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启蒙教学范文
时间:2023-10-25 17:19: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启蒙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乐器之王钢琴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传入中国也有将近二百多年的历史了。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钢琴教育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弹钢琴的孩子越来越多,学龄也越来越小。这些现象虽然推进了钢琴教育的发展,但对教授钢琴的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钢琴教育是一门非常专业的艺术学科,特别是在幼儿钢琴的启蒙教学上,则更具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可以激发孩子最大限度的学习热情,因此,在钢琴启蒙教学中,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是第一位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孩子的性格特征,采用引导的方式来提高孩子的音乐兴趣。对幼儿钢琴启蒙教育来说,首先应当让孩子对音乐表现出较高的喜好,通过兴趣的培养,来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这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学习弹奏手型的时候,老师不妨用形象的语言去“打比方”,可以将半圆的手型比方成小屋子,手背是房顶,手指头是房子的大柱子,房顶是圆形的,因此手背要向外隆起,而柱子要稳就需要手指头的有力支撑,否则小房子就会倒了。
二、营造和谐的音乐环境
好的音乐环境可以使孩子舒服的、顺其自然的受到音乐的熏陶,因为这类感受是多方面的。良好的环境可以营造舒适的氛围,当这种作用反应到孩子身上时,他们就会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音乐也能对对幼儿的身心有很好净化与熏陶的作用。假如家里面摆设一架钢琴,孩子在同龄人当中就会有一种优越感,如果亲手弹奏出动听的乐曲,对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其他各门功课的学习都会有极大的帮助。因此,培养孩子对钢琴的喜好,应该最大限度的提供给他们谐的学习环境和培训。
三、规范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在钢琴教学的启蒙阶段,教学方式要规范,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给孩子打好坚实的基础, 所以钢琴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运用科学合理,符合幼儿心理发展与认识的教学方法。幼儿的模仿能力极强,所以,教师演奏时的动作、手型、姿势、表情都会使儿童受到极大地感染,通过模仿与理解就会比较准确快速地学到新知识,并且能够熟练的掌握一些技能技巧,运用到演奏的过程中。基于此,教师就应当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比如使用PK的形式进行回课;开展学生与家长的交流活动会,让学生之间谈谈学琴的体会,家长之间说说怎样才能让孩子练好琴等等,另外还可以用竞赛的方式调高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具有互相比拼的意识。
四、计划科学的练琴方法
运用科学合理的练琴方法,找到适合于孩子自己的练习途径,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反映出孩子练琴态度的积极性,钢琴教师在幼儿教育阶段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
(一)开始的时候要慢练。幼儿在刚开始学的阶段,弹奏的能力比较弱,练习新曲子的时候,切忌急躁。慢练能使孩子对曲谱当中的各种要求有足够的时间去反应,让大脑、手指和键盘有足够的时间来相互统一协调。最重要的一点是,慢练能够夯实学琴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出现错指法和错音的机会与频率。
(二)分段练。在学习比较长的曲子时,如果没有掌握方法,就会感到很吃力的,也影响到识记曲谱。所以,将曲谱分成小段来练习,可以降低难度,增强孩子的理解与把握。
(三)难点与重点单独练习。相对于这一点,对幼儿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首曲子当中出现的一些技术难点与重点,一定要反复练习,如果没有掌握这些要点,弹奏时就会出现整体的节奏不协调、不统一。不反复练习,难点的问题就会变得越发突出,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四)分手练习。为了对每一个声部都了如指掌,有些曲子在练习时一定要分手练,因为只有通过这样的练习,才能够取得化难为易的效果。
五、家长的配合与辅导
篇2
关键词:儿歌教学;启蒙作用;幼儿教学
一、儿歌教学在数学启蒙中的作用
数学启蒙是培养幼儿初步形成简单逻辑思维能力的一门学科。数学启蒙不仅能够促进幼儿智商智力的发展,而且还能够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还能让幼儿对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知识架构。但数学本身具有抽象性,幼儿学习起来会觉得枯燥乏味,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游戏方式来完成抽象的数学教学,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获得知识。例如,学习双数的数学,运用《对数歌》一只小鸡一张嘴,两只眼睛两条腿,两只小鸡两张嘴,四只眼睛四条腿;三只小鸡三张嘴,六只眼睛六条腿……当幼儿说对了时,全体幼儿双手边拍边说:“嗨!嗨!你真棒!”边伸出大拇指,如果中间出现错误的话,全体幼儿双手在胸前摆动两下,表示说错了,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儿歌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幼儿的注意力得到了高度集中,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数学。我在教幼儿学习8的加减时,边说儿歌边拼贴,比如,草地上花儿开了,五颜六色真可爱,美丽的花儿有多少。请聪明的幼儿算出来,然后,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初步的概括、想象,使幼儿的感性认识条理化、理性化。儿歌直观、形象、有趣,便于幼儿理解和记忆。在这次教学中,儿歌游戏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幼儿自身的概括能力以及想象力,使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并从简单的儿歌游戏中感受到数学独特的魅力。
二、儿歌教学在音乐启蒙中的作用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幼儿的音乐审美能力,即包括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儿歌有助于激发幼儿学习歌曲的兴趣,儿歌有利于提高幼儿的歌唱水平,儿歌有助于培B幼儿的自身节奏感,儿歌有助于提高幼儿自身的创编能力。
在音乐启蒙中,儿歌多用于训练幼儿的节奏感和听觉能力。儿歌和歌曲一样,有节拍、重音和节奏;也有声音强弱、高低和快慢的变化。它们的不同在于:儿歌是使用语言,歌曲是音乐语言,儿歌发出的是声腔语调的,歌曲发出的则是带有旋律和音调的音乐语言。如歌表演《兔兔找萝卜》时,幼儿边念儿歌边拍节奏,在体验感知稳定节拍律动的同时,又发展了幼儿的节奏记忆。在音乐欣赏时,巧妙运用儿童的想象,有助于幼儿理解音乐作品。如在欣赏乐《刺猬背西瓜》时,教师先引导幼儿听乐曲的旋律,感受音乐的性质,再让幼儿用手有意识地去想象并画出刺猬和西瓜,在欣赏时,让幼儿看、听、说、做四位一体,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去体验音乐所表达的美。
儿歌能编成歌曲,教师引导幼儿为儿歌编配流畅朴实的旋律,可根据儿歌语言的四声变化来构思旋律,使儿歌与音乐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启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儿歌与音乐的有机结合,不仅使幼儿有更多的机会接受音乐的熏陶,而且充分发掘了幼儿的潜能,同时也使创造力得到了发挥。
三、儿歌在美术启蒙中的作用
篇3
【关键词】幼儿舞蹈教育;启蒙;发现
1.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在对幼儿的舞蹈启蒙教育过程里,培养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是非常必要的。无论是对于大人还是小孩,兴趣是激发学习的重要源动力,激发孩子们对舞蹈的热情,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帮助孩子们认识和理解舞蹈的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每个孩子都有他们对于舞蹈的理解,他们也存在着多种性格的特点,因此,针对这种问题老师需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来针对性提高孩子们对于学习的兴趣。老师一般会通过积极的鼓励以及引导来帮助孩子们学习。通过培养孩子们学习舞蹈的兴趣可以让他们意识到舞蹈所带来的魅力[1]。面对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们,老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的选用一些生动的比喻,以形象的表现方式让他们理解舞蹈动作所表达的含义。并且,老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的提出相关的问题,鼓励孩子们来作答,如果表现的好应该给与相应的奖励,以此来提高他们参与的热情。
2.教学方法和模式的选择
采用规范的教学方式以及多样化的模式结合来教育,对于培养孩子们的启蒙观念有很大的帮助。舞蹈老师可以运用符合孩子们心性的教育方法,充分发挥心理与身体发展的规律让孩子们尽可能的对舞蹈有所领悟。幼儿在年龄较少的时期所表现出的模仿力是非常强的,因此,老师在他们面前所展示的动作、眼神等都会被孩子们所看到,并且会感染到在学习的孩子对舞蹈做出模仿,这也是在幼儿启蒙教育中重要的教学模式。由于强大的模仿能力,孩子们能够快速的捕捉到老师所展示的动作和要表达的信息,甚至可以掌握住一些舞蹈的极强来运用到不同的舞蹈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单一的传授舞蹈知识外,还可以采用两两合作的模式给孩子们的学习,给每个孩子一个可以展示自己的空间,通过交流可以更好的对舞蹈的学习有所了解[2]。另外,老师也可以组织一些省市的舞蹈比赛,鼓励孩子们在更大更具有竞争性的舞台上展示,一定的压力可以帮助孩子们快速的提高学习舞蹈的能力,也可以帮助形成一些独立学习的能力。
3.营造有效的舞蹈环境
让孩子们能够对舞蹈有所认识和深入的学习,营造一个舞蹈学习的气氛是很有必要的。环境可以帮助他们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和谐的舞蹈氛围也可以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下成长,学生们之间相辅相成,交流学习到的知识和难点,在老师的引导下加深理解,对于舞蹈的启蒙是有很大帮助的。比如,一些学校里举办的节日晚会,老师可以给予孩子们上台展示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在同龄的孩子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这是有利于孩子身心成长的方式,因为在表演后学生对于舞蹈的喜爱度会有所加深,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3]。因此,在孩子们学习舞蹈前,给孩子们营造好有效的舞蹈环境是有比较好的效果的。
4.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老师在教学中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来适应孩子们的年龄,有效的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才能让他们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因此,如何选好相应的教学方法是老师们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4.1把握好学习节奏
在幼儿刚开始接触舞蹈学习时,他们本能的模仿能力还是比较脆弱的,特别是在学习新的动作是老师们需要有足够多的耐心来陪伴和引导,尽可能的将学习的节奏放慢,让他们能够有足够的空间去理解和发挥,让大脑能够在放松的状态下记忆相关的舞蹈动作,然后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达出来。这种慢节奏的教学方式在最初学生的适应阶段是非常必要的,而老师作为教学中关键的一环,更要注重把握好节奏,让孩子们能够充分的理解舞蹈所要表现的内容和情绪并用自己的方式反应在舞蹈动作中[4]。
4.2对内容进行分组
舞蹈动作是比较连续且变化较多的一个整体,如果一次性教学会很难让学生们在短时间内记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孩子们的自信心。因此,在实际的舞蹈教学中,老师们对舞蹈动作要做好分组,尽可能的将舞蹈的难度降低以适应孩子们学习舞蹈的节奏。并且对于每一段的教学老师都需要做好引导,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记忆,并且更加细致的了解动作的连贯性,这样可以让孩子们更加轻松的学习并且会对舞蹈有进一步的认识。
4.3着重对难点的讲解
无论是复杂还是简单的舞蹈动作,都有其核心需要掌握的难点以及其想表达的情感。在一些比较难的舞蹈动作上,老师可以在手和脚的部分进行分开教学,让相应的肢体学习到位后再进行串联,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孩子们理解舞蹈,也可以帮助提高孩子们接受一些难度较大的舞蹈动作并加深理解。
5.家长的引导地位
在孩子们的成长阶段,家长是参与到孩子们成长里重要的角色。而舞蹈的教学更是离不开家长们的配合和引导[5]。孩子在学习舞蹈时,除了老师日常的教学内容外,家长可以在课余的时间加以配合,这样也能营造出学习舞蹈的积极氛围。特别是在孩子们舞蹈的启蒙时期,健康的身体条件也是孩子们学习舞蹈的重要前提。在学习期间,家长要着重关注孩子们的身体状况,尽可能的提高孩子们的应对学习舞蹈带来的体力消耗。另外,家长可以帮助孩子们做好舞蹈基础的培养,让他们能在课堂上更加游刃有余的理解老师教学的内容,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孩子们的学习能力。最后,孩子们的心理状况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孩子由于年龄较小,由于不愿意离开父母的身边,会对去学校学习产生一定的排斥心理,甚至从一开始就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这种状况在日常的教学中也是很多老师头疼的问题。因此,家长在决定给孩子进行舞蹈教学之前,做好相应的沟通工作,纾解孩子们的心理问题,让他们能够在学习中更好的融入。
6.结语
孩子们学习舞蹈对于孩子们身体素质的提高也会有很大的帮助,通过舞蹈的学习,让孩子们的身体柔韧性得到了锻炼,并且能够在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中与同龄的小朋友一起学习和进步,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去玩耍和接受,这也有利于提高孩子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喜爱。由于年龄较小,在孩子启蒙的教育中需要老师投入足够多的精力去引导和帮助,特别是一些在学习舞蹈之前没有基础的学生要做到重点关注,让他们能够跟上课堂学习的节奏,才能大大的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否则很容易造成孩子们的厌恶心理而无法起到积极的启蒙效果。毕竟,孩子们的兴趣才是他们学习所有知识的重点,才能让他们在成长中培养的更加的自信而富有独立性的学习能力,这些对于孩子们的成长都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唐虹.浅析启蒙教育视角下的幼儿舞蹈创编与教学[J].科技视界,2014,05:128+175.
[2]陈潇屹.启蒙教育视角下的幼儿舞蹈创编与教学探讨[J].艺海,2017,01:97-98.
[3]何羽.幼儿舞蹈形体训练中的启蒙教学[J].黄河之声,2013,09:126-127.
[4]刘梦.浅谈角色扮演法在幼儿舞蹈教学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2,21:263-264.
篇4
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越来越多家长在孩子幼儿时期就开始重视他们的教育问题,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孩子的修养,培养他们的气质,这已然成为家长最关心的话题。
孔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柏拉图也提到,“音乐可以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因此,许多家长选择让孩子学习钢琴来提高他们的素质,培养他们的气质,因为钢琴的练习需要孩子的脑、手、耳、脚以及全身心的配合与协调。在练琴的过程中,可提高孩子的观察力和注意力,逐步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协调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等,而这些能力将使孩子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受益终生。这种综合性的活动不仅会锻炼大脑的复杂性,而且能激发人的想象力、创造力。钢琴所具有的音响运动的节律感、相对匀速感、均衡感、适度感,都可以再长期熏染中促使孩子生活规律、行为有序、动作协调、反应敏捷。
二、幼儿的生理、心理特征分析
我们常把婴儿的诞生描写为“呱呱落地”。这也可见人一出生,发声器官、呼吸器官、血液循环器官、心跳等都已健全。人的听觉器官要比视觉器官更早健全。人的听觉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是无条件反射性的,也是有限的。
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就已经能对所听到的音乐有所反应。到了幼儿时期,音乐的听觉能力比起婴儿时期就丰富了起来,他们开始会对音乐的音高、节奏、音色、力度、旋律等等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和感受能力,这也是幼儿在生活、学习中,借助于一系列条件反射联系的建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随着听觉的产生,一系列心理活动也相继展开。幼儿的音乐听觉是敏感的,但也必须要经过后天音乐的教育、培养,音乐环境的熏陶才能发展起来。
三、钢琴启蒙教学中,听觉训练的重要性
学习音乐,首先要学会倾听。音乐是通过声音来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无论演奏者还是倾听者都需要通过听觉来欣赏音乐,鉴别其艺术效果的优劣。在幼儿钢琴的启蒙教学中,听觉的培养,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涅高兹说过:“听觉越是迟钝,所演奏的声音和表现的内容就越呆板。”优秀的音乐家他们都具有敏锐的听觉,他们在有意或无意聆听的状态下,其听觉器官总是保持着高度的敏感性。而这种敏感的听觉不是天生的,而是长期训练的结果。所以说,从幼儿启蒙阶段就应该培养他的听觉能力,使之真正地感受到音乐,学会聆听音乐,用心思考,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表演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幼儿钢琴启蒙教学中听觉的培养至关重要,而又极易被忽视。
四、通过具体课例阐述听觉训练的方法
马克思说过:“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我们要想让幼儿听懂音乐,会感知音乐,就要培养幼儿感知音乐的耳朵,培养他们的听觉能力。 那么,在幼儿钢琴启蒙教学中如何培养孩子的听觉能力呢?
我们用法国著名的儿童歌曲《两只老虎》来做一个课例,首先教师演奏歌曲,歌曲诙谐幽默的旋律很快吸引了学生的耳朵,教师一边演奏一边提问:“你听到了什么?”此时幼儿可能在听乐曲的同时更主动的将自己的耳朵参与进来,这可以使他们养成幼儿有意识的内在听觉的习惯。听完乐曲,幼儿就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始识谱了。此时,我们先采用听唱的方式,老师先一句一句的弹,让幼儿仔细听并对乐曲有一个内在的听觉感受,然后模唱,待幼儿能准确的唱出一个乐句的音高之后,再加入音名继续唱。然后老师和幼儿一起读谱,也可老师弹幼儿唱,这样,五线谱上的音符就很快被幼儿认识了。
此乐曲的难点在于对乐曲节奏的掌握,我们可以借用爱弥尔?雅克?达尔克罗兹(Emile Jaques-Dalcroze,1865-1950)的体态律动训练来对乐曲《两只老虎》的节奏做一个简单的律动。《两只老虎》的旋律中包括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不同的时值,这就需要用脚掌来控制不同的时值,八分音符时要求两脚踩拍子时不能踩到底,要用脚跟到脚尖结合时值来定。在二分音符长音时可在一只脚尖点地的同时,用另一只脚并拢来帮助保持这个时值,这样就使音乐流动向前了。而身体也可以根据旋律把歌曲的诙谐幽默表现出来,比如八分音符表现“一只没有耳朵,一只没有尾巴”的谐趣时可用肩、颈、腰来表现,这种训练一定是伴随着内在的听觉,往往是从节奏训练开始。最后,学生应了解这首乐曲要用断奏和连奏两种演奏方式进行,学生必须具备丰富的内在听觉和内在乐感,才能尽可能地表现出乐曲欢快幽默的情绪。
总之,无论节奏、力度、音高、速度、织体等,在钢琴的学习中,听觉的训练与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听觉一方面需要依赖音响,一方面要凭借想象。这种听觉的培养是结合了音乐诸要素结合训练,并且要长期的进行。
五、音乐欣赏也是听觉培养的一个方面
篇5
一、找准切入点,深入解析绘本中的民族文化教育元素
以绘本为素材进行民族文化教学首先要对绘本进行深入的解读、分析,挖掘其中所体现的民族文化价值,并适宜幼儿接受和理解,以此为契机有效开展活动。例如,《荷花镇的早市》的每一幅画面都充分地呈现出江南水乡的温暖、纯净,展现水乡文化的独特魅力,幼儿对建在水上的房子充满了好奇,特别是绘本中娶亲与唱戏的画面更是充分地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教学中教师重点引导幼儿对这些画面的观察,感知图画中的热闹场景,感受水乡集市的特色文化。
二、采取有效策略,促进民族文化教学活动实施
对绘本进行深入的解析后,教师要设计适当的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求能够使绘本在民族教学活动中得到有效的运用。
1.动静结合,感受民族文化的意境
幼儿对生动、形象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这是幼儿年龄特征的充分体现。一些静态的、比较抽象的、离幼儿生活经验较远的民族绘本可以采取动态的教学形式,将幼儿真正地带入民族文化的世界中来。
课例:绘本《元宵节的故事》讲述的是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的由来,以及一些流传下来的习俗,绘本中图文并茂地描绘了舞龙灯、踩高跷、猜灯谜等节日里热闹的场景,但仅凭幼儿的想象力或借一幅静态的画面,很难对这个传统的节日有深刻的感受,从而达不到最佳的效果。在元宵节到来之际,在家长互动中带他们真正地到生活中去体验,去赏灯、猜灯谜、做元宵,幼儿倍感新奇与兴奋,幼儿的注意力被吸引了,幼儿的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了,在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做一做中,感受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这种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活动形式不仅使幼儿直接地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语言美、情景美,同时也使幼儿身临其境地体验到绘本中所表达出的传统文化的意境,激发幼儿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兴趣,萌发民族自豪感。
2.声情演绎,理解民族文化的艺术
绘本中的语言生动、优美又富有童趣,教师在演绎之前要用心去感受作品的情绪情感,是明快开朗、活泼有趣,是娓娓道来、令人回味,还是轻松愉快、诙谐风趣。教师对绘本的演绎是对作品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情感状态,这种真实的投入,是帮助幼儿有效接受、理解作品的一种重要方法。
课例:《团圆》讲的是过年时发生的故事。年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是一个团圆的日子。要过年了,爸爸从远方回家来,他为家人带来了快乐和温暖,可是,很快爸爸就要离开了,短暂的团聚之后又是长长的离别,期盼着下一次的团圆。温情而朴实的语言洋溢着幸福的气息。当我们被各种缤纷的词汇环绕着,争先把最华丽的语言倾诉出来的时候,这一种发自内心的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却最能打动人。故事中小女孩的情绪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我在教学中抓住这根情感主线,把过年时与爸爸幸福的团聚和离别后想念与期盼的心情用内心情感的语言传递给幼儿,使幼儿深刻地理解年对中国人的深远意义。
3.创设空间,体验民族文化的乐趣
角色扮演是幼儿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幼儿喜欢表演,也喜欢看别人表演。在表演游戏中,幼儿扮演文学作品的角色,通过对话、动作、表情等表现故事情节,发挥想象,从而再现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篇6
幼儿园数学教育是通过直观教具,使幼儿从具体材料和游戏活动中进行抽象,由外部的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并用语言促进思维,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的教学活动。数学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幼儿园数学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
幼儿数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或成人的指导下(直接指导或间接影响),通过他们自身的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关系(包括数、量、形、时、空等几方面)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并主动探索的过程,是幼儿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
二、把要教授的知识编成小故事
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增长幼儿知识,发展智力。孩子都爱听故事,尤其是在听故事的同时,如果老师边讲边出示故事中的事物,那幼儿的兴趣就更浓了。因此,我常把教学内容编成简短的小故事,让幼儿以听故事的形式来学习。如教幼儿学习认识“1”和“2”时,我编了这样的故事:“今天小兔到小二班作客,他带来了很多礼物,准备送给小朋友。是什么礼物呢?边讲边出示实物:一张纸,一本书,一盒蜡笔,一盒彩泥。这些都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通过这样的演示,幼儿很容易地认识了“1”。认识“2”时,也用了同样的方法。教师以小兔的口吻、小兔的角色进行教学,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但是,同样的角色和内容,不适宜于编成教学内容相仿的小故事。例如,在认识“3”和“4”时,如果再以小兔到小二班作客这样的故事出现,那幼儿一定不会再有兴趣了。此时,我把小兔这一角色改为布娃娃,以布娃娃过生日为题材,布娃娃买了许多东西来请客人们吃,买了哪些东西呢?教师出示水果,让幼儿数一数有多少水果,从而认识了“3”。接着,又出示糖果,再数一数,从而认识了“4”,最后,布娃娃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请小朋友按要求取相应的雪花片,做相应的动作等等,从而进一步认识了“3”和“4”。在这种宽松氛围下,幼儿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这种方法也符合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的记忆特点。
三、请幼儿担任故事中某个角色
幼儿不仅爱听故事,而且更喜欢参与到故事中去。因此,在设计某些教学活动时,我会请幼儿担任故事中的角色,激励幼儿更加认真地听故事,参与故事。如教幼儿学习分类,我请幼儿为故事中的大象和老虎分饼干,激发了幼儿的责任心,促使他们认真听清楚分类的要求。因为只有听清了要求,才能当好饲养员。幼儿在担任饲养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分类。再如,在复习认识数字1~5,并学习用点子表示数量的活动中,我让幼儿担任故事中的主角,请他们去公园看花。看到了漂亮的花,学着用点子表示花朵的数量。再让幼儿看了点子猜猜有几朵花开了。通过这种方法,幼儿在参观公园的情境中,不仅听了故事,而且,
积极地参与了故事,学到了相应的数学知识。
四、幼儿担任的角色有操作机会
心理学上说:当无意记忆的材料成为活动对象时,记忆的效果就会提高。因此在活动中应多为幼儿提供操作机会,让幼儿尽可能的多动手操作。我在设计故事情节时,尽量为幼儿提供这样的机会。如前面的例子:给老虎、狮子分饼干;参观公园看花等也是如此。再如教幼儿学习对应比较多少时,我还是请幼儿担任饲养员,按照一定的要求给小动物喂水果。在喂水果的过程中,幼儿很轻松地学会了对应比较多少。
五、帮助故事中的角色
每次的数学活动,教师都会对幼儿提出一些要求,久而久之,幼儿对教师的要求会没有兴趣,懒得理会,如何使幼儿乐意地按要求去做呢?我在编故事时,常会把一些数学操作要求变成故事中的角色求助小朋友的事情。故事中的角色往往是幼儿喜欢的,他们会乐意地去帮助故事中的角色,这样一来,就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学习交替排序时,我就以布娃娃爱吃排好队的饼干为由,要求幼儿发放饼干,圆饼干交替排好队,幼儿为了让布娃娃乐意吃自己的饼干,就会很认真地按要求去做。这时,教师出示布娃娃,拿着布娃娃来到幼儿中间,排好队以布娃娃的口吻表扬幼儿,如此一来,小朋友特别的高兴,排饼干也更起劲了。
六、与故事中的角色一起玩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当幼儿与故事中的角色一起玩游戏时,那就更高兴了。如教幼儿学习按大小和颜色分类活动中,我设计了小鱼游的游戏,老师拌演故事中的鱼妈妈,小朋友自然就是各种各样的小鱼了。在游戏时,小鱼听好鱼妈妈的要求,根据各自的特征,按鱼妈妈的要求做相应的事情,在快乐的游戏中,幼儿轻松学会了按大小和颜色分类。再如认识白天、黑夜的活动,老师拌演兔妈妈,幼儿当小兔,兔妈妈和小兔一起玩游戏,在玩的过程中给认真动脑筋的小兔戴上小体头饰,于是,在游戏中,努力想戴上头饰的幼儿积极地跟着兔妈妈一起玩,不知不觉中,可爱的“小兔子们”也逐渐认识了白天和黑夜。
以上就是我在小班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尝试采用的一些方法,通过将故事与数学活动的巧妙结合,把枯燥、乏味的数学活动变的生动、有趣,激发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无意注意,让孩子们喜欢数学并学好数学。
篇7
关键词:幼儿数学启蒙教育
幼儿数学启蒙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引起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一种认知倾向,属个性特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兴趣可以激发儿童的求知欲,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提高幼儿的兴趣,使其能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呢?教师首先应该明确:幼儿数学启蒙教育决不能单纯教知识,而必须寓教于乐,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或活动中渗透粗浅的数学知识,让幼儿在感知知识时或得满足感。只有当幼儿对某一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后,他们才会全神贯注地参加进去,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接受知识。在平常与孩子的接触中,我发现幼儿都很喜欢听故事。抓住孩子的这一特点,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时,我尝试采用了以下一些教学方法。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含义
幼儿园数学教育是通过直观教具,使幼儿从具体材料和游戏活动中进行抽象,由外部的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并用语言促进思维,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的教学活动。数学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幼儿园数学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
幼儿数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或成人的指导下(直接指导或间接影响),通过他们自身的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关系(包括数、量、形、时、空等几方面)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并主动探索的过程,是幼儿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
二、把要教授的知识编成小故事
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增长幼儿知识,发展智力。孩子都爱听故事,尤其是在听故事的同时,如果老师边讲边出示故事中的事物,那幼儿的兴趣就更浓了。因此,我常把教学内容编成简短的小故事,让幼儿以听故事的形式来学习。如教幼儿学习认识“1”和“2”时,我编了这样的故事:“今天小兔到小二班作客,他带来了很多礼物,准备送给小朋友。是什么礼物呢?边讲边出示实物:一张纸,一本书,一盒蜡笔,一盒彩泥。这些都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通过这样的演示,幼儿很容易地认识了“1”。认识“2”时,也用了同样的方法。教师以小兔的口吻、小兔的角色进行教学,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但是,同样的角色和内容,不适宜于编成教学内容相仿的小故事。例如,在认识“3”和“4”时,如果再以小兔到小二班作客这样的故事出现,那幼儿一定不会再有兴趣了。此时,我把小兔这一角色改为布娃娃,以布娃娃过生日为题材,布娃娃买了许多东西来请客人们吃,买了哪些东西呢?教师出示水果,让幼儿数一数有多少水果,从而认识了“3”。接着,又出示糖果,再数一数,从而认识了“4”,最后,布娃娃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请小朋友按要求取相应的雪花片,做相应的动作等等,从而进一步认识了“3”和“4”。在这种宽松氛围下,幼儿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这种方法也符合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的记忆特点。
三、请幼儿担任故事中某个角色
幼儿不仅爱听故事,而且更喜欢参与到故事中去。因此,在设计某些教学活动时,我会请幼儿担任故事中的角色,激励幼儿更加认真地听故事,参与故事。如教幼儿学习分类,我请幼儿为故事中的大象和老虎分饼干,激发了幼儿的责任心,促使他们认真听清楚分类的要求。因为只有听清了要求,才能当好饲养员。幼儿在担任饲养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分类。再如,在复习认识数字1~5,并学习用点子表示数量的活动中,我让幼儿担任故事中的主角,请他们去公园看花。看到了漂亮的花,学着用点子表示花朵的数量。再让幼儿看了点子猜猜有几朵花开了。通过这种方法,幼儿在参观公园的情境中,不仅听了故事,而且,积极地参与了故事,学到了相应的数学知识。
四、幼儿担任的角色有操作机会
心理学上说:当无意记忆的材料成为活动对象时,记忆的效果就会提高。因此在活动中应多为幼儿提供操作机会,让幼儿尽可能的多动手操作。我在设计故事情节时,尽量为幼儿提供这样的机会。如前面的例子:给老虎、狮子分饼干;参观公园看花等也是如此。再如教幼儿学习对应比较多少时,我还是请幼儿担任饲养员,按照一定的要求给小动物喂水果。在喂水果的过程中,幼儿很轻松地学会了对应比较多少。
五、帮助故事中的角色
每次的数学活动,教师都会对幼儿提出一些要求,久而久之,幼儿对教师的要求会没有兴趣,懒得理会,如何使幼儿乐意地按要求去做呢?我在编故事时,常会把一些数学操作要求变成故事中的角色求助小朋友的事情。故事中的角色往往是幼儿喜欢的,他们会乐意地去帮助故事中的角色,这样一来,就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学习交替排序时,我就以布娃娃爱吃排好队的饼干为由,要求幼儿发放饼干,圆饼干交替排好队,幼儿为了让布娃娃乐意吃自己的饼干,就会很认真地按要求去做。这时,教师出示布娃娃,拿着布娃娃来到幼儿中间,排好队以布娃娃的口吻表扬幼儿,如此一来,小朋友特别的高兴,排饼干也更起劲了。
六、与故事中的角色一起玩
篇8
关键词: 科学启蒙教育 生活化 探索性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丰富幼儿有关自然界的知识,而且激发幼儿对自然的关心和兴趣,初步形成幼儿对周围人和事物的正确态度,对幼儿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磁针固执地指着一个方向,不倒翁怎么放都不会倒,小闹钟里指针有节奏地移动……这些在成人看来再平常不过的现象,幼儿都觉得很神奇,因此产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探究欲望,由于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在幼儿时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是最好的选择。
对幼儿来说,科学知识并不是外来的、强加的,而是他们自己科学探究的自然结果。所以,每一个幼儿都是小小的科学家,幼儿科学教育应成为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并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关系的经验的过程。基本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标长远性
追求有益于幼儿终身发展的大目标,是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当今,社会迅速发展已引起教育的巨大改革。终身教育的倡导和实施使儿童学习走出以往狭小范畴,开始成为贯穿一生的完整过程。
为了幼儿终身学习和发展,幼儿科学教育应注重使幼儿乐学和会学的教育目标和价值,强调培养幼儿内在学习动机和兴趣,发展幼儿不断学习能力。如果通过科学教育培养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幼儿就有了终身学习的动力机制。孩子们通过学习科学,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能不断运用这些方法获得知识,解决各种问题。
二、内容生活化和生成性
教育内容生活化是引发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的重要前提与条件。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内容不仅为幼儿获得真正理解和内化的科学知识、经验提供前提和可能,而且只有幼儿真正体验到学习内容对自己及与自己相关人的意义,是自己当前想要知道的东西和解决的问题,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探究,才能发现和感受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和领悟科学就在身边,才能保持永久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幼儿对感兴趣的东西学得积极主动,效果好,这一点早已为我们所熟知。不仅如此,事实上,孩子们感兴趣和想要探究解决的问题,本身就已经暗含着符合教育目标和价值的内容。教师要善于发现、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及喜欢的活动,进而扩展成科学教育内容,生成科学教育活动;要善于发现、保护和培植幼儿科学家般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幼儿科学教育的这一特性是培养幼儿探究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幼儿理解科学的实际意义,获得终身学习力机制的根本保证,是幼儿获得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经验的根本保证。
三、过程的探索性
幼儿科学教育应该是引导幼儿通过探究,发现和获得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说,幼儿的知识经验不再是教师直接告诉和传授给幼儿的,而是幼儿自己获得的。儿童是主动学习者,教师的作用不再是用范例或操作实验向幼儿分步讲解或示范,而是支持、引发和引导幼儿探索和发现过程。真正的主动学习和探索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幼儿与物的相互作用,也就是孩子的活动和操作;二是幼儿原有经验与新发现的相互作用。老师要鼓励每一个幼儿按自己的想法操作。操作结果将强化或调整其原有认识。这样的过程才是真正的主动学习和探索过程,才是幼儿认识的主动建构过程。
四、结果的经验性
与以往不同,幼儿科学教育更尊重幼儿的认识特点和科学本质特征。不追求幼儿说出来准确的科学概念,强调让幼儿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获得有关经验。这些经验可能是幼儿可以领悟到但说不出来的,也可能在成人看来幼稚的、童话般的,但幼儿却在探索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式和过程。
根据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特征,幼儿园可从以下几个途径进行教学:
1.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产生一些自发的探究行动,成人既不可以不以为然,又不可以过多干涉,而要细心观察、积极引导。教师要善于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兴奋点,善于把幼儿自发的观察纳入教师有组织的活动中。为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还要鼓励和接受幼儿的新奇想法和做法,给幼儿提供自由探索时间和空间。
2.提供富有探索性的材料,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提供幼儿探索材料,其意义往往远胜于向幼儿提供知识。我们为幼儿提供材料,不仅是为了让他们获取这些问题的答案,而是用材料吸引他们去探索,引发他们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冲动。
篇9
在幼儿园中会常常听到家长们抱怨:“我的孩子能说会唱,就是数学不行。”家长的忧虑和烦恼也困扰着我:果真是孩子天生少了学数学的细胞?还是幼儿生来只喜欢唱唱跳跳难入数学之门呢? 幼儿数学启蒙教育不是单纯的教知识,而必须寓教于乐,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或活动中渗透粗浅的数学知识,让幼儿在感知知识时获得满足感。只有当幼儿对某一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后,他们才会全神贯注地参加进去,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接受知识。
幼儿数学启蒙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引起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那么,如何提高幼儿的兴趣,使其能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呢?在平常与孩子的接触中,我发现幼儿都很喜欢听故事。抓住孩子的这一特点,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时,我尝试采用了以下一些教学方法。
一、用故事的形式引导幼儿兴趣
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增长幼儿知识,发展智力。孩子都爱听故事,尤其是在听故事的同时,如果老师边讲边出示故事中的事物,那幼儿的兴趣就更浓了。因此,我常把教学内容编成简短的小故事,让幼儿以听故事的形式来学习。如教幼儿学习认识“1”和“2”时,我编了这样的故事:“今天小兔到小二班作客,他带来了很多礼物,准备送给小朋友。是什么礼物呢?边讲边出示实物:一张纸,一本书,一盒蜡笔,一盒彩泥。这些都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通过这样的演示,幼儿很容易地认识了“1”。认识“2”时,也用了同样的方法。教师以小兔的口吻、小兔的角色进行教学,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但是,同样的角色和内容,不适宜于编成教学内容相仿的小故事。例如,在认识“3”和“4”时,如果再以小兔到小一班作客这样的故事出现,那幼儿一定不会再有兴趣了。此时,我把小兔这一角色改为布娃娃,以布娃娃过生日为题材,布娃娃买了许多东西来请客人们吃,买了哪些东西呢?教师出示水果,让幼儿数一数有多少水果,从而认识了“3”。接着,又出示糖果,再数一数,从而认识了“4”,最后,布娃娃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请小朋友按要求取相应的雪花片,做相应的动作等等,从而进一步认识了“3”和“4”。在这种宽松氛围下,幼儿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这种方法也符合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的记忆特点。
二、请幼儿担任故事中角色并提供操作机会
幼儿不仅爱听故事,而且更喜欢参与到故事中去。因此,在设计某些教学活动时,可以请幼儿担任故事中的角色,激励幼儿更加认真地听故事,参与故事。如教幼儿学习分类,我请幼儿为故事中的大象和老虎分饼干,激发了幼儿的责任心,促使他们认真听清楚分类的要求。因为只有听清了要求,才能当好饲养员。幼儿在担任饲养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分类。再如,在复习认识数字1~5,并学习用点子表示数量的活动中,我让幼儿担任故事中的主角,请他们去公园看花。看到了漂亮的花,学着用点子表示花朵的数量。再让幼儿看了点子猜猜有几朵花开了。通过这种方法,幼儿在参观公园的情境中,不仅听了故事,而且积极地参与了故事,学到了相应的数学知识。
心理学上说:当无意记忆的材料成为活动对象时,记忆的效果就会提高。因此在活动中应多为幼儿提供操作机会,让幼儿尽可能的多动手操作。在设计故事情节时,尽量为幼儿提供这样的机会。如前面的例子:给老虎、狮子分饼干;参观公园看花等也是如此。再如教幼儿学习对应比较多少时,我还是请幼儿担任饲养员,按照一定的要求给小动物喂水果。在喂水果的过程中,幼儿很轻松地学会了对应比较多少。
三、启发同情心、调动积极性
每次的数学活动,教师都会对幼儿提出一些要求,久而久之,幼儿对教师的要求会没有兴趣,懒得理会,如何使幼儿乐意地按要求去做呢?我在编故事时,常会把一些数学操作要求变成故事中的角色求助小朋友的事情。故事中的角色往往是幼儿喜欢的,他们会乐意地去帮助故事中的角色,这样一来,就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学习交替排序时,我就以布娃娃爱吃排好队的饼干为由,要求幼儿发放饼干,圆饼干交替排好队,幼儿为了让布娃娃乐意吃自己的饼干,就会很认真地按要求去做。这时,教师出示布娃娃,拿着布娃娃来到幼儿中间,排好队以布娃娃的口吻表扬幼儿,如此一来,小朋友特别的高兴,排饼干也更起劲了。
篇10
一、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二、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发展幼儿的主体性
三、引导幼儿学会思考,有效的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在《水不见了》的操作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对水为什么会不见了的现象已基本掌握,能感知一些材料不吸水的现象,但总结概括却不行。特别是对石头,塑料,泡沫的三种材料,做得时候他们都说“水流下来了”,再问“为什么”就答不上来了。当发现了这个情况后,我及时地介入指导,着重观察一些不吸水的材料的操作,有重点地引导幼儿,使幼儿掌握了石头、塑料、泡沫等材料不吸水的知识,使得整个操作活动充满了愉快活泼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