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硬件概述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5: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硬件概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硬件技术基础 课程整合 教学方法 考核方法 教材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c)-0141-02
对计算机偏软专业而言,在教学培养目标方面,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非常重要,能促进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功底的系统设计和开发的高级人才,但具体开设哪些硬件课程?在本科的哪些阶段开设?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硬件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具备哪些硬件实践能力?这些问题都是培养方案中需要切实解决的、非常重要的问题。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是我院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目的是对于计算机偏软专业如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等只需要通过一门计算机课程精炼的学习,就能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基本的硬件知识,从而培养具有扎实硬件基础的 高级设计开发人员。
该文通过该课程的定位分析,围绕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考核方法等方面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
1 课程的定位
本课程定位在大专院校计算机偏软专业如软件工程专业、软件学院各专业、网络工程专业、信息安全专业等对计算机硬件基础需要有一定了解,同时也无需安排多学时、多门课程的教学要求,以《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为主线,涵盖数字逻辑与设计、微型计算机与接口技术和计算机系统结构等相关硬件课程的内容并进行有机的衔接,达到一门课程完成对计算机硬件系统涉及内容讲解的目标。课程围绕如何理解和构建一台简单的计算机硬件系统为目标,全面而系统地讲解计算机组成的工作原理,同时以最具代表性的Intel 8086为背景,简要讲述微处理器及常用的接口电路的原理,并从计算机系统结构的角度讲述了提高计算机系统性能的各种方法和技术[1]。
目前,这门课程安排在大一的下学期开设,先导课为《计算机导论》,共80课时,除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之外,还安排了一周的课程设计。
2 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2.1 重视课程内容的建设,突出应用性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多,且内容比较抽象、枯燥,难以理解。内容主要涉及到《数字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系统结构》等四门课程的相关内容,通过调整教学大纲,减少重复度,把上述四门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2],从而通过一门课程的学习,就能覆盖计算机偏软专业所需掌握的硬件知识;同时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调整,精炼教学内容,突出重点,以注重能力培养为目标,重点讲述计算机组成的工作原理,并强调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的应用。另外,增加目前广泛使用的32位机的硬件技术,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改善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
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学习能力的个体化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另外,在课程教学中积极探索研究性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的现象,体现以学生为主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式、探究式学习能力。
2.3 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动手能力
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除了实验教学之外,还安排了一周的课程设计。在实验教学环节,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与体系,不断更新实验项目、实验内容;在课程设计环节,突出综合性、应用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2.4 改革考核方法、实行“教考分离”
改革传统考试中的“谁任教,谁出卷”的考核方法,课程组通过多次研讨,规范课程的教学大纲、重点、难点,建立《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试题数据库,并每年更新10%的试题,每次考试前根据题型、知识点、难度等从试题库中抽题组卷,从而对课程实行“教考分离”,避免了任课教师不同,试卷的要求和难度不同的情况。课程考核后,课程组还需进一步对试卷进行分析和对课程进行考试后的总结,并以此促进下一轮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2.5 依托网络教学平台、丰富网络教学资源
在课程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并逐步完成课堂教学视频的制作。依托扬州大学网络教学平台,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如教学大纲、教案、课件、教学视频、实验指导、习题等全部上网,并设置了疑难解答[3]。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弥补了课堂教学受时间、空间控制的不足,方便了师生间的交流,提高了教学效果。另外,制定了网络教学资源更新计划,更新比例要求每年不低于10%。
2.6 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的关键,是合格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证。通过成立《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组,建立了一支由教学水平高、工程能力强的、教授领衔的,副教授、讲师等教师组成、老中青搭配的硬件教学团队[4],保证了课程建设的连贯性。课程组注重培养骨干教师,尤其加强对青年主讲教师的培养,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和培训,通过老教师指导、课程组研讨、督导听课、学生反馈等手段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工程项目,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以实践促进教学。
3 成效
近几年来,课程组对《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不断进行深入的改革与探索,在课程建设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以下成效。
3.1 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针对计算机偏软专业的培养要求,课程组通过多次研讨,对该专业所需掌握的硬件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并重新制定了教学大纲。在课程的内容方面,围绕“硬件”这条线,整合了《数字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系统结构》等四门课程的相关内容,减少了重复度,突出了重点,突出了应用性,同时在教学中穿插介绍当前最新的计算机知识点,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3.2 构建了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本课程实践性、应用性比较强,为加强课程的实践教学,构建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验环节,主要完成数字逻辑实验、计算机部件实验、微机接口等方面实验,为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项目设计方面,既有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又有一定难度的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通过实验难度的不断提高,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在课程设计环节,突出应用性,把汇编程序、FPGA、硬件设计等内容结合起来,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
3.3 加强了实验室的建设
现有的硬件技术基础实验设备比较落后,远远滞后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通过多方调研,及时维护现有实验设备,同时更新、引进先进的硬件设备,从而大大改善了实验室的硬件设备,实现教学与时俱进,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奠定必要的基础。为满足对学生课后开放实验室的需求,同时为提高实验室设备的技术含量和使用效率,下一步,将制定创新性、开放式实验室规划及开放计划,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来积极参与实验及科研项目,从而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能力[5] 。
3.4 强化了教材建设
为配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课程组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编写了兼具“实用”和“创新”特色的教材《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2011年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本教材共分为11章,第一章概述;第二章介绍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的基本知识;第三章至第八章重点讲述了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内容,介绍了运算器部件、存储器部件、控制器部件、总线和指令系统等;第九章到第十章以Intel 8086微处理器为背景,讲述了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原理以及常用的接口电路及其使用方法;第十一章讨论了指令流水线、多处理机系统等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1]。
通过对全书内容进行精心编排,使得教材内容衔接流畅、深浅适当、通俗易懂;覆盖知识面宽、叙述简练、重点突出;满足了一门课程涵盖计算机硬件系统涉及内容的讲解要求。目前该教材在我院软件工程专业已使用四轮,学生使用效果较好,后续还将继续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4 结语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如何针对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要求,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课程改革是关键,该课程为计算机偏软专业的学生通过一门课程的学习,掌握必备的硬件知识作了有益的探索。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涉及知识点较多,要注意突出重点,强化应用,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反映硬件发展的新技术,做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李云,葛桂萍.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 孙德文.计算机硬件课程改革与建设探讨[C]//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6.
[3] 黄伟,冯径.《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计算机,2011(5):36-37.
篇2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改进;应用
1 计算机信息技术概述与发展方向
1)计算机信息技术概述:计算机信息技术是一门通过现代通信、电子计算机收集、储存、加工、传递、处理、利用、信息,用于辅助决策的技术的总称,也是一门融合计算机、通信、多媒体和网络通讯、安全等技术,形成具有智能多媒体信息服务特征,与计算机、网络、通信、密码、数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时空大规模信息网。
2)计算机信息技术分类与特征分析:计算机信息技术具有功能多元化、综合性较强的技术,按照其功能不同可分为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传感技术、密码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过信息的处理和存储实现对信息的编码、压缩、加密和再生,其中存储技术有内存储和外存储技术,主要用于管理计算机存储器的读写速度、存储容量,并保持其稳定性[1]。通信技术是一种快速、可靠、安全实现信息在时空上的转移的信息传递技术,大量的信息滞留会影响到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传感技术是一种结合通信技术与测量技术,扩展人感觉器官获取信息的传感功能的信息采集技术,多种技术的交叉综合使用,可进一步加强人感知信息的能力。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信息的调控和显示技术,是实现计算机信息技术过程中最后一个环节。根据所用载体的不同,还可分为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硬件技术主要应用于信息设备,具有辅助信息设备传播通信的功能,软件技术主要用于处理信息的知识、方法或技能。
3)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方向:计算机技术应用广泛,且在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发展与优势。随着人们信息安全意识的提高,数据信息加密技术、防入侵技术都从技术层面上得到一定的发展,当然客上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要适应计算机中央处理器、运算速度的提升与发展,因此只有不断改进各项计算机信息技术,方能保证网络安全的关键技术[2]。如今微型机已逐步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也得到规模化发展,信息系统成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用于实现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以及显示的强大社会资源系统,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可将信息系统资源变得更加简单、易操作,管理信息系统已成为企业信息管理的主要方式,计算机辅助生产管理系统计算机的信息技术,使其不断靠拢企业与经济。
2 计算机信息技术改进及其应用
随着科研水平提高,人们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使其更有效地应用到各个邻域。这里笔者通过深入研究各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优势和缺陷,提出了有效的改进策略,并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各个领域。
1)传感技术的改进及其应用:对于传感技术我国虽已形成研究、生产和应用体系、人才队伍和部分传感技术的优势,也有一批先进的成果,如刀具/砂轮监控仪系列成果,石油油井用高温、高压传感检测系统、高精度热敏检测传感等,以及一个量大面广的用户市场。但在研究开发战略在系统性上仍存在着不足,如传感器与传感系统未能统一布置,形成两套并列,相互脱节的攻关,以及对传统传感器的改进不足,还有集成化、智能化和纳米技术未能得以完善。因此我们仍需在传统传感技术与系统的研究开发上,偏重于应用量大而广,有良好物理学效果的现代化微小型传感系统,,还要着力提高其可靠性、可应用性,并降低成本,以支持我国工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正加速渗透林业的“5S”(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专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技术已成为科技兴林的重要手段。卫星遥感、红外监测、飞机化学灭火等高新技术使森林预测、监测、控制、病虫火害防治、荒漠化防治、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等过去无法用常规技术或手段解决的问题,现在由于 RS 和 GIS 的介入开始变得相对容易。
2)通信技术的改进及其应用:计算机通信技术主要是通过网络拓扑设计建立具有连通性、可靠性、快速通信、灵活性、经济合理的高质量的计算机通信网,来实现数据传输、提供数据共享,提高系统可靠性,并对集中与主机的信息进行不同范围的分布式处理,还可以对分散对象提供实时集中控制与管理功能,极大地节省硬件、软件设备开销。而通过建立通信子网和传输链路,扩大用户资源网,优化网络拓扑设计,可有效改进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在交通领域中的应用就是基于全球定位系统(GPS)、 地理信息系统(GIS)、 移动通讯网络以及国际网络运输控制协议(TCP/IP)等技术原理,在汽车及交通领域中轻松实现如数据传递、话音通讯、目标跟踪、自动报警以及驾乘者获取各种公众信息、 实用信息服务的功能。同时计算机信息技术可通过与110、 120等子系统和各类数据库相结合,实现更广泛的应用。
3)计算机技术的改进及其应用: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综合特性,只有紧密结合应用物理、机械工程、电子工程、现代通信技术和数学等,才能有效促进其发展和完善。首先应从结构、操作系统管理、维护和应用方面改善计算机系统技术;其次通过加强计算机系统运算与控制、信息存储、信息输入输出技术,来改善计算机部件技术;最后逐步实现将由信息处理、数据处理过渡到知识处理,知识库向数据库的转化。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工程行业通过应用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和一定的工具软件进行各项计算作业和辅助管理工作,在提高工作效率和工程质量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控制技术的改进及其应用:信息控制技术是在业务流程层次运行的人工或自动化程序,与用于生成、记录、处理、报告交易或其他财务数据的程序相关,通常包括检查数据计算准确性,审核账户和试算平衡表,设置对输入数据和数字序号的自动检查,以及对例外报告进行人工干预。通过计算机进行整理可以利用历年的数据对本单位、本部门进行历史会计数据的比较与分析,从而为单位决策者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并通过建立比较完善的决策支持系统,以实现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应用使决策者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行为规范,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5)密码技术的改进及其应用:对称加密系统最大的问题是密钥的分发和管理非常复杂、代价高昂,也不能实现数字签名;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利用二者的各自优点,采用对称加密系统加密文件,采用公开密钥加密系统加密“加密文件”的混合加密,可较好地解决运算速度问题和密钥分配管理问题。信息技术在互联网中的密码技术的应用是为保护信息的安全,采用密码技术的互联网不再需要采用网络拓扑结构,因为在数据传输工程播种已经达到安全程度的要求。
经过改良后的现代信息技术对任何信息都能进行数字化处理,因而具有成本低、易传输、高保真、有利于再创造等优势[3]。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形成网络化的信息高速公路,具有极大的容量和很高的宽带,从而打破传统的时空观,为信息洪流提供必要的快速通道和有秩序的流通,把距离和时间缩小到零,有效的提高沟通效率,更加便捷地获取、存储、处理信息,条理清楚的为人们服务。
3 结束语
计算机信息技术是现代化和信息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人们的各项工作和生活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合理利用这个珍贵的资源,继续开发它的潜在价值,以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晨.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浅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8):176-176.
篇3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职业教育 课程改革
一、引言
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已经成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然而,由于计算机网络涉及面广、内容抽象,对学生先修课程有一定要求,且理论性强,涉及到大量的概念、定义和协议,学生总体感觉所学内容抽象、空洞,加之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学习习惯普遍比较差,因此,如何在进行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体现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就成为摆在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2009年底,该门课程成功申请了院级精品课程,经过近2年的建设,逐渐形成了一套形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组建网络的能力、基本的交换机和路由器配置能力、虚拟局域网的划分能力、网络协议配置能力、网络的应用能力、操作系统的运用能力、一般故障检测与排除能力、网络的管理能力等。通过教学实践,要求学生学习本课程后能够:
1、认识网络: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分类、应用及相关的基本概念。
2、熟悉网络: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协议、体系结构,各层的基本协议、原理和方法。
3、使用网络:熟练使用互联网的各种应用,了解各种应用协议的原理。
4、配置网络:掌握组建局域网的方法和步骤,了解一般服务器的配置方法。
5、管理网络:能够使用基本命令和常用工具软件管理网络。
三、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课堂教学,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多媒体教学环境,进行电子课件、动画演示、教学素材资源库及多媒体视频展示等,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教学生动具体,信息量大,使学生能够直观掌握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容量大、直观,学习兴趣浓厚,实际操作机会多,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达到了形象直观的效果。
篇4
[关键词] 离散数学 专业特色 创新能力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离散数学是计算机应用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计算机、电气与信息工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一门新兴的工具型学科,建立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是研究离散量的结构及相互关系的学科。它在算法与数据结构、程序设计语言、数值与符号计算、操作系统、编译系统、软件工程与方法学,数据库与信息检索系统、网络与分布式计算、计算机图形学及人机通信等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对这门课程的理解、掌握和拓展,将对学生的数据分析、组织、处理能力有极为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表达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对于从事计算机科学及其应用的科技工作者来说,离散数学更是必须掌握的重要基础。
一、离散数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大部分高职院校离散数学教学课时不但没有增加却在逐年递减,甚至有些高职院校完全取消了离散数学课。例如,我院目前在计算机专业所开设的数学课程仅有《高等数学》,而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所从事的计算机科学所需要的高度的数学训练几乎全来自离散数学而非连续数学,所以学生即看不到所学的数学知识有什么用处,体会不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还不知道什么是《离散数学》,更不要提对离散数学重要性的认识。这可能会对离散数学课程的设置带来不少阻力,因此,应加大对离散数学重要性的宣传力度,积极寻求来自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从而使新课程的设置得以顺利实施。
同时,作为课程本身也有以下几个弊端:
⑴培养目标不明确,没有制定与计算机应用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致的离散数学教学计划,缺乏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不能满足现代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⑵教学内容处理简单,教师把该门课程当成数学课来处理,离散数学包括数理逻辑、集合论、代数系统、图论、组合数学等多个彼此独立的数学分支,离散数学将这些知识有机组合成为合理、完善的体系。这些知识具有或多或少的联系,但又自成体系,致使学生感觉各部分内容联系不大,对课程学习的目的不明确,学生甚至觉得这门课程和计算机科学联系不起来,从而缺乏学习兴趣。
⑶离散数学内容多、概念多、理论性强、抽象、解题方法灵活,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和记忆,并且对定义和定理之间的联系缺乏一定的概括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
⑷教学过程还不能围绕“职业”的目标开展各项教学活动,课程的内容与参与工作后的实际问题相互脱节,缺乏有机的结合,没有体现课程为专业服务的基本原则。
⑸课堂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手段,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受到一定的限制,教学体系中缺乏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缺少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的平台。
⑹没有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
针对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措施。
二、以应用型人才和创新意识为核心的计算机应用类专业《离散数学》课程设计
对于课程设计这一概念的理解并不统一,归结起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本文指的是狭义的课程设计,它是指对某门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教法及考核的组织与安排。
1.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设置课程培养目标、优化和整合教学内容
准确定位离散数学课程目标,是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也是优化教学内容,选取科学有效教学方法的依据和根本。我们认为离散数学教学的三大目标是:
(1)掌握离散数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培养抽象的离散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2)为诸多计算机应用类专业后续专业课程提供支持。
(3)作为计算机应用类专业的应用与研究工具,能够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
我们认为,选取合理的教学内容是保证完成教学目标的根本。教师在选取教学内容上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专业与应用,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离散数学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特别是对于计算机应用类专业,更是有明确固定的应用领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实用为主”的原则,根据计算机应用类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结构,组合课程体系,优选课程内容。首先,离散数学还是一门数学课程,要突出数学的特色,即数学的符号化、形式化、抽象性、严密性及逻辑性特点,使学生学后能提高离散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其次,对计算机应用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还应解决专业领域中出现的问题,在教学中注重从理论知识、基本概念、实践应用等多角度、全方位的介绍离散数学与其他后续课程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了解、领略离散数学在后续课程和本专业中的重要作用,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和人工智能、形式语言及自动机、数字逻辑等都离不开离散数学。代数结构是研究关于运算及其规则的学科,代数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可计算性与计算复杂性、密码学、网络与通信理论等;图论为数据结构和数据表示理论等奠定了数学基础和描述方法。图论中的通路与回路,为研究操作系统中是否存在死锁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支配集、覆盖集与近年比较热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离散数学的基本思想、概念和方法广泛地渗透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各个领域,而且其基本理论和研究成果更是全面而系统地影响和推动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2.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离散数学课程的特点是定义多、定理多、公式多,内容抽象,逻辑性强,教学时数又少,传统的教学模式己越来越难适应这种大容量、少课时的教学要求。只有采取新的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将现代教育技术充分而有效地应用于教学之中,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增加单位时间的信息量。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教学有其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应互补而非对立。如离散数学中大量的概念、公式和定理,若由教师板书,势必占用很多时间,学生也会产生倦怠感,借助于多媒体手段就可以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讲解。然而,作为一门数学课,如果教师只坐在操作台前,缺少了共同的解决问题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形成不了,这也是一种失败。因此,如何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恰当的结合,做到优势互补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一个新课题。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是离散数学的两个显著的特点,它决定了离散数学教学不仅应注意传授知识,更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点是形象、具体,但当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抽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时候,若用屏幕上有限的“形象”代替了学生更接近数学本质的“想象”,用屏幕上个别的“具体”取代了学生的数学“抽象”,用屏幕上的快速推导,取代了板书教学中边写边想、师生互动的逻辑渐进过程,也许反而减弱对学生的能力的训练。所以,在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配合黑板板书,并灵活采用启发式、发现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即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3.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
由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性质和培养目标所决定,高职数学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不能等同于普通高等教育。检验高职办学质量如何的最终标准,要看培养的学生能否适应市场、受市场欢迎,因而数学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要根据所学的知识是否符合岗位所需要的标准,所学的知识是否在未来的工作中用得上、用得好来制定,使数学教育评价体系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因此,采用形式多样的考试形式以及教学评价方式应该是整个教学改革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教学评价中加大应用能力的考核比例,避免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我们可以建立严格,详实的考核标准,在学期之初发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数学教学的考核标准,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如何做。
我们将学生成绩考核标准分为三部分:“30%平时测评+30%基础能力测评+40%应用能力测评”。30%平时测评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包括学习态度、学习纪律、上课出勤、上课回答问题、课堂练习、平时测验、课后作业完成等情况。30%基础能力测评是对学生数学基本能力的测评。它主要考查学生对数学基本概念的掌握和理解,对公式、性质、定理的运用与理解,考核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这部分考核采用期末闭卷考试形式,限时完成。40%应用能力测评是开放式考试成绩。可以口试和笔试结合、采用做大作业和让学生写小论文等形式。它主要考核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防止抄袭,教师对该项考核完成优秀的学生论文、报告还要进行答辩,再做出最后的成绩评定。
这种考核评价方式能充分体现高职数学教学“以应用为目的,重视创新,提高素质”的原则,而且能够给学生一个综合的评定,是由单纯数学理论知识的考核转变为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核。
离散数学教学的最终日的是为计算机应用类专业的学生提供必需的数学基础,如何开好此门课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涉及到课程目标的准确定位、优化和整合教学内容、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等诸多方面。
参考文献:
[1]何中胜.《离散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7,(75).
篇5
【关键词】计算机 硬件组装 硬件维护 关键技术
随着社会发展以及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基础上,计算机成为生活与工作中的必需品。但是计算机使用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需要不断提升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等的技术,才能更好的实现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在计算机运行中,计算机硬件是其重要的运行设备,怎样对计算机中硬件设备组装以及维护是当下计算机应用中非常重视的问题。不断提升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护技术,推动计算机的发展。
1 计算机硬件组装技术概述
计算机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同时在工作中以及生活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很多的方便,计算机是一种利用网路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设备。计算机硬件是计算机运行中的重要动力,计算机的硬件主要是根据电子以及电子原件、计算机系统等,计算机主要是由这些机械内容组成,这些计算机硬件大部分为物理装置,将这些物理装置全部集中在一起组合计算机硬件。计算机中的主机箱以及各种外部设置等,都是计算机硬件中的一部分,并且在主机箱的内部包含各种主板以及在内存、硬盘驱动器、电源等,这些是构成主机箱的重要部件,再者是电脑的显示屏以及基本的鼠标以及键盘等,利用主机箱中的连接口将这些设备连接起来,实现计算机的正常运行。
2 计算机硬件组装具体步骤
计算机的\行需通过对硬件的组装实现,在硬件组装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组装程序以及组装的固定步骤实现,在计算机组装过程中主要分为以下步骤:
首先需要根据计算机的主机箱为中心展开,将计算机主机箱的箱盖打开,利用螺丝将主机箱的主板与机箱之间进行固定安装,同时将电源进行安装,机箱需要依靠电源才能实现运行,因此电源非常重要。在电脑主机箱的机箱内侧设有安装的螺丝孔,根据螺丝孔的数量准备螺丝,对其进行安装。在安装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安装电源的风扇需要在电脑机箱的外侧,这样才能发挥出计算机机箱风扇的散热功能。紧接着是对CPU进行安装,CPU的安装需要根据主机箱中的具体进行安装,值得注意的是计算机中的CPU是主机箱的核心运行硬件,这种CPU在形态上比较特殊,不仅做工精细,并且非常脆弱,因此在进行组装过程中,必须根据具体的位置进行细心的安装,一定要防止大力的安装,这样会造成严重的CPU损害。计算机主机箱中具有自身的散热器,但是在CPU运行中,因为CPU本身热量就比较大,在运行中更是会产生很多的热量,因此在安装过程中一定要在CPU的背后安装上散热硅胶风扇,同时将小风扇放在螺丝或是机箱盖的挂钩上。与此同时,为了保证风扇电源的稳定,将其自身的电线与计算机机箱的主板进行连接。
其次是计算机硬件中内存的安装,内存的安装需要将其放在主板的插槽中,为了更好的实现内存的安装,主板的插槽设计期间在两边设计出挂扣,主要的目的是能够稳定的固定住内存条。但是在内存条安装过程中,一定要将内存条与插槽之间的边缘对其,这样能够进一步保证内存条的垂直。内存条安装之后需要对硬盘进行安装,硬盘是驱动计算机运行速度的重要设备,在安装硬盘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硬盘与主机箱之间的固定,利用螺丝将其固定在机箱的前端,并且,根据电脑机箱的距离进行合理设置,将其中的计算机硬盘数据线以及硬盘的电源线等连接在主机箱电源中,保证计算机硬盘功能的发挥,更够更好的对计算机数据以及计算机数据的读取。
最后是计算机安装的主机显卡,显卡主要是根据计算机机箱中的主板上,根据卡槽的位置将其压在卡槽中,并且进行固定。接下来是对计算机硬件中的控制线进行安装,控制线对计算机主机箱的指示灯以及开机键以及重启键、机箱主板的接口等进行控制,并且根据正负极进行科学的区分。在主机线安装之后再对机箱的外部设备进行安装,外部设备主要包含显示器、鼠标以及计算机键盘、计算机音箱等,最后在进行电源的安装,安装完电源之后保证计算机正常运行之后,在对系统等进行操作。
3 计算机硬件组装的故障维护
3.1 硬盘维护
计算机在运行过程中需要硬盘作为基础才能正常工作,但是在计算机管理中硬盘也是最容易出现故障之一,在正常的计算机硬盘出现故障期间,主要是对其直接更换即可,但是在很多时候,直接将计算机硬盘更换掉是不能理想的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根据实际的硬盘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探索出最理想的状态。根据不同的问题,进行不同的分析。很多时候计算机在运行中会出现扁平信号线或是计算机电源接触不良等现象造成计算硬盘出现问题,若是遇到这种状况就需要根据故障,首先关闭计算机的主机箱,将其打开之后进行详细的检查,检查其中是否存在电源接触不良或是电源有没有出现脱落等现象,检查计算机机箱中的驱动器能否正常运行,在进行不断详细查看之后在对硬盘进行处理。
3.2 CPU维护
计算机中的CPU太短的时间或是使用过长的时间都会对CPU造成影响,若是计算机CPU出现故障,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将会严重影响到计算机的正常运行,甚至还会导致计算机出现死机或是报废等问题。在正常情况下,只要确定CPU出现问题就一定要及时进行处理,首先是对散热器进行处理,一定要保证计算机的散热器正常运行,以及CPU背部的散热器正常运行。并且还需要对计算机中的CPU散热器灰尘等及时清理,防止因为灰尘太多影响风扇的正常运行。再者是计算机若是工作时间比较长,承受的压力也会比较重,因此散热器在长时间工作下,散热功能受到影响,CPU的使用寿命也会减少。散热器对CPU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CPU出现故障的原因实施对症下药,这样才能更从根本上推动计算机的正常运行与维护。
4 结束语
总之,计算机是我们生活与工作中非常重要的设备,逐渐成为我们的生活必需品,熟练掌握计算机硬件组装以及维护是保证计算机运行的重要措施,根据对计算机硬件的详细了解与掌握,更好的提高对计算机的维护。
参考文献
[1]王苏波.计算机硬件维护关键技术的若干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1):82.
[2]童玲.关于计算机硬件维护关键技术的若干探讨[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5(12):92-93.
[3]牛庆丽,王小高,谭同德.基于OSG的计算机虚拟组装仿真实验平台的设计[J]. 福建电脑,2015(05):50-51+75.
篇6
关键词:计算机硬件;设计安全;策略分析
虽然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各项技术不断的发展的进步。但是当前计算机发展侧重于软件技术,对于硬件的设计安全问题,并没有过多的考虑,这就造成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发展不在一个层面上,而且硬件的整个安全性问题会影响到计算机的正常使用,所以仅仅是发展软件技术是远远不行的,没有计算机硬件作为载体软件就没办法运作,这对计算机今后的发展非常不利。现阶段希望部分计算机相关的设计人员,能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硬件的安全设计上,保证软件技术和硬件安全同时进行,这样也对计算机在今后的顺利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计算机硬件的安全问题进行举例研究,并对计算机安全设计进行理论分析,希望能够对计算机硬件的安全设计有所帮助,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1 计算机硬件所面对的安全隐患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计算机的安全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对于现阶段的计算机硬件系统当中主要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个逻辑部件,计算机的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的安全问题我们不做过多讨论,计算机运行当中最重要的三个部件控制器、存储器和运算器影响着整个计算机的系统运行。在计算机硬件系统中,CPU(中央处理器)、硬盘等处理系统的安全设计问题是关注的重点,计算机硬件的安全性主要包括信任度、信息内容的隐私性、版权管理等多个方面,主要体现在外部对于计算机硬件的影响,今年来信息泄露问题是有发生,攻击者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获取计算机的信息资料,或是损坏其内部的处理系统造成计算机的整体瘫痪的状态,这样对于计算机的安全非常不利。随着使用人群的增多,计算机的硬件安全问题,也会由于使用者的操作失误,造成整体的硬件系统瘫痪,或是信息外泄的现象,这样对于计算硬件的安全问题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 计算机硬件安全的概述
对于计算机的硬件的主要的设计安全,是对于内部信息的安全问题考虑。主要的信息安全就是对于信息的处理、应用和保密三个部分的设计安全,同样使用这对于计算机的安全问题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这就需要在一方面加强使用者的安全意识,也就是避免使用盗版的软件或是浏览不安全的网站,这样就能在基础上保证计算机的信息安全。再加上相关设计人员对于信息网络安全的控制这样就能够充分保证硬件的安全问题。
3 计算机硬件的设计安全现状分析
3.1 计算机硬件的设计安全发展现状
现阶段计算机的设计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传输信息的安全以及计算机内部的安全防御。首先对于传输信息的安全,由于计算机属于庞大的网络信息终端,使用者通过计算机作为媒介浏览网络的信息,由于网络信息数量较大,而且涉及范围较广,人们在获取到信息的同时也会有一定的安全问题,这其中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就是,网络病毒的侵入,造成计算机硬件安全隐患问题。主要通过人们平常浏览信息网页的时候,部分恶意病毒就会通过网络入侵到使用者的计算机当中,主要就会造成一定的信息泄露情况。
上述问题随着现阶段技术的发展,通过相关杀毒拦截软件可以解决,但是在部分杀毒软件当中也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问题,下面就是针对内部的安全防御问题进行讨论,现阶段的计算机内部安全防御软件多种多样,不同的软件开发公司针对不同的计算机系统进行相应的设计,但是在安全防御软件在防御过程中,对于病毒信息库没有升级更新或是其他原因,造成无法识别信息是否具有危险,这样就造成内部的防御系统受到损坏病毒入侵导致信息泄露的情况发生。
3.2 计算机硬件的设计安全分析
对于现阶段的计算机的硬件设计,这要针对于计算机的应用功能和节约成本的相关问题,对于安全的设计较少,在目前的网络环境当中,计算机的硬件安全设计主要针对木马病毒的恶意侵蚀系统的问题,木马病毒能够攻击原始芯片,并产生一定的恶劣问题,导致整个计算机系统的瘫痪,会是芯片的内部信息泄露,所以计算机硬件的安全设计直接影响了硬件的安全性和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
4 计算机硬件设计安全的策略分析
4.1 做好内置安全确认工作
内置安全确认,主要是在计算机芯片的测试和制造过程中运用PUF技术和EPIC技术通过电路设计方式来保护硬件IP。计算机硬件内置保护的流程工作大体如下:原始设计好的IC在IC制造厂采用PUF技术后得到芯片变异了的PUFID,经过EDA工具编译后得到物理版图,先前得到的PUFID与加密后的IC数据信息合成得到校验密钥,接着可以在IC的物理版图中预先选择关键区域,将校验密钥加密后的验证模块附加在原始设计好生成保护的IC版图,最终用于IC产品制造。这样在充分了解内置保护工作之后,相关的工作人员可以保证计算机硬件的设计安全性。
4.2 检测外置辅助安全
对于目前的检测外置辅助安全问题,随着技术的更新和发展,新阶段采用的RAS技术也就是远程访问服务,利用远程操控的方式,结合可信的密钥管理,并配合其内部的公开密钥和私用密钥对加密芯片的相关信息存储到标签电路当中,私用的密钥一般存储在密钥存储其内,对于外部安全问题主要是密钥存储器产生作用。
4.3 在计算机硬件研发中注重安全设计
在计算机硬件的安全设计过程中,不单单要注意技术层面的保护检测,更要注意其他方面的问题,比如设计理念、工作侧重点和设计人员等。在计算机硬件的研发进行时,质量和性能得到保障的前提下需要注意加强设计研发人员对计算机硬件的认识,加强对计算机硬件安全性能的注重,从内置和外置入手,做好安全设计。
4.4 在计算机硬件设计安全中注重创新技术
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于现阶段的计算机硬件安全设计应该考虑到当前网络大环境信息多样化的问题,网络信息不断的更新当中,之所计算机硬件的安全设计会出现许多问题,是因为相关的设计设计人员对于当前的信息网络没有完全掌握,从而使当前的计算机硬件安全设计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尤其,对于计算机硬件设计安全应当注重创新,也就是跟随当前的网络环境,掌握网络信息发展趋势,并且对于计算机硬件的安全设计做出一定的改善,建立健全计算机安全信息系统,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对于计算机硬件的安全性做最大程度的提升,从而有利于计算机的使用和今后的发展。
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叙述,对于计算机硬件的安全设计有一定的了解,为了保证计算机的信息安全问题,需要对计算机硬件的安全设计进行多方面的考虑,掌握网络发展方向,做好内部系统的更新维护工作,再加上日常生活中相关人员对于网路的安全维护,这样就能够保证计算机今后的硬件系统的安全与稳定。只有保证计算机硬件信息的安全,再加上软件技术的发展,才能够使我国的计算机技术水平稳步提升,从而有利于今后人们的安全使用。
参考文献
[1]王科超.计算机硬件的设计安全探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5.
篇7
关键词:计算机硬件;维护与管理;硬件故障;创新理念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9-0035-02
1 概述
计算机硬件的维护与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管理人员需保障计算机硬件处于良好工作状态,使其作为重要的应用工具更好的服务人类。首先,管理人员应加强自身综合技能的培养,多参加单位提供的培训机会,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与硬件方面的专业知识。其次,计算机的硬件故障维护中,管理人员需灵活采用各种排障方法,及时恢复硬件正常功能。最后,管理人员应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需好好养护计算机硬件,做到保证供电电源安全可靠、保持硬件所在环境通风干燥、及时清理硬件灰尘以及以及避免硬件带病作业等。
2 计算机产生硬件故障的原因
2.1 外部因素
计算机发生硬件故障的外部因素主要指供电电源不稳定、其它用电设备电磁干扰等。计算机供电电压突然中断或电压不稳定,不仅影响计算机的正常使用,还会对硬件造成一定的损害,甚至造成计算机电源、主板、CPU、显卡等硬件严重受损;其它用电设备如变压器、高压线、电弧焊以及变频器等都能对计算机产生电磁干扰作业,如果计算机抗干扰能力差可能会出现意外重启状况,同时强大的电磁干扰会影响显示器的正常工作,显示器磁化会使显示画面出现偏转发生偏色故障。
2.2 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包括计算机各个硬件性能的好坏、使用年限长短、硬件之间匹配与否以及软件与硬件合适与否等。
计算机的正常运行离不开软件这一重要载体,计算机的许多硬件故障都是软件使用不当造成的。例如主板的BIOS存储着硬件中重要数据但比较脆弱容易受到CIH病毒损害造成系统无法正常运行;病毒的存在可能导致光驱不能正常读盘。
硬件不匹配问题会导致计算机无法正常运行。例如显卡与主板不匹配时会导致显卡温度过高,显卡驱动程序会出现丢失现象影响系统运行稳定性或出现死机;声卡与其它插卡发生使用冲突时会出现声卡发声障碍,需要调整即插即用(PNP)卡使用的系统资源,消除各卡之间的相互干扰作用;主板与高频率内存条不能兼容时Windows容易自动进入安全模式。
3 将创新理念融入计算机维护与管理的措施
3.1 提高管理人员综合能力
管理人员应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相关专业知识,计算机出现故障后,应遵循先软件再硬件的故障排除原则,所以熟练掌握软件相关知识是工作人员必备技能。软件故障类型包括系统软件故障、网络故障以及应用软件故障,常见软件故障包括安装与卸载故障、启动与关机故障、局域网无法连接、浏览器不能正常访问、系统文件异常丢失、系统中毒、系统注册表损坏以及硬盘主引导记录损坏等。维护人员应先结合专业知识与工作经验排除软件故障后再进行硬件维修工作。应定期为管理人员提供进修机会,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举行各种故障维护技能赛,鼓励管理人员积极学习专业技能保持专业知识与时俱进,管理者应给予优胜员工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奖励。
除了熟练掌握专业知识,管理人员需要掌握常见的计算机使用常识,以保持计算机处于较好状态进而提高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例如尽量避免在雷电暴雨等恶劣天气下使用网络系统,以免计算机被雷电击中;计算机的摆放除了需遵循美观方便原则,还需保证干燥通风便于计算机散热;避免频繁启动或关闭计算机,以延长计算机硬件使用时间;尽量使用正版软件,避免不正规软件给电脑带来的伤害等等。
3.2 灵活使用各硬件维护方法
硬件维护过程中排除硬件障碍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直接观察法、最小系统法以及逐步增减法等方法,管理人员需具备灵活使用各种方法的能力。
(1)直接观察法
直接观察法是计算机硬件维护环节最直接的方法,该方法有效与否与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密切相关。管理人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硬件设施、计算机软件配置以及计算机周围环境等具体情况。
(2)最小系统法
最小系统法的原理是计算机硬件维护时先判断计算机硬件是否具有开机或正常运行的最基本功能,此方法通常与逐步增减法一起使用,实现快速锁定硬件故障提高维护效率的目的。
(3)逐步增减法
逐步增加法一般以最小系统法为基础,最小系统法快速锁定硬件故障后,通过逐渐添加或删减计算机系统组件/设备的方式排除故障。
(4)组件替换法
此方法就是用具有正常性能的硬件替代可能受损的硬件,若系统故障消失证明该硬件功能受损。在硬件故障维护过程中,先采用其他方法锁定故障大致方向,再根据经验对可能受损的硬件进行同型号或相近型号替换,在替换过程中遵循先易后繁的原则:先考虑插线是否接触不良,再考虑组件破损与否;先考虑内存故障,再判断CPU与主板是否出现故障;打印故障先考虑打印驱动是否正常安装,再考虑打印机连线是否牢固以及打印机与电源是否正常连接。
(5)隔离尝试法
隔离尝试法是管理人员结合工作经验与专业技术对故障进行一定判断将可能出现问题的硬件或软件屏蔽,再观察计算机其它功能是否正常。软件屏蔽就是停止软件的运行或直接删除软件,硬件屏蔽是将该硬件设为禁止使用状态或卸载该硬件的驱动程序。
3.3 预防为主的管理原则
相关经验表明,绝大多数计算机硬件故障的发生都是由于使用不当,所以要合理使用计算机并且计算机硬件的维护与管理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止结合的方针。计算机的使用时间不要过长,硬件长期出于发热状态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都会受到较大影响;通过通风或室内设置空调等方式保持实验室温度在18度到30度之间;避免计算机长期处于阳光直射环境,以免显示屏受损;实验室湿度应保持在合适范围,过于潮湿的环境会促使电路板引线、元器件以及触点等出现发霉现象,过于干燥的环境会导致计算机使用过程受到静电危害出现短路或断路状况;先插上电源再启动计算机,可以缓解计算机电源老化;尽量避免强制关闭计算机,强制关机会加剧硬件的损害;计算机使用介绍后做到关机关电源,不仅可以节约用电还可以预防火灾。总之,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是预防计算机故障的最有效方式。
4 结束语
计算机的维护与管理工作是一个长期繁琐的工作,计算机硬件性能的好坏与计算机的工作效率息息相关,管理人员应该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知识以及遵循计算机维护与管理原则,最终实现保障计算机处于良好使用状态并适量延长计算机使用寿命的目的,使得计算机作为不可缺少的应用工具更好的服务人类。
参考文献:
[1] 李智峰. 计算机硬件维护与管理创新研究[J]. 科技传播, 2014(13).
[2] 张文平. 计算机硬件维护原则与方法问题探讨[J]. 煤炭技术, 2012, 31(1):251-253.
[3] 赵金伟. 计算机硬件维护原则与维护方法分析[J].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4(5):307-307.
篇8
1计算机软件技术概述
计算机软件技术涉及到的内容较多,但通常我们将计算机程序、方法以及计算机运行时所需的各种数据统称为计算机软件技术。如上所述,计算机软件技术一种较为先进的技术,对于当今世界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又因其具有操作便捷、运行速度快、适用范围广等特点而备受现代人们的喜爱。计算机软件技术分类的方法较多,但我们常将其分为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过程控制以及人工智能等几个部分。计算机软件技术是计算机实现其功能目标的保障,如果没有计算机软件技术,那么计算机就和普通的机器没有区别。如今是一个技术发展迅速的时代,在这种环境背景下要想充分发挥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优势,就应加大对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2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不可靠分析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软件技术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在其发展进步中,难免会存在一些不可靠性表现,下面具体分析一下其不可靠性。
2.1计算机软件的可靠性定义
近年来,计算机软件技术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同时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也逐渐趋于正规化和规范化,软件产业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快速发展和进步的支柱型产业。在学术界,将计算机软件的可靠性定义为能对软件性能、工作效率等内容进行详细描述和评价的标准。即我们所说的,在一定的环境下、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使用计算机软件而不会引发系统故障的概率。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推广,如何确保计算机软件的可靠性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根据计算机软件技术的特点,我们发现要想提高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可靠性主要还是应该做好软件开发工作。
2.2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不可靠性表现
我国软件技术发展一直备受关注,也制定了许多相关政策对其发展给予一些必要指导和帮助。因此我国软件技术与产业在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进步较为稳定,但是与全球软件行业发展的程度来看,我国计算机软件的发展依旧存在诸多问题。
(1)计算机软件技术与计算机硬件技术不同,计算机硬件技术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硬件材料的性能决定的。计算机硬件技术的科研重点就是解决硬件材料问题,从而增加硬件的使用寿命;计算机软件技术不存在磨损问题,也不存在使用寿命问题,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问题主要是软件程序的稳定性问题。在使用计算机软件技术时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软件程序问题,程序一旦出现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使软件失效。而软件技术工程师在开发软件时很难预测到软件程序会出现问题,这就增加了软件技术开发的难度;
(2)软硬件技术的可靠性一定程度上存在很大的相似性与互通性。两者同样运用复杂的函数作为定义缺陷和故障的标准。但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技术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别性。软件技术开发过程是一个“思考创作”的过程,主要是以用户的需求为基准,通过建模、编程等步骤解决用户的问题。这一过程,主要是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体现。但由于是人的思维过程,一定会存在思考不到位的情况,致使计算机软件技术存在漏洞和不合理性。这些漏洞和问题有的可以在软件测试阶段被检测出来,有的却难以被发现,只能等到用户使用过程中才会被发现,而一旦出现了这些问题就会造成软件失效或崩溃;
(3)计算机软件与计算机硬件在技术维修方面存在差异,计算机硬件的故障主要集中在硬件系统方面,这些故障往往都是属于可维修的故障,有解决问题的方法。但计算机软件系统一旦受到破坏就很难维修,一般只有通过重新设计软件才能解决问题。
3解决计算机软件不可靠性的对策
针对上文介绍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不可靠性的表现,下文将具体介绍一些解决对策,以解决计算机软件的不可靠性。
3.1减少软件出错
当软件出现差错时,引起软件故障,降低了软件可靠性,而致使软件出错的主要原因是人的原因。因此,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应做到下述几点。第一,要确保软件开发人员的专业素养水平;第二,对于语法错误等技术性问题必须严格注意。此外,当计算和计划错误的时候,软件开发人员要进行认真的思考,直到最后版本等内容完全一致,还要学会分析工程的实际情况,做好材料的选择。
3.2注意软件的评审工作
计算机软件开发中,工作人员并未参与其各阶段的评审工作,因此有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各阶段都符合相关要求,避免跨越阶段现象的出现,要在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组织测评工作,确保软件开发的准确性。评审人员要包括设计师、管理者等全体人员,保证专家评审的质量,这对提高工作质量有很大帮助。对评审组来说,主要工作就是对设计师提交的软件文档是否符合要求进行审核,通过专业人士的管理,对计算机硬件进行更好的维护,保证计算机软件的更深层次发展。
4总结
篇9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系统集成;发展;供水行业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各行业在生产和发展中也需要实现现代化需要,越来越多错的企业和单位在工作中迫切的需要建立一个完善、先进、经济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以保证工作的科学、正常进行,这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就供水行业的发展而言,它与其他行业相比较存在着明显的特殊性,因此需要的计算机系统也与其他行业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它在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收费、管网调度、客户服务等业务系统,并且使得这些系统之间相互连接、相互促进,从而为供水行业的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1.计算机系统集成概述
计算机继承是未来计算机行业发展面临的主要趋势,也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其集成主要指的是在各行业应用的过程中功能的集成、网络技术的集成、软件界面的继承等。不同的系统之间对于软件的需要也不尽相同,因而在工作中需要制定出科学的总体规划,并在此基础上主要实现集成和处理,并系统的探讨其有关的工作要点。在计算机软件系统的集成处理中,它不仅仅包含了技术要求,同时也有着重要的艺术性集成要点。
1.1计算机系统集成分析
系统集成主要指的是通过综合布线、网络化连接、技术优化等手段将独立分离的计算机设备、功能、信息系统有机整合在一起,且彼此协调和优化,从而形成一个能够与资源共同分享且实现高效、集中、便利的管理策略。在计算机系统中,一个软件系统的集成并非一个简单的问题,而需要多个不同的供应商、协议来相互配合和促进,因而实现系统的集成最为关键的问题在于解决其中存在的不同系统影响,且在工作中相互操作和优化,并且在工作中能够有效的解决其中存在的专门设备和分离设备,从而使得子系统之间的接口能够得到完善。
1.2供水企业计算机系统集成特点
供水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当今社会发展中不可逆转的态势之一,它的实质主要指的是在工作中将供水企业的生产、供水调度、事故处理、客户服务等多个环节通过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串联起来,并且形成一个系统化问题处理和优化措施,使得其中各种问题都能得到有效解决。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与实践,截至目前我国大多数供水企业都已经完成了计算机系统的集成,并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绩和经验成果。然而,不同时期所建立的计算机系统因为技术理念、工作方法和管理策略的影响而存在着一定的不同,为此,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计算机系统的集成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实现供水企业的整体优化。就供水企业计算机系统集成进行分析,其主要的特点在于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存在着独特的创造性、高科技性以及个性化特特征。
在当前的供水企业发展中,计算机系统集成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供水工作中供水、税费缴纳、客户服务、管道管理分离现象,使得整个工作变得有组合、完整且灵活,对原来复杂的管理工作进行了优化和简化,为用户提供全面、切实可行的服务同时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扎实的经济效益,为日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2.计算机系统集成目前存在的问题
2.1微机系统及工具软件的管理问题
因为目前的电脑系统和软件工具比较大,如果一台设备的问题,需要重新安装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通常需要系统工作了一天。作为一个结果,上网计算机数量巨大,导致系统维护人员疲于奔命,也是很难保证服务质量。
2.2用户管理的问题
用户被限定在固定的机器上,同时,用户的数据和文件也只能保留在该机器上。若要使用其它机器,必须在每台机器上创建该用户帐号,并将用户的文件和数据复制到新机器上。当用户固定使用的机器发生故障时,容易造成用户数据的丢失。
2.3 Landmark等专业应用软件方面
在计算机系统集成前,需在每台解释工作站上安装专业应用软件,并创建用户,用户在指定的机器上加载数据,以便开展工作。如此一来,用户和数据与机器捆绑在一起。有些时候,结果有的机器满负荷工作,有的机器却相对闲置。
3.计算机系统集成的分类
依据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的相关特点,可以把计算机系统集成分为计算机硬件系统总体设计与工程管理服务、计算机硬件设备集成与安装、计算机硬件设备的技术与服务三大类。以下对这三种项目的管理实施进行简要的定义分类解析。
3.1总体设计与工程管理
计算机硬件系统设计和项目管理服务,也可称为整体设计和项目管理,这主要是买方将正确的计算机硬件系统集成项目。一般情况下,购买的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的结构设计以及性能指标,粒度分布有一定的认识。这类项目的实施要求相关服务提供商设计计算机系统在各种领域,它可以覆盖大部分的电脑系统,同时,相关技术人员专业水平的要求也很高。
3.2设备的集成安装
计算机硬件设备的集成和安装也可以称为一体的设备安装。计算机硬件设备的集成和安装是一种最常见的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但大多数消费者比较常用的计算机硬件系统项目建设模式。在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的硬件设备建设,集成和安装要求买方应进行全方位的计算机系统集成框架和设备性能管理等定性选择论点。
3.3技术服务
计算机硬件技术和服务也可以称为工程技术服务。鉴于这种类型的项目,其主要是由它的技术和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系统集成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建设项目。设备技术服务通常是在一个特定的服务指标和技术要求为主要目的的。这使得买方设备问题的技术和硬件的疑虑,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培训支持。这类项目的实施需要相关的技术解决方案和技术结合有效的论证。
4.计算机系统集成的发展趋势
广泛集成分布式网络环境与市场竞争的全球性激烈,每个企业集成中心也延伸到了企业的整合,使供水企业应用在分布式网络环境的大型integrated.web为基础的用户界面统一,使部门和地区不同的人,组织,所有用户实现方便,实时获取信息,因此,该网站的用户界面的统一是必然趋势,计算机系统集成。
专业化与多元化系统集成技术,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在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有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今天的社会是一个网络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系统整合模式不再是简单的结构,功能单一,但基于网络结构的复杂和多功能转型。因此,专业化与多元化系统集成技术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计算机系统集成。供水企业信息系统集成,使整个供水系统供应链的有机结合,实现信息和资源充分共享,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电子商务可以说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支持,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已经成为一个必然。
5.结语
采用现今先进的域管理技术、网络技术、存储技术,对开发研究工作的主要计算机软、硬件平台进行了系统集成,建立了域控制器、远程安装服务器、文件服务器、软件分发服务器、NIS+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打印服务器、磁带机服务器等十余套应用服务器,实现了操作系统远程安装、应用软件自动分发、用户数据跟随用户网上漫游、用户数据,应用软件集中管理、磁带库系统、远程自动数据备份等。系统集成尽管提高了系统管理工作的技术难度,但却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的工作,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网络资源的共享。
【参考文献】
[1][美]微软公司.Microsoft Windows 2000目录服务基础结构设计与管理[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比版社,2001.
篇10
目前计算机在饭店中的应用,已深入到饭店的各个部门,出现了饭店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安全保卫系统(保安监控系统、电子巡更系统、门禁系统、防盗报警系统)、楼宇控制系统(BA)、停车场管理系统、水控系统、考勤系统、消费卡系统、电子门锁系统、饭店信息服务系统、餐饮管理系统、计算机娱乐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等。在现代饭店管理理论中,饭店管理信息系统已成为饭店现代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是饭店经营必不可缺少的现代科学工具。
(一)饭店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和特点
饭店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饭店经营管理信息的收集、传递、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饭店管理的信息系统具备如下一些特点:
1、信息更新速度快
2、容量大
3、综合协调性
4、网络化
(二)饭店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
饭店信息管理就其表现形式看就是对饭店大量的常规性信息的输入、存储、处理和输出过程,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饭店的管理效益及经济效益
2、提高服务质量,使饭店信息管理规范化
3、提高工作效率
4、完善饭店内部管理体制
5、全面了解营业情况,提高饭店决策水平
6、饭店管理及其信息处理要求
(三)在信息社会,现代饭店管理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及时的获取各种客人的消费信息和客源市场信息,充分了解当前的消费时尚、不同客源市场的不同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走向,要及时地对住店客人在本饭店的消费情况进行统计,在此基础上及时的调整饭店经营的服务产品项目,并根据服务产品的特征对服务人员进行培训。
2、及时地分析和综合市场信息,并正确地制定相应的决策。
应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饭店服务超前性的特点,要求企业必须不断地提高客人住店的舒适度和方便性,采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对饭店的设施设备进行改造和更新,才能使饭店持续地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客人的到来。
3、综合协调各职能部门的业务。饭店为客人提供的是综合了住宿、饮食、购物、娱乐等的服务产品。每项服务产品的使用价值往往是饭店多个部门同时产生效用、同时综合的结果。它是一个完整的、生产和销售同时进行的过程,应该以一个整体的面貌出现在客人的面前,这要求饭店内部的各职能部门综合、协调地工作。
二、饭店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要求
饭店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是通过采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手段,有效地辅助饭店各级管理决策。信息系统设计的要求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地采集信息
2、畅通的信息传递渠道
3、正确地处理管理决策信息
4、根据需要输出信息
5、资源控制
6、提高服务效率和管理效率
三、饭店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发展历史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IS)是信息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由人和计算机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饭店计算机管理系统是MIS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实现的是计算机管理系统在饭店中的具体应用。国际饭店业先进信息化应用的产生与发展大体上经过了以下五阶段。
1、电算化阶段
2、自动化阶段
3、网络化阶段
4、集成化阶段
5、协同化阶段
四、饭店管理软件系统简介
(一)国外饭店管理软件系统
1、ECI(EECO)饭店系统
2、HIS饭店系统
3、Fidelio饭店系统
(二)国内饭店管理软件系统
1、杭州西软Foxhis饭店管理系统
2、北京中软好泰CSHIS管理系统
3、北京华仪饭店管理系统
五、饭店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成和主要功能
(一)饭店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成
饭店管理信息系统由计算机硬件、系统软件及应用软件组成。
1、硬件系统配置 2、单机系统
3、集中式处理结构 4、分布式处理结构
5、软件系统配置 6、操作系统
7、数据库系统 8、安全系统
9、网络系统
(二)饭店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
一个饭店管理信息系统从使用者的角度看,软件结构就是饭店管理系统的功能结构。
1、饭店管理信息系统
(1)前台系统。预定接待、财务审核、电话计费、公共销售、客房中心、系统维护、商务中心、系统维护、餐饮管理、娱乐收银、经理查询
(2)后台系统
(3)财务处理、工资系统、人事系统、库存管理、固定资产、工程设备
(4)扩充系统。财务分析、商务管理、宴会销售、餐饮成本、桑拿管理、采供系统、考勤系统、安全管理
(5)接口系统。程控交换机门、锁接口、IC卡/磁卡消费、远程查询系统、远程预定系统、户籍管理、INTERENT接口、语音信箱接口、VOD接口
六、饭店电子商务
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国际电脑互联网成为新兴大众媒体的同时,更赋予了国际互联网独特的商用功能。被誉为“第四媒体”(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的国际电脑互联网来到了人们面前,其发展之快,令人瞠目结舌。旅游业被认为是对互联网敏感度最强的产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