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生物技术范文

时间:2023-10-25 17:19: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端生物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端生物技术

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 生物教学 应用

多媒体教学过程不同于传统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文本、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图文声像并茂,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过程中的直观性,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学习与实践来谈谈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一、备课环节的应用

(一)利用网络寻找资源

网络上有许多图片、视频、动画等教学辅助资料,在备课时我们可下载使用。例如在学习遗传病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不能近亲结婚,可搜索“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家史”、“达尔文的悲剧”等资料。

(二)拍摄照片或录像积累资源

我们可以利用数码相机或手机拍摄生物资源,存入电脑以备用。例如,在户外旅游或登山时,将那些珍贵的植物、动物等拍摄下来输入电脑储存备用,就是很好的资料。将这些直观的教学资源整合到教案或课件中,课堂内容就非常丰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二、课堂教学的应用

(一)化难为易――解决重点难点,降低教学坡度

在生物课堂中,有很多重点和难点仅凭教师口头讲解是难以解释清楚的。借助多媒体,精心设计,适度选择,合理解释和演示,及时处理信息,教学的重点问题就容易解决,难点问题就容易突破。如,在初中一年级生物教学中,心脏的结构以及瓣膜的开启方向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利用教学挂图和心脏模型来讲解,用箭头表示瓣膜的开启方向控制血液的流动方向,这些教具都是“死”的。 现在利用Flash编制的心脏结构图和动画,可以清晰地看到心脏的结构及在收缩和舒张时,通过瓣膜的开启方向来控制血液的流动方向,使教学难度大大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大大降低。 由此可见,采用多媒体技术表达教学内容,把人体复杂的生理过程模拟出来,可以使教学过程更直观,更形象生动,使之成为“活”的教具,便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解决了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 再如《物质运输的路线》这一部分内容,教学的重点是血液循环的两条途径体循环和肺循环。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的血液、血管、心脏等知识的深化,又是后面学习消化、呼吸、排泄等章节的前提和关键。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制作血液循环模式图flas并展示设计这一活动,可以使同学积极去探究血液循环的途径,通过已有知识,在小组同学的努力下共同完成血液循环途径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为进一步突破血液循环途径这一难点问题打下基础,教学的重点迎刃而解。

(二)化抽象为具体――拓展时空范围,便于掌握知识

初中生物课讲述的概念、原理一般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往往对教师在理论上的讲解不感兴趣。因此,在理论讲解时借助借多媒体教学,用课件将它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可以满足课堂需要,可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大大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拓展了课堂的时空范围,缩减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如在讲述《绿色开花植物的双受精》时,绿色开花植物的受精过程较为抽象,而鉴于初中生的逻辑思维比较弱,我将其设计成电脑动画,把学生观察不到的微观过程变为能直接观察到的宏观过程,在动态感知中体会并理解开花植物的双受精过程,理解双受精的概念,最后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比传统教学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三)化繁为简 ――优化复习模式,提高课堂效率

随着网络和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的诞生,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以章为单位总结重点,以幻灯片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出来,从而使学生形成先入为主的深刻印象,产生学习兴趣,记忆深刻。对于一些枯燥的概念复习,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设计一些小游戏来帮助学生消除疲劳感,从而加深理解及记忆。例如复习某一单元的概念时,我制作了一个多媒体动画课件,先出示序号,选择一个题号,点击一下出示题目,再点一下出示答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游戏竞猜,胜利的一组有奖励,失败的一组会有他们意想不到的小惩罚。通过学生反馈,知道了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不仅带给学生欢乐,而且还加深了记忆,强化了概念,真是一举两得。

三、应用信息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篇2

身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生命园,在十年历练的基础上放眼未来,提出要向世界生物产业创新中心迈进。

十年磨一剑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于2000年由北京市政府批准建园,并于2001年3月全面开始园区建设,目标是以我国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发以及产业化重大项目为依托,建成集生命科学研发中试、生物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企业孵化、产业聚集、风险投资、国际合作、人才培养于一体的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园区。

生命园规划占地总面积为249公顷。一期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项目用地130公顷,定位于生物技术的研发、中试与生产,二期为中关村国际生命医疗园,规划用地面积119公顷,定位于医疗服务产业。

经过十年积累,生命园成为生物产业专业园区的品牌已经建立,强大的产业聚集效应和整体竞争优势逐步显现,吸引了一批国际国内著名生物医药以及生物农业、生物环保领域的企业入驻。

截至2010年6月,入驻生命园的各类单位已达85家,至今,生命园已聚集了7家国家级研究机构、1家医疗机构、21家国际国内著名企业研发生产中心、12家生物医药服务外包企业、40余家中小型创新科技企业。目前园区内工作人员已近6000人。

谈及生命园十年发展历程,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总经理郭利感慨良多:“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在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入园企业的不懈努力下,已经从默默无闻发展到名声鹊起,园区建设已经由一片荒芜到如今生机勃勃。过去的十年,生命园走过了艰难的历程,今天已经站到了一个新的台阶上。”

生命园十年所取得的成绩可以用几组数据来说明。

截至2009年底,生命园工业总产值21.3亿元,同比增长24.6%;总收入31.96亿元,同比增长41%;利润总额5.5亿元,同比增长323%;进出口总额3997.7万美元,同比增长139%;研发投入4.4亿元,同比增长175%。园区以研发创新为主,整体经济总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此外,园区在自主创新方面的爆发力逐步显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园区共有在研的国际国内开发项目146项,在国际著名刊物上66篇,园区内企业拥有600余项各种专利,自主知识产权技术167项,承担国家863、973和国家自然基金委等项目25项。这种创新能力优势正逐步向产业化优势方向转化,一批创新成果正逐步进入产业化阶段,一些尖端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出口到美国等发达国家。

2009年,园区专利申请85项,其中发明专利70项,授权专利143项,授权发明专利111项,有效专利170项,注册商标59项。2009年发表科技论文27篇,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10项,再次创下新高。

从人才聚集效益上看,生命科学园共聚集了3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占园区从业人口的万分之五,400多个博士,占园区从业人口的7,3%,硕士1700余人,占园区从业人口的14%,作为专业化园区来讲,生命园聚集人才的数量和水准与目前国内领先的生物产业基地上海张江科技园区不相上下。

郭利认为,上述数据是生命园十年所取得成绩的最好注释,“经历了十年发展,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已经发展成为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为主的专业园区,形成了高端成果的研发基地,并成为国内外高端人才的聚集地。”

依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对生物产业的领域划分,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生物产业领域涵盖了生物医药制造业和医疗器械产业、生物技术服务业、生物农业、生物环保、生物保健品、医疗健康六大特色产业,其中,生物医药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从上游研发到产业化到终端医疗市场的一个完整产业链条,并不断向下游产业链延伸。

在源头创新上,生命园汇集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家顶尖研究机构,以及由北京市与国家有关部委合作共建的国际一流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在产业化资源上,汇集了国家爱滋病检验试剂生产示范基地、扬子江集团、江中制药、迈瑞医疗、博晖创新、华邦制药颖泰嘉和等国内知名企业,吸引了美国健赞、瑞士先正达研发生产中心、诺和诺德(中国)研发中心、日本TAKARA、德国贺利氏等著名跨国公司;在研发外包方面,发起组建生命园研发外包联盟,包括协和洛奇临床检测中心、863实验动物基地、PPD保诺、丹麦CCBR临床和基础试验中心等12家企业,系统建设包括药物化学研发、药物安全研发、临床试验研发等外包服务技术平台;在医疗终端市场方面,北大国际医院在为生物医药研发产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丰富的临床和市场资源的同时,将大大改善首都北部地区的医疗条件;生物农业方面,国际种业巨头瑞士先正达和国内种业三强之一的奥瑞金成为园区的龙头企业;生物环保方面,引进了污水资源化MBR(膜生物反应器)技术处于世界前三强的碧水源科技公司;北京市药品检验所的入园为园区专业化产业支撑要素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高端项目的引进,使园区聚集了以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博士、中国科学院贺福初院士、中国工程院程京院士、韩庚辰博士、王保平博士等领军人物和一批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队伍。

2006年10月,生命园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北京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生命科学园成为产业基地的研发核心区,初步形成了从源头创新到临床科研、从现代制造到终端用户的较为完整的生物技术产业链条和有利于企业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环境,成为具有国内顶尖水准的高端生物技术产业化研发资源最密集的专业园区。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员张燕友认为:“经过十年发展,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已经发展成为北京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创新中心。”

将迎来爆发增长的黄金期

有专家预测,生物产业是21世纪全球重要的主导产业,将以每3年增加5倍的速度发展。

从生物技术当前已经形成的产业领域可以看出,生物技术产业已基本形成了包括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工业生物技术产业等几个产业群。在生物医药领域,2009年全球医药市场销售金额增长7.0%,达到8370亿美元。在生物农业领域,1996-2007年转基因作物累计种植面积第一次达到6.9亿公顷,以67倍的速度空前增长。在工业生物技术领域,全球工业生物技术发展

方兴未艾,已大规模应用于化学品生产。

虽然生物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尚属起步阶段,但近年来其发展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2009年,我国生物产业全年实现总产值1100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25%以上,这是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所不多见的。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物产业发展。2009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会议认为,必须抓住世界生物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将生物产业培育成为我国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以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和生物环保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生物产业。《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生物产业已步入快速发展期。

国务院《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之后。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又明确提出要将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成具有战略意义的支柱产业。2009年11月,北京市政府出台了《北京市调整振兴生物和医药产业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的配套措施及跨越式发展方案目前正在讨论阶段,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已迎来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前十年的发展,为生命园打下了良好基础。后五年,乃至后十年,生命园将进入一个爆发性增长阶段,有专家预计,生物医药产业的爆发点是今后8-10年,这也与生命园对未来的预测大致吻合。

“生物医药产业将迎来一个增长极的爆发阶段,生命园将紧紧抓住机遇,在未来几年内,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郭利希望,在未来五到十年内,“至少在北京市,生命园能够站到生物医药产业最高端的战略台阶上。”

生命园目前的产值约为20亿元,预计到“十二五”末,园区产值将达到200亿元,2020年,预计达到500亿。

要扎扎实实地完成这一增长和跨越,除了坚持走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道路之外,郭利认为还要从两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是加强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力度,二是提升园区国际化水平。

“大家都知道搞研发对头,但往往搞不下去,其中很大原因就在于更关注GDP。”郭利认为,生物医药产业的研发过程比一般高新技术产业更加漫长,迅速产生效益不太现实,但又不能不重视产业化。特别是北京市,拥有国内一流的科技和人才资源优势,更适合搞研发,但又不能无视税收。

“需要有更好的政策来解决这一矛盾。”郭利建议,应在研发企业和地区之间达成一种类似于技术转让费的协议形式,既给不适合在本地大规模生产的企业放行,又能在企业落户当地上税,还可以通过技术转让费,鼓励研发企业的积极性,从而使生物医药产业的基础研究工作能有一个基本的良性循环。

“必须要迈出这一步,否则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动力、研发动力将消失。”郭利说。

目前,生命园正在开展国际化合作基地的建设。国际化以“引进来”为主,先期主要引进在行业内具有国际化背景和丰富经验的中介机构,通过其成熟的国外网络,为未来生命园引入更多国际知名生物医药企业做铺垫。因此在短期内,生命园国际企业业的入园数量将会有一个集中增长。

另外在生命园三期扩区的规划中,也特别规划出国际总部功能区,为国际大公司进驻预留一定的空间资源,希望更多的国际生物医药企业能在生命园迅速落地生根。

从国内外专业园区发展的成功经验来看,成熟园区若达到自我平衡点,至少需要的空间范围是8-10平方公里,其中,2-3平方公里摘研发创新,3-4平方公里做产业化转移,1-2平方公里提供公共配套。由此来看,为实现园区未来的爆发式增长,生命园在发展空间上至少还面临着3-4平方公里的拓展需求。

2009年3月,在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和中关村成立20周年的特殊时刻,中关村确定了新的战略定位,将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一部分,作为北京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生命科学园提出,要打造成世界生物产业的创新中心,成为首都北部地区新的增长极,并为中国生物产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中关村发展集团董事长于军谈到:“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园地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域,位于北京即将着力发展的北部核心地带,此次中关村发展集团成立,重组中关村各分园及专业园区,也把生命园纳入到中关村发展的大战略当中,因此,生命园将在中关村未来的发展中迎来更大的机遇,承担更重要的发展使命。生命园应当在物理空间、创新成果、成果转化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昌平区委副书记、区长金树东也对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的发展寄予了厚望:“在北京新一轮的城市发展战略中,昌平区处于北部高新技术产业带这一重点发展区域,迎来了大投入、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应当抓住机遇,努力打造成为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园区。”

篇3

关键词 生物专业;一贯制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1-0096-02

1 序言

据预测,信息时代之后就是生物经济时代。所谓生物经济时代是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为基础的,建立在生物技术产品和产业之上的经济时代,是一个与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信息经济时代相对应的新的经济时代。在这样的生物经济时代潮流下,社会和现代生物企业对技能型人才有了更高要求,对生物专业中、高职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挑战,也给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改革创造了机遇。

2 中、高职生物专业教育衔接模式

2011年8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要求建立符合我国职业教育国情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合理衔接的模式,并且能和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共同协调发展。目前生物专业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模式基本有三种情况。

对口招生模式 中等职业院校生物专业毕业生通过参加全国统一组织春秋季高考的方式,自由选择高等职业院校相关专业,进一步深造学习的模式。该模式是现在常见的一种模式,中等职业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各自根据自己的生物专业办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彼此之间没有沟通,没有相应的专业交流。

“3+2”模式 一所或几所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合作办学,学制五年,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习三年生物专业课程,毕业后直接进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习两年或三年生物相关专业,考试合格者,颁发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证书。在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时,也可以有多种选择,可以就业,也可以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高校招生考试,进入普通本科高校继续深造。这种“3+2”模式,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好坏在于相互联合的中、高职院校联合紧密度上。联合办学办得较好的中等职业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彼此在教学目的、教学计划、职业技能实践方面都有相互交流。联合办学办得不好的学校,就流于形式,彼此之间交流较少,造成生物专业在教育资源上的浪费。

一贯制模式 由高等职业院校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五年,培养目标、教学计划都由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来统一制定,并按阶段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文化课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考试,所有科目考试合格,修满规定学分者,获得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颁发的文凭。这种模式,招生的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比较紧密,能够形成较为扎实的文化和专业基础,易于培养学生的生物专业职业道德和职业操作技能。

3 一贯制模式下生物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通过在鲁西南地区进行相应的专业调研,深入调查中、高等职业院校生物专业开设的情况,深入人才需求市场进行调研,走访现代生物企业,听取现代生物企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通过分析研究,确定高等职业院校生物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面向现代生物企业生产、技术、管理、销售等岗位群,具有较高职业技能、较好职业道德修养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对于生物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下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体系,只有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才能顺利达到培养目标,为社会和现代生物企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对五年一贯制生物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采用“厚基础、宽平台、活模块”的模式。

所谓“厚基础”是指在五年一贯制生物专业课程体系中前两年要突出文化基础课、思想与职业道德课程、专业基础及专业技能课程,侧重对生物专业认识、培养学生对生物专业的兴趣及进行相应专业的单项职业基本技能的训练,为以后继续学习或者在企业一线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在培养学生生物专业兴趣时,可采取多种手段,包括建立完善的生物技能竞赛制度、校外培训基地定期培训制度、聘请校外企业专家进行生物前沿技术及发展方向等讲座,提高学生对专业认识的学习兴趣。

所谓“宽平台”是指在五年一贯制生物专业课程体系中体现专业共性的课程,要一边衔接中职教育,一边衔接高等职业教育,设置一些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操作技术、细胞生物学等。这些课程与中职课程体系之间应有一定程度的搭接,这样可以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因材施教。对基础不扎实的学生来说,这是提供复习和过渡的机会;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可多获取一些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对学习程度很好的学生来说,可以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申请免修。

所谓“活模块”是指五年一贯制生物专业课程中体现专业个性的课程体系,这些课程的设置要给学生明确的专业方向感,要根据人才市场现代生物企业的需求,同时要能兼顾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能体现办学的专业特色。通过调研,把生物专业分为生物制药技术、生化分离技术、微生物技术三个专业模块。在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模块课程设置中,以生物制药工艺和生物制药技术为主;在生化分离技术专业模块课程设置以生化分离技术、生化药物提取技术为主;在微生物技术专业模块课程设置以微生物检测技术、微生物操作技术为主。

通过“活模块”的方式,注重拓宽专业面和先进技术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重点学习相关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可根据学生的兴趣与以后职业发展定位,在“活模块”的模式下,学生在学校统一学习相关的理论和技能操作学习,在实训基地实习时可根据自己选择的模块进行顶岗实训。这样既可以保证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也可以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对岗位进行顶岗实训,既解决了实训基地学生实习人数的限制,也有利于学生零距离就业。

4 总结

生物专业的目标在于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面向现代生物企业生产、技术、管理、销售等岗位群,具有较高职业技能、较好职业道德修养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体系中课程体系采取“厚基础、宽平台、活模块”的模式,考虑了初中毕业生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在前两年强化学生基础,培养学生的文化基础和思想道德水平,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对生物专业的兴趣;在后面三年拓宽学生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为学生搭建专业基础平台,查缺补漏,完善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根据学生兴趣和以后职业发展定位,构建“活模块”搭接现代生物企业的岗位,使学生能够零距离就业。

课程体系构建时要注意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尺度,在实践教学中注重技能训练,包括单项实训、综合性实训、实践基地顶岗实训等职业技能的训练。生物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中既要重视学习生物专业理论知识,也要更为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的综合性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现代生物企业培育合格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使学生成为具有一定竞争能力的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邓心安,王世杰.生物经济的缘起与发展[J].科学新闻,2004(2):22.

[2]张敏,袁志辉,余响华,等.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的思[J].广州化工,2012(24):160-162.

[3]曾松荣,朱必凤,白音,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韶关学院学报,2012(6):

102-105.

篇4

2009年1月,凯鹏华盈(KPCB China)等几家投资机构对凯瑞生化公司进行了总额为1300万美元的第二轮投资。随后,泰格医药与启明创投则联合对专业从事临床研究数据统计的美斯达进行了投资(资金未披露)。2009年5月,凯鹏华盈再次发力,对生物医药领域的南京金思特公司(已改名金斯瑞)投资了1500万美元。接连的投资事件, 足以体现生物医药行业潜在的成长性,其中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开发基因药物的高科技公司更是获得了风险投资家们的青睐。

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整个生物医药行业(包括医疗服务)获得各类投资机构总额超过1.3亿美元的投资,约

占同期中国所有投资总额中的20%。

历史回顾与发展

从国际医药市场的发展来看,每一次医药技术的进步都给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历史上,他汀类药物(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抗病毒类药物(90年代初)、以及21世纪初的生物技术类药物的大量上市都强有力地拉动了国际药物市场的需求。

从国际医药市场的总规模与年度增长率可以看出,2008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医药市场增速略有下降,而据权威医药咨询机构IMS Health的预测,2009年市场仍能超过8200亿美元。

据统计,2007年1月至2009年9月30日,国内共有18家涉及生物技术(不包括生产原料药、中药或者综合性厂商等)的企业获得了投资机构的投资。其中专注于某一个特定高科技领域或者在某个细分领域做的比较出色的公司更容易得到投资机构的青睐,例如凯晟科技是专注在核酸与蛋白类药物的研发,北科生物则是专注于干细胞药物的研究。

研究与投资方向

世界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开始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在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之后,体细胞克隆、干细胞、基因治疗、生物芯片、转基因动植物等新的技术和产品不断涌现,新兴生物产业群蓬勃发展。其中综合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抗体工程等多种生物技术开发新药,代表了我国现代生物医药技术发展的主导方向。其中靶向药物、单克隆抗体、纳米医学、干细胞工程、生物芯片与生物信息技术、微小基因技术(如MicroRNA, RNAi)等都是目前学术与产业界的热点。

一般来说,平均每5000-10000个候选药物最终能上市的只有1个,而目前随着大规模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的发展和多种基因技术的改善,药物研发进程大大缩短,效率大大提高,其中离不开靶点定位、高通量分析等一系列支持。

篇5

一、高端人才对于加快转变经济發展方式具有引领作用

在庞大的人才群体中,高端人才是其中高层次的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發展中最活跃、最先进的生产力要素。历史证明,高端人才不仅能引领人才队伍建设,而且还能直接促进经济社会的發展。譬如,建国后钱学森的归来,带来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大發展和航天地位的大提高;李四光凭借他的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理论,为中国摘掉了贫油的帽子;有了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中国老百姓的吃饭问题有了根本着落……。这些都表明,高端人才对于经济社会發展有着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新世纪以来,高端人才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引领经济發展方式加快转变上。

首先,高端人才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引领要素。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高端人才在整个调整过程中發挥着举足轻重的引领作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领军人物施正荣于2000年回国在无锡创办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2005年公司在美国纽交所上市,成为中国最大的光伏企业。在施正荣的带领下,中国自2007年以来连续四年光伏电池产量位居世界首位,行业年产值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直接从业人数超过30万人,中国的光伏行业已成为数不多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个行业。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彭小峰。彭小峰原来在苏州经营的是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2005年7月来到江西新余转行创立了生产太阳能多晶硅片和硅料的江西赛维LDK公司,短短几年时间企业就达到了上百亿规模。2007年,赛维LDK在美国纽交所成功上市,成为江西省有史以来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企业,也是中国企业历史上在美国单一發行最大的一次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首次公开發行股票)。

其次,高端人才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骨干性力量。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撑,高端人才在这一领域起着创造性的推动作用。北京大学教授梁子才于2007年到昆山创立了苏州瑞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發明创造了一项世界领先的新技术并进入中试和工艺优化阶段,率先启动并完成了我国第一个按照GMP标准设计和运行的小核酸大规模固相合成设施建设,并开始了稳定的生产运行。在梁子才的感召下,一批院士和专家纷纷将研究成果带到昆山从事转化医学研究,一批商业化小核酸公司也来昆山研究开發和转化生产。无锡市首批“530”计划领军人才郑卫国于2006年创办了中德美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生物工程、生物检测试剂、生物芯片、个体识别基因检测技术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开發等。经过一年多的刻苦攻关,公司成功研制出国内第一个DNA检测试剂盒,找到了揭示生命本源的“金钥匙”,并通过了国家鉴定,进入产业化生产。

再次,高端人才是催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领军者。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战略竞争能力,其领军者毫无例外地都是高端人才。物联网被全世界公认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浪潮,我国“十二五”规划正式将其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刘海涛是中国物联网产业的领军人物,2008年他来到无锡,先后创立了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和资产超过20亿元的感知物联集团。目前,集团旗下已拥有9家分公司,员工达3000多人,营业收入接近15亿元。在刘海涛的带领下,无锡形成了包括250多家企业、产值超过200亿元的物联网产业集群,中国也成为国际物联网标准主导国之一,物联网研究水平不仅达到世界水平,而且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另一个代表人物洪耀良是中国环保新材料——膜产业的领军人才。2008年他从美国回到老家江苏吴江,创建了苏州膜华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一年时间创造出10亿元的产值,两年时间完成了代表当今世界最高水平膜技术的产业化,一举打破日本垄断,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创造了膜行业品种最全、性价比最高两项“世界第一”。

二、加快转变经济發展方式急需高端人才引领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围绕建设人才强国,大力培养造就高端人才,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發展方式的转变。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我国高端人才严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發展方式加快转变的“瓶颈”。新时期,我国面临着产业升级换代的巨大压力,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核心竞争力薄弱,战略性新兴产业發展滞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经营分散,难以成长为现代大企业。要想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培养造就大批的高端人才是当务之急。

培养造就大批高端人才,事关经济發展方式转变大局和人才發展全局。在加快转变经济發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进程中,要及早谋划和率先调整人才结构,培养造就大批高端人才,以高端人才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人才發展与经济社会發展相协调,推动区域协调發展,提升经济社会發展质量。要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世界级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具有国际化视野、精通国际化规则的国际化人才,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發意识、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技艺精湛、掌握绝技绝活的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大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力度,围绕国家發展战略目标,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發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建设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大力吸引国家發展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回国或来华创新创业。

建设人才特区是培养造就高端人才、引领经济發展方式加快转变的有效途径。所谓人才特区,就是通过特别的政策、特殊的环境,使特定的人才对象去实现特定的目标。这个特定的人才对象就是高端人才,这个特定的目标就是引领加快转变经济發展方式。一是要坚持引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特区在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时,要看能否起到推动特区经济结构调整进而引起社会经济结构發生战略性调整的作用,坚持高端人才落地生根开花,引领新的产业形成和發展。二是要坚持引领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引进和突出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尤其是瞄准世界一流水平的创业科学家和产业科学家,建设硅谷型的特区,实现知识与产业紧密结合的超越發展。要实施特殊政策,采取特殊手段,对进区高端人才给予实实在在的帮助指导,甚至给予一些替代性(保姆式)的服务。三是要坚持引领可持续發展。高端人才的创新创业,不仅要着眼于發展新型产业和高新技术,而且要考虑引领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引进和培养能够引领现代服务业發展的高端人才,尤其是那些产业链的社会关联度大、能起到惠民泽生效果的创新创业高端人才。

篇6

关键词:制造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 优化升级

“十三五”时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时期。促进第二产业优化发展,是首都建设创新型产业体系、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首都第二产业优化发展要求实现产业结构优、过程优、效益优,与服务经济的深度融合和服务化发展是第二产业优化发展的根本路径。

一、现代制造业向服务化发展

推动现代服务业向制造业各环节全面融合渗透,制造业实现服务化转型升级,生产制造过程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效益进一步优化。到2020年,形成研发设计、高端制造、品牌营销为一体的现代服务型制造业体系,产品结构以“高、精、尖”为主,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标准和自主品牌,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首都智造”、“首都创造”品牌。

(一)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服务系统

促进服务与产品融合,以软件提升硬件价值,重构产业价值链。在电子信息产业,推动硬件产品与数字内容服务整合,形成以终端、内容分销渠道和数字内容为主的产业链。鼓励信息服务商与电子产品制造商联合,开发应用程序,与产品耦合提供附加服务和产品增值服务。在移动通信产业领域,开发适应4G/5G网络和移动互联网需求的各类增值服务。构造以自主开发环境为基础、以应用软件商店为门户的商业模式,实现芯片解决方案与多媒体应用内容和增值服务相结合。加强通讯设备制造、网络运营、集成播控、内容服务之间的融合互动。提高数字版权集约水平,完善智能终端产业服务体系,推动产品设计制造与内容服务、应用商店模式整合发展。促进机械、装备、电子、汽车等制造企业进一步完善与产品相配套的电子控制、信息系统、软件包、操作系统等服务系统,提高产品的差异化水平和竞争力。

推动制造企业由提品向提供服务转型升级。提升新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装备、高端制造装备等行业的集成服务能力,实现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促进发展工程技术服务,加强工程总包和系统成套服务技术研发,建设工程项目协调服务平台。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在工程承包、工程设计、系统集成、整体解决方案、再制造等方面拓展增值服务。通过成套服务、交钥匙工程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成套安装,开拓集成化的专业服务,提升总集成总承包服务能级,实现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战略转型。

(二)加强制造业产业链上的服务环节

通过内部服务增强、与外部服务战略合作,创新服务手段和方式,进一步提升研发设计、营销交易、售后服务等产业链高端环节的服务能力[1]。

1、提高研发设计创新服务水平

在信息技术应用支撑下,促进制造业研发设计向个性化、网络化、协同化发展。建设协同设计云架构体系,通过云平台实现企业间设计资源共享、开展协同设计创新,创造全新的资源使用与组合创新模式。推动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汽车、电子信息、服装、家具等行业龙头企业通过模块化等技术,实现个性化设计,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促进文化创意元素融入研发设计环节,支持基于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需求的设计应用研究,促进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

2、提高售后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通过提高制造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开展智能化和实时化的售后服务。支持装备制造、汽车等领域企业开展实时在线支持服务,对所提供的大型、关键设备产品进行实时监控、远程运行监测、故障诊断、预测维护;对客户设备运行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状态管理。

3、实现精准化的供应链管理

在电子、汽车、医药、钢铁、石化等制造业领域,加强精益供应链管理。建设信息平台,实现生产、采购、库存、销售等全产业链的协同运作,支撑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及关联机构有效衔接。支持骨干制造企业在提高自身供应链功能的同时拓展市场服务,面向行业提供专业的供应链管理服务。在电子、汽车等产业集群中,推动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及第三方供应链管理企业共同组成运行高效的供应链体系,提高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

4、加强电子商务功能

促进装备、汽车、电子等领域骨干企业运用电子商务,创新交易模式,提高交易效率。建设集采购、销售、客户服务等为一体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对采购实现全过程统一管理,对客户需求实现全过程服务。促进制造企业与信息服务企业实现战略合作,提升电子商务平台的功能。推动龙头企业扩展自身平台,面向行业建设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支持企业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建立收集、挖掘商品和服务供需信息的大数据分析和服务系统,基于大数据进行精准营销、精准物流、市场决策分析等智能商务服务。

5、开展多元化的融资服务

支持企业在产品销售和使用等阶段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服务,创新产品销售模式。促进在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开展融资租赁销售,配合专业化集成服务,提供多样化的租赁方案,构建融资租赁销售服务网络。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公司,面向行业提供服务。

(三)促进制造过程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制造过程深度融合。在生产管理中应用物联网技术,提高信息系统的信息集成和分析能力,加强生产信息的自动化采集,提高生产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在云环境下开展产品开发测试,推动研发制造一体化发展。促进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快速、弹性地部署在云计算平台上,为生产数据的存储和计算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应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工厂设施、产品模型、研发成果和生产管理的数字化。支持企业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建设生产规划和评价系统,提高数据分析对生产经营决策的服务能力。

促进3D打印技术的产业应用,提高设计制造一体化水平。支持核心装备研发,突破低成本材料与制造、智能人机交互、创意设计服务平台等核心关键技术。推动3D打印在工业设计、文化创意、高端汽车和模具制造、航空航天、医疗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应用,带动制造技术变革。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生产业融合发展

加强科技创新,掌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强商业模式创新,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价值网络和产业生态。深入推进“创新驱动、高端发展、重点跨越、引领示范”发展战略,到2020年,将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和策源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由先导产业发展为主导产业,成为带动现代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引擎和推动新兴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协同创新的产业组织建设。支持以龙头企业、优势企业为核心,联合相关领域的高校院所,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标准、服务等产业联盟组织。创新体制机制,面向产业需求建设涵盖中试开发、技术转移、成果孵化等功能的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强建设各类创新平台,有效整合各方面的高端创新资源。以创新平台为载体,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促进机制。

建设蛋白质、航空遥感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纳米科技、生命科学等重要研发基地。建设一批国家和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支持新型创新组织和企业承担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重大新药创制等重大专项,承担国家科技计划和产业化项目、北京市重大科技项目、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与应用示范项目。支持企业、高校院所和创新组织参与国家和国际技术标准的创制。

(二)建设研发与生产制造相融合的产业集群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促进产业融合,完善产业链,提高系统集成和信息增值服务能力。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等领域核心芯片、高端装备及智能终端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发展移动通信增值服务、数字电视增值服务、数字电视运营服务等。在下一代互联网等领域建设关键技术和评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无线通讯终端核心芯片研发及整体解决方案开发,建设涵盖新一代移动通信标准创制、核心芯片、系统设备、终端产品、运营服务的产业链,推动智能移动终端与多媒体应用、内容和增值服务融合。建设芯片设计与整机制造合作平台,推动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装备等各集成电路产业链环节有效衔接协作,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互联网通信、数字家电、信息安全和移动计算平台等重点领域的嵌入式软件等专用基础软件。研发推广软件应用解决方案,创新软件应用服务模式,建立以运营服务平台为基础的软件核心价值链。

2、生物产业

推动生物高端制造、医药研发、医疗服务互动融合。加强生物医药关键产品和技术开发,结合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掌握新药创制关键核心技术,形成新药创制和安全评价体系。推动新药开发合同研究、健康管理等新业态发展。建设医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新药研发平台,推动在专业园区、医药孵化器等建设研发、中试、生产服务外包平台。以企业为主体,实现医产学研紧密结合,提升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开发能力,加强医疗设备研发和产业化。突破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加强CRO(研发服务外包)临床研究平台、蛋白抗体药物CMO(生产服务外包)平台、医疗器械核心部件研发生产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整合生物产业链。支持中国生物技术创新服务联盟等产业技术联盟发展。提升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和相关服务业产业规模和竞争力,构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生物产业体系。

3、新能源汽车产业

发展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打造全国高端研发和装备制造中心。构建技术开发、规模生产、配套设施完善、运营服务体系,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建设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及测试平台。推进关键系统和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提升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的开发能力。

4、节能环保产业

加强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及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面向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开发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和产品。成为全国技术创新中心和高端制造基地。培育集工程设计与建造、设备制造、技术服务、运行管理于一体的系统集成商。

5、新能源产业

推动新能源产业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核心装备研制及产业化、运行体系建设和重大示范应用,构建安全、经济、绿色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加强风电设备制造和系统集成能力。提高太阳能热利用和风电技术服务业运营水平。提高生物质能、页岩气资源开发利用等关键技术研发水平和工程服务能力。提高新能源产业研发创新能力,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系统集成商和技术服务商。

6、新材料产业

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打造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研发生产于一体的新材料产业集群。推进新型功能材料、共性基础材料等的研发创新,实现关键技术突破。面向电子信息、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发展先进适用材料。形成纳米材料等特色优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7、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与研发设计、服务等环节融合互动,提升高端装备的整体研发、系统设计和技术服务等系统集成能力。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实现技术突破,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实现关键装备的自主发展,提高整机、关键零部件以及高端通用仪器仪表的设计制造能力。推动高档数控机床、3D打印、工业智能机器人、自动化成套生产线等智能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提高成套系统集成能力。

8、航空航天产业

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推动航空航天产业创新发展。打造涵盖研发、生产、运营的通用航空产业链。促进产品、系统应用、运营服务一体的民用航天产业规模化发展。以研发、总部、高端服务集成应用等产业链高端环节引领我国卫星应用产业发展。

(三)加强商业模式创新,提高市场拓展能力

以新型应用促进商业模式创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结合云运营和大数据应用等,促进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在政务、金融等行业创新应用。建设云计算应用支撑的配套虚拟化平台,促进海量数据存储、数据挖掘和分析等技术的行业应用。促进移动互联网技术在电子商务、新媒体、互联网金融等领域规模应用。在移动支付、远程教育、移动办公等领域创新移动互联网综合应用的新模式;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在制造等行业成熟应用。

以服务模式创新带动商业模式创新。在生物医药领域,促进生物技术服务业规模化发展,培育健康管理服务,发展医疗保险、第三方独立医学检验等新服务模式。在节能环保领域,推动节能诊断、节能改造、合同能源管理、能源监测及管理等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发展合同能源管理、环境合同管理、碳交易等创新型商业模式,提高涵盖设计、咨询、运营、服务全产业链的系统解决方案能力。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通过车电分离模式、定向购买模式、租赁模式、换电模式等创新型营销和流通模式,推动产业化实现[2]。

参考文献:

[1]安筱鹏.制造业服务化路线图:机理、模式与选择[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篇7

如今已经拥有三十多年临床经验的老专家们,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对中国的化妆品市场投石问路,从而为“圣泽堂”赢得了深厚的积淀。

与此同时,整个中国的化妆品市场,也在经过十几年的培育和发展后,成为了亚洲第二、世界第八的化妆品市场。目前,我国化妆品的人均年消费量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因此市场潜力巨大。随着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化妆品消费将继续快速增长。

然而,众所周知的是,近些年原材料价格、运输成本、广告成本、管理成本等的大幅上涨以及整个行业的过度竞争使得整个日化行业面临巨大压力……从近年的销售情况看,被宝洁、联合利华、欧莱雅、雅芳等国际巨头重重包围的中国日化企业,用“度日如年”一词来形容应该一点都不过分。

在这个本土日化企业遭遇“十面埋伏”的日子里,我们不禁会问:他们怎么跳出“外资的包围圈”,又如何拼下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而谁又有能力高擎民族化妆品品牌大旗,实现复兴民族品牌的光荣与梦想?

至少,“圣泽堂”向人们展示了这样的姿态!

化妆品民族品牌今何在?

1988年8月,历史不会忘记――

宝洁来到中国,以“能够去头皮屑”的海飞丝洗发水,和其高品质的形象、新颖的包装与国内前所未有的铺天盖地式的广告攻势,迅速抓住了消费者的心。从此,化妆品外资品牌接二连三的在中国“攻城掠池”。

斗转星移,18年后,外资日化巨头早已坐拥中国日化市场的半壁江山。而随着中国加入WTO时的“市场开放”承诺的实施,全球化的影响日趋明显,伴随着国际巨头在中国市场更加大规模的排兵布局,谁也无法预料,为数众多的本土日化品牌还能走多远?

据统计,中国现有4000多家日化行业,约2万个化妆品品牌(一个企业多个品牌是中国化妆品企业的特色),但是年销售达到上亿元的只有50余家,而能够达到5亿元的不到10家,能够达到10亿元或以上的不到5家,而数量不多的外资企业则从数亿至近二百亿,如宝洁一家2004年就有150亿元左右。因此,中国日化行业“多、小、散”及“与洋品牌销售力悬殊”的尴尬状况都不利于我们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中国品牌,以及在世界范围内有影响力的品牌。在2005、2006央视的年度广告招标大会上,“标王”宝座连续几年都被宝洁花“天价”高调登上,联合利华、欧莱雅、安利、雅芳亦纷纷在CCTV抢滩,我们已经清晰地看到了外资日化巨擘与中国强势媒体的双剑合璧带给中国本土日化企业的强烈冲击。

“你如果有时间去高档百货店的高端化妆品形象专柜看看,” 北京圣泽堂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余延庆先生感叹,“恐怕会很失望,很难发现本土品牌的影子,也就等于说本土的化妆品品牌不适合在此生存,好像高档品牌必须用英文字母才能炼成。”

事实情况正是如此。我国目前有3000多家化妆品生产企业,这个数字比十年前增加了近10倍,然而,在这种表面繁荣的背后,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并潜伏着巨大的危机。

虽然很多大中型化妆品企业都拥有国际一流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但是国内城市化妆品市场仍然有80%的份额被国外的化妆品集团占领。中国的民族化妆品品牌不是在洋品牌背后跟风,就是在夹缝中委屈地生存。如今,在加入WTO失去了关税壁垒这一重要障碍之后,国外的化妆品商将会更加肆无忌惮地大举占领市场。

那是不是说,我们的本土化妆品只能坐以待毙?

“尽管中国化妆品行业面临以上各种挑战,但并不等于说我们就永远处于被动,失去把握市场的机会。相反,要反击甚至赶超‘洋品牌’,我们的优势并不可小看!”在北京圣泽堂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的办公室,“圣泽堂”的董事长余延庆先生向来访的记者,解密了这一让人振奋的事实。

“圣泽堂”是怎样炼成的?

“肤成天然”!这句视天然为美肤秘方的精妙之语,出自集祛痘、抗敏、美白抗皱、嫩肤系列为一体的“圣泽堂”。

中国化妆品市场上的新生代、不少人惊叹的“圣泽堂”究竟是怎样一个企业?且看――

北京圣泽堂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创建于2001年,经历了六年风雨历练,形成集医药、房地产、影视、化妆品业于一体的综合企业集团,圣泽堂国际美容连锁事业机构总部设立在中国首都――北京。深圳、上海、辽宁、北京分设生产基地,是以全国著名皮肤科专家,国际美容专家及博士为首的一所专业从事现代医药科技,传统医学文化挖掘,利用民间医学研究等专业及国际高科技生物技术进行开发、研究、销售,以美容事业为主导的生物科技企业。

圣泽堂倡导把健康和美丽留给人间的理念,圣泽堂把祛痘护肤系列、脱敏系列、嫩肤美容精华系列作为礼物,真诚的奉献给国人,对消费者郑重的承诺:有效果才是硬道理。让年轻人永葆青春,让中年人追回青春时光的梦想。

持着坚持不懈的经营观、国际同步的管理观、唯才是用的人才观,圣泽堂不断推动企业循着良性轨道可持续发展。引进了世界顶尖的经营模式,为我们的客户提供顶尖的美容专业和非专业的培训系统、客户服务系统、管理系统、人力资源招聘系统、加盟店经营系统。同时我们也汇集了国内外35位世界顶尖的医学科技专家、中医药专家、皮肤学专家、化妆品专家、美容学专家、几十名博士以及近百名各类专业科研人员,共同传承中国中草药文化,融合现代生物科技,打造中国美容业名牌,立足中国走向世界,做天然化妆品事业的航母。目前,圣泽堂化妆品大量产品出口于国外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

“让更多的人和圣泽堂人一起做美丽事业,共同享受美丽人生。”这是“圣泽堂”做大做强的真情告白。

“民族牌”如何挑战“洋品牌”?

如今,国内化妆品市场有上千个品牌,从竞争态势来分析,洋品牌仍是市场主角。在对这些进口品牌的洋化妆品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之后,发现它们虽大多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但并不是至善至美、无懈可击的。

曾经有人认为,中国化妆品之所以无法与国外品牌抗衡的原因在于:一是国外化妆品的广告宣传攻势强劲;二是国外化妆品有成功的营销策略;三是国外化妆品的产品品种齐全,适应了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四是国外化妆品的包装设计考究。

其实,如果深入地思考就会发现,国外化妆品都存在着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只偏重注重化妆品护理和隔离性质。 没有充分利上植物精华的天然功效特性。

天然提取物作为本土化妆品的杀手锏之一,在“圣泽堂”产品中被广泛采用。随着消费者对护肤品要求的提高,各种维生素、活性物、植物精华素将主导今后的化妆品原料市场。

“圣泽堂”喻示的另一个趋向,是用生物科技结合植物开辟新的市场领地。将植物精髓融入化妆品中,不仅是传统与现代的一种结合,而且还为民族企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地,从而推动民族品牌的发展壮大,继江苏的隆力奇、上海家化的六神等品牌之后,以生物技术结合天然植物的“圣泽堂”产品,将以全新化妆品的姿态走进人们的生活。

尽管中国的化妆品业由于自身的条件所限,在广告投入及产品的外包装方面尚不能与洋品牌相比,“圣泽堂”董事长余延庆先生还是坚信:“我们在产品品质方面具有极高的水平,一旦加强形象方面的宣传,以民族特色迎接挑战,最终必将洗牌化妆品市场。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越具有民族特色就越具有世界性,这一法则在化妆品市场也丝毫不例外。

“圣泽堂”董事长余延庆先生介绍道,中国传统医学中使用的植物因具有特定功效性,安全可靠等特点而广受世界瞩目。传统医学中有很多神奇的秘方在民间广为流传,而植物又是生物功能性化妆品的最好原料,所以恰到好处地把中国传统结合现代技术以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化妆品品牌,可以从真正意义上在安全性、功效性等方面所作为。因此,具有民族特色的生物功能性化妆品必将成为挑战世界品牌的最有力的突破点。目前,应用于化妆业中的植物原料,莫过于传统医学中使用的植物,具有功能性化妆品所需的多种有效活性成分。行业内早就有专家预期,以天然植物为主要原料,在融合了现代生物技术的基础上生产出的生物功能性化妆品将是最具前途的化妆品,也将是21世纪化妆品的主流。

“在将传统医学理论引入实践之后,市场反馈和出口额度都证明了其可行性,同时我们还发现了其在环保方面的价值。”“圣泽堂”董事长余延庆先生说,如今我们几乎被各种各样的化学产品包围着,各种污染无时无刻不在侵袭着我们。化妆品也不例外,许多科学实验和临床案例证明,那些含有化学物质的化妆品是造成皮肤过早老化的根本原因之一。而以纯天然植物为主要原料的化妆品通过生物技术制取,大大提高了化妆品的安全性和透皮吸收率、降低了过敏率。

这些实践,给了“圣泽堂”深刻的启示,在面临外来洋品牌化妆品冲击时,“圣泽堂”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理智而清醒地看清脚下的路。

“只有中国的化妆品行业最了解本民族女性肌肤的特点,”余延庆先生说,“所以我们相信,最终在中国化妆品市场上占主导地位修复性、功效性和保养、护理、隔离等作用于一体的民族特色的功能性绿色环保化妆品。”

走高端市场是最有效出路?

像“圣泽堂”这样的本土化妆品企业的产品,难道质量比不上国际大牌吗?应该说,国内的许多化妆品企业已经高薪聘请了国际上顶尖的产品研发大师,“圣泽堂”的专家们,大多是来自加拿大、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国家,有着多年经验的外籍华人。不仅与所谓的国际大牌没有差距,甚至在一些产品功效上已经远远超过了国际大牌。

那么,目前市场的差距到底出在哪?北京圣泽堂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余延庆先生回答说:恐怕,本土化妆品企业的品牌还不够强大,才是本质问题。

但制衡的出路又在哪?如果说,还是按照国际大牌的常规手法来做,打造有绝对话语权的本土高端品牌,恐怕时不我待。欲超越国际大牌,谋求动摇其领导地位,必须用GOOGLE超越微软的非常规打法,一定是通过改变游戏规则,才能快速脱颖而出。

余延庆先生说,“在过去铸造一个国际名牌是需要至少几十年时间的,我们等不及也来不及。那么我们能否创造奇迹?当然能。”

迅速窜红的GOOGLE,其在没有打一分钱广告费的情况下,就在几年内快速成为准世界第一品牌;服装品牌ZARA也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进入世界名牌百强了。

本土化妆品品牌欲求快速超越国际大牌,必须采用全新的品牌塑造方法――“战略性品牌规划”,也就是必须有自己的秘密武器。GOOGLE、ZARA的品牌塑造之道,共同之处是没有将焦点放在品牌上,品牌只不过是副产品而已,其真正的核武器是由多元创新价值和多元赢利模式构建而成的独有商业模型。本土化妆品企业应该培育有中国特色的高端品牌,才是超越国际大牌的绝招、乃至神招。

在整个化妆品行业品牌泛滥的现况下,希望采用传统手法来打造高端品牌,那几乎等同在大海里撒盐,奢求将大海煮沸一样徒劳无功。赢,只能赢在独有的商业模式上。

正如法国欧莱雅化妆品集团前总裁曾经说过的:“在一定概念上讲,化妆品品牌的竞争实际上就是文化元素和历史积淀的博弈,时尚文化和人文历史的角逐,其构成了未来化妆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圣泽堂”董事长余延庆先生介绍,传统的品牌战略规划以品牌为焦点,为做品牌而做品牌,做出来的品牌有美感,有趣味,却不知为何要这样,好像换个思路、换个模子,效果都是一样,没有独特的传播力,更没有强势的销售力,催生的多是短命的侏儒品牌。

那么,本土化妆品企业注定只能在中、低端市场恶战?是否能快速突破,进入高端市场?可以!但是,必须在熟黯高端品牌运营规律的基础之上,而不是拿低端品牌的运作手法来进击高端。

尾 声

当本土日化企业遭遇“十面埋伏”,面对全球化的竞争与挑战,“圣泽堂”可谓横空出世,呼吁中国化妆品企业尽快缩短与跨国企业在品牌管理上的差距,努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中国品牌,以求中国化妆品在世界范围内拥有一席之地。

祝福“圣泽堂”!愿中国化妆品企业高擎民族品牌大旗前行,愿“圣泽堂”早日实现复兴民族品牌的光荣与梦想,愿中国化妆品品牌早日走向世界!

资讯:圣泽堂护肤品

常言道:“人活脸,树活皮。”面部的疔疮,色斑都是严重影响你美容的天敌,但也许您还不知小小的疔疮也许会给您带来一场不可预知的灾难,《外科正宗》中说“夫疗疮者,乃外科迅速之病也,有朝发夕死,随发随死,有三五月而死,一月半月而终死”之说。也就说轻者如果治疗不正确,则会此起彼伏,反复发作,反复加重,轻者留痕,重者留疤,使您本应光滑健康的脸面坑坑洼洼,粗糙不平,成为伴随您日常生活的烦恼和内心压抑与自卑。圣泽堂护肤品能迅速解决上述症状,抚慰您的内心烦恼,帮您解决面子问题,还您自信。

专家忠告:过敏粉刺不用怕,怕就怕你挤和压,轻者留痕重留疤――圣泽堂帮您解决它。

圣泽堂护肤品将中国传统医学使用的各种植物――纯天然植物和国际高科技天然生物活性萃取提纯技术有机的结合,充分有效的保留了天然植物、生物活性成份。经现代化生物活性化妆品工艺技术精制而成。特有的超微肽,大幅提高化妆品的透皮吸收率。

圣泽堂护肤品的调香成份采用法国纯天然 SPA 香薰精油,含有玫瑰、橙花、薰衣草、人参、丝瓜等纯天然植物。所采用的香薰精油,经过精心挑选,适用于任何肌肤,无任何刺激性,可起到柔软肌肤,收缩毛孔及安肤镇敏的作用。

圣泽堂护肤品所采用的水是小分子多层渗透蒸馏水,均已达到医疗用水的纯净程度,水质的纯净程度及PH值直接影响护肤品的膏体细腻程度及产品的效果和营养成份的稳定程度。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肌肤深层细胞吸收及转换。采用纯净水分子在短时间内可使干涩的细胞水分充盈,使护肤品有效营养成份的保存周期长,不易在储存过程中营养成份过多的流失,影响产品使用的实际效果。

篇8

论文关键词:生物技术产业,产业化,创业风险投资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江泽慧2010年6月2日向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的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将于6月上报国务院。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对生物技术创新和生物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包括出台了《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组织实施生物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和加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等。200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提出加快把生物产业培育成高技术的支柱产业和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发展生物技术产业重大意义,它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应对金融危机战略措施。

各国纷纷制订生物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专项政策,成立专门机构,加速培养和吸引人才,大幅度增加对生物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的投入,引导社会资源投入生物产业,促进生物产业在知识密集区域集聚化发展,努力抢占21世纪国际经济技术竞争制高点。

二、世界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一)生物技术产业已经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

现代生物技术首先应用于医药和农业领域,生物医药业、生物农业快速增长。以生物医药为例,全球范围内正在研制的2000多种生物药物80%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批准了6000多例转基因动植物进行试验,批准生产的转基因动植物已达100多种。由于生物制药科技含量极高,受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影响较小,消费刚性特点明显,且价格稳定,盈利能力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生物药品销售额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大大高于全球医药行业年均不到10%的增长速度。

(二)生物技术产业将成为继信息产业之后世界经济中又一个规模巨大的主导产业。

近十年来,全球生物技术产业的销售额约每五年翻一番,许多国家生物产业销售额增长率高达25%-30%,远高于全球经济增长率。预计到2020年,生物医药占全球药品的比重将超过1/3,生物质能源占世界能源消费的比重将达到5%左右,生物基材料将替代10%-20%的化学材料。继信息产业之后,生物产业将逐渐成为未来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推动力。

三、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一)我国生物技术与发达国家差距相对较小,生物技术产业初具规模,在发展中国家中总体水平处于领先地位

近年来,我国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干细胞等生命科学领域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在杂交水稻、转基因棉花等生物育种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在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也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在1999年到2008年的10年间,生物制药子行业年均销售增长率为22%,而医药工业为19%,生物制药产业的销售规模虽然仅为整个医药行业的10%,但成长速度要明显快于医药工业的整体水平。另外,生物技术棉花种植面积已经超过6100万亩,生物农药年生产总量达到12万吨,燃料乙醇生产能力几近140万吨。目前我国的生物技术产业在发展中国家中总体水平处于领先地位。

(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生物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生物技术产品产业化程度低,生物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以生物医药为例,迄今为止,我国生产的中药以外的医药产品,自主发明的不足3%。国内有6千多家的医药企业,普遍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企业产品趋同,毫无国际竞争力可言。工程化研究开发薄弱,生物医药中上游技术比国际先进水平落后三至五年,而下游工程技术则至少落后十五年以上。

2、融资困局亟待打破。

发展生物产业的社会效益远高于产业自身的直接经济效益。当前,我国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基材料等一批新兴产业群体正在迅速形成。这是一个好的趋势,需要进行正确引导和扶持,特别是加快建立有利于产业化发展的投融资环境、市场环境,完善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等有关法律法规,解决新兴生物产业发展面临的融资困难、产业技术发展滞后、初期成本高等突出问题。

3、缺乏生物技术产业的高端人才。

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极其严格,目前在我国从事生物技术研究和产品生产经营的从业者素质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的高素质人才十分稀缺,难以适应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四、发展之路

(一)建立生物技术产业基金

美国的生物技术产业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步以来,始终是全球生物科技的领跑者,其生物技术公司数量占全球总数的1/3。分析美国这方面的成功经验,除了人才、技术、设备、研发能力、体制等等因素之外,美国生物技术产业之所以能得到迅速发展的一个很重要方面是,美国无论是政府还是私营投资机构对这个产业领域的连续多年来的巨大投资。可见风险投资对一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可谓至关重要。

我国目前的风险投资以政府为引导,以国有资本投资为主体。即资金来源主要集中于政府财政专项拨款和金融机构贷款。这种特点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现行风险投资资金的低效率与盲目性,因此改革我国现行的风险投资体制已迫在眉睫。政府部门应当制定优惠政策,拓展生物技术企业高风险时期的资金来源,调动社会资金支持生物技术企业的发展,通过多种渠道拓宽生物技术产业基金的资金来源,规范和发展资本市场,吸引民间投资,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推动贷款担保机构发展,形成以民间资本和民间投资机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主体和投资结构。

(二)加强国际合作

近年来,除了美国是传统的生物技术产业强国,加拿大的生物技术产业也迅速增长,目前它已经发展成该国的第二大高技术产业,加拿大生物技术产业的成长速度是西方七国平均增速的四倍。北美已经形成了世界生物产业的领头羊。尽管欧洲生物技术产业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北美相比,双方的差距仍然非常大。为了缩小差距,近年来欧洲生物技术企业通过行业内结盟和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形成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别人创造的经验和技术,达到迅速扩大经营规模,增加收入,占领市场等目的。

与北美相比,我们的差距则更大,据介绍,我国在生物技术的某些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只有5年,而产业化差距却达15年。以生物制药为例,目前中国作为世界第七大的医药市场,对全球医药市场的影响巨大,2007年的全国医药产业销售总额是6392.69亿元人民币,到2010年,中国将跃居世界第五大医药市场,但即使是这样一个增长潜力巨大的市场,生物医药只占其中业务的一小部分,目前我国一年生物药品的销售额还不如美国一家中等生物制药公司的年产值。生物医药由于具有特异性强、准确率高等特点,能进行研究的领域还有很多,只是中国的生物医药仍处于产业阶段的初期,需要很长的时间进行培养。也就是说,在中国需要等待一些生物技术的研发成功需要再等上五到十年,研发成功后又会遇到资金的再投入及产业化的难题。

因此,最好最快的方法是加强国际合作,将北美乃至欧洲的成熟科研成果引入中国,同时引入国外成熟的产业基金,在中国落户后将其迅速规模化和产业化,创造利润后会有充足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国内生物技术的科研和开发上面,使生物技术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参考资料

【1】2006年生物产业发展情况及2007年政策建议【z】.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2007年

篇9

关键词:SWOT分析法;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青岛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9-0141-03

2009年,在总书记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示精神下,青岛市出台了《关于加快青岛市高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贯彻落实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以青岛为龙头的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战略部署,加速推进“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明确提出以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为突破口,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三大高端产业,着力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辐射带动力强的高端产业发展体系,使青岛成为辐射胶东半岛、局部辐射全国和部分节点国际领先的高端产业聚集区。

一、青岛市高端产业的发展概况

高端产业,是指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新兴和新概念产业,包括金融业、文化创意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商务产业、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等。高端产业代表着现代产业发展趋势和结构调整方向。

2009年,青岛积极实施高端产业发展战略,合理布局汽车机车、船舶和海洋工程、半导体照明显示、生物、金融、科技信息服务、现代物流和文化创意等高端产业园区,集聚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三大领域高端产业,取得明显成效。

装备制造业方面,2007年共完成产值1 858亿元,同比增长35%,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27.8%,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装备制造业已经达到32%。2009年1―11月,实现销售产值2 603.55亿元,同比增长21.7%,占青岛市工业企业比重达到31.26%;高新技术产业方面,2008年共完成产值3 758.78亿元,增长20.1%,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6.31%。2009年1―11月实现高新技术产值3 96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6.48%,同比增长15.72%;金融业、文化创意产业、科技和信息服务业保持快速增长。高端产业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胶东半岛产业协作和一体化步伐不断深入。

二、青岛市发展高端产业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哈佛商学院的K . J安德鲁斯于1971年提出来的一种战略性管理的有效分析方法。其中S代表优势(Strength),W代表劣势(weakness),O代表机会(Opportunity),T代表威胁(Treat)。将SWOT方法用于青岛市高端产业分析,将使我们对青岛市高端产业的发展进行全面和系统的把握,得出一些新的启示。

(一)优势

1.环境优势。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作为沿海城市,有着优越的环境和地缘优势。青岛市是知名的旅游城市、品牌城市、港口城市、奥运城市,国内外知名度较高;自然环境好,气候条件宜人,是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城市之一,因而更易吸引资金和人才的进驻。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完备,拥有覆盖青岛市的光纤网络,光纤总里程达20万公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同等城市领先水平。

港口方面,青岛港是北方国际航运中心,货物吞吐量、集装箱运输量居全国沿海港口第三位,已进入世界前十五名,有优越的航运条件;交通方面,胶济铁路、环胶州湾高速公路、青银高速公路、济青高速公路、308国道、204国道纵横交错,有极其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流亭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能力可满足1 0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20万吨、高峰小时旅客吞吐能力5 000人次以上的需要,达到4E级国际机场的保障标准,在华东地区已成为重要的航空运输基地,正在发展成为国际空运中心。

2.成本和产业优势。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相比,青岛市在房屋和土地租金、人力成本等综合商务成本方面具有竞争力,中介服务完备。交通、电信、污水处理、金融、物流、商业、医疗、教育等硬软环境的不断改善,使青岛成为中国商务成本最低的城市之一。

青岛是中国著名的海洋科技城,拥有全国近一半的海洋科技人才和海洋科研机构,拥有相对发达的电子信息产业、海洋科技产业等一批优势产业。近年来,通过引进国内外龙头企业落户青岛,领衔产业集群,使集群发展具有了明显的国际化特征。一方面,大批技术含量高、辐射能力强的国际跨国公司不断融入青岛市产业集群发展体系。另一方面,青岛市本地企业也积极与跨国公司合作,主动拓展发展空间。国家级大企业、本地企业与跨国公司的良好合作,已成为青岛市产业集群纳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捷径。

3.政策和金融优势。青岛市享有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是目前享受国家各项优惠政策最多的地区之一。经国务院批准,设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旅游度假区等,均享受国家有关优惠政策。政策上的优势将提高外资的质量。

青岛是山东省金融机构种类最多的城市,金融业发展迅速,人民币存贷款余额逐年增加(见表1),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建成区域性金融中心具有一定的基础。青岛市对金融的支持也不断加强。

(二)劣势

1.资源短缺。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愈益明显。青岛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值的12%,是全国最严重的缺水城市之一,水资源供需脱节的潜在危机将对青岛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青岛市二次能源的生产能力、能源输配能力和安全运行能力与社会需求的矛盾与日俱增,各类资源短缺的形势严峻。

2.环境承载能力较差。环境承载能力对经济增长形成制约。青岛近年来,环境质量迅速退化的迹象已经显现,污染物排放总量、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对大气质量的损害有上升的趋势,生态城市建设的任务异常艰巨。

3.创新能力不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创新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体,也是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前提。目前,青岛的一些高新技术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乏独立承担科研项目的实力和科技创新的动力,生产的产品仅是组装型或引进技术型产品,多以模仿为主,自主研发的新产品少,名牌高新技术产品不多,部分企业还没有建立起专门的研发机构,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由于企业缺少创新高、质量好的技术产品,因而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成为制约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三)机遇

1.经济全球化为青岛市高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国际平台。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为青岛市吸纳国外先进技术创造了新的机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达国家的高技术企业为寻求更低廉的成本和更广泛的市场,将加快在世界范围内产业转移的步伐。青岛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自然条件优越,港口条件优良,并且在若干高技术产业领域已形成承接国际资本转移的产业基础和能力。它为青岛参与国际分工体系,迅速扩大高技术产业规模,使自身发展水平跃上新台阶提供了特殊的地缘优势和有利条件。对青岛来说,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机会,能更好地吸引外资的流入,更好地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这样就为高端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将有利于高端产业聚集区的建设和发展。

2.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青岛市高端产业发展带来了契机。党的十七大提出,发展海洋产业,构筑现代产业体系。2009年,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提出充分发挥青岛海洋资源优势,科学开发和合理保护海洋,培育海洋优势产业,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更好地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这一背景为促进青岛高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青岛作为中国重要的沿海城市,海洋自然资源、产业资源、科技资源和文化资源丰富,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占有重要位置。把握海洋经济发展新趋向,加快蓝色经济区建设,有利于更好地发挥青岛在海洋环境、科研、产业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挖掘潜力,增创发展新优势;有利于青岛积极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切实转变发展模式,统筹海陆资源,拓展发展空间,把海洋资源优势加速转化为蓝色经济优势,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有利于青岛在更宽领域、更广空间上推动区域合作,更好地发挥在胶东半岛的龙头带动作用,不断提升青岛在山东乃至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挑战

青岛市的高端产业虽然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但在结构调整、对外开放等方面将遇到众多挑战。

1.金融危机的国际影响。随着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日益加剧,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正逐渐蔓延,逐渐殃及各国实体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国际市场急剧萎缩,订单数锐减,内需不足,对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有一定的影响。

2.高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面临严峻考验。发达国家在知识产权、技术标准、技术壁垒、反倾销等方面采取的一些措施对高端产业、尤其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约束有增强之势,高端产品围绕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等产生的贸易摩擦和低端产品领域围绕技术壁垒、反倾销的贸易纠纷可能会集中暴露出来。另外,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将利用其雄厚的资本和技术优势对中国市场进行新的渗透和控制,东南亚等国家也将加强对国际市场的争夺。在此背景下,青岛市高端产业赖以生存发展的技术基础和市场空间将受到严重威胁,出口型高端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应对贸易壁垒的能力将面对严峻考验。

3.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青岛市的结构调整不仅将与产业升级、布局优化、所有制变革等多重目标汇成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将直接面对国际范围内产业转移新趋势和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新任务。实现结构调整的目标将更多见诸于质量指标的优化,它对各方面的工作必将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青岛市高端产业的发展对策

青岛应当围绕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重点打造以汽车、机车、造船、海洋工程、能源和环保装备为核心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为核心的高技术产业和以金融业、科技信息、物流与创意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三大高端产业基地,通过加快高端产业园区建设,吸引高端要素聚集,促进一批规模优势突出的骨干项目落地,优化和提升青岛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高端化聚集发展,打造半岛先进装备制造业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先导区和现代服务业中心区。

1.集群化,优先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创造产业集群优势是高端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1)青岛要遵循“以集群化、规模化和提高核心竞争力为重点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这一指导思路,继续推动石化、造船、汽车、家电、电子和港口产业集群的发展,完善汽车机车、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橡胶机械等先进装备制造业上下游产业链,引进和发展配套产业,着力提升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综合发展能力,形成先进装备制造业聚集发展的格局。(2)利用引进科技水平高、生产效率高、创新能力强的重点项目或大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化发展,然后形成产业基地的发展模式,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名牌产品、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群,形成“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群”相互衔接的产业格局。(3)始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着力突破关键技术,为青岛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和进一步升级提供足够的智力储备。

2.加大投入,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大政府资金投入支持和培育战略新兴产业。(1)在胶州湾西海岸,南以洋河为界、东临大沽河区域,建设以半导体照明和显示产业为主的,集科技研发、先进制造、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产业基地,推进以蓝色经济为主题的崂山生物产业园的建设,引进重点项目。(2)电子信息业方面,重点开发计算机及网络产品、交换机和信息家电类产品,抓好智能机器人、新型移动通讯系统及相关网络产品开发。软件业以系统集成和应用软件开发为主,重点开发企业信息化、网络应用、电子商务等。(3)生物技术产业方面,突破海洋生物基因及活性物质筛选技术、海水养殖优良品种培植和生物制药技术、新酶源和天然化合物提取技术等,加快建立各种生物技术平台,开发海洋和生物制药。(4)新材料产业方面,发挥青岛在新型高分子材料、新型建筑材料、新型纺织材料方面具有较强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优势,在纺织、医药、食品等领域深入开发应用以海洋资源为特色的海洋新材料。(5)新能源产业方面,大力完善大型风力发电装备产业配套体系,启动和推进海洋能、地热能等开发利用项目建设。

3.抓核心,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在发展高端服务业上,要抓核心,即金融业、科技信息服务业和物流与创意产业。(1)大力发展金融业,青岛市应依托毗邻日本、韩国的优势,加快金融体系融合,推进青岛市金融聚集区的建设,提高金融市场服务水平和效率,针对市场需求,创新金融产品,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满足各类客户需要,建成区域性金融中心。(2)按照“集聚发展、定位明确、错位竞争、逐步开发”的思路,形成青岛市“一带三城五园” ①的软件和服务外包发展格局,重点发展软件业、ITO、BPO业务、影视传媒业、电子产品嵌入式软件、物流服务外包等。(3)构筑以青岛为核心,烟台、威海、日照、潍坊多点互动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引进人民银行山东半岛钞票处理中心等重点项目,围绕青岛软件园、胶州湾北部高新区科技服务集聚区的建设,完善配套条件,吸引外来企业。(4)依托海港、空港、陆路建设,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和中储物流、远通钢联、中铁联集青岛集装箱中心站等项目,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打造以供应链为核心的现代物流基地。(5)围绕凤凰岛旅游文化创意集聚区、红岛会展(文化创意)旅游集聚区等园区建设,加快以设计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士梅.发展高端产业的战略思路[J].政策望,2008,(9).

[2]陈华,.基于集群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问题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09,(10).

[3]张维刚.高端产业功能区发展的关键问题及其带动作用[J].时代经贸,2008,(10).

[4]马有才,等.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

篇10

关键词: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经济改革;企业创新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9-0044-02

一、全球高科技产业格局的演变

20世纪末,美国各界笼罩着一股忧虑情绪,对美国高科技产业的主导地位的前景感到非常担心。原因是在全球一体化、新兴国家崛起背景下,海外研发、制造业的竞争力迅速提升,美国出现了科技人才、研发活动外流的现象。这些年的情况表明,这种忧虑得到了部分验证。全球高科技产业格局确实出现了一些变化,但是也有一些没有改变。变化的是,美国高科技产业的一些传统领域和地位开始受到挑战,主导地位在被弱化;没有改变的是,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基础仍然雄厚,其地位并没有受到根本动摇。

在计算机、软件产业,全球计算机产业的格局是,计算机部件(概念设计和产品规划)的研发活动集中在美国、日本;计算机应用研发及新平台开发(尤其笔记本)集中在台湾;成熟产品(台式计算机)开发及主要制造及维护活动在中国。美国等发达经济体仍占据产业的高端位置。目前,虽然全球这个产业的创新活动很活跃,但是基本仍然在美国微软、英特的框架内开展。软件业产业的基本格局是:美国在软件包、软件服务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有逐步下降的趋势。软件服务提供商主要在印度,软件逻辑、布局及开发主要在爱尔兰,产品开发及研发在以色列。但是,目前创新性软件开发活动(以专利衡量)仍然集中在美国。

在制药及生物技术产业,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制药产业的研发投资出现外流现象,主要流向欧洲、日本等发达经济体。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生物技术兴起、国外同业竞争加剧,产业创新活动(研发投资和专利衡量)开始活跃。美国、欧洲和日本是这些创新活动主要源发地。随着中国、印度等国家科技工程能力增强,以及产业组织垂直专业化的深化,创新活动也开始向这些地区扩散。这种扩散主要集中在制造过程、诊断试验管理领域。目前的制药业研发活动的扩散与20世纪90年代软件业的情况类似。但是迄今为止,在全球制药产业的研发、创新活动中,美国公司仍然占主导地位,标志是研发投资规模,市场吸引力在全球居首位。生物技术产业的基本格局:产业涵盖生物医药、工业制造、农业生物技术诸领域,生物医药是主导产业。产业分布以美国及西欧国家为主。

二、对产业格局演变的实践总结

在全球经济格局巨变,美国高科技产业遭受前所未有挑战的情况下,是什么因素导致美国的产业地位得以维持,甚至继续引领全球产业升级的方向呢?美国政策部门对其中的“变与不变”进行了分析。他们指出,“变化”来自四个方面,首先是海外创新能力提高,表现在:(1)新产品设计及开发能力提高;(2)科技及工程技术人员数量增加;(3)制造业(如汽车、计算机等)在全球市场地位凸显;(4)若干研发中心(如班加罗尔、上海、新竹)影响提升。其次是海外制造业扩张。这些扩张有些由美国公司主导,更多则是当地自主研发的结果。前者体现在生物、半导体等行业,后者体现在汽车、计算机等行业,尤其在中国、台湾、韩国地区。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客观上都带动了这些行业在当地的发展。第三是海外高科技产品需求市场的变化。这种变化在东亚地区最为显著,表现在消费需求范围扩大和成熟度提高。最明显的是软件、半导体和计算机产业产品,其中一些产品的需求市场已经超过美国,甚至有更高级的特点。第四是产业组织的创新。最突出的是垂直专业化的扩大和深化带来更多的联系和机会。“不变”的是导致美国竞争力的基础仍然稳固,是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由此可以看到的是:21世纪后,在全球高度一体化下,一国产业的格局及走向,需要在全球视野下进行观察和评价。因为一国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不仅是国内软硬件实力的综合反映,也是各国间综合实力对比的体现。所以,体现在产业上的水平和提升,需要各方面,尤其是软实力的综合配合。

三、产业格局及其走向的理论解释

那么,一国的产业是如何走向高端的?又是如何保持持续的升级能力的?长期以来,各国学者对此展开了研究。这些研究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什么是产业升级、产业升级的路径是什么、如何衡量产业升级的进程。第一个问题涉及产业升级的内涵。研究的代表人物有Porter、Gereffi、Humphrey等。Porter(1990)认为产业升级是一种要素转移,使资本和技术密集产业获得充裕的资源禀赋,依托比较优势发展的过程。Gereffi(1998)将产业升级定义为,企业向高利润或资本、技术密集型实体发展的过程,并总结了升级的四种形式:产品从简单向复杂的转化;经济活动从贴牌、自主品牌向自主设计方向的发展;产品高附加价值化,以及供应链前后联系的加强;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变化。在此基础上,Humphrey(2004)从企业的生产流程、产品、在价值链中的功能、价值链上各部门关系四个角度提出了企业升级的不同方式。第二个问题涉及产业升级的路径。这方面研究大多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主要探讨升级的动力、驱动因素、机制机理等内容。代表人物有Gereffi、Pipkin、Lall、Pickles et al 等。这些学者从企业和制度层面开展研究。在企业层面,Gereffi(1999)研究提出了影响企业从而产业升级的三个因素:主导企业的学习效应;社会需求的驱动效应;有胜劣汰的挤出效应。Pipkin(2008)提出企业信誉、经营稳定、制造能力是升级的三个前提条件;而国际贸易条件、教育、社会体制是升级的三个要素。在制度层面,Lall(1994)指出产业升级依赖于政府目标,以及为产业及企业制定的扶持和管制政策。Pickles et al等学者通过对欧洲、北美和南亚等国的研究,也看到了体制结构、政策环境对产业升级的意义。第三问题涉及产业升级的衡量。这项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指标及指标体系,确定产业升级的位置或水平、及预测未来的升级趋向。Kaplinks(2005)等提出产品指数的概念,以此来衡量产业升级。公式为:PUQ(产品升级指数)= dp%X(X部门产品价格变化与价格平均变化的偏离率)+ MSX(X部门市场份额的变化率)。若两个变化率同时上升,则表示产业处于升级中。有的研究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出发,有代表性是Hoffmann(1931)系数,钱纳里和赛尔昆(1975)的产业结构模式。

归纳上述研究可以看到以下几点:首先,产业升级需要一个非常复杂的支撑系统。这个系统需要具备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的诸多良性互动的因素。这些因素的核心是制度,其功能是为产业升级提供土壤或环境。在这种土壤或环境中,会形成一系列文化和法则的力量,自然衍生出无数的经济体及其行为,以及这些经济体和行为的自我优化过程。由此,行业、产业不断优化、升级。从这个意义上讲,产业升级需要从上而下的拉动。其次,企业始终是产业升级的核心,因为企业始升级的行动者。产业由众多的经济体或企业组成。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勇于、乐于向产业高端挺进的时候,该产业也就处于不断升级中。而企业向产业高端挺进过程及结果,实际是企业寻求自我生存、发展,走向成功的复产品。所以,这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产业”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产业升级又是自下而上推动的结果。第三,在全球产业升级过程中,没有各国普遍适用的统一的模式。这是由各国的历史,尤其是文化渊源不同造成的。但是,这并不是说在产业升级中,可以随心所欲,没有需要遵循的普遍规律和规则。综合各国实践可以看到,市场体系是共同需要的东西。在市场体系越成熟的地方,产业的位置越高,产业升级越容易见效;在市场体系不完善的地方,产业大多处于较低位置,产业升级也难以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