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审计范文

时间:2023-10-25 17:19: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采购审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采购审计

篇1

政府采购是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货厂商,从国内外市场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劳务的一种制度,是一种与私人部门采购相对的公共采购制度,具有公开、公平、公正、竞争等特征,被誉为“阳光下的采购”。随着我国政府采购工作的不断完善和推进,公众对政府采购的关注已由原先的违法、违规行为转移到运行的效益和质量上。作为审计机关,我们要充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审计监督工作,提高政府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其健康快速的发展,积极探索开展政府采购绩效审计。

关键词:

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监督

一、政府采购的现状

以笔者所在的山东省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我区实行政府采购制度以来,不断完善各项制度,政府采购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采购制度逐步构建与完善。我区政府采购工作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出台的法律法规、规章的同时,根据我市出台的政府采购办法与规定,逐步形成采管分离的政府采购制度框架体系。二是政府采购规模与范围逐年加大。近几年,随着政府采购工作力度的逐步加大,我区集中采购规模逐年增加,采购目录范围也逐年扩大,对进一步深化政府采购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三是政府采购行为逐步规范。几年以来,我区严格依法办事,规范运作,从信息到采购结束都基本上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特别是《山东省政府采购管理办法》实施以后,我区进一步规范单一来源采购等程序,有效提高了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从源头上遏制了腐败行为的发生。

二、政府采购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采购预算编制缺乏预见性,预算约束力不强

采购预算是政府预算的一部分,其编制质量直接关系到采购执行的效果。目前我区存在采购预算编制计划性不强、项目编制不细致等问题,导致临时动议、随意追加预算的采购行为频繁发生。一些部门和单位预算与执行结果差距较大,有时临时追加采购金额超过预算金额的一倍以上,这就导致政府采购预算资金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预算与执行“两张皮”。

(二)政府采购效能有待提高

实行政府采购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效益,节约成本,但目前我区政府采购在这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部分采购活动时间较长,不利于提高采购资金运转效率。二是政府采购的规模效益和成本效益不明显,有时会发生同类商品分散采购的现象,从而削弱了政府采购整体效益的提高。三是部分需与上级实现互联互通的信息工程采购事项受上级部门的影响,可能在具体采购事项上增加特殊技术要求,导致满足要求的潜在供应商减少,进而影响了采购价格,违背了公平竞争原则,降低了采购资金的节支率。

(三)采购验收评价环节薄弱

采购验收评价环节是保证采购质量的关键环节,然而当前许多采购单位重前期采购过程的控制,对采购验收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采购实际供货质量达不到投标文件的承诺的事项时有发生。有的供应商为谋取中标,往往以最好的承诺和最低的价格投标,中标后不按照事前承诺办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择手段偷工减料或偷梁换柱,采取以次冲好、变更内部设备、私改中标品牌与配置等形式,达到非法获利的目的,不但扰乱了政府采购市场的秩序,也损害了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三、政府采购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当前采购工作存在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及约束性

一是随着采购项目范围的扩大,部分项目缺乏科学统一的支出标准,许多预算单位很难编制比较详细的项目预算。二是预算编制计划性不强,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中,有些预算单位对采购预算的编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编制项目比较粗糙,甚至模糊不清,往往是在年度中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临时性地采购一些物品。三是部门预算观念薄弱,预算编制缺乏具体性,为了应付不断出现的追加支出,编制及执行者往往留有机动财力,导致预算执行约束力不强,不利于人大监督。

(二)政府采购绩效意识有待加强

一是政府采购单位的绩效意识差,预算编制支出项目未被细化到政府集中采购目录,致使财政部门难以从全局上把握全年采购规模和采购单位具体的政府采购资金额度。二是政府集中采购注重单个项目在时间及采购程序上的安排,考虑资金使用效率不足,较少比较规模采购价格与市场平均价格的差距,没有从规模采购的角度指导预算安排。三是政府采购需要资源整合。许多部门制定采购计划只从自身工作需要考虑,各自为阵,造成重复采购时有发生,浪费大量的财政资金。这种问题在网络平台建设项目上反映得尤为突出,此类项目建成后往往在不同程度上设有技术保护措施,造成不同部门系统互不兼容,导致后续扩容增量时只能采用原来的供应商,严重影响了采购效益的发挥。

(三)政府采购验收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是采购监督管理部门缺乏完善的验收制度,没有制定严格的控制措施。有的供应商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抓住采购人多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所谓的“公家”的特点,利用验收人员不懂技术、责任心不高、采购机构不参与验收监督等因素,以次充好、蒙混过关,严重损害了政府与采购人的利益。二是采购单位没有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措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关键环节缺少必要的监督与检查,对技术性强的采购项目没有及时征求专家意见。三是没有建立采购项目后期运行评价与惩罚机制,导致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发现问题没有及时追究责任,造成了采购项目监管的漏洞。

四、开展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路径

为了提升政府采购活动的效率,切实提高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益,必须积极开展政府采购绩效审计,强化政府部门的责任意识和绩效意识,从而促进政府采购绩效管理制度的建立。建立政府采购绩效管理制度,就是要建立一个由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跟踪监控管理、绩效评价实施管理、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管理共同组成的综合管理系统,建立“采购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采购绩效管理机制。围绕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审计监督工作:

(一)加强对采购预算编制的审计监督

一是对预算编制的全面性、合法性进行审计。重点审查采购项目是否按政府采购目录进行编制,是否存在超过采购人实际需要、超标准的采购预算,采购人有无不合理的采购要求;是否将全年的采购项目全部纳入预算中,采购项目是否按规定进行报批和执行等,并得到人大的批准,防止漏报、逃报现象的发生。二是对预算编制的支出标准进行审计。审查是否建立全面科学的支出标准系统,是否在原有支出定额的基础上,对一些新增项目进行充分论证,制定合理的支出标准,审查每项支出的预算额度是否能基本反映市场价格,不能偏差太大。三是对年度采购总预算的合理性进行审计,审大技术项目是否经过专家论证,项目采购是否站在宏观的角度上综合考虑,是否存在重复采购及浪费资源等问题,是否考虑规模采购效应,合理安排采购事项。

(二)加强对采购过程的审计监督

一是对各预算单位是否严格执行采购预算制度进行审计。审计年度过程中有无任意追加或追减现象,是否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开展采购活动,不得擅自改变资金用途,也不得超标准采购;审查采购是否存在自行采购、先购后报、先赊后付等逃避政府集中采购的行为,防止随意采购行为的发生。二是严格对采购文件的审查。确保采购上限价格控制在预算金额内,同时,注重审查文件内容是否完整,采购方式、评审标准设置是否符合规定,避免出现有倾向或者排斥潜在投标人的内容,以及项目肢解规避公开招标的行为。三是强化采购程序监督。严格监督采购各环节,确保采购公告在指定信息网络上;实行供应商行贿档案调查,加强对评委抽取以及事后评价环节的监督,确保评审质量;严格开标程序,确保公开、公平、公正、廉洁,防止暗箱操作等舞弊行为的发生。

(三)加强对采购验收阶段的审计监督

一是对采购监管部门的验收情况进行审计。审查监管部门是否建立了有效的验收制度,是否根据不同类型的采购项目,建立了不同的验收方案,并采取有效措施对项目质量进行控制,确保供货项目各项指标符合验收标准。二是对采购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审计。重点审查采购单位是否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针对项目控制薄弱环节是否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检查,并及时提出整改意见,确保采购项目质量。三是对采购事项运行情况进行审计。重点审计项目质保期内的运行质量及效益情况,检查是否存在未使用固定资产或不需用的固定资产,分析固定资产结构是否合理,检查采购资产的实际利用率,从而判断采购活动的实际效益。

(四)加强采购评价结果的反馈及应用管理

一是通过对采购预算编制及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发现政府采购预算编制程序的不规范行为,编制内容不合理、支出标准不科学等问题,提出完善措施,为进一步优化预算编制及执行效果提供依据。二是通过对政府采购活动是否实现规模效益目标进行评价,分析阻碍规模效益发挥的因素,研究提高规模效益采购经济性的方法。三是通过对政府采购实施结果的效益性进行评价,解决现行政府采购制度不利于加强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问题,促进采购各项制度不断完善,从而促进政府政策目标的实现和宏观效益的发挥。

五、结束语

篇2

关键词:企业采购 审计 要点分析

一、对物资采购内部审计的阐述

企业在进行其内部审计的过程中,是属于其自身实行的监督及管理工作,它通过对企业经营活动及企业内部监控的程度的审计和评查来实现。其中,企业的内部审计中,物资审计是重点内容。

(一)审计要在物资采购的过程中进行

我们要在物资采购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审计,要做到保证现金支付及对应物品服务具有合理性。在预付款前,要有相关的合同签署,明确各项赔款措施,要保证应付金额的真实性。另外,在应付金额付出之后,要做到相对应的统计工作,以免在账面上造成企业的财务实力虚增。

(二)物资采购审计工作的原则

物资采购审计工作是要求企业根据全年的生产情况制定开支计划,以便于对其费用额度的限制,然后在物资采购过程中,要履行相关的手续,才能够进行审批。并且对费用审批的工作要进行分级化管理,并且要有专人进行负责,做到责任的承担。

(三)物资采购审计监察工作包含的内容

首先,在企业的物资采购过程中,要做到进行对采购人员的职权分离处理,要求采购的内容要由非采购的部门进行提出,而由物资采购的人员进行采购。另外,在采购过程中,要禁止付款人员要求供应商给予回扣,采购过后的验收工作也要由其它部门来实行。 除此之外,负责账务的工作人员也不得参与付款工作。对于那些巨额的款项,应该由多个部门一起完成。

其次,要完善采购计划制度,生产部门应该负责采购计划的制定,然后仓储公司的材料员对所购置的材料内容进行有效的核对。继而让采购人员去进行合理的采购,并要得到相关部门的批准。

然后在订货控制制度中,要对如何对采购物品的定价、采购数量及质量所带来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在此过程中,要做到所采购的物品量应该和生产计划要求的相一致,质量如何当由质检部门进行认证,最后再由审计部门负责最后的审计工作。在采购过程中,关于购置品的价格问题上,应该由市场部门进行相关的调查,最后做出价格的确定,在购货的过程中,要明确购货单上的信息符合程度,要依照相关的采购标准及采购文件进行采购。另外还要定期的对供应商做出评价,以便于保证供应商的合格度。

在货物购入的验收工作时,要由财务部门、质检部门及采购的企业部门独立的去对各个采购物品进行质检,在质检的时候,要明确写明质检员的姓名,以便于做到最后的核实工作。

当质检过后,对于那些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物品,应该指出其所存在的问题,然后及时给负责采购部门及供应商做出通知,最后要求供应商给予货物的补足,若是不能够进行货物补足,那么就要做好退货工作,在退货时候,要填好退货记录表,办理合法的手续,并且及时的取回折让金额。

最后,就是要做好付款方面的工作,为了防止付款之后,货物得不到及时的供应,所以我们应该在收到货物之后再进行付款,或在合同中约定付款期限及违约责任,并且在付款的过程中,要做到及时、完全结清货款,以便于可以维护企业的形象。最后,在付款之后,要做到账务记录工作。

二、如何开展物资采购内部的审计工作

(一)做好企业内部的了解及测评工作

我们在采购之前,要做到对企业当前存在的基本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去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是否正常,在经营的时候,是否具有正当性及合法性。然后再对企业的采购付款流程做出检查及考核,去检测其程序的安全性,去检测在整个采购过程中,从请购到付款一系列流程中是否存在正常性。

(二)对内部控制点进行控制

整个的物品采购过程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存在的主要控制点包含着采购物品的批准、合同的签署、货物的验收及最后付款、记账工作等。在这些关键点中,要设计出一份调查表,便于对于这些过程做到有效合理的检查。

(三)使用一些控制法来做到采购过程中的符合性检测

首先,要对请购及采购环节进行测试,在这个测试的过程中,要查看企业的请购单存在的内容是否具有完整性,有没有负责人的签字,在请购表中所显示的金额是否准确,然后在请购的过程中,有没有通过审核及审批部门的批准。

其次要做好检查验收工作的测试,在这个项目的审查工作中,要检查货物的验收单是否适应其内部的控制,在货物验收单中体现出来的金额是否准确,有没有得到管理人员及审计人员的标记。同时也要求验收单及时的送交到采购部门及财务部门。最后,在货物的入库的时候,还要做到入库单和验收单具有一致性,这样可以发现有没有存在物品缺失的问题。

继而要做好应付凭证及财务处理间的符合性检测,在这个检测过程中,要去检查凭单是否可以与支付凭证内容相符合,并且还要查看授权人员的签字情况,在应付账款中要做到记录的清晰明确。

最后在进行付款环节的测试工作时,要对企业支票的签发内容进行审计,在支票的信息上,查看它的金额。日期及所付单位是否与账务记录中的数据相符合。

三、对企业的物资采购的内部审计工作给出建议

(一)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控制体系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可以保证企业在进行各项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实现有效性、真实及合法性。在完善这个体系的过程中,要使得企业的内部审部门可以实行它的工作内容,可以实现监管及管理工作,以便于给企业的建设、发展工作带来保证,有效的去发挥审计工作在物资采购过程的作用。

(二)委托责任给内部控制带来完善

只有受到其它方面对企业的审计工作加以监督,才可以使得我们在审计工作中可以履行其责任,实现其工作的完成,这同时也是对审计工作的一种监督。完善我们在企业物资的采购监督工作,不仅仅可以让企业的利益得到保证,还可以使得委托单位及时有效的完成其承受的责任。

(三)改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环境

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环境包含着内部环境及外部环境两种,企业审计工作的外部环境主要存在在其特定的物质及社会条件中,它不受到企业自身的改变而改变。而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环境是指其工作处在的时间及空间因素的综合体现。

在企业内部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要对物资采购的工作进行单独的审计,设置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单独的负责。因为对于审计工作来说,它需要的是独立性,可以不受到其它的职权干扰进行办理相关活动,进行公正客观的工作。因为物资采购的审计是不同于其它的审计工作的,它需要一定的权力去进行监管,因此保障物资采购审计部门的独立性,是其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

另外,我们开展企业物资的采购活动中,还需要保证其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要求其工作可以得以高效性的实现。另外,因为审计工作涉及到其它各个方面的工作内容,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审计工作者具有多学科的知识掌握程度,可以对企业物资采购过程中触及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做到了解及掌握,才能够做到对工作的完全胜任。

四、结束语

作为企业的独立检查及评价工作,物资采购是通过审计及测评的工作来进行对其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及有效性的保障。物资在采购过程中,因为它较为容易出现问题,却又不被重视的原因,使得其成为企业内部进行审计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因此,我们企业的日常工作中,就要对物资采购的审计工作做到足够的重视,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正常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彭春华,孙宝有.管理审计的几点探讨[J].教育财会研究,2005

篇3

物资采购审计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强化公司物资管理,规范物资采购行为,控制物资采购价格,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采购成本,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公司所属各部门及子公司所需物资的采购管理,包括:

1、新店建设自采物资。

2、老店更新改造自采物资。

3、车展所需广告物料、礼品。

4、日常市场广宣所需物料、礼品。

5、精品加改装所需零配件。

6、日常办公用品购置。

7、其他领导安排需要审计的物资采购及相关事项。

第三条

审计范围包括物资采购计划(预算)的编制、审批、招标采购、委托加工、验证、付款等物资采购工作的全过程。

必要时还应跟踪审计物料的使用效果及回收物料的保管、使用情况。

第二章

审计内容

第四条

物资采购的分类管理,需要编制物资招标采购计划(预算)的,其计划的编制和管理。

第五条

物资采购合同的合法性、严密性、合同条款履行的可行性、完整性等。

第六条

物资采购价格是否合理。

第七条

需要招标采购的物资,其招标采购的方式、方法及程序等。

第八条

物资运输特别是重要物资的运输管理。

第三章

审计要点

第九条

物资招标采购计划(预算)审计要点:

1、需要编制物资采购计划(预算)的,其手续是否完备,有无无计划采购和盲目采购现象。

2、市场广宣物料的采购是否符合分类管理要求,耐用类物料(桁架、拱门、注水旗等)是否由公司集中采购管理使用,子公司一般只采购消耗性市场广宣物料。

3、工程临时急需物资的采购是否编制临时采购计划。

第十条

物资招标采购审计要点:

1、投标方资格、条件审查。

2、耐用性市场广宣物料、大宗物资的招标采购是否执行了公司集中采购管理制度;投标单位是否在三家及以上。

3、招标采购过程是否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

第十一条

物资采购价格审计要点:

1、物资采购价格是否合理,是否与同期市场平均价格水平相吻合,有无价格过高的情况。

2、是否建立了供应商报价资料库。

3、是否按公司财务部门规定的结算时间结算。

第十二条

物资采购合同审计要点:

1、物资采购合同签约双方资格及名称。

2、合同条款中是否明确注明产品名称、注册商标与标号、生产厂家、产品规格、型号、等级及包装标准等。

3、产品质量要求、技术标准。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明确注明执行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没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由双方协商签订,在条款中应写明执行何种标准。实行抽样检验质量的产品,在合同中应规定抽样标准、方法、比例等,经安装运行才能发现内在质量缺陷的产品,合同中应具体约定提出质量异议的条件和时间。

4、技术资料,包括样品、图纸等。

5、产品数量和计量单位,按法定计量单位执行。

6、产品的交货单位、交货方法、运输方式、到货地点、接货单位或提货单位、交货期限,在合同中应予以明确。

7、验收标准、方法和期限。验收方法可采用数量清点和质量检验的方式,对质检出现问题的处理方法应明确规定。

8、交货方式和地点。

9、交付定金、预付款数额及时间。质保时间及留作质保金的比例。

10、发票类型、结算方式及时间。

11、违约责任,应明确当事人双方或一方有违约行为时,责任承担的方式和标准。

12、解决合同纠纷的方式。

第十三条

物资运输特别是重要物资运输审计要点:

1、运输企业资质审查。

2、物资运输的可行性研究及费用的审查。

3、物资运输合同的审查。

第四章

审计程序

第十四条

公司部门和子公司单件或单笔3000元以上的物资采购一般应事前向审计部报送预算。结算时经审计部审计。

一般应于完成时或每月5日前完成上月的物资资料整理汇总,每月8日前完成审核流程。

第十五条

物资采购审计属常规审计项目,采取网上审计和书面审计两种方式,审计完结直接签署意见。

公司部门和子公司的物资采购以网上办公系统(OA)审核为主,将经有关人员(经办人、子公司部门经理、子公司总经理、集团业务部门等)审核签字后的资料电子图片传到网上办公系统(OA),走网上审核流程。

金额较大或首次进行的物资采购业务,应先走完纸质资料的审核传递流程,再走网上办公系统(OA)审核流程。

第十六条

公司招标采购物资或确定固定的供应商,审计部派员全过程参与;招标采购的物资在付款前必须经审计签证后,财务部门方能办理付款(入账)手续。

第五章

审计方法

第十七条

对物资采购管理中的重大合同,签约前采用网上或就地审计方式。审计人员参加有关会议,搜集资料,取证查询,审核分析,对合同草本内容、条款提出修改意见。

第十八条

对较重要的物资采购可采用资料查阅、现场盘查、网上查询等调查分析法,分析掌握物资采购情况,提出审计意见或建议。

第十九条对一般物资采购以送达审计方法为主,必要时采用就地审计,可运用审阅、比较、分析等方法。

第六章

审计职权与责任

第二十条

应送交审计部审签的合同和发票,应送审而未送的;或虽经审计,但未按审计意见执行的,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的,根据有关规定对责任部门和有关人员进行处罚。

第二十一条

经审计发现利用职权进行违法违纪活动的,建议给予相应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二条

物资采购合同一经订立,即具有法律效力,审计部要督促合同承办部门建立合同履行情况、检查考核制度,解决合同履行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并对合同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审计。

第二十三条

凡违反本办法,经审计部提出,有关部门不得签章,财务部门不予付款。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市场广宣所需物料制作费、新车运费等,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审计部起草并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

篇4

关键词:物资采购审计;材料价格;微机管理

,“信息高速公路”已在全世界风行。我国的通讯事业也在一日千里地迅猛,微机的已经普及到各行各业。本文就物资采购审计应用微机管理做一简单探讨。

一、目前,物资采购审计事项及管理

1.审计所购材料是否有采购计划,是否与订货合同一致,是否与验收入库单相符,各项签字盖章手续是否完备;

2.审查发票上的数据计算是否正确无误,增值税的计算是否符合国家税收政策;

3.审查采购价格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市场行情;

4.对经审查价格过高的材料品种编制“高价采购与低价采购损失情况对比表”,以便进一步分析处理;

5.根据“分析表”提供的涨价幅度和损失金额,进行市场调查分析,作出处理。属于市场行情变化引起的合理涨价,可以办理审计签证盖章手续;属于不合理涨价的,与供方交涉,进行压价处理或退货处理,属于采购人员的违纪行为,移交纪检部门进行处理;

6.办理审计签证盖章手续;

7.汇总计算一定时期内物资材料采购实际价总成本、计划价总成本、价差额等;

8.编制材料采购审计报表。

二、实现物资采购审计微机化管理的必要性

1.随着市场的建立和WTO的加入,企业的物资供应渠道发生了重大变化,生产所需的材料由原来的计划分配变为多渠道的市场采购,其采购价格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进货渠道的不同以及市场行情的波动而出现较大的差异。在对材料采购价格合理性进行审计时,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全面掌握各种材料的市场价格信息,而煤炭企业生产所需的各种材料、配件有成千上万种,单靠人的记忆力是无法准确掌握的,是手工无法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帮助审计人员快速、全面地掌握各种材料的价格信息。

2.在材料采购审计工作中,需要审查所购材料是否有采购计划,数量、品种、规格型号是否与进货合同一致,审查购货发票、运费结算单等结算凭证中的数据计算是否正确,需要对每个数据进行复核求证,需要做好审查记录并定期对记录中的采购信息及数据进行分析,这些工作在手工操作方式下,存在着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准确性差等问题,不能满足现代审计工作时效性的要求,必须运用计算机加以解决。

3.公司目前已基本构建了微机管理办公自动化雏形,先后开发了《物资供应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劳动工资管理系统》、《管理子系统》等一系列应用软件,已形成局域网,这为实现物资采购审计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三、材料采购审计微机辅助系统应具备的功能

1.事务处理功能。包括微机进账、汇总、计算、打印输出。

微机记账包括利用微机登记材料采购审计明细账(做审查记录),贮存采购计划和订购合同。登账由审计人员通过键盘录入方式将购货发票和收料单上的材料名称、数量、价格、供货单、经办人等有关信息按照一定的数据格式录入到数据库中,这项工作是取得市场价格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汇总采购量、计算价差率、计算平均实际进价的基础,也是进行信息查询、进行价格合理性判断的基础。将月度采购计划录入到指定的数据库中,是为了日常办理审计财务时,自动核对计划。

汇总计算是对数据库中贮存的数据按不同的标志进行分类汇总,如某种材料一定时期内的采购数量、实际价格、平均进货单价、计划价、材料价差额等。通过计算分析综合价差率可以考核材料采购成本的升降情况,评价采购过程的经济效益。通过计算分类价差率和各类材料采购量在全部采购量中所占的比重,进一步分析综合价差率变化的重要因素,找出材料采购审计工作的重点。按采购员、供货单位为标志进行分类汇总计算,通过价格水平的比较,可以评价采购人员的工作业绩,可以为选择可靠的供货单位提供依据。

打印输出,包括打印输出材料采购审计明细账,月度分类汇总报表,高价采购与低价采购损失情况对比分析表,材料价格目录表等资料。

2.信息管理功能。主要包括价格信息查询、分月采购情况查询、分月分类采购情况查询、按供货单位查询、按采购员查询、高价采购与低价采购对比情况查询等。其中价格信息查询是核心内容,通过查询将近期内某种材料每次进货的价格情况在屏幕上显示出来,为价格审计提供可靠的依据。

3.辅助决策功能。主要包括自动核对计划;自动审查购货发票上的数是否正确,对采购价格的合理性进行审查分析,并自动生成“高低价格损失情况对比分析表”等功能。

四、如何利用计算机实现上述功能

1.数据文件的组织及基本流程设计

利用计算机进行材料采购审计,需要建立以下数据库文件:发票库、明细账库、材料价格目录库、采购计划与订货合同库、报表库。

发票库用于存放一张发票所列材料及所附验收单的采购信息资料,明细账库用于存放年度内所有经审查合格的材料采购信息资料。这两个数据库结构基本相同,主要应包括如下内容:材料类别、材料名称、规格、型号、计量单位、采购数量、计划单价、实际单价、审查日期、进货日期、经办人、供货单位、备注等。

价格目录库用于存贮各种材料的类别、名称、规格型号、计划单价、上年实际平均单价等信息。

计划与订货合同库用于存贮采购计划,订货合同有关信息资料;报表库是对明细账库进行加工整理生成的,用于提供各种查询信息,输出各种报表。

2.如何实现计算机自动审查

运用计算机审计的过程就是将购货发票、收料单上某种材料的名称、规格、数量、金额、运杂费、增值税等数据录入并存放“发票库”。系统首先到存放“采购计划、采购合同”的数据库中查找,若找不到,则说明无采购计划,或者是所采购的材料与供货合同的规格不符,系统应立即给出提示信息,做出不予办理审计签证的决定;若该种材料有计划,再查找实际采购量是否小于计划剩余量,若实际采购量大于计划剩余量,则给出超计划采购的数量,由审计人员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决定。

购货发票数据计算正确性的审查。被录入到“发票库”中的某种材料在通过有无采购计划和订货合的审查后,系统要自动进行数据正确性的校验。对于发票中出现任何一种差错,系统都要给出误差金额的提示,并禁止继续录入,做出不予审签的决定。在每录入完一条记录后,系统还应自动计算出该种材料的计划价格总额,材料价差额和材料价差率,以便对材料的验收入库情况进行审查。如果屏幕显示的计划价格总额与验收入库单上的计划价总额不符,则说明在材料的验收方面存在错误,可能是数据计算错误,也可能是任意改变了计划单价,还可能是仓库保管员确实未收到足够数量的材料,这要由审计人员进一步调查分析处理,对于验收单上填写错误的要退回更正。对于供货方未发够货物的要追索欠发的货物。对于材料价差率太高的,审计人员要注意审查其购货价格是否合乎市场行情。

价格合理性的审查。被录入到“发票库”中的某种材料通过了以上各种审查后,系统还要对其价格的合理性自动进行审查。以上几种审查都有严格的标准和固定的计算公式,具有确定性。

材料采购审计辅助系统在对已录入计算机的购货凭证进行自动审查的过程中,如果在采购计划、订货合同、发票数据、价格方面任何一项发现了错误,都应在发出“不予办理”提示信息的同时,对相应的记录做出特殊的标记。“发票库”中的记录只要存在这种标记,系统就阻止该发票中的数据记入明细账。只有经过以上几项审查均无错弊的购货发票,才能将其从“发票库”记入“明细账库”,审计人员才可以此办理签证盖章手续。

六、计算机进行材料采购审计的好处

审计工作要求审计人员善于发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运用计算机进行材料采购审计就是要让计算机帮助审计人员快速发现问题,然后由审计人员进行分析,加以解决。

1.为审计人员及时提供物资价格信息,使对材料采购价格的审计更加全面、有据、有力,并有效地堵塞漏洞。

2.有利于严格把握采购价格关,从而降低采购成本。

篇5

关键词:公立医院;购风险;全程跟踪审计

一、公立医院采购的现状

采购品目繁多。公立医院因其特有的医疗专业性质,采购物资具有品种多、价值高、专业强的特性。采购品目多达成千上万余种,金额少则几十万元,多则达上千万元。主要包括药品、医用物资、医疗设备、通用设备物资、信息系统、服务和基建等。同时,医疗器械多为临床所需使用,为保证所采购的仪器设备高效、精密、先进,要求公立医院有相当高的采购管理水平和专业技术人员。采购部门分散。目前,公立医院仍没有实行集中采购模式,部分公立医院虽已单独成立采购部门,但采购前后端衔接还不顺畅。就大多数公立医院而言,采购可以是任何一个部门执行,包括行政办公室、后勤、信息、护理、临床医技等各部门。这种相对分散的采购模式不仅增加了采购成本,也很难统一管理和监督。采购方式多样。公立医院资金大多都来源于财政资金,应根据政府采购相关制度实施采购,采购方式包括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竞争性磋商、单一来源采购、询价等。对于药品、医用耗材、科研试剂等物资的采购,公立医院为积极响应国家医疗卫生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了适应新医改环境下的集中采购供应链模式,构建并完善了集约化、规范化的供应保障体系。

二、公立医院采购的主要风险点

1.盲目采购的风险有些医院在申请预算时,需求部门故意夸大所需设备的功效及产出效能,对设备产生的效益估计编制较为草率,致使设备论证专家给出错误评定;有些医院设备论证不充分,没有调研临床的实际需求,对设备使用人员所具备的技术条件不甚了解,致使买来的设备没有医技人员可以操作;有些医院在申请预算时一味贪大求洋,实际上国产设备都能实现这些功能,致使预算金额居高不下,有违国家对国产品牌的政策倾向引导。盲目采购的结果就是设备闲置率高、预算资金浪费,使医院甚至国家蒙受经济损失。2.暗箱操作的风险有些医院有长期合作或私下早已属意的供应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往往会采取先试用后的方式,招标实为走过场、拆分项目“化整为零”规避招投标、招标文件设置歧视性条款等方式避免招标,想方设法变相直接指定供应商,导致公开招标不公、不正、不透明。这种风险可能滋生腐败,在公立医院采购过程中,如出现单位与个人接受供应商的回扣,包括医院接受利益相关方的捐赠或科室医务人员、采购人员接受供应商的红包、回扣等,势必加大了采购人员向该供应商倾斜的概率,因优亲厚友而排斥其他潜在供应商参与竞争。3.成本失控的风险公立医院采购缺乏专业的医疗设备采购管理人员和监管人员会导致医疗器械招标不力。主要体现在采购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一般对于设备性能、使用寿命、价格价值、售后服务等信息的掌握程度,卖方更占优势。采购方如果在价格谈判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谈判时很容易被卖方忽悠。如果又遇到事先已同相关科室达成口头协议的供应商,在谈判时会不利于谈判。此外,低价中标高价维保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医疗设备、信息系统等供应商为了抢占医院的市场份额,往往投标报价相当低,但后续的封闭式耗材试剂、设备系统维保费用高昂,如买一套信息系统每年要花费15%~20%的维护费用,导致医院每年的维保成本居高不下。4.医疗安全的风险医疗安全始终是公立医院牢固守卫的“生命线”,不光是对医生技术上的要求,更是对医院所用的包括设备、耗材、试剂、药品等各方面物资的质量都提出了高要求,一旦质量得不到保障,采购与临床脱节,结果往往会是致命的。但目前招标的评标机制并不健全,综合评分法评标价格仍占主导地位,“价低者得”的现象普遍存在。供应商无利不为,价格压低可能伴随着产品质量不过关、售后服务不及时、配件更换频率高等多种后遗症。所以对医院而言价格不应成为唯一或居多的评判标准,医院的供应商如果未对其产品进行时刻跟踪和评价,医院收到患者和医生的投诉,小则整改,大则引起医疗安全事故或医疗安全纠纷,将会给医院带来巨大的损失。5.合同违约的风险对医院而言,合同是保障医院合法利益的有效途径,是供应商违约医院维权的有利证据。但医院大多没有独立的法务部门,有些供应商利用违法合同侵犯医院合法权益,签订不公平条款或条款不明确迷惑医院,如合同条款中未对维保范围和后续维修费用加以明确,导致产品维护需另外收取零配件费用、上门费甚至人工费和税费,增加医院的维修成本;再如合同条款中对到货时间约定宽泛,医院叫货后供应商以各种理由迟迟不供货,造成医院业务开展的延误等。医院对采购合同审核不严或对采购合同管理不细,会造成合同管理混乱,甚至出现因违约而被对方追责的结果。

三、针对采购风险的审计对策

加大对医院采购项目全程跟踪审计的力度,包括对预算论证、招标文件、评标程序、合同签订、内控管理等的全面审计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整改,有效降低医院采购风险,使医院采购能规范、透明、健康、高效地运作。1.加强采购执行前期审计,降低闲置风险一是立项的合理性。内审要对影响采购项目的因素进行分析,知晓医院的采购意向,请购理由是否充分,是否符合科室及医院的发展规划;向使用科室了解医疗设备或耗材的库存和使用情况,请购数量是否结合医院发展需要及实际库存拟定;向财务部门了解设备耗材所涉及的业务收入及费用支出情况。二是论证的充分性。内审要参与采购前的论证,主要是对需购置的医疗设备及耗材的特点、用途、临床应用价值的论证情况,实际利用率和成本回收期等指标,申请论证表内容的完整性及论证数据的准确性等方面进行审计,了解项目的开展是否能为医院科研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充分了解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三是程序的合规性。了解项目是否经科室充分酝酿并集体决策,若为“三重一大”项目,是否提交党委会会议同意;物资的准入是否经委员会集体讨论通过;项目资金是否已纳入医院年度预算,预算的批复和申报情况是否一致等。相关审查资料包括:请购报告、立项报告、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绩效评价报告、各项审批手续、预算批复文件,项目拨款情况、相关会议记录等。2.加强采购招标过程审计,降低流于形式风险一是市场调研是否充分。采购部门在执行采购前应充分了解市场,政府采购项目若没有公开调研这一步骤,那其招标的公平性将会被质疑。可询问采购部门了解其市场调研的方式,对产品产业发展、市场供给、同类采购项目历史成交信息,以及对运行维护、升级更新、耗材试剂等方面的熟知程度,调研对象是否不少于3家且具代表性。二是招标文件是否合理。《政府采购需求管理办法》财库〔2021〕22号文中,明确应将采购需求管理作为政府采购内控管理的重要内容,建立审查工作机制,成员应当包括内部监督机构。根据文件精神,内审应当参与招标文件的制定,并给出合理的建议,商务和技术条款是否符合采购项目的需求,包括资格条件的设置是否合理,技术要求是否指向特定的专利、商标、品牌等从而限制潜在投标人;评审因素设置是否具有倾向性,采购进口产品是否必要,是否落实支持创新、绿色发展、中小企业发展等政府采购政策要求。三是招标信息是否公开。要确保充分竞争,必须选择正确的采购方式,并依法进行公开。如采用单一来源采购方式的,理由是否充分,是否符合法定情形。是否在相关网络媒体中披露采购信息,财政项目是否在财政网上进行政府采购意向公开,并在医院官网上同步公开采购意向满30天后正式启动等,使潜在供应商都有渠道知晓采购信息并有足够时间作准备。相关审查资料包括:采购计划、市场调研记录(咨询、论证、问卷调查等)、技术参数审核表、招标(需求)文件、公示信息等。3.加强供应商报价的审核,降低成本失控风险一是对投标人提前进行审核。为了防止泄密,供应商的投标文件要统一收取,“串标”行为的遏制虽然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内审人员从收取投标文件就开始介入监督会降低其发生的可能性,如审查投标文件是否存在从同一邮箱、同一地址发出的情况,投标单位是否存在关联关系等。二是核实报价依据的充分性。内审人员应通过参与价格谈判会、审查投标文件和报价明细等方式对价格进行全过程监督,关注采购报价的依据是否充分,投标报价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投标单位相互串通故意抬高价格的情况,包括信息来源的真实可靠性、价格构成的可比性、“隐形捆绑式消费”的强制性,尤其关注不平衡报价,纵向、横向多角度比较价格,如报价高于原合同的采购价格,需进一步核实分析具体原因。三是注重对价格资料的收集。内审监督往往因为专业的缺乏存在“外行监督内行”的情况,可采取到不同医院参观考察各医疗设备或耗材的质量、价格、使用及售后服务等情况,同时应注重采购信息的记录和积累,医院采购的品种基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建立“价格大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可供日后采购价格作为参考。相关审查资料包括:投标文件(包括电子版)、价格谈判资料、供应商授权委托书、报价明细、历史合同数据等。4.加强供应商管理的审计,降低医疗安全风险一是供应商资质是否符合规定。对医疗器械生产厂商及商资质证照进行审核,是把好入院的第一道关,在招标环节应仔细审核医疗器械注册证、权是否过期等,确保供应商资质符合规定。此外,供应商的诚信也很重要,应关注中标商纳税、社保、廉政等多方面信息,对经核实有商业行贿行为的供应商,及时纳入不良记录,不得购买其产品。二是是否建立供应商考核机制。采购部门应参考使用部门的意见,对供应商进行考核,内审对考核结果给予合理评价,评价其是否按时、定期、综合各科室意见进行考核,考核内容是否全面,是否涵盖了产品质量、价格、有效期、交货及时性、供货条件及其资信、履约情况等内容,是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三是PDCA闭环管理是否执行。采购部门完成采购后,内审对采购后期管理进行评价,对采购的设备或耗材的运行成本和使用效益进行分析;依据供应商考核和临床反馈、患者体验和投诉等对产品质量、供应商服务进行综合评价,发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反馈给采购部门,采购部门采纳审计建议并运用于改善业务流程,以PDCA闭环管理模式,可以大幅度降低内耗,实现工作质量的提升和医院采购的良性循环,降低因产品质量、供应商弄虚作假给医院带来的医疗安全风险。相关审查资料包括:供应商的资质证明等应标文件、评标报告及中标通知书、企查查等信息平台、供应商不良事件登记表、供应商考核表、产品质量反馈表等。5.加强合同条款签订审核,降低合同违约风险一是合同文本的完整性。关注合同文本是否包含法定必备条款和采购需求的所有内容,是否包括:标的名称,质量,数量(规模)、履行时间(期限)、交付地点和方式、包装方式、价款,付款进度,支付方式,验收、交付时间、质保范围和期限、违约责任与解决争议的方法等。特别是医疗设备型号是否准确、附件清单是否齐全、运费和保险费由谁支付等都要明确,以免引起法律纠纷。二是合同流程的合规性。关注采购项目的上述合同要素是否与招标文件、投标文件一致;合同签订是否按规定流程审签,合同内容是否经相关部门及领导会签,是否由法律顾问审定;合同签订是否及时,是否在中标结果公布后一个月内签订,防止项目被人为搁浅,发生中标不应标的情况等。三是合同签订的有利性。合同双方往往都会提供对自己有利的模板进行签订,内审应关注合同条款是否保护了医院的合法利益。如是否明确供应商交货质保的要求并分期付款;是否明确验收标准,对于如家具类货物运输环节的损坏是否明确了责任方等;对于长期运行的项目,要充分考虑成本、收益,及可能出现的重大市场风险;是否在合同中约定成本补偿、风险分担等事项。同时,要关注合同变更问题,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相关审查资料包括:招标文件、投标文件、合同审批流程、合同原件、上会记录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公立医院要想降低采购风险,内审部门就要对采购项目的各个环节提前介入,做到“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动态融合管控,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审计方法,从合规性审计转变为增值性审计,规范采购行为的同时也为医院控制价格当好参谋,及时纠正问题,使采购从计划到实施全过程都合法合规,从源头上避免采购风险的产生。

参考文献

1.任晓蕊.开展医院采购审计的关键点.中国内部审计,2016(03).

篇6

【摘要】建立完善的政府采购制度旨在强化财政支出管理,强化预算约束,加强宏观管理,达到节约财政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推进廉政建设的目的。但是由于在审计依据、内容和实施过程等方面存在的局限影响,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开展与发展受到制约。

【关键词】政府采购;绩效审计;跟踪审计

政府采购是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8年在全国开展以来,经历了十多年的审计,采购金额从1998年的160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3000亿元,采购范围逐渐扩大,采购品种逐渐增加,基本上达到了加强宏观管理、节约财政资金和推进廉政建设的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采购法》第68条明确规定:审计机关应当对政府采购进行审计监督,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政府采购各当事人及有关政府采购活动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由于在审计依据、内容和实施过程等方面的局限影响,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开展与发展受到制约。

一、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基本含义

政府采购的主体是依靠国家预算资金运作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政府采购为非商业性、非盈利性购买行为,即只能买,不能卖。政府采购的对象及范围有:各级使用财政性资金单位(下称采购单位)使用财政性资金购买列入政府采购集中采购目录或金额超过集中采购限额标准的货物、工程和服务。在采购方式和采购程序上有相应具体的规定,比如有地区规定集中采购金额超过20万元以上的项目必须通过公开招标方式进行采购。随着政府采购规范化要求的提高以及采购规模的扩大,各地政府审计机关大致在2006年前后逐步把政府采购列为审计重点,编制审计工作方案和实施方案,将政府采购办、政府采购中心和选择重点采购单位作为审计的主要对象。

政府采购绩效审计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依法对被审计单位使用财政性资金获取货物、工程和服务等采购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和评价,以达到维护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加强宏观调控的目的。

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有:政府采购预算及执行情况;政府采购预算资金拨付及进度;采购规模及与采购目录相符情况;采购流程控制执行情况;对采购单位展开延伸审计,检查有否擅自采购、扩大采购范围、提高采购标准等行为。

政府采购绩效审计对加强财政预算支出管理、规范政府采购程序、强化政府采购制度、促进廉政建设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当前政府采购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2007年9月至2008年3月间,笔者走访了辽宁省沈阳、大连、抚顺、本溪、丹东、清源、东港等市、县政府采购中心和审计局机关,试图对政府采购及其绩效审计情况做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经过调查,看到:这些市、县的政府都在政府采购管理部门之外设有专门负责政府采购管理控制的机构——政府采购中心,它们一般是由上一级政府批准的财政全额拨款单位,负责组织实施市、县直各部门、单位所需货物、工程和服务项目政府集中采购工作。按照采购法“管采分离、职能分设、政事分开”的规定,采购中心内设综合招标部、采购部、工程部等部门。政府审计机关对政府采购的绩效进行监督审计,审计对象包括政府采购主管部门、采购人、供应商和采购机构;审计的内容包括:采购项目立项、采购资金的来源、采购项目管理使用等情况。

经过调查发现,政府采购审计能够利用政府审计的相对独立性、强制性对预算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但由于各方面原因,政府采购绩效审计还存在如下不足。

(一)审计法律依据不足

审计法律依据不足具体表现为:一是政府采购法实施细则没有设立。政府采购法自2003年出台以来,相应的实施细则却一直没有设立,使得对政府采购各项监督内容缺乏可操作性。同时,招投标审计是政府采购审计中的重点,但是,审计机关可以参照的法律依据仅有招投标法,很难适应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需要。二是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目标在于被审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由于我国目前尚无绩效审计准则或指南,政府采购的绩效审计只能遵守审计法和政府采购法。三是审计部门对同级财政只有处理权没有处罚权,削弱了审计的执法力度,制约了对政府采购的监督职能的发挥。四是惩罚手段和措施无细则,落实不彻底,是违规行为屡禁不止的症结所在。有些市地尽管划分了政府采购有关部门的职责,但没有对违规行为处理的细则,使某些人有了钻空子的机会。21写作秘书网

(二)审计缺乏深度

调查时发现,政府采购绩效审计制定的审计方案存在缺陷,审计范围过小、审计时间过少,审计缺乏深度。如某市政府采购涉及280家单位,而审计时仅延伸10家采购单位,占比3.57%,审计方案中没有对供应商、招投标和政府采购绩效情况进行延伸审计,使许多采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没有全面反映出来,影响了整个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效果。由于审计部门事先并没有参与具体的采购招投标过程,审计深度又存在缺陷,所以无法对政府采购绩效提出意见,审计监督对政府采购过程是失控状态。

(三)审计部门与其他监管部门关系的协调存在困难

《采购法》明确规定:政府采购有关的监管部门、审计部门、监察机关要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对政府采购实施监督。但是,由于各部门之间未能很好协调,各监督部门职能相互交叉重叠,且未能做好沟通工作,造成重复多头监督和监督存在空白地带的情况。比如,对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并实施招标方式采购的工程项目采购活动的监督,根据招标投标法的规定,不同行业和产业项目的招投标活动的监督,分别由其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造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项目和市政工程招标投标活动的监督,由政府有关部门分别负责。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的规定,这些专业监督活动并不排斥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综合性监督,造成多头监督、重复监督难以避免,也造成部门间的执法纠纷。所以,审计部门如何处理好与其他部门在监督管理中的关系已成为政府采购审计的一大难点。

(四)采购绩效评价指标不健全

随着政府采购支出的迅速增加以及采购范围的日渐扩大和工作的日趋复杂,公众(特别是纳税人)想要知道的不单是政府采购开支是否合理、合法,还想对采购资金是否经济有效地使用、采购行为是否有效果清晰明白。但目前看,我国还缺乏公认可适用的政府采购绩效评价标准。目前能评价政府采购绩效指标的体系只有财务指标、历史指标和综合性指标,缺乏非财务指标、未来价值指标、单项指标和“预警”指标,审计人员无法深入了解被审计采购项目的经济效益,必须“借用”其他标准或是自己设计某种标准来衡量工作成果。审计人员也还没有一个能指导审计活动,衡量被审计事实、鉴定经济效益质量的标准,即公认可接受的绩效标准可供利用。在这种情况下,就造成了对政府采购绩效的评价无据可依,无疑会影响绩效审计的质量和宏观经济政策影响等社会效益的评价。

(五)审计人员专业性不强

之所以政府采购绩效审计停留在采购资金收支审计上,疏于对招投标、项目进展和政府采购绩效等重点方面的监督,主要原因是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没有达到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需要。政府采购绩效审计所需知识超过单纯政府采购资金审计的范畴,它涉及到财政政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等多方面,是政策性强而又复杂的综合性审计监督。正是由于政府采购绩效审计工作涉及面广,一些采购专业性强,而又缺乏相应的规范性具体措施,仅靠审计部门现有的人员及专业知识是不能适应对这一工作监督需要的。它要求审计机关拥有具备如下知识的人才:如经济学、社会学、法律、财会、计算机、信息系统、工程建筑学等,要求审计人员要非常深入地掌握政府采购工作方面的专业知识。

三、提高政府采购绩效审计质量的对策

针对政府采购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加以纠正和解决,以达到发挥审计监督职能、加大审计监督力度、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和效果的目的。

(一)加快完善政府采购制度

1.建立健全政府采购法律体系

以公开、公平、公正、效率、效益原则,完善我国现有的采购法律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为基础,配套采购法实施细则,尽快制定政府采购供应商质疑处理办法,将政府采购实际工作纳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轨道。

2.建立预算约束机制

强化预算编制制度,并严格审核,确保采购预算编制的质量。设立专职预算编制审核机构或岗位进行逐部门、逐项目审核,做到:确保采购预算的合理合法性,最好建立量化指标体系;确保采购预算的完整性,防止采购项目不清而导致未来各种舞弊行为的发生;确保采购项目的真实必要性,防止采购单位挪用采购资金;确保采购预算具有关联性,防止采购预算存在人为拆分或整合项目的问题。

3.建立政府采购监督约束机制

完善的政府采购监督体系由内部监督、外部监督和社会监督组成。内部监督机制主要靠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实现,如计划审批、招标、实施采购、质量检查与验收、款项支付实行真正的职务分离。在规范政府采购职能部门管理机制的同时,应借助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监督政府采购行为,防范采购风险。

(二)加强和完善审计机关的监督职能,提高绩效审计效果

1.建立政府采购审计数据库

收集政府采购有关法律、制度和办法的规定以及预算、国内外相关业务的数据资料,对采购单位预算情况、合同执行情况、采购运行情况、使用情况、保管情况、改造情况、处置情况等方面建立全面详细的数据库。

2.规范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程序

围绕具体审计项目,确定审计目标,统筹规划、全面布置、合理调配审计力量,统一编制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做到与相关方面充分的沟通与协调,并根据审计工作展开情况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确定延伸审计的范围,保证有说服力审计证据的收集程序。

3.确定标准,做好绩效评价工作

由于政府采购资金来自纳税人,而政府采购一般用于公益、集体、社会等方面,评价标准比较宽泛,绩效审计比较困难,该标准体系应该具有如下特点:相对高度概括,应该能够概括被审计对象所具有的社会效益、行业效益、经济效益等重要特征;客观实际,应该将被审计项目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清晰反映,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应该分类清晰;弹性特点,所谓弹性是指评价标准应该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做相应调整。

4.做好审前调查,明确审计重点

对政府采购审计审计署6号令要求,审计组采取多种形式向有关项目主要负责人、财务与施工方面人员了解情况,应抓住资金流程整个主线,从立项、拨付、管理、使用、保管、处置等环节进行检查,重点寻找能反映和查处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等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问题。

5.实现采购项目的跟踪审计

跟踪审计要能够实现以下目标:通过审计资金的拨付、管理和使用,发现资金使用及管理上的问题,及时纠正违反财经法律的问题,促进政府投资的有效合理使用,并使建设资金的使用达到预期的使用效益;通过对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过程和经营管理过程的跟踪审计,揭示问题,提出建议,达到制约建设部门和行使建设管理职能部门权力过大的目的;通过开展跟踪审计,调查建成项目的运营情况,从项目建设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和运营机制等方面分析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提出改进建议,促进项目的后续运营达到预期效果。

6.实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实行审计公告制度是推进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促进审计监督职能的重要手段。政府采购绩效审计应按照真实性、客观性、准确性、针对性、规范性原则的要求,结合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特点,加快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结果公告的进程,保证审计公开透明、提高审计质量、增强审计责任感、降低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采购法[S].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八号.2002-6-29.

[2]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政府绩效评价与政府会计[M].大连出版社,2006(4).

篇7

一、目前高校可以采用的物资采购审计的两种模式

根据高校各自的管理模式和要求、物资采购业务量的大小以及内部审计机构资源等的不同,物资采购审计可以采取项目管理式审计和过程参与式审计两种模式。

项目管理式审计是有重点、有目的地将某物资采购部门、环节或物资品种纳入年度审计计划,形成为特定审计项目,并实施相应审计程序的审计模式。大、中型规模的组织适合采用该模式。该模式适用于采购规模较大、年采购金额较大、社会知名度较高的高校。过程参与式审计是由专职内部审计人员参与监督物资采购的全过程或者部分重要过程,实现物资采购审计的日常化。小规模组织可以采用该模式,一般职业院校、小规模高校也可以适当采用。在此我们要注意的是,不能断然割裂这两种审计模式的紧密辩证关系,将其绝对化。事实上,这两种审计模式可以综合运用,联系推广。在内部审计资源缺乏的特殊情况下,可采用过程参与式审计。在积累了一定信息的基础上并且对该项目进行审计涉及高校的重要性权益时,则以项目管理式审计为主。两种审计模式可以相互结合起来,关键是怎样发挥出采购审计的最大效益。

比较上述两种采购审计模式,说明可以通过对高校内部某个业务流程或环节,有效地开展审计工作,达到最大限度地节省审计成本或资源的目的。不一定非要开展专项的采购审计,才算是采购审计业务。必要时实行业务外包,可以委托中介单位进行采购审计。

二、开展高校物资采购审计的重点和方法

高校物资采购审计应采取“重点突出,区别对待”的方法,选择采购数量较大、采购次数频繁、采购价格较高、采购价格变化频繁、质量问题突出、长期积压或短缺、群众反映普遍、领导关注、内部控制薄弱和出现错弊概率较高的环节或物资类别等。审计重点集中于如下两点:一是对物资采购过程中的招标文件以及采购合同的合法性、完整性和有效性等所进行的审计,防止出现包括盲目签订采购合同风险、合同无效风险、合同条款不利风险、合同违约风险和合同档案管理混乱风险等。二是对采购方式执行情况的审计,对物资验收、货款支付、办理索赔等业务执行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等所进行的审查和评价。

对列入审计重点的业务,一般采用全面审计法,对物资采购涉及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资料和资料的每一个方面进行全面审计。对于列入审计范围的非重点业务,一般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选择有代表性的采购流程或品种进行审计,可以运用检查法、函证法、询问法和重点审计法、复核法、观察法、分析法等方法。

三、开展高校物资采购审计的措施

具体审计措施如下:

1. 招标文件确定过程中的审计

资产使用部门经学校物资采购招投标工作办同意后进行某项物资招标采购,审计部门按其职责权限适时介入,对资产与设备管理处拟订的招标文件进行审计,监督购置仪器设备的资金是否到位、是否纳入学校年度财务预算,并关注招标文件中对所购设备、材料的型号、规格、技术性能、指标要求、系统配置、报价要求,对投标人的资质、资信度考查情况、业绩要求,对开标时间、地点以及招标人所要求的其他附属要求,如供货时间、付款方式、预留质保金或保修金的数额等是否表述清楚,用词是否准确,避免潜在投标人对招标文件的理解不一而产生疑义。关注招标文件是否存在要求或者标明特定的生产供应者以及含有倾向或者排斥潜在投标人的其他内容的情况。涉及特定专业判断的,可以咨询有关专家意见作为佐证基础性资料,但应考虑回避制度。是否存在招标机构、采购单位和供应商相互恶意串通的虚假招标行为。另外,招标人不得向他人透露已获取招标文件的潜在投标人的名称、数量以及可能影响公平竞争的有关招标投标的其他情况。

2.开标评标定标过程中的审计

审计部门须关注评标专家组成员是否都是依据招标文件和评分细则独立地对潜在投标人的投标文件进行客观、公正、公平的打分;是否符合低成本高效益原则;标底价格明显偏离、违背市场规律的,可请招投标中心负责人组织评委在评标过程中给予判断认定。评标委员会完成评标后,是否向招标人提供书面评标报告,并推荐合格中标候选人,中标候选人的基本条件是否符合规定的条件,是否按规定进行了排序,采购人是否按照评标报告中推荐的中标候选供应商顺序确定中标供应商或事先授权评标委员会直接确定中标供应商;中标供应商确定后,中标结果是否在财政部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媒体上公告,并向中标供应商发出中标通知书;投标供应商对中标公告是否有异议,招标采购单位是否在规定时间内对质疑内容作出答复。

3.经济合同审签过程中的审计

采购合同签订的合规合法性应当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采购合同条款的完备性和合同内容的合法性。

(2)采购合同的执行结果。

(3)审查合同的管理是否规范。

审计部门须审查采购合同的内容是否合法、规范、完备;合同价款是否公平合理;合同中涉及各方的责权利、质量、设备安装工期、付款方法、保修及其时效规定是否合规、完备;关注中标方是否将投标文件中的优惠条件逐条落实在合同中,力争维护学校的权益不受损失。

4.验货付款过程中的审计

技术较复杂、金额较大的由资产与设备管理处组织验收小组,参与验收的人员须包括资产与设备管理部门、使用部门、财务部门、审计及监察部门和有关专家在内,实行部门会签制度。验收工作应围绕着是否按照采购文件和合同有关条款的要求,对应验收对象的数量、质量及规格型号等的符合性进行审查。

5.物资采购后续审计

对并不是一次性结清的采购业务,审计部门应做好备用台账的记录工作。需要办理退换或索赔事宜的,要将处理落实情况详细记载,控制付款额。到使用部门进行回访,了解退换或索赔事宜的处理情况,同时对厂商的服务质量和态度做到心中有数,也为下次招标提供有反馈价值的信息资料做好准备。

主要参考文献:

[1]徐广生。 教育采购招投标业务审计的难点[j].中国内部审计,2008(1)。

[2]陈启蕴。 浅析高校工程物资采购招标审计中的关键控制点[m]. 教育部财务司。中国教育审计二十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篇8

1.1采购过于分散分散采购由下属各单位独自采购,固然有其灵活性和便利性,但也存在较多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①各单位采购权力集中,容易滋生腐败。由于有些单位采购岗位设置较少,采购权力比较集中,导致采购随意性增大,控制难度较大,容易出现舞弊现象,致使采购成本的上升,降低了产品市场竞争力,从而影响组织的价值增值。②采购部门重复设置,资源浪费。由于各单位的分散采购,会增加相应的采购人员、运输人员、仓储人员以及检验人员等采购流程各个环节重复设置,采购效率相对低下,造成资源的浪费。③采购批量较小,供方送货成本上升,从而增价采购成本。由于采购分散,各类物资采购量较小,不能与供方形成有力的谈判砝码,无法形成规模采购效益,并且供方送货频次的增加,导致供方送货成本的上升,这也会在供方的报价中反应出来,最终会导致企业的产品竞争力降低。

1.2采购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采购人员不仅要有着良好的沟通能力,熟悉的业务知识,还应具备较高的思想觉悟。而目前因种种原因造成采购人员素质不高:①采购岗位一般为各单位的“抢手”岗位,采购人员多为“关系户”,人员素质相对不高。②采购人员大多专业知识不足,对自身的定位较低,满足于从事简单重复的工作。

2采购审计对提高企业竞争力和价值增值的表现形式

采购审计在对提高企业竞争力和价值增值方面表现为显性价值和隐性价值。

2.1显性价值显性价值指的是采购审计人员通过对采购过程的审计而直接审减为组织节约的经济价值。采购审计人员建立审计项目,实施全过程审计中,通过市场询价、多渠道比价等方式,实现直接为组织降低采购价格,减少采购风险,在遵循“货比三家,同价比质,同质比价,同价同质比服务”的原则的基础上的审减额就是采购审计直接创造的价值,即显性价值。显性价值短期见效,价值直观,易于计量,但是显性价值一般注重的是短期采购成本的降低,显性价值的多少是以实际采购价格较采购人员节约的金额来表现。采购审计中对采购物资的比价审计更多关注的是组织的短期目标,不能够从全局的角度去把控,更多关注的是本次采购所面临的风险,因此,不能把显性价值作为采购审计提升企业竞争力和组织价值增值的长期动力。

2.2隐性价值隐性价值对提升企业竞争力和组织价值增值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来自采购审计部门在组织结构中的独立地位,即对组织内部的经营管理者和其它各部门所产生的震慑作用,使之不敢触碰各种规制,主动的进行自我约束,维持高效的管理控制程序。物资采购审计就像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使采购人员自觉规范其采购行为,自行控制采购行为,客观上节约的采购金额体现为组织价值的增值,较显性价值更为突出,效果更为明显。②隐性价值是显性价值的接力。采购审计人员通过直接审减采购价格而节约的价值,体现为显性价值,但长期的重复性采购在物资采购中占很大比例,尤其是生产消耗性物资方面,因此在审计人员直接审减的价值,则会给组织带来几何倍数的隐性价值,这也是采购审计为组织价值增值的重要体现。

3采购审计在实现组织价值增值中的发展趋势

随着内部审计逐渐向管理审计的发展,采购审计作为管理审计中重要的环节,在实现组织价值增值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采购审计发展方向也越来越明朗。

3.1采购审计信息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组织内部的ERP系统和各种软件系统应用也逐渐普及,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物资采购品种成千上万种,系统自动生成的电子信息更是如天文数字,并且数据间各种逻辑关系复杂,想要在短时间寻找有效的审计线索,绝非易事。因而要求审计人员不但对ERP系统熟悉并掌握物资采购相关的流程,而且要有良好的软件知识并熟练运用相关的审计软件,实现采购审计信息化,才能随时对组织物资采购、库存情况动态查询,掌握被审计单位实时信息,才能准确迅速的在代码和数据的海洋中发现审计线索,降低采购风险,实现组织的价值增值。

3.2采购审计重点向前期审计关口转移在采购审计逐步深入过程中,其采购审计制度也将越来越完善,采购的执行过程也逐渐规范,然而采购物资虽然已质高价优,但采购物资的必要性,需求物资的数量,采购的方式,采购的批次等问题,即采购的计划和决策等前期审计将是以后采购审计重点。因为在这一阶段的审计中,要结合组织的实际情况,分析现有供应商情况和供货时间,把握组织的长远发展战略,才能保证采购物资既能符合生产经营需要,又能节约成本提升价值,避免采购过剩造成的巨大浪费或没有满足生产需要而造成运营停顿的损失。脱离了发展战略的采购计划犹如无根浮萍,既缺乏根据,又使采购没有了方向。良好的采购计划和决策,将极大的促进采购与生产经营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采购职能,促进组织价值更快的增值。

3.3采购审计与风险管理的有机结合物资采购是组织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组织经营过程中的高风险领域,风险因素较多,因此应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在采购审计中,应在注重审计采购价格同时,考虑其深层次的因素,加强风险辨识,揭示风险因素,进行采购过程中的各个关键环节的风险分析,确定关键风险点,进而提出规避或转移不可控风险的措施和方法,这样才能避免采购过程中各种风险导致的更大的损失,为组织节约了采购成本,,从而降低了产品生产成本,也促使了组织的价值得到了增值。

篇9

【关键词】企业采购 价格审计 策略

一、企业采购过程中进行价格审计的意义

采购价格审计就是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对采购部门及采购人员的采购活动所进行的一系列的审核与监督活动,主要是针对采购资金的使用情况,确认采购价格的合理性,其目的是更好地规范采购行为。如果企业在采购过程中,不设立专门的价格审计部门来对采购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监督和评价,那么部分采购人员很可能利用制度的不完善和监管的不到位而在采购过程中吃回扣、以次充好、高买高卖、高估冒算、暗箱操作等违法行为,从而加大了企业的费用负担。所以价格审计在企业采购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促进企业内部审计发展,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

实践证明,价格审计的效果十分明显,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而且可以防止寻租现象的发生,杜绝腐败,净化市场环境,树立企业内部审计的权威,进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2.可以给企业带来现实的经济效益

采购价格审计可以有效的监督采购行为,使采购部门能够更为规范地按照企业相关规定从事采购行为。伴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企业经营方式向专业化协作化发展,采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采购成本作为企业运营成本的一个重要部分,其大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最终利润。通过价格审计,可以有效的规范采购行为,从某种意义上给企业带来现实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采购存在的一些问题

企业采购是企业为了满足企业日常生产的需要,从外部市场获取企业所需要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和服务的行为。企业采购承担着为企业获取生产和管理所需的物质资料以及相关服务的职责,关系到企业生产和运营水平,其目的是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资金使用的规范性,最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企业采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原因如下:

1.竞争不充分致使采购价格可能偏高

企业在提出采购要求时,对供应商的资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例如,供应商必须是企业入网供应商,或者要求供应商有多少注册资金等,同时也对相关产品配置参数提出较高要求,对部分厂家针对性地设置了一些技术限制性条款,提高门槛,造成竞争的不充分,表面是投标实际是议标或暗地指定供应商,这造成的结果往往导致采购的产品在价格上不一定是最低,甚至如果被不法供应商利用,造成围标和串标现象,出现采购中的高价现象就不足为奇。

2. 制度设计不完善,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不规范,相关激励和制约机制不健全

部分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对采购方面的制度设计不完善,缺乏必要的采购计划,企业采购带有不少随机性。采购计划一般采取年报和月报相结合的方式,由相关单位先提出申请,采购人员填报并进行预算,上报、审批后实施;虽然要求临时计划不能太多,但企业或单位以生产过程上的不可控为由随时要求追加或调整计划,如石油钻井施工企业,经常以地下情况不可控为由增加临时计划,计划缺乏控制,不利于大规模集中采购,进而不利于降低企业采购成本,同时又由于计划的随意性,难免造成积压和浪费。

3.部分企业采购部门人力相对不足,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部分企业采购部门现有的工作人员一般是从其他岗位转岗而来,对采购工作缺乏专业知识,在工作经验上也存在一定问题,对相关材料和市场状况了解不够。加之企业采购部门与资金联系甚多, 一些企业管理者一般选择自己信得过的人从事采购工作,而不是具有专业素质和相关工作经验的人员。由此造成部分企业采购部门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的局面,业务素质不高进一步影响了采购从业人员利用现代化办公设备的能力,使得采购工作效率不高。

三、通过价格审计规范企业采购行为

价格审计指单位内部审计人员运用比价采购、招标竞价等方式,对物资购销价格、投资成本和工程造价等进行审核监控,强化企业的内部监督管理,从而使企业经营成本得到有效控制。[1]

价格审计除了要对最终确定的采购价格进行审计外,还要针对采购过程中与决定最终采购价格相关的各要素的进行全面审计,包括对供应商资质、产品质量、市场行情以及采购流程等各方面进行审计。企业采购作为企业生产成本的重要部分,其效率和质量的高低对企业的经营有重要影响。采购过程中实施严格的价格审计可以更好的约束与监督采购行为,提高企业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率,节约生产成本,最终使企业获得长久发展。

1.进一步完善企业的价格审计制度

制度建设非常重要,通过制度来规范采购行为。在确定最终采购价格前应该报于内审部门,并把与价格有关的材料一起交给内审部门;财务部门要积极配合内审部门,只有经过内审部门的后续审核,采购部门才可以结算账目。要根据企业现金流、市场价格状况以及市场供求状况等因素,建立和完善一套能够适应市场变化、反应市场供求状况的灵活的物资采购价格评审制度,使价格审计制度能够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采购活动相协调,通过一套完善的价格审计制度更好的规范企业的采购行为。同时,健全的价格审计制度需要企业内部各部门的相互配合与支持,并且要确立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使其采取相关活动时不受外部环境的干扰。所以,通过建立和完善一套价格审计制度,明确与采购活动相关的各职能部门尤其是采购部门的职责,并对其做出明确的规定与约束规范,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规范企业采购行为。

2.加强培训,提高价格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高素质的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为了适应新时期价格审计的需要,在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和审计人员执行的是同一套政策,审计人员的工作涉及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这就要求内部审计向多学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为此,审计人员在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道德品格的前提下,必须学习与掌握一定的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管理工程、现代化办公、经济法规、财务管理等知识,了解和掌握采购的业务流程及与之相关的各项业务知识等。

3. 抓住效益审计的敏感点,降低采购成本

采购成本作为企业生产成本的重要部分,工作人员的工资、各项补贴、差旅费用等,加之采购物资所花费的费用大小都会对企业经营产生重要影响。更好的规范采购行为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企业利润。采购价格审计正是抓住效益审计的敏感点,通过建立大件大宗物资采购制度、工程项目招议标制度、基建工程竣工决算审计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企业有关工作流程,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发现企业采购价格执行和管理中各种问题,促进企业增强市场意识和效益观念,改进和加强内部管理[2]。

从2009年开始,江汉钻井公司审计部门全面负责公司的价格管理工作。公司经营管理制度规定,公司无论内部市场和外部市场所有采购的物资,必须先签订合同并经价格部门审核,通过审核后才能确定是否采购。审计部门除负责对公司所有采购物资的价格监督控制职能外也主要对公司内外部劳务价格进行审核。 通过实践,审计部门将价格与审计进行了有机的结合,通过对价格的审核,审计过程中能较快发现采购合同、修理服务等涉及的价格异常现象,并进一步进行延伸和深入审计,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能进一步促进对合同的经济性和商务性的审查。二者相辅相存,相互补充。如在对公司外部项目部的审计过程中,通过对合同执行和签订情况的审计,科室人员了解了当地相关价格情况,为以后外部项目部签订合同的价格审查提供了依据。通过进行内部价格审计,公司节省了大量费用,仅半年,共审核运输、修理、物资采购等各类合同价格100余份,审减金额达194.5万元,有效地促进了公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婉霞.浅议价格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及实施[J].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3).

篇10

【摘要】近年来政府采购绩效逐渐成为理论界研究的重点,同时也是人大、审计和社会公众、媒体舆论关注的热点。本文以绩效审计和政府采购理论为指导,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等方面,探索建立符合业务工作实际、方便操作实施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以合理评价政府采购绩效,促进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提高资金效益,充分发挥采购政策功能。

【关键词】政府采购 绩效审计 评价指标

一、引言

政府采购是我国财政支出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公共财政的重要内容。政府采购大规模的资金投入,所产生的效益如何?政府采购扶持中小企业等政策引导效应发挥得怎样?使用什么指标进行科学评价?这些都是迫切需要在政府采购中加以解决的问题。审计机关作为国家治理的“卫士”和“谋士”,用独立的第三方身份,对政府采购绩效进行客观评价有利于促进政府采购程序规范,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本文对此进行研究。

二、政府采购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构建

(一)加强政府采购资金使用审计

通过对国内现存政府采购绩效评价指标的研究,结合审计经验及上海市政府采购的实际情况,从政府采购节约资金、耗费支出及采购集中程度三个方面来评价政府采购资金使用的经济性。

1. 节约资金指标。

(1)资金节约率 =(政府采购预算金额 - 政府采购实际金额)÷ 政府采购预算金额 × 100%通常情况下,资金节约率越高,说明政府采购资金的利用率越高,其经济性越好。

(2)资金节约率指标虽然可以直观的反映政府采购资金的节约情况,但是缺点是对预算编制的依赖较大,有时会无法真实反映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针对采购量大的普通商品采购,本文提出另外两个指标进行补充:

一是:厂商政府采购利润系数 = 某厂商一定时期内政府采购商品利润 ÷ 同一时期该厂商同类商品非政府采购销售平均利润

如果厂商的政府采购成交商品销售利润难以取得,也可使用“厂商政府采购价格系数”进行替代。

厂商政府采购价格系数 = 某厂商一定时期内政府采购商品平均价 ÷ 同一时期该厂商同类商品非政府采购销售平均价

对比多家厂商的利润系数,可以发现利润明显高于同行厂商。

二是:商品政府采购价格系数 = 一定时期内某类商品政府采购成交平均价 ÷ 同一时期同类商品第三方指导价由于政府采购供应商可能存在为政府采购单独定制某型号商品的情况,市场上难以找到其同类商品的销售,此时对供应商因特定政府采购商品获得的利润就难以分析评价,在这种情况下,可借助第三方的指导价格来进行比较,以确定政府采购价格是否还有下降空间。

2. 耗费支出指标。

(1)政府采购费用率 = 一定时期内因政府采购所发生的费用 ÷ 同一时期政府采购金额 × 100%该指标是从耗费角度对政府采购的经济性进行评价,得出为完成单位金额的采购所花费的支出。(2)实际资金节约率 =(政府采购预算金额 -政府采购实际金额 - 采购费用)÷ 政府采购预算金额× 100%

该指标是资金节约率改进形式,可反映剔除采购费用后的资金节约情况。

3. 采购集中程度指标。

集中采购占比率 = 一定时期内集中采购金额 ÷同一时期政府采购总金额× 100%

通常情况下,集中采购具有批量采购的优势,其采购商品的价格较分散,且降价的幅度与采购量有一定的正比关系。而从费用的角度,地方集中采购的费用主要为集中采购机构的人员、公用及专项经费,相对比较稳定,与采购量并没有明显的正比关系。因此,在当地集中采购机构可以承受的范围内,集中采购的比例越大,不仅采购价格更便宜,而且单位金额承担的采购费用也越少,整个地区政府采购的经济性就越高。

(二)加强政府采购过程管理审计

随着政府工作量的不断增加,工作效率必须得到提高。政府采购效率性也成为绩效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着重从采购完成情况、采购耗用时间、采购预算调整及人均采购效率四个方面构建效率性评价指标体系。由于分散采购是由各预算单位自行组织或委托实施采购,其效率性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自行控制,主要探讨集中采购机构效率。

1. 采购完成指标。

(1)效率,只有在事情最终了结的前提下才有意义,因此评价政府采购效率性的首要指标就是“采购完成率”。

采购完成率 = 一定时期内完成采购项目数 ÷ 同一时期接受委托项目数 × 100%

该指标是采购机构一定时期内受托完成情况的反映,一个采购项目走完程序,即视为该项目已完成,但采购结果有成败之分。本市集中采购机构的通行做法是:重新开展采购程序时,将为采购项目分配一个新的采购编号,视为一个全新的采购项目。(2)“采购完成率”主要反映了集中采购机构的工作量完成情况,但对于其中由于采购失败导致的重复劳动无法体现,因此增加“项目失败率”指标,以全面评价采购完成情况。

项目失败率 = 一定时期内采购失败的项目数 ÷同一时期完成采购项目数 × 100%2. 采购耗时指标。

平均采购周期 = 一定时期内采购项目耗费总时间 ÷ 同一时期接受委托项目数

采购方式不同,平均采购周期差别也相应较大。公开招投标项目程序、环节都比较复杂,且招标公告期、接受投标期等时间期限都有明确的规定和制约,因而周期较长;竞争性谈判、询价、单一来源等采购方式程序相对简单,采购周期也相应较短。因此在使用该指标评价时,需要考虑被评价对象各种采购方式的占比情况。

3. 预算调整指标。

政府采购预算调整包括采购内容的变化、采购金额的增减以及采购方式的改变等事项。预算的调整必然会降低采购效率,一方面财政部门要通过规范的流程对调整事项进行审核批准,增加了采购花费的时间;另一方面,采购单位、采购中心的工作人员要重新收集资料、确定技术参数、编制招标文件等,增加重复工作量,工作效率自然也会降低不少。对此,本文设计了“预算调整率”指标,来评价政府采购预算调整的频率及其对采购效率的影响。预算调整率 = 一定时期内调整的政府采购预算金额 ÷ 同一时期政府采购预算金额 × 100%4. 人员效率指标。

(1)“采购人员人均采购额”和“采购人员人均采购量”两个指标,从采购金额与项目数量两个方面,评价了集中采购机构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采购人员人均采购额 = 一定时期内集中采购机构完成采购金额 ÷ 集中采购机构人数 × 100%采购人员人均采购量 = 一定时期内集中采购机构完成采购项目数 ÷ 集中采购机构人数 × 100%(2)“采购人员人均采购额变动率”和“采购人员人均采购量变动率”两个指标,可以用来反映采购人员采购效率的升降变动趋势。通过该指标的横向与纵向对比,可以了解被评价对象的组织结构合理性以及实际工作效率等情况。

采购人员人均采购额变动率 =(当年采购人员人均采购金额 - 上年度人均采购金额)÷ 上年度人均采购金额 × 100%

采购人员人均采购量变动率 =(当年采购人员人均采购项目数 - 上年度人均采购项目数)÷ 上年度人均采购项目数 × 100%

(三)加强政府采购执行效果审计

对政府采购执行效果进行评价是政府采购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采购不仅仅是简单的政府花钱买东西,作为政府的公共行为,必定具有一定的公共职责,因此政府采购必须在保证采购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突出采购的公平性特点,起到宏观政策的导向作用,并尽量提高参与各方的满意度。下文将围绕政府采购的这些特点构建效益性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1. 公平性指标。

通过对与公平性相关程序及制度进行评价,间接评价政府采购的公平性,主要有以下指标:(1)政府采购信息公开度 = 一定时期内采购信息已公开的项目数 ÷ 同一时期采购信息应公开的项目数 × 100%

公开透明是实现公平的有力措施,采购信息公开的范围越大、时间越久,则潜在供应商参与采购的概率就越大。

(2)投诉率 = 一定时期内有效投诉次数 ÷ 同一时期采购实施项目数 × 100%

该指标是评价集中采购机构或社会机构工作质量指标,投诉内容反映投诉方认为集中采购机构或社会机构在采购过程中的一些不公平因素。投诉机制是保证公平的重要救济制度。

2. 政策导向指标。

政府采购可以通过对采购产品某些性能参数的要求设置、供应商资质条件的审核发放等,释放出政策信息,从而引导企业向政策希望的方向发展,发挥出与国家宏观政策相一致的调控和导向功能。目前,在政府采购中反映最明显的倾斜性政策主要有两方面——节能环保与中小企业扶持。

(1)节能环保产品采购比例= 一定时期内成交商品中节能环保成品的商品总金额÷ 同一时期成交商品总金额 × 100%

该指标反映出某地区执行节能环保政策、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的力度。

(2)中小企业中标率= 一定时期内中小企业签约项目数÷ 同一时期中小企业参与竞争的采购项目数 × 100%

该指标以中小企业最终获得政府采购项目的比例来考核扶持中小企业政策落实情况,直接反映扶持的效果。

3. 采购项目质量指标。

采购项目的质量不仅包括所采购货物、工程和服务自身的质量,而且还包括其实际使用期限。前者是任何采购都关注的重要方面,后者则是重点考察政府各预算部门采购商品的实际使用效益,即评价是否存在不必要的重复采购、重复建设,采购商品更新淘汰率过高等人为降低采购效益的行为。

(1)返修率= 一定时期内某品牌商品返修金额÷ 返修商品所在采购批次该品牌商品总金额 × 100%通过某单位一定时期内各品牌商品的“返修率”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出同类商品中各品牌商品的质量如何。

(2)平均使用寿命= 一定时期内报废的政府采购商品使用总年限÷ 同一时期报废的政府采购商品总数量 × 100%

该指标可以通过与其他地区(部门)的横向比较,得出该地区(部门)是否存在商品更新频率过快、商品使用年限过低等结论。4. 满意度调查指标。各方满意度调查指标主要是针对政府采购各参与方,如采购人、机构、供货商、评审专家等,通过合理的问卷设计,让其进行自评与互评,充分抒发自己的参与感受,从而形成政府采购总体满意度调查结论,有效地发现政府采购各主体对采购的不同意见及感观,进一步提高政府采购的效益性。

三、政府采购绩效审计评价应用

(一)评价指标的赋权

确定了评价指标后,需要考虑各个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所占比重,对其进行赋权,再根据权重计算得出各级指标的分值,最后汇总得出整个指标体系的总分,将该分值与标准分值或参考分值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综合评价的基本结论。本文假设每一类指标即二级指标的权重都是相同的,在进行综合评价时,政府采购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的得分就是各自明细指标得分的算术平均值之和。

(二)评价标准的确立

评价标准是指标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衡量指标得出结果优劣程度的重要依据,是审计做出客观评价的判断基础。尤其是绩效审计,标准确定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审计结果的成败。但是由于政府采购绩效审计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兴事物,因此至今仍处于探索阶段,没有一套公认的统一标准。因此,我们需要根据科学合理的原则,构建一套审计部门、被审计单位及其管理部门、信息使用人均认可的,适合上海政府采购实际情况的评价标准体系。

首先是经济性指标评价标准的确定。经济性衡量的是“价格最优或成本最小”的问题,该类指标主要以平均水平、最优水平或历史数据或等实务标准作为评价依据。如“厂商政府采购价格系数”指标,就可以通过与同类产品销售厂商的最佳实务进行比较,离最佳实务差距比较大就说明该厂商的利润有一定的下降空间。

其次是效率性指标评价标准的确定。政府采购的效率性主要衡量采购项目是否全部完成、采购各环节是否及时启动、各类采购平均耗时是否合理等方面的内容,因此,我们可以运用法规、内部规章等政策性标准及管理部门考核标准、被审计单位计划等实务性标准作为评价标准。如我们可以用招投标法的规定为准绳,来评价采购项目公告、投标截止等的期限是否达到法定期限。

最后是效益性指标评价标准的确定。“效益性”衡量的是资金实际使用效果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吻合程度,因此,可以通过与采购计划、目标等实务性标准进行比对,来确定采购项目效益性的高低。评价标准值可以来源于公众满意度,也可以是被审计单位对相关经营活动的设计要求或计划应达到的状态,以及最佳实务、专家评审结果等等。

运用中央政府采购和各省市政府采购公布的相关数据,结合上海市实际情况,初步确定相关评价指标的及格标准和最优标准。

经过筛选、赋权、确定评价标准,最终形成完整的政府采购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如下表所示:

四、结语

随着政府采购的蓬勃发展、采购制度的日趋完善,社会公众更多地将目光投向于政府采购的效率效果方面。目前,我国的政府采购实践在绩效方面有较多改进提高的空间:财政资金的购买使用效益仍不够高;政府采购实施过程时间较长,效率较低;政府采购的部分资产仍存在闲置、浪费问题;政府采购的政策引导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等。这些问题影响了经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损害了政府采购的形象和声誉。未来我国政府采购范围将不断拓展,规模也将继续扩大,科学评价并正确对待政府采购绩效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我国政府采购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琦.政府采购绩效审计初探[J].中国经贸导刊,2005(13):46.

[2] 王会民.议政府采购绩效审计[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7(3):62-63.

[3] 邱益中,肖磊,徐星.进一步完善上海政府采购制度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上海经济研究,2010(12):98-104.

[4] 周美英. 议政府采购绩效审计[J]. 审计与理财,2008(5):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