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入门知识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5: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质学入门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质学入门知识

篇1

普通地质学是地学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地学类专业一年级学生的专业启蒙课。其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实践性强,必须进行野外实践活动,一般称为地质认识实习,主要是实际接触课堂上所学内容,将课上所有矿物、岩石、地层古生物、构造等面的知识与实际地质现象直接联系起来,巩固普通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培养学生直接观察、认识、描述各种地质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地质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地球科学观;培养他们热爱地球科学、主动钻研地球科学的专业思想感情。因此,地质认识实习作为普通地质学教学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普通地质学教学质量乃至整个专业培养质量的好坏。

防灾科技学院2006年2月升格为本科院校,2008年增设地质学和资源勘查工程两个地质类专业。从建专业以来学校共开展了5次地质认识实习。作者作为带队教师参与了学校地质学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地质认识实习教学工作,认为我校在地质认识实习环节存在一些可改进之处。

1 我校“普通地质学”野外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实习区的选择和实习内容有待完善

作为新增本科院校,防灾科技学院的办学基础和办学实力与一些老牌本科院校还有一些差距,尤其在一些硬件设施上,我院没有完善的实习基地,或多或少的影响了实习效果。2009年地质认识实习是在我校地球物理专业地震地质实习基础上开展的,实习地点在北戴河柳江盆地,实习效果总体很好,学生反响较好。2010及以后的地质认识实习选在北京周边,选取比较好的地质现象作为实习点,但第四纪地质和地貌现象人为破坏严重,每年都要进行重新踏勘选址。而岩溶地质作用的观察,选在京东大溶洞,除岩溶特征不明显外,该景区从入口到出口为单向行走,一般由景区讲解员讲解,讲解员在讲解的时候主要用封建迷信思想讲解岩溶地貌,非常不利于教学的进行。

1.2 师资力量不足

师资力量的不足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教师少,而地质认识实习和地质教学实习在每年的暑假同时开展,地质教学实以上两个专业外,还有水文地质专业、地球物理专业和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均参加,势必造成教师严重不足。从目前情况看,师生比大致为1:30至1:40之间,远远低于国内外其他院校。二是以年轻教师居多。2006年学校升为本科院校以后,学校加大了教师的引进,吸纳了很多国内重点本科院校的研究生、博士生,但大多为年轻教师,对普通地质学知识掌握和运用不是很熟练,且野外实践教学经验相对不足,影响野外实习效果。

1.3 学生组织涣散、纪律性差

由于师生比较小,老师既要讲授知识,又要注意学生安全,最终在监管上力不从心,不能兼顾每个学生。野外讲解地质现象的过程中,只有少部分学生能注意听讲,仔细观察,结合所学知识与野外实际情况相联系起来,还存在少数学生不听从老师指挥。晚上回到学校,没有老师监督,有些学生不会对一天的实习内容进行整理、消化。编写报告和绘制图件的时候,出现直接照抄实习指导书内容、图件内容错误或不全、有错别字等情况。

1.4 实习时间短

我校地质认识实习时间为一周,一周的时间包括两天书写报告的时间,而实际野外路线实习的时间只有五天。防灾科技学院的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其宗旨是为了培养本科层次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的人才,对于地质学和资源勘查专业学生来说就是要具备较强的野外地质工作能力。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加强野外实践教学,地质认识实习作为地质学的入门课程,一周的实习时间不足以了解、认识地质学的全部内容。

2 改进方法

2.1 选择有利实习区,完善实习内容

全面收集实习区地质资料,整理后进行现场踏勘,选择地层、构造、古生物化石出露好、交通方便、安全系数高、环境优美的地点作为实习点。将区域地质资料、踏勘记录资料、原实习指导书整理,按地层、构造、地质作用等修订成册,着重描述实习观察点的地质现象及分析结果,供学生实习使用。最好能建立实习基地,有固定的系统资料和地质现象支持。上述所有工作都应该在有丰富野外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指导下完成。

2.2 引进相关人才,培养青年教师

只有不断引进地质类专业教师,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师资力量的不足。此外,学院还应聘请有经验的专家学者带领青年教师对实习区的地质情况进行详细的野外调查、实地讲解,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学院应营造健康向上和团结协作的氛围,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科研环境,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科研业务培训,积极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师教学水平。

2.3 加强对学生的监督管理

首先应加强野外的监管,这可以有2种方法。一,增加野外实习教师人数,采用小班实习的方法,一个教师带20个人左右,这样老师容易控制纪律且能了解学生理解掌握程度;二,每个班跟一个辅导员,起监督作用,督促学生观察地质现象、整理野外记录,对学生安全负责,减轻带队教师压力。同时加强校内监管,我院地质认识实习采用的不是驻地式实习,学生完成一天的实习后回学校,学校应要求学生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整理一天实习内容,加强对实习内容的理解与掌握。野外记录本的检查可以由带队老师抽查来完成,在师资配比合理的情况下,可以每天检查学生野外记录情况。

2.4 适当延长实习时间

地质认识实习内容广、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地层、构造、岩石、古生物、地质作用等方面的实习,势必会减少学生观察地质现象时间和机会,适当的延长实习时间,改变原来以教师讲授为主的野外实习方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观察、理解野外地质现象,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地质专业的积极性、提高实习效果。

2.5 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改变原来教师讲、学生记、然后再观察地质现象这一传统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实习路线可观察到哪些地质现象,到了野外让学生独立观察、记述,提出问题,然后教师系统讲解路线实习内容,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实习结束后可以开展一个关于地质认识实习的知识竞赛,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将认识实习学到的一些方法、理论、地层、岩石、地质作用等内容作为竞赛内容,竞赛结果纳入到地质认识实习考核范围。

篇2

[关键词]地球科学 各领域学科 交叉研究

一、地球科学的研究意义

地球科学是一门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因此,人类的生存前提是对自已的家园-地球有深入的了解。了解地球的结构和组成以及地球上各类地质现象和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地球科学研究的首要目的。其次,当人类社会步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21世纪,我们突然发现地球所能供给的自然资源正出现危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受到人为作用的严重破坏;随着社会财富的快速增长与聚集,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这一严峻的事实,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一系列全球性科学计划和资源环境问题的国际公约相继产生。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对资源、能源的争夺和对本国环境利益的保护,又使一系列地球科学问题成为国际政治和外交斗争的焦点[1]。地球科学的发展无疑对资源的合理使用,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具有积极和深远的意义。

二、地球科学研究的现状及进展

在中国,地球科学起步较晚,大众对地球科学的认知度并不高,所以,在中国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十分重要。在国内的大学,除了地质学及相关专业把《地球科学概论》等地质学入门课程作为必修课之外,其他专业学生对地球科学的认知停留在初中和高中的地理学认识上。这样的局面亟需改变。因为众所周知,地球科学是六大科学之一(数、理、化、天、地、生),它涵盖了地质学、海洋学、气象学等领域。地球科学研究可以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多角度进行。所以地球科学的研究是可以推动其他各领域科学发展的。如果其他领域的学者或学生对地质学有着相对深入的了解,研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会有巨大提高。从20世纪初兴起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到以赵鹏大院士为代表的于上世纪80-90年代建立的“数学地质学”新体系,都是各领域学科与地球科学相结合的典型实例。如今地质学的发展已经进入到量化的阶段,多领域学科交叉对于研究的推动无疑是巨大的。早在1889年,美国化学家克拉克将来自不同大陆岩石的许多分析数据分别求得平均值,并得出陆壳中元素的丰度。从此,元素的聚集或者分散有了统一的标准,并随之求得了各类矿床中可开采元素的丰度值与克拉克值的比值,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该比值越来越小。化学与地球科学的结合已经成为研究地球科学的重要手段,地球化学也成为地球科学研究的先锋学科。1912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并通过古生物,古地理古环境证据加以证明。这一划时代的假说开创了地球科学研究的新篇章,并为后期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37年,A.B卡察科夫(Kazakov,1937)根据海洋学和水化学的资料提出了磷块岩的上升洋流假说,揭示了磷块岩的生物成因。在我国贵州、湖北、湖南三省均发育该类含磷层位[2]。20世纪60年代之前,加拿大肖德贝里(Sudbury)铜镍硫化物矿床(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镍矿床)一直被认为是深成岩浆熔离矿床,直到有学者发现在矿区岩盆附近变质岩中的金刚石,才有学者考虑该矿床陨击成因的可能性,但是仍不能断定矿床的确切成因。这需要进一步的地球化学证据以及模拟实验的支持。再如对矿床中成矿元素的迁移形式,早期有学者认为是以硫化物或卤化物存在于真溶液中并进行迁移的。然而成矿模拟实验的化学数据表明金属硫化物的溶解度大多很低,金属卤化物在H2S的存在下很不稳定,都不利于成矿。当代学者普遍认同金属矿成矿流体以硫化物、硫氢化物或氯化物的络合形式进行迁移。这一切都表明,学科的交叉对于地质科学的研究具有深远意义。

三、有待解决的问题

如今,众多地质学问题仍有待利用学科结合的手段去攻克。例如,金矿的选矿离不开氰化物,而氰化物的使用必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尾矿污染甚至几千年都无法消除。能否利用化学方法提高选矿技艺是关键;近几年,国内外都有利用生物方法进行尾矿处理的实例,如2012年广东工业大学申请的专利:使用生物挂膜载体处理硫化铅、锌矿尾矿库废水的方法[3],对闪锌矿,方铅矿矿床(中国的铅锌储量居世界前列)的尾矿处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更多的催化剂或生物选矿技术有待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去发现并应用。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从研究如何开发并利用资源转向如何高效地使用资源并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这一领域更需要我们采取学科综合的方法开阔视野,多角度解决问题[4]。所以,作者提议,应该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地球科学,不仅从化学、物理、数学等角度去思考地质问题,也要从生物学、天文学、气象学、海洋学、人类学、历史学等角度去研究地球科学。这样的融合一定会让地球科学更加生气勃勃。同时这样的结合也会让地球科学的许多既定事实,融入到模拟实验中,并促进其他领域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地球科学的战略地位及其发展趋势和特点[J].地球科学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3年网站首页.

[2]翟裕生,姚书振,蔡克勤.矿床学(第三版)[M].地质出版社,2011年10月.

[3]孙水裕,杜青平,黄绍松,林伟雄,许燕滨,宋卫锋,戴文灿,刘敬勇.一种使用生物挂膜载体处理硫化铅锌矿尾矿库废水的方法.专利号:201210163067,2012年11月21日.

篇3

做学生,就把知识学好;下乡插队,就把田种好;当老师,就把课上好;承担课题,就要做出一个好的结果。当人生的风雨在别人眼里只是一种痛苦与怨忿时,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徐士进却在淡泊与平和中把握好生命里的每一段航程。

2007年,第三届全国教学名师的荣誉不期而至,徐士进这位国家级大项目的首席专家仍像往常一样奔忙于教学和科研项目的各项事务之中,就连此次采访也由于电话、来访而不得不多次中断。

教学上的勇者

“一个优秀的大学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本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外,还要引导学生走向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徐士进对教师职业的思考始于他留校任教的那一刻。教给学生们学习的技能和方法,让学生们自己去读书、去思考,是徐士进在三尺讲台上的不懈追求。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大多数地质专业的授课教材内容陈旧,所有插图都是黑白的,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关注国外动态的徐士进发现国外教材内容生动活泼,图幅设计巧妙,印刷制作精美,深感有义务为中国的地质学入门课程――地球科学概论编写一部高水平的教材。

1999年,凝聚了徐士进无数心血的《地球科学――多媒体电子教材》通过了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组织的专家鉴定,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中科院院士殷鸿福、李吉钧为组长的鉴定委员会认为该教材“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推动多媒体电子教材的研制具有重要意义”,并推荐“作为各类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课程教材”。这套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界面友好、操作简单的电子教材更被评价为“21世纪第一部电子教材”,先后荣获首届国家电子出版物奖、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特等奖,目前已被100余所高等院校使用。徐士进教授领导的教学团队也由于“地球科学课程创新建设”而获得2001年全国教学成果二等奖和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的荣誉。

学术上的仁者

无论是在国家级大项目的组织中,还是在带领课题组致力于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徐士进都以正直宽容、淡泊名利的仁者风范,在学科建设、团队建设、项目建设的征途中开辟出一条风景摇曳的康庄大道。

在《地球科学概论》出版之后,徐士进在地球科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之路上收获连连:2001年,徐士进主持的南京大学地球科学数字博物馆项目列入教育部“21世纪振兴行动计划――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成为中国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徐士进良好的学科背景、宽广的知识面以及对博物馆学独到而创新的见解,让他出任中国大学数字博物馆的专家组组长,并先后主持数字博物馆关键技术研究和二期工程项目。

作为一个投资2千多万、近30所全国知名高校共同参与的大项目,参与专家之多、意见之众、水平之高是不言而喻的。能协同众多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单位的专家们如期高质地完成这项系统工程,徐士进指挥“战役”的惟一秘诀就是:“一切以项目出发,以诚相见,尊重大家,我为人人”,正是以这种大公无私、宽容平等的人格魅力,徐士进将校内外专家凝聚在一起,以系列数字博物馆建设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

生活中的智者

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工作中,徐士进的博闻强记、引经据典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果说喜爱阅读是他在几十年的沉淀中升华的一种生活方式,那么这一习惯也是他对当今广大青年师生的殷切呼唤。

徐士进读书的习惯来源于良好而严格的家教。他出生于一个中医世家,家中藏书丰富,且多是唐诗宋词、历史故事等文史书籍,严格的家训加之宽松的教育,让小小年纪的他就在“开卷有益”的阅读中自由地汲取着知识的营养。

当年,16岁的徐士进是插队知识青年中年纪最小的一位。由于个子不高,他被分配去看管山林。他每天早上带书上山,天黑再下来,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三年。后来,徐士进每天像农民一样地出工,但吃饭睡觉以外的所有时间都被他用来读书。就这样,读书成为他的生活习惯以及生命中的一部分。

但徐士进现在头衔多、任务重、压力大。2008年,新学期面向全校的公选课《地球科学概论》又开课了,他要备课;每周一次的研究组讨论会他要参加,还要提出指导意见;研究生的课即将开始,教育部、科技部、学校、系里必不可少的科研社会活动在等着他……千头万绪的工作占去了徐士进几乎一半的时间,但他每天仍要留出至少两个小时看书。对徐士进而言,理想中的生活应该是工作和兴趣爱好相吻合,读一些自己想读的书,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

篇4

重新读解中国风水学应是站在科学的合理性心理学、伦理学、建筑学、景观学、地质学、星象学、水文地质地理学、宗教民俗文化经济学宏观角度出发的,因地制宜,怎么合理就怎么设计。

1.1从选址建筑设计风水学解析

原则一:依山傍水原则。对生活环境追求安全、稳定、可靠是人类寻求生存基本的愿望。因背有山有靠山,面有“S”型河水环绕,有水源滋养。这种有山有水(而且要好山好水)较适合生存,所以这是一种自然规律的选择。自古以来人类往往容易汇集这种地理环境生存,山体是大地的骨架,水域是万物生机的源泉,依山傍水是中国风水学的最基本原则之一。清代姚延銮在《阳宅集成》卷《丹经口诀》中强调“阳宅须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山骨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明堂宽大斯为福,水口收藏积万金。关煞二方无障碍,光明正在旺门庭。”也就是说这种背山面水易使人得到生存,易于生存便易于产生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最后得到物质经济文化的繁荣。这里必须强调的选址讲究依山傍水原则时,同时要避开强地震带上、火山周围、海啸堤堰边、劈山山脚下、飓风经过带等自然灾害将要发生的明显地带。原则二:选址应该避免直接前后或左右接邻寺庙、医院、礼堂、祠堂、监狱、水坝下游……俗话说,寺庙前后事必多,按现在心理学来说,谁也不愿意每天面对寺庙、医院、礼堂、祠堂、监狱、……长期居住必然会影响居住者的身心负担。除商业用房外其他建筑不宜设在小路的尽端或者丁字路的中心点处,这些不合理之处就是因为他们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长期会给人们带来心理压力,从视觉上看也是符合心理学,因为所有的车辆、行人都笔直朝建筑而来,可能造成心理恐慌,必影响居住人的工作与心情。原则三:选址应环境优美,但必须与地理位置经济文化相结合。就比如说美国的大峡谷环境优美,但不适合居住,因为那个地方没有任何物质经济文化。故选址不但要环境优美、而且还要要求地理位置交通发达、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满足建筑的经济文化一定的需求,古时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典型的案例,其原因就是在于怕人文环境影响孟子的身心教育;原则四:建筑选址不能选在核电站、变电站、高压电塔、电信收发站附近、大楼玻璃幕墙、水镜面、天桥、菜市场……附近或接邻容易带来磁场干扰、光污染、噪音、空气等污染,这些容易给人们带来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人的身心健康。原则五:对地质、水质的讲究。自古以来就有风水师亲临现场相地,用手研磨、用嘴嚼尝泥土———挖土井察看深层的土质、水质———俯身贴耳聆听地下水的流向及声音,这些看似装模作样,其实却存大道理。因为地质、水质决定人的体质。其对人的影响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土壤中含有锌、钼、硒、氟等元素属于人体的微量元素,微量元素在抗病、防癌、延年益寿等方面都还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仅仅像火柴头那样大小或更少的量就能发挥巨大的生理作用。这些微量元素在太阳光的作用下放射到空气中,直接影响人的健康。《山海经》也记载了不少地质与身体的关系,特别是由特定地质生长出的植物,对人体的体形、体质、生育都有影响。第二、潮湿的地质,会导致人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皮肤病等。潮湿的地方是细菌的天然培养基地,是产生各种疾病的根源。第三、磁场,地球本身就是一个被磁场包围的星球。强烈的磁场可以治病,也可以伤人,甚至引起头晕、嗜睡、或神经衰弱。中国很早就认识了地磁,战国时就有了司南,到宋代已普遍使用指南针。风水师常说巨石和尖角对门窗不吉,实际是担心巨石放射出的强磁对门窗里住户的干扰。第四、是有害波的影响,如果在地面3米以下有地下河流,或者有双层交叉的河流,或者有坑洞,或者有复杂的地质结构,都可能放射出长振波或污染辐射线或粒子流,导致人头痛,旋晕、内分泌失调等症状。第五、水白而甘,水黄而糗,水黑而苦。不同地域的水分中含有不同的微量元素及化合物质,有些可以致病,有些可以治病。典型的少,云南省腾冲县是典型中的一个“扯雀泉”,泉水清澈见底,但无生命存在,飞禽走兽一到泉边就会死掉。后经科学家调查发现,泉水中含有大量的氰化酸、氯化氢的巨毒物质。如在这样的水源附近是不合适作为建筑选址的。但中国的绝大多数泉水都可以用于生活,由于泉水是通过地下矿石过滤的,往往含有钠、钙、镁、硫等矿物质,以之口服,冲洗、沐浴,无疑有益于健康。风水学理论主张考察水的来龙去脉,辨析水质,掌握水的流量,优化水环境,这条原则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

1.2建筑形体及建筑坐北朝南朝向、门窗朝向风水学解析

建筑形体上分析:中国古代易经曾提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从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差异很大,土质也不是一样的,从北到南,土壤是从黑土———黄土———红土。建筑外观形式也呈现各地域文化的特色。中国现存的建筑都是因地制宜。西北干旱少雨,人们就采取穴居式窑洞居住。西南潮湿多雨,虫兽很多,人们就采取干阑式竹楼居住。北方草原的牧民采用蒙古包为住宅,便于随水草而迁徙。中原、华南、华北但是大体上是一致的,基本都是木构架斜屋面坐北朝南为主,赋有中国特色古建筑文化代表。建筑坐北朝南位置、门窗朝向分析:

(1)我国处于地球北半球、欧亚大陆东部,大部分陆地位于北归线(北纬)以北,一年四季的阳光都由南方射入,朝南便于采取阳光。因此,古代把南视为至尊,宫殿和庙宇都面朝向正南,帝王的座位都是座北朝南。北为阴,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门窗开的位置是根据其各种具体的地理环境采光通风及避开夏季阳光直射。

(2)地理环境决定了其季节型气候。冬天有西北利亚的寒流,夏天有太平洋的凉风。坐北朝南的原则是对自然现象的正确认识,顺应天道,得山川之灵气,受日月之光华,颐养身体,陶冶性情,安居乐业。寺院和道观正是看正了这一点,均将庙宇建在了背靠青山,面临绿水的深山密林之中。而这里面正含了这科学道理——————背(北)靠青山,冬可挡住凛冽的寒风,夏能迎接清凉的南风。潺潺溪流提供了必需的水源,深山密林又营造了清新的空气。

(3)自古以来我国的主要外患均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骚扰。因此,在中国人的心理上,常存有要提防北方的心理。这一潜意识的心理防范,逐渐的对朝北开门形成了一种心理的负担。所以,房屋不坐南朝北,是有其原因的。当然,若是把门开朝北,。这也是不开“北”门的另一个因素。

1.3建筑细节水学解析住宅篇

(1)入户门原则开门忌讳见堵见梯,比如见近距离山(假山)、上下楼梯、虎头(另一座建筑物的尖角或者特殊的建筑物)门前有堆积物……气流容易受堵,有一种压迫感存在;开门不可直通到底到底,与后门不可相穿,也就是不可同处于一条直线上;入户有整洁清爽的门面,能带给人一个好的心情……传统风水主张入门:1、开门见红,红色的屏风、图腾给人一种喜气洋洋、温暖如春的感觉;2、开门见绿,科学已经证明绿色的视野最大,也能使整个空间充满生机,给予一种盎然生机勃勃解除压力,“生”指生机茂盛,尤以叶大或叶厚的黄金葛、橡胶树及巴西铁树等最为适宜,不宜种植有刺的仙人掌类植物,否则弄巧成拙。3、开门见“福”(主要起到体现文化品味和调节紧张劳累作用)。这“福”主要源于中国的吉祥物、吉祥画、吉祥云……例如:“鱼跃龙门”、“福禄寿”、“五福临门”……

(2)客厅原则客厅要明亮,主沙发不要背向大门,主沙发背后要靠墙或者背后要端景台或屏风弱化,坐在客厅里宜看到风景优美的地方;

(3)厨房原则厨房一定要有窗户,采光通风一定要好,不要在完全封闭的房子里。入户不宜直对厨房门,但也不宜入户后饶一大圈到厨房避免采购生食物与其他空间穿叉;厨房的形状要方正,最好不要三角形;厨房忌讳两水夹一火,比如夹在洗菜盆与洗衣机之接,火炉不要跟水龙头连在一起。

(4)餐厅原则餐厅最好单独一个空间,与厨房相连最好,这样方便使用。一进大门就见餐桌可在餐厅间适当位置用屏风隔挡,也设计一堵高度不高于1.1米高的装饰矮墙,以避大门之冲煞。餐厅与厨房不宜共享一个空间,因为炒菜时积留的油烟气、现代厨房家电辐射等空气气场会影响用餐卫生。饭桌颜色应以选择有生命力的颜色为主,以便刺激食欲,但纯黑色与纯白色为不宜。传统的中国饭桌大多以圆形为主,在风水学上来讲,三角形及有锐角的饭桌不宜选用,因为尖角具有杀伤力,对饮食健康有害。

(5)卧室原则卧室床头不要背对门,床头板不宜用三角板,床头后不要有窗及卫生间,梳妆台不要照床头,房门不可对镜子,卧室带卫生间的卫生间门不宜直对床铺。

(6)卫生间原则卫生间是洁身、排泄的地方,容易产生湿气、秽气。因此浴厕地点宜隐蔽,不宜直接对客厅、餐厅,如不可避免设计应做干湿分区过渡及做些隐藏式美观设计例如:就利用干湿分区过渡(不会闯味),及在干区入口处加设置门同客厅电视墙统一化装饰隐藏式美观设计,达到坐在客厅、餐厅在心理、视觉不到卫生间就在傍边;打开卫生间门不宜见大镜子、马桶……

(7)公共走道原则住宅内走道设计不宜过长,超过整套住宅的2/3的长度会产生阴磁场;

(8)室内绿化原则有些人喜欢在室内绿化植物,植物本身是绿色节能,但种值数量要适当,比如,大面积的爬藤植物、绿墙围绕,根茎未处理妥当,易造成室内环境的阴冷潮湿,青苔密布,过多的则成为阴宅。商业办公篇原则一:商业大门朝向要有气场、门厅一定要大气,橱窗宽敞……达到人(经营)建筑、环境和谐,才能招财进宝。原则二:办公桌后勿靠大窗,背窗而坐,光线从身后进来眼睛不舒服办事不方便,从风水学观点来说,有“空门”,一切生意徒劳无功,负责人办公室要有“靠山”位置才能坐得安稳,且后背墙不可装镜子,因为镜子会将负责人的反映给别人;原则三:从设计角度来说又忌讳办公桌正对门,气场太杂,容易分神;原则四:座位不能在影印机或外溢磁场比较强的地方,如座位靠太近或在电脑正后方,久了容易影响到本身的磁场,造成身心方面的障碍,间接地也会影响运势。最好是保持距离,不然在中间放盆阔叶植物也可以,但植物要定期更换,否则也会变成第二个污染源。原则五:采光顺其自然,座位上不能光线不足或没有窗户座位上的光线如果太弱,会造成太阳能不足、地磁能过多的“阴气重”现象,久了会让人怠惰消极,也比较容易悲观……所以商业办公设计风水学要根据周围的地理、水源、气候及其具体的办公楼地理位置而定,上有利的天时、地利、人和才可一生风生水起、兴旺发达。地域性文化篇例如一:前文所述的中国的吉祥物、吉祥画、吉祥云……;例如二:还有中国最有特色的汉字的谐音和象形字给中国人带来影响:就比桂花与“贵”谐音,葫芦与“福禄”谐音……;如四合院不能没有种树,没有树木,就好像大口里只有人,这样成了象形字“囚”,也不能只种一棵树,因为成了象形字“困”……例如三:中国文人喜欢“四君子”指的是中国画中的竹、兰、梅、菊四种性情高雅,意境悠远的四类植物。它们常被文人高士用来表现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和纯洁的思想感情,因此,素有“君子”之称。开门见竹、兰、梅、菊很好文化品味,比如“竹”同“足”,同时又能体现人品的高风亮节的品德如右图所示……

2总述

篇5

(一)风水理论风水学,古称堪舆术,又称地相之术,核心是寻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其宗旨是在审慎踏勘、了解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对自然有目的地改造,创造“天时地利人和”,构建出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的环境。古代中国人将风水理论应用于宫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选址、座向、建设等,中国也由此拥有了独树一帜的环境营造体系。随着时展,现代风水理论也越来越多包含了地理学、地质学、星象学、气象学、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知识。风水的“经验性”法则对建筑乃至室内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二)现代室内设计现代室内设计,也称室内环境设计,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组成。“现代室内设计”这一领域极为综合,涉及建筑学、社会学、民俗学、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结构工程学、建筑物理学、建筑材料学、光学等多种学科,并且与家具设计、装饰装潢、工艺美术、园艺绿化等密切相关。现代室内设计就是要合理地运用多学科知识,对物质条件通过现代技术手法加以应用与改造,为预想的室内工作、生活等营造宜居的室内环境。

(三)风水学与现代室内设计的联系开展现代室内设计的目的是达到室内的功能化、风格化、人性化,在满足使用功能前提下的追求物质的精神化,即首先是满足使用要求,合理提高室内环境的物质标准,在此基础上将物质通过设计与建造,提高室内空间的生理和心理环境质量,将物质提供转化为精神层面的给予,使设计者或使用者的精神价值得以体现,满足更多的精神需求,即实现风格化与人性化。无独有偶,中国传统风水理论中对于人居环境极为重视,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Needham)就曾指出,中国风水学包含着显著的美学成分和科学而富有深刻的哲理,中国传统住宅环境同自然环境完美和谐地有机结合而美不胜收,皆可据以得到证明。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把握“风水”原则,借鉴“风水”思想,常常有助于设计建造出更为人性化的“人居”环境。

二、风水美学与现代室内设计

风水学在实践应用中,也包含了众多的美学原理,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值得借鉴采用。

(一)屈曲生动在中国古典文化中,曲线的美被充分重视。在风水学中,“喜回旋、忌直冲”是一条重要准则,以形态而论,风水讲究屈曲生动,只有曲折,才有生气,弯曲之妙在于“藏风聚气”。而《黄帝内经》中提到,“气者,人之根本也”。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曲径通幽”的手法正与此相呼应。“动中生活,静中思考”,曲面、曲线的合理利用有助于丰富层次感,避免刻板、生硬的空间营造,也有利于私密的空间的打造,这符合中国人传统中庸温婉的文化思想。也因动静相生,故能养“气”,宜于人居。

(二)端圆体正艺术作品的成功与否,不在于要素数量,而在于要素的和谐与统一。风水学中,最基础的思想是把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考量,即整体性原则。整体中的每一项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都是为使人居于其中并能和谐相处而共同存在,风水学从宏观角度出发,优化结构,寻求最佳组合。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统一”是所追求的美学目标,这点与风水学所要求的是一致的。在室内的设计中,其设计“节奏”的展示不是个体,而是整体,室内空间的层次和布局,细节的描述与处理,各种形状实物的相互渗透以及与环境的和融等均是设计成功与否评判的标准。

(三)均衡界定均衡、界定,在风水美学中,人们可以感知的时空应该是有限和闭合的,这要求所呈现的必须是可感知的、是有界定的,比如在风水选址中,就要求“前有朝案,后有靠山,左右龙砂、虎砂分踞”;比如好的处所应当有山有水,山水构成平衡的格局等。这种界定的美学效果就是能够产生一种均衡效果,人的视觉在均衡的布局中有明确的停歇和滞留,在审美布局中可以获得满足和愉悦。一般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有形的墙、实物等已经产生了界定的作用,而在此基础上寻求设计、装饰上的均衡则需要功力。各种建筑材料、多样的几何构型、不同的色彩等,在整体中要各司其职、各就其位,在平衡中求得和谐美。

(四)谐和有情作为风水的局中人,中国古人把自然环境视为一种被同化了的客体存在,而不是一种异己力量,这其实是在整体原则下的人与自然和谐与统一的看法,其中妙处常常伴随着“可意会不可言传”。对环境与客体施以亲切、和谐之情是风水文化存在的必要前提,也是风水美学的原理之一。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谐和有情”并没有具体的条条框框,而更多是一种热情的设计态度的体现。“有情”的设计师常常能够设计出更有“人气”的作品,在满足功能性要求的前提下,各种设计要素被赋予更多“人情味”,使得作品更具生命力。

三、风水理论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只要有人居住,住宅就是一个有生命的活体,室内各个部分就如同人体的各个器官,有新陈代谢的作用,“气”在其中流动,居住其中的人从中获得滋养,按照风水的说法,“气”是核心问题,一切具体的风水改善都围绕“气”展开,室内“气”要强弱适中,这样才最吉利。古今建筑差异很大,与传统的建筑造型相比,当下建筑的造型更是千变万化,有些甚至超乎想象。但不管建筑造型如何改变,住所内适应人体气场的和谐原理不变。

(一)大门布置门,是居所进出之地,也是纳气的地方,极为重要,故有“千金大门四两屋”一说。与中国古代对大门的方位、形状、颜色、尺寸等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不同,现今城市中人们多居住于高楼,房屋大门在购置时已经确定,但有些风水问题是可以在房屋购置时或室内设计时注意的,比如住家的大门不宜正对电梯门,门不可高低歪斜,楼梯不宜直冲大门等;进门见灶台或者门路直冲不宜,有厕所相对或者横梁压顶也视为忌讳等。风水中“喜回旋,忌直冲”,在室内设计时,大门与客厅应有玄关设置,使得内外之气有所缓冲,回旋理顺后得以聚集客厅,住宅内部也因玄关较为隐蔽,不易窥视。风水中住宅内部隐蔽,象征着福气绵延。对于光线,风水中认为自然光如太阳、月亮的光均视为吉光,而反射、折射、散射的光线都是不利的。可以试想,一旦大门入口处常常有霓虹灯光照射或者玻璃折射带来的光污染,令屋内光线非常强烈并且刺眼,就会令人不悦,长期以往直接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对于类似问题,风水中视为“光煞”。这种房屋可在门上贴上反光过滤纸,以避免强光入宅。大门上宜贴吉祥字画,红色门联、吉祥话等都是趋吉避凶的。一为迎喜,一为镇宅,现代高楼住宅中,贴门联、吉祥字画等也比较简单实用。现代公寓住宅中,会出现大门对大门的情况,常有甲家挂镜子或者八卦来辟邪,乙家挂兽首或者符箓来挡煞,“斗风水”的结果就是彼此不和造成邻家不睦,这对住户的身心健康也是不利的。最好就是门内做玄关或者屏风,门外贴门联和吉祥字画,同样可以挡煞,做到不伤和气。此外,大门的颜色也有讲究,一般而言,可与住户五行相匹配,既注意了风水问题,也不失美感。

(二)玄关设计玄关设置时应“敞亮、整洁”。风水学中认为玄关狭小、阴暗、杂乱等均对居住者的运势不利。《住宅设计规范》中有规定:“房内入口过道不宜小于1.2米”,1.2米一般在设计中被视为是玄关设置的最下限,过于逼仄,不利于通过,也不利于“气”的通顺。玄关设置时应当注意光线的充足,过于阴暗则被视为阴气太重,照明装置的有效利用则有利于增强“阳气”,是住家进出都心情愉悦。玄关宜整洁,这不光是设计时需要考虑的,也是日常居住时应当注意的。一般住家都会将玄关作为放鞋子、雨伞、挂衣物的地方,需要保持整洁,玄关不应放置太多的杂物。值得一提的是风水学中认为鞋子常会粘土,五行属土,因此放置不能太高,放置太高也不利于卫生。此外,如前所述,风水中“喜回旋,忌直冲”,玄关不宜和大门成一条线,风水中认为这样不吉,事实上玄关与大门一条直线也容易使得室内的隐私性下降,不利于安全。在设置玄关时,如设镜子不宜直对大门,玄关顶部不宜有横梁,从人的心理上而言,这些均会对人产生紧迫压抑的感觉,在室内设计时应当尽量调整,比如调整镜子的方位,横梁可做吊顶加以隐藏等。

(三)客厅布局客厅是住宅中公共活动的中心。在室内设计中的主导思想应该是和、福,客厅整体布局适宜清雅平稳,具有活力。一般在住宅中,客厅与大门后的玄关相连,处于坐向前方的位置。客厅大多入门即到,如果要穿越厨房或者卧室才能到达的话,这样的设计是不可取的,会导致内外不清,风水中则认为这样会使家运不兴,易出差错。事实上居家隐秘功能的减弱的确会让居者不适。客厅聚财旺气,风水中要求稳定为上,因此客厅不宜分割成很多小块,客厅反而居于通道中间,人走动频繁就会干扰稳定。客厅是会客与亲友相聚的地方,应当营造出和谐、融洽、幸福的味道,宜使用圆形的装饰物,用弧线,圆形属阳,是动态的象征,易于表达出温暖、有活力的气氛。客厅的光线很重要,明亮的光线能够带来高朋满座、家运兴旺。客厅设计时避免选用太暗的色调,而适于选择淡雅、温暖的系列,并尽量避免复杂炫目。客厅摆设应追求流线型,沙发、组合柜、屏风等均有讲究,摆设适宜则可以调水,利于居者。比如沙发摆放时,其后要有壁,后面不安镜子,上面忌横梁,方向不与大门对冲等;比如组合柜安放时要比例协调,客厅高则组合柜高,客厅小则组合柜小,与沙发放在一起要一高一矮,一虚一实;比如布面屏风可以遮挡部分光,可以减缓气流流动,石面屏风可以改变气流方向,合适选择屏风有助于调水,旺气等。这些都在风水学中有讲究,但这些做法也符合一般人的心理感受,符合美学要求,产生的结果也利于居者的身心健康。

(四)卧室布局卧室是家庭的中枢。卧室设计时应强调宁静、平和,达到的结果应该是利于休息,不受干扰,利于身心安宁健康。卧室形状应方正,多角的、有斜边的房间不宜用作卧室,多角宜形成压迫感,有斜边易造成错觉,长期都会造成人的精神负担。卧室的面积不宜过大,太大不纳气。北京故宫的养心殿是皇帝的卧室,面积也不过十余平米,“养气”才是卧室的主要目的。大客厅、小卧室不但在风水学中有印证,从现代养生学的角度来看也是科学的。并非所有房间都适于充当卧室,比如骑楼上不能当卧室,厕所下忌为卧室,厨房上不可当卧室,地下室不能当卧室,楼梯下不可当卧室,阳台加盖部分不可当卧室等,这些禁忌在风水中都有明确说法,而实际上这些都是在充分考虑了人的感受的基础上得出的经验。比如骑楼下人来人往,卧室在此则睡不安宁;厕所之下污秽潮湿,不宜人居;厨房之上当则空气中多油烟、多燥热;地下室潮湿、空气不畅、光线不足等,这些经验在室内设计时都是需要充分考虑的。在卧室中,床是主要物品,“新、奇、特”的床造型固然视觉美观,但在风水学中还是以长方形为佳。床摆设时,床头要进靠墙壁或者实物,风水上寓意为有“靠山”,按照心理学上来讲,“床有所靠”更多的是能让人产生安全感,易于安宁,利于身心。在室内设计时,卧室床位置上方应避免有大吊扇或者吊灯存在,一方面会比较危险,另一方面会对人造成压迫感,造成不安。另外,卧室中天花板色彩斑斓或者造型奇特都不利于人心的安定,适宜的应当是造型简单,色彩温暖、柔和。在床位设置时,还有很多需要考虑的,比如卧床忌压梁,楼梯下不安床,卧床不背门,床头忌紧贴窗口,忌直冲门口,床后忌有隙,忌后靠神位等等。细细分析,其实都是与生态学、心理学、建筑环境学、人体生命信息学、人体工程学等学科知识相契合的。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