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范文

时间:2023-10-25 17:23: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

篇1

关键词:科学教育;价值取向;价值观

首先,科学不比语文,可以通过故事性大量传播,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深入浅出地让这些孩童了解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游戏可以是一个入手点。通过一些简单的游戏可以讲解这些道理,但并不是所有孩子都有足够的好奇心,能够好奇的一探究竟。很多孩子都玩过吹泡泡,对其中折射的绚丽光彩感到过惊讶,也曾疑惑过为何自己配比的洗衣粉水就是吹不了泡泡,这原本是一个引导孩子的好机会,家长或老师都可以略为题点,帮助他们找到最终的答案。但实际上,也许到了高中,仍有不少人都没弄懂这种配比方式。在有好奇心的年纪没能进行探寻,最终也就失去了探寻的渴望。我们的第一个问题是,在生活中接触到化学方面时,没能被引导起兴趣和提问。其次,回答问题的人没有足够的耐心和知识面。有些家长自己并不会注意这些问题,在孩子问起时回答不出,于是干脆不耐烦地一甩袖子,怎么问题这么多,别人怎么不想这些。而一个方面上,孩子缺乏理解高深科学的能力。譬如,闪电的发生,避雷针的作用,都让人感到好奇,但是我们没办法用书面语言解释,否则只能面对他们迷惑的眼神和大张的嘴,这个姑且归之为操作层面的问题。

我们所需要面对的价值层面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要把孩子培养成怎样的人。平心而论,这些年我国的教育在发展,甚至在某些方面超前于欧美国家。看英国电视台拍摄的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我们捧腹之余也自豪,看,我们的数理化科目甩开他们几条街店。但是,我们一直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点,绝对要归因于幼年时兴趣的培养和引导,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从事者,我们做不了引领者,但是可以做带领者。记得上三年级时,班里有个男生知识面比别人都广,他父亲是个很善于引导孩子的中学教师,最直观的一件事是在考试时遇到一道关于科学问答的题,要求写出你从父母那里询问并得到回答的一个有关科学化学或历史地理的题。大多数同学写得没有新意,诸如问父亲房子为何不会倒之类的。这个同学由于和母亲一起看韩剧,喜欢询问父亲一些历史性问题,而父亲的解答也很清楚,连地理上的位置,形成的原因一并回答。于是他所写的问题是关于韩国和朝鲜地理位置区分,各自首都以及如何分裂成为不同国家的。当时我们尚不知韩国在哪里,和朝鲜什么关系,这样一个问题,让我记忆深刻多年。培养规规矩矩、板板正正的孩子不是首要目标,因此,在幼儿园这个阶段,就不能拘泥于刻板知识的传授。正如美感是后天培养的,而美需要有欣赏的眼睛,他们在基础科学上有了好奇心,才会慢慢进入知识的轨道,在这上面的努力,强过胎教和早教许多倍。所以当孩子好奇于一片云彩的聚散,一块冰块的形成时,千万不要表现出轻蔑不耐烦,父母师长均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不能让孩子有畏惧之心,而压制了他格物致知的欲望。

另外,每个孩子的资质、才能均不相同。这些在幼儿园阶段就会有所体现。虽然是同时带领许多孩子,但教师仍应注意到他们每个人的不同之处,并在这些方面能给询问的家长以建议。孔子重教,因材而施教。在孩子日常玩耍中可以流露出天性的不同,这点上,家长因为只带一个孩子,或是经验的缺乏,很难感觉到自己孩子的独特之处,在他们日后兴趣班培养时,难免会出现盲目从众。为何小学老师的重要性很高,因为他们对孩子日后的走向影响极大。他们对孩子的培养方法,直接决定了孩子对课堂和作业的喜好。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对于知识都有正常的接受能力,但后来出现如此大的差异,部分原因可能同家长教师的教育方式有极大关系。我们没有能力指引他以后的道路,但却可以决定他对自己的自信。每当每一个孩子在某方面显示出优势和独特处时,作为教师,应当给予鼓励,使其感觉到自己在这一群孩子里始终有自己比别人厉害之处,这种自信心理足以让学校在他们心里不是一个畏惧不安之地。从前看过一部美国片子《放牛班的春天》,一群孩子从被视为叛逆废弃,在新来学监用音乐予以鼓励,后来渐渐变的开朗而温情。而这位教师便是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音色决定他们唱哪一部分,唱低音还是中音。就是在这种方法下,各自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更能和谐的组成一个大家庭。作为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从事者便应始终保持着这种心怀,能够兼收并蓄,因材施教地去教导他们。

参考文献:

篇2

关健词:幼儿科学教育 认知结构 目标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1-0142-02

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一"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来重新组织。反映了教育内容从重视知识到重视态度能力的形成、从重静态的知识到重视动态的活动、从重表征性知识到重视行动性知识、从重视"掌握"知识到重视"建构"知识的变化。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在幼儿园环境中进行的,旨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其目标的重点是以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究欲望为主,同时注重幼儿的主动参与和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幼儿一些基本的科学探索的方法。

一、现代幼儿科学教育的内涵

幼儿科学教育的概念是在国家《幼儿园工作规程》颁布前后出现,国内的教育工作者对幼儿科学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但是目前已有研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认为幼儿科学教育是对常识方面的调整、补充,追求科学教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忽视学习方法和技能的培养;教师操纵着幼儿的操作,忽视幼儿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培养;重视正规科学教育活动,忽视非正规教育活动和偶发性科学教育活动。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使得我们认识到幼儿科学教育不应该等同于以往的常识教育,也不应该只是加上一些新的内容和动手操作的常识教育。我们认为幼儿科学教育应该成为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的过程,使幼儿获得乐学、会学这种有利于幼儿终身发展的长远教育价值。

现代的幼儿科学教育摈弃了过去科学主义的价值取向,不再将知识经验的积累放在首位,不再将幼儿禁锢于教室和幼儿园,它从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来重新审视科学教育,将幼儿科学教育作为个体持续发展过程的基础与开始,成为贯穿其一生的学习乐章和序曲。因此,作为幼儿终身的发展和学习奠定基础的科学教育的目标不再是单纯考察幼儿记忆了哪些科学事实和愿望,而是致力于培养幼儿具有初步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培养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好奇感和探究能力。

由此目标出发的幼儿科学教育是指:教师利用周围的物质世界及给幼儿提供的材料,通过幼儿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和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它是引导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过程;它是支持幼儿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体验科学精神和探索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它是使幼儿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的过程。因此,新《纲要》是分别在保持孩子的好奇心、提高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感受奇妙的数量关系和关爱环境等五个层次上提出具体的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的。换言之,幼儿科学教育旨在通过幼儿的探究活动,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保护和维护幼儿天生的好奇心,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发现并培养幼儿的科学潜能,以期使幼儿从心底萌发对大自然、对科学、对人生的爱。

基于这样的内涵,幼儿科学教育有以下的特点:教育内容生活化、教育过程体验化、教育方法探究化、教育结果经验化。生活化的教育内容要求科学教育要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贴近幼儿生活,以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教育过程体验化要求幼儿通过亲自操作与探究获得对科学的体验;教育方法探究化强调探究的实现,而不是现有科学知识的灌输;教育结果经验化强调幼儿在科学教育中获得对科学知识的经验化认识,尤其是科学精神乃至科学素养的养成。

二、幼儿科学方法和幼儿科学教育的组织方式

1.幼儿科学方法

为了使幼儿在当今和未来的社会中能够很好的生存,就必须使他们掌握学习和获得新知识的方法,因此"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根据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要培养幼儿观察、分类、测量、思考、表达和交流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注重幼儿自发的个别探究和小组探究。长期以来,上课或教师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是幼儿科学教育的主要渠道,这种做法不符和幼儿认识事物的特点,而幼儿自发的个别活动和小组活动是幼儿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幼儿自发性的个别活动随时都可能发生,在幼儿园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为他们创设条件。例如,设置活动区和活动角,在这里,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在独立的探索中,主动感知和思考,建立自己的表象和概念。在小组探究活动中,教师应该保证幼儿与环境、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幼儿在与同伴教师相互作用中获取经验,幼儿相互交流各自的感受、想法,提高了探索的有意性,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二,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应该灵活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疑问时刻都在发生,因此,幼儿科学教育更多是在一日生活中随时进行,更多的是随机教育。在进餐和饮水时,在自选活动时候,在盟洗和户外活动都可以进行。

2.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和幼儿教育评价

根据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学前教育的课程包括语言、艺术、社会、科学、身体五大领域。科学部分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l)有好奇心,能发现周围环境中有趣的事情;2)喜欢观察,乐于动手动脑、发现和解决问题;3)理解生活中简单数学关系,能用简单的分类、比较、推理等探索事物;4)愿意与同伴共同探究,能用适应的方式表达各自的发现,并相互交流;5)喜爱动植物,亲近大自然,关心周围的生活环境。

幼儿科学教育的评价应该关注幼儿的学与教师的教两个方面。对幼儿的评价注重态度和能力,以及幼儿获得的科学精神、科学探究能力,以促进幼儿发展为目的;对教师的评价应该注重教师在幼儿学习动机、提供有结构材料以及引导幼儿探究和发现来学习等方面。课程评价的形式主要有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幼儿园日常教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教育目标,通过正规性科学活动、非正规性科学活动、偶发性科学活动,每一个幼儿进行观察记录,并及时的分析和评价。另外,在学期末教师根据日常观察、主观评价和纲要基本要求进行测试性评价,对每一个幼儿进行个体评价。

三、幼儿科学教育的实施措施

1.在观念上,教师要实现三个转变。转变科学教育关注的重点。在幼儿科学教育关注的重点上,要认识到,科学教育的重点不是幼儿对客观科学知识的记忆和科学技能的获得,对于处于特殊年龄阶段的幼儿来说,重要的不是他们记住了多少科学的知识,而是正确的科学态度的获得,是探究科学的兴趣,是科学精神、科学素养的养成。转变对幼儿学习方式的认识。在幼儿学习方式的认识上,应该看到,幼儿的学习更多的是在形象思维的支配下进行的。因此,如果把适合于成人的识记方法看作幼儿的学习方法,那无异于是扼杀幼儿的探究愿望和兴趣。只有让幼儿在亲自探究中学习科学,在亲自动手中学习科学,体验科学,才利于保护幼儿浓厚的好奇心并激发更大的探究热忱。转变对幼儿科学教育价值的认识。对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的认识的转变,是建立在对幼儿科学的实质的认识上的。幼儿的科学和成人的科学不同,前者带有更多的感性色彩,而后者则负载着浓厚的理性光辉。两种科学本质的不同导致了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不在于显性的外在的结果获得,而在于隐性的内在的精神养成。这种科学精神的养成,包括科学态度的获得,是影响人的一生的内在动力。在这种价值观上建立的幼儿科学教育,将致力于幼儿长远利益的考虑,而较少涉及功利因素的纠缠。可以看到,这三个转变其实就解决了同时也改变了对幼儿科学教育目标定位的问题。可见,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关键。

2.建立多元、动态的评估体系。在评估中要坚持多元主体的参与。多元主体是指不仅教师和幼儿园管理人员,而且幼儿及其家长也是幼儿科学教育的评价者。而动态的、真实情景性的评价,则是指评价关注的不是静止的一个或某几个点(目标),而是关注幼儿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幼儿学习变化和成长的历程,是持续的过程。动态的评价体系要求在真实的情景下而不是人为的情景下进行评价。也就是说,要在幼儿真实的生活、学习经验和情景中对幼儿科学教育进行评价。要防止把评价作为设计活动的一种解释。动态的、真实情景下的科学教育评价就避免了把单纯的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的获得作为评价的单一内容,而同时把幼儿学习兴趣、情感体验、沟通能力、个性特点、学习方式以及发展优势等等都纳进了评价的内容里,这就兼顾了幼儿在其他领域的发展,这样的评价还避免了仅仅关注幼儿目前的发展情况,对过去的分析以及对未来的预期也成了评价的必要参考和内容。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生活教育;幼儿科学教育;幼儿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是中国幼教改革经验成果的集中反映,其中提出了许多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特别是生活教育理念的提出,为我们战斗在幼教第一线的教师指明了幼儿教育的方向。陶行知提出了普及中国的幼稚教育这一发展目标,为当时幼稚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理论支持。在教育内容上,他强调幼儿身心协调发展,以及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在教育方法上,他主张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基础和源泉,教育是生活的引导,生活与教育是一体的,社会即是最好的学校,学校应该以社会生活为教学内容,培养具有现代国民精神的人。他尤其注重教育的创造性,提出“创造的教育”,希望尊重孩子的创造力,以科学和试验解放中国人的大脑和手脚;主张以行优先、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推动理论的发展。陶行知的教育价值观以“教学做合一”为践行理路,突出强调了“教学做”于教师为一体,“教学做”于学生为一体,“教学做”于人生为一体,对人自身的价值、对人的社会性要求、对知识与实践的结合都表达了较高期待,符合陶行知对现代国民精神的定位,对教育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有极大启迪。因此,切实贯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将生活教育与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相结合,会使科学活动更加科学、有趣和可操作。

一、抓住幼儿兴趣,让幼儿科学活动内容生活化

新《纲要》中提出“既贴近幼儿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宽幼儿的经验和视野”,首先,它指出了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内容要生活化。孩子总是对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手摸到的生活周围事物感到无比好奇。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孩子已具备了哪些方面的生活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生活中学会观察孩子,并且善于发现孩子们的兴趣所在,而不能无视孩子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视野,盲目地以教师为主,选择教师感兴趣的科学教学内容。如果带班时,忽然一个孩子兴奋地喊道“下雪了,下雪了”,这时所有孩子都伸长了脑袋睁大了眼睛,脸上闪着喜悦的光芒。一个小朋友大声问老师:“老师你知道雪是从哪儿来的吗?”你会怎么做呢?是随便敷衍几句让孩子不要走神继续正在组织的活动吗?在活动中,我们经常遇到类似的事情,孩子们很容易被身边新奇的事物吸引注意力,这时候,看着孩子们求知的眼睛,老师应该随机应变,既然孩子们喜欢,何不带他们认识雪呢?孩子们对下雪感兴趣,有探索周围自然现象的愿望,教师应该给他们创造机会,绝不能把孩子们困在教室中,甚至抹杀他们探究周围生活的愿望。时刻关注孩子的兴趣,选择他们喜爱的科学活动内容,能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

二、结合幼儿生活经验,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孩子是一个个能动的主体,本身就具有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特别在科学探索活动中,他们对周围事物很好奇,总想看看摸摸、敲敲打打,甚至拼拼拆拆。在工作中我发现,孩子主动运用原有生活经验去探索的效果比教师的说教式和灌输式要强许多,这是因为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他们的科学探索奠定了基础,孩子的原有生活经验是他们获取新知识的重要因素。新《纲要》中提出:“充分挖掘和利用各领域内部及各领域间的内在联系,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主题活动无疑是体现课程内容整合的一种幼儿园活动形式。我在选择科学主题活动内容时,以孩子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从孩子的生活环境中取材。在工作中,我曾遇到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孩子们都在安静地吃饼干,南南不小心把杯子里的水泼到了桌子上,她着急地喊:“老师快拿抹布来擦。”我擦完后问大家:“除了用抹布,还可以用什么来擦?”“可以用纸。”“还可以用吸管吸。”孩子们立刻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开了。我并没有立即对孩子们的回答作出评价,而是请孩子们回家和爸爸妈妈讨论。第二天,我准备许多材料,有棉布、海绵、手纸,还有针筒、吸管,甚至有积木、磁铁、玻璃球……我还准备了一大盆水和几个空盆,接下来,我请孩子们用这些材料给水搬家。孩子们非常开心,试了所有材料,最后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布、纸吸水性比较大,玻璃、塑料几乎不吸水。我趁热打铁问:“那吸管和针筒是玻璃和塑料制作的,为什么它们吸水呢?”孩子们说不清楚了,我请他们回家在父母的帮助下查阅了书籍,上网下载图片,并将得出的结论和资料带到幼儿园,我们一起不布置了活动室,整个活动孩子们始终处于主动的位置。新《纲要》中指出:“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在主题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兴趣所在,增加孩子探究的生活内容,这是促进孩子进行科学探索的关键。

三、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拓展幼儿生活学习空间

新《纲要》中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它充分肯定了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食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孩子们真正地理解科学、热爱科学。我们在科学活动中要利用各种资源,不断丰富孩子们生活学习的环境。教师可从地区特点入手,因为本园地处郊区,周围农田较多,老师就带孩子们来到田野,记录各种植物在不同季节的生长变化。孩子们亲身感受到植物种类的繁多,不同的根和叶,不同的茎、花和果实,不同的生长环境和条件,不同的土质、阳光和温度条件,不同的水分情况……感受到自然界的奇妙和动植物的顽强生命力,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探求植物的热情,关爱和呵护植物的情感和能力。我们还定期带孩子参观周围的社区资源,茶场、洗涤剂场、奶牛场等都留下了孩子们的足迹。通过与周围环境、动植物、大自然的直接接触和探究活动,孩子们感受到人与环境及动植物、社区之间的依存关系,更加热爱自然、社会和生命。生活理念包含许多教育真谛,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把握生活、重视生活,真正把新《纲要》中的教育理念融入到实际教育工作中,是每一位幼儿教师的义务和责任,也是促进孩子富有个性成长的重要因素。

四、教师加强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重新审视科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陶行知曾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指出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论述了一整套科学教育实施的理论与方法,为后人提供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实用而鲜活的经验与方法。陶行知让科学走下圣殿,开创科学教育的新领域,把幼儿科学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起始阶段,并进行了长期的教育探索和实践。陶行知认为科学教育应从小开始,从幼儿期开始,有了“科学的小孩子”,自然产生“科学的中国”。不论从国家民族发展的高度,还是从幼儿个体成长的历程看,幼儿科学教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陶行知对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有独到的见解,其中包括科学兴趣和科学应用力与创造力培养、科学知识经验获得、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熏陶等较全面的培养目标;陶行知认为科学教育的内容应贴近幼儿生活实际,从儿童身边就近取材,课程内容应全面,应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陶行知认为科学教育的方法是让幼儿手脑并用,运用多种感官,玩科学的把戏和做科学的小实验。陶行知认为科学教育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并对教师提出具体要求。陶行知的幼儿科学教育思想对于促进我国科学教育特别是幼儿科学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加速实现“科教兴国”战略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表现在:对幼儿科学教育意义的重新认识;对幼儿科学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对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的和方法重新审视;对幼儿科学教育师资素质的重新考察。他除了创办幼稚师范学校外,还采用“艺友制”的方法培养幼儿师资,为当时幼儿师资培养开辟了崭新的道路。因此,教师队伍应加强学习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将生活教育与科学教育活动很好地结合起来,切实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王素菊.陶行知“六大解放”对幼儿科学教育改革的启示[M].学前课程研究.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

[3]钟晓舒.“做中学”与中国当代幼儿科学教育变革[D].华东师范大学,2012.

[4]王华.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教育价值[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02).

[5]王文岭.活———生活教育的灵魂[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0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1.

篇4

我国的幼儿科学教育主要将重点放在如何使幼儿形成概念、如何正确地认识具体的事物、并形成简单的概括能力。但是在美国,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点,在培养幼儿从小对科学的正确态度、正确认识和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对科学知识的尊重。美国幼儿科学教育重视让幼儿认识科学活动的过程,不仅让幼儿了解科学家发明了什么,更要使幼儿知道科学家是怎样发明的。可见并不同于我们,总是告诉幼儿哪位科学家发明了电话,哪位科学家发现了电或者看看老师的科学实验演示等等,只是一些纯粹的概念型知识。对科学认识的广泛使得美国的科学教育更重视幼儿科学探索技能的培养,和良好科学精神的树立。

美国人通过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使儿童获得基本的科学概念,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和对未知事物的探索能力、以及树立个人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在培养幼儿尊重科学的同时,又不迷信科学,而这一切正是从事科学活动所真正需要的品质,幼儿的科学教育其实是将促进幼儿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心理发展相结合的一种教育,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学科教育。通过科学教育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对事物的好奇心,而教育活动本身就为幼儿提供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尽可能的发挥幼儿的创造力,逐渐让幼儿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

在美国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可谓是真正的丰富多样,有关于动物、植物、非生物、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等。但是没有统一的教育大纲,每一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教育方案,制定适合的教育计划,对不同年龄的儿童排列出符合季节的课程,有系统按顺序进行教育。在每个班的教室中都设立一个便于进行科学教学和儿童实际操作活动的“科学中心”,里面有动物角、植物角为幼儿提供照料动物的机会,让他们通过喂食、浇水等学习基本的的动植物养植常识,从中自然地了解它们的生长特点和习性。

篇5

一、社会生活为基石

科学源于生活,启于生活,生活是科学教育的源泉,科学教育根植于幼儿的日常生活。我们知道幼儿的思想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亲友的学习特点也要求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取之于幼儿生活。因此,在选择科学教育的内容时,就应以幼儿的社会生活为基石,抓住幼儿身边的事和物来组织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有时会产生一些偶发的科学教育活动。我对幼儿的偶发性科学活动给予鼓励和支持,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培养。

二、活动导入“生活化”

科学教学活动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设计和安排得富有艺术性,能吸引幼儿,引发兴趣,燃起智慧火花,开启思维闸门,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找准活动内容与幼儿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创设两者结合的情境导入活动,能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三、过程组织“生活化”

习惯的幼儿科学活动,教师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反复地观察和讲解,做到先声夺人,幼儿很少有机会亲身体验。日常生活中幼儿是自由的,不受各种常规的约束可以随心所欲地想、随心所欲地说、随心所欲地做。过程组织生活化的策略就是密切幼儿生活,以触动幼儿的内心体验为核心,从创设情景入手,根据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搭建幼儿内心体验的新平台,以深刻体验为基础,丰富幼儿的经验。在一日活动的组织过程中,科学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组织的正规活动,应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

四、活动时间“生活化”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有这样的体会,利用大量的时间备课、制作教具,准备材料,可教育效果并不一定理想,课堂再生动的教学方法比不上泥土里一条蚯蚓更能引发幼儿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突破按计划循规蹈矩的教学模式,把孩子从课堂教学的乱子里解放出来,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尽量给他们“活”的教育,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对幼儿进行随机引导。幼儿的科学是生活中的科学,他们不会去关注远离现实生活的事物,而是关注此情此景、此时此地身边发生的现象。教育原本就在儿童的生活之中,教育原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篇6

【关键词】素养 价值观 理解 做科学 探究

从科学素养的具体要求来看,幼儿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必须具备基本的公众科学素养,同时,由于幼儿教师所面对的是充满好奇,渴望探索,却又缺乏经验的幼儿,这就决定了幼儿教师还必须具有高于一般公民的科学素养。同时,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现代幼儿科学教育不再是传统的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基本的常识教育,《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已经明确指出幼儿科学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因此,现代幼儿教师在具备公众基本的科学素养的基础上,还应该具备能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职业特征的科学素养。

一、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科学价值观是幼儿教师从事科学教育的根本和灵魂。幼儿教师从事幼儿的科学启蒙教育,首先自身要有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即要对世界有正确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对科学技术予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的正确理解和认识。态度决定一切,人在做某件事情之前,态度是很重要的,你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它,它就会以相同的态度给予回应。如果幼儿教师的科学价值观不正确,带有迷信色彩,那么其所教的幼儿又怎么能正确地认识这个世界呢?此时的幼儿对世界的认知完全是通过周围的人和事物了解的,这个阶段为幼儿灌输什么样的思想,其就会把世界想成如你所说的那样。

可见,幼儿教师从事科学教育就是要对科学有深刻正确的认识,有了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并且能够与时俱进,随时展不断更新观念,才能在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发现时不会局限于狭隘、陈旧的观念,才能正确地引领幼儿进行科学探索。

二、一定的科学知识及对科学知识的认识

科学知识在科学素养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是培养和形成其他科学素养要素的载体。从广度上来说,幼儿教师应具备一定范围的科学知识。如:人体的结构及其功能、心理活动、个体生长衰老、保护身体、身体健康的了解;对动植物的观察与了解;对生态与环境的了解;对自然科学现象的了解;对生活中的科学技术的了解,等等。从深度上来说,幼儿教师不仅应了解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的基本知识,而且应具备对常见事物、现象的深层次的知识,如,以自然科学现象来说,不仅要了解有哪些自然现象、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还应理解这些现象怎么形成、相互之间的关系,学习一些专业术语,等等。更应该对自我的知识(包括对自身的文化素养、兴趣爱好、态度能力、经验积累等方面有明确的认识);幼儿的知识(幼儿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和认知特点);教材内容、学科、课程结构等知识有专业化的学习和了解。

三、科学信息获取、利用的能力与设计组织科学教育活动的能力

1.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

现代社会日益凸显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特征,大量的知识,尤其是有关科技的知识,更需要通过现代化的手段来获取。同时由于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更需要幼儿教师提供更多的直观、具体、形象的学习和探索材料。因此,无论从教师自身发展,还是从幼儿发展的角度来看,现代幼儿教师都需要具备获取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幼儿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会运用多种手段查阅相关资料。如利用电子图书馆、全文数据库教学视频资源等,并能有效甄别信息,挑选价值性高的资料作为教学的有效补充。如,有的幼儿园在组织幼儿观察、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时,除了让幼儿亲自植植物进行观察外,还可以利用中央电视台七套节目中有关农业的节目录像,让幼儿更直观、形象地观察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诸如此类的活动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2.设计和组织科学教育活动的能力

有效地设计和组织科学教育活动是科学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步骤。教师应具备设计和组织科学教育活动的能力,这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核心要素。在设计科学教育活动时,教师应能正确把握幼儿年龄发展特点和班级特点,甚至是个别幼儿的特点,具备合理选用科学教育内容的能力。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的能力,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和层次性。这种连续性主要表现为要给孩子提供连续的对科学的理解和体验,而不是随意的、盲目的活动层次性,就是要注意活动的难易和重点,例如,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要让孩子观察,有的活动就可能侧重于孩子对于科学方法的认识。

四、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和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都是属于科学的精神本性。幼儿期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对其进行情感态度的培养尤为重要。所以,教师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培养是幼儿科学素养形成的关键所在。

篇7

对于游戏与教学关系的认识不足,导致了幼儿科学教育中教学游戏化和游戏教学化的两种极端取向。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无论是教学还是游戏,其最终归宿都统一于儿童的发展――整体科学素养的提升。因此,如何让两者由分裂走向统一,最终实现两者的融合是当今幼儿科学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现实中割裂两者关系实践的分析,揭示两者融合的必要性,提出两点自己的主张和建议。

游戏教学化和教学游戏化就像是一个天平的两端,在此消彼长的动态发展中,寻求着一个平衡点。两者关系如下图所示:

在实践中,我们应当着力寻求两者的平衡,让教学与游戏交互融合,共同促进儿童的发展。

幼儿园科学教育实践中对游戏与教学关系的误读

课堂教学与自主游戏同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前者突出表现为教师对幼儿的“教”,后者就是幼儿自己的“玩”。正确处理和对待两者的关系,实现“教”与“玩”的有机融合,是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的基本要求。

幼儿科学教育既要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主动性:在自主自愿的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充分利用感官探索发现,在与材料和环境的互动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经验;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搭建支架,帮助幼儿在最近发展区范围内的最大发展。“教”与“玩”统一于科学教育实践活动中,让幼儿学会“玩科学”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

尽管游戏与教学对幼儿科学教育都具重要意义,但教师在实践中开展科学活动的时候却走进了两极化的误区,主要表现在:

(一) 重“教”轻“玩”,科学教育中游戏教学化

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总想把一切“教”给幼儿的教师,但怕离开了教学幼儿就会陷入无知和茫然,恨不得把幼儿生活中的一切,当然包括彰显童年幸福价值的游戏,都变成教学。如此一来,童年的珍贵失落了,幼儿的自由失落了。幼儿成为被动的科学知识的接受者,天真、幻想、好奇这些宝贵品质受到遏制,幼儿变成了和小学生、中学生无异的教学对象,在教学的不对等关系中失落了童年。

教师A:“幼儿年龄太小,需要成人时刻的关怀与引导,一旦远离我们的视线,他们总是要出状况,这是很危险的”

教师B:“我们这些幼儿园教师真的不容易,我们也知道游戏是幼儿的天性,要提倡,但现实中不得不应对来自家长对自己孩子学到知识的渴望以及上级部门的教学检查的压力,纯粹让孩子玩是不可能的”

教师C:“教育离不开教学,幼儿要成长为社会的人,必须通过正规的教学,游戏就是纯粹让孩子玩,小孩子什么都不懂,除了盲目捣弄,什么也学不到”

从教师的这些回答中可见,由于教师受到自身儿童观、教育观、游戏观的影响,对游戏价值的认识缺失,把游戏看作是教学的附属品,认为游戏应被改造成为教学,因为只有教学才是实现儿童发展的唯一手段。如此一来,游戏不再是体现儿童童真童趣的单纯游戏,而成为了教学的延伸和实施途径,游戏的本质发生转变,游戏的本体性价值被忽视。幼儿科学教育中游戏教学化的例子屡见不鲜:

案例一:

晨间自选活动时,5岁的成成在室内靠窗的种植区玩弄一条蚯蚓。他很欣喜地在吊兰花盆里发现了这条蚯蚓,并把它搬到了地上。蚯蚓在地上蠕动爬行,成成似乎很好奇,用手指一会儿抚摸蚯蚓的身体,一会儿又转变蚯蚓爬行的方向,乐在其中。不一会儿他又开始了自言自语,并把蚯蚓放回到花盆里,蚯蚓很快就钻进了泥土里。成成似乎明白了什么,赶紧用手指挖开蚯蚓钻进去的位置,发现蚯蚓不见了,这时他似乎有点慌张了,又赶紧刨开周围的泥土,最终把蚯蚓找了出来,这时他开心地大笑。教师注意到了这一幕,大步走过去,自以为不失时机地开始了教学“这叫蚯蚓,又名曲蟮,属于环节动物,没有眼睛。生活在土壤中,昼伏夜出,以腐败有机物为食,连同泥土一同吞入。它可使土壤疏松、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促进农业增产……”成成在一旁茫然不知所措地看着教师。

案例二:

自由游戏活动时,4岁的萌萌进入科学建构区开始摆弄起一组十个体积依次递变的立方体。起先她随意拿了一块作为底座,接着开始把其他的一块块地往上叠加,似乎想要建一栋房子,但因为大小完全混乱,才叠了四块就倒塌了。萌萌一手拿一块立方体仔细地观察思考着,仿佛明白了什么,把最大的放在最下面,然后一块块叠上去,这次叠了6块,可又倒了,原因是从第2块开始没有按由大到小的顺序叠。萌萌陷入了沉思,围着桌子转了两圈,突然自言自语起来,并露出了欣喜地表情,又开始再次建楼。一边叠高还一边哼着小曲儿。可她的工作尚未完成,教师蹲了下来“萌萌,你是在叠高吗?要从大到小依次重上去才行,而且正方体的每一条边要平行相对,在把小的放到大的上面的时候,要尽量靠中间,不然重量会往一边集中,容易倒下来……”说着教师还推倒了萌萌的成果,亲自示范给她看。萌萌在一旁看着自己的作品被推倒,委屈地都快掉眼泪了。

以上两个案例中,幼儿本来依据自己的节奏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有所收获,可教师的突然介入打断了幼儿的思考,让游戏戛然而止,扼杀了幼儿的愉悦性、自主性、成就感体验。教师总是试图要“教”给幼儿东西,把幼儿自由的游戏变成教学,可这样的结果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干扰了幼儿本可以获得的提升,阻碍了幼儿的发展。

(二) 重“玩”轻“教”,科学教育中教学游戏化

与游戏教学化走向相反极端的主张是教学游戏化。玩耍是幼儿的天职,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我们理当以游戏为重。但如果要“化”教学为游戏,就不尽稳妥了,它可能隐喻的内涵就是“放任儿童的游戏”。

教师D:“我们倡导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儿童在游戏中可以发展各方面的能力”

教师E:“让幼儿自主自愿地游戏也不错,减轻了我们教师很多的负担,不用再费尽心力开展集体教学活动,应付检查”

教师F:“儿童自由游戏期间我们只需要保障他们的安全就行了,让他们玩得开心,玩得安全,玩得放心”

由此可见,教师虽然认同游戏在促进儿童发展中的巨大价值和功能,但尚未对游戏与教学的关系做出正确定位。很多教师片面夸大儿童自由游戏的效用,把自己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定位成“牧羊人”“旁观者”,只要“羊”不跑就行,忽视了自身的引导对游戏的教育发挥的重要性。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也数不胜数:

案例三:

活动区是幼儿开展自发游戏的重要场所。晨间区角活动时段,4岁的雯雯来到了科学区,玩起了“钓鱼”的游戏,使用的材料是一根50厘米长短的细竹棍,一端系上毛线,毛线的另一端系着一块小磁铁,一个小鱼缸,里面放着一些“小鱼”(塑料的、被磁化的、木头的等)。雯雯开心地钓着鱼,可发现总有一些鱼怎么也钓不起来,最后不耐烦地把手伸进金鱼缸把它们捞出来,然后又扔进去,开始钓鱼。反复多次,最后厌烦了,听到隔壁娃娃家要请保姆,就乐呵呵地跑过去当保姆了。教师在一旁玩手机。

案例四:

下午自选区角活动时段,4岁的菲菲在种植区有了一个发现:前些天还是绿绿的树叶现在变黄了(三天前孩子们在幼儿园采集的)。雯雯很惊讶,不停地自语道“现在是夏天,叶子应该很茂盛,要到秋天才会变黄的,可是……为什么呢……”菲菲实在想不通,跑去问正在挖土的可可:“可可你看,这些树叶变黄了!”可可看了一眼,继续埋头做自己的工作。菲菲又跑到隔壁美术区的多多面前:“多多,你猜为什么树叶变黄了”多多想了片刻,说道:“不知道”,就又埋头画起了自己的奥特曼……菲菲问了很多人,可是都没有找到答案,最后沮丧地扔下树叶跑到积木区去搭房子去了。教师在一旁和保育员聊天。

“磁铁”和“光合作用”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儿童对此的兴趣也是教师借机开展主题活动的良好契机。案中两位教师扮演“牧羊人”“局外人”,没有适时对幼儿的游戏和兴趣点给予引导,最终导致幼儿厌烦失落地转换了游戏。我们强调幼儿自主自发的游戏,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袖手旁观,放任不顾,而是要求教师在恰当的时机,以适当的身份介入游戏,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升。

策略和建议

在幼儿科学教育的实践中,无论是游戏教学化还是教学游戏化笔者认为正确的做法应当是促进教学与游戏两者在科学活动中的有机融合,寻求一个平衡的最佳契合点,统一于促进幼儿科学素养的提升。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和策略:

(一) 教师角色:平等中的首席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给予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平等中的首席”,我的理解就是:同伴和引导者。在幼儿自主自发的科学游戏中,教师不能是游离于幼儿活动之外的“牧羊人”“局外人”,而应当对幼儿的活动情况保持高度的“警惕”,善抓幼儿的兴趣点,生成新的教育内容。比如在案例三中,幼儿明显对磁铁能够吸住铁质的或是被磁化的物体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幼儿表现出不理解和困惑之时,是游戏与教育的最佳契合点,也是教育有效介入的完美时机。教师此时正确的做法应当是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思考和再探索,而不是放任不管,任由游戏的教育功能发挥的良好时机白白流逝。在幼儿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当以同伴的身份积极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之中,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游戏的深入。比如在案例四中,幼儿遇到探索障碍无法解决的时候,是教师介入的良好时机,这时候如果教师肯蹲下来对幼儿说“我也对树叶变黄感到很惊奇,不如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吧”,带幼儿去教室外观察树上的叶子是否也变黄了,和幼儿一起做一个有关光合作用的小实验,陪幼儿一起查询科普资料,阅览科普读物,甚至结合音乐、美术、数学等活动形式,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发现表现出来。这份好奇将会衍生出一个全面的网络主题,让幼儿了解季节、光合作用、土壤、水份、养料等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拓展幼儿的发展水平。

(二) 教师任务:情境创设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形式可分为预设的科学活动、区角科学活动和偶发的科学活动。在实际开展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将三者有机结合。预设的科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更加偏重教师的预先计划和组织,偏重教学,尤其是集体教学;区角是幼儿自主游戏与探索的重要场所,更加强调幼儿的主体性――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幼儿在区角这一教师为之创设的情境中,自主自由游戏,获得发展。偶发的科学活动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或者其他活动中对某事某物突发兴趣并为之开展的科学活动,强调幼儿的科学活动与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相融合,它的发生随机灵活。三种活动形式各有侧重,但都汇合于正确处理教学与游戏的关系。

篇8

幼儿的探索行为孕育着创造的萌芽,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通过探索行为去掌握周围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软硬、冷热、活动性等各种性质,获得了新的个体经验和技能。同时,也毫不含糊地说,探索是幼儿学习科学乃至其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方式。通过探索,幼儿将获得体、智、德、美、劳的全面发展。2001年9月,教育部颁布实施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其中便对幼儿的探索行为进行了指导,其指出,科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同时也指出指导要点就是“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索活动……”。然而,由于这个指导纲要处于试行阶段,对于幼儿教师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应该怎样创造条件,对于幼儿不同的探索教师应该怎样去分辨并进行指导就没有详细的说明。在本课题的研究中,笔者将深入探讨幼儿在科学教育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的影响因素、表现方式以及教师怎样指导,进一步充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不论是从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将为幼儿园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供点滴经验和建议。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有关研究

目前在国外幼儿探索研究中,早期的心理学家将行为主义学派思想应用于研究中,因此他们的研究便主要侧重于引发机体探索的动机,而达尔文学派则认为:探索更多的是由生物体本身的适应所引起的;美国生态学理论中也提到:儿童探索是学习生存的生物适应行为,是种系基因的倾向性引导婴儿很早就冒险离开父母亲,去获得生存所需要的知识。吉布森(Gibson.E.J.,1988)研究中主要趋向于分析婴儿的探索与知觉之间的关系问题,其研究认为:新生儿具有先天的内在探索外界的好奇心,其可通过各种方法或者途径去探索周围环境并主动积极的获取信息资源。可知度(affordance)成了婴儿探索的动力,并提出促进婴儿探索发展的原因就在于“全方位的观察”。可以看出吉布森强调儿童通过知觉的主动探索获得知识。农尼利和莱蒙德(Nunnally.J.C.Lemond.J.C.,1973)提出了孩子对陌生刺激的探索过程:刚开始时进行全方位的探索—视觉研究—对物体的身体操作和控制—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娱乐性探索出现(当陌生刺激变得熟悉时)—寻找更多的能引发探索的刺激。无论幼儿在何时碰到陌生的刺激都会重复这个过程。

(二)国内有关研究

国内对幼儿探索的系统研究尚不多见,非常零散,更多注重的是实际性操作。目前,上海市六所二期课程改革的实验基地幼儿园,如芷江中路幼儿园等开展了幼儿园“探索型主题活动”—幼儿园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自主观察,探索周围现象和事物,教师适时、适度予以支持和引导的一种系列活动;上海市青浦区晨星幼儿园开展的《区域活动材料提供与幼儿探索—提供材料,增强小班幼儿区域活动中探索的研究》,实验得出最大程度地激发幼儿探索的材料具有以下特点:形似性、隐秘性、宽广选择的可能性、有操作障碍、新奇性、有物理变化;南京师范大学“田野课程”提出了“培养自主,鼓励探索”,主张幼儿是在进入、深入现场和情景中探索知识,建构知识的。

三、概念界定

幼儿探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亲自从事实际的探索活动,循着科学研究的流向去思索和操作,他们探索到的决不仅仅是表层的知识,而是科学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精神,并能将探索到的这种方法和精神内化到自己的认知和品德结构中去,成为他人格中活生生的具有生命力的东西。

四、研究目标

本研究在澄清“探索”的定义,并对“探索”与“探索”的关系作出分析的基础上,对3~岁幼儿在科学教育中出现探索情况及教师指导情况进行观察研究,以期获得第一手的实证性资料,对其作初步的描述性研究。

五、研究内容

本文重点探索了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实践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归纳为以下几点:

1、面向每一位学生

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开发其潜力,让所有学生能够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新的教学理念设计应体现学科的实用性,而且让学生在探索行为过程中锻炼自身的能力和激发学习兴趣。梳理我国目前幼儿科学教育中探索行为研究实践现状,并将通过多种教育形式与之进行有效的相结,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激发其创造性和主动性,让我们的科学课堂在探索中不断的升华。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科学教育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相应的书本知识(教学内容),还应该利用教育模式及教学内容来开发学生智力,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做到“探索生活奥秘”——生活启情,图画生情,音乐抒情,语言燃情,想象悟情,以此达到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对科学教育保持较高的兴趣。

3、强化探索性

在探索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和鼓励幼儿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并进行表达与分享活动,培养幼儿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培养幼儿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幼儿在开放性学习的环境下,围绕探索主题,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主动获取信息,整理与归纳信息处理口,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加工处理信息,学习了恰当利用信息的能力。

4、倡导实用性

在新课程观念的指导下,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更为“丰富”,“过程”将越来越繁琐,更需要幼儿充分发挥其探索意识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因此,我们开展“以境促学”——媒体促学,故事促学,角色促学,以此来引导幼儿积极的开展探索行为,让科学教育不再枯燥、无趣,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及解决学习难题的能力。

5、营造趣味性

兴趣也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内驱力。为此,作为启发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的科学教育探索行为研究,其通过设计形式多样教学模式,力求借助于多种感官参与下的学习过程,以达到在兴趣驱使下的问题探索与创新的过程。

6、适时反思探索性学习活动

当前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着幼儿有活动,但无激情;有思维,但无智慧;有探索,但无创新;有回答,但无质疑的现象。在家长、幼儿园和媒体都以不同的形式催促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匆忙成长的儿童也就成为压力下的儿童。这些问题的存在是教师对探索性学习活动的认识不够到位,同时双主关系摆得不到位,没有给幼儿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幼儿对探索缺乏兴趣。因此,教师要培养幼儿对探索的兴趣,充分发挥幼儿探索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轻松愉快的良好学习心理氛围中,自主探索,发现规律,学会知识,同时,让幼儿在探索中体验成功。

六、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研究者选择***市******幼儿园作为研究场所,该幼儿园是事业单位所属的中型幼儿园,在教学设施和软环境方面都处于中上等水平,以科研兴园为管理理念,幼儿园大部分教师都具有一级职称,幼儿园本身很重视教师的素质培养,能很好地领会探索性学习活动的内涵与特点,具有较强的指导能力。

(二)研究方法

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搜集、查阅文献资料,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确保研究取得实效。

1.调查分析法。对***市几所不同类型的幼儿园的领导和教师进行访谈,其中访谈内容如下:对探索性学习活动的认识;探索性学习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体验的探索性学习活动的价值在何处;探索性学习活动中幼儿的反应;现存探索性学习活动的弊端;用什么方法可以改进教师在探索性学习活动中如何指导幼儿?等等。重点探讨幼儿园探索性学习活动教师的指导策略问题,了解他们对探索性学习活动的教师角色及指导策略的理解。

2.文献研究法。在课题研究中注重搜集、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了解相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就幼儿科学教育中的探索行为现状与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理念的理论与实践、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梳理、归纳、分析和研究。

3.案例分析法。以****幼儿园探索性学习活动的具体教学活动为研究案例,在此基础上总结探索活动中的教师指导策略。全部案例都来自教师的科学教学教案,其中有值得倡导的内容,也有通过反面教材提出批评和建议的内容,使论文更具实用性。幼儿园教师的第一手教学资料为本研究提供鲜活的佐证,教师的各项原始资料包括教师的教案、活动档案、活动结果分析等都是本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验教学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认真分析提炼,总结得出幼儿科学教育中的探索行为与创设教学模式相结合的规律,试图找出一些优化教学设计、提高幼儿科学教育中的探索行为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

(三)研究步骤

(一)探索阶段(主要工作)

1、课题准备。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一起讨论课题研究背景,提出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探索行为研究中情境创设困惑,以及学生学习兴趣和激情低落等问题,确定可以研究方向。

2、研究前的准备。所以课题组成员总结以前的失败经历,讨论课题研究的方法,确定以“课堂教学情境创设”这个突破口,研究幼儿科学教育中开发探索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3、制定设施方案。课题组成员完成课题立项并制订课题实施方案;实验教师写出学期计划,制定阶段性目标。然后课题组根据讨论意见,对课题方案进行“细化”、“实化”的修改。

(二)实施阶段(主要工作)

1、确定幼儿科学教育中的探索行为研究中的内容点,实施“以境引情、以境促学、以境启思”的情境创设的方式方法来启发学生的探索行为。

2、每一个课题实验老师每学期要上四到六节实验汇报课,课前要提交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课后要汇报教学总结。

3、组织课题组教师写研究论文和优秀学生习作发表。

4、阶段小结,安排下一阶段研究计划。

(三)结题阶段(主要工作)

1、组织教师参加课题组实验老师的课题观摩课,课后组织老师讨论,对课题研究如何向纵深发展的问题进行深入地讨论。

2、总结课题研究资料,收集各研究老师的研究材料。总编成课题研究成果集。

3、申请专家组对课题进行验收,做好结题工作。

七、课题研究条件分析

本课题的成员均从事幼儿实践教学研究多年,对于幼儿科学教育探索行为研究理论与实践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修养、科研能力和教学经验,在市区各类论文、案例评比中都多次获奖。学校已从20**年全面实施新课改工程,学校领导对本课题的实施给予高度重视和关心,可以从研究时间、研究条件等方面给予支持,有利于本课题的研究的顺利有效开展。学校的软、硬件设施的不断投入与优化,为本课题的实施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篇9

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是公众科学素养提升、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幼儿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客观要求。我们应从幼儿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专家引领、自主学习、社会支持等渠道促进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

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提升

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直接会影响到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质量,制约我国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影响国家潜在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提升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提升的意义

1.1提升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是提高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客观要求

科学素养是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仅为3.27%,2015年最新报告显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6.2%,虽然提升率接近90%,但是存在非常明显的年龄差异,青少年儿童的科学素养还有待提升。幼儿科学启蒙教育,在我国“21世纪国民科学素养行动计划”中发挥奠基作用,其目的不仅在于使幼儿获取广泛的科学经验和初步的科学概念,更关键的是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能否实现科学启蒙教育的目的和发挥应有作用,关键还在于提高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纠正教师对幼儿科学教育的错误认识,把教育的视野转移到儿童科学态度和科学能力的培养上。这不仅有利于作为公众之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更有利于儿童科学素养的提升,为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升贡献力量。

1.2提升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学前儿童是小小的科学家,不断地处在好奇、好问和好探索中。随着人们对科学的内涵和外延认识的深化,当前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不再是简单机械地传授科学知识,而转变为“引导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过程,支持幼儿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体验科学精神和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使幼儿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的过程。”然而,反观实践会发现幼儿科学教育的情况令人担忧,有些幼儿教师对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方法和资源的认识还受到传统常识教育的影响,存在对幼儿科学教育目标认识窄化、方法运用单一、教师主导控制强、对科学核心概念理解错误等问题。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幼儿通过“科学”这一领域获得身体、认知、生活、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因此,从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实现科学启蒙教育的有效性来看,幼儿教师科学素养亟待加强。

1.3提升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是幼儿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内在要求

幼儿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是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必然途径,也是幼儿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不仅在于科学知识的夯实,更重要的在于树立正确的科学教育观和锻炼扎实的科学教育能力。正确的科学教育观,是幼儿教师对于幼儿科学教育的正确认识和看法,这是开展科学启蒙教育的前提。扎实的科学教育能力是开展科学启蒙教育活动的核心支柱,如引导幼儿进行探究的能力、选用科学探究材料的能力、指导幼儿进行记录的能力等。总之,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不仅能直接提高幼儿教师驾驭科学活动的能力,还能提高教师进行多领域整合教学的能力,还能切实有效地提升幼儿教师的科研能力。

2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策略

基于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提升的意义和现实情况,笔者认为应从教师培养、专家引领、自主学习、社会支持等渠道促进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

2.1加强对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

学历是教师素质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全面提升教师科学素养,必须以科学知识的夯实、科学方法的获得和科学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为中心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在职前教育的培训中,应注重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的树立,应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体现课程类型的多样性,除了开设必修课程,如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教育科研方法外,还要开设自然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科学史、科学家的故事等课程,鼓励学生选修,加强文理渗透。另外,还需要改革师范院校相关课程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案例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尽可能多地让学生经历科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主动获得知识和方法,在接触科学课程时就能有正确的科学态度和认识。除此之外,还可以依托科研方法的相关课程,指导大学生亲身实践和体验教育科学研究的选题、查阅文献、制订科研计划、运用研究方法收集事实资料等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踏实、反思批判的科学态度和情感。在职后教育中,主要针对在职幼儿教师开展培训。首先,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在职教师科学素养的培训,避免培训工作形式化,加强培训工作的计划性、系统性以及监控评价,多层次、多途径的培训。其次,幼儿园自身应承担起教师培训的重任。如,以教师个人兴趣和承担的教学任务为依据建立科学小组,以小组为中心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可以分别开展物理、化学、生物、现代科学技术等相关科学知识的学术沙龙,鼓励教师搜集各种相关资料,借鉴情境教学的形式,围绕生活中常遇到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入讨论;还可以开展同课异构、教学观摩、案例研讨等活动,提高教师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积累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经验,切实提高教师的科学教育能力;还可以开展关于科学探究活动的专题研讨和实践,加强教师对科学核心概念的理解和运用,鼓励教师发现幼儿探究的兴趣点,主动开展科学探究教育活动。另外,还可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科技制作的活动,如,运用废旧材料制作降落伞、风车、陀螺、不倒翁等,深化教师对科学现象的认识。总之,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让教师在自我反思和学习交流中提高认识和实践能力。

2.2通过专家引领提升幼儿教师的科学教育理念与能力

幼儿教师的科学教育理念和能力是整个科学素养中亟待提高的方面,尤其是对探究式科学教育活动的理解和运用需要提升,而理念和能力的提升又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需要以专家为引领,在探究性的教育行动研究中不断提高科学教育理念和能力。首先,幼儿园和高校应形成教研共同体。高校相关专家或研究者需要积极主动地走进幼儿园,进行教学观摩和案例研讨,帮助幼儿教师从活动设计到活动开展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分析,鼓励幼儿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在实践中帮助教师澄清教育困惑,提高科学活动设计与组织技巧。还可以邀请专家为幼儿教师进行科学教育专项专题报告,依托教学案例提升教学反思能力,从而改变原有错误的科学教育观念,树立全新的科学教育理念。其次,鼓励教师开展关于科学教育的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以幼儿教师为主体,基于科学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进行的反思与探索,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检验教师是否树立正确的科学教育理念和科学教育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该研究方式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探究性活动,需要教师观察幼儿的学习情况、及时提出问题、查阅文献资料、收集事实资料、提出假设并验证、得出结论与记录等,这个过程可以加深教师对幼儿探究性科学活动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幼儿更好地实践科学探究活动。

2.3教师应注重自我学习,夯实科学知识和能力

基于幼儿教师科学知识不均衡、科学教育能力欠缺等问题,在短时间内补上科学素养,这并非易事,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自身什么也做不了。英国科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在《科学简史》的引论中说到:“我们需要本生灯和解剖针去完成复杂、高深的科学实验。可是普通人也可以在课堂上学习欣赏科学、欣赏科学的思维产生的奇迹和科学观点的发展历史。科学是神奇而美妙的,更充满诗意。”当幼儿教师学会欣赏科学时,就一定能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首先,幼儿教师应积极进行自主科学阅读。阅读是一种适应终身学习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科学阅读是指教师花费个人时间学习有关科学领域的文本或材料,从而获得相关的科学知识。主要包括科普读物、科学故事、科学文章、科学绘本、科学童话等。科学领域包含的知识浩瀚如烟,幼儿教师的科学阅读需要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如可以根据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有针对性地阅读,可以围绕自然科学现象、生态环境、科学技术、人体等方面的科学材料进行阅读,也可以阅读一些儿童读物,了解幼儿学习所涉及的科学知识广度和深度。总之,通过科学阅读能够帮助教师积累丰富的科学知识,为实施幼儿园科学教育奠定基础。其次,幼儿教师应有意识地利用现代媒体,提高学习能力。网络等现代媒体是当今社会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幼儿教师应具备收集资料、加工和处理资料的能力,有效地利用和整合各类信息素材,并运用于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

2.4社会应为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提供更多支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加强与社区中的科学工作者合作。”这也是有效开展科学活动,提升教师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其一,地方或社区科技馆的工作人员、大学院校中的理科大学生、幼儿教师共同商讨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如,可以结合幼儿年龄特点依托幼儿园课程内容,开发生成性的科学活动内容,尤其应注重地方资源或社区资源的呈现。如,可以邀请其他人员为幼儿开展生动有趣的科学活动。其二,教师应积极参与地方或社区的各类科普活动,提高自身的科学认识。其三,教师应带着幼儿走进社区,走向社会,依托丰富的社会资源和科普资源有的放矢地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总之,幼儿教师可以在这种多向互动中开阔视野,提升对科学教育的理解。

作者:王月莲 单位:包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冬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钟晓.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现状调查及培养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篇10

【关键词】科学活动;小班幼儿;一日生活

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生成的途径很多。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应更多地在一日生活中随机生成,随机进行,教师要善于观察、捕捉、把握一切有利于幼儿科学教育的契机来实施科学教育,生成科学教育内容来促进幼儿学科学、用科学。

一、幼儿一日活动各环节中科学教育内容的生成

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中包含了多领域的丰富的科学教育内容。在日常学习生活活动的每一小事中,时时隐藏着科学现象和教育的动因。因此,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更多地在一日生活中随机生成。

(1)幼儿来园,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开端。小班幼儿刚来园表现情绪不稳,教师细心观察后自然而然地会策划系列的活动,让幼儿用眼睛、手、口、耳,尤其是用心去接触与感受幼儿园的人、事、物与气氛,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小班孩子年龄小,但他们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并能从中生成许多科学教育内容。

(2)户外活动中生成科学教育内容。幼儿户外活动包括早锻炼和散步活动。让幼儿通过自己的一系列探索活动如:怎样让气球鼓起来,给气球扎口、玩气球等,在操作中不断探索气球的奥秘。日常的散步更是科学教育的好机会,让幼儿注意各种花草树木的变化,太阳照在身上的感觉,感受亲近大自然。教师充分利用机会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

(3)睡眠活动中生成科学教育内容。睡眠活动中,睡前的准备工作和巡视工作十分重要。我们发现小班幼儿在午睡前有的幼儿很能干,自己穿脱袜子,有的脱下袜子到处乱扔……。针对这种种现象,我们认为让幼儿对自己的身体发生兴趣,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是很有价值的教育内容。通过亲身实践和对比,引导幼儿对自己的小脸、手、脚进行观察探索。

二、幼儿一日生活活动内容得把握

根据《纲要》提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的要求。

(1)走近、关注、倾听幼儿。教师要走近孩子,关注幼儿日常活动,与幼儿平等相处,观察倾听孩子,来发现幼儿的生成活动的话题与兴趣。一次自发生成的活动,就能让孩子收获了很多新的生活经验。

(2)观察幼儿,寻找教育契机。幼儿的生成活动常常是在成人的意料之外产生的,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满足幼儿的探索兴趣。观察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活动中的需要、无法解决的问题等,从中寻找到有价值的教育契机。孩子们会在运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新生事物或事物的本质产生探究的欲望和激情。

(3)回应幼儿把握课程生成时机。教师在一日活动中,要尽可能地创设宽松愉悦的环境,多留意幼儿相互间交流的话题与活动的兴趣,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场所和自主探索的空间。在观察生成活动的过程中,根据价值判断的需要和教育的可能进行回应,由此,在与幼儿的互动中,对幼儿生成活动回应的方式也就会应运而生,回应才会有效。

三、幼儿一日生活活动的策略

现代教育研究发现:在教的过程中,儿童本身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只有作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加上教师建立在儿童学习基础之上的引导、促进作用,才能使教育发挥巨大功效。通过实践研究,形成了有效的指导策略。

(1)关注策略。体现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原则,关注小班幼儿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关注幼儿教育环境的适切性和促其成长的发展性。在与幼儿一起实施生成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明显发现小班幼儿的生成活动还存在着“散”的活动特点,因此,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教师则应站在幼儿活动的特点上来实施幼儿自发的生成活动。

(2)支持策略。教师要尊重孩子的原有生活经验,支持和推进幼儿的自发生成活动,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体和主动建构者。生成活动是幼儿按意愿行事,带有极大的兴趣性和随意性,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半途而废。

(3)引导策略。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随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策略。教师是孩子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我们关注生成不能仅停留在捕捉到教学实践中即时生成的生动情境。在生成活动中,利用幼儿提出的问题或向幼儿提问的方式,使幼儿进入问题情境,要让幼儿自己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促进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四、反思

(1)对幼儿来说,他们的有限经验主要来自耳闻目睹的亲身体验。他们认识和学习的方法主要是把新知识与以往的经验作比较,以便吸收和学习。所以,在生成科学内容的时候一定要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

(2)在生成性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面对着动态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的活动过程,不仅需要有充足的知识准备,丰富的材料准备,更需要在与幼儿互动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多种策略。

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时时处处都会有生成活动的出现和形成,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挖掘一日生活中的科学素材,让幼儿体验科学的快乐,这种对科学的意识与情感对幼儿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主编:王志明,张慧和.幼儿园课程实施指导从书《科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2]张燕,刑利娅编著.新编学前教育专业系列《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