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援助的的重要意义范文
时间:2023-10-25 17:23: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律援助的的重要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中医院;急诊药房;逐级提升法
医院的急诊药房是面对急诊患者的重要窗口之一,服务对象多为急需治疗和等待抢救的患者,由于急诊药房的特殊性,需要药剂人员能尽快准确无误地将药品发放到位,中医院急诊药房中药、西药急救药品较多,发放时需要更加谨慎和细心。如果发生药品差错不仅影响到医院的声誉,降低了急诊服务质量,也会延误对急诊患者的治疗,甚至可危及患者的生命。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中医院,近年来,在对急诊药房药品差错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后,采用逐级提升法有力的降低了医院急诊药房药品差错发生率。
1 中医院急诊药房发生药品差错的原因及类型
1.1岗位流动性差错
由于急诊科医师的工作流动性大,尤其是急诊外科常由多名普外科、骨科等科室的多名医师轮流出诊,由于更换相对频繁,常常新换到急诊科的医生对急诊药房的备药情况不了解,对专科以外的用药不都很精通,西医师对中药急救药品的熟悉程度更低。
1.2药品相似度差错
根据药品监管部门的要求,在药品外包装中字体最大、处在视觉最明显位置的应为药品的通用名,但由于通用名通常冗长拗口,经销商、医生及普通消费者都难以记清,因此人们更容易接受的实际是药品包装上简短而上口的商品名。例如,一种适用于缓解儿童普通感冒及流行性感冒所引起相关症状药物的通用名为“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但生活中很少有人能记得住,大多数消费者在购买时称其商品名“护彤”。由于近年医药市场的繁荣,新药品种也层出不穷,原来一个品种只有一个剂量,现在一个品种不仅生产厂家不同,还有同一个厂家不同剂量的品种区别,更增加了药师的投药难度。外包装及其相似且为同一厂家生产等现象极易造成剂量上的差错,而使患者的安全得不到保障[1]。
1.3 管理盲区性差错
由于急诊药房的特殊性,一些必备特殊急救药品流动性差,有些药物超过有效期未被及时下架,有些药物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温度湿度影响,或存储不当,导致药物性状发生改变,这些情况药剂人员若不仔细观察,匆忙中有可能错发给患者,造成不良后果。
1.4主观态度性差错
多发生在夜班,由于白班人员补药不细心,将相似药品放错药盒,而夜班人员在匆忙中又未能发现,会造成严重后果,引起不必要的医患纠纷。
1.5 使用环节差错
护士核对注射药品需要一定的时间,在紧急情况下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最正确药品的剂量用在患者身上,要做到万无一失这也需要护士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熟练的职业技能。
2对策
2.1初级提升 提升自身素质
药师人员在药品配发过程中要高度警惕差错问题,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2]急诊药房的药剂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坚持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不断加强业务能力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2.2二级提升提升设备管理
建立适合中医院急诊药房实际工作条件、可执行的完善制度和服务条例,这是防范药品差错的根本有效的措施。药房应该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发的操作规范条例,对急诊药房实行现代化管理。通过计算机的应用不仅可以将药房备药情况发药情况进行适时跟踪,药师也可以将手写处方与电子处方进行核对,大大减少了医师处方书写错误造成的差错。
2.3三级提升提升业务水平
药剂人员加强药学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刚参加工作的年轻药师和年龄偏高的老药师,更应熟悉急诊药房的常备药品。年轻药师对药品规格、用法、不良反应等不熟悉,而老药师仅凭经验投药两者均极易出现差错。应该经常参加相关继续教育学习及各种业务学习,提高对药物的治疗原理的认识[3],不断学习、了解、掌握新药的特性,以更好发挥药剂人员的特长,为病人服务。
2.4四级提升提升操作规范
易混淆的药品加强核对,调剂及审发处方时要逐一核对,不可边配边发。[4]坚持做到在调配药品时双人复核及“四查十对”的原则,即查处方,对科别、姓名、年龄;查药品,对药名、规格、数量、标签;查配伍禁忌,对药品形状、用法用量;查用药合理性,对临床诊断。发出药品时应按医嘱或药品说明书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相应的用药交代,包括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
3 讨论
中医院的急诊药品应用到病人身上需经过医师处方、药师调配、护士用药三个环节。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药师正确调配药品是减少药品差错的关键。作为急诊药房的药剂人员,在不断学习医药学知识同时,更应该加强责任心,坚持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为急诊病人提供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魏丽云. 浅谈新版处方书写规范[J].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2004,12(7):66
[2]黄正安. 综合药房配发差错原因分析与对策[J]. 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32): 676-677.
篇2
一、活动主题
强化法律援助亲民服务、主动服务理念,加强法律援助窗口建设,完善便民服务措施,提高法律援助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法律援助服务效能,发挥法律援助维权维稳作用,在全市开展法律援助“三个一”活动,即:到一线倾听困难群众对法律援助的呼声,建设一站式法律援助工作平台,办理一流的法律援助案件。要求全市法律援助机构在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的过程中,做到“四有四必”,即: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诺必践、有难必帮。
二、活动形式和内容
(一)加强窗口建设,完善法律援助接待窗口服务标识。在市法律援助中心将“倾听一线民声,提供一站式服务,办理一流法律援助案件”作为服务标识上墙。
(二)深入群众倾听老百姓的心声,为困难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开展送法律援助进村居、进工地、进厂矿,为广大人民群众申请法律援助提供便利;受理电话申请,网上申请,对重伤(病)患者、行动不便老人、重度残疾援助对象采取上门服务,提供及时便利的法律援助;为前来申请法律援助的援助对象从申请受理、审查、审批、指派等事项,由受理单位一次性办理完结,且援助对象凭给予法律援助决定书,就可以自动获得司法鉴定、公证等法律援助,减少援助对象奔波于各个部门和获得各种援助的困难。
(三)办理一流法律援助案件。为最大限度地维护援助对象的合法权益,保障受援人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充分实现,全市法律援助机构要提高法律援助质量意识和服务标准,为受援人提供一流服务,办理一流的法律援助案件。各法律援助承办单位做好法律援助案件的事前,事中、事后的质量控制和监管。事前监督要做到:把好审查关,保证法律援助申请人的合格性;把好指派关,在案件指派的过程中要求律师事务所或法律服务所根据律师或法律服务工作者专长,安排适当的人员来办理案件。事中监督要做到:随时听取受援人的意见或投诉;派员参加旁听,及时了解案件的进展情况,对重大或有较大影响的案件注意跟进指导;向审判机关和仲裁单位的相关工作人员发放法律援助监督卡,监督承办法援的人员履行职责情况。事后监督要做到:建立案件质量评估制度,对所有结案案卷进行评估,通过归档检查的方式由法律援助中心对办案质量进行评估,并将办案补贴的发放与办案质量挂钩;对已结案件进行回访抽查。
三、活动要求
(一)为加强对开展法律援助“三个一”活动的领导,市局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副局长同志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兼任办公室主任。
篇3
一、充分认识法律援助工作的重要意义
法律援助工作是由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法律援助人员及社会志愿者,为经济困难的公民或一些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提供免费法律服务,以保障其合法权益得以实现的一项重要的法律保障制度,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了促进和规范法律援助工作,去年颁布了《法律援助条例》,今年省委、省政府将法律援助工作列入了“十项民心工程”,要求*年底全省各县(市、区)建立健全法律援助机构。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站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司法改革、实现司法公正、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小康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法律援助工作的重要性,切实解决法律援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法律援助工作健康发展。
二、建立健全法律援助机构和经费保障机制
篇4
法律援助工作是法制文明与社会进步的体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规定“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为了进一步落实政府法律援助责任,各级政府应将法律援助工作列入本级政府关注民生、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认真研究解决法律援助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强化法律援助服务功能,积极推动法律援助工作快速发展。法律援助机构要进一步发挥职能作用,不断提高案件质量,真正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促使更多的社会矛盾通过司法途径解决。为了切实加强对全市法律援助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建立全市法律援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市政府主管领导牵头,各区县政府、市级政法机关和相关部门参加,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和解决法律援助工作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安排和部署全市法律援助工作。各区县政府也应相应建立法律援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区县法律援助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共同推动全市法律援助工作。
二、切实加强法律援助机构规范化建设
法律援助机构规范化建设是做好法律援助工作的基础。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法律援助机构的规范化建设工作,人事、财政等部门要密切配合,认真解决法律援助机构规范化建设中面临的机构编制、办公设施、经费保障等问题,努力实现法律援助机构依法设立、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配备专业人员、具有方便群众求助的办公场所和基本设施、各项规章制度健全、能够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目标。
(一)机构编制。市和区县要建立完善配套的法律援助平台,设立法律援助机构。市编办和市司法局要共同研究解决全市法律援助机构编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全国其他省会城市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对各区县法律援助机构性质、编制数额提出统一要求,设立规范的法律援助机构,配备专门的法律援助工作人员。
(二)经费保障。法律援助经费应列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并建立政府对法律援助经费的最低保障机制,法律援助经费按常住人口每人每年0.2元标准安排,市与区县财政分别承担0.1元,并随着经济发展逐步予以增加。法律援助经费要建立单设账户,实行专款专用,接受财政和审计部门的监督。
(三)办公设施。法律援助机构应具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且办公场所要临街、交通便利、标志明显、设有残疾人通道,便于群众来访。各级政府可从实际出发,在市区、交通便利的地方为法律援助机构购买或租用固定的办公场所,用于开展法律援助工作,并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
(四)规章制度。各级法律援助机构应根据工作需要,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资金管理制度、业务培训制度、接待制度、案件管理制度、接待审查制度、案件质量监督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并将相关制度予以公布,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三、切实加强法律援助宣传工作
法律援助宣传工作是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法律援助制度的重要途径,各级政府应切实做好法律援助宣传工作,推动法律援助工作健康发展。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把宣传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和《陕西省法律援助条例》作为今后一段时间普法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全方位、多层次、制度化地宣传法律援助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对法律援助制度和法律援助知识的宣传,加大对各级法律援助中心职能、地位、作用的宣传力度,使更多的市民了解法律援助的渠道。同时,要加强同各级宣传部门的联系,通过新闻媒体对法律援助机构办理的典型案例、法律援助工作人员的典型事迹进行报道,为法律援助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各级财政部门要为法律援助宣传工作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各级法律援助机构要积极组织法律援助工作人员深入到企业、社区、建筑工地、农村等场所开展法律援助宣传活动,要在“12·4”法制宣传日、“三八”妇女节、“助残日”等重大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使群众对法律援助知晓率有明显提高。
四、切实加强法律援助队伍建设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法律援助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法律援助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积极构建以法律援助中心为主,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法律援助支撑体系。各级人事部门和司法行政机关要严把法律援助机构“进人关”,真正把热爱法律援助工作、熟悉法律知识的专业人才充实到法律援助队伍之中。要加强对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将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培训和教育纳入公务员和干部总体培训规划,通过培训强化其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要不断改善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的待遇,使工作人员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法律援助工作中。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律师事务所、广大律师以及社会组织等多方面的积极性,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帮助;要动员和鼓励工会、妇联、残联、高等院校等社会组织利用自身资源参与法律援助工作,市、区两级均要组建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职业法律工作者要积极承担法律援助志愿者义务。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为特定群体提供法律援助方面的积极作用。各级政府要对在法律援助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以激励更多的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身法律援助事业。
篇5
一、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法律援助的社会影响
法律援助是一项新的法律制度,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为了使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了解法律援助工作,我们从广泛性、生动性、长效性三个方面着眼,利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突出宣传重点,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一是开展了法律援助宣传周活动。今年5月31日——6月10日我们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第二个法律援助宣传周活动。县人武部、法院、检察院、总工会、团县委、妇联、老龄委、残联、各镇法律援助工作站等部门参加了这次活动。在宣传周活动中,先后在全县八个镇、驻溧部队巡回宣传148法律援助知识以及国务院颁布的《法律援助条例》、《江苏省法律援助条例》、《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权益保障法》、《工会法》等法律法规,解答了有关经济纠纷、土地承包、婚姻家庭、损害赔偿、职工合法权益、军人军属维权等方面的咨询130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万余份,现场受理援助案件11件。法律援助宣传周活动的开展,使全县广大公民更深入地了解法律援助制度,掌握法律援助知识,增强了维权意识,扩大了社会影响,拓展了扶贫、济弱、助残法律援助渠道。通过法律援助宣传周活动的开展,使法律援助这项系统工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更加密切了与各法律援助分部及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整体合力。二是利用法律进社区、市民热点连线、“18”广场等活动形式通过展板展出、发放宣传资料、宣传法律援助案例等广泛宣传法律援助有关知识。同时,还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进行法律援助及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二、健全工作机构,构建法律援助工作主体网络
法律援助是政府为民服务的“民心工程”,是司法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希望工程”,健全法律援助机构,才能使这项社会系统工作得以顺利实施,真正维护困难群体的合法权益。为进一步构建全县法律援助工作网络,我们在全县八个镇已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在县妇联、老龄委、总工会、团县委、人武部、残联等部门分别设立维护妇女权益、维护老年人权益、维护职工权益、维护青少年权益、维护军人军属权益、维护残疾人权益分部的基础上,今年,还在各镇村、社区、机关团体、法律服务从业人员中招募法律援助志愿者106人,举行了颁发聘书仪式并进行了业务培训,建立了一支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通过法律援助志愿者对法律援助的宣传,畅通了法律援助信息,使全县的弱势群体能够及时得到法律援助。
三、建立健全制度,规范法律援助工作机制
按照“高起点、规范化、稳步推进”的工作目标,我们建立健全法律援助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规范法律援助工作运行机制。一是严格按《xx县法律援助实施办法》、《律师承办法律援助案件指派规则》、《xx县人民法院、xx县司法局关于法律援助诉讼案件有关问题的规定》受理承办法律援助案件,严把案件审查关。二是在办案过程中实现了法律援助工作“四统一”,即:由法律援助中心统一援助案件标准、统一受理法律援助案件、统一指派法律服务人员办理援助案件、统一监督检查援助案件质量,使全县法律援助工作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三是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目标考核制,把法律援助案件数量、工作质量、服务态度列入法律服务人员的年度目标考核内容,落实奖惩措施,促进和推动法律援助工作的发展。
四、拓展援助渠道,打造司法行政窗口形象
法律援助是司法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希望工程”,为切实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县法律援助中心职能作用,不断拓展全县法律援助新领域,我们一是注重各镇援助工作站作用,密切同工青妇、老龄委、人武部、残联等部门的协调配合,以召开联席会形式探讨法律援助工作新思路,形成全县联动的整体合力。二是积极开展了对未成年人、残疾人、妇女、老年人及军人的特色法律援助,把法律援助延伸到军营、到社区、到工厂、到镇村。上半年全县共承办妇女援助案件51件,老年人援助案件23件。三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法律援助系列宣传,不断提高全县广大公民的维权意识,使法律援助工作在全县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法律援助案源不断拓展,援助案件数量不断上升。上半年全县共承办援助案件101件,比上年同期增加了65件。援助案件的拓展不仅为全县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使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明显提高,而且树立了司法行政部门为民办实事的良好形象,既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体现了法律的公平公正,更加突出了法律援助工作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进行案件回访,努力提高法律援助办案质量
篇6
关键词: 大学生;法律援助;现状;意义
法律援助制度作为一项公益制度,是为了避免因经济能力等非法律因素的影响造成不特定当事人在面对法律时可能遭遇的不公平对待,从而保证法律的实质公平正义。目前,法律援助制度已被国际社会所广泛接受和认可,并成为衡量一国法治化程度的标志之一。而大学生作为宣传法制知识的主力军,切实参与到法律工作中不仅利用了自身独特的法律人力资源,锻炼了法科学生的能力,更加重要的是解决了法律援助供需的巨大缺口,具有重要意义。
一、法律援助的“预备役”
要缓解矛盾,增加法律援助资源是根本,确切的说就是要增加参与法律援助的法律工作者的人数。目前《法律援助条例》主要是依靠律师、基层法律服务者。公证员等职业法律人提供法律援助,忽视了一个重要的“法律预备役”―法学专业大学生。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目前全国开设法学专业的高等院校有500余所,在校法学生人数达到了80余万人。这些法学专业大学生通过学校的专业教育,掌握了一定的法律基本理论和基础技能,同时又由于长期处于理论学习状态,缺乏必要的实践锻炼,造成了我国法学教育和法学毕业生能力在法律应用方面的弱势。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况,不论是我国法学教育,还是法学专业大学生,为了弥补自身不足,都会产生参与实践的迫切需求。这正好能够缓解目前我国法律援助资源紧缺的现状。
二、大学生法律援助的现状分析
1、相关法律制度模糊
截至目前,我国专门针对法律援助制定的实体法只有《法律援助条例》,而该条例自2003年9月1日实施后,至今未修订或颁布司法解释及实施细则,社会组织参与法律援助的规定仍是非常原则性的。这就造成大学生参与法律援助的形式和认可度无法明确。在实践中,大学生自发组成的法律援助机构往往得不到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认可,学生只能以个人名义参与案件。而根据《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大学生以普通公民的身份参与刑事或行政诉讼案件的,其享有的诉讼权利受到了较大限制,尤其是在阅卷和会见当事人方面的限制,直接损害作为弱势群体的当事人利益,使得法律援助的宗旨和意义得不到实现。
2、组织建立与管理不健全
目前高校内的大学生法律援助组织大多是由学生自发建立的学生社团,其基本成员(包括社团领导和骨干分子)主要是在校学生,指导教师多是受学生邀请而自发参与的。学校对社团工作基本不参与,对其持放任自流的态度。在校学生由于没有工作经历,与社会接触不够,对如何管理和运营一个团队缺乏经验。成员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主要依靠个体兴趣和新鲜感维持,缺乏相应的内部规章制度管控或有制度却不能很好的贯彻实施。这就导致了社团呈现出组织管理松散、成员流动性大,社团稳定性差等特点。
3、成员分布不均,能力有待提高
从在校大学生参与法律援助的学生年级分布来看,各高校大学生参与法律援助人数的80%都来源于大一、大二学生,大三学生所占比例很少,大四学生几乎不参加。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大一、大二学生进入高校时间不长,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强,对参与学生社团活动的激情高,而大三、大四学生由于面临毕业和就业的压力,多数学生都忙于备战研究生考试、司法考试、公务员考试或者在校外找工作,空余时间大大压缩,无法全身心投入到法律援助中来。但是由于成员主要集中在大一、大二年级,学生还没有完成全部法学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专业知识不完整,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不能够很好的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待其专业技能和经验提高后,又因面临毕业而无法继续参与法律援助,造成大学生法律援助能力始终停滞在较低水平。据统计,在上海接受过高校法律援助咨询的当事人对大学生所提供的援助服务的满意率仅为50%。①
4、指导老师人数不足
大学生参与法律援助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活动,而大学生在校期间不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能力都是不足以支撑其独立承办法律援助案件。因此大学生参与法律援助离不开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办案经验以及较强的办案能力的指导老师。但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老师除教授课程外,其主要工作是做学术研究,能够兼顾并做好法律实践的双能型老师数量不多。此外,作为法律援助指导老师,目前主要是以无偿帮助为主要形式,指导工作也不是像日常教学工作那样有固定的场所和工作时间,往往需要老师随着援助案件的处理进程不定时往返于司法机关、当事人和学生之间,需要老师牺牲大量的个人时间和精力,因此许多老师不愿意参与指导工作。
5、法律援助经费筹集难
大学生一般是以校园法律援助中心等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参加法律援助活动的媒介和载体。但这类社团主要是学生自治组织,而非盈利机构,其资金主要来源于高校社团经费拨付和学生自筹,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固定的资金来源。与此相对,法律援助作为一种法律应用类实践活动,大学生参与援助必然要求一定的物质基础,例如办公场所、办公用品、差旅费等,而这些目前都是由高校法律援助学生社团自行承担。因此,高校法律援助学生社团常常出现资金短缺的困境。援助资金的匮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法律援助活动的正常开展。援助活动质量的高低受到资金情况波动的影响,造成援助活动缺乏稳定性和长期性,降低了当事人对大学生法律援助的认可程度。
6、与其他力量缺乏沟通
在大学生法律援助面临种种困境,难以独自前行时,更多时候选择的是暂停活动甚至放弃,极少与法律援助的其他力量进行沟通,寻求支持。《法律援助条例》第3条规定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措施推动法律援助工作,为法律援助提供财政支持。《律师法》、《法律援助条例》第6条规定律师应当履行法律援助义务。依照上述法律,政府机关和执业律师有参与法律援助的法定义务,而且由于其所具有的特定身份,使得他们在参与法律援助的不同阶段或方面具有大学生参与法律援助所不具备但又急需的资源优势。如果不能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力量,共同促进大学生法律援助活动的生存和发展,那么大学生法律援助将是举步维艰的。
三、大学生法律援助的意义
1、社会层面
(1)大学生法律援助能够有效缓解现阶段我国法律援助资源紧缺的局面。我国现有参与法律援助的主体主要是职业法律人,其中占比重最大的是执业律师。但是目前我国在册的执业律师尚不足30万,仅仅是法学专业在校大学生人数的1/3。此外,职业法律人分布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覆盖面有限,但大学生因其来源的广泛性,造成其能够有效辐射的覆盖面要远远大于职业法律人。
(2)大学生法律援助能够完善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减少政府负担。我国法律援助制度自《法律援助条例》颁布以来,鲜有其他法律法规提及或完善,加上当事人寻求救助途径不畅通、政府投入经费严重不足等原因,造成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发展缓慢。依照《法律援助条例》第8条规定“国家支持和鼓励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利用自身优势资源为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大学生参与法律援助不仅具有法律制度上的合法性和可行性,更是对我国法律援助制度模式单一的缺点进行了完善。同时大量愿意无偿提供法律服务的大学生的加入,还能够减轻政府经济负担,促进法律援助经济资源的优势配置。
(3)大学生法律援助是对我国高校法学教育的重要补充。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但我国目前的法学教育总体而言是一种以教为本的应试教育。②这种教育模式大大限制了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让大学生参与法律援助,则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而鲜活的案例来源,通过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印证,提高学生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
(4)大学生法律援助能够切实推进法治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大学生通过与当事人交谈、收集整理案件材料、分析案情、拟定法律文书等方式将自己所学所会应用于当事人的实际案件。一方面,当事人通过法律援助能够平等的面对法律及司法审判,确保当事人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促成司法案件的个案公正;另一方面,当事人在接受法律援助过程中不断接收、理解案件相关法律知识,既能提高普通当事人的法律认识,帮助其树立法治意识,还能促进当事人对司法审判的理解,提高法律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2、个体层面
(1)大学生参与法律援助能够锻炼其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参与法律援助不仅仅是简单的提供法律知识的咨询,还要求大学生在接触案件后从纷繁驳杂的现象中抽离问题的实质,这中间可能涉及多个法律部门或多门社会科学知识,可能还需要与不同阶层人群进行沟通交流,这些就要求学生具备多种法律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以及社交知识。而这些能力单单通过目前的高校教育是远不能满足的,需要大学生在处理问题中不断去探索、充实、提高。
(2)大学生参与法律援助能够培养其承担责任的能力。一方面,法律援助的主要对象是社会弱势群体,主要面对的是一些基层社会问题,因此法律援助工作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强大的社会正能量。大学生通过参与法律援助工作,了解基层群众的疾苦,进而培养自身的人道主义精神,认识自身的社会价值,争取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法律援助工作不同于课堂教育的案例分析,大学生处理问题不再是毫无顾忌的纸上谈兵,而是切实关系到当事人的现实利益。只有真切的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和压力,才能取得当事人的信任,才能妥善的处理援助问题。 (作者单位: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
基金项目: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课题《大学生参与法律援助对其实践能力拓展的研究》,批准编号2014038。
注解:
篇7
如上所述,我国大部分高校法律援助机构经费来源主要为政府财政拨款和高校自身的补贴,这种单一的资金筹集渠道无法保证足够的经费需求,更无法保证高校法律援助机构公益性目的与教育功能的有效实现。在经费的筹措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华东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等一些法律援助工作开展较为出色的高校,开辟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渠道。
1.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争取政府财政更大比例的投入,保证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
为贫弱公民提供法律援助,使“法律平等地适用于所有人”,这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政府的法定义务。我国《法律援助条例》第三条亦明晰了这一政府责任。高校法律援助机构的设立,分担了政府的责任,减轻了政府法律援助机构的压力,因而,政府对高校法律援助机构的财政资助也应是责无旁贷的。在资助模式上,目前各地方政府逐案审批、结案后再资助的模式,使得高校在本来人员就不充沛的情况下还要分出一部分人员专门进行每个案件的经费申报工作,不仅加重了高校法律援助机构的工作负担,同时由援助人员自己垫资进行法律援助,也打击了援助人员的积极性。因此,高校应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让政府了解高校法律援助工作的困境,争取政府部门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更灵活的资助模式。除争取政府财政的支持外,教育行政部门也应当着眼于高校法律援助机构的实践性教学功能,设立专门的法律援助教学实践基金,以保证高校法律援助机构稳定、充裕的资金支持。
2.通过国内、国际交流,争取更多的社会捐款
在法律援助的资金投入上,政府虽然义不容辞,但我国“在短时间内不可能使政府对法律援助的拨款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完全依赖政府资助填补不了法律援助资金的空缺。因此,各高校可以借鉴华东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做法,多方募集社会捐款。在国际上尽力争取福特基金、加拿大、欧盟等国的援助基金,在国内可以通过高校自身的人力资源,争取慈善机构、企业、律师事务所以及个人的捐款,以解决法律援助的资金缺口问题。
3.高校应加大自身的经费投入
高校法律援助机构担负着服务社会和开展实践性教学的双重功能。在我国大力倡导的应用型、应用型法律职业人才培养的法学教育改革浪潮中,法律援助作为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相较于公益性目的,其教学功能更为突出。在援助经费的来源上,政府的投入毕竟有限,社会捐助也具有短期性和不稳定性。因此,高校不能完全依赖外部的资助,应该充分认识到法律援助机构在实践性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转变思路,将法律援助作为一项教学工作,在教学经费中设立法律援助专项经费,加大对法律援助工作的扶持力度,以保证法律援助机构稳定的资金支持。
二、改革教师考评与学生考核机制,扩大并稳定法律援助队伍
高校法律援助机构作为一个集公益功能与教学功能为一体的机构,充裕的专业人员队伍是公益功能得以实现的保障,而稳定、富于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又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然要求。高校本应是法律人力资源最为充沛的地方,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的引入也壮大了法律援助的队伍,但从现实情况来看,高校法律援助机构却呈现出教师无暇也无心顾及、学生热情有余而能力不足以及热情难以持续的尴尬。这种局面固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高校法律援助机构经费匮乏引起的,但从更深层次来说,也反映出高校考评机制的不合理。首先,从高校对教师的考评标准来看,目前,各高校无论是在薪酬发放还是在职称晋升上,甚至于各种评优评奖,考核指标无非是教学时数和科研成果两个方面,尤其以科研成果为重,并日益呈现出重科研而轻教学的势头。在诊所模式下,法律援助虽然也被视为实践教学的一种,但这种教学相较于其他日常教学工作,又显出劳心耗神、投入多而收益小的特点。另外,高校教师习惯于平静而独立的教学科研工作,很难接受将自己陷于各种诉讼并与形形的当事人相纠结的生活。因此,对绝大部分教师来说,宁愿承担更多的日常教学工作也不愿投身于这种高尚但繁杂劳心的工作中来。其次,从学生层面来讲,高校对于学生的学习考核,在实践性学习方面主要体现为对实习和毕业论文的要求,学生是否在法律诊所或法律援助机构学习或服务不是任何一所院校对学生完成学业的必然要求。学生在大一、大二时,因知识积累不足,无法承担起法律援助任务,而到了大三、大四又投身于各种就业考试,即使到法律援助机构服务,也是短暂的。虽然近些年国家加大了法学教育的改革力度,倡导法学教育的应用性、实践性,但只要高校对教师和学生的考核指标不变,实践性教学也只能是一个口号,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因此,高校法律援助工作若要走出人员缺乏的困境,除了在经费上予以保证以提高援助人员的积极性外,重点还应放在各种考评机制的改革上。在教师考核层面,对教师尤其对承担“民法”“刑法”“行政法”“劳动法”等实体法课程及“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程序法课程的教师,应确定其指导学生从事法律实践的量化标准,从制度上对教师提出明确的实践性教学要求;其次,对从事法学教学的教师,在职称晋升及各种评优评奖时,也应将指导学生的个数和提供法律援助的效果作为重要的参照因素;最后,应将教师指导学生和从事法律援助的工作按一定比例折合为课时数,从经济上对教师的实践性教学活动进行鼓励。在学生考核层面,学校也应进行适度的改革。当然,在学生层面,在指导教师数量与学生数量严重不匹配以及现有的援助任务还不足以进行全民援助的情况下,将学生是否提供过法律援助服务以及服务期限的长短作为学生能否完成学业的硬性要求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在无法强制要求学生参加法律援助活动的情况下,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法律援助工作中来,高校可以建立一种和学生的就业相关的激励机制,比如将学生进行法律援助服务的成绩与升学考评、就业推荐、毕业评价等相结合,把实施援助的形式和种类、接受援助的人数、志愿者参加集体活动的次数、服务质量等纳入以上事关学生未来的考评体系,这样就可以很好地激励学生参与法律援助服务,因为在法律援助机构的工作经历和成绩可以增加他们参与未来竞争的筹码[5]。如此种种,改革教学考评机制既稳定并壮大了法律援助队伍,也为更多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专业指导教师积极参与下的法律援助效果自然也可以得到保障。
三、积极宣传,拓展案源
虽然很多高校的法律援助工作面临着经费缺乏、人员不足的困难,但相当一部分高校的法律援助机构却出现了专业人员充裕而无案可办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法律援助机构成为了一个形式意义上的值班室。另外,有些找上门来的案件也是陈年积案,在此情况下,高校法律援助机构又充当了机构的角色。这对高校法律援助机构实践性教学功能的实现显然是非常不利的。因此,高校应当积极拓展案源,为实践性教学提供合适的素材。
1.与司法实务部门和政府法律援助机构在案源上加强协作
从司法实务部门寻找案源是最佳途径,因为进入司法程序的案件从受理到结案,程序完整,且以实务部门为主导,一般无需援助人员艰难推进。这类案件最适合实践教学对案件素材的要求。但进入司法程序的援助案件往往也是刚入行律师争抢的目标。因此,高校应当与当地法院、检察院、仲裁机构建立协作机制,获取充足的教学案源素材。
2.做好法律宣传工作,与周边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
法律援助的范围不仅限于法律文书、进行法律咨询以及对案件的,也包括义务的法律宣传。高校法律援助机构应定期到周边社区开展法律宣传,开办法律讲座,实现与居民在法律上的对话与沟通,由此被附近居民了解、接纳和认可,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拓展新的案源。
四、结语
篇8
*法律援助中心自20*年7月成立以来,一直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支持,始终把法律援助工作作为县政府的法定职责和民心
德政工程,这是我县法律援助工作的希望,也是全县民众的福音。几年来,*法律援助中心从建立民信政府,兑现政府工作报告的承
诺出发,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法律援助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为实现司法公正、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发挥了重要作用。下面,我就*法律援助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保证质量,攻艰克难,社会效益不断彰显
1、积极主动提供服务,不断拓展受援范围。自*法律援助中心成立以来,法律援助案件逐步由刑事向民商事拓展,受援范围不
断扩大。几年来,全县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达31件,其中刑事法律援助10件,民事法律援助21件;受援对象达48人次,其中老年人5人
,残疾人4人,未成年人3人,妇女12人,其余均为贫困者。此外,法律援助中心还参与调处各种矛盾纠纷50余起,解答法律援助咨询
1740多人次。群众满意率为100%。为满足我县公民法律援助的需求,在《法律援助条例》规定的受援范围基础上,我们又增加了几条规
定,使更多的人能够得到援助。一是将医疗事故、交通事故、工伤损害赔偿等纳入法律援助范围;二是将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标准提高到
家庭人均月收入200元以下;三是针对某些案件的费用很高,超过当事人承受能力的,也可以获得法律援助。通过我们积极热情的服务
,众多的社会弱势群体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寻求到了法律的公平与正义。
2、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当好党委政府参谋。在做好解答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案件办理等基础工作的同时,及时收集、掌握、分析
重大民间纠纷信息,跟踪社会热点、难点,积极协调、主动参与,身体力行,通过向县委、县政府反映情况,为依法行政提供决策信息
服务。在解决由“蚁力神”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等引发的大规模的群体上访案件中,*法律援助中心均参与到了县政府的决策中
去,并提出了很多可行性的建议,受到了县领导的重视和一致好评。
3、努力营造亲情氛围,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在接待群众、提供法律咨询、上门服务和法律帮助中,实行“一条龙”服务,对
前来申请法律援助和法律咨询的当事人送一个微笑、打一个问候、让一个座位、倒一杯水、给一个圆满答复的“五个一”服务,在服务
态度、言行举止、接待接听等各个环节营造家庭式的亲情氛围。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行动不便的特殊群体还上门提供服务;对一些紧急的法律援助案件,不及时处理有可能引发严重事件,先行决定提供
法律援助,再进行经济困难条件审查;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可同时提出法律援助申请、登记等工作,省去当事人奔波烦累,既方便了
群众,又提高了法律服务的工作效率。此外,我们还发挥全局优势,凝聚全系统的公务员、律师、公证员、法律援助人员、基层法律服
务工作者等,构建法律援助网络体系和服务优势,形成对内各负其责,相互促进,对外沟通联动,协同作战的协作机制,充分发挥整体
优势,使法律服务水平和质量得到充分的保证和提高。
二、夯实基础,健全机制,规范建设初见成效
1、构建三级网络体系,奠定坚实组织基础。*司法局将法律援助工作列入工作的重中之重,确定一名副局长主抓,每年召开专
题会议研究部署法律援助工作,*法援中心配备了3名工作人员,在各乡镇司法所分别设立了18个法援工作站,各工作站又在所辖居
委会、村委会设立多个法律援助联系点。把法援服务领域拓展到了基层。建立健全了法律援助的接待、受理、回访、档案、学习、奖惩
等各项管理制度,方便了广大求助对象,确保了法援工作有序进行。这样,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组织有序、覆盖全县的法律援助
三级网络体系已经形成,为*法律援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2、制定内部规章制度,加大办案监管力度。我们*法律援助中心紧紧围绕“机构规范、管理规范、服务规范”的要求,制定了
各项内部规章制度,保证了法律援助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一是局机关加大了对法律援助主体的监管力度,采取重大疑难案件的集体讨
论、出庭旁听、结案审查、定期通报办案质量等措施,对办理法律援助案件进行监督指导。二是建立了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监督机制
,进一步完善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等制度,强化了法律服务人员承办援助案件的质量责任意识。三是坚持法律援助不得违规收取费
用的原则,制定了严格禁止借法律援助之名搞有偿服务的规定和措施,通过公开办案成本、受援人签名归档、审查结案报告等管理监督
措施,严格规范法律援助工作程序,保证了法律援助工作质量和社会效果。
三、多措并举,扩大宣传,社会影响日益扩大
1、认真组织学习条例,法援制度深入人心。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法律援助制度,更好地支持和帮助法律援助事业,我们*法律
援助中心不间断地开展了一系列《法律援助工作条例》学习宣传活动。通过学习,使县乡两级人民政府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深刻理解了加快发展法律援助事业的重要意义,并主动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各部门、团体和企事业单位进行学习
宣传。通过学习宣传,全县公民,特别是国家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了法律援助工作的性质和作用,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履行职
责,积极承担义务。
2、开展主题宣传活动,畅通社会参与渠道。去年9月,我们开展了以“实施法律援助,实现公平正义,共筑和谐社会”为主题的纪
念《法律援助条例》实施5周年宣传周活动,并在七里河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娱宣传演出活动。针对农民工分布广、流动大、权益易
受侵犯等特点,我们切实做到了以下几点:一是宣传深入工地,不断强化农民工的维权意识;二是维权走进工地,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
法权益;三是温暖送到工地,扎实为农民工办好事、实事。在整个活动周期间,我们共发放《法律援助条例》1.8万份,其它普法宣传
材料2万份。遍及城乡的强大宣传声势,使法律援助成为群众的热门话题,极大地畅通了法律援助的社会参与渠道,有力地提升了法律
援助工作的社会认知度,使更多需要法律援助的贫弱群众了解并运用法律援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四、人员不足,经费短缺,办公条件亟待解决
几年来,我县的法律援助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实际需要和上级要求仍有差距。
1、法援人力不足。*法律援助中心仅有工作人员3人,面对越来越强烈求援呼声以及不断增多援助案件,仅靠现有的人力资源远
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法律援助宣传的盲区和死角还很多,许多群众还不知道政府有法律援助的职责,有的职能部门对法律援助的意识
及自身职责也模糊不清。
2、工作条件不够。按全省规范化建设的要求,法律援助中心必须3间以上办公用房,并配套空调、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电话机
、交通工具、档案柜、办公桌椅等办公设备。而我县由于经费和条件的限制,法律法援中心仅有办公用房1间,工作条件简陋,远远达
不到规范化的要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援办案的质量和效率。
3、部门协作不畅。一个具体的法援案件,有可能涉及法院、公安、工商、劳动、国土、建设、卫生、档案等多个职能部门,虽然
是免费,但牵涉立案诉讼、仲裁、查档等事项仍需收费。要想让困难群众真正得到法律援助带来的实惠,仅靠免费还远远不够
。
4、经费保障不济。我县需法援的案件在逐年增多,而实际承办的每年只有10件左右。在受理案件中,由于办案补贴不足以支付办
案成本,许多时候法律援助工作者还要自己贴钱为受援人服务。若长此以往,则难以为继。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公民享有的宪法原则,让贫弱者也能沐浴法律公正的阳光,是我们*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最大的心愿
篇9
一、活动开展情况
为提高效能、增强效果,我局将“解放思想科学发展”主题实践活动与法律服务行风建设年活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等紧密结合,一同协调安排,周密部署,扎实有效地加以推进。活动开展以来,我局按照县委确定的工作程序和方法步骤,通过召开动员大会,开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大讨论”,学习省、市委有关文件,深入查找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跨越式发展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顺利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目前正扎实推进整改提高阶段工作。局解放思想、科学发展主题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每位领导成员及工作人员,分别围绕单位职能和个人岗位职责,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深入基层调研等形式,广泛征求了社会各界和群众的意见与建议,全面查找了单位和个人在落实县委、县政府部署的各项目标任务方面,以及去年解放思想主题实践活动整改措施、承诺事项落实方面存在的问题,召开了领导班子专题会议,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梳理和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局党组研究制定了整改方案。
二、存在的问题
1、思想观念不能适应新发展要求,工作创新不足
有一些同志认为,司法行政部门职能不硬、地位不高,存在畏难不前、悲观失望的消极情绪。因而缺乏迎难而上、锐意创新、争先进位、勇争一流的思想,创新能力不强,工作思路不宽,执行落实不严,市场经济知识缺乏,参与创新本领不高,安于现状,被动应付,习惯于消极地等任务、等措施,工作中缺乏服务全县经济发展大局的主动性和开拓性。还有一些同志面对已经取得的成绩沾沾自喜,小进则满,固步自封,缺乏再接再厉,勇于不断前进的思想。因而缺乏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继续很抓落实的责任感。这些都极大的束缚了司法行政工作的跨越发展。
2、法律服务管理措施不够,为“中心工作”服务的思路有待创新
司法行政机关、行业协会和法律服务机构三结合的管理体制不完善,过份信赖行业管理和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机构的自律性约束,因而落实行政监管职责方面存在薄弱环节。造成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行业中,出现少数人员违规执业、收费不办案、为当事人服务不到位,以及律师事务所内部管理不规范、忽视服务质量等不良现象。法律服务工作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服务的思路不够开阔,参与推进依法行政、案件处理、平安建设及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缺乏创新措施,主动为重点工程建设、招商引资等中心工作服务的措施落实不够。
3、推进依法治理措施不强,普法宣传方式方法创新不足
随着《行政许可法》、《物权法》等一批重要法律的颁布施行,依法治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我们在深入推进依法治理,强化依法治理监督指导的措施落实方面还很不到位;普法工作发展不平衡,对偏远农村地区和城市流动人员开展法律宣传和法律服务不到位,基层普法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法制宣传的方式方法还要不断创新。这些都制约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发展。
4、法律援助工作与广大群众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法律援助工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职能没有很好发挥,在加强对法律援助工作的指导和帮助,健全法律援助工作机构,壮大法律援助队伍,扩大法律援助工作覆盖面,提高法律援助办案质量,增强法律援助工作社会效果方面工作做得还不够,与人民群众及党委、政府的要求存在较大距离。
5、作风不实,队伍素质还需不断提高
虽然自开展的“解放思想、科学发展”主题实践活动以来,我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但由于司法行政队伍由机关公务员、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组成,成分复杂,人员素质不一,因而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工作作风不实,责任意识不强,创优意识不浓,抓服务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落实不够,个别同志工作效率低下、纪律松懈,甚至违反“五条禁令”等现象.工作作风、工作效能和为群众服务的意识、能力都需要继续提高。
三、整改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局党组紧紧围绕“创新促发展、执行看落实”这一主题,从工作的目标、改革的深度、创新的环境、发展的效果等具体方面入手,坚持解决突出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思想教育与奖励惩处相结合、管理创新与规范行为相结合,以“抓创新、重落实、促发展、争一流”为指导,认真研究落实了以下各项整改措施。
1、解放思想,锐意创新,狠抓落实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扎实开展解思想主题实践活动。强化对司法行政队伍的教育,引导全系统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进一步加大解放思想力度,坚决屏弃思维定式和“官本位”思想,彻底改变小进则满、畏难不前、安于现状的思想,集聚加快发展的思想动力,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大创新。全面分析当前司法行政工作发展状况,分析新形势、新任务、新发展对司法行政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严格执行各项司法行政方针政策,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分解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把加强司法行政能力建设的着力点,放在抓创新、抓落实、抓发展上,放在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促进全市经济发展、招商引资、全民创业提供法律服务、法制宣传和法律保障上。
2、落实法律服务管理措施,严格执行监督管理职责
针对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行业存在的问题,强化管理职能,创新管理手段,落实管理措施,下力气规范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行业,更好地服务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一是以“规范管理、诚信执业”为主题,扎扎实实开展法律服务行风建设年活动。强化律师业管理措施,完善律师执业诚信管理制度,强化律师责任。将律师执业规范、收费标准、投诉电话等向社会进行公示,拓展监督渠道。二是深化全县法律服务市场清理整顿活动。成立清理整顿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专门工作方案。全面清理“黑律师”,取缔非法设立的法律服务机构,有针对性地解决目前我县法律服务行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与市公、检、法部门之间的联席会议制度,积极解决律师执业当中存在的会见难、阅卷难、取证难问题。三是严格按照全省《律师事务所规范化标准》加强律师事务所内部管理,规范律师、公证法律服务程序。四是每季度组织开展一次律师、公证法律服务质量跟踪调查,向案件当事人发放征求意见函,认真受理群众投诉,坚决查处法律服务行业收费不办案、为当事人服务不到位等违纪、违规执业行为,提高服务质量。五是每季度召开一次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和基层法律服务所负责人会议,邀请其他政法机关负责同志参加,查找问题,制定改进措施。确保年底前规范法律服务市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六是积极拓展法律服务领域。组织律师等法律服务行业围绕优化发展环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企改革、民营经济发展、重点项目建设等开展法律服务,积极担任企业法律顾问,努力为政府依法决策、依法管理提供服务,积极参与接待工作。
3、创新依法治理工作机制,改进普法宣传方式方法
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切实加强领导干部、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法制教育,举办领导干部法制讲座,提高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管理意识和能力。二是继续严格执行普法依法治理岗位目标考核责任制,严格督查考核,完善奖惩措施。三是开展“在优化经济环境中开展法制宣传和为企业提供高效法律服务”专题活动。邀请商家、民营企业家召开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法制宣传、法律服务座谈会,现场解答企业法律咨询,为企业赠送《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常用法律知识读本》等宣传资料。四是健全基层普法网络,建立基层农村普法示范点,发挥村居义务普法宣传小组作用。五是创新普法形式,充实网络普法内容,建立“××县青少年法制教育示范基地”。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组织法律服务人员,深入基层农村和社区,开展义务法制宣传和法律咨询。
4、强化责任意识,维护公平正义,创新法律援助工作
切实增强对法律援助工作在服务和谐社会、维护公平正义重要意义的认识,强化法律援助工作责任意识,创新法律援助工作措施:一是实现法律援助领导工作具体化。把对法律援助工作的领导,落实到健全机构、完善制度、壮大队伍、筹措经费等具体事项上。经常深入基层,现场调研分析,帮助解决问题。二是完善法律援助服务机构网络。规范法律援助机构,健全工、青、妇、残、乡镇街道和企事业单位法律援助工作站运行机制,扩大法律援助工作站的数量,降低法律援助门槛,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三是充分发挥律师、公证员等法律服务人员在开展法律援助中的职能作用,规定每位律师每年办理法律援助案件不少于3件,并将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质量纳入律师年度执业考评体系。四是实现工作开展主动化。改变过去坐等群众上门寻求法律援助的被动做法,加大法律援助宣传力度,加强同民政、司法等机关和部门的协调配合,及时发现和掌握需要法律援助的困难对象,积极提供法律援助服务。
篇10
《意见》强调,要按照中央政法委通知要求,原原本本学习党的十七大文件和总书记重要讲话,学习全国政法工作会议文件,全面准确领会精神实质。要进一步领会党的十七大的主题,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司法行政工作的政治方向;进一步领会新世纪新阶段司法行政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进一步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司法行政工作;进一步领会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为人民安居乐业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和法律服务;进一步领会政法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不断提高司法行政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进一步领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重大任务,积极稳妥地推进司法行政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领会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党对司法行政工作的领导。
《意见》指出,开展大学习、大讨论活动,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密联系司法行政工作和队伍建设实际,找准结合点和切入点,切实把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到司法行政工作和队伍建设的各环节、全过程,努力推进司法行政工作改革发展,更加充分地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做出新贡献。
要把大学习、大讨论的成效落实到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上。按照中央确定的今年经济工作的目标任务,提供法律保障和法律服务,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大力开展宏观调控、节能减排、资源环保、知识产权等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的宣传教育,加大为“三农”服务力度,积极参与打击和预防经济领域各种犯罪活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积极为政府和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法律服务,协助政府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为企业依法经营管理、招商引资、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提供法律服务。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法律人才,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提供法律服务和智力支持。
要把大学习、大讨论的成效落实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各项工作更加强化上。把维护稳定作为硬任务,作为第一责任,进一步做好监狱劳教工作,健全完善监所安全稳定长效机制,加强监所内部正规管理,加大监狱劳教安全生产工作力度,努力提高教育改造质量,加快推进监狱布局调整、监狱劳教系统信息化建设,做好劳教戒毒和戒毒康复试点工作,确保监所持续安全稳定,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要把大学习、大讨论的成效落实到更好地为促进民生问题解决服务上。紧紧围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一步做好人民调解工作,以化解矛盾为主线,把矛盾纠纷预防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长效机制,做好经常性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积极参与涉及民生问题纠纷的调解,促进社会和谐。进一步做好法律服务工作,为群众解决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提供法律服务。进一步做好法律援助工作,努力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方便困难群众特别是农民工、残疾人等及时获得法律援助。认真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工作,努力减少重新违法犯罪。积极参与平安建设,参与“打黑除恶”专项斗争,解决治安突出问题,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要把大学习、大讨论的成效落实到促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更好实施上。紧紧围绕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大力推进“五五”普法规划贯彻实施,切实加强宪法和重点法律法规宣传,宣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建设。扎实开展以“人文奥运·法治同行”为主题的法制宣传。抓好普法重点对象法制宣传教育,带动全民普法深入开展。广泛深入地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全面推进依法治理。
- 上一篇:人防工程监理旁站方案
- 下一篇:哲学的基本性质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法律职业伦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