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难的科学实验范文

时间:2023-10-25 17:23: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比较难的科学实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比较难的科学实验

篇1

【关键词】初中科学实验 实验能力 实验操作 探究教学

初中科学如果能采用直观的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向学生展示科学仪器和科学物质的多样性,还可以让学生正确掌握操作步骤和装置的简单美观性,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观察到实验现象,从而加深记忆。如何培养初中生的科学实验能力,是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谈一谈自己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的一些具体的做法。

一、充分准备好第一节科学课,进行科学实验的启蒙教育

在上初中科学课中,我并不是先急于上课本绪言,首先通过演示自己先准备的几组有趣的实验。例如“烧不坏的手帕”“口吹牛奶”,把学生领进科学的大门,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实验的神奇魅力,然后因势利导把学生的思维引进预先好的教学轨道,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观察时不仅仅是用眼看,还包括人的耳听、手摸、鼻嗅等。

二、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训练,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基本能力

规范的实验操作是指让学生根据实验所要求的仪器或具体的基本操作进行实验练习的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基本操作要领,基本动作,要求规范、准确、熟练。

首先讲解所用到的仪器名称、用途、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然后我演示操作过程,边演示边讲解,待学生掌握要领后,再示范连贯动作,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实验。在训练过程中,我逐人检查指导,对不规范动作加以纠正。同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采用抽签进行比赛测试的方法。对学生的操作,当场评比,表扬做得好的,指出做的不足的地方。对同学们都比较容易出错的地方,再集中讲解,确保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三、通过分析具体的实验,让学生对以后类似的实验达到触类旁通

根据初中科学教学大纲和教材,就实验内容来讲,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 主要有关制取气态物质的实验,如实验室制取O2、CO2等。

2. 证明基本理论和定律的实验,如“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验证H2O的组成”等。

3. 有关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各类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实验,如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4. 有关操作方面的实验,如“溶液的稀释”“粗盐的提纯”等。

一般说来,每一类实验的原理、装置、操作步骤等方面总有规律可循。因此我在讲每一类实验中的第一个实验时,首先向学生分析这类实验的设计原理和内容要求。如通过讲解并且做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来制取O2的实验时,我们引导学生总结出固体和液体、常温下反应时的实验原理、仪器和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以及操作等方面的规律。这样为我们以后学习实验室制取CO2的实验做好准备。

在实验原理和基础知识方面,让学生掌握:①药品的选择;②实验装置的选择;③需要弄清反应条件。

在实验能力方面,让学生掌握:①所用各种仪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②有关物质的气体物质的制取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中来提高他们实验能力

毫无疑问,培养学生探索求知的积极态度和能力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科学实验也是学生科学学习中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掌握科学基本原理和基本能力,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体验科学家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喜悦,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而获得知识和能力。在完成O2和CO2的制取实验并归纳、总结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装置的基础上,结合课程进度,我让学生自己设计如何在实验室制取H2气体。这时,我指定两名操作能力较强的同学上台演示,其他学生当评判。

把一些演示实验和学生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是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活动,提高实验能力的又一做法。如在《酸、碱、盐》总复习时,由于学生本身对酸、碱和盐这块的知识就觉得比较难懂,我采用由实验引出,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组边操作、边观察、边分析、边归纳、边小结。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由个别酸、碱、盐的性质及反应规律归纳出各类物质的通性及反应规律。然后在规律的指导下,具体解决个别物质的性质、制作及转化问题。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观察、操作、思维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科学的研究方法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学生的大脑中。

科学实验进入学生的生活,打破了学生认识过程中的思维定势,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实践证明了,我们许多伟大的发现归功于创新,归功于创造,智慧的火花常常产生于某种灵感——灵机——动机,教师应克服平时呆板的教学模式,还学生以思维的空间,多多鼓励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这样可以大大地避免出现所谓的“高分低能”的现象。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新世纪所需的人才。

总之,提高学生科学实验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而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多动手、勤归纳、善总结,才会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初中科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篇2

关键词:实验教学;创新精神;探究能力;绿色实验;微型实验

依据科学学科的特点,开展科学探究实验教学改革是科学教育研究领域的永恒话题。科学实验教学以其独特的教育教学功能在整个科学教育系统中占有愈来愈重要的地位,展望21世纪,我国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将出现以下的发展趋势。

一、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科学实验改革还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一般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教师重视身教,做好示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不应人为增添实验的“紧张”气氛。教师在强调实验操作要领以后,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做,同时加强巡视指导,给学生带来鼓励和安全感。二是注意提高实验成功率,教师精彩的示范并指导学生成功地完成实验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有效途径。总之,实验教学和其他课堂教学一样,从情感陶冶、示范引导等方面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减轻或消除学生实验时的心理障碍。

例如,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是师生较难做好的实验之一,铁丝的粗细,集气瓶是否留有细砂或水,氧气的多少等都是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教师在演示过程中规范地示范每一步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铁丝燃烧起来,必然激发学生强烈的感觉兴趣、操作兴趣、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实验完毕,及时引导学生讨论:洗净集气瓶的最佳方案,集气瓶中氧气的含量,最佳反应条件,反应现象和本质,防止发生事故和污染的措施,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那样做”的道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科学实验的能动性。

二、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科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探究的过程。科学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证明:任何一项重大的科学突破,无一例外地是经过科学实验而取得的。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一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知识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先后顺序。教材的教学顺序一般是先讲授后做科学实验,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可以将某些教材的顺序作些调整,即先做实验后讲授。

例如,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时,教师先做完了整个实验。但是流入集气瓶的水依然离1/5的红线有一点距离。这时有学生发现了问题:“之前老师不是说氧气占空气体积的21%,应该在红线上并稍超出一点。怎么现在的结果不一样了?”我将问题又抛给了学生,“是之前科学家的测定错了还是我刚才的实验有误差?”同学们纷纷猜测是我的实验出现了误差。于是我继续提问:“是哪些原因导致不到1/5?”同学们这时讨论就激烈了,说出了不下5种原因。分析了5种原因后我又问:“实验中会不会出现超出1/5的情况?如果有想想是什么情况导致的。”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讨论中得出了超过1/5的几种原因。这时时机已经成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了。

无疑,采用探究性教学模式,更能促进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设计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对发展学生多种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科学的实验功能不仅仅在于验证和扩展科学知识、培养实验能力,更重要的是为学生走近科学提供一种独特的形式,即通过亲身的观察、操作和体验,去感受和领悟科学的理念对发展学生多种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贴近生活的科学实验

科学知识不再是作为组织教学内容的出发点,而是根据这些知识所涉及的问题来组织教学内容,关注社会,贴近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实际经验中提炼学习素材,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学习的主题。

对于刚接触科学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是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做的事。如,象“纸盒烧开水”“筷子的神力”,激起学生心灵深处求知的欲望。再举一些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如:“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弯折”“为什么树上的苹果会掉下来”“煮熟的饺子怎么漂上来了”这些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解释清楚却有一定困难。让孩子们主动认识到通过学习就可以明白其中的道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做马德堡半球实验,他们从实验现象中感知到大气压的存在,这使他们兴奋不已,再引导学生对带吸盘的挂衣钩进行理解,回归生活。

四、提倡“绿色实验”和“微型实验”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在不断享受着科学给人类带来的益处:方便耐用的生活用品、高效安全的科学药物、高质量多性能的科学材料……然而,随着大量科学用品的生产和使用,科学工业带来的环境污染也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为此,“绿色科学”的教学已成为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

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做实验已成为众多科学教师的共识,但由于学生实验准备工作量大,且药品耗用过多,增加实验开支,与目前实验经费紧张很不相适应。因此,教师应大力改革实验方法,创设一些节省药品,操作简便且现象明显的学生实验。

“微型实验”,就是以尽可能少的科学试剂来获取所需科学信息的实验方法。虽然它的科学试剂用量一般只为常规实验用量的几十分之一乃至几千分之一,但却可以达到准确、明显的效果。实践证明,微型科学实验可使绝大多数学生都有动手做实验的机会,改变过去那种“一人做、大家看”的局面,改变学生过去被动“等待”和“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极大地培养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由于“微型实验”既安全又节约,教师可以放心地让学生一人一组做实验,也可将一些常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微型实验”。例如,水的电解实验,一般实验装置比较大、笨重。教师在讲台上操作,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观察,由于距离的原因,可视性较差,形成的实验结论在头脑中的印象不深刻,若把该实验变为学生微型研究性实验,增加了课堂实效,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学习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研究和实践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下的科学实验活动,对于科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教学,都具有重大意义。笔者相信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一定能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一定能培养出适合新世纪要求的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乡土资源;科学;实验

陶行知曾经说过:“大自然是我们的知识宝库,是我们的活教材。”农村学生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整天与自然为伍。作为农村的科学教师,我们应摆脱课堂和书本的限制,尽力去挖掘乡土资源的优势,利用身边的乡土资源来为农村学生的学习尤其是实验方面的学习提供“养料”。

我校地处江南水乡,物产丰富。本文就如何因地制宜,发挥农村特色,充分利用乡土资源的优势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学习、游戏,陶冶性情,培养学生们的探究能力等进行初步探讨。

一、充分利用乡土资源自制教具,开展科学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学习科学最有效的手段,通过实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智力,提高综合素质。然而,受经济条件、地理区位、教育经费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大部分学校实验仪器和教具欠缺,加上教材内容的不断更新,使我们许多实验无法正常开展。针对这一实际情况,为了确保实验教学的开展,我们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1.有些实验的材料和器材若按书本上的在我们这有点难找,且效果不是很明显,我们就选择可以达到教学目的(甚至效果更好的),且本地容易得到的材料替代和补充。如,教学《力的作用效果》时为了形象地说明力也能使固体发生形变,我选用了劲酒的瓶子进行,效果非常明显;上《研究水内部压强的特点》时,用塑料瓶装满水后,在不同深度扎孔看水射出远近可研究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上“大气压”时,用农村学生以前自制的打水筒说明水怎样被大气压给压进来;上《乐音的三要素》时,用麦秆或稻秆用嘴巴吹,通过杆的长度和用力的情况说明音调和响度的不同……通过这些,大大弥补了农村中学实验器材的不足,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拉近了学生与科学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够在快乐的游戏中学到智慧。

2.通过对教材的研究,在充分了解实验的基础上,利用乡土资源,进行精心设计,来弥补实验教学仪器的不足。如,上“平均速度”时,书本上的实验我们可以改成带学生去游玩时,在爬山过程中具体测量“平均速度”,这样有了切身体会后会更好地理解平均速度的数值是与在哪一段时间(或哪一段路程)内计算有关;上科学探究中控制变量法,这一重要内容时,让学生到我们铁皮石斛栽培地去实地参观、了解;用矿泉水瓶做喷泉实验说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3.在上实验之前通知学生从家里带好要用的一些实验材料,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亲自参加观察、实验活动,直接感知各种自然事物,加深学生对一些重点、难点的认识和理解。如,上杆杠原理时,让学生从家里带些生产工具锄头、铡刀、剪刀、铁钳……一个个进行分析,从学生常见的、熟悉的东西入手,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讲述滑轮、滑轮组时拿个农村造房子搬砖头、水泥的工具,进行实例分析,探究,同样的如溶液的配置、稀释问题学生比较难理解,我们可以拿农药的稀释让学生加以理解。从学生熟悉的已有一定认识的乡土资源入手,就不会觉得科学知识那么的深奥,学生的身边处处有科学,提高了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强了他们渴望探究新知的欲望。

实践证明,利用乡土资源在实验器材上进行适当的改进、调整,确保了实验教学的开展,大大提升了科学学习的效率。

二、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开展有效的科学实验教学

与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学生知识面窄,分析、综合、动手实验等能力较差。但是,农村学生也有其“长”。比如,在生物观察、种植、养殖等方面有较为丰富的亲身体验。这为他们探究活动的成功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因势利导,使学生乐于探究,体验成功,优化自主学习。如,利用农村丰富的植物资源在上植物时,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到大自然中认识各种蕨类、藻类、裸子、被子、苔藓等植物,通过亲身体验,比死记硬背的要好得多。又如,上植物的生殖时,我们可以开辟一个植物园,根据季节的不同,种类的不同,让学生用扦插、嫁接、压条、分根、种子等对植物进行培植,有的可能成功了,当然有的也可能失败了,但是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劳动过程中同时有意识地进行观察、探索植物的生殖、生长过程,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等从认知到探究的提升。这样,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无法学到的东西,开阔了学生视野,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和植物顽强的生命力,培养了他们的好奇心和研究植物的热情,关爱与呵护植物的情感和能力。

另外,我们这儿很多家里都养蚕,上到无脊椎动物时让学生与父母亲一起饲养蚕宝宝,这样既让学生知道了父母赚钱的辛苦,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了解了昆虫的许多结构特性、生活习性,知道了激素的作用……喜爱动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与动物有着天然的情感联系,为了满足学生的这一愿望,平时,我们不失时机地为学生营造与田野小生命接触的机会,如,蜗牛、青蛙、蝴蝶、蜻蜓等,通过观察、探索和记录,了解它们的生活、生长、行为等有趣的特征。比如,上《观察蜗牛》一节课时,让学生课前捉些蜗牛,学生非常感兴趣,对蜗牛的观察也就非常得仔细,上课效率非常之高。

在有意识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实践,逐渐掌握了一些探究的方法,养成了良好的探究品质,充满了对科学探究学习的兴趣。以“优势”带动和促进“劣势”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的自主性有了很大的提升,探究的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三、充分利用乡土资源,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农村的乡土资源丰富、雄厚、取之不尽,采来的野草,捉来的蜗牛以及遍地的泥巴、石子都可以作为实验材料。在与这些材料的相互作用中,每个学生的探索欲望不断加强。为此,我们可以根据农村学生的特点,专门设置“科学实验区”,在“科学实验区”中放置一些农家孩子熟悉的各种动植物的种子、茎、叶、花等材料标本,使学生拥有一片“自己”的天空,他们看到熟悉的材料和玩具,就如遇见久违的朋友,顿时变得轻松自在,探索的欲望油然而生。在科学实验活动中他们犹如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他们会变戏法地运用各种材料,进行各种有趣的尝试。尝试着“浮与沉”、尝试着“大与小”、尝试着“深与浅”等等,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

篇4

1.小学科学实验

科学这门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在进行科学教学时教师会应用实验来分析相关的科学知识,因此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有大量的实验与观察活动。为了提高实验学科的教学效果,增加学生对于科学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会组织学生共同完成相关的实验活动,发现科学的奥秘,探究科学知识。进行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多媒体技术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实效性分析

2.1发挥对媒体技术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

现代教学课堂中多媒体教学设备已经广泛引进我国的教学课堂,多媒体教学设备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小学的科学教育中应用实验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教师结合多媒体技术丰富科学教学内容,声情并茂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学生的喜爱。为了更好地提高实验教学模式在科学教学中的实效性,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参与到实验活动中,感受实验学科的魅力。例如,在《眼睛的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了解关于眼睛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对自己眼睛的探索,教师可以从学校教学教具中将眼睛的构造模型带到教室让学生观察。小学生处于大脑发育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发育完全,对于直观事物更加容易感知。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展开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实验教学模式,由于眼睛科学教学实验教学比较难施行,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师完成实验教学活动。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于眼睛奥秘的探究的好奇心,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段关于眼睛奥秘的视频资料。学生观看完对于眼睛奥秘的好奇心更强了,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做一个手电筒照射眼睛的实验,同学在实验中感受自己眼睛遇到强光的变化,更加好奇其中的缘由,教师这时在多媒体上展示一个眼球的动态模型,用模型为学生分析其中的缘由。教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点点激发出来,科学实验也在学生好奇心激发下顺利开展起来,实验教学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大大增加了实验教学的实效性[1]。

2.2丰富实验教学内容,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提高教学实效性

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实验教学中可以大大丰富科学教学内容,延伸实验教学,突破一些现实的实验限制,学生的视角延伸与拓展了。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向学生科学知识,在讲授科学知识过程中插入图画、音频、视频以及动画,丰富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地为学生开展实验教学。在实践教学中有很多的实验室教师难以完成的,受到现实教学用具以及实验器材的限制,但是应用多媒体技术,实验内容丰富程度大大提高了。教师可以通过动画模拟实验,将实验流程分成一个个动画片展示给学生,通过内容丰富的实验教学活动,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3.实验教学案例分析

3.1教学案例

在本文中采用的教学案例是《青蛙》,为了深化小学生对于青蛙的认识,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教学活动,进行相关的实验,提高学生对于青蛙这种益虫的认识,完成相关的实验活动。

3.2关于青蛙的科学知识的介绍

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中首先给学生讲授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对于青蛙的认识。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是一种益虫,青蛙的跳跃与游泳能力都很强,在实验中教师会与学生一起探究相关的知识。教师制作教学课件将青蛙的基础知识通过课件展示出来,在教授中教师可以插入青蛙的图片。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可以利用多媒体在网络上搜索世界上比较典型的青蛙品种,通过图片或者是视频的方式给学生展示出来。学生对于青蛙的形象就建立与丰富起来了。激发了学生好奇心,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于青蛙跳跃与游泳方面科学知识的研究,通过青蛙解剖的实验让学生明白条件反射的科学道理。

3.3进行实验探究

教师事先准备好实验器材,一个水槽和青蛙,在水槽中注满水后将青蛙放进水槽中,然后让学生分成小组来观察分析青蛙在水槽中如何跳跃与游泳。学生纷纷到讲台前观察青蛙在水槽中如何跳跃与游泳。观察活动结束后学生还是难以具体描述青蛙如何跳跃和游泳,教师可以应用对媒体技术来展示青蛙运动的画面,将跳跃与游泳的动作进行动画处理,将慢动作制作并播放出来,学生通过慢动画可以更好地观看青蛙的跳跃与游泳活动。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实物再次观察水槽中的青蛙。

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青蛙的认识,教师在观察实验后让同学一起做一个条件反射的实验。全班同学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一只脚自然地搭到另一条腿上,然后拍一下膝盖下部,让同学仔细观察。同学纷纷回答到:自己的脚会弹起来。这就是人体的一种条件反射现象,这时教师很自然地将教学内容转入到条件反射的学习。教师可以应用对媒体分步骤展示青蛙解剖实验,在解剖实验完,用镊子动一下青蛙发现青蛙会动。教师可以问学生这是什么原理,有的学生说青蛙还活着,有的学生联系刚才的实验说是青蛙的条件反射。接着教师综合学生的观点分析,解析青蛙条件反射的科学知识,深化学生对于青蛙的认识。

4.结束语

篇5

一、基于测量的探究小组活动

测量是科学实验活动的基本内容,有许多测量内容在常规教学中必须进实验室才能完成。在小班化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发挥人员少,教师关注度集中的优势,优化小组实验活动方案,使测量任务完成得更加高效。

小班化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少,分工可以明确每个学生的实验目标,实验操作时的规范问题也可以得到彰显,这样的探究活动不是简单的让学生重复以前的实验,而是利用小组活动进行的实验整合,使得教师在教学管理中更加有效。

二、基于逻辑推理的探究小组活动

逻辑推理任务在初中科学教材中不占主要地位,但它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逻辑推理任务在初中教材中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通过猜想与假设,运用已掌握的物理规律、从理论上推导出新的物理规律,它注重理论推导。

利用小班的优势,打造高效的课堂。在合作组中往往会出现有些同学抢着做实验,有些同学却好像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情況。这样的分工明确的任务单元,使学生的参与度更广了。逻辑推理型的实验探究应该从数据展示上,让学生悟出规律。小班中安排这样的纵横式任务,避免了低级的思维活动,使实验探究富有思维深度和逻辑性。

三、基于对照实验的探究小组活动

在中学科学实验中,对照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实验方法。这种实验往往实验过程相同需要对两组对照组实验进行长时间的跟踪观察并对照得到实验结果。在此实验中可采用分组合作方式,既节约时间又能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参与和展示,评价和指导是小班化科学探究小组的优势所在。教材中有许多个对照实验不是一个同学就能完成的,将对照实验拆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让两个组别的学生去合作完成,降低了实验的难度。不论是大班教学还是小班教学都可尝试,但中间学生交流,图片和文字的备案方面完全可以发挥小班化的优势,可以让人人都有展示的机会。

四、调查体验类探究小组活动

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出发,提出自己观察到的一些难以解释的现象问题。调查类实验探究活动对参与的学生要求较高,整个过程的实施大部分会在课外进行。但是只要这种调查类实验探究活动能深入的进行,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热情、探索能力都会大大地提升。

教师可以按课题组的形式分配小组活动任务,设置顾问、组长、成员,各成员完成自己的任务。如《当地酸雨情况以及对农作物和建筑物的影响》,此类调查性课题研究活动必须在校外进行。利用假日活动小组和科学探究活动小组结合的形式开展活动显得比较合适,可以有目的的对自己的子课题展开研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将学生完成的研究成果打印装帧,建立班级的课题集,学生可以从中得到很大的成就感,也从调查研究中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知识,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五、随机生成型探究小组活动

实验过程中随机生成的问题如何解决对许多教师来讲可能是个难题。在小班化教学中,这样的随机生成的科学探究资源不容错过。

在《酸碱指试剂和酸碱的作用》的实验中,由两人小组共同完成,期望的实验现象是:酚酞试液遇到酸不变色,遇到碱变红色。个别小组发现,酚酞遇到碱后先变红色后来红色就消失了。这个问题属于随机生成的问题,于是引起学生的讨论,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酚酞遇碱先变红再褪去,可能是因为_______”,学生可以建立合理的假设。教师对于小班中各活动组立即进行再分工,完成新的探究。实验中遇到新问题———建立合理假设———设计实验———再次实验———得出结论。

随机生成型探究小组活动在人数较少的小班化教学中优势凸现。一是生成的新假设相对集中,教师容易进行分配;二是新方案形成后的二次实验,教师有相对充足的检验和评价时间。这些是大班化教学中较难以实现的。

六、制作型探究小组活动

篇6

关键词:高中物理;创新教学;科学素养

随着改革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深入,高中物理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只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案,积极引导学生,使学生产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掌握物理知识学习的有效方法,养成自主学习、提升的习惯,就能在物理教学中取得突破,学生的学习质量也会显著提高,接下来,我就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创新教学方法进行详细阐述和分析。

一、生动直观引入物理概念

物理概念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是最基础的教学内容之一,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对物理概念的教学不重视,一般是教师让学生在预习中自己了解和掌握,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例题和练习题的讲解和计算上,这种本末倒置的教学观念,往往使得大多数学生还没有弄清楚自己学习的是什么,就考试盲目地做题,对题目的理解也是愈加困难,题目正确率低不说还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那么在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进行创新教学呢?首先,生动直观引入概念是概念知识教学的第一步,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对知识的学习如同上战场杀敌,概念引入工作做得好,学生就会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做到深入清晰的了解,就能够激发学生求胜的欲望,激励学生在做题中找到成就感。物理概念往往是抽象难懂的,但是物理概念也是生活实际问题的升华和总结,只要我们回归生活,由直观到抽象去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更容易。例如,在讲述力的概念时,教师应该先列举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实例。然后对每个例子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比较、概括、整理和总结,得出“力”这一概念的定义:力是物体和物体之间的作用。使学生能够轻松地分辨出两个接触的物体之间不一定存在力,而两个不接触的物体之间可能有力的作用,并且能够举出正反例等。总而言之,教师要根据概念的特点结合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例证,从简单到复杂,从直观到抽象,直观生动地引入概念,这是概念教学中较为创新实用且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

二、以引导为主的探究教学法

以引导为主的探究教学法,是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细心研究以及仔细观察等活动来自主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旨在通过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进而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运用探究教学法时,教师要适当地给学生创造较为自由的学习空间,将自己的教师角色转变为学生角色和学生共同参与到创新发现的学习活动中去。众所周知,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那就意味着教师在参与学生探究活动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对学生的学习引导要更加仔细和全面。那么探究教学法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什么呢?首先,教学条件要达标,新课程改革以来,国家对教育的投资比重越来越大,学校应该合理利用这笔资金,购买和置办对学生探究学习有利的教学条件,使教师结合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对教学设施进行准备,为提高教学效率保驾护航。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筛选合适的探究课题以及制订合理的探究步骤,以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探究任务,为以后的探究学习提供动力和信心。

三、重视物理科学实验,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加强演示与学生实验”在物理课程标准中的位置要先于“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这充分体现了物理科学实验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加大对实验教学的重视,通过领导学生展开物理科学实验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首先,强调观察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是物理学家法拉第的名言,观察是知觉的高级表现形式,是认识的开端。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时刻引导学生观察发生在身边的物理现象:车的后视镜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而水中的鱼儿拿出来比在水里看着大是利用了光的折射原理。其次,教师要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做好演示实验,演示实验是学生实验的开端,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对未知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产生对实验探究的兴趣。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创新教学法远不止以上几种,还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实例以及个人的教学经验探究出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创新教学设计,为高中物理的创新教学研究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篇7

科学是一门生机勃勃的学问,美国诗人奥特・海特曼认为:科学是一种“充满乐趣的无边界探险历程”。小学《科学》课程,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贴近广阔的大自然,是小学生非常喜爱的课程之一。《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科学课教学活动中,如果只把知识结论传授给学生,那是非常片面的,也违背了新课标的要求,学生们需要动手操作实验,需要亲身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需要完整的过程体验。因此,教师要正确理解和处理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恰当选择教学方法,创设有趣的探究氛围,把课堂让给学生,让他们表演出绘生绘色的科学课。

一、问题让学生提出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也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提问的过程是学生探究思考的过程,学生提问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结果,更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体现。爱因斯坦曾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实质上是一个进行识别和解说,从而发现自己的观点或认知结构中存在的某些不足和不协调的过程,它是诱发探究思维的动力和方向,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基石。教师必须把提出问题的权利让给学生,营造提问光荣的氛围,创设良好的问题生成环境,对学生的提问做到热情鼓励,耐心倾听,认真对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提出问题。例如:在《蜗牛》一课的教学中,老师让学生观察蜗牛后说:“同学们刚刚看了蜗牛的样子,有没有关于蜗牛的问题想和大家交流交流?”这一问引发了孩子们的思维,于是出现了多种多样的问题:“为什么蜗牛的触角一碰就缩回去了?”“蜗牛没有脚怎么走路呢?”“蜗牛的壳有什么作用?”“蜗牛喜欢吃什么?”等。来自学生的问题都是儿童感兴趣的问题,让他们去探索自己提出的问题他们更有积极性。又如在《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观察到大的马铃薯在小的烧杯中浮,小的马铃薯在大的烧杯中沉这一现象时,问学生你们认为马铃薯的沉与浮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一共提出了如下猜测:可能与马铃薯的重量有关;可能与水的多少有关;可能与杯子的大小有关 ;可能与水的干净程度有关;可能与水的浮力有关;可能与水的质量有关等。然后让各个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研究的问题进行研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如课堂上不能解决,教师要作妥善处理。

二、资料让学生收集

收集资料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每一位科学教育工作者必不可少的基本素养。因此,在《科学》课程标准中,把收集资料作为科学探究的一项重要教学目标。但在小学科学教学的实际当中,由于收集资料所需的时间多,收集的手段复杂,渠道分散,不宜安排在课堂内进行。我们要加强收集资料的目的性教育,营造收集资料的氛围,指导收集资料的方法,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收集资料的工作落到实处。如:我在教学《我们的身体》这一单元时,告诉学生通过收集查找有关人体的资料,能让我们了解许多人体的奥秘,同时也能印证自己的观察结果对不对等。学生明白了这些收集资料的目的后,激发了他们收集整理资料的兴趣,于是自觉参与到收集整理资料的活动中。对学生所收集的资料,教师要组织进行交流,对做得好的要给以表扬和奖励,并让他们介绍自己是怎样进行收集的(读书、看报、调查访问、实地查看、网上查找等)。对做得不好的,要加强方法指导,或者发挥小组的带动作用,同时加强督促检查,促使养成收集资料的习惯。

三、材料让学生准备

准备好实验材料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必要条件之一。实验材料可以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准备、二是学生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或2人或4人甚至6人一组,需要很多实验材料,而这些材料都靠教师准备是很困难的。让学生自带实验材料是弥补课堂实验材料不足的一种方法,让学生自带实验材料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选择材料的能力。因此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自觉准备学习材料的习惯。为了使教师布置的任务(准备学习材料)易于实施,具有可行性,教师首先在学期初就应该通读教材,认真分析教材,整理归纳教材中所涉及到的材料哪些应该是教师准备的,哪些应该是学生能够准备的,列成明细表,张贴在教室内,每次课后提示学生下一节课应准备的器材,要求让学生自己准备的材料教师坚决不准备,杜绝学生产生依赖思想。其次,要建立材料准备的检查机制,发挥学科代表(或小助手)的作用,在上课的前一天放学前再进行通知落实,减少忘记的可能性,最后,由各小组长做好检查、督促工作。另外,对那些经常忘记带材料的学生,要密切与家长的联系。让家长理解认识到孩子参与实验材料准备的重要意义,协助孩子完成一些材料准备工作。

四、方案让学生设计

《科学》课是一门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探究活动的课程,分组科学实验是科学课的一个主要教学活动,学生在《科学》课的学习中不但可以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还可以在开展小组科学实验的集体里合作交流,获得正确的情感价值观的熏陶,获得许多动手、体验、感悟的机会。因此,开展好学生的分组科学实验,是实现《科学》课课堂教学目标重要的一环,而学生分组实验方案的设计又是学生做好科学实验的第一步。常规的实验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认为设计实验方案比较难,都是让学生照书或者代为设计,学生照着方案做,结果是看起来比较轻松,任务完成也比较好。实质是学生不动脑筋,缺乏创意,看上去很规范,实际上收获却很少。我认为小学生年龄虽小,但他们却有很多好的想法,而且很多是教师都想不到的,因此,实验方案首先应该让学生来设计,然后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予以修订。如我在教学《空气的热胀冷缩》这一课时,由于学生已经知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便让学生推测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生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然后我问:应该怎样来验证?孩子们都知道用实验的方法,我再问:应该怎样实验?你们能设计出实验方案吗?继而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了比我想象更多的答案,如:在气球中注入空气,把气球放入热水中,观察气球会不会鼓起来;在塑料袋中注入空气,把塑料袋放入热水中,观察塑料袋会不会鼓起来;把一个装满空气的塑料瓶用气球封住瓶口,把塑料瓶放入热水中,观察瓶口的气球是否会鼓起来;・・・・・・学生的这些设想通过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得到指导、得到认可,重新修订便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可操作的实验方案。

五、活动让学生经历

现代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教给他参与知识建构的过程。在小学科学课中,科学活动过程是一个收集证据,建构新知的过程,因此尤为重要,尤为关键。我们应该给学生以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进行探索和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发现、不断生成,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和精彩。如教学《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通过师生的努力完成验证空气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的实验方案后,就要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而且时间要足够充分,至少小组内的每一位成员都要操作一次,每次操作时,小组内的每一位成员都要仔细观察。通过这样的活动经历后,孩子们获得的经验就更丰富了。他们不但知道空气受热会膨胀,受冷会缩小;而且还知道温度的高低对热胀冷缩也有影响,温度越高,胀得越大,建构的知识体系更完整。总之,只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索和实践,我们的教学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篇8

自制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课件是一种借助音频、视频、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等多媒体操作软件和技术制作课件为实验教学服务的方式。通过笔者教育教学的实践证明,自制的高中生物实验课件具备贴近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信息量大、形象生动、具备地区乡土气息的优势,能够广泛运用于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各方面。

由于高中生物实验内容部分比较复杂抽象和结论相对严密,并且许多又带有验证和探索的特点,所以我们的实验教学一直处在与时俱进的摸索探究之中。现代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要求,已经从多年前的强调实证发展到了突显能力、探究、创意的阶段,不仅使原来的生物科学教学目标得到补充,而且在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基本趋势要求大融合的多个方面能发挥其独特的优越性。本文想通过自制生物实验教学课件的应用浅谈一些体会。

一、自制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课件在实验教学中的优越性

1.自制的实验教学课件内容贴近生活,生动形象,容易理解和记忆。

生物科学实验教学有其特殊性,很多概念、理论和实验原理较为复杂,抽象且较难理解,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作用、酶的本质和特性、基因和染色体上的伴性遗传、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人体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生命活动的调节、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等复杂的生物科学内容,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挂图、板书、投影等)在有限的实验教学时间让学生不能完整准确地掌握;而利用自制的实验教学课件将与高中生物学科理论目标相关的图像、声音、动画、图形综合组织呈现,形象化、贴切化地表现出来,并同时有听觉、视觉、触觉等方面的刺激,多角度设置情境问题,引入构建相关的理论体系,能调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历史体验,多种感官刺激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2.节约实验时间,增加实验信息量

利用自制实验教学课件,教师减少了一对一实验指导的时间,在有限的实验课程时间内可以传播更多的理论和技术,也为实验重点、难点的充分表述、练习等赢得了时间。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创造性结合可以大大减少学生的信息盲点,扩大生物学科的信息量。现代关于生命科学的教育越来越关注生命科学原理和技术在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中的一体化应用,新信息、新技术不断充实到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例如基因工程、内环境稳态的机制、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等都是最近几年被充实到了实验教材中;另一方面,学生的实验时间却总是增加得不够,因此,理论及实验内容的逐年增加和学时的相对有限这对矛盾就明显出现。通过自制实验课件,为学生营造更多的实践技能锻炼的条件,这对于课时有限而实验内容繁多的生物科学而言,无疑是画龙点睛。

3.优化实验设计,拓展实验探索空间,使理论与现实融会贯通

根据实验教学目的和内容的不同,我们在往年实验课件和实验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修善,减少了实验准备过程中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提高了实验教师的工作效率。同时由于生命科学理论和实际的密切联系,在实验前经常需要帮助学生复习前期知识,自制生物实验课件能图文并茂方便地阐述,使相关知识相融合,使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等不同模块间的知识有横向、有纵向的联系,使实验内容更加完备,便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和技能体系。

4.易于更新,拓展新的实验知识

自制的实验课件可以随时增减实验技能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指导、更新更切合实际的学科实验方法。同时实验课件制作也促使实验教师在不断学习生物科学专业新知识、新技术的同时,学习制作课件所要求具备的操作技能,从而间接促进了业务水平的提升。

二、正视自制生物实验课件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1.课件内容和实验组织形式如果运用不当,会疏远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探讨交流,也可能限制学生的思维和实验操做素养的发展。

有研究学者发现,教学课件部分不及传统实验教学,教师易沦为电影放映员,实验课堂上学生、实验教师之间的语言、手势和神态的直接交流减少,这会使师生之间的关系疏远。

2.过分频繁隆重地使用自制的实验课件,实验教学效果可能不理想。

实验课件内容若大量加入特技效果,如大量添加画面、声音,音乐震撼,五彩缤纷,对提升和发掘学生的实验技能素养是非常有害的。我们自制的实验教学课件,设计要求关注学生是主动、积极的知识能力的采集构建者,无论自制实验教学课件预设得如何周全完美,要让学生掌握生物实验技能、具备生物实验素养、达到生物实验课程标准的要求,实验教师生动的演示和学生之间的切实操作、交流互动、学生的独立思考探究等都特别重要,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最优的实验教学效果。

众多教育学家历来认为,任何实验素养的锻炼发掘都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的独立思考操作,所有的自制实验教学课件等手段都要为教学实践服务。实验教师应端正实验教学态度,扬长避短,树立良好的无私奉献精神,将生物科学理论指导与科学实验技能的培养有机结合,更好地为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形成服务,发挥出应有的技术优势,提高生物实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正威 探究性学习实施中的几个问题.《生物学通报》,2006年,1月。

2.苏相洁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与探讨.《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8月。

3.周晓莉 如何利用高中生物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教学仪器与实验》,2007年,第2期。

4.包福兴 生物活动课程设计的探索.《中学生物学教学》,2003,第2期。

篇9

    论文摘 要: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研究物质结构和相互作用及其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与数学一样也具有一定的逻辑性,研究的对象有极大的普遍性。对于很多学生来讲,这也是一门比较难理解的科目,需要有较好的抽象思维,但大多数学生往往缺乏这种思维方法或不愿意多思考,甚至觉得枯燥乏味,如何使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又觉得简单易懂就变得极为重要,新课程标准下强调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物理的特性与乐趣。

    物理的新课程标准展示了最新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理念,强调了科学探究实验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探究,来比较自己的实验过程及结果与科学家的不同与相似之处,从而来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实验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实验探究方法,通过实验来引发学生自己的思维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这是一种积极的学习物理的好方法,但是目前高中物理教学中仍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一、高中物理实验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1.重“看实验”,轻“做实验”

    随着目前许多学校对学生高考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教学设备也有了改进,很多高中教学都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对于一些不能用言语表示的事物和运动用多媒体的方法抽象直观地表述出来,使学生更易理解,也提高了讲课的速度,但同时对于物理实验教学来讲,这种方法只是从过去的实验是“看黑板”转化成如今的实验是“看投影”,从而使原本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的实验用多媒体来代替,也使学生被动地接受了老师所给的实验的结论。

    2.重“程序化”实验,轻“自主性”思考

    也有许多学校会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但学生往往是看着实验书并根据老师所讲的实验目的、器材、步骤按部就班地机械性地操作,而不会去考虑为什么要这样做,更不会去考虑在这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哪些问题,一味地去获取老师所要求得到的实验结果。

    二、促进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方法

    1.突出“分组实验法”,促进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自主思考能力

    采用“分组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自己的观察、归纳来得出结论,从而改变学生对老师过于依赖的不良习惯,而且,通过这种方法,可能会产生实验现象与结论互相不一致的情况,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很容易使学生对书上的结论产生怀疑,抱有这种想法将会促进学生去追求科学真理,并会为此而做多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结论,直到实验结果与书上一致,才会消除这种怀疑的想法,同时还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力。

    2.加强“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观察和思考”是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的主要方法之一,是思维探索的第一感性材料,同时也是做实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再经过自己的思考来找出实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而且通过观察和思考,会发现一些新的结论,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里我们所说的创造性思维一般分为三类:一是发现实验所产生的现象后,更深一步的思考,来探求产生其现象的原因;二是看到实验产生的现象后,会想到它的反面;三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联想与实验现象的特点相关的事物。当学生对实验现象产生创造性思维后,就会形成极大的兴趣,主动探究的情感就会越大,所以观察和思考的创造性成分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探究性。

    总之,物理是一门实验性比较强的学科,许多学校学生物理成绩往往相差很大,如果能够采用实验型教学方法让一些对物理懵懂的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提高其物理水平,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即使现在的物理教学还存在着一些漏洞和不足之处,但主动性还是掌握在学生自己的手里,教师在这方面也起到了一个引导的作用,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主动引导学生去动脑、动手,以此来改进学生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杨峰.新课标下的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J].成才之路,2010(2).

篇10

[关键词]:科学教学 生活化 优化 整合

初中科学教学中引入生活的教学内容,把教材与生活的实际联系在一起着实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能在这样的教学中学到与实际生活中能应用到的知识。基于运用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了进一步在教学中贯彻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我们要进行大胆的改革,其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科学教学中不局限于传统知识的教授,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进一步关注当今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动态,选择那些对学生生活意义重大的教材内容,从课堂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再走向社会,进一步实现我们所说的把初中科学教学走向生活化。

要实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初中科学走向生活化,就要把教材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教材具有统一性,但教材的编写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原因,难以使教学内容与各地的生活实际相符合。由于各地域性的差异、风情的差异、生活的差异都是存在的,这就需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现有的教材进行创新性的改造。

一、在教材中所提供的内容或者例子可能对于一部分学生是陌生的,需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改编

下面举一个例子:在《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一课的教学中,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植物油与水是不能溶解并混合在一起,为了让学生知道这一现象,如果按一般的教学方法,是将植物油滴入装有水的试管中,另一个滴到装有汽油的试管中,过一会儿,我们再观察他们的不同之处,得到它们的溶解性差异。但笔者联系生活实际情况,进行了如下的教学:先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发现自己的衣服滴上油了?你们又有没有发现有水很难洗去?你知道为什么很难用水洗去吗?”问题提出后,为了再现生活中的情景,我将事先准备好的一块布上用胶头滴管滴上几点植物油,学生静静的观察。然后,我试着用水来擦洗,但布上总是留着深深的油渍痕迹去不掉。我故做焦急地问学生:“看来水洗不去油,这说明了什么?”学生答:“油不能溶入水中。”继续提问引导:“你们想一想有没有其他的溶剂能溶解油呢?”“我们去干洗店里,他们能帮我洗去油渍,你想知道他们是用什么把油给洗去的吗?”其后,我又拿出准备好的一小瓶液体,告诉学生这是汽油,然后用吸管将汽油用滴管滴到油渍的布块上,用毛巾一擦,油渍很快就没有了。

在这小节教学中,我试图从学生熟知但又感兴趣的生活现象入手,拉近科学与生活的距离,通过再现“衣服沾上油渍很难用水洗去”这一真实的生活情景,为提出“除了水之外还有哪些溶剂”的问题和得到“油不能溶于水但溶于汽油等其他溶剂”的结论,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加入到探究的过程中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增加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素材

教材中的内容并不是很完善的,一些内容并不能完全包含在教材中。我们与把生活中那些在教材中不能出现的,而且又能在教学中能帮助学生学习的素材进行添加。这样,学生就会学到更多的知识。例如,我在讲杠杆平衡条件时,联系生活的实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大家知道菜场卖菜人用的杆秤吗,特别是那些小贩们,为了赚到更多的黑心钱,他们经常会短斤缺两,你花了钱但得不到你应该得到的份量。如果他们骗了你,你能识破他的诡计吗?你又知道他们用什么方法吗?问题一提出,学生开始议论纷纷起来了,很大一部分学生表示不理解。这样学生的好奇心一下被激发了。接着,我就用实际的杆秤演示给学生看,称同一个物体的质量,用两个质量不同的秤砣去测量,结果是质量小的秤砣称出的物体质量大,并指出,小贩就是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谋取黑心钱的,这是为什么?如果同学们掌握了杠杆平衡的条件,那这就是小菜一碟。在接下来的杠杆平衡条件实验研究中,学生探究情绪高涨,在得出杠杆平衡条件后,还主动分析上述问题的答案。可见把具有知识性的实际情境搬进课堂,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始终处于主动的学习情境中,并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试将那不易理解的抽象、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教材内容化为离生活较近的内容

教材中很多内容学习起来很难,原因是过于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也有些内容学生在平时不能见到,我们可以将其转化,变成学生在生活中见到的现象,然后进行教学。比如,在“运动和力”的第一节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通过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确定。自然界的所有事物都处在不断运动之中,这是运动的绝对性,而静止却是相对的。学生理解这一抽象的内容是很困难的。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深刻领会这句话的含义呢?我在讲这一例子时,从学生的亲身体会开始说起。比如,在坐公交车时,我们看到窗外的树一定是后倒的。而当接力赛时,当你的同学与你并肩前进很长时间时,你觉得你们两个人都好像没有动,这种现象是为什么呢?通过这些生活中的例子,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参照物,因为参照物的选取不同,我们的运动情况也不一样。事实上,我们会有那样的感觉都是因为我们不自觉地已经选好了一个参照的标准,而这个标准就是参照物。解决了这些问题以后,让学生再根据不同的参照物来判断一些物体的运动情况。

四、将两个不同的概念进行比较得出较难的一个知识点

例如,在“电流的形成”教学中,对初中的学生,电流、电荷、电压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也是些抽象的概念。由此,笔者想到在教这节课时用水参解决这一问题,我引导学生将电流的现象与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水流现象进行类比,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水管中的水流形成有哪些条件?”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结论:一是要有水,二是要有高度差来提供水压。接下去引导学生分析导体内部有什么?导体内部和水管内部有何相似之处?最后引出“导体中电流的形成有哪些条件”。学生很自然地将导体中的自由电荷比作是水管中的水,将使自由电荷移动的“压力”――电压比作水管中的水压。通过与水流现象的类比,学生对电流的形成建立了一个比较形象化的模型,加深了理解。

参考文献:

[1]丁荣森.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科学实验教学实践探索.学生之友(初中版), 2011,(04).

[2]蔡忠伟.如何激发学生有效开展科学实验.新课程(上),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