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小实验过程范文
时间:2023-10-25 17:23: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小实验过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中学物理教师应该从根本上转变教学中重理论而轻实验的教学观念,转变只讲理论而不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教学方式.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运用已有的现成实验仪器,按照课本要求向学生展示实验操作过程,还要增强课堂互动合作教学,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进行合作学习、实验探究.在这一要求下,教师就要努力学习新知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实验设计和仪器创新的能力,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武装自己,以适应现代化的中学物理教学要求.
二、调整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主 体性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调整原有的传统教学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物理知识、观看物理实验为主动参与物理知识探究,教师只是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将已有的物理理论展示给学生,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鼓励他们通过实际的实验操作来印证和质疑所得到的理论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物理教学的引导者和解惑者,而不是物理知识的传达者.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操作来真实地体验到确定实验目标、制定实验方案、选择实验方法、监控实验过程、评价实验结果的整个过程,增加他们的参与感和成就感,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三、开放物理实验室,提高学生的 动手能力
实验,顾名思义就是要进行具体的动手操作,通过对物理变量的操作,得出相应的实验结论,以达到证实或质疑实验目标的目的.目前的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能够实际操作实验仪器的机会很少,尽管大部分中学有专门的实验室和大量的实验器材,但是很多中学都处于资金节省和实验教师配备不足,而不愿意向学生开放实验室、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验操作环境.有些学校虽然在名义上开放物理实验室,但是其背后繁复的实验申请程序,也使学生不愿意积极地参与到实验操作中来.因此各中学都应该最大限度地开放实验室,简化实验申请程序,加大实验室投入,配备足够的实验教师来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降低由学生不当操作引起的实验仪器磨损和破坏.在这样开放的实验室中,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自觉地探究学习,这也适应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目标要求.
四、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创 造能力
物理是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知识学科,它研究的就是我们身边具体的生活现象,如电、光、速度、能量等.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可触可及的具体现象.中学物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学科特性,加强物理实验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通过生活的启发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增强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篇2
关键词:信息光学;光学工程;课堂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1-0258-02
一、前言
信息光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单纯地依靠课程教学,学生难以领会掌握其理论和应用的本质。实验是检验物理理论的标准,是物理推导过程的可视化和具体化。在学生建立完整的物理概念和导出正确物理规律的课堂教学中,实验能化抽象为具体,能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他们求知和探索物理规律的欲望。信息光学课程理论推导较多,物理过程比较复杂,同时可操作的物理实验相对较多,因此从众多的实验中挑选合适的实验,精心设计实验过程,合理拓展实验内容,是信息光学课程实验需要重点思考的一个方面。它对课程教学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更为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信息光学课程学习的兴趣。
二、结合课程教学,合理设计实验
信息光学课程内容比较多,从光的衍射传播、光的相干干涉、光的空间滤波到光的相干处理和非相干处理,但是课程实验开设数目非常有限,因此合理设计信息光学课程实验,让实验涵盖信息光学课程教学内容是非常有必要的。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了全息光栅、彩虹全息、空间滤波和白光光学处理四个实验,它们涵盖了信息光学课程的基本知识点,且相互关联。(1)全息光栅。全息光栅实验利用两路平面波相干叠加获得全息光栅干涉条纹和干板的记录,并对记录的全息干板进行再现和光栅参数测试。空间频率是学生难以掌握的一个基本概念,通过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结合数学表达式和几何图形,使学生理解一定空间频率的平面波所代表的物理内涵。同时利用两路平面波相交产生干涉条纹和全息光栅的再现,使学生掌握光的干涉和光的衍射。如果把二维的平面全息扩展到三维,可以进一步了解到体全息图,分析透射全息图和反射全息图的内涵和区别。(2)彩虹全息。彩虹全息是激光记录白光再现的全息图,它突破了激光记录激光再现全息图的局限性,采用自然光就可以观察到三维图像。该实验在制作全息图时增加狭缝,再现时由于色散效应,不同波长下狭缝的位置不同,从而在不同的观察角度就可以透过狭缝看到不同颜色的全息像。该实验可以完成一步彩虹全息和二步彩虹全息的实验内容,不仅涵盖了全息制作的原理和彩虹全息图的基本原理,同时深入了解了全息图的色模糊。(3)空间滤波。空间滤波实验利用4f系统,把物体放置在物平面,在频谱面插入不同类型的滤波器,在输出面可以观察到经过滤波后的输出图像,是光信息处理的典型光路和典型应用。通过该实验,让学生在空间频率、光的衍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阿贝二次成像的基本理论、物体空间频谱和空间滤波等基本原理。(4)θ调制假彩色编码。θ调制假彩色编码是白光光学处理的典型应用,它是在相干光处理和非相干光处理的基础上,通过采用点光源降低白光的空间相干性,引入光栅提高白光的时间相干性的一种处理方法。θ调制假彩色编码实验表明4f空间滤波系统同样能灵活进行非相干处理,同时抑制了相干光处理的一些弊端,能清晰地体现光的空间相干性和时间相干性在相干处理的重要性。θ调制图像频谱的观察,能更浅显地理解空间频率的概念。
篇3
【关键字】小学语文;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策略
G623.2
一、前言
新课程改革的日渐深入,语文课程教学编写非常重要,但是课程实施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教材的内容存在的滞后性,因此教学内容时代性与学生实际生活环境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别,此外,学校的课程资源缺乏使得学校缺乏特色,课程的校本化活动非常的重要。针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教师需要对教学目标来进行不断的树立,对课程教学内容来进行不断的补充、不断的拓展,注重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学习能力,使得课程更加鲜活,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二、小学语文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策略分析
1、注重教材内容的补充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实际上对语文课程实际要求并不是非常的完善,教师大多将教学内容照抄照搬的进行教学,但是阅读教学的内容只是教材中的内容,学生思维受到限制。校本化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补充,从现实生活出发,从儿童思维角度出发,不断增加学生喜欢内容。教师需要不断注重儿童阅读材料的阅读,不断的更新阅读材料,实现教材内容有效补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理解能力来将经典诵读内容作为教学补充,同时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进行阅读材料的补充。教师还可以将时事政治内容结合的教学内容过程中,注重课堂教学的鲜活性和生动性,教师还可以将自身接触到的内容来对学生进行讲解,坚持阅读内容的新鲜性以及生动性,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及时弥补教材上存在的滞后性。
2、教材内容上的拓展
大多数的阅读材料都是来源于教材,但是教材却并不能够限制实际的教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注重教材内容的不断拓展,加深学生在情感上的体验,教师在完成课程教学内容之后,教师需要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例如,在进行课文《小河与青草》的教学中,课文大多是讲述小河、青草二者之间的帮助故事。整篇课文都是传达人和人之间要互相帮助,学会了解别人的长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充分发挥自身角色,鼓励学生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想象学生自己是小草、是小河,充分发挥自身作用,鼓励学生认真练习对话,让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感受到大自然中事物与事物之间的重要练习,进而延伸到日常生活之中,让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的重要性,当别人遇到困难时需要伸出援助之手,不能够冷漠、不关心。
3、注重教学方式的灵活性
在进行语文国家课程校本化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注重教学方式的灵活性。例如,在进行《卧薪尝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导入教学情境,这样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故事的新鲜感,学生课堂更加投入,在课文精讲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讲故事,不断的进行尝试和体验,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尝试,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深层次的含义。教师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参与欲望,让学生自主投入到实际的学习之中,了解文本核心内容,掌握课程教学的重点,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此外,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引导学生激发对作品的深入了解,更加清晰了解文本核心内容。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加充分的想象,通过想象与阅读内容的结合来提升学生语感,引导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理解以及感悟。例如,在《石榴》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内容的深入分析,体味其中的表达方式以及修辞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利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内容,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描绘自己的美景,更加自然、更加轻松的体味文字内涵,增强语感,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4、实现教材内容的有效整合
在进行教材编写过程中,通常需要围绕一个主题来进行单元设计,进行内容编写,实现教材内容的整合。在进行教材编写中需要将两个板块进行有效的整合,认识到二者之间的共同性,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有效整合,有效展开教学内容。例如,在进行语文教材编写过程中,实际的教学内容需要贴合实际,特别需要借助多个学科之间的内容整合,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四、结语
语文教学并不只是Z言文字上的训练,实际上更是阅读内容感受和体验的过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体味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了非常多的作品,不仅需要体味作者爱憎情感,同时还包含着作者感情。在进行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教学方式鲜活性,注重培养学生作品阅读能力,提升学生耐心,坚持训练方式上的科学性,充分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提升小学语文校本化建设效率。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临床兽医学 教学实验改革 自主学习
临床兽医学学科在高等农林教育动物医学专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动物内科学、动物外科学及兽医产科学等课程是专业必修课。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紧密结合临床实践中动物的疾病治疗展开教学和研究。但随着一些新的疾病的出现,课本内容还没有收录,需要在教学中随时补充;另一方面,传统的课堂教学和临床实验分离教学,造成学生理解困难。如何让学生对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学好试验,提高自身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对传统教学方法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革。培养学生主动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求寻找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改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此,在实验示教工作中,笔者从4个方面进行了探索性尝试。
一、改进课堂教学内容,强化学生思维能力
要进行临床兽医学学科课程的教学实验,首先,教师要认识课程的基本要求,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论难点和实验重点。因为是专业课,需要学生对学过知识的融会贯通,还要在具体的疾病机理中运用学习的知识去阐述剖析,彻底对某种病例有清楚的认识,从而在处理及治疗中有“方”可依。还要对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区别不同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这些需要在课堂上得到巩固提高。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尽量采用图片等直观的方法进行讲课。能用图表的就尽量用图表表示,每一堂课结束前对所学内容进行几分钟的归纳总结。新课开始讲授前,采用课堂提问的形式,对上一节课的内容先进行一个摸底,然后就是查漏补缺,对提问中学生没有完全掌握的知识点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悉心讲授。可以列举几个近似的疾病,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回答,加以辨别,教师辅地提示和完善。只要学生能把在课堂上学的知识充分掌握了,并在实验中加以锻炼就能达到教学效果。
二、自编实验教学指导纲要
临床兽医学科的教材不断更新,但实验指导书大部分内容陈旧,更新速度慢,实验一般为单独设置,减少了学习内容的综合应用。我国资源广泛,但分布各不相同,特别是各地区农林院校要结合自身地区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要求不同,即侧重点不同,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本学科组广泛收集相关教材、教学实验指导书和专业期刊等,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补充实验中最新的技术应用、科研动态,在生活实践中多发的疾病的临床特征和诊治方法,编写适合我校学生使用的实验指导手册(报告),对重点实验仍然重视,这样也不失全面性。
在实验指导的编写中,注重综合性实验的设计,结合教学大纲(进行了全面修订,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将以前的实验合并或删减,实验动物对象的重点偏于猪、牛和小动物,压缩特种动物的临床实验,这也为学生的就业导向和地区农牧业服务提供支撑。
三、改进实验示教,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以往的实验课往往是老师在讲坛上先示教一遍,然后让学生自己按照示范进行相关的实验步骤,得到的结果具有预见性,操作过程也较固定死板。实验考核也过于单一化,考查实验报告,对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不够重视,这经常会出现对实验考核的过程化。在实践中发现,也许老师上课没有提到过的内容,但生活中需要,这时如何正确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职责。
采用了分段式实验教学,就是实验分阶段地进行。首先,对实验目的进行讨论,大家各抒己见,制定实验方案,得到最佳的技术流程路线。然后,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再指导,因为学生未接触过新的实验内容,在初步思路的指导下开展,这样出现错误后分析这些易犯错误的原因,对以后的实践工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只有不断发现问题,才能不停地思考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这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最后,在实验分组中设计内容相同的比较实验结果,设计内容不同的比较实验路线,综合判定学生对实验技能的掌握熟练程度。
四、实验考核多元化,注重后期培养
改进考核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考核包括平时操作技能考核、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程序、课后动物医院实习报告等,占总成绩的30%。如何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生活中,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可以布置一个跟现代动物医学密切相关的课题多角度展开讨论,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其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能用更全面和前瞻的眼光看世界。希望学生把基础知识牢固地掌握好,为今后的临床实习及工作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树东.基于生态学视角的我国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对策.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4):233-235.
[2]易本驰,魏明奎,郑全芳等.《兽医临床诊疗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河北农业科学,2008,12(5):171-172.
篇5
【关键词】计算机 实验课 教学细节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224-01
对高职院校来说,计算机学科的课程教学目标重点应定位在培养学生技能操作、实践应用能力方面,所以对于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任课老师更应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教学更要加强针对性和实战性。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意识到这一点,对计算机课程实现了教学改革,加大实验课在教学计划中的时间比例,甚至加大实验室建设的经费投入,使用全机房式教学,这一举措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一门课程学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验课堂上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实际操作能力;对于老师来讲,一门课程受不受欢迎,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老师对实验课堂组织及教学过程,如果能把实验课堂组织规划好,将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本人结合自己多年来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实验课程实践经历,来和各位老师探讨一下计算机实验课程中要注意的六个细节问题。
细节一:教材内容巧处理。实验课程的计划是计算机课程的实验上机的总体安排,大部分计算机专业教材书在征订时都带有配套的实验实习指导书,由于教材版本的层出不穷,各院校机房软件环境各不相同,每位老师所带学生的专业不同,加之计算机惊人的发展速度,任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搞“拿来主义”,而是要结合实际情况作一些合理的调整。这样就需要老师自己动手编写切实可行的实验课计划及实验课大纲,除了总体的实验课计划外,对于每一次的上机实验课还要编写详细的实验大纲,做到实验任务更加细化更加明确化。
细节二:软硬设施提前备。提前做好实验室软硬环境的准备工作,是充分保证实验课正常上课的前提条件,更是提高实验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硬件环境。比如:机房里计算机的数量和座位是否能满足学生上机的需要,计算机及有关外部设备是否都能正常运行,教学中所需的一些辅助教学设备是否能满足上机实验的要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大实验室设备的更新换代将大大有利于实践教学。
软件环境。比如每一次实验课所需要的操作系统软件、高级语言环境、相应的应用软件和辅助教学软件是否安装好,是否能正常运行,预先都要调试好随时可供使用;包括中途换机房上课或是换他班上课,重启系统等细节的动作,都可以起到增加课堂效率的作用。
细节三:固定座位养习惯。有这样一种现象:学生一到机房上实验课,人就放松了,显得有些过分随意,完全没有课堂教学里的那种严肃感。大多数学生到机房上课往往习惯于乱座,实验过程中还喜欢乱窜,这些都是明显缺乏纪律性的表现。所以,每学期的第一次课我总是会给学生安排好座位并要求固定下来,这个细节很有用,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固定座位有很多好处,可以增强学生上课的纪律感,增强学生爱护机器的责任感,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同时也更方便老师按花名册给出成绩和考勤。
细节四:实验任务巧定量。实验课一开始,老师就要向学生指出本次实验课的目的和要求,指明实验内容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对实验中的重难点内容和学生可能出现的常见问题要给予必要的提示和说明,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尤其是实验任务一定要巧定量。实验任务过多过重,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不了,会在很大程度上挫伤学生学习的兴趣,时间久了学生就会出现厌学情绪;实验任务过少,学生很短时间内很容易地就完成了实验任务,一部分学生就会显得无所事事,一部分学生完成任务就会做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课堂纪律很容易被破坏。所以,我的做法是:灵活布置实验任务,对于学习效果好的班级题量相应会重,对于基础差些的班级实验任务做到分层次,分成必做题和附加题两部分,这样可兼顾到各层次的同学,又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学生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老师在实验课堂上运用好时间催促,提醒学生某一时间应该做到哪一个小题,让学生在整个课堂上充满了紧张感,这种做法效果非常实用。
细节五:小老师起大作用。一个班级中,一堂实验课中,总会有一部分同学作业完成得非常好。我会在第一时间把作业完成得又好又快的同学名字公布出来,在同学们中间也起到了榜样的作用。同时把这一部分同学充分调动起来,让他们协助老师完成上机过程中的巡查指导,这样一方面协助了老师辅导答疑,更重要的是在相当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这对学生是一种最好的肯定。另外值得提一下的是:计算机教学中也要注意学生意志品质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的思考的意识。有些学生缺乏独立完成任务的意识,遇到一点小困难就求助于同学或老师,更有的学生则心甘情愿放弃操作,坐在那里看别人完成。这就是明显的意志品质不强的表现,时间久了学生容易养成一种依赖心理,学习兴趣下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篇6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效率;提高能力;学讲计划;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0-0008-01
在初中阶段,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率一直不高,学生的能力不能得到根本的提高,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造成这种事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改变这种局面的途径也是很多的。下面结合“学讲计划”研究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的策略,以促进学生成才。
一、要摆正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教师必须明确,老师是导演,学生是主角,学习能力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学出来的。否则,如果教师当主角,讲课滔滔不绝、口若悬河,那就本末倒置了。目前,虽然有的教师也明白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这个道理,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自觉不自觉地以自己为中心,独占课堂,结果使学生养成懒于动脑、愿意吃现成饭、希望老师公布现成答案的习惯。要改变这种局面,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地让学生完成自己应该做的事。教师可少讲,让学生多讲、多活动,使学生的活动由单一的听讲转变为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敢于质疑,勇持己见的全方位活动,进而使学生由单纯掌握知识的知识型向应用和深化知识的能力型发展。当然,对一些难点问题,教师可通过“讲、练、做”等方式,让学生去掌握并加以巩固。
二、要紧密结合现实,精心备课
徐州市教育局提出“学讲计划”以后,学校安排我上一节“学讲计划”的公开课。当时我的教学进度是第6课第一框“认识依法治国”,所以课题就定为“认识依法治国”。恰好十八届四中全会此时正在召开,这次全会的主题又正好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在党的历史上当属首次。于是我决定以这次全会作为背景,让学生全面认识依法治国。由于学生在家要做家庭作业,没有时间看当天晚上《新闻联播》播出的公报内容,只能由我来查找视频在课堂上播放给大家看。当天晚上,我在办公室等到九点多钟没有等到视频上传网络,第二天一大早,我跑到办公室打开《新闻联播》官网,下载视频、剪辑视频、修改课件,保证了第一时间把重要信息送到学生的课堂。我设计好导学案后,给同一备课组的教师们看,征求他们的意见。备课组的教师们基本认可我的教学思路,只是建议我在教学环节上做出了微调,最后确定了这样几个部分:(1)学生自主先学,确定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2)突破重点。(3)学生发现问题,互助解决问题。(4)检测反馈,用经典例题检测学习效果。(5)小结反思。用3W,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来梳理本课的知识体系,方便学生系统掌握;最后背诵和默写,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三、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创造之源,主体意识是兴趣之根。学生有了主体意识,才能有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鼓励的作用,特别是对学生,应坚持以表扬为主,帮助其克服自卑与胆怯心理,去追求更大的成功。中国有句老话:“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得自己亲口尝尝。”只有自己尝了,才能触动自己的感觉,有了切身的感觉才能激发出真情实感。这也是“学讲计划”所追求的宗旨。我在备八年级思想品德课“自立自强”这一单元时,感觉内容非常丰富,只靠教师讲解是不够的。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活动主题:“体验30分钟的黑暗”(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中学过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课文)。学生对这个活动非常感兴趣,他们都进行了认真的准备,跃跃欲试。当蒙上他们眼睛的时候,他们就有了真切的感受。为了加深他们的感受,我加入了音乐欣赏和图片欣赏。当音乐响起时,很多学生随着音乐打起了节拍,小脸上荡漾起陶醉的微笑。图片欣赏时,学生们更是表现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最后,让我惊讶的是学生们的感受是那样的至诚至深。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们体会到了盲人的不易,理解了坚强意志的巨大作用。如有的同学说:“我不敢将手伸出去,怕撞到别人,我只好在自己的四周摸来摸去……我突然感觉到很孤独,很无助。”“蒙上眼睛,一切都是黑色的。盲人看不见了多少年,想把眼前的黑色变成彩色,可他们可以摘下蒙眼睛的布吗?只有内心强大才可以。”“一个人如果眼前是黑色的,那他的心就应永葆彩色,才能不寂寞。”“从―个光明的人到盲人只是刹那间,眼睛所触及的全是黑暗。但是,我感觉盲人的世界还是光明的,那是他们对生活、对世界的热爱与追求。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失去眼睛的时候,也是释放心灵、敞开心灵去热爱每一个事物、每个人的时候。”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氛围更浓了,他们的表现也给我上了一堂丰富而厚实的课。学生对这节课非常感兴趣,教学效果也非常好。另外,实施“学讲计划”不管是学还是讲,表现形式不是唯一的,唱、画、写、哭、笑都可以“讲”出来。
四、结束语
总之,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效率和学生能力的根本出路,在于我们要彻底废除“满堂灌”,引导学生多说、多讲、多动脑,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充分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结构力学;调查问卷;授课方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U311;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5)05005204
结构力学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内蒙古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结构力学课程组有教师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人,讲师3人。课程组教师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05年建成学校和自治区两级精品课程,2012年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举办的“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多媒体教学课件竞赛”中获一等奖和三等奖,2013年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获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14年结构力学课程组教学团队获批校级优秀教学团队[1]。
为了总结教学经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文章将对不同授课方式下的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各个高校侧重的授课方式不尽相同,部分高校因传统板书授课易于
逻辑推导而侧重此方式,部分高校因多媒体授课图、文、声、像并茂,能给学生的感官提供不同角度的刺激而侧重此方式,还有些高校则选择传统与多媒体授课相结合,二者比例相当[2]。有的教师认为传统授课是最优的方式,有的教师则认为多媒体授课是现代化教学的最佳选择[3]。文章针对结构力学课程设计了《不同授课方式的教学效果调查问卷》。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对三种授课方式进分析比较,探索教学效果更优的授课方式,为结构力学教学改革及课程建设提供依据。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内蒙古工业大学2009―2012级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问卷利用网络平台向调查对象发放,学生利用电脑或手机客户端进行作答。
二、问卷内容
本问卷共设计了6道题目。其中设置选项题目5道,主观问答题目1道。内容及选项设置如下所述。
(1)学习结构力学的方式。本题设置四个选项,分别为“应付考试突击学习”“积极主动自行学习”“任课教师引导学习”和“不感兴趣不学习”。因教师授课方式对“积极主动自行学习”“任课教师引导学习”的学生会有直接影响,对“应付考试突击学习”的学生影响较小,而对“不感兴趣不学习”的学生没有影响,为掌握授课方式影响的学生比例从而确定研究的必要性特设置此题。
(2)上课时任课教师的授课方式。本题设置三个选项:“传统授课方式为主”“多媒体授课方式为主”和“两者结合,且比重相当”。设置此题是为了将调查对象按照接受的授课方式进行分类,以便进一步分析研究。
(3)是否喜欢此种授课方式。本题设置三个选项,分别为“喜欢”、“不喜欢”和“无所谓”。此题设置是为了解第2题中已归类的学生对自己接受的授课方式的感受,并排除选择“无所谓”的学生,即对学习结构力学没有明确感受的学生。
高等建筑教育
2015年第24卷第5期
时金娜,等 不同授课方式下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效果的调查研究
(4)个人认为哪种授课方式更容易接受。本题设置四个选项,分别为“传统授课方式为主”“多媒体授课方式为主”、“两者结合,且占比重相当”和“无所谓”。此题设置是为了调查学生在接受教师的某种授课方式后,主观上对授课方式的倾向性。例如,第3题中选择“喜欢”选项的学生,客观上虽认同此授课方式,但主观上可能会倾向于另一种授课方式。设置“无所谓”选项是为了排除无效问卷。
(5)学习结束后对结构力学课程的掌握程度。本题设置五个选项:“90分以上”“80~89分”“70~79分”“60~69分”和“60分以下”。设置此题是为了调查不同授课方式下的教学效果,从而比较出效果最好的授课方式。
(6)结合自身学习情况,对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有哪些意见或建议。本题为开放性问题,学生结合自身的情况进行作答,没有选项设置。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也许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或两者结合的方式都不属于先进的教学手段,因此通过设置本题希望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找到一种更贴近他们认知习惯的授课方式,以求在结构力学授课方式上获得更大的突破。
三、结果统计与分析
根据网络平台的统计结果,共有326人参与答题。其中答卷时间低于20秒、重复提交、以及选择对学习结构力学没有明确感受的问卷有74份,此部分视为无效问卷,人工进行筛除。其余252份为有效问卷,是以下所有统计分析的依据。
(一)学习结构力学方式的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显示,选择“应付考试突击学习”的学生占14.50%,“积极主动自行学习”的占28.50%,“任课教师引导学习”的占57.00%。教师的授课方式对“积极主动自行学习”和“教师引导学习”的学生具有直接影响,而统计结果显示这两部分学生占比85.50%,由此可知,教师用何种方式授课是一个很有必要研究的问题。
(二)授课方式的调查结果分析
传统与多媒体相结合且比重相当的授课方式更容易在学生中达成共识,接受两者结合授课方式的学生中有98.81%的学生满意此种授课方式。调查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结构力学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内蒙古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结构力学课程组有教师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人,讲师3人。课程组教师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05年建成学校和自治区两级精品课程,2012年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举办的“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多媒体教学课件竞赛”中获一等奖和三等奖,2013年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获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14年结构力学课程组教学团队获批校级优秀教学团队[1]。
为了总结教学经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文章将对不同授课方式下的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各个高校侧重的授课方式不尽相同,部分高校因传统板书授课易于
逻辑推导而侧重此方式,部分高校因多媒体授课图、文、声、像并茂,能给学生的感官提供不同角度的刺激而侧重此方式,还有些高校则选择传统与多媒体授课相结合,二者比例相当[2]。有的教师认为传统授课是最优的方式,有的教师则认为多媒体授课是现代化教学的最佳选择[3]。文章针对结构力学课程设计了《不同授课方式的教学效果调查问卷》。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对三种授课方式进分析比较,探索教学效果更优的授课方式,为结构力学教学改革及课程建设提供依据。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内蒙古工业大学2009―2012级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问卷利用网络平台向调查对象发放,学生利用电脑或手机客户端进行作答。
二、问卷内容
本问卷共设计了6道题目。其中设置选项题目5道,主观问答题目1道。内容及选项设置如下所述。
(1)学习结构力学的方式。本题设置四个选项,分别为“应付考试突击学习”“积极主动自行学习”“任课教师引导学习”和“不感兴趣不学习”。因教师授课方式对“积极主动自行学习”“任课教师引导学习”的学生会有直接影响,对“应付考试突击学习”的学生影响较小,而对“不感兴趣不学习”的学生没有影响,为掌握授课方式影响的学生比例从而确定研究的必要性特设置此题。
(2)上课时任课教师的授课方式。本题设置三个选项:“传统授课方式为主”“多媒体授课方式为主”和“两者结合,且比重相当”。设置此题是为了将调查对象按照接受的授课方式进行分类,以便进一步分析研究。
(3)是否喜欢此种授课方式。本题设置三个选项,分别为“喜欢”、“不喜欢”和“无所谓”。此题设置是为了解第2题中已归类的学生对自己接受的授课方式的感受,并排除选择“无所谓”的学生,即对学习结构力学没有明确感受的学生。
高等建筑教育
2015年第24卷第5期
时金娜,等 不同授课方式下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效果的调查研究
(4)个人认为哪种授课方式更容易接受。本题设置四个选项,分别为“传统授课方式为主”“多媒体授课方式为主”、“两者结合,且占比重相当”和“无所谓”。此题设置是为了调查学生在接受教师的某种授课方式后,主观上对授课方式的倾向性。例如,第3题中选择“喜欢”选项的学生,客观上虽认同此授课方式,但主观上可能会倾向于另一种授课方式。设置“无所谓”选项是为了排除无效问卷。
(5)学习结束后对结构力学课程的掌握程度。本题设置五个选项:“90分以上”“80~89分”“70~79分”“60~69分”和“60分以下”。设置此题是为了调查不同授课方式下的教学效果,从而比较出效果最好的授课方式。
(6)结合自身学习情况,对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有哪些意见或建议。本题为开放性问题,学生结合自身的情况进行作答,没有选项设置。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也许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或两者结合的方式都不属于先进的教学手段,因此通过设置本题希望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找到一种更贴近他们认知习惯的授课方式,以求在结构力学授课方式上获得更大的突破。
三、结果统计与分析
根据网络平台的统计结果,共有326人参与答题。其中答卷时间低于20秒、重复提交、以及选择对学习结构力学没有明确感受的问卷有74份,此部分视为无效问卷,人工进行筛除。其余252份为有效问卷,是以下所有统计分析的依据。
(一)学习结构力学方式的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显示,选择“应付考试突击学习”的学生占14.50%,“积极主动自行学习”的占28.50%,“任课教师引导学习”的占57.00%。教师的授课方式对“积极主动自行学习”和“教师引导学习”的学生具有直接影响,而统计结果显示这两部分学生占比85.50%,由此可知,教师用何种方式授课是一个很有必要研究的问题。
(二)授课方式的调查结果分析
传统与多媒体相结合且比重相当的授课方式更容易在学生中达成共识,接受两者结合授课方式的学生中有98.81%的学生满意此种授课方式。调查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注:所有表格中,“传统授课方式”均指授课中以传统授课方式为主,“多媒体授课方式”均指授课中以多媒体授课方式为主,“两者结合”均指传统与多媒体授课方式相结合且比重相当。
(三)授课方式接受度调查结果分析
由表2可知,接受传统授课方式为主的学生中,有29. 47%(4.49%+24.98%)的学生希望通过加入多媒体来对传统授课方式进行调和。接受多媒体授课方式为主的学生出现了相当大的分化现象,有61.94%(36.25%+25.69%)的学生认为加入传统授课方式更容易接受。接受两者结合且比重相当授课方式的学生基本可以达成共识,90.45%的学生认为不用侧重某一种方式,当前的授课方式最容易接受。
(四)对结构力学课程的掌握程度的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图1 对结构力学掌握程度柱状图
通过分析,接受传统授课方式为主和多媒体授课方式为主的学生结构力学课程考核结果呈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90分以上的均不足10%,60分以下达到了30%左右,60~79分占50%左右,80~89分占10%左右。而接受两种方式相结合且比重相当的学生的考核结果则是90分以上的占10%以上,60分以下的占20%以下,60~79分占40%左右,80~89分占20%以上。由图1可知,两者结合的方式能有效提升学生整体的学习成绩,相较于其他两种授课方式,此方式教学效果更为理想。
(五)学生接受授课方式倾向性的调查结果分析
此分析是为了调查学生对授课方式的倾向性。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
对于积极主动学习的学生来说,学习效果受授课方式的影响较小,但依然有47.69%的学生希望接受传统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对于更需要教师引导学习的学生来说,近60%倾向于接受传统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六)对更好的掌握结构力学课程的意见或建议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发现其中具有探讨价值的意见或建议有以下几点。
(1)希望结构力学课程在授课过程中能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增加工程实例的教学内容[4]。
(2)希望结构力学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加入结构力学模型,使抽象的理论更加形象直观。
(3)希望结构力学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引进结构力学求解器等相关力学分析软件,既能验证手算的准确性,又可掌握一种软件的应用[5]。
四、结语
从教师角度来讲,根据章节内容的特点,适当分配两种教学方式所占比例,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虚功原理和结构的位移计算”这章的前四节内容中,公式长、推导多,如果采用板书授课,不仅枯燥而且会占用大量时间,大纲要求这部分仅作了解,所以该部分可用多媒体展示。如讲解一道例题时,题目、内力图绘制,需要先画出原结构,这样也会浪费不少时间,所以题目采用多媒体展示,计算步骤板书示范,绘制内力图时继续使用多媒体,这样不仅易于掌握而且绘图规范。讲解一道力法的计算题时,不同的基本体系会有不同解答过程,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尽可能多地准备不同解法,授课时与学生互动。标准解答用准备好的课件演示即可,学生没有想到的解法也可通过课件快速高效展示。
从学生角度来讲,采用单一的授课方式会引起学生听课疲劳,既降低学生的注意力又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两种方式结合,不仅可以提高授课的灵活性,而且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对教学效果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
鉴于传统与多媒体相结合且占比重相当授课方式的良好教学效果,此种方法应在高校中大力推广。为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应深入探讨和研究结构力学课程各章节的内容和特点,寻求课件与板书的最优结合点,调整比重分配。教师应既掌握传统授课方式的精髓,又能灵活运用现代化手段进一步提高授课质量。同时,学生提出的三点意见和建议也值得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继续探讨。参考文献:
[1] 郝O洪, 吴安利, 王玉清, 等. 学分制背景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26(S): 112-114.
[2] 柳爱群.土建类结构力学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00,9(9):30-31.
[3] 文国治,张来仪,游渊,等.结构力学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和谐统一[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3):78-80.
篇8
关键词:《石油工程概论》;MOOC教学模式;学习效果;依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163-02
一、《石油工程概论》教学模式的现状
这门课程是石油专业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最重要的课程,它涵盖了石油开采过程中的各项专业技术[1]。例如:对石油资源勘探、定位、开发、钻取、石油加工提纯等各项专业技术和概念。它具有很大的难点和特殊性,要求石油专业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地理知识,而且要求学会利用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对石油资源进行定位。与此同时,石油开发需要对机械自动化、机械运转等工学知识有一个深刻地了解,这就对学生要求上产生很大的一种挑战。并且,石油学校为了让学生修到规定的学分,不得不让每一门课程进行压缩。这种形势下,造成我们《石油工程概论》安排的学时较少,在安排规定的学时下对掌握这门专业技术知识造成很大程度的困难。因而,需要我们创新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来对当前《石油工程概论》进行改革,让学生在达到学校规定学分的基础之上,能够对这门课程有全面系统的把握,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提升。
二、MOOC教学模型的展现出来的特色和优势
MOOC是英文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缩写,它表示的意义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堂[2]。这种教学模式是运用计算机技术的方便性和快捷性,通过网络知识的全面性和扩展性,使教育教学工作产生很大益处。MOOC教学模型具有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特色和优势。它首先将先进的专业知识进行总结整合,让学生学习到的内容更为宽广和丰富,并且可以解决地域、教学设施的制约,只要有网络的地方都可以与外面世界联系到一起,从而学习到最先进的专业知识。其次,获取成本更为低廉,更容易获取想要的知识和内容。当前,我们知识的获取都是需要花费资金来获得的,而这些费用相对而言比较昂贵,让一些学习的人群望而生畏,不利于知识的传播和学习。
三、将MOOC教育运用到《石油工程概论》中会产生的问题
(一)大量的石油专业人才投入到知识学习,对MOOC教育教师产生挑战
当今,石油产业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吸收大量人员的就业。因而,学习石油专业的人才众多,对于知识的需求较高,对MOOC教育教师产生很大程度的挑战[3]。石油专业需要掌握的知识比较复杂多变,不同石油领域对于知识的要求会产生不同。例如:石油勘探专业就需要MOOC教育能够讲解很多关于地理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先进技术,同时需要给学习者传授如何准确定位石油资源的位置好,并且探测清楚该地区石油的储备;石油开采专业就需要讲解石油开采专业知识,就如何解决不同土层来进行石油开采,针对开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如何顺利进行下去需要我们对策;对于石油机械化操作上,就要求讲解机械化操作的设备和操作技术,让学生学习到最为专业的操作流程。这些石油专业的需求,加大MOOC教育教学老师的负担,让他们需要针对不同的专业需求获得最为完善的专业知识资料和专业视频,这种情况对于MOOC教育产生很大的挑战。
(二)MOOC教育如何解决《石油工程概论》中学生社会实践的问题
《石油工程概论》是一门既要注重专业文化知识学习的课程,又需要石油专业学生投入到石油勘测、开采等社会实践过程的教育。石油专业学生需要深入到社会实践当中去,认真学习石油专业相关的社会操作实践,让学生能够在实践当中牢牢掌握石油相关的专业知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够胜任野外石油开采的各项任务。由于MOOC教育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进行专业知识传授的教育,教师与听课学生缺乏面对面的互动。教师不能够真正去了解学生在学习后的收获,只能通过对一些专业文化知识掌握程度来判断学生的听课效率。但是,对于专业文化知识掌握程度和社会当中运用情况明显存在着差异,这就会造成MOOC教育在学生社会实践上的存在一些问题,造成在《石油工程概论》中一些专业知识不能灵活运用,出现了学生“眼高手低”的尴尬局面。
四、如何更好将MOOC教育运用到《石油工程概论》教学当中的对策
(一)大力拓展MOOC教育的教师学生互动能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
由于大量学生选修《石油工程概论》这门课程,并且不同课程需要专业的教师参与进来,这就需要对MOOC教育的互动形式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通过发展全新的、高科技含量的互动形式,让更多人才参与到MOOC教育的教学当中,不仅石油专业的教师可以参与到MOOC的教育当中,同时,学生也可以参与到其中来,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有了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同时可以解决教师人才短缺的题。只有足够的人才投入到MOOC教育当中,教学内容才能够更加丰富多彩,才能让教学内容满足不同石油专业人才的需求。这样就可以让MOOC教育正常的开展下去。与此同时,加强学生和教师的互动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喜欢学习《石油工程概论》这门课程,能够最大程度上保证选修的学生完成全部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真正掌握住这门课程的精髓之处,并且学生可以进一步的进行知识沟通和交流,让学生之间进行知识的互动,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请教,可以真正实现“一拖N”教学局面的形成,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篇9
[关键词] 中职汽车专业 有效教学 模块一体化教学
一、中职汽车专业课程有效教学教学模式的研究背景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单位是课堂,最终的环节也将是课堂,职教的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以“课堂有效”为原则。
职业教育的对象大多属于学习上的弱势群体,若课堂教学还只是按照传统的方法,过多的理论讲解,过深的难度,都会给相当一部分学生带来沉重的学习压力和负担,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那么课堂再也不能成为有效“传道、授业”的场所。如何推进中职汽车专业课程有效教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切实提高中职汽车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对汽车行业从业人员的需求,是现在中职汽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方向。
二、中职汽车专业课程有效教学教学模式的研究过程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学生学习内容与社会需求不适应等问题,在中职汽车专业课程有效教学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进行一些列的研究。
1.教学方法的改革
针对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专业课程的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基于任务驱教学方法的专业课程“模块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模块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仅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形式上的简单组合,而是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识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突破中职教育中传统的“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的框架。把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融为一体。而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境中的任务驱动下,在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从而达到有效教学。
2.教学内容的改革
现代汽车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高度一体化,汽车维修技术的不断更新,汽车维修企业为适应社会需求而不要进行不断的调整,对汽车维修从业人员的技术要求也不断的调整。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目标是为学生的就业而教育的,所以了解社会需求,并基于社会需求不断的调整教学内容使之适应社会发展是中职汽车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部分。
在教学内容改革之前,我们做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得出一些结论:(1)对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人才的要求和我校现行使用的汽车专业教学计划相比较,可以发现,在传统的教学内容方面,学校的教学能很好的完成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但是在有关的新技术方面的内容,如自动变速器、ABS等底盘新技术等内容,学校的教学仍跟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2)在针对毕业生的调查结果中,发现大多数毕业生的都对自身毕业后的动手能力不满意,这与教学过程中的实验实习课程时间长短有非常大的关系。
经过调研,我们完善了汽车专业课程的教学计划及改变了部分汽车专业课程的设置,把传统的《汽车构造》、《汽车维修》、《汽车电气》、《汽车维护》、《汽车维修》等课程和汽车发动机拆装实习、汽车电气实习、汽车底盘拆装实习整合调整成: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拆装模块、汽车底盘构造与拆装模块、汽车发动机机修模块、汽车自动变速器模块、汽车发动机电气模块、汽车发动机控制系统检测与维修模块、汽车传动系维修模块、汽车制动系维修模块、汽车空调系统模块、汽车悬架与转向系统维修模块、汽车车身电气维修模块等,并在专业课教学中采用模块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3.教学师资的建设
要确实促进中职汽车专业课程有效教学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一定要跟上。在教学师资建设方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青年教师的培养是教学师资建设的重点。为青年教师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发展空间,鼓励青年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推进青年教师不断的参加“走进企业”的专业社会实践从而使自身的专业能力不断的与社会接轨,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好地培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其次,大力推进“双师型”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所谓“双师型”教师就是同时具有学历合格证书和专业技能合格证书的教师。“双师型”教师不仅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常规的教学能力,而且还具有娴熟的操作技能和岗位实践能力,对促进专业课程有效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再次,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还可以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聘请有关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来校传授经验。
最后,结合专业方向的调整,在汽车维修专业中重视通过专业走向的方式培养现有教师,尤其侧重对高技术含量和技术密集型岗位各种信息、技术的跟踪。这样,每个教师都一专多能,对汽车专业的各方面的知识都有深刻的认识,把汽车维修专业的知识都融合在一起,对汽车维修的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在学生那里产生综合效应,使学生成为师资培养的直接受益者。同时,不断派送老师参加各种汽车专业技术培训,使实践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4.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方法的改革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通常使用的方法是使用作业、测验、考试等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传统的评分体系采用的是用:平时成绩×30%+期中考试×30%+期末考试×40%计算总评成绩,用总评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由于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用单纯考试的方法是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在专业课程模块一体化教学中,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通常采用的是动态评估的方法,即在以“过程导向”:立足于个体的能力是开放的、灵活的、可塑造的而非僵化的、固定的观念,从一种动态历史的角度对个体进行评估,旨在促进个体认知能力的改变并对其发展潜能进行评估。动态评估要求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给予学生学习效果的综合评价,真正展示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能力水平。
5.教学效果反馈体系的建立
如何判断课程是否具备“有效教学”的标准,主要看是否有以下几个标准:
(1)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2)课堂教学目标清晰,重点是什么?想解决什么问题?
(3)学生思维活动高,情感体验深刻。从知识层面上升到思维层面深度,有思考空间。
篇10
【关键词】顾客需求 教学质量 质量管控
持续13年的本科扩招实现高等教育规模的跨越式发展,但教育资源配置捉襟见肘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滑坡引发社会的担忧,提高本科生课堂教学质量成为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经之路。现有教学质量实践与研究默认“错误最小化”的狭义质量观,忽视对学生需求的挖掘、梳理与管理,从而导致教学质量管理偏离“学生满意”的宗旨[1]。因此,高等教育本科教学作为一种知识型服务,必须根据学生这个特定“顾客群”的特点,挖掘与合理满足他们对教学的需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
一、高等学校现行教学质量管控模式的弊端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实践普遍重视对教师教学结果的评估,如先后引入360度评分、顾客满意测评等方法改革教学测评体系[2],但现有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与方法更多从维持现有制度层面加以探讨,这种教学质量管理模式存在诸多弊端:
(一)现行教学质量管理模式强调事后评价,对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各种主体和客体因素缺乏系统性识别与梳理,这可能不利于高校教师更好地掌控教学过程质量。结果导向的教学质量管理扭曲了高校价值取向,这可能导致教学质量管理呈现功利主义色彩,如过分强调教学规章制度及教学质量排名结果,从而忽视“教学质量形成于过程”的理念。完整的教学质量管理过程应该包括教学质量需求、教学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保证及教学结果评估四个阶段,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及教师掌握过程策划规律才能提升教学质量。
(二)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出现学生需求、教师设计与学校监管三者之间的脱节或偏离,这既不能激发学生兴趣与教师的能动性,也无法培养高质量的本科毕业生。教学质量管理应始于学生需求,但是现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对教学内容与课程的设计缺乏支持[6],从而导致教学工作与学生需求之间的存在差距。现行教学质量管理基本以行政为主导且强调制度的“硬约束”,教师与学生被动参与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这导致了教学质量的内生力不足。
(三)现行针对教学质量的管控指标存在模糊性,教学管理的工具性方式存在僵化特征,这种管理模式对教师和学生而言缺乏直观性与操作性,同时也没有兼顾学生的满意度。教学质量评估指标大多采纳静态指标,对教学质量的评价难以真正诊断出教学质量问题,从而形成教学质量管理部门工作繁忙、教师和学生疲于应付、“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等现象。
由此可见,我国高校还没有形成“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管控体系,“顾客”满意导向的教学质量改进迫切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深化。
二、基于顾客视角的教学质量管控模式构建过程
(一)学生教学质量需求分析。针对高校学生的调查与访谈结果,采用扎根理论方法挖掘学生这一顾客群对课程教学的潜在质量需求,归类与梳理顾客的质量需求结构,并建立学生典型需求库。学生对教学的质量需求决定了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应该根据教学活动对学生合理需求的满足程度加以衡量。如我们前期调查发现,经管类的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质量要求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实战性案例”、“策划思路启迪”和“课堂互动性”,若不关注这些需求将无法实现顾客满意导向的教学质量控制。
图1 基于顾客视角的教学过程质量管控模式
(二)教学质量规划设计。根据学生对教学质量需求重要度,结合对被调查学校其他专业学生知识学习和职业能力培养的满意度,采用专家打分的方法,构建评价矩阵。根据市场需求、兄弟院校学生的满意度和被调查学校的实际,设置教学质量特征的目标规划。以在任课教师为访谈对象,就如何满足学生的典型需求抽取课程要素特征,建立“学生需求-教学措施”的教学质量设计相关矩阵,并量化课程设计的质量目标。
(三)教学质量实施设计。教学质量实施体系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考核。具体将教学质量需求转化成为对应的培养对象的教学质量特性,构建教学质量需求与质量实施之间的相关矩阵,分析质量实施体系的重要度系数,并确定教学质量实施的关键路线。
(四)教学质量保证设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主要包括教学管理、教学监控和教学条件。具体是将教学要素特征进一步通过教学质量控制质量屋展开到教学保证体系中,确定教学质量保证的关键环节与应对措施。至此,将学生教学质量需求通过质量功能展开(QFD)工具传递到教学质量规划、质量实施及质量保证的各个环节,从而构建出教学质量管控的过程流模式(图1)。
(五)教学质量持续改进。鉴于教学活动的复杂性与学生需求的动态性,教学质量是一个持续提升过程。结合计划-执行-检查-处理(PDCA)教学质量循环与QFD质量工具建立起持续改进系统,将教学质量问题的解决融于分析主要原因中,并通过质量矩阵的多次循环转化找出实现学生最为关注的需求与关键教学质量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PDCA循环特征,构建自上而下循环反复与全过程覆盖的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
三、基于顾客视角的教学质量管控模式应用案例
本部分以《质量管理》课程为例,实践中“教学手段单调、缺乏实战经验及互动性”是较为突出的问题。通过对浙江某高教园区5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在读学生及毕业生的调研(回收有效问卷62份)与访谈(21人),邀请部分学生与课程组教师对问卷及访谈记录进行整理,运用树图等工具归纳出4个一级需求及14项二级需求,见表1。
教学质量设计旨在将质量需求转化成教学质量特征,实现学生需求与教师响应之间对应,分类整理出12项教学质量特性,见表1。在此基础上邀请教学评估人员对“学生需求-教学措施”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打分,确定课程质量需求与质量特性之间的相关矩阵,并计算重要度。从表1可知,教学过程实战性、教学手段先进性、教学过程互动性与教学方式多样性的重要度排在前4位,这是后续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与实施的重点。
根据与其他竞争院校的调查,设置教学质量特征的目标规划值,参照国内《质量管理》精品课程设置教学功能模块,将教学质量特征的重要度转换到教学模块内部要素中。与表1类似步骤,我看可以计算教学模块重要度,结果发现重要度从高到低依次是:教学方式、教学条件、教学评估、教学内容及教学计划。进一步细化研究发现,课堂授课、案例分析、实践参观、学生评价、课堂表现等教学要素与质量特征密切相关,即教学过程控制质量的关键点。
质量控制是QFD应用在教学过程质量管控的最后阶段,该阶段主要任务是将教学功能模块目标展开到解决教学质量的措施上。根据教学功能配置矩阵的计算结果,结合课程特性及学校实际,对关键教学元素提出保证措施,从而实现学生课程需求完全转化到教学模块改进上。如针对“课堂授课”教学元素,建议通过“重塑教师角色”与“灵活采用教学方式”两个措施实现教学互动与活跃气氛。
四、结语
QFD是一种面向顾客满意的质量设计工具,它始于学生的教学质量需求,通过矩阵表将学生教学质量需求转换到教学质量规划、教学质量实施和教学质量保证等流程中,从而识别出影响学生满意度的关键教学过程要素并优先配置资源,并结合QFD中的竞争能力评估方法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该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课程设计的参与性与积极性、引导任课教师基于学生需求设计与实施课程教学,从而建立教学质量控制的流程化、定量化与可视化的控制模型。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Y201329361)“基于顾客视角的教学过程质量管控研究:以在杭高校经管专业为例”成果。
参考文献:
[1]Hwang, H. B., & Teo, C. Translating customers voices into operations requirements: A QFD appli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y & Reliability Management, 2001, 18(2).
- 上一篇:少儿声乐培训计划
- 下一篇:安全监理的主要工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