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10-25 17:23: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的关系

篇1

【关键词】大学音乐教学;古典;流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2-0202-02

一、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的关系

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关于古典音乐的界定,其具有十分模糊的概念。然而在人们看来,古典音乐就是持久价值较强的音乐。古典音乐流传至今的原因就在于其自身的价值和优势非常大。现代音乐的界定十分清晰,易于流传且易懂通俗的大众音乐就是流行音乐。比较流行音乐、民间音乐以及古典音乐,可以发现流行音乐的表现形式十分现实和直接,其十分强调现实生活中简单、质朴的感情世界。也就是说,流行音乐对听众与演唱者之间的感情交流和宣泄更加重视。这也是流行音乐具有相对窄小的音域,精悍短小,传唱度高的原因,也是现代社会人们更加喜欢流行音乐的一个原因。[1]

尽管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的表演形式各不相同,但其具有基本一致的构成方式,体现在和声、音高和节奏等方面。这两种音乐都是在表达人们的内心情感,所以也具有一致的情感表达处理。立足于本质角度,可以发现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的一致性非常高,二者只是在表现形式方面具有较大的不同。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可以有机地结合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并在结合之后保证其应用的科学性。

围绕目前音乐传播的现实情况来看,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的融合趋势十分明显。许多古典音乐家都能够革新古典音乐,只是革新的程度有所不同,这些音乐家将一定的流行因素应用到古典音乐中去,进而使得古典音乐呈现新的生命力和面貌。理查德・克莱月作为著名的钢琴演奏家,其将流行音乐的演奏形式融入到了钢琴演奏中去,并且通过他的实践,可以看出,将古典音乐应用流行音乐的形式进行演奏获得的效果也非常理想。[2]

目前,大学生的音乐素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外界环境容易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影响他们正常的发展和成长。因此需要将流行和古典在大学音乐教学中相结合,从而对学生的音乐素质进行提升和培养,对流行和古典的关系在教学中进行协调。

二、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结合的意义

(一)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提升。在大学音乐教学中结合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它们的特点和特色存在差异,其受众以及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差异也十分显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教学形式和内容进行积极地改进和探索,对现代流行音乐的表现形式进行应用,从而改编古典音乐。除此之外,两种音乐的结合还能够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对其综合素养进行提升。

(二)对学生的知识体系进行丰富。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养的过程中,知识的丰富程度对其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对学生来说,音乐教学可以帮助其进行健康的人格塑造。[3]在大学音乐教学中,结合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思想意识。

(三)对音乐教学效果进行提升。在教W的过程中教师会整合教学资源,深入探索和分析现代流行音乐以及古典音乐的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若想对教学内容进行表现,就需要保证应用的教学形式能让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容易,这样,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才能更加投入,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相关知识进行学习,从而提升鉴赏音乐的能力。

(四)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完善。在大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整合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4]教师应该深度解读教材,以教学内容的需要为依据进行合理的教学活动设计,对多种教学工具进行应用,从而对课堂教学活动不断地进行完善,丰富教学形式,使其更加多样化,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出来。

三、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的结合方法

(一)结合流行和古典音乐的教学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人们的兴趣爱好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古典音乐也应该进行改变、创新。古典音乐能发展到现在,就代表了其艺术价值非常高,但是若想将其传承下去,就需要对它的表现形式以及演奏方式进行改变,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实现音乐的持续发展。

(二)对大学生古典音乐的认知进行完善。围绕目前高校音乐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更愿意对现代流行音乐知识进行学习,在古典音乐认知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其认为古典音乐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然而已经不适合在现代进行欣赏。[5]所以,在教学中学生并不喜欢古典音乐教学,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态度也不够积极主动。对学生的音乐素养进行全面提升,培养其综合能力是大学音乐教学的主要目的。对此教师应该将古典音乐相关的知识讲解给学生,并对这方面知识的教学进行加强,从而使得大学生对古典音乐的看法发生转变。

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例如,教师可以先将肯尼基的《回家》播放给学生听,询问学生,如果在汽车站或火车站听到这首乐曲,是否会有回家的冲动,是否能够在乐曲中感受到家的味道。随后再将这首乐曲的相关背景和知识告诉学生,这种提问的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古典音乐的兴趣,促使他们对古典音乐逐渐产生喜爱之情,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到古典音乐教学中去,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

(三)将学生创新音乐的热情激发出来。学生有兴趣学习,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才会更加顺利。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激发出来。[6]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主体的学习地位进行尊重,在此基础上促进他们将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深入地体验和理解教师提供的音乐素材,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实现创新,对其视野进行有效拓展,从而将其参与音乐教学的热情激发出来。

(四)对传统音乐教学方式进行改进。若想在大学音乐教学中结合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不仅需要有机结合两种音乐的教学内容,还需要创新、改进教学形式。若想对传统的“学生听讲、教师讲授”的教学模式进行转变,就需要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去,将音乐相关的资料以及素材通过多媒体进行呈现,使得学生结合唱和听。除此之外,这种教学方式还能够使学生与教师间的交流得到加强,让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加丰富,进而对教学效果和质量进行有效提升。

四、结语

本文围绕着基于大学生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的结合进行了探讨,首先介绍了古典与流行的关系,随后分析了古典与流行结合的意义,最后提出了结合方法,有效地将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在大学音乐教学中结合起来,进而对学生的音乐知识系统进行拓展,对学生的音乐素养进行提升。[7]

参考文献:

[1]饶丽.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的结合路径探讨[J].现代装饰(理论),2015,(10):279.

[2]杜鹏宇.流行音乐在高校教学中的新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4):233-234.

[3]毕宇虹.现代流行音乐中的古典浪漫元素――以周杰伦的音乐为例[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2,(2):55-56.

[4]邵莹.浅析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民歌与流行音乐的互动关系[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2,(3):124-125.

[5]彭建辉,杨士春,王普江,施涛.中国流行音乐高等教育探究――以四川音乐学院流行音乐学院为例[J].音乐探索,2012,(4):116-120.

篇2

关键词:流行音乐;民族与古典音乐;课堂;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072-02

在“流行音乐进课堂”这个讨论了多年的话题尘埃落定之后,“让古典、民族音乐进课堂”这个教育部十年前就发出的呼吁近期又重被部分教育专家提起。这两种观点貌似冲突,其实并不矛盾,两者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不应对立起来。我们要做的,是取长补短,让两者在音乐课堂中并驾齐驱。那么,怎么样才能更好地让古典、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互相融合,使音乐课堂更有吸引力?下面就这个问题略谈浅见。

一、古典、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在学生中的现状

曾有一个音乐教育研究课题组,在一所初中学生中做了关于“你喜欢的音乐体裁”的调查,其中喜欢古典音乐的占调查人数的9.3%;喜欢民族音乐的占48%,喜欢流行音乐的占100%。这项统计,虽不一定非常精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其他学校也存在这种情况,而且,农村中学喜欢古典音乐的人数比例还会更低!还有调查表明:现在大约有80%的中学生能唱10首以上的流行歌曲,而大多数学生对于音乐课上所教的歌曲能流畅地演唱的则寥寥无几。面对如此现状,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如何让学生有选择地吸收流行音乐,与此同时快乐地接受古典、民族音乐熏陶,让其与优秀的流行音乐在音乐课堂中齐头并进?从个人多年中学音乐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以下几点体会。

二、解决的策略与途径

1.老师自身首先要更新观念。有部分音乐老师,不能与时俱进,老在过去自己所学的领域中自我陶醉,拒绝接受现代的东西,鄙视流行音乐,认为流行音乐肤浅、俗气;不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个人好恶来确定课堂教学的内容,自己喜欢美声,就想让学生也喜欢帕瓦罗蒂、道格拉斯;自己喜欢笛子,就不厌其烦地让学生听《梁祝》、《沉思曲》。这无形中拉开了师生间的距离,不利于教学。我们应该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昙花一现的“高雅”音乐,而流行音乐中也有优秀之作。因此,老师要胸襟开阔、雅俗共赏,这样才能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

2.培养学生对流行音乐的鉴别能力。青少年学生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对流行歌曲的偏爱,但同时,他们还没有具备完善的鉴别优劣的能力,难免会受到负面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通过对部分流行歌曲进行举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在铺天盖地扑面而来的流行歌曲中,不乏优秀作品,但部分的流行歌曲,在艺术性上是比较单薄的,缺少营养价值,只能成为过眼烟云;更有些歌词直白的流行爱情歌曲,不适合中学生年龄特点,如果不分优劣全盘吸收,不仅起不到音乐陶冶性情的作用,反而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消极影响。

篇3

关键词:电子小提琴;古典音乐;流行音乐;关系

一、电子小提琴与爵士乐

爵士乐源于非洲黑人传统民谣,黑人的劳动号子、农田民歌,赞美诗和圣歌都是黑人音乐中的特有元素。19世纪末,黑人古典音乐―爵士乐在美国逐渐形成,这种音乐具有丰富的切分节奏、复杂的三连音、特殊位置的重音和自由的即兴,音乐的表达直抒情意,音乐效果奇妙而浪漫,被誉为流行音乐之王。20世纪30年代,拥有20-30人大乐队的摇摆爵士乐开始盛行,摇摆乐的乐队一般由萨克斯,铜管和打击乐器几个部分组成,30年代又被称为爵士乐历史上的大乐队时期。1932年,欧洲首家爵士俱乐部――法国激情俱乐部创建于巴黎,1934年俱乐部组建了五重奏乐队,乐队中的吉它、小提琴的新颖组合使爵士乐炫发出异彩,史蒂芬•格莱柏利和爵士乐小提琴也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40年代初,比波普爵士乐小乐队开始走上全盛时期。1959年自由爵士乐的先驱奥内特.科尔曼将电子音乐引进了爵士乐。60年代,爵士乐小提琴先驱金•鲁史庞蒂开始了与史蒂芬•格莱柏利的合作,录制了著名的前卫音乐《kingkong》。70年代,爵士乐的分支之一融合爵士乐兴起,它在爵士乐的基础上融合了摇滚乐、世界音乐、流行音乐的元素,从乐队上打破了传统爵士乐队一直以原声乐器为主体的原则,它大量使用电声乐器和电子乐器,使爵士乐更具现代气息①。

今天的爵士乐乐师们在许多扬声器的包围中演奏,声音通过拾振,经过圆形剧场地板的固定装置加以放大。电子钢琴、电子合成器、电吉它、电贝司、加扩声器的乐器、异国情调的打击乐器、非洲和印度乐器,包括人声都成为爵士乐中常见声音,半电乐器包括电子小提琴已成为爵士家族旋律组的一个成员,为爵士乐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二、电子小提琴与摇滚乐

摇滚乐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通俗音乐,歌声粗旷、节奏强烈的摇滚是由美国黑人音乐――爵士乐派生而来,一些乡村歌手在演唱中汲取了黑人音乐等因素而逐渐形成。早期的摇滚乐多用吉它、钢琴、鼓、萨克斯管等乐器伴奏,音调奋亢喧闹,乐句简单而不断重复,节奏富有强烈的动力感。②

20世纪60年代,电吉它在美国的摇滚乐队和世界上其它国家的通俗音乐乐队中应用,并逐渐形成电声乐队,60年代后期由于电子装置的加入,使具有强烈打击节奏与巨大音量的“硬摇滚”延伸为“重金属摇滚”,重金属摇滚不受任何清规戒律的束缚,为追求剧烈刺激的效果,采用了电子合成器,音响强烈火爆,键盘乐器、女声部及电子弦乐组作为色彩旋律显得格外突出。作为电子乐队的扩增乐器和旋律乐器,电子小提琴在摇滚乐队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电子小提琴与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有时是那么径谓分明,有时又是那么水融,在当今商业化的社会中,古典音乐流行化、流化音乐运用古典音乐元素已成为普遍现象。小提琴作为古典音乐的传统乐器,电子小提琴作为流行音乐的产物,两者既是同根生,又相互涉足着不同的领域,它们向我们展示了古典与流行音乐的相互渗透。

(一)60年代古典音乐元素在摇滚乐中的出现。

1959年,在美国写出《监狱摇滚(jailhouse rock)》,《说说聊聊(yakety yak)》等无数畅销金曲的莱伯和斯托勒,制作了一曲《我的宝贝来了(there goes my baby)》,乐曲别使用了五把小提琴和一把大提琴,这是摇滚唱片史上第一次使用管弦乐伴奏。斯托勒认为,“这就象一种有趣的异花授粉,这样的声音就像鲍罗廷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音乐,而不是疯克、希鲁斯音乐,因而更象一部“作品” 。最终这首歌登上了美国的金曲排行榜。从此以后,唱片业的作曲家在早期的唱片录音时开始了大量运用古典音乐的旋律。”

(二)70年代古典音乐与摇滚乐的融合。

(1)管弦乐团与摇滚:1970年,“移动(the move)”乐队演变成“电光管弦乐团(ELO)” ,在音乐中加入了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双簧管和法国喇叭,他们把ChudkBerry 的那首《超越贝多芬(RollOverBeethoven)》前面加进了大量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内容,使这首乐曲显得颇为奇异。1971年由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学生组成的一支四重奏组“Gtryphon”乐队选择了一种中世纪音乐与进步摇滚乐的融合音乐,他们最终以合法的形式篡改了诸如阿尔比诺尼•已赫,科普兰、穆索尔斯和西贝柳斯的作品。

(2)摇滚歌剧:70年代初,一些鲜为人知的摇滚歌剧在英国已冲破人们头脑中的所建立的城垛。如“奇想”(The kinks)乐团创作的歌剧《阿瑟(Authur)》,“妙事(ThePretty Things)”乐团创作的歌剧《过度悲伤 (SF sorrow) 》等,他们所展开的戏剧故事成了每首歌曲之间的中介物。1975年,一首与真正歌剧复杂性相婢美的歌剧才真正问世,“Queen”乐队创作了摇滚歌剧― 《波希米亚狂想风》,歌剧中洋溢着普契尼、罗西尼以及其它一些主要在意大利餐馆中度过一生的音乐家的音乐气息,这个摇滚歌剧在英国的流行音乐排行榜上占据了9周的冠军,受到了如潮的好评。

(三)80年代以来融合音乐的爆发。

80年代,事实上是融合音乐的爆发,古典音乐与各种音乐(甚至说唱乐)联姻,连帕瓦罗蒂、尼格尔•旨尼迪(Nigel kennedy)也加入到这个队伍,摇滚古典融合风格的音乐唱片占据市场很大份额。如尼格尔•肯尼迪出版了一张用小提琴演奏Jimi Hendrix作品的专辑,“新型乐队”(New Model Aimy)乐队的Ed Alleynl-Johnson用他那把紫色电子小提琴录制了一张《紫色电子小提琴协奏曲》,他们的试验和努力让人吃惊,此时的音乐已经体现了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全面融合。

90年代出现了英国最优秀的当代音乐诠释者之一 ――“破冰组合”,组合由12人组成,乐器包括排箫、萨克斯、电子小提琴和大提琴、吉它、打击乐器和键盘,“破冰者”凭着自己与众不同的乐器组合代表了电声音乐制作中的一个独特声音。

新世纪以来,将世界音乐与小提琴演奏结合也是电子小提琴音乐中的一个重要元素,通常指电子小提琴融合了发展中国家或落后地区的传统音乐,例如非洲、南美洲或拉丁美洲地区的音乐,如法国小提琴家Cathe Llra 制作的《Aral天悬地舞》便是属于世界音乐风格的小提琴专辑,音乐把地方风情、部落呤唱、女子合唱,小提琴音乐几种音乐元素融为一体,为我们展示了世界音乐的魅力。

与此同时,电子音乐民俗化也在中国表现得淋漓尽致,如上海交响乐团的电声提琴“青春四重奏”抛开模仿之路,致力于中国特色,用民族曲目传达着中国神韵,他们演奏的代表作有《梁祝》、《茉莉花》及一些民歌作品;中国“焰火组合”将电声提琴音乐定位于民族风情,他们已经制作出了《照耀》、《丹东圆舞曲》、《草原》等作品。他们的努力都集中体现了电子音乐民俗化的特点。

电子小提琴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门电声乐器的艺术,从它的身上更多看到的是一种全新的音乐理念、全新的艺术享受,不管是流行音乐还是传统音乐,只要音乐家有恒定的艺术理念支撑创作和发展,演奏家能用全身心与乐器及观众交流,③那么这种音乐无疑就具有崇高的灵魂和价值,它就值得我们去积极的探索和研究。相信在世界音乐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电子小提琴舞台艺术一定会在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滋养中焕发异彩。

参考文献:

【1】弗兰克.狄罗,《爵士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3月第一版

【2】弗兰克.狄罗,《爵士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3月第一版

篇4

【关键词】古典音乐;通俗音乐;音乐文化;受众群体

音乐文化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进化、成熟而逐渐发展、丰富、复杂起来,多年来,音乐界一直存在着对“古典音乐”与“通俗音乐”之间审美价值大小的议论。《是谁杀了严肃音乐》一书的出版,则又一次引起了大家关于严肃音乐当前面临市场危机这一问题的关注。许多音乐学者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和评论,贬多褒少。占典音乐遭遇冷脸,取而代之通俗音乐充斥市场。许多人认为这是音乐审美的退化现象,是商业化效应产生的不良市场导向。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是历史浏流演变的必然趋势,是音乐形式上去繁存简的一种选择。然而,大量推崇“通俗音乐”的言论往住并不是建立在冷静与坚实的理性分析基础上的。只看到人众审美转变中的片面影响是不够的,我们应该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来审视这一现象,从原理上阐明审美价值的判断依据、分析得到大众普遍认同的价值判断倾向,不应简单地灌以孰好孰坏。

一、对古典音乐概念的梳理

“古典音乐”的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与“通俗音乐”(即“流行音乐”与“轻音乐”的统称)相区分被提出来的。Classical一词在英文中有“古典的、正统派的、古典文学的”之意。一般所说的古典音乐,即是特指西洋古典音乐,它是一种音乐类别的名称。对于其时代范围的界定一直有着若干不同的说法。狭义的解释是,把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20年代,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 的作品特指为“Classical Music” 。广义的解释则是,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直到后来的巴洛克时期、维也纳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民族乐派、印象主义直至19世纪术20世纪初出现的现代乐派,甚至包括所有的非纯粹娱乐性质的现代专业音乐,统称为 “Classical Music” 。古典音乐另外常用的解释是指那些从巴洛克时期(]600一]750)开始一直到20世纪早期,在欧洲文化传统背景下创作的音乐。它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族音乐。很多古典音乐来自早期为宗教仪式庆典而写的音乐。

然而在日常语义的理解中,这个概念的所指,却与使用者的实际所指有差异。作为与“通俗音乐”相对的音乐类别的概念,通常也有人用“严肃音乐” 、“古典音乐” 、“经典音乐”来称呼它。但是“高雅” 、“严肃”、“古典” 、“经典,这四个概念中的每个概念都不能涵盖人们实际上所指的这个音乐类别的全部作品。因为,在这个音乐类别中,既有“高雅”概念本身所不能包含的粗野、阴郁、邪恶、凶险、刺激、恐怖、滑稽、可笑……也有“严肃”二字本身所没有传达出来的轻松、明快、温柔、甜蜜、清新、秀丽……还包括“古典” 、“经典”二词所限定的时问范围之外的优秀的现代与当代音乐作品。但是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还是用加了引号的“古典音乐”一词来称谓我们实际所指的音乐类别。

古典音乐创作本身在结构上力求平衡,在形式上力求严谨完整,旋律上力求优美,思想内涵意图表现得丰富而深邃。演奏过程也很有讲究,演出中,乐团成员西装革领,行为端庄。音乐厅格调高贵典雅,气氛肃穆。同样,听众也是行为得体,很少在场中喧哗吵闹,而是充分尊重演出者,安静悉心聆听。正因如此,古典音乐又被人们称为“严肃音乐”或“高雅音乐”。

现在的所指古典音乐包括各种传统经典音乐和一切专业作曲家用传统或现代作曲手法所创作的音乐,外延更加广阔。它的传承是以学院式的严格训练来实现的,严肃音乐家总是力图在作品中最充分地展示个性,诠释深刻的命题,追求音乐技巧的创新和完美。因此,严肃音乐作为一种 “精英文化” ,它的创作者、演奏者、欣赏者 (特别是前二者) 都必须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音乐专业修养,听众要想充分地、深入地领受其意,也要求具备读懂复杂音乐语汇的能力,常常也需要一定的音乐美育熏陶。因此,从这层意义上来讲,称这种音乐为“学院音乐”更为合理。

古典音乐在大多数人心中的印象就是“严肃深奥”。与大多数通俗音乐相比,从某种角度来看,“学院音“的确显得难以亲近、晦涩难懂。这些特点也生就了其“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地位。

二.对通俗音乐概念的界定

人类社会的音乐艺术是丰富多彩的,音乐生活可以追溯到远古。“通俗音乐”的创作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尤其以爱情歌曲居多,当然也不乏描写亲情、友情、思乡之情以及理想、伦理、道德的种种内容。作为一个专有名词,“通俗音乐”据称最早出现在十九世纪欧洲的报刊上。二战以后,通俗音乐以它独特的手法和较自由的风格风靡世界各地。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以及大陆同港、澳、台之间的往来深入,电声乐器的出现和现代先进的电视、网络传媒更使通俗音乐以其独具特色的风格远航,走入千家万户。从形态结构上看:它往往形态较为简单,音高使用不多,且多在人类最容易听的音区范围内:音乐的发展变化较少,没有很多的转调,特别是缺少频繁快速的离调;节奏相对单纯,大量的作品存在着循环重复的机械性节奏型:力度变化不很复杂,力度的幅度小,较少极端力度的对比变化:音响结构的层次少,未经训练的一般听者,也能够很清晰地分辫出来旋律与伴奏的层次。现在,我们已很难将通俗音乐从其他音乐中分割出去,它与其他音乐之间互相渗透、融合,组合成一个五彩纷呈的音乐世界,没有一个固定的范式。故此,用“大众的音乐”可以概括和形容当前的通俗音乐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

通俗音乐中很大一部分由通俗歌曲构成,结构大多比较短小精练,许多作品富于即兴性,在旋律上力求易记易唱,音域不宽,内容贴近生活,因此传唱很快。通俗音乐的演出,十分强调群众性,常常带有演员和观众之间的互动,与学院音乐比起来没有那么拘束,听众很容易参与进来。在其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和现代化的电子科技手段相结合。在很多大型演出中,灯光、美术、服装、舞蹈、音响、建筑、特技等的综合运用,往往使得演出既具有听觉上的感染,也具有其他感官上的震撼效果,演出形式也可谓是花样繁多、层出不穷。

三.受众群体音乐文化的价值取向

受众群体既是接受音乐的人民大众,大众音乐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复杂的社会

心理问题。由于人的审美能力总是从头培养的,因此,从个体审美能力发展进程的分布来看,总是能力越高,人群越小,相应的,从总体上看,越是复杂的艺术作品其受众群体也就越小。

通俗音乐在中国的流行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结束后,长期被束缚了的音乐方面的创造力,同其他文化一样,终于解放了出来,原来封闭已久的大门,向I廿界敞开,而音乐创作更像是一块吸收营养的海绵,在中国的大地上急速膨胀开来。涌进的不仅有来自欧美的占典音乐,更有欧美流行音乐,在这样的影响下,产生了一大批新兴的通俗音乐势力,涌现出了数不胜数的最能代表人们心声、贴近群众生活的流行音乐作品,并且不断有爱好者加入其中,乐此不疲。

现代人工作、生活压力较大,努力寻求一种解脱和发泄便融入了音乐创作者真实的情感元素,构成了适合群众口味的音乐新领域。这样的音乐往往具备听觉的感官美的特征,对听众的听觉耐受性与注意力的专注程度要求很低。由于不要求听者有较高的听知觉把握能力,因此它容易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特别是听觉经验不是很多的人。由于听觉经验与年龄有很大关系,这就是为什么年轻人更多地喜欢这样的音乐:反之,这个群体也就拄往不喜欢对他们的听觉来说“古典音乐”中比较复杂的作品。

通俗音乐的创作和演出从一开始就是带有商业性质的,往往以市场趋势为导向,以大众的欣赏喜好为风向航标,打破了原来古典音乐听众局限于狭小范围的情况。可见,通俗音乐的发展是以特定的社会状况和社会中多数民众的普遍心理状态为背景的,也是作为人们表达生活中细微的或者敏感的情绪变化的一种手段生存下来,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因此,通俗音乐在音乐中的地位是历史、社会、人类赋予的,是顺应时展潮流的。所以,我们没有理由敌视视它的存在,反之,我们应该庆幸音乐在发展到完美得无以复加的古典主义音乐之后,还有这么多形式多样手段多元的道路可供选择。

四.古典音乐与通俗音乐的契合

不论古典严肃音乐还是通俗流行音乐,二者都源于生活,都是时代和生活的产儿,没有可以脱离社会背景而孤立出现的音乐作品。两种音乐形式,无所谓高低贵贱之分,二者之间无不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古典音乐可能反映一些所谓的重大历史题材,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民间大众生活的反映,如施特劳斯的圆舞曲系列。通俗音乐中也不乏大量反映历史事件时代精神的严肃内容。如歌颂党和国家的歌曲《春天的故事》、迎的《七子之歌》等。古典音乐在巴洛克时期运用通奏低音的演奏形式,在旋律下方标记数字,演奏者可以根据喜好以及和声要求即兴演奏,这样便形式多种多样。到了后来,音符以固定的形式记录下来,于是演奏也按照乐谱固定进行。即便是这样,古典音乐中但还是有许多供演奏演唱者炫耀技术、自主发挥的华彩乐段部分。与现在的很多通俗音乐中演奏过演唱者的自由发挥很相似。

随着时间的推移,音乐家也在不断适应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音乐家不会单纯只站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进行创作,而将不懈地作大胆创新的尝试。听众也不断跳出孤自欣赏的小范围,音乐生活还将愈来愈包罗万象。通俗不等于不严肃,严肃也不代表不通俗,二者之间的界线是可以被打破的。从内在功能上来看,音乐本身就是为了使人得到美的享受,陶冶情操,放松神经。人们可以在熟悉而亲近的通俗音乐氛围中,去体会高雅艺术的美丽,去触摸高雅艺术的魅力,也可以在超越传统的流行音乐中去感受古典音乐带来的传奇魔力。音乐形式可以在特定的氛围和情感诉求形成。听众在感叹于多元音乐之荚中得到到心灵的升华。

有人认为严肃音乐和通俗音乐不在一个层次上,难以相提并论,甚至认为二者互不相容、互相排斥。这些观点是欠为妥当的,把严肃音乐视为阳春白雪,而把通俗音乐视为下里巴人是片面武断的看法。诚然,不管是在理解严肃音乐,还是在理解通俗音乐的时候,都要力求从音乐中体现感情,力求发现音乐中所蕴涵的作曲家的真实感受。从这一点来看,虽然有着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但通俗音乐和严肃音乐还是有着基本的相同点的。现在许多流行音乐演出也主题鲜明,内容深刻,气魄宏大,将演唱、舞蹈和特技完美地组合在一起,与古典音乐剧的锵调如出一辙,谁能说其中没有受到严肃音乐的影响,融入了古典音乐元素呢?在现代的社会背景这个新的媒介指引下,产生了一批将民歌风、古典风、流行风完美结合的优秀作品,也使大家看到了鱼与熊掌可兼得也!

【参考文献】

[1]王次荨都壑德鄣囊衾旨匝探讨》.《音乐研究》,1986,2。

[2]曾遂今《大众音乐价值考析》,《中国音乐学》,1993,3。

[3]罗小平《音乐价值三议》,《中国音乐学》,1997,2。

[4]金兆钧:《1994――中国流行音乐的局势和忧患》,《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4年4期。

作者简介:

篇5

1、恰当的导言运用在恰当的情境

欣赏的目的在于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 通过简单的合唱四声部训练,使学生体会和声效果,培养学生合唱的兴趣,学会如何欣赏合唱作品。对于欣赏课这种形式必须在导入的环节引起学生的兴趣,《大漠之夜》曾荣获“金钟奖”声乐作品金奖第一名,是近年我国合唱艺术创作取得高度成功的一首作品。这首合唱作品在全国各专业、非专业合唱团都是经常被演绎的作品。以讲授的方式介绍这部作品时学生并不是很感兴趣,所以再好的作品也要从兴趣入手。首先应该让他们了解这部作品的价值,用他们熟知的比赛引到这个作品获得的“金钟奖”上来,我意识到学生对一些反映时代特色的比赛还是非常感兴趣的,所以教学中应该抓住并根据学生这种特点来引起学生的重视。当学生看到老师也很关注他们看好的比赛时,会对教师产生一种亲近感,愿意听老师讲也愿意与老师多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明确观点:选秀比赛适应了这个时代潮流,因为这个时代的音乐体现出了快速多变性,这种特点造就了很多类型的音乐形式和风格。比如超级女生、我型我秀、星光大道等等。但是有些比赛是没有积极意义的,而且也没有体现出公平公正,有些歌手是完全被炒作和包装出来的,而真正优秀的歌手和作品并没有发挥的空间。所以比赛也是有级别的,例如奥斯卡,它代表了电影界最高奖项。那么在音乐界,“金钟奖”也代表了最高的专业水准,不是随便一个人通过炒作就可以获奖的,《大漠之夜》是金钟奖金奖的第一名。通过这些知识的渗透学生就不会对作品排斥,有了真正的了解才能真正体会到音乐作品的价值。对于那些热爱流行歌曲的学生来说,教师必须让他们知道流行歌曲并不是完全不健康无意义,但是要有选择的听,很多学生把流行歌曲仅仅局限为爱情歌曲,这就是片面的,说明学生对流行音乐理解太少。好的作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可以经久不衰。有很多通俗歌曲象《弯弯的月亮》《绿叶对根的情意》,至今还在流传,这足以证明它的艺术价值。让学生对流行音乐的认识更加全面,他们也会把喜欢的流行音乐跟老师交流。

2、歌唱方法训练加深对歌曲演唱技巧和形式的理解

现代学生受到了流行音乐的影响,在演唱方法和形式上急于模仿演唱者,但并不能真正领会到演唱方法的科学性,这已经成为音乐教师急待解决的问题。在《绚丽的世界音乐》歌唱篇中做了一些尝试,课前播放俄罗斯著名歌手Vitas的歌唱录像,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分析歌手的演唱有没有方法,高音的演唱有没有技巧?通过录像和问题引起学生兴趣并导入世界音乐歌唱篇这一章节的教学。在欣赏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歌手的演唱有方法和技巧,同时话筒的使用上也有变化。通过欣赏与提问这个环节更容易进入到正常的教学内容上,并让学生了解通俗歌曲的演唱也是有方法的。任何一种唱法的歌手演唱时都会采用科学的演唱方法,并通过口形的变化和气息的支持形成不同音色,在不同的音区也运用了不同的处理方法。通过歌唱方法训练之后再了解多姿多彩的世界各地民歌,使学生对世界声乐作品的多样风格产生兴趣,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审美能力,为将来能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打下基础。

3、恰当运用流行音乐引导学生感受经典音乐作品

篇6

1恰当的导言运用在恰当的情境

欣赏的目的在于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 通过简单的合唱四声部训练,使学生体会和声效果,培养学生合唱的兴趣,学会如何欣赏合唱作品。对于欣赏课这种形式必须在导入的环节引起学生的兴趣,《大漠之夜》曾荣获“金钟奖”声乐作品金奖第一名,是近年我国合唱艺术创作取得高度成功的一首作品。这首合唱作品在全国各专业,非专业合唱团都是经常被演绎的作品。以讲授的方式介绍这部作品时学生并不是很感兴趣,所以再好的作品也要从兴趣入手。首先应该让他们了解这部作品的价值,用他们熟知的比赛引到这个作品获得的“金钟奖”上来,我意识到学生对一些反映时代特色的比赛还是非常感兴趣的,所以教学中应该抓住并根据学生这种特点来引起学生的重视。当学生看到老师也很关注他们看好的比赛时,会对教师产生一种亲近感,愿意听老师讲也愿意与老师多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明确观点:选秀比赛适应了这个时代潮流,因为这个时代的音乐体现出了快速多变性,这种特点造就了很多类型的音乐形式和风格。比如超级女生,我型我秀,星光大道等等。但是有些比赛是没有积极意义的,而且也没有体现出公平公正,有些歌手是完全被炒作和包装出来的,而真正优秀的歌手和作品并没有发挥的空间。所以比赛也是有级别的,例如奥斯卡,它代表了电影界最高奖项。那么在音乐界,“金钟奖”也代表了最高的专业水准,不是随便一个人通过炒作就可以获奖的,《大漠之夜》是金钟奖金奖的第一名。通过这些知识的渗透学生就不会对作品排斥,有了真正的了解才能真正体会到音乐作品的价值。对于那些热爱流行歌曲的学生来说,教师必须让他们知道流行歌曲并不是完全不健康无意义,但是要有选择的听,很多学生把流行歌曲仅仅局限为爱情歌曲,这就是片面的,说明学生对流行音乐理解太少。好的作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可以经久不衰。有很多通俗歌曲象《弯弯的月亮》《绿叶对根的情意》,至今还在流传,这足以证明它的艺术价值。让学生对流行音乐的认识更加全面,他们也会把喜欢的流行音乐跟老师交流。

2歌唱方法训练加深对歌曲演唱技巧和形式的理解

现代学生受到了流行音乐的影响,在演唱方法和形式上急于模仿演唱者,但并不能真正领会到演唱方法的科学性,这已经成为音乐教师急待解决的问题。在《绚丽的世界音乐》歌唱篇中做了一些尝试,课前播放俄罗斯著名歌手Vitas的歌唱录像,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分析歌手的演唱有没有方法,高音的演唱有没有技巧?通过录像和问题引起学生兴趣并导入世界音乐歌唱篇这一章节的教学。在欣赏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歌手的演唱有方法和技巧,同时话筒的使用上也有变化。通过欣赏与提问这个环节更容易进入到正常的教学内容上,并让学生了解通俗歌曲的演唱也是有方法的。任何一种唱法的歌手演唱时都会采用科学的演唱方法,并通过口形的变化和气息的支持形成不同音色,在不同的音区也运用了不同的处理方法。喜欢唱歌的学生是大多数,很多学校每年也有歌唱比赛,例如,艺术节系列活动之一“班班唱”活动,要求每个班必须参加。其实要求每个班都唱到专业水平是不可能的,但是通过这种合唱活动能够调动学生歌唱的积极性,有助于身心健康。但是和谐的声音最终还是需要科学的方法。所以通过一系列的引导,先让学生对歌唱方法产生兴趣,而不是局限于对通俗歌曲的模仿。学生平时唱歌时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中低音区模仿歌手很像,但到高音区就变成了声嘶力竭的喊唱,喊出的声音自己都觉得很难听,长时间这样去唱歌是对声带的极大伤害。我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每个人的声音都是独一无二的,要学会一些简单的常识来保护好自己的声带,这样激励性语言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发声原理和演唱方法的讲解历来是很枯燥的,但是利用当今时代特点并抓住学生特点来引导学生,让他们了解保护声带的重要性和掌握正确歌唱方法的必要性,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有了这些内容做基础,之后的声乐训练就变得容易起来,演唱方法也更容易得到改善和提高。运用科学的声乐训练方法使学生增强声带保护意识,不再毫无顾忌的演唱流行歌曲,对于变声期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通过歌唱方法训练之后再了解多姿多彩的世界各地民歌,使学生对世界声乐作品的多样风格产生兴趣,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审美能力,为将来能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打下基础。

3恰当运用流行音乐引导学生感受经典音乐作品

现代很多流行音乐其实都加进了民族或古典的元素,有的是民歌,有的是民族乐器,还有的是古典音乐的主题改编。在《多彩的华夏之音》民歌篇中,借助一些影视经典音乐来辅助教学,可以很好地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欣赏民歌作品可以利用《天下无贼》片尾曲来分析“起承转合”曲式结构,欣赏莫扎特的古典作品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歌手《不想长大》一歌入手,以莫扎特为主线,有效地缩小学生与古典音乐间的距离,从而使他们亲近并喜欢古典音乐,对莫扎特有一定的印象。流行音乐的运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认识到经典音乐是很多流行音乐的源泉,从而在今后能够主动关注经典音乐作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质和音乐修养,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篇7

【关键词】流行钢琴;文化特征;理查德·克莱德曼

偶然的一次午餐后,听到邓丽君歌曲的钢琴改编曲,那优美的旋律,迷人的音响效果令人陶醉,为什么流行钢琴音乐会这么引人入胜呢?我反复思考,发现了流行钢琴音乐特点:其优美的歌唱性旋律,协和的古典和声和清晰明快的钢琴织体,是流行钢琴音乐的魅力所在。

一、流行钢琴音乐的概念

流行器乐曲与流行歌曲是构成今日我们所称的“流行音乐”的两大组成部分,对于流行器乐曲中的钢琴音乐,无论是从概念、内容乃至比较统一的称谓都还没有完全一致的结论。笔者认为,流行钢琴音乐是指:含有现代流行元素或民族元素的钢琴音乐表现形式。

所谓“流行”,在曾遂今著的《音乐社会学》中提到,流行是指社会上的一部分人在一定的时期内,由于受某种特定心理需求而追求某种特定的音乐行为方式,致使这种唱、奏、听某一种曲目或运用某一风格的行为方式及其对象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扩展蔓延,并形成不同程度的社会风靡与社会群体性狂热。所谓现代元素或民族元素,指在钢琴音乐的表现形式上加入了电吉他、键盘(合成器或电子琴)、电倍司、架子鼓、二胡、琵琶等元素,在演奏技巧和乐曲结构处理等方面具有鲜明的通俗性(民族性)和现代特征,乐曲旋律优美。

王小元《关于在高等师范院校钢琴集体课中引入流行钢琴音乐的几点思考》中,提到了流行钢琴音乐,他也没有直接给出流行钢琴音乐的定义,而是通过流行就是通俗,以及《汉语大词典》关于通俗文学的解释,“专供文化水平较低的成年人阅读的图书报刊,”进而认为通俗音乐“就该是文化水平较低的人听的音乐了”学生据此理解王老师文中的流行钢琴音乐是指,文化水平较低的人听的音乐了。但,不敢苟同。主要理由是:流行或通俗的不是文化水平低的人的专供。

二、流行钢琴音乐的内容与形式

(一)内容

顾名思义,通过钢琴演奏而得以流行的音乐都是流行钢琴音乐。如理查德·克莱德曼和马克西姆演奏的流行钢琴曲、由影视音乐改编的流行钢琴曲、由爵士乐改编的流行钢琴曲、流行歌曲的钢琴伴奏等。

(二)形式

流行钢琴音乐在表现形式上大体可分为四类:

(1)钢琴独奏的形式。在钢琴独奏中利用一些钢琴演奏技巧来达到表现民族乐器的效果,从而在这一民族地区得以流行的乐曲。如在钢琴上加入装饰音的手法来模仿中国弦乐器的刮奏或拨奏;采用反复性和弦来模仿非洲打击乐的演奏等。

(2)钢琴协奏的形式。主要是与民族乐器的协奏,体现出的民族特征而得以流行。如1995年,中国音乐学院民乐系的12个女学生用12把二胡与克莱德曼合奏《我的祖国》,开创了二胡和钢琴合奏的先河。

(3)为流行歌曲伴奏的形式。如邓丽君的流行音乐改编曲。

(4)与现代流行乐器的结合。如加入打击乐器、电子鼓、电子琴的古典钢琴曲或现代创作的用现代乐器配乐的钢琴曲等。

(三)典型代表

流行钢琴音乐的典型代表当推理查德·克莱德曼和马克西姆。

理查德·克莱德曼——本名菲利浦·罗贝路易·帕杰斯。出生在法国巴黎的一个小镇。他5岁开始学习钢琴,并创作了其人生第一首钢琴曲——《菲菲圆舞曲》,6岁,克莱德曼的技巧已经非常纯熟,12岁考入巴黎国立音乐学院学习。16岁开始演奏并作曲。1976年至2004年间,他在60个国家举办了2000余场音乐会和电视晚会,录制了约900首钢琴曲。

马克西姆——1975年生于克罗地亚的希贝尼克。9岁开始学习钢琴。12岁,就能够和交响乐团合作演奏海顿的《C大调钢琴奏鸣曲》。1999年,马克西姆在布达佩斯赢得了鲁宾斯坦钢琴大赛最高荣誉。2000年,马克西姆定居巴黎,师从伊戈尔·拉兹克。2001年,马克西姆获得巴黎庞拓斯钢琴大赛第一名。2003年,发行专辑《钢琴玩家》。2004~2006年,先后发行了6张专辑并大获成功。

相对于理查德·克莱德曼来说,马克西姆是流行钢琴界的后起之秀,虽然他的音乐没有像克莱德曼的那样影响巨大,曾经喜欢克莱德曼音乐的人们也许已经接受不了马克西姆更为现代的流行钢琴曲风格,但是,马克西姆却吸引了众多的上世纪70、80年代后出生的一大批年轻人开始关注他们眼中的“严肃音乐”,引领了另外一场更为强大的流行钢琴音乐风暴。

三、流行钢琴音乐的文化特征

流行钢琴曲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而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文化现象,是大众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音乐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流行钢琴音乐具有大众音乐所具有的一般文化特征,也具有明显的个性文化特征:

(一)雅俗共赏

在中国,1978年的改革开放政策为国家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在此后的十多年里,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质量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和改善。与此同时,以西方文化为主体的世界多元文化的输入,对中国自身的文化建设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使人们再次获得了展望世界、博采众长的机会,同时也促成了群众文艺和艺术教育的蓬勃兴起。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对流行钢琴曲的接受和普及。

随着克莱德曼的钢琴音乐在中国的迅速传播,那种简洁、优雅的曲调让当时的中国人找到了一种既浪漫又不露骨的美。从音乐成就上看,克莱德曼并不是一个世界顶级的钢琴家,一些内行人士甚至经常嘲笑贬低他的音乐,然而在中国,正是克莱德曼并不“纯正”的钢琴曲赢得了最广泛的受众:从白领到民工、从5岁到50岁都为他的乐曲所陶醉。马路边、酒店大堂里,到处可以听到他弹出的悠扬悦耳的琴声。在中国,不知有多少人的心灵被《秋日的私语》融化过,被《致爱丽丝》蒸发过,被《命运》震撼过。

(二)普及推广

随着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音乐在中国的迅速传播,“孩子从小要有一技之长”的培养观念也在广大教师和家长中积极酝酿。克莱德曼把古典钢琴曲演绎的简单、浪漫,好像音乐直接在与听者沟通。中国的很多小朋友便是在这种简单而又华美的曲调中充满了对音乐、对钢琴的幻想,一场前所未有的钢琴学习热潮在中国的各个城市迅速展开。到了上世纪90年代,克莱德曼的钢琴曲为一大批中国的琴童做了“启蒙老师”。他把一些古典名曲演绎的轻松、华丽,使很多深奥难懂的钢琴曲一下子变得随和、亲切。许多孩子就是在这样的感召下,迷上了钢琴,开始了他们的钢琴学习之旅。

很多人听不懂古典钢琴音乐,但是,一些流行歌曲改编的钢琴曲曲目形式多样(有独奏、重奏、四手联弹等)、曲调优美清新,极易被大家接受。这则使他们通过一种他们熟悉的曲调对钢琴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利于流行钢琴音乐的推广和发展。

(三)民族互融

最初的流行钢琴音乐走进中国时,是具有典型西方音乐特点的,并且人们在接受的时候,并不排斥这种流行元素与古典音乐的融合,反而相当欢迎。但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在欣赏流行钢琴作品时,依旧是以民族传统审美精神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接受这种流行与古典结合的一种新的文化创造。

虽然,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流行十分广泛,但是最能让他和他的音乐在中国人的心里根深蒂固的是他改编的许多中国民歌钢琴曲。理查德十分喜爱中国的音乐,为了向世界宣传中国,理查德把很多中国歌曲改变成钢琴曲,是目前世界上改编并演奏中国音乐作品最多的外国艺术家。他将中国各时期的流行歌曲改编成了钢琴曲,曲目覆盖面之广令人叹服。克莱德曼的《红太阳》等钢琴曲席卷了中国大地。一时间,克莱德曼几乎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花心》《爱如潮水》《浏阳河》《与往事干杯》《何日君再来》《梁祝》都被改编成了钢琴曲。一些歌曲《太阳最红》《一条大河》《我爱北京天安门》经过克莱德曼的演绎,焕发了青春,成了当时最流行的曲目。《梁祝》、《山歌好比春江水》、《太阳最红,最亲》等作品感动了无数中国人,理查德正是用钢琴这个西方的乐器,用西方文化的表达方式,融合了中国的音乐来表达对中国观众的敬意,弘扬了中国的民族文化。

(四)时代娱乐

流行钢琴音乐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不论是其存在还是表现,都具有很强的外化特点。它相对于古典音乐来说,更多的强调感官的刺激功能和娱乐功能,相应的抑制了审美功能等其他方面,更多的满足大众个体的需要。其中,科技的进步为流行钢琴音乐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支持。唱片、无线电广播、电视、网络,使流行钢琴音乐的传播手段更加多元化,为流行钢琴曲的广泛普及提供了可能。另外,现代乐器的加入、电子音响合成技术的使用,是流行钢琴音乐的音响变得更加丰富,电子扩音设备的出现更是丰富了流行钢琴曲的表现风格,如果离开了这些现代可以手段,将大大影响流行钢琴音乐的传播。

流行钢琴曲的题材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也偶尔会有涉及反战等内容,作为大众文化,还是以普通大众作为文化的中心和主要消费群体,因此会更加注重自身的娱乐性和消遣性。其中,情感的宣泄与寻求心理的共鸣,又会引起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为了使更多的人接触钢琴音乐,娱乐性成为流行钢琴音乐最鲜明的特征。

(五)市场运作

作为流行音乐的一种,流行钢琴音乐,也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作用下出现的音乐商品。从策划到宣传都秉承着商业化的运作机制。30多年间理查德·克莱德曼录制了超过1,200首的曲目,唱片销量超过了8,500万张。获得了超过340张的金唱片和白金唱片,唱片的盗版销售可能超过了3,000万张。如今,他已经录制了近1000首旋律,并且在全球范围内的销量已超过了九千万张。据统计,他拥有267张金唱片和70张白金唱片。有关资料显示,克莱德曼是当今世界上拥有金唱片最多的钢琴演奏家。

同克莱德曼一样,作为流行钢琴界的后起之秀,马克西姆的专辑销量也拥有傲人的成绩。2003发行的专辑《钢琴玩家》从发售起就大受好评,特别在亚洲,马克西姆在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音乐CD销售量都获得了金奖,在台湾和克罗地亚都分别获得了白金奖,在中国香港更是获得双白金奖。这张唱片在香港HMV国际流行音乐排行榜中连续12个星期获得第一名。

对于一直低迷的钢琴音乐唱片市场来说,这些惊人的数字和成绩,不仅带动了唱片市场的繁荣,更表明了一种普通大众对钢琴音乐需求的方向,流行钢琴音乐需要得到更多的重视。

参考文献:

[1]王思琦.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刘小龙.中国钢琴发展60年(7)——钢琴普及教育与克莱德曼钢琴曲[J].钢琴艺术,2009,(10).

[3]潘利红.文化的融合——高师流行钢琴音乐教学探析[J]大家,2010,(16).

[4]陈倩.跳跃在黑白键之间的曾经与未来——记流行钢琴音乐[J]大众文艺,2011,(4).

[5]一言.马克西姆——从钢琴玩家到电音玩家[J]视听技术,2007,(8).

篇8

一、音乐鉴赏课面临的困境

现在学生大部分都喜欢流行音乐,要想让学生走进并喜欢上古典音乐,同时还具备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实在是一大难题。原因如下:

1.大多数学生上音乐课都是以消遣娱乐为目的

很多学生对有深刻内涵的古典音乐表现出抵触情绪,认为听不懂,不想听。他们平时听的音乐也多是以歌词直白、通俗易懂的流行音乐为主。

2.大多数学生都是通过大众传媒了解音乐的

社会的飞速发展,流行音乐对人们生活的无限渗透,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盲目追星,在音乐欣赏上缺乏正确的引导,学生正规的音乐学习就必然会受到干扰,负面影响加重。

3.“好家长胜过好老师”的缺失

父母对音乐的喜爱是非常容易对孩子造成一定影响的,学生在幼年时期如果家中没有聆听音乐的氛围,不听音乐的习惯会在成年以后延续。不少学生正是缺乏这样的音乐熏陶。

二、摆脱困境的对策

1.音乐引导,激发兴趣

基于学生对流行音乐喜爱的特点,我们可以以流行音乐作为突破口,激发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兴趣。流行音乐与民间音乐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我们介绍莫扎特的音乐,如果直接让学生听他的经典作品《第四十交响曲》,学生很可能提不起兴趣。我在上这一课时,就先给学生播放了SHE的《不想长大》,结果学生一下就兴奋起来了,好多学生不由自主的跟着唱了起来,这个时候再给学生播放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让学生来说说这两个作品有什么关系,学生一下就能说出两个作品的曲调是一样的。在这个作品的引导下,让学生再说说他们还知道哪些流行音乐是用了经典作品中的曲调,学生的兴趣就被调动了起来。

2.由浅入深,增强感染力

对于没有音乐基础的学生,直接让他们听大部头的、距离现实生活遥远的交响曲、奏鸣曲等器乐作品,他们很难驾驭,会感觉无从下手。我在音乐课上把教材的顺序做了调整,按照先中国后外国,先现代后古代,先声乐后器乐的原则安排内容。循序渐进地走向离学生生活较远的古代音乐,使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掌握音乐要素的作用,感受音乐作品的魅力。

3.循环引导,螺旋提升

一方面,对于同一首音乐,我们可以通过循环赏析,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入深地提出问题,逐步提升对作品的欣赏要求,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另一方面,对于曲目丰富,种类繁多的音乐作品,我们可以把它们分类,例如歌曲和器乐曲。我在课上一般是按照音乐作品的体裁分类来介绍音乐作品,这样学生对作品就会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脉络图。每种音乐体裁的作品教师重点分析两部,再让学生就同一体裁的音乐作品加以分析练习,学生就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学生的鉴赏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三、课堂教学的基本做法

基于学生音乐鉴赏面临的困难与对策,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至关重要。通过引导,让学生自主感受、领悟,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鉴赏水平。

1.听前准备

在进行音乐欣赏前,对于音乐鉴赏所涉及到的音乐时代背景、相关音乐知识要做适当的铺垫和学习,为学生对音乐欣赏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2.初听音乐

欣赏音乐首先要细心用耳朵倾听。由学生自主完整地欣赏音乐,自主完成音乐的初步欣赏。构成音乐的几个基本要素是音高、节奏、力度和音色,让学生自己说说音乐作品中的音高、节奏、力度、音色有什么特点,它们有什么变化规律;听出这首歌曲的高低强弱部分,它用的拍子速度的快慢,男女声的音色。在听的过程中能不能分辨出作品演奏中出现了那些乐器。

3.复听音乐

通过复听,再次感受和欣赏音高、节奏、力度、音色,提高听辨能力。同时增强对音乐的整体感受力,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篇9

莫扎特作为一位欧洲古典音乐史上的大师,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著名代表人物之一,六岁就能够作曲的神童,虽然英年早逝,仅活了短短35岁,但是一生却留下了大量鲜为人知的作品,被后人广为流传与喜爱。在这个以流行音乐为主流音乐的现代社会,许多流行音乐作曲家也将作品直指古典音乐的素材,这是一种古典与现代的激情碰撞,是一种历史与流行的强烈交融。

其中,最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的便是台湾人气少女组合S,H,E的一首《不想长大》,S,H,E这个近几年在电视广告上经常出现,在台湾以及内地深受少男少女喜爱的少女组合,在2005年11月25口经华研唱片推出的一张国语专辑。共十首歌曲,其中《不想长大》为同名主打。这首歌曲采用了莫扎特著名的《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此曲是莫扎特最后的三首交响曲之一,即降E大调(K. 543) , g小调(K. 550) , C大调(K. 551) ,都是在1788年夏天,仅仅用一个半月的时间完成,但是却是是莫扎特所有交响曲中的杰作,精品中的精品。也是被后世人们所借用最多的歌曲

除了S,H,E的《不想长大》部分旋律参考了莫扎特的这部作品,韩国著名流行组合东方神起与2004年10月13口发行的专辑同名歌曲《TRI-ANGLE》也是参考莫扎特第40号交响曲。韩国电视剧《我的女孩(my girl)》的主题曲《Never Say Goodbye》中也是在参考莫扎特第40号交响曲的同时稍稍进行修改,形成具有现代韩版的Hip-Hop曲风,非常新颖与独特。除此之外,台湾人气摇滚乐组合五月天的一首著名歌曲《知足》则是采用了莫扎特C大调小星星变奏曲作为主题。

《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是莫扎特最后的三大交响曲之一,仅用六个星期迅速完成,但是这首交响曲却是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完成于1788年,整部交响曲情感表达的热情洋溢,有着充满感情化的思想。在这首交响曲中我们虽然仍是还能够听出古典巴洛克音乐的踪迹,但还是对当时流行音乐的发展方向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当第一次在十九世纪初莱比锡公演的时候,首演结束,受到的评价并不是十分好,战栗或沉缓等字眼不绝于耳,但是从这部作品的风格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已经一步步的接近浪漫派的作品风格了。

当许多人第一次听到《g小调交响曲》的时候,都会把它想象成为一个优美,恬静,欢快的世界,在舒曼这个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音乐家的眼中,这首乐曲具有典型希腊式的优美典雅风格的。乐曲的开始,我们仿佛看见的是一切的美好,愉快,自由,舒畅,就像是人生一样,仿佛是一曲快乐的小步舞曲。但是,到了乐曲的后期,你会发现,在乐曲中有一丝的阴影萦绕其中,纠缠在这个极快的乐调中。

2莫扎特音乐与中国诗歌文化情结

诗歌是文学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历史上不论在哪一个国家,哪一种民族文学,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永远都是诗歌。它是根据一定的音节、声调与韵律的限制,用简洁精炼的语言、内在却富有深深的情感、想象力极其丰富,高度集中概括的表现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老百姓心中的精神家园。中国应该说绝对称得上是一个诗的国度,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引诗歌文学在中国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历史上也涌现过大量优秀的诗人,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上美丽篇章,珍贵财富,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优秀文化文学遗产的重要部分。中国文学,无疑以诗歌最具代表性,是文学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概括的说,诗歌有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精炼,集中概括用少量字词反映人们生活;第二抒情言志,思想感情丰富;第三充满了无尽的想象、联想与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篇10

当今社会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流行”与“时尚”成了大多数人的追求,人们身着时尚服饰,耳中充斥着流行音乐。对流行音乐追求的这种现象也同样普遍存在于现代中学生当中。他们中大多数人随口就能唱出很多流行歌曲,却哼不出一首经典的世界名曲。在笔者备课和教学的过程中,也会经常发现有些内容是学生不太感兴趣的。这些内容有的是因为时代比较久远,有的是形式或题材不吸引学生,面对这样一代在流行歌曲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学生,笔者认识到处理好经典与流行的关系,把这两大类音乐不断融合乃至互相诠释,这些已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且也是学生能够全面理解欣赏音乐的重要手段。流行音乐并非完全消极无意义,有选择的欣赏对当代中学生来说是必要的。针对当今时代特点和学生特点,可以选择以下方式来增强教学效果:

1 恰当的导言运用在恰当的情境中

高一阶段音乐鉴赏中有些音乐作品学生平时很少接触,例如欣赏合唱作品《大漠之夜》。本课应以听赏为主,并通过合唱训练加深对作品形式,内容的认识理解,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去分析理解作品,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音乐,与时代接轨,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欣赏的目的在于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 通过简单的合唱四声部训练,使学生体会和声效果,培养合唱的兴趣,学会如何欣赏合唱作品。

对于欣赏课这种形式必须在导入的环节引起学生的兴趣。《大漠之夜》曾荣获“金钟奖”声乐作品金奖第一名,是近年我国合唱艺术创作取得高度成功的一首作品。这首合唱作品在全国各专业,非专业合唱团都是经常被演绎的作品。以讲授的方式介绍这部作品时学生并不是很感兴趣,所以再好的作品也要从兴趣入手。首先应该让学生了解这部作品的价值,用他们熟知的比赛引到这个作品获得的“金钟奖”上来,笔者意识到学生对一些反映时代特色的比赛还是非常感兴趣的,所以教学中抓住并根据学生这种特点来引起学生的重视。当学生看到老师也很关注他们看好的比赛时,会对教师产生一种亲近感,愿意听老师讲也愿意与老师多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明确观点:选秀比赛适应了这个时代潮流,因为这个时代的音乐体现出了快速多变性,这种特点造就了很多类型的音乐形式和风格。比如超级女生,我型我秀,星光大道等等。但是有些比赛是没有积极意义的,而且也没有体现出公平公正,有些歌手是完全被炒作和包装出来的,而真正优秀的歌手和作品并没有发挥的空间。所以比赛也是有级别的,例如奥斯卡,它代表了电影界最高奖项。那么在音乐界,“金钟奖”也代表了最高的专业水准,不是随便一个人通过炒作就可以获奖的,《大漠之夜》是金钟奖金奖的第一名。通过这些知识的渗透学生就不会对作品排斥,有了真正的了解才能真正体会到音乐作品的价值。

对于那些热爱流行歌曲的学生来说,教师必须让他们知道流行歌曲并不是完全不健康无意义,但是要有选择的听,很多学生把流行歌曲仅仅局限为爱情歌曲,这就是片面的,说明学生对流行音乐理解太少。好的作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可以经久不衰。有很多通俗歌曲像《弯弯的月亮》《绿叶对根的情意》,至今还在流传,这足以证明它的艺术价值。让学生对流行音乐的认识更加全面,他们也会把喜欢的流行音乐跟老师交流。

把恰当的导言运用到恰当的环境中,能够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他们看到教师的另一面,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师生之间加深了理解,在课堂上会配合得更加默契,教师愿意多讲,学生愿意多听,更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2 加强歌唱方法训练,加深对歌曲演唱技巧和形式的理解

现代学生受到了流行音乐的影响,在演唱方法和形式上急于模仿演唱者,但并不能真正领会到演唱方法的科学性。这已经成为音乐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绚丽的世界音乐》歌唱篇中做了一些尝试。课前播放俄罗斯著名歌手Vitas的歌唱录像,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分析歌手的演唱有没有方法,高音的演唱有没有技巧。通过录像和问题引起学生兴趣并导入世界音乐歌唱篇这一章节的教学。在欣赏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歌手的演唱有方法和技巧同时话筒的使用上也有变化。通过欣赏与提问这个环节更容易进入到正常的教学内容上并让学生了解通俗歌曲的演唱也是有方法的。任何一种唱法的歌手演唱时都会采用科学的演唱方法,并通过口形的变化和气息的支持形成不同音色,在不同的音区也运用了不同的处理方法。

喜欢唱歌的学生是大多数,很多学校每年也有歌唱比赛,例如,艺术节系列活动之一“班班唱”活动,要求每个班必须参加。其实要求每个班都唱到专业水平是不可能的,但是通过这种合唱活动能够调动学生歌唱的积极性,有助于身心健康。但是和谐的声音最终还是需要科学的方法。所以通过一系列的引导,先让学生对歌唱方法产生兴趣,而不是局限于对通俗歌曲的模仿。学生平时唱歌时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中低音区模仿歌手很像,但到高音区就变成了声嘶力竭的喊唱,喊出的声音自己都觉得很难听。长时间这样去唱歌是对声带的极大伤害。我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每个人的声音都是独一无二的,要学会一些简单的常识来保护好自己的声带,这样激励性语言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发声原理和演唱方法的讲解历来是很枯燥的,但是利用当今时代特点并抓住学生特点来引导学生,让他们了解保护声带的重要性和掌握正确歌唱方法的必要性,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有了这些内容做基础,之后的声乐训练就变得容易起来,演唱方法也更容易得到改善和提高。在欣赏声乐作品时,学生更能准确判断出演唱方法和形式。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人声的美妙以及丰

富的表现力。每个人的声音都是独特有魅力的,不要盲目的模仿别人而忽略了独一无二的自己。运用科学的声乐训练方法使学生增强声带保护意识,不再毫无顾忌的演唱流行歌曲,对于变声期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通过歌唱方法训练之后再了解多姿多彩的世界各地民歌,使学生对世界声乐作品的多样风格产生兴趣,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审美能力,为将来能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打下基础。再通过理解和感受不同国家地区的歌曲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分析作品,能够准确概括作品的音乐特点及内涵,逐渐提高音乐修养,扩大知识视野。

3 恰当运用流行音乐引导学生感受经典音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