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范文

时间:2023-10-25 17:23: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

篇1

    通俗古典音乐是当代新兴的音乐形式,是文化融合和音乐发展的必然结果。古典音乐文化底蕴深厚,旋律经典、优美,通俗音乐表达形式丰富,表达手段多样,因此集二者优点于一身的通俗古典音乐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文化表达,是当前音乐发展和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下面本文将从通俗古典音乐的艺术特点和创编手法两个方面对通俗古典音乐所体现的文化融合和表现进行探析。

    一 通俗古典音乐的艺术特点

    1 融合两种音乐艺术特点的表达方式

    通俗古典音乐是以通俗音乐的表达方式对古典音乐进行重新演绎,因此通俗古典音乐具有融合两种音乐艺术特点的表达方式,这也是通俗古典音乐的基本艺术特点。古典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沉积,在漫长的发展岁月中流传下来很多经典的音乐曲目。通俗音乐则是近展起来更加贴近人们生活的音乐表现形式,具有当前最广泛的听众基础。因此,融合了两种音乐艺术特点的通俗古典音乐在音乐艺术的表达方式上能够兼两者之长,以更加丰富的表现方式表达音乐中的各个经典。通俗古典音乐让古典音乐通俗化,让通俗音乐经典化。通俗古典音乐可以从通俗音乐中汲取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更具色彩的舞美效果,更具现代特色的时代气息,同时还可以从古典音乐中挖掘更具文化力量和内涵的音乐内容,从而在艺术表达方式上实现雅俗共赏的表达效果。

    《春江花月夜》原本是一首中国古筝独奏曲,在经过现代手段改编后,曲中添加了琵琶、笛子等其它中国民族乐器,成为了一首更具时代气息和古典韵味的中国民乐协奏曲。改编后的音乐由于增加了乐器从而使得音乐表现力得到了加强。此外,改编者还对原音乐节奏和衔接进行了更改,使得音乐更具动感的艺术表现力。通俗古典音乐便是在保留古典音乐主题思想的前提下对音乐进行从音乐内容到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包装,使得这些古典音乐更加符合现代人的音乐需求和感知变化。当代着名小提琴手陈美便是对古典小提琴演奏进行了大胆的通俗化改革,并首先使用电子小提琴进行演奏,将融合两种音乐艺术特点的通俗古典音乐表达优势表现得淋漓尽致。她改编的《化蝶》既有古典音乐的婉转动人,又有现代音乐的激昂、壮美,将生死缠绵的爱情主题表达得更加彻底。改编后音乐在表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人由相识到相爱的过程时曲风秉承中国传统古典音乐的舒缓、悠扬,喜悦、亲切,让听众如醉如痴而在表现两个人无法在一起时又采用电子小提琴激烈的演奏方式,将两个人与命运抗争的悲愤表现得壮烈、激昂。由于融合了古典音乐和通俗音乐的两种表达方式,因此这首改编后的《化蝶》一经推出便受到了音乐爱好者的追捧,其观众群体也包括了不同年龄段的音乐群体。由此可见,将古典音乐和通俗音乐融合而成的通俗古典音乐,在音乐表现方面并没有失去古典音乐的文化底蕴和流行音乐的表现能力,也没有失去两个不同音乐受众群体的观众。不同的音乐爱好者都能在通俗古典音乐中找到自己所钟爱的音乐元素,并且喜爱这种新型艺术的表达方式。

    2 对文化的多元化表达

    无论古典音乐还是通俗音乐,都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和主要载体。即使单独分析古典音乐或者通俗音乐,不同地域的古典音乐和通俗音乐也都有着文化上的差异,例如,中国的古典音乐和欧洲的古典音乐就有着较大的文化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域的通俗音乐也都有着各自鲜明的文化特色。因此,将古典音乐通俗化过程中所进行的通俗古典音乐中可以看到更多对于文化的多元化表达。古典音乐通俗化的发展背后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互相学习、交流和融合的结果,因此这个过程是对文化进行多元化表达和融合的过程。从层次上看古典音乐和通俗音乐属于不同的文化形态。古典音乐是不同民族传统文化或者古典文化的集中体现,例如,中国的古典文化便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欧洲的古典音乐则体现着欧洲古典文化中对于礼教的规范和对科学的研究。而通俗音乐则表现的是在当前社会发展的状态下,普通大众人们的文化意识形态,即以各种音乐形式和文化形式来表达心中的情感,而不再过分强调表达的形式,打破形式上的束缚,是通俗音乐最主要的文化特征。

    通俗古典音乐则是以更加开放、自由的形式对不同文化的表达和致敬。中国年轻歌手李玉刚演唱的《新贵妃醉酒》从名称上看便是一首对古典音乐重新演绎的曲子。演员的服饰也深合中国古典文化的内涵。但在演唱的风格和唱法上,李玉刚则展现了在古典音乐和通俗音乐之间游刃有余的演唱功底。其中,无论是对于歌曲通俗唱法的叙述还是对于歌曲升华时中国传统旦角唱法的演唱,李玉刚都演绎得尽善尽美。这首对于文化多元化表达的古典通俗歌曲一经推出,便深受不同层次音乐爱好者的喜爱。通俗古典音乐的文化魅力可见一斑。美国着名的跨界歌手莎拉·布莱曼便是一位融合古典和通俗两种演唱风格于一体的着名歌手。北京奥运会上她演唱的主题曲《我和你》让全世界人们感受到古典音乐的空灵和现代音乐的激情完美融合的音乐佳作。而在演唱的背后,是莎拉·布莱曼音乐学习过程中对于两个层次的文化进行学习和理解的结果。通俗古典音乐对于文化的表达内涵和表达形式更加丰富和多样,是对文化多元化表达的体现。

    二 通俗古典音乐的创编手法

    1 编配手法改变

    在通俗古典音乐的创编手法中,编配手法改变是其最常用的创编手法。古典音乐虽然在创作的格式上不如通俗音乐那样自由和丰富,但其漫长的积累和沉淀是新兴的通俗音乐所无法相提并论的。古典音乐中经典、优美的旋律举不胜举,并且经过代代相传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对于古典音乐中一些旋律的借用变成了通俗古典音乐创编的主要手法。例如,中国的古典音乐《茉莉花》原本是一首江苏民歌,因为其旋律优美,流传甚广,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因此被中国乃至世界的众多音乐家重新编配出各种不同版本的《茉莉花》。同样迷人的旋律,因为编配手法的改变而使得音乐在不同的地区散发出不同的色彩。上文所述陈美演奏的《化蝶》从创编手法上看同样是一首用通俗的编配手法对古典音乐进行创编的过程。创编者对这首古典的曲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通过编配手法的改变对曲子中的旋律情感进行加强,尤其在表达两个人在和命运进行抗争的旋律时,通过电子小提琴演奏的编配使得曲子的基调变得格外激昂、壮烈,这是传统旋律中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和文化效果。对于古典曲目创编手法的改变同样体现着不同文化在音乐表现上的融合。通俗音乐中自由、开放、丰富的创编方式体现着现代流行文化中对于情感表达的自由、开放和丰富。因此,对于古典音乐运用现代文化的创编方式进行重新编辑是现代文化对于古典文化重新解读和演绎的过程。例如,中国的传统音乐中多以单乐器表演为主,这源于中国传统乐器多取材于自然,因此单乐器演奏更能够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意境。而现代文化中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已经成为了文化发展的主流趋势和动力,因此人们在对古典音乐重新编配时,自然引入了更多的乐器来表现更加复杂的情感内容和文化内容。此前一些不曾有过的乐器搭配在新时期的通俗古典音乐创编中被全新地组合和搭配在一起。文化的融合为创编方式的融合提供了文化基础和动力。经过创编后的通俗古典音乐在保留原古典音乐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多元化的文化形式。

    2 音乐元素的融合

    通俗音乐中的音乐元素更加丰富,音乐表现上也更加注重对各种音乐元素的运用。灯光、舞美、音效、服饰等都被十分重视地运用到音乐表演中。在通俗古典音乐中,创作者通过对各种音乐元素恰到好处的改变,将古典与通俗两种音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如上文所述的莎拉·布莱曼在一场演唱会中为了突出“月光女神”这一主题,设计者用圆形的幕布将舞台四周围起,并通过灯光的变幻营造出一个神秘的宫殿氛围并且根据演唱的曲目而不断变化着场景。在演唱《月光》时,站在舞台中央的身穿黑色纱裙的莎拉的歌声在上空悠悠地回旋,舞台布景随着天籁般的音乐变成了一个广裹的夜空,上面点缀着星光。无不带给人以巨大的视觉冲击力。演唱会灯光的运用可谓是恰到好处地把握了音乐的脉搏,如同人的情绪一般非常好地调节了现场气氛。当音乐的旋律低缓时,灯光也变得暗淡。当莎拉演唱《今夜无人入睡》时,原先一直固定不动月亮形状的天桥这时开始旋起来,此刻身穿一身金光闪闪的演出服的莎拉站在天桥的顶端。当莎拉用她那极具难度的高音唱出歌曲最后一个音符的瞬间,舞台上所有灯光全部聚集在这位女神身上。完美的舞美、灯光和音响效果为这场融合古典和通俗音乐元素的演唱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一次完整的音乐表演是由各个音乐元素组成的,因此通过不同文化风格、艺术风格和音乐风格的音乐元素组合而成的通俗古典音乐对于音乐和文化的多元化表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古典音乐元素中的旋律和主题是灵魂,而通俗音乐元素中的舞美、灯光、音效等形式是躯体。两者的完美融合必然塑造出具有灵魂,表现充实的音乐文化作品。同时,不同音乐元素的融合也体现着多元化文化的融合,具有更具时代性的文化创作。

    3 音乐结构的改变

    对古典音乐结构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改变,创造出兼具古典音乐和通俗音乐结构的新型音乐是通俗古典音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过程。每一首音乐的创作都源于那个时期特殊的文化背景和创作者的情感状态。在古典音乐发展的漫长岁月中,音乐人对于古典音乐尤其是一些经典音乐曲目只有传承而稍有创新,更不用说改动。代表着文化融合的通俗古典音乐由于丰富了音乐的创作手法,因此便开始了对古典音乐结构改变的创新式设计。例如,现代着名的钢琴演奏家理查德·克莱德曼便善长对古典音乐结构进行创新和改变。在他演奏的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中的《命运》不但承袭了贝多芬的庄严宏伟以及与命运顽强抗争的音乐精神,同时用动感而鲜明的节奏把贝多芬的这首乐曲“摇滚”化了。在演奏的开头,理查德·克莱德曼采用了猛烈的键盘敲击来表达命运所具有的壮烈、激昂等主题属性,之后又改用辽阔的旋律表达了与命运抗争胜利之后的安宁与喜悦。前后音乐结构的巨大反差将贝多芬的名言“如果这是命运,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表现得淋漓尽致。钢琴曲的原结构虽然同样用于表达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主题,但强烈之中缺少变化,所以表达的情感虽然强烈却并不丰富。理查德·克莱德曼对这首乐曲结构的改变无论从情感的表现上,还是音乐的变化上都是十分成功的。由于融入了不同的文化内涵所代表的音乐结构,这首改编后的钢琴曲也成为了通俗古典音乐中一个重要的符号被广泛研究。

篇2

一、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流行音乐中的运用

1.在歌曲的前奏部分融入古典旋律

每一首歌曲在开唱前均有一段不同的旋律,而在中国的流行音乐中往往会引用西方古典音乐中的某一旋律作为前奏,前奏播放完再进入正曲。欣赏者会陶醉在前奏中而顺势进入整首歌曲的倾听中。如S.H.E的《波斯猫》和《不想长大》两曲在前奏部分就分別运用了英国作曲家亚伯特科特比的管弦乐作品《波斯市场》和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之第一乐章旋律片段;而范晓萱的《我要我们在一起》则在前奏部分运用了挪威作曲家格里格《培尔金特》中《安妮特拉之舞》的旋律片段。再如蔡依林的《离人节》和林宝的《蓝色月光》在前奏部分也分别运用了波兰钢琴家肖邦E大调练习曲《离别》和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旋律片段。又如刘若英的《分开旅行》的前奏部分运用了法国作曲家德利伯的歌剧《拉克美》中的咏唱调旋律片段。以上几例不但选取了管弦乐合奏曲、钢琴独奏曲等器乐作品的旋律片段,更有运用歌剧的旋律片段作为歌曲开头的前奏,从而引出正曲,使得歌曲风格突变,出其不意,给人一种别样的感觉,吸引欣赏者将整首歌曲倾听完毕。

2.在间奏部分融入古典旋律

有部分歌曲在间奏部分也会选用融合一些西方古典音乐旋律,在间奏出现前以流行歌曲自身风格发展,进入间奏后突然以古典音乐旋律片段出现,给人以别样的新鲜感与听觉冲击,增加戏剧性效果,也加强了作为流行歌曲的旋律感深度。如五月天的《知足》在间奏部分就出现了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C大调《小星星变奏曲》;再如4 In Love的《一千零一个愿望》在间奏部分采用了德国音乐家巴赫《G大调小步舞曲》的主题旋律片段。在间奏部分融入古典旋律可增加流行音乐的深度,让欣赏者进一步感受到戏剧性的歌曲,在倾听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新鲜感。

3.在尾声部分融入古典旋律

将西方古典音乐片段作为歌曲尾声的情况不常出现,但也有为了强化歌曲意境的效果而选择这种运用方式的。如周迅的歌曲《伴侣》即在尾声部分运用了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蓝色多瑙河》的片段。由于该圆舞曲的节拍正符合歌曲三拍子的节拍,故选用之,使得歌曲即使到了尾声部分但却产生令人意犹未尽之感。

4.运用古典音乐旋律进行改编

中国流行音乐中有部分歌曲是选用西方古典音乐的某一片段,或是选用整首曲子进行旋律的改编于创作,或是在使用乐器上进行改变。这样的歌曲在多数情况下是以古典音乐为伴奏背景,或选择某一片段进行不同程度的改编、改创。其主要方式有配器上的改换,如五月天的《快乐很伟大》运用了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欢乐颂》的旋律片段,而以吉他、贝斯、爵士鼓来重新配器、演绎,一来符合流行歌曲的一贯配器手法,二来对于听惯了以古典形式演奏的《欢乐颂》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次新的听觉感受。再如杨丞琳的《庆祝》以及S.H.E的《Remember》两曲中分别运用英国作曲家艾尔加的小提琴协奏曲《爱的礼赞》以及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的主题旋律,并用电声化配器进行改创,增强了节奏感与律动性。

综合以上可看出,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流行音乐中的运用十分广泛,为流行音乐注入了不一样的元素。而当代中国流行歌曲中对于西方古典音乐运用之情况较为丰富多样,不同体裁作品,不同位置的选择,不同形式的编创,无不体现出当代中国流行歌曲在创作时的创新意识,同时也带给听众不同的审美体验。

二、中国古典音乐在中国流行音乐中的运用

中国古典音乐旋律更加和谐,更加流畅,其中主要包括宫、商、角、徵、羽五个音,五个音的完美结合更易让人接受。因此,在中国流行音乐中融入中国古典音乐是必要的。加上中国戏曲、民歌的独特风格和演唱方法,更会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也正是因为这样,中国传统的古典音乐文化似乎得到了现代人的肯定。比如黄雅莉当年的成名之作《蝴蝶泉边》,明显的中国民谣风格,再加上朴实的歌词又给歌曲增添了几分中国色彩。就连编曲也决不疏忽,用到了各种民乐,古筝、箫、扬琴、琵琶、笙等等,过足了一把中国风的瘾。而后的《火星爱月亮》依然以民谣为主体,民谣最大的特点就是接近生活,传唱度非常的高。所以琅琅上口的曲调,成了这两首歌曲成功的秘诀。

篇3

古典音乐似乎也具备某些这样的特质。比如,在其诞生之初,同电影一样也在帮助人类探索未知的听觉世界,而且时至今日,发展到现当代的现代音乐也同样承担着探索和拓宽全人类感知力的重任。再比如,每次听到古典音乐或是谈到古典音乐,心底也总会不由得将它与“经典”二字相联系,脑海泛起的阵阵波澜也总与自己曾经被“经典”打动的一段段听觉回忆有关,而诸如此类的回忆也都被深深地印上淡淡的怀旧味道。也就是说,在我们内心深处,此时的古典音乐已经不止是一首音乐,它还夹带了我们个人对它的感知,以及产生这样那样的感知时周边的种种境遇。当我们听完一首音乐,关上唱片机的时候,这一切的一切,包括听觉与感知也同时都被打包封存在了我们的记忆里。这样的记忆比原本音乐本身来的更加珍贵与生动,是真正独一无二的独家记忆。那么,也许历经数年之后的某一天,当再次聆听同一段音乐的时候,曾经初次相见的震撼或许已经历经沉淀,变得不再娇艳,却多了一份厚重,而这一份厚重的感受往往正来自音乐本身加上你的那份独家记忆。

何谓古典音乐?广义上是指诞生于中世纪至十九世纪末的音乐,包括了巴洛克、古典主义及浪漫主义等不同时期的诸多不同体裁、不同风格、不同乐器编制的音乐。而我们现在狭义的古典音乐,大多特指具有古典主义风格的音乐,即有着复杂配器、庞大乐器编制,由大型交响乐队演奏,产生宏大听觉效果的音乐。有着这样特质的音乐,无论是真正的古典音乐,还是依照这种特质专门为电影创作的电影原声配乐,都在电影音乐中占据着其他风格音乐无法替代的地位。而这种地位也随着电影的发展悄悄发生着变化。

远在无声电影时代,古典音乐是伴随影像画面唯一的听觉伙伴。当卢米埃尔兄弟首次用一道神奇光束将火车进站的影象投影在银幕上时,惊讶不已的观众听到的却并不是火车发出的汽笛声,而是谐谑、典雅的欧洲古典音乐。由于当时技术的限制,流行在电影放映的同时,临时根据不同风格的画面,搭配上现有的风格大致与之匹配的音乐由演奏家现场演奏,来填补无声电影听觉上的空洞。这种用古典音乐充当电影画面音乐伴奏的形式,伴随着电影走过了最初的三十年默片时代。

进入有声电影时期后,影片中的听觉形象除了音乐之外,增加了语言和音响效果。这时的电影艺术由于技术的提高,对电影音乐的要求也逐步细化,突现出电影音乐的非独立性。用来配乐的音乐需在创作构思伊始,就要结合电影的总体构思、结构与画面视觉形象等因素进行设计。能否与画面更好融合变得比音乐本身的可听性更加重要,听觉与视觉的有机结合,使音乐成为与画面互帮互助的“搭档”。音乐既不能过于寡淡而不足以烘托画面想要表达的情绪,又不能太锋利突出过于“抢镜”,喧宾夺主冲淡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任何一方面有所缺失,都将导致电影整体效果的损失。所以,电影配乐者需要关注的内容变的越来越多,时代再也不允许用现成的古典音乐直接充当全部电影配乐,由此,为电影专门创作的配乐应运而生。在电

影的国度里,音乐终于经历完从为画面“搭把手”的伴奏,到作为“搭档”配合电影的创作的角色转换。

十分有趣的是,即便专门为电影而创作的配乐可以更好地满足画面对音乐的种种需求,而且利用古典音乐充当电影配乐有着一定的危险性,例如音乐本身的“气场”可能会干扰观众对电影本身或导演意图的理解,或由于一首古典音乐本身,根据篇幅及曲式结构的起承转合关系所固定的情绪发展节奏,作为配乐时不能随着电影剧情发展的节奏随心所欲任意调整,但古典音乐固有风格在某种程度上限定了画面风格等诸多需克服的困难,古典音乐却从未退出过电影配乐的舞台。相较电影诞生之初,古典音乐占据绝对地位的时期,在音乐形式创新和发展日新月异,电子、流行、摇滚等各类音乐在电影配乐沃土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今天,古典音乐仍稳占一席之地,更加印证了它独特的魅力和不可替代的位置。

众多成功运用古典音乐作为电影配乐的现代优秀电影作品,让我们更加体会到古典音乐的无可替代,像一种符号、一种味道,一种印记,深刻又沉稳地温暖了每一帧画面,感染着每一个经历它的人,如同母亲,或是一位睿智的老者,使人不知不觉敞开心扉,卸下防备,开启心灵如婴孩般敏感的感官感受力。它不同于其他同样也具有感染力的音乐,它没有新创作音乐所带来的全新听觉的感官刺激,却以不带攻击性的感染力,打出这张攻无不克的温情牌,可谓仁者无敌。也许,这就是怀旧的力量。

问题是,音乐的自律性决定了它就是纯粹凭借旋律和节奏等音乐元素相组合,需经过听者在感官经历过程中加想和想象,唤醒内心感受,从而达到表现相关主题的目的。正所谓“声无哀乐”,音乐的情感并非客观存在于音乐中,而是主观存在于每位听众的情感记忆中。好的音乐,就是能瞬间找到并打开你心中封存那种记忆的那只箱子。换言之,不是音乐直接表现了某种感情、画面或场景,而是在听众构想的帮助下,在感官经历的过程中逐步构筑起来的。古典音乐更是以一个完整的曲式,层层铺垫递进渲染直至曲终,从而表达一个完整的作曲家意图展现的精神内涵。这样看上去,当古典音乐作为电影音乐时的非独立性,与它本身的自律性之间的确存在矛盾之处。

其实,不仅是古典音乐,电影本身与它的观众也存在着某种潜在的矛盾。假如我们以开放、宽松、尊重的态度看待电影音乐中的古典音乐与古典音乐本身,勇于腾出完整的一颗心,用来像孩童般不加保留地接受这电影带给我们的一切感受进入我们的身体。在短短的两个多小时内暂时忽略电影本身,忽略古典音乐本身承载的其他与电影无关的内涵,忽略我们先前已经固有的成见,或许这些矛盾都可以迎刃而解。

只需要把古典音乐交给电影,就像爱情一样。

篇4

关键词:“跨界” 艺术风格 音乐演唱

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的“跨界”音乐的概念,涵盖了从古典到现代,从本土到世界各个民族,并存于当今文化生活中的各种音乐形式。其分类中,通常包括“古典跨界”、“ 融合摇滚”、“乡村跨界”、“拉丁跨界”、“宗教跨界”等诸多种类,由于我们对于这些“非我”文化中的音乐品种的了解不够深入,往往将其笼统地归类为流行音乐,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跨界”音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可见,虽然不可避免地带来某些表演技巧方面的改变,但“跨界”音乐更强调的是一种音乐风格上的融合创新。其实,早在“跨界”音乐的概念传入之前,国内的音乐家已经在这方面有了一些成功的经典案例。青歌赛选手李娜成功的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了个人独唱音乐会,美声、民族、通俗几种唱法都不能很好地将其界定,但在交响乐队的伴奏下,音乐会举办得非常成功,并被后人看做是中国歌唱家发展“跨界”音乐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在中国的声乐发展史上依然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跨界”音乐要求演唱者能够突破传统意义上自身歌唱技术流派的壁垒,将其他流派的风格和韵味融入到自己的演唱中,甚至为此部分改变原来的演唱方法。因此,完美的跨界演唱,不仅要求艺术家的创新,更要求是演唱者具有纯熟的演唱技巧。

在“跨界”演唱方面,莎拉布莱曼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也是一位非常成功的跨界歌手。她将古典唱法中整体共鸣腔体的调动、高品质的音色、连贯的连音、巧妙的花腔与流行唱法中自然声音的运用,细腻真实感情表达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将两个不同领域的音乐在优势互补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很好的展现了古典音乐的严谨与厚重,流行音乐的时尚与激情,打造了带有她个人独特标签的新的演唱风格和体系。这不仅是一种演唱能力的表现,更是一种艺术修养展示。

在莎拉・布莱曼的作品中大多采用了古典音乐的著名唱段进行改编和创作。如在《月光女神》的主题曲《水仙子》中的咏叹调中加入了独特的现代色彩,是音乐在朦胧的古典美中显现出一丝现代的光亮。又如歌曲《召唤海洋之心》,在气势恢宏的交响乐之后却是极富现代音乐色彩的电声乐,而莎拉?布莱曼美声和流行两种演唱方式的交替演唱更是诠释了“跨界”音乐的魅力。在其演唱的歌曲《告别时刻》中,前半部分采用通俗唱法中接近说话时的自然发声,同时加入了美声的弱气息的控制,用极其柔和的演唱表达内心情感,而副歌部分则用美声唱法加强气息,打开喉咙,从而表现了她完美的高音。

在音乐的表现形式上她还经常尝试与不同类型的歌手合作,丰富的表演使得艺术呈现形式更加饱满。在对莎拉?布莱曼音乐跨界风格及演唱方法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歌唱是一门艺术,更多的也是一种技巧。无论是古典歌曲,民俗歌曲,还是流行通俗歌曲,如果不建立在科学的发声和演唱方法上的话,也不会有好的效果。所谓科学的发声方法也无非就是:气息、位置、共鸣,咬字以及这几点的和谐统一。简单的来说,跨界、交叉唱法就是有效而合理的将美声、民族和通俗歌曲唱法有效的结合起来,进而衍生出有别于以往的新唱法,但是不论如何跨界或交叉,科学的发声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在经济大发展,文化大繁荣的形势下,音乐的发展亦呈现出了多样性的风格,“古今交融、中西合璧”的音乐有着越来越重的地位,并且能够被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符合时展的要求和大众的文化欣赏口味。古典音乐在音乐界的地位无可撼动,它是经典的传唱,而流行音乐的发展壮大也在人们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基,和其他的艺术形式一样,声乐艺术也在顺应着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艺术发展的潮流进行着多元化的改革。这种改革将促使更多的演唱方式摒弃彼此的成见、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相互交融,从而迸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活力。

篇5

子良生于1970年代,15岁时就曾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演出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成为演奏这首钢琴曲的最年轻的钢琴家,也曾多次与Zdenek Macal、LawrenceSmith、Noorman Widjaja、Jung-Ho Pak等世界级的指挥家合作,在林肯中心、卡内基等著名音乐厅举办过个人作品发表会。而他认为自己首先是一位作曲家,“我的音乐将古典与流行相融合,我做的是新音乐,目前我是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在做这个事情的人。”

他戴着耳环,一身运动装束,精神奕奕,像是刚刚结束了一场网球赛。而他的音乐到底新在哪里,他这么解释:“首先是音乐的配器和乐器的运用,以占典的乐器为主,很少用电声的乐器,电声只是加一点效果而已,我不会用一个模拟的电子的小提琴的声音。”

和声也是“新音乐”的一个重要特点。子良举例说,17世纪听到的是17世纪之前的和声,无法听到21世纪的和声,而只能运用之前有过的和声,而生活在21世纪就不同,有了如此之长的历史积淀,就不局限于17世纪、18世纪的和声,所有的都可以用。

“第三点就是意识上你是一个现代人,你的感情是今天现代人的感情。不同时期,保守不保守,性格怎样,怎么交流,怎么抒发感情,都不一样。”用现代人的观点和感情来看待音乐,就是给了现代人新的音乐风味。

“我的音乐其实跟百老汇的歌剧很像。”子良在对音乐的演绎上,运用了很多多媒体的方式,这是古典音乐范畴所没有的。以光学与音乐相结合,用一些文字,包括照片帮助听众来幻想。“我自己作曲,所以更能够把它们很好地结合起来。大调非常光亮的时候,我可以用金黄色来描写日出,到落叶的部分我就可以用淡淡的褐色的那种灯光,然后到雨的部分,可以是蓝色,或是根据音乐调性和意思来变化。”

作为同是在海外的美籍华人作曲家,子良认为他与谭盾有很大不同。“谭盾得奥斯卡奖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和他生活在同样的环境里,也是近十年的事,我们年龄、经历完全不同。”“我觉得我得奥斯卡最佳作曲奖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我想第一步应该从格莱美开始。”子良坦言,他确实想过怎么去尝试一下,打入格莱美这个评分圈。得奖可能会带来商业方面的赢利,但现在他更关心的是音乐。“顺其自然,因为我还很年轻,作为一个作曲家,我还有很多东西可以来写。现在我不必要去追求一些很浮躁的东西来限制自己真正的潜力。找写出很多很好的作品,总有一天,这些都会发生的。”

篇6

关键词:音乐艺术;俄罗斯;音乐文化教育;优秀传统;文化特征;艺术教育;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Traditional Traits of Russian Classical Music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usic Cultur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GUO Meng

中俄关系几个世纪以来在持续发展着,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发展,开创了两国关系的新纪元。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对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异质文化精华的借鉴吸收,已经成为我们现代化发展的必经环节。正如《望周刊》所说,中国人有着“永远的俄罗斯情结”①,正所谓“情动俄罗斯”。俄罗斯文化年的开展,为我们认识、学习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提供了机会和条件。而本次首届中俄音乐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圆满召开,对深入开展中俄音乐文化交流学术研究,促进中俄音乐交流发展,以及增进彼此合作创造了良好契机。

俄罗斯作为具有悠久历史和文明传统的大国,在世界文明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了解外国包括俄罗斯的文化传统,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精华,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直接目标。尤其是深入了解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教育的发展过程,借以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吸取其异国优秀文明传统,为我国音乐文化教育发展服务。也更希望借此对我国的现代音乐艺术文化教育得以借鉴,直接为我们当代的艺术教育建设服务。

一、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教育及其特色

作为一个充满音乐气息的国度,俄罗斯已经形成了全民爱好音乐的氛围,这种全民爱好音乐的特点,源于它有着古典音乐文化教育熏陶的优秀传统。而且,21世纪的俄罗斯经过了诸多社会剧变之后,其伟大的古典音乐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得到了更大的振兴,此间的原因,如同俄罗斯格涅辛音乐学院硕士生吕冬所说:“对古典音乐的热爱已经深深地嵌在每个俄罗斯人的灵魂里。”②简要概括俄罗斯古典音乐艺术教育的特色,至少有下面几点。

(一)从小培养,音乐艺术教育深入家庭

俄罗斯家庭普遍重视儿童艺术兴趣与爱好的培养,并不失时机地培养儿童的艺术感受力和鉴赏力,让儿童从小就受到艺术的熏陶。俄罗斯人最喜欢去的地方是戏剧院,常常是父母带着孩子,一家人兴致勃勃地到剧院去。观看演出时,每个人都很投入,时常报以热烈的掌声,演出结束时孩子们纷纷向自己喜欢的演员献花。音乐厅和艺术展览馆也是父母经常带孩子光顾的地方。孩子们从小就聆听许多世界著名的交响乐曲,感受到许多艺术作品的魅力。父母对孩子的这种通往艺术殿堂的引导和熏陶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孩子们的艺术修养。

游览艺术博物馆,是俄罗斯人的嗜好之一。在博物馆的艺术品前,年轻父母对孩子耐心指点、讲解。在周末和节假日,父母常常带孩子去公园、郊外,感受大自然的美,在大自然中放歌、作画、读书、凝思。这有助于把对周围世界的美的观察和感受,作为理解和体验现实生活的快乐、生活美的主要源泉之一,把大自然的美作为进行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的一种手段。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我们坐在大陵墓上,四周响起各种鸟儿和谐的大合唱,空气中飘荡着青草的芳香。我们沉默不语,不必给孩子们讲很多,也不必用叙述填满他们的脑袋……”“让孩子们从儿童时代起就喜欢听百花怒放的花园里和荞麦花盛开的田野上那悠扬的乐曲,欣赏春暖草地上和秋风细雨里那悦耳的旋律。”③这种从小给后代以艺术熏陶的做法,无疑为音乐国度的文明继承和发展,提供了绵延不断的艺术张力源泉。

(二)开设各级各类音乐学校,大力普及古典音乐艺术

据《国外学校和教育》④介绍,俄罗斯有许许多多的七年制儿童音乐学校,学生一边在普通学校学习,一边在儿童音乐学校学习。优秀的毕业生可以通过入学考试进入音乐学院。另外,还有大约1000所儿童歌咏学校。这些学校招收4至6岁的孩子,学制6至9年。除合唱外,可学习乐理基础知识和演奏乐器。俄罗斯有好几座儿童音乐剧院。俄罗斯的学校基础音乐艺术教育,分为强制性公共音乐教育、补充性公共音乐教育和音乐夜校等。音乐课在普通学校中是必修课,一般每周1课时。这类音乐教育是免费的,而且是必须接受的。传统音乐课的内容以音乐知识,音乐欣赏和合唱为主。教师授课时有较多的示范演奏和演唱。音乐课有统一规定的教学内容,使用我们国内较熟悉的卡巴列夫斯基的教学大纲。补充性公共音乐教育亦即上面所说的专门的儿童歌咏学校,七年制。音乐夜校也是免费的,包括音乐俱乐部、音乐小组等。音乐教育的多种形式,为俄罗斯古典音乐的普及,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俄罗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特点主要是:强制性公共音乐教育时间的延长,为九年。同时允许强制性音乐教育教学大纲的多样化。目前俄罗斯政府指定可供选择的教学大纲已经有5套⑤,每所学校可以从中任选一套。此外,音乐教育的实践活动非常丰富。中小学生经常利用业余时间排练举办音乐会,他们甚至可以演芭蕾舞剧、歌剧、交响乐、大合唱等一些难度较大的艺术节目。许多地方每年为少年儿童举办“音乐之春”、“音乐团”等活动,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社会各界也都大力支持学校音乐教育活动。有很多作曲家、出版社每年还为儿童出版多种音乐作品集,介绍音乐知识、传播音乐文化,培养孩子们的音乐欣赏趣味,让他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快乐而健康地成长。显然,俄罗斯古典音乐之历久不衰,自有所本。大力普及古典音乐艺术的结果,直接提升了俄罗斯民族的音乐文化素质。

(三) 政府大力扶持

即使是在经济转型、局势动荡时期,俄罗斯政府对古典音乐艺术教育也没有停止。如1999年7月,俄罗斯普通和职业教育部(2003年俄罗斯政府组织改造后已不存在)就专门颁布了《艺术教育大纲》,鼓励各种形式的音乐教育活动,强调加强全民音乐教育。政府的鼓励、支持和投资,使得音乐艺术教育成为全俄罗斯的小学和初中联邦课程、民族地方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俄罗斯小学和初中的艺术教育包括绘画、音乐、世界艺术和文化。又如俄罗斯政府给出了学校音乐艺术教育的最低限度要求,具体是:学生不仅要掌握音乐、绘画和表演技巧,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要形成对俄罗斯和整个人类艺术和文化价值的认同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念。从《大纲》中可以看出,俄罗斯中小学艺术教育注重对学生艺术理论和艺术修养的整体培养。俄罗斯的高等教育,更是重视古典音乐艺术教育,俄罗斯不仅专业艺术院校众多,且有很多综合类大学也设有艺术系。这些院校多年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如果说高等学府是俄罗斯音乐教育金字塔的塔尖,那么各地音乐学院、艺术中学、小学就构成了坚固而又庞大的塔身。正所谓“为学要如金字塔,又能博大又能高”。再如,俄罗斯政府放开政策,鼓励支持各种音乐艺术教育活动齐头并进。除了强制性音乐教育之外,还开设有专门音乐学校和音乐夜校,这些都是政府出钱,学生免费接受教育的。正是政府的大力扶持,使得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教育蒸蒸日上,为民族的音乐艺术发展,添加了强大的行政力量。有人统计说,按人口比例来计算,俄罗斯青少年中学习音乐的人数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名列前茅的⑥。

(四)丰富音乐艺术教育的内容

俄罗斯艺术教育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不管是家庭教育,抑或是学校教育、社会宣传,都强调教材容量的饱满和古典音乐教育内容的丰富。俄罗斯音乐艺术教育的教材内容突现下述几个特点。

一是大量的古典音乐艺术内容被编进教材。在各级各类学校和艺术学院的教材中,都有着大量的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民族舞蹈的丰富内容。例如从格林卡奠定了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基础以后⑦的音乐艺术成就,都被编进教材。许多优秀的作家作品都成为音乐艺术教材的首选。如格林卡的《为沙皇献身》⑧《鲁斯兰与柳德来拉》等,达尔戈梅斯基(Alexander Dargomyzhsky,1813―1869)的《水仙女》和《石客》等,此外还有五人团⑨、柴可夫斯基(Pyotr Tchaikovsky,1840―1893)、拉赫玛尼诺夫(Sergey Rakhmaninov,1873―1943)和斯克里亚宾(Alexander Skryabin,1872―1915)等。教材中,柴可夫斯基承袭的欧陆浪漫乐风,葛令卡作品的俄罗斯的民族性活化,巴拉基列夫、库伊、鲍罗定、穆梭斯基与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等的国民乐派,以及史克里亚宾的不寻常的音色探索,史特拉汶斯基频掀波澜的经典作品,悉数被编进教材。这些丰富的内容,展现了俄罗斯古典音乐的丰富与繁盛,成为俄罗斯青少年艺术追求的典范。

二是教材将世界上古今一切经典性的文化艺术遗产融入课堂教学,使之成为学生成长的文化养分。如世界文化艺术的基本风格和潮流、古俄罗斯音乐艺术、古代和中古文化艺术的特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人文主义、17至19世纪上半叶欧洲艺术中的古典主义、17至18世纪西欧的启蒙思想及其在艺术中的反映、19世纪文化艺术中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19至20世纪俄罗斯的艺术生活、20世纪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20世纪末艺术的新形式和新体裁等等,都成为俄罗斯中小学艺术教材和课程的设置内容。

三是教材主要强调古典音乐反映的民族精神和高雅特色,包括民歌、民间舞蹈、民间节奏等,选择表现民族特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高雅的艺术特色。俄罗斯主要音乐家的作品有的深沉宏伟,有的敏感细腻,无不深刻地反映了作曲家们处在剧烈变革时代热烈而又丰富的心路历程。如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第六交响乐《悲怆》,拉赫马尼诺夫的钢琴协奏曲、声乐套曲,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乐、弦乐四重奏等,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俄罗斯乃至全世界听众的广泛欢迎,时至今日依然是各大歌剧院、音乐厅里经久不衰的保留曲目。这些具有代表俄罗斯先进文化的作品,都为俄罗斯音乐艺术教材所极力推崇。

(五)继承传统,致力创新

俄罗斯政府和艺术界人士专注于古典音乐的教育和发展,并致力于不断地创新,使得俄罗斯古典音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放射出了更加璀璨的光芒。多年来,继承了俄罗斯音乐文化优良传统的古典音乐高雅艺术,伴随着具有音乐天才和前卫思想的新生代的加入,正沿着世界艺术的发展轨道前进。俄罗斯音乐教育创新的成果突出表现在融合与推陈出新上。其直接的成果是出现了许多新的剧团剧院,在莫斯科,由叶夫盖尼•卡拉伯夫主倡的新歌剧院和德米特里•别尔特曼领导的盖利公歌剧院就很有代表性。同时还产生了包括把交响乐、爵士乐、歌剧与音乐剧合为一体的新风格流派。

音乐艺术范围逐渐扩大,高雅音乐正在探索一条现代化的道路。比如歌剧中的表演成分越来越多,导演有时会忽略音乐和歌唱的表现之间的差异,力图使演出更具现代感。又如引起观众极大兴趣的国家模范交响乐团与“蝎子组合”的联合演出,也是在寻求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结合点。概括起来,俄罗斯古典音乐教育的继承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人文性与经典性的结合。俄罗斯人不是把艺术视为单纯的消遣娱乐或单纯的技艺,而是把它视为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结晶,这样的理念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当前,俄罗斯音乐艺术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将具有艺术史意义的艺术作品和其他相关的学科知识,作为艺术教育和教学的核心内容。如多少世纪以来俄罗斯各民族的文化遗产、艺术发展的联系和价值、俄罗斯各民族的文化对世界艺术和文化的贡献,等等。我们认为,人文性和经典性的结合,就是一种创新。

强调体验和实践创造。俄罗斯古典音乐艺术课程在大量充满情趣的个人或集体的创作、表演、欣赏、交流、评价等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和信息,使学生尽情地、自由地参与多种艺术活动,体验艺术学习的快乐和满足,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通过这些具体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的创造,音乐艺术课程涉及的各种创意、设计、制作、表达、交流以及多视角的连接和转换,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发挥其艺术潜能的机会,赋予他们表现自我和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例如,每个学期,学校、文化宣传部门都要开办节日演出、周末舞会、专题调演等活动,这些都是学生表现自己发展自己,进行音乐艺术实践的极好机会。正是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在大力强调音乐艺术教育的体验和创造,才使得俄罗斯古典音乐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种艺术张力是永恒的。有人说,在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之后,俄罗斯的音乐没有静止,没有凝固,没有被所谓的“现代艺术只能屈从浅薄的市场化”理论所吓倒。“俄罗斯的流行古典音乐让人相信,一个血液里流淌着音符的民族,有的是乐观放达的个性,异彩纷呈的生活。”⑩这除了源于俄罗斯民族对音乐的偏好和根深蒂固的艺术情结之外,俄罗斯古典音乐本身的永恒魅力和俄罗斯音乐艺术教育的执著,应该是首要的原因。

二、对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教育优秀传统特色的思考

如果说俄罗斯的古典音乐,以其博大精深和丰富繁盛充实着文明世界,在国际上产生重大的影响,那么,俄罗斯悠久的音乐艺术教育传统所熏染的国民音乐文化意识、高雅的艺术追求,成为世界各国有凤来仪的艺术旗帜,那就显得非常自然了。提高文化艺术素质是举世公认的美化心灵的重要手段。作为一种热烈的社会现象,俄罗斯古典音乐的教育普及,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俄罗斯在这方面的优良传统有很多地方值得借鉴。

近年来,美育被列为教育方针的内容之一,音乐教育事业获得迅速发展,取得了许多优秀成果;随着国际音乐教育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多,国外一些可供借鉴的音乐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被系统介绍和引进;教学手段正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这一切都为我国音乐教育的继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综上所述,我们可否探讨和归纳俄罗斯音乐艺术教育的特色并予以思考。

(一)让音乐艺术教育深入人心,感受和体会被良好古典音乐文化教育熏陶的优秀传统。

在俄罗斯,音乐课全称是俄罗斯音乐文化。通过教材让学生认识俄罗斯民族民间文化和世界音乐文化、现代和古典音乐经典之作,衡量文化与历史之间的关系及其独特的个性。俄罗斯家庭普遍重视儿童艺术兴趣与爱好的培养,并不失时机地培养儿童的艺术感受力和鉴赏力,让儿童从小就受到艺术的熏陶。

(二)丰富的音乐文化教育内容 ,成为了俄罗斯青少年艺术追求的典范。

大量的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民族舞蹈等丰富的音乐文化内容被编进教材并成为广大青少年的必修课,将世界上古今一切经典性的文化艺术遗产融入课堂教学,使之成为学生成长的文化养分,强调古典音乐反映的民族精神和高雅特色,透过音乐反映人类伦理道德。通过对现代艺术的学习,了解自己民族音乐文化,知道二者之间是相互的。这些具有代表先进文化的作品,都为俄罗斯音乐艺术教材所极力推崇。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卡巴列夫斯基自己也说:“艺术课程与技术课程的原则区别,就是在于任何一个真正的艺术作品都要有道德因素和美的因素。”我们可以把这个观点作为理解这一问题的一把钥匙,通过这些,发展学生的思维,拓宽了视野,活的良好感知,使他们感受到音乐、文学、造型、艺术及人类文明历史之间的相互联系,尤其是感受音乐与生活的联系。将此作为一种艺术、一种修养、而不是餐桌上淖袅希不是消遣而是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让学生学习这些音乐知识后,能够积极投入到美好的生活中,更多的参加音乐活动。通过音乐本身的规律和特点来教育,音乐教育是关系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事业,如果把社会音乐文化看成是大环境,那么学校音乐则可以认为是小环境。大小环境是相辅相成、彼此影响的。从每一堂课和每个教学环境的营造到相关教育制度的制定,再到整个社会的音乐市场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形成高水平的音乐市场与高素质的观众相互需要的环境,正是这种环境成就了音乐教育繁荣和普及的土壤。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音乐文化是培养道德文明的重要条件之一,美妙的音乐、旋律和音响是人们道德和智慧培养的重要手段。是人们形成美好心灵和纯洁精神的来源。”

① 《中国人永远的俄罗斯情结》,《望东方周刊》, 2006年1月11日。

② 吕冬《俄罗斯古典音乐嵌入灵魂》,《人民日报》,2006年6月28日。

③ 李范《苏霍姆林斯基论美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2页。

④ 《网络电子读物》,。

⑥ 同②。

⑦ 格林卡(Mikhail Glinka,1804-1857),为国民乐派的奠基者。确立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方向,开启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的新时代,被尊称为“俄罗斯音乐之父”。

⑧ 《为沙皇献身》又名《伊万•苏萨宁》,描写一位普通老农为国捐躯的故事,音乐采用了民间音乐的素材,曾被讥讽为“马车夫的音乐”,然而最终还是被承认为第一部俄罗斯歌剧。

⑨ 五人团(又称“强力集团”)是20世纪60、70年代俄罗斯出现的一个作曲家小组,由俄国音乐评论家斯塔索夫在报刊文章中的称谓而得名。详见《西方音乐简史》,省略/pdf/12/ts012100.pdf。

⑩ 吴昊《俄罗斯音乐交响曲》,《人物》,2006年版,第4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育发展中心.从俄罗斯新一代音乐教材看俄罗斯音乐文化教育[J].2009.8.31.

[2]李范.苏霍姆林斯基论美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3]洛秦.世界音乐人文叙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5.

[4]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12.

篇7

关键词:钢琴音乐;电影艺术;独特的魅力;文化渊源

钢琴音乐以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画面。电影画面也是多姿多彩情感画面,但是它需要一种辅助形式来使电影更加的多姿绚丽。钢琴艺术和电影艺术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这样使它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钢琴音乐以其独特的魅力架起了一座由电影通往观众的的桥梁,是一种文化的选择,也是一种艺术的倾向。

一、钢琴音乐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钢琴音乐以多姿曼妙的音调,来演绎自然界的一切有生命的、充满灵动气息的物体。使自然界的景观、和声响通过音乐来表现其独特的魅力,钢琴音乐构筑了属于自己的空间范畴。钢琴音乐可以描绘出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也可以诠释人们心灵深处的情感;可以用音符来表现波涛惊骇大海的声响,也可以写实方法来表现抽象的画面。钢琴音乐艺术之所以有独特的魅力,其关键是在于其具有丰富的蕴含及情感表现。用其特有的精神指引人们走入梦想的世界,展示给人们的是丰富的画面,一次次情感的体验。人们可以感受到音乐中包含的的喜怒哀乐等丰富的情感,将自己置于画面中,其心理反应和音乐的真实效果联系在一起,从而使欣赏者的心境紧随着音乐的走势。

二、钢琴艺术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

1.钢琴音乐之所以备受青睐,是其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溯源及丰富的艺术感染力。能为电影艺术的视觉和听觉提供了一个超越时间、空间的理想的助推器。音乐对电影而言不仅是其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使其纵深感能够延伸到电影的剧情当中,以独特的形式深化人物形象。用本身特有的音符、旋律、声音、节奏及色彩等要素,为电影提供了隽永的意蕴和深厚的文化韵律。

2.钢琴音乐源于欧洲,被人们视为欧洲古典音乐,主要是与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的古典音乐区别, 注重强调的是它的永久不衰、百听不厌,常常会给人以美的享受, 使人们的文化修养和精神文明有所提升。钢琴艺术作为欧洲古典音乐的主体, 汲取了欧洲历史和艺术的内涵。拥有强烈的历史纵深感和蕴涵艺术美感的钢琴艺术正是电影艺术的完美钢琴艺术的魅力。钢琴艺术汲取了欧洲历史和艺术的养分。拥有强烈的历史纵深感和蕴涵艺术美感的钢琴艺术,正是电影艺术的完美配偶, 声与影、音与画的完美结合更加彰显出电影音乐中钢琴艺术的魅力。

三、钢琴音乐与电影的融合

1.钢琴音乐主要是根据影片的剧情、视频分段叙述的影响下出现的,受影片的限制。为了剧情的需要,在恰当的时间内用来深化剧情。试听的综合感受主要是把电影画面和音乐的音响相结合形成的统一体。把画面和音乐同时展现给观众。电影音乐并不是单纯的时间艺术,把画面与音乐结合起来共同塑造一个具有综合性试听的艺术形象,并通过观众的审美观念构成一个完整的思维形象。

2.现代电影是画面与音乐的有机统一体。画面主要是表露生活内涵的艺术,电影音乐则是以音乐的形式渲染人物性格,深化剧情的。电影艺术和钢琴艺术所具有的功能是不尽相同的,如果两者选择同一个主题时,会出现音画合一的、音画平行、音画对立的局面。然而,钢琴具有独特的魅力,很自然的就会与电影融合在一起,并且可以为其塑造其所需要的艺术形式。

3.优秀的影片常与音乐相结合。在电影作品中有很多是通过钢琴音乐来表达的。在《海上钢琴师》这部作品中,为了延伸剧情,就大量运用了钢琴音乐。影片中描述了一个具有钢琴天赋的孤儿一生所经历过的磨难,塑造了一个集喜怒哀乐为一身的主人公形象,音乐一直贯穿着影片始终,特别是在涉及到二战画面时,与音乐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那种荡气回肠的画面通过钢琴音乐的柔肠煽情来具体表现。在主人公以衣衫褴褛的形象出场的时候,用柔和动人的曲调加以衬托。在剧情悲怆的时候,一首让人称叹叫绝的钢琴音乐使影片达到。在这部影片中钢琴音乐始终用自己独特的魅力牵动剧情, 引导着情节的发展。

结束语:

钢琴音乐以其独特的魅力应用到电影艺术中去,不仅增添了电影艺术的蕴涵,而且也为钢琴音乐本身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钢琴音乐主要是为了渲染和刻画电影画面的,而与电影艺术的结合是现代电影的必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袁科.论钢琴音乐艺术的审美情感表达[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03).

[2]赵娟.钢琴演奏中的音乐想象力[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04).

[3]刘琉.钢琴音乐艺术的审美情感表达和魅力[J].教育艺术.2010.(02).

篇8

[关键词]电影音乐;多元化;发展趋势

自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出现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此时中国电影界面临着电影全球化与全球化电影两种时代。这对我国软实力文化的代表——中国电影来说,竟是重大机遇更是重大挑战。不仅如此,由于全球化入境,给中国电影观众带来更多的新思想新观念,观众对电影品味的要求越来越高,艺术欣赏品味大大提升,这对中国电影音乐创作无疑是空前巨大的挑战。同时,近年来中国乐坛快速发展,壮大,新生出大批风格鲜明,独特创新、锐意进取的音乐人,音乐人利用先进的科技数字音乐和中西结合的创作方式,为中国电影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同时为中国电影音乐立足于世界电影音乐坛,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21世纪在这种发展形势下,中国电影音乐出现了多元并存的特征,民族、流行、数字等各种风格。

一、民族民间音乐

即使中国现代电影音乐出现多元化特征,但中国电影音乐的主流,显然还是中国民族风格。从电影音乐的产生到发展再到成熟直至今天,中国民族风格一直是吸引观众的主要因素,因此中国民族风格音乐一直是作曲家为电影配乐的主要参考对象,音乐素材很广泛,不管是民族曲、民谣还是古曲都可提供作曲家参考。不论是早期的影片《可可西里》《花腰新娘》《刘三姐》等,还是上世纪末获得奥斯卡音乐大奖的《菊豆》《十面埋伏》《无间道》,等等。这些影片深深打动了每位观众以及各位评委,获得世界人民的喜爱,其中民族风格的影片音乐对电影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即使到了21世纪的今天,中国民族音乐风格仍然在影片音乐有着不可动摇的位置,依然是主流。比如知名电影《梅兰芳》《集结号》《云水谣》等,这些影片音乐配乐制作过程中,民族风格充满着整部影片。尤其是影片《云水谣》电影音乐是由三种元素巧妙融合,内地音乐、音乐以及台湾民歌。这三种元素的结合使得影片的感染力极大增强。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现今电影在音乐的制作过程中,不是运用那种一成不变、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而对原生态音乐不断继承、弘扬、发展,对民族音乐进行新的诠释。民族音乐本身具有无限的魅力,我们要对民族音乐进行挖掘,进行创造,使其突破旋律单一、改变民族音乐上的局限性。让它富有世界音乐元素,例如可以通过采用极端不同于传统的先锋乐派表现手法、改变音乐声音和乐器在配置不同的技巧等,使民族音乐释放出无限的效果。例如《梅兰芳》中的音乐就在刻意回避京剧元素在影片中出现,高妙地利用管弦和京曲结合在一起,刻画人物形象入木三分,对于梅兰芳和孟小冬的爱情故事的描写特别细致,影片在回避京剧元素却在片中折射出京剧的影子。特别是在影片音乐主题中,融入了钢管,影片主题音乐更加气势磅礴,影片中梅兰芳那份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不畏权贵、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全面生动地展示和体现。电影音乐对民族音乐进行重新诠释,重新定位,不仅仅要突出民族音乐本身就有的风格,最终的目标是通过音乐弘扬中国民族文化,中国民族精神。正如电影《噶达海林》的主题曲的制作,引用了大量的蒙古族民族音乐风格,如长调、短调。同时借用各种舞蹈,如盅碗舞乐、安代舞乐,等等。影片作曲家三宝,运用这些交口称誉的民歌,在乐器上采用马头琴,演唱者是著名歌手腾格尔,种种完美结合,唱出了蒙古民族的力量无穷无限,蒙古的英雄勇猛无敌,不可战胜。

二、古典音乐

在电影中很多导演都因为引用古典音乐或是古典作曲的方式技巧来为电影配音乐,这种手段能使影片艺术品位和格调更加高雅,思想更加深刻。在全球化,在观众对电影欣赏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借鉴、运用古典音乐这些外来音乐形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样才能为电影音乐带来更加进步和发展,才能满足各类观众的不同审美观。《卧虎藏龙》电影音乐《永恒的誓言》在第44界格莱美音乐“最佳古典音乐”大奖晚会上获得提名。这就是由国际著名作曲家谭盾先生运用古典创作手法谱写的音乐。

中国知名导演陈凯歌影片《和你在一起》,古典主题音乐,使整部影片中都弥漫着古典气息。整部影片中引用了很多著名音乐大师的知名作品,在影片中各种人物、主人公的演绎、内心情感的表达以及故事情节等方面都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如在影片中播放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影片主人公小春听到后,顿时热切希望演奏,对音乐充满兴趣,充满激情。从影片中主人公对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演奏,让观众看到了小春演奏技巧的精湛娴熟,同时也感受了小春内心那交织复杂的情感世界。

三、西洋音乐

在新时期初期,有两部影片《生活的颤音》和《小花》中主题音乐备受关注。其中一部《生活的颤音》的主题音乐是由一首纯音乐配乐而成。影片中主题音乐的节奏紧密配合片中人物的内心活动,使音乐作为刻画人物性格、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艺术感染力很强。然而影片《小花》的主题音乐的配乐和《生命的颤音》的配乐形式截然不同,它是以歌曲和音乐密切结合。使得歌曲的感召力与表现力大于其他的配乐。从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这段交接时期开始,中国电影为了走向世界,在世界上有一片天地,不仅在音乐作品中借鉴大量外来元素,更是邀请外国作曲家加盟联合。例如,国产大片《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影片的主题音乐都是日本著名作曲家梅林茂作曲。影片《无极》更是美国好莱坞资深作曲大师克劳斯·巴代特作曲。同样,中国大腕级音乐家也为海外作品作曲。

篇9

摘要新世纪音乐是本世纪新兴的一种音乐体裁。它所表现的全新音响效果刺激着人们的听觉审美,也因此衍生出不同的门类,而在各种门类里也包含了风格迥异的音乐表现方式和音响传达手段。可见,新世纪音乐是人类现代文明的产物,是多种族融合的结果,在民族音乐融合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不仅是现代文明对原始部落文明的好奇与探索,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说,新世纪音乐也是对人类音乐宝藏的深度发掘。

关键词:新世纪音乐 音响效果 民族音乐 文化融和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新世纪音乐(New Age music)又译作新纪元音乐,是一种在19世纪70年代出现的音乐形式,最早用于帮助冥思及洁净心灵,但许多后期的创作者已不再抱有这种出发点。另一种说法是:由于其丰富多彩、富于变换,不同于以前任何一种音乐。它并非单指一个类别,而是一个范畴,一切不同以往,象征时代更替诠释精神内涵的改良音乐都可归于此内,所以被命名为New Age,即新世纪音乐。

新世纪音乐是一种注重表现形式多过内涵的音乐。聆听过新世纪音乐的人,基本上都为其华美的音效和质朴气氛,以及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的宏大艺术空间感所慑服。著名的德国两人乐队“迷”堪称典型代表,但这只是形式而已。新世纪音乐家们最终都在无所不用其极地使用各种电子器材,对自己寻找到的素材进行加工改造,无论是印第安人的音乐还是维也纳的美声,或者是西藏人的崇佛吟唱,还是非洲土著围着篝火的舞蹈节奏,都是他们手中的最原始的素材,包括摇滚乐,都成为他们创作中最好的元素。而这些元素对于新世纪音乐来说却是最不重要的,因为除开新世纪音乐愉悦人们的听觉方式,他们可以用任何民族音乐或者古典音乐为内核来制造新世纪音乐。对新世纪音乐来说,听觉效果始终是第一位的。顾名思义,新世纪音乐就是音乐的新世纪,就是将传统音乐以新的手段重新革新改造,而这种革新更多是从技术角度去改变。

一 新世纪音乐的分类

新世纪音乐中最重要的流行元素是听觉上动人的音效。这点几乎等同于新世纪音乐的生命线。在享乐主义的消费潮流之下,更多的人听音乐只是寻求听觉上的舒适感,另一部分音响发烧友更是为了追求完美音效而不惜倾家荡产,新世纪音乐正好满足了他们的这一需求。于是,根据不同听众的审美听觉需求,新世纪音乐也因此被分为不同的门类。

首先,在器乐演奏方面可分为器乐独奏、新古典乐派和新原声乐派。在乐器的运用方面,包括了钢琴、小提琴、吉他等常规乐器,其中被用得最多的,一方面是接近东方乐器音色的乐器,如双簧管、英国管等,另一方面,民间性质的乐器,如曼多林、手风琴、排箫等也常可听到。有些演奏者特别喜欢东方的打击乐器,如小铃、大锣和钟等,现在还有些新世纪音乐家热衷于把非洲战鼓等原始乐器掺入他们的音乐中。

器乐独奏是指通过纯器乐的方式来表现心灵,渲染环境。比较典型的是班得瑞。班得瑞乐团(Bandari)是瑞士音乐公司Audio Video Communications AG (AVC)旗下的一个新纪元音乐团体。其作品以环境音乐为主,亦有一些改编自欧美乡村音乐,另外还有相当数量是重新演奏一些成名曲目。他们很多的专辑名称亦跟大自然有关,如:《仙境》、《寂静山林》、《春野》、《蓝色天际》、《迷雾森林》、《日光河岸》、《梦花园》、《琉璃湖畔》、《微风山谷》、《月光水岸》、《雾色山脉》、《旭日之丘》等。其音乐灵感也大多数来自于天地人,给予人一种超脱尘世的感受。

第二种新古典乐派则是欧美古典音乐的现代化,使用电子音效代替原本的大型交响乐团,并且将人声电子处理,进行更新。新古典乐派中的许多代表性乐队,如Ataraxia,Love is cold than death,Rosa Cruv等都具有这一类特征。他们有着很深刻的中世纪情结,并以中世纪音乐为源,利用现代技术发展了新的音乐风格。正如著名乐队Arcana的灵魂Peter Petterson所说:“我们是中世纪的,我们的理想是做出中世纪的灵性音乐,这一切来源于我们对浪漫的追求。”这其实也代表了许多新古典乐队的观点,是他们的唯美主义原则与追求。1995年挪威著名乐队Theatre of tragedy的首张同名专辑,宣告了哥特氛围音乐的来临。他们的音乐,奠定了此后新古典乐派的基本要素。如采用残暴的男腔甚至是Black metal的尖吼,搭配柔美的女音对唱的形式。这正是纯正的中世纪哥特精神,这种对比亦象征着黑暗与光明,爱与死之间的对抗。与传统的摇滚音乐相比较,新古典乐派实际上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偏离,不再追随固有的摇滚乐模式,而是向古典乐,尤其是中世纪教堂音乐,圣咏(Chant)以及先锋氛围音乐(Ambient)靠拢。

而新原声乐派则是以人声为主的新世纪音乐。法国音乐家Denez Prigent便将人声表现得无与伦比。他被认为是凯尔特地区最伟大的歌手之一。有人评论道:“他是唯一能把要求和形式实现真正结合的人。”他的音色哀伤而清醇,如诗一般唱出凯尔特人心中那不因时代的变迁而改变的执着与梦想。

其次,在环境音乐的分类上,则分为气氛音乐和太空音乐。气氛音乐,顾名思义,就是为营造气氛而服务的。这些音乐也包括了热烈的电子舞曲、平静的纯音乐等风格迥异的音乐。而另外一种太空音乐则只在营造无比庞大的空间感,让人飘飘欲仙。这些音乐我们通常可以在一些科幻电影和自然类记录片里听到。如艺人VA的太空音乐专辑《Spacedivers》就是新世纪太空音乐的一个代表。其音乐有些许异于普通的舒缓类音乐,在多种电脑技术的处理下,其音乐仿佛来自外太空,给人一种不真实的迷幻感。

在电子合成方面,则包括了电子乐派、电子-原音乐派和科技-原始部落音乐。电子新世纪乐派则强调其在配器上的纯电子性,它所制造的音响也偏重神秘、飘渺的色彩,可见许多新世纪音乐家都是电脑音乐高手。而科技-原始部落音乐其实也可说是“民族风融合音乐”的变形。其内涵是将人类最原始的音乐表演方式与现代科技的乐器、设备予以结合。来自于非洲、澳洲与南北美洲的原始部落旋律和乐器,配合著细致的电子音效,是这种音乐的最大特色。这种音乐创作类型的困难之处在于:创作者如何以既有的技巧与敏感度,将两者予以完美结合,否则听来既不如富有人文精神的世界音乐,又不能呈现电子乐的华丽精致,而成为只是抄袭著古老音乐文化的廉价作品。但这种音乐类型的最大好处在于它通过声音记录的方法,保存了许多世界角落里的根源音乐,带给人们全新的听觉感受。

最后一类是人声演唱。而人声(Vocals)一般都是结合新古典乐与电子乐做演出,也有部分全人声表演,其概念多半是将人声视为一种天然的乐器,在NewAge的领域中,担纲演唱的多半是悠扬的女声或清纯的童音,听起来有如依偎在母亲的怀里,甜美自适。风靡全球的爱尔兰之星恩雅(Enya)便是最突出的代表。作为爱尔兰的国宝级歌手,恩雅有形容自己的三个词:完美主义者、诚实、浪漫。想必人如其歌,她的音乐真诚而不造作,浪漫而不甜腻,充满了对完美世界的愿景。她的歌曲内容多数从大自然中取得灵感,在自然间美好存在的一切,都是她所赞美的事物。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其实人身就是来自大自然中的最天然最完美的乐器,新世纪音乐在此将人声从喧嚣中带回质朴的自然。

二 新世纪音乐的融合性

从新世纪音乐的出现并迅速发展壮大,很快在音乐爱好者中获得拥护中不难看出,这种音乐已经进入流行文化的范畴,成为流行音乐的一种。而这种结果是与它与生俱来的流行性分不开的。而新世纪音乐的流行,还因为它的融合性。这种音乐没有国界之分,更没有明确的音乐类型之分,什么样的音乐都只是一种素材而已,跟新世纪音乐所追求的声效没有任何冲突。而同时这种多类型的音乐采样制作方式,还造就了新世界音乐所能囊括的音乐类型,它只需抓住地区音乐的共性,即抓住悦耳动听为音乐的根本环节来进行创作与制作。从根本上消除了地域文化的隔膜,充分利用了音乐是非语言的表达方式这一特点,使悦耳的新世纪音乐能无界限地在任何地方任何种族中通行无阻。

新世纪音乐为什么能营造如此庞大的空间效果和太空般辽阔的深远的声场呢?这除了音色组织的问题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音乐要素――和声结构。不同调性所产生的和声,自然会呈现出不同的音响效果。我们听到的世界各地的民间音乐,大多数都并非如同西方古典音乐一样采用十二平均律和七声音列,多数也都如中国传统音乐一样,只有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或六个音级构成,并运用不同的乐律。

在东方,像日本传统音乐中的邦乐,在旋法上分为了阴阳两种,也就是西方音乐体系中的大小调,在邦乐中,阴阳音乐旋法得以频繁地交替使用。而它的旋律构成的基本单位不是八度音阶,而是四度三音列,即两个结构相同的四度三音列并置。一种是民谣四度三音列:一个小三度加一个大二度,一种是都节四度三音列,由一个小二度加一个大三度构成,另一种是都律四度三音列,它由大二度加小三度两音程构成,而最后一种是琉球四度三音列,则由大三度加小二度构成。这些旋律单位结构,与中国古乐以及朝鲜音乐中的音乐结构有着相似之处。

而在西方的其他民族音乐,则有更为丰富与相异的音乐体系。如伊朗音乐,它的音阶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古希腊毕达哥拉斯的五度相生及波斯萨菲・丁的十七律制基础上的。因而在实际的演奏上,会在全音和半音之间出现不稳定的中间音程。伊朗当代音乐学家霍尔默茨・法尔哈特也通过对各种有品弦乐器进行测音和对音后的分析得出这样的总结:作为伊朗传统音乐的决定性因素并不是八度音阶,而是构成其各种旋律型的四度、五度音列,只有当音乐发展超出一个八度时,两个这种音列才组合成调性音阶。伊朗音乐单在调式上就分为十二种,称为十二达斯特加赫。印度音乐中有其独特不同形态和风格的拉格和塔拉,与之相似,土耳其音乐也拥有300余种不同的木卡姆。在阿拉伯,其在乐律体系上独树一帜的风格使阿拉伯音乐在世界民族音乐中有着重要地位。

可以说,这些世界民族音乐都有其独特的音乐特性,大大打破了以西方古典音乐理论为中心的听觉审美,我们听到的更多是略带忧郁和阴暗的神秘性曲调,而少听到高昂正气的主调音乐。而新世纪音乐家对民族音乐的改造,就包括这样的环节,将民族音乐从小调或单纯的民族调式音阶中提取出来,通过丰富的配器手段和电子合成,成为声势浩大和声乐华丽的大型组乐。世界民间音乐就是这样通过音效和音阶还有不同的和声效果的改变,被新世纪所融合和同化。

三 新世纪音乐的意义

新世纪音乐实际上是一种音乐及文化的完美融和。它的形式和基础决定它是一种彻底的殖民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的侵略和改造过程。从音乐形式上可以看出,民族音乐和地区音乐一旦被制作成新世纪音乐后,就会面临被改变原有音乐结构,改变原有表演方式的境地。甚至可以看到很多事例,民间音乐一旦被改编成新世纪音乐,连语言都会改变,除了各民族特有的唱腔发音之外,其他的发音都使用了强势文化的语言发音。如西藏风格音乐《雪山神曲》、《孔雀曲》等,无论是从演奏上或是演唱方式上,都已经是纯粹的新世纪音乐,包括演唱语言都已经是英语。只有在运用西藏特有的唱法时才有一两个藏语发音。而何训田所创作的《阿姐鼓》从本质来说,也是带有西藏风情的现代风格音乐。

无可置疑的是,新世纪音乐开创了一种史无前例的新型音乐形式和情感抒发方式,尽管它对很多民族民间音乐进行了精心的改头换面,但它同时也将深埋在地下的甚至是将频临湮灭的一些罕见的音乐,通过现代手段和方式保留了下来,这一点是新世纪音乐最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逢振:《俗文化透视》,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篇10

王西麟讲授了他自己创作的《云南音诗》、《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交响壁画三首――海的传奇》、为单簧管、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而作的《四重奏》以及波兰著名作曲家潘德列斯基为52件弦乐器而作的《祭广岛殉难者的悲歌》、《大自然的声音》和日本作曲家武满彻为弦乐队而作的《安魂曲》等作品。

《云南音诗》这部产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管弦乐交响作品,是王西麟的成名之作。传统的音乐元素加上传统的作曲技法,作为此次讲学活动的开场,令人感受到一股清新的空气。其中对比鲜明的四个乐章,尽管各自运用了不同的织体和大量的主题扩展技巧,但简单音型变化的充分运用和最后主题上的统一,使得音乐的表现力显得无限丰富。对此,王西麟进行了精辟的总结:“一个音也可以唱一台戏”,简单音型的展开技术可以使音乐的美感和所体现的音乐情感得以升华,并且丰富了音乐的内涵。

《第五交响曲》创作于2001年,作者注明“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20周年及逝世65周年而作的追思曲”。整首作品的主题紧紧围绕对鲁迅先生悲痛的追思和怀念,始终坚持自己的独立精神和改造中国国民性的信心。武满彻创作的《安魂曲》和潘德列斯基《祭广岛殉难者的悲歌》这两部杰出的音乐作品影响并启发了王西麟这部作品的创作。通过这三部音乐作品的分析,使大家对国际现代弦乐音乐创作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