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艺术文化范文

时间:2023-10-25 17:19: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音乐艺术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音乐艺术文化

篇1

首先,什么是音乐人类学,“音乐人类学”,就是在西方被称为“ethnomusicology”的学科。音乐人类学又称音乐民族学或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包括对民间音乐、传统音乐、东方艺术音乐、以及当代口头传承音乐的学习研究,也包括对概念性课题的学习研究,例如音乐的起源、音乐的变化、音乐作品与即兴创作、作为象征物的音乐、音乐中的普遍模式、社会中的音乐功能、音乐体系的比较、以及音乐与舞蹈的生物基础。“音乐文化”与“音乐艺术”不仅仅是两个简单的词语复合行为,实际上体现了一个人类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和最终回归自我的过程。

二、音乐文化与音乐艺术的个性和共性

1、音乐文化与音乐艺术的定义

音乐文化是多种性质、形式、作用不同的音乐现象的综合物,它指代的是一些特定的文化现象,这些现象都有着自身的特征、性质和作用。音乐艺术指的是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即由有组织的音乐所构成的听觉审美对象,对这种艺术形式的价值判断,尤其是审美价值的判断,无论是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还是不同的流派之间,都难以形成一个划分高低优劣的统一标准,因此,在“音乐艺术”这个概念所限定的层面上,我们可以说:“音乐的价值是相对的”。

2、音乐文化与音乐艺术的个性

音乐文化是一个大的概念,包括诸多的文化现象,而不是某种艺术形式的审美属性和艺术品位,音乐文化能够反映出一个时期,一个年代的文化潮流,还能充分体现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化特征。所以,音乐文化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不仅是综合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生活浓缩的结晶。例如:西安的“古乐”,山西的“套”等,它们既有传世的古老乐谱,又有数代乐人的相互传承,从这些色彩浓重的地方音乐中,不仅折射出昔日文明的辉煌,也能反映出当今文化的灿烂。音乐艺术是一种听觉艺术,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使人生产生审美感受,音乐以声音为物质手段,又不等于凡声音就都是一种音乐,如现实生活中自然物所发生的一切音响,人的一切言语声音等,就不一定能成为构成音乐语言的主要物质材料。音乐艺术还是一种无形的艺术,它可以不受空间形象构成的限制,而自由发挥创造空间。音乐艺术又是一种时间艺术,音乐在时间里展开,在时间里流动,欣赏一部音乐作品,也需要从开端一直持续听到尾声,才能准确地感受作品整体所带来的效果,而且它是随音乐的演奏、演唱而开始而开始,结束而结束的。最后音乐艺术是一种表情艺术,音乐艺术所擅长的是内心的表现,表现人的感情、意志。它的表现方式,既可以直接地抒发人的内心情志,塑造出特有的音乐艺术形象。如二胡曲《二泉映月》等。也可以采取间接的方式,借音乐的语言来描绘社会生活某一场景或自然景物来抒发人的情志,造成一种音乐艺术特有的意境,塑造出另一种特有的音乐艺术形象。如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等。值得一提的是,音乐艺术还有一定的再现外部现实的能力,声音本身就是一种外部现实,因为客观外物,只要一振动都会产生一定的声响。如风声、雨声等等,都是现实声音的表现。

3、音乐文化与音乐艺术的共性

首先,音乐文化与音乐艺术的共性体现在它们的表现形式上,它们都是以音乐为依托,通过视觉和听觉来表达人们内心深处对世界的真情实感以及对当下社会文化精神的传承。其次,音乐文化与音乐艺术的共性体现在它们创作的根源上,它们都是以外界事物为参考反映到作品当中的,如音乐中的“号子”就是受到集体劳动时劳动者喊出的口号的启发而产生的。最后,音乐文化与音乐艺术的共性还体现在你作品效果的实现途径上,它们都是通过对人们感官的刺激从而使人产生精神上愉悦或悲伤的审美体验。

三、音乐文化与音乐艺术的相通性

音乐文化与音乐艺术虽然有着明显的差异,但是在总体上两者是相通的,可以说音乐文化中包含音乐艺术的元素,文化包含艺术,艺术反映文化,两者紧密相连,融为一体。音乐艺术是以审美文化为核心的艺术,作用于人的情感引发共鸣,激发一系列的联想,浸润人的心灵,使人受到某种意识观念的熏陶渗透,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下社会的某种文化潮流和趋势,最终到达音乐的最高境界。

四、结语

篇2

(一)提高企业员工的三高—高尚情操、高品质、高效率

我国汉代《淮南子•道应训》中写道:“今夫举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古代人们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积累悟出这样一个道理:伴随行进中的动作,发出有节奏的响声,不仅能协调动作,还能振奋精神,提高劳动效率。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充满梦想,渴望成功,但是面临的各种压力让现代人忧心忡忡,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相辅相成,只有企业得益才能使得员工获利,而员工的满意反过来能够帮助企业提高效益,实现真正的双赢。企业永恒的奋斗宗旨就是寻求企业的发展,音乐艺术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并将更加广泛地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新的关注点,建设优秀的企业必然最主要就是建立自己优秀的企业文化。毕达哥拉斯认为:“如果我们把各种优美的音调融合在一起,就能使各种行为缺陷转化为美德”。音乐是一门很特殊的艺术,欣赏者能从音乐中获取精神力量,使思想得到升华,它对高尚情操的陶冶,完善道德人格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音乐的教育比其它教育重要的多,优美、高雅的音乐都会以一种美的形象和令人愉悦的形式融入人们的心灵,使得企业员工懂得自省,变得更能认识自己,更能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丰富员工的感情世界,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激发敬业热情,确立道德人格使之奋发向上。生产高品质的产品是企业生存的唯一标准。人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广大员工的思想素质是决定产品质的根本,两者缺一不可。有着高尚情操的员工会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并使人与人的关系也变的和谐,会本着为客户负责的态度对生产出来的产品品质有着本能的高要求,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尤其是很多现代企业,对于生产产品,都是各道工序分工明确,员工一直都是在重复着简单而机械的动作,容易照成大脑疲劳,劳动效率极低并容易引发工伤。很多现代化的企业,在每班工作时间里的中途都采取播放一段或几段节奏欢快鲜明的进行曲,振奋精神、活跃工作气氛,员工在紧张的工作之后,在厂区或公司能听上这么一首或几首优美的音乐,不仅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轻松氛围,令人产生愉悦的情绪,获得美的享受,还可以使大脑机能得到有效调节,消除疲劳,较快地恢复体力和精力,提高下一环节的工作效率,使员工能在下一个时间段里,保持旺盛精神,使工作继续保持圆满并富有成效。因而,音乐可以作为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手段,必须重视企业环境的建设,利用不同音乐,营造适合本企业音乐背景,以提高生产劳动率。

(二)增强企业员工的三力—凝聚力、想象力、创造力

音乐可以培养人们的共同情趣,增进人们的友谊,形成集体向心力,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现代社会,科技手段新月异,但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沟通和理解却变得困难,感情沟通的缺乏,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和精神的痛苦,引发感情交流的缺失,而音乐具有抒发感情的作用,以流动的方式悄然渗透人们心房,浸入人们心灵深处,引起情感的共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现代社会感情交流。人们常说“志同道合”,同样的情感,同样的共鸣产生“志同道合”的“凝聚力”。现代企业家越来越明白: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免疫系统,而企业之歌是企业的灵魂,要沟通企业与员工的感情,提高企业文化的亲和力、凝聚力,企业之歌不失为一条重要途径。厂歌的歌词内容一般都是对企业文化的直接反映,独特个性的厂歌最能够充分反映员工的精神风貌,通过开展合唱、集体舞等娱乐活动,能够培养员工的协作心理,当员工哼着自己企业的歌曲,自然会产生一种文化认同感、亲切感、归属感、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产生企业的内部凝聚力。现代企业的员工必须具有较高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音乐教育可培养员工良好的思维习惯,引导他们进行艺术想象和思维联想,达到启蒙智慧的目的提高企业员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通过大脑来完成,而音乐能够使左右脑平衡,使右脑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左脑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平衡发展,促进人的职业能力和心理素质的提高。爱因斯坦说:“我的很多发明和创造都来自音乐的启发”。因为用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用音乐启发人们的对美好的认知,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使之发挥出无穷的想象力、智慧和创造力,激发潜能。音乐语言因极富感染力,常常使人的内心高度受激,使思维活跃引起无限的空间想象,并激发了创造激情。可见,音乐教育对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用之大,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我们应该运用音乐对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三)音乐艺术为企业品牌服务

音乐对树立企业形象,营销企业品牌,增加广告效应具有重大的作用。一个企业的要健康、蓬勃发展,要产生好的效益,必须让自己企业的产品为大众所熟知,利用企业歌曲在媒体进行企业和商品的宣传,成为塑造企业形象不可或缺的一种载体。越来越多的企业把音乐作为企业外部传播企业文化的工具,许多知名企业将他们的经营理念、企业的文化内涵等直接拍成音乐电视节目,利用音乐的特殊传播功能展现在观众面前。近年来,“共鸣模型”(ResonanceModel)的音乐营销,逐渐得到了营销专家们的青睐,“共鸣模型”(ResonanceModel)是由美国广告理论专家T.Schwartz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即成功的品牌广告一定是与目标受众(消费者)产生了共鸣,广告让消费者(受众)唤起并激发其内心深处的回忆,产生难以忘怀的体验经历和感受,同时广告也赋予品牌特定内涵和象征意义并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移情联想。在传递品牌特性上,音乐的影响往往是潜意识的,难以抵挡和消除,人们也许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鼓膜正在接受音乐的刺激和轰炸,就已经给单纯的生理层面上的愉悦赋予了精神层面的含义。比如利用歌曲本身,就是一种很常见的音乐营销;冠名或者赞助各种与音乐有关的活动,比如蒙牛酸酸乳超级女声、喜力啤酒音乐节;还有利用人们熟悉的歌曲进行改编后附着企业自身广告等等。2005年赞助世界“三大男高音歌唱家”之一帕瓦罗蒂世界告别巡回演唱会,是天籁汽车赞助举办地,此次与国际知名音乐歌唱大师的牵手让天籁轿车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认知获得极大的提升,天籁证明了让人们感觉其不仅仅只是一款具有高档豪华轿车外表的机械产品,而是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的产品。《Whenyouknow》,也许你不知道这是首什么歌,但如果说这是芝华士的广告歌,你一定知道的,这首为芝华士专门打造的歌曲让芝华士品牌有了梦幻般的色彩,并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雀巢公司CEO的包必达说过:“我们必须有一个世界通行的营销方法,什么东西可以在不同的人种之间实现没有障碍的共享呢?毫无疑问,是音乐!”可见音乐作为一种全人类的共同语言,他对于人们彼此产生共鸣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

二、音乐艺术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一)拥有一首自己的企业歌曲

企业歌曲的歌词与企业紧密相关,体现本企业的特色,反映了企业的发展状况和精神追求。企业歌曲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的精神力量。它应该是企业所倡导的核心理念的生动体现和完美诠释,甚至是对理念的丰富和升华。用音乐来向人们传递企业信息,比其他任何手段都更加时尚、更加艺术化、更加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作为音乐本身,在企业文化的形成中以传唱为主要手段,让员工在多次传唱过程中去感受音乐的节奏美、旋律美、音色美、结构美,更透过它们去领略企业音乐的真正含义。如同国歌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一样,是代表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歌曲,当人们唱起国歌时可以唤起我们对国家的热爱及民族的自豪感;可以唤起我们对国家的热爱,民族的自豪,团结互助,共同努力。企业音乐作为传递企业形象的标识,要有准确的形象,明确的主题,能够表达企业的凝聚力,调动员工的精气神,唤起他们心中的心中的激情,鼓舞企业员工的敬业精神,成为在激烈竞争中企业的动力。

(二)企业音乐文化节

通过音乐艺术来建立企业形象、传播自己企业的文化和理念,拉近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距离,让消费者在最短的时间内熟知并且认同自己的企业,这是现阶段企业对音乐文化的需求表现。音乐在品牌和消费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起到了很好的衔接作用。举办企业音乐文化节,是企业重要的营销手段,通过举办企业音乐文化节,可以对企业文化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和展现,同时也为新组织架构酝酿良好的外部环境。如2011年合景泰富地产成功地通过主办“琴动心弦音乐会”巡演的形式来传播合景泰富地产“以心筑家,创建未来”的企业理念,传达给消费者“让艺术从殿堂走向生活,享受生活之美”的理念,尝试以不同的层面去演绎生活的艺术,构筑“品质、品尚、品位”的生活模式,不仅通过活动鼓励和吸引业主的广泛参与,消除邻里之间的陌生感,拉近彼此的距离,从而逐步形成文明、融洽的新型邻里关系,也相当成功的树立了企业的良好形象。另外2010年1月在漳州诏安举办了第三届中国诏安青梅节暨书画艺术节“梅香两岸•翰墨丹诏”中央电视台大型文艺晚会,此次文艺演出明星阵容强大,香港实力派歌手容祖儿,台湾歌手辛晓琪、阿信,马来西亚歌手巫启贤以及张燕、陈瑞、金波、容中尔甲、孙丽英、饶天亮、陈永锋等一批知名歌手将在晚会上闪亮登场,第一个提出“国学音乐”理念的歌手晏菲将唱响歌颂诏安青梅的《青梅之歌》。此外,茶艺表演、古筝表演、扇舞表演、现场书画等具有诏安文化特色的当地节目和青梅酒、八仙茶等特色农产品也在晚会亮相。利用这次音乐文化节,成功为漳州诏安造势宣传。一个成功举办的企业文化节,在降下帷幕、掌声和喧嚣尘埃落定的那一刻,不仅在消费者中造成一定影响,而且让所有员工都会有一种认同感:这就是我们自己引以自豪的企业文化!这就是可以改变企业和员工自身命运的企业文化!

(三)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建企业文化

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之间的良性互动,能够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近年来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密切,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例如清华大学与新兴铸管集团合作的企业高管培训,中国传媒大学与中央电视台合作的奥运会电视体育转播人才培养等都是校企合作的成功案例。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互惠双赢,一方面高职院校利用企业资源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借鉴企业文化促进自身发展,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较高职业技能的人才,许多高职院校正积极探索与企业加强沟通,根据企业的职业岗位标准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较快的融入企业,顺利就业。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属于社会主流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在高职校园文化中融入了许多企业中需要的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以及职业人文素质,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办学等多重形式,将校园文化中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带入到企业中去,把适应企业发展的新技术、新理念深入到企业中,以促进企业的发展,赋予企业更多的精神、更大的力量、更深的内涵,让高校教育成为企业的预备教育,为企业输送跟多的新鲜血液。

三、结语

篇3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浓缩,它能够将社会中时代性的要求、思想、观念、原则以及价值规范蕴含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使自己的教育表现出超前性、规范性、辐射性、多样性等特点,从而对整个社会孕育、创新出进步超前性等理论、思想和精神,为社会培养并输送大量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处于青少年的中职学生则可以在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美感作用和熏陶下,达到自身道德、思想、身心、智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而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门学科,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又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审美能力,并使这种能力渗透到其他学科中,作用在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和人格的培养上,有着其他非艺术类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校园文化中的音乐教育是以实现青少年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为着眼点的,坚持乐以辅德,乐以益智,乐以促体,乐以怡情为定位。从校园文化下的音乐教育的特征、功能、主要内容为依据,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文化建设应充分运用音乐艺术教育的特殊功能来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使他们从音乐自娱升华到人格的完善。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需要生动活泼、生气勃勃、充满创造性和娱乐性的教育形式,越来越需要将音乐教育引入德、智、体、劳诸育之中,进而完成对学生人格的塑造。重视音乐教育是促进校园文化得到充分、自由、全面发展的关键,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培养跨世纪建设人才的关键。因此,音乐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以音乐教育的特征为基础,在校园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精神文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思想是国家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基础而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情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而音乐教育则能以蕴含着爱国情义、一种鲜明且富有时代感的形象来激发和感染学生的情操、品德与情感。作为学校和音乐教师应该认识到一首好的音乐作品给学生在爱国情感和思想上所带来的巨大作用,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将音乐教育与校园文化进行融合与渗透。

1.将校园文化精神融入到音乐教学中。学校组织一些歌唱和合唱类的活动或比赛,教师选择和教授一些具有时代思想和精神的歌曲,通过音乐中的旋律、情感、形象等艺术效果来对学生进行感染和教育,使整个校园文化中渗透着爱国的思想情感。另外,课堂教学中,音乐器乐的演奏也对音乐艺术对校园文化精神建设具有推动作用。如演奏民乐合奏曲《翻身的日子》,既可通过乐曲朴实、热情、欢快、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音乐语言(曲调)为学生描绘出广大农民翻身后的幸福生活和内心无比喜悦的感情,又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只有团结协作,个人的潜能才能得到发挥,个人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个人的心智才会更加完美。

2.在课外可以通过校园音乐广播等多种形式,增强校园文化的精神氛围。音乐的聆听与欣赏对学生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因此,选择符合自己校园文化建设特色的校园音乐至关重要。如欣赏田农作词、践耳作曲的《清晰的记忆》,然后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深刻含义,帮助学生捕捉音乐形象,让学生回忆经历过的“鲜艳的红领巾,飘在我胸前”的充满朝气的童年时代,从而教育学生珍惜今天“共青团的徽章,挂在我胸前”这富有活力的青春岁月。校园文化自身的精神及其灵魂与核心所在,它既是符合现代社会思想的校园群体的本质且深层的思想意识的集中反映,又是凝聚师生和谐的团结力,形成向心力的关键。音乐教育与这一精神的产生、形成和持久存在有着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联系。音乐教育不仅给学生带来了精神、情感、品德等德育方面的培养,还是他们透过作品深刻了解到主题中所反映出的历史、社会思想,从而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三观”、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进而成为影响学生潜意识中方方面面的一种激励力量,最终形成完整的人格。

三、坚持贯彻和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使其推动校园文化良性发展

科学良好的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情操以及审美有着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重要作用,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说:“音乐能用最强烈的力量深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用美来浸润心灵,使它因此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此而丑化。”

1.音乐教学应坚持把良性的校园文化作为导向。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结合一些著名的经典作品和具有现代社会特点的流行歌曲给学生讲授美学知识,并加以对比的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美,使审美、追求美、鉴赏美成为他们高层次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进而激励和帮助到他们的专业学习。

2.音乐教育应把发展良性的校园文化作为导向。让学生在紧张的专业课学习后,通过音乐艺术教育和各种音乐艺术类的校园活动,使自己的精神生活和课余生活得到丰富和放松,以更好的促进他们的学习和成才,也是音乐教育的目的所在。校园文化中的音乐教育不仅仅是德语的功能,还应是促进其他多方面发展的助推剂,使学生成为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和发展的社会必须人才,社会和国家的合格接班人。

篇4

关键词:茶文化视野;舞蹈艺术;音乐与舞蹈;关联性;价值性

1舞蹈艺术中音乐与舞蹈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文化艺术的包容与传承中,舞蹈与音乐可以通过“搭车”发展,在本质性合作之后,从而实现该艺术的最佳呈现。在文化融合这一大背景下,舞蹈艺术如果想要实现大众广泛认同,就必须立足文化的包容性与价值力,舞蹈艺术与音乐艺术之间实现“融合发展”是极其可行的。首先,主要是因为:舞蹈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开放与包容的艺术。所以,任何一种内涵优秀、形式多样的文化素材,都能被应用其中。对于我国来说,音乐艺术极为多样,这些内容,都能够被具体融入和应用于整个舞蹈表演之中,从而造就最佳艺术表现。其次,对于任何舞蹈艺术来说,其在展现与表达过程中,都无法缺失音乐艺术。对于我国来说,多种风格和内涵类型的音乐艺术,恰恰都是被应用于舞蹈艺术之中的音乐内容,所以,两者融合极具基础。结合茶文化的融合理念看,舞蹈与音乐之间的“包容”也让两者都得以生动呈现,从而实现了艺术传递与应用的最大价值。最后,音乐与舞蹈相融合的过程,恰恰也是舞蹈艺术自身价值展现的过程。对于舞蹈艺术来说,作为一种生动、客观的文化诠释,要注重综合考虑文化环境的应用需要,因此,从一定程度上看,只有选择合适的传承与表演载体,才能实现音乐艺术的价值。舞蹈与音乐艺术的内涵融入,并且以新的艺术形式来融入我国的文化环境之中,这一过程中,也实现了舞蹈艺术的价值表示。事实上,当前文化艺术发展趋势中,充分诠释了多元融合这一发展大势,舞蹈艺术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文化机制,只有深度融合,才能够让舞蹈艺术实现其价值力和影响力。

2舞蹈艺术中音乐艺术与舞蹈的融入价值

舞蹈艺术在发展与融入传承之后,从单一的舞蹈动作,发展为诠释艺术性与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在当前舞蹈艺术普及与传播中,面临文化包容的问题。所以,如何才能更为有效的消除文化传承与艺术融入之间的差异性,并在舞蹈艺术的表现中,诠释相应的文化理念和艺术特色,就至关重要。所以,将各种音乐与舞蹈艺术相融合,才能实现舞蹈艺术的“内涵化”与“艺术化”诠释。在多元文化融合的今天,舞蹈艺术在发展与表现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内涵化”诠释,同时也要从多元文化包容的可行性出发,通过理性分析舞蹈艺术中所包含的各种元素,从而实现文化传递与交流的最佳效果。这恰恰也是茶文化内涵化、系统化发展的关键。当然,我们也要对音乐与舞蹈艺术的关联性与价值内涵形成科学认知。对于舞蹈艺术来说,在该艺术具体发展和全面传承时,不仅需要生动表现每一个舞蹈动作的美学特性,也需要注重选择生动、合理的辅助素材,通过合理诠释与表达,从而实现舞蹈艺术的内涵色彩。音乐就是整个舞蹈艺术中极具价值展现力的元素内容。因此,在当前多元文化融合与交流下,舞蹈艺术,也需要将多种文化理念与艺术元素融入其中,通过多种精神的合理诠释与生动表达,从而塑造舞蹈艺术的最佳呈现。

3物质传承与精神诠释:茶文化体系的价值剖析

茶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精髓,无论是该文化的物质属性,还是其中所包含的多种精神理念与文化元素,都是茶文化价值力的生动展示。茶从一种物质元素逐渐发展为多样化的文化体系,正是茶文化价值推动下的结果。从茶文化的发展历程看,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关于茶的价值认识,但是此时受到生产力的局限性与约束,茶仅仅是一种贵族生活元素和药材。虽然魏晋时期,茶的影响力也得到了一定提升,但是更多仅限于文人雅士的生活传递,其并没有实现理想的价值力。唐朝时,社会生产力大大提升,茶叶的种植规模与产量大大提升,这就为茶叶的广泛普及提供了可能。随着大众饮茶风气的不断构建,茶文化,至此就成为影响大众生活的重要因素。在茶文化传承与应用时,不仅仅在于茶的健康价值与文化属性,更关键在于茶文化中包含了丰富生动的精神理念。其中所展示的多种精神,都是当前我们理解茶文化和应用茶文化的关键所在。其一,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背后正是该文化能够包容一切事物和理念的结果,茶文化是包容性文化,无论是各种文化形式,还是理念都能够被融入和应用与茶文化之中,茶文化的表达与应用,正是从包容一切出发的,而包容也造就了茶文化的强大影响力。其二,茶文化中,也向我们全面诠释了创新精神的价值影响。茶文化是一种创新性文化,无论是文化自身的表现形式,还是其内在,都需要在不断创新之后,来创新性展示与表达。其三,茶文化也是一种人文化理念,无论是茶文化的内容,还是这一文化的价值诠释,都是大众实践之后所形成与推动下的结果。

4从茶文化视野看舞蹈艺术中音乐与舞蹈之间的关系

从茶文化的生动性与实践性看,正是几千年来的包容性与融合特色,造就了茶文化的价值力和影响力。对于舞蹈艺术来说,想要让其在今天依旧保持生命力,就需要在细化该艺术内容多样性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文化内涵和音乐艺术形式,坚持包容与创新,造就舞蹈艺术的最佳传承。对于舞蹈艺术来说,选择音乐,则是一种将其应用于舞蹈动作与表演的音乐,所以无论是音乐的具体选择,还是舞蹈动作的价值魅力和艺术欣赏性,都需要充分考虑音乐的风格与节奏,确保舞蹈与音乐能够实现真正有效的融合。在文化多元的今天,任何文化艺术都被大众所理解与认同。对于茶文化来说,作为一种融入了各种风格与内涵类型的文化艺术,无论其内涵如何表现,其本质上,都是对人类文化精神的诠释。所以,茶文化发展与传承,势必是融合之后的“多元化”。从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视角看,其为我们了解和认知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包容性视角。在舞蹈艺术中,正是其动作的可视性与观赏性,加上其中融入了服装、音乐和情感美学等等多种内容。所以,完美的舞蹈艺术一定是极具包容性的艺术形式。当然,从舞蹈艺术表演的实际状况看,舞蹈中往往需要使用相应的音乐艺术作为其补充,但是很多舞蹈表演者,往往只是掌握了系统化的动作姿势,并未能真正读懂舞蹈音乐中所诠释的相关理念和人文内涵,这就大大影响了其舞蹈艺术的发挥与展示。所以,对于舞蹈艺术来说,将音乐艺术融入其中,通过“内涵化”,选择合适的音乐曲目,从而使舞蹈的表演者能真正体会和理解该艺术中所表现的多种情感,进而实现个人理解与舞蹈动作的全面融合。对于舞蹈艺术来说,只有以一种创新性、包容性的风格予以综合体现,才能真正实现舞蹈艺术的最佳表演效果。茶文化之所以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关键与本质就在于该文化始终能够坚持包容。所以,舞蹈艺术想要实现最佳展现效果,就必须注重融入多种元素,通过选择融入多种合适的文化要素,从而实现该艺术的理想应用效果。比如在采茶戏中,其中既有舞蹈艺术的理念思维,同时也有相应的音乐情感。

篇5

一、理清音乐艺术生文化课发展滞后的原因;

通过在学生和老师的调查我们知道了艺术生文化课发展滞后的原因是由主客观原因导致的。

其一,艺术生自身的原因;

1、在学习基础上

艺术特长生在艺术方面具有一般普通高中学生所缺乏的特长,但是他们的文化基础知识普遍低于同届文化班的学生。在录入高中时的文化课总分与同届文化班的总分相比,有40―50分左右的差距,这就显示了艺术班在文化基础知识方面的成绩存在着明显的先天不足。

2、在学习兴趣上

艺术特长生对艺术专业的学习,表现出较为浓厚的兴趣和自觉性,但对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态度,比之艺术专业的学习劲头,显得松松跨跨,不那么自觉,热情偏淡。

3、在思维方式上

艺术班的学生具有形象思维活跃和动手能力强的特点,但缺乏逻辑思维能力。他们能记住公式、结论等机械性的东西,但疏于推理过程,解题缺乏思路,过程比较杂乱。

4、在学习方法上

部分艺术生在学习方法上表现出杂乱无章的状态,这在学习的几个环节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诸如;学习无计划或无法坚持而导致学习无序、课前无预习、课上听讲易走神,听课抓不住中心,不会做笔记、觉得练习过难没有做,或贪玩不愿做或抄袭别人答案、没有复习、总结、对于记忆,因常常遗忘而疏于记忆,考前突击,临时抱佛脚、学习需要督促,主动性不强、专业与文化,休息与学习时间配置不当。

由于学习方法不正确、不系统、不规范,所以在文化课的学习中,艺术生花了很多时间,用心良苦但收效甚微,起色不大。

5、学习意志力上

在调查中,大多数艺术生表现了良好的意志力,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上课遇到听不懂的地方时,就听不下去,思想开小差,常因课堂内外的一些小事而浮想联翩,有些会做一些小动作,小声说话或在稿纸上、课本上、课桌上写写画画。遇到别人干扰时,易受别人干扰,甚至去参与。当感到自己疲劳时,很少人选择“想办法消除疲劳”而是选择“休息”。大多数艺术生的行为表现为学习怠慢,喜欢闲荡嬉玩,碰到学习显得懒洋洋。即使在专业课的任务完成的空余时间,宁愿在校园内三五一群地嬉闹而不是赶快去上课。

6、学习心理方面

(1)耐挫力低。对学习缺乏信心,练习遇到“拦路虎”时,没有做下去的信心,也很少找老师帮助解决。面对困难回避、退缩,当教师态度严厉、批评时,就会对教师有想法,当成绩不理想时,就怀疑自己能力。

(2)少数学生产生学习焦虑。对自己成绩提高不快表现急躁,对前途无信心,想提高成绩又无从着手,不知从何搞起。与教师不配合,与教学脱节,自行其是,另起炉灶,考试紧张,不能入睡等。

(3)自卑感。性格比较内向学业成绩不如意的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情绪,缺乏自信,过分夸大自己的不足和困难,常因自己的成绩不好而内疚、羞愧、抬不起头,最后导致放弃和混日子。

其二,社会原因;近几年高考对艺术生的文化成绩要求偏低。学生家长、学生错误地认为:将来考艺术类高等院校,只要专业成绩好,不一定要有过硬的文化课成绩,花那么多力气不值得。

其三,教师的原因;许多教师对艺术生的特点认识不足,教学深度把握不准,教学方法不适合艺术生而影响教学和学生学习;或因艺术生的成绩不好而讥笑挖苦学生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其四,艺术生的学科门类多,艺术生的高考面临两次考试:专业合格考试和普通高考,这实际意味着他们要比普通文理科考生付出更多的努力,他们除了学习相应的文化课程外还要学习专业课,文化课程课时设置少,又只有较弱的文化基础,学生学习任务相对较重,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艺术生的学习精力。

二、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专业课与文化课的关系

要确定文化课程的主体基础地位。我们认为,高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应掌握必需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每个高中毕业生都要达到合格高中毕业生应具备的文化知识的要求,对于特色班的同学来说,要想自己将来真正步入艺术殿堂,必须是专业+文化=成功,艺术必须有一定的文化作基础,只要有了较好的文化底蕴,才能让自己的特长在艺术中放飞。而且扎实的文化知识有利于人的思想观念的提高、道德面貌的改观、意志情操的陶冶、语言举止的文明,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全面素质。文化课的教学应给予艺术生更多的人文关怀,特别是文化的熏陶,人格的塑造,情感的培植,精神的洗礼,让艺术专业人才首先是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

文化基础能提高对作品的理解力和鉴赏力,能提高学生作品的表达力,还能提高学生今后的创造力。如果我们不理解作品所涉及的事件,我们就不能正确的理解它,欣赏它,表现它,如果一个人的学识丰富、知识全面、其创作思路就能为涌泉之水,潺潺不绝。

三、教师如何创新文化课教学模式

艺术班文化课教学应不同于普通文理科班的教学,应基于高考的特点和艺术生的实际,将培养目标与教学目标结合起来,实现教学基调、内容和方法的准确定位,创新教学模式。采取以下措施:

1、教学内容要有所取舍

在教学中我们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实际认识水平,以及高考对文化的要求,对文化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删减,目标降低,难度下调。大胆舍弃教材中的繁、难、偏、旧的内容。

2、教学方法的选取

坚持“低起点,小步走”的原则。即艺术班文化课的教学始终坚持以基础为主。在教学目标的宣传上,降低要求档次,不能与普遍文化班的学生采用同等难度的教学,如数学、英语,许多学生当初选读艺术大都是因成绩不好,才“曲线救国”的,这是不争的现实,如讲得过于深、难,学生则更会失去学习兴趣,丧失学习信心,因此,各文化学课的教师确立本课,本周的阶段目标,根据试题难度,确定达标分值,以目标检测的方式检查是否达标,通过对阶段目标的实现,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励学生学习兴趣。

坚持“分层教学”的原则。在艺术班的文化过程中,不同的文化学科也存在着不同的层次,在不少艺术生都害怕的数学、英语学科中,也有不少冒尖的学生,因此,为了发挥这些学生在某一学科中的比较优势,我们采用了“分层教学”的原则。通过课堂提问来分层,按易、中、难的问答让学生作答时“对号入座”,让不同层次学生体验成功;通过课后作业分层,将基础题中档题或提高题分别配给学生,并鼓励学生跨层作业;通过教学评价分层,由于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不同,达标的要求应有差别,评价以鼓励为主。

篇6

一、我国的民间音乐与民间舞蹈,同是我国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在对中华民族伟大文明的传承和对生命的理解、诠释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有文字的历史已有五千余年,而音乐文化的历史可追溯到更加古远。1986-1987年在河南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墓葬中,出土了20余支骨笛,其形制精细、规范、统一,上开7孔,经对其中一支骨笛进行试奏与测音,可以准确地奏出七声音阶,其中有5支可奏出完整的五声音阶曲调。据测定,其历史距今约七千至八千年,为新石器时代的早期遗物,这是目前我们所掌握的能够证实我国音乐文化产生时期的最早的文物实证。距今两千五百年前的周代,孔子编辑的歌曲总集《诗经》,使305首精选的古代歌辞传承至今,当时这些歌辞都是配乐演唱的。从歌辞结构分析其音乐曲式结构,已有10余种不同的曲式结构布局模式,是我们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曲式结构不可逾越的重要历史阶段。《诗经》歌辞所表现的社会文化生活,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艺术之开端,对后世音乐文学的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乐器形制和音乐表演形式上我国的音乐文化可谓洋洋大观、百花齐放。中华民族有着广阔的疆域、众多的民族、丰富的音乐品种,与此相应有相当多的音乐作品流传下来,使后人能够品味鉴赏。可以说,每一个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方面或要素,特别是历史悠久的古老音乐文化品种,她自身都不同程度地存留下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的沉积。

再说舞蹈。舞蹈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她通过在空间上表现的肢体语言,综合音乐、灯光、场景等,来表达一定的历史事件,人物的思想,一些作品的内容等,这是舞蹈作为艺术形式对文化艺术进行传承的本质点。艺术的本源是为了生命、生活而存在,闻一多先生曾对舞蹈作出过一段著名的总结:“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实的表现。”我国有关舞蹈的历史痕迹同样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20世纪80年代,在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中出土的距今5000年前的仰韶晚期地画,三个先民右手执棒,两叉,脚尖翘起,头发甩向左侧正在起舞,这种具有左右晃动,两脚中心左右交换的特点的舞姿,反映了原始祭祀的习俗。1972年,在嘉峪关境内发现的距今3500―4000年前的黑山红柳沟岩画,舞者身着长袍,腰带紧束,头带尖帽,或双手叉腰,或一手叉腰,一手曲臂向前。经专家考证,认为这是古月氏、乌孙及羌民族在河西居住时刻画的岩画。这些鲜活的原始舞蹈形态为我们勾画出了先民们的生活风貌。及至后来的宫廷舞蹈、佛教乐舞,以及在各地相继发掘出的石窟壁画飞天舞图,哪一项没有在中国文化长河中闪闪发光,哪一项没有反映中华民族的聪明睿智?再至戏曲、秧歌、龙灯、舞船、社火、锣鼓等丰富多彩的舞蹈形式,可以说,任何一种形式反映的都是文化,都是艺术,都是人对生命的感悟!

总之,我国的民间音乐和民间舞蹈作为艺术都是我国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二者有着文化艺术本质上的统一。

二、民间音乐文化与民间舞蹈艺术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依赖和补充的共生关系,二者之间互相表现对方的内容和精神实质。

据《山海经》里的民间传说:“帝俊有子八人,始为歌舞。”《尚书•社稷》述及当时人们的舞蹈是“击石拊石,百兽率舞”。从一些考古资料里,我们通过逐渐发达的绘画与镌刻艺术,可疑获知原始时代乐舞具有的种种艺术魅力和形态概貌,可见,从远古时代,乐与舞就已密而不分了。据古代文献记载①《葛天氏之乐》有“三人操牛尾,投足”而跳的舞蹈和“歌八阕”两种艺术形式在内,其中,“歌八阕”即八首歌舞。另外,古代的《诗经》也是兼含朗诵、演奏、歌唱和舞蹈等表演形式的乐舞②。到夏、商、周时期,民间乐舞逐渐进入宫廷和上流社会,成为宫廷乐舞,谓之“雅乐”。同时,汉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之间也有较频繁的歌舞艺术交流,形成“散乐”和“夷乐”,但不论是哪种形式,都是音乐与舞蹈共存来表现一定的内容。及至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不论是乐舞、歌舞还是歌舞小戏,不管他们发展衍变成

什么形式,基本上都没有脱离音乐与舞蹈相结合这种形式。在民间音乐和民间舞蹈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发展前进过程中,二者已水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缺失任何一方,在表现一项内容或一部作品时都会干涩乏味,缺血少肉。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国的民间音乐文化与民间舞蹈艺术在文化艺术这一本质点是统一的,二者都是继承和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一定领域不可或缺的载体,在传承我国民族文化中是其他形式不可替代的。

注释:

①据《吕氏春秋•古乐》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

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

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

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

极》。”

②《墨子•公孟》:“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

《诗》三百,舞《诗》三百。”

参考文献:

[1]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2000年版

[2]张君仁.《西部音乐文化》.2005年第2期

篇7

(一)城市广场文化的特点

(1)城市广场文化与城市周围环境协调统一城市文化广场与城市周围环境相互协调统一,是构成城市广场文化质量的重要因素。城市广场文化一般都是开放型的,组成城市广场文化环境的重要因素是城市周围的建筑,结合文化广场的主题,将其周围建筑科学合理地融入广场环境中。丰富广场空间的类型和层次,并完善其结构,有助于解决广场需求的多样性。(2)城市广场文化共享城市空间城市广场文化具有共享城市空间的特点,在共享空间里,人们扩大交流和合作,形成公共认识,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例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圣马可广场,它不但是威尼斯的市中心,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广场文化的代表作,人们把它称为“欧洲最美丽的客厅”。(3)城市广场文化的标志象征城市广场特色是城市具有的地方性、时代性和民族性,是一个国家、民族在特定的城市和环境中的体现。广场的标志性建筑能带给人们文化休闲气息,广场特色体了当地人们的情趣和习俗。文化广场的设计要体现时代精神和风格,运用现代设计思想和方法,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追求新创意,使文化广场更具现代特征①。(4)城市广场文化亲民演员同台献艺,不但声势浩大,还可以产生强大共鸣。平民化的开放式广场拉近城市广场文化多来自于群众,为民众喜闻乐见,是群众最有兴趣参加的文娱活动;民众与了演员和观众的距离,推进了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②。(5)城市广场文化形式多样、内容广泛自娱自乐是城市广场文化的主要形式。随着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公民的自我保养、娱乐意识增强,多种自发的群众文艺活动应运而生。在居民小区等场所,早晚有许多民众健美、跳舞等。简言之,城市广场文化活动形式多样而且灵活,有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组织的庆典、公益文艺演出,也有企业和商家组织的“商业”演出。有业余、通俗、普及文化艺术,又有专业、高雅、精品文化艺术;有传统和现代的舞蹈、戏剧和音乐,也有群众表演的民间艺术、乡风民俗、戏曲戏剧、书法,还可以是集邮、演讲、棋类、武术、广场交谊舞、广场民族舞、广场合唱等形式,可谓百花争艳。(6)城市广场文化促进社会和谐企业及政府举办的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广场文艺演出,融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民主法制教育为一体。极大地展现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文化和精神风貌,促进了社会和谐。

(二)传承城市广场文化的措施

(1)完善城市广场规划和建设。合理规划城市广场位置和广场用地,重视城市广场规划的科学性及建筑的合理性,统一规划和建设商业广场、城市中心广场、城市文化广场、绿化广场、观景广场、纪念性广场。(2)举办高水平文艺演出,打造城市广场文化氛围。广场文化是城市艺术文化推广的必然之路,高水平的文艺演出,是重要的文化旅游推广活动,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知名度以及文化、经济地位。(3)利用城市广场开展文化教育和商业活动。广场不但是城市物质和精神文明交流、开展的舞台,也是进行现代化教育的课堂。同时,城市广场文化寓教于娱乐之中,是群众自娱自乐、自我教育的良好载体。

二、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文化艺术

中国是具有灿烂文化、悠久历史和五十六个民族的文明大国。每一个民族的音乐舞蹈有其独特价值,风格、特点各异的民族艺术构成了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艺术,民族文化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富含各民族的民族情感和习俗习惯③。比如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火把节和西双版纳的泼水节期间,都会在广场上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演出,这些传统的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文化不但增加了节日气氛、吸引了游客的参与,还增加了民族间的友谊和团结。

三、成都市广场文化是传承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的成功模式

(一)成都市的地理与少数民族文化环境

(1)成都市的地理与文化环境已有2300多年历史的成都,是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除云南外,四川是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最多的省份,其中拥有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成都经济的蓬勃发展,大量的少数民族不断迁居成都,各个民族的多元文化在成都加速交流融和,成都已经成为一个多民族集居的国际大都市。随着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频繁交往,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也随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对成都广场文化产生影响,并且逐渐成为成都市广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少数民族音乐舞蹈通过广场文化得到保护,并在成都得到推广与普及。(2)成都市节庆性广场文化与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的传承成都市具有深厚文化底蕴,近年来节庆性的广场文化类型日益增多,尤以2007年、2009年和2011年,成都举办的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最具代表性,它是成都最具影响力的节庆性广场文化活动之一。比如2007年“非遗节”期间,在成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的广场,举行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民族民间音乐舞蹈展演,50余场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与成都市民亲密接触,普及了成都市民对少数民族音乐舞蹈的了解,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对提高成都市民的文化活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笔者在“非遗节”期间全程观看了广场的演出,在四川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的演出的当天,现场座无虚席,成都市民更加熟悉藏族羌族和彝族的音乐舞蹈艺术,藏羌锅庄、彝族达体舞,羌族多声部组合演唱都成为了人们十分喜爱的节目,满足了群众的审美需求。在“非遗节”期间,公开出售首次发行的羌族多声部专辑《复音孤岛》,吸引许多群众的争相购买,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在广场文化的带动下,获得了新的展示平台和发展良机。在笔者的采访中,许多汉族群众十分欣赏和喜爱来自少数民族的歌舞,他们希望能够学习这些音乐和舞蹈,可见,成都广场文化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2009年和2011年的两次“非遗节”延续了第一届时的空前盛况,成都非遗节已成为全国性的四大文化节庆活动之一,成都推出了世界上首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题的大型文化节会。从2011年第三届“非遗节”开始,这一国际文化品牌永久落户成都,成都成为“非遗之都”。第三届非遗节的各大活动更加充分调动了观众的参与性,“来自国内外的7000多名代表,1900多个非遗项目参加了本届非遗节。直接参与节会活动的人数达570余万人,拉动各类消费61.5亿元。”①正是大众的积极参与,让非遗焕发了青春,少数民族音乐舞蹈在成都市和谐的民族氛围中广泛传播,众多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文化在这里交流互动,不仅扩大了其宣传,也促进了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的发展。因此,成都市节庆性广场文化对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起到了积极的传承作用。(3)成都社区性广场文化与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的传承成都市有不计其数的大大小小的社区性广场,社区性广场已经成为城市文化的主要载体。社区性广场文化对于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的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成都市调查了多个有代表性的社区性广场,如成都市人民公园广场、成都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广场、高升桥移动广场,此外还有一些居民小区的广场文化活动。在这些广场活动中,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所占的比重较大,虽然有众多不同的民族音乐舞蹈,但只要是形式喜闻乐见,易于传播,许多民众都愿意学习和表演。在笔者调查的社区性广场中,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藏羌锅庄”是少数民族音乐舞蹈的代表作品之一。四川拥有中国第二大藏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成都的地理位置与藏区、羌区紧邻,在成都居住着大量散居的藏族、羌族同胞,在成都市武侯区西南民族大学周边形成了稳定的藏族居住区和文化圈,在这个文化圈附近的移动广场形成了藏族羌族音乐舞蹈文化的传播。“藏羌锅庄”是其中重要的传播内容“,锅庄”的表演自由灵活,凡喜庆佳节,广场文化多采用群众锅庄,“藏羌锅庄”的群众性和参与性很强,动作简单易学,音乐与舞蹈并举,具有藏羌文化的审美特点,气氛欢快热烈,符合广场文化大众性、公共性、平民化、审美性的需求,因此,“锅庄”成为了成都各社区和广场文化活动的宠儿。过去,仅在藏族羌族的农业生活中出现的“藏羌锅庄”,如今在成都市广场流行并扩大了其传播范围,在现代化的成都大都市焕发出蓬勃生机。此外,成都市社区和各个广场都会定期开展老年民族健身舞、交谊舞、吉特巴、三步彩的培训活动,这些舞蹈中有很多少数民族伴奏音乐,如《天路》、《飞向苗乡侗寨》等少数民族歌曲常常作为舞蹈音乐伴奏,成都市广场文化与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的完美结合,扩大了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的传承范围。

(二)成都市广场是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

从当代文化社会学的观点看,文化传播是需要以下四个必要条件。成都市的广场文化实现了这一传播过程,并具备文化传播的4个必要条件。(1)文化的共享性。“藏羌锅庄”是成都市民容易理解、喜爱的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品种,藏羌文化的传播代表着成都其他民族与藏族、羌族音乐舞蹈艺术的共享。(2)文化的传播关系。成都市民在广场中欣赏和学习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了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文化传播的渠道。(3)文化的传播媒介。人类不但是文化传播者,又是最活跃的传播媒介。优秀的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通过成都市民的热情参与而得到广泛传播,成都市民是最为活跃的传播媒介之一,成都的各类广场文化就是今天这个“物”的载体,同时也是另一重要的传播媒介。(4)文化的传播方式。文化传播的方式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模式,电视、广播、报纸都是其传播方式。文化广场这种传播方式是面对面,更加直接和真实的传播方式,成都市民在文化广场中欣赏和学习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亲身参与其中,最大程度上保证了传播的真实性①。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对音乐的社会功能做了总结,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这里的“群”,就是强调音乐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可以加强社会群体间的情感交流,它涉及到音乐艺术的认识、教育和感染、娱乐作用,强调的是“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社会功能。广场实际上就是最能反映老百姓生活的文化舞台,它具有广泛的参与性,是一个城市发展社会文化的重要场所,是“群”的最好的平台。同时,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还增加了城市的动感与色彩,开创了政府与民间互动共创的新形式,成为当代城市文化不可忽视的新资源,成为向公众进行审美教育的公共课堂,也成为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传播的重要渠道。“由于城市广场敞亮的空间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广场构成了市民生存、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春夏秋冬,广场都可以成为调节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而广场文化的连续与持久,又形成了城市良好的审美文化生态。”②少数民族音乐舞蹈在广场中的保护与传播是各民族进行文化的交流的体现,广场文化中的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的传播,对于构建和谐成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四、结束语

篇8

一、舞蹈演出:中国―东盟文化艺术交流的最佳舞台

东盟十国大多数是多民族国家,许多民族与我国广西的少数民族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甚至是同本同根。不同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反映各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这些文化艺术是相融相通的。特别是通过舞蹈演出,实现了不同民族艺术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了东盟十国与中国各民族的相互了解和相互信任。

1.积极参与中国―东盟博览会的舞蹈演出

每年一度的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召开,文化艺术的交流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广西艺术学院在面向东南亚方面,为广西与东盟国家的文化艺术交流做了大量的工作。2006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和风情东南亚晚会,广西艺术学院舞蹈系以及附属艺术学校舞蹈专业的学生全部参加了民歌节开幕式和风情东南亚晚会的舞蹈表演,成为整台晚会舞蹈的主要力量之一。同时,广西艺术学院的青年老师进入了编导主创班子担任执行导演,编创了大量有特色、亮点多的东南亚国家的民族舞蹈,取得很好的成果。这说明我们与东南亚民族舞蹈的交融已取得实质性进展。

从1999年开始,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绿城歌台”已经成功举办了10余年,这种“让歌舞艺术深入到群众中去”的广场文化活动形式,不仅增强了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更彰显了民歌艺术节的大众性和互动性。柬埔寨的椰子舞、印尼的爪哇舞蹈、老挝的下寮沙湾拿吉民歌、马来西亚的南洋舞蹈、菲律宾的情歌、泰国的宫廷舞、越南的独弦琴以及新加坡的华人、马来族人和印度族人共同表演的歌舞……东南亚各国的歌舞各具特色,艺术家惟妙惟肖的表演博得了现场观众阵阵欢呼和掌声。在以民族特色为基础,结合观赏性和娱乐性的“绿城歌台”上,国内外艺术家尽情地展现着各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风情。

2.为促进旅游合作的舞蹈演出

2007年5月,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当时的舞蹈系)参加 “走进东盟――广西旅游国际大篷车”旅游宣传促销活动。他们克服水土不服、饮食不适等诸多困难,凭借不懈的努力和连续作战的作风,出色地完成了多项演出任务,为广西代表团旅游宣传促销活动的圆满成功做出了很大贡献。同时,同学们积极与各国艺术家进行各项学术交流活动,参观了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风景名胜,亲身体验了各国浓厚的艺术氛围,开拓了视野,积累了素材,提高了艺术鉴赏能力。

2008年4月25日至28日,广西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舞蹈艺术团随自治区旅游局代表团参加了越南“2008下龙国际旅游节”。在26日开幕式上,舞蹈艺术团代表中国为来自老挝、柬埔寨、韩国等驻越南使节以及越南全国各地的政府和文化官员表演了欢快热烈的我国新疆舞蹈《掀起你的盖头来》。在当天晚上举行的“下龙之夜”文艺晚会上,舞蹈艺术团表演的《歌飘山水间》《盘歌》《千手观音》和《当代节奏》可以说是整个晚会的最大亮点,引起轰动。越南国家电视台对整台晚会做了现场直播,艺术学校舞蹈艺术团成为越南新闻报道出镜率最高的舞蹈艺术团。

2009年4月23日至26日,广西艺术学院师生一行19人随自治区旅游局组织的代表团一起,应邀参加了越南广宁省下龙市举办的2009年下龙湾旅游节暨下龙湾第三届嘉年华活动,在活动的开、闭幕式演出中担任嘉宾表演。在25日下午举行的主题为“下龙湾奇观――相约之地”的旅游节开幕式演出中,广西艺术学院表演的大型歌舞节目《大地飞歌》,为旅游节营造了浓浓的节日气氛。在下龙的Bai Chay码头的海上舞台上举办的“闪亮的奇观之夜”旅游节闭幕式大型演出中,广西艺术学院师生用甜美的歌声和优美的舞姿,向越南观众和各国游客展示了中国的深厚文化和艺术魅力,也传递了广西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表现了广西人民的热情好客。师生们专业的演唱和舞蹈表演,博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和喝彩声,学院的舞蹈教育水平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3.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舞蹈演出

2008年3月,应新加坡维多利亚舞蹈学院邀请,广西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广西民族舞蹈艺术团参加新加坡第12届华族文化艺术节文艺演出活动。该活动两年举办一届,每一届都会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院校、专业歌舞艺术团体以及世界著名艺术家前来参加,使得新加坡成为一个世界艺术交流的大舞台。在演出期间,我国的演职人员以精湛的技艺给新加坡人民带来了美轮美奂、无与伦比的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盛宴,其中舞蹈《埋伏》《壮族大歌》《歌飘山水间》《千手观音》《追潮》以及歌声、琴声打动了出席晚会的每一位新加坡的观众,他们异口同声地称赞:“这是近年来我们看到的最精彩的舞蹈、音乐晚会!”

二、舞蹈教育:培养中国―东盟舞蹈人才的有效途径

舞蹈教育的核心目的是人才培养。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东盟舞蹈院校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学习各国间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作品创作的经验和基本做法,提高舞蹈教育教学质量,传承创新舞蹈文化,共同促进中国与东盟舞蹈教育的良好发展,广西艺术学院与东盟各国在舞蹈人才的培养方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1.发挥优势,为东盟国家培养舞蹈人才

2008年2月19日,广西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应越南国立舞蹈学校和越南胡志明市莲花歌舞团邀请,前往越南进行文化交流及有关越南留学生的招生工作。在越南国立舞蹈学校,双方认为,自2007年签署协议以后,双方的互访、教学交流、演出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越南国立舞蹈学校发出邀请,希望在当年邀请广西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的舞蹈教师前往该校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教学活动。在胡志明市莲花歌舞团,广西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的9个越南留学生成功地汇报演出在中国学习的成果,并用中国话向自己的国家汇报了在中国学习和生活的情况,在场的越南官员和家长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感叹这些学生学习时间这么短进步这么快,学校付出了很多。

2008年3月7日下午,广西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广西民族舞蹈艺术团青年教师邬伟以及两名优秀舞蹈演员,应邀到新加坡华族学校给学生教授中国民族舞蹈。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配合融洽,得到新加坡学生的喜爱。学生在学习中更加了解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和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课后,新加坡的学生用热情的言语表达出对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的兴趣与热爱,许多学生不肯离去,都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更多的中国舞蹈,希望能够再一次亲身感受到中国民族舞蹈的魅力。

2008年7月12日,广西艺术学院与越南国家歌舞剧院进行了友好会谈,并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广西艺术学院拥有一批优秀的教师和学子,也有培养培育艺术人才的良好氛围,致力于创造让每个人都能有良好发展空间的氛围,双方的合作既可以促进双方的发展,也可以增进友谊。越南国家歌舞剧院是越南最大的艺术团体,剧院集中了越南最优秀的演员和艺术家。越南国家歌舞剧院演员到广西艺术学院进修学习,将更好地促进中越文化的合作与交流,对提高广西艺术学院的国际影响有着积极的意义。

根据越南高等舞蹈学校与广西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的合作交流协议,2008年8月,广西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派出刘佳钰、路明两位老师前往该校进行一个月时间的教学,主要为该校毕业班学生与青年讲师教授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和中国舞蹈作品。两位老师克服了气候、饮食、语言等种种困难,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2.走出去,向东盟国家学习舞蹈

2008年8月23日,应越南国家歌舞剧院、越南高等舞蹈学校的邀请,广西艺术学院访越艺术交流代表团开始了为期一周的访问,考察学习越南的民族艺术文化,同时,也对此前在广西艺术学院进修的越南国家歌舞剧院演员学习成果进行检阅,两院还签署了合作意向书,掀开了中越艺术交流新的一页。

3.举办教育成果展演,检验教学成果

由文化部教育科技司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主办,广西艺术学院附中、广西艺术学校协办的首届中国―东盟“红铜鼓”艺术教育成果展演,于2008年10月29至30日在南宁剧场内隆重上演。本届展演以“交流合作,互利共赢”为主题,参展节目大都在国内外获过奖,是具有一定的独创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优秀艺术教学成果。参展的作品既有彰显时代特点的创作节目,也有经典节目,内容高雅,格调清新,充分反映了当今各国艺术职业教育院校的办学方向和追求;应邀参展的学校更是通过展示近年各自创作的节目或改编的传统剧目片断,从而宣传和展示了各自学校的教学实力和教学水平。

三、舞蹈交流:架起中国―东盟友谊的重要桥梁

中国广西与东南亚各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的历史,如广西壮族、瑶族的“师公”祭祀礼仪舞蹈,在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的民间舞蹈中都可以找到某些相似的舞蹈律动。由于地理与文化上的便捷,广西的各民族歌舞团体与东南亚各国的各民族歌舞团体,经常举办舞蹈交流活动,增进了中国与东盟各国文化交流和传统友谊。

1.参加 “中国―东盟舞蹈论坛”

2006年10月31日上午,参加第二届“中国―东盟舞蹈论坛”的中国及东盟各国最具影响的舞蹈专家、艺术教育家、文艺工作者及东盟秘书处的代表和文化部门官员莅临广西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观看舞蹈汇报演出。演出以民间舞、基训课和广西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获奖的优秀剧目向嘉宾们展示了学生稳健的基本功和灵巧的舞蹈技艺,其娴熟的翻转动作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壮族群舞《走在山水间》、男子群舞《追潮》、著名剧目《壮族大歌》生动演绎出壮族人民积极乐观、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越南女子群舞《美丽的越南》牵动了越南客人宾至如归之感。各舞蹈节目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出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同时融入了现代元素,展现出舞蹈艺术的蓬勃生机和发展潜力。演出推动了舞蹈论坛嘉宾们对弘扬传统民族舞蹈文化的进一步思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与东盟的舞蹈艺术交流。

2.通过舞蹈艺术的交流,传播中国文化

2008年3月10日,广西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组成的中国广西民族舞蹈艺术团应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邀请,参加新加坡第12届华族文化艺术节,与南洋艺术学院师生进行了精彩的舞蹈艺术文化交流,双方在交流活动中建立了良好的友谊,为以后两校的舞蹈艺术发展合作达成共识,为两校今后的艺术发展与交流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广西民族舞蹈艺术团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节目,既有传统的中国古典舞蹈《埋伏》《千手观音》,也有广西民族风情浓郁的舞蹈《藤缠树》《歌飘山水间》,还有以现代手法演绎的民族舞蹈《壮族大歌》。这次艺术节不仅使中新两国的舞蹈艺术家联系到了一起,也将中国的文化艺术与世界联系到了一起。新加坡维多利亚舞蹈学院院长赵柏钧先生深情地说:“中国广西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山美、水美、人更美。欢迎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团再一次到新加坡演出以及做客。”

3.举行青少年舞蹈交流展演

2009中国―东盟青少年舞蹈交流展演,于2009年7月9日至15日在马来西亚的旅游文化城市槟城举行。此次活动意义深远,包括广西舞蹈家协会在内的各地舞蹈家协会与各舞蹈教学单位通力合作,以“展舞蹈技艺、促世代友好”为主题,进一步增进中国与东盟在文化、艺术方面的交流,以舞蹈为纽带,增进青少年之间的友好情谊。青少年是最具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社会群体,代表着希望与未来,2009中国―东盟青少年舞蹈交流展演,进一步提升了中国―东盟文化品牌的含金量,为各国舞蹈爱好者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同时深入挖掘舞蹈艺术文化内涵,增进了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友好情谊。

篇9

【关键词】初中音乐多元化激趣应用

一、突破教材内容,博览中外音乐作品

音乐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音乐是无国界的,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我们应善于用一些世界名曲来激发学生对于音乐课堂的兴趣。例如,《友谊地久天长》这首苏格兰民歌所赞颂的友谊正是初中生需要面对的事情,而这悠扬的旋律曾是电影《魂断蓝桥》的主题曲,推荐学生去看这部電影,同时欣赏这首名曲。通过鉴赏世界名曲,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学习人类音乐的精华,进而提高其音乐欣赏水平。

二、创设情境,触发学生音乐情感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当学生的情感与认知联系起来的时候,学生情感就会被激活,兴趣才能被点燃。情感与认知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积极创设科学、有效的教学情境,以深化教学内容,调动学生情感,引发学生主动探究乐理知识的兴趣。音乐教学内容丰富,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言语描述情境、角色扮演体验情境、多媒体再现情境等都是常用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和学生年龄特征选择适合的方法。在学习《长江之歌》时,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长江图片,让学生观看、谈感受。有的学生骄傲的说:“长江好长呀,不愧是黄金水道,它像一条丝带穿过祖国的心脏,壮观极了,在图片中,我看到了三峡水电站,看到了长江中下游平原,看到了我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中华鲟……”还有的学生说:“通过观看图片,我看到长江像一条龙,众多支流汇入,宽广的湖面,碧绿的江水……”教师根据学生的观看感受进行总结:“从你们的评价中我感受到了你们对长江的赞叹、热爱之情,作为中国第一长河,长江哺育着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让我们一起唱出对长江的热爱之情。”学生纷纷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利用创设的情境,将长江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受到感染,学习歌曲的热情被点燃,主动探究歌词内容和旋律。图像的再现可以生动地显示教材的内容,激活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图片,激活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音乐敏感度。

三、游戏方法

所谓快乐的教学方法就是寓教于乐。对于音乐课,音乐课本身就带有娱乐性,所以快乐教学方法更容易实现。一般来说,快乐的教学方法一般是通过游戏方法进行的,也就是说,以游戏的方法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当然,还有一些方法,如竞争法和模仿法。但游戏玩法也是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例如,在音乐课上,将学生分为两大组,允让学生以歌词对接的形式进行游戏,并且有时间限制,最后在规定的时间内以获得分数最高的组获胜。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团结感。

四、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将现代教学技术引入音乐教学,不仅可以丰富音乐资源,而且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育中,教师要做好创新研究工作,确保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先进性,从而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例如,当学生学习“奥林匹克之风”的音乐时,他们可以使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相应的动画,从而使学生受到图片和文本的刺激,从而积极主动学习音乐知识,产生学习欲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五、竞争激趣

随着我国经济和信息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已成为实践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可以围绕所学知识,通过竞争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竞争意识。例如,在学习歌曲“一二三四歌”时,可以在学习完所学歌曲后,让学生展示自己所知道的反映部队生活的歌曲,并将其表演出来。教师可以以此制定适当的奖惩制度,奖励表现出色的学生,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兴趣。

六、户外教学法

户外教学方法的主要步骤是让学生接近自然,在自由的状态下表达出对自然的感受。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最原始的自然声音,还可以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使学生面对实物对音乐进行更为深刻的理解。就以《茉莉花》来说,如果教师将学生带领到茉莉花树下,让学生与茉莉花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并加以观赏,然后教师再对歌词进行进一步的解说,这样学生就对《茉莉花》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了,并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一直都是抒发的最好状态。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了。

篇10

文化是音乐艺术的本质属性。音乐艺术以丰富多彩的形式与内容表现多元文化,其多元性表现为民族的、地方的、民间的、儿童的文化色彩。其深厚的文化意蕴涉及历史、文学、自然景观、人情风俗、影视等传统的和现代的文化领域。在音乐教学中演绎音乐的文化意蕴,教师首先要从教学内容思考,找准文化的契合点,建立文化意蕴演绎的组合体。所谓契合,就是文化所涉及的层面,所含有意蕴的和谐融合。表现生活文化的歌曲、乐曲、舞蹈,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剪取”与之相应的,并能拓展和深化文化意蕴“特写镜头”(呈现文化内蕴的背景、环境、场景等),构成文化内蕴的立体,生成演绎的过程,让学生走进生活亲切地、深刻地感受和体验音乐的文化意蕴,享受丰富的文化,在心灵打下文化的根基,并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演绎音乐文化意蕴的方式是多样的,静态演绎主要通过文字资料与画面呈现方式,让学生经历、感受文化的思维过程;动态演绎是通过语言活动、现场表演、创设场景等方式生成身心体验过程的。至于选择何种方式须从有效性来考虑,教师应当尊重小学生的天性,演绎方式要贴近小学生心智,贴近他们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充分体现情趣性、生动性和形象性。站在文化的视角,音乐艺术可视为传播文化的媒体。音乐艺术的教学,如果只考虑让学生会识谱、会唱,认知一些乐理,或是简单地欣赏一段乐曲,那么学生是感受不到文化气息的,也体验不到音乐的深沉文化意蕴。那样音乐艺术教学就缺失了文化的熏陶,音乐艺术就失去了传播文化的功能,也就谈不上引领学生的文化生活,改善学生的生活状态了。

二、演绎音乐的人文意蕴,让人文素养孕育学生心灵

音乐艺术作为文化媒体,饱含人文素养。音乐艺术被美誉为生活的清泉,因为它以丰富的情感形成强大的冲击波,净化人的心灵世界,传递精神力量。音乐教学演绎音乐的人文意蕴,就是细化人文的熏陶,让人文精神成为照亮学生心灵的阳光,转化为自我调节心理的力量。音乐艺术的人文意蕴演绎基于音乐作品的内涵构思。一个音乐艺术作品一个人文意蕴,有表达民族精神的,有表达乐观向上的,有表达爱的情怀的,有颂扬英雄的,有赞扬美好人性的,等等。音乐作品承载着的人文内涵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演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及生活经历是音乐人文演绎方式选择的参照,音乐作品的时代不同,演绎的方式也应不同。历史歌曲、唐诗宋词的吟咏,教师可通过讲故事、解读背景,编辑的人物、史料卡片来演绎;民歌、儿童歌曲等,可打开生活的窗口,选择地方教育资源(人情风俗、生活环境、人际交往环境、愉快劳动场景等),利用多媒体制作特写镜头进行演绎。动态体验活动演绎也是一种好方式,如在学唱了一首歌,或欣赏乐曲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围绕一个话题议一议、演一演,使人文演绎的过程成为互动的体验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