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基础知识归纳范文

时间:2023-10-25 17:23: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哲学基础知识归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哲学基础知识归纳

篇1

 

政治知识是以课本知识为基础的,所有事例的分析都是依据课本来的,而且高中政治与初中政治不同,高中政治的知识点都是灵活的,而且分析的事例都是根据社会的发展进行更新不断变化的。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注重基础的把握,最好是对必修课本的基础知识都能做到倒背如流,而且能够列举出知识体系。这样的能力才可能在做新的案例分析时尽可能多的得分,更透彻的分析问题。

 

1.每个模块的知识都要进行整合归纳

 

高中政治要求学生必修的有四个模块,经济、政治、文化与哲学,这四个模块是高中三年学生需要透彻掌握的知识,而且每一个模块,尤其是经济、政治与文化三个模块,都是根据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进行考查的。高考之前,教师都会根据往年的高考内容,对试题内容进行预估,但是,这三个模块能够预估到的概率特别小,因为,这三个模块都是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的,而材料大都是社会热点或者是社会时事,每一年的高考出的题目都不一定是哪一年的材料。所以,教师无法精准的为学生预估高考题目。

 

另外,高考中政治是和历史、地理综合在一份卷子上,时间是两个半小时,这相对于以前的政治学科单独考试,时间缩减了很多,学生没有一个小时的时间专门做政治题目。所以,在考试过程中,如果学生对课本的基础知识没有全面的掌握,不能熟练应用基础知识,那文综考试就会更加棘手。

 

由此,我认为,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基础知识的整合,并不仅仅只是一个单元一个单元的去整理,高考考查时,政治、经济、文化和哲学各个模块都是分开的,但是,材料呈现的不一定是限制于一个单元,有可能是运用整本书里的重点知识。拿文化模块来讲,每一单元都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材料可以用任何一个单元的符合题目要求的理论去解释,文化模块第一单元讲的是文化的传播,之后根据这一基础,有引进西方文化的意义途径,文化创新、文化交流、中华文化、民族文化以及民族精神,这些都是相互联系的内容。而且这些内容有很多都是相似的,如果学生不能够理清每一单元对应的知识,在给出材料让学生分析的时候,就很难答到点上。为提高政治解题能力,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到最多的分数,学生在学习完所有的基础知识后,就要开始整合作业,不能放松。整合工作的进行可以在课间、课堂或者是周末自习,这些工作学生可根据时间的长短去进行。

 

比如,课间休息时间比较短,学生可以拿出五分钟时间进行一课内容的整理,或者是列举一个单元的知识大纲。说起知识大纲,有些学生不明白该如何有效的去整理,这里我想说的是,政治课本每一单元每一课都是非常有逻辑性的,每一单元的大标题,每一课的小标题,这些标题学生可能都忽略了,但在考试中,这些简练的标题内容都有可能是一个得分点。有些学生只要答出标题的一句话就是一个得分点,而有的学生写了一堆,却没有得分点。所以,利用课间休息时间,按照课本给出的顺序,进行整理,有了主干,再进行内容的添加,不仅有利于记忆,而且在考试时可以帮助自己不重复的去考虑知识点,可以节约考试时间。

 

2.哲学模块初学阶段与复习阶段应有的不同

 

哲学是高中政治学习的最后一个模块,在新授课阶段,哲学应该是学生公认的最难的一个模块,但是在学完之后,进入复习阶段,学生慢慢了解了哲学的理论,就会知道哲学是最容易得分的。在初学阶段,很多学生会搞混知识的分类,整体来讲,新授课阶段,大部分学生以一种迷茫的态度去学习,哲学的单元顺序是唯物论、认识论、唯物辩证法的顺序。尤其是学完唯物辩证法后,很多学生混淆唯物论与唯物辩证法,因为哲学题目考查都会明确要求运用唯物论还是唯物辩证法进行分析,所以总体学完之后学生很容易得分。

 

但有一个问题就是,哲学初学阶段,学生不懂唯物论、违心论,形而上学法这些概念,这时候,学生只要根据教师的节奏,听从教师的安排,把基础知识背熟练。我认为政治的学习讲究的是"死去活来",只有先把知识背死才能灵活运用,这并不是说每个阶段都这是这种方法,只是尤其在哲学模块的学习上,一定要先把知识记牢。在学完全部基础知识之后,学生的哲学能力相对于初始阶段会有很大的提高,因为在这一积累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很多生活现象,慢慢理解现象之后的本质。而且学完全部之后,学生的学习方法就要发生改变,这时候学生的主要方向是跟随老师的节奏,但是细节内容要自己进行安排,唯一不能出错的就是不能把唯物论与唯物辩证法搞混,这是基本的哲学素养。

 

3.政治知识要与社会相联系

 

教育对于政治学习的意义就在于,教育能够通过传播一定的政治意识形态,促进政治社会化,高中阶段的学生大都具备一定的学习判断性,抛开政治是一门学科,学生还需要了解很多政治方面的知识。所以,在学习政治时,学生要改变自己的意识,不能把政治学科纯粹的当作是高考内容,它更是学生了解国家以及社会形态的一本参考书。

 

大部分的高中学校都是一个封闭化管理的教育场所,由于高考压力,学生不能随意带电子产品到学校,尤其是手机,所以很多学生几乎所有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可能对一些关于政治方面的动态不了解。针对这种情况,政治教师就要时常的向学生传达政治要闻,或者可以根据课本知识,筛选社会热点,将素材拿到课堂,让学生运用所学进行分析。

 

政治学科所学的知识在应用时是需要灵活转换的,社会中发生的事情,无论是事关国家的,还是文化的,只要能够与政治学科所学的知识联系上,都有可能成为考查的范围。所以,在日常学习中,对课本中给出的事例要认真对待,比如反腐问题、文化交流问题,有可能描述起来不一样,但是学生要将课本中给出的事例,对应的理论位置,都要搞清楚,在哪一知识点后出现的,因为这些大致相同的事例在考试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只要熟悉在课本中的知识方向,考试时就可以迅速的联想到对应的知识。

 

总而言之,在高中的日常学习中就要注意培养学生对政治学科的社会性意识,同时每一模块的学习都要注意整合归纳

篇2

【关键词】回归教材、提升能力、调整心态

进入第三轮复习后,许多学生在政治学习中普遍增加了焦虑感,感觉以往比较清晰的知识点变得模糊不清,对每个星期的综合测试也不能集中精力认真对待,不少学生因此自信心有所削弱,对自己以往的复习方法和计划甚至有所怀疑,在学法和心理上出现比较严重的动摇和思想混乱。认真而慎重地对待学生中的各种学习和心理上的问题并及时地引导,有助于在最后阶段稳定学生心态和巩固学习成果。具体而言在第三轮复习时,有必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事项。

一、我们进行这轮复习时,应以四本必修教材和高考考试大纲为依据,加强对基础知识夯实和构造好知识体系,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当前社会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从而提高解题的思维能力。

(1)一方面,要回归好课本,梳理基础知识。回归教材由目前的考情决定,也和学情相一致。高考题目年年都有变化,但考查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一直都没有变化。学过的知识究竟有哪些?这就需要大家按照《考试大纲》中的知识体系把散落在课本中的知识的框架整理清楚。经济生活四个单元内容的课节体系要清楚,每单元内容包含的知识点有哪些要明白;政治生活中的公民与国家、政府、政党、民族宗教以及外交政策等主干知识要牢记;文化生活中文化的作用、多样性、传统文化、文化创新、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民族精神、发展大众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核心价值体系,精神文明创建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等是高考常考点;哲学生活中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哪些观点,对应的方法论意义是什么要分清楚。

(2)第三轮复习侧重热点复习,关注热点和考点的联系。

①热点复习老师要引导学生将重点放在对考点的把握上,切忌不要就热点而背热点。学生要在了解相关热点的基础上,运用所学学科知识多角度、多层面去系统综合分析、认识热点问题,一般来说引导学生分别从“为什么”、“怎么样”两个设问角度,从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四个模块去把握热点,以拓展学生思维,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应试能力。例如:在就业、再就业问题上就可以联系到经济生活中的资源优化配置,国家的宏观调控,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合同制度;政治生活中的党的性质,国家的性质,国家的职能;文化生活中的文化塑造人,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哲学生活中的从实际出发,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等。

②为了进一步认识热点问题,三轮时复习老师要重组几套综合模拟试题。在做题的过程中,学生要进一步梳理教材主干知识及知识网络,将老师所教授的一般应试技巧贯彻在每一个试题中。

二、在巩固环节上坚持二个结合,即能力提升和基础巩固相结合;选做真题和归纳总结相结合。

(1)能力提升是第三轮复习中必要的教学任务,但最后收官阶段不宜盲目和片面追求能力,必须和基础知识的巩固紧密结合在一起。新课标和新大纲为我们在学科能力培养方向上提供了基本依据,应该领会其精神,把握教学的具体深度和层次;知识巩固则是能力提升的基本依托和生发点,在知识横向延展和纵深分析中要注意符合新课标和新大纲的原则。

(3)选做真题。在冲刺阶段,大家一定要正确处理研究高考试卷与选做模拟卷的关系。两类卷相比,前者由专家命题,科学性强,后者科学性较差。如客观题:前者难度适中,规范性强,后者或过难或过易,不一定都非常规范;主观题:前者设问角度巧妙、设问间联系密切,后者有的设问常常过于直白、设问间联系欠紧密;前者答案紧扣题意,应用双基分析问题既全面又突出重点、逻辑性强,后者有的过于庞杂,主次不分、有的扣题不紧且有疏漏。这一阶段,大家应慎选或不再做新的模拟题,但应该选做一些近3年的高考真题,以便进一步明确高考题目的命题思路和方式,也可以检测一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在审题、解题的能力方面是否还有欠缺,方便最后的复习巩固。

归纳是飞跃的基础。要想收获自己的成果,就一定要善于归纳,如果仅做题是无法实现质的飞跃的。在做题的过程中归纳题的不同类别,题并不是做得越多越好,而是善于归纳和总结,每段知识一共有多少个题型,各个题型以怎样的方式设问,如果你归纳出来了,在考试中就没有了畏惧感。

三、高度关注学生心理的变化,时刻给予心理上的帮助,使其建立起健康、稳定的心态,这在第三轮复习中重要性不亚于知识巩固的一个环节。

第一,调整状态,对于每一位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谁都希望能获得成功,而要想能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就应该具有“瓦伦达心态”。瓦伦达是美国走钢索的杂技演员。钢索一般悬在离地几十米的高空,没有任何人身安全保护措施,还有来自风雨等不利因素的干扰,人在上面行走,其现象可见一般,但他始终能获得成功。对此,瓦伦达说:“我走钢索时从不想到目的地,只想着走钢索这件事,专心专意地走好钢索,不管得失。”后来,心理学上把这种专注于做自己的事情,不为赛事以外杂念所动的心理现象称为“瓦伦达心态。”面对高考,我们所能做的不是给自己加压,而是减压,既不要考虑高考成功后的鲜花和掌声,也不要过于关注考试的失败,要保持一种稳定的瓦伦达心态,使自己在复习、应考阶段,能够尽可能熟练地掌握所学知识,在高考中高水平发挥,考出理想的成绩。张扬过度的关注成绩和结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她可以把今天的自己和昨天的自己做个对比,只要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有收获,那她就是进步的,她就没有虚度光阴。

第二,树立正确的高考目标。正确的目标是我们用力跳起来能达到的高度。贝尔纳是法国著名的作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剧本,在法国影剧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有一次,法国一家报纸进行了一次有奖智力竞赛,其中有这样一个题目: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情况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救哪一幅?结果在该报收到的成千上万回答中,贝尔纳以最佳答案获得该题的奖金。他的回答是:“我救离出口最近的那幅图。”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而是凭着我们的能力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我们也要结合自身的情况制定合适的高考目标,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参考资料:

篇3

    一、夯实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随着高中课程的改革,高中政治的考试更注重于对能力的考查,但能力的发展依赖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积累。那么,要巩固扎实的基础知识,就需要学会构建知识体系和网络,从宏观上驾驭知识,否则,知识点就会零乱不堪。

    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把课本的知识变“薄”,也要善于把课本的知识变“厚”,来构建知识体系。把课本的知识变“薄”,关键是把握主干基础知识,重视对基础知识的整理和重组,即打破教材原有知识编排体系,将知识要点化,将相关知识串联起来,构建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如:政治生活部分涉及的知识面广且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将知识混淆,但能把课本的知识点系统地归纳为“一个核心、两个关系、三大政策、四项基本原则、五大制度、六大中央国家机关、七大原则”,难题便迎刃而解了。善于把课本的知识变“厚”,关键在于知识点的辐副上辐射面要宽。在点线复习的基础上,把教材的内容按性质和特征分门别类,并在各个类别划分出若干小层面。学习政治生活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可以串联成一棵完整的知识树:“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反映出根、枝、叶的关系。这样通过构建知识体系,有助于对基础知识的巩固记忆,有助于考试过程中,能从系统的信息库中提取知识点,避免由于知识点的遗漏而失分。

    二、关注时政热点、拓宽知识面

    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学生问及,材料讲的是什么意思。这说明学生平时缺乏对时政热点的关心,知识面狭窄。高中政治试题不回避社会热点,往往是迎着热点考,几乎每一道题都是以热点为载体设题,要求学生运用重要知识来分析重大社会热点问题。

    今年的高考试题所选材料就涉及了很多时政热点,如:消费税、岭南文化、国务院2006年工作要点、“丛飞精神”、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情况等。那么,学生在平时应养成关注国内外大事的习惯,熟悉时政热点问题,综合地开展对重大的社会热点问题的研究,而不能依赖某些资料的时政分析。誓如,近段时间关注的时政热点主要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人大政协两会、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互利共赢、伊朗核问题、伊拉克局势等。对这些热点问题,最关键的是要把握切入点,多角度思考问题。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重要意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文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哲学思考、培育新农民的哲学思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体现的辩证法思想、全面取消农业税对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农业增长方式对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习中能自主地开展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研究,多角度思考,既拓宽了知识面,且对考试来说做到了有备无患。

    同时,新的课程改革强调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与中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现象,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题在课外,理在书中,热点问题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都是围绕课本知识的,熟悉时政热点,有利于我们理论联系实际,防止知识与社会、与生活相脱节。

    三、认清审题,把握解题技巧

    教师在评卷中经常发现答案提取的信息缺失或不完整、原理简单堆砌、重复罗唆、书写凌乱、甚至答非所问的现象。这要求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应注意有的放矢,把握解题的技巧。

    解题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是审题。政治试题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性试题,都有一个立意中心,审题时应先把握住这个中心,把握中心立意的简单办法是对材料进行提炼,找出“谁在什么条件下做什么?”立意中心的明确可减少答题的盲目性,提高答案的针对性。对选择题来说,审清题干立意后,可先排除错误、无关或重复性题肢,将剩下的题肢与题干条件认真对应,慎重比较后做出选择。 解答主观题,在审清材料的同时,还须明确(1)问题的规定性和要求,共有多少个问,限定在哪个范围内;(2)带着问题仔细阅读背景材料,把握材料的中心意思,抓住关键词;(3)结合材料及问题,寻找所需知识的切入点,是考什么知识点;(4)把理论知识及内容结合材料进行分析或归纳(怎样体现)、或演绎(怎样进行)。

    其次,要养成辨证思维的习惯。即分析问题时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如对“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应鼓励和支持人们信仰宗教。”的解答,就需要用辨证的思维方法。回答中注意三层意思: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否正确,我国是否鼓励和支持人们信仰宗教,在意识形态领域我们应该怎么做。只有这样辨证地分析问题,我们才能客观、全面、深刻地思考问题。

    参考文献:

    《广东教育》2006年第四期,丁俊琴《思想政治课的中考与教学》;

    《广东教育》2006年第五期,林华国《中考政治的复习思路》;

    《广州日报》2006年6月29日A4,“高考11科‘判官’权威点评答卷”;

篇4

【关键词】试题特点 启示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8(a)-0153-02

2012年全国卷政治试题的总体结构、题型、所占分值、题量等同往年试题基本保持一致。从考查的学科内容来看,哲学常识、经济常识所占分值稍高,政治常识所占分值稍低。哲学常识分值为36分(比上年减少2分);经济常识分值为35分(比上年增加1分);政治常识分值为29分(比上年增加1分)。

2012年全国卷政治试题贯彻了考试大纲“总体保持稳定,深化能力立意,积极改革创新”的指导思想,突出党和国家的大政方政策,以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主线,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民生,贴近生活。试题既注重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也注重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学科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查。试题体现时代性、突出主干,强化基础,重视能力,冷热结合,继续突出能力立意。

1 试题特点

1.1 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

2012年高考全国卷政治题全部考查的是课本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没有偏题怪题

1.2 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民生

思想政治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关注现实和重大热点问题。试题在材料的选择上,以党和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热点问题为素材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体现了思想政治学科的时代性特点。试题除第24题为纯理论知识的考查和第38题(5)所涉及的材料为文言文以外,其余所选材料都紧密联系实际,密切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民生。如第25题的材料为“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试点,第26题的材料为银行发放贷款要收取利息,第27题的材料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第28题为关于互联网的材料,化29题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材料,第30题是关于创新的材料,第31——32题是关于澳门特别行政区2012年立法会产生办法的相关材料,第35题为反倾销的相关材料,第38题的材料一和材料二紧紧围绕“三农问题”,第39题材料三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模式问题等。对热点问题的考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知识、探究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3 突出能力立意

考试大纲对考生提出四个方面的能力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2012年全国卷政治试题注重对考生能力的考查。特别是第38题(1)和第39题(6),强调对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的考查。第38题(1)要求学生运用经济知识分析东部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的原因,第39题(6)要求学生对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分析,理在书中,答案在书外,如果学生仅仅死记硬背了课本的基础知识,不关注生活,不懂得理论联系实际,不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两道题目是无论如何都答不好的。

1.4 加强与政治、历史学科的融合

2012年高考政治试题第39题(5),所给材料出自《史记》,要求学生运用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西汉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这道题把历史知识和政治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要求

学生运用哲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这是今年高考的最在亮点。自从实行政史地三科综合以来,多数年份政史地三科只是拼凑在一块,没有实现真正的融合,而今年的39题(5)巧妙地把政治和历史结合起来考查,必将在以后的新高考有所体现。

2 对今后备考的几点启示

虽然201 3年全国各地都要实行新高考,但2012年高考全国卷政治试题对201 3年高考仍具有关导向作用。通过以上对2012年高考全国卷政治试题的分析,对201 3年高考备考带来以下几点启示。

2.1 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侧重于综合能力考查的高考试题,只能以基础知识的灵活掌握为前提,其测试的内容并未脱离高中学生所具有的学科知识体系,而是以学生所学各学科知识作为载体,或是在提供新情景的条件下,考查学生的基础和能力,无论怎样说能力始终建立在基础之上,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因此必须走出知识立意与能力立意相对立的误区,不能忽视基础知识,而是应更加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备考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书为本,回归教材,精心指导学生学会按考点进行知识整理,形成关于每个考点的知识体系,从微观与宏观的结合上把握每一个考点及其与其他考点之间的联系。

2.2 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高考坚持能力立意的原则不会改变,而能力的形成,一方面依托于扎实的学科知识,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科学有效的训练。因此,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平时应抓好审题、解题、答题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正向和逆向思维能力;培养具体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能力等。

篇5

一、回归教材。梳理主干知识

虽然高考题目年年都有所变化,但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的主干知识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和立意一直都没有变。能否取得优异的高考成绩与考生是否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过硬的基本技能密切相关。部分考生在考前复习时往往会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其实,这时如果能静下心来细细通读教材,重温主干知识往往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考生要对照考试说明,把散落在课本中的知识整理成一定的体系和框架,以巩固所学基础知识。如读《生活与哲学》时,就可将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和人生价值观四个板块整理成为四大体系,且可按照“世界观原理――对应的方法论”的逻辑形式对每一个哲学观点进行归纳,做到要点过关、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考点清晰。

二、联系教材,关注热点问题

高考政治从来不回避热点问题,而是迎着热点问题上。反映人类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紧密联系国际国内热点问题,表现时代最强音,体现鲜明的时代气息,是高考命题的一大原则。抓好热点问题的复习是政治复习的必要环节,因此,考生要特别关注考查范围内的重大时政热点问题,以提高复习效率、增强备考的针对性。对于热点专题的复习方法很多,其中较常用的有两个:一是以某个热点问题为中心概括出其所反映的基本原理,二是以一个主于知识去统帅相关热点问题。这两种复习方法通常可交替使用,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前者适合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的考生用,后者则适合基础知识掌握相对较差的考生用。在冲刺阶段的复习中,考生不可只关注热点问题本身,而应将着眼点放在热点问题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上。

三、培养科学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要想在高考中取胜,知识是基础,审题是关键,方法、技巧是保证。审题不清、判断不准确、解题不规范是很多考生的软肋。因此,考生要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注意命题设问的指向性要求,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在组织答案时,要分层次、有条理地写出答案,切忌答案没有要点、不分段落;字迹要端正、清楚;语言要规范,要准确运用政治学科术语、热点问题中的关键词;注意布局,切忌留太多空白或将答案挤在卷面中间;不能简单地罗列原理,一定要将观点和材料有机结合起来。

四、整理做过的试卷,查漏补缺

考生可在考前对自己已经做过的试卷进行整理,检查自己曾经出现的失误。在浏览自己做错的试题时要侧重于体会,思考当时出现问题的原因,必要时可回归教材,以澄清错误认识,找到知识的漏洞、思维方式的偏差、解题方面的疏漏。要将错误集中的考点作为训练的重点,各个击破,避免同样的错误在高考中再次出现。

在冲刺阶段,考生一定要正确处理高考试卷与模拟试卷的关系。两类试卷相比,前者由专家命制,具有科学性强、难度适中、规范性强、设问巧妙、答案紧扣题意等特点。因此,这一阶段,考生应慎选模拟题,可选做近3年的高考真题,以便进一步明确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方式,也可以检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自己在审题、解题方面存在的不足,以便做好最后的复习巩固工作。

五、调节生物钟,合理分配时间

在文综考试中,时间掌控不好、前松后紧等做法往往影响高考成绩,因此在冲刺阶段,有针对地进行限时限量训练(如50分钟内完成高考政治题)是非常必要的。

建议考生在自主复习时将“看”和“练”结合起来,同时注意训练时间要与高考文综的考试时间保持一致,即每天上午9:00-11:30进行训练。这样不仅可以保证良好的精神状态,而且有利于我们在高考时能更加自如地调动和运用知识。

篇6

一、做哲学题的基础方法———学好哲学的“一、二、三”

“一”———把握一条逻辑主线

这条逻辑主线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整个哲学常识就是按照这样的内在逻辑联系有机组成的。具体来说,“为什么”就是指这个世界本质是什么,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为什么”就是指这个世界为什么这样,为什么世界是客观的,为什么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怎么样”就是指世界是联系的还是独立的,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是对立的还是统一的,是前进的还是后退的,等等;“怎么办”就是指面对这个世界我们人类究竟应该怎么办,是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还是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是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还是静止的观点看问题,是坚持全面地看问题还是片面的看问题,等等。

“二”———活用两对基本关系

(1)活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始终会用一定的世界观作指导。因此,我们在学习哲学常识时应始终坚持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了解一个世界观,要联系到这个世界观相对应的方法论;接触一种方法论,必须追根溯源找到这个方法论的世界观源头。比如说,物质决定意识,学习这个世界观,我们要联想到它的方法论就是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2)活用基本理论与生活实际的关系。哲学作为一门抽象的科学,它的基本理论来自于各门具体科学。任何一个哲学基本原理都可以从实际生活中找到对应参照事例,任何一个现实问题都能通过一定的哲学基本原理来加以解释,强化认识。我们应自觉地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习惯,而不要进行纯粹的“思想实验”,尽量用身边事例或现实热点把难以理解的理论通俗化、简单化、生活化。

“三”———培养三种思维能力

(1)辩证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是学习哲学最基本的思维能力,其核心要求就是改变那种“非此即彼”、“非对即错”的单一向度的思维,树立起在一定的条件下“亦此亦彼”、“亦对亦错”、“非对非错”的复合双向思维,并利用这种辩证思维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在看待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上,只认识到物质决定意识的思维是机械的唯物思想,除此之外,还要认识到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样的思维才是辩证思维。

(2)抽象思维能力。哲学原理大多数是抽象的结论,要透彻理解这些结论必须依靠抽象思维能力。

当然,建立抽象思维不是脱离具体事物的不着边际的虚实想象,而仍然应该时时处处对具体事物为参照,从建立形象思维入手,在生动形象的具体思维内容上引导出较为深刻的、一般性的抽象思维。比如,在理解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时,许多同学想当然地认为个性和共性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于是认为个性是寓于共性之中的,这就是形象思维定势,而实际是共性寓于个性之中,要理解这个结论必须有抽象思维能力。 (3)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概念、做出判断、进行推理,有效地分析与综合,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运用这些逻辑思维是证实哲学结论、获得新知识的途径。只有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更深刻领会抽象的哲学道理,也才能够由此及彼地推导出更多的理论。比如,我们已知两个基本理论:①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②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完成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就要求运用逻辑思维能力,把①②两个基本理论结合起来推导,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一个质变完成后,又会是新的量变的开始。

二、常见题型及其解法

题型1.“运用所学的××原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

此类题型的特点是运用给定原理,分析阐明某一实际问题,不需学生分析其内含的哲学依据。答题时就在采取“三步曲”:第一步,理解题意,分开答,答出原理的具体内容;说明某一实际问题的含义或性质。第二步:联系答,把原理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运用原理(一般原理)分析实际问题(具体),说理理论上的科学性、政治上的正确性、实践上的有效性。第三步:综合答,承前启后,得出结论,明确表态。

题型2.“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

此类题型的特点是不直接指明所要考查的知识范围,所要运用的知识在设问中也没有明确的体现,需要考生自己去体会、去分析。这类试题往往难度大,能力要求高,学生感觉无从入手,或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或“蛮不讲理”,废话连篇。因此要求我们尽量从材料中归纳符合题意的哲理。答题格式是“原理+方法论+材料”。

题型3.“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是如何体现的?”

此题型考查考生根据设问中的指导语和背景材料,选定答题时所用的基础知识和答题的方向范围,发挥的自由度大,难度大,灵活性、综合性强。从答题上看,要善于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所谓归纳,就是命题体现了哪些我们所学的知识点原理,也就是把命题内容翻译成知识点原理;所谓演绎,即命题材料是怎样体现你所归纳的知识点原理的,通俗地讲,就是理论联系实际。

题型4.“上述材料给我们哪些哲学启示”

这类题目的设问一般是“这给了我们哪些启示”或“这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等,重点是考查考生能否从提供的材料中悟出道理,强调回答问题要有针对性。对于启示类题目,一般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材料说明的道理,二是要求我们该怎么办。一般情况下,偏重于回答“怎么办”,答题时格式应为“原理+材料说明的道理”或者是“原理+应该怎么办”,不必展开去分析。

题型5.“是如何做到××的?”

篇7

关键词:重视;复习方法;提高;政治成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3-261-01

一、夯实基础,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无论是材料新颖的选择题,还是关注现实生活的富有创意的主观题,稍加分析,其答案绝大部分就在教材中,就在大家所学过的基础知识中。同学们丢分的原因,尤其是选择题的失分,往往是基本概念不清、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不熟练造成的。因此,在政治总复习中,首要的一条就是夯实基础,熟练掌握高中学段三个学科(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力求做到"烂熟于心",犹如电脑一般,鼠标一点,"记"上心来。

要达到这一点,一要在充分理解概念、范畴、原理的基础上去强化记忆,而且要学会同遗忘作斗争,运用心理学规律来巩固和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二要适当增加看教材的遍数,同时必须不断提高看书学习的速度,正确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三要学会从宏观上去把握知识,使基础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图表化。考生在总复习过程中,应当自觉做到章章有归纳,节节有提炼,课课有总结,自我建构每一门学科的立体知识体系,以备需要时随"点"随"到".

同学们一定要自己动手建构有关政治学、哲学、经济学三门学科的知识体系,学会从总体上驾驭知识,提高从整体上去思考问题的自觉性。当然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去整理,不过一定要自己动手,切不可照搬照抄别人的东西,更不能实行简单的"拿来主义".否则就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更谈不上印象深刻和融会贯通了。

二、把握重点,凸现理论联系实际

如何来识别和断定考试的重点呢?我们认为:

第一,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就是高考政治全面复习的重点。因为这些知识是基础的基础,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而且反复强调的东西。比如说物质概念就是哲学大厦的基础,如何正确全面地理解这一概念,对整个哲学的复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当年国内外重大时政的热点与焦点问题是政治高考理论联系实际的重点。考生在全面复习过程中,必须关注一年来发生的重大时政,注重全面理解和掌握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方针、政策和党的基本路线,并学会将当年的时政热点材料与教材中的相关理论挂钩,实行"对号入座",既要抓住热点与知识点的显性联系,又要善于发掘热点与知识点的隐性联系。对国内外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环保、卫生等热点问题,既要熟悉其时代背景、产生与发展过程,以及引发的事件和导致的后果等,还要思考可以从哪些角度、哪些侧面去设计问题,进而把握命题的切入点。

第三,当年高考考试说明中必考点和新增加的考点是政治总复习的又一个重点。考试说明是每年高考命题的依据,而且每年都使用加减法。仔细分析这些考点,参照十年来特别是近三年来的高考试题涉及的频率,区分高考内容的必考点、选考点和盲点。对于必考点,应作为重点抓住不放,花大力气从多层次多角度全面地进行复习;对于选考点特别是当年新增加的考点必须倍加重视,并且要与当年时政热点(焦点)紧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作为政治总复习的重中之重。第四,针对各自的弱项加大复习的力度,通过强化复习和适度的练习,重点把握其内涵与要领以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明确方向,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教育部考试中心制订的考试说明,不仅明确规定了高考的性质、内容和能力要求,而且规定了试卷的结构、难度系数、考试方法和考查的知识范围等。这为高考命题提出了较为科学、规范的依据,也为高考的复习指明了方向。特别是考试说明中列举的基本题型及其考查的主要能力示例更为大家进行总复习提供了"拐杖".这就要求考生在进行总复习之前,必须全面认真且深入地研究当年的高考试题以及考试说明,分析二者的联系与创新之处,明确方向,进而把握命题的特点和规律,大大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减少复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篇8

1. 夯实基础,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无论是材料新颖的选择题,还是关注现实生活的富有创意的主观题,稍加分析,其答案绝大部分就在教材中,就在大家所学过的基础知识中。同学们丢分的原因,尤其是选择题的失分,往往是基本概念不清、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不熟练造成的。因此,在政治总复习中,首要的一条就是夯实基础,熟练掌握高中学段三个学科(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力求做到“烂熟于心”,犹如电脑一般,鼠标一点,“记”上心来。要达到这一点,一要在充分理解概念、范畴、原理的基础上强化记忆,而且要学会同遗忘作斗争,运用心理学规律来巩固和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二要适当增加看教材的遍数,同时必须不断提高看书学习的速度,正确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三要学会从宏观上去把握知识,使基础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图表化。生在总复习过程中,应当自觉做到章章有归纳,节节有提炼,课课有总结,自我建、构每一门学科的立体知识体系,以备需要时随“点”随“到”。

同学们一定要自己动手建构有关政治学、哲学、经济学三门学科的知识体系,学会从总体上驾驭知识,提高从整体上去思考问题的自觉性。当然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去整理.不过一定要自己动手,切不可照搬照抄别人的东西,更不能实行简单的“拿来主义”。否则就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更谈不上印象深刻和融会贯通了。

2. 把握重点,凸现理论联系实际思想

如何来识别和断定考试的重点呢?我们认为:(1)基本概念与荃本原理就邀高考政治全面复习的重点。因为这些知识是基础的基础,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而且反复强调的东西。比如说物质概念就是哲学大厦的基础,如何正确全面地理解这一概念,对整个哲学的复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当年国内外重大时政的热点与焦点问题是政治高考理论联系实际的重点。考生在全面复习过程中,必须关注一年来发生的重大时政,注重全面理解和掌握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方针、政策和党的基本路线,并学会将当年的时政热点材料与教材中的相关理论挂钩,实行“对号人座”,既要抓住热点与知识点的显性联系,又要善于发掘热点与知识点的隐性联系。对国内外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环保、卫生等热点问题,既要熟悉其时代背景、产生与发展过程以及引发的事件和导致的后果等,还要思考可以从哪些角度、哪些侧面去设计问题,进而把握命题的切入点。(3)当年高考考试说明中必考点和新增加的考点是政治总复习的又一个重点。考试说明是每年高考命题的依据,而且每年都使用加减法。仔细分析这些考点,参照十年来特别是近三年来的高考试题涉及的频率,区分高考内容的必考点、选考点和盲点。对于必考点,应作为重点抓住不放,花大力气多层次、多角度全面地进行复习;对于选考点特别是当年新增加的考点必须倍加重视,并且要与当年时政热点(焦点)紧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作为政治总复习的重中之重。第四,针对各自的弱项加大复习的力度,通过强化复习和适度的练习,重点把握其内涵与要领以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 明确方向,提高解题思维能力

教育部考试中心制订的考试说明,不仅明确规定了高考的性质、内容和能力要求,而且规定了试卷的结构、难度系数、考试方法和考查的知识范围等。这为高考命题提出了较为科学、规范的依据,也为高考的复习指明了方向。特别是考试说明中列举的基本题型及其考查的主要能力示例,更为大家进行总复习提供了“拐杖”。这就要求考生在进行总复习之前,必须全面认真且深人地研究当年的高考试题以及考试说明,分析二者的联系与创新之处,明确方向,进而把握命题的特点和规律,大大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减少复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高考政治试题的设计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把问题编制在特定的情景材料之中,都与大家的社会生活和国内外的重大时政有关。如何提高得分率?如何增强复习的有效性?这是每'位考生十分重视而又感到困惑的问题。其实并不难。只要在大家明确了总复习的方向、把握了命题趋势之后,适当地有针对性地做一些较为规范、科学的练习题,训练答题的方法,提高解题的技巧,发展思维能力,尤其是多角度、多层次辩证地分析间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取得满意的成绩。

篇9

那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怎样才能上好政治复习课呢?

通过良久的学习、思考、实验,笔者认为在复习的过程中,应根据具体的复习目标的要求,将当时的社会热点和教学大纲或考纲的要求相结合,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坚决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协助之下尝试解决问题。如此,复习课才能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以同步增长,才会是卓有成效的复习课。

第一阶段的复习,巩固、识记基础知识,达到知识的体系化、系统化目标

这个阶段的复习是关键环节、是复习质量的保证。这个阶段的复习不应是知识的简单重复,而应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系统化梳理,同时适当地突出重点。

知识之间的联系,已成为目前思想政治学科高考的一项重要能力要求。在新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往往只是根据课本内容的先后进行。而忽视课与课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不能使知识得到有效的灌通和梳理,学生得到的知识更多的是松散的或点状的,无法融会贯通。所以,这是复习课“补课”的重点,将过往相对分散、孤立的知识加以串联,建立简明、准确、清晰的结构体系。例如,我们可以依据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单元复习。将相关的知识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搞清彼此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当然,有些内容也可以根据其自身所属的知识体系进行复习,如生活与哲学中的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其本身就有很强的体系性。

另外,重点知识也是复习的主体部分,要放在突出的位置。要准确把握,抓住关键词;对于某些内容相似、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放在一起,搞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加深记忆。

当然,要使复习卓有成效,就离不开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那么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呢?笔者认为,首先必须搞好课前检测。课前检测的时间可以控制在10分钟以内。通过课前检测,教师可以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以及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更为重要的是,这是一种对学生的督促、激励。其次,要明确教师在复习过程中的主要任务:预设问题、关注学生自主生成的问题、督促学生自主自觉地完成复习任务,而不是“满堂灌”地讲解。可以适当地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在小组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二阶段的复习,加强训练,提高能力

首先,教师要立足全局,精心设计各种类型的试题。编选试题要注重基础,通过练习提高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其次,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加强训练。在批改练习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有的学生同一道题错一遍以后可能还会错第二遍第三遍。对于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错题集,错了一次不能再错第二次。这样积少成多,错误率就会大大下降了。教授新课时,教师往往采用归纳法,即从具体材料引出基本观点。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但在复习时,则可反其道而行之,让学生在把握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去分析具体问题。把理论带到具体问题中去。

最后,选取试题的类型要多样化,增加学生的见识,掌握各种类型试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从而使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试题训练是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政治经济形势在不断变化,高考命题年年在改革,新的背景、新的材料层出不穷,所以,试题训练也应跟紧形势。切不可长期使用以前的套题。

真正的教学,必须在教学实践中才能体现出来。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教学能力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得以提高。作为一名教师,只要能够充分理解素质教育的要求,转变自己的观念,真正做到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积极地发挥教学中的互动因素,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教学成绩。

第三阶段的复习,调整心态、加强实战

第三阶段复习的开始,标志着高考进入了冲刺的阶段。

首先,这一阶段要调整好心态,做到成竹在胸,从容上阵,潇洒走入考场。

其次,通过丰富的实战练习,练中感悟,练中迁移;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弥补知识缺漏。

篇10

一、注重教材,梳理基础

任何学科的学习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都是第一位的,只有熟悉教材,梳理出各个章节的脉络,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才能把握宏观大局,融会贯通,在万变中不离其宗。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无论是材料新颖的选择题,还是关注现实生活的富有创意的主观题,稍加分析,其答案绝大部分就在教材中,就在大家所学过的基础知识中。学生丢分,尤其是选择题的失分,往往是基本概念不清、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不熟练造成的。因此,在政治总复习中,首要的一条就是促使学生夯实基础,熟练掌握高中学段三个学科(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力求做到“烂熟于心”,犹如电脑一般,鼠标一点,“记”上心来。

要做到这一点,一要在充分理解概念、范畴、原理的基础上强化记忆,而且要学会同遗忘作斗争,运用心理学规律巩固和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二要适当增加看教材的遍数,同时必须不断提高看书学习的速度,正确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三要学会从宏观上把握知识,使基础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图表化。学生在总复习过程中,应当自觉做到章章有归纳,节节有提炼,课课有总结,自我建构每一门学科的立体知识体系,以期在需要时随“点”随“到”。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复习的时候,应要求学生尽量自己动手建构有关政治学、哲学、经济学三门学科的知识体系,学会从总体上驾驭知识,提高从整体上思考问题的自觉性。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自己所学的知识熟悉,才会具备把握宏观大局的能力,真正将课本教材变成自己的东西,收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二、把握重点,理论联系实际

在注重基础知识复习的同时,我们还要特别强调一些经常考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而这些问题一般都会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做到:

(一)掌握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是高考政治全面复习的重点,因为这些知识是基础的基础,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而且反复强调的东西。只有熟知这些概念和原理,才能更好地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尤其是做选择题的时候,这些基础类的知识往往是试题的考点。

(二)当年国内外重大时政的热点与焦点问题是政治高考理论联系实际的重点。学生在全面复习的过程中,必须关注一年来发生的重大时政,注重全面理解和掌握党和国家在这一年所召开的重大会议,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并学会将当年的时政热点材料与教材中的相关理论挂钩,实行对号入座,既要抓住热点与知识点的显性联系,又要善于发现热点与知识点的隐性联系。对国内外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环保、卫生等热点问题,不但要熟悉其时代背景、产生与发展过程,以及引发的事件和导致的后果等,而且要思考从哪些角度、哪些侧面设计问题,进而把握命题的切入点。

(三)当年高考考试说明中必考点和新增加的考点是政治总复习的又一个重点。考试说明是每年高考命题的依据,而且每年都使用加减法。仔细分析这些考点,参照十年来特别是近三年该考点在高考试题中的频率,区分高考内容的必考点、选考点和盲点。对于必考点,我们应作为重点抓住不放,花大力气从多层次多角度全面地进行复习;对于选考点特别是当年新增加的考点必须倍加重视,并且要与当年的时政热点(焦点)紧密地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作为政治总复习的重中之重。我们还要针对各自的弱项加大复习的力度,通过强化复习和适度的练习,重点把握其内涵与要领以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明确方向,提高解题能力

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考试说明,不仅明确规定了高考的性质、内容和能力要求,而且规定了试卷的结构、难度系数、考试方法和考查的知识范围等。这为高考命题提出了较为科学、规范的依据,也为高考的复习指明了方向。特别是考试说明中列举的基本题型及其考查的主要能力示例更为大家进行总复习提供了“拐杖”。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总复习之前,必须全面认真且深入地研究当年的高考例题和考试说明,分析二者的联系与创新之处,明确方向,进而把握命题的特点和规律,大大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减少复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高考政治试题的设计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把问题编制在特定的情景材料之中,都与大家的社会生活和国内外的重大时政有关。如何提高得分率?如何增强复习的有效性?是每一位学生十分重视而又感到困惑的问题。其实并不难,教师只要在学生明确了总复习的方向、把握了命题趋势之后,适当地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较为规范、科学的练习题,训练学生答题的方法,提高学生解题的技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多角度多层次辩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取得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