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物质制备实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25 17:23: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化学物质制备实验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化学物质制备实验总结

篇1

【关键词】高中化学 元素化合物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B-0054-02

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化学教学改革应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同时要改革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基于铝的学科知识,按照物质中心模式进行编排,即“物质的结构―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存在形式―工业制备原理―用途”,其结构上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元素化合物知识是高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标环境下如何设计和有效地开展元素化合物的教学活动,是当前化学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化学新课标化学必修1“从铝土矿中提取铝”的教学为例,阐述基于新课标环境的高中化合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了解地壳中铝元素的含量,知道铝元素在自然界中的主要形式,了解工业上从铝土矿中获得铝元素的方法,并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的概念,知道氧化铝、氢氧化铝的性质。通过解读铝土矿制备铝的工艺流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完善流程使学生学会分析化学流程的一般方法;通过对新流程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验证物质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上,通过方案解读、验证、改进、创新等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探究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在了解炼铝方法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生活的深刻影响;通过对大耗能工业的分析,引导学生从课堂延伸至社会生活,积极关注社会热点,运用化学知识对相关生产生活问题作出合理分析。

二、教学设计及流程

(一)了解铝的用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有效动力,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求知欲的驱使下,充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更好地投入学习之中。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利用多种方法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充分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教师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或化学问题,与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融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视频、影像资料,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对化学认知产生充分的好奇心和探索热情,教师就能高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学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走进化学问题的核心,逐步建立化学认知。

在学习“从铝土矿中提取铝”时,教师首先带领学生进行复习回忆,向学生提出问题:你知道自然界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什么?利用多媒体展示化学物质氧化铝的图片,让学生观看图片,并提出问题:你能说出该物质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具体用途吗?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回忆,纷纷解答:铝元素是自然界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氧化铝的熔点很高,在日常生活中可用于制作耐高温材料等。这两个问题已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此基础上提出设问:既然铝及其合金有着如此广泛的用途,那么工业上是如何获取铝单质的?从而引出这节课“从铝土矿中提取铝”的课题。学生通过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初步了解铝及其合金的一些重要应用,并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了解铝的结构、性质、存在形式及制备流程,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要变得更聪明。”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是学习的主体”,认为学习者能够发展自己的潜能,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和价值观体系,强调学习者的自我指导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根据建立生本教育理论,教师应让学生在具有发展空间的学习环境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无限潜能。高中化学课堂中,教师应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提高学生自主阅读学习的能力。

在上一教学环节中,学生对如何从铝土矿中提取铝充分好奇。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的内容,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铝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含量以及主要存在形式;铝土矿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含有哪些杂质?从铝土矿中提取铝元素需要除去哪些物质才能够得到纯度较高的氧化铝,然后通过电解能够得到铝元素;根据课本上关于制备铝的工艺流程思考讨论每一步骤所得产品。在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分析和回答以上几个问题,加深学生对铝元素制备的认识。

(三)了解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性质,提高学生化学实验操作水平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理科学科,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得(下转第62页)(上接第54页)化学感性认识的基本途径,学生能够从化学实验中清晰、直接地观察基本化学现象,从而更好的总结和理解化学知识。实验是化学的灵魂,它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探索化学的奥秘。在化学实验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化学实验前要有明确的实验目的和实验重点,从实验的整个过程中观察化学反应过程,并真实、及时地做好各项实验记录。化学实验前要指导学生仔细检查各项实验仪器、试剂等。最后要对实验现象做出全面的观察和分析,及时纠正实验中的错误。

本节课的探究活动就是开展制备铝工艺流程的实验,在实验前首先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在制备铝的工艺流程中加入NaOH溶液的目的?过滤后所得滤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通入CO2酸化的作用是什么?盐酸能够替代CO2酸化吗?带着这些问题开始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在NaAlO2溶液中加入盐酸进行实验,并解决教材中的问题,完成制备铝过程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教材中还为学生详细讲解了电解法制铝,请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将教材知识与实验相结合,并讨论几种流程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四)总结铝及其制备相关知识,加深巩固所学知识

化学课堂教学需要设计归纳总结和训练内容强化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总结可以采取教师引导的方式或小组总结的形式,而训练内容应是教材学习内容和课堂学习内容的延伸和拓展,在体现学生整体学习水平的基础上,又能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从铝土矿中提取铝的基本工艺流程如下所示:

本节课的巩固练习设计为学生课下探讨活动:探讨镁和铝提取过程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以此扩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对所学化学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

三、教学反思与感悟

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实践出发,将化学知识融入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运用具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化学,使化学走进学生的生活与社会实践中去。因此,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的背景下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抓住教材的核心内容进行有效地整合,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以及实验,丰富化学课堂教学。例如在“从铝土矿中提取铝”的教学设计中,不仅使学生学习和掌握铝的基本知识和性质以及铝土矿提取铝的方法,还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学习的辨证思想,将化学学习与社会实践和科学思想相互融合,使高中化学课堂更具有思想性和科学性。

篇2

关键词: 新课标 化学必修课 教学思考

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已整整六年了,对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来说感触颇深。新教材实施伊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全部摸索前进,经历了困惑和挫折、不断探索和冷静思考,也获得了一些有效的方法。下面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新课标下化学必修课的教学。

一、了解学生的基础,关注学生的心理

学生的知识基础是影响学生接受和掌握新知识的重要因素。奥苏贝尔曾说:“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学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探明了这一点后,据此进行相应的教学。”所以教学设计首先要想方设法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与所学新知识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多少人掌握,以及他们的掌握程度。在教授必修1的第一节课的时候,我没有直接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先进行知识调查,结果发现很多学生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对于化学学科认识有偏差。比如有些学生认为化学物质就是有毒物质,化学物质就有污染,化学就是破坏绿色的罪魁祸首,等等。(2)基础知识薄弱。有部分学生不能正确书写化学式、离子符号,有些学生不能准确判断化合价,还有的学生不懂得如何配平化学方程式,等等。(3)实验基本常识缺乏。升学压力大,许多教师只顾知识的灌输,而忽略实验技能的训练,结果导致不少学生连一些很基本的实验和实验仪器都没看过。(4)基础差,信心缺乏。上述的种种状况必然会制约他们进一步学习的热情与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穿插初高中知识衔接,对学生薄弱环节查遗补漏,打牢基础。

二、研究新课标,控制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

在必修学科的教学中,教师最大的感受就是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内容多、课时紧。高中化学必修1和必修2知识点太广,面面俱到,但对每个知识点的介绍却太少,“蜻蜓点水”式地一笔带过。而对于知识体系的介绍,也有一种“欲言又止”的感觉。因而,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感觉左右为难。少了,怕有遗漏,万一考到,无法向学生交代;多了,易变成随意拓宽、加深,造成课时不足。况且教学时间少,也不可能讲得很清楚,即使花时间精力讲了,学生也“消化不良”,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把握好知识重、难点,以及深、广度,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意义和效果。

三、创建新颖、实用的课堂教学方式

参加过很多的教研活动,也学习了不少形式新颖的课,说明老师们对新课标的教学方式比较喜欢,在求新方面花了不少心思。但是这些新颖的课中有很多是华而不实,甚至是忽略了新课标对课堂教学的本质要求。在两个必修模块中,不仅要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化学素养,而且要为学生学习相关学科和化学选修模块提供基础。如果在课堂上不能实实在在教给学生基础知识,是很难达到要求的。课堂的“新”与“实”要做到有机地结合,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狠下工夫。我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的:(1)把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实实在在地呈现给学生,不搞花架子。比如说我听过一节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公开课,老师在总结氧化剂、还原剂化合价变化及与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强弱判断时,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商人,带着一批货经过山脚下,被山上的强盗下山抢了,结果商人上山做了强盗,强盗下山做了商人。其目的是采用了比喻的手段使学生掌握概念。我的做法是直接把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直接呈现,用口诀“升失氧还原剂,降得还氧化剂”把所有问题解决了,简单明了。(2)注重创新。创新不是原来的所有,它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实现的,没有传承,也就没有创新。传统的优秀教法应是创新的基础,教师应进行总结,在此之上赋予新意进行创新。如,在讲HCl的喷泉实验时,要求学生思考:把胶头滴管去掉能否做成喷泉,通过提示,学生能把制备氧气的气密性检查与此结合起来,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创新。

四、合理运用探究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探究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帮助学生领悟知识和发展能力,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在必修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探究性内容:如将化学实验作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并借助调查研究、交流讨论、问题解决等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强化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我们要合理利用这些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为探究而“探究”、为合作而“合作”的形式化探究教学,以至于看似学生积极参与、热闹非凡的课堂,实际上是低效或无效的。因此如何组织实施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教学中需要教师深思的问题。首先要处理好基础知识与探究活动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学生的探究活动,把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与化学研究方法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再次,要在启迪学生的思维上下工夫。教师要认真思考“讲什么”,“怎么讲”,“何时讲”,如何让学生将“是什么”的知识和“获取这种知识的方法”融为一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此外,要注意有效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自学法、讨论法、实验法、演示法、讲授法都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在教学中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综合考虑,与探究学习综合使用,才能发挥最大的课堂效益。

新课程带来的新理念新思路,会使我们面临许多新问题,我们不断地探索,也将激发我们更深的思考,推动新课改的发展。对此,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同时多学习、多研究,必能使自身的新课程教学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

篇3

一、改进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实验中有很多现象比较生动有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果过于强调对课本中实验的记忆与规律的掌握,就会让实验变得苍白无趣。要改进化学实验,不能让化学实验空洞、抽象,否则会越来越感觉枯燥。开展实验可以选取生活常见化学物质作为实验药品,选取生活常见的化学现象作为实验内容,激发学生兴趣。随处可见的物品成为实验中的药品,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化学实验在学生心中的神秘感。例如:“灼烧白砂糖与面粉”、“蔗糖的溶液配制”、“酒精的溶解”、“蛋壳与食醋反应的测试”、“用碘酒检验马铃薯中淀粉的含量”、“炖鱼为什么用料酒与食醋”、“给鸡蛋清的水溶液中加入食盐”、“铁钉锈蚀的实验”、“吸入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纯碱、白醋、食盐水、蔗糖水的酸碱性测试”等。通过这些常见的化学实验,学生感觉到化学这门学科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由现行的高中化学教材可以发现,很多教师演示的实验都改成了学生实验,还有一些有危害或危险有毒的实验改成了多媒体演示实验。要不断改进实验,优化化学教学。

二、采取样例引入策略,在未知实验中应用

实验的目的就是把学生已有的知识与实验经验迁移到新的、未知的实验中。这种教学策略要求我们在具有一定实验知识基础上进行归纳与总结,具备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后,再通过迁移知识,就能在未知实验中加以应用,从而掌握相关知识,使知识得到内化。例如:制取氢气与二氧化碳实验中所用的启普发生器;制取氯气实验中所用的固、液加热型发生装置;制取乙烯的液加热型确定温度发生装置等。弄清楚这些种类的发生装置设计特点及对药品条件的要求等。在学生还未知的目的实验中,要求学生分析药品、条件等因素。通过运用这种策略,学生就能自主分析实验,如演示实验与趣味性实验等,例如:铜与稀硝酸制取氧化亚氮、石油分馏实验、乙醚的制取实验等;能自主设计如氢氧化亚铁的制取的要求较高的实验。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他们的思维不受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的限制,总是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下进行的,是成人无法比拟的。

三、强化实验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新课程改革倡导通过化学实验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探究意识,改进学习方式。从实验探究、实验事实、实验史实与实验方法等方面“突出化学的学科特征,更好地发挥实验的功能”。可以采用这样的步骤实施:①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开展学习。例如:通过“不同温度下Na■S■O■溶液与H■S0■反应速率”的实验,通过探究让学生了解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②通过典型的化学实验事实帮助学生熟悉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规律。例如:通过具体实验数据引导学生讨论碱金属元素的性质与递变规律。③讲述一些化学实验史实,帮助学生了解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懂得实验在化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例如:让学生查阅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史料,讨论元素周期律对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④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化学知识与技能,开展实验设计与实验操作,分析与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例如:让学生设计一份实验探究市场上食盐中碘元素的含量,这就让化学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了。

四、设计探究型实验,形成知识的正迁移

怎样迁移课本中的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课堂教学实现知识迁移的目的。探究实验的教学设计对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和知识的迁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探究活动就是知识的认知过程,只有知识的铺陈才是探究实践的意义,才是探究的目的所在。缺乏在实验中的探究活动,那么实验是不具备任何意义的。化学课本中的知识结构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必要条件与准备。我们必须根据课本内容的实际与学生认知能力的实际,进行实验设计探究活动,指导学生探究。例如:在教学“沉淀溶解平衡原理应用”时,要求除去硫酸铜溶液中的少量铁离子。我们可向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铜或碱式碳酸铜,调节溶液的pH值到3~4。这样,铁离子就会转化为氢氧化铁沉淀而除去。当溶液的pH值超过5时,铜离子才开始转化为氢氧化铜而沉淀。那么设计溶液的pH值3~5,在常温下属于什么性质的溶液呢?铁、铜离子为何会转化为氢氧化物沉淀?能否生成新的盐与新的碱?学生积极开展探讨与实践,最终找到了满意的答案。

五、倡导绿色低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篇4

/

关键词 课程即资源活化 分散系 课堂教学 项目任务 观念建构教学 化学观念

“课程即资源活化”理念要求教学设计既关注学习者的外在行为,又要关注学习者的内在体验;既关注用基础知识历练学习者思维的科学价值,又要关注有限知识与广泛知识外延有机融合的社会意义。

“课程即资源活化”是在项目任务的驱动下,充分利用物质、信息、人力等资源要素进行教学活动的课程理念,它是受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启发而提出来的。资源不仅局限于教材,更要挖掘生产生活中的合理要素并活化到课堂教学中去;人力资源不仅发挥教师的能动性,还要挖掘学生潜在的课程要素并活用到课堂中去。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创意设计教学任务,把相关资源课程化、活动化。目的是开放课堂、发展学生思维、构建基本学科观念。课堂是否有效决定于教师怎样调动一切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资源,推动课程价值的最大化。

1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内容分析与教学目标的确定

1.1 教学内容分析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在“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中提及: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知道(认知性学习目标最低要求)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实验: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实验:铝盐和铁盐的净水作用。显然,从知识与技能的角度,胶体是这部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于胶体的性质仅需学生知道丁达尔效应。但是,为了以后学习盐类水解的应用,应该让学生知道胶体的介稳性,但不要求系统分析胶体的聚沉。

“分散系及其分类”内容位于人教版《化学1》的第2章第1节第2课时部分。在章题“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背景下,“分散系及其分类”是以分散系为载体介绍物质的分类方法,在纯净物分类的基础上,再研究混合物的分类思想,为学习各类物质的性质铺垫基础。该部分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价值在于帮助学生进一步构建分类观和变化观。胶体的知识与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有所不同,它研究的不是某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的变化表现出的特有性质,这是学生通过分类思想来研究物质、观察物质新的切入点。

1.2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的分析与学生已有基础的分析,确立该部分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知道分散系的定义及其分类,能够对常见混合物进行分类,如硫酸钠与水的混合物属于固液分散系,也可以归属于溶液;掌握胶体的本质特征,能够从分散质粒子直径的角度区分溶液、浊液和胶体;知道浊液分散质粒子不可以透过滤纸和半透膜,胶体粒子可以透过滤纸,不能透过半透膜。掌握丁达尔效应,知道运用丁达尔效应鉴别胶体和溶液;了解胶体的应用,如江河入海口三角洲的形成。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常见分散系的分类,知道对混合物进行分类是对纯净物分类思想延伸应用;通过研究同一物质在不同分散状态的性质,使学生知道从分散质粒子直径的角度进行分类是更本质的一种分类思想。通过过滤操作和联系生活素材使学生悟出胶体分散质的直径在1~100 nm。通过观察烟雾和各种分散系对光的反映,理解丁达尔效应的概念及应用。通过观察电泳现象和解读布朗运动,告知学生胶体的介稳定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混合物进行分类,使学生认同分类思想对高中化学学习以及生产生活的指导意义。通过制备不同的分散系并继续深入探究其性质,使学生感受实验研究的重要作用和乐趣。通过过滤操作和医药案例的阅读分析使学生建立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的基本规律,从而掌握认识世界的基本法则。通过同一种分散质在不同的分散剂中呈现的结构和性质的差异,让学生体会化学的变化观和粒子观。

2 资源活化思路

学生能否牢固地、准确地、哪怕只是定性地建立起基本的化学观念,应当是中学化学教学的第一目标。活化相关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建立的基本观念有:(1)可以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分散质或分散剂的状态等对分散系进行分类,按照分散质粒子大小对分散系进行分类,是区分溶液、胶体和浊液的本质所在。(2)物质性质不仅与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有关,还与物质微粒的聚集状态有关,胶体性质是物质微粒的一种聚集形态的体现。(3)同一分散质的不同类分散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4)同类分散系具有相似的性质,分散系中的分散质和分散剂同时也保持各自的相对独立性[4]。

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必须让学生面对相对比较真实的生活情境、丰富的信息资源环境和必须努力完成的项目任务,所以这节课设计了富于变化的实验、生活资讯情景,从医药案例和生活常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运用实验探究和列表对比的方法,层层推进,坚持课程即引领学生对资源价值的探究和以人为本的宗旨,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思维的培养,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变知识教学为理性思维主导的观念建构教学。

3 教学环节的设计及分析

3.1 明确概念、分类比较

[问题引入]①云蒸霞蔚壮观美景背后的科学道理是什么?

②氯化钠分散在酒精中还是溶液吗?

③大江大河人海口为什么都有三角洲?

[明确定义]把__物质分散在__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某同学,把你扔进水里,你和水组成分散系了吗?笑答:没有,因为没有被“分散”。

[合作研讨]请利用交叉分类法将表1中的分散系进行分类。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分散系的研讨,让学生发现自己身边有那么多的分散系,通过分类练习,体验分类思想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给学生提供挑战性的任务,迅速将生活资源课程化,增强学生注意力,渗透生活处处有化学的理念。

3.2 动手制作,辨析区别

[引导观察]小组合作制作3种常见的分散系,①将饱和氯化铁溶液滴加到沸水中,得到了红褐色的氢氧化铁胶体;②将饱和氯化铁溶液滴加到20mL冷水;③将饱和氯化铁溶液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到什么现象,得到的3种混合物有什么异同?

[探究活动]分别过滤氢氧化铁胶体和氢氧化铁悬浊液(滤纸孔径约为100 nm,1 nm=10m)。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并且进行解释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亲身体验,学习胶体的一种制备方法,运用熟悉的过滤操作探究浊液和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的本质不同,把物质的分离实验方法运用于物质性质的探究当中,让学生感知化学作为实验科学的特性,在探究中学会区别胶体与浊液;另外对同一物质(三氯化铁)在不同分散情况下呈现出不同的性质进行研究,帮助学生从化学视角形成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理解,加深学生对化学物质变化观的认识,体现实验资源活化基本观念的思想。

3.3 联系生活,分析胶体

[阅读医药资料,分析探讨]为什么重金属铋在人体中没有使人中毒,反而起到治疗胃病的效果?

[药品名称]通用名称:胶体果胶铋胶囊

[成份]胶体果胶铋,是一种果胶与铋生成的组成不定的复合物。

[性状]本品为胶囊剂,内容物为黄色粉末或颗粒。

[作用类别]本品为胃黏膜保护类非处方药药品。

[适应症]用于慢性胃炎……

[药物相互作用]1.不得与牛奶同服。2.如正在服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应咨询医师或药师。

备注:胶体果胶铋为胃肠黏膜隔离剂,在酸性胃液中形成稳定的胶体,对溃疡面有保护作用,促进溃疡愈合和炎症消失,杀灭幽门螺旋杆菌,适用于溃疡病、各种胃炎等。肠胃只能吸收小分子和离子(小分子或离子直径一般小于1 nm),不能吸收大于1 nm的颗粒物质,故肠胃黏膜可以称为“半透膜”,其他半透膜还有鸡蛋壳内膜、动物膀胱等。

[设计意图]将医药的常识与胶体性质建立联系,通过合作研究和对比分析,让学生总结出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 nm,使学生感知在生活中化学的应用价值,也是利用医药资源建构化学基本概念。在学生推理过程中,必然发展了学生的理性思维,因为化学是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而理性思维属于思维,它是以微观物质思维宏观物质思维的。

3.4 类比归纳,探究异同

[提出问题]合作研讨各种分散系的区别,填写表2,进行小组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对类似物质性质进行比较和分析,增强分类观念,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小组汇报的另一层用意是让学生及时归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利用图表表达信息的方法。教师的总结可以让学生对比自己的结论,查缺补漏,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意在利用化学表征资源提高思维能力。

3.5 聚焦胶体,探求特性

[提出问题]教师演示浓盐酸与浓氨水所生成的烟对光的散射实验,讲述丁达尔效应的光学原理,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激光灯照射自己实验台上的各种分散系,如硫酸铜溶液、松香胶体、稀墨水、稀牛奶、氢氧化铁胶体、泥水、氯化钠与酒精组成的分散系等,小组合作分析什么分散系具有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能够用于区别什么分散系?

[总结提升]当光线通过胶体时,由于胶体粒子对光有__作用,所以从入射光的垂直方向(或从侧面)可以看到__。用途:鉴别__和__。

[设计意图]丁达尔效应是胶体作为分散系整体表现的系统属性,分散系中的分散质和分散剂保持混合前的相对独立性。让学生置身不同胶体丁达尔效应的情境之中,寓情趣生思维,充分调动人的能动性,从而掌握规律,提高对胶体的整体认识,用填空方式引导学生思维活动,有利于突出重点和准确表征。

[演示实验,展示实例]教师向学生演示胶体的电泳现象和布朗运动的动画,展示静电除尘图片,请学生分析讨论,电泳现象说明了为什么胶粒会定向运动?联系静电除尘说明了胶粒什么特点?胶体为什么比较稳定?

[总结提升]观看电泳现象,联系静电除尘分析胶体稳定存在的原因:(1)胶体粒子因吸附离子而带有__,同种胶体粒子电性__,它们之间的相互__阻碍胶体粒子变大,使胶体粒子不易聚集,这是胶体稳定的主要原因。(2)__使胶体粒子不容易聚集成质量较大的颗粒而沉降下来,这是胶体稳定的次要原因。

[设计意图]从实物分析中得出胶体中胶粒吸附离子而带电的事实,进而说明胶体稳定的基本原因,提出胶体介稳性;属于告知内容,适于点到为止,为课后延伸探究学习留下悬念。

[灵活运用]教师安排学生将自己实验台上的氯化钠溶液倒入氢氧化铁胶体中,观察胶体介稳性,组织学生讨论江河人海口三角洲的成因?

[回归主题]教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运用当堂所学知识特别是分类的思想给胶体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胶体是一种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 nm的分散系。

[设计意图]运用所学解释自然现象,使学生体验化学微粒的变化观念。通过探究胶体的本质特征和主要性质,再回到分类思想的高度给胶体下一个严谨规范的定义,信任并利用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

4 教学反思

该教学设计经过实施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从内心喜欢上了对物质进行分类的研究,对分散系的认识比较深入,完全能够自主建构胶体概念,较好地落实了三维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进一步的学习热情,他们主动查阅资料分析了“雾霾”、“云蒸霞蔚”、氯化钠在乙醇中等与胶体知识的关系。

篇5

关键词:课堂结构;知识逻辑;整体构建;化学课堂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8-0003-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课堂结构是真实课堂中教学内容、师生活动在时间上的呈现序列及关系总和,包括教学内容的组织展现和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的选择编排。其中教学内容是课堂结构的实体,而师生活动则是它的具体表征方式。合理的课堂结构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必由之路,本文尝试以课堂整体构建为视角,谈谈化学教学设计的形式与策略。

1 基于知识内在逻辑的整体构建

高中化学包含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应用及变化规律等内容。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性质又体现于变化之中,并能反映其微观结构,这是化学知识的基本逻辑。在化学研究中,学科知识的产生有着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由定性至定量的认知逻辑,这些关系是学科知识结构化与系统化的基础。

课堂教学需要将各部分学科内容及师生活动彼此关联而形成一个整体系统。从系统构建的一般思路而言,对教学内容采用从总到分、自上而下的编排,更有利于学习者整体把握。实践中可按如下步骤进行设计:(1)对学习内容进行分类、比较,梳理知识之间的因果、类属及并列关系,并利用这种关系联结知识要点,由总到分构建起概念的“树形图”,从而厘清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知识点及相互关系;(2)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经验的关联程度,确立由简到繁、从经验到理论的概念认知序列,这种序列有时会契合“树形图”体现从总到分,有时则与其相背遵循由个别到一般的认知历程;(3)确立每个概念或知识点的形成过程,尤其是其中对教学起关键作用或对后续学习有再生功能的核心概念,应从经验与实验、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等多个层面进行探究与分析,以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并形成知识的多重表征形式;(4)确立教学流程并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当教学内容多、知识关系复杂时,这种结构化设计对提高教学效率会显得尤为突出。

例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节,所涉主要知识点在概念“树形图”的关系为: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属于上位概念,反应热是定量反映它们能量变化的一种属性,焓变是反应热在恒压只作体积功时的一个特例,属于反应热的下位概念,在高中阶段无须对它们作严格区分,而盖斯定律则是对反应热或焓变属性的一种规律总结。

在学生经验里,对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已有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可沿“树形图”选择学生熟悉的概念入手,而后从总到分、由表及里逐步分化出相关概念及属性。反应热(或焓变)是本课的核心概念,可通过对其从宏观、微观、实验(及经验)的分析,获知影响的内外因素,进一步可得出盖斯定律及反应热的表示方式一一热化学方程式,以及标准燃烧热、热值等概念。由此可构建起如图1所示的课堂教学流程。

教学中可依照教学流程,采用以下教学程序:(1)通过对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的经验回顾与实验,感性认识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并归纳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及焓变等概念。(2)结合示意图,对反应热或焓变的形成原因从宏观与微观两种视角进行分析与讨论,领悟反应热在宏观上即为体系在反应开始与终态内能的变化,从微观则近似为反应过程中化学键断开与形成的能量变化之差。(3)当学生理解反应热形成的原因及实质,进一步分析不难得出影响反应热大小的内外因素。这是本课学习的关键,它既能推演出盖斯定律的内涵;又可以指导反应热的表示方法一一热化学方程式、标准燃烧热、热值等化学用语与概念的学习;同时也可为反应热测定中的变量分析与控制、反应热相关计算、社会应用等内容提供知识基础。

由此,利用知识内在逻辑不仅能有效整合学习内容,化繁为简,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学科思想与研究方法,从而促成宏观、微观与符号的转换,达到定性与定量、原理与应用的贯通。

2 基于学科发展历程的整体构建

在科学发展历程中,往往蕴含着学科知识形成的基本方法与人类认知的基本规律。中学化学所展示的物质性质、制法及概念、规律、原理等,大多为近代化学研究的经典浓缩,其背后有着丰富的人文积淀。合理地再现学科研究史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展示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也能有效学促进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由此,以科学家的研究历程作为对应化学知识的学习与探究过程,是课堂结构化的一种有效途径。

篇6

【关键词】精加工策略 元素化合物 教学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未来冲击》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看他‘学到什么’,而是要看他‘学会怎样学习’”。因此教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当代教育理论和实践普遍重视的研究课题。本文通过分析探讨精加工策略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的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教学生学会学习。

1.元素化合物知识在高中化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元素化合物知识属于化学事实性知识,是中学化学知识构成的基础,是认识化学物质、解决化学问题的必备知识。这部分知识内容与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没有丰富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就会变得空洞、抽象而难以理解,化学用语、化学技能的学习就会变得枯燥乏味。事实性知识被人们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化学”。由此可见,元素化合物知识在中学化学知识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状况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整个中学化学知识的学习。

但是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教师上课只是罗列化学反应实事,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化学方程式,为了追求课堂容量,没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知识获得的过程,体验探究知识的乐趣,从而也不能使学生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科学方法和策略。这就直接导致元素化合物学习的效果差。通过多年的教学,笔者根据教学的亲身体会,发现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如果采取适当的学习策略,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精加工学习策略的分类

所谓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要想提高元素化合物学习的效率,针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特点,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学习策略是关键。

根据学习策略在信息加工中的作用,可将其分为认知策略和调控策略,其中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精加工策略是指对要记忆的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做出推论,或使之与其它观念形成联想,以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

3.精加工策略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的作用

精加工策略能帮助学习者将信息存贮到长时记忆中去,它是通过在所学各项信息之间建立联系来实现的。根据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特点,内容涉及面广,实用性强,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从本质到规律,从反应本质到符号表征,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精加工在元素化合物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高效率地获得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本策略之一。

3.1 类比。类比是一种比较,这种比较在本无相似之处的事物之间创造出相似之处,以进行比较。元素化合物知识虽然多,但知识间总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找出不同知识的相似处是关键。

通过类比加强物质的理解记忆。例如以物质的作用相同,可把很多物质联系起来,常做氧化剂的物质有非金属单质(如Cl2、O2、N2、S等)、酸(如H2SO4、HNO3、HCl)、金属阳离子(如Fe3+、Cu2+等)、盐(如KMnO4、NaClO等)、H2O2、Na2O2、O3等。常做还原剂的物质有金属单质(如Na、Mg、Al、Fe、Cu等)、几种非金属单质(如H2、C等)、非金属阴离子(如S2-、I-、Br-等)、金属阳离子(如Fe2+)、含氧酸根离子(如亚硫酸根离子)、SO2等。常做干燥剂的物质有酸性干燥剂(如浓H2SO4、P2O5、硅胶)、碱性干燥剂(如碱石灰、固体NaOH、CaO)、中性干燥剂(如CaCl2)。常作催化剂的物质有MnO2、浓H2SO4、Ni等。具有漂白性的物质有氯水、SO2、Na2O2、H2O2、O3和活性炭都具有漂白性等。

3.2 记忆术。

3.2.1 有意义材料的记忆。信息论认为,信息加工水平越深,理解越透,记忆效果越好。常用方法有:

图表记忆法:图形和表格具有整齐、简明、易于比较分析的特点,将化学知识归纳、整理成一定的图表,有利于增强记忆效果。如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代表物的结构、性质、制备、用途、保存等汇集在一个表内,形成知识的精华图。

系统记忆法:经过精心加工而得出的系统化、简约化和有效化的化学知识网络,能帮助学生把零乱孤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点线贯通,形成纵横联系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习惯和能力。

例如:《氧族元素》一章单质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图:见图1-3

①直线型关系:见图-2

②三角关系:见图-3

③综合关系:见图-4系转化图

规律记忆法:规律是任何事物内部的必然联系。学习时抓住了规律,就能事半功倍。如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应用元素周期律分析同主族、同周期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应用氧化-还原规律分析化学反应、应用强弱电解质理论推测不同盐的水溶液的酸碱性等。

比较记忆法:比较异同,一是“同中求异”即在共同点或相似性的基础上找出不同点;二是“异中求同”即在不同点的基础上找出共同点或相似性。如C和Si属于同主族元素,比较C和Si的性质、CO2和SO2性质的异同。再如比较同属于钠盐的Na2CO3和NaHCO3性质的异同。

情节记忆:指利用有关生活情节的实况记忆,或实验现象的真实记忆。如铁锈―三氧化二铁―金属的腐蚀,酸雨―二氧化硫―环境污染及防治,焊接钢轨―铝热反应―铁的冶炼,自来水的杀菌消毒―氯气―氯气的制备,泡沫灭火器―铝盐和碳酸氢盐的性质―水解规律,清洁能源―氢气―反应热等。

3.2.2 无意义材料的记忆。无意义材料的记忆是对要记忆的内容进行人为联想,寻找合适的联系点,使之产生联系或意义,便于记忆。

类似联想法:根据生活经验或常识,以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建立联系,记住一些零散的材料的方法,在元素化合物内容中化学反应方程式太多且难记,可采用此方法来加强记忆。如以反应条件建立联系点:需要高温的反应、需要催化剂的反应、需要光照的反应等;以反应类型建立联系点:分解反应(受热分解产生2种或3种气体的反应)、置换反应(金属金属、金属非金属、非金属非金属、非金属金属等);以重要工业生产建立联系点:煅烧石灰石、硫酸的工业制法、工业合成氨、氯碱工业、工业制取漂粉精、工业制水煤气、硅酸盐工业等 ;以重要物质建立联系点:如通过我们最熟悉的物质NaCI(俗名食盐),学生知道它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可缺少的调味品和医用生理盐水;NaCI是著名的“侯氏制碱法”,的主要原料之一; 饱和的NaCI溶液可除去氯气中的杂质氯化氢气体, 这样可减少氯气的溶解;皂化反应――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为了使高级脂肪酸钠从混合物中析出,往混合物中加入食盐细粒,这个过程叫盐析;学习晶体结构中,以NaCI为离子晶体的典型代表物,学习了NaCI晶体的空间结构,学生从结构角度更深层次的知道了氯化钠的化学式为什么是NaCI,也知道了规则的NaCI晶体是立方体,及钠离子和氯离子在空间的相对位置;氯碱工业――电解饱和的食盐水,而食盐的来源从海水中得到,首先是粗盐的提纯得到纯的NaCI,再电解它的溶液。就简单的一个物质NaCI,经过高中三年对于NaCI的循环学习,学生不断把新知识纳入到自己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形成了思维的螺旋上升,对NaCI的认识更加丰富,更加全面地掌握我们生活中很重要的物质,同时把很多不相关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增强了记忆。

形象记忆法:将枯燥的一些知识转化为熟悉易记的直观形象,来增强记忆效果。例如碘固体为紫黑色,易升华,碘蒸气为紫红色。借助学生很熟悉的“日照香炉生紫烟”这句唐诗来记忆,学生就很容易记住了。

3.2.3 多种感官协同记忆。心理学实验证明,人们接受外界信息所参与的感觉器官不同,其记忆的保持率有差异。调动多种感官进行综合操作,可增强记忆的效果。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尽可能调动多种感官(眼、耳、口、手、脑等)参与学习过程,用眼观察现象,是否有气体产生、是否有颜色变化、是否有沉淀产生等;用耳听,是否有响声;用口准确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相互讨论等,用手记下现象;用脑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只有这样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才能加深大脑的印象,使所学的知识更多地在大脑中留下回忆的线索,从而增进对知识的理解和提高记忆的效率。

篇7

关键词: 苏教版高一化学实验 优点 缺点 建议

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在浙江实施已经有两年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自然而然地将其与人教版教材比较,发现苏教版教材有很多的优点,但也存在很多的缺点。我根据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对苏教版高一化学实验的优缺点进行了简单的总结。

一、苏教版高一化学实验的优点

(一)实验图像优点多。

苏教版教材的颜色更丰富,不再是人教版教材中的黑、白、粉红三色调,多数图片都是实物拍摄,比如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中就添加了6张图。用图片比较生动直观,适合传递具体、形象的事物,增强了教材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具有启发和教育功能,尤其能激发学生对化学美的感受,有助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而且图片能使学生更容易了解实验的正确现象与规范操作,比如部分焰色反应(特别是钾)在高中实验室很难做出一个理想的效果,而新教材增加了图片,使学生通过课本上的实验图片更直观地了解现象。

(二)实验数目、种类多。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旧版高中高一化学教材中实验共有38个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共有8个,另外还有5个选做实验(由于实验条件和教学时间的限制,很多学校没有涉及);新教材高一化学必修1共有实验51个,其中观察与思考(演示实验)有27个,活动与探究(学生实验)有24个。(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10个实验,其中观察与思考3个,活动与探究7个。(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20个实验,其中观察与思考10个,活动与探究10个。(3)从矿物到基础材料:7个实验,其中观察与思考2个,活动与探究5个。(4)硫、氮和可持续发展:14个实验,其中观察与思考12个,活动与探究2个。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学生探究实验,教师的演示实验也是以探究为中心,还增设了学生实验设计方案课题,我们通过这些探究性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化学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科学的研究态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旧教材很少涉及实验的探究性,大都是教师的演示性实验,学生的参与性大打折扣,课堂上学生就好像是观众,看着教师在讲台上表演,表演到精彩部分的时候给点喝彩和欢呼,整个实验做下来,学生丝毫感觉不到实验的乐趣,只能瞪大眼,干着急。在新教材中,实验已经成为课堂的主导,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不足,学生由被动、机械的操作变为主动、探究的实验,活跃了学生思维,开发了学生潜能,使学生成为了实验教学的主体,从实验中去发现、去感受、去探究,学生的潜力在实验的过程中得以挖掘。

(四)实验编排更合理,效果更明显。

在旧教材中学生实验基本上是在学习完新课知识后,以巩固知识、验证性质为目的安排设置的。学生一般是在学完本章知识以后再去做这些实验。这时,学生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认为实验结果就一定要符合所学的知识点。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和书上不同的现象,学生就会认为是自己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而不去深入地探索实验与理论不符的地方。教师也无从发现实验中的问题,不能及时改进实验,从而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而且学生已经学过这些知识点,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不再感觉到新鲜和陌生,因此就没有了成就感,从而自然而然地就降低了做实验的兴趣。而在新教材中实验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从实验中去发现、去感受、去探究物质的性质,学生的潜力在实验的过程中得以挖掘和体现。

(五)实验现象更加明显。

新教材对部分实验做了改进,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比如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实验,旧教材用电解槽,而电解槽透明度不高,学生难以观察到现象;新教材用U型管代替了电解槽,使学生很容易观察到铜和氯气的产生。

(六)部分实验注重了环保意识。

随着工业和生活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全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环境保护已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大课题。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室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掌握化学技能、探索化学奥秘的场所。然而,化学实验也是一个较为严重的污染源。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渗透“保护我们的地球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环保意识。新教材部分实验体现了这个原则。比如必修1的电解饱和食盐水的装置中将阳极产生的氯气用氢氧化钠吸收,铜与浓硫酸的反应的实验装置中也添加了尾气处理装置。

二、苏教版高一化学实验的缺点

(一)环保意识并没有全面贯彻。

新教材的绝大部分实验都没贯彻环保观念。比如在电解实验中电解饱和食盐水的装置中将阳极产生的氯气用氢氧化钠吸收,但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实验就没有尾气处理装置,而且生成的氯气未作任何处理,直接逸散到空气中,对学生可能会造成危害,并污染环境。有关氯、溴、碘的实验都没有考虑挥发造成的危害。再如铜和浓硝酸的实验中,由于采用是开放的装置,二氧化氮易泄露污染环境和危及师生健康。理论上可用封闭的装置来完成实验,防止二氧化氮外泄,从而控制污染。但多少学校有封闭的装置?即使该学校有封闭的装置,如果多位教师同时上这一课该如何解决?在现实中又有多少教师会使用封闭的装置呢?

(二)该改的没改。

新教材中的部分实验和旧教材完全相同,并没有对旧教材中的问题进行改进。比如用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反应制备氯气的实验装置,在使用旧教材时练习中很多题目会讲到用一个倒置漏斗防止尾气处理的倒吸问题,但新教材的实验依然没有改进。又如潮湿氯气的漂白作用,新教材中的图片和旧教材一样用鲜花做实验材料,但鲜花被漂白的速度非常慢,我们做该实验一般都是前一天处理鲜花,而且鲜花也不能完全被漂白(课本中的图中的鲜花也没有完全被漂白)。再如钠的性质实验中将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燃烧,结果只在石棉网上看到黑糊糊的一块斑,很难看到黄色的过氧化钠产生。如果将该实验改成:把钠放在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中燃烧,这样燃烧的过程学生可以很清楚地观察,并且燃烧后生成的过氧化钠有一部分粘在玻璃管上,学生可以较好地观察到它的颜色。或者把钠放在坩埚里加热效果也不错。

(三)莫名其妙的更改。

新教材中部分实验的更改让教师感到莫名其妙。比如必修2中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旧教材中的现象已经非常明显,但新教材将该实验中的无水乙醇浸入50℃的热水中,教师都不明白课本这样更改的目的,而且这使实验变得繁琐,结果不少教师上课做实验时依然采用老教材的实验。部分教师猜测这样改的目的是使乙醛挥发,使气味的变化更加明显。但通过实验对比发现这样更改作用并不明显,因为乙醇的气味把乙醛的气味给盖住了。希望编者以后改进实验时最好在教参中加以说明。

(四)失败的改进。

新教材中部分实验的更改是完全失败的,更改的结果是使实验无法实现。比如氯气的性质实验2,旧教材将金属钠放在玻璃燃烧匙中加热再放入氯气中。该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但缺点是玻璃匙很多学校都没有,因为这个原因新教材对该实验做了改动。新教材描述的是先在集气瓶中放一团玻璃棉,再将两小块钠放在玻璃棉上,立即通入氯气,结果根本就没反应。一开始我们以为是自己的原因使该实验无法实现,但后来在我市的一次公开课上我们询问了其他学校的教师,发现没有一个学校能将该实验现象做出来。这就明显地说明该实验的更改有问题,而且玻璃棉到底是什么,大家也不清楚。旧教材次氯酸的漂白作用实验装置图,比较繁琐,而新教材中改成了将干燥的有色布条和湿润的有色布条分别放入两瓶干燥的氯气中。改动后的实验操作简便,但在布条的选择上有困难,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而且根据实际操作结果来看,布条的褪色也不明显。

三、几点建议

(1)新教材是完全建立在有一定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对于一位只有几年教龄的教师来说使用新教材会出现很多问题,所以我建议编者能从新教师的角度出发,对课本的实验中的描叙尽量详细,即使由于版面的原因课本不能很详细地描述,也要在教参中说明。

(2)对于一些实验希望编者从普通学校的普通实验室出发,实验设计时尽量做到仪器要求简单、设备要求简单,并能统一提供实验材料,以减轻教师负担(比如布条的问题)。

(3)2009的新教材和最初的新教材比较有部分改动,说明编者发现了新教材存在缺点,而发现缺点并能改正缺点的最佳人选就是教师,所以希望编者在改编时能向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征求意见,使新教材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程正福.苯酚与金属钠反应的实验设计[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3,(02).

篇8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要坚决防止只重讲授、轻视实验的偏向。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化学教学工作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化学教学工作心得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为此它强调课堂教学应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建构主义还提出,知识具有情境性,而且是其被应用的文化、背景及活动的部分产物,并且知识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学习情境的性质决定了所学知识在以后情境中再运用的可能性,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是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客观世界中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学习才能更为有效。因此,现代学习理论非常强调学习情境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化学学科有着天生的魅力,如果教师能巧妙运用跟化学有关的实验、问题、故事,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和影像资料等,就可以为课堂教学创设出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新奇性、新颖性、形象性和实效性,从而激发学生进入学习活动状态,以促进知识的主动意义建构以及知识、技能和体验的连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下面笔者以九年级化学为例,谈一谈课堂教学中学习情境的创设方法:

一、利用化学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设置情境的有利因素,利用实验可以设置许多生动、有趣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第二节“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教学中,教师可安排学生从家中自带小玻璃水杯、汤匙和适量蔗糖,上课伊始,就让学生自己动手砌一杯糖水,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一杯水中能否无限地溶解蔗糖。当学生发现加入过量蔗糖,杯底就会出现沉淀时,教师就指出他们现在所得到的上清液就是蔗糖的饱和溶液,然后指导学生为饱和溶液下一个定义。大多数学生会认为,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在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而往往想不到饱和溶液的定义需要两个条件: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如何把所得的蔗糖饱和溶液变得不饱和?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具体操作,学生会发现如果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原来的饱和溶液就会变得不饱和,于是就意识到只有在温度和溶剂的量一定时,谈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才有实际意义。通过砌糖水这样的简单实验,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真实的情境,学生不仅很容易理解饱和、不饱和溶液两个重要概念,同时也学会了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轻松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

二、利用生活中的化学,创设趣味情境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我们可以运用真实的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境,尤其是初中化学教学,更应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从感性上体会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动机。另外,加强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不但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开阔学生视野,还能使化学知识更加生动有趣,利于学生掌握。例如在九年级化学“物质鉴别”教学中,教师可设计这样一道练习:小明的妈妈在做饭时不小心把盛放纯碱和食盐的瓶子弄混了 ,你能想出哪些化学方法帮她鉴别一下?通过创设这样一个真实亲切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巩固氯化钠 和碳酸钠 的鉴别方法。

总之,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结合教材内容,学生心理特征,认知结构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给学生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把学习过程还原为他们自身的活动过程,引导他们在自主、积极的化学活动中更好地建构和完善自身的素质,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化学教学工作心得2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化学是一门九年级刚开设的新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教师应正确引导,以期在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本期担任九年级1、2班的化学教学任务,这些学生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教师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二、教材分析

九年级的化学教材分为上下两册,其中上册为本期的教学内容,它由七个单元组成: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将学生带入化学的殿堂,从而很自然地接受这门新的课程,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首先从学生最熟悉的物质空气着手,研究了空气的组成,学习了空气中与人生命息息相关的一种气体——氧气,并探究了氧气的实验与工业制法。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从水的组成,导入到微观世界,了解了分子和原子,为使书本知识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又对水的净化与水资源的保护进行了分析。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单元抽象地向学生介绍了物质的微观构成,使学生学会去理解物质是怎样构成的,为今后的探究打下基础。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这一单元让学生懂得物质不生不灭的道理,学会写化学方程式,并初步引入了化学计算。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碳元素组成的一些物质着手,对形成物质最多的一种元素进行学习,并探究了二氧化碳的制取。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从燃烧的现象开始,去探究燃烧的条件,同时得出灭火的方法。让学生从身边去发现化学知识,了解燃料的种类以及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总体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四、教学具体目标

通过一学期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发展。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以描述。

2.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3.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联系,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

4.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能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4.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3.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4.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5.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6.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的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五、具体措施

(1 )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要坚决防止只重讲授、轻视实验的偏向。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安全教育,要教育学生爱护仪器,节约药品。

(2)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等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及变化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实物和化学反应,学习相应的化学用语,结合化学用语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反应。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记忆,又有利于加深他们对化学用语涵义的理解。还应注意对化学用语进行分散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和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3)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元素化合物知识对于学生打好化学学习的基础十分重要。为了使学生学好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和电化教学,让学生多接触实物,多做些实验,以增加感性知识。要采取各种方式,帮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后,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间的联系,并注意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

化学教学工作心得3本学年度,我担任高二化学两个教学班的化学教学,本学年度这一年就要结束了,本学期按照教学计划,以及新的教学大纲,已经如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本学期已完成了选修5及必修1一轮复习部分的内容,期末复习工作也顺利进行。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习进行复习,并做好补缺补漏工作。无论是教师的编写提纲,还是课堂上的精讲多炼,处处都体现了师生的默契配合。

本学期,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训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增强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四、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五、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存在的不足是,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学生的知识系统还存在很多真空的部分。这些都有待以后改进。

化学教学工作心得4听了将小钢老师,林文兴老师关于高中化学实验考查特点及复习建议,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有一下几点体会:

1 新课程下高考化学实验题的特点

(1).以“工艺流程”为背景,将元素化合物知识放置在真实的化学工业环境中,从而达到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将新信息和已有信息整合,重组为新信息块的能力。

(2).以“实验装置”为背景,将教材实验某些装置分为具有一定实验功能的、简单的实验组合或片段、如制气、除杂、物质检验、物质性质实验、气体收集、尾气处理等装置,要求学生按照题目要求,依据实验原理,从中选出一些装置进行科学组合、合理连接,以完成某一具体实验,考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实验问题的能力。该类试题特点:所考查的知识源于教材中的典型实验,但“立足教材、高于教材”,是教材重点实验综合运用能力的再考核。只要学生平时重视学习教材上的典型实验,该类题的解答还是很容易得分的。

2 结合我校实际,新课程下高考化学实验复习策略

纵观新课程下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的特点,可以发现题目难度并没有增加,但加强了对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实验数据分析和推理、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注意与生活和实际的联系,这种改革的方向有助于教师和学生从题海中挣脱出来,把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通过对新课程下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的特点的分析,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 熟悉常见的实验基本操作,力求实验基础知识网络化

新课程下的高考实验试题在命题的形式上注重试题的综合化,即试题注重对多方面的实验基础知识进行考查。高中化学实验基础内容包括仪器与药品、实验操作与实验技能、物质的制备与实验方法、识图绘图与安全知识、定量实验与误差分析、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实验设计与综合实验等。在化学实验复习过程中,应强化对化学实验中的仪器使用、实验的基本操作、药品的变质与保存、气体的制备、离子的鉴定、物质的鉴别、检验、推断等做一些小专题复习,以达到巩固基础的目的。另外,还应针对化学实验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对比,总结规律,由点到面,形成知识网络,注重对以上知识的联系类比归纳。

(2)重视教材实验,力求对实验素材进行深入拓展和挖掘

从新课程下的高考试题不难看出,许多实验试题是源于教材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并由典型实验进行一些改装或创新。对于课本的每一个实验都要弄清原理、相关的仪器装置,注重操作细节,对于每个实验,都要做到:①怎么做?②为什么要这样做? ③如果不这样做,会引起什么后果?④还能怎么做?对实验中所涉及到的重要化学方程式和重要实验现象均应做到熟练。尽可能让学生重做一些重点实验,例如酸碱中和滴定等,感受实验细节,加深体验。

(3)加强规范教学、注重审题能力的培养

实验题是高考中赋分最高、得分最少的题目,也是考生最没有把握的题型。因此答好实验题是做好高考化学试卷的关键,也是高考制胜的关键。从平时改卷和高考阅卷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做实验题最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答题不规范,文字不简炼,词不达意,不能用正确的化学用语答题,从而造成大量失分。另外,答非所问也是考生解答此类试题经常出现的错误。因此在答题时必须注意:①答名称还是答符号、化学式;②答离子方程式还是化学方程式;③答现象还是答结论;④答规律还是答具体物质或具体内容。审好题才能做好题,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理解和概括题意的能力,学会分析仪器装置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分析流程图中每一步的作用,学会分析每一步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关系,在答题时还要注意一些限定条件,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总之,“年年高考题相似,高考年年题不同”,认真研究新课程下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的特点,从试题中去领略试题的考查意图和试题命题的方向,从而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意识和实验探究能力,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就能大大提高实验备考复习效率。

化学教学工作心得5时光飞逝,转眼间一学年已经结束,这一学年我担任的是高一年7班的班主任和7、8班的化学的教学工作,由于刚参加工作,又是新课改年段,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回想这一段时间的工作,感觉有成功也有不足,现本人就从政治思想方面、教育教学方面、班级管理和工作考勤方面做如下总结:

一、政治思想方面:

本人坚决拥护党的领导,认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学习新课改的教育理论,认真钻研课标,不断学习和探索适合自己所教学生的教学方法,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本人积极参加校本培训,并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反思。 并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以适应教育的发展,时刻以做为一个优秀数学教师应该具备的条件来要求自己,努力做到更好。

二、教育教学方面:

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把握住重要的课堂时间。为了上好每一堂课,我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做到全面的备课

新课改使得原来简单的写写教案,列列知识点就算是备课的方法再也不能适应新时期的教学的要求了,所以我们的备课要认真做到如下三个方面:

⑴、备教材: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吃透,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⑵、备学生: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⑶、备教法: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努力营造活跃的课堂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固然重要,但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情感,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显得更为重要,所以我努力做课堂语言简洁明,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引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作业少而精,注重层次。

3、注重抓好后进生转化

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包括辅导学生课业和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本学期在对后进生转化工作上,注意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先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争取准确的找出导致“差”的原因。并在情感上温暖他们,取得他们的信任。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在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时,注意阳光语言的使用,使他们真正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或自身存在的缺点,通过自身的努力尽快的赶超其他同学

三、班级管理方面:

班主任工作琐碎繁杂,所以一个好的班主任要细心耐心,宽严并济。培养优秀的学风班风,培养好班干部,辅助班级管理。从生活、思想和学习上多方面关心学生,争取做学生的朋友,使学生信任自己亲近自己,才能做到亲其师信其道。另一方面,多和学生沟通,多理解他们,争取做到民主处理各种问题,不能一味的处罚,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多给学生解释和改正的机会。在这一学年的班级管理中收获很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也有很多不足,继续努力,多读书、多学习、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努力提高自身修养。

四、工作考勤方面:

本人热爱自己的事业,从不因为个人的私事耽误工作的时间。并积极运用有效的工作时间尽力将自己的分内工作做得更好。但是作为一名年轻的、刚入职的新老师,在工作中还有很多不足:

1、工作中大胆实践、对管理工作零碎的思考多,整体的谋划少。

2、自身各方面的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尽管平时注重了学习,但学得不深,学得不透。学习的层次不高。尤其科学思想、管理方法、学习水平等诸多方面还很欠缺,与其他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