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与哲学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5: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文学与哲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儿童文学与哲学

篇1

一项研究要走得久、走得远,首先在于方向的明确。什么是儿童文学,儿童文学与小学教育(语文教学)的关系是什么?这是“联盟”首先需要厘清的基本问题,是开展儿童文学教育的逻辑起点。2012年3月,联盟顾问、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院长方卫平教授,作了“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的专题报告。诚如方卫平教授所言,儿童文学文本以其独特的文化积淀、人生内涵、艺术魅力,成为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从这些作品中,小读者和大读者们既可以享受它们的天真和趣味,也可以领略其中的人生智慧和生活哲学。对于青少年读者来说,人类所积累下来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既是他们课堂学习的一个乐园,更是他们可以追寻的一片文学天地,可以遥望的一个精神远方。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存在正相关,这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有识之士认同。浙江有2013年,“联盟”开始酝酿和思考建构儿童文学课程,以期进一步拓展教学资源。在不少专家学者的引领下,大家进一步明确到:语文学科本身就应该是开放的、发散的。语文课堂的基本姿态,除了讲授,还更应该重视引导,从教材学习向课外书籍拓展,从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延伸,从相对狭隘的知识获取进入更加广阔的语感培养、审美体验和文化吸收的自由空间。三年来,儿童文学理论家方卫平教授、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周一贯先生、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刘堂江等多次到会,亲临指导,就“联盟”的研究方向和实践策略,提出了各自的经验,为“联盟”的各项工作不断走向规范和深入提供了坚强的理论后盾。

二、课堂主导课外延伸

语文课堂教学无疑是儿童文学教育走向深入的主阵地。在这几年中,“联盟”组织了特色鲜明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有力地推动着儿童文学与小语课程改革。“联盟”成立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6次课堂研讨活动,形成了系列化的课堂教学课例成果。其中,既有义务教材中的童话课,也有各校校本教材课,还进行了数学童话课、绘本阅读课、儿童文学小说阅读课、诗歌教学课、寓言教学课、民间故事阅读课等多主题的教学实践探索,极大地丰富了儿童文学教学的内涵。2014年3月,在我国著名童话大师,《神笔马良》的作者洪汛涛先生的母校——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浦阳一小,“联盟”和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等联合举行了第六次活动,来自北京、浙江、上海等600余名小学语文教师,聚集一堂。会长何夏寿执教的民间故事阅读课《鲤鱼报恩》,更是开启了童话教学跟民间故事结合的探索之路。周一贯老师在评课中说:何老师本着对民间文学的珍爱和推广民间文学的担当,选择了这一类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发,把民间文学从被语文教学遗忘的角落里“营救”出来。这节“另类”语文课,启示我们语文教育不应偏守在现代文明的殿堂里,把三千宠爱结集于“教材一本”,而应该问鼎民间,亲近民间,走进民间唱“民歌”,将民间故事(民间文化)作为资源加以充分利用,让母语教育因为“民间”而更接民情、更得民心。精彩纷呈的儿童文学教学课例的开设,轻松有趣的文本,童心勃发的课堂,独到的儿童文学教学思想,睿智的文学教学方法,彰显了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中的独特魅力,大大开阔了教师们开展儿童文学教学的视野,展现了“浙派语文”教师的文学情怀,以及沉醉其中的激情!

三、系统推进文化渗透

篇2

问:近日,教育部印发了《指南》,请您谈谈制定《指南》的背景和意义。

答: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龄前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启蒙时期,科学的学前教育对人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教育规划纲要确定了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学前教育“国十条”),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重大举措,各地以县为单位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成就。

在学前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新阶段,研究制定《指南》,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学前教育“国十条”的重要举措。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国十条”明确要求“国家颁布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南》的印发对于有效转变公众的教育观念,提高广大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家长的科学育儿能力,防止和克服“小学化”倾向,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问:据了解,《指南》的研制工作经历了几年的时间,能否请您介绍一下《指南》的研制过程?

答:《指南》的研制工作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是文献研究。从2006年起,参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遍及全球”项目,与40个发展中国家同步启动研发工作。借助这一国际交流平台,专家组分析比较了美、英、德、法等13个国家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标准)的文本结构和内容框架,并先后多次邀请国际知名专家来华交流。同时,认真总结了有关国内经验,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关幼儿发展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进行了全面梳理。

二是效度检验。专家组利用两年的时间对《指南》初稿进行了严格的内容效度和年龄效度检验。内容效度检验广泛征求了100多位学前教育、儿童心理领域专家及120名有实践经验的幼儿园园长、教师和家长的意见,目的是检验《指南》的内容是否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主要方面。年龄效度检验先后在全国东中西部抽取6个省(区),30个县(区)的4、5、6足岁幼儿各1200名,共3600名幼儿及其家长作为测查对象,目的是确定《指南》中各年龄段目标的难易程度是否恰当。

三是三次集中征求意见。先后两次面向各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师范院校征求意见。今年5月~6月,在教育部门户网站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各大媒体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报道,连续多日展开广泛讨论,百度搜索以《指南》为词条的查询量在上网一周内达到4010万次,社会各界反响强烈。教育部收到邮件和书面反馈意见200余份,整体上看,《指南》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肯定,普遍认为《指南》的针对性、时效性、操作性强,不仅对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也对转变广大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科学育儿能力,引导舆论宣传提供了权威性的指导资料。

四是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审议。今年7月,教育部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成立并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对《指南》进行了审议,一致认为《指南》内容科学准确、系统全面,有关建议针对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误区,有较强的前瞻性、指向性和可操作性。

问:请您介绍一下《指南》的基本框架。

答:《指南》从五个领域描述幼儿学习与发展,分别是: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学习与发展目标,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共32个目标。二是教育建议,根据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目标,针对当前学前教育普遍存在的困惑和误区,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同时也指出了错误做法对幼儿终身发展的危害,为广大家长和幼儿园教师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指导,共87条教育建议。

问:《指南》在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时,很多家长非常关注语言领域和科学领域,请您简要介绍这两个领域的主要内容。

答:语言领域从倾听与表达、阅读与书写准备两个方面提出6个目标。强调语言领域重点在于培养幼儿的口语交流能力,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习惯以及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在教育建议方面,强调要积极为幼儿提供与同伴和成人交流的机会,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强调要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萌发幼儿对文字的兴趣,反对通过机械记忆和强化训练过早识字。

科学领域从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两个方面提出6个目标。强调幼儿的科学学习应注重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初步的探究能力;幼儿的数学学习应注重在生活和游戏中感知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初步理解数量关系、形状与空间关系,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育建议方面,强调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注重探究过程,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反对提前学习小学教育内容,反对强化训练某些知识和技能。

问:请您概括介绍一下其他三个领域着重强调了哪些方面。

答:健康领域从幼儿身心状况、动作发展、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三个方面,着重强调了三点:一是幼儿积极、健康的身心状况不仅是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二是身体动作和手的精细动作发展;三是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建议要为幼儿提供合理均衡的营养、充足的睡眠、适宜的锻炼和有规律的生活,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亲情和关爱,保持愉快的情绪,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反对成人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以使幼儿养成过于依赖的不良习惯。

社会领域从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两个方面,着重强调了三点,一是培养幼儿的交往愿望与交往能力,二是学习自尊、自主和自信,三是关心和尊重他人,逐步适应群体生活,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建议要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和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强调幼儿的社会性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成人的榜样作用至关重要。

艺术领域从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两个方面,强调让幼儿学会发现和感受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让幼儿欣赏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萌发对美的感受和体验;鼓励和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培养初步的艺术表现能力与创造能力。在教育建议方面,着重强调要在日常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的艺术想象、表现和创造,不用成人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不追求技能训练。

问:请您介绍一下《指南》突出强调了哪些教育理念?

答:《指南》既适用于幼儿园教师,也适用于广大家长,操作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着重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理念:

1.幼儿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最重要的是要为幼儿创造机会和条件,注重激发和保护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支持和引导幼儿去主动探究和学习。

2.珍惜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要充分认识生活和游戏对幼儿成长的教育价值,把握蕴含其中的教育契机,让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在与同伴和成人的交往中感知体验、分享合作、享受快乐。

3.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和支持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4.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发展速度各有不同,在不同学习与发展领域的表现也存在明显差异。孩子年龄越小,个体差异就越明显。成人不应要求孩子在统一的时间达到相同的水平,应允许幼儿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不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5.重视家园共育。强调要重视家庭教育对幼儿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倡导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创设平等、温馨的家庭环境,注重家长对孩子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家长和幼儿园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否则就会事倍功半。

问:《指南》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提出了非常具体的目标和教育建议,教师和家长在运用《指南》时需要注意什么?

答:考虑到幼儿发展的速度和在各领域的表现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学习和运用《指南》时,最重要的是融会贯通地理解《指南》所倡导的理念,用正确的态度和行为去关心幼儿、观察幼儿、理解幼儿、尊重幼儿,遵循幼儿的成长规律和年龄特点,为幼儿成长创设宽松、适宜的条件和环境,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运用《指南》时要特别注意几点:

1.《指南》提供的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和典型表现是家长和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参照,但不是评价和衡量幼儿发展快与慢、好与差的“标尺”,不能简单地对照指标评判幼儿,更不能将《指南》作为分领域训练的“清单”,为追求“达标”而对幼儿进行强化训练。

2.《指南》有助于帮助家长和教师根据每个幼儿的特点,确定适合其身心状况的合理发展目标,但《指南》中的各学习与发展目标不能简单、直接地用作幼儿园的具体教育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应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活动目标,选择活动内容,提供丰富、适宜的玩教具和游戏材料,并善于把握蕴含其中的教育契机,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3.要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角度,理解和运用《指南》各领域的目标及要求,注重各领域之间和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绝不能片面强调和追求幼儿在某一方面和几个方面的发展。

篇3

关键词:儿童文学 双重读者结构 对创作的影响

引言:

现如今,中国儿童文学值得关注和总结的地方很多,其中,儿童文学的双重读者结构及其对创作的影响是正逐渐成为被关注的焦点。对儿童文学双重读者结构的研究,有助于准确的、多方面理解儿童文学的本质,突显儿童文学的重要性,影响儿童文学的创作过程,从而使得儿童文学更加飞速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儿童文学读者群的特点,纠正对儿童文学认识的偏差,揭示儿童文学的特点,从而人们引发对儿童文学本质的思考。

1.儿童文学的定义

研究儿童文学之前,我们必须先明白儿童的准确定义。对儿童的研究是研究儿童文学的前提,是建立儿童文学大厦的基石。儿童并不是局限于约3~15岁的儿童与少年,更不代表儿童文学仅仅是给小孩子读的小书。研究儿童,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有两种儿童存在:一种是现实生活中的儿童,一种是成人意识形态中的儿童。

2.儿童文学的双重读者

儿童文学的读者群具有双重结构性:不仅包括年龄意义上的儿童,而且也包括心性意义上的儿童,即成人”,这便是儿童文学读者结构所具有的特殊性。关注、分析儿童文学的双重读者结构将有助于儿童文学阅读活动的推广、儿童阅读效率的提高和良好而持久的阅读习惯的养成。下面我们根据其双重结构性来进行探讨这两类读者——成人读者和儿童读者。

(1)成人读者

心性意义上的儿童并非是不成熟的的成人。准确的说,是一种依旧保持着童年的本真的成年人。其实,在每个成年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小孩,他正是年少的我们。现在的我们正是由这个小孩成长而来的,他是最原始、最真实的自我。我们所具有的最纯真的人性、最可贵的品质一般都是在小时候保持下来的。由于性格、经历和社会环境改变等在内的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正渐渐的淡忘自己儿时的自我、童年的感觉。但这种淡忘并不意味着童年的丧失。

(2)儿童读者

谈到儿童文学的读者,更应该谈谈何为真正的儿童,因为他们才是儿童文学读者群中的“中坚力量”。但是,在儿童文学研究领域中,有些学者曾对儿童的审美能力产生怀疑,认为儿童没有纯粹的审美能力。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表示不赞同。当作为一个成人,我们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总是受到定势思维的影响,情不自禁地总结作品的主题思想等。但孩子们却总是独具慧眼,在阅读同一作品时能比我们看到的多得多。他们善于欣赏作品中沿途的风景,搜集每一点一滴的快乐,常常可以忘乎所以、全身心的投入,并融入作品成为其中的一员。而这些都是我们成人常常忽略的最珍贵的东西。

3.国内的儿童文学存在的问题

(1)只重视数量,忽视质量

当今社会,模仿、抄袭的他人作品的现象已让当代文坛变得乌烟瘴气。这些跟风之作,对作家来说,就是为谋取利益的肮脏之举;在读者看来,仅仅是作品的重复,信息的叠加。大量的这种垃圾信息,到了儿童及成人的手中,简直就是扼杀时间,浪费生命。一位作家一年可以创作上百部儿童作品,但也只能说是作品,根本就称不上是文学。大家的文学作品一般都需要花费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可谓殚精竭虑、呕心沥血。

(2)作品严重脱离现实

儿童作品文坛的另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作品严重脱离现实,对当下问题的关注度不足,甚至没有关注当下的勇气和决心。《独船》《少女的红发卡》等作品,都可以称为“问题小说”。在今天看来,我们完全可以认为这些作品概念化且艺术性不足。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比如农民工子女问题、留守儿童问题、校园暴力等。但是这种问题却没有得到儿童文学作家们的重视。

(3)作家的创作热情高涨,创新精神严重缺失

现在作家出书的速度空前绝后,质量却令人堪忧,创新精神严重缺失。一部文学作品,应该能给读者阅读的、思考及反省,要有理想、精神的向往。孩子们不能从作品中吸取养分,同时也很容易在作品里迷失方向。作家自己理想的丧失,是

个极其可怕的现象。作家的职责是为社会创造精神食粮,而不是变成金钱奴役的“榜样”。

4.对儿童文学的未来展望

在建立新时代的儿童本位理论时,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将儿童本位解释成是以儿童文学服务对象的儿童为中心;将儿童本位观解释成是对少年儿童的人格独立自主性的理解与尊重。这样的观点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但是,用来作为儿童本位论的当代诠释,则将儿童本位理论矮小化了。

真正的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应该服务于儿童、理解和尊重儿童,更要认识、发掘儿童生命中珍贵的人性价值,从儿童内在的本真出发去解放和发展儿童,并且在解放和发展儿童的过程中,将成人自身融入其间,以保持和丰富自己人性中的可贵品质,也就是说要在儿童文学的创造中,实现成人与儿童之间的相互赠予。

5.结语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构成了人类历史文化的一个独特而巨大的“文本”。从这些作品中,读者朋友们既可以享受它们的天真和趣味,也可以领悟其中的人生哲学与生活乐趣。对儿童文学的双重读者结构及其对创作的影响的研究有助于让读者感受到儿童文学作品对人生中的真挚情感、伟大真谛的精湛阐述,激起人们阅读儿童文学的那份原始冲动,鼓励作家们发现并创作出震撼人心、影响深远的儿童文学经典。

参考文献:

[1]朱自强.《儿童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2]梅子涵.阅读儿童文学[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

[3]浦漫汀.《儿童文学教程》.山东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

儿童文学是指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它以儿童单纯的视角、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故事情节而受到少年儿童的喜爱和欢迎。由于它的针对群体主要为儿童,自21世纪以来便受到我国小学教育的重视,将之纳入小学语文的教材之中。小学语文视角下的儿童文学教学既有普通语文教学的一般性特征,也具有自身

的特殊性。

一、童话文学教学

童话是小学语文教材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儿童文学。童话中的动植物具有拟人的特点,而且活泼好动,表演夸张,这些特点都很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使儿童对童话欲罢不能。在童话文学的教学中,要做到几点:(1)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课堂中要注意合理创设情境,通过开展某些活动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教师在讲解课程之前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解放儿童的思想,张扬儿童的个性。(2)课堂中善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其将童话世界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鼓励学生多进行换位思考和拟人化的表演,开拓学生的思维。

二、神话教学

神话是我国小学语文教材中会出现的另一类儿童文学。小学生在学习神话教材时会进行天马行空的幻想,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帮助学生正确把握学习方向。(1)从整体把握文章的中心主旨。教师在这部分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带领学生准确把握字词句的含义,梳理全文的脉络,引导学生发现本文的核心价值。(2)多采用对话的方式和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所要传递的精神。(3)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创作。小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尤其在接触到神话知识的时候,每个人都会产生很多奇特的想法。利用学生天马行空的思想,鼓励创作,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表演能力,从小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儿童文学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文学深受学生的喜爱,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篇5

关键词:儿童文学;目的论;翻译研究

一、导论

儿童文学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什么是儿童文学?简而言之,儿童文学可以概述为“供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或者“专为儿童创作的文学”。儿童文学翻译实际上指的是“专为儿童翻译的文学”。由于目标读者不同,儿童文学与的特点也迥然不同。国内外的儿童文学研究,虽然早在19世纪就开始了,但真正严肃、系统的儿童文学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一些重要的儿童文学研究期刊和儿童文学国际研究组织成立,促进了世界各国研究学者的信息交流和专业领域的热点讨论。那时,国内外对于儿童文学的研究主要借助于普通文学研究、文化研究、教育学或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来研究儿童文学,现在,人们已经形成一套成熟的儿童文学理论。

二、儿童文学的特点

深入理解儿童文学的特点是翻译儿童文学作品的关键一步。鉴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语言发展水平,儿童文学作品一般形式多样,包括童话、神话、小说、诗歌、寓言等,它们通常篇幅较小、语言具有拟人化的特点,内容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无论是儿童读者还是成人读者,都可以从优秀的故事中汲取知识,从而丰富人们的生活,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内心,认识这个世界。成人读者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能引起对生活的反思,唤起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许多著名儿童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读者的传世佳作,除了作品本身具有丰富的趣味性,其所蕴含的深刻的启蒙意义在读者的心灵油然而生,吸引着广大读者。因此,在翻译英美儿童文学作品时,要充分考虑儿童读者的特点及译者的主体性,使译文在形式上和语言上都忠实于原作者,译到语言形象,形式简单,寓意深刻,读起来朗朗上口,被儿童读者喜闻乐见。

三、经典儿童文学作品赏析

文学作品有很多,但是能够家喻户晓,并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闪光、经久不衰、保存下来的这部分文学珍品,都可谓是不朽的经典之作。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大师马克·吐温(MarkTwain)的代表作《汤姆·索亚历险记》(TheAdventureofTomSawyer,1876)和《哈克贝利·芬历险记》(TheAdventureofHuckleberryFinn,1884),既是地道的儿童文学作品,又是成人读者爱不释手的经典读物。作品中单是汤姆和哈克的冒险经历就足以令儿童读者感到新奇和愉悦了。可它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以及作者创作的真正意图,不只是小读者能够体会到,成人也能沉醉其中,马克·吐温在创作时就安排了作品读者群的双重结构。英国唯美主义作家奥斯卡·王尔德(OscarWilde)的童话代表作《夜莺与玫瑰》(TheNightingaleandtheRose,1888)和《快乐王子》(TheHappyPrince,1888),不仅是脍炙人口、充满想象的童话故事,更像是寓意深刻的散文。它们语言生动优美,辞藻华丽,文体优雅,诗意浓郁,散发着美的气息;同时,作者又通过拟人和象征手法,赋予童话作品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夜莺与玫瑰》讴歌了夜莺对爱的执着,这种执着感人至深,是心灵美的具体体现——为爱而奉献一切,这种精神令人情不自禁、潸然泪下。“夜莺”这个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她不仅美丽善良,而且富有同情心,虽然最终爱情的理想破灭,但是她依然唱响着凄美的爱情赞歌。总而言之,在研究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时,可以从美学和认知的角度或者从儿童小说中时间和空间的建构、人物的建构、叙事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例如,在儿童文学中时间和空间的建构比较引人注目作品有:《彼得·潘》(PeterPan)中的“永无乡”、《爱丽丝漫游奇境记》(Alice’sAdventuresinWonderland)中的“兔子洞”、《纳尼亚传奇》(TheChroniclesofNarnia)中的“纳尼亚王国”,这些儿童文学作品都以幻想的奇妙方式在现实生活之外搭建了一个完全魔法化的世界。正是因为童话故事的纯真美好以及小说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精彩绝伦和妙不可言,使得这些经典儿童读物深深地吸引着广大读者,充分展现了儿童文学的艺术价值与魅力。

四、儿童文学翻译策略

德国功能学派奠基人汉斯·弗米尔(HansJ.Vermeer)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即目的决定手段。翻译行为有什么样的目的,就采取什么样的翻译手段和策略。他还提出了目的论的三大基本准则:目的准则(Skoposrule)、连贯准则(Coherencerule)和忠实准则(Fidelityrule)。儿童文学翻译的目的是为了适合儿童阅读而翻译的,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儿童读者的认知能力、语言特点和审美水平,灵活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达到这些准则,实现译文语言生动有趣、语句通顺易懂、忠实地再现原作的语义和风格。下文通过对王尔德的童话故事《夜莺与玫瑰》的不同汉译本对比分析,来探讨目的论指导下的英语儿童文学翻译。

(一)目的准则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译例1:①“Whyisheweeping?”askedalittleGreenLizard,asheranpasthimwithhistailintheair.②“Why,indeed?”saidaButterfly,whowasflutteringaboutafterasunbeam.③“Why,indeed?”whisperedaDaisytohisneighbour,inasoft,lowvoice.(TheNightingaleandTheRose)朱纯深译:“他干吗哭?”一条小小的绿蜥蜴问道,他正跑过他身边,尾巴翘得高高的。“是啊,干吗哭呢?”一只蝴蝶说,他正忽闪着翅膀追逐一缕阳光。“是啊,干吗哭呢?”一只雏菊悄悄地问他的邻居,声音软软的、轻轻的。谈瀛州译:“他为什么哭呢?”一条小小的绿蜥蜴竖着尾巴,跑过学生身边问。“是啊,为什么呢?”正在追逐着一束太阳光的蝴蝶也问道。“是啊,为什么呢?”雏菊也用温柔的声音低低地问他的邻居。以上文段描述的是童话故事中青年学生为了追求心爱的女孩儿,而苦苦寻找一朵红玫瑰,却因爱而不得痛哭流涕时的场景。为了实现翻译目的论的目的准则,做到译文使用儿童语言,再现童真童趣,两位译者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第一句中的“pasthimwithhistailintheair”,朱纯深的译法“尾巴翘得高高的”运用拟人手法,使得小蜥蜴的动作显得生动活泼,可爱有趣,比谈瀛州的“竖着”这种平铺直叙的表达略胜一筹。第二句中的“flutteringaboutafterasunbeam”,朱译本的“忽闪着翅膀”使得小蝴蝶翩翩飞舞的动作活灵活现,而谈译本把这一动作省译了。第三句中的“soft、low”两词是用来形容雏菊的声音,朱译本直译为“声音软软的、轻轻的”,而谈译本意译为“用温柔的声音低低地问”,表达惟妙惟肖,妙趣横生。译例2:“Look,look!”criedtheTree,“theroseisfinishednow.”(TheNightingaleandTheRose)谈瀛州译:“看,看!”玫瑰树叫道:“玫瑰已经造好了。”巴金译:“看啊,看啊!”树叫起来,“现在蔷薇完成了。”林徽因译:那玫瑰树叫道:“看呀,看呀,这朵红玫瑰生成了。”以上例句谈瀛洲译本用的是书面化的语言,语言朴实无华;巴金译本用了“看啊,看啊”,林徽因译本用了“看呀,看呀”这些口语化的语言,优美自然,富有灵气,更加接近孩子的语气和口吻,富有趣味。

(二)连贯准则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译例3:Hishairisdarkasthehyacinth-blossom,andhislipsareredastheroseofhisdesire。(TheNightingaleandTheRose)谈瀛州译:他头发的颜色就跟风信子的颜色一样深,他的嘴唇就跟他想要的玫瑰一样红。朱纯深译:他的头发的颜色深得像盛开的风信子,嘴唇红得像他求之不得的红玫瑰。谈译本采用直译的翻译策略,把“dark”和“red”分别译为“深色的”“红色的”。朱纯深运用词性转换的翻译技巧,把两个形容词翻译为动词:“深得像……”“红得像……”,这种主谓结构的句子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语义和形式兼顾,相得益彰。译例4:AllthatIaskofyouinreturnisthatyouwillbeatruelover,forloveiswiserthanphilosophy,thoughheiswise,andmightierthanpower,thoughheismighty.Flame-colouredarehiswings,andcolouredlikeflameishisbody.Hislipsaresweetashoney,andhisbreathislikefrankincense.(TheNightingaleandTheRose)朱纯深译:我唯一要你报答的是你要永远是个真心真意的爱人,因为爱比哲学更有智慧,尽管哲学充满了智慧;因为爱比权力更强大,尽管权力已够强大。如火般炽烈的是爱的双翼,如火般鲜艳的是爱的躯体。他的双唇甘甜如蜂蜜,他的气息芳馨似乳香。林徽因译:我向你索取的报酬,仅是要你做一个忠实的情人,因为哲理虽智,爱却比她更慧;权力虽雄,爱却比她更伟。焰火的色彩是爱的双翅,烈火的颜色是爱的躯干;她的唇甜如蜜,她的气息香如乳。两位译者所处的不同时代背景,影响着二者语言风格上的差异。朱纯深处于现在这个时代,他的表达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和审美视角,他的译文风格具有语言美、韵律美、艺术美。林徽因生活在民国时期,有才有情,作品多带有一些文言文的色彩,从上述林译本中“甜如密”“香如乳”等语句的表达可以看出,她的译文文字优美、语言凝练、清新隽永,如同行云流水,通顺晓畅。

(三)忠实准则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译例5:“Why,whatawonderfulpieceofluck!”hecried,“hereisaredrose!”(TheNightingaleandTheRose)谈瀛州译:“啊,我的运气真好!”学生叫道:“这里有一朵红玫瑰!”巴金译:“啊,真是很好的运气啊!”他嚷起来,“这儿有一朵红蔷薇!”上述两个译本充分考虑了儿童读者的心理、语言特点,翻译时使用了语气词、感叹词“啊!”,另外巴金把“cried”一词译作“嚷起来”,又使用了儿化音“这儿”,这些浅近的语言的使用忠实于儿童读者,符合目标读者的智力、文化水平,通俗易懂,易于接受。

五、结语

篇6

一、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从2001年起,我国开始进行语文课程改革。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第一学段(1年级-2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要达到“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意味着儿童文学在小学低年级已成为学生阅读的主要内容。第二学段(3年级-4年级)“阅读能力”的要求中,学生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年级-6年级)的“阅读能力”要求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新课程改革立足于人的发展,在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主旨。关于文学审美能力的培育标准如“把握诗意,想象情境、体会情感”、“受到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等正是新课改的核心目标。它对小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方面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而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不仅增长了小学生的语文知识、社会知识、科学知识,而且促进了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寓教于乐。由此可见,语文新课改需要儿童文学成为小学语文老师继续教育的必修课。

二、语文教材内容的呼唤

2000年4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里提到“小学注意儿童化,多读童话、儿歌、寓言、故事、科普读物等。”《指导意见》中所提到的童话、儿歌、寓言、故事、科普读物等,都属于儿童文学作品的范畴。也就是说儿童文学作品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内容,是文学教育的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无论是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等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都收入了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如:《小小的船》、《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狼和小羊》、《井底之蛙》、《“三颗纽扣”的房子》、《做一片美的叶子》、《我和祖父的园子》、《神笔马良》、《穿山甲问路》、《蜗牛的奖杯》、《谁的本领大》、《会走路的树》、《狐假虎威》、《雨后》、《快乐的节日》、《问银河》、《黑板跑了》、《晚上的太阳》、《乌鸦喝水》、《借生日》、《捞月亮》、《小蚱蜢》、《雨点》、《我最喜欢》、《春笋》、《池塘》、《春到梅花山》、《草原的早晨》、《司马光》、《他得的红圈圈最多》、《鲁班和橹板》、《咏华山》、《这儿真好》、《蚂蚁和蝈蝈》、《小松鼠找花生果》……

据统计,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所有体裁样式,儿童小说、儿童诗歌、儿童散文、童话、寓言、科学文艺等体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有体现。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儿童文学作品已占总篇目的80%以上。其中儿童诗歌(含儿童古诗)68篇,童话寓言66篇,儿童散文有88篇,儿童故事(含神话、传说)92篇,儿童科普文艺19篇。可见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之大。这说明儿童文学已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样的教材结构,意味着语文教育应该重视文化的熏陶、情感的浸染以及人格的和谐发展,意味着儿童文学必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课。

此外,儿童文学还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内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小学阶段不少于145万字,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主要童话有:《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古今中外童话等;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国古今寓言等;故事: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等;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这些作品基本上涵盖了儿童文学的主要体裁,儿童文学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提升

面对新的语文教材,许多小学语文老师感到语文课难教了,传统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教学方法,几乎行不通了。对于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的处理,更不应该只停留在字、词、句、意的理解上,也不应该满足于教会学生分析课文的段落层次、中心思想等,新编语文教材中这些经过专家从多年来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层层筛选出来的优秀作品,放到老师面前却是一脸的陌生。许多老师不知该怎样引导学生通过儿童文学作品真正享受到阅读的自由与快乐。

“而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独特的美质,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审美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儿童文学素养,具有较高的阅读分析能力。”语文老师在继续教育别渴望能解决这些教学中的实际困难。究其原因,是小学语文老师普遍缺失儿童文学素养。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国儿童文学师资严重不足,“现在全国高校,专职的儿童文学教师大概不会超过5个人,……现在全国各地高校的中文系、文学院设有儿童文学教研室的,恐怕再也找不到了。……儿童文学师资已急剧流失、萎缩。”目前只有极少的师范大学配有儿童文学专职教师,如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等,而华东师大、华中师大、西南师大、陕西师大都是空白,有的师范大学竟然从来没有开过儿童文学课!目前全国只有两位儿童文学博士导师,即北师大的王泉根先生和上海师大的梅子涵先生。于是今天我国数以万计的小学语文教师几乎90%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儿童文学理论教学与修养(不是他们不想学,而是长期以来我国师范院校中文系、教育系不重视、不开设儿童文学课程)。知识体系的不完整导致了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缺失,使他们不懂得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创作手法与儿童接受心理、儿童文学文体,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进展和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进程、制约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对文学作品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讲课时才能够成竹在胸、游刃有余。

面对这样的情况,小学语文老师的继续教育当务之急就是提高他们的儿童文学素养,必须把儿童文学作为他们的必修课进行培训。“试想,作为广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如果不懂得儿童文学,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文学细胞,那将是何等糟糕。”

四、语文教学的开展

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教学是一对亲密的伙伴,用儿童文学的视野来考察小学语文教学,将会给我们一个崭新的天地。面对小学语文教学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如何开展教学,应该成为我们探究的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探寻新的教学方法。

儿童文学体裁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决定了儿童文学教学的特殊性。如童话,充满幻想,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生动,运用拟人、夸张、象征的表现手法;其幻想源于儿童本身就生活在幻想之中;儿童诗歌,其内容充满童真童趣,想象大胆,新颖独特;小说以儿童形象为主;儿童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充满悬念,细节真实可信,语言通俗易懂;儿童科学文艺,集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为一体,健康的思想内容、准确的科学知识、活泼的艺术形式,每种体裁都顾及了儿童的年龄特点,都会对儿童产生极大的教益……。儿童文学的每一种文体都有鲜明的特点,语文教师只有具备必要的儿童文学文体知识,才能通过对相关教材的恰当处理,准确把握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整体脉络、内在底蕴和精神实质。因此,语文老师应该更新自身观念,提高自己的儿童文学素养;系统学习和通晓中外儿童文学史和儿童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儿童文学欣赏与批评的规律和标准,阅读一定数量的儿童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儿童文学鉴赏能力;应该具有朗诵的基本功、教师通过泛读、教读、背诵、配乐朗诵、分角色朗诵或分组比赛朗诵等形式,帮助学生来理解和感受作品的美;应该掌握一定的讲述技巧,通过表情、动作、节奏、语速、语调等来把握故事中人物和情节的特点;学会童眼看世界,要用儿童的眼光看待事物,用儿童的心理去思索问题,认真体察儿童的童心和情感。做到把儿童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完美的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发现文学中的真善美,进一步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审美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整体脉络、内在底蕴和精神实质,充分发挥其审美愉悦的功能,引导学生主动去感受、发现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有趣之处,从中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达到正确指导学生阅读欣赏儿童文学的目的,使语文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

篇7

关键词:儿童文学;审美技能;关联特性;培养措施

儿童群体普遍保留较为强烈的猎奇心态,如若教师在文学教育过程中,能够借助各类技术辅助设施,为他们创设意想不到的情感意境,涉及作品主人公探险精神、失败成功境遇、嬉戏娱乐氛围就会被深刻细致地感知体验,避免儿童在课堂之上重复产生不必要的疲倦懈怠反应。尤其是保留滑稽幽默风格的文学作品,普遍获得儿童青睐。如《皇帝的新装》中集中反映的是对统治者愚蠢行径的批判理念,在直接性矛盾冲突场景作用下,即便是智力水平较低的儿童,也能够获得审美心理需求上的适当满足成就,令他们逐渐建立起稳固的自信心,可以在今后日渐激烈的学习竞争中愈挫愈勇。

一、开展儿童文学审美技能培养工作的必要性论述

(一)迎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规则的必要途径

所谓儿童文学,实质上就是凭借作品独特的文学价值,令儿童逐渐自觉学习成为一个合格社会成员的指导媒介。如今儿童文学已经在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占据8成以上的比例空间,可以说已经转化为儿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补充营养品,关于其在现代素质化教育中的价值地位也得到更多人员的认可。实际上,儿童文学总是悄无声息地陪伴青少年成长,作为合格的家长和教师,应该努力为他们创设和谐温暖的阅读情境。

(二)有利于更好地贯彻现代社会和谐文化体系构建指标

想要切实地推动现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革新发展进程,就必须积极主动地创建文学艺术专业化工作团队,尽量在合理时间范围内培养出心系祖国人民、艺术道德素质同步修缮的人才。归根结底,儿童文学集中映射出现实生活中自然、历史、地理等科学知识,以及社会成员生存竞争理念,旨在激活儿童对复杂世界的体验欲望,能够在任何状况之下维持个人的标准道德底线。儿童本身猎奇心理和接受能力强,希望透过不同路径观察掌握世界,相比之下,儿童文学便利用更加美丽纯真的语言吸纳该类特殊群体的注意力,确保他们在文学作品阅读中快速抵达不同遥远国度。

二、新时代下提升儿童文学审美技能的全新指导策略内容解析

如今人民生活质量和文化素养大幅度提升,许多家长都鼓励孩子多看书,但是往往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严重情况下会激发儿童强烈的逆反心理。虽然目前各类家庭中独生子女居多,他们生活在长辈们的溺爱庇护环境之下,身心难免空虚,主观上还是希望读好的文学作品,令个人情感获得有机升华成就的。因此,笔者便决定联合个人丰富的实践经验,进行日后我国儿童文学教育和审美能力综合化培养策略解析,至于细化内容将主要如下所示:

(一)学校方面

1.鼓励教师参加各项专业培训活动,改善个人审美教育质量

儿童审美意识的激活改善,需要教师在专业教育上提供大力支持,如若教师自身审美概念机理紊乱,就必然会令教学措施出现诸多漏洞,影响学生身心健全化发展结果。具体来讲,就是要求教师利用闲暇时间利用图书馆或网络途径,阅读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品,再就是多和儿童进行心灵情感交流,确保日后审美教学语言的幽默、生动、科学性得以系统化舒展,为今后儿童标准情感、价值观体系构建,提供保障。

2.制定妥善的儿童文学审美培养方案

利用语文课堂教育主流途径进行儿童文学审美知识全面化灌输儿童获取任何知识都离不开课堂,为了令他们审美潜能发挥到极致,教师就必须时刻依照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特征,进行专业化儿童文学审美教育内容分层次的传授,必要情况下直接开设法制课程,透过不同实践训练进行审美教育最新知识渗透,令小学生审美意识获得本质性的改变。

另外,有必要在学校楼道、教室橱窗之上进行审美教育宣传,定期组织儿童参与儿歌、绘画等文艺竞赛活动,令其自然地认定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再就是设置审美专栏,将学生集中关注的基础性审美常识记录表现出来,为今后师生文学阅读审美心得交流提供更多空间。

(二)家庭方面

家长实际上就是儿童审美教育的启蒙导师,孩子自身行为、性格等大部分都是在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衍生的,虽然目前许多家长都十分关注孩子素质教育,但基本上都是将注意力锁定在智力开发层面上。同时,因为社会经济竞争和家庭生活压力骤然提升,大多数家庭中的父亲都日夜在外奔波,因此儿童审美启蒙教育的职责便落在母亲身上,他们传统教育理念和指导模式等,都会对孩子审美素质造成决定性作用。需要加以强调的是,在现代社会家庭教育中,父亲的地位是无法被超越的,因此父亲的审美意识培养和提升也不可小觑,就是说他们应该在百忙之中抽空关心孩子,避免其因为缺乏父爱而导致严重的心理缺陷。

三、结语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教育和审美能力培养工作,是一类极为深刻的历史使命,不管是作为家长或是教师,都应该真正地用心和儿童交流,掌握其内心真正审美需求。同时,创造和谐的交流环境,鼓励他们参与各类实践竞赛活动,建立起应有的自信心。长此以往,为他们为今后各类学习和生活工作挑战系统化应对,提供较为稳固的支撑引导途径。

参考文献:

[1]孙建国.儿童文学视野下小学语文中的儿童哲学教育[J].教育导刊,2011,12(03):120-125.

篇8

语文教学系统中儿童文学课程的生成性根据上文对生成性概念的简单梳理和描述,教育学中的生成性,显然是教学活动的必然要求和追求,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全部,并以教学目标的过程性生成为旨归,由此反观国内目前幼师儿童文学课程的开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在教材开发和设计理念上,缺乏对学前教育专业特殊性的深刻认识,特别是缺乏与之相适应的生成性的教材设计(包括选文典范性不足的问题,体例简单、随意,缺乏生成性的问题,每课助读系统和作业系统设计简陋、保守问题等),是现行幼师儿童文学教材的普遍面貌和主要问题;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仍停留在重视目标、过程和结果一致性的目标模式上,过于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尊重不够,教学效率不理想;在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上,重结果轻过程,重教学计划中的阶段性考核,轻视学生在实习、工作过程中现实问题的解决和教学能力的提升,特别在课堂教学和(见)实习之间缺乏对应性的长效反馈机制。下文拟从儿童文学教材的生成性、儿童文学教学的生成性、实习中幼儿语文教学能力的生成性等方面,简要论述儿童文学课程的生成性问题。

1.儿童文学教材的生成性。

从编辑理念上,要致力于建立一种促进学生思想发展、知识掌握、能力形成,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全面、主动发展的教材内在结构,为此,不仅要对基本的儿童文学知识进行精细地编列组合,更要从有利于知识和能力结合,促进学生儿童文学欣赏和创作能力发展的角度,优化教材的组元和体例设计。儿童文学教材选文的原则是文质兼美、典范性强、适合教学,或者说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统一,这其中,最常见的问题是思想性常常难以完美地和艺术性、教育性“匹配”“兼容”,特别是面对低幼儿童的文学作品,如何把握三者的结合是个很有技巧性的问题,即使是一些大家之作也难免瑕疵,或者用“思想性”的说教代替艺术性的刻画(在一些早期寓言和儿童故事中很常见),或者因“思想性”的缺失或失衡而失去教育性(安徒生的一些童话也有此弊,如《打火匣》里那个自私、残忍的老兵,却依靠打火匣的魔力做上了国王,价值观之混乱令人唏嘘),换句话说,缺乏足够的内在生成价值,可能是儿童文学教材编辑选文时首先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新世纪的儿童文学教材选文,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时代价值,特别在思想性的体现上,要有一种公平、民主、正义、平等的信仰,要有一种尊重个体尊重差别的理念,从小给孩子种下一颗光明的灵魂的种子,应成为儿童文学教材编辑的基本理念。常见的教材组元一般以专题和文体为标准,每单元前有单元说明,后有相关的知识短文或知识卡片和单元练习,只有充分照应了选文系统、知识目标、能力发展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基本要求,最优化地设计了单元结构的组元,才能具有最大化的生成性,而此项工作显然更多具有一种模糊的经验性,见仁见智颇难比较,所以,要想提高儿童文学教材体例设计和单元组合的科学性,就要按照目标量化要素匹配策略组合的原则,在不断具化和量化儿童文学各项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基础上,优化选文,积极加强儿童文学知识系统、选文系统、语文能力目标系统之间的组元尝试,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才能逐步实现儿童文学教材生成性的最大化。每课的结构设计是保证儿童文学教材生成性落实的坚实基础,一般是文前有导读,文中有注释,文后有练习,这其中练习系统的设计是关键,要切实促进儿童文学教材生成性的形成,就要高度注意导读、注释、练习之间的互相照应和相互衔接,大力加强主动性作业、探究性作业、综合性作业、实践性作业等练习设计的研究,注意识记、理解、运用、探究、创造等不同类型作业的相互照应和梯次配置,以形成合理、丰富、富有生成性的课文结构系统,确保有利于学生儿童文学欣赏和创作能力、幼儿语文教学能力的形成与不断发展。

2.儿童文学教学的生成性。

如果说儿童文学教材的生成性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足够蕴涵的先在生成结构的话,那么将这种具有无限可能性的生成性变为现实,就是创意无限生机勃勃的各种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涵盖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整个过程,在整个教学系统中具有承上启下至关重要的转化作用,对于儿童文学课程价值的实现是极为关键的一环。生成性的儿童文学教学设计应结合学科特性和教学要求,竭力突出、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注意个人自学、小组讨论、教师点拨的有机结合,注重通过读、议、改、演/编、导、演、评等多种方式的教学实践,开发、锻炼、提高学生的儿童文学欣赏能力和儿童文学创作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的幼儿语文教学能力。儿童文学课堂应坚持理论为基,精讲多练,实践为主,以练促学。关注生成性的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考核,应弱化单纯的“理论”考核,而更侧重于儿童文学欣赏能力、儿童文学创作能力和幼儿语文教学能力的实践与操作考核,以考核促学习,发挥考核应有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而目下的儿童文学课堂虚假、肤浅的“理论”阐述太多,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儿童文学欣赏和创作训练太少,而且流于形式,不够科学,而所谓的考核更推波助澜,“理论知识”所占权重过高(一般幼师儿童文学理论考核占到其学期成绩的60%),这实际从根本上弱化甚至颠覆了儿童文学这门课程的生成价值,当务之急就是要正本清源,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儿童文学课程的生成问题,转变观念,更新理念,把儿童文学课程的生成价值不断细化具体化。

篇9

    论文摘要:柏拉图是古代、中古和近现代哲学家中最有影响的人名副其实。柏拉图思想中最有影响的恐怕是其哲学思想,同时他还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在其流芳后世的《国家篇》和《法律篇》中,他关于幼儿的教育、女子的教育、音乐文艺的教育、体育及军事的教育等思想对古希腊及后世的教育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关于儿童文学教育内容的规定,我们可以从柏拉图这些名著中的思想里发现一些有价值的认识。 

    柏拉图是西方首先提出学前教育的人。柏拉图重视儿童的游戏在教育中的作用,重视给儿童讲故事及精选故事材料。 

柏拉图认为游戏对政治有着影响,认为儿童的游戏与邦国的政治与法律是有关系的。如果给儿童安排同样的游戏,用同一种游戏方法,使儿童喜欢同一种玩具,那么国家的政治制度就会稳定、持久而坚持下去,就不会被破坏。因为,这样培养的儿童认为事物是不变的,构成事物的秩序也是不变的,这样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可是如果不用同样的游戏,并且经常变换游戏方法,那么游戏就会被破坏,儿童就会对不同的玩具感兴趣,产生好奇,即会喜新厌旧的。这样,每个儿童都有不一样的想法,都有不一样的兴趣,经常变化,求新,求变。那么,一个国家也就有危机了。因为,改变游戏实际上是在潜移默化地改变儿童的生活方式,就会对他们思想和心灵产生影响,让他们以为事物是可以变化的,事物的秩序也会变化,这样慢慢发展到以后,就会不尊重古道和原有的固定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如果每个儿童都这样,那么一个国家的政治就危机了。所以,他坚持要给儿童安排同样的游戏,使用同样的游戏方法,安排同样的儿童文学内容。以利于形成统一的思想,稳固而持久的思想。以利于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政权的巩固。 

可见,柏拉图很重视游戏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甚至把游戏放在很高的位置上。柏拉图形成这样的教育思想其实是与他的哲学思想有密切关系的。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奠基人。他认为存在两个世界,一个是物质世界,一个是理念世界。物质世界是虚幻的,常变的、不可靠的;而理念世界是恒定的、不变的、可靠的。物质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在柏拉图的心中理念世界是完善的,是恒定的,不变的。所以,他希望社会的制度、社会的秩序等也是恒定的,不变的,这样国家才会稳定,才会稳固,才会持久下去。那么这就需要统一的,同样的游戏内容,同样的文学教育内容。 

柏拉图还重视给儿童讲故事,并且要精选故事材料。通过讲故事发展儿童的想象力。柏拉图认为有一些故事是不能,也不宜给儿童讲的。比如希腊神话中,马拉诺斯、克罗诺斯和宙斯这些天神彼此阴谋陷害的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神们的自相残杀,神门的不好的,甚至是丑陋的一面。他认为这些故事会对儿童会造成不好的印象,而且这些不好的印象会在儿童发展的早期留下很深的印象。这不利于他们的以后的发展,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而应该讲那些反映神门正面的、光明的、正直的、善良的、真诚的光辉的一面的故事,这样的故事会陶冶儿童的心灵,有益于他们的成长。“应该尽量使孩子们开始听到的一些故事必定是有道德影响的最好的一课”。他甚至认为,通过精选出来的故事对儿童进行教育,远远胜过用双手去矫正他们的身体。而且还提出对那些编写故事的人进行审查,审查通过了的故事才可以讲给儿童。 

我们说柏拉图《国家篇》等中的关于儿童文学教育内容的规定的教育思想具有一些积极的因素。在游戏中培养儿童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利于国家的稳固;给儿童讲故事可以发展儿童的想象力;精选那些反映神的光辉的、光明的品质与道德的故事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良好的纯正的思想与品质;另外,就是提倡音乐可以陶冶儿童的心灵。但是,他在游戏中过于强调一致性,统一性,而忽视变革,忽视求新,求变。这不利于儿童的个性发展。应该注意到儿童的兴趣、爱好、个性的不同,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培养创新思维,求新思维;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是有阶级性的。把游戏放到了很高的位置,把游戏与国家的政治与法律等紧密的联系起来。为了培养有利于国家稳定的人,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地位,为维护政治统治的稳固而严格育内容。无疑不利于儿童的个性发展。这是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里的具有局限性的一面。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儿童作文;影响;儿童本位

写作教育观念决定写作教育行为,我们对写作教育做出的价值判断,直接影响着整体的写作教育策略和具体的写作教学方式。

人类的身心要经历几十年的成长,才能最终走向初步的成熟。人类儿童期的各个发展阶段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就写作教育而言,人类个体从小学二三年级开始学习书面语言表达,到基础教育末期(高中阶段),其人生阅历、认知水平、审美心理、言语能力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与此相适应的各个阶段的写作规律也有所不同。本文的儿童作文主要是指小学阶段的写作(儿童早期写作)。儿童早期写作行为对未来写作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人类个体最初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主客体区分

婴幼儿时期,儿童都是“物我一体”的“泛灵主义者”,在成人眼中没有生命的东西,儿童都赋予了它灵性。这种主客体相混淆的精神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衰退,八九岁的儿童已经基本摆脱泛灵意识,而泛灵意识的完全消失则在十一岁左右。六至十一岁正好是儿童开始接受正规写作教育的最初阶段,泛灵意识使儿童用一种“诗意”的眼光看待世界,万物的灵性也自然地成为儿童早期语言表达的重要题材,使这一阶段的书面语言表达带上浓重的审美意识。

二、儿童早期的写作教育将对一生的写作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当个体初次尝试文字表达之时,意味着他开始以文字这一人类特有的符号系统探索客观世界,并在探索外界世界的同时,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良好的早期写作教育,将使个体获得终生受益的写作态度,奠定写作能力健康发展的基础,而违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写作教育造成的精神内伤,则会使个体的“言语人生”偏离正确的方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新课标写作教育,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笔者倡导一种以儿童为本位的作文形态。

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释放出来的泛灵论、人造论、非逻辑性与前因后果观念等建立起既虚幻又纯真的绚丽图景。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把儿童文学看作是儿童主观思维与生活环境相互作用在语言上的独特反应。

因而,真正的儿童文学是既扎根于儿童又超越了儿童,既紧紧把握了儿童的审美意识,又自觉地引导与升华这种意识,这类作品“大抵是属于第三世界的,这可以说融合成人与儿童的世界”,它是充满童趣的另一番“诗意的意境”,充满生命的另一种“象外之象”。

我们没有理由怀疑,小学生有自己的生活空间,更重要的是他们拥有独特的心灵世界,只有适合儿童身心规律的写作方法才是小学作文的“清泉活水”。儿童文学无疑是最佳选择。

1.丰富情感,发掘儿童情趣

心理学显示:“哀莫大于心死。”“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儿童文学作品往往赋予世界的真、善、美的事物以灵性,以儿童的眼光反应现实或幻想未知世界,极富儿童情趣。“由文字所表现出的儿童情趣具有稚拙美、原始美、纯真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情趣和哲学内涵。”经常哼读李白诗歌的儿童,对祖国的秀丽河山可大大增强感性认识;许多儿童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对小女孩寄予深深的同情。

2.培养语感,内化儿童语言

语感指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它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叶圣陶说:“文学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紧要的是培养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的感觉。”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要让儿童直接面对语言,感受语言,而摇曳多姿的儿童文学语言对儿童的吸引力最大。让儿童眼看、口诵、心想,自觉体验,潜移默化中内化儿童语言,这比教师反复分析课文内容要强得多。儿童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由语言、意象、意味三个层面构成,三个层面互为条件,由浅入深。儿童文学所特有的审美性对内化儿童语言起着春雨入土的作用,确实要比其他语言作品来得更有力度,更巧妙,更具可感性。

3.激发想象,提高写作欲望

儿童文学的内容具有神奇、惊险、奇美等特征,可谓“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这为儿童打开了心灵的窗户,给想象插上了翅膀。一方面,儿童借助语言,可深入到作品的想象空间去神游,更好地理解作品;另一方面,给想象插上了翅膀,在其他活动中展开自由的想象,从而开创新天地。

4.自由审美,发展儿童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