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5: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康复人才培养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关于康复医学专业课程介绍
通常情况下,对学习康复医生的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养,主要指的是医学方面最基本的只是还有临床方面专业的医学知识,与此同时,康复医学还包括康复方面的医学知识。例如,对康复情况的判定、相关的治疗方法、以及临床表现的主要情况等等。在教授康复医学专业课程知识的时候,应该首先对课程的教育目标进行判定,根据专业的要求培养出复合型康复医学人才。康复技术的专业课程主要是用来培养对病人进行康复治疗的治疗师。康复技术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最基本的医学方面的知识,还有必须要掌握的临床中处理病人情况的方法,但是这门课程的重心应该放在康复技术上面,要培养出复合型的康复技术人员。
构建一套科学的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从而对学生进行不同等级的划分。在培养不同医学人才的时候,不可以盲目的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也不可以一味的参考我国临床医学方面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根据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特点,根据我国传统的康复医学内容,构建一套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方案。康复技术课程培养的是康复治疗的医生,这一专业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多种多样的专业康复治疗技术以及相关的知识,为了学生治疗技术还需要掌握最基本的医学基础知识还有临床的知识。培养复合型的康复人才。这一专业采取的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方式学生要想学好治疗技术,就必须要打好一定的专业基础,并且学校方面能够在安排相关专业的时候将技术与基础知识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培养复合型的医学人才。
1.3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整体水平
康复治疗学是医学相关学科。而且在临床上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因此,在培养复合型康复医学人才的时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尤其是康复治疗技术方面更加需要学生进行临床的实验,多多参与临床康复工作,慢慢的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
2实现复合型康复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2.1学校方面应该重视康复医学人才培养教育
康复医学课程在我国开办的时间比较短,作为一门新的教学课程,很多人对这一专业并不十分的了解。从最先引进这一概念到开办专业课程已经有将近15年的时间,可是不能够否认的是康复医学招生数量十分少、招生范围十分的狭窄,人才严重匮乏,专业知识缺乏。如何提高康复医学人才的复合性,需要做到:第一点,学校需要加大该学科的宣传力度,借助各种手段提高专业的影响力,确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第二点,不断的扩展招生规模,提高学生数量,增加课程的多样性;第三点,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对学习康复医学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增加考核制度规范考核标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2.2构建高水平的教师行列
当前,我国的大部分从事康复医学的老师大部分都是从其他医学专业调过来的,有一小部分是经过了康复医学知识的训练,或者是在国外学习过相关的知识,然后有一定的临床从业经验。为了提高学生的复合性,和知识的丰富性,从事教学的老师不单单需要拥有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还需要有丰富的实践能力,我国相关培养学校需要组建一支高学历、高水平的专业队伍。提高学生知识的丰富性以及多样性。
2.3增加实践教学课程,创建康复医学教学基地
篇2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实现特定的培育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课程体系设置形式、课程体系实施形式、学生素质教育形式、教育资源平台与教学载体建设形式等构成其内涵。高职教育重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其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必然体现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而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欠成熟。我院体育保健专业结合学院办学定位和专业建设需求,在“系(体育保健与康复系)、所(学院医务所)一体”运行机制下,创新性的提出“系所一体、学工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此作为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与切入点。
通过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探索体育保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其目的是引导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方法手段改革,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专业建设和发展。为区域和社会经济提供紧缺的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为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2 体育保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
2.1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欠成熟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不断探索与改进之中。尽管从多个角度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式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进行了探索,初步形成了“订单”式、“双证”融通式、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等一些特色较鲜明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欠成熟。西方发达国家已形成了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加拿大的CBE模式等较为成熟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国内体育高职院校设置体育保健专业的时间较短,基本处于探索和实践阶段,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我院体育保健专业在设立和运行过程中,基于学院的办学定位及专业办学目标,创新性的提出“系所一体、学工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2 与行业合作,确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2.1 “系、所”深度融合,形成“系所一体”的管理运行机制
根据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思想,结合学院的办学定位,在专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加强与行业合作,整合优化保健与康复系、学院医务所双方人力资源、场所资源和设备资源,深度融合,创新“系所一体”的运行机制。按照以“育人为重,医疗保健并举”的原则,对现有管理运行机制进行改革创新。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明确领导职责及各部门的责权利,分工合作。做到学历教育、医疗保健一体化,使学生在随队康复保健的真实环境中培养成长。
对现有的专业教师与医务人员、教学场所与医疗场所、教学设备与医疗设备、学历教育与对外服务进行优化整合,完善“系所一体”的相关制度及规定。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行业专家的指导作用及专业教师的主体作用,推进与体育保健、推拿按摩、康复治疗、健身指导等行业机构的合作,完善共建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师资培养等相关制度,提升专业的建设水平。
2.2.2 确立“系所一体、学工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系所一体”的管理运行机制,结合专业调研,确立“系所一体、学工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体育产业转型升级和保健康复行业技术创新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掌握体育保健康复的基本知识,具备运动保健按摩与中医传统疗法、康复理疗、运动疗法等专业技能及健身指导能力,面向各级运动队、各类医疗康复机构、社会保健部门、体育俱乐部、体育健身及运动休闲会所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体育保健、康复理疗及健身指导工作的发展型技术技能人才。
遵循“育人为重点、能力为核心”原则,整合“系、所”优势资源,利用真实环境,以真实项目为主导,分阶段分层次,采取学习与真实工作相结合的方式,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着力培养发展型技术技能体育保健康复人才。人才培养分三个阶段进行,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在第一学年,学生在校内专业基础实训中心及综合技能实训室(即场馆保健治疗室)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与单一技能实训(下队服务)相结合,培养职业基础能力。要求学生在掌握单一技能的方法后,每周1次(1学时/次)下运动队服务,为运动员保健按摩。
第二阶段:在第二学年,学生在校内综合技能实训中心进行专业知识学习与综合技能实训(下队服务)相结合,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拓展能力。要求学生每周2次(2学时/次)下运动队服务,为运动员进行保健治疗。
第三阶段:在第三学年,学生进入校内和/或校外的实训基地进行职业技能学习与顶岗工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获得相关学历及职业资格证书,满足就业要求。(见图1)
3 体育保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3.1 教学与实训一体,构建实践课程体系
以“系所一体、学工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指导,融教学与实训为一体,与行业合作构建实践课程体系。针对目前部分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设置仍属于普通高校的“传统专科型”或“本科压缩型”,课程设置过“泛”而不够“专”,突出表现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基础轻技能,重知识轻应用,不能真正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情况,我们探索构建实践课程体系。同时,面对缺乏理实一体化的教材和实训指导教材,教材内容陈旧,缺乏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缺乏衔接等系列问题,加强与行业合作,力争编写相关教材。
体育保健专业以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本位,与行业紧密合作,融合职业资格标准,以《运动解剖生理》、《中医学基础》、《运动康复推拿》、《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专业5门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岗位能力课程为重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制定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整合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资源,加强教学内容与工作实践的结合,力争实践课程体系的三个统一。一是课程体系与岗位工作任务相统一,以运动队康复治疗师和休闲会所推拿按摩师的职业岗位为依据,融入职业资格标准,确立以培养学生具有中级按摩师的知识、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向高级按摩师、物理治疗师发展的培养目标。二是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相统一,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岗位技能为依据,整合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满足岗位技能学习的需要。以技能学习项目带学习任务,实行小班现场教学,小组实训,融“教、学、做”一体化。三是教学场地与实训场地相统一,实施实践教学法,把教学场地与实训场地统一起来,注重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可以学习和训练的资源,使学生综合素质获得全面提高。
3.2 学工结合,实施一体化教学
高职教育的目的就是紧密结合行业产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学生能够融学习与就业一体,将学习目标与毕业时的就业目标要求相结合。要实现上述目标,满足学生自身职业发展和社会对学生就业需求,就要求进行高职教学方法改革,实施项目化教学,将学习与工作融为一体,并加强教学过程的考核,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体育保健专业以休闲会所保健按摩师和医疗机构康复治疗技士(师)的工作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融入行业职业资格标准,不断深化教学方法改革,使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紧密结合。利用现有校内外较为完善的实训条件,针对学生的工作岗位,以运动康复推拿、理疗技术、运动疗法等核心课程的具体操过程为内容,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采用项目导向模式,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3.3 系所一体,共建校内实训基地
体育保健专业依托“系所一体”运行机制,专业与行业紧密合作,共建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但有助于学校充分利用行业的人力、设备、技术等资源优势,降低办学成本,而且提高了教师的“双师”素质,有助于更好地解决教学资源匮乏、教师“闭门造车”、“照本宣科”等问题。
体育保健专业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分层次、分功能、有重点的建设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本着能够保证学生专业基本技能、岗位专项能力训练的目标进行建设,满足专业理论和实训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需要,形成具有教学、培训、服务社会及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多功能的、开放型的实训基地。
目前本专业在校内建有“2+1”(两个中心、一个医院)实训基地。包括专业基础实训中心(建有1个解剖生理实训室和1个运动康复推拿实训室)、综合技能实训中心(6个场馆保健康复综合实训室)、体育康复医院(下设运动创伤科、按摩康复科、针灸理疗科等)。借助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通过购置仪器设备,增加实训工位数,提升教师能力,逐步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满足教学、实训、培训及为社会提供体育保健康复服务需要。
3.4 校企合作,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措施
篇3
关键词:校医合作 产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045
高等职业教育定位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工学、产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民办高等教育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其原因:一是民办教育很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教学质量下滑;三是全国高校招生报名数下降;四是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五是高校录取率逐年提高; 六是出国留学人数增长;七是高职毕业生“三放弃”现象逐渐显现。以上原因,直接威胁着民办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大浪淘沙,优胜劣汰,这是一条千古不变的铁律,民办高校面临的挑战将是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应该有很强的危机意识,抓住机遇,转变观念、整合资源,不断创新,发展优质民办高等教育,向社会多样化教育选择转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康复与护理学院依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文件精神,把握时机,积极投入实训基地的建设和校医合作、产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探索。
1 “校医合作,1+1+1产学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康复与护理学院申报《“校医合作,1+1+1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教改项目研究,已立项校级质量工作项目,目前正严格按照项目预定目标进行管理。“校医合作,1+1+1产学结合”模式,即三年制专科学生第一年完成校内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第二年进行校内专业主干课实训实操及校医合作对外服务训练,第三年到医院、社区、康复养老中心等专业对口企业进行实习。把双证教育列入人才培养计划,待学生毕业时需取得毕业证和相关专业的核心职业资格证或拓展职业资格证书。人才培养目标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实践能力为宗旨,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综合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肯干、会干、能干”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三干”是本学院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首先,肯干为先导,充分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和发挥。其次,会干是基础,强化医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打好基础,练好技能基本功,为实践提供知识储备和技术支持。最后,能干是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规范、高效地解决医学专业的常见问题。充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和“如何做”为出发点,根据课程内容、学生特点及临床工作过程设计授课形式,采用讨论式教学、角色扮演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在培养过程中,全面推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融学于做,融教学做于一体。为了更好的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服务于医疗机构,适当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即根据用人单位对营养学人才的具体要求做定向培养,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
2 “校医合作,1+1+1产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
2.1 建设校内外专业示范性实验实训基地
高职学生无法在学术理论与本科生、研究生所抗衡,但最大优势就在于动手实践能力强、岗位上手快,要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很关键的因素。康复与护理学院的实验实训基地主要分两块: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和校外实验实训基地。
2.1.1 校内实验实训
康复与护理学院实验实训室于2011年12月开始规划筹建,建设前期考查多家医学类院校和企业,于2012年8月全面投入使用,2013年5月立项为校级医学类专业实验实训教学基地示范点。现有实验室25个,共有面积1767.5平方米,实验实训室覆盖了护理、康复治疗技术、药学、医学美容技术等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实验实训。实验实训室的建设有前瞻性、科学性、实用性;实验实训室建设本着够用、实用的节约的原则,在高等职业医学专科水平的基础上有所提升,有相对的包容性和独立性。相关专业实训室还将承担“校医合作,工学结合”的对外康复门诊,为广大师生服务的功能,根据我院的实训设备配制以及本院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强项计划面向全校师生主要进行理疗、运动疗法、推拿按摩、针灸拔罐、推背足疗、中医美容等服务。
康复与护理学院的专业课程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基本达到1:1,实验实训开出率为100%。学生实验实训课分组进行,无论白天、中午、晚上均有开放,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动手实践提供条件。各专项实验室的实验实训项目已开展上百项,设置紧密围绕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展开,以适应工学结合的培养方式;以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依据来确定设备;而专项实验室的功能划分方面,则以有利于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为依据。在实验室的运行管理机制方面,充分考虑职业能力培养对实验实训条件的需求。
学院建立了实验实训室专人专管制度,把责任落实到个人,保证高效,杜绝推诿。形成专门规范的实验实训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各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上墙公示,每个实验实训室必须有实验实训项目登记册、使用登记册、低值易耗使用登记册以及相关课程的实验实习指导手册,要求对每次实验过程、结果进行认真细致分析和记录,对学生实验报告进行批改,及时发现学生在实验实训中出现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1.2 安全保障
实验实训基地场所有安全通道、每层楼配备防火灭火装置和监控摄像头,24小时有校卫队值班。各安全条例上墙,毒麻药品专人负责、单独设置存放室,各项医用废弃物、废水交与专门机构处理。
2.2 校医结合的校外见习与实习
实验实训的过程需要有仿真性、现场性。民办院校的校内实验实训室由于受限于资金和场地的限制,不可能完备成套的仪器设备提供给学生,所以坚持校企合作模式,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高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之一。加强学校与医院、相关行业的合作,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教育与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课程建设环节,去相关医院、行业见习是相关专业课程的设计环节。康复与护理学院组织医学类专业学生到昆明市各大医院、药业公司、药材市场、中药标本馆、昆明市社会福利院、养老院进行了参观和见习。通过见习使学生对相关专业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了解市场社会行情,使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也培养了学生面对真实的患者能认真对待,关爱病人的爱心。
第三学年学生进入到相关实习基地和单位进行实习,通过在校内的一年的专业主干课实训实操及校医合作对外服务训练,学生到了真实行业环境,能很快地进入角色,动手优势体现出来,受到了相关实习单位的好评,也表示待实习期结束学生毕业后可以留下比较优秀的学生就业。
2.3 师资队伍建设
2.3.1 专家带教,建立青年教师培养制度
学院建立昆明医科大学及省内各大医院教授对青年教师培养制度,青年教师全程听课,跟做实验实训课、导师带教对青年教师教学进行点评,通过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理论与实验实训课程得到保障。
2.3.2 加强“双师型”素质教师的培养
学院鼓励专职教师到相关行业挂职锻炼和取得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改善学校师资结构,积极从其它医学院校、医院、药厂及相关行业聘请兼职教师,实行专兼结合,实现教师“一专多能”。教师将与市场、行业相接轨的实操项目引进课堂,确保了专业教学与社会市场的需求相结合,让学生出了校门就能很快适应岗位。
3 “学校、医院、养老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构想的延伸
随着目前老龄化社会步伐的加快,养老产业已得到社会的重视,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已加入北京太阳城养老百龄计划联盟基地项目合作,学校将扩建康复医院、中高端养老公寓、养生会所等,并成立了天然药物研究所。经改建后的养老项目可为老年人生活、娱乐、健康保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老年公寓可为康复与护理学院学生进行实训、实践的基地。康复与护理学院可以充分发挥教学的优势,为我们联盟单位提供人才培养、技能培训、科学研究等服务及候鸟式的养老活动。联盟单位也可以为我们培养的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和就业的机会,天然药物研究所对老年保健食品、老年病治疗药物的研发为养老产业提供了技术支持。企业与高校建立有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既发挥高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康复与护理学院即将打造的“学校、医院、养老三位一体”服务产业模式,是高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之一。建立校企良好的合作机制,既是国际上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已有浙江、宁波等地养老集团有与我院签订订单式培养服务或接纳我院护理、康复治疗技术等专业学生的意向。
4 结语
到目前为止,康复与护理学院首创和实施走“校医合作”、 “校医合一”实践之路,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于一体,丰富和发展了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技术为主要任务,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坚持面向市场和社会需求办学为导向,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技能培训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2013年7月,我院的第一届即将要毕业的2011级学生,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考取保健按摩师通过率为95%,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考取药剂人员通过率为97.7%,为保证学生的就业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康复与护理学院的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巩固所学的知识,围绕产业开专业,以实践带教学。在老师的带领下成立校内康复门诊,为广大师生服务,共同创办真实的职业环境,扩大毕业学生就业机会,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康复与护理学院的实验实训室已接待数批国内外其他院校的同行专家的多批次参观考察,也得到了较好评价,肯定了康复与护理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
康复与护理学院还成功地举办了昆明地区育婴师、公共营养师、养老护理员技能大赛,由省民政厅、省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共同举办的养老服务机构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均受到了好评。很多养老机构负责人反映说,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康复与护理学院的老师很专业,培养的学生也一定很专业,并希望预订我院的学生去他们单位就业。同时,还有养老机构负责人希望康复与护理学院能承担他们的员工培训。很多省外养老机构、母婴护理机构、美容医疗机构希望能与康复与护理学院长期合作,签订“订单式”培养计划,招收我院毕业学生就业。
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康复与护理学院通过积极探索民办高职医学类专业“校医合作,1+1+1产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已取得初步成果,希望对全国高职医学类院校职业人培养方案构思起到借鉴和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全少宁.高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创新研究――以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航空维修类专业为例[J].价值工程,2012,31(24).
篇4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方案”;贯彻实施
中图分类号:G807.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4-0538-03
高等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体育师资,尤其是基础教育体育师资的主要和重要阵地。本课题以我国部分高校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例,就《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施行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以促进相互学习交流,为切实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发展的高素质体育教育人才作出努力。
1研究对象与方法
课题以部颁《方案》后各高校经修订的现行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研究对象,共收集不同类型与层次的样本院校8所,其中体育院校2所(北京体育大学、西安体育学院),师范大学2所(北京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综合院校4所(三峡大学、韩山师范学院、井冈山学院、重庆三峡学院)。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比较分析及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就各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等方面展开分析研究。
2结果与分析
2.1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确立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从8所院校的培养目标来看,总体上都反映出所培养的人才既能胜任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又能从事体育科研、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方面的工作,与《方案》主体精神一致。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如对人才的定位,8所院校有“体育人才”、“体育专门人才”、“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型人才”、“复合型高级体育人才”、“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等6种提法;对服务的定位,也有“学校”、“各级各类学校”、“中等学校”、“学校及其他体育相关领域”等4种提法(表1)。
2.2人才培养规格《方案》对人才培养规格作出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规定,不仅包涵思想品德、基本素质、科研能力、健康体魄、卫生习惯及生活方式等,而且对创新精神、自学能力、社会适应性、外语与计算机、审美及创造美等方面也都提出了要求。因而8所院校也基本遵照这些要求来确定人才培养的规格,所不同的主要反映在两点:一是对运动能力水平的要求,如有3所院校提出了达到二级运动员等级的要求;二是对外语和计算机的要求,如有4所院校明确了大学英语四级和计算机二级的规定。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较好地掌握外语和计算机等工具性知识,对于他们今后从事教学与管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十分必要。但一直以来,体育类考生入校时文化成绩(包括外语)的“门槛”普遍较低,若把达到英语四级作为学生毕业或授予学位的必要条件,与当前的实际不太相符。另外,就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重点应是实际的操作与运用,如能够使用相关的教学软件、网上查阅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等,而不是二级所要求的计算机语言等知识,因而也不能“一刀切”。
2.3课程设置
2.3.1课程结构各院校教学计划的具体要求不一,故在课程结构上也有所不同,如有按修习要求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有按知识结构层次分为普通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教学课和选修课;有按平台划分为学校平台课程、学院平台课程和专业平台课程等。虽然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对学生的修习要求基本一致。为便于分析研究,本文数据统计统一按《方案》的修习要求进行(表2,表3)。
从表2表3我们可以看出:1) 各院校教学计划的课内总学时较以往均有了大幅度的压缩,为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搭建了平台,体现了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2) 8所院校课程结构比例的均值表现出与《方案》基本一致,但院校之间的相互比较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一是各院校教学计划的总学时有明显的差异(如最高与最低相差近300学时)。二是各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同,其课程结构比例的差异性,体现其人才培养的不同模式与特色。如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院校,其课程结构比例相对均衡,公共教育课程的学时相对较大;注重专门人才培养的院校,其专业课程的学时比例相对较大。三是“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归属不一,导致课程结构比例的差异。如有的院校归属于公共课程,有的院校归属于专业必修课程,有的院校归属于学生必选模块课程等。3) 各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中必修与选修、学科与术科的结构比例表现出明显差异。如2所体育院校因“主副项提高课程”的高学时(T1比Z2高出536学时,T2比Z2高出264学时)导致术科与学科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院校,反映出体育院校在培养学生专项运动技能水平方面的突出特点。当然,“主副项提高课程”学时过低(Z2为168学时),对于如何加强学生专项运动技能的培养以体现专业特点,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4) 8所院校中有5所院校都或以公共课、或以专业基础课、或以方向模块课等形式明确设置了教师教育课程模块,且学时较以往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表明各院校对教师教育的进一步重视和加强。
2.3.2课程内容
2.3.2.1公共课公共课作为高等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公民,促进大学生生活、道德、情感、理智的和谐发展。虽然《方案》只提出了“按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的建议,但各院校都力图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上很下功夫,表现出:1) 开设的课程门数和门类较多,教育辐射面广,如绝大部分院校在部颁有关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人文、艺术、美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综合教育类课程;2) 重视方法工具类课程,如外语、计算机等课程学时普遍较多,并开设“高等数学”、“应用写作”课程等;3) 教师教育课程一改过去“老三门”的局面,课程设置学时增多、门类较广,并突出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
当然,从总体来看公共课程内容的设置也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如院校之间不平衡,有的还是仅局限于思想政治品德、外语、信息技术等课程,教育覆盖面较小;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类课程的开设总体偏弱;教师教育类课程中,有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课标解读、新课程与教学观念更新与方法改革、课程开发”等内容涉及少,而这些是学生走上教师岗位能尽快适应基础教育教学的重要途径。
2.3.2.2专业课专业课程决定着培养对象的知识、智能结构和整体素质,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8所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主要表现在:1) 主干课程遵照《方案》6大领域,体现出因校制宜地构建课程的灵活性。如有的院校为加强学生保健方面的知识,侧重开设体育康复、运动营养学、健康教育、体育与健康理论与方法等课程;有的院校为满足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侧重开设社会体育学、体育法规、旅游体育、体育管理等课程;有的院校为增强课程的开放性与综合性,加强了课程整合,如将解剖与生理、生力与生化、营养与损伤整合成3门“体育生物学科基础”课程等。2) 一般必修课为拓宽学生专业基础知识面搭建良好平台。各院校一般必修课基本都超过《方案》4~5门的规定,并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开设各具特色的课程,如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跳竹竿、腰鼓、秧歌、瑜珈、木兰拳、舞龙舞狮等;运动与康乐管理、新兴运动项目等。3) 方向选修,突出专项,各具特色。8所院校的方向选修在将体育锻炼手段与方法(主副项提高)方向课作为学生必选课程的基础上,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侧重学生在某一方向上的培养,即设置体育教学训练、社会体育、体育保健康复、民族传统体育等4个方向课程模块,学生任选1个方向;二是注重学生的综合培养,即设置若干课群,每个课群都规定一定的选课要求,综合组成学生的方向选修课。4) 任选课为培养学生多种兴趣、爱好和特长及自我发展多种能力搭建平台。各院校根据实际设置体育学科、术科及人文社科、自然科学、文化素质等多学科课程供学生任选,而且学科课力求体现专业发展与研究的新动向、新成果,术科体现出时尚、实用的课程价值取向。
当然,综观8所院校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也有值得进一步探索的地方:如受总学时的限制,有的院校术科必修课程学时压缩过低(如田径类64学时等),这对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带来了新的挑战;一些具有生活实用价值取向的课程(如野外生活生存、户外运动等)设置较缺乏;一些非竞技性的、大众健身娱乐性的运动项目开设相对较少,而这些既是基础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进行社会体育指导应具备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各院校对“顶点课程”(《方案》中指为毕业班开设的综合四年所学知识的课程)尚没有形成统一认识,课程设置中体现不够明确。
2.3.3实践教学环节各院校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了课程实验、教育实践(见习、实习)、社会实践(军训、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科研实践(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术活动)等环节。从总体上看,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主要表现在:一是课程实验环节的设置普遍较弱(各院校对体育学科课程实验重要性的认识和实验设备条件的不一,有的院校仅限于生理、生化等极少数课程开设了实验,且实验学时较少);二是教育实习的形式较单一,如基本都安排在第7学期进行集中一次性完成;有的院校教育实习时间安排较短,如只有6周等;三是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不够,如有的院校只安排第8学期的毕业论文环节,缺乏低年级的学年论文训练和平时科研活动训练等。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 新一轮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方案》为指导,总体上较好地体现了新形式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精神,但各院校体现改革的力度不一;2) 各院校对人才与服务定位的不同,反映出不同类型院校的办学特色,但应如何站在社会发展与需求变化的高度去更好地把握新时期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尚需进一步研究;3) 教学计划课内学时的普遍压缩,拓展了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适应了新型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要求,但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4) 体育院校表现出在培养学生运动技能水平上的突出特点,而综合院校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突显优势,但需要加强互补,取长补短;5) 各院校在课程整合、强化基础、优化必修、突出主干、增加选修等方面各具特色,较好地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广适应”的人才培养要求,但对于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素养、有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些非竞技性大众健身娱乐项目等课程设置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3.2建议
1) 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即将完成四年一轮的运行实践,各院校应结合实施过程进行分析总结,为进一步深化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2) 加强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以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要求;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新型体育教育人才做出应有的努力;4) 加强院校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广泛开展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把实证研究取得的成果加以巩固和推广,为更好地培养高素质体育教育人才搭建良好平台。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通知[Z].2003.
[2] 顾伟农,刘传进.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五套课程方案的比较[J].体育学刊,2006(3).
[3] 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研制及其主要特征[J].体育学刊,2003(2).
篇5
关键词:中医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103-02
康复医学是现代医学四大板块之一,是针对病、伤、残患者,利用现代康复的手段,促进其身心功能康复并重返社会的学科。康复医学临床需要的补充是在中医学校设置关于康复治疗的专业,宗旨是服务社会,主线为临床方面的应用,以为临床能力本位,以就业率为导向,以用人单位满意度为评价标准等。因此,有必要对康复治疗技术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一、构建“校院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化三级递进”康复治疗技术高端技能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本校以“培养面向临床康复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主线,以“能力本位培养”和“素质本位培养”相结合为培养目标,以“政、行、院、校”全面深度合作为平台,探索“职业认知―职业认同―职业熟练”的“职业化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切实贯彻“三结合、三定向”即专业建设坚持校院结合、工学结合、理实结合,专业教学坚持以社会需求、行业需求、岗位需求为方向,完善“职业化三级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项目导向、三环节循环”的教学模式,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与临床康复治疗工作需求相一致、毕业与就业零距离的人才培养目标。
1.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本专业面向康复行业,依据卫生部制定的康复治疗士职业资格考试大纲、世界卫生组织ICF理论,参照WCPT、WFOT规定的教育标准,结合对该专业就业领域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培养具有较强的康复治疗职业技能和康复服务能力,有涵养,有优秀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学成后可以在各个医疗单位、康复保健机构从事临床康复、社区康复、康复护理等工作的高端高端技能型康复专门人才。招生对象是高中毕业生。学制为:全日制四年。人才培养规格既明确了学生必备的知识、技能、素质,又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
2.关于“职业化三级递进”。“职业化三级递进”模式具有如下特点:遵循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校企合作,更能将理论联系实践。职业素质、道德和技能教育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对行业的认知来实现知识的转变,将中医院校的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1)对职业的认知阶段。从学生的思想教育沟通能力进行教育。通过多临床实践,多参考职业环境来进行职业体验,让学生们多认知,多了解。从而认知清楚康复工作的流程,对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做出正确的引导,帮助其明确工作方向。(2)职业认同是第二级阶段。规范医疗行业的行为与培养康复技术的主要场所是医院的治疗师,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学习,指导学生深入职业,合理规划职业蓝图。在此阶段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良好的医学涵养,提高康复技能,为第三阶段大打下良好基础。(3)职业熟练是第三级阶段。开展为期10个月的“校院双主体指导管理”的准岗实习教育,依据要求负责监管实习的部门做出评价考核,让学生在此阶段中职业的意识、道德以及能力等都可以达到用人单位对职业的要求,为学生在社会中站稳脚跟提供坚实基础。
二、倡导“以项目为导向,坚持三环节循环”的教学模式
该模式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将所需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与康复临床结合起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反复强化,在“教中学、学中悟、悟中做”,实现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目标,达到突出教学目标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教学环境的真实性、教学对象的主体性、教学基地的开放性等特点。
人才培养教学体系要在工作过程基础上,改革培养模式,强化职业能力,构建课程体系。要制订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和创新特色能力的高等技能技术应用型、紧缺型康复治疗人才的一套培养计划,需要与康复治疗技术临床应用病种及其特点相结合,重点培养康复治疗职业能力。同样的,本院依据康复治疗师考试的要求,与专业特色相结合,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提升学生的康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制定了实验实训课程教学大纲并完善了技术专业理论。
三、彰显中医院校人才培养优势和特色
中医学既讲究整体的协调,同时又兼顾个体的差异,从推拿、针灸、传统保健、气功和药膳等治疗方式都体现了其优势和特色。因此在培养中医药康复治疗专业人才的同时必须要根据中医院校发挥自身的优势,整合现代康复医学和传统康复医学的教学资源,培养出的康复治疗师不仅要深谙古今康复理论,能将太极、导引和气功等运动方式融入到现代康复疗法中,清楚熏洗疗法、推拿和针灸等专业技能,熟练地掌握康复治疗手段,取百家之长,提高康复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术的能力。
四、引入新型临床见习制度
学校安排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完成前期专业基础课程后,在进入大三之前暑假期间进医院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见习,并形成规范制度,着重培养学生深入了解康复内涵,熟悉医院运作模式,掌握常见病康复治疗技能,从而在今后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
五、创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可持续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将教学、实习以及就业一体化产学结合的模式。宗旨是服务社会,原则是提高就业率,在毕业之后参加继续教育如高级研修班等培训,丰富学生学习内容,延伸学生教育时限,倡导紧跟时代,立足社会,将终生学习立为目标,提高工作后的实际工作能力。
六、结语
国务院办公厅在2002年8月转发了由原卫生部、民政部、财政部、公安部、教育部以及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六部委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要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康复医学临床需要的补充是在中医学校设置关于康复治疗的专业,设置为本科四年制度,以尽快填补我们国家在这一方面的空缺,得到迅速发展。康复治疗学教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学生不仅要通宵理论知识,还要学以致用应用到实践当中去。所以,根据现实中在康复技术方面急需高端技术人才的情况,我们必须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创造出突出特点的培养人才模式,培养学生创新力和提高就业能力。同时,在课程的设置、教学的计划以及教学的实践中也要渗透进这些理念。所以,必须建立关于康复治疗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出很多优秀的康复医疗方面的高端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毅,于景龙.中医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特色的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12(36):175-176.
[2]蓝巍.中医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探讨[J].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2005,23(15):109-110.
[3]胡鸿雁.康复治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与研究[J].管理观察,2010,12(36):171.
[4]周立峰,付青兰,李海舟.构建基于就业为导向的中医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4(160):72-73.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
我院2005级学生总数760人,其中男48人,女712人;均为高中毕业生。2007级学生总数972人,其中男72人,女900人;均为高中毕业生。
1.2研究方法
我院2005级人才培养方案是按照传统的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制定的,基础知识中专业基础知识占的比重过大,而有关劳动卫生、职业病和社会医学方面的知识以及其他与护理密切相关的知识较少;护理专业知识中有关临床护理的知识仍按临床分科进行划分,没有突出护理的内容和特色,有关老年护理、社区预防保健和精神护理方面的知识不足。2007级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具有“强化人文、突出护理、着重能力、体现整体”的现代护理理念,符合职业教育特点。课程设置突出护理的内容和特色,关注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职业资格考试、专业英语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国际交流的能力,为护理行业提供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健康需求变化的实用性人才。
1.3评价指标
从用人单位的评价、就业层次、护士资格证考试通过率、英语水平、学生满意度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2结果
2005级学生就业单位评价为较好;就业层次:二级医院占45%,三级及以上医院,占43%;护士资格证考试通过率89%;英语3级通过率63%;学生满意度为71%。2007级学生就业单位评价为好;就业层次:二级医院占32%,三级及以上医院占63%;护士资格证考试通过率95%;英语3级通过率78%;学生满意度为91%。
3讨论
通过对2005级与2007级护理专业毕业生收集资料整理,对相关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3.1进行专业调研,确定改革方向
3.1.1岗位人才需求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及文献检索等对聊城市、山东省、全国以及国际的护理专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调研[2,3],结果表明对护理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就业形势较好,特别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先进护理理念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更是紧缺。
3.1.2护理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的医护教育课程体系较为相近,培养的临床护士从而常常忽略了护理岗位应关注的主要内容。临床上护士大都偏重执行医嘱,而忽视了运用护理专业知识主动为病人提供帮助、解除痛苦的意识,造成护理工作定位不准。而且护理教育模式陈旧。高等护理教育与护理临床工作过程之间存在着许多脱节的情况。国际先进的护理人才培养经验表明,护理人才的培养,不但包括护理知识的掌握,还包括职业兴趣、态度、技能等的养成,而后者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环境的支撑,即护士职业态度熏陶、护理操作技术训练、护理人文情怀养成,除了人的主观因素外,还需要客观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为护生的专业学习提供适宜的医疗服务机构和建立动态的、连续的护理临床教学机制。
3.2根据岗位确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根据岗位确定专业核心课的典型工作任务,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变为学习任务,模拟临床情景进行教学,构建基于护理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参照护士职业资格标准,探索建立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和实施已构建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3.3教学方法的改革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打破了传统“三段式”课程体系和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框架,采取课程精简、融合、重组等多种形式,优化课程结构,建立了新的符合认知规律的“渐进型”课程体系。贯彻行动导向原则,使学生在职业认知、职业体验中形成职业追求的内驱力,促进职业能力的提高。按照人的“生命周期”(即母婴、儿童、成人、老年等时期)建立了符合认知规律的“渐进型”课程体系———将课程分为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四大模块。如我们开发的“某疾病病人的护理”项目教学,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护理过程的学习机会。教师是主持人、是导演、是教练,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病案项目及仿真护理环境。学生以小组学习的形式,以护士的角色、按照“学习目标工作任务学习资源相关知识与技能工作计划实施评价反馈任务拓展”的护理工作流程组织实施。在校内护理实训基地,模拟各种临床护理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认识工作任务和培养职业能力,使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满意率均达到90%以上,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竞争能力。
3.4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
提高培养质量,学校医院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1年级学生利用学校的仿真实训室感受临床护理情景;2年级学生到医院学习专业课,由医院的专家教授来上课和管理;3年级学生在临床医院顶岗实习1年,提高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学校专业教师进入医院,参与教学、管理和临床实践,以临床带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学校聘请护理专家共同制订实践教学内容和计划,充分利用医院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提高授课质量。正确定位专业教师和医院护理人员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明确职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人才培养模式的长效性。
3.5专业方向选择,为学生提供发展空间
篇7
目的:探讨中医学实训教学对不同专业医学生教学的方法。方法:针对不同专业,根据其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和以应用为主的医疗定位,选择不同的实训项目,制定相应实训课程标准和考核评价体系,并对中医学实训教学过程进行监督管理。结果:调动了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了中医实训教学的课程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贴近、与职业标准对接。结论:中医学实训教学对不同专业实行的优化整改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了一支致力于教育改革的高素质教学团队。
【关键词】
高职不同专业;中医实训教学;教学探索;教学体会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中医学实训教学也取得了较为全面的发展。中医学实训教学的核心内容是针灸推拿医学,针灸推拿医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实践性强,实践环节(过程)重要。中医实训教学也正是医者领悟中医针灸推拿学术精髓,形成并确立临证治疗的策略思路,制定具体、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案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我们在对中医针灸推拿实训教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考核评价体系全方位改革[1,2]的基础上,于2012年9月-2014年7月又根据培养目标不同,针对不同专业遴选实训项目,规范实训课堂,加强实践技能考核,并对中医学实训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的全面整改,且初见成效。现将我们在整改中的做法与体会总结如下。
1实训教学以应用为主,各专业合理增选实训项目
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是搞好实训教学。为了促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更好地使实训教学贴近专业培养目标,结合我校人才培养方案,我校三年制专科中医学实训教学的有临床、护理(ICU、麻醉、英语、康复)、康复治疗技术、医疗美容、医学营养等专业,根据各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要求不同,合理增选实训项目,并组织专家进行论证。选课的原则是以应用为主,服务社会,在满足岗位要求的同时获得职业发展潜力。各专业在学好针灸推拿手法的基础上侧重于本专业的医疗定位,如护理专业除学好一般的针灸推拿技术外,再根据ICU护理以针刺急救操作为重点项目练习,麻醉护理以针刺麻醉操作为重点练习项目,康复护理以疾病的康复针刺、推拿保健为重点练习项目,医疗美容以面部穴位推拿保健为重点练习项目,医疗营养以养生保健推拿手法加上中药膳食调养为重点项目辅导练习等,使学生学习的内容与工作实践及职业的典型任务相结合。
2实训教学以贴近专业培养目标为主导,规范实训课堂
综合职业能力素质培养,在发展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关键能力的发展。根据各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和以应用为主的医疗定位,我们整合教学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实训项目以供各专业遴选。各专业遴选的实训项目经相关专家论证审核通过以后,再根据实训项目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操作流程以及详细的授课要求等。授课带教老师认真按照遴选好的实训项目及实训课程标准完成实训教学,填写《教师实训授课手册》,规范实训课堂,严把实训授课质量关。通过对实训项目的合理取舍,学习内容更加贴近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性。
3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考核过程
为了突出中医学实训教学的重要性,与各专业培养目标接轨,把中医学实训课考核纳入课程考核,同时制定考核标准[1,2]。实训考核分三部分进行:平时实训成绩占30%(平时出勤和实训报告书写);实训理论考核占30%(试卷考核);技能考核占40%(期末技能总考核)。强化考核过程:为了检验教学效果,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制定考核方案、评分标准,要求每个学生从腧穴定位到功能主治以及针刺手法操作认真学习,做到人人过关。客观公正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通过这种方法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调动学生对实训课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规范操作,提高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为以后就业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4实行督导听课制度,加强实训教学过程管理
制定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反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加强实训教学过程管理,组织督导听课,学校定期、不定期对各专业实训课教学开展情况进行检查,重点检查教师出课情况、实训课堂物品准备情况以及是否按照遴选的实训项目和实训课程标准进行开展。督导深入到实训课堂听课,对实训课堂设计、授课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实训室老师和带教老师,对存在问题要求限期整改,并把实训教学情况与教师绩效考核结合起来。
5体会
通过中医学实训课程对不同专业的遴选侧重,创新了中医学的实训教学模式,注重了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使每个医学生都能在发展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关键能力的发展,培养了高素质应用性技能型人才,使每个医学生毕业后均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顺利就业,解决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机会。同时,也促进了教师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锻炼培养了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从而形成了一支年富力强,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的高素质教学团队,为本课程的建设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1,2]
参考文献:
[1]曹晶晶.中医针灸推拿实训课程的教学改革与体会[J].中医临床研究,2011,3(2):12-13
篇8
关键词:老年服务与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管理
老年服务与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是一门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新兴的专业,也是一门助人的专业。该专业着力培养系统掌握养老机构经营管理、社区养老服务等方面必备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机构管理、老年人生活照料、疾病护理、心理护理、康复保健技能,适应人口老龄化社会发展需要,面向城乡各级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以及居家养老等相关领域从事老年社会工作、管理、护理、保健等工作岗位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因此,老年服务与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而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实践教学。
1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核心是实践教学目标,我们应该确立这样的目标:学生通过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完善专业的基础知识,掌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最前言的新技能,运用专业知识和理论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实践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工作作风,使学生的工作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2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路径
2.1深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紧密围绕老年服务与管理应用型本科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坚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内涵式专业发展道路。积极与用人单位进行合作,通过“引企入校、引校入企”等多种方式,拓展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促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为了培养用人单位所急需的“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养老专业人才,学校积极为用人单位“量身定做”,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与相关养老机构共同完成对专业人才的培养。
2.2强化实践教学课程建设
实践教学应该重点加强实用性建设,加大学科专业建设力度,完善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在编制教学计划过程中,要处理好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不能采用传统的方法:按理论课安排实践教学的方式。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教学体系的两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组成部分,两者各具特色,不分主辅。应该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思想,系统的编写课程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技能训练、校本教材、学生技能训练计划、实习指导书等,一个成熟、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还要根据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要求,努力开拓具有应用性、创新性强的实践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的众多因素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一个学校师资队伍不具备强大的社会实践能力,就很难担当起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结构。主要的措施有:一是引进医务护理专业管理一线人才;二是加大校内教师的培训力度,有目的、有计划、分期分批选派专业教师到老年服务管理一线挂职锻炼,有目的、有计划、分期分批选派专业教师出国进修,接受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思想;三是加强校企合作,积极聘请校外行业专家为本专业的客座教授;四是适时地进行校际间的交流,加强校际合作,实行资源共享。
4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基地建设包括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两个方面。在校内实训室建设上,学校应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供物质基础。完备的校内实训基地应根据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与养老服务行业全面合作设立校内实训中心,建成老年医护实训室、老年康复治疗技术实训室、老年养护基地、老年产业基地4个设备先进、功能完备、管理科学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老年医护实训基地可满足本专业《医学基础知识》、《基础护理技术》、《老年病学基础》等医学课程的实验、实训所需;老年康复治疗技术实训基地,能够满足本专业《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老年护理和老年常见疾病康复》、《中医传统康复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所需;老年养护基地能够满足本专业《养老机构经营管理概论》、《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老年心理咨询与治疗》等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所需;老年产业实训基地可以满足《养老机构经营管理》、《老年产品开发》、《社区居家养老》等课程的教学需要。为了弥补校内实践条件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校应充分利用资源,积极探索校企共建、校企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余专业实践活动,如鼓励学生参加省级的护理技能大赛,全国民政行业养老护理员大赛等、鼓励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支持学生参与专业调研活动,鼓励学生在不影响专业课程学习的前提下到企业做兼职工作,形成重视和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提高自身专业实践能力的良好氛围。营造一种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形成一种开放式与社会化的实践模式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在老龄化进程日趋加剧,养老服务行业人才紧缺,国家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背景下,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要树立培育新型养老人才理念,建立协同、协作,培育养老人才模式;加强专业群建设、构建养老人才的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实施养老人才培养工程、养老课程、教材体系、教学资源库协同联动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师资水平逐步提档升级;继续加大与优秀养老企业进行合作的力度,实行订单式培养,形成完善高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发展壮大。
作者:魏红敏 单位:鞍山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克营,张娜,曹稳根.提高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途径的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2012(05).
篇9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检索、阅读近年发表的有“专业岗位职业实用性”“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论文及相关资料,结合体育教学特点制订康复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
2.调查法
走访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任课教师和学生,掌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需要的一手资料,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分类和汇总。
3.逻辑分析法
结合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系统的综合对比与分析得出结论。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康复治疗技术是康复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使病、伤、残者康复的重要手段,它与体育中的运动康复专业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1)康复治疗技术所需专业能力。
康复治疗技术所需专业能力包含很多方面,如:①进行运动功能评定,合理制定运动处方的能力;②应用各种运动治疗技术康复患者或指导患者进行运动训练的能力;③应用各种理疗技术康复患者的能力;④运用一定传统康复治疗技术康复患者的能力等。
(2)康复治疗技术所需社会能力。
包括:①较强的言语表达能力;②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③团队协作能力,能与同事互相合作完成工作任务;④应急处理能力;⑤职业安全保护意识等。
2.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通过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分析,不难看出,其中有很多能力与体育教学中的内容有联系。例如,要具有进行运动功能评定、合理制定运动处方的能力。这一能力首先要掌握一定的体育运动方式方法,了解这些运动对人体有哪些影响;其次,运动处方是体育理论教学中的内容,处方包括运动的强度、运动的时间以及运动的频率等;此外,还要求此专业要能够运用一定传统康复治疗技术康复患者的能力或指导患者进行运动训练的能力。这样就要求治疗师也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
3.与专业岗位职业实用性相结合的康复治疗技术体育课程内容设置
通过调研,得出对课程内容设置的需求和建议,结合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实际情况总结和归纳出以下几点:
(1)徒手以及应用器械进行运动训练来治疗。以徒手以及应用器械进行运动训练来治疗伤、病、残患者,恢复或改善功能障碍的方法,是患者应用各种运动来治疗肢体功能障碍、矫正异常运动姿势的方法,是一种重要的康复治疗手段。为在体育运动中适合此项内容的锻炼,我们设置了太极拳部分、健身操部分、器械部分的授课内容。
(2)通过运动疗法和传统康复治疗技术进行治疗。运动疗法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对患者进行的常规运动疗法训练、神经生理学疗法训练、运动再学习疗法训练和其他疗法训练等。传统康复治疗技术使学生掌握各种传统康复治疗技术的概念、作用机制、适应征、禁忌征等;应用各种传统康复治疗技术康复患者或指导患者进行训练;能针对病情,选择适当的传统康复治疗技术。针对此类内容,我们设置了部分理论课的内容,从体育锻炼的角度阐述康复治疗技术。
参考文献:
[1]翁惠根,庞正志.高等职业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整体设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8).
[2]董翠香,王珊,朱春山等.高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开发[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
篇10
2009年起,学校每年安排专业教师进行行业实践,重点调研用人单位专业岗位群对从业人员职业能力要求,由护理专家、护理部主任、护士长、学校骨干教师等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编制人才培养方案,经过不断修订完善,逐步形成适应新疆区域特点的中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特点,我校深化与医院的合作,重视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形成“三统一、两贯穿”人才培养模式指导思想,“三统一”指教学环境与医院环境统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护理工作任务统一、专业教师与护理专家及技术能手统一;“两贯穿”指将人文素质培养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培训贯穿于整个教学中。
2“3+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
2.1新模式基本内涵
我校2009年以前沿用“2+1”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第1年~第2年学生在校完成相关课程学习,第3年临床实习。该模式体现了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培养的特点,但实习过度集中于后期,前期也未安排临床见习,学校专职教师与临床护士缺乏有效沟通,致使教学与护理岗位实际存在差距。新《护士条例》实施后,允许应届毕业生当年参加全国护士资格考试,而“2+1”模式第5学期~第6学期学生正在医院实习,无法集中进行考前系统培训,同时学生也不够重视,导致护士资格考试通过率较低。针对“2+1”模式局限性,根据社会对护理专业人才要求,我校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念,遵循“三统一、两贯穿”指导思想,以全国护士资格考试导向,构建并应用“3+2+1”人才培养模式,即第1学期~第3学期学生在校完成相关课程学习,并将护士资格考试内容融入日常教学中,安排寒暑假临床见习;第4学期~第5学期临床实习;第6学期返校培训并参加全国护士资格考试。从学校—医院—学校、理论—实践—理论,不断总结、凝练和提升,使学生获得相应岗位职业能力和素养,并提高双证(毕业证及护士执业资格证)获取率。
2.2根据岗位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2.2.1护理专业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调查分析对昌吉地区4家医院12位护理专家和我校5位护理专业课程负责人调查,结合岗位需求进行分析,确定以下典型就业岗位。2.2.2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就业岗位调研情况,结合学生特点,确立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在各级各类医疗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从事护理、预防保健、康复锻炼、健康教育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护理人才。
2.3重构课程体系
为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对护理专业课程进行整合,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原则是医学基础课开设不必追求其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够用”为度[5]。现代护理模式下护士除具备丰富的生物医学科学知识,还应有足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6]。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学习者应享有选择学习内容及自主学习机会,要确定好必修和选修课比例[7]。因此,重构课程体系设有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及实习五大模块,其中选修模块包括拓展①~③共10门课程为校内选修课,每门选修课计1学分,三年制护理专业学生需修满选修课10学分方准予毕业。
2.4校企共同打造“双师”结构优秀教学团队
引聘与培养相结合,建设专兼结合“双师”素质结构的教学团队。聘请护理专家为兼职专业带头人,全面参与护理专业建设,聘请护理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行业兼职教师与校内专业教师结对子,进行课程开发、参与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指导学生校内外实训,完成教学任务;要求专业教师每年利用寒暑假进行1个月~2个月行业实践,学习新业务、新技术,了解专业最新动态;到其他中高职院校学习先进职业教育经验和理念,提高专业素养;配合专业带头人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完善;编写具有行业地域特点的特色教材,如课题组编写《护理岗位核心能力实训》,2011年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批准立项为新疆中职教育地方特色教材,完成基于工作过程的优质课程建设,与行业紧密对接,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5建立校企双重管理的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以全过程成绩考核学生学习效果,包括对各个实习点医院进行检查,强调规章制度,解决学生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医院也全方位参与学生管理,建立学生个人考核档案,每个科室实习完毕均进行理论及技能考核,更重视实习期间的表现,各按50%权重计入实成绩,作为就业录用的主要依据。由于建立学校和医院共同管理学生的保障体系,因此实现了学生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
3“3+2+1”人才培养模式效
3.1加强了校企合作深度
“3+2+1”模式密切了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关系,学生通过企业见习及顶岗实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实践,也感受到真实工作环境与企业文化,获得相应岗位职业能力;顶岗实习使学生和企业相互了解,更好地促进就业。由于新模式下学校和企业紧密对接,深度融合,使资源发挥最大和最优化作用,达到人才共同培养目的。
3.2提高学生参加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
- 上一篇:计算机硬件发展史综述
- 下一篇:地质学研究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