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资的形式范文

时间:2023-10-25 17:23: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外商直接投资的形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外商直接投资的形式

篇1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新疆;就业

Abstract:1996 -2010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in Xinjiang, the use of ADF stationary test, cointegration analysi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he employment relationship in Xinjiang," An Empirical Study. ADF test shows that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employment in the first difference of Xinjiang under the stationary, cointegration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long-term stable relationship exists between the two,Regression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employment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had little impact on Xinjiang.

Keywords: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Xinjiang;employment

1.外商直接投资和新疆就业状况

1.1 新疆外商直接投资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外商投资方式日趋多样化,投资环境渐趋完善,随着新疆向西开放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新疆与国际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将进一步加深。进入新世纪后,新疆充分发挥与周边国家相邻的优势,采取各种措施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利用外资力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资料来源:1996年-2010年《新疆统计年鉴》收集获得,2010年数据来源于统计公报

从图1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资总体上呈增长趋势。1996年新疆签订利用外资合同75个,协议外资金额达到18106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26568万美元,外商直接投资6639万美元,到2010年新疆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3742万美元。其中2000年新疆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932万美元,比上年下降20.5%;2005年新疆全年签订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76个,比上年增长2.7%,合同资金2720万美元,增长5.6%;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749万美元,增长3.6%;2010年批准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51个,比上年增长18.6%,合同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59个,增长7.3%,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3742万美元,增长10.1%。

1.2 新疆就业现状

2009年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给就业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2009年1~9月,从新疆国民经济运行态势看,虽然国民经济呈现出企稳回升的良好态势,但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定。与此同时,乌鲁木齐“7・5”事件对新疆旅游业、餐饮业的巨大冲击,给新疆的就业工作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

资料来源:1996年-2010年《新疆统计年鉴》收集获得,2010年数据来源于统计公报

从图2可以看出,1996年到2010年15年间,新疆就业人口由684.00万人增长至889.35万人,累计增加了205.35万人,增长率为30.02%;其中2000年新疆就业人口为672.50万人,比上年降低了3.1%;2005年新疆就业人口为791.62万人,比上年增长了6.3%;2010年新疆就业人口比上年净增21.99万人,增长2.7%。1996年新疆人口总数为1689.29万人,到2010年人口数增加到 2181.33万人,累计增加492.04万人,增长率为29.13%。

2.实证分析

2.1 样本数据说明

外商直接投资和新疆就业人口数据来源于1996年-2010年《新疆统计年鉴》。本文用外商直接投资(FDI)及新疆就业人数(EMP)两个变量作为研究对象,选取1997年-2010年间相应数据作为样本数据,外商直接投资用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来表示。外商直接投资和新疆就业人口的数据,如表1所示。

资料来源:1997年-2010年《新疆统计年鉴》收集获得,2010年数据来源于统计公报

2.2 单位根检验

通过Eviews分析软件对变量LnEMP和LnFDI进行单位根检验,输出结果如下:

如表2所示,变量LnEMP、LnFDI在5%的显著水平下的ADF检验值都大于临界值,则说明序列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的。对变量的对数取一阶差分发现他们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为平稳序列,即各变量均为同阶单整序列,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2.3 协整检验

本文仅居于确定时间序列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并得出所选的解释变量与出口的一个长期协整关系,通过E-G两步法不影响我们的结果,所以本文采取E-G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

第一步,OLS回归

设定模型:

其中:,C为常数项,,e为随机干扰项。

得回归结果如下:

(下面括号里的数字为t统计值)

(55.58562)(8.235281)

R2=0.839148 F=67.81986 DW=0.941969

查DW检验上下界表可得,在5%的显著水平下,=1.08,=1.36,上述回归方程中DW

得到回归方程:

Y=19205.86+0.000653X+0.999249

(0.006126)(0.209083)

R2=0.929620 F=72.64682 DW=2.065225

可以看出R2非常接近1,说明方程拟合优度很好,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程度很高,且

第二步,残差的ADF检验

残差设为e,对残差项进行ADF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3。

由表3可知,残差e的ADF的统计量绝对值大于5%的显著水平下临界值的绝对值,说明残差项不存在单位根,即说残差项是平稳的,由此可以判断LnEMP与LnFDI变量是协整的,从而说明各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3.主要结论

3.1 检验结果分析

新疆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与新疆就业规模在样本区间内呈现非平稳增长, 但是各变量进行一阶差分序列后平稳,通过ADF检验及协整分析得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与新疆就业规模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通过回归分析得出:R2非常接近1,说明方程拟合优度很好,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程度很高。

由回归方程:Y=19205.86+0.000653X+0.999249

可知: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外商直接投资,新疆就业增加0.000653个单位。外商直接投资对新疆就业的拉动作用非常微小,也就是说外商直接投资对新疆就业的影响不显著。

3.2 影响就业效益的因素分析

FDI的数额,外商直接投资对就业机会的影响首先取决于东道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数额的大小,流入东道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数额越大,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所能创造的直接就业机会就越多,吸纳劳动力的容量就越大,对提高就业水平的积极作用也就越明显。

FDI的进入方式,FDI的来源地及要素密集类型,FDI的进入动机,FDI进入模式,FDI与内资的关联和竞争等因素,都会给东道国的就业产生不同影响。

就新疆来说,外商直接投资对新疆就业的影响不显著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新疆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过小。

4.建议

4.1 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规模

尽管新疆利用外资发展较快,但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处于全国落后水平,今后要在继续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的同时,把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作为利用外资工作的重点。建立完善与大跨国公司联系制度,以信函、网络、邀请访问、年会、论坛等方式,定期向他们介绍新疆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及时提供新疆投资信息,促成他们在新疆设立办事机构,在某些投资领域可适当放宽限制或给予特殊优惠,鼓励他们来投资,利用他们技术、人才、营销网络等多种优势,推进新疆利用外资再上新台阶。

4.2 鼓励外企采购和使用新疆企业的产品

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利用率,扩大外商直接投资的间接就业创造效应,从而扩大就业规模。由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企业的内部购买投资品的原则,大大降低了外商直接投资的利用率,对新疆与之相关的产业的带动作用极为有限,未能提供相当的就业机会。针对此种情况,我国政府应采取相应措施鼓励和支持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和使用新疆企业生产的投资品,进而拉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就业规模。

4.3 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并重

以劳动密集型扩大就业,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优化就业结构的政策。近一段时期以来引资政策似乎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大力倡导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投资。在这一政策的支持下,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快速增加。虽然跨国公司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有利于新疆经济结构的改善,但它所创造的就业岗位是有限的,而且对劳动者素质具有较高的要求。从扩大就业角度来讲,新疆应继续把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第三产业作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领域以及今后政府政策的重点。

4.4 限制外商直接投资进入饱和市场

减轻对新疆企业的竞争,以减少新疆企业的失业排放量。限制外商直接投资进入已经饱和的市场及与新疆企业具有明显竞争关系的领域,可以减轻对内资企业的竞争挤压,降低对内资企业增加就业的负面影响。一般而言,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与国内企业相比具有明显的资本和技术优势,而且也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在饱和的市场中,无力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竞争的企业不得不被迫退出市场,从而造成更多的失业人口。

参考文献:

[1]桑百川.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我国的就业贡献[J].开放导报,1999(4).

[2]康君,赵喜仓.中国经济发展与外商直接投资问题研究[F].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3]曹安定,张庆君.外商直接投资对非农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J].渤海大学学报,2004(6).

篇2

每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离不开技术支持,只能从劳动密集型或者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发展,才能有效转变产业结构,那么外商直接投资在注入过程中,通过技术转移和溢出效应促使东道国的生产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的转变和优化离不开外商直接投资发挥的作用,产业结构的升级,就能促使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最终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转变。外商直接投资的利用对东道国在其经济增长上的影响并不全是正面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不但有时候没有实现东道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反而有可能造成本国的经济倒退、引发经济泡沫,更加大了东道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不合理布局将导致东道国经济的不平衡发展。通过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而形成的东道国技术溢出受到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在引入发达国家外商直接投资的时候,需要考虑到产业之间的平衡发展,避免不平衡发展所带来的后果。东道国呈现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状态,重要原因在于产业布局的不规范、不合理性导致的。(2)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垄断阻碍东道国研发水平的提高。很多跨国企业在进入比其发展水平低的国家时,对生产技术进行行业垄断,会直接影响东道国经济的发展。,外商直接投资投入国家和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差距会越来越大,技术水平的悬殊会越来越明显。

2外商直接投资影响经济增长方式的形式分析

东道国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式受跨国公司的外资进入影响越来越深远。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是通过两种形式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通过上两条思路可以进行如下的概括:一是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方式的直接影响方式主要体现在外商直接投资作为投资形式本身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东道国在引入外商直接投资以后,外资企业所具备的技术水平高、管理经验先进的优势,随着对东道国的外资投入,渗透到东道国,缓解东道国优势行业垄断、劣势行业只能淘汰的现状,使得产业结构优化、资源合理整合。二是外商直接投资通过间接的溢出效应影响经济增长方式,外商直接投资从表面上看仅仅有资本的流动功能,但是在资本输出的过程中管理经验、产品技术、销售技巧、网络覆盖等都随之输出。并能大大提高东道国的产业技术水平。而这些也是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是一种相对表面和外部性的表现。

3外商直接投资影响经济增长方式的效应分析

3.1技术转移和扩散效应的影响东道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机制与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转移与扩散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纳为两个关键问题:第一是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技术控制约束着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转移与扩散力度;第二是东道国自身的技术吸收能力制约着模仿学习能力。由于外商直接投资跨国公司企业便会对在东道国进行的技术研发实行垄断或技术控制。

3.2竞争效应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东道国进行直接投资,其目的都有所不同,在东道国生产本地化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在与其它国家竞争的过程中,在压力之下,东道国的企业就会采用模仿学习手段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竞争效应和模仿学习效应之间就会逐向趋同,从而竞争效应就能提高东道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提高了经济增长质量,最终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篇3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实证分析,结论

一、序言

现有的研究文献绝大多数遵循主流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在不同程度上,它们接受这样的假定,认为外商直接投资的经济意义,是代表了接受体的资金和技术资源的一种“净增加”。这种分析主要方法主要是做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各项指标之间关系的回归分析。本文主要采用这种方法研究分析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本身并不是外商来华投资的主要动因。为此本文试就外商投资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研究作出探讨, 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着重分析改革开放30年来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研究的现状

从国内形势看,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来改善宏观调控,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节能环保、土地等资源的集约利用,维护劳动者权益,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对吸收外商投资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从国际形势看,世界经济仍保持增长,但全球经济增势放缓,不确定因素增多。

三、外商直接投资的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系统地论证了企业的垄断优势和国际国内市场的不完全性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认为市场不完全是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而如果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市场运行是完全有效的,则外商直接投资就不能发生。

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就是建立在直接诱发要素和间接诱发要素的组合之上的。但一个明显的趋势是:间接诱发要素在当今外商直接投资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两缺口模型的基本观点是: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必须积累足够的资本,而发展中国家一般都在国内储蓄和外汇有效供给同发展计划目标需要的资源数量之间存在着缺口,即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因此,利用外资就成为填补缺口的一条有效途径。

四、外商直接投资的实证分析

数据选取年度国内生产总值及年度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额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数据期间为1985-2009,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而成,其中均以现价形式表示,使用1978年为基础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对两个变量进行缩减,以消除物价因素的影响。对GDP与FDI这两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可知GDP与FDI这两变量存在单位根I(1),是不平稳的,需要通过协整检验来验证各变量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看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

FDI 与GDP协整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GDP与FDI存在1个协整关系。由此可见,在95%的概率度下,确信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

检验结论: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亿元,国民经济平均增加0.527966亿元,通过分析看出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没有预期的大,证明多年来,尽管我国经济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但经济增长的高速度所产生的吸引外商来华投资的作用还不显著。回归模型:LnEXt=-3.883205+1.424524lnFDICt。

LnEXt代表出口,LnFDICt代表外商直接投资;由回归结果显示,模型的拟合优度达到0.898296,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为0.893874,说明外商直接投资与出口量的解释程度达到了89.83%,模型效果较好;F=203.1456表明模型总体线性关系显著成立;解释变量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出口贸易有显著影响。

五、结论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外商直接投资所产生的就业创造效应是比较明显的,但在外商投资企业就业人员的波动性增长说明外商投资企业的就业效应受到国际投资环境、国内经济环境及国家经济政策等多方面的影响,反映了其效应的复杂与不稳定性。外商直接投资的就业挤出效应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了和外商投资企业开展竞争,为提高效率和竞争力,国内企业不得不减少就业人员,或者由于外商投资企业的激烈竞争,是国内一些企业的就业者失去就业岗位,并且外商直接投资的就业更容易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对社会动荡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孟露露.外商直接投资及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2009,(05).

篇4

一、FDI对发展中东道国的资金供给的影响

由于外商直接投资构成东道国国内总投资的一部分 , 实际上增加了东道国国内的有效需求 , 所以对资本流入国而言 ,会形成产出增长的乘数效应。从资本需求的角度进行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在一定时期内可以视为净资本流入 , 由它形成的固定资产可视为外商直接投资的资产引致效应。一般而言 ,资本相对短缺一直是发展中国家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很多文献通过对借用国际借贷资本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进行的比较 , 发现很多发展中国家由于对外借款而导致巨额债务危机。为改善国际收支平衡 , 发展中国家纷纷把目光投向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 其主要的理论依据是发展中国家资本的“双缺口”理论。根据资本“双缺口”理论 , 在“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互相弥补直至两者相等的情况下 , 一国的经济才能实现均衡发展。在我国 , 引进外资是从两个方面同时对两个缺口发生作用的 , 如外商以机器设备的形式进行投资 , 一方面代表了进口 , 却不需以出口来支付;另一方面 , 它代表了新的投资 , 但又不需要国内储蓄。因此 ,从资本形成的角度 , 外国直接投资从有利于提高国内储蓄水平、改善国内资金供应状况。

不过 , “双缺口”理论主要是针对那些国内储蓄严重不足 , 在封闭经济情况下投资水平低下的国家而提出的 , 具体到中国的情况 , 由于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 , 储蓄率一直是偏高的 , “双缺口”的前提假定并不完全适合 , 这种情况也可以在东亚各国被映证 , 如日本战后的经济高速发展 , 资本形成主要依托于其本国储蓄 , 外资的作用很小。

近年来 , 我国居民银行存款的增加额很快 , 而银行由于风险原因 (主要是对国有企业的不良债权庞大) 趋于惜贷 ,储蓄的资本形成率不高 , 因此 , 有学者指出 , 外资的大量涌入对国内民间投资产生了挤出效应 , 特别在目前外资经济普遍享受超国民待遇 , 而民营经济却享受不到基本的国民待遇的情况下 , 这种效应尤为明显。不过 ,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民营经济在市场准入等各方面遇到的问题 , 其根本原因在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滞后 , 制度建设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 , 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投资过剩或被外资挤出。而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 , 势必将进一步推进健康的市场体制的完善 , 特别是我国加入 WTO后 , “开放推动改革”的局面的形成 , 外国直接投资对于我国经济的贡献将不仅体现在单纯的资金供给层面上 , 更将对于我国整体的市场经济的建设、法制法规的制订、产权观念的形成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 这对于民营经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FDI对发展中东道国的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影响

很多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 特别是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来获得技术和管理经验 , 以解决增长过程中的技术缺口和滞后性问题。这一目标能否实现 , 取决于: 一是东道国是否拥有经过良好训练的人力资源; 二是东道国的企业家能否作出正确选择 , 并在有效地使用所获得的技术后不断地进行改造和创新。因此 ,在跨国公司理论和发展经济学中 , 有关直接投资对东道国技术贡献的探讨主要集中在技术的适宜性上。

一般而言 , 资金流入国教育水平 (即吸收能力) 高的话 , 外国直接投资将增进经济的增长 , 发展中国家的要素禀赋构成所要求的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技术 , 如果直接投资所引进的技术与东道国要素禀赋之间出现不协调 , 那么该技术就很难通过当地的产业产生关联效应 , 如果东道国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时一味地考虑高新技术 , 就会牺牲自身在要素禀赋上的比较优势 , 不能使引进的技术内生化 , 从而不利于技术在本国的扩散与转移。基于当前中国国情 , 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廉价 , 这种人力资源恰好是我国在国际上吸引外资的优势所在 , 因此 ,在利用外资战略中 , 不能过早地放弃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没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 就业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经济增长中的资本短缺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稳定问题就难以解决。当前在利用外资别要注意防止一种不顾国情走极端的倾向 , 即片面地强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 , 而过早放弃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目前不少地区已出现规定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动向 , 应该引起注意。

三、FDI对发展中东道国就业的影响

FDI通过其增加投资、消费进而拉动经济增长 , 以中国为例 , 国民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 , 约会吸纳 100 多万人的就业。从改革开放到 2000 年底 ,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逐年提高 , 到 2000 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15. 48 % , 即说明 2000 年国内生产总值 7. 2 %的增长率中有1. 11 个百分点是由外商直接投资所带来的。按此估计 , 在2000 年约有 120 万人以上的就业是由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不过 , 也应看到 , 在外商投资企业的竞争下 , 不少国内缺乏竞争力的企业纷纷败下阵来 , 这其中产生了一些失业现象。从长远来看 , 我国的市场化改革目标是使企业成为在市场环境中有自生能力的企业 , 不具备自生能力的企业是无法也不应该在市场中存在的。如果没有外商投资企业的压力 , 低效率运营的企业实际上隐藏着大量的隐形失业 , 这样的充分就业是不值得追求的。

四、对发展中东道国国际收支的影响

出口导向型外商直接投资有利于增强东道国的出口创汇能力 , 而进口替代型外商直接投资则有利于满足国内需求 ,丰富国内市场 , 减少进口。国际收支是一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总体体现 , 从国际收支平衡的角度来看 , 资本流入可以弥补一部分经常项目的逆差 , 但是如果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是以商品形式进入的 , 进口的资本品被计为贸易项目下的进口 ,这又会导致经常项目的逆差。

目前 , 从我国接受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过程来看 , 主要是面向国际市场的出口导向型投资 ,外商投资企业外贸出口逐年扩大 , 其贸易顺差弥补了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和利息汇出而来的非贸易收支逆差 , 使我国经常项目下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得到了充分的改善 , 2002 年 , 在我国的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额已经占我国出口总额的一半.值得注意的是 , 过去 , 我国在引进外商投资企业时 , 往往增加了不少硬性规定 , 如规定原料或中间品从国内购买、产品的一定比例必须外销等 , 虽然这些规定起到了保护国内外市场、增加出口创汇等作用 , 但应该看到 , 这些规定不符合WTO的关于贸易自由化和市场准入等方面的协议 , 在今后将被逐步取消 , 我国的国际收支可能会受到一些影响。随着各种妨碍贸易的措施被逐步取消 , 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真正的比较优势才能得到显现 , 国际收支状况将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五、FDI与其他形式的外国投资的比较

我们经常说中国来的钱并不像投到某些国家的钱那样 ,是“热”钱 , 是投到股票、证券等资本市场。投到中国来的钱绝大部分都是直接投资 , 直接投资是要干项目的 , 是着眼于长远的 , 而不是一种炒作。的确 , 外国直接投资在金融危机时期仍然保持稳定 , 例如 , 在 1997—1998 的东亚金融危机中 , 这些投资显示出令人注目的稳定性。与外国直接投资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其他形式的私人资本 — — — 投资组合与债务 ,特别是短期债务 — — — 在同一时期却出现了大量的外流。

外国直接投资在金融危机时期的恢复性能在 1994 —1995 年墨西哥危机、80 年代拉丁美洲债务危机中都得以显现。

这种恢复性能使许多发展中国家在流入资本的众多形式中 , 偏好外国直接投资。1978 —1981 年外国直接投资占私人资本流入额的11 % , 投资组合与贷款分别占 9 %与 80 % , 1982 —1989 年外国直接投资所占的比例上升至 16 % , 到 1990 —1995 年这一比例已达到 20 % , 投资组合为 44 % , 贷款为 36 %。海外短期贷款受到利率差异与汇率预期等投机因素所左右 , 并没有长期的考虑。它的活动常常受政府对汇率的暗示 , 或对银行体制的保证等道德风险因素所左右 , 在危机出现时 , 这些海外短期贷款首先逃离 , 对于二十世纪 90 年代的经济涨落 , 海外短期贷款负有责任。

相反 , 外国直接投资则非常稳定 , 在危机出现时 , 并不轻易离去。此外 , 外国直接投资对于国内资本形成效应也是其他形式的资本流入所无法比拟的 , 根据一项对58 个抽样国家及18 个新兴市场的研究 , 国外资本流入增长1美元 , 国内投资将增长 50 美分。然而 , 资本不同流入形式对于国内的资本形成的作用具有重大区别。直接投资带来的是国内投资一比一的增长; 投资组合与国内投资的关系事实上是很难辨明 (影响很小或无影响) ; 银行贷款的影响在两者之间。

六、对 FDI保持谨慎的一些理由和争论

尽管外国直接投资具有种种益处 , 但是也有文章指出展中国家在对待此问题上 , 要保持谨慎 , 以防止毫无批判地全面接受外国直接投资。高比例的外国直接投资可能是资金流入国软弱的信号。国外有的学者认为外国直接投资占总资本流入的高份额是资金流入国虚弱而非强盛的表现。外国直接投资令人吃惊的一个方面是 , 高风险国家外国直接投资占总资本流入的份额很高 (高风险国家是指政府偿债信用等级评估或其他国家风险评估中列出的风险较高的国家) 。也有证据表明机构组织不完善的国家 , 外国直接投资的比例较高。

对这种现象的一种解释是外国直接投资比其他形式的资本流动更容易在不健全或低效率的市场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下 ,外国直接投资更愿意直接运作 , 而不依靠当地的金融市场、供货商或法律体制。持这样观点的人认为 , 试图扩大对国际资本市场参与的国家 , 应该集中精力发展政策、法律等的执行机制 , 使之更加可靠 , 而不是引进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各国应该集中精力改善投资环境及市场的运行。这方面的努力会赢得投资效率的提高 ,更多资本的流入 , 虽然在国内政策软弱、机构组织不完善的国家 , 外国直接投资占总资本流入的比例比较高 , 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对外国直接投资的本质持批判态度 , 事实上 , 没有外国直接投资 , 这些国家会更加贫困。另一种看法认为外国直接投资不仅使所有权从本国居民转移至外国居民 , 同时使公司治理机制即外国投资者对本国企业实施管理与控制的机制成为可能。这种控制权的转移可能受转移的时机与条件、逆选择问题及过量举债经营的影响 , 而损害资金流入国的利益。通过外国直接投资 , 外国投资者获得了所控制企业生产能力方面的重要内部信息。

这样 , 外国投资者相对于购买股票而不享受控制权的本国投资人就具有了信息优势。利用信息优势 , 外国投资者将保留高生产能力的企业 , 而将低生产能力的企业出售给不知情的投资人。此类逆选择问题可能导致过量的外国直接投资。过量举债经营同样限制了外国直接投资发挥其有利的方面 , 特别是外国直接投资下设机构所进行的国内投资。这些机构通过国内信贷市场过量举债 , 其结果是外国直接投资所带来的投资额实际上并不象表面上看起来那样多 (因为外国投资者通过在国内市场的借款回收了资金) , 从外国直接投资所获得的利益也因为外资企业在国内的贷款而减少。最近的研究对外国直接投资的稳定性也给予了新的认识。

虽然事实上已入库的机器很难根据一纸通知就撤离资金流入国 , 但是外国直接投资有时可以利用金融交易实现资金回流。例如 , 外国分支机构可以通过抵押其资产在国内贷款 , 然后将资金转贷给母公司。同样地 , 因为外国直接投资的大部分资金是公司间债务 , 所以母公司可以很快地将资金招回。

另外一些情况也使得外国直接投资不利于资金流入国 , 例如 , 为适应高关税市场或无关税壁垒市场 , 外国直接投资会加强游说 , 努力保持现存的不合理的资源配置。外资收购所导致的国内生产者的合并 (通过接管或公司倒闭) ,也会影响国内的竞争。尽管对造成这些风险的原因还待进一步研究 , 但是这些潜在的风险确实显示了外国直接投资可能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因此 , 发展中国家应趋利避害 , 集中精力改善内资、外资等各类投资环境 , 以避免这些不利因素带来的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1 ] 乐纲1 对中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再思考 [ J ] . 武汉金融,2001 (6) .

[ 2 ] 朱颈松1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资本形成的效应 [ J ] . 亚太经济, 2001 (3) .

[ 3 ] 陶雨花1 对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几个问题的重新认识 [ J ] .南京经济学院学报, 1999 (3) .

篇5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进出口贸易;协整检验;误差纠正模型;因果检验

一、引言

随着山东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改善,山东省在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据山东省统计年鉴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底,累计已有113家世界500强在山东省兴办企业262家。2004年,新批合同外商直接投资21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3.7%,实际外商直接投资87.0亿美元,增长22.7%;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5891个,增长11.1%。与此同时,山东省的进出口贸易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年出口额由1985年的23.4652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358.7286亿美元;年进口额由1985年的17.9796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249.0850亿美元。

对于国际直接投资东道国而言,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口或出口的关系表现为二者的互补性、替代性或是相互关系的不确定性。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来探讨山东省FDI与进、出口贸易的关系。

二、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为了从定量角度考察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的相关性,本文选取山东省1980年至2004年的年度经济数据,运用协整方法进行分析,建立误差纠正模型描述变量之间的长短期关系,并对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其中,FDI是各年度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EX代表各年度的出口贸易额,IM代表各年度的进口贸易额。本文为了研究方便,并且考虑到在分析中取各变量的自然对数后不会改变变量之间的关系,在这里对各序列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变换后各变量序列分别取LNFDI、LNEX、LNIM。

二)平稳性检验

所谓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是指时间序列的统计规律不随时间的位移而发生改变,也就是说,生成变量时间序列数据的随机过程的特征(数学期望、方差及协方差)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在对时间序列进行计量分析时,首先要对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在现实经济中,许多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对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进行回归可能会出现谬误回归(spuriousregression)的现象,导致标准的t和F检验无效。本文采用ADF检验法对变量LNFDI、LNEX、LNIM进行单位根检验,考察序列是否平稳。检验结果见表2:

注:(C,T,K)分别代表所设定的检验方程含有截距、时间趋势及滞后阶数,N指不含C或T,K的选择标准是以和值最小为准则。

以上对时间序列LNFDI、LNEX、LNIM的平稳性检验表明,在10%的显著水平下,不能拒绝三个变量存在单位根的假设,LNFDI、LNEX、LNIM均为非平稳序列,而它们的一阶差分LNFDI、LNEX、LNIM均为平稳序列。由此可知,LNFDI、LNEX、LNIM均为I(1)序列。

(三)协整检验

为了分析外商直接投资于山东省进出口贸易的关系,本文分别对LNFDI与LNEX、LNFDI与LNIM的关系进行协整检验。协整分析技术是20世纪80年展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协整分析是由若干服从单位根过程的变量组成的系统,若这些变量的某一线性组合式平稳的,则称这一稳定线性组合为协整关系。协整分析描述了这些变量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

关于协整检验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Engle和Granger提出的基于协整回归残差的ADF检验的EG两步法;二是Johansen提出的基于VAR模型对协整向量系数进行极大似然估计和检验。本文采用的世恩格尔——格兰杰(Engle-Granger)两步法分别对LNFDI与LNEX、LNFDI与LNIM之间的关系进行协整检验。

1、对LNFDI与LNEX的协整检验

首先用LNEX对LNFDI做普通最小二乘回归,然后对回归残差做单位根检验。单位根检验的方法采用ADF检验法,ADF检验采用带有趋势项带有常数项的形式,滞后阶数选为6。检验结果根据残差的ADF检验结果知,残差不存在单位根,即残差是平稳序列。这说明LNFDI与LNEX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协整方程为:

LNEX=3.607857+0.35751LNFDI(1)

(30.26889)(7.415309)

R^2=0.763846AD.R^2=0.749954F=54.98681DW=0.405013

从方程(1)可以看出,变量LNFDI的系数为0.35751,说明FDI对EX的弹性系数为0.35751,即FDI每增长1%,EX将增长0.35752%。

用LNEX对LNFDI做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得到协整方程为:

LNFDI=-8.304089+2.419141LNEX(2)

(-5.994780)(7.415309)

R^2=0.763846AD.R^2=0.749954F=54.98681DW=0.423218

方程(2)说明,LNEX对LNFEI的弹性系数为2.419141,即EX每增长1%,FDI将增长2.419141%。

2、LNFDI与LNIM的协整检验在线

首先用LNIM对LNFDI做普通最小二乘回归,然后对回归残差做单位根检验。仍采用ADF检验法,检验结果如

根据表4的检验结果知,残差存在单位根,使非平稳序列。这说明LNFDI与LNIM之间不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即二者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

(五)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的结果表明,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与出口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是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进一步验证,本文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验证。Granger曾指出,因果关系检验只有在两个变量协整的情况下才是有效的。由于前面已经验证出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与出口之间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而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口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因此,此处只须进一步对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与出口这两个变量序列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过程中,滞后阶数取5,检验结果见表5在线

从表5的检验结果中可以看出,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与出口之间存在着单向的因果关系。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外商直接投资是对外出口的格兰杰原因,而出口不是外商直接投资的格兰杰原因。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运用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来研究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的关系,结果表明:

1、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与出口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与进口之间的长期关系不明显。即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与出口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与进口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外商直接投资对山东省出口的影响表现为互补关系,这与小岛清的互补理论模型是一致的。按照小岛清的理论,投资国的对外投资应当从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这样就可以把东道国的比较优势挖掘出来,使两国间的比较成本差距扩大,为更大规模的贸易创造条件。外商直接投资能够促进山东省出口贸易的上升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对山东省出口贸易具有创造效应,具体表现为:外商直接投资和山东省出口之间存在着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外商直接投资流入量的增加对山东省出口贸易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其中,外商直接投资流入量增加1个百分点,山东省出口贸易将增加0.35751个百分点。

篇6

摘要:河南作为一个中原地区的大省,利用外资是河南省发展地方经济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河南省虽然在引用外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成就,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本文首先分析了河南省利用外资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国际金融;引用外资;投资环境;现状与对策

作者简介:陶琳琳,女(1986-),满族,河南平顶山人,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助理讲师。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7-0209-01

作为资本流动的一个重要方式,外资的利用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已经日益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资本形成难、资金短缺是中原地区和其他欠发达地区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河南省“十一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累计199.85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了4.8倍。利用外资的快速增加,促进了经济转型,拓展了全省经济的发展空间, 从而实现中原等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一、河南省利用外资的现状

(一) 利用外资快速增加

十一五期间,全省共签订项目个数2013个,比“十五”时期多了225个;五年间,全省合同利用外资累计249.49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了2.2倍;五年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累计199.85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了4.8倍。利用外资的快速增加,促进了经济转型,拓展了全省经济的发展空间。

(二)实际利用外资增速平稳

“十一五”时期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的增长速度都较“十五”时期平稳,相比较而言,实际利用外资的增长幅度更加平稳。“十一五”时期实际利用外资的增长速度均高于合同利用外资,特别是2009年,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合同利用外资低于2008年,但实际利用外资仍保持19%的增长速度。

(三)利用外资的方式以独资经营为主

随着河南省对外开放程度加深,利用外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外商投资各项政策更加完善和规范,外商直接投资方式逐步向独资经营转变,独资经营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 “十一五”期间独资经营、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三种经营形式实际利用外资额分别比“十五”时期增长7.8倍、2.6倍和2.3倍。其中,2010年以独资经营形式实现的实际利用外资为36.68亿美元,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的58.7%,分别比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以及外商投资股份制等经营形式实现的利用外资比重高28.1、49.3和57.4个百分点,独资经营成为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

二、河南省利用外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外资流向结构失衡。来河南投资的外商资金主要流向了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2010年第一、二、三产业的实际利用外资比重为3.9:72.4:23.7,第二产业实际利用外资达到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的7成以上,作为农业大省,第一产业利用外资的比重不足4%。而同期全国第一、二、三产业的实际利用外资比重为1.8:50.9:47.3,虽然第二产业仍是全国利用外资最多的产业,但比重仅为5成,与河南明显不同的是全国第三产业利用外资比重较高,与第二产业比重比较接近。

(二)招商引资的方式滞后,工作着力点还存在一定的偏差。目前多以印发招商项目册、召开信息会和参加经贸洽谈会等传统方式招商,真正把握招商引资内在规律的新型招商方式运用不够,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和实现“十五”规划项目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资明显不足。

(三)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软硬环境尚不完善。从硬环境来讲,能源(水、电)、交通(铁路、航空)通讯等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外商的需要;现有企业经营效益不好影响了外商投资的信心;特别是一些大中型骨干企业经营效益的不好,失去了吸引大型跨国公司的机会和与大型跨国公司合作的基础。从软环境来讲,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市场开放程度、科学教育水平、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人才状况、管理水平、工作效率、法律保障、政策措施等社会综合因素尚不能满足外商直接投资的需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外商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投资的积极性,制约了外商投资的发展。另外配套服务和办事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河南省利用外资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对策

(一)创新投资环境

各地区都要不断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讯、能源材料、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高起点、高质量地建设一批跨世纪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工程,为21世纪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加强基础设施“硬”环境建设的同时,要把“软”环境建设放在同等重要位置。

(二)从全省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抓紧制定利用国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规划

为提高全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整体水平,必须在坚持正确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国内外经济发展及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抓紧制定符合河南省实际、科学合理、具有操作性的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发展规划。制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规划,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要真正明确利用国外直接投资的最终目的。二是要处理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要坚持数量与质量并举、发展与提高并举的方针,以量的扩张推动质的提高,以质的提高带动量的扩张。三是要处理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在坚持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同时,从只注重近期利益的短期行为转为注重长远利益,要着眼于21世纪,把长远利益放在第一位。四是要处理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中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三)适时适度地放开国内市场,放宽投资领域,采取多种多样利用外资形式

放开国内市场,放宽投资领域与“三外”齐上的外向型带动战略是一致的。“三外”齐上的目的是推动我省经济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国际经济合作;放开国内市场,放宽投资领域的目的是更多、更好地利用外资,提高我们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能力。放开国内市场,要与放宽投资形式结合起来。在创办“三资”企业中,重点发展合资企业,因为与合作企业、独资企业相比,合资企业更利于双方接受。同时,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行业和长期出口创汇项目,大胆发展外商独资企业。应当更多地采用国际上通行的股份有限公司形式,通过允许外商建立控股公司吸引外商投资。要积极探索BOT(基础设施的建设――经营――转让)方式、外商信托投资方式、外商投资公司等各种吸引外资的方式和其他符合国际惯例、并有利于提高河南省利用外资效益的其他新的投资方式。

参考文献:

[1] 曾一军.河南省利用外资整体评估与比较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 刘敏.河南省利用FDI存在的问题与对策[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

[3] 储祥银.经济合作实务[M].北京: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篇7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就业效应;就业结构;工资水平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湖北省对外经济发展迅速,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外资的流入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促进了经济增长,还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对减缓我省的就业压力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拟就外商直接投资对湖北省的就业及工资水平的影响作具体分析。

一、湖北外商直接投资的状况及特点

随着“中部崛起”的提出,湖北作为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也随之增加,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湖北省利用外资呈现如下特点;

(一)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扩张迅速

据有关资料显示,2006年湖北省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占全省利用外资总值的71.7%,实际吸收外商投资30.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3%;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60个,合同外资金额26.60亿美元;新批增资项目120个,增资额占全省合同外资额的32%,实际到资5.3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在湖北新增投资项目8个,历年累计投资项目达到66项;新批并购项目19个,主要涉及汽车零部件、化工、装备制造、医疗器械等领域。

(二)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呈“二三一”格局

湖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呈不平衡状况。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二次产业,三次尤其是一次产业的投资比重一直偏低,呈现出“二三一”的格局。虽然近年来这种格局有所改变,但外商直接投资的大头还是集中在二次产业中的制造业。2006年全省新批制造业项目个数和合同外资额占总量的比重分别达到64.2%和59.3%。新批制造业项目主要涉及冶金、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食品加工、发电设备等领域。第三产业项目个数和合同外资额占总量的比重明显提高,分别达到29.3%和25.9%,主要集中在酒店、商业零售、物流、房地产等领域。

(三)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武汉及周边城市

湖北省各市州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差异较大,地区分布不均衡。湖北省15个市州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分布在武汉、黄石、宜昌等开放程度较高的大中城市,尤其是武汉利用外资的总额多年来一直居于绝对优势。2006年武汉市吸收外商投资19.1亿美元,占全省的比重达到64.9%,而其他地区利用外资额与距武汉的距离呈现反向变化趋势,即距离武汉中心城市越远,则利用外资越少。在武汉市大城市圈内,由于交通、通讯、能源供应等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又有充裕的素质较好、成本较低的劳动力供给,投资环境优于边远地区,因而对外资的吸引力较大。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湖北就业的影响

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因素很多,但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是主要原因之一。一些学者对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就业效应进行了研究,一般认为外商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分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其影响表现在就业数量、就业质量和就业区位等几个方面。

(一)对就业增长的影响

一般而言,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给东道国提供的直接就业机会是随着外商投资的增加而增加的。从湖北来看,随着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迅速增长,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就业岗位也随之增加,有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底,湖北省外商投资企业吸纳城镇在岗就业人员超过25多万人,约占全省城镇职工人数的4.5%左右。

同时,跨国公司外商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还表现在关联就业上。《1994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每一个直接就业会带动1-2个关联就业。据估计,仅富士康将投资建设的数码相机、电脑、半导体照明、软件基地、研发中心等20多个项目,将带动100多家配套企业集聚,可吸纳20万人就业。

(二)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大型跨国公司在湖北投资最密集的是微电子、汽车制造、通讯设备、化工等行业,这些都是科技含量较高的行业。截至2005年底,世界500强企业共有61家在湖北落户。并带来大量研发中心入驻。这些大型企业均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组织和管理水平较高,对员工的技术素质要求较高,所要求的配套服务较高。由此可以认为,随着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强,外商直接投资对我省产业结构会带来很大影响,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投资会减少,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将会加大。而产业结构的变化会使就业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虽然目前在整体上利用廉价劳动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情况下,外商直接投资制造业仍然占绝大部分,服务业比重较低,但随着跨国公司对服务业投资的加大,特别是对知识含量较高的专业 (如金融、保险、中介、会计、科技服务等)的投资扩大,会对高学历、高技能、高职称人员的就业机会贡献加大,这使得城市中的白领阶层会扩大。不过,由于这些行业单位投资额吸收的就业数量较少,因此提供的有效就业机会不会很多,对总的就业量影响不会太大。但由于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通常为东道国雇员提供培训,提供获得新知识、新技术的机会,这对就业结构的改善和就业质量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也对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起到了催化的作用。

(三)外商直接投资的工资效应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整体劳动力报酬逐年增加,工资水平不断提高,毫无疑问,这是与我国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等因素密切相关的。同时,外商直接投资增加对工资水平的提高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此,国内不少学者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是:外商投资与各经济类型单位平均工资之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外资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促使平均工资水平提高0.105个百分点,国有企业平均工资水平提高约0.107个百分点,城镇集体单位职工平均工资提高约0.08个百分点。因此,外商直接投资不仅对外资企业工资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提升作用,而且对我国其他类型企业工资水平产生了正面溢出效应。表现为:

1.湖北省外商直接投资的重点是第二产业的制造业,利用的人力资源很大一部分是熟练劳动者。而熟练劳动者在短期内的供给是一定的,其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于是跨国公司在人员需求上势必与国内企业形成竞争,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他们不得不支付高工资。内资企业为了进行竞争,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也相应提高各自的工资水平。

2.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在雇佣了本地人员之后,为了使其达到自己的标准,会对本地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本地劳动者的素质。这些劳动者在自身的素质得到提升之后,转换工作时就会要求更高的工资,从而也促使国内公司不得不跟随外商投资企业支付高水平工资。

不过,由于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雇佣的是熟练劳动,它加大了对技术人才的需求,而对非技术人才数量的增加所起到的作用偏小,收人的增加也主要是在熟练劳动力这一块。因而它加大了收入的不平等,拉大了技术与非技术工人之间的工资差异。由于湖北省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武汉及周边城市,因而外商直接投资还拉大了城乡就业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

三、提升湖北外商直接投资在就业上产生积极效应的建议

外商直接投资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其示范作用和竞争压力促使中国企业迅速成熟起来,增加外商直接投资有助于扩大就业,提高劳动力素质。在当前我国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大力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对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我们也必须正视,外商直接投资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在逐渐减弱,随着外商投资企业的规模化和垄断化的加强,其带来的危机隐患日趋显现,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量和流入方向进行适当地调节和正确地引导。

(一)做好外商直接投资的引导和规划工作

在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的时候,充分发挥其产业带动效用,将外商直接投资引导至高技术产业以及高关联度和有着较大影响的基础产业。在以产业为导向的前提下,再进行地区定位,通过较优惠的政策有重点地吸引外资开发西部较不发达地区,促进经济均衡发展。同时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投入状态进行有效控制,消除或减缓其带来的危机。推进外商直接投资对于其他相关行业的推动力度,创造出更多新的就业岗位。

(二)重视发挥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

在政策导向上重视发挥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1)发挥劳动力成本优势,吸引劳动密集型外商直接投资。有研究表明: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较,湖北省的劳动力工资偏低,即湖北省在劳动力成本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加之湖北省是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丰富,在未来几年之内,湖北省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对劳动密集型的外商直接投资会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2)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考虑城市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时,应兼顾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并制定相关的政策,大力吸引外商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投资,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3)发挥人力资本优势,吸引技术密集型外商直接投资。湖北省拥有雄厚的科技与教育实力,全省共有多类研究与开发机构1700多个,拥有研究开发人员约8万人,全省各类科技人员124万人,居全国第五位。湖北省是教育大省,省内高校林立,在全国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大中专以上学历人口总数在全国也名列前茅,人力资本优势十分明显,这一优势无疑有助于吸引技术密集型的外商直接投资。

(三)促进国内产业与大型跨国公司的产业联系

虽然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在逐步减小,但是跨国公司的前后向联系在不断增强。因而大力发展当地的配套企业,促进本地产业与大型跨国公司的产业关联,可以创造间接就业。

参考文献

[1]李雪辉,许罗丹.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资集中地区工资水平影响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2,(2).

[2]江绮萍.试论我国外商投资的就业效应[J].广州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4).

[3]周杰文.湖北省外商投资企业投资环境研究[J].理论月刊,2002,(10).

[4]蔡肪,王德文.外商直接投资与就业――一个人力资本分析框架[J].财经论丛,2004,(1).

[5]罗鹏.国际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工资效应的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5,(2).

篇8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 经济增长 隐性危机 FDI

一、引言

FDI是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对中国近二十多年来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无疑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吸引FDI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引进FDI确实推动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是近几年,我国吸引FDI的成效并不显著。FDI在对中国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 其负面效应日益凸现。

二、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隐性危机

引进FDI主要有一下几点好处:第一 ,刺激出口,增加外汇储备;第二,刺激国内竞争;第三,适当缓解就业问题;最后,FDI主要解决的是资金问题,而且相对而言风险较小。

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引进FDI在微观上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然而从宏观上来讲,引进FDI是解释不通的。有研究认为,在危机发生的时候,由于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子公司和母公司的内部通道更便捷地使资金从东道国流进和流出,因此更高比重的FDI意味着更大的波动性。还有研究认为,FDI有两个不好的方面:首先是引进FDI国的本国投资的盈利能力会相应减弱;其次是由此导致的本国投资者对未来投资的消极心理,从而减少继续投资。这两个方面都给本国经济带来了危害,减少了本国的投资利润,不利于本国国际收支平衡。甚至还有研究认为,外来的FDI实质性质也是为了获取利润,而这种利润输出会恶化本国国际收支,甚至引发金融危机。

三、危机应对策略

对于以上危机的解决方案也并非十全十美,但是可以采取防范措施,尽量减小风险。关于资本的稳定性问题,可以从根源出发,严格控制引进外资规模,提高引进外资质量。

首先,降低国际收支对外贸的依存度。由于各个国家都尽力保持贸易收支平衡,因此,进口依存度也就相当于出口依存度。对我国来说,现有的实际外贸依存度并不算高,因此,在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外贸易依然是我国应贯彻的一项基本国策;与此同时,贸易的各个产业分配还有待改善,地区贸易分布也应有所分散。

其次,调整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优惠政策,与此同时积极鼓励本土自我创新。优惠政策主要包括两种。一是直接优惠方式,二是间接优惠方式。自主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再次,尽可能将我国外汇储备发展为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兼顾的“良性”外汇储备。各国政府管理和经营外汇储备,一般都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个原则。但是,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者不可能完全兼得。所以,各国在经营外汇储备时,往往各有侧重。总的原则就是利用投资组合策略分散风险,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实现外汇储备的增值。

最后,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后完善外商投资企业的内部制度,防止商业机密泄露。与之相对应,外商投资企业内部交易税收问题也呈现明显特征。我国在引入外商直接投资时应尽量避免外商对企业的控制,将其控股比例严格限制在某一范围内。

四、总结

我们需要合理利用外资,控制引资规模,提高引资质量;优化引资结构,加强产业政策; 取消超国民待遇,制定反垄断法;坚持独立自主,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我国应该积极地引进债权而非股权,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FDI对我国经济安全的潜在威胁。

参考文献

[1]. 刘建民,印慧. 外商直接投资税收优惠政策国际比较与借鉴[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4 (06).

[2]. 傅连康. 外商直接投资的负效应与金融危机[J]. 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6(03).

[3]. 沈桂龙,于蕾.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晌及对策思考[J].世界经济研究,2005 (11).

[4]. 文翠翠.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安全的负面影响及对策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08).

[5].姚树洁,冯根福,韦开蕾. 外商直接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2006(12)

篇9

关键词:WTO;投资;中国

Abstract: The 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 is take controls the enterprise to manage the authority as a core, take gains the profit as the goal Germany investment activity. After joining WTO,becomes our country policy of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gradually using th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In using in the foreign capital practice process, we must analyze the foreign merchant earnestly in the Chinese direct investment to China the influence,and proposes the counter measures positively.

Key words: WTO;investment;China

1 加入WTO后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对我国产生的影响

1.1 关于投资规模的影响

加入WTO以前,外商在我国的直接投资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加入WTO后,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 190亿美元,比入世前增长了34.2%,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38亿美元,比入世前增长23.5%。目前,中国现存注册外商投资企业23.6万家,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已超过全国进出口总额的57%;已成为全球最大的FDI流入国之一。

以市场控制为目的的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产业的发展既有带动和示范的一面,又对其自身和国内产业的成长构成抑制。表现在:国有企业因机制障碍越来越难以适应竞争加剧的形势,国有部门的萎缩引起城市市场的相对萧条,最终又限制了外资的发展,以及一些地方政府及领导盲目追求招商引资的“政绩”,重引资数量而忽视引资质量,相应的代价是,对不能进口或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使我们引进外资战略的可持续性大大减弱。

1.2 关于产业投向上的影响

与全球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相适应,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从第一产业和传统制造业向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转变。第三产业中的一些服务业,如金融、保险、不动产、商业等是国际直接投资的热点。

入世后外商直接投资的领域扩大,给外商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会和空间。另一方面,这种领域的快速扩大,给中国企业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其次,开放市场后对人才的竞争加剧,人才价格可能水涨船高,尽管这种变化对人力资源利用和培育可以起到刺激作用,但同时也将提高服务业的成本和价格,使其低成本优势受到削弱。

1.3 关于投资地域的影响

入世前,外商在我国的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东部地区。加入WTO后我国在积极扩大利用外资,着力提高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质量的同时,把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相结合,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的支持力度,外商直接投资地域向中西部转移。据不完全统计,世界500强中已有80多家企业在我国西部地区投资或设立办事机构,比入世前同期上升了85.3%。

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有利于培育全国统一市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外商加大对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使得一些投资项目并不是我国目前所急需引进的项目,同时也与我国的产业结构相违背。使得在我国产业结构中政策中应当优先发展的部门未能得到发展。

1.4 关于投资方式的影响

加入WTO之前我国吸引外商投资的主要方式有合资经营、合作经营、独资经营、投资控股、合作开发等其他方式。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上半期,建立合资企业是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中国市场的最主要形式,自入世后外商的新投资项目中,外商独资项目开始超过中外合资项目,独资形式在外商直接投资中的比重快速上升。独资企业比重快速加大将继续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吸收外商投资的一种趋势,并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

这样一来,独资企业的投资方式更便于企业内部的管理和控制,对企业今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另一方面,独资企业的这种快速发展使原来合资的一方遭受了损失。各企业被外资控股后,我国参与经营的一方失去了管理和控制企业的权利,东道国的宏观经济控制能力会随之下降,从而可能导致市场控制的失灵并引发经济动荡,造成利润外流。

2 消除外商在华投资对我国产生消极影响的应对措施

加入WTO会对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产生极大的影响,为了充分利用对外开放这一契机,合理引入外商直接投资,以改善我国的产业结构,消除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推动我国经济更加快速发展,我们有必要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2.1 制定有力的竞争政策,维护良好的竞争秩序与竞争环境

竞争政策包括所有为保护竞争秩序和推动市场竞争而采取的行动措施、制定的规章条例和设立的监督实施机构的总和,也包括政府对企业的限制和鼓励、扶植等。制定竞争政策的宗旨是打破各种特权秩序,培育和维持一个公开、公正和公平的竞争秩序,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政府应树立“竞争优先”的理念,研究和制定有利于公平竞争的竞争政策,维护良好的竞争秩序。

2.2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能力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发展出自己独立自主的研究与开发体系是开放政策成功的标志,是国家真正具有国际竞争能力、跻身于世界经济强国的基础。中国在开放过程中的“利益博弈”上,就不仅要竭力避免单方面被外方所控制或利用,而且要努力避免在“双赢”中的“相对收益”(Relative Gain)上成为受损方。我国企业要想与外资企业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有自身的行业特点:①建立产品品质优异化,例如日本的汽车制造商;②建立产品创新力的优异化,例如3M、IBM及日本新力公司;③建立产品服务的优异化,例如佐丹奴时装店;④建立购物者省时的优异化,例如7-11便利店及意大利薄饼店;⑤建立产品品牌的优异化,例如可口可乐、麦当劳快餐店及奔驰轿车。

2.3 逐步实现利用外资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的转变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多以加工型中小企业为主,投资额较大、技术含量高的项目不多,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推动作用十分有限。因此,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长远规划目标改善外商直接投资结构。我国引进外资的重点应有两类,一类是有长期合作战略计划且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水平升级具有积极意义的大的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另一类是国外各种基金会,如养老金、社会福利基金会等。这类基金会一般只要求东道国政府担保其投资回报率,如果投资回报率能为我方接受,此类基金会不失为我国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建设领域利用外资的一个较好来源。同时,要继续进行以BOT方式吸收外商投资的试点。

2.4 突出行业优惠,促使外商投资项目更符合我国的产业政策

篇10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Mag-nus Blomstrom教授是目前国际上该领域最著名的研究者之一,根据他在1996年与其同事Ari Kokko教授对溢出效应的描述,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是指,由于国际企业的进入或参与,东道国本地企业所获得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实际上,国际上关于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研究在60年代就已经开始起步,正是由于这一问题本质地涉及到在一个开放的经济环境中国家的发展战略,几十年来该领域的研究越来越热烈,并且也确实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溢出效应产生的机制,即当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东道国以后,是通过怎样的微观机制和过程对东道国本地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产生促进作用的。对这一问题的透彻理解无疑将有助于东道国的政府和企业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达到更有效地利用外资、促成溢出效应产生的目的。

认识演进: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影响和作用

回顾历史,人们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态度经历了从最初的抵触到审慎开放,进而主动吸引的过程。

50年代后期,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有限,学者们也只是把它当作国家间的资本流动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加以讨论;到了60年代后期,随着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学者们开始着力研究它对东道国市场结构的冲击和影响。主流的研究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是由发起国本国市场的寡头垄断特征引起的,研究者们担心外商直接投资会将这种本国市场的不完善性扩散到其他国家。与此同时,对国际企业转移价格问题的研究以及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不均衡发展的研究都加强了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抵触情绪,因而60年代各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对外商直接投资都持有拒绝或严格限制的政策。

70年代,国际借贷资本强有力地支持了亚洲新兴国家外向型经济以及拉美国家进口替代型经济的蓬勃发展;然而,80年代以政府借贷为核心融资方式的亚洲新兴国家的发展受到了挫折;而以墨西哥为代表的一些拉美国家又陷入了债务危机;从而使得发展中国家对以外商直接投资的形式引进国际资本不得不进行重新的思考。与此同时,学者们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深入研究也得出了一些积极的结果。多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具有多方面的溢出效应,特别在国际技术转让方面的作用受到了特别的关注。由此,东道国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态度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无论是被动地吸引国际资本还是主动地创造国际技术转移的机会,多数国家开始倾向于部分开放和有目的的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

进入90年代以来,人们对外商直接投资有了更进一步的积极认识。相对于其他国际技术转移的方式,人们发现,越是最新的技术和最具获利性的技术,国际企业越倾向于通过国际直接投资的方式在东道国使用。原因在于,从国际企业的角度考虑,采用这种形式会把这类技术法律上的控制权留在国际企业内部。从希望获取先进技术的东道国的角度考虑,由于上述原因,东道国的企业所需要的先进技术并不一定总能从市场上购买到。在这种状况下,外商直接投资对于东道国本地企业的特殊意义在于,当国际企业在本地投资并采用先进技术进行生产活动的时候,本地企业可以就近通过观察、模仿、反向工程以及雇用曾经被国际企业雇用的人员等渠道取得相应的的技术与管理的有益信息,从而也可以造成其技术信息的外溢。此外,除了外商直接投资可能造成的技术外溢效应,哈佛大学的Caves教授还发现,如果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了东道国的垄断性市场,会打破市场中原有的垄断平衡,本地企业则会在外资企业的竞争压力下提高效率。这也是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一种体现。事实上,90年代各国的外资政策相对80年代来说更加开放,相邻的各国之间吸引甚至争取外资的意图都更加明显。可以认为,开放和吸引外资已成为不少发展中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述对外商直接投资的认识显然是这种政策实施的重要依据。

机制探索: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产生

尽管人们对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着上述比较普遍的积极认识,并且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确实采取了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但根据不同国家制造业数据所进行的经验研究的结果却并不乐观。由哈佛大学的Caves教授、纽约大学的Globerman教授以及斯德哥尔摩大学的Mag-nus Blomstrom教授分别主导的对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墨西哥制造业的研究都表明外商直接投资确实在东道国产生了溢出效应;但世界银行的研究人员Haddad&Harrison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Aitken&.Harri-son分别对摩洛哥和委内瑞拉制造业的研究却显示溢出效应并没有产生;而由意大利的研究人员Mariotti主持的研究发现,在专业型行业(Specialist sectors)和规模型行业(Scale intensive sectors)中产生了溢出效应;而在科学型行业(Sci-ence-based sectors)和传统行业(Tranditional sectors)中却没有产生溢出效应。基于上述不同的研究结果,国际上的学者们得出了一个共识:即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并不是自动产生的。也就是说,各国的开放政策本身并不能够保证进入本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会在本国产生溢出效应,因此,深入探索溢出效应产生的条件和机制,成为了各国在现实中能否有效引导溢出效应产生的关键。

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国际上对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发生机制归纳为“行业内溢出效应”、“行业间溢出效应”以及“由于人员流动造成的溢出效应”三种形式。

1.行业内溢出效应。

行业内的溢出效应也被称为“示范与竞争效应(Demonstration and Competition effects)”,这种溢出效应的机制体现为,当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了东道国的特定的行业后,一方面,由于外资企业采用的现代的商业模式和先进的生产与管理技术为外资企业创造了高额利润的机会,从而为在同一行业中的本地企业产生了示范效应;而本地企业对外资企业的观摩与模仿行为最终使本地企业达到了提高自身劳动效率的结果,获得了溢出效应。另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和对本地市场的争夺,对在同一行业中运作的本地企业造成了竞争的压力;为了保持原有市场并且争取生存和发展的机会,本地企业会竭尽全力地采取各种可能的措施提高经营效率。这种在竞争环境下促成的效率提高也是溢出效应的表现形式。针对这种机制描述,Riedel和Lake曾经分别对欧洲半导体业进行了两项案例研究。案例研究的结果表明,美国跨国公司的进入确实为欧洲该行业带去了新的技术,这种示范效应对欧洲整个行业的崛起作用显著;Langdon在对肯尼亚肥皂业进行的案例研究中发现,由于进入肯尼亚的国际肥皂制造企业将机器制造的肥皂引入了市场,本地企业原有的手工制造的肥皂失去了销路,本地肥皂制造厂商也不得不去引进相应的肥皂制造技术,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上述案例研究的基础上,1992年Wang&Blomstrom建立了一个简单的理论模型将这种行业内溢出效应的研究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模型将外资企业引进先进技术的决策与本地企业对学习过程进行投资的决策相互联系,探讨了两类企业在相互竞争中的决策机制。他们认为,对于本地企业而言,在外资企业的竞争压力下不得不投资于学习过程,而学习过程的投资越大,本地企业的技术能力越强,越能够获取高额的利润,从而表现为本地企业因为外资的进入而获得了溢出效应;与此同时,由此内外资企业的技术差距的缩小,又进而会促使外资企业不得不越多越快地向东道国子公司转移技术,以提高相应的竞争能力和保持原有的利润空间;这就体现为由于内资企业竞争能力的增强导致了对外资企业的溢出效应;而可喜的是,外资企业的提高又反过来为本地企业进一步获取溢出效应拓展了新的空间。于是,我们理解,至此,Wang&Blomstrom把行业内溢出效应的机制阐述为了一种可能“螺旋式上升”的拓展机制。Kokko在1994年的一项针对墨西哥制造业的经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Wang&Blomstrom的研究结论。

然而,在取得了上述正面的研究成果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清醒的意识到,以“示范和竞争效应”为机理的溢出效应并不是唯一的结果。无论研究中还是现实中都存在着与模仿和竞争相关的反例。例如,巴西纺织业的案例研究发现,一个跨国公司在当地建立了分支机构并带来了新产品―――“人造纤维”,使得本地企业生产的棉织物无人问津,最终导致了大批的本地企业破产。因而到目前为止,一个比较普遍的共识是:“示范和竞争效应”确实是溢出效应产生的有效机制;而“在怎样的条件下才能促使积极的示范效应与竞争效应的产生”仍然是困扰东道国政府和企业的一个现实问题。

2.行业间溢出效应。

行业间的溢出效应又被称为“上下游关联效应”。这种溢出效应是通过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与当地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联系产生的。劳尔1980年选取了两家印度的大型卡车制造商AL(外资占主要股份)和TELCO(合资企业),考察了两家企业以及他们的36家供应商在建立、信息技术、财务、原材料采购以及管理和分销渠道等方面的情况。根据这份案例研究,Lall总结了可能导致“上游”溢出外溢效应的互补行为,他认为跨国公司可能通过下述方式提高当地供应商的生产效率:第一,帮助有潜力的供应商建立生产设施;第二,为提高供应商的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提供技术协助或相关信息;第三,提供或帮助供应商购买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第四,为供应商的管理和组织提供培训和帮助;第五,帮助供应商寻找更多的客户。继劳尔之后,Linda&Pang选取新加坡的3家出口导向型电子企业又进行一次案例研究。Linda&Pang选取的3家电子企业都是世界领先的电子企业(美国、欧洲和日本的跨国公司)在新加坡的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并且3家公司在新加坡都已经经营了8-13年,他们的产品中90%以上出口海外。通过对3家公司的管理层的访问,Lim&Pang发现,这3家企业都很愿意与当地的供应商建立联系,并且从财务、技术、管理等方面为供应商提供帮助。在此基础上Lim&Pang认为,跨国公司在全球市场销售产品,市场力量使他们在全球范围内寻求长期的高效率,而本地企业(供应商)的有利条件在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外资企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此,他们提出,东道国政府通过严格的政策限制来增加对于本地产品的购买是没有必要的,政府只需要加强本地企业和那些出口导向型跨国公司的关联,跨过企业就可以通过后向联系对本地企业产生溢出效应。

与行业内溢出效应的研究相类似,在外资企业与东道国本地企业发生关联的研究中也有不乐观的情况存在。一份针对墨西哥的研究发现,在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以后,有大量的美国企业将其产业链中需要利用廉价劳动力的部分转移到了墨西哥的边界。这一产业的转移确实使美国企业从中获得了降低成本的好处,但并没有起到帮助墨西哥的相关产业提升效率的作用。由此看来,要切实有效地获取行业间的溢出效应,也还需要更加深入和更具针对性的研究。

3.由于人员流动造成的溢出效应。

由于人员流动引起的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有时也被称为劳动力溢出效应,它主要表现为,跨国公司对其当地雇员一般都会给予多方面、多层次的培训,一旦这些员工离开跨国企业去其他公司就职或开设自己的公司,他们在跨国公司学习的技术就会受益于本地企业。对这种溢出效应机制的描述是Irving Gershenberg通过对肯尼亚的案例研究得出的。Irving Gershenberg选取了肯尼亚41家制造业企业的72名中、高层管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跨国公司和非跨国公司对于管理人员培训的方式、时间以及各种不同类型企业管理人员的流动情况。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管理技术的提高是有贡献的。这种贡献主要体现在:跨国公司十分擅长培养和发展管理人员的管理技能,经过一段时间后,部分经过培训的管理人员加入其他类型的企业工作从而将使这种技能得以扩散,体现为对本地企业产生了溢出效应。此外,Irving Gershenberg还发现,合资企业对于技术溢出的贡献最大。Irving Gershenberg的案例研究为从事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学者们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考察现实:看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产生溢出效应的潜力

近5年来,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问题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高度重视。但由于受行业和企业数据的限制,多数对溢出效应的研究停留在宏观层面。因此,对于在行业及企业层面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微观机制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1.获取溢出效应已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重要目标。

纵观我国吸引外资几十年的历史,我们也走过了从严格限制到有限度开放,直至加入WTO后逐步走向全面开放的过程。由于相对于国际上其他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国民经济在这十几年中一直保持高速而稳健的增长,从而使我国在吸引外资方面的国际地位一路显著攀升,目前已无可争议地成为对外资最具吸引力的国家之一;与此同时,外资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与日俱增。在这样的环境下,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核心问题已不再是“量”,即“如何吸引更多外资”的问题了,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质”的问题,也就是“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外资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问题则引起了普遍的关注。其中,如何利用外资带动我国企业的成长,即如何促使外资在行业和企业层面产生溢出效应成为了目前被各界瞩目的核心问题之一。

2.我国的国际化商务环境为溢出效应的产生提供了基础条件。

借鉴国际上关于溢出效应的研究,我们认为,我国目前的国际化商务环境已经为溢出效应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首先,如前所述,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我国已经吸引了丰富的外商直接投资。这种丰富程度不仅仅是从总量上来衡量的,它还显著地体现在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了广泛的行业范围和地域范围;与此同时,从外资来源的角度看,外资不仅仅来源于周边文化与语言相近的国家和地区,而且我们还吸引了众多的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著名跨国企业。于是,这就为我国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以及不同层次和水平的企业都创造了吸收外商投资溢出效应的机会。

其次,从行业内溢出效应的机制考虑,在我国国内市场上,外资企业与本地企业的竞争是广泛的,也是不可避免的。由于我国内需市场的蓬勃发展,进入中国市场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首要目的之一。外资的进入必然地冲击国内企业原有的市场份额,使本地企业切实地感受到面对面的竞争压力。与此同时,外资企业的进入,也将先进的科学与管理技术带进了市场,从而为本地企业的就近观摩和模仿提供了条件。

再次,从行业间溢出效应的机制考虑,由于我国在劳动力成本低廉方面具有显著的全球性竞争优势,于使吸引了大量的以整合全球价值链为目标的外资的进入。这就为我国企业与外资企业形成前后向的供应链合作关系提供了大量的机会。

最后,由于外资在中国扩大经营的需要,近些年来外资企业培训本土地员工的规模不断扩大,将本地员工送到国外培训的机会也不断增加;而受到外资企业内部的上升空间的限制,从外资企业到内资企业的人才流动将是不可避免的。为此,争取由于人才流动而产生的溢出效应也具有很广阔的前景。

3.对溢出效应微观机制的深入研究将更有效地促使溢出效应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