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理咨询疏导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5: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孩子心理咨询疏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孩子心理咨询疏导

篇1

社区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郑州市二七区将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作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突破口,围绕群众需要,狠抓“四个到位”,大力推进社区心理咨询室建设,积极开展心理疏导、心理援助工作,注重社区居民理性平和心态培育,大大增强了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吸引力和凝聚力,有效加强和创新了社会管理。

集中力量推进社区心理咨询室建设,确保“心灵港湾”阵地建设到位。二七区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集中力量推进社区心理咨询室硬件建设。截至目前,共有65个社区建立起具有独立工作场所的心理咨询室并正常运转。其中,大学路街道康桥华城社区心理咨询室总面积达160平方米,划分个体咨询室、团体辅导室、图书阅览室等3个功能区域,咨询区域的各项设置由专业人士设计,整体环境温馨、舒适、优雅,成为帮助社区居民进行心理调适、宣泄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的“心灵港湾”。长江路街道长江路社区的心理咨询室,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注重引入和运用成熟的心理治疗技术“箱庭疗法”,配备了专业的心理辅导设备――心理沙盘,将心理分析同游戏及其他心理咨询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培养青少年的自信与人格、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有效整合人力资源,确保“心灵导师”队伍建设到位。二七区将心理援助队伍建设作为深入开展心理援助服务的基础,深入挖掘辖区现有资源,将干部、律师、医务工作者以及街道社区干部、党员、志愿者等纳人心理咨询援助服务队伍,有效整合了资源,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目前,65个社区心理咨询室全部配备专兼职结合的“心灵导师”队伍。一支支“心灵导师”队伍活跃在辖区各个社区,针对居民心理特点进行情感关怀、心理关怀、精神关怀,引导人们求真向善爱美,在帮助社区居民化解不良情绪、培养积极心态、塑造健全人格、提高文明素质等方面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科学规范心理援助服务,确保“心灵净化”工程制度保障到位。二七区将建立健全心理援助服务制度作为保障心理援助服务广泛开展的重点,全区心理咨询室制度不断完善。一是明确心理援助服务的保密原则及其限度,建立严格的心理援助档案管理规范,将个案记录、测验结果、信件等资料纳入档案管理,设定查阅权限,全方位保护服务对象隐私,最大限度消融群众对接受心理援助服务的顾虑。二是制定心理咨询室工作制度、心理援助工作者工作守则、心理援助工作者道德规范等,并对心理咨询室开放时间、心理援助工作者简介、心理援助服务内容等一并在社区进行公示,为群众接受心理援助提供方便。三是确定心理援助服务工作流程,对咨询预约、初谈接待、心理援助、转介、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等环节进行明确规定,严格按照工作流程、根据服务对象不同需求提供心理援助服务,通过制度保障实现用人文关怀滋养精神、用心理疏导融通情感的目标。

着力打造心理援助服务特色品牌,确保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效果到位。二七区将心理援助服务工作同帮助解决居民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增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一是充分考虑社会变革加剧、社会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复杂导致人们对心理支持需求更加强烈却羞于表达的现实因素,深入居民访谈,确立关爱重点。各社区通过多种途径深入了解居民情况,排查登记心理障碍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援助服务活动,以“春风化雨”的形式帮助群众有意识改善心理状态,享受幸福生活。二是采取“亲情化、均等化、家庭化”的服务模式,着力打造品牌工作室。淮河路街道亚新社区将心理咨询室命名为“我的秘密花园”,针对青少年心理问题发力,请来心理学老师坐诊,帮助青少年消除烦恼、释放压力。嵩山路街道亚星社区的“心灵之约”谈心室“约客”不断,心理援助工作者就财产继承、老年人再婚、邻里关系、感情纠葛等各类问题为群众提供心理援助服务,被群众称为摆脱烦恼的“及时雨”、“减压阀”。三是切实关注群众的现实需求,理性启迪与情感激励并用,使援助服务成为心理咨询的有力支撑。德化街街道文苑社区针对孩子放学早、双职工家庭抽不出时间接孩子的具体情况,开办了“四点半课堂”,专门接纳“真空时段”无人看管的孩子,帮助年轻家长和外来务工人员解决了后顾之忧,使其安心工作。建中街街道西福民社区针对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利用远程教育丰富的资源优势,面向社区下岗失业和外来务工人员开展再就业技能培训。2010年以来,远程教育接收点共组织下岗失业及外来务工人员学习80人次,帮助12名失业人员获得了再就业工作岗位。

篇2

关键词:学习压力;加强疏导;家庭教育

我校最突出的问题学生,就是家庭教育不当或缺失造成的心灵扭曲的孩子,新市民子女也同样是这种情况。老师该如何对症下药呢?下面我谈谈我们学校的做法。

一、专家多引领,师生共成长

1.让教育第一线的德育工作者为我校老师传经送宝

我校历来关注特殊学生的教育,邀请过曹国庆校长、周丽萍校长、德育带头人芮永红老师、班主任闵振宇到我校做班主任工作经验讲学,通过专家引领,提升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育人能力。

2.让育人有专攻的心理咨询老师为我校学生做心理疏导

上学年,我校初一(4)班有父母离异、重组家庭,有厌学情绪、叛逆情绪的学生相比其他班级多了一些,班主任在工作中感觉压力比较大,针对这种情况,我校邀请了市少年宫徐彩萍主任对初一(4)班做了团体心理疏导,观摩的老师感叹徐老师心理辅导到底不一样,有专业的心理学知识,教育效果好。

二、巧借社会力量,给心困生阳光

1.借林老师团队之力,使学生幡然醒悟

上一学期,我校初三一位学生有严重的叛逆和厌学情绪,班主任多次家访也无果,后来我就向林老师团队的徐彩萍老师求救,按照徐老师的指点把家长先带到徐老师身边沟通,帮助家长找到问题的症结,母亲的溺爱、父亲的暴力让孩子的心灵扭曲了,家长按照徐老师的指导和孩子沟通,挽救了这位学生。上学期心理剧的评比,我就以这个学生及家庭为原型写了心理剧《我该怎么办》,拍摄完成后我在每次的家长会上都放给家长看,告诉全校的学生家长家庭教育要注意什么?

2.借心理医生之力,帮学生拨云见日

在和心理老师的多次交流之后,我了解到不是所有的心困生都可以疏导成功的,严重的心理疾患需要医生用药物治疗,上学期,我校建议两位学生接受了心理医生的疏导或治疗,目前情绪稳定。

三、加强校内研讨,提高育人能力

1.利用校内心理咨询老师对心困生疏导、对班主任指导

我校心理咨询室由孙敏老师负责,她在学生心理疏导方面肯钻研,帮助班主任对心理问题学生悉心疏导。同时在平时工作中对班主任进行师生谈话沟通技巧指导。

2.利用班主任例会对班主任加强育人能力的培训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对于成长中的孩子,他的好奇,他在成长中的各种尝试,他犯下的过错,都可以通过教育来包容和接纳;教师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呈现出来,指引学生形成良好心态。在班主任例会上,我们让班主任观看高金英、任小艾、魏书生的视频讲座,让班主任从他们身上寻找教育智慧。

3.个案研究,寻找规律

在班主任会议上我把全校心理问题学生的个案和班主任一起探讨,成功的案例中班主任是怎样做工作的;没有成功转化的,我们哪里需要改进和避免。班主任就发现有时任课老师过于急于求成,对学生的作业要求、纪律要求提得高了一些,导致学生在困难面前又动摇了,对于这些问题,利用教师例会,教育全体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配合班主任做好心困生转化工作。

四、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增强家庭育人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家庭。”在社会还缺少对家庭教育进行正确指导的情况下,学校对家庭特别是对这些特殊家庭的子女教育进行指导就显得十分必要。

在开家长会时,我们播放了台湾曾仕强教授等专家的家庭教育讲座的视频。很多家长看了以后深受启发,请教班主任怎么到网上寻找这样的视频。同时请身边优秀的家长介绍教育子女经验。班主任对不同类型的家庭进行不同教育方法的个别指导。

特殊学生的教育,我们任重道远,但是我们坚信“爱心”能让每个孩子的心田都沐浴阳光。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孕妇;心理咨询;沟通技巧;健康教育

心理咨询与疏导的工作方式和服务内涵不同于临床治病,它是妇幼工作的前沿,贯穿于人类生殖健康、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的全过程,在多年的妇产科临床护理实践中,作者通过孕妇的心理咨询,尤其产前心理紧张的疏导,健康教育,使众多孕妇提高了对孕期保健的认识,加深了医患间的情感,缩短了护患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孕妇的心理压力,同时提高了孕期保健的质量。

1 讲究沟通技巧,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咨询室摆设要使来询者感到舒适,安宁,有安全感和亲切感,如墙上张贴优生优育宣传画,加上活泼可爱的宝宝像,粉红色或淡蓝色的窗帘,并在显眼位置摆盆花,让人感到轻松愉快,犹如在家中与人谈心,使广大孕妇乐意前来咨询.咨询者要始终面带微笑,热情接待每位来询者,说声请进,请坐,拉几句家常,既可缩短咨询者与来询者的距离,又可消除来询者的顾虑和紧张心理。有的人不愿轻易表露自己内心的顾虑或疑惑,他们担心隐私外泄或有其他顾虑,咨询者要体谅与关心他人,善于倾听,适时提问,通过咨询解开来询者心中的"疙瘩"。作者曾接待一位孕妇,咨询内容是"前置胎盘有那些症状,对胎儿、孕妇有哪些危害"整个咨询过程流露出担心、恐惧、害怕的情绪,问完几句话转身就想走,通过作者好言相劝,并问明她紧张情绪的原因,原来她看了自己的超声检查报告,把“前壁胎盘”与“前置胎盘”混淆了,整整有半个月时间,她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还影响了正常工作,通过作者用模具的解说,使她彻底解除了思想包袱。

2 针对心理问题,调整咨询方案

孕妇群体中抑郁及焦虑情绪高于正常人群,在咨询中,要体会对方的感受与需要,耐心倾听来询者的每句话,抓住重点仔细分析,造成抑郁或焦虑的原因始于对妊娠的认识缺陷,或对分娩过程的恐惧,或是对胎儿安全过分担忧,根据不同情况,有的放矢进行健康教育,尽量疏导其减轻心理压力。比如孕妇检查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证实自己是乙肝带毒者,最担心的问题是否会传染给胎儿,最困惑的是孩子出生后可否母乳喂养,遇到这类问题,咨询者应用科学态度,建议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把母乳汁中乙肝病毒的研究结果如实告诉来询者,可否母乳喂养让其知情选择。时下有不少孕妇错误地认为剖宫产既安全又可减轻疼痛,剖腹产儿聪明,以致强烈要求剖宫产,导致“社会因素”剖宫产率上升。作者利用产科候诊大厅,以健康教育的形式,把自然分娩的好处,如:能减少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和羊水胎粪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减少产妇出血和感染的机会,住院时间短,节约开支等优点和剖宫产的弊端,尤其是讲解胎儿通过正常的分娩机转对大脑发育的好处等,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临床自然分娩的案例,使孕妇及家属对分娩的选择有正确认识,在选择分娩方式时科学、合理、符合个体实际。

3 要精心策划疏导方式

护士要将健康教育知识融于咨询、分诊、陪检、护理操作等护理工作环节中。作者多年的体会,面对面双向交流,互相信任是传授健康知识、进行健康教育的最佳形式。心理疏导的深度和形式采取因人施教的方法。例如:俗话讲黄豆粒大的汗珠生不了孩子等,这无形之中加重了孕产妇对产时子宫收缩疼痛的恐惧。对于敏感类型及缺乏看图和理解数据能力的孕妇,影响会更大。因此,护士在健康宣教时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重点强调妊娠、分娩本身就是一个生理过程。一次尽可能小量的信息,并要求她复述谈话的内容,运用模具、图像等直观教具和文字、语言交流结合的方法,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对方的兴趣和接受产前保健知识的能力。例如,日常在指导孕妇“产褥期保持个人卫生”时,常常有以下几种说法:传统观念留给她的是不但不能洗头、洗澡,而且还要“捂”;长辈告诉她某某人关节痛就是当年“月子”里着水得的病;她的伙伴可能说不注意个人卫生容易患感染性疾病。这时,我们必须增强自信,开展“做月子”里应该洗头、洗淋浴、梳头、刷牙等健康行为的宣教,让受教者澄清各种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影响。健康教育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当受教育者处在多种选择的环境条件时,需要精心策划健康教育的形式,不对别人吼叫、急辨,不轻易否定她人,而是从关心她人的角度出发,灵活地给予指导。

4 孕期共性的心理问题

导致孕妇心理问题的因素很多,年龄、文化水平、职业、情绪、孕产次还有社会支持系统等,总之孕妇的心理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4.1 畏惧心理 孕妇大都具有不同的畏惧心理,集中表现为六怕,即怕难产、怕畸胎、怕变丑、怕影响夫妻感情、怕胎儿性别不如愿、怕分娩时疼痛难以忍受等。其中以怕畸胎和怕疼痛者两怕最为普遍。

4.2 依赖心理 孕妇很容易表现出依赖亲人和医务人员的保护。几乎百分之百的待产妇希望丈夫或母亲守在自己身边,为自己壮胆。很多孕妇提出孕期有孤独感,希望身边总有亲人。

4.3 侥幸心理 孕妇有侥幸心理,主要表现在不能按期进行产前检查,在生活和工作中粗心,以及孕期性生活不节制上。产生这些侥幸心理的主要是对怀孕缺乏正确认识,有些孕妇自恃年轻力壮;有些孕妇则大大咧咧,平时做事不拘细节。总之,种种异常心理都会降低疼痛阈值。英国产科医生利德于早在1959就提出主张要自然分娩必须先去除紧张与疼痛症候群。妇女因害怕而产生一种紧张状态,而紧张会使分娩时紧张的肌肉活动产生拮抗作用,造成肌肉痉挛增加痛感。一旦疼痛就引起更多的害怕,害怕又使得更加的紧张,如此,产生一连串恶性循环。因此在分娩过程中此三项因素的影响很大。让妇女了解分娩过程和松弛的方法,进行预防害怕、紧张与疼痛症候群的教育,使孕妇能心情愉悦并由此减轻因子宫收缩引起的痛感,并能主动参与分娩。这个时候,心理干预和疏导就显得非常重要。消极的心理护理会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控制机制,影响宫缩,导致滞产或大出血等。在孕产妇的心理疏导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4.3.1 帮助孕妇了解产程中几个阶段和异常情况,以及产程中遇到的问题,讲解宫缩与分娩的关系。使产妇知道分娩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宫缩可促进产程顺利进展,消除孕妇对分娩的忧虑、紧张和恐惧,增强自信心。

4.3.2 建立融洽护患关系,护理人员态度要和蔼,仪表要端庄,言语要诚恳,在观察产程中,对孕妇提出的问题,要耐心听取,做好细心的生活照顾,以取得产妇的信赖和合作,增强产妇的信心和安全感。

4.3.3 细心观察产程,有针对性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在第一产程中,对孕妇应给予鼓励、安慰,守护在产妇身旁,宫缩时,用手轻轻地按摩腹部,使产妇情绪安定、松弛。宫缩间期,鼓励产妇进食,以增加能量,增强体力。检查时,动作轻柔,尽量减少产妇的痛苦,使产妇保持良好的情绪和产力,以顺利度过宫口扩张期。第二产程中,多数产妇不会用力,过多的消耗体力。此时,护理人员应指导产妇屏气用力。宫缩间期时,要体贴产妇,主动给其擦汗,喂水等。若产程中发生不良情况,先告知家人,暂不要告知产妇,以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因紧张导致胎盘滞留或宫缩乏力引起大出血。第三产程中,可以告诉产妇胎儿的性别,使产妇感到安慰和喜悦。良好的心情有利于子宫协调收缩,缩短产程。

4.3.4 产褥期是产妇分娩后,生殖器官及整个机体恢复的过程。此期一般在家中度过,但根据分娩是否顺利,分娩婴儿是否符合产妇的心愿,以及家庭对产妇的态度等,都是产褥期产妇的心理因素和心理干预的重点,住院期间这些心理状态,即会表现出来,此时在出院指导的内容中,不要忽视心理支持和疏导。

4.3.5 要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出现,产后抑郁症不仅影响产妇的健康,危害产妇及婴儿,而且影响到婚姻,家庭和社会。因此,对产后抑郁症应给予充分的重视,我们不仅要重视围产期母儿的生理,生长发育的变化,还应十分关注产妇的个性特征,分娩前后的心理状态及其变化。根据不同的情况,运用医学心理学、社会行为学知识,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以期解除导致产后抑郁的心理因素,减轻心理负担和躯体症状。对具有抑郁症的妇女实施孕期干预,可明显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

篇4

【关键词】智能;心理平台;应用

一、秦皇岛市心理服务平台的现状

秦皇岛市心理服务平台目前由秦皇岛市心理卫生协会建设并维护,该平台提供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

(1)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咨询 咨询的内容主要有心灵困惑疏导、情绪管理与沟通技巧提升、婚姻家庭关系处理、亲子关系疏导和克服学习障碍等等内容。

(2)职业培训 平台下辖秦皇岛市海港区心岛心理健康职业培训学校。可以提供的培训包括:心理咨询师、家庭婚姻咨询师和社会工作师考前培训等国家认证的资格考试。

(3)社会工作 企业及政府部门需要专业的心理机构为员工提供定期的心理服务,包括心理测评、心理资本建设、心理咨询、心理培训等系统服务。相应的,平台承接政府项目,为青少年、中老年、残障人员、社区矫正人员、单亲家庭、失独家庭、留守儿童提供心理疏导、讲座、沙龙、团体培训服务。

二、建设秦皇岛市智能心理服务平台的意义

目前心理服务平台已经建设并运行了七年的时间,随着承接项目的增多,一个能够统筹兼顾的智能心理服务平台的推出势在必行。首先,通过整合的智能心理服务平台调配资源为各个服务项目的良好完成提供保障。其次,智能心理服务平台可以使提升秦皇岛市心理服务水平和正规化程度,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总而言之,一个全市范围的智能心理服务平台的推行可以推进我市心理健康建设,是我市城市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三、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智能平台

所谓“互联网+”,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各行业跨界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业务、新服务与新模式,构建连接一切的新生态。它包含着“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渠道+”、“互联网平台(生态)+”等。“互联网+”的本质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这种业务模式的巨大变革改变了以往仅仅封闭在某个部门或企业内部的传统模式。可以随时在产业上下游、协作主体之间以最低的成本流动和交换。

“互联网+”技术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资源配置中的集成和优化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心理服务领域之中,从而盘活潜在资源,有效实现心理服务的信息共享交换和资源整合利用,有利于协调全市心理服务活动,进一步发展壮大心理服务力量、提高咨询师队伍建设科学化、信息化、多元化水平,提升心理服务资源的使用效能,推动心理服务多元化发展。

四、供参考的心理服务平台

(1)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网络服务平台 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是由中央国家机关工会联合会、中国科学院工会委员会、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三家单位联合组建的。“中心”依靠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科研力量,配备专职工作人员,通过日常咨询热线、专项心理、系列心理讲座、动态监测与评估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健康理念,心理健康问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主要负责对接和承办“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咨询服务工作,承担有关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心理健康服务项目,同时面向社会开展对外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并对受灾地区开展灾后心理援助和心理重建工作。

(2)心灵E站 该平台拥有Android和IOS手机客户端,作为国内第一家面向社会提供“心理化管理”服务的专业机构,以“关注心灵-建设心灵-健康心灵”为核心诉求,坚持“为组织带来价值,为学科带来发展,为大众带来健康”,致力于通过移动互联网与IT化手段重塑企业心理服务体系,提升用户体验与产业效率。

(3)云树心理平台 云树()是海南无线网景科技有限公司于2015年8月推出的心理咨询互助社区,针对心理亚健康人群,以及绝症、犯罪、灾后、智障等特殊群体开展线上心理咨询服务。云树拥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团队,提供一对一的图文、电话咨询,强调用户隐私,也提倡用户互助,以社区形式帮助人们挖掘自身心理问题,提升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传播社会正能量,倡导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4)壹心理平台 “壹心理”是一个心理学网络服务平台,致力于心理学的传播和应用,平台聚集了心理学爱好者和专业从业人员,并连接心理学专家及需要心理帮助的人群。

“壹心理”拥有一个Web平台并相继推出了心理FM、口袋心理测试等APP以及心理学人网络社区――心理圈,“心理FM”是一个励志心理电台,用户可以通过这个产品进行心灵的自我治愈,目前电台拥有327位主播,节目已经超过1000期,每期节目收听量在110万人次。“口袋心理测试”则是一个帮助用户了解自己趣味心理测试软件。

五、智能心理服务平台的设计

(1)依托微信公众号建设心理服务平台 以微信为代表的具有强烈网络社交色彩的手机综合应用平台发展迅速,其不仅具有较为丰富的多媒体功能,而且它能与信息分享等社交功能深度结合,再加上游戏、生活、支付等众多服务,凡此种种的新型社交平台增加了用户粘性,丰富了个人的用户界面体验,增加了个人的虚拟感受深度。对此,我们将重点建设微信公众号。我们将在公众号中设立关于我们、最新消息、精彩报道等三个栏目。其中在关于我们栏目下再添加平台简介、咨询师简介、会员加入、企业合作和联系我们的子栏目。在最新消息中添加讲座讯息、社区服务、公益活动和合作快讯子栏目。在精彩报道则添加孩子教育、公益活动、心灵治愈和协会活动等栏目。

(2)建设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该系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规范心理咨询师注册、服务记录。具有心理咨询师实名注册、志愿服务时间APP记录等特色功能,在设计理念和核心技术方面居于国际一流、国内领先地位。

(3)针对移动设备开发心理服务应用 将针对Android和IOS系统开发移动应用,该应用能够直接对接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为手机用户提供更快捷方便的服务。

篇5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问题;疏导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有个著名的关于人的“五个需要层次”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一尊重需要一自我实现需要。该理论认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惟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的而各种需要有先后顺序与高低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性发展的境界或程度。”就是说人的各种心理需要得以满足人就会进人舒适的心理区域那么内在动力将得以调动内在潜能将得以激发。

一、创设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学习环境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要有书画长廊、名人名言,给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中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学习的压力显而易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学习成绩好、中、差的不同层次,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学习非常认真,但成绩总是不理想,从而导致学习上的恶性循环。如果此时家长和教师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这些,从而加以有效疏导的话,往往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会由此产生逃避心理,不敢正视自己的问题,却乐意接受一些消极叛逆等不良思想,有的萎靡不振、忧郁不安,有的脾气暴躁、易冲动;有的情绪冷淡,对批评、表扬无动于衷,不喜交往,行为孤僻;有的沉迷小说、网络游戏等,更有的抽烟、酗酒、打架、斗殴、逃学、离家出走等。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团结互助用友爱满足安全需要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期更是学知识的关键期。在这阶段学生们开始把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看得很重要把交朋友也看得很重要这种正常的交往虽能促进同学间的友爱相处但在交往过程中也往往存在一些偏差。一些品行、学习都较差、心理存在一定问题的同学结交在一起他们义气重动不动就惹事生非给同学学习和班级声誉往往会带来一些影响。要使这种学生摆脱心理上的种种困惑满足他们在集体中的安全需要作为老师只有对他们以更多的关爱和鼓励促使同学间互相关心友爱相处才能消除他们的戒备心理达到师生心理相融。要采用“逐步教育逐步分化瓦解”的方法来解决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把他们曾经放“野”的心重新“唤”回来达到“回心转意”的目的。还有一些学生原本是朋友后来因为一些小事而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来老师则要采用“疏导障碍握手言和”的方法加以解决。这样在有益适度的教育活动中学生的心灵是敞开的精神是愉快的使他们在团结互助、互尊互爱的氛围中满足了安全需要。

三、优化家庭教育

一般说来孩子未走出中学校门之前,在家庭的时间最多、和家长相处的时间最长、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最大。所以,家庭可以、而且应该为孩子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家庭是社会的缩影,是社会对中学生产生影响的极为重要的特殊渠道,社会对中学生的影响作用往往取决于家庭的“过滤”功能。因此强化家庭教育,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良好导向、正面榜样作用,对于抵御社会不良刺激,疏导中学生的心理冲突至关重要。

四、构建社会疏导体系

青春期学生的教育是全社会都要关注的课题,有关社团如共青团、妇联宜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对校外教育机构,如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之家等;对社会文化教育设施,如图书馆、纪念馆等;对社区心理服务机构,如心理咨询室、心理服务热线等进行协调,形成社会疏导体系,充分发挥社会支持,形成教育合力,帮助中学生疏导心理冲突。

五、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咨询活动。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辟心理咨询室,设置和配置有益于咨询工作的环境,指定心理辅导老师,尽量让咨询学生做到定人定位。咨询老师要做好个人咨询档案,注意信息反馈和掌握动向,不断运用心理学原理调节和排除学生咨询心理上的种种不利因素。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心理相容。心理学研究表明,不良人际关系所引起的消极情感体验,不仅会改变学生的情感生活,造成学习适应不良,而且影响学生的性格特征,出现忧郁、焦虑、孤独等不良心理。因此,教育和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消除由不良人际关系派生的各种心理障碍。

激活学生主体,增强适应紧张刺激的能力。矫治问题中学生学生心理偏差,除了对他们进行必要的疏导和矫正训练外,重要的方面是抓住学生主体因素,提高心理素质,激活主体,培养自信心,用自身的能力进行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一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参考文献:

[1]冯绍群.行为心理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

篇6

关键词: 单亲家庭孩子 心理问题 疏导 爱心

一、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分析

单亲家庭的孩子,从小生活在一个不良的家庭环境中,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都不成熟,他们是脆弱的、敏感的、无知的。他们受到了种种伤害,不少人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通过几年的实践、分析和积累,我们发现单亲家庭的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具有自卑感。

这类学生表现为沉默寡言,他们从不谈起甚至回避谈双亲的事,对任何人都保守着这个秘密。这些学生有的原有美好而远大的理想,有的甚至一度要改变环境,但由于自卑,不能使自己的理想顺利发展。自卑的心理影响了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从而上课回答问题不敢举手,即使老师点名叫到他们,他们由于怕回答错了,其他同学笑话自己,而不敢大声回答。

(二)感到孤独。

单亲孩子,特别是随父亲或生活在重组家庭里的孩子,由于父亲的粗心或与继母之间的隔阂,他们的亲情交流受到限制,觉得自己在家庭中是多余的人,自然而然就产生孤独感,少言寡语,胆小怕事,自卑,不愿意和同学交往,整日生活在一个孤独的城堡里,这种类型的学生,学习成绩往往中等偏下。

(三)做事我行我素。

其主要表现为无组织纪律观念,我行我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控力差,对集体漠不关心,以自我为中心,心中没有父母,没有同学,没有老师,没有他人。久而久之,养成了上不服天,下不服地的心理特点。常迟到、旷课,爱说谎话,对老师的批评不予理睬,不遵守校规班纪,学习成绩较差。

(四)对任何事都感到怀疑。

对任何事物都抱怀疑态度,不愿意相信任何人,对教师的表扬和批评麻木不仁,把继父母的关心当作是坏事,认为他们在害自己。没有集体荣誉感,不参加公益活动。学习上拖拖拉拉、无上进心,学习成绩中游偏下。

(五)严重的逆反行为。

这类学生学习努力,成绩中等偏上,但他们幼小的心灵早已背上家庭沉重的包袱,他们感到自己被父母拒绝,为家庭的破裂感到羞耻。这种类型的学生有很强的逆反心理,不服从老师的教育,经常与老师作对,他们有时会把对父母的不满发泄在同学身上,欺负同学,惹是生非。他们有时为发泄内心的郁闷,有意违反学校纪律,以引起老师的注意,求得心理的暂时满足。他们做事很少考虑后果,容易受外界诱惑,加上法律观念淡薄,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二、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疏导策略

针对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现状和心理需要,我校心理咨询室在“心语信箱”别开设了面向单亲孩子的“爱心热线”,利用课余时间和孩子们倾心交谈,还特别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跟踪卡,方便心育老师和班主任及时分析并提供辅导。同时我校的每一位任课老师,在师生交往中用爱的语言打开孩子心灵的窗户,用爱的行动传递温情,引导他们善待自己,用爱的激励,使他们重拾自信,和其他孩子一样愉快、健康地成长。我们认为,加强对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我们总结出强化对来自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的经验和主要对策。

(一)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服务。

倾吐、发泄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因此,我们有必要给孩子提供一些倾吐、发泄的途径。譬如,老师可以经常找单亲家庭的孩子谈心,了解他们心中的苦恼,帮助他们找出问题的症结。学校也应该成立心理咨询服务站,让学生通过写信、电话、访谈等方式来倾吐自己心中的烦恼,发泄心中积压已久的郁闷情绪。与此同时,学校还应该对单亲家庭子女的情况进行备档,分层次地适时教育,特别是班主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如六年级的王同学因父母经常闹离婚,他感到家庭没有温暖,生活没有味道,就想离家出走。学校领导知情后,马上商量对策,并把如何开导的对策交给校“悄悄话中心”,进行个案分析并跟踪指导,收效明显,该生已摆脱了心理上困惑,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我校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实践证明:经过对有需求的单亲家庭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疏通,单亲家庭学生的思想表现、学习努力程度,总体上都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鼓励学生消除自卑。

一般来说,单亲家庭学生的思想负担重,耻于让老师和同学知道自己家中的真实情况。对此,班主任应创造良好的活动环境,积极鼓励单亲家庭学生积极参加班集体的各项活动。譬如,对有较强组织能力的学生,可以有意识地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同时也增进同学友谊。对能力较差的单亲家庭学生,也可以有意识地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对缺乏家庭爱的单亲学生,可以用集体的“爱”来温暖他们孤独的心,用师生的真情填补家庭爱的残缺,使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比如,我班有一个单亲家庭学生,情感消极,性格抑郁,行为自闭,完全沉溺在自己的个人世界,很少与外界交流。我就有意识地利用集体的温暖来消除他内心的焦虑和冷漠。安排学习委员和他坐同桌,鼓励其他同学们和他交流。终于,在一次语文课上,他以独特的观点,得到了全体同学的掌声,他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此后,我还多次为他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让他体验成功,使他摆脱自闭心理。心灵的交往,积极的鼓励,温暖着他那颗冷漠失望的心,使他消除了自卑,重新回到了班集体中。

(三)用爱心唤起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上进。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以说,爱学生是老师必须具备的美德,而得到老师的关爱,也是每个孩子最基本的心理要求。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子女,他们缺少完整家庭的爱,当他们看到其他的孩子被很多的“爱”包围着,既羡慕又自卑,渴望得到爱的关心。他们的心灵极易受到了创伤而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因此,他们更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爱。有的单亲家庭学生性格孤僻,意志薄弱,自由散漫,缺乏进取心,甚至破罐子破摔。老师切不可用“笨”、“坏”等字眼去刺伤他们,而要在平时多关注这些学生,消除师生之间的“隔膜”。师生间保持人格上的平等、情感上的相容,就能创设无拘无束、相互交流的良好氛围,有效舒缓学生的心理压力,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针对一些学生意志薄弱,自控力差,行为反复无常的特点,思想工作不能简单化,老师对这些学生的教育要有耐心、有信心,并要有作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只有无私的爱和耐心的教育,才能激起他们的上进心。

(四)及时与家长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是教育学生的重要阵地。可以说,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因此,我们要就单亲家庭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支持,形成教育合力。要求家长不要将自己的痛苦和烦恼在孩子面前过多地暴露,因为这样可能给孩子带来压力。要求防止过于呵护和溺爱的倾向,在关心、爱护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孩子自强、自主、自立、吃苦耐劳的品质。老师要进行多次家访,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密切配合。因为只有家校密切配合,才能取得较好的转化效果,孩子才能健康成长。比如,我班有一个学生,由于父母离异,随母生活,性格内向,有自卑感。于是,我就找他和家长谈心,邀请他和家长参加联谊会,在老师的多次劝说、沟通、帮助下,他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性格变得开朗,学习成绩也提高了不少。

(五)学科老师积极配合,参与心理疏导工作。

学科老师应该注意加深师生间的真诚感情,用情去激励、温暖、鞭策学生,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学生对老师的关爱特别敏感,因此,学科老师也要参与心理疏导工作,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心理氛围,使学生自觉愉快地接受教诲,老师自然期待每一个单亲孩子都将有自己美好的生活。请记住高尔基的一段话:“爱孩子,这是连母鸡都能做到的事……爱应该有爱的方法,有爱的技巧。”只有老师正确认识单亲家庭孩子的状况,以及出现的问题,这些有过心灵创伤的孩子才能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愿大家用真爱开辟通向单亲孩子心灵的道路,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让单亲孩子得到温暖阳光的照耀、甘甜雨露的滋润,健康快乐地成长。

(六)心理疏导工作有效的关键是“对症下药”。

学校对单亲家庭学生要加倍关心,特别在心理疏导上要适时适度,关键是“对症下药”。一般而言,单亲家庭学生由于受家庭变故的打击,初期是极度失望,万念俱灰,还爱哭,喜欢孤独,学习成绩急剧下降,这个阶段一般会持续3―6个月。中期会出现无所谓心态,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思想开小差,甚至于旷课、逃课。再到后来是内心极度痛苦、空虚。根据这一规律,心育老师要密切注意家庭变故学生的思想状况,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引导措施,并提供有效的帮助。譬如,当学生对前途充满恐惧、担心、忧虑,情绪极不稳定时,老师应更加关心他,以减轻他的内心痛苦。当处在盲目乐观,什么都无所谓时,老师不仅要关心、安慰他们,而且要给他们指明方向。当处在极度痛苦时,老师要谨慎从事,避免当面谈论敏感话题,关注其动态。

四年级一位李同学,父母离异后,她和父亲生活,从小受到爷爷、奶奶和父母亲的爱。父亲再婚,后妈添个小弟后,大家重心转移,给她造成很大的心灵创伤。她为了重新引起大家的注意,在校期间不断违纪犯规,制造事端。上课不认真听讲,做小动作、睡觉,学习成绩大都不及格。对于这样的单亲学生,我们对她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想尽一切办法引导她,让她走出阴影。因此,我找她进行谈话,举出了她身边老师、同学与其有类似的经历。同时,我更加地关心她、安慰她,以减轻她的内心痛苦,使其通过自身的努力,战胜自我,而且告诉她,以后碰到了想不通的问题,就主动地来找我们,这样解开了她的思想包袱。

研究单亲学生的心理特点并实施正确的教育手段是我们老师应尽的义务。在实施策略中,我们要坚持以正面鼓励为主。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闪光点,我们要善于捕捉,发现这类学生有了心理、行为方面的进步时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增强其自信的砝码,使他们的生理、心理真正健康协调地发展,最终成为社会建设事业合格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劳凯声.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2]岳晓东,祝新华.中小学心理辅导实用理论与技巧,2001.

篇7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园里生机盎然,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睬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曾听过这么一件事,有一间学校学生老喜欢用脚踢门,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安装了一扇玻璃门,结果玻璃门完好无损。我们从中得到了启示,于是在校园内各个角落安放了40多个环保型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草地上竖起木板,写上“请爱护我们吧!”等恳请的话语,果然学生不忍心破坏,过去的坏毛病也改了。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据了解,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二.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改变评价方式。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被誉为“德国普通教育之父”“德国教师的教师”的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严厉的面孔和训斥、咒骂学生是一种恶劣的行径”。我们应学习借鉴英国教育的优点,英国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从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我们教师缺乏这种意识,对学生太求全责备了,我们应学会赞美,让学生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

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美国中小学参与心理咨询的人员有如下几类人:有关的医疗专家、健康专家、教育专家(包括教育专家、学科教师、特殊教职人员、资源人员)、行政人员、学生、家庭成员和学校协助部门等。教师始终生活在学生之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心理指导。我分管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有一次,我到心理咨询室了解情况,我发现我班学生×××徘徊在门外,我觉得应该帮助他。于是经常找他闲聊,了解到他因学习压力过重,致使学习紧张、焦虑,成绩下降,进而产生自卑心理,结果恶性循环。找出症结后就能“对症下药”,我与他分析原因和寻找解决的办法,他初中成绩拔尖,父母期望过高,高中基础不扎实,学习竞争激烈,一时无法摆脱失败的困惑,便产生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无法静下心来学习。我提出如下几个解决办法:一、调整学习方法,夯实基础;二、树立成功意识,不断激励他,肯定他所取得的成绩;三、调整心态,摆脱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只要做到努力就行,不要考虑成绩的名次;四、学会放松,到大自然中慢跑,释放精神压力,保持轻松、精力充沛的良好状态。经过多次的心理疏导,他的情绪终于较为稳定,成绩也稳步上升,2002年高考总分取得631分的成绩,各学科中最高分是语文659分,我心中有说不出的欣慰!看来,中学生心理失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习造成的心理压力,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导学生如何面对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三.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因篇幅所限,社会因素在此暂不谈及。)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参考书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

2.《教育文摘周报》2003年

3.张世富主编《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8

让人忧心的“心理咨询”

一名叫李欣(化名)的男子用自家电话开通了一条心理热线。“21:00至23:00,李欣热线等候您”。李欣到处散发名片,并请求周围的朋友们帮助他进行宣传。有人问他是否受过专业培训,李欣说:“没有,但我有强烈的兴趣,而且我一直在自学。”并说:“我做这件事,完全是出于公益目的。我开辟这个倾诉空间,只是想帮助那些心理有问题而需要解脱的人。”针对李欣的热情,有关心理专家严肃地指出:“不具备专业知识便来做心理咨询,会误导那些打进电话的人。”

某大学的心理咨询室。一位年纪颇大的女老师坐诊。某大学生在该老师的一再提问下说:“老师,我有这种不自觉的举动好久了。每次我看见漂亮女孩子的小腿就激动,总想走上去摸一下。但理智告诉自己不能这样做。”女老师开口了:“你这种想法是很危险的,这说明你要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在现在这种社会情况下,年轻人有一些不好的想法,做一点出格的事情是可以理解的。但目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杜绝自己的这种想法,而要杜绝这种想法,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素质和道德修养。”该老师的一番思想教育把大学生弄得羞愧万分。

有一家电台的夜间“性知识”热线的主持人,以其“不拘一格”的主持风格赢得了不少的听众。在节目中,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故事:某位小姑娘打电话进来,很紧张地开始讲述自己失身的情况。小姑娘刚刚出过事,听上去心理压力很大。而这位主持人往往听了几句话以后。就开始教训这位小姑娘,这种教训的结束语往往是直接说这个女孩犯贱。听众们听到后往往大笑不止,把这个节目当作一个搞笑节目。

一位女士因和丈夫吵架后心情黯淡,便拨通了某声讯心理热线,希望得到帮助,热线咨询员回答说:“其实夫妻吵架是很正常的事,我和我丈夫也经常吵架,昨天还为了一件小事又吵开了……”那位咨询员开始绘声绘色地讲述她与丈夫吵架的事,不管对方愿不愿听,足足讲了半小时。

一家只能治疗普通疾病的诊所也开出了心理咨询门诊。见到患者,医生说:“来看病的?”患者立刻纠正:“我是来咨询的。”医生笑笑:“对,是来咨询的。你说吧。”患者告诉他自己最近老是睡不好,夜里总是做梦。医生立刻回答道:“这是神经衰弱,我给你开点药吧。”患者对他的说法表示怀疑。医生有点不高兴了:“我是医生不会瞎说的。我给你开‘脑络通’、‘镇脑宁’,在家好好休息几天。”

求询者存在的心理误区

心理问题不等于精神病。人们对心理咨询往往有一种神秘感。来访者通常都是左顾右盼、鼓足了勇气才走进诊室,在医生反复保证下,才肯倾吐愁苦;或是绕了很大圈子,才把真实的情况暴露出来。因为在许多人眼里,来咨询的人很可能有什么不正常或有精神病,要不就是有见不得人的隐私或道德品质方面的问题。此外,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表露出情感上的痛苦是软弱无能的表现,对男性来说尤其如此。这使得很多人宁愿饱受精神上的痛苦折磨,也不愿或不敢就诊。其实,心理问题与精神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每个人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及生活工作上,都有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对这些问题如能采取适当的方法予以解决,个体就能顺利健康地发展;若不能及时加以正确处理,则会产生持续的不良影响,甚至导致心理障碍。有心理问题求助于心理咨询,这表明了个体具有较高的生活目标,希望通过心理咨询更好地自我完善。

心理咨询并非无所不能。许多来访者将心理咨询神化,似乎咨询师无所不会、无所不能,什么样的心结都能一下打开,所以常常来诊一两次,没有达到所希求的心境,就大失所望,再也不来了。实际上,心理疏导是一个连续的、艰难的改变过程。心理问题常与来访者的个性及生活经历有关,就像一座冰山,积封已久,没有强烈的求助、改变的动机,没有恒久的决心与之抗衡,是难以冰消雪融的,所以来访者需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心理医生不是救世主。一些来访者将自己的所有心理包袱丢给医生,以为医生应该有能耐把它们一一解开,而自己无须思考、无须努力、无须承担责任。多年来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就是,病人看病,医生诊断、开药、治疗,切由医生说了算,要求病人绝对服从、配合。而心理医生只能起到分析、引导、启发、支持、促进来访者改变和人格成长的作用,他无权把自己的价值观和愿望强加给来访者,更不能代替来访者去改变或做决定。来访者需认识到,倘若把自己完全交给医生,消极被动,推卸责任,只会一事无成。

心理咨询不等于做思想工作。还有另一种极端的认识,就是认为心理咨询没多大用处,无非是讲些道理,因而忽视或未意识到心理问题是需要治疗的。一位女孩因强迫观念痛苦异常前来就诊,家人反对并干涉:“你就是死钻牛角尖,想开点就会好的。”也不让患者服药。患者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内心很绝望,从而影响到治疗的连续性和效果。心理咨询作为医学中的一门学科,有着严谨的理论基础和诊疗程序,它与思想工作是有本质区别的。思想工作的目的是说服对方服从、遵循社会规范、道德标准及集体意志,而心理咨询则是运用专门的理论和技巧寻找心理障碍的症结,予以诊断治疗,咨询者持客观、中立的态度,而不是对就诊者进行批评教育。另外,某些心理障碍同时具有神经生化改变的基础,需要结合药物治疗,这更是思想工作所不能取代的。

清理“南郭先生”势在必行

一位韩姓妇女的儿子就要考高中了。在节骨眼上,儿子突然整天闷闷不乐,学习成绩也大幅下降。母亲心里急得要命,向周围的许多人咨询儿子的情况。有人建议她带儿子去看心理医生。某大学心理诊所的一位男咨询师看过她儿子之后,很肯定地告诉她:“你儿子是自卑心理太强烈了。现在最重要的是要克服自卑。”于是,在其后的数次治疗中,该咨询师和她儿子大谈如何克服自卑及许多的名家事例。但这些对她儿子似乎效果不明显,儿子反而看上去越来越压抑。后来,这位妇女对该诊所产生了怀疑。她就带儿子去了本市某家正规医院的心理科,医生很快做出了诊断,是抑郁症。于是,医生在给孩子做心理咨询的同时又配合药物治疗,孩子的情况很快有了好转。

有专家指出:有心理问题人数的增加已经为心理咨询业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市场条件。据某市一家医院记载,1999年心理咨询门诊的就诊数量比1996年增加了9000人次,而到2000年年底,门诊人数又比上年同期增加了5894人次。

心理咨询师的队伍目前到底有多大?专家提供的数据表明,我国现有心理教育和咨询从业人员7万多人,这还不包括目前中小学的业余心理健康教师。由于心理咨询业正呈现一种高速发展的态势,许多配套的东西来不及跟上,所以心理咨询师当中混入不少“南郭先生”就在所难免了。

针对心理咨询队伍中的滥竽充数现象,着眼于整顿从业队伍,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委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制定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并已开始试行。按照最新规定,心理咨询师将分为3个档次:心理咨询员(初级)、心理咨询师(中级)、高级咨询师。所有从事心理咨询和教育的医生及其他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统一考试,取得合格证方能上岗。此后,有关政府部门还要组成专家委员会,对从业者定期督导。

提早防范心理咨询“医疗纠纷”

有一位心理咨询者在某医院进行咨询时,短短一个小时内有四五次被别人打断。他非常恼火:“我是花了钱来咨询的,作为消费者,我有权要求我的权利得到保证。”他向院方提出了赔偿的要求,但是他拿不出什么合法的索赔依据,只能拂袖而去。

篇9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园里生机盎然,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睬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曾听过这么一件事,有一间学校学生老喜欢用脚踢门,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安装了一扇玻璃门,结果玻璃门完好无损。我们从中得到了启示,于是在校园内各个角落安放了40多个环保型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草地上竖起木板,写上“请爱护我们吧!”等恳请的话语,果然学生不忍心破坏,过去的坏毛病也改了。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据了解,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二、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改变评价方式。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被誉为“德国普通教育之父”“德国教师的教师”的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严厉的面孔和训斥、咒骂学生是一种恶劣的行径”。我们应学习借鉴英国教育的优点,英国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从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我们教师缺乏这种意识,对学生太求全责备了,我们应学会赞美,让学生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

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美国中小学参与心理咨询的人员有如下几类人:有关的医疗专家、健康专家、教育专家(包括教育专家、学科教师、特殊教职人员、资源人员)、行政人员、学生、家庭成员和学校协助部门等。教师始终生活在学生之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心理指导。我分管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有一次,我到心理咨询室了解情况,我发现我班学生×××徘徊在门外,我觉得应该帮助他。于是经常找他闲聊,了解到他因学习压力过重,致使学习紧张、焦虑,成绩下降,进而产生自卑心理,结果恶性循环。找出症结后就能“对症下药”,我与他分析原因和寻找解决的办法,他初中成绩拔尖,父母期望过高,高中基础不扎实,学习竞争激烈,一时无法摆脱失败的困惑,便产生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无法静下心来学习。我提出如下几个解决办法:一、调整学习方法,夯实基础;二、树立成功意识,不断激励他,肯定他所取得的成绩;三、调整心态,摆脱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只要做到努力就行,不要考虑成绩的名次;四、学会放松,到大自然中慢跑,释放精神压力,保持轻松、精力充沛的良好状态。经过多次的心理疏导,他的情绪终于较为稳定,成绩也稳步上升,2002年高考总分取得631分的成绩,各学科中最高分是语文659分,我心中有说不出的欣慰!看来,中学生心理失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习造成的心理压力,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导学生如何面对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篇10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人才教育需要从全方位全面提升。知识教育的弊端已经暴露出来,随之而来的就是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凸显。考察我国小学生心理状况,确实存在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尝试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希望本文对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有所裨益。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屡屡发生,从小学生、初中生到高中生、大学生都有发生,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桥头镇中学的两名学生因勒索钱财将一同学乱刀砍死,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高二年级一名学生,因受不了学习成绩和家长的压力,用榔头打死了母亲。还有一名男学生因女友不接受自己的求爱而举起屠刀,杀害了女孩的全家,等等。他们的心里都有障碍,性格比较脆弱。有的厌学习,有的缺乏自信,经不起一点挫折委屈,有的不会与人交往,自私任性,不懂得关爱他人,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动不动就想离家出走,甚至轻生或者杀人,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国家教委新颁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说明,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重视,让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康发展。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一)不良的学习心理

现在许多小学生都存在厌学的心理,有的学生表现为考试恐惧症,对考试感到焦虑而不知所措;好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上存在的困难不愿意去克服,课后抄袭他人作业,久而久之成绩下降,逐渐产生厌学情绪;很大部分的小学生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常常需要老师或家长的督促才能完成作业;小学生偏科现象也非常严重。相比之下,只有极少数的小学生热爱学习,具有广范的学习兴趣。

(二)人际交往能力差

现在很多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是一家四口的小太阳,家里的成人对他的关心、爱护和包容可以称得上溺爱。无形当中,这种溺爱成为了自私自利、心胸狭隘的沃土。这让他们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思想,不善于在集体分享自己的快乐,不会和他们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此外,小孩从小以爷爷奶奶为伴,以致不知道如何和同龄人交流。所以,在现实中也确实存在很多小朋友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开始争吵,非要让自己满意为止。同时,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也是有障碍的,很多小朋友感觉很难找到一个可以倾诉交谈的好朋友。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们会感觉这个社会很不友好,从而不愿意和别人结交朋友。这种微妙的心理往往被家长和老师忽视,最终成为自闭症、抑郁症的致病因素。

(三)品格缺陷

溺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在道德品格和情绪自控能力方面表现不佳。有些学生有很强的虚荣心,铺张浪费、爱攀比,小小年纪学着大人的样子请客吃饭,耍大牌等;有些学生表现出自私的心理,对于自己所喜爱的玩(文)具或零食不愿与他人共享,但是见到别人的好玩的玩具就要据为己有;有些学生表现的比较任性,听不得家长老师的半点劝告;还有的不够独立,对家长和老师的依赖非常强,缺少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

(四)心理承受能力差

近年来,很多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稍不如意的事情便无法承受,哭闹、逃学、出走,有的甚至服药或割腕自杀。一位即将升初中的女生曾因家长不让看“超级女声”,将自己反锁在屋里与家人“对峙”几个小时;一名小学生因受不住班主任的批评,回家后将全部的教科书撕得粉碎;一名学生因为遭父母斥骂而离家出走……这些孩子之频繁出现如此极端的举动,都是心理承受能力不足的典型表现。

二、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从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加以归纳分析:

(一)学校教育方面

1、心理素质教育设施不足。教育部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各个学校也开始响应号召,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有的学校开设心理教育课,有的学校设立咨询室等。然而,能长期有效地坚持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微乎其微。有些学校虽然设有心理咨询室,也只是以备必需,形同虚设,并未真正起到实际作用。此外,有的学校也会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教育,但那些都是事后诸葛,只是在学生已经出现问题之后才对个别同学有针对性的进行一定的疏导,而并没有把心理素质教育纳入正式的课程计划内,提前对学生进行普遍的教育。

2、教育理念以学习论英雄。学习成绩最重要,这一理念一直都是我国教育的短板,即使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有很多学校和老师仍以学习成绩为教学出发点和衡量学生优劣的标尺,这不仅使得教育倾向偏向成绩教育,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有些学生因为学习好而只重视学习成绩,不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教师应该客观评价每个学生,评价标准多元化,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3、教师的注意与引导不足。在学校里,教师每天和小孩子们面对面,他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目前许多老师都是上完课就去休息,对于学生的情况不管不问,有的老师对学生的不良情况不敢管不敢问,同时也没联系孩子的家长,使得小小的心理问题逐渐深化,最终导致严重的不可补救的后果。

(二)家庭方面

1、物质的满足磨灭了自我奋斗意识

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从城市到乡村都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孩子们从小吃喝不愁,要什么有什么,这代人体会不到食物的来之不易,体会不到劳动的艰辛。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过上与其他孩子那样奢华的生活,竟不惜放弃自己的物质需求来满足孩子的无理需求。这种轻易得来的物质享受,让他们体会不到只有通过艰苦的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的生活这一真理。

2、过度的宽容与爱护模糊了对与错

“六爱一”的家庭教育模式让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对与错。而且,这种教育抚养的方式使得孩子不能虚心接受批评,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我就是没错,即使是错的,我也要一意孤行,长此以往,形成了所谓的、不能接受任何批评的“自尊心”。总而言之,在孩子是非观念的形成期,不能让宽容和庇护模糊了是非。

3、独处阻碍了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目前,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里没有兄弟姐妹,只能由家长(主要是爷爷奶奶)陪着玩,由于年龄的差距,家长始终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基本都是家长看护,孩子自己玩玩具,看电视的生活教育模式,所以小孩子性格相对比较“独”。他们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不懂得分享。与同龄的孩子交往相对较少,加上每个孩子都相对较“独”,彼此不懂得谦让,所以相处起来更加难。这就导致孩子更加喜欢和死板的玩具玩,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

4、溺爱削薄了孩子心理承受能力

现实中,家长为孩子的衣食住行大力的井井有条,孩子摔倒了家长扶起来;孩子上学,专车接送;孩子被老师批评了,家长去学校理论;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家长赶紧请家教;家务活不让孩子干,这种种的做法让孩子失去了经历困难与挫折的机会,减少了孩子自己克服困难的机会。有的家长甚至连一句逆耳的话都不说,怎么会让孩子承受社会上遇到的不顺心的事呢?所以,家长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对待胜负、输赢、批评的平常心,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为今后漫长的人生之路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心理健康是心理素质的重要部分,心理素质教育各个阶段均可进行,但通过研究发现,在小学生阶段对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为有效,主要是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为心理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与中学生、大学生相比,小学生心理发展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可塑性。小学生的社会经历生活经历都很有限,各种价值观念还未形成,思想相对简单,所以,他们的心理活动纯真、直率,能将内心活动真实的表露出来,这有利于教育者及时捕捉小学生的心理信息。此外,小学生内心有意识的闭锁不够明显,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可以毫无保留的接纳老师的各种有效地教育信息。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可塑性比较大,无论是认知能力,还是社会性、道德品格、处理问题的方式都易于培养。因此,小学阶段是个体良好心理素质与行为习惯养成的大好时机,相关研究也表明开展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确实能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可见针对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切实可行的。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

1、建立心理咨询和治疗等长效机制。小学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并配有专业心理咨询师。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心理问题,对待心理咨询就向感冒看医生一样正常,有心理障碍应该及时去找心理医师咨询。心理咨询师应该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咨询中要告诉学生彼此之间的谈话会保密的,或者学生信任之后,对学生的问题要设身处地考虑,动之以情,正确疏导。总是,遵循聆听、保密、疏导原则,使用适当的心理矫治方法,减轻或消除学生的不健康的心理现象及行为,提前预防小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

2、开设心理教育课,用真实的案例或者参与式活动进行正确的引导。心理教育课的开设方式多种多样,只有亲身体会,才能引起共鸣,为了让学生能深刻感受健康的与病态的心理状态,教师可以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出发,采取真实的案例让大家观看思考,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1)利用录音、录像、碟片等多媒体手段,播放一些青少年犯罪的视频,图文声合茂地展现少年如何走向犯罪的道路。(2)角色游戏。老师可以利用让大家排练“丑小鸭和白天鹅”的话剧活动,通过角色活动,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身的优点和缺点,鼓励学生勇敢的和别人真诚沟通。(3)集体讨论。针对典型案例,通过课上讨论活动进行自由发言。由于小学生容易受集体的感染,所以通过集体成员充分发言,形成集体共识,这种共识可以影响个人的观念和行为。

3、关注“问题”学生。所谓“问题”学生就是通常所说有各种问题的“差生”和有明显心理障碍的学生。作为教师不应歧视他们,更不应该视他们为包袱,而应加倍地关注、鼓励他们,并经常和他们沟通交流,在教师的爱心帮助下,消除他们的敌对情绪和自卑心理。对这些学生教师要形成正确的评价手段,以“人人都是好学生”为理念激发每个学生的向上、从优的欲望。从而改变其说谎、骂人、作业不完成等的不良行为,逐渐形成一个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

4、调动家庭教育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教育家长改变溺爱孩子的教育观念。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初环境,家庭的一切影响着孩子的行为观念的形成。没有了溺爱,孩子才能独立,才能在困难面前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其次,家长和老师要正确的教育孩子。比如家长要教育孩子如何分享,如何与他人交流与合作。家长要教孩子如何交际:遇到什么情况,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意思,用什么称呼等等这些都是家长要教的。同时,学校老师也应该对孩子们进行沟通与合作的教育。教师发现学生有一些异常举动,应该及时和家长联系,向家长说明问题的重要性,使家长积极行动起来,一起帮助孩子克服心理上的问题。教师经常性的家访是必要的,这样可以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掌握孩子的脾气秉性;家长也应该通班主任保持紧密联系,随时关注孩子的学习表现和心理状态,对于有问题的孩子,积极采纳教师的意见,促使家长改变不良教育的方式方法,对孩子进行正确而必要的家庭教育。总之,小学生的心理教育需要家长和老师的配合才能顺利进行。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重大而又艰巨的任务,仅靠上心理课以及悲剧之后的心理咨询与指导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结合各方面的因素进行教育,将德育渗透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例如渗透到语文、品德等其他课程中。同时,渗透到家庭、社会等教育中,渗透到学校德育工作中等,老师和家长要携起手来,从学生的言行举止等细节抓起,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努力塑造学生健康完美的性格。

参考文献:

[1]齐书敏.浅谈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8).

[2]韩清华.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探索――浅析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

[3]关丽霞.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3).

[4]陆远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