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训练的内容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5: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康复训练的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康复训练的内容

篇1

关键词: 脑卒中; 吞咽困难; 康复训练;

吞咽困难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发生率高达81%[1,2]。有研究显示, 吞咽困难可能是危及脑卒中患者生命的最主要因素[3]。吞咽困难可增加患者发生营养不良、脱水、吸入性肺炎甚至死亡的风险, 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4], 增加医疗负担。据国外报道, 同等条件下, 发生吞咽困难的脑卒中患者要比未发生者多花费4 510美元[5]。帮助患者恢复吞咽功能可以极大地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大量研究表明[6,7,8], 吞咽困难康复训练对吞咽困难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 但是目前相关研究存在训练方式单一、样本量小等问题, 且尚无对脑卒中吞咽困难康复训练开展现状的研究。因此, 笔者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 了解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的实施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从而为制定科学规范的吞咽困难康复训练方案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7年10—12月, 采用目的抽样法, 选取兰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神经内科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访谈, 最大程度获取相关信息。医生纳入标准: (1) 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15年, 副高及以上职称; (2) 语言表达清晰; (3) 知情同意, 自愿参加本研究。护士纳入标准: (1) 从事神经内科临床护理工作≥5年; (2) 语言表达清晰; (3) 知情同意, 自愿参加本研究。康复治疗师纳入标准: (1) 从事神经内科康复治疗工作≥10年, 取得康复治疗师资格; (2) 语言表达清晰; (3) 知情同意, 自愿参加本研究。患者纳入标准: (1) 有脑卒中吞咽困难症状, 无其他器官功能障碍; (2) 意识清楚, 能够进行简单的语言表达; (3) 知情同意, 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 (1) 既往有精神病史或合并其他器官功能障碍; (2) 大脑自主支配受限, 语言表达障碍。样本量以资料信息“饱和”为止。本研究共访谈24人, 其中医生2人, 护士8人, 康复治疗师1人, 患者13人, 具体信息见表1、2。

1.2、 研究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 以深入访谈的形式收集资料。现象学研究方法是通过对某一特定现象的各种分析, 提炼重要因素, 分析各因素之间关系的一种质性研究方法[9]。

1.2.1、 资料收集方法

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式深入访谈法收集资料。3名在读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担任访谈人员, 根据研究目的与课题组讨论后拟定访谈提纲, 按照访谈提纲收集资料。医护人员访谈提纲: (1) 您所在科室目前是否对患者实施吞咽困难康复训练?实施的依据是什么? (2) 吞咽困难康复训练开展情况怎么样? (3) 您对吞咽困难康复训练有什么改进建议吗? (4) 如果有一套系统且有循证依据的吞咽困难康复训练方案, 您接受吗?为什么?患者访谈提纲: (1) 您对吞咽困难康复训练了解吗? (2) 您住院期间做过哪些有关吞咽困难的康复训练吗?您会坚持下去吗? (3) 您对目前的吞咽困难康复训练有什么建议吗? (4) 您所期待的吞咽困难康复训练是什么样子的?在交谈过程中研究者运用引导法, 确保受访者能深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及体验等。

访谈前, 研究人员与访谈对象取得联系, 确定访谈时间与地点, 一般为访谈对象所在科室或住院科室的会议室、休息室。访谈人员两人一组, 根据访谈提纲与其进行深入访谈。访谈开始前研究人员进行自我介绍, 向访谈对象详细解释研究的目的、方法, 受访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征得其同意后开始录音并记录, 访谈时间为40~60 min。访谈中认真聆听, 结合情境对部分问题进行深入探究。确定访谈资料无新信息出现, 即达到资料饱和时结束访谈。访谈结束后, 与访谈对象确认资料的真实性, 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

1.2.2、 资料分析方法

采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10,11], 提炼主题。具体步骤: (1) 仔细阅读所有记录; (2) 选取有重要意义的陈述; (3) 对反复出现的观点进行编码; (4) 将编码后的观点汇总; (5) 写出详细无遗漏的描述; (6) 辨别相似观点; (7) 对存在疑问的地方, 向访谈对象求证。

1.2.3、 质量控制

研究者访谈前接受系统的访谈技巧及质性研究培训, 邀请有质性研究背景的专家进行指导。访谈没有无关人员在场 (除第一次预访谈外) ;将访谈时间控制在40~60 min内, 避免访谈对象出现疲惫感;适当延长观察时间, 访谈结束前后与访谈对象进行较长时间的接触;3名研究者同时进行资料分析;撰写反思日志。

2、 结果

将访谈资料进行反复比较、归纳、提炼后, 得出与脑卒中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相关的3个主题:脑卒中吞咽困难康复训练认知、脑卒中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现状、对脑卒中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的期望。

2.1、 脑卒中吞咽困难康复训练认知

医务人员对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的认识不充分, 掌握的康复训练方法有限且临床运用较少, 这些方法大多是临床经验的积累, 缺乏理论依据。患者通过医务人员了解到的吞咽困难康复训练方法及知识更加匮乏。医2:“作为医生来讲, 也只是教给患者一些鼓腮、咳嗽的方法, 目前医院所能做的其他吞咽困难康复训练还比较少。”护4:“吞咽困难康复训练还比较少, 现在做的最多的是功能仪器的治疗, 吞咽困难康复训练也只是一些空吞咽、鼓腮之类的动作, 目的是锻炼肌肉, 因为一直都是这样做的, 所以也没有想太多。”患2:“关于吞咽困难康复训练我不是很清楚, 现在只是用仪器治疗, 没有进行其他训练, 我们从农村来, 没文化, 什么也不懂。”患5:“我是因为出现吞咽困难来住院的, 做了两次仪器治疗, 感觉好像好点了, 但是没有其他康复治疗了, 对吞咽困难康复训练也不是很清楚, 并且一旦出院回家, 就不知道该怎么继续做训练了。”

2.2 、脑卒中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现状

2.2.1 、患者及其家属缺乏相关知识

受文化水平、年龄等因素影响, 患者及其家属不能很好地理解医务人员教授的康复护理知识。医1:“住院患者多为老人, 他们听力下降, 而且许多人来自农村, 当我们教给他们一些知识时, 他们往往不能理解。”护2:“康复护理工作的开展相对于其他护理工作而言, 有一些困难。比如, 有的患者文化水平较低, 对我们说的内容不理解。”

2.2.2、 患者依从性差

繁忙的护理工作使护理人员没有充足的时间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督导患者康复训练, 患者依从性较差。护7:“护士每天的工作是非常忙碌的, 因此用在健康教育上的时间很有限, 如果患者不配合的话, 我们是没有太多时间去引导和教育他们的。”康1:“我从事的是康复治疗师的工作, 目前我们科室主要还是依靠仪器治疗, 几乎每天都有十几个吞咽困难患者做仪器治疗, 工作量很大。比如, 今天上午的这位患者就不是很配合, 给我的工作造成很多麻烦”。患9:“我老是坚持不下来, 康复训练内容也没有完全学会, 遇到这样的情况就退缩, 不想学了。”

2.2.3 、专业人才缺乏

对于脑卒中吞咽困难, 不仅要利用仪器治疗, 还要利用吞咽困难康复训练方法与技巧, 但目前缺乏这种专门人才。康1:“科室缺乏专门的吞咽困难康复治疗师, 而护士是最合适的人选, 但目前护士仅仅只是掌握了仪器的使用方法。”护3:“对于吞咽困难康复训练, 我们也只是简单的了解, 知道一些训练动作, 但是了解的并不全面, 并且对于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相关的知识还未掌握, 希望能够培养一些专门负责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的人员。”

2.3、 对脑卒中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的期望

对于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应研发一套完整的、科学的、规范的康复训练操, 以方便患者在家中或医院辅助治疗。护6:“医护人员期待有一套科学系统的康复训练指导, 以促进患者恢复健康。”护5:“目前的治疗方法还缺乏系统性、规范性。”患8:“希望能够有一个完整的康复手法视频, 我可以照着学, 时间不要太长, 十几分钟吧。”患11:“希望有一个康复训练视频, 这样自己在家里也能练习。”

3 、讨论

3.1、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对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的认识

脑卒中吞咽困难主要影响患者咀嚼和口腔移动食物的能力, 导致吞咽反射延迟。吞咽困难康复训练是通过各种练习和操作来改善吞咽功能的一种补救策略, 包括舌强化训练、发音训练、呼吸咳嗽训练和强力吞咽等吞咽相关肌肉训练[12,13,14]。吞咽困难康复训练是一种经济实惠的治疗手段, 其有效性已经得到证实, 且越来越受研究者青睐。本研究显示, 医务人员与患者对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的认识不深入, 仅知道一些简单的训练方法, 且训练方法不规范, 这可能与医院没有重视教育宣传有关。应加强宣传教育, 使医护人员及患者对其正确理解, 主动地、有目标地进行吞咽困难康复训练。

3.2 、制定科学规范的吞咽困难康复训练方案

3.2.1、 以疗效为导向, 提高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的规范性

吞咽困难康复训练是根据神经可塑性原理, 通过吞咽相关肌肉的运动, 促进多种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改善侧支循环, 改善吞咽肌肉的协调性, 防止相关肌群萎缩, 提高吞咽反射的灵活性, 从而恢复吞咽功能[15]。吞咽困难康复训练应促进每一块相关肌肉运动, 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研究显示, 吞咽困难康复训练应该包括口、舌、唇、下颌、颜面肌肌力强化训练, 发音训练, 空吞咽训练, 呼吸咳嗽训练, 屏气发声训练等相关训练[16,17]。本研究结果表明, 目前的吞咽困难康复训练内容单调, 方法不规范, 因此, 应完善吞咽困难康复训练内容, 规范动作要领, 促使理论向实践转化, 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3.2.2、 以循证为基础, 提高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的科学性

本研究结果表明, 目前医院为患者提供吞咽困难康复训练时并不注重是否具有循证基础及理论依据, 护理服务具有一定随意性。在已发表的研究中, 吞咽困难康复训练内容各有不同。因此, 建议以循证医学为基础, 根据患者需求, 制定科学的吞咽困难康复训练方案, 以保证吞咽困难康复训练治疗效果。

3.2.3、 以患者为中心, 推进吞咽困难康复训练人性化

由于吞咽困难的脑卒中患者往往伴随其他生理功能障碍, 如神志淡漠、反应迟钝、认知障碍、肢体功能障碍等, 因此应充分考虑患者个体差异, 结合患者需求与期望, 制定个性化吞咽困难康复训练方案。训练时间不宜过长, 以免产生疲劳感及逆反心理。训练尽量选择9:00-11:00, 16:00-17:00, 19:00-21:00几个时间段, 因为, 患者在这些时间段内处于最佳身心状态, 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18]。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训练, 首先是面部相关肌肉训练, 之后是舌部训练、下颌运动训练, 最后是咽部训练, 以便患者记忆, 提高治疗依从性, 保证治疗效果。

3.3、 加强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管理

3.3.1、 确定吞咽困难康复训练模式

研究发现, 临床护士对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的内容、形式及理论基础不熟悉, 只是对患者进行口头指导, 临床训练较少且不规范。因此, 应确定吞咽困难康复训练模式, 成立管理小组, 安排相关课程, 建立培训监督体系, 设置吞咽困难康复训练培训考评机制和反馈机制, 建立吞咽困难康复训练微信交流平台, 培养康复专科人才。

3.3.2、 设立吞咽困难康复护理岗位, 组建多学科服务团队

护理人力资源不足是吞咽困难康复训练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临床护理工作会占用责任护士较多精力, 若再进行吞咽困难康复训练会使其精力不足, 从而影响护理工作质量。因此, 建议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同时, 设立吞咽困难康复护理岗位, 培养健康管理师, 专职负责吞咽困难康复训练。此外, 多学科团队在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管理中起重要作用, 不仅有利于减轻护理人力资源紧张的压力, 还可以满足患者多方面、多层次需求。多学科团队可以有效利用和组合医疗资源, 在技术、治疗方法、治疗理念上达成共识, 提高治疗效果[19]。因此, 建议设置吞咽困难康复护理岗位时注意服务团队的多学科性, 要求医生、康复治疗师、语言治疗师、营养师等多学科人员共同参与。

3.3.3、 加强健康教育

患者及其家属缺乏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相关知识是落实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的影响因素之一。本研究结果表明, 患者及其家属对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相关知识知之甚少, 且多为老年人, 文化水平不高, 理解能力较差。因此, 医院不仅要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 还要根据患者特点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以患者为中心, 运用直白的语言宣教, 检查其掌握程度, 提高患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 为康复训练的落实奠定基础。

3.4、 加强吞咽困难康复训练人才培养

《“十二五”时期康复医疗工作指导意见》明确指出, 加强康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逐步建立康复治疗师规范化管理制度, 开展在岗康复医师、治疗师和护士培训工作。韦艳燕[20]在综述国内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现状的基础上指出, 这种技能性训练需要优秀且专业水平较高的主导者进行引导。主导者应接受过培训, 亲自参与吞咽困难康复训练, 掌握并正确运用训练方法和技巧, 具备吞咽困难患者护理能力。医院应重视吞咽困难康复训练人才培养, 建立并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使其向专科化方向发展, 培养吞咽困难康复训练人才, 扩大吞咽困难康复训练护理人员覆盖率。

4、 结语

综上所述, 目前脑卒中吞咽困难康复训练虽已广泛开展, 但仍存在以下问题:医务人员对脑卒中吞咽困难康复训练认识不充分, 患者缺乏相关知识, 依从性差, 医患双方均期望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的、规范的康复训练方案。因此, 医院应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患者对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的认知度, 制定科学、规范的吞咽困难康复训练方案, 加强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管理, 培养吞咽困难康复训练专科型人才, 改善脑卒中患者预后, 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Hamdy S.Role of Neurostimulation and Neuroplasticity in the Rehabilitation of Dysphagia After Stroke[J].Perspectives on Swallowing&Swallowing Disorders, 2010, 19 (1) :3-9.

[2]Meng N H, Wang T G, Lien I N.Dysphagia in patients with brainstem stroke:incidence and outcome[J].Am J Phys Med Rehabil, 2000, 79 (2) :170-175.

[3]Rogus Pulia N, Robbins J.Approaches to the rehabilitation of dysphagia in acute poststroke patients[J].Seminars in Speech&Language, 2013, 34 (3) :154-169.

[4]Holas M A, Depippo K L, Reding M J.Aspiration and relative risk of medical complications following stroke[J].Archives of Neurology, 1994, 51 (10) :1051-1053.

[5]Bonilha H S, Simpson A N, Ellis C, et al.The One-Year Attributable Cost of Post-stroke Dysphagia[J].Dysphagia, 2014, 29 (5) :545.

[6]Kang J H, Park R Y, Lee S J, et al.The Effect of Bedside Exercise Program on Stroke Patients with Dysphagia[J].Annals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2012, 36 (4) :512.

[7]尹伟华.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 2009, 24 (1) :36.

[8]范伟娣.脑卒中患者并发吞咽困难康复训练对预后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1) :131-133.

[9]李芳, 周云仙.我国现象学研究的护理文献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16, 51 (6) :765-768.

[10]王斌, 熊晓美.质性研究的方法及其在护理专业的应用与展望[J].护理学报, 2008, 15 (3) :25-27.

[11]刘明.护理质性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12] Kim H D, Choi J B, Yoo S J, et al.Tongue to palate resistance training improves tongue strength and oropharyngeal swallowing function in subacute stroke survivors with dysphagia[J]. Journal of Oral Rehabilitation, 2016 (1) :53-60.

[13]Park J S, Hwang N K, Oh D H, et al.Effect of head lift exercise on kinematic motion of the hyolaryngeal complex and aspiration in patients with dysphagic stroke[J].Journal of Oral Rehabilitation, 2017 (44) :127-129.

[14]Clark H M, Shelton N.Training effects of the effortful swallow under three exercise conditions[J].Dysphagia, 2014, 29 (5) :553-563.

[15]杨颐, 王雪飞, 王麟鹏.神经可塑性与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J].中国医刊, 2016, 51 (6) :15-19.

[16]戴兴珍, 吴桂梅, 陶连珊.早期吞咽功能训练在预防脑卒中相关性肺炎中的作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1, 17 (8) :725-726.

[17]刘诗丹, 陈启波, 李荣祝, 等.综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3, 28 (6) :569-573.

[18]高丽, 刘均娥, 崔允文, 等.时间护理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现状[J].护理管理杂志, 2011, 11 (1) :36-37.

篇2

【关键词】盲校综合康复课 分流走班制 康复训练

一、什么是盲校综合康复课

盲校综合康复课程是一门以开发视力残疾学生潜能、补偿视觉缺陷、缩小视力残疾给学生带来的特殊性、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为目标,融感知觉训练、社会适应、行为训练等多领域、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是盲校特有的重要课程,是我国视力残疾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目前我国盲校综合康复课开展现状

目前我国盲校康复课采取固定的班级授课制。但因视障学生除共性特点以外,不同学生之间因智力、性别、文化背景以及视力损伤的程度、致盲原因、致盲时间、眼睛现状、入学年龄、家庭环境等因素而形成了不同的学习状况及特殊需要,且每个学生差别较大。固定的班级授课制中,一个教师要同时面对十几个有着不同特殊需要的视力残疾学生,讲授统一的教学内容,采取统一的教学方式,这就致使康复内容并不是大部分学生最急需且行之有效的训练需求。康复训练项目大多需要教师手把手引导学生练习,一对十几的教学编制,40分钟的课堂时间,使得一个训练项目平均到每个学生身上,只有几分钟,而大多数时间里,大部分学生都处于无事可做、无人看顾的状态,教师整节课下来,始终处于高强度工作中,而学生的训练安全及训练强度都不能够达到要求。因此,固定的班级授课制并不能满足教学需求,而使盲校综合康复课流于形式。

三、盲校综合康复课新模式

最新的盲校综合康复课程标准将此课程内容设定为六个选修模块,这也对各盲校如何开设综合康复课提出了更高要求。

2014年9月,哈尔滨市特殊教育学校在丁丽辉校长的倡导下,大胆改革创新,将固定班级授课制改为分流走班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什么是分流走班制

分流走班制,第一,要为每个学生作全面的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学生基本状况、受教育程度、生理性视力残疾情况、功能性视力状况、学生心理状态、社会适应性评分、认知情况、除视力外其他感知觉情况、生活能力、特殊行为及是否伴有其他残疾等。第二,根据评估结果及家长、学生的期望,由各相关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制订出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计划,依据最需原则,为每个学生选定不同的康复项目、目标及内容。第三,各班同一时间开设康复课,打破班级界限,将需求相同、程度相近的学生,每1~4人编为一组,由相关教师开展训练。第四,视力残疾学生的康复训练形式需要多种多样,不同学生所需要的训练形式也会不同。教师可因人而异地选择不同的康复训练形式。康复训练可在课内完成,也可与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配合;可由任课老师独立完成,也可由班主任、生活教师等有关人员来共同完成。第五,在训练中期,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训练情况,及时调整训练内容、项目及组别。第六,在学期末的时候,对每个学生的康复训练进行再次评估,达到训练目标的学生为其更换下一难度的训练内容或转为次需特殊需要项目。

2.分流走班制的优势

分流走班制尊重视力残疾学生的个别差异,先评估后康复,先测试后教学,即使在同一训练项目、同一训练小组中,不同学生也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在康复训练内容、方法和手段上有所区别,保证了康复训练目标的指向性。

分流走班制因采取小组授课制,一个教师只面对需求及程度相近的少量学生,使得教师可以选择游戏、实践、真实情景、模拟情景、讲故事、强化训练、讨论、讲授等多样化的训练方式,保证了康复训练手段的灵活性。

分流走班制便于教师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适当的教学内容进行康复训练,通过多种训练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康复,形成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视力残疾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保证了康复训练结果的有效性。

分流走班制,更有利于获得康复效果的反馈信息,最大限度地帮助教师提高康复训练的效果,激励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康复。多元化的评价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注重学生在康复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学生付出努力的程度,评价是发展性的,而非终结性的,更能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保证对课程下一步的实施建议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1]盲校义务教育综合康复课程标准,2014.

篇3

社区康复是全方位、低成本、广覆盖、又能就近就便为残疾人服务的基础性的康复工作。就中国农村实际来说,开展农村社区康复工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

实行社会化工作方式,构建社会化工作体系。

构建社会化工作体系关键是组建三大工作网络,即:组织管理网络、技术指导网络和工作服务网络。

组织管理网络是农村社区康复的组织领导机构,是农村社区康复实现社会化工作方式的根本保证。省、市、县、镇要成立社区康复领导小组,市、县领导小组的组长由残联分管领导担任,乡镇由镇分管领导担任。领导小组在市、县残工委的康复办公室领导下,全面负责组织推动社区康复工作。

技术指导网络是农村社区康复的技术和业务指导(监督)机构。它由残联康复中心、卫生医疗机构、教育机构专业人员组成,全面负责农村社区康复技术指导、康复员培训、康复员康复训练工作的管理(监督)等工作。省、市、县残联可以依托残疾人康复中心建立社区康复指导中心,乡镇依托卫生院的计划免疫网络建立起农村社区康复指导站。省社区康复指导中心负责全省社区康复技术和业务指导。市社区康复指导中心负责社区康复员培训、康复训练效果评估、康复训练计划的制定、康复需求服务资料的整理,以及全市的农村社区康复技术和业务指导工作。县社区康复指导中心负责筛选确定服务对象、挑选康复员、指导管理乡镇社区康复指导站,以及残疾人康复需求表格的整理分类和季度上报工作。乡镇社区康复指导站负责检查、监督、指导家庭康复员的康复训练工作,收集、整理、归类、上报残疾人康复需求报表,填写康复服务记录和登记新发现的残疾人资料。

工作服务网络是为残疾人提供社区康复服务和康复训练的具体工作运行机制。它以乡镇为中心,依托卫生部门的初级卫生保健网络(又称计免网络)组成两条工作路径:一条是由指导站-村委会,指导站-乡村医生,指导站-卫生院科室(外科、妇产科)多渠道组成的残疾人社区康复需求上报运行路径。另一条是由指导站-家庭康复训练点,指导站-社区(个体医生)康复训练点,指导站-卫生院康复训练点组成的实行按劳计酬的康复训练路径。

把农村社区康复纳入乡镇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网络(计免网络),采取“政府购买岗位”的方式,组建农村社区康复指导站,建立残疾人康复需求月报制度。

就目前乡镇基层残联来说,残疾人康复工作普遍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一是无业务人员,无机构。二是无技术资源的支持(包括指导机制和监督机制)。三是残疾人康复需求底子不清,对象不明。为此,我们采取“政府购买岗位”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采取“政府购买岗位”的方式,建立社区康复指导站,解决技术指导资源和业务机构问题。

采取“政府购买岗位”的方式来解决乡镇没有专门社区康复业务指导机构问题,即通过当地政府发文规定,依托乡镇卫生院计免组建立农村社区康复指导站,把卫生院的计划免疫组(指导站)变成乡镇残联社区康复业务指导机构。指导站与卫生院计免组合署办公,实行一套人马,两个牌子运作。镇残联理事长兼康复指导站站长,计免组的组长兼康复指导站的康复指导员。康复指导站受乡镇残联和卫生部门的领导,卫生部门负责指导站的人员、场地、技术,残联负责劳务费用。康复指导站既是社区康复工作的业务指导(监督)机构,又是社区康复工作的具体工作机构。主要负责三项工作内容:一是每月检查、指导、监督康复员康复训练工作。二是每月整理、汇总、统计上报社区残疾人康复需求报表。三是填写康复服务记录,登记新发现的残疾人资料。

(二)建立社区残疾人康复需求月报制度,逐级开展社区康复服务工作。

残疾人康复需求月报制度,即将康复需求表格发放到村委会、村卫生站、乡镇卫生院外科和妇产科等有关科室,有关科室每月将残疾人康复需求情况登记上报到乡镇社区康复指导站。社区康复指导站每月将残疾人需求情况进行汇总、分类、整理报告给乡镇残联理事长(站长)。乡镇残联对能完成的康复训练,由乡镇残联干部、村干部、康复员等开展康复服务工作;对不能完成的康复训练,经材料整理上报县残联,由县残联组织开展康复服务工作;对还没有条件完成的康复服务工作,上报市残联,由市残联开展康复服务工作。这样,全市形成一条逐级上报康复需求和开展康复服务的工作链,使社区康复服务需求清楚,工作内容明确,各级残联的康复服务工作有的放矢。乡镇康复指导站的劳务费用由市、县两级残联按乡镇辖区残疾人总人数,人均3元补助给乡镇康复指导站。

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按劳计酬,由康复员直接上门开展康复训练。

社区康复训练是农村社区康复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很难完成的一项工作。主要由于乡镇能够提供的康复训练资源缺乏,家属的康复意识淡薄,家长难于抽时间为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因此我们可以采取“政府出资、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康复员直接上门服务。具体做法是:

首先,挑选康复员。各县(区)、乡镇残联应根据康复训练对象的具体分布情况,以“就近服务”为原则挑选康复员。康复员必须与乡镇残联签订好聘用合同,确定好劳务报酬。劳务报酬应根据当地的经济水平和康复员实际负责康复人数的多少来确定。

其次,培训康复员。康复员应在市级残疾人社区康复指导中心(或卫生、教育的培训机构)进行分类康复训练技术培训。培训机构对康复员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发给《康复员上岗证》和《初级康复员结业证书》。

第三,进行康复对象的首次评估,制定训练计划。康复对象应到市级(有条件的可在县级)残疾人社区康复指导中心进行首次评估,建立训练档案,制定训练计划。训练计划一式两份,一份由康复员保管,作为训练方案,一份交社区康复指导站指导员,作为检查训练效果之用。

第四,进行家庭康复训练。康复员应根据训练计划上门进行一对一的康复训练。每次训练必须一个小时以上,同时做到家长同训。训练结束,康复员应填写《康复训练卡》和《康复日记》,陪训的家长(属)在卡上签名确认。

第五,检查评估,发放劳务费。每月月底,康复员必须将康复对象和《康复训练卡》、《康复日记》带到社区康复指导站进行检查、评估。指导站检查评估后,签名确认。镇残联根据康复指导站的签署意见,按合同规定的劳务费和实际工作时间发给劳务报酬。

篇4

【关键词】运动损伤 康复训练 身体损伤

人们对体育运动中由于各种意外出现的运动损伤了解不够,特别是缺乏系统的运动康复训练指导,极容易造成康复周期过长甚至留下身体损伤后遗症的危险。特别对于在校学生,年轻人的活泼天性使得其对足球、篮球、拳击等高负荷运动过于热衷,可能在运动锻炼的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的身体损伤。

1运动损伤与康复训练

发生运动损伤的可能性有很多,特别就目前在校学生的日常运动而言,超负荷运动、不规范运动方法以及运动防护不到位是主要原因。特别是对于篮球、足球、拳击等高对抗强度的运动项目,年轻人过于富积的激情在释放的过程中极容易造成对身体的损伤。小到磨损、脱臼,大到骨折、内脏受损等。

2运动康复训练的原则

对出现的身体损伤进行康复训练已经成为运动保护的共识。这主要是由于大量的实践证明,对于出现的运动损伤进行传统的“卧床静养”法不能够很好的完成运动损伤康复效果,或是会造成运动损伤恢复较慢,或是会在静养的过程中留下身体后遗症影响到进一步的运动训练和身体机能。但在运动康复训练方面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其运动康复训练体系的不完备以及相应运动康复训练基础理论知识的匮乏导致其实际使用中出现诸如超负荷、不连续、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差以及过于依赖于客观要求等,由此造成运动康复训练效果较差,甚至于对身体机能造成二次损坏等状况。因此,在进行运动康复训练时需要遵循系统性的一些原则。具体主要有:系统全面性、科学针对性、连续性、反馈调节性等。

(1)系统全面性。在进行运动损伤康复训练时,需要根据身体损伤的具体状况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训练计划编排,特别是对于高对抗型运动损伤(如足球、篮球、拳击、跆拳道等运动)需要对其生理、心理进行全面系统的康复计划安排。避免只关注身体机能损伤而忽视对抗损伤带来的心理波动康复,而这恰恰是目前体育运动损伤康复训练的误区之一。在足球运动中,由于对抗身体损伤带来的心理阴影没有得到有效的康复指导训练,最终影响到其后期职业生涯的案例比比皆是。

(2)科学针对性。不同的运动损伤所需的运动康复训练方法与方案是完全不同的。而根据不同的身体损伤进行科学的康复训练方案设计是整个训练康复进行的前提。在康复训练方案设计中需要着重对训练强度、频次、训练量等进行把控,特别是肌肉损伤,其训练强度与训练量需要根据肌肉恢复状况进行不断的变化调整,因此,其康复训练方案的多重备案是极为重要的保障。

(3)连续性。对运动身体损伤进行康复训练中的一个误区是身体机能恢复正常便是康复训练的结束标志。而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身体机能恢复正常活动水平与恢复正常运动水平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很多人在能够正常活动后终止康复训练而直接投入高负荷体育运动,这很容易导致旧伤复发,使得身体机能呈现“玻璃”属性。因此,康复训练的连续完整性异常重要。

(4)反馈调节性。康复训练的反馈调节性指的是康复训练进行中需要对身体机能进行及时的检测与检查,以不断调整训练康复方案,满足实际康复需要,并及时对出现的突发状况进行应对,以避免不恰当的康复训练带来的身体损伤加剧。

3某膝关节损伤康复训练的重点内容

膝关节损伤伴随着下肢肌肉力量的下降以及神经肌肉系统功能的下降,因此,在对其进行康复训练时需要进行合理的安排,以适宜实际的康复训练需要。

在损伤发生后,一般在进行过紧急处理后的第二天开始进行康复训练,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时期:运动幅度恢复期、肌肉力量恢复期、功能恢复期、专项训练适应期等。

运动幅度恢复期:主要指的是对膝关节进行多频次低负荷的运动幅度运动,由此来恢复膝关节的能动机制,并促进膝关节血液系统的循环,恢复神经制动能力以及骨骼运动能力。

肌肉力量恢复期:可以进行适量的力量训练,但要避免大批量高负荷的运动。以身体不出现明显的疼痛感为基准,在初期可以少量运动,而随着肌肉力量的恢复可以适当加大运动量。

功能恢复期:一方面需要注意加大训练运动量,提高肌肉适应能力,另一方面需要注意对神经系统恢复状况的检查,可以通过膝关节的伸展、爆发力、跳跃性等训练检查神经系统恢复状况,从而及时的对训练方案进行调整。

专项训练适应期:主要指的是在运动康复训练已经起到良好效果,身体机能大致恢复的时期需要对出现损伤的身体部位进行专项的运动训练。初期可以选择小负荷单项专项运动训练,在无不适症状时可以适当加大训练强度。

通过以上各个时期的针对性训练方案可以保证身体机能的快速恢复,以及避免不恰当康复训练带来的身体二次损伤,最为重要的是科学合理的运动康复训练方案能够极大程度上避免身体损伤带来的后遗症,不至于影响未来身体机能的正常使用。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以上运动康复训练方案,无论在什么时期,所有的身体康复训练必须以不出现明显不适为最低标准。

4结语

对出现运动损伤进行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方案设计是保证运动损伤快速复原的前提,因此,对运动损伤康复训练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指导是整个运动康复训练发展的重要方案,以专业的理论知识为支撑推动运动康复训练体系的发展从而更好地保证人们的身体机能健康是当前体育运动事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需要综合运动学、医学、护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与讨论。

参考文献:

[1] 李志.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康复[D].北京体育大学,2013.

[2] 吴拥政.拳击的运动损伤预防与恢复[J].当代体育科技,2012(08).

[3] 祁奇,王予彬,陈文华,王惠芳.肌内效贴在运动损伤康复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10).

[4] 齐宝山.运动损伤康复研究进展[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3(01).

篇5

康复医学的崛起,拓宽了神经科护理学的领域,它将康复医学的观点融会贯通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包括运动功能康复,语言功能康复,日常生活康复等,将可能发生的病残障碍减少到最低程度,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残存功能,从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使其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我科脑血管病偏瘫病人进行系统、规范的康复指导,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我科2005年1~12月住院的脑血管病偏瘫病人50例,其中男35例,女15例,左侧肢体偏瘫30例,右侧肢体偏瘫20例,上肢肌力<3级15例, >3级35例,下肢肌力<3级20例,>3级30例,均无意识障碍。

2康复护理

2.1心理康复指导:心理康复是脑血管病人进行其他康复治疗的先决条件,由于脑血管病起病急,病人在短时间内从一个健康人变成了一个存在不同程度功能障碍的残疾人,生理上的病痛,加上漫长的康复过程这些都容易使他们产生孤独、自卑等偏执心理。因此,医护人员要用爱心和热情去了解他们,帮助他们,尊重他们。利用鼓励、暗示、支持、疏导等方式进行心理调节。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与积极配合康复治疗的信心,使病人和家属主动参与康复训练。

2.2肢体康复训练:良姿位的摆放是偏瘫早期运动康复的重要内容,目的是预防痉挛模式出现和防止继发性关节挛缩畸形和肌萎缩。上肢采用敬礼位,下肢屈膝,屈髋,踝关节置中立位,足底着床,大腿微内收位。在此基础上,做肢体由近端至远端的按摩,手法可用揉、搓、捏,以防止肌萎缩,肢体被动活动包括肩部运动法,高举摸头法,及髋关节、膝关节屈曲、伸展、绕膝、转足等运动,幅度由小到大,由健侧到患侧,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进行,用力适宜,活动度以不引起病人疲劳为宜。

2.3坐位、站立与行走训练:坐起是直立的基础,直立是人类日常活动的基本。病人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时,应尽早开始坐位训练,当病人能自动翻身时,训练改为坐位。让病人坐在床上或扶手椅上,患侧上肢肘关节微屈,放于扶手上或枕头上,患侧膝关节屈曲90度,使足与小腿保持垂直位。病人能坐稳后,改为站立训练,站起时,病人由坐位前移使双脚平稳着地,与肩同宽,足后移,同时屈髋,躯干伸直前倾,双肩越过足尖,双膝前移使重心达到足上,伸髋伸膝站起。站立时有人扶持,保持静态平衡,坐-站交换,反复训练,直到能独立站立。当病人站稳10~15分钟后,开始行走训练。行走训练前应在扶持立位下患腿做前后摆动、踏步、屈膝、患腿负重、健腿向前后移动及进一步训练患腿的平衡[1]。以上训练每天2次,每次30分钟,必须在医生和护士的指导下进行。另外,行走训练中除了姿势的正确外,当能力不断增强时,要逐步加强速度及跨障碍物等训练,以适应其日常生活及社交活动的需要。

2.4日常生活活动康复训练:任何人都需要有饮食、排泄、清洁、更衣、移动等生活能力的基本动作。康复护理的主要内容就是加强病残者的机能训练,把这些训练实施于日常生活活动中[2]。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的目的是教会病人利用残存机能发挥自理能力,恢复生活自理,让病人学会自己穿衣、洗漱、进食、床旁移动,以及在他人协助下入厕,室内行走等。训练中要有极大的耐心和爱心,及时对病人的细微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让病人尽可能用患侧肢体协助完成各项动作,尽快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3护理体会

3.1要争取机会,尽早康复介入:当病人发生脑卒中后,如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无进一步损害的征象,一般48~72小时后即可进行康复介入。因为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代偿和重组能力,脑血管病病人在早期进行肢体康复训练能够刺激部分脑细胞产生功能代偿,使神经系统尽快建立新的联系,促使肢体机能早日康复,而且在发病早期肢体机能有着自然恢复的趋势,是肢体康复训练的最佳时期。

3.2要遵守“安全第一”原则:康复训练时要确保病人安全,急性期康复要随时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关节被动活动时动作要轻柔,用力适度,避免两次损伤,平衡及步行训练时要严防摔倒。

3.3强调病人的主动参与意识,变替代护理为自我护理:偏瘫病人康复的目标是生活能够自理、自立,因此,康复护理的工作不可替代解决,但也不能让病人独立的急于从事。护士在指导病人训练时要始终守护在病人身旁,确保安全,并给予必要的协助与鼓励。要耐心地等待病人的不熟悉的动作,仔细观察肢体机能恢复的程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给予解决。当病人肌力有一定恢复时,把生活自理能力的护理指导与协助训练贯穿到日常生活中,如练习穿脱衣服、洗脸、刷牙、进食、转换及手功能训练等,鼓励患者独立完成。

3.4加强心理康复指导,使康复训练持之以恒:脑卒中抑郁是常见的心理障碍,其患病率在20%~50%[3]。心理康复指导是预防和治疗抑郁的首要措施,能够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使病人运动功能明显改善。心理康复指导,能增强其和家属主动训练的意识,增强康复训练的信心,从而使康复训练得以持之以恒地进行。

参考文献:

[1]贾勤,陈爱初.偏瘫患者的家庭康复训练和护理[J].中国康复医 学杂志,1997,12(5):229.

[2]南登昆,廖鸿石.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08.

[3]刘永玢,龙洁.卒中后抑郁状态对预后的影响及治疗进展[J].国 外医学脑血管病分册,2001,9:247.

篇6

治疗方法

治疗组:首先对患者均维持原来的药物治疗方案,同时实施“康复训练综合疗法”。

①行为康复训练。精神病临床研究认为:所有的心理失常的现象基本上都是后天的习得行为。因此,我院开始对精神病患者实施“行为训练”,其目的就在于矫正患者的不良行为,进而改变其活动变懒散为积极,社交变被动为主动,生活的独立性增强,最终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能力的目标。具体的如:积极鼓励患者参加医院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指导患者对个人生活环境进行清洁整理等训练,经临床验证行为训练对矫正患者的不良行为具显著的效果;

②园艺康复训练。在对患者进行园艺训练治疗前,医院的工作人员需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提前制定好整个疗程训练步骤及内容。园艺训练治疗时间安排:患者每天上午进行训练,每次训练的时间设定为50min,每周训练5次,一般1个疗程时间为10周。训练具体安排:在开始训练前医护人员需向患者详细介绍本次治疗的规章制度以及实施园艺治疗的目的与意义,这样可以用取得患者的信任与配合。在训练过程中,训练技师需根据患者自身的园艺水平,按训前计划课程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地教授,时间尽量控制在20min以内,之后便开始指导患者进行花坛的制作、盆栽花木以及庭园花卉的种植等各种园艺活动。在训练完成之后可以让患者相互之间对作品进行交流点评,然后训练技师再对作品进行点评。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激励机制,好的作品可以予以表扬或奖励,或者是陈设于治疗室内供病友们鉴赏等,以此来为患者树立自信;

③职业康复训练。自患者入院病情稳定之后并对其实施各种,“职业康复训练综合疗法”主要包括有:编织、加工挂历、一次性筷子的包装、一次性卫生用品加工,同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分配到不同小组工作,时间为每周5次,每次的时间为4h,所有患者在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作业,在完成作业之后,患者可以相互进行点评,再由康复师进行总结,并对其进行精神奖励和根据工作完成质量给予一定的奖金。对照组:只是采用与治疗组一样的药物治疗。

统计学处理

本文结果均使用SPSS13.0forWindows统计软件处理实验数据,使用(χ—±s)对计量资料进行表示,检验采用t,采用χ2对计数数据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通过对84例患者长达5个月的跟踪观察,通过统计相关数据表明患者经过康复训练治疗前后的BPRS值、MRSS值均有了明显下降趋势。具体内容详见表1。

2在进行“康复训练综合疗法”中,主要是采用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和住院患者精神康复治疗观察量表(PRARS)对84例患者参与训练的表现进行总体评估,同时将评定数据进行了统计比较,患者在康复治疗前与康复治疗10周末的评估差异具有显著性。具体详见表2。

讨论

目前,在治疗是精神病方面除了药物治疗以外,康复综合训练疗法已经成为帮助患者实现康复的主要措施之一。行为训练法、园艺训练法以及职业康复训练法,都是主要针对患者活动懒散、社交被动、生活依赖性强等问题进行康复训练治疗,通过长期的科学康复训练中,可以使患者劳动能力在连续性、持久性方面得到提高,同时在训练过程中,患者通过言语及动作的交流,从而进一步加强了患者的情感交流,同时还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其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不仅对消除患者的病态是极为有利的,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病情。其最终目的是有效的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减少和消除患者的不良行为和精神症状,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能力的目标。

篇7

【关键词】分期康复指导;骨折;依从性;生活质量

骨折患者术后的功能训练与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关系密切,如果能让患者住院期间及时掌握功能训练方法,对其后期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前期研究[1-2]显示康复教育指导及训练能有效提高骨折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但乡镇医院接受的患者知识水平一般,对康复训练方法接受能力有限,需要医护人员以通俗语言进行指导和教育。鉴于此,我院抽选了2015年2月至2016年7月因骨折就诊的患者80例,分析比较康复教育指导对患者功能训练依从性及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现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选2015年2月至2016年7月就诊于我院的骨折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在伤后24h内入院,自愿在我院接受治疗,入院后经临床诊断和影像学检查确认具有手术指征。按照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观察组中男16例,女24例;年龄28~73岁,平均(56.3±9.6)岁;摔伤17例,坠落伤11例,交通伤12例;上肢骨折14例,下肢骨折20例,上下肢混合骨折6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25~78岁,平均(53.1±10.2)岁;摔伤14例,坠落伤18例,交通伤8例;上肢骨折11例,下肢骨折21例,上下肢混合骨折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受伤原因等基线资料方面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按照手术计划接受手术,术前后给予常规护理:生命体征监测、用药及手术指导、预防并发症、术后康复指导等。术后2~5天即可开始康复训练,具体时间由主管医生根据患者病情酌情调整,由被动运动至主动运动,循序渐进。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以通俗化语言对患者进行康复教育指导:早期教育,入院后及时反馈真实病情,告知治疗计划、治疗内容、实施方式、预期治疗结果,提示患者治疗期间如何配合医护人员实施治疗;术前后指导,在早期教育基础上给予恰当的术前后心理护理,环节心理压力、改善不良情绪,积极预防并发症,提醒患者术后定时改变、排便,防止褥疮、肠梗阻等并发症;辅助教育,病房通过电视播放骨折基础知识视频、手术介绍视频、术后康复指导建议等视频,使患者熟悉掌握康复要点,同病房患者还可相互沟通、监督,相互纠正、鼓励。训练前期以抬臂/抬腿、站立、抚摸、旋转等被动运动为主(术后2天至术后20天),中期训练以站立上举、前屈、行走等主动运动为主,并逐渐增加活动范围,此阶段训练持续至术后70天,后期训练即在主动训练基础上辅以器械,增加肌力,为患者重回社会活动而努力,此阶段主要在患者出院后进行,故需要住院期间对其进行指导加之术后随访进行监督。

1.3观察指标

1.3.1依从性评估患者术后能主动完成80%以上的功能训练,其他部分经提醒后完成者为完全依从;主动完成训练内容不足40%,经反复提醒仍不能完成者为不依从;介于上述两者之间者为基本依从。总依从率=完全依从率+基本依从率。1.3.2生活质量评估以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为评估标准,术前、术后6个月分别进行评估,包括生活状态、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4个维度,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1.4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本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分别以率(%)、(珔x±s)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康复训练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总依从率为97.50%,与对照组70.00%比较显著较高(P<0.05)。见表1.

2.2生活质量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6月生活状态、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均显著增加,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本次研究中入选患者均无严重内科疾病,骨折未危及生命,故入院后及时反馈沟通病情,有利于患者积极主动加入训练,也有利于增强患者的康复意识。乡镇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骨折后常常具有恐惧心理,不愿早期康复训练,不下床不自理,完全卧床时间过长,容易造成肌无力,后期康复训练可能达不到理想效果;部分患者对手术情况和病情不了解,误以为术后进行训练会影响手术效果和伤口愈合,经过康复教育指导即可纠正此种心理困扰,利于患者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训练。另外,两组患者中均有患者为尽早出院,术后过于主动训练,甚至挑战身体极限,此时需要医务人员尽早制止、引导。本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经康复训练教育指导后依从性和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张丽红[3]等相关研究指出综合康复训练对改善膝关节骨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显著作用,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同时在乡镇医院指导患者时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交流。

参考文献

[1]邱江燕.尺桡骨双骨折患者行康复训练对功能恢复的作用[J].中外女性健康(下半月),2014,(10):79,45.

[2]赵烽,张武,李甲岳,等.康复训练在肘关节骨折术后的应用[J].西部医学,2013,25(08):1168-1169.

篇8

中图分类号:R473.74;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5―0992―02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是一项新的神经显微外科技术。其原理:选择性切断脊神经后根部分纤维,阻断引起痉挛r-环路,从而达到降低异常增高的肌张力和解除痉挛。我科自1995年11月至2005年用此法治疗21例脑瘫患儿。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1例,均为男性。年龄最大12岁,最小4岁。术前诊断均为痉挛性脑瘫,其中15例患儿能站立,人扶行走,6例患儿术前不能坐、站及爬行。经手术及康复训练,15例患儿治疗效果满意,能自行行走,6例患儿能坐稳。

2 护理措施

2.1 术前护理

2.1.1 配合医生给患儿做一些必需的检查:三大常规、肝、肾、心、肺功能检查、智商测定、配血、备皮等。

2.1.2 手术前2~3d,要训练患儿在床上大小便,因为手术后要卧床3周。手术当天早晨须清洁灌肠1次,以延迟术后首次大便的时间。

2.1.3 术前康复训练,通过术前进行6套自理动作:左右翻身、直腿抬高、仰卧抬臀、俯卧挺腿、俯卧挺头、下蹲站立的训练,有助于患儿与家长强化康复训练意识,进入康复训练状态。也有助于患儿的一般情况及心肺功能,同时还有利于针对性地制订手术方案和术后康复训练计划。

2.2 术后护理

2.2.1 观察患儿呼吸情况 由于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气管可能受到损伤,易发生喉头水肿,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引起患儿呼吸困难或窒息。要严密观察患儿呼吸情况,患儿如果面色青紫、气促、烦躁不安,应及时报告医生采取相应措施。

2.2.2 保持负压引流的通畅 密切观察伤口引流液的量、性质、颜色的变化。如引流液颜色变淡,说明有脑脊液渗漏,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2.2.3 定时翻身 术后患儿去枕平卧6h,可行第1次翻身,以后翻身1次/2h。以防压疮。翻身时要轴向翻身,切不可扭曲腰部。侧卧时。可用软枕垫于背部。

2.2.4 注意观察体温变化 术后数小时内。患儿的体温将会升高,持续3~5d。如果体温未超过39℃,一般属正常范围,如果超过39℃,应及时给予处理。

2.2.5 注意观察患儿下肢感觉和活动情况 由于手术中有误伤其他神经的可能,应注意观察患儿下肢活动情况。如果患儿双下肢不能活动,特别是足趾不能自主活动,提示有误伤神经的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如果术后出现肢体伴有不同程度的麻木感,只要不是感觉丧失,这种麻木感是术后的正常过程,年龄大的患儿较多见,随着时间椎移,会逐渐消失。本组6例10~12岁患儿曾出现麻木感,以致家属有意见。经耐心解释,密切观察,3例2周、3例3周后恢复正常。

2.3 术后康复训练

一般康复训练,分为术后早期、中期和晚期3个阶段,各个阶段因患儿的体质、体能和恢复程度不一而训练内容不见相同。护士要通过语言交流,鼓励家长、患儿树立坚定信念,持之以恒才能达到康复的目的。

2.3.1 康复训练早期(术后3周内)。因为伤口软组织的愈合过程一般需要3周左右才能完成。在这段时间,患者需卧床。因此只能在床上做有关运动,以免负重而影响腰背部软组织的愈合。

①术后3d内,除定时翻身外,不宜进行较大动作的训练,可适当按摩双下肢。

②术后4~7d,患儿疼痛相对减轻,可由家长帮助活动患儿的髋、膝、踝关节。由于此时肌张力下降,痉挛已解除。家长在帮助活动各关节时应尽量恢复其功能位置。

⑧术后8~14d,伤口已拆线,疼痛也基本缓解。患儿进入术后恢复阶段。此期训练内容和强度包括:仰卧抬腿、曲腿、分腿、合腿、蹬腿、抱腿、侧卧抬腿、挺腿、仰卧抬臀、床上翻滚等动作,其中仰卧合腿内收是肌痉挛解除后锻炼肌力的主要方法。上述动作应每一动作逐一训练,重复数次由少到多,10~50次/d不等。

④术后15~20d,除重复第2周的动作外。还可以练习爬行,膝关节支撑体重,但仍不宜起床坐立。

2.3.2 康复训练中期(术后3~6周),患儿身体逐渐恢复,伤口愈合,可逐步加强训练。

①术后21~28d,患儿除继续重复2~3周的分解动作外,增加坐立、单腿跪立、坐位时伸腿3个动作,关键是练习膝关节伸直。

②术后28d至1个半月,可循环重复练习分解动作坐直跪行走。可下床活动及扶物练习上下楼梯。

2.3.3 远期训练(术后1个半月以后),此时可进行大运动量的训练,针对下肢肌肉力量进行训练,还要家长掌握训练方法。

3 讨论

篇9

关键词:基本康复量;胫骨平台;膝关节;功能

胫骨平台由大量松质骨及皮质骨包绕而成,极易因高能量压力及剪力而发生骨折与塌陷。因此,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应做到无创解剖复位、骨折块固定以及保持正常重力线等要求,为早期功能康复锻炼提供良好基础[1]。除手术治疗外,骨折术后如何进行有效的功能康复锻炼也一直是临床关注重点。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康复训练方式在术后功能康复训练中的效果差异,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对象为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所收治60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包括研究组A、研究组B及对照组,每组各20例。男36例,女24例,平均年龄(42.1±11.5)岁,右膝部33例,左膝部27例。三组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病例纳入标准[2]:①明确外伤史;②经X线检查确诊,胫骨平台骨折明显移位行内固定手术治疗;③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病例排除标准:①膝部陈旧性骨折或病理性骨折者;②≥65岁;③合并恶性疾病或精神障碍者。

1.2方法

1.2.1研究组A 在"动静平衡"原则下进行康复训练法,予较小康复量(即"基本康复量"),术后第3 d行膝关节被动活动,仰卧位,上下左右活动髌骨数次;双手握住股骨远端,徐徐抬起膝关节,使小腿自然下垂,缓慢屈曲到指定角度,若股四头肌疼痛,可行手法放松肌肉,第1次屈曲膝关节至30°左右,置垫枕10 min左右,每隔3d操作1次,增加10°/次左右,该操作要求康复师力量稳定、缓慢而持续进行,避免动作粗暴也引起患者恐惧、排斥。

1.2.2研究组B 操作方法同研究组A,予较大康复量,但活动次数改为2次/d。

1.2.3对照组 予传统无痛康复训练,包括压腿锻炼、屈伸锻炼等常规内容。

1.3疗效判断[3] 骨折复位效果标准:优秀:解剖结构复位,关节面平整;良好:接近解剖复位,关节面基本平整,关节面台阶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比较用χ2 检验。P

2 结果

2.1三组骨折复位情况 三组骨折复位效果均良好,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2三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研究组A膝关节恢复优良率为95%,研究组B为85%,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骨折后手术治疗目的在于保证骨折部位良好、快速愈合,实施良好的复位及持续可靠的手术固定极为关键。固定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及外支架固定术,但实施手术固定必然会导致肢体肌肉萎缩、关节挛缩以及瘢痕粘连形成等失用性改变,致使肢体关节功能障碍。相关研究指出[4],骨折术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缺乏应力刺激,可引起骨质疏松及骨痂形成缓慢,进而加重肢体关节功能障碍。如何平衡骨折愈合与肢体关节功能之间的关系,已成为现代骨科、康复医师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与其他骨折类型相比,骨折愈合过程更为缓慢,对稳定的生物力学与生物学环境要求更高,实施功能锻炼时应保证与骨折愈合每个阶段相适应,避免因任何不恰当功能锻炼对骨折愈合产生不良影响。研究指出[5],传统功能康复锻炼盲目以"无痛"定位活动、负重标准,并非以不同骨折类型及内固定稳定性要求为准则,康复训练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本研究结果说明,3种康复训练方法均不会影响胫骨平台骨折愈合,均可应用于骨折术后功能训练中;在"动静平衡"原则下进行康复训练法疗效优于传统训练法,并且较小康复量(即"基本康复量")就可满足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康复需求。

综上所述,在"动静平衡"原则下进行较小康复量康复训练法效果优于较大康复量训练法予传统训练法,与该骨折类型骨折愈合生物力学要求更吻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笑珍,邓珍良.早期康复训练对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09,30(30):154-155.

[2]杨治涛,葛广勇.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5):1658-1659.

[3]刘敏如,郝仕强,陈丽.动静平衡康复训练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平衡和行走功能的影响[J].广州医药,2015(05):15.

篇10

[主题词]孤独病/康复;孤独病/针灸疗法;针刺疗法/方法

儿童孤独症又称儿童自闭症,是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中的一种较为严重的心理发育障碍性疾病,迄今为止,它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尚未清楚。儿童孤独症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社交障碍、语言障碍、感知觉障碍及刻板行为和怪异动作是儿童孤独症的主要临床表现,目前对于儿童孤独症的康复治疗,普遍采用行为矫正和特殊教育训练。笔者近年来对部分收入本中心进行康复训练(包括ABA训练、引导式教育和感觉统合训练)的孤独症儿童采用针刺治疗,并与单纯接受康复训练的孤独症患儿进行疗效对比,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作如下报道。

1 临床资料

将2004―2006年期间经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儿童期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克氏量表及图片词汇测验(PPVT)等测评并结合其临床表现而诊断为“儿童孤独症”后收入本中心进行康复训练的孤独症患儿40例按接受训练及治疗的时间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年龄2.5~8岁,在康复训练和治疗前均行儿童孤独症及相关发育障碍心理教育量表中文修订版(C-PEp)E1 7测评,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和C-PEP发展总分上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1)针刺治疗

主穴取神庭、百会、四神聪、脑户、强间、内关、神门、劳宫、足三里、复溜、太溪、语言二区、语言三区、感觉区、精神情感区、视区、晕听区、额五针(前额发际上2cm处,左右大脑外侧裂表面标志之间,由前向后共刺5针,5针间距相等)。配穴:多动加后溪、支沟、列缺、太冲、冲阳、飞扬;喜静而喃喃自语、疏懒加丰隆、太冲;声音嘶哑或声音不扬加鱼际、照海、廉泉、哑门;不寐加照海、申脉。每次治疗时选取主穴,随症选取配穴,针刺每日1次,留针25分钟,间歇5分钟行针1次,每周治疗5次,30次为一疗程,共治2~3个疗程。

(2)康复训练

采用ABA训练、引导式教育和感觉统合训练,每天各1次,每次各训练45分钟,共训练90次。

ABA训练的具体内容是:将行为分解为细小的、可以测量的单元进行系统教授,小到注视别人,大到复杂的互动交往行为及社会交往互动,都被划为若干个步骤。在教授每一个步骤时(通常以一对一的教学开始),都伴随有提示和指令,有时要从手把手开始;教授活动要重复多次,直到患儿达到要求,将患儿已学会或已消失的行为记录下来,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进行巩固性练习,并注意将在课堂上学会的行为技巧转移到日常生活中去应用;教学活动从一对一开始,逐步变成小组上课和集体上课,增强患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引导式教育的具体内容是:学习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的内容包括体能、智能、语言、性格、社交等;学习的内容是互相关联的,即知识、语言和动作是连在一起的;通过习作分析或称动作分析,将复杂的动作分成简单的步骤,并用节律性的语言(如儿歌游戏)贯穿起来,让儿童容易掌握动作中的每一个小节;采用节律性的语言来增强儿童在时间上的接受能力,让儿童容易记下语言内容,并纳入自己的思想中;实践时间与空间的贯彻性,学习机会可以是每时每刻,而任何空间都可以成为学习的地方。

感觉统合训练的具体内容是:在实施感觉统合治疗前应对患儿进行感觉统合检测,以了解患儿到底存在哪些问题,然后再根据感觉统合检测结果制定出感觉统合训练计划,选择合适的训练器械和训练量进行训练,让孩子们在玩乐中通过各种感觉统合训练器械刺激孩子的前庭、本体、视觉、触觉、听觉系统,使患儿中枢神经系统对各种感觉信息的整合得到改善,由于感觉统合失调而出现的各种情绪、行为、语言发育、学习能力等方面的问题也就会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2.2 对照组

每天行ABA训练、引导式教育和感觉统合训练各1次,训练时间和训练次数同治疗组,不进行针刺治疗。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方法

采用C-PEP量表测评:C-PEP量表由一套玩具及游戏活动组成,在测试的同时,对患儿的各种反应按一定的评分标准作记录,C-PEP之功能发育量表能提供患儿在模仿、知觉、精细动作、粗大动作、手眼协调、认知表现及口语认知等功能领域发展水平的信息,所有接受观察的患儿(包括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和训练前后均进行C-PEP量表测评。

3.2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训练和治疗后C-PEP发展总分提高≥16分;显著进步:训练和治疗后C-PEP发展总分提高8~15分,但仍

3.3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1.5 for Windows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3.4 治疗结果

(1)两组患儿疗效比较见表2。

表2数据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X2=7.03,P

(2)两组患儿在康复训练和治疗前后在C-PEP发展总分和其余7个项目上的比较见表3。

由表3可知,对两组患儿在康复训练和治疗前后的发展总分和其余7个项目进行组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尤其是治疗组,其组内训练治疗前后差异性较对照组而言更为显著;将两组患儿在康复训练和治疗前后的差值进行组间比较,在发展总分、模仿、口语认知项目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ABA训练法,也称应用行为分析法,是由美国加州大学心理系伊瓦洛瓦斯教授率先探索、发展和运用的一种专门训练孤独症儿童的方法体系,它以操作制约的原理和方法为核心去矫正儿童的行为,按儿童的学习目标设计情境和选定可影响该目标行

为的增强物,并以他们自发的反应行为,建立新的适应行为,消除或改善因孤独症而引起的不当行为。引导式教育是1945年由匈牙利Peto教授所创立的一种教育方法体系,它通过一系列仔细策划的活动,使儿童在运动机能、言语、智能、社交及情绪等各方面得到平衡发展。引导式教育最初只施行于有运动功能障碍者如脑瘫儿,以后逐渐扩展施行于因中枢神经受损而引起多类弱能的成人及儿童。ABA训练和引导式教育一直以来在国际上被普遍认同为训练孤独症儿童的有效方法。感觉统合训练是基于感觉统合理论,针对感觉统合失调而设计的一套通过游戏和各种玩具器械来提高或增强感知运动各器官协调发展的一种训练方法。由于孤独症儿童在视觉、听觉、触觉、本体觉和前庭平衡觉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失调,因而感知觉运动方面的训练也是推动孤独症儿童康复的重要手段之一,感觉统合训练也因此而成为孤独症儿童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

由于儿童孤独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了,迄今为止,儿童孤独症依然是I临床而非实验室诊断。中医对于儿童孤独症的论述散见于“五迟”“痴症”“癫狂症”等病中,认为其病因多属先天胎禀不足,髓海空虚,肝肾亏损,后天失养,气血虚弱所致,与心脾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其治疗大法为益肾调督填髓,健脾宁心开窍。近年来针刺治疗儿童孤独症已取得一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