺乏有效的整合手段和评价指标

由于在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等方面,缺乏切实可行的教育手段、整合手段和评价指标。大多数学校教师和家长视科普教育为“异类”,有些家长对学生参与这样的活动甚至持反对态度,科普教育成为“课余可有可无”的活动,无法进入课堂教学主阵地,更谈不上有效整合,实践经验表明,要解决这一严重影响我国青少年科学素质的重大问题,仅仅依靠科协系统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探索校外科普教育与基础教育有效整合的根本性策略。

(四)稳定的专职科普教育师资队伍没有建立

科普教育的实施需要建立一支素质高、热心科普教育、复合型的科普师资队伍,而目前我们的中小学教师大多是接受单一学科教育成长起来的,中小学基本没有专职的科普教师或者科普员的编制,校级科协开展活动时断时续,承担工作主要由理科老师兼任,因此,如何在中小学建立相对稳定的复合型的科普师资队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改革思路和对策

(一)建立教育行政部门、科协组织及有关部门联合推进校外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进学校的有效机制,改变科协组织“单打独斗”的校外科普教育现状

校外科普教育进校园,加强对校外科普教育参与基础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是基础,但建立教育行政部门、科协组织及有关部门协调机制是关键,只有建立推进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有效机制,才能把校外科普教育与基础教育整合的目标落到实处。

(二)加强科普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学校教师到校外科普机构担任辅导员,鼓励校外科普机构辅导员到中小学担任科普老师

要实现校外科普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有效整合,在具体的每一个学校或者中心校则要配备一名以上的科普员,负责科普宣传和教育工作,承担校外科普工作进入校园与基础教育的衔接工作,并制定学校的科普管理制度和推进措施,形成以专职的科普员或科技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学校科普队伍。

(三)把科普教育纳入教育课程体系和考核体系,进行科普教育考核

科普教育是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其意义是面向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科普教育要获得有效发展,必须拓宽科普教育的载体与渠道,把校外科普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将科普工作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在校学生参与科普活动率不断提高。

(四)加强校内外科普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完善中小学科普教育结构

目前中心校大多数科普活动是以局部为出发点设计的,有重复现象,内容和活动方式单一,系统性不强,而符合青少年兴趣特点、适合进入校园的项目不多,这需要地方政府来牵头研究和整合,使之成为基础教育实施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

(五)充分利用社会各方资源优势开展中小学生科普教育活动,提高校外各种科普资源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能力和积极性

在整合过程中,我们发现,南安市校外专门的科普教育机构还是比较少的,主要在科协和青少年宫,而且青少年宫现在重心已经转到艺术培训上,而有些企业、工业园区、科技示范基地则可以利用其现有资源为科普教育服务,因此,要倡导各类企业、工业园区、科技示范基地为科普教育提供资源、资金支持,充分利用社会各方资源优势开展中小学生科普教育活动,提高校外各种科普资源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能力和积极性。

篇9

1.1建设高素质科技教师队伍

1..1.1配备专职科技教师学校应选择热爱科学、年富力强、奉献精神强、责任心强的教师来担任科技教师。

1..1.2培训学科教师可通过面向全体教师的知识培训、专家讲座、制度建设、激励机制等手段与措施,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科学素养,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教育教学活动的探索和指导工作。

1..1.3提高科技教师综合素质定期召开科技教师座谈会,及时沟通、相互了解教学实施中的问题和经验;实行青蓝工程的管理激励制度,培养发掘有科技创新教育教学潜力的科技教师。

1.2开展科普推广宣传活动

(1)举办校科技周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做到早部署、早安排,围绕科技活动主题,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系列科普活动。

(2)组织学生观看科技片。可收看中央电视台《科技博览》、《人与自然》、《科技之光》、《走进科学》等科技节目;组织学生征订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如《科学大众》、《少年科学》、《少年智力开发报》等;介绍科学家故事,如牛顿、爱迪生、富兰克林、贝尔等众多科学家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故事。

(3)定期组织学生精心策划,张贴科普墙报、办科普专刊,展示科技创新优秀活动项目,展示学生自制的标本、教具、学具;开设科普讲座;举办“科技在腾飞”的手抄报等形式新颖、富有特色的比赛;组织部分学生写心得体会,利用校园广播选播优秀作品。

(4)大力宣传热爱科学、具有创新思想的青少年先进事迹,不断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科技创新潜能。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广泛参与,才能真正在校园内营造一个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氛围,让科技意识深入人心,取得良好的科技宣传和普及效果。

2整合基础学科课程和科技活动

开发科技创新教育资源把学校科技创新教育与教育整体改革相结合,并入教育主渠道,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和主渠道。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道德情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也只有将以往青少年科技活动的“课外”身份转变为“课内”身份,才能突破科技活动就是建课外小组、搞小发明的狭小天地,让课堂中处处有科技,处处有创新,真正落实学校科技创新教育。

2.1将科技创新教育融入到基础学科课程中

2.1.1高考学科学生学习时间主要用在高考学科中,因此,如果在教学中渗透科技创新教育理念,并对相关的科技知识进行一些系统梳理,必将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起到重要作用,收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1)语文学科。现在的语文教材中,增加了不少有关科技内容的文章,语文教师可利用此契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收集整理相关的科技资料和研究背景,拓宽科技知识领域。

(2)英语学科。有英语教师曾留意到一个现象:理科生英语成绩普遍高于文科生。按常理文科生应更占优势,但通过试卷分析才知,原来英语试卷中的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等题目有五分之三以上的内容涉及到自然科学知识,而这正是理科生的优势。因此,英语教师非常有必要在教学中融入科技知识,尤其对文科生的教学,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成绩,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3)理化生学科。在实验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观察、对比、实验、归纳、类比等方式,引导学生“做中学”和“探究性学习”,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能很好地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

(4)数学、政史地等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各自学科特点,将科技创新理念渗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以及发现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2.1.2非高考学科如《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创新灵感的产生,让学生亲历实践活动的过程,经历成功与失败,这对于直接经验的获取和创新人才的培养非常有帮助。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实践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收集处理分析应用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与分享、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更好地促进青少年个性发展和情商修养,转变学习方式,完善学生素质结构,提高综合能力,实现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全面提升。

2.2开发校本课程

2.2.1明确校本课程开设目的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兴趣为目标,为学生建立广阔的知识背景,降低教学内容的理论难度和对学科体系的严格追求,避免科技教学课堂死板生硬,加强观察、采集、实验、动手操作和实践的环节,注重阅读、思考、探究、分析和直接发现。

2.2.2注重校本课程开发针对学生兴趣需求、心理特点、个性发展等,合理开发校本课程,避免科技创新教育的随意性和片面性,认真规范科技创新教育内容,建立学校科技创新教育课程目标和内容体系。可开发科学史话(爱迪生发明故事、历代科学家史等)、电子技术、机器人制作、建筑设计、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军事科学等校本教材,涵盖科学前沿与高新技术、实用技术、科学技术史等相关内容的校本课程。

2.2.3合理控制校本课程人数只要报名参加某校本课程的学生超过10人,学校就应想办法开设此课程。另外,每门校本课程人数应尽量控制在30人以内,以有助于教学的开展和提高课堂效率。

2.3开展科技活动

2.3.1比赛竞技类如航模、空模、魔方、七巧板、电子制作、物理技能、机器人、天文知识、环保知识等竞赛;科技发明作品展、生物标本展、化学晚会等;组织以科技为主题的班会活动,由学生代表讲述科学故事,提出论点,大家相互讨论,得出结论;规定学生每学期读一本科学书籍;利用寒、暑假参加科技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能强化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鼓励学生自立、实践、创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科学素质、科学方法;认识自我,展示和发展自我,从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2.3.2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组织学生成立科技兴趣小组,或由学生自发组织科技社团活动。这些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都是由对某学科研究领域感兴趣的学生组成的,其科技活动开展的针对性更强、目的更明确,内容更有深度和广度,并能及早发现和培养具有科技创新潜质的优秀人才。

2.4紧密结合高校自主招生政策

将科技创新教育作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之一,与全国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紧密结合起来。高校自主招生是一门大学问,不同高校选拔优秀生源的标准和方式虽各有千秋,但万变不离其宗,所需人才一定是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拔尖优秀的创新人才。通过检索高校自主招生报名条件,发现一个共同条件,即“具有突出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科技创新发明有优异成绩者”。那么高校如何评价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潜质呢?清华大学招生办介绍:“综合性面试容易评判出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对于创新性的评估则有局限性……不是靠一张卷子就能把学生的创新能力评判出来的”。那么,针对高校自主招生政策中提到的关键词“科技、创新、实践、发明、优异”,应如何理解和定位,从而给学生更多的选拔机会呢?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组织动员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类比赛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省市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科普作文大赛、微创新大赛、中小学电脑制作大赛、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创新实践活动等。

(2)辅导学生科技发明申报国家专利并获得国家专利。

(3)积极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5~15人)参加科技类社会实践活动。参赛获奖、申报专利、社会实践,是最能体现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和途径,能直接将其作为高校评价学生创新潜质的重要指标,从而让学生具有高校自主招生的选拔资格,争取更多机会选择心中理想的高校。

2.5举办科技专家讲座

篇10

(一)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和吸取现代的科学教育理论,继承和发扬古今中外一切有益的教育经验和传统,研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国家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了解和运用现代科学中相关知识,破除和改革妨碍或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旧观念,树立新的正确观念。

1.更新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获得对知识的深刻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的教学要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要使学生不拘泥于现成的结论,而要善于应变、敢于创新,应强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培养探索创新的精神。

2.更新知识观念,明确知识在本质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更新或扩展的过程,怎样选择处理知识比拥有具体知识更为重要。

3.更新学生观念,明确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消极的听众;是主动的求智者,而不是灌输知识的容器。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自觉实践。也就是要让学生的需要、兴趣、创造和自由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学生健康的个性倾向、个性心理及其专长获得充分发展。

(二)开展创新宣传教育,增强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让学生明白创新和创新能力对于社会的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以及对于个人成长的极大影响。为此,要广泛开展创新宣传教育,使学生不断增强创新意识。

1.要形成良好的校园气氛,要搞好校园环境布置,让学生感受到整个校园都渗透着浓浓的科技创新气氛。如可在显要位置张挂古今中外科学家的画像和名言;利用墙报、黑板报等定期摘录科学家的名言引导学生将科学家的名言摘录在自己的日记本扉页上,作为激励自己奋发上进的座右铭。还可举办有关科技知识讲座,邀请科学家、科技人员做报告,辅导学习有关科技知识;开展科普知识大赛,介绍青少年学生创造发明成功的事例等。使学生消除对创新发明的神秘感,进而产生浓厚兴趣,孕育创新意识。

2.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实践证明,良好的品质是创新的前提,因此,要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公德、法制纪律、道德品质等教育内容贯穿在一起,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思想教育体系。引导学生从小就产生创造发明的意识,形成敢于尝试、不畏艰险、不怕失败、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等优良品质,把崇高理想和优良的个性品质融于创新教育活动之中。

3.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科技意识、创新意识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适当地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创新意识。如教师在讲解科学原理和重大发明等教学内容时,向学生介绍科学家、发明家等热爱科学、献身事业、无私奉献的事迹,同时抓住教材中有关的知识点,适当补充、延伸、扩展相关知识,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通过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采取创新教育策略,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要措施,也是中小学各科教师责无旁贷的神圣职责。每位教师都应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要重视培养创造思维。创造思维是人类最复杂、最高级的思维过程,是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是人的智力的核心,也是创新素质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想像思维、发散思维、联想思维、类比思维、逆向思维的训练,使学生不拘泥于现成的结论,善于应变,敢于创新;二要通过寻找知识中的创造教育点,采用启发、引导的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能以最大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之中。这样不仅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培养、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也有很大好处;三要善于发现和培育学生创造思维的萌芽,教师对学生在思维上偶有的创造性“火花”,都要加以注意,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四是要对学生进行不断的激励,如学生发表了有独创性的意见、写了有独到见解的作文、制作了有创意的玩意时,都要不失时机地予以肯定、鼓励和表扬,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