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法律援助法的感悟范文
时间:2023-10-25 17:23: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法律援助法的感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法治・民生》;法制栏目;法律知识;普法功能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9-0047-01
目前法制类节目除了日常新闻类法制节目之外,大致存在三种形态:一种是个案片,叙述案情来龙去脉,以描述件案件发生及发展过程,当事人当初的心理与生理状态的纪实性、庭审式节目,这种形态兴起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纪实性、庭审式的法制节目最大的优势在于其生动性的特点,但是这种类型的法制节目往往只能让观众了解到发生了什么,却无法更深刻地知道为什么会发生,也就是说在节目内容的深度挖掘上稍显欠缺;第二种是以案论法,主持人串场,穿插案情介绍。
近年来,随着电视节目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各类电视节目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如今各种法制节目的推出也如同一颗耀眼的明星闪耀在电视媒体之中,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如何进一步办好法制栏目?从笔者在地级台法制栏目从事十多年编导工作的经验来看,电视工作者通过电视频道这个窗口,让法律走进千家万户、让法律走进百姓的生活、让法制观念深入人心,人们不仅在寓教于乐、寓教于理、寓教于情中得到法律知识的普及和提高,频道收视率也有了一定的提升。法制节目的迅速发展,不仅得益于我们国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大环境,也得易于我台《法治・民生》栏目把握了机遇和宣传导向,及时把法制节目的发展推上了快车道。
我台的《法治・民生》栏目成立于2002年,一开始每周两期,节目内容是单一的以案说法类型,就是采用一个有法律点的故事来讲述案例,外加法律专家的点评,深入浅出地讲述法律知识,达到栏目“传播法治理念,普及法律知识”的宗旨,类似于央视的《今日说法》栏目。后来,栏目发展到每周三期,最后又变成了日播,节目形态又增加了纪实刑侦、庭审直播、法律援助、工商维权和娱乐互动等类型,内容更加广泛、形势更加灵活。法律援助类节目被叫做《法律援助在基层》,节目以百姓身边的纠纷为话题,通过随行律师的法律援助,生动地讲解法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和矛盾;工商维权类节目被叫做《维权在线》,节目由工商部门和栏目组合办,以直击维权现场记录执法人员现场调查处理百姓反映的消费难题的方式,有效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净化了消费市场。娱乐互动类被叫做《天天普法》,节目是采取有奖问答的方式,把普法教育融入娱乐节目中,以记者在某一场合随机提问观众法律问题、答对有奖的方式,吸引观众参与节目。
回首我台《法治・民生》栏目的发展过程,结合我的工作实践和总结分析,下面我就如何办好地级电视法制栏目谈一些我的看法。
一、结合当地实际,创办属于自己的法制节目
随着观众法制观念的提高以及欣赏水平的提升,原有的法制节目已不能再迎合观众的需要,虽然关注人的自由和权利的法制节目理念自然会对法制节目产生一种内在的推动,但是仅仅是局限于刑事案件的报道,为了追求轰动效果或一时的收视,一味偏重大案要案而忽视许多虽小但却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件的思路已经成为栏目发展的瓶颈,制约着栏目的发展。
所以我认为在树立正确的节目理念的基础上还应该拓宽报道思路,要在基本普法功能的基础上加强创新,深入百姓生活选取选材,广泛关注涉及公众生活的法律事件、法律问题,这样来说不仅取材面宽广了许多,我们也能关注并了解到受众现在需要什么样的法制节目。因此,我们栏目在加大节目的普法宣传力度的同时,在创办节目过程中,栏目积极争取市县两级政法委、公检法司、工商、农业、土地等部门的支持,使得《警示在线》、《庭审纪实》和《维权在线》先后成功开办和正常运转。这些栏目的开办,既丰富了节目的内容,使节目的形式更加灵活。一方面通过和执法单位合办节目,帮助更多受众解决了生活中的法律难题,普及了他们的法律知识,另一方面,侧面加大了对执法、服务部门的日常工作监督和约束,收到了明显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二、把握社会脉搏,将节目与群众需求紧密结合
栏目以宣传法律知识、普及法律常识为宗旨,通过对经济类、民事类和典型的法制事件的分析,来传递法律知识,感悟法律真谛,为广大群众提供一道法律“快餐”。栏目本着举真实案例,说法理情理的原则,做到既举好“案”,又说好“法”,使节目在案和法的结合中提升其法律信息含量,每年的法律援助宣传月,栏目组都会和司法部门联系,开辟专栏,报道一些法律援助方面的典型案例,让百姓了解法律援助,引导弱势群体通过法律援助维护合法权益。栏目还几次和公安部门合作,进行优秀民警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展播。对于国家新法律的颁布和实施,栏目也会组织法官、律师等结合案例对新法进行解读,引导观众关注、遵守法规,推进立法。每年的“两节”之前,栏目组也会着重做一些食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报道,比方执法部门对市场的整顿、对假冒伪劣食品销售、生产商的查处,净化了食品市场,保障了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系列报道的播出,引起了群众的普遍关注,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也提高了节目收视率和栏目的知名度。
在民事纠纷类节目的采编过程中,要注重人文关怀。要关注案件当事人的命运及其内心世界,关注事件的发生对当事人的影响程度。尤其是对一些没有进入司法程序的事件,出于一种社会责任感,记者会现场做些调解,努力以情理法理化解双方的矛盾。栏目还聘请有专业的律师团队,遇到纠纷类的节目,律师会从法律的角度,在节目里对事件进行分析,指导当事人通过法律的途径解决问题,尽量避免矛盾的激化,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正是因为这样的人文关怀,更多老百姓愿意把他们的法律难题向栏目组倾诉, 无形中增加了节目源,方便筛选题材,把更具有代表性的法律故事搬上荧屏,形成了良性循环。
篇2
今年暑期,在xxxx律所实习。严格来说,这不算真正的实习,因为还没通过司法考试,也也没有签订合同,因此这次也只能算得上是一般意义上的学习或社会实践,但我仍然获得了很多。我所实习的地方为xxxx事务所xx分所。
这所律所为中等规模的综合所,坐落于株洲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全所的律师大约30多人,加上实习律师、律师助理与行政人员等,总共有大概40多人。主任律师为贺晓辉律师,为湖南省十佳律师之一,在当地很有名,律所主要业务为项目投资与合作、资产重组与改制、融资与担保事务、债权债务清理、企业法律事务、建筑房地产、重大刑事案件等,但也接一些简单的民事赔偿案件。整体而言,这样的律所对于我熟悉律师行业还是大有裨益的。
一、实习目的
主要目的是将在大学期间所学的理论通过实习达到与法律实践相结合,从而巩固知识和发现不足;更重要的是培养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适应社会和掌握人际交往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法律人生观念和思维。
二、实习内容
我的主要工作归为一点就是协助指导律师办理案件,并辅助地从事一些行政性事务。在实习中我学会了律师在受理案件后的实际操作程序并且协助他们填写卷宗、对卷宗进行编码以及整理文书;撰写一些力所能及的法律文书,如词、起诉状、辩护词等,当然最后还要经过指导律师的修改;我还跟着律师一起到法律援助中心、工商局、派出所等部门调查取证。
我最有体会的是参加了几起案件的旁听,认真学习了正当而标准的司法程序,真正从课本中走到了现实中,从抽象的理论回到了多彩的实际生活中。在庭审中,我细致地了解了庭审的各个环节,认真观摩了律师举证、辩论的全过程。我觉得有这样一个锻炼的舞台真是难能可贵。刚到所里的几天,我几乎什么都不会,幸好有指导律师的耐心教导还有其他一些工作人员的帮助,我才能很快地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技能。
在这一个月中,有一件事情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指导律师要我写一份起诉书,诉讼请求中的违约金本应是28000元,我竟然算成280000元,他看后只淡淡地说多了个零,而我自己却已是汗颜加倍。也就是在这一次,我挨了第一次批评,当然并非破口大骂,而是很委婉地说我念了这么多年的书,怎么还这么粗心,可见再简单的事如果不用心去做认真去学,就会成为不简单的问题。
在实习时,主任总会交代一些杂碎事情让我去办,但由于交代的时候总是言简意赅,因此我总是要多次询问。次数多了难免让人觉得烦躁,再加上主任不仅做案子,还有多项重要饭局和关系要处理,因此平时非常繁忙,很少有时间回到所里的办公室,所以其实问问题也是项技术活,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必须尽量争取一次性弄懂,不然老是跑主任的办公室,自己都会觉得不好意思。我想这也是另外一种能力的锻炼吧,作为一名律师助理,就必须尽力让主任律师省心让其满意,不然自己就逐渐失去了价值而无用武之地。
三、实习结果
在短暂的实习过程中,我深深地感觉到自己所学知识的匮乏,本来在学校里自以为学得还不错,但一接触到实际,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无知,这时我才真正领会到学海无涯的含义。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需要理论的指导,但法学的发展是在实践中来完成的。在实习过程之中我所接触到的刑事案件中,有很大一部分案件的被告是90后,甚至有因故意伤害造成被害人死亡的严重案件。从中也可以看出我们国家现在青少年犯罪的严峻程度,这些都让我十分感慨。除了对他们进行法律上的辩护,我想我们更应该思考一下本来应该是祖国花朵的青少年为什么会走上犯罪的道路,究竟是家庭的因素还是整个社会的原因?
除了上面已经谈到的,还有一点令我感触颇深,那就是在工作中和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做事首先要学做人,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何与人相处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问题。对于自己这样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人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他们就是最好的老师。实习只要有了收获,那它就是成功的。
篇3
一、曾经的风光不再依然
电视法制节目诞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伴随着中国的普法进程,法制节目如雨后春笋,从一开始的“法条读解”到90年代的“以案释法”,观众如饥似渴的从法制节目中学习法律知识,接受“启蒙式”的普法教育,这使得电视法治节目在荧屏中风光无限。
然而,进入21世纪,观众的法制意识普遍提高,法律已经从先前的教条能动地进入人们的实践活动,过去的那种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宗旨的电视普法已经作为一项历史任务阶段性的完成了,观众不再满足于从节目中单纯地获取法律知识。这个时候,电视法制节目开始了形式上的求变。直击侦破现场、展现庭审交锋、推理探案、以法断案等各种形态的电视法制节目竞相出现,让观众目不暇接。而这些形态各异的节目仍然摆脱不了一个本质上的共同点,那就是“以案普法”。这种换汤不换药的节目很快让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几年下来,观众从形态上的喜新到本质上的厌旧,口味的急剧变化让编导们无所适从。
二、突围之路壁立千仞
法制节目如何突围呢?这需要对目前的各类法制节目做一个理性的分析。
曾几何时,再现侦破过程让人们如痴如醉,庭审直播节目甚至带来了万人空巷,但很快都归于沉寂。究其原因,是那时的观众对公安破案知之甚少,对法庭审案更是不识庐山真面目,所以竞相一睹为快,强烈的猎奇心理让观众对这类节目情有独钟。遗憾的是,大量的、真正能引起观众强烈兴趣的公安技侦手段是不能被披露的,能够披露的就那么几招,观众熟知以后也就淡如凉水了;而中国法庭的庭审程序又是那样高度的议程化,观众已从法庭上那种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你来我往的交锋中昏昏欲睡。推理探案、以法断案的节目也因为上述原因不被看好。
目前那些纯粹的泄愤式“曝光”节目虽然仍然存在,但是已经不再作为法制节目的主要形态。究其原因,第一,它虽然符合传播学中的“减压阀”理论,能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起到疏导社会紧张情绪、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但法制节目曝光却有它角色上致命的弱点。法制节目诉求是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曝光所触及的对象是法官、检察官和警察,过多的曝光节目在释放了社会紧张情绪之后所带来的又是社会对价值判断的紊乱。第二,曝光所针对的群体是那些文化水平不高、收入低下的社会弱势人群,这样的群体现在已经不是社会的主流群体。当前,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在认识、分析和接受事物上更加理性,过多的“曝光”类节目很容易使他们产生厌烦情绪。第三,从采访的难度上,采访对象已经有了较为明晰的保护意识,采访难度空前加大,再加上当事人顽强的事后纠缠能力和“灭火”能力更是让相关编导欲哭无泪。看来,“曝光”类的法制节目也是时过境迁了。
由热线派生出来的法律调解类节目,试图通过媒体的舆论力量为观众解决问题,这种“三贴近”的节目理应受到观众的欢迎,但通过一些电视台的实践得出的结论却是“剃头挑子一头热”。这样的节目所涉及的问题大多是求助者的私人问题,与百里之外的其他观众没有多大关系,因此,这类题材的关注对象只是那些与问题有利害关系的极少数人群,大多数观众只能是冷眼旁观,最终会逃离整个节目。再加上媒体毕竟不是调解组织,调解的法律效力受到轻视,记者所能感受到的只能是毫无意义的掺和,这样的栏目最终会失去公信力和权威性。江苏卫视的《超级调解》虽然一度受到欢迎,但它的走红不在于问题的解决,观众关心的也不是问题的解决,而在于当事人的命运悲喜和情感纠葛,所以,《超级调解》最终也被《人间》所取代。
三、讲好故事再显风采
对现在的观众而言,除了在不必集中精力的前提下获取必要的新闻信息和娱乐需要之外,还有什么东西能让他们长时间停留在某个特定的电视频道和栏目呢?一个不争的局面已经出现,那就是讲故事。讲故事已成为当下最受追捧的电视节目。因为中国人历来就喜欢听故事,从远古神话、明清的话本到今天的小说电影电视剧,老百姓全神贯注,从故事里寻找自己心中的感动、同情、欢喜、悲伤、鄙夷和愤怒。江西电视台《传奇故事》迅速走红;央视《经济与法》在改版后以“讲故事”为宗旨成功实现收视翻番;《社会记录》同样如此;火暴荧屏的江苏卫视《人间》无一不是在讲述一个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真情故事……
长期以来。法制节目重在普法的观点限制了我们的思维,从而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实,法律已经逐步从法制节目中淡化。时代变了,改革开放使中国的老百姓富了起来,教育(包括普法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人们不再冷静势利,不需要太多的法律指点和生活提醒,他们更喜欢的是同声一哭或者同声一笑。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法制节目带给观众的就不能再仅仅是生硬的法律条款,而是一声感叹,一点感悟就足够了。
淡化法律不等于不要法律。任何一个与案件有关的故事都与法律脱不了干系,关键是要变过去的“法律先行”为“故事先行”,在故事中点击法律,把说案件变为说人,将法律的传播由直接变为间接,让观众在聆听人物故事中感受法治。我们姑且把这样的节目形态称为“故事说法”。
四、故事说法重在选题
讲故事重在选题。编导们从谁是谁非中解脱出来之后,又遇到了选题的苦恼。
长期以来,法制栏目的选题来源无非以下四种:一是经法院审理完毕的民事案件;二是公安题材的案件侦破;三是法律援助类的节目;四是对社会热点、新闻故事的法律解读。
在几年前,我们只依靠前两类题材就可以牢牢地控制观众的眼球。但是现在,受众的味蕾已经被空前激烈的电视竞争培养得更加挑剔,法庭上的控辩交锋,天网下的小蟊贼显形,再也提不起他们的收视兴趣。大案报不了,小案如鸡肋。那些具有爆炸性的执行(执刑)现场、紧张刺激的侦破现场,不是拍不到就是被政法部门拒之门外,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政法的选题挖掘,力百倍而功甚微。
传统题材成色渐失,需要编导们另辟蹊径。《社会纪录》《传奇故事》等栏目讲述的大多是市井逸事,凡人小事,但都有两个共同点:一是情节曲折动人,二是值得人们的广泛注意。而恰恰这样的选题寥若晨星。《传奇故事》有专人周游全国精选选题,一次在青岛电视台《新说法》栏目中选题时,在全年312期节目中只选中了两期,这充分说明好选题实在难得。
把“让百里之外的人有足够的兴趣”作为选题的第一标准,一些悲欢离合的故事、一些家庭伦理纠纷、一些民间奇事进入我们的视野,而镜头所触及的是案件背后的爱恨情仇。
- 上一篇: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作用
- 下一篇:监理工地安全检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