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急救技能知识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5: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急救技能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学急救技能知识

篇1

关键词:人机工程学;智能酒精测试仪;产品设计

人机工程学是一门学问,比较注重研究与人之间的协调关系,而它与酒精测试仪设计的有效结合能够使得工作效果更好,更加的人性化,使得手握的感觉更加的舒适,材质、色彩方面也更加的科学合理。性价比的提高才是智能酒精测试仪设计中应该考虑的重点,而人机工程学的加入同时也为酒精测试仪的使用开辟出了新的时代,经过研究,可以使得其性能有所提升,有利于人们能够安全出行,避免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减少伤亡,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与推广价值。

1酒精测试仪的人机结构分析

1.1酒精测试仪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酒精测试仪大都为被动式测试,没有主动提醒功能,设计上更显得比较笨重,不美观等,这些都或多或少的影响了使用效率以及对产品的体验,而且它还不方便进行携带,这就使得仪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很好的符合工作需要。而在人机结构方面,虽然设计上考虑到了这方面的问题,但是它的构造还是相对简单,使用上舒适感有所降低。

1.2人机关系分析

设计的产品要适合人的生理、心理因素,设计中应着重研究“物”与“人”之间的协调关系。在设计时应全面考虑“人的因素”提供的人体结构尺度、人体生理尺度和心理尺度等数据,并将这些数据有效地运用到设计当中去。由于人体腕部关节的自身特性,也限制了手掌的运动方式,只能做出简单的两轴旋转动作,手部生理结构图与手部持握方式设计如图1所示.手部结构位置图如图1(a)所示,指球肌、大鱼际肌、小鱼际肌是手部肌肉分布最为广泛的区域,与其他手部结构位置相比这几个部位的减振与舒缓压力的效果最好。尽可能不要使产品使用过程中紧紧贴合于掌心。手部持握方式的设计如图1(b)、1(c)所示,其中图1(b)设计的合理;图1(c)过于贴切掌心,会产生疲劳或操作错误。

2智能酒精测试仪设计

2.1结构与功能

结构与功能是一个产品在研发阶段就应该详细进行考虑的,经过改进的智能酒精测试仪在设计上也应该重点考虑这两个方面。首先,在结构设计上,要注意简化与便捷性,在电池的拆装方面能够更加的方便,同时还要注意舒适度的设计,外观要小巧,与传统的酒精测试仪有所区分。尤其要注意手柄直径的设计,过大、过小都不好,过大会使得握力减小,过小会使得手部疲劳加剧,一般30毫米到40毫米最好。要时刻注意拿捏,易造成在实验过程中手部僵硬;对于着力抓握,手掌与手柄接触面积越大,压应力越小,以圆截面或近圆截面手柄为佳。还有,在设计的高度以及宽度上也要做到整体把握,操作性才是关键,要求不能费力,还要节省车内的空间。其次,在功能的设计上,要加大用户使用的舒适性,手柄上可以考虑圆角以及斜角设计的理念,这样就能进一步的增加人们的手感舒适,使得人们能够对其产品满意,以此提高智能酒精测试仪的使用率。另外,颜色也是其功能的一部分,给人以良好的视觉感受是较为重要的,所以要强调使用颜色的协调性,前后颜色要一致等。出气孔和声音口均采用简单而美丽的圆孔设计,使整个产品显得更为精致。还有,按钮与出气孔及声音口最好能够相呼应,使整体外观更加协调。

2.2酒精测试仪的产品设计实现

改良的智能酒精测试仪,要采用基于灵敏度较高、体积小巧的酒精传感器,测量便捷、结果可靠;处理器采用性价比极高的芯片,功耗低、功能强,能胜任酒精检测、实时通讯等模块的控制工作,且为日后的拓展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手机通信选用应用广泛、功耗较低的蓝牙模块,在10m内可与指定手机通信,将测试数据实时地传递到APP客户端进行分析测试。另外,该测试仪跟智能手机相连后,既能方便用户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来检测身体里的酒精浓度,来判断用户能否安全驾车,避免酒驾;也能根据用户的身体状况或测试记录的数据,来分析用户的酒精分解能力,推测出多久之后能安全驾驶。APP客户端通过手机的定位,能够显示用户所在位置信息,提供网络约车的第三方服务。

2.3酒精测试仪的设计成果分析

酒精测试仪设计的成果一定要更加的讲求舒适性,要求要符合基本的人机工程学原理,颜色要明亮,仪器的操作上更为便捷。这是对其成果检测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还需要讲求检测的方式方法。酒精测试的过程大致分为“拿起——坐着持握/站着持握——酒精测试——放置”等4个过程。其中,以持握这个阶段的手势最为重要,并且也最为复杂。手部的持握姿态所产生的交互动作基本上都贯穿了整个手持式产品的每一个使用环节。在持握状态下的时候,手部姿态基本处于静态状态,动作上的变化幅度较少,主要的交互行为产生在手的动作与姿态上。在产品尺寸与手的关系比较合适的情况下,持握基本上不会产生太大的问题。手部姿态的持握状态也直接关联到了产品与人的手部模型之间的关系。其最终所影响的效果会产生在使用产品的过程当中所产生的人机交互,在该阶段要计算的目标包括产品在人手中的定位,手当时的状态,以便于为产品操作环节的分析提供前提和依据。

3结语

篇2

临床专业学位的设置,是国家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旨在培养具有熟练的临床专业技能的高级人才,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服务于社会。我们作为中医临床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更加注重自己临床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以期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尽快地适应各种工作环境。那么,我们该如何在临床实践中逐步提高自己的临床技能,以下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体会,与大家交流个人见解。

1 “三基”知识是临床技能训练的基础。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需要具备扎实的三基知识,这是提高医学生培养质量的一个根本保证。研究生阶段,相对于本科阶段的实习更进一步。然而,一切仍要从基础抓起,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研究生阶段的临床实践中,仍然要以培养自己的临床三基能力为重点。作为中医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我们需要自觉地运用中医的基础理论知识,着重培养自己的中医临床诊疗技能。要学会中医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其中有的方法是中医的特色诊法和技法,需要潜心研究一辈子,如望诊和切诊,作为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更应该打好基础。中医望诊主要是望神、色、形、态和舌象,切诊主要是切脉象,只有多实践,用心揣摸,才能领悟真谛,掌握要领,做到炉火纯青。

诊断是治疗疾病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只有通过准确地采集患者特有的症状体征,熟练地运用中医的基础理论知识,才能对疾病有较为清晰的认识,进而辩证求因,审因论治。因而,中医四诊能力的基本功训练尤为重要。

由于我们在读研之前的工作经历不同以及工作经验的差别,在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进入到临床学院实习之前,院方组织进行实习前培训是有必要的。例如:医疗文件的专业书写、体格检查的严格实际操作。这样的培训有利于规范研究生的临床实习,当然,更需要我们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积极主动实践,在实践中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能力。

2 轮科学习是提高临床技能的必要保证。对于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到相关的科室进行轮科学习是必要的。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个器官系统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而每个学科的病种也有其特殊的规律性,各学科知识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以肺源性心脏病为例,它是由于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继而引起右心室结构或(和)功能发生改变的一种疾病。这说明了心血管系统疾病与呼吸系统疾病的内在联系。因而,轮科学习熟悉相关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原则,可以在今后的医疗工作中更加准确的判断病情,以免误诊和延误治疗时机,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麻烦。同时,轮转学习也有利于形成知识体系的整体观念,对本科室知识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都是大有裨益的。

轮科期间,我们需要有临床经验的老师进行指导,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对疾病做出的处理方案可以使我们形成临床实践的直观印象。与此同时,我们应积极思考,将遇到的临床实际问题与书本理论知识反复结合,逐渐形成自己的临床思维模式。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正确的思维方式是临床能力快速提高的必要条件。因而,我们应在学习实践中努力培养和建立良好的临床思维。

3 医疗文件的书写是建立临床思维的基本功。

医疗文件是患者发病原因、发病经过、诊治过程的真实记录,是一个临床医师诊断疾病的凭证,也是建立良好的临床思维的一个基本功。医疗文件主要包括住院大病历、入院记录、病程记录及门诊病历等。

住院大病历的书写是对新入院的患者进行症状病史问询、体格检查及分析各项实验室数据后,运用临床思维进行分析而得出诊断及治疗方案,对以上诊疗过程进行详实而及时的记录。入院记录则是指患者入院后,由经我们通过望、闻、问、切及查体、辅助检查获得有关资料,并对这些资料归纳分析,于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对于日常病程的书写,我们通过和带教老师一起查房,及时了解患者病情、记录相关体征数据,进而熟悉带教老师的相关医嘱并进行综合分析,以此,详实记录住院病人病情发展转归的全过程。书写病历的过程可以促使我们积极主动地了解患者病情,锻炼自己的临床思维,从而不断地加深对疾病诊疗的认识。

在患者病情好转或治愈出院后,我们可以通过记录的病程详细的回顾和思考疾病的个体诊疗过程,不断积累经验。

医疗文件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一经记录,不得随意修改,因而,我们在记录过程中,应以认真和谨慎的态度对待,同时,也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

4 参加管病人及独立值班是提高临床技能的关键。专业学位的临床研究生在轮转期间,最好能在老师指导下亲自分管3~5张病床。在跟随带教老师的临床实践学习中,老师的专业知识及处理病人的方式,给我们以直观的印象。然而,在学习进行到一定阶段时,我们需要单独分管病人及独立值班,以便于更好地掌握临床的诊疗技能。

研究生独立值班也是全面提高我们综合临床能力的过程,临床能力是由许多相互依赖又相互独立的能力领域组成。是一个综合的、多维的、复杂的能力集合[2]。包括处理突发病情的心理应激能力,医患沟通能力,人际协调能力及处理日常病房医疗事务的思维能力等。

总之,通过对“三基”知识的学习,经过临床轮科学习、医疗文件书写锻炼、分管病人及单独值班等几个环节,对于提高我们中医专业学位临床研究生的临床专业技能是很有帮助的。只有我们立足于临床,勇于实践,善于实践,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中医、西医的临床诊疗技能,才能让自己尽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将自己的所学贡献于国家,服务于人民和社会。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高职;机电一体化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技术技能型人才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有较强的职业技能。要培养出具有较强职业技能的学生,高职院校的教师除了有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应用能力。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来说,为了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必须高度重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

1 高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现状

在高职院校中,专业教师本专业实践工作经验少、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不强、实践指导示范能力薄弱等一系列问题显得较为突出。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较弱具体表现在:从高职教师队伍的构成来说,除了一部分是有一定行业、企业工作经历和专业岗位技能的双师素质的教师外,大部分教师还是从院校毕业时间不长的本科生或硕士;从职称角度来看,低职称人数比重过大、且具有行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很少;很大比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讲授理论知识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方面欠缺,在学生实践动手操作方面遇到困难时,不知道如何指导,不具备把最新行业知识引入实践教学的能力。实践经验与动手操作能力的缺乏,已成为制约高职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的瓶颈,也将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形成,从而影响学生的就业。

2 高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缺失原因分析

2.1 教师缺乏行业、企业一线工作经验

高职院校中的相当比例的专任教师是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担任一线教师的,缺乏行业、企业一线岗位工作经验和专业岗位工作技能。这些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基础较扎实,但由于缺乏一线企业的工作实践,缺乏动手操作能力,在实践教学上底气不足,更不用说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虽然大多数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并在不同程度上对专任教师参加专业实践做出了明确要求,但由于教师的来源单一,客观上还是形成整个教师团队实践教学能力偏低的现状。

2.2 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内在动力不足

高职教师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内在动力普遍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一高职院校师资相对紧张,尤其是紧俏专业,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等,课堂教学工作量大,教师收入很大一块来自课时费;二学校对教师参加社会实践重视程度不够,投入经费不足,降低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的积极性;三多数教师习惯课堂理论教学,不愿到生产一线岗位参加实践操作。

2.3 学校师资培养机制不健全,在教师行业、企业实践提升职业技能方面重视不够

学校在考虑人才培养水平的同时又要兼顾办学成本,所以在教学上往往侧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岗位培训机会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能利用假期到企业进行短期的实践锻炼,教师的积极性不高,难以达到真正提升教师职业技能的目的。

2.4 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

部分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没有针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对教师职业技能、实践教学能力方面进行量化考核,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评判标准。有的学校根本没有把实践教学能力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

3 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师,尤其是专业课的教师,除了要具有电子技术与计算机应用基础、机械设计与制造、信息技术与控制等三个方面的理论学术水平外,还应具有较为丰富的机电设备、机电产品、机电一体化系统等动手操作能力。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3.1 鼓励更多在职教师提升学历层次

教师要注重实践和动手操作能力,但教师的理论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这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师尤为重要。学院应在政策上更加宽松,鼓励并支持更多的在职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促进教师学历水平和学术水平全面提高,使教师学历结构更加合理,提升教学能力。

3.2 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外同类学校进修学习

针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方向,选派骨干教师去国内示范性同类学校或发达国家对口专业进修学习,学习先进的办学理念,学习如何进行实践环节的教学,进而形成自己的特色。

3.3 加强新进教师岗前培训,积极推行上岗职业资格证书制

新进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理论素质是必备的条件之一,必须参加岗前培训,以便具有一套较完整的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更好地适应教书育人的需要。同时,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还应具备与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相适应的实践工作经历或相应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建议新进的应届毕业生到有一定规模的机床厂、自动化生产企业等对口基层实习锻炼一年以上,以积累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并在两年内取得相应的上岗证或专业技术等级证,把获证与实际技能锻炼有机结合起来。

3.4 安排在职教师直接到企业锻炼,提高实践能力

对未经过实践锻炼的在职青年教师,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与方案,安排他们到有一定规模的机床厂、自动化生产企业等生产一线单位,进行专业实践的锻炼学习。参加具体岗位技能培训,以弥补其操作技能的不足,与企业的技术人员一道,直接参与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研制和老产品的技术改造,站在实践角度来提升教师对专业理论的认识,在生产一线进行锻炼与培训,提高实践能力。同时,也必须取得相应的上岗证或专业技术等级证。

3.5 利用实习、实训机会,进行传、帮、带

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而言,实践性环节较多,可以安排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和聘请企业中的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利用实习、实训等操作机会进行传、帮、带,帮助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

4 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必须将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作为教学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而且加大其在考核中的比例。结合专业学科建设和学院教师的实际状况,明确提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并根据此目标制定合理的培养规划方案,确定考核标准。在教师进修培养、职务晋升、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将教师实践经历和能力纳入教师考评晋升体系,充分体现高职高专教师评价体系特色,调动教师对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重视程度,引导和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社会生产实践,促进教师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高职院校要培养出能适应社会、经济、技术不断发展要求的合格学生,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培训的理念,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提升能力,掌握最新实践技能,不断拓宽知识面,保证知识的先进性、前瞻性,才能胜任新任务的要求。

篇4

关键词:园艺;职业素质;职业能力;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8—0248—2

基金项目:吉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课题《高职园艺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及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编号:SZJ11207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因此要实现高职园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在分析园艺企业对员工职业素质及职业能力要求的基础上,探索有效的素质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模式及评价体系,把职业素质教育、职业能力教育渗透在教学的各个方面,贯穿于学生教育的始终,构建基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确保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培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职业素质及职业能力培养对高职园艺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的要求

1.1 高职园艺技术专业的职业特点

园艺技术是农业类职业教育的老牌专业,花卉、果蔬等园艺产品市场大量需求,以及生态农业的迅速发展,使园艺专业得以生存和发展,园艺技术行业技术员应具有扎实的园艺产品生产能力、园艺植物养护管理及保护能力、园艺植物应用技术、观赏园艺工程的设计能力、园艺产品营销能力、新技术推广能力及办公软件的操作能力。作为管理人员还应具有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1.2 高职园艺技术专业职业素质及职业能力培养对教学模式的要求

1.2.1 高职园艺技术专业职业素质培养对教学模式的要求

园艺技术专业以园艺产品的生产、经营、应用为主要工作任务,健康的身体是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是在工作中崭露头角的内在动力,良好的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自信心以及沟通意识是长期、优秀的从事专业工作的根本保证。要实现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首先要重视体育课、军训等的管理和实施,在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以及吃苦耐劳意识的培养;第二,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个竞争平台,引导学生公平竞争。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竞赛式课堂”、“竞标”、“小组竞答”等方式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把竞争意识贯穿于各项活动之中;第三,教学中运用发现法、讨论法、小组协作学习、分组进行方案陈述,既能激发学生相信自己、表现自己的勇气,又促进其主动沟通、协作完成工作任务,从而培养其沟通意识、团队意识;最后,教师对专业的热爱和对园艺行业的态度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的形成,这就对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1.2.2 高职园艺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培养对教学模式的要求

①教学内容新颖。园艺植物品种、栽培技术及设备的更新速度很快,然而教材知识点相对滞后,因此教学中要重视教材的编写时间和质量,注意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②教学过程真实。灌输式教学如同纸上谈兵,因此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将教学环境转移到温室、田间及施工现场,结合农时和企业实际工作设定相应的工作任务,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与工作岗位有效衔接,同时提高其解决问题、信息处理、规划活动等方法能力。

③企业实训及时。校内教学无论采取怎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都是在一种“相对真实”的条件下完成的,“工作条件”是教师已经提供的。因此有必要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完成后,及时进行企业体验实训、企业生产实训及企业顶岗实训,让学生感受不同的工作条件下企业的实际工作氛围。锻炼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提高其主动适应社会及企业工作模式、方式等变化的社会能力。

④教学评价多样。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评价要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首先评价实施人员既要有任课教师、实验实训指导教师、还要有企业人员给出企业实训成绩;其次要结合工作任务,制定综合评价标准,合理分配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评价比例,做到工作过程与结果并重,过程考核与终结性考核有机结合。

2 高职园艺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授课内容不能满足专业能力培养需要

过于强调理论性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应用性知识所占比例较少,存在知识点过时现象,课程学习与工作需要脱节,授课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衔接不畅,顶岗实习阶段,企业还需要进行岗前培训才能完成本职工作。

2.2 以教师为主体进行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依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向学生讲授知识,片面的要求知识容量,让学生由学习主体变为学习客体,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无法充分发挥。而且即使认识到教学方法的错误,让有多年教龄的老师突破根深蒂固的教学模式难度较大,新的教学模式推进较慢。

2.3 实践课程体系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不协调

其一,在扩张办学的大环境下,实践课程教学中,学校生均投入不足,实践教学条件相对较弱;其二,学生实训课程与基地管理不协调,缺乏科学性。校内实训基地在管理上要平衡创收和学生实训需要,在实训空间、条件上不能满足学生实训要求;其三,农业类专业工作辛苦、环境条件较差,学生嫌脏怕累的想法使部分实训课程教学实施效果不佳,无法实现岗位能力培养。

2.4 顶岗实习实施难度较大

由于企业没有接受顶岗实习学生的义务,且学生工作可能会影响正常生产经营进度,工作质量达不到企业要求,还可能使企业商业秘密泄露,因此企业不愿意接受顶岗实习学生。而且当地规模较大的园艺公司较少,学生顶岗实习往往分散进行,增加了统一管理、统一评价的难度。

2.5 综合评价体系不完善

以往的评价方式多是建立在以学生专业能力为主的评价,对于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以及学生内在职业素质的提高,缺乏一个综合的评价体系。课堂教学中,职业素质教育意识模糊,往往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对学生内在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自信心、沟通意识及创新意识的形成和提高等缺乏具体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3 基于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的构建

职业能力是学生获得就业岗位的前提,而较高的职业素质是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将素质教育与能力教育并举,采用基于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才能够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3.1 四个课堂联动的素质教学模式

以课外校园文化活动、暑期实践活动、情景式课堂教学、企业实习实训为载体,从人格修养和行为习惯等职业基本素质入手,通过思想引导、教育管理等,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逐步深入进行职业岗位素质、创新创业能力的养成教育,实现四个课堂联动。

3.2 双线四循环实践教学模式

即校内、企业实习实训双线并行,在每个学期都进行校内、企业的实践小循环,经过前四个学期的实践循环教学,使学生对专业技能、企业工作的认识,经历由体验、参与生产到顶岗的渐进过程,逐步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在后两个学期组织学生进行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工作氛围,在真实的环境和条件下,体验园艺工作的具体内容和工作方法。

3.3 情境式课堂教学模式

逐步改革课堂教学,开发训练项目、改善训练条件,运用工作任务引领、小组协作学习、小组竞答、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模拟实际工作环境,创设学习情境,有目的的强化身体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职业素质以及各项职业能力的培养。

3.4 建立完善的学生职业资格鉴定机制

推行“双证教育”,将花卉园艺工、绿化工、插花员等职业资格考试要求纳入各门专业课教学内容中,形成完善的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机制。

3.5 建立基于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深入课堂的每个教学环节,制定任务驱动教学中各项工作任务对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将教学过程考核与学期末考核有机结合;强化教学过程中对职业素质的评价,将学生参与课外校园文化活动情况计入学生毕业的总评成绩,从而提高学生职业迁移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在园艺专业教学过程中将素质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等多种教学模式综合运用,并以完善的学生职业资格鉴定机制和综合评价体系为保障,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园艺植物养护、应用等职业能力,以适应未来就业岗位对职业素质和能力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徐远.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中的“职业素质”内涵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8,(28):53—54.

[2] 姜大源.能力本位——职业教育面向未来的选择.中国职业教育,1997年第1期:39.

[3] 杜俊娟,王玮.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模式构建[J].财会通讯,2012,(4):36—37.

篇5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文化基础知识 职业技能 训练

近些年的中等职业教育比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低迷状态有了不少起色,但一直存在着一个严重问题,即在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同时,对文化基础课教学和人文教育日益淡漠。

这种情况首先与生源有关。处于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夹缝"中的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几乎全部来自升高中无望的初中生,他们普遍文化基础知识水平低,缺乏学习热情,存在着"混张文凭"好找个工作的思想, 对文化基础课由听不懂到听不进再到很反感, 提起来就 "头疼"。这样,文化基础课几乎成了需要了就 "沾一口",否则就弃之一旁的"大酱碟"。相对专业课程而言,文化基础课教师也成了不受学生欢迎的人,教学情景甚是尴尬。

其次,中职业教育的特性决定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是学生学习重点,就业的需要很自然地把专业课和技能训练的比例加大了。

其实,"专业课"与"文化课"之间并不矛盾,厚重的文化基础既是培养扎实专业技能的条件,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中等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狭窄的专业技能训练,把人的培养当成劳动工具的制造,必须根据学生的兴趣、个性和实际需要,加强文化基础素质教育,开发学生学习潜能。注重对学生普通文化素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才能使他们成为能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素质全面发展的中等专业人才。

为此,在中职学校的文化基础知识学习中就有必要施行以下教学措施:

1.启发式教学法。怀海特说:"没有兴趣, 就不会有进步。快乐是唤起活生生的有机体去适应自我发展的天然方法……快乐是生命冲动正常而健康的刺激力量。"[1](P55)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源泉和动力。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了解他们的特点与不足,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因人施艺。对学生在学习和训练中表现出来的天资和才能,要采取积极措施加以正确地引导和启发,使其在这一领域能有深造的机会,有成才的基础。

在技能训练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向学生提出带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尽量利用训练的可操作性,让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上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2.分层教学法

夸美纽斯说:"知识如果不合于这个或那个孩子的心灵,它就是不合适的。因为人心的不同和植物、树木或动物之各不相同一样大; 这个必须这样去对付,那个又必须那样去对付, 同样的方法是不能够用在所有的人身上的。"[2](P153)

对基础不同,发展方向各异的学生,其教学方法也应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可采用"分层次教学法"。近年来,由于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学质量普遍下滑,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无论是采用高要求,还是低起点或是抓中间、带两头的教学模式,都只能面向一部分学生,而使其他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实施分层教学不失为一种务实有效的方法。

在分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知识程度相对接近,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能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培养综合性或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便于实施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智力及个性特征等诸多因素让每个学生都清楚自己的特长,也明白自己的不足,这样有利于扬长避短,适合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3.学导式教学法。切实做到以学为主体、导为主线。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应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及"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也就是说,教师要改变以往一讲到底、学生一听到底的旧观念,树立教师导向的新思路,在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上下功夫,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探索、 敢于创新的精神。

4.讨论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是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围绕某一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讨论、对话、辩论,以求得正确认识的教学方法。讨论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可用于传授新知识,也可用于复习巩固旧知识;既可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也可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笔者对这两者关系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几条建议和对策。

(1)明确目标。要确立知识型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教育部《关于制定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强调指出: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具备一定文化基础,懂得生活,懂得欣赏,具有品味,有终身学习能力,拥有一技之长的人才。

国家教委颁布的职业技术学校各专业教学计划, 明确提出了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总培养目标。中职学校学生在学习好文化基础课的同时,也要注重加强职业技能的学习。文化课为职业技能奠定了基础,学好文化课,才可能更好地学习技能知识。在职业技能中可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英语职业技能竞赛中,可以组织演讲比赛、话剧表演等。

(2)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中要避免重理论轻实践和重实践轻理论的倾向,二者不可偏废。重理论轻实践会造成专业技能的萎缩,最终华而不实,纸上谈兵,而不能适应劳动实践的需要;而重实践轻理论会造就出现代的熟练工,他们没有相应的知识做基础,缺乏可塑性和发展的潜力,这是不适应现代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要的。

在专业教学中,应以理论分析为线,以技能训练为面,将基础知识始终贯穿于技能训练之中,不能将二者孤立开来。在强调基础知识指导作用的同时,重点在于应用,只有应用于实践中并能指导实践的理论,才是有用的。因此,只有把二者融为一体,才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综上理论研究与教学实验,我们以为,在专业教学中,只有把基础知识与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技术学习为基点,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素质提高为根本,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企业需要的专门技术型人才。

(3)实行校企合作

目前中职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生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或者过分超前于社会需求或者之后于社会需求。学生毕业之后不能适应企事业单位的需求。以校企合作开展中职教育是一种根据社会和企业发展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运行机制,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校企双方不同的教育资源和环境,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求的以中级技能为主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范式。校企合作是中职教育发展的必要取向。

总之, 在中等职校的教学中必须重视操作技能的重要性, 掌握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实行校企合作,可以让更多地学生亲身到企业去体验,感受,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使中职校生走出传统教学的旧格局, 把中职校生真正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篇6

关键词:实训基地;职业技能大赛;职业资格证书

在当前就业压力与日俱增的社会环境中,高职院校学生要想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拥有过硬的职业技能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职业技能是企业考虑是否录用学生的重要标准,也是学生能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进而获得职位提升的重要砝码。而在实际教学中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模式尚未真正建立,对于职业技能的培养并没有形成完备的体系。

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所谓“职业技能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是指实训基地、职业技能大赛、职业资格证书三位一体,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通过实训基地可以系统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但是单纯的实训体系,教考不分离,难以考核出学生的真正水平;而通过与其他同类院校一起参与职业技能大赛,可以考核出本院校学生真实的职业技能水平,但是职业技能大赛难以辐射到所有学生,只能起引导示范作用;而职业资格证书则可以涵盖所有学生,通过要求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来强化职业技能,同时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还可以学生增加就业砝码。

一、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场所,要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基地的重要作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加大力度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对实训室进行系统规划,根据专业具体情况建立不同功能的实训室以满足实训教学需要。其次,加大实训室软硬件投入,使每一个实训室各具特色,职业氛围浓厚,确保实训所需软硬件处于领先水平,尽量接近企业真实情况;再次,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不断地进修学习和下厂实践,提高实训教学水平,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实训指导师资队伍。最后,根据企业真实业务编写实训教材,开发实训项目,并在教学中不断加以修正和更新,以便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企业实际所需技能保持一致。

校外实训基地是学生职业技能强化的重要场所,包括认知型实训基地和实习型实训基地。认知型实训基地是学生进行职业认知的企业。学生通过现场观摩、实地考察等方式,形成对未来职业的认识,培养对本专业的兴趣。这类实训基地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会对学生未来学习和工作产生深远影响;实习型实训基地是指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的企业。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进行实际业务操作,既锻炼了学生的职业技能,也培养了的学生的职业素质。因此,校外实训基地的构建非常重要,是决定学校育人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在学生刚刚接触专业课程时,应该到认知型实训企业参观走访,以形成对本专业的一些感性认知,使以后的学习更加顺畅。学生在掌握了专业必备技能之后,要进入到实习型实训企业,通过真实业务验证职业技能,强化职业技能,为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二、职业技能大赛

近年来,各种性质的职业技能大赛不断增加,参加的高职院校也越来越多,这说明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重视这方面的实践。职业技能大赛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途径,它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独立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因此职业技能大赛对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有重要作用。职业技能大赛为优秀学生提供了更高的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也为院校之间互相了解互相学习搭建了平台,教师带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可以了解到他人的长处,自己的不足,会对教师今后的教学水平有较大的提升促进作用。职业技能大赛对参赛队员职业技能有较高的综合运用的要求,而实际教学中职业技能被割裂开来分散到各门课程中,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融会贯通能力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所以要在赛前对参赛队员进行充分、系统的培训,把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职业技能,从容应对技能大赛。受参赛人数限制,职业技能大赛只能影响到很小一部分学生。为了扩大职业技能大赛的影响,应在选拔初期多做宣传,尽量增加培训人数,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随着大赛临近,逐步优胜劣汰,最终选拔出参赛人员。这样一来,通过技能大赛调动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参与程度,同时通过逐级淘汰制度又可以选出最优的学生参赛,为技能大赛获得较好成绩打下坚实基础。

三、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资格证书是用于说明从业者已掌握了从事某类职业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情况的凭证。在高职院校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不仅能提高学生职业技能,而且也是毕业生能否被用人单位录用的重要依据。因此,充分调动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积极性,使其拥有双证书,以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显得更加重要且更有实际意义。

为了加强职业资格证书管理,使职业资格证书真正成为强化学生职业技能、促进学生就业的手段,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加大职业资格证书的宣传力度,使学生了解职业资格证书在就业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学习和掌握职业技能的重要性,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提高职业技能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其次,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职业技能培训队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职业技能的鉴定质量,离不开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的职业技能培训师资队伍。要不断提高职业技能培训队伍的业务水平,使其拥有较强的技能训练指导的能力。最后,改革教学计划,推进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无缝对接,一些课程的开设直接针对取证考试,学生在学习了相关课程后可以直接参加考试,提高证书获取率。

参考文献:

[1] 许笑平, 陈代芬. 高职管理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构建模式[J]. 职教论坛. 2005,(3).

篇7

摘?要:本文基于能力本位教学思想,对中职学校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究。认为该课程的教学应突出“能力本位”的教学思想,以能力培养和训练为本,设置教学目标,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价方式,使学生适应企业与市场的人才需求。

关键词 :能力本位?进出口贸易?实务教学改革

我国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使社会对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需求旺盛,但是我们所培养的毕业生却往往因专业能力不足被挡在用人单位的门外。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坚持“能力本位”的教学思想,即以能力培养设置教学目标、以能力要求设计教学项目、以能力训练改进教学模式、以能力发展改革评价方式。

一、何为“能力本位”教育思想

“能力本位”要求以某种具体职业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为出发点来确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项目、选择教学方法与评估教学效果,是一种强调学生主导地位,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思想。而进出口贸易实务是中职国际商务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旨在让学生学会完成一笔进出易,具备胜任外贸业务员这一职业岗位的能力。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更应突出实践,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

二、基于“能力本位”的中职《进出口贸易实务》教学改革

1.以能力培养设置教学目标

要开展基于“能力本位”的教学改革,首先应围绕该课程所指向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准确定位课程教学目标。进出口贸易实务是面向外贸业务员这一岗位开设的课程。笔者认为,一名合格的外贸业务员应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1)能根据双方交易的环境与企业的经营意图,进行市场调研,寻找到潜在客户,制定商品合理可行的经营方案。

(2)能根据双方的交易条件,选择合理的贸易术语与付款方式,完成进出口贸易过程中的报价核算、运费核算、保险费核算与盈亏核算,准确把握交易过程中的各项费用与成本。

(3)能根据双方交易的条件与客户进行交易磋商,草拟进出口贸易合同的各项条款,订立完整、合理、准确的合同。

(4)能分析已拟定的进出口贸易合同,把握进出口贸易合同的各项条款,根据合同条款准确完整地履行合同,实现出口商或进口商的权利与义务。

因此,该课程的教学也应该以上述能力的培养为教学目标。

2.以能力要求设计教学项目

要开展基于“能力本位”的教学改革,还需要重新梳理教学内容,设计教学项目。目前中职所使用的教材大多以合同的条款为线索,割裂了完成一笔业务的完整流程,不利于有效实现以上的能力目标。因此,笔者认为,应该以工作过程为教学内容的组织线索,以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来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项目。

3.以能力训练改进教学模式

要达到课程教学目标,教学重心应从专业知识的讲授转向职业能力训练,以职业能力发展作为出发点和重点改进教学模式。

“五环四步”教学模式如下图所示,笔者以“能力发展”为主线,以项目教学法组织不同的教学项目,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在项目任务下达前,首先对学生的能力发展进行动员,使学生明确项目的意义与目标;然后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诊断,以便教师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与指导。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将项目分解为若干个工作任务,通过任务布置—协作行动—成果展示—评价反馈来完成某个具体工作任务,在若干个工作任务后,将对学生完成项目的能力进行再次鉴定,并要求学生进行项目的反思与总结。

4.以能力发展改革评价方式

基于“能力本位”的教学改革,还需要改革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职业能力考核。

首先评价主体不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一评价,而是学习同伴以及学生自身将有效地参与到评价中来。同时,评价方法也不再是一味地看重最终的考试成绩,而是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过程性评价是指对任务完成执行过程的评价,包括学生各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分为学习态度、能力水平与职业素养三方面;终结性评价则由校内考试成绩与相关考证成绩结合。评价重点是考核学生知识和技能应用能力,弱化对专业理论知识和原理的考核和评价。

三、小结

篇8

关键词:五环四步 本位教学 高职物流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9-0030-01

高职物流专业中的英语使用比较广泛。而在物流中英语的理解和沟通,能够促进物流管理的优化。在高职物流专业中实施“五环四步”本位教学模式,将会大大提升物流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但是在此模式的教学下,教学内容和方式还有待完善和分析。

一、授课方式的研究

“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中,五环指的是:能力发展动员、基础能力诊断、能力教学训练、能力发展鉴定、能力教学反思。四步指的是:任务明确、小组行动、成果展示、多元评价。五环四步教学模式有三个特征:第一,必须实行分组教学;第二,教师讲的时间不能超过三分之一,学生活动时间必须超过三分之二;第三,前面一定要诊断,后面一定要鉴定,以此确定有效性。教师掌握五环四步教学模式主要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有形无神也可以;第二阶段,有形有神固然好;第三阶段,无形有神成自然。神指的是,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思想。即需求导向、能力本位、学生中心、做学合一。

二、教学内容选取方式

物流R凳且桓鼋徊娓丛拥难Э疲涉及管理、经济、工程等多个领域,因此对任职人员的工作素质要求极高。而在英语翻译这一方面应该根据岗位的实际需求,进行明确的教学课程和内容设置。首先应该考虑物流专业中的英语使用范围,其次根据适用范围明确英语类型。当然在物流专业中仓储管理、采购环节、配送运输过程等都会有英语的使用,我们还需要根据实际的英语使用情况和职位的英语需求为出发点,进行适应岗位的专职英语教学。

三、教学内容组织

在物流专业中,英语使用范围还是比较大的,其中基础英语知识掌握是非常有必要的。基础英语知识包括日常交流、简单物品辨别、单词记忆等。专业英语知识掌握是物流综合素质所必备的一项。其中专业英语包括较为复杂的英语沟通和理解,在采购环节中的英语沟通、仓储管理和运输管理中的英语沟通、规划和配送管理中的英语沟通等。

四、教学方法的研究

由于高职物流专业的复杂性,在教学培养的过程中难免出现疏漏环节。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能,需要抓住中心环节进行加强。那么在英语翻译方面,也应该注重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使用技巧。通过“五环四步”本位教学模式,根据岗位的实际需求来制定教学内容,能够有效地提高物流专业的综合素质。再根据教学内容结合“五环四步”本位教学模式,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任务驱动法

教师在进行能力发展训练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明确英语翻译教学的基本任务,并根据物流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制定英语翻译教学方案,教学任务形式可以以学习任务、课外活动或者是学习项目等多种形式存在。但是在教学之前需将本次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以投影展示、任务单等形式向学生下达,以便学生能够全面、立体地了解英语学习的重点,为学生今后听课、小组讨论活动以及相关资料的查找提供基础。

(二)角色扮演法

教师以投影像和下达任务单等形式提供在物流工作流程中各个操作环节的英文素材,让学生通过运输、仓储、配送、采购、销售等场景模拟训练,培养学生处理真实职业岗位问题的能力。

(三)情境教学法

“五环四步”教学模式应用中首先应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这就需要教师提前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等创建适宜的教学环境以及教学目标的情境,而这种情境可以以视频播放、真实案例、讲故事、问问题等多种方式表现,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学生全身心融入到教师所创建的情境中去。

(四)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有着共通之处。教师通过举出实际的物流案例,通过分析整个物流过程中的英语使用,结合“五环四步”本位教学模式,分析整个过程中的英语使用和处理。以便于在教学中学生抓准重点,进行自我综合物流素质的提高。

五、结语

高职物流专业是目前国内高职专业中最为复杂的一门学科,由于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的基本物流专业素质不高。为了积极地改善这一教学现象,引入“五环四步”本位教学,能够有效地抓住教学重点,进行合理、科学的培养。本文主要根据“五环四步”教学理念,分析了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并提出了相关的教学方式,希望能够为相关的教学提供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篇9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在新的生活模式结构下,在生产、学习、生活环境中发生的危重急症、意外伤害愈来愈屡见不鲜,为能够利用宝贵的黄金时刻,及时、有效地开展现场救护,达到挽救生命、减轻伤残的目的,提高非医学专业人员的急救意识与现场急救能力,向公众普及救护知识,使他们能够学习先进的基本救护理论和技能刻不容缓。

二、活动内容

由苏州市红十字会派老师进行急救知识的PPT演讲和介绍,除了理论知识的介绍外,另有实践操作的环节,每位同学均有机会对模特(由苏州市红十字会提供)进行现场模拟急救,并接受老师在旁的精心指导,从而加强亲身体验,进一步保证急救技能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三、主办单位

苏州市红十字会,苏州科技学院红十字协会,苏州科技学院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策划主办

苏州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Sunshine青年志愿者协会承办

苏州科技学院各学院青协分会协办

四、活动对象

针对我校全体大学生,以自愿报名方式,根据报名情况开班,分班进行教学培训。

五、活动时间

12月1日起至12月29日

六、活动地点

校内某一多媒体教室

七、前期准备

1、面向全校进行急救知识培训活动的宣传,进行报名工作;

2、根据报名情况进行统计和分班,其中12月1日所开设的班共20名学员参与,其余学员平均分成三个班,于12月8日、15日和22日;

3、通知报名的同学参加急救知识培训班的时间与地点;

4、借某一个固定的多媒体教室;

5、同苏州市红十字会进行接洽,确保活动按时、顺利地开展。

八、时间安排

1、11月22日至11月26日,面向全校,进行急救知识培训的宣传和报名工作;

2、11月27日至11月28日,进行报名情况的统计与反馈;

3、11月29日至30日,与苏州市红十字会进行接洽,双方进行活动时间和地点的确认;

4、12月1日起,每周开一次培训班,于周三下午13:00~17:00进行为时3~4小时的急救知识培训,12月内共开设四次班;

5、12月29日下午13:30,进行所有学员的结业仪式,颁发由校青协认证的结业证书,并对评选产生的20%的优秀学员进行颁奖。最后,由活动方代表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

九、宣传和招募方式

1、联系石湖广播站,在广播中以问答的采访形式进行宣传;

2、在食堂门口张贴宣传海报,宣传本次活动的主题和内容,海报上注明此次活动的报名负责人的联系方式,有意者将自己所在学院、班级、姓名、联系方式发于负责人,由负责人进行登记和统计;

3、也可由各院青协协助招募本院学员,统计好各院学院学员的学院、班级、姓名、联系方式,于报名截止日前汇总至校青协或外国语学院青协分会。

十、 活动流程

活动宣传 → 报名工作 → 报名情况统计并进行分班→ 联系苏州市红十字会 → 通知报名的同学活动的时间与地点 → 急救知识培训 → 结业仪式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心肺复苏术;粤北地区;知晓率

[中图分类号] R45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12(a)-0162-04

The cross-sectional search and study of cognitive status and implementation of CPR among undergraduate in Northern Guangdong

YUAN Jing-jiao1 XU Jia-lin1 JIANG Liu-huan1 CHEN Yin-zhen1 FANG Jun-lin1 XU Jing-xiang1 LIN Yi-jing2

1.Medical College of Shaoguan University,Guangdong Province,Shaoguan 512000,China;2.The Emergency and Rescue Command Center of Shaogu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Shaoguan 512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diffuse current and implementation desire of CPR,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factors of impediment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of CPR and as to probe into the strategies of popularizing CPR.Methods The questionnaire was self-designed,3825 college students in two north area college from May 2015 to March 2016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nd surveyed.Results Totally 3825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while 3487 were issued.The awareness rate of CPR in college students was 82.79%,the percentage of college students who used to study CPR was 35.33%.In the learning pathways,53.45% came from health lectures or training.In the absence of learning CPR college students,84.83% were willing to participate in training.Conclusion The penetration rate of CPR isn′t high,just on identifying levels.but most college student are willing to perform CPR to others and learn CPR explained by medical expert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Northern Guangdong;Knowledge rate

大学生群体普遍具有认知与接受能力强,对参与公益活动拥有较高的热情,在人群中分布均匀的特点。在大学生群体中推广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不仅学习效果良好,而且推广辐射人群容易普及,将达到良好的社会效果。现代医学观点认为心跳骤停发生是指心脏功能丧失,并不仅限于心跳完全停止,这意味着CPR的实施具有应用的普遍性、及时性等特点。有资料表明,心脏骤停现象发生后,4 min内开始CPR者的生存率可达50%,而超过6 min者的生存率H为4%[1]。在现实中,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经过正规培训的急救人员常不能及时到达现场[2],如果现场目击者能及时、正确地对心脏骤停患者施行CPR,将有助于提高病患的生存率。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粤北地区大学生群体CPR技术的普及现状以及实施意愿等内容进行调查,探讨阻碍CPR推广及实施的相关因素,为CPR的推广提供有效建议。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于2015年5月~2016年3月在广东省的韶关学院、松山职业技术学院中以整群抽样方式抽取3825名学生进行现场调查。发放问卷3825份,回收3825份,有效问卷3487份,有效率为91.16%.有效问卷中,男1722名(49.4%),女1765名(50.6%),年龄17~24(20.0±3.5)岁。上述两所高校包含本科和专科两个教育层面,本次调查所抽取对象包括韶关学院21个二级学院及松山职业技术学院5个系的学生,分别占两所高校大学生总数的9.37%和10.99%,样本足够,有一定代表性。本研究亦将粤北地区大学生分为非医学专业大学生(非医学生)和医学专业大学生(医学生)两组进行比较,非医学生组2007名(57.6%),其中男1036名,女971名;医学生组1480名(42.4%),男686名,女794名,两组的年龄、智力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调查问卷的设计

问卷设计参考《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及治疗建议》[3]及相关资料制订,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CPR相关知识、操作技术的学习意愿学习途径与掌握情况以及实施CPR的意愿。

1.3调查方法

粤北地区两所高校共有710个教学班级,将所有班级排序,按整群抽样法在两所高校中随机抽中不同班级,以班级为单位,共选取76个教学班级(共计3825名)进行现场问卷调查,调查对象采用无记名方式填写问卷,小组成员与调查对象说明调查目的、注意事项,不回答任何与问卷答案有关的提问,不施加答卷压力。符合以下任一条件者按无效卷处理:①漏答3题;②整份问卷选项皆相同或所勾选选项有规律;③未按问卷所指示之题项填答;④非多选题勾选多项选项。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百分率进行描述性分析,组间采用χ2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结果

2.1大学生对CPR相关知识知晓率的分析

听说过CPR的大学生有2887名(82.79%),其中非医学生1515名,占其总数的75.48%(1515/2007),医学生1372名,占其总数的92.70%(1372/1480)。医学生听说过CPR的比例大于非医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7.245,P

2.2大学生学习过CPR相关知识的比例

有1232名(35.33%)大学生曾学习CPR相关知识,其中非医学生596名,医学生636名,医学生组学习过CPR相关知识的比例高于非医学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204,P

2.3大学生未曾学习CPR的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30.02%的大学生因“找不到免费培训课”而未接受CPR相关知识的培训,其次是“不知道有类似的课程”(29.93%)。非医学生未接受CPR相关培训的首要原因是“未关注CPR,不知道重要性”(34.66%),医学生则是“找不到免费培训课”(46.21%);非医学生与医学生未接受CPR相关知识培训的第二个原因是“不知道有类似的课程”,各占31.89%和26.66%。

2.4未参加过CPR相关培训的大学生对于参加CPR培训的看法

未参加过CPR相关培训的大学生中有1913名(84.83%)愿意参加培训,其中医学生804名,非医学生1109名。非医学生和医学生中各有295名(20.91%)、40名(4.74%)表示不愿意参加CPR相关知识培训。在不愿意参加培训的大学生中,28.96%表示“没时间”,6.57%表示“不了解”,51.34%的大学生未填具体原因。

2.5大学生第一次学习CPR的途径

53.45%的大学生通过“健康教育讲座/培训”的方式学习CPR,其次是“电视”(14.67%),“医生护士的讲解”仅排在第4位(12.32%)。非医学生和医学生中各有>50.00%是通过“健康教育讲座/培训”学习CPR,19.03%的医学生是通过书本学习CPR知识。非医学生学习CPR知识的第二途径是“电视”(20.06%),而通过书本学习占9.03%。

2.6 大学生最期望的学习CPR的途径

56.15%的大学生希望通过“医生护士的讲解”学习CPR,其次是“健康教育讲座/培训”(28.68%),非医学生与医学生之间的差异不明显。

2.7大学生对他人实施CPR的意愿

仅624名大学生(17.89%)不愿意实施CPR,主要理由是“怕动作不规范伤害患者”,共计385人次选择,占61.70%;其次是“怕被人冤枉”,共计202人次选择,占32.37%。非医学生、医学生不愿意实施CPR的理由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2.8 大学生对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

曾学习过CPR的非医学生中,有58名(9.73%)掌握所有CPR相关知识,医学生中有84名(13.21%)。正确率最高(86.12%)的题目是“开放气道时清理口鼻异物”,正确率最低(32.28%)的题目是“遇到呼吸停止患者时的措施”。

3讨论

3.1粤北地区大学生CPR知识的普及现状及相关因素的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82.79%的大学生听说过CPR,35.36%的大学生学习过CPR相关知识。本次调查有142名大学生答对CPR相关知识题目,占4.07%。能正确掌握胸外按压部位及手势的医学生占30.06%,非医学生更少,正确率为11.56%。由此可见,粤北地区大学生对CPR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差,大部分大学生对CPR有一定了解,但不能正_掌握CPR的操作及理论知识,这与仇亚林等[4]的研究结果相符合。

本研究结果显示,非医学生未接受CPR相关培训的主要原因是未重视CPR,医学生是找不到免费培训课。曾学习过CPR相关知识的大学生多通过“健康教育讲座/培训”的方式学习。在教学模式中,“医生护士的讲解”受到广大学生的推荐,5%的大学生希望通过课本学习CPR,这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相符合[5-7]。由此可知,推广CPR的首要任务是使大学生群体认识到CPR的重要性。

3.2粤北地区大学生实施CPR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粤北地区的大学生对学习、实施和传播CPR持积极态度,此结果与有关研究相符[7-10]。参与调查的粤北地区两所高校大学生有82%愿意为病员实施心肺复苏,医学生及非医学生在掌握CPR的情况下对病员实施CPR的意愿无明显差异,两者积极性较高。有研究表明,阻碍院外CPR实施意愿的因素有技能掌握不佳、担心疾病传播和缺乏相关法律保护[11],与本次调查结果相符合。本研究结果显示,61.70%的大学生因技能掌握不佳怕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而不愿施行CPR,32.37%的大学生害怕被冤枉,24.20%的大学生害怕患者携带传染病。由此看出,影响大学生CPR实施意愿的因素包括对CPR的掌握,也包括社会风气及公众思想。

3.3在大学生中推广CPR时的应对策略

3.3.1加强大学生在学习急救知识时的学习效率 在CPR知识的推广中,首先要增加宣传力度,让大学生认识到CPR的重要性。学习是一个反复记忆的过程,可以把急救知识融入学生常识教育中反复进行强调,增加学生对急救知识的认识。在大学阶段,CPR相关知识的培训还可与新生军训相结合,以引起大学生对急救知识的重视,提高其急救能力。同时,学校应该制订完善的急救技能培训计划[12],在学习任务相对较轻的大学一、二年级开设为期1周的急救技能培训班或选修课[13],邀请急救人员并采用多媒体结合模拟人系统教学,在教授CPR知识时结合实践操作,增加实践操作机会,加深学习印象,这可以提高学习急救知识的效率。据报道,采用“医生+护士+模拟人”模式对300名大学生进行CPR技能培训,理论测评及格率由原来的15%上升至95%,操作技能及格率由原来的1%上升至100%[14]。拥有医学院的大学,其所在地区也有附属医院,有全套的CPR培训设备,可以通过医院和学校共同合作的方式在大学生中推广CPR。

3.3.2加强法律对急救行为的保护及社会对急救行为的鼓励 “怕被人冤枉”是大学生不愿意实施CPR的第二大原因,因此政府需要完善相关法律以保护施救者,例如参考欧美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善良的撒玛利亚人法》,使人施救时没有后顾之忧,不用担心因过失造成伤亡而遭到追究,从而鼓励旁观者对伤病人士施以帮助,减少施救者的顾虑[15]。学校也要注重学生的心理教育,提醒学生在遇到需要实施CPR的病员时,要进行有效的沟通,避免出现不必要的伤害及误会。

3.3.3加强大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 一部分大学生担忧实施CPR会被感染传染病,这种担忧不是错误的,而是懂得保护自己的表现。关于预防传染病的知识,可以编入学生常识课中对学生进行教育。而在进行CPR时,暴露风险最大的就是人工通气,在清理受助者口腔后,可以用干纱布或戳了洞的干纸巾覆盖在受助者嘴唇上,隔离受助者和施救者之间的体表接触,减少感染机会;援助者在施救后也应该清洗自己的手,减少污染。

[参考文献]

[1]王一镗,刘中民,张劲松.心肺脑复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张晓凡,王林,陈洁莲.突发事件院前应急救援时效性分析与对策探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21(9):970-972.

[3]Hazinski MF,Nolan JP,Billi JE,et al.Part 1:executive summary:2010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science with treatment recommendations[J].Circulation,2010,122(Suppl 2):S250-S275.

[4]仇亚林,邹亚莉,胡波,等.认知视野下大学生心肺复苏知识认识与需求的现状分析[J].教育观察旬刊,2014,3(28):30-32.

[5]肖萍,武p鑫,周慧明,等.大学生军训期间开展心肺复苏培训的实践与效果分析[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8):720-722.

[6]戴Z,何瑜,颜文贞.粤西地区非医疗专业院校大学生心脏性猝死认知度调查和急救技能培训方案[J].中国校医,2015,29(1):1-5.

[7]李泽典,李春玉,金锦珍,等.延边地区某高校大学生的急救技能知晓情况及施救意向[J].职业与健康,2016,32(15):2129-2131.

[8]陆翠,靳英回,马雯靖,等.大学生对心肺复苏的态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2015,22(19):13-17.

[9]李章平,陈寿平,李慧萍,等.不同人群心肺复苏及相关急救常识掌握情况调查和比较[J].浙江医学,2012,35(2):254-255.

[10]夏哲远,孔悦.院外心肺复苏术实施意愿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J].护理杂志,2013,30(16):42-45.

[11]李欣华,韩自华,夏萍,等.宁夏高校大学生院外现场急救知识及技能普及情况调查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16, 38(7):663-665.

[12]黄友华.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推广普及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23):173-175.

[13]张敏,聂雷霞,蒋萍,等.非医学类本科生心肺复苏知识认知与需求分析及培训模式探讨[J].护理学报,2011,18(14):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