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和文化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10-25 17:23: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和文化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效;和谐文化;校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279-01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只有坚持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把人才培养目标放在首位,并以校园和谐文化内涵为基础,才能为和谐校园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才能为教育实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根本目标提供文化底蕴和精神支撑。
那么什么是和谐校园呢?所谓和谐校园,是指学校各种发展要素间的一种均衡有序、协调促进的和谐状态,和谐的校园文化既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目标与内涵,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与模式。"加强文明素养熏陶,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着眼学校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学科教学中切入和渗透文明素养的熏陶,构建课堂文化,让学生在平等、和谐、文明的课堂氛围中,系统、渐进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文明素养,实现学生全面、健康、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1.校园和谐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校园文化是学校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既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等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学校成员在共同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
2.高校校园文化构建的重要性
2.1高校校园文化的构建是顺应了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的历史任务。高校作为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校园文化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行动。高校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和繁荣既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方面,也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特征,先进和谐的校园文化对于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构建和谐社会,高校校园文化构建,对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顺应了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
2.2校园文化的构建,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下文化形式的多样性。高校的文化是多元的和开放的。在处理主流文化和亚文化的关系上,应相互尊重相互补充,形成一种和谐的张力。但在大学校园里,教师和管理人员往往相互漠视,在属于自己的领域内,他们对如何建设一所大学,如何形成一所大学独有的文化有着很多不同的见解。教师的文化观是希望学术的自由、束缚的减少;管理者的文化观则是有效的管理、制度的健全,两种文化观念的冲突造成了高校生活的诸多悖论。从两种文化观对学生的影响来看,教师因其与学生课堂上接触较多,权威性较强,对学生的影响也更大一些。而管理者因为身份的不同,与学生之间是一种纵向的管理关系,对管理者信奉的文化观学生往往持逆反心理而拒不接受。目前国内大学对校园制度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方面教师与管理者难以达成共识,从而使校园文化向多元、开放、自由的方向过度发展,而制度的约束明显不足。
3.人才队伍建设的和谐文化构建
人才队伍建设是学校生存发展的核心,是和谐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关键在于吸引人才,发展人才。即能够吸引或培养一大批具有一定潜力或实力的科研人才,组建一批富有创新管理而又责任心强的行政干部,并使这些人才能够不断成长发展,能够人尽其才。而一所大学吸引人才、发展人才靠的是什么?从根本上讲就是这所大学有没有包涵着对人才的渴望,对人才的尊重和对人才的理解的文化。其中对人才的渴望即为招贤,对人才的尊重即为礼贤,对人才的理解即为善用贤。这三个方面是环环相扣的,缺一不可的。大学何以为大,不仅在于其规模、学科之大,更在于她"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对不同知识、不同学术思想,不同价值观及其持有者的海纳百川和有容乃大。"五四"时期,北京大学只所以能够成为国之文化重镇,就在于其采取包涵上述方面的"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的人才政策。为此,一所大学欲要办的成功,其文化的构建上必须在人才政策的和谐文化上狠下功夫,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大学形成人才之和谐的局面,从而为和谐校园的建设提供人才智力的保证。
4.目前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中,由于艺术管理重视不够造成的一些不良影响
由于对校园和谐文化建设中艺术管理重视不够,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中尚存在一些问题:
4.1在校园规划以及建设过程中,相关负责人对一些建筑和基础设施的艺术设计和布局考虑不够充分,没有意识到它们代表着学校形象以及它们的艺术设计和布局会直接影响学校是否美观大方,导致了建筑和基础设施的艺术设计和布局都不够合理,缺乏美感。这对校园内物质文化环境的建设,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4.2校园艺术文化生活不够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大多数停留在图书馆看报读书以及课后的篮球、足球等球类运动上,相关的艺术文化活动很少,并且参加艺术文化活动的学生数量占少数,另外对学生的艺术理论教育,还远远不够。
篇2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和”文化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将之应用于设计艺术人才培养中可以提高设计艺术类大学生的历史文化底蕴、现代设计能力和综合素质。基于此,必须在设计艺术专业课程设置中适当增加中国传统“和”文化的选修课,把“和谐化设计”新理念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并采用“和而不同”的教学方法,为现代化建设输送合格的设计艺术人才。
论文关键词:“和”文化;设计艺术;人才培养;和谐化设计
“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块魁宝,它是中华民族普遍具有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工作、交往乃至艺术活动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研究中国传统“和”文化在设计艺术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对于增强当代中国设计艺术类大学生的历史文化底蕴、培养他们的“和谐化设计”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合格的设计艺术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传统“和”文化的基本内涵
要自觉地把中国传统“和”文化应用于设计艺术人才培养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首先必须了解中国传统“和”文化的基本内涵,把握其精神实质。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构成一个民族自身特色的重要内容,是维系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李瑞环明确指出:“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1]中国传统“和”文化源于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金文中的“和”字。早在西周末期,史伯就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和”文化逐渐成了诸子百家的共识。汉代以后,“和”的思想已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可见,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是一个与时俱进、生生不息的文化理念。目前,“和”文化已经蕴藏着政通人和、内和外顺、和以处事、和衷共济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包含着和谐、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和合等多种涵义。概括起来,中国传统“和”文化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和为贵”的价值取向
“和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极具影响力的文化特色。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在孔子看来,“和”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价值,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审美价值。孟子进一步强调“人和”即社会和谐的重要性。他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除了儒家十分重视“和”的价值之外,佛道墨是诸家都极力推崇“和”的思想。佛家反对杀生,主张与世无争,强调生态和谐、社会和谐、人自身和谐。道家特别强调“天和”即生态和谐的重要性。庄子说:“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天乐优于人乐,天和重于人和。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也十分重视“和”文化的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不仅具有社会价值,而且具有审美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中“和为贵”的思想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认同。早在20世纪20年代,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明确指出:“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这些品质中,我认为和气是第一位的。”
2.“和而不同”的价值标准
要把握中国传统“和”文化精神必须认识“和而不同”的价值标准。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有所谓“和同之辩”。在古人看来,“和”不等于“同”。“同”即简单的同一、类同;“和”即许多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统一。《国语·郑语》中记载:“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只有和谐才能产生新生物,而类同则不能继续发展。世界的存在方式是“和而不同”的,世界发展的根源也在于“和而不同”。唯物辩证法认为,“和”与“同”相区别,而与“不同”紧密相联。“不同”是“和谐”的前提,“和谐”是不同事物之间的协调统一。“和而不同”包括三层含义:一是主张多样性;二是主张协调性;三是主张统一性。“和而不同”不仅是一种哲学价值观,而且是一种伦理价值观。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能否做到“和而不同”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道德价值标准。在为人处世方面,小人只知道盲目附和,投上所好,丧失原则性;而君子则不盲从,敢于坚持原则,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力求和而不同。”“和而不同”不仅是一种道德价值标准,而且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审美价值标准。在中国传统美学看来,正是复杂多样、千变万化的事物之间的和谐统一才构成了美好的世界;正是多种不同颜色的和谐统一才构成了美丽的图画;正是各种不同音调的和谐统一才构成了优美的音乐。“和而不同”是一切美,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审美价值标准。
3.“中和包容”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和”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包括“中和”思维与“包容”思维。所谓“中和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和解决问题时采取执中适度、不偏不倚的思维方式。“中和思维”最早可追溯到《周易》。《易传》中关于“中和”的论述不下三十处。其中,“凡吉占都是因为能‘正中’、‘得中’、‘中正’、‘黄中通理’等。”[2]中和思维集中体现为儒家推崇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在为人处世方面采取“适度”的原则,反对“过”与“不及”。从伦理学的视角看,“中庸”是最高道德尺度。孔子明确提出了“中庸之德”的观点。以美学的视角看,“中和”是最高的审美尺度。“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孔子主张执两用中,强调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中国传统“和”文化不仅推崇中和思维,而且推崇包容思维。所谓“包容思维”,是指在各种文化交流中采用兼收并蓄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学说为主体,同时吸收了道家、佛家、墨家等诸多学派的思想以及其他外来文化而形成的。在全球化、信息化的现时代,中国人民必须树立“包容思维”,批判地吸收西方文化中的合理因素,才能发展和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 转贴于 二、中国传统“和”文化应用于设计艺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中国传统“和”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代应用价值,把它应用于设计艺术人才培养过程中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把中国传统“和”文化应用于设计艺术人才培养中呢·必须重点做到以下几点:
1.要加强中国传统“和”文化教育
现代设计艺术离不开传统文化。没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设计者必定不是优秀的设计者;没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设计作品必定不是优秀的作品。因此,必须重视对当代中国设计艺术专业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前面讲过,“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块魁宝,加强对设计艺术类大学生的传统“和”文化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设计艺术类大学生普遍缺少传统文化修养,严重制约了其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加强对他们的中国传统“和”文化教育势在必行。首先,要开设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程。在设计艺术课程设置中,除了专业课之外,应当开设若干门传统文化选修课,包括“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美学”、“中国传统伦理学”、“中国设计思想史”等。通过这些选修课,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和”文化教育,使他们对中国传统“和”文化的基本内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自觉树立“和为贵”的价值取向、“和而不同”的价值标准和“中和包容”的思维方式。
2.要加强“和谐化设计”新理念的培养
把中国传统“和”文化与现代设计艺术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和谐化设计”新理念。必须加强对设计艺术类大学生的“和谐化设计”新理念的培育,才能促使他们自觉学习和运用中国传统“和”文化,提高设计艺术水平。所谓“和谐化设计”,是指在现代设计过程中,坚持以“和”文化为指导,在处理人、作品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时调和其对立与矛盾,使之获得动态平衡,建构一个有机协调的统一整体,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受众的实用和审美的双重需求。“和谐化设计”是中国传统“和”文化与现代设计艺术的有机结合。“和”文化是“和谐化设计”的思想文化基础,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和谐化设计”的科学技术基础;和谐的设计关系是“和谐化设计”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广大受众”是“和谐化设计”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是和谐化设计的核心理念。“和谐化设计”新理念是对传统设计理念的超越,它具有民族性、现代性、整体性、人本性、科学性等基本特点。为了提高当代设计艺术类大学的综合素质和设计创新能力,必须加强“和谐化设计”新理念的培育,使他们牢固掌握“和谐化设计”的基本内涵和特点,自觉地处理好几种关系,实现设计和谐化。首先,要处理好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实现个性化与共性化的有机结合。“和而不同”是“和谐化设计”的精髓,这就要求在设计中做到多样性与统一性相结合、本土化与全球化相结合。其次,要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实现设计内容与设计形式的有机结合。它要求在设计中,既要注重设计的道德内容,强化设计的教化功能,又要注重设计的艺术形式,强化设计的审美功能,把设计的教化功能与审美功能相结合。再次,要处理好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关系,实现实用与审美的有机结合。现代设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现代设计首先是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这就要求设计品具有实用性;同时,现代设计还要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特别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这就要求设计品具有审美功能。因此,必须注重现代设计的实用性与审美性的有机结合。
篇3
艺术是相同的,艺术设计的应用也是可以非常广泛的,视觉传达艺术包含了多种的专业方向,尤其是在文化产业当中能够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例如在企业的品牌设计上、产品包装上,醒目的视觉传达能够带来更多的文化感受,能够深入到消费者的内心,从而实现产品的深入推广,企业的文化也能得到传播。视觉传达艺术在媒体、信息等的领域都能够穿凿更多的社会收益和价值,并且体现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兼容了艺术特点和文化特性,实现艺术和产业的价值融合,为人们呈现更多的感受,为视觉传达艺术创造了发展空间。
二、视觉传达与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关系
视觉传达艺术和文化创意产业二者之间的联系是与生俱来的,伴随着文化产业带的发展,视觉传达艺术逐渐的形成规模性和产业化。这种文化的状态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且逐渐的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现阶段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升,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而文化生活的水平应该事先共同发展,视觉传达艺术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经济增长点,实现视觉传达艺术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步发展有利于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生活注入更多的活力。
(一)视觉传达艺术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创意产业不再满足于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那模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文化产业的必须实现突破和创新,文化产业的展现模式是通过调动人们的多重感官来达到传播的效果,视觉传达艺术是文化创意产业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文化产业得以发展的重要手段,将视觉传达艺术融入到企业的产品包装和企业文化的营造上,都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从内容上来将视觉传达艺术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二)视觉传达艺术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增长点视觉传达艺术的发展能够充分的调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文化创新是异常具有变革性的现实挑战,在人们的日常产品选择中,实用性不再作为唯一的选择标准,视觉设计传达出来的体验成为了更为重要的部分,想要在文化产业的竞争中取得更大的胜利就需要借鉴和利用视觉传达设计艺术的理念,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提升文化产业的内涵,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和文化体验,丰富人们的日常选择。
(三)文化创意产业是视觉传达艺术创新的重要媒介视觉传达艺术虽然经历了很短的发展阶段,但是其带来的市场空间和前景是有目共睹的,视觉传达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也有广泛的应用领域,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为视觉传达艺术提供很好的发展平台,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媒介,视觉传达艺术体现了时代感,体现了社会价值。通过对市场的深入把握和调研,提升文化产业和视觉传达艺术的发展能力,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结论
篇4
设计是一种创造行为,是理念与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常指拟定计划的过程,不仅体现了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对技术的要求,也体现了某种特定的秩序和结构,又特指记在心中或制成草图的具体计划,它需要设定一些条件,需要一定的技术手段,以一种综合而复杂的形式,多层面、多维度地影响着人们的生存世界、生活世界和文化世界,设计可以称得上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社会文化工程。艺术设计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在艺术的前提下,关注社会的经济、市场以及人的需求,同时为现代社会经济,人们生活提供服务,涉及范围之广泛,影响至我们全部的生活空间。
艺术设计的文化语境与品位
艺术与设计人为核心,文化的基础,作为一门学科,融人大美术概念之后,在国内艺术机构逐渐重视。早在艺术和工艺艺术融入生活,融入到设计到高等教育,很长一段时间,是艺术与设计的前身,作为一个专业的,文化的延续、扩展,相同的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专业内容不断翻新,从建筑到环境艺术,从园林设计到城市规划,从装演设计到视觉传达,从服装设计到饰品系列一从影视制作到动画,从陶瓷到工业设计等等,一个共享的视觉空间将它们包容一起,一个文化的设计理念将它们贯穿一起,这就是艺术设计。
艺术设计的文化品位通常指艺术风格,文脉关系,文化归属等等,隐喻在设计语言、表现形式之中,表述一种文化理念。而艺术设计的文化品位,包括设计对象的特点、条件、规则、技术乃至材料与工艺,是一些可视的、具体的硬件,同时也包含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可见因素,即设计对象的人为要素。文化是设计理念产生之本源,形式和风格是设计理念的视觉表现,而这些都构筑在对设计对象特点的了解与把握之上,进而完善设计本体。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传统文化沿袭下来的一种观念一直影响着人们。
现代功能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艺术设计
现代功能主义相信,设计的理性主义美学逻辑可以为现代的物质世界和文化世界立法,通过功能主义的理性设计可以为现代性进程中的物质世界和文化世界确立秩序,通过现代设计可以给人们带来一个富有理性和秩序的美好世界。它希望通过这种理性设计和功能设计满足现代性进程中的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希望在现代工业和科技的进程中打破古典的美学和文化逻辑,确立新的文化和美学类型。建筑史学家本奈沃洛在《现代西方建筑史》中论述到现代功能主义时说,为什么以前那种杰出的典型会被更加现代、更加乏味的功能主义模式当作美的原则所取代?
确实,在传统美学看来,美的设计应该是一种具有形式的情感性和内涵的丰富性的东西,是一种具有审美的和文化的可解释性的东西,而不是现代功能主义的结构的纯粹和形式的简单。如果单纯从艺术和美学的逻辑传统来看,设计作为一种审美的创造活动,现代设计应该在传统设计美学类型和逻辑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延伸和发展,应该在传统美学和艺术的基础上变得更加丰富和更加深刻。而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却恰恰相反,它不是在传统的艺术和美学逻辑上历时性地向前发展,而是颠覆和摧毁了经典美学和艺术的审美原则和设计逻辑,与传统的情感性和内涵的丰富性相反,它走向的是一种结构的纯粹和形式的简单。从审美的角度看,人们从现代功能主义的建筑和产品设计中所读到的语义性内涵是那样的贫乏,其中所蕴涵的情感性是那样的单薄。然而,它却会成为一种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并看成是美的东
艺术设计文化语境与品位的整体性
艺术创造不是一种纯粹的情感和审美行为,艺术作品也不单是情感和审美的物化形式,它有着更多元、更复杂的因素。无论艺术的发展还是作为审美文化创造的设计,从来就不是像单纯的艺术学和美学所认为的那样单纯。艺术设计都是在整体的文化语境中所进行的活动。艺术的创造性与设计的创造性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文化语境的制约性和设计者个体创造性相互作用的文化结果。本奈沃洛认为,要理解现代功能主义模式为什么会被现代性进程中的人们认为是一种美的原则的表现,就必须考虑社会和政治的变化,基督教民主的增长和生活标准的急剧拉平,正是这些因素导致了各个阶级的实际汇合。“ 功能主义的目标恰好适合于大量性生产的和变化的市场结构的新理想。社会变革过程的相对连续性,使得旧统治阶级的习惯和目标,得以扩散到人口的广大部分。这样,现代建筑也就成了旧时浪漫主义灵感的直接继承者,是对丰富而奇特的外表、传统的材料以及对安静如画的环境的热爱”,现代功能主义不单纯是一种艺术和美学的运动,而更多是一种现代性物质和文化进程中的整体语境结果,是现代性物质和文化进程中的文化实践行为,它交合着现代性物质和文化进程中的各种各样的因素。
篇5
摘要:本文以家庭剧《夫妻那些事》为例,分析了经济利益影视传媒文化品格的影响。
关键词:经济利益;文化品格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159-01
一、经济利益影响影视传媒行业
在影视传媒行业中,经济利益是行业发展的需求和基础,文化品格是行业自身的精髓,两者相辅相成,关系好似数学中的极限函数,不能简单认为两者是成正比的整函数或是成反比的反函数,而是在一个临界点以内是积极作用,过了临界点将背道而驰。中国的影视剧现处于膨胀发展时期,濒临在临界点飞速发展中。
首先影视传媒行业本身就是个利益大群体,是高回报高利益高名誉的名利场,这种生产关系所决定的就是这个行业需要经济利益的推动。其次影视剧从业余模式发展到专业模式,对精神追求提高的同时就会不自然的进入到消费时代。在经济簇拥下,制片人为达满座率和收视率来加大经济利益最大化忽略对剧本的投资反而在演员和宣传上大投资。这些经济化的考核是衡量标准,这个行业已经乐不思蜀的维持着游戏规则,在经济利益和精神利益上得到互动。
二、 影视传媒中的文化品格
文化品格是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的统一体。2011年是艺术这个门派的分界点,从文学大类的分支升级到一个独立门派,影视传媒属于其中一个专业。影视传媒这种观念形态似的艺术,电影,电视,网络,报纸,传媒会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寸土地上展现重要的影响力。对于不同历史背景的国家将有不同特色的文化品格,影视文化吸纳很多国外新鲜思想的精髓与传统的文化氛围撞击后形成了兼容的媒体形态,以追求精神,质感。但结合大经济背景下影视行业从业人员和审核体制尚未完善,现阶段还处于受经济利益影响下以削减文化品格为代价进入浮躁阶段。
三、经济利益影响文化品格的体现
(一)体现在剧情中
剧情以三对姐妹的感情线路展示了当今社会现实的感情生活,丁克一族,嫁入豪门,夫妻经济差距等因素都体现在女性在经济时代展现出的魅力,各种生活矛盾都因经济为起因,从内容上说经济利益影响了人物的生活品格的质量。从电视剧编排来说,剧中人物使用的手机,信用卡,房车,饭店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设施都体现了人们已经进入消费时代米影视剧只是消费时代的一个载体。
(二)体现在植入性广告
“植入式广告”是指把产品及服务具有代表性的视听品牌符号融入影视或舞台产品中的一种广告方式,给观众留下相当的印象,以达到营销目的。由于受众对广告本能的抵触心理,让商品潜移默化中得到良好的宣传同时广告商的赞助将艺术品位和艺术价值提升是件双赢的事,但商业效益的过分追求所造成过量的广告植入会引起敏感观众的反感,条件反射性的关闭心灵之门,影响对影视剧的客观态度,更有甚者过多的广告加入会让剧情变得牵强和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影视剧本身的创作。制作方表示因筹拍时经费的确紧张,最后招商引资了很多品牌后对方都有这种要求,所以导致影视剧会根据广告商要求略微删减改动。在经济冲动的下牺牲了创作的纯真,人物形象塑造不合逻辑,剪辑点不连贯,影视剧的教育意义和艺术性明显削减。
(三)体现在古今婚姻生活差别
从古至今婚姻都是人生大事,婚姻生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等千差万别,古代有一夫多妻和一夫一妻纳妾的说法,男主外女主内,母以子贵,媳妇听顺婆婆,无论家里贫穷还是富足家庭地位都是男尊女卑,现在社会进步了,在经济利益簇拥下,男女家庭地位发生变化,生活和谐程度有差异。单从古人和现代人的思想和觉悟看,古人的大智慧和单纯人品比现代人胜出几筹。社会进步了,人性变得自私,现实,利益了;经济促进人们有条件吸收更多的信息和知识,却不能增加智慧,不能提升人性人品,从人文品格角度来说是严重缺陷。
四、总结
无论是影视剧还是现实生活,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表现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以经济为主要元素的消费主义俨然是受国家系统,经济系统和文化系统所接受,鼓励和怂恿的情感和价值。从家庭剧《夫妻那些事》这个点,不难理解到,现在的大众传媒和社会舆论都在告诉人们,美好生活要从高消费开始,有一定经济寄托后才能寻找到自由和幸福,所以要不断的追求物质,追求经济利益才能生活的幸福。而经济利益会导致社会,文化方面的缺陷,健康与正义目标的变差,有损个人身心健康,社会道德的根本原因。从精神层面彻底瓦解了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人的品质和文化的品格都在逐渐消亡。经济利益在影视行业中更像是加了催化剂一般消减更加迅速,要想保持品格犹存或提升应更加全面客观的权衡经济利益与文化格局的关系,要善于利用经济利益带来的良性竞争力和文化提升的条件,摒弃过度欲望后对人性和文化品格的摧残。
篇6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需要建立在对民间艺术的研究基础上,高校美术教育对于民间艺术的发展和研究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02年,我国高校为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工作召开了研讨会,从此拉开了我国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序幕,全国很多地区也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使其能够更加广泛地融入现代社会。
二、高校美术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创新的必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财富,也是经济建设可以应用的重要资源,我国必须将其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经济制度的改革,主流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大家所遗忘、破坏。高校美术教育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可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高校美术教育有责任完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工作。首先,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蕴含着各种不同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见证了我国的区域性历史文明,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而这正是历史赋予高校美术教育的使命。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高校可以承担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实践活动。再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展现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承载了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蕴含了审美情趣、工艺技能、伦理道德和文化知识,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素质、能力。
三、高校美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和传承所
篇7
一、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各样的文化创意产业纷纷出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出现使以文化作为发展的载体,它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提高了市场的竞争力。就河北省而言,虽然文化产业在不断地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是发展的初期,重点行业的发展状况如下所示:
(一)出版业
近年来河北省出版业在数量和种类上都有较好发展,2016年8月,我省出版单位参加第二十三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受到国内外参展客商和观众的高度关注,在版权贸易方面,也取得可喜成果,输出图书版权54种,引进版权21种。河北省出版单位中最具有典型性的就是河北出版传媒集团,2014年该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35亿元,同比增长22.7%,实现利润8.6亿元,同比增长22.8%。据《2015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该集团总体经济规模位居全国第七,资产效益跃居全国第四,三度荣膺全国“文化企业30强”。
(二)动漫业
河北省的动漫业和其他优秀省份比较,虽然起步的时间比较的短,但是发展的速度呈一个不断上涨的趋势,经过不断的发展动漫业也变为了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行业之一。不仅出现了石家庄、保定两个国家级动漫产业发展基地,而且出现了精英影视、深度动画等一批实力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已初具规模,各类大中专院校在校生近万人。
二、河北省艺术院校服务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分析
(一)优化回报体制,激发服务动力
现在,不管院校服务文化产业,还是文化产业带动院校体制真的改革,在服务动力上都存在着不足。在社会的发展变化过程中,院校要能够更好地服务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和高校之间就应该建立一个合作共赢的关系,加强两者之间的沟通交流。要院校和高校与地方良性互动、合作共赢的核心问题是回报结构与机制。高校和地方产业之间的互动往来,利益共享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解决汇报体制问题,激发出服务的动力。文化产业对高校的作用越大,高校就会把服务文化产业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反之,就得不到更好地发展。回报体制的建立就需要对体制进行不断地优化。艺术类高校要更好的服务于文化产业,取得更高的利益价值是必要的。对艺术类院校来说,政府对服务体制的完善,优惠的政策的制定等都是艺术类院校能够更好服务文化产业所需要的,都是能够促进院校能够服务文化产业的必要因素,他同时也是推动艺术类高校更好服务的动力。
(二)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范围
高校在服务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服务模式和服务的范围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影响服务质量好坏的关键。所谓的服务模式,就是高校在服务文化产业的时候所采用的服务方法和相关策略。所谓的服务范围就是院校服务的文化产业的种类以及服务的区域结构。从近年来的发展状况来看,艺术类院校要更好地服务于各类文化产业,服务产业带动高校教学体制的变革都要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要根据实际情况创新服务体制,扩展服务范围。近些年来各类服务组织都纷纷建立起来,对加强艺术类院校和文化产业的利益共享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就河北省而言,在文化产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开展了相应的文化产业服务活动,为促进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条件。经过实践表明,艺术类院校更好地服务文化产业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途径。
(三)共建交互平台、创新合作载体
要更好地促进艺术类高校服务文化创意产业,院校就应该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服务体制,建立院校和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交流、合作、互动的平台,同时也要使合作的载体得到不断地创新。任何服务体制的完善都离不开好的平台支持,合作能够顺利完成也离不开物质载体的承接。如果缺乏持久可靠的服务平台以及合作载体,艺术类院校在服务文化产业的时候,就没有了服务的动力基础,同时也没有合适的服务场所,艺术类院校和服务产业之间就没有物质的关联,就不能达到艺术类高校服务文化产业的作用。现在,艺术类高校服务文化产业的平台和物质载体大多都比较传统,没有特点和优势,不能够更好地带动院校服务文化产业。因此,要让艺术类院校更好地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就要建立完整的合作交流平台以及合作的载体。从相关艺术类院校的服务文化产业的实际情况来看,由院校和文化产业者共同构建的实践基地以及学生创业基地等平台都能够更好地促进高校服务文化产业,在对相关的合作交流平台与物质载体利用的时候,要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根据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平台和载体的不足之处进行不断地调整和完善。
(四)建立长效发展机制
机制维系院校和文化产业之间关系的重要因素。要促进院校更好地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就要建立两者之间共同发展进步的机制。这样的机制虽然在河北省还没有得到更好地完善,但是也有了一个初步的雏形。在近些年,政府也建立了相应的经费支持与补贴等机制,同时相关的企业也建立了服务回报制、大学生就业培训等体制等措施。这些体制的建立都为艺术院校更好地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将两者之间合作共赢的观念很好的体现出来,成为一项服务两者的长效发展机制。另外,艺术类高校也应该借鉴和吸收这些发展经验,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完善和更新服务文化产业的长效发展机制。要建立长效发展机就要站在两者共同利益的角度,建立能够符合院校和文化产业合作互利的长效机制。
篇8
设计的过程中,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被物化也可以当做一个精神,中国文化与工业设计之间可以看成一种源与流的关系,也可以看成是总与支的关系,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关系。
1.中国文化是工业设计
汲取营养的源泉设计是一个将各种理念,技术,文化糅合在一起,组成一个自然的共同体的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可以将我们的文化融入其中,在设计中展现精神文明和文化色彩,增强设计的感染力,给设计作品增添更加浓郁的民族色彩。
2.工业设计是中国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业设计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涌现出文化的色彩。北京奥运会的一些建筑设施已经演变成一种中国文化,成为中国人的经典,我们热爱这些新鲜的文化。鸟巢、水立方、奥运场馆、世博会场馆都展现出一种中国文化同样也是一种中国精神。
3.中国文化与工业设计的相互融合
在中华文化和设计结合的过程中,进行设计之间的融合,交流与思想核心的碰撞,从中转化为一个整体性设计。在创新产品设计的过程中,文化与设计相互推进,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设计文化,我们在进行创新设计道德过程中,就要寻找设计和文化的结合点。
二、中国文化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及启示
1.中国文化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古代的窗户的设计演变成我们现在的时钟上的花纹设计,在这样的结合中,我们可以看出从形态到结构、色彩都过渡得很自然,这个时钟摆在家里的墙上的时候,会感觉很自然,闲逸。中国的太极文化,太极文化是武当创立的,是黑白两种颜色代表天地万物糅合在一起,浑然天成的感觉。用太极文化来转化为书柜设计,看上出显得家庭的文化气息很重,浓雅。在设计的过程中,文化与创新设计的完美融合。
2.中国文化对于工业设计发展的启示
在对于文化的设计的过程中,也给予了我很多的启示。在设计的文化中要吸取文化的精髓,才能有好的创意设计。在设计中推动文化的发展。在设计中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与设计相互交融。
三、结语
篇9
由于传统文化生态环境发生改变,民间艺术的生存延续也必然受到影响和冲击。作为富含民间文化信息的木版年画,曾经在民间兴盛一时的纸马艺术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现在已经不复存在,唯有云南民间还部分地在流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富含民间文化信息、与人的精神意识息息相关的民间木版年画——纸马艺术也将逐渐走向衰亡。为了保护云南纸马艺术,我们没有理由要求民间百姓继续固守不能养家糊口的纸马刻板与销售主业,也不能硬性要求已经没有神灵信仰观念的民间百姓去用纸马祭祀和祝祷。
但是,倘若我们难以固守云南传统民间文化与纸马艺术的最后一道防线,断了云南民间文化艺术的香火,那么我们这一辈人必然会为失去这样有着丰富原始文化内涵的、神秘古朴的纸马艺术而痛心疾首。对纸马艺术的记录、收集和抢救是一种被动的保护,同时也是急切、有效、势在必行的一项文化建设工作。如果能为纸马艺术营造一个良好的民间文化生态环境,对纸马艺术进行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那么,科学构建纸马艺术的生存方式与生存空间,开展纸马民俗文化实践活动,这仍然不失为对纸马艺术积极、主动地有效保护。
借助旅游业来保护民间文化艺术是目前民间艺术保护性开发的一条现实途径。旅游业是当今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然而,旅游业并不仅仅只具有经济价值,还具有突出的文化性。旅游的过程是物质与精神双重消费的过程,因此旅游的文化内涵是旅游活动中主要的精神内容。云南的旅游业发展十分迅猛。面对这种形势,如何将纸马艺术介入旅游产业,这既是对旅游业的丰富和开发,同时也是对纸马艺术的一种开发性保护。因而,在旅游活动中,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传统民间纸马艺术,促进自然生态保护和文化生态保护同步发展,实现旅游产业开发和文化艺术产业开发合理并存,这是发展旅游与文化保护开发共同研究的课题。
虽然民间艺术并非为旅游而存在,但是民间文化艺术的现实境遇与旅游业的共同开发毕竟可达到双赢的结果,因此,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旅游景点可以将民间艺术作品开发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和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这对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具有支持和补充的作用。在旅游文化开发的过程中,开发的方式与手段要尽量做到不对原生态的民间纸马艺术有任何歪曲或损伤,保持它的原汁原味。比如,在保山西庄的文化旅游开发中,旅游景点开发者可以把纸马雕版传承人张元文的纸马艺术作品作为文化旅游产品成套出售,可以设立保山西庄纸马艺术展览厅,除了展示有代表性的纸马艺术作品和雕版外,还可以演示纸马的刻板、印制及使用方法和过程,对于有云南特色的关于纸马诸神的神话传说也可作以介绍。总之,在保山西庄的旅游景点设计上,旅游景点开发者应该深入挖掘纸马艺术作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优势。这对提高民间纸马艺人经济收入、促进纸马技艺的传承与延续以及促进旅游业的兴盛都有重要意义。
目前来看,旅游业对纸马等民间艺术的开发与利用虽然有所重视,但挖掘的深度、广度以及设计、制作、销售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当地领导重视不够,开发数量少,品种单一,加工粗糙,质量低劣,技艺保护不利,传承后继乏人,生产机构和组织管理规范化不够等。这些问题既对旅游市场有所影响,也对纸马艺术保护不利。在纸马旅游商品与纪念品的开发过程中,相关的设计、包装、营销管理等也要配套,要视纸马艺术的具体情况合理开发,一定要杜绝过度开发的状况出现,要尽量保持云南纸马艺术神秘古朴的艺术特色。总之,不管选择何种形式,在保证质量和纸马艺术文化特色的前提下,对旅游产品的合理开发是促进纸马艺术保护与发展旅游业的有力措施之一。
与注重旅游业经济性与文化性共同兼顾以促进纸马这种民间艺术的保护性开发相比,建立纸马文化博物馆所也是对纸马艺术的直接保护。当然,建立博物馆是多元的,同时也与参观旅游密不可分。博物馆的建立除了静态的民间纸马等文化艺术品的陈列、展示之外,还包括纸马等艺术文化生态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的整体展示。根据地方经济情况,博物馆可以新建,最好是旧民居、文化遗址等改造成博物馆。艺术品的陈列展示既有收集、归类的标本式的综合展示,又有原生态的生活展示、生产方式及纸马文化艺术品的原样陈列。这种陈列展示力求自然、真实,就像民间常见的纸马铺的摆放样式一样,少有雕琢及人工化的成分。展览的同时可以销售。这种陈列方式也使人身临其境,具有参与性,而不是被动的观察。博物馆样式的总体目标不能脱离对纸马艺术的原生态保护,当然还要与其他设施、服务等相配套,以求做到对纸马艺术的有效保护和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总之,建立博物馆是较为普遍的文化艺术保护与旅游结合的方式,也是实际可行的。
如果说旅游开发与传统民间纸马艺术的保护相结合有失文化的真实面目和生态特征,那么将本就与巫术、祭祀、祭奠有密切关系的纸马艺术与民众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方式等日常生活内容有机结合,这可能是更为有效和至关重要的文化生态保护与传承方式。只有为纸马艺术创造合理适宜的生存空间,才更有益于纸马艺术的成长。以民间传统节日为例,节日的仪式、庆典、祭祀、祝祷是民间节日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是一项重要的文化生活。如果春节没有粘贴、焚烧各种纸马的祭祖供奉仪式,没有对联、剪纸、彩灯和鞭炮等等要素,不仅年味寡淡,年节的文化和艺术也就没了踪影,因为年文化就是由这些不同的文化要素共同组成的。云南的民族节日众多,而这些节日都离不开纸马,比如大理的三月街、保山的花街、陇川的木瑙纵歌、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和傈僳族的刀杆节等。只有在这些民族节日里,纸马艺术才能够找到自身的文化生存空间。目前,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云南的民族节日日益兴盛。
篇10
一
英国人威廉·莫里斯领导“工艺美术运动”的本意是“手工艺的复兴”,最终却衍变为现代艺术设计的开端:柳宗悦倡导的日本民艺运动,更多地带来了手工艺品的量化;德国工业联盟和包豪斯所追求的“艺术与手工艺的结合”在今天看来依然是一个未完的命题。工艺美术作为黑格尔所说的“次要艺术”,在机械文明和城市化进程中,似乎很难通过其“亲切温润之美”,“反映民众的生存活力”。
几千年来,历代能工巧匠及其匠心独运的传统工艺大多依靠师徒口传,工艺美术作为延续文化记忆和文化想象的造物形式,对它的理论研究不但在当今学术界存在被边缘化的趋向,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也没有发挥出其在现代社会中应该呈现的价值和尊严,也就更难以被推动为立足于中华民族文化根基的艺术本原的思考。但我们无法否认的是,作为延续历史最长的一种民族艺术与文化传统,工艺美术研究面临的问题和理论求解的复杂性也是其他艺术领域所无法相比的。
虽然我们在工艺美术方面的研究传统积累丰富,但与积淀丰厚的民间工艺美术资源相比,理论研究仍然显得单薄,甚至对于工艺和设计的理论区分都存在着解释的模糊性,对于理论的失语,杭间教授在《手工艺的“新美学”释义》一文中指出:“当代主流社会强调手工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思想属性,这样做本质上是片面和‘功利’的,因此传承人被宣布保护后接下来如何做,无人知晓。”在如此的设问之下,杭间教授进一步指出了“强调微观的、实证的、调查的、小中见大的研究”对工艺美术研究的重要性。
更有研究者认为,传统工艺美术更加具备文化创意产业的资源和条件,并遗憾于国内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机构对传媒、影视、动画等已然市场化的艺术门类的青睐。我们可以认为,工艺美术作为活着的传统既被认为和国家、地域、族群的文化表象形式有关,又可能是现代性及后现代性的得已建构的文化产品。即使如此,笔者仍然认为,虽然理解社会的现代性,物质文化与都市消费是不可忽略的重要侧面,但是与贴近实务的业界前沿问题的解决相比,完成中国工艺美术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化,在理论方面的建设显然更为重要。相对于设计美学研究的“高空作业”和工艺美术研究的“在地生根”,我们也许更需要一种“在路上”的行走方式。
二
实际上,我国的工艺美术研究领域除了关注其艺术本体的艺术学研究范式之外,也出现了将工艺美术视其为子系统的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范式。文化人类学对艺术学、民俗学包括工艺美术等相关领域的辐射,最终促成了路径指向不同但却可以同归一途的“艺术人类学”生成。复旦大学郑元者教授在其《艺术人类学的生成及其基本含义》一文中指出:“事实上,从史前艺术演化至今,人类艺术总是与特定的生活状况,生活经验、生命感受和生存理解直接相关,从而在最大的情境性上呈现出复杂的观念、动机,目的和行为,表达多维的功能和价值意味。”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对原在性东西的思考,发现其原初意义的审美品格和文化符号背后的隐喻,是工艺美术研究应该承担的责任。工艺美术应该成为大工业时代背景下探索人与社会,传统以及未来之间关系的中介物。工艺美术的时代价值不应该只关注艺术品和其现象本身,不应该为工艺而工艺,而应当关注其所产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体系,并通过对艺术品、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各种艺术实践、审美活动的民族志描述,进而探讨或揭示其中蕴含着的文化意涵。
传统的工艺美术品是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活化石”,艺术人人类学在包括传统和现代工艺美术在内的诸多专题领域,均相继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作为新兴的学术领域,其文本框架不是古典人类学的模型,而是现代人类学的哲学进路。不是对“小型社会”的艺术现象的基本描述,而是对艺术与人类存在关系进行的思辨与阐释。从当代人类学的视角激活工艺美术研究,让工艺美术成为“流动的水”,同时让工艺美术研究进驻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平台,从而促成学科间的交叉互渗,增强各自的伸展活性。
工艺美术的艺术人类学方法研究,不仅仅意味着研究者身处研究对象的实体空间,更意味着精神性的“在场”。在研究方法上,艺术人类学的研究主要是以实证性的田野工作为基础来展开,强调艺术活动及艺术品生产过程的个案及其具体细节的重要性。这种集考证、归纳与文化阐述为一体的研究方法,突破了实证主义艺术学研究将艺术活动量表化以及忽视艺术创作内在体验的研究倾向,以富含活性的观点考察民族审美心理的形成,并从工艺美术资料中获得关系到民族大文化的历史信息,让文化得以传承和再生。
- 上一篇: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策略
- 下一篇:科学教育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