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教育叙事范文
时间:2023-10-25 17:23: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科学课教育叙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
科学(3―6年级)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在小学阶段新开设的综合课程之一,其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素质。也就是小学科学教的素质关乎科学课程实施的成效,关系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目前,小学科学课教师大多为非专业出身,教师总体胜任力不强。调查显示,能胜任科学课教学任务的占11.8%,比较吃力的占52.9%,很吃力和不能胜任的占36.3%。而且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着课程设置重知识课程轻实践课程、课程实施重讲授轻活动参与的方式、课程评价重鉴别轻发展功能等问题。对此,应构建基于小学科学教师发展需求的先进性、可行性的课程体系是当务之急。本文拟从从小学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四个方面对课程体系进行探究。
一、课程目标:提升专业综合素养。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对教师素质的特殊要求,确定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目标是提升专业综合素养,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虽有不同,但一般认为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等三个方面。所以,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目标旨在提升科学教师应有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态度。具体地说,通过对小学科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使他们确立面向全体学生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科学课程相关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具有较高的科学课教学设计、多元化教学策略、教学反馈与调控、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探究学习环境创设等教学实践能力,以实现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强化教师的自我反思与合作意识,提高其自我规划、自我调控与合作交流的能力,不断促进小学科学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
二、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开设综合性、实践性、发展性的课程
我国目前科学教育专业毕业的科学课教师较少,调查表明,现任科学课教师中有70.1%来自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理工类学科,有6.4%来自音乐、体育、美术等文体类学科,有23.4%来自政治教育、行政管理等学科。这些非专业科学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科学课、其他学科教学实践的锻炼,虽然已具有作为教师的一些专业素养,但由于缺乏科学教育专业的系统培养和切合科学课教学的专业培训,他们还欠缺胜任小学科学课教学的一些专业素质。所以,他们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遇到的具有代表性、紧迫性的困惑或问题将是培训的主要内容。
依据科学教师胜任力模型的五维度:教学理念、学生理解、知识体系、行为能力、专业成长,结合当前小学科学教师素养的现状调查和发展需求,遵循教学理念的先进性、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专业能力的实践性、专业发展的合作性与自主性等原则设置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本文主要从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师专业发展等四个课程模块选择最具针对性、操作性的内容对小学科学教师进行培训,坚持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协调统一。
(一)学科知识课程
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都属于专业知识素质,它们是教师从事有效学科教学的基础。
学科知识单一是目前影响小学科学教学成效的因素之一,调查表明,25.9%的小学科学教师最急需得到“学科专业知识”的培训。科学课是一门融合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等多学科于一体的课程,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应具有多学科融合的专业知识。针对小学科学教师对一些重要的科学术语和科学观点存在着一定的误解,应加强包含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在内的跨学科知识的培训。为了达到学生理解科学本质的要求,教师首先要认识科学本质,针对我国科学教师对科学本质观理解的偏差,可以开设科技史专题、科学哲学专题。
总之,通过开设科技史专题、科学哲学专题、综合科学知识、生命科学基础、物质科学基础、地球与宇宙科学基础这些课程,加深小学科学教师的学科知识。
(二)学科教学知识课程
仅具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并不是教师知识的特征,教师应掌握如何把特定学科知识转化为适宜学生学习的教学知识,即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0ntent Knowledge),它是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塔米尔(TaHlir)提出学科教学知识应包括课程知识、学生知识、教学知识、评价知识。据此,相应地确定科学课程改革理念、课程标准深层剖析;小学生心理发展与学习;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知识,为提高小学科学课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尤其要提到关于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学习的知识,这是教师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是进行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主要依据之一,为此,必须了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如何学习科学、已有的科学经验等知识。另外,上述教学知识运用于具体的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中,就形成了下面所要阐述的教学实践能力,所以,课程设置时把教学知识与教学实践能力相结合,重点在下面的教学实践能力课程模块中详细阐述,本模块中的教学知识和评价知识整合形成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指导这一内容。
(三)教学实践能力课程
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中的核心构成。一般认为,小学科学课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有效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学调控、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等能力。
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中尤其要提高教师运用科学探究进行教学的能力。调查发现,不少教师在科学课教学中,是在“讲科学”。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的核心,也是科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所以,应强化教师如何运用探究教学策略的指导,提高教师运用科学探究进行教学的能力。另外,在一些教师抱怨实施科学课程的资源缺乏时,却忽视了教师就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所以,通过对教师如何进行科学课程资源开发进行有效指导,提高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和能力,为小学科学课的实施做好充足的准备。
(四)教师专业发展课程
教师的专业态度中一般都提到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反思与合作等方面。尤其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时代趋势下,教师专业发展,尤其是教师自主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教师自主发
展是其专业发展的持久动力。
教师通过学习、研究、实践、反思与合作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教育科学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以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目的,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进行探索、分析、反思、概括,教学与研究密切结合。25%的小学科学教师最急需得到“科学教育研究方法”培训,为此,开设科学教育研究方法与实训专题,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研究意识与能力,促进其逐步成长为“研究反思型教师”。自我反思和合作交流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其中,反思是教师自主发展的核心因素。教师通过对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和结果等方面的反思,激发教师不断自主更新与发展的原动力,促进教师不断改造自我、完善自我。在强调教师自我反思的同时,还要密切教师之间的合作、对话,创建教学共同体,共同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为此,通过教学反思、教学合作案例的解读,提高参训教师反思、合作的意识与能力;结合小学科学优秀教师成长案例的分析,激励参训教师自我规划、自我提升。
三、课程实施方式:采用参与式、案例式、校本培训等多样化方式
课程实施主要分为集中培训和分散研修两个阶段。集中培训阶段主要完成重要专业知识的理论学习、研讨与体验,教学能力与专业发展课程的强化训练、案例分析、参与体验;分散研修阶段一方面是对集中培训内容进行实践探索和深化,尤其使教学实践能力在小学科学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得到训练和提高;另一方面是通过设计选修课程,开展更切合小学科学教师个体情况的培训,使培训更具针对性。
(一)集中培训
传统教师培训存在重讲授、轻参训教师主体参与,忽视培训者与参训教师积极互动、平等交流等问题,为此,适用有利于参训教师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体验、互动交流、反思实践的培训方式。针对小学科学教师普遍欠缺且需要专家引领的理论内容,可以采用讲座与研讨结合方式,这样在倾听、思考、研讨中深化小学科学教师对专业内容的理解。但是,这并不是主要培训方式,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将主要采用参与式、案例式、工作坊式等多样化培训方式,通过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以提高培训效果。
1.参与式
参与式培训是在全员参与的氛围中,参训教师亲身经历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从而达到自身教学观念、态度和行为的转变,并能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运用于自己工作的培训活动。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课教师应运用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但如何有效实施科学探究是目前小学科学教师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通过参与式培训,让小学科学教师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做”中体验,“做”中学,在主动参与的氛围中逐步提升教师科学探究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2.案例式
教师的在职培训应和他们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密切结合,才能真正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案例式培训是以小学科学课教学案例的解析为主线,以所学教学技能的运用为内容,在教学观摩、研讨、反思、实践中,逐步提高参训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活动。案例式培训一般指向小学科学课教师遇到的教学问题,所以,培训更具针对性、更具实践操作性。
3.工作坊式
工作坊(workshop)式培训是多人共同参与的场域、过程,且参与人员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相互对话沟通、共同思考、调查与分析、提出方案或规划,并一起讨论方案如何推动、如何付诸实践,以及如何反思、改进完善方案。它一般基于真实的教学情境,围绕特定的主题进行,由参训者、优秀学科教师、学科专家共同互动交流、积极思考,制定主题的行动方案,并在实践与反思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二)分散研修
分散研修阶段,参训教师将在小学科学教学的具体实践中继续参与培训,所以,针对这种情况,主要采用校本培训与网络培训方式。
1.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指以校为本的培训,是在学校情境中,基于教师的具体教学实践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培训活动。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场所,小学科学教学是教学能力提高的主渠道。短期的集中培训难以有效训练教师的教学能力,需要在小学科学日常教学实践中,在运用专业理论的过程中,在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中,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设计、具体实施中,在教师相互观摩、交流中得以训练。校本培训更有助于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教师持续专业发展。
2.网络培训
在2004年《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规定的指导下,发挥教师网络联盟在教师培训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各地市教师教育网,建设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丰富资源,为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通过视频讲座、专家在线答疑、同行交流互动等网络学习方式,为小学科学教师之间、小学科学教师与名师、科学教育专家之间的交流、互动提供一个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合作交流的良好发展氛围。
四、课程评价:促进教师提高的发展性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在发展性评价理念的指导下,为参训的每位小学科学教师建立档案袋,实行教师档案袋评价。
教师档案袋评价是通过系统地选择、收集被评价教师的一些文本材料、实践记录等成果,展示其在一段时间内发展状况的质性评价方法。它不仅记录教师的成长过程,而且有利于教师自我反思、自我完善,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篇2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数学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面向全体学生,引发学生的内在机制,使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地进行学习,在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早已为大家达成共识,我们数学备课组从三方面改变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对学生素质培养的要求;关注学生的个性,注意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一、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如何把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数学教研组备课的有效性,是我们数学备课组一直都在探索的问题。怎样的备课活动才更有实效性·在历次备课组活动中,对于教材中与以往不同的内容,我们积极探索不同的教学方式。各组员结合新课程标准对教材单元教学活动或补充或质疑,畅所欲言,达成共识,对于有争议的教学意见,各持己见的,请教同事、专家、网络,最终形成共识,杜绝自以为是的观念。根据学校要求,大家一致认为:要提高备课的实效性,首先集体备课前要确立主题;主讲人和各位组员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抓住单元重点例题和重点练习进行教法和学法的交流;还要重视课后反思的交流等,在实际活动中,我们也一直坚持按照学校的集体备课要求去做,并且形成了自觉的习惯。
教师们精心准备导学案、课件,集体备课。各人每一节课的导学案至少备两次,先自己备,再参加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根据集体讨论的统一意见修改自备的导学案,上课则由经验丰富的老师先带头讲课,青年教师先听后上,确保课堂教学效果。完成修改的导学案传到办公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平时集体备课,老教师们研究教材,新教师们提出问题,各位老师一起讨论解决问题。互相研究,讨论问题,无形之中形成了每时每刻都在集体备课的风气。每天中午、下午放学后,办公室里总会发现数学老师到位整齐,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寻求最佳的授课方案和途径。
二、思维与实践相结合
我们遵循课改思想理念,循序渐进,发展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完善自我。利用合作学习将自我的感受和体验加以交流,在辨析中揭示知识的内在规律和寻找最佳的学习方式。在疑难问题上,要求学生能够各抒己见,登台讲解,使他们开阔了思路,提高了能力,淡化了纯粹的记忆。
我们还尝试让学生重视数学阅读。特别条件的联合思维使学生保证了阅读时思考,条件记忆和结论分析的有机统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把记忆的努力和思考的努力结合起来,只有在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深入思考时,才可能有真正的智力发展”,读是训练这种结合的有效途径。
批改作业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件繁重的工作,每天都要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来批改业,有统批、面批、讲评等形式,通过对作业的批改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每位老师还都利用下课及课外活动课的时间针对学习成绩差、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使他们不掉队,他们的工作态度令人钦佩。
我们数学备课组,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老师备课量大,作业批改量大,学生层次差异大,学生思想波动大等,但可以保证,在职的每一位教师都是在尽心尽力,努力作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历次数学学业测试,我们均取得较好的成绩。
三、情意与教学相结合
篇3
一、生命叙事符合儿童的特点
生命叙事就是由叙事主体表达自己的生命故事,生命故事是叙事主体在生命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富含对生活和生命的感受、经验和追求的故事。生命叙事强调的是叙事主体对自己和他人生命故事感悟的个性化表达,关注与每一个个体生命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领域。生命叙事运用于小学德育课堂教学的优势,首先在于它与儿童的特点相吻合。
生命叙事在儿童的头脑中留下的深刻印象会影响其一生。在小学德育课堂教学中,生命叙事所展现的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情境,为儿童描绘出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活动历程,因而会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这种印象很可能会伴随终生,在未来的生命历程中,它很可能会在适当的时候“跳出来”,成为儿童日后思想、行动的参照,许多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点。脑科学研究表明,正常生活方式或环境中的任何微小变化,都会在人的神经元回路上反映出来,源自环境的刺激程度将决定神经元之间怎样连接,从而决定你个人的记忆,并使你成为你这个人。 [1]
以生命叙事方式组织的课堂教学,使儿童可以用他们自己的语言,以他们自己喜欢或擅长的方式,表达日常生活中的故事。这不仅能够使他们参与到德育课堂活动中来,在活动中有话可说,更满足了他们好说好动的天性。这种满足不是被动地迎合,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引导,这种引导主要是让注意力不稳定、自控能力不强、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儿童,尤其是低年级的儿童,能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表达,从而帮助他们适应学习生活。
生命叙事符合儿童的思维特性,易于激发其学习动机。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方式为主,即使到了小学高年级,儿童也并未完全摆脱具体形象思维方式,这一思维特性与故事性相吻合。德育课堂上的生命叙事,将道德教育寓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不仅使儿童从中习得了道德行为,丰富了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与理解,而且还有助于多种思维能力的发展。儿童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与具体事物、外界刺激是密切相连的,生命叙事呈现给儿童的就是一个图景,其中的人物、情感、生活有机地形成一个动态的画面,能够抓住儿童的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生命叙事符合儿童注意发展的特点。进入小学的儿童,学习成为他们的一项主要活动,这对他们的注意能力有了新要求。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特点是从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对于低年级的儿童而言,无意注意仍占有主导地位,他们的注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因此德育课要适应并利用这一特点来开展教学才能获得成效。心理学研究发现,容易引起无意注意的刺激常常是新颖、多变、直观、生动的事物,而生命叙事本身恰恰具有这样的特性。如“我生病了,妈妈带我看医生”这样一个事件,也会因孩子的不同经验、不同感受而有不同的表达,这种不同之中就蕴含着新颖、多变、直观、生动等特点。所以,生命叙事易于引起儿童的注意,从而增强德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生命叙事有助于营造良好的
德育气氛
良好的德育气氛是有效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尔诺夫曾指出,教育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生活环境中一定的内部气氛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一定的情感态度——教育气氛,这些是要达到教育目标必须具备的根本条件。他认为,如果要在更为广泛的人生范围内正确理解教育问题,那么了解一般人对教育得以实现的人类环境产生的心境,以及有关人(无论是受教育的儿童还是作为教育者的成人)在其中产生的直觉具有极大的意义。 [2]
生命叙事具有营造良好教育气氛的“天性”,借此开展的小学德育课堂教学能够给儿童带来快乐,促进儿童的学习与成长。生命叙事本身满足了人诉说的需要,满足个体生命“多态性共在”的需要,即改变人存在的时空感,使过去与未来“共在”,真实与虚幻“同在”。当一个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他就会产生快乐的情感。不仅如此,生命叙事有助于个体自身经验的呈现、交流、反思、深化、拓展,有助于促进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由于成长本身是快乐的,所以每个个体生命在生命叙事中的成长也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
生命叙事有助于个体生命情绪情感的调节。通过叙事,一个人可以宣泄、释放、平衡他自己的情绪情感。博尔诺夫指出,与成人相比,情绪对尚未成熟的儿童影响更大。情绪不仅对学习效果产生作用,而且对人的各种能力的发展同样具有深刻影响,对于那些无法有意识培养的能力更是如此。教育者必须尝试去诱发有益的情绪,并且帮助受教育者预防或改善有害的情绪。愉快心境能催人奋进,儿童愉快发展的首要和最高条件是幸福、无忧无虑、不为恐惧和担忧困扰的基本心境,而获得、发展和保护这种愉快心境以及在各种不可避免的障碍后重建它,是对教育者提出的最高要求。[3]显然,生命叙事能够帮助教育者实现这一要求。
篇4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imary School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emphasizes the rules that primary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must follow, through analyzing interest, live, real, ordered; and introduces some games to improve teaching effect, promot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strengthen learning ability.
关键词: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新课改
Key words: primary English;classroom teaching;new curriculum reform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2-0215-02
0引言
2003年以来,全国开始实施从小学阶段的三年级推行英语教学,至今已有七个年头。与此同时,教育部出台了《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以推动新的课程改革。到底怎么进行课程改革?许多教师不知从何做起,课堂上该抓什么。因此,有必要一起来了解《小学英语课程标准》。
1小学英语教学的课程目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规定:“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发展需要,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形成初步的用英语进行简单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标准》同时规定:“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小学英语教学要创建以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小学阶段不讲解语法概念,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采用听、做、说、唱、玩、演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大胆表达,侧重提高小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和初步用英语进行听、说、唱、演的能力。”
从《标准》中我们了解到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任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以及要达到的一级、二级目标。虽然一、二级目标对于小城市及乡村学生确实有点高,比如:小学英语的一级目标要求学生能唱15―20首英语歌曲,会背诵15―20首英语歌谣;二级目标要求学生能唱30―40英文歌曲会背30―40首歌谣,要求学生掌握600―700个单词;这些目标相对而言确实较高,但并非不可达到。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一个挑战。
2新课改的理念
开头我提到新课改,怎么进行新课改?归根到底就是新课改的理念问题。我们要运用新的理念来进行英语教学,完成或达到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我简单总结为以下四点:
2.1 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提到教学方法,大家一定会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根据马丁・韦德尔和刘润清(2003,319)英语教学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在我国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教学方法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十九世纪初期的语法翻译法,到二十世纪早期的直接法,二战期间的听说法以及七、八十年代相继出现的交际教学法、自然法、沉默法、暗示法。现在流行的是任务型教学模式。根据王蔷(2006,26)的观点“任务型教学是一种进化了的交际教学法,他们有共同的观点,就是语言必须在尽可能接近现实的环境中学习。并且任务型教学侧重强调把语言形式教学和交际教学相结合”。
关于任务,语言学家有不同的定义:一项要完成的工作;一项要求达到目的和结果的活动;任务就是以目标为起点,要求一组人达到某一目标等等。按照Clark,Scarino和Brownell(1994,40)观点,任务必须有四个要素:目的、语境、过程和结果。既然要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就必须明白每节课的目的(pourpose)、语境(context)、所遵循的过程(process)要达到的结果(product)。另外根据Littlewood(1993,39-55)对练习和任务的区分:练习注重单个的语言项目;任务注重有目的有情景的交际。据此让学生把英语字母各写50遍这是练习;让学生把英语字母歌学会唱会在班上表演出来,这是任务。
2.2 创设英语教学情境任何学习都离不开一定的环境,每一项任务都必须通过一定的过程来完成。所以英语教学就必须尽可能地创造有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来学来用。比如最简单的课堂问候,一般都是老师先问候学生,而现实生活中人们打招呼并不是固定的。因此有必要告诉学生,如果你想与人交际,必须先开口以便主动与别人打招呼。
另外,学习食物、水果等可用图画或者实物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辨认、记忆然后进行抢答比赛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达到学习的效果。
2.3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项必要的教学手段,可以化繁为简,创造一种立体的教学环境,对学生形成声、光、影的多重刺激,增强记忆,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电脑、投影等教育技术的运用,给学生带来极大的方便,也使理解和掌握变得轻松和容易。我们提倡合理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但不要勉强而为之,不要为运用而运用,每节课都想搞个英文短剧或电影让学生看,那样结果会适得其反。
2.4 使用合理的评价手段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建立自信心,这些都需要老师付出极大的耐心和热情,真诚地欣赏学生每一点一滴的进步,适时适度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心理学研究表明:经常受到赞赏和鼓励的学生会表现得自信大胆、个性张扬;而经常受到批评的孩子则表现出胆怯、优柔寡断、缺乏个性。由此我们应该努力去呵护孩子们的学习热情,采用赞赏、肯定等方式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绝不可随意地呵斥、责骂学生,以免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
3从“趣”“活”“实”“序”入手,搞好课堂教学
3.1 “趣”指的是趣味、兴趣,就是要让学生感到学习英语的快乐我们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兴趣,不教而学;学生没兴趣,虽教不学。所以课堂的趣味性是学习的关键。
如何使小学英语课堂充满趣味?第一点:教师的教学方法多样富于变化。不要固守3P的教学模式(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即呈现-练习-输出,要善于思考大胆创新,在方法上求变求新。以听说教学法为例:可以先听后说、听说结合、说唱练习、视听说结合;还可进行听与画、听与做、听与选择等练习活动。第二点:课堂活动形式多样,以活动吸引学生。比如学习家庭成员,可将学生分组相互提问家庭成员,并让他们把家人用英语写出来,用图画出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家庭也在慢慢变小,并非每个家庭都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姑姑、叔父等。有个别学生成长在单亲家庭,所以要充分了解学生,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保持课堂的趣味性。
3.2 活――就是灵活、活化和活用教材简单地说:把文字活化为话语,把教材活化为实际生活,把课堂教学活化为实际的交际活动。比如学习水果,可立足现实,问学生吃过什么水果?喜欢什么水果?把自己喜欢的、知道的水果都画出来;然后相互提问what fruit do you like?can you say it?最后让学生对比南、北方水果的品种,北方有苹果、梨、柿子、核桃等;南方有桔子、香蕉、荔枝、菠萝等。这时个别好奇的孩子会问怎么用英语说柿子、核桃、荔枝等,作为老师应提前准备,尽可能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3 实――就是实在,就是让学生学得实在,学有所得“实”可理解为务实,相反的是华而不实,具体到课堂上就是知识落到实处,活动落到实处。不求活动过多过繁,以免使学生疲于应付,劳而无功。“实”还可理解为真实,语言材料的真实,交际情境的真实。使学生感同身受,方便理解和记忆。教学活动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经历。比如谈游戏就必须提到孩子们过去玩的跷跷板、滑滑梯,现在玩的电脑游戏等,这些真实的语言会极大帮助学生学习。
3.4 序――指的是顺序。英语教学必须做到循序渐进,有序可循小学英语教学应遵循的顺序是:字母―字、词―句的学习,强调语音、语调,以便形成语感,促进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字母和字注重读音,词与句注重语调。字母教学要求发音准确到位;词与句的语调要结合情景采用不同的声调,因为不同的声调表示不同的意义。在强调语音语调的同时,可以适当给学生一些连读、弱读、失去爆破等语音常识。根据我的调查问卷发现许多农村学校的学生根本就没学过语音知识,甚至没有听说过48个国际音标,这是一个极大的问题。
4教学游戏的运用
4.1 语音游戏:A.成对辩音:will/well;till/tell;fill/fell;ship/sheep
B.判断顺序:写出三个一组的单词,以不同的顺序读出来,让学生按1/2/3写出读音顺序。例如:ear tear bear;bed bet pet;fit hitbit.
C.判断相同或相异:例如:meet/met (d); well/well(s); well/will(d)
D. 运用绕口令来练习语音。Silly sheep weep and sleep.Two tigers take two taxis to town; Very well,very well,very well;She sells seashells on the seashore.
4.2 单词游戏:A.词语接龙:book-knife-ear-read-driver….
B.词语归类:动物类,水果类,职业类,国家名称类,服装类等。
C.词汇网络:house-rooms-kitchen,bedroom,bathroom,sitting-room
D.改头换面游戏(change the face):late-fate-date-hate-gate-mate-rate
4.3 语调游戏:A.唱歌或背歌谣:“背诵是练习语音语调,形成语感的一条很好的途径”例如:Tinkle tinkle little star, how I wonder what you are,up above world so high,like a diamond in the sky. B.用拍手的强弱和声音的高低来练习语调:a kilo of sugar, Give me an orange.
4.4 听力游戏:听与写;听与画;听与做;听与选择或判断。
总之, 小学生对英语充满好奇和兴趣,作为教师应该尽力保护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各种途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不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增强其继续学习的能力。此外,还要不断的关心、关注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同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记得美国教育家H. Jerome. Freiberg在他的Universal Teaching Strategies写到:The average teacher tells, The good teacher explains, The superior teacher models; Great teacher inspires.其意思是:普通的老师靠告知;好的老师靠讲解;更好的老师靠示范,伟大的老师靠启发。那么,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老师呢?
参考文献:
[1]Clark,J.L.,Scarino,A.&Brownell,J.A.Improving the Quility of Learning: A Framework for Target-Oriented Curriculum Renewal in Hongkong. Hong Kong: Government Printer,1994.
[2]Littlewood,W.Cognitive principles underlying task-centere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Hong Kong:Government Printer,1993.
[3]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马丁・韦德尔,刘润清.外语教学与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篇5
一、目前我国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现状
目前,由于网络技术条件、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和网络课程设计等方面的限制,无法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需要。
具体表现在:
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基本思想与目标方面。
(1)课程过分重视学历培训,轻视有效提高教学能力的多样化培训。
(2)网络课程只重视师范类学科知识的讲授,忽视培养中小学教师改革传统教学的精神与意识。
(3)忽视培养中小学教师改革传统教学,推进素质教育所必须具备的理论(如教学设计理论)、素质与能力。
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形式:
(1)网络课程分课时、系统化,多属课本搬家形式。
(2)网络课程只注重知识的呈现,对学习者缺乏引导。
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缺乏联系中小学教育改革和课程教材改革的实际,缺乏展现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2)内容缺乏现代认知主义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二、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设计从总体上应体现三个特点:
1、 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设计应立足于向教师们传授教育教学理论,更新传统教育观念。
课程的设计应立足于向受训教师传递最新的教育教学观念与理论,特别是现代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与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力求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以适应改革传统教学的需要,适应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需要。
2、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设计应围绕当前基础教育素质化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知识,提高教师们观摩教学、评析教学的能力。
网络课程内容及其体系的构架应以培养一位优秀教师所需要的各种能力与知识条件而展开,而不应更多地拘泥于大中小学学科知识点,特别要打破长期以来以教师学历培训,提高教师文凭为特征的局面。
3、中小学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设计应以引导中小学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具体学科教学,探索新型教学模式为中心,展示大量具有借鉴价值的优秀课堂教学实例。
网络课程要反映教师职业培训的特点,培养中小学教师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应密切联系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和课程教材改革的实际,把中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放到中心地位来处理。展现大量优秀的具有实验性、开拓性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活动。
三、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新型结构设计
(一)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结构的总体特征:从制作其学历文凭的系统课程过渡为培养其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意识与精神、素质与能力的专题学习。
用于继续教育和远程培训的特点决定了每个专题可直接对重点和难点进行表明,没有必要追求其结构的系统完整,可以直接将具体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一个个分离出来,每个专题只解决一个问题。每个专题展示教育技术的一个理论问题与具体教学过程结合的实例,包含学科教学专家对本教学活动点评,教育技术专家对理论探讨和教学实践的点评。通过虚拟课堂主持人与学习者互动交流的方法来扩展。
(二)每一个专题学习的内容体系结构由虚拟课堂交流、教学活动场景、专家点评三个模块构成,具体如下:
1、根据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新一代目标,设计虚拟课堂。
2、通过虚拟课堂和教学设计,实现虚拟课室里主持者与学习者的交互。
3、展示课堂教学范例(这些范例是探索教学新模式的典范)
4、专家对范例的点评。让中小学教师从中学习对新颖的教学活动的评析能力和观 摩能力,从而对照自身教学活动的优缺点,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
5、从认识论角度来看,存在着两种比较对立的观点:客观主义和建构主义。客观主义认为:教师是知识标准的掌握者,因而教师应该处于中心地位。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自行建构的,因而学生应该处于中心地位,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
6、从价值观维度来看,同样存在着两种比较对立的观点: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个体主义在教育中表现为普遍采取个别化的教学计划,鼓励学生个人间的竞争。集体主义价值观在教育中表现为普遍采取集体化的教学计划,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和发扬团体精神。
7、我们可以将两个维度交叉,得到一个CAI模式的二维分类模型。据此可以将CAI模式分为四类:OI(客观主义—个体主义),CI(建构主义—个体主义)、OC(客观主义—集体主义)、CC(建构主义—集体主义)。
四、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新型内容设计的几个指导原则
i、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内容设计应注重其目标、内容、对象的单一性和明确性
首先,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目标是明确而单一的:就是增强中小学教师改革传统教学的素质与能力,推进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化,目标太大、太广、太多、太远都会影响课程内容的设计,这要求我们突出重点。
(二)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应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
1、教育教学理论主要包括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与现代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现代教学设计理论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并教学结果做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2、网络课程的内容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教学活动内容要转变教学要素与结构。
教学过程要素:
教师角色:有知识的传授转变为意义建构的帮助者
学生地位: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
教学内容:有教师传授知识的内容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
媒体的作用:由教师传授知识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创设情景、协作学习、会话交流的认知工具。
教学过程解构:由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学生意义建构知识的过程
(3)探索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新内容和新形式
i、要想使设计的网络课程超越原来的形式与内容,且迎合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必须在设计与制作前作大量的实践调查与理论研究
1、大量的关于基础教育现状的调查,设计当前中小学教师急需的内容:深入各个经济与教育发展水平彼此都不同的地区,对中小学教师及其基础教学状况做深入细致的调查,才能设计出得到中小学教师支持的网络课程。
2、做大量文献调查和理论研究,设计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新型模式:综合国内外各种类型的教育网站,从中吸取优秀的成分:从理论上建立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新内容和新形式的基本特征。
ii、对制作出来的网络课程进行跟踪调查研究和实际效果研究,改进与完善网络课程设计。这部分研究的内容包括:
1、设计二级模糊综合评估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质量的指标体系
篇6
关键词 教育叙事;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9-0088-02
教育叙事就是讲解与教育有关的故事,但是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认清楚教育叙事的目的是完成课堂的教学目标,而不是讲故事。因此,在日常的思想品德课上,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了解学生,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的教学内容选定讲述的故事,通过故事的讲述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换言之,教育叙事是通过故事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进行描述,是主观教育体验的发掘和揭示的过程。
1 教育叙事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的价值
为课堂注入活力,促进教学创新 目前,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教育叙事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在日常的小学思想品德课中,教育叙事是开展教学的重要手段,它是连接师生的纽带,能够轻轻松松完成课堂的教学目标,还能够使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为课堂教学注入活力。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较,教育叙事改变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采用多样性、多形式的方法进行施教,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采用教育叙事方法视角,不仅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小学生的理解能力非常有限,这就要求教师将深奥的知识浅显化,才能够顺利完成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掌握教育叙事技巧的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故事,引导学生提问、思考以及探究,从而掌握相关知识,还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更能够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性。
消除师生隔阂,构建和谐课堂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永远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在思想品德课上,教师按照教案进行知识的讲解,而学生只能够被动地听讲,将教师给出的重难点做好比较。这样的教学过程,师生之间的交流非常少,甚至可以说毫无交流。久而久之,学生的内心就会产生消极情绪,从而失去原本并不浓厚的学习兴趣。可见,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形成不和谐的师生关系,不利于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而采用教育叙事,可以很好地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下存在的问题,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构建和谐的课堂。学生对于教师的认识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语言与表情,因此,教师在教育叙事时要采用充满“爱”的语言进行讲解,要选用学生较为熟悉的事情,才能够引发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感,更能够使教师得到学生的认可,使学生从内心将教师作为自己的榜样。换言之,合理运用教育叙事,能够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拉近师生关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情感需求得到满足,从而不断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个性 教育叙事有三大特性:亲切性、生动性以及启发性。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教育叙事的特性,结合学科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积极落实,才能够实现目标。在传统模式下,学生犹如一个接纳器皿,任何内容都要死记硬背下来,完全处于被动位置,而学习的能动力、主动性以及个性化都被无情地漠视,更不能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平台与空间。将教育叙事方法运用到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完成“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使学生摆脱被动学习的局面。另外,在问题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苛责质问学生,而是要尊重学生的观点,给予正确引导,才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能够使学生的内心由“封闭”走向“开放”,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保留与发展。
2 教育叙事与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
叙事明德 开展思想品德课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使学生成为一名品行良好的人。当代一线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且将开展思想品德教育作为自己的根本追求。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叙事明德[1]。通过实践研究,教师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叙事应用中应该注意两点。一是教育学生认识且尊重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基本义务,更是每个公民基本的道德要求。教师要按照公民道德纲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培养学生公德的方向。二是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主要内容,更是公民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爱岗敬业意识,积极发挥个体作用,更要让学生尊重各个行业,树立职业自豪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叙事启智 教育叙事是一种教学手段,它能够促使学生完成知识的转化,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使学生的智慧得到提升。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叙事目的,同时要根据叙事做好问题情境创设,为学生营造一个主动探究的氛围。换言之,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的教学内容,使叙事合情合理,还要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因此必须要注重叙事方法的选择,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对教师讲述的内容进行思考、分析、判断。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创设恰当的情境。另外,教师还要善于整合教学资源,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让学生通过交流探究,逐步形成独到的见解,促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乐于学习的良好习惯[2]。
叙事育美 每位学生都非常在意教师对自己的看法,从某种程度来讲,学生对于教师的喜爱程度,直接关系到学习教师教授学科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用爱去滋润学生的心田,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德育之花提供一个尽情绽放的空间。通过教育叙事有助于放飞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感受到自然之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热爱家庭的情绪[3]。教师要想讲清楚道理、讲明白事理,除了做好课堂环境创设、叙事表达和学生引导,还要以亲切自然的教学态度,让学生从内心接受学习任务,甚至将学习作为一种享受。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善于发现美、创造美,充满爱心。
3 结语
教育叙事是一种教学方式,它确实能够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率,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操得到提升。应用教育叙事施教,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实况与课堂教学的实际内容,还要善于用教学语言,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爱,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展现。目前,教育叙事的应用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要不断探究和创新,确保价值得到发挥。
参考文献
[1]石京京.道德叙事在小学品德课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篇7
关键词:程序设计;财经院校;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36-10388-02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Programming Courses for Finance & Economics Colleges
XIAO Wen-fe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Dalian 116023, China)
Abstract: At least one programming course is offered in finance & economics colleges nowadays. Due to the usual thinking and learning methods of finance & economics students, these courses are quite difficult for most of them. This paper analyzed in detai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inance & economics students,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teaching experience in recent years, aimed at the problems in recently teaching practice for programming courses, presented more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and policies.
Key words: programming design; finance & economics colleges;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methods
从20世纪中期至今,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改变社会的一支主要力量。在当今的大学教育中,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也已经不只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设,而成为了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之一。在财经院校中,不同的专业会开设不同的程序设计课程,比如:Visual FoxPro、Visual Basic、ASP语言等,即使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理工科学生来说,这些课程一般都比较难于把握,对于财经院校的绝大部分学生来说,其学习困难程度更是可想而知。
本文根据作者多年来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的教学实践,分析总结了财经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中的难点,针对现有的一些典型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从而提出了更为有效的教学设计和组织模式,从课程的总体教学设计、教学目的、教学组织、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方法和考核的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从而使财经院校中开设的程序设计类的课程能真正达到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竞争实力的实际教学效果。
1 财经院校学生的特点分析
根据财经院校学生来源、一般专业要求和教学实践中的表现,可以总结出其基本特点如下:
1) 学生普遍对计算机类课程对将来自身发展的作用缺乏认识。财经院校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大多是文科学生,而在大学毕业后绝大部分会从事财会、金融、法律或其它管理类工作。这些专业的学生普遍认为程序设计类课程是一种纯技术,与将来的职业发展关系不大,因而主观上缺乏学习的动力。
2) 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学习过程中不得要领。程序设计类课程要求对文字和语句的目的和含义进行深刻的理解,要理解问题的本质后再通过严密的逻辑思考进行具体实施。而财经专业的学生大多只侧重对文字字面意思的理解,而不习惯对文字深层的含义和相互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太多思考。所以很多学生往往在上机时会非常机械地按例题的提示原封不动地键入命令语句,而稍微改变一下题目要求,就不知该如何编写语句了。这和他们的多数课程主要要求相关知识广博的思维方式有关。
3) 基本动手能力较差导致学习中的恐惧感和挫折感。财经院校的其它课程大多不需要实际动手操作,近年虽然在财经院校中增加了一些实践教学内容,但和理工院校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而程序设计语言对命令和语句的要求又是绝对严格的,因此在上机实践过程中,学生会经常因为一些小小的疏忽(比如空格、引号之类)而导致无法完成实验,从而加剧了对这类课程的恐惧感和挫折感,导致越作不出来越怕动手的恶性循环。
4) 学习方法的不同导致学习中掉队。财经院校的其它课程大多在各部分内容之间没有太强的连带关系,因此很多学生中间即使差几次课的内容没有把握,一般也不会影响下面内容的学习和逻辑。这些学生往往不会每次课都及时消化吸收已学会的知识,而习惯于最后进行考前突击。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则通常是环环相扣,如果前面的知识没有掌握,就基本上不能理解后面的内容,所以就会从没理解的地方开始掉队。
5) 想学的内容与实际授课的内容有差距导致学习兴趣的丧失。现有的程序设计课程大多比较重视程序设计的理论知识,而很多财经专业的学生往往想学习到相关程序设计在本专业中鲜活的应用实例。当学生感觉到教学内容与实际的专业具体应用联系不紧密时,会觉得这些课程与自己所需要的计算机技术脱节,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而仅仅为获得学分而学习。
3 现有典型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程序设计原本只对大学计算机专业或相关专业讲授,而讲授的教师也大多是来自计算机相关专业,受过严格的理工类课程教育和思维训练,在讲授的模式上也基本沿袭了对理工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典型的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典型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流程
这种教学模式对理工类的学生是有效的,能够保证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精确完整阐述,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相关程序语言的内在精髓和来龙去脉,也符合理工类学生一贯的学习方式。但针对财经院校的大部分学生,这种传统的教学过程会在实施中出现很多问题,具体总结如下:
1) 学习的目的和要求不同。财经类院校的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类课程更多是为了开拓视野,增加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体验,往往不需要过于深入探究程序语言后面庞大的基础理论知识,也没有相关的基础。这种典型的教学模式通常会造成学生的学习要求与教师的实际讲授有一定的错位。
篇8
关键词:虚拟学习社区;课堂教学模式;高效;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4)02-0029-5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4.01.008
1 . 虚拟学习社区背景下英语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突破
人类步入21世纪后,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使用聊天室和论坛等工具结交朋友、讨论问题、组成社区、网上互动已成为时尚。这为虚拟社区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和软件基础,使虚拟学习社区有可能成为人们开展协作学习、知识建构和智慧发展的理想环境。
所谓“虚拟学习社区”,源于“社区”“虚拟社区”“学习社区”等概念。“社区”就是集中在固定地域内的家庭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网络(Howard, 1993)。“虚拟社区”则是互联网用户通过网络进行互动,彼此拥有足够的情感后形成的人际关系网络。“学习社区”又称“学习共同体”,是指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在学习过程中成员之间经常沟通交流并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Hof, 1997)。“虚拟学习社区”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在互联网上形成的,由相互之间联系相对密切的人所组成的网络学习共同体(Wenger, 1997)。其交流工具主要有电子公告板(BBS)、聊天室(Chat Room)、讨论组(Discussion Group)、博客(Blog)、维客(Wiki)等(韩小强,2008)。
虚拟学习社区颠覆了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近年来在国内外远程教育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推广和应用,同时也被广泛用于课堂辅助教学。
传统课堂教学的概念源自17世纪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他的《大教学论》为班级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而班级教学的主要形式就是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最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具有特定的教学目标、特定的教学内容、特定的教学方案、特定的学习方式、特定的教学材料、特定的教学场所、特定的教学时间等等一系列特征。这种教学模式以班级为教学对象,扩大了教育面,提高了教育效率,规范了教学行为,保证了教学质量。不过,在网络时代,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弊端越来越明显,而虚拟学习社区在很多方面正好可以弥补其不足,从而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固有的局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首先,虚拟学习社区突破了传统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学场所和时间的限制。通过网络这个学习媒介,教师与学生只要有一网电脑,就可以在世界的任意一个角落,随时参与到学习社区中,使学习者享有巨大的学习自由。
其次,虚拟学习社区改变了传统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特定关系,转变了师生的角色。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知识寻觅者和学习的参与者。教师的角色也从教导者逐渐转换为学习过程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师生的地位趋于平等化。
第三,虚拟学习社区转变了传统英语课堂教学定的教学方式,使因材施教真正成为可能。学生不再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在知识获取的渠道上和老师处于平等地位,同时社区中的虚拟教师能够二十四小时面对每一个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求,获得最大化的整体教学效益,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教育部,2011)。
第四,虚拟学习社区改进了传统英语课堂教学的学习方式,能够创造出逼真的英语学习情境,达到“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教育部,2011)的要求,让学生与虚拟社区中其他成员一起进行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获得学习英语的成功感受”(教育部,2011)。
第五,虚拟学习社区扩大了传统英语课堂教学中教材的概念,涵盖“英语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其他教学材料、支持系统和教学环境……人的资源,如学生资源、教师资源和家长资源等”(教育部,2011)。事实上,网络的出现和发展,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化时代,拓展了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即网络社会,使教材的概念拓展到了数字化教材(王进军,2010)。
总之,虚拟学习社区使“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资源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多种媒体的手段、多种类型的平台和多方位的空间”(教育部,2011)。
2 . 虚拟学习社区背景下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就目前而言,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使课堂教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已经成为影响课堂效率最主要的因素。如何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这一优势,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目前教学领域亟待解决的一大课题。而虚拟学习社区作为人类教育技术史上又一次突破性革命,为解决这一难题贡献了一种选择。事实上,作为20世纪西方教学科学化的结果,“有效教学”的提出和现代教育技术息息相关,它要求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教学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当然,教学效率不是简单地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成效。
从虚拟学习社区的理论基础来看,几乎都是现代学习论中的最新理论,无一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作为虚拟学习社区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而获得的(甘永成,2004)。虚拟学习社区能够很好地满足“以学生为中心”的要求,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学习情境,共同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虚拟学习社区另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学习具有社会性,需要在社会环境中得以产生,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而获得(Bandura, 1977)。虚拟学习社区正是这样提供了一个成员间交互学习、协同合作的场所,有利于学习的发生。
虚拟学习社区第三个理论基础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情境认知论,认为学习离不开活动,有意义的学习能够促进知识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或者说“情境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基础”,强调“实践共同体(社区)”在情境认知与学习中的作用。虚拟学习社区可以运用多种媒体形式创设认知情境,利用学习社区中的交互工具创设合作学习情境,通过问答创设问题情境(Brown, 1989)。
虚拟学习社区还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这就是分布式认知理论。该理论认为认知分布于个体内、个体间、媒介、环境、文化、社会和时间等之中,它的发生不是孤立的,知识的传递不是简单地从教师到学生,而是通过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认知对象之间以及认知工具之间的意义协商而主动构建的。该理论同样强调虚拟学习社区提供的社会交互作用(Cole, 1991)。
国内外关于虚拟学习社区的研究才开始不久,1997年Wenger才提出“虚拟学习社区”的概念,国内研究紧跟着于1998年开始,之后无论国外还是国内该方面的研究都呈现出蓬勃之势,然而总体来看,该方面研究还很不充足,尤其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还不多见,对于英语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研究的就更少了。
3 . 虚拟学习社区背景下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虚拟学习社区包含诸多要素,比如网络平台、成员组织、管理方式、学习资源等等。根据这些要素,莞城英文实验学校逐步建立了以学科为中心的英语虚拟学习社区。
首先搭建了网络平台。按照英语虚拟学习社区教学设计的要求,学校斥资购建了一流的网络及多媒体硬件环境,建起了千兆网,装备了综合电教室、视频演播室、语音电脑室、电子阅览室、网络主控中心、软件制作室等功能室,拉通DDN专线,建成了学校网站,接入东莞教育城域网,同时并入因特网。该虚拟网络平台配置了教学传播功能模块,可支撑网络课件和教师公告的、教学资源的下载、学生作业的上传、教师批改点评作业、成绩统计、作业共享浏览、答疑讨论等各个环节,能够在网络上展开教学活动。
其次是以学校英语学科为中心成立了社区成员组织,所有英语老师担任社区组长并作为社区核心成员,各班英语课代表及英语成绩较好并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组成各小组核心成员,随着社区学习活动的开展,普通学生作为社区成员加入到社区中,根据角色划分、权限划分、评价措施等对成员进行管理,各成员采用多重互动方式进行交互活动。
第三是配置了大量英语学习资源。这些资源根据来源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各成员利用各种渠道收集的现成资源,比如网络上直接下载的英语教学课件、视频、flash等资源,其中大量该类资源来自于VCM新课改主题资源平台和东莞市英语教研网;二是通过对获取的资源进行适当加工处理形成的改编资源,比如收集整理“三学苑”“一百亿”以及其他学校或教育资源网的优秀英语学习资源,根据学校英语教学需求进行适当增添删减,然后进入学校英语虚拟学习社区资源库;三是自行开发的英语教学资源,主要是根据英语课堂教学需要而录制、拍摄、制作的动画、歌曲、flash等教学辅助资源。比如为了模拟“restaurant”的真实场景,学校英语教师专门赴莞城区“红色庄园西餐厅”拍摄了西方用餐的礼仪及用语。此外,该类资源还包括英语教师们制作的PPT和flash课件以及编写的优秀教案、英语习题和试卷等。到目前为止,学校英语虚拟学习社区资源库具有的资源统计如下:
第四是交互工具的选择。为了便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交互,学校虚拟英语学习社区提供了两种类型的交互工具。第一种是异步类交互工具,主要是电子邮件和BBS,前者主要用于社区成员间发送、接收资料作业等,后者内嵌在社区网络平台中作为其中一个功能模块,用于社区成员讨论、发表个人观点和建议。第二种是同步类交互工具,也就是即时信息工具比如MSN和QQ,学校主要采用QQ工具,有时候也采用NetMeeting用于小组即时学习和交流。
4 . 虚拟学习社区背景下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运作
英语虚拟学习社区搭建完毕之后,对师生进行了信息技术能力方面的培训。对于英语教师,首先进行了校本培训,包括虚拟社区环境下信息的摄取、查询、组织处理等基础知识和技能,还有动画制作、视频剪制、图像处理、声音及音乐的录制等教学课件的前期素材制作技能和利用校园网资料库上传及下载资源等技术能力。同时通过集体备课、外出听课学习等方式,提高教师的课堂实际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的能力。对于学生,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课,使他们掌握基本的网络查询、基础文档制作、电子文稿、幻灯片制作等技术,使他们能够根据教师的要求,在虚拟社区环境下自主进行个人与小组的合作学习,熟悉网络资源上各种平台的操作方式,适应教师的教学要求。
培训完毕之后,英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对学生们进行了引导。每个学期,英语教师都要根据各年级英语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制订详尽的教学计划,包括每周的教学内容、作业要求、教学进度、考核指标等,具体到词汇、语法、句型、交际功能等,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英语虚拟学习社区之中,辅助英语课堂教学的开展。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在制订英语教学目标的时候,顺应当代课程综合化的趋势,以英语为主,融入了大量自然、音乐、科学、品德、社会、劳动、体育、美术等多种学科的知识。
接下来就是虚拟学习社区上的互动学习。学校采用多重互动的学习方式,综合采用多种互动方式,包括虚拟课堂授课、虚拟答疑、网络公告、电子邮件、电子邮件组、网络讨论区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与教师、同学进行互动。不仅教师可以提供学习资料,学生也可以向大家推荐资料并提供下载。
学校虚拟学习社区下高效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会话课和阅读课中。以会话课为例,由于英语课文多以对话形式呈现,这些对话贴近生活,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只有把课堂教学模拟成一个真实场景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真切性。虚拟学习社区正好可以利用各种形式的媒体,创设出图文声像并茂且极具交互性的英语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而生动的语言输入,大大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
具体而言,在英语会话课教学中依托英语虚拟学习社区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形象直观法:利用虚拟学习社区,为学生提供丰富而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物体和动作,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供学生学习使用。(2)趣味游戏法:借助虚拟学习社区提供的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集成的虚拟情境,开展趣味英语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在情境中扮演相关角色或完成一定的任务来体验和习得语言。(3)试误学习法:利用虚拟学习社区创设各种情境来组织相关活动,让学生练习对话交流,尝试学习,通过尝试、纠正、再尝试再纠正,在同伴咨询和教师咨询中获得完美的表现。(4)暗示学习法:借助虚拟学习社区创设的各种情境,在活动中融入大量的语言对话,使学生在生动有趣、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大规模接触英语,做到无意识英语学习,产生想用英语对话的冲动。
就虚拟学习社区背景下小学英语高校课堂教学模式而言,以会话课为例,可以分为四大步骤。(1)预设目标,形成主题。在进行教学之前,英语教师根据全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等特点,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从英语虚拟学习社区资源库选择丰富的教学资源,确保大容量、高频率的语言输入。这些资源都是按照连续和相关的原则进行整合,形成系列性的主题,围绕某个主题将语言交际贯穿始终。学生通过参与一些热身活动,如歌曲、游戏、猜谜、头脑风暴等活动,激活大脑、开启思维、调动学习热情,且通过对旧知的复习和巩固,降低新知难度,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2)活动引领,创设情境。会话教学离不开情境,而情境的创设是为了开展语言活动。在会话课教学中,英语教师借助虚拟学习社区提供的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创设真实自然的语言交际情境,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相关主题活动,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通过体验、感知、交流与实践,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3)知识深化,展示提升。在会话课教学中,教师会利用虚拟学习社区提供的资源,播放游戏、歌曲、chant等让学生在玩中巩固句型,不仅能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又能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得到放松。教师还会根据教材中的对话示例,创设适当的新语境,设计一些更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交际活动,让学生将书本上学到的语言知识运用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4)监测过程,反馈效果。在会话课教学中,网络为教师有效实现学习过程的检测以及学习效果的反馈提供了重要的中介条件。通过运用虚拟学习社区,英语教师可以随意调出所需课件、录像、歌曲、flash、练习题等,及时、客观、正确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课后,教师还可以通过邮件、论坛等形式和学生进行交流探讨、批改作业、收集整理反馈信息,为下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5 . 虚拟学习社区背景下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成效
近几年来,通过对虚拟学习社区下高效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学校英语教师与学生在如何运用网络技术和虚拟社区进行交流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得以加强。
教师们不再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建构一种理想的英语教学环境,以实现能支持自主探索、多重交互、情境创设、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的新型学习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课堂的教学结构发生根本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由于虚拟学习社区“改变了信息的社会分布形态和人们对它的拥有关系”(祝智庭,2002),教师的角色从传授者、权威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支持者和帮助者,信息技术则成为教师辅助学生学习,为学生提供指导的重要工具。师生由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变为平等、和谐的关系,使家校远距离、长时间间隔的关系变为随时随地沟通的关系。网络信息技术快速、隐蔽、灵活等特点,丰富了传统的师生互动、家校互动方式,使师生、家校之间增加了更广泛、更民主、更有针对性的交流。
虚拟学习社区是一种理想的英语学习环境,建构了一个真正自主互动的学习社区,学生互动的对象主要是学习软件和学习社区中的其他学生,教师的作用主要在对互动的学习资料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和研究上。学习可以不再受时间、地点、校园的限制。这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研究领域,如何以英语学科为中心建构多重交互的英语虚拟学习社区,重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Bandura, A. Social Learning Theory[M]. New York: General Learning Press, 1977.
Brown, J. S., Collins, A., & Duguid, P.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J].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89(18): 32-42.
Cole, M. On socially shared cognitions[C]. In L. Resnick, J. Levine & S. Behrend (Eds.), Socially Shared Cognitions.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1.
Hof, R. D., Browder, S., Elstrom, P. Internet Communities[J]. Business Week, 1997(5).
Howard R. The Virtual Community: 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M]. London: MIT Press, 1993.
Wenger, E.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Learning, Meaning and Identity[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甘永成.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和集体智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
韩小强.网络虚拟学习社区特征分析[J].科技广场,2008(6).
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篇9
论文关键词: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科学发展
一、在当前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经过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完善高效的教学管理体系,灵活多样的联合办学模式,充满活力的独特办学团队和集成人高等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远程教育和自学考试于一体的立体化继续教育体系,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终身教育培训网络覆盖城乡,办学实力显著增强,为国家尤其是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可靠的人才和知识支撑。
看到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迅猛发展,作为继续教育工作者竟然感到诸多不安。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在发展实践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缺乏一套相对科学的评价体系和监控方法来规范合作办学机构(单位)的办学行为
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校内外合作办学机构(单位)分布广泛,办学形式复杂多样,办学条件良莠不齐,加上利益驱动,对办学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处理认识不够到位,往往为了办学规模、追求效益牺牲了教学质量。尽管各高校加强了对考风考纪的规范与整改乃至整个教学过程的管理与评估,但难以形成有效的监控机制。对长年招生业绩不佳的合作办学机构(单位)清理力度不彻底,对校内外办学机构(单位)招生、收费、教学管理和监督,以及各类办学协议合同依然不够规范。
(二)缺乏一套相对合理、更加灵活、更具市场吸引力的分配方案
继续教育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招生形势日益严峻,很多高校的分配比例(特别是非学历教育培训分配方式)与国内办学机构相比难以形成竞争优势,在实际办学中难以调动各办学机构(单位)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尤其是某些有一定市场前景但目前需要扶持的教育项目,当前的校院分配比例很难有效拓展办学空间。
(三)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办学自主品牌项目
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办学的成本意识和经营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开拓创新的魄力和能力尚待增强;学历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还存在结构性矛盾,专业数量偏多,与市场的实际需求和成人的学习特点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各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的整体办学思路已经明确,但缺乏有效的项目策划和市场开拓能力;合作项目和合作机会犹存,但缺乏高端自主品牌,学校增值空间不大。
(四)管理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风气不够浓厚
普通高校继续教育业务差异较大,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管理部门之间各自为政,未能形成有效合力;部分管理人员做事不讲效率,不计成本,贪图享受,讲究排场。有些管理人员以个人为中心,拉帮结派,不愿沟通,对真正干事的人员进行无端猜疑和攻击,破坏和影响同事之间的团结和工作积极性。有些管理人员大局意识淡薄,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比较武断,缺乏一定的客观分析研判能力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政策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二、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存在问题的主观原因探析
以上问题的产生和存在,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办丽的因素,从客观上讲,继续教育面临的整个彤势都与过去完全不同,办学面临的挑战、矛盾、环境和问题自然不同。从主观上讲,管理队伍在助推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想认识上,在驾驭全局的能力和水平上,在办学管理的作风、方式和方法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
(一)战略宏观能力和决策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
管理的重要工作就是决策。有的管理成员大局意识和政治敏感性还不够强,政策理论水平尚存差距,面对复杂问题、矛盾比较集中的问题和涉及普通高校继续教育长远利益的问题,缺乏一定的凋研、成熟的思考和客观的研判,决策上往往缺乏客观性、系统性、连续性和稳定性,难以做到未雨绸缪,无形之中造成管理上的低效率和高成本。
(二)官本位思想尚存一定的空间,公仆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部分管理成员还没有转变观念,没有将手中掌握的资源真正用来服务各办学机构(单位),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一定的官本位思想。对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事财务、招生考试、办学站点设置等敏感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畏难情绪,在工作中过于求稳,过多地考虑个人因素,缺乏开拓创新的激情和攻坚克难的勇气。在对待有些事情上缺乏透明度和公信度,群众观念和服务意识不强,对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长远持续发展缺乏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工作视野和个人胸襟还不够开阔
有时管理成员陷于具体事务,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还不够;管理成员集中学习、静下心来思考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改革和未来发展还比较欠缺。有时同于长期工作在学校部门,喜欢用经验和习惯办事,工作方式过于简单,缺乏一定的市场敏锐性和战略经营意识,难以形成“跳出继续教育思考继续教育”的工作思维。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不同的声音,在以开放的意识和态度、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度,凝聚教职员工的力量和智慧方面,做得还不够。
三、推进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新一轮科学发展的主要思路与对策措施
(一)主要思路
1.坚持解放思想,必须以新的思维充分认识新形势下继续教育发展的新定位,进一步提高其管理创新和科学发展能力。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出台,普通高校继续教育何去何从,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该如何发挥大学的综合性优势,“建立健全继续教育机制体制,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已成为继续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的问题。普通高校的继续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管理者,应当用一种新的眼光并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和理解继续教育,在办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上,都应该重新审视,不断创新,进而推进其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要利用继续教育融入市场前沿、主动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的特点,在开放办学、专业设置(项目策划)、课程设计、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政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先行先试,积累经验,为学校普通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教学和科研提供借鉴,进而推动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把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真正办成学校服务社会的窗口、人才增值的窗口、知识创新的窗口和机制改革的窗口。
2.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和深化继续教育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模式和发展模式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继续教育是一种贴近市场、贴近现实的特殊教育形式。管理者必须紧紧地把握市场的脉搏,以“顺应市场谋发展”的理念和战略,进一步思考“办什么样的继续教育和怎样办继续教育”这一根本性问题。普通高校继续教育要进一步探索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更加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办学机制,不断增强高校通过继续教育服务社会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吸引力。在维护学校品牌、遵循继续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融合行业企业,坚持市场细分,不断创新办学模式和发展模式,适时调整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培训的专业课程设置,科学制订和修订教学培训计划,教学管理过程凸显继续教育的特色和成人的学习特点,充分适应目前各类教育对象的教育需求及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着力把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建设成为融继续教育项目策划、课程设计、市场拓展、教学培训、政策咨询、理论研究、人力资源(教师库、学员信息)推介于一体的教育品牌。
3.抢抓机遇,开拓创新,依然把艰苦创业当作是当前继续教育各项工作的第一主题。继续教育的发展规律要求继续教育管理者需要企业家的勇气和教育家的智慧。既要有加快发展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更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管理中一定要树立主动出击的意识,以敏锐的市场眼光,及时地捕捉市场机遇,培育现有市场,抢占新兴市场,开拓潜在市场,扩大我们的办学领域。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以条件定发展向以需求定发展,稳步发展学历教育,多元化开拓市场项目,把非学历教育培训作为学院办学新的增长点,创新办学思路,盘活学校现有资源,把学校教育和其他教育办活、办实、办好。
4.坚持“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的办学原则,加强规范管理,注重内涵建设,确保把办学质量看做是推动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科学发展的生命线。普通高校继续教育职能部门承担学校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育、自学考试、非学历继续教育管理和教学工作,办学形式复杂多样,办学单位分布广泛,办学条件参差不齐,亟须建立和健全规范、科学、合理和有效的各项办学制度,不断加强办学环节的监控与管理,面对数量和质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矛盾时,坚持既要做大规模,也要规范管理,注重内涵建设,实现继续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决不杀鸡取卵,竭泽而渔,为了一时利益牺牲学校品牌。
(二)对策措施
1.强化管理,塑造品牌,提高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竞争力。品牌是现代继续教育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无形资产,也是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由之路。积极推进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品牌建设,是增强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竞争实力、全面推进新一轮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一要创新思路,精心培育具有市场前景、高校特色、增值价值的继续教育核心品牌。强化“大教育、大培训”理念,深入分析外在需求,认真挖掘内在优势,突出学校的学科、人才等综合优势,突出行业企业特点,突出社会市场需求,打造能充分体现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核心价值、与地方经济社会紧密相关,层次高、专业强、受欢迎的一流精品项目品牌。二要树立“管理增效益,质量塑品牌”的理念,以良好的信誉维护高校品牌。以严肃考风考纪为突破口,不断完善教学过程管理制度和相关操作规程,不断强化各种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切实保障和维护好高校品牌。创新机制体制,制定和完善奖惩制度,不断增强学校内部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推动品牌项目走向市场。三要多渠道加强宣传,扩大继续教育品牌效应。充分利用学校校友资源和社会公共资源,增强社会各界对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关注。发挥网络、报刊等媒体的力量,及时传播学校招生、培训、新闻动态等重要信息,提高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在各行各业的影响力,全面推动学校的新发展。
2.盘活资源,加强合作,提升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生产力。进一步融合普通高校现有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继续走好网络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融合、自学考试与高职高专院校相沟通等办学新路子,开展多样化、多层次、多方位的办学形式,拓展办学空间,加速继续教育的新发展。全面加强和推进与社会的合作、与政府的互动、与行业协会的互惠沟通,必须“联合起来,走共同经营发展之路”,实现社会、政府、社团、学校四者之间的互动交流。不仅要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合作,也要与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合作,广泛联系政府、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等社团组织,通过人才培养、培训,不断开拓服务领域和合作空间。努力争取国际合作项目,推动与国外知名大学的项目合作,提升国际交流的规模和层次。积极发展与继续教育内部同行的相互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求得共同发展。加强与校内外相关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共同开拓办学空间和建立办学新品牌,做大教育培训市场。
篇10
关键词: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9―001―03
一、在当前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经过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完善高效的教学管理体系,灵活多样的联合办学模式,充满活力的独特办学团队和集成人高等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远程教育和自学考试于一体的立体化继续教育体系,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终身教育培训网络覆盖城乡,办学实力显著增强,为国家尤其是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可靠的人才和知识支撑。
看到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迅猛发展,作为继续教育工作者竟然感到诸多不安。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在发展实践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缺乏一套相对科学的评价体系和监控方法来规范合作办学机构(单位)的办学行为
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校内外合作办学机构(单位)分布广泛,办学形式复杂多样,办学条件良莠不齐,加上利益驱动,对办学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处理认识不够到位,往往为了办学规模、追求效益牺牲了教学质量。尽管各高校加强了对考风考纪的规范与整改乃至整个教学过程的管理与评估,但难以形成有效的监控机制。对长年招生业绩不佳的合作办学机构(单位)清理力度不彻底,对校内外办学机构(单位)招生、收费、教学管理和监督,以及各类办学协议合同依然不够规范。
(二)缺乏一套相对合理、更加灵活、更具市场吸引力的分配方案
继续教育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招生形势日益严峻,很多高校的分配比例(特别是非学历教育培训分配方式)与国内办学机构相比难以形成竞争优势,在实际办学中难以调动各办学机构(单位)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尤其是某些有一定市场前景但目前需要扶持的教育项目,当前的校院分配比例很难有效拓展办学空间。
(三)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办学自主品牌项目
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办学的成本意识和经营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开拓创新的魄力和能力尚待增强;学历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还存在结构性矛盾,专业数量偏多,与市场的实际需求和成人的学习特点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各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的整体办学思路已经明确,但缺乏有效的项目策划和市场开拓能力;合作项目和合作机会犹存,但缺乏高端自主品牌,学校增值空间不大。
(四)管理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风气不够浓厚
普通高校继续教育业务差异较大,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管理部门之间各自为政,未能形成有效合力;部分管理人员做事不讲效率,不计成本,贪图享受,讲究排场。有些管理人员以个人为中心,拉帮结派,不愿沟通,对真正干事的人员进行无端猜疑和攻击,破坏和影响同事之间的团结和工作积极性。有些管理人员大局意识淡薄,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比较武断,缺乏一定的客观分析研判能力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政策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二、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存在问题的主观原因探析
以上问题的产生和存在,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办丽的因素,从客观上讲,继续教育面临的整个彤势都与过去完全不同,办学面临的挑战、矛盾、环境和问题自然不同。从主观上讲,管理队伍在助推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想认识上,在驾驭全局的能力和水平上,在办学管理的作风、方式和方法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
(一)战略宏观能力和决策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
管理的重要工作就是决策。有的管理成员大局意识和政治敏感性还不够强,政策理论水平尚存差距,面对复杂问题、矛盾比较集中的问题和涉及普通高校继续教育长远利益的问题,缺乏一定的凋研、成熟的思考和客观的研判,决策上往往缺乏客观性、系统性、连续性和稳定性,难以做到未雨绸缪,无形之中造成管理上的低效率和高成本。
(二)官本位思想尚存一定的空间,公仆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部分管理成员还没有转变观念,没有将手中掌握的资源真正用来服务各办学机构(单位),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一定的官本位思想。对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事财务、招生考试、办学站点设置等敏感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畏难情绪,在工作中过于求稳,过多地考虑个人因素,缺乏开拓创新的激情和攻坚克难的勇气。在对待有些事情上缺乏透明度和公信度,群众观念和服务意识不强,对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长远持续发展缺乏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工作视野和个人胸襟还不够开阔
有时管理成员陷于具体事务,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还不够;管理成员集中学习、静下心来思考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改革和未来发展还比较欠缺。有时同于长期工作在学校部门,喜欢用经验和习惯办事,工作方式过于简单,缺乏一定的市场敏锐性和战略经营意识,难以形成“跳出继续教育思考继续教育”的工作思维。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不同的声音,在以开放的意识和态度、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度,凝聚教职员工的力量和智慧方面,做得还不够。
三、推进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新一轮科学发展的主要思路与对策措施
(一)主要思路
1.坚持解放思想,必须以新的思维充分认识新形势下继续教育发展的新定位,进一步提高其管理创新和科学发展能力。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出台,普通高校继续教育何去何从,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该如何发挥大学的综合性优势,“建立健全继续教育机制体制,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已成为继续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的问题。普通高校的继续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管理者,应当用一种新的眼光并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和理解继续教育,在办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上,都应该重新审视,不断创新,进而推进其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要利用继续教育融入市场前沿、主动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的特点,在开放办学、专业设置(项目策划)、课程设计、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政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先行先试,积累经验,为学校普通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教学和科研提供借鉴,进而推动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把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真正办成学校服务社会的
窗口、人才增值的窗口、知识创新的窗口和机制改革的窗口。
2.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和深化继续教育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模式和发展模式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继续教育是一种贴近市场、贴近现实的特殊教育形式。管理者必须紧紧地把握市场的脉搏,以“顺应市场谋发展”的理念和战略,进一步思考“办什么样的继续教育和怎样办继续教育”这一根本性问题。普通高校继续教育要进一步探索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更加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办学机制,不断增强高校通过继续教育服务社会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吸引力。在维护学校品牌、遵循继续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融合行业企业,坚持市场细分,不断创新办学模式和发展模式,适时调整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培训的专业课程设置,科学制订和修订教学培训计划,教学管理过程凸显继续教育的特色和成人的学习特点,充分适应目前各类教育对象的教育需求及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着力把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建设成为融继续教育项目策划、课程设计、市场拓展、教学培训、政策咨询、理论研究、人力资源(教师库、学员信息)推介于一体的教育品牌。
3.抢抓机遇,开拓创新,依然把艰苦创业当作是当前继续教育各项工作的第一主题。继续教育的发展规律要求继续教育管理者需要企业家的勇气和教育家的智慧。既要有加快发展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更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管理中一定要树立主动出击的意识,以敏锐的市场眼光,及时地捕捉市场机遇,培育现有市场,抢占新兴市场,开拓潜在市场,扩大我们的办学领域。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以条件定发展向以需求定发展,稳步发展学历教育,多元化开拓市场项目,把非学历教育培训作为学院办学新的增长点,创新办学思路,盘活学校现有资源,把学校教育和其他教育办活、办实、办好。
4.坚持“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的办学原则,加强规范管理,注重内涵建设,确保把办学质量看做是推动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科学发展的生命线。普通高校继续教育职能部门承担学校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育、自学考试、非学历继续教育管理和教学工作,办学形式复杂多样,办学单位分布广泛,办学条件参差不齐,亟须建立和健全规范、科学、合理和有效的各项办学制度,不断加强办学环节的监控与管理,面对数量和质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矛盾时,坚持既要做大规模,也要规范管理,注重内涵建设,实现继续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决不杀鸡取卵,竭泽而渔,为了一时利益牺牲学校品牌。
(二)对策措施
1.强化管理,塑造品牌,提高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竞争力。品牌是现代继续教育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无形资产,也是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由之路。积极推进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品牌建设,是增强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竞争实力、全面推进新一轮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一要创新思路,精心培育具有市场前景、高校特色、增值价值的继续教育核心品牌。强化“大教育、大培训”理念,深入分析外在需求,认真挖掘内在优势,突出学校的学科、人才等综合优势,突出行业企业特点,突出社会市场需求,打造能充分体现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核心价值、与地方经济社会紧密相关,层次高、专业强、受欢迎的一流精品项目品牌。二要树立“管理增效益,质量塑品牌”的理念,以良好的信誉维护高校品牌。以严肃考风考纪为突破口,不断完善教学过程管理制度和相关操作规程,不断强化各种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切实保障和维护好高校品牌。创新机制体制,制定和完善奖惩制度,不断增强学校内部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推动品牌项目走向市场。三要多渠道加强宣传,扩大继续教育品牌效应。充分利用学校校友资源和社会公共资源,增强社会各界对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关注。发挥网络、报刊等媒体的力量,及时传播学校招生、培训、新闻动态等重要信息,提高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在各行各业的影响力,全面推动学校的新发展。
2.盘活资源,加强合作,提升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生产力。进一步融合普通高校现有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继续走好网络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融合、自学考试与高职高专院校相沟通等办学新路子,开展多样化、多层次、多方位的办学形式,拓展办学空间,加速继续教育的新发展。全面加强和推进与社会的合作、与政府的互动、与行业协会的互惠沟通,必须“联合起来,走共同经营发展之路”,实现社会、政府、社团、学校四者之间的互动交流。不仅要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合作,也要与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合作,广泛联系政府、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等社团组织,通过人才培养、培训,不断开拓服务领域和合作空间。努力争取国际合作项目,推动与国外知名大学的项目合作,提升国际交流的规模和层次。积极发展与继续教育内部同行的相互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求得共同发展。加强与校内外相关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共同开拓办学空间和建立办学新品牌,做大教育培训市场。
- 上一篇: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
- 下一篇:工地安全管理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