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知识素养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4: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经知识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经知识素养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双师;实训基地

一、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双师”素质培养的现状

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都形成自己的办学模式,德国“双元制”, 澳大利亚“tafe”教育体制。美国“cbe”模式,其师资具有“进门难、要求高、待遇高、兼职多”的共同特点,除了学历上要求外,强调其实践经验,从事职教的教师基本都是“双师型”教师。

我国学术界就“双师型”教师队伍成为高职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和方向这一观点已基本达成共识,在专业教师中加强“双师”素质,有校企合作、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有计划选派教师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等。这些方式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上述方式比较适用于专业与企业非常密切的人才,比如工科类专业以及财经类中的旅游饭店管理专业、物流专业等。

对于高职院校的大多数财经类专业(本课题中的财经类专业主要包括:会计、税务、财务管理、审计等),该类专业适用于各行业各性质的企业。专业教师在挂职锻炼时不可能每行业都涉及,这就导致我们这类财经类专业的专业教师在企业的挂职锻炼不能全面提高专业技能。

二、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的内涵和特点

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的模式:依托学校资源,(场地、师资、学生)注册并建立开展专业业务服务公司(比如财务记账公司、税务咨询公司、管理咨询公司),可以接受各行业各性质企业的业务,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同时也可以将成立的公司成为我们教学的课堂。在开展业务中贯穿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其特点的是成立真正的服务公司,与高校的三大功能———教书育人、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是一致的。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与一般实训实验室最大的区别在于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能使学生在校内感知企业和职业的真实环境与氛围,最大限度地与工作环境接触,快速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体现了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特点,也让老师真正接到业务进行实战,服务区域经济同时还能带来创收。

三、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要让这种模式发挥最大的作用,最关键的是组织好运行模式,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下列问题。

(一)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产权归属问题

这种企业是要求真正的注册成立的,那是由几个老师出资成立,还是系部牵头成立,还是学校、系部和教师共同成立,因为该企业不是简单的教师为创收成立的,还要服务学校的教学工作,为学生的实训实践提供非常真实的素材。同时教师又不能完全离开教学专门从事这个企业的工作,所以即便是由老师出资成立也要有管理等机制来约束教师。

(二)运行机制问题

这种模式是好的,但运行中不能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就会走偏,比如过分强调学校的利益,要求很好的服务教学,就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企业能持续发展首先要有业务,而这些业务就需要教师学校系部等各方发挥主观能动性,业务的提成机制、教师工作量的考核,在这个企业中的工作量与其他环节教学工作量的比例考核。

(三)学校配套保障制度问题

校内服务性企业不姓私,一定要学校制定配套的保障制度,让教师在工作中没有后顾之忧,又能体现多劳多得的公平机制,真正体现学校从该企业中有经济收益、教师能提高双师素质、学生能提高实践技能,还能服务社会。

四、针对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

(一)产权归属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主要会影响到后来运行的质量也就是界定到底姓公还是姓私,我个人觉得不能完全用公和私来界定,因为完全的公会让教师没有积极性,虽然说在这过程中能够提高他的双师素质和能力,但在经济利益面前,完全不计较而只是提高能力也是不太现实的。完全姓私,的确是很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但很可能违背开始的初衷,变相的成为教师在学校的地盘上开了一家个人的公司,虽然提高了教师的双师能力和素质但他不一定会尽力用在教学上,只是鼓了个人的腰包,最好采用学校出资一部分,个人出资一部分成立一个有限责任公司,同时任命某个教师为总经理按月支付报酬

年底的利润按照出资比例再分红。这样既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又能让学校创收。

(二)运行机制的执行

这方面主要是太多的细节问题,参与的教师既是企业的员工也是学校的员工, 所以一定要保障这部分教师的利益,因为他们比其他教师多了一项任务,应该将这部分的工作量折算为教学上的工作量,因为老师的经历也是有限的,还有一项工作就是将接来的业务整理成教学上的实训素材,这一块也要有激励机制,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到业务的处理上来也可以将整理的实训素材作为公共的教学教材运用到全部的学生学习中,这里就有非常详细的执行方案,当然我就不一一列举,但强调一个总原则就是维护好各方的利益,同时学校要承担更大的风险,才能让教师可以更大胆更无后顾之忧的开展工作。

(三)学校配套保障制度一定要到位

这里所说的配套不仅是资金和场地,更多的是激励机制的保障,人性化的一些制度保障,让教师在工作中心情愉悦,甚至包括一些业务的谈判,学校也要出一定的力。

(四)双师素质不仅包括双师的技能还要将这种技能转换为知识传授给学生,所以将这些素材如何应用到教学中也是双师素质的体现

1.建设校内分岗实训基地

(1)建设会计分岗实训室实训操作仿真环境。①将实训室分成分成十个区间,按不同行业企业分设十个会计操作区间,每个操作区就要把它当成一个企业,设立企业的财务部门,操作区内要设计好企业概况、企业营业执照、企业国税登记证、企业地税登记证、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书。同时企业都要有明确的组织结构、会计分岗职责和技能的要求,并确定会计分岗的工作流程和会计分岗实训内容,这是我们会计分岗操作是否仿真的前提条件。②

每个操作区间(即企业财务部门)根据企业会计实际工作情况设六个会计岗位,即(出纳岗位、成本会计岗位、税务会计岗位、内部审计岗位、财产物资(往来)岗位、会计主管岗位),每个企业都要有充足的会计资料和各种会计印章来满足学生操作的需要,因此十个会计操作区间就要以企业为单位收集不同特色的会计资料,并把全部经济业务资料按岗位进行归口分类。③设立税务和审计二个服务企业的机关单位和一个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审计和会计事务所的操作资料来自于十个企业的会计资料,并按工作要求设计好各自工作程序和规范的表格资料。真正把会计分岗实训室建成囊括各种会计核算业务的经济小社会。

(2)完善学生在会计分岗实训室操作程序。强化学生实操能力采用分组的方法进行

每个小组由六名学生组成,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在操作区财务部门分别负责六个会计岗位,承担不同会计岗位工作的学生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协作,处理各种会计业务,最终完成全部会计业务操作。每班按六十个标准学生计算,就可以组织十个小组进行操作,每操作完成一次企业全部经济业务,小组中的成员必须重新组合,依次扮演六个不同的角色进行轮岗操作,让每个学生都能完成各岗位的操作业务。每一次操作都是在电脑中完成,学生操作完成每一次操作都能马上显示学生的操作成绩,老师根据学生六次操作中的分数和过程来确定实操成绩。按教学计划要求学完十个不同企业的会计,就可以同步操作完六十个岗位的经济业务,再加上两大集团公司的十二个分岗操作,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完成大量的不同企业的分岗实践操作,由于会计分岗操作仿真性强,学生通过操作不但可以提高会计操作水平,而且能很快胜任各种性质企业会计工作,这就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总之,通过建立校内服务性企业提高教师的双师技能,同时得到各行各业的真实素材再整理为教学素材运用到实践教学中,既提高了教师的双师素质又充实了实训教学。不为一个很好的模式。

参考文献:

[1]肖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探索与实践,2013.6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案例研讨模式;职业素质培养

一、高职财经类专业案例研讨教学模式初探

所谓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支持下,由师生进行的符合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符合需要的教学实践的模型体系。案例研讨模式就是主要由学生组成研讨小组,根据所学知识内容查找相关的案例,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研讨,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一)财经类专业实施的案例研讨模式。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实施案例研讨教学模式就是由学生组成案例研讨小组(我们通常称为项目组),自主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典型案例,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研讨,找到案例中的问题所在,从而解决问题。在案例研讨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一切活动都是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进行,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启发学生,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讨中项目组外的同学参与整个过程,根据情况提出不同的见解,同时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案例研讨中,将职业中的情境和案例融入到教学中,实现两者的密切结合,在教学中以案例研讨为重要载体,在案例研讨中实现教学,实现案例研讨与教学的良性互动,在案例研讨的过程中注重职业素质培养。

(二)高职财经类专业实施案例研讨模式的必要性分析。财经类专业虽然不像自然学科的学习那样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来掌握自然规律,但由于其自身特点同样也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否则理论脱离实际便不会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高校,普通高校偏重理论教育。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市场,为社会培养实用型的人才。高职毕业生毕业后一般是直接进入工作岗位,并且通常是负责实际操作的岗位,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不如普通高校,对于理论的接受能力和运用能力往往也比较差,通过案例研讨有利于使学生更好地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

财经类专业的自身特点也适合在教学中采取案例研讨模式。财经类专业都是操作性非常强的专业,不仅需要相关的理论知识做指导,还需要丰富的实战经验。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多地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不够;财经类专业教学中实践的最有效形式之一就是采取案例研讨,使学生在模拟场景中真正掌握知识,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

二、案例研讨教学模式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影响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任何工作都需要从业者的积极参与,否则便不可能完成。财经类的工作或者是单人完成或者是多人共同完成,总之都需要积极参与。培养参与意识有利于学生将来在工作中如鱼得水,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例如,市场营销等许多时候并不是一个人能够单独完成的,需要团队的人共同参与,这时参与到市场的调研、推广中的这种意识就非常重要。

案例研讨模式要求学生自己搜集整理案例,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仅仅是起指导的的作用,主要的工作都由学生自己完成。为了完成任务,学生不得不积极参与到案例研讨中来,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学生也会在其他项目组进行研讨时积极参与。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团队合作意识是当前各用人单位招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是否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直接关系到毕业生是否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关系到将来是否能顺利完成工作任务。财经类职位大多需要团队通力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率。例如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仅靠单个人的力量很难完成,它们都是需要团队合作的工作。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传统教学模式仅仅重视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技能却忽视了学生的情商等的培养。案例研讨模式本身就是一个团队合作的模式,从搜集整理案例到案例中问题的发现和解决,都是团队合作的结果。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通过案例研讨模式已经开始逐渐适应团队合作,有利于使这种合作意识深入内心,变成真正的素质和能力。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在社会中独善其身,都需要与人交往。经济活动更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过程,离开了较强的沟通交往能力,任何经济活动都很难完成。

人际交往能力并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后天培养的。作为培养财经类从业人员的高职财经类专业,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将人际交往能力当做一项非常重要的职业素质来抓。通过案例研讨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仿真的场景或者回到曾经发生的经典案例中去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培养人际交往能力;案例的搜集需要与人交往,案例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更离不开与人的沟通交流,这就使学生由开始的不得不与人交往逐渐变成能够积极主动地、有意识地与人交往,并最终使这种交往内化为学生的能力。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如上文所述,当前的经济活动大都需要团队合作共同完成,这个过程中就需要考虑如何使团队产生最大合力减小内耗。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需要团队成员拥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团队组织者的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作为管理者,需要具备协调各方面使之能够团结一致的能力,这才能够使得团队成员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不至于出现各自的力量相互抵销的现象。

教学中的案例研讨模式不仅需要各成员的主动配合,同时也需要组织者(项目组长)的组织协调,才能够使研讨顺利进行。通过轮流当组长等形式,可以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培养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为日后工作打好基础。

(五)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的精神。财经类工作不比寻常,它需要严谨细致,否则就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后果。作为财经类的从业人员,必须具有严谨细致的精神,认真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例如会计、统计、财税等,都是需要严谨细致的从业人员进行的,这里一旦出现马虎,哪怕是仅仅一个小数点都会对企业或者客户带来巨大的损失。

通过案例研讨可以帮助学生克服粗心大意的陋习,在研讨的过程中面对出现的问题,学生积极参与案例的研讨,对案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细致的考虑,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过程既是完成教学任务培养技能的过程,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细致考虑问题的习惯,久而久之这种习惯将会成为学生的一种素质。

(六)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好多毕业生虽然理论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但是一到实际运用就会感觉无法应付。这是理论不能与实践相结合的缘故,其主要原因是在校期间实践较少,学生虽然能够应付各类考试,但是一到了实际应用就感觉无从下手。例如会计专业的学生,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见过账本,真正参加工作了根本不会记账,什么借贷相等呀,各种税应该怎么记呀,都是云里雾里。

为了解决学生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的问题,学校一定要让学生及时进行实践,案例研讨模式就是一种很好的实践方法。在案例研讨模式中,同学们自主搜集相关的典型案例,并且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和仿真再现,从中找出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案。这个过程中,同学们会非常细致认真,同时为了避免被其他同学找出错误,学生会非常谨慎。久而久之,学生在会逐渐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正确实施案例研讨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实施案例研讨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施案例研讨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一系列问题,否则不能发挥这种教学模式的作用。

(一)坚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案例研讨模式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各种必须的职业素质。在案例研讨模式中,案例的搜集和整理应当放手交给学生,让学生亲身挑选案例,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甄别筛选能力;案例研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让学生通过研究讨论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案例研讨的过程中,必须一改传统案例教学中案例由备课组教师指定,并且只是简单作为知识传授的工具的教学模式。传统案例教学将学生排除在外,始终是教师唱独角戏,不能真正发挥案例的作用,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了培养财经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高职院校已经逐渐开始采用案例研讨模式进行课堂学习。但是,在使用案例研讨教学模式中却出现了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教师统的太死,将所有的工作都替学生做好了,这样的教学模式其实是换汤不换药;另一种错误倾向是教师完全放手不管,把案例研讨变成了放羊,从而导致研讨过程中的无的放矢现象。正确实施案例研讨模式一方面教师要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的进行尝试,不能管的太严、统的太死;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做好指导工作,做到适时引导,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

(三)把案例研讨模式作为一种常态化的教学模式。许多时候我们并不是没有好的教学模式和思路,而是没有做到长期坚持。任何一种合理的模式都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尤其在教育方面更是需要一个几年的周期,如果仅仅关注眼前的一点利益和成绩,一旦这种模式不能立即奏效就放弃,那么最终结果是虎头蛇尾、无疾而终。

案例研讨教学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院校认可是一种有效的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先进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一定要形成制度,使其真正成为促进学校发展的有效模式长期坚持。避免出现换了领导就全盘否定的现象,使案例研讨模式能够长期坚持、不断发展,让学生在案例研讨中真正掌握职业必须的技能和素质。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分岗位教学;教师综合素养;学生动手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财会专业是一门综合性、专业性及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分岗位教学又在此基础上增强了它的技能操作性,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比较高的要求。对该教学方式的完善,不仅需要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以及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努力,更需要财会专业教师在知识储备上的不断更新、专业实践上的娴熟以及企业相关内控原理的设置理念上不断充实并更新。

一、存在问题

1.财会专业教师实践经历不足

由于现行教育体制下中职学校的财会教师一般都是从大学毕业就进入学校教学岗位充当老师角色,财务方面的实践经历不够,也不能够完全讲清楚会计岗位的具体分工以及凭证的传递流程和规定。所以传授给学生们的知识只能是从理论到理论,不够生动,不够完整,案例性也不强,有些脱离实践。也不能很好体现分岗位教学的专业特色和教学理念,教学效果也就势必打折扣了!

2.财会专业教学与实践脱节

大部分中职学校根据要求都开设了相应的财会专业课程,可是能够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的课程却不是很多,针对分岗位教学这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就更少了。凡此种种原因导致了财会专业教学与实践的严重脱节。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已经取得财会类毕业证书,但动手能力不强的所谓的“人才”,给用人单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二次培训的麻烦。

3.财经法规、准则、制度更新快,部分老师跟不上步伐

2011年7月19日第三次修订的《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决定》,2011年9月1日起实施; 2011年1月1日起,《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将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首先实施,自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及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于2011年10月18日颁布,2013年1月1日实施等等。近几年我国的财经法规、准则、制度修订的步伐很快,有些内容已经赶上了欧美等西方国家,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可是部分教师由于继续教育没有及时跟上,作为知识的先行者,自身知识的更新不够及时,就很难有效的指导学生的实践了。

二、几点思考

1.建立“财会专业教师的理论轮训”制度

每年派部分财会教师参加财会新知识、新理论的系统学习和培训,并形成一个对储备知识不断更新的制度。然后对其他教师进行再培训,让整个学校里面弥漫起最新、最全、最准的信息。用这样的教学理念和思维去浇灌每个学生,在教师和学生中形成一股关于财会新知识、新理论竞争学习的正能量,用这样的正能量去辐射其他学生的学习气氛,形成良性循环。

2.建立“财会专业教师岗位轮训”的制度

每学期寒暑假安排部分财会专业教师去知名企业进行再学习和再培训。让我们这些缺少实务工作经历的财会教师经过企业的实战锤炼,在企业的财会各个岗位上进行轮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完美结合。相信经过这样的几次轮训,我们的财会教师一定会对那些写在课本上生硬的理论有一个感性的再认识,那么讲授给学生的分岗位理念一定是活生生的、真实的案例。这种“财会专业教师岗位轮训”制度的建立,能够让学校里面每一个财会教师都有可能接触实践,有机会在实践中夯实并完善自己的理论基础,每一个完美的个体最终就组成了一个实力雄厚具有强大阵容的集体了,那时我们的教师团队将会是一个“金刚之躯”了!

3.建立新型财会模拟实验室实训基地

这个新型财会模拟实验室的“新”主要体现在:设施、岗位和内控制度应尽量地完善。其具有的功能不仅能模拟出一般会计凭证在企业中的传递流程和规范,同时也能尽量多的模拟出财会不同岗位的专业角色,并且在设置岗位时考虑企业内控的相关规定以及审批授权程序等等。尽量使得这个财会模拟实验室呈现出完整企业的一面,进而让学生对企业整体有感同身受,对自己充当的岗位有感同身受,有利于培养出具有全局观念的新一代财会人才。最好每周都安排企业指导师前来一线指导,这样做会增加学生的兴趣和真实感,让学生越学越喜欢,越学越有味道,给财会实践教学增加不同的色彩。经过这样反复的理论——实践、实践——理论,三年系统的学习和实训,每个财会专业的学生,毕业时可望被打造成一名全面合格的甚至优秀的财会毕业生。

4.建立企业顶岗实习制度

以上介绍的是一般中职学校财会分岗位教学背景下,教师综合素质培养以及如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几点建议。有条件的中职学校还可以建立企业顶岗实习制度。即让每位财会专业学生经过学校的一系列理论学习和实践培训后,有机会走进企业内部,进行顶岗实习。对所学的财会理论知识和岗位分工、职责、流程以及企业内控有进一步的感性认识,学会与其他同事的团结协作,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并且提前积累工作经验与经历,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财富,他们会受用终生。

参考文献:

[1]孙振丹,郭军.会计分岗位实训[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舒岳.会计分岗位实训[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

[3]刘秀丽.如何提高高职院校财会教师的综合素质[J].岁月(下半月),2011(07).

篇4

关键词:教学模式;大学生;应用型人才;神经内科;专科;素质

伴随医学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医疗服务需求的提高,社会对医务工作者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给神经内科专科教学模式提出了考验。面对这种时代背景,传统的神经内科教学模式严重无法满足当今时代和社会需求,出现了众多的缺陷与弊端,因此对这种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已成为必然。这里我们在传统神经内科教学模式的特点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对当前先进的教学方法、策略进行了探索,旨在培养出具有高素质、自主学习能力且懂得团队合作的村村大学生应用型人才。

1 传统神经内科专业教学模式概述

医学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不可缺少的社会科学之一,它是人类观察、处理健康问题的逻辑思维和行为方法,是人类特定历史阶段对医疗工作给出的整体认识。神经内科与传统的医学模式相比较,它有着专业性强、难度大且风险系数高的特征,这也对医学工作者的素质与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随着各种先进技术的出现和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人们对医务人员的素质与技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还要求,这也给医学教学模式给出了新考验。面对这种要求,传统神经内科专业的教学方式表现出的局限性变得越来越明显,下面我们就这些问题做简单阐述。

1.1 教学课程体系方面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下,神经内科专业的课程体系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未曾将现代科学技术全部容纳到其中,整个教学工作也仅仅是以系统教育为重点,而忽略了学生以及学科之间的交流。可以说,传统的神经内科专业教学是以文化基础课程为核心,以医学理论知识为重点、以专业知识为关键的教学流程,而对实践课程的教学很少注重,同时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也比较短,造成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普遍存在动手能力低、不适应岗位要求的现象,更有甚者连基本的与患者沟通都无法做到,使得患者病情得不到详细的了解。尤其是在新世纪,面对越来越多、病情越来越复杂的患者,这种教学体系的局限性就表现的十分的突出,严重影响了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更是给神经内科学生就业造成很大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方面

在传统的神经内科专业教学工作中,整个教学工作的重点主要放在生物学方面。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因为心理因素、社会因素而引起的神经内科疾病的病情越来越复杂,而传统的医学诊疗手段面对这种情况经常会措手无忌,导致不少病例出现了漏诊、误诊的现象。就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大部分都是因为当初学校教育普遍以患者的病情预防为重点,忽视了人们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导致了该专业病例诊疗中出现错误。

1.3 传统教学模式方面

在过去的神经内科教学工作中,大多工作人员采用满堂灌、填鸭式以及板式教学为主,这种教学方式着重强调了学生学习内容以及分配情况,看似给予了学生大量的临床知识理解时间和积累方式,但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却造成了很大的限制,让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一种优越感,无法及时的与患者交流,也谈不上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要求,为患者病情治疗带来影响。在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下,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都只重视病情的观察与治疗,很容易忽视患者心理、所处环境方面的困扰。

2 全新教学模式在神经内科专科教学中的应用

2.1 改革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迫切性

虽然传统的神经内科专业教学模式培养出了大量的神经内科学生,但是这些学生因为动手能力差等原因很难为城市医院所接纳,同时个人又不愿意去农村等卫生机构,造成就业状况较难,很多学生不能及时就业。原因与农村的卫生机构条件差有一定关系,与待遇低也有一定关系,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培养出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且缺乏全面的医学理论知识,也不能良好的适应农村的生活习惯,造成了大量人力资源的浪费。社区的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医疗机构急需大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队伍人员,以建立一支全科医学的卫生服务团队,体现出了改革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迫切性。

2.2 改革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必然性

现代神经内科专业教学模式需要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进行逐渐转变,而不再是单一的生物因素进行疾病的治疗,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21世纪的生态医学模式迫切需要传统神经内科专业教学教育模式进行改革,需要培养出具有相应思维方法、知识结构体系、教育方法、广阔视野的新型应用型人才,为患者进行诊治时还要关注患者的环境因素、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状况、精神状况等多方面因素。

3 现代神经内科专业教学教育模式的改革方向

3.1 现代神经内科专业教学教育模式的观念转变

现代神经内科专业教学教育模式下,学生要树立正确的生态医学观,对于神经内科专业教学教育模式的转变要有准确的认识,从理念和行为上适应时代社会的需求,从传统神经内科专业教学教育模式的束缚中解脱出来,采用创新思维全面审视整个医学领域的情况。

3.2 现代神经内科专业教学教育模式的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育,教育的主体是教师。高素质的人才是在良好的教师教育的引导下产生的,没有创新型教师的辅导不会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3.3 现代神经内科专业教学教育模式的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改革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不再是简单课程的删减,而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特点,对课程进行整体整合,以社区为导向,增加各种医学教学的内容,更新全科医学教学理念、服务模式、基本原则、临床思维、治疗方法、医患关系、人际沟通能力等,使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传统医学教育模式进行观念转变、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改进、实习基地拓展等五个方面的改革,可以改变目前医学教育模式现状,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洪芹,李兆松,张怀斌.论医学模式的转变与医疗机构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1(5).

篇5

本应是“象牙塔”的校园,但如今,却正被扭曲的校园网贷平台搅得不安宁。这一方面反映网贷市场亟待健全规则、加强监管;另一方面也折射出财经素养教育的缺失。

一笔数额不低的贷款,在没有父母的监督下,学生可自由支配,既能用作学习创业,也可用来挥金如土。一旦他们难以抵挡奢靡、享乐主义的冲击,便很容易陷入了“连环贷”的圈套,甚至诱发高校学生负债自杀的极端事件。

不可否认,校园网贷毕竟给很多人带来了便利,因噎废食的态度并不可取,因此,加强财经素养教育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根据经合组织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定义,财经素养是关于财经概念和风险的知识和理解力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解力的技能、动机和信心,以便在广泛的财经背景中作出有效决策,提高个人和社会经济利益。

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认为,在动态复杂的金融市场里,金融教育是一生的追求,要使各个年龄段,各个经济地位的消费者都能自如地应对他们金融需求和金融环境的变化,并能够利用金融产品和服务,来最好地满足他们的目标。拥有足够信息和知识的消费者,乃是自己利益的倡导者,也是抵御众多不适宜、成本过高或者误导性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最好防线之一。

受当前享乐主义和攀比思想的影响,不理性消费的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屡见不鲜。出入高档消费场所、“割肉”买名牌包已经成为部分大学生群体炫耀的方式。

在这种扭曲价值观的引导下,贷款消费成为一种“时髦”行径,而层出不穷的网络信贷平台却帮助了这种不良风气的滋长,面对如此形势,通过财经素养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群体理性消费既恰逢其时又刻不容缓。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提高国民的财经素养水平,世界各国政府纷纷加大了对财经素养教育的投入和支持。

美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将财经素养教育纳入国民基础教育体系中;英国在2000年把财经素养教育正式列入了英格兰的学校教育系统;2005年,澳大利亚年出台的《消费者和财经素养的国家框架》中,财经素养教育覆盖的阶段从幼儿园到十年级;日本金融宣教中央委员会将2005年定为日本“财经素养教育元年”。

但是,中国的财经素养教育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上海百特教育公益创始人王胜认为,由于财经素养教育长期缺失,大多数大学生在选择金融产品和服务时不知道如何辨别核算风险。

这种现状已经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2015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及教育部要将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切实提高国民金融素养。

篇6

最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调查研究发现,在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普遍较低。他们信息意识淡薄,对信息的价值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信息资源的了解不多,甚至有些高年级的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学科领域的重要学术期刊、学术会议。由于对信息的获取和分析利用的能力的不足,自学能力很差,信息利用率低下,在就业中没有优势。毕业论文中的抄袭、剽窃现象屡见不鲜,信息道德令人担忧,这与网络经济发展对人才信息素养要求相去甚远。调查数据显示,妨碍大学生信息素养提高的主要因素可归纳成两个层面。宏观层面上:①缺少信息素养教育计划,②缺少信息技术应用培训,③有关领导对信息素养教育重视不够,④信息素养课程不是必修课。操作层面上:①图书馆用户培训不够,②有关院系没有开设文献检索或其他专业检索课程,③专业院系教师的信息素养不够,④图书馆员的信息素养不够,⑤学校或图书馆网络环境差。

2财经类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构想

2.1构建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

2.1.1以信息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课”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特别重视把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与日常的生活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另一方面以财经类专业知识为研究对象,通过向学生提供一个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的建构环境,采取以任务驱动为主要特征的建构主义理论来指导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培养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中向专业领域和个性化方向的学习能力、应用开发能力、解决客观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探求研究能力,使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提高信息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2.1.2以专业需求为导向的“文献检索课”

财经类院校开设的多是市场营销、金融、财会、电子商务等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学生毕业后将从事实际工作,如市场营销专业人员作为企业的信息触探器,其信息需求十分广泛,不仅要掌握产品、价格、客户信息等与业务直接相关的信息,而且还要密切关注协作伙伴、竞争对手的情况,注意了解当地时事政策、经济走势、文化动态等市场环境信息。为此,所开设的“文献检索课”要根据财经类大学生的信息需求,分层次、分阶段地为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开设相应的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科学性、实用性、新颖性,增加应用性动态经济信息的计算机联机检索与网络资源检索方法以及实例分析等方面的内容,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

2.1.3信息技术与财经类专业课程的渗透与融合

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的渗透与融合,提倡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加大信息素养培养力度。在信息技术教学课程改革中,突出财经特色,调整课程结构,重视财经应用实践,应成为财经类信息技术教育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如在专业实习、毕业设计阶段,结合具体的实践活动和研究任务,让大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专业学习、进行实践活动和实践创新;改革教学形式,信息技术教学形式应该由“专门课程式”向“与财经类学科渗透融合式”转变,拓宽信息技术教学的空间。这样,把信息技术渗透到财经类专业课程中,打破学科间的壁垒,突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才能使学生有更多机会通过多种途径结合财经类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实践,把他们培养成既精通财经专业知识,又掌握信息技术技能,真正具有财经专业职业信息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此外,专业教师要及时介绍专业新动态,开拓学生视野,培养他们的信息意识,结合教师和学校的教学科研项目,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和创新,引导学生学习有关新技术的专业书刊,到图书馆检索相关文献资料,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专业刊物,使其能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

2.2提高师资队伍的信息素养水平

“双师型”教师是应用型财经类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因为,①对于财经类大学生来说,其专业知识水平、信息素养的高低决定他们工作的能力与水平,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信息素养全面提升的有机结合,必须依靠学科专业教师的不懈努力;②信息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学科专业教师介入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会激发和促进学生专业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③学科专业教师介入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中会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并能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使教师本身的信息素养参差不齐的局面尽快得到改善。因此,财经类高校应根据其专业特点,采取长期聘任和短期讲学相结合的方式,聘任企业家、经济部门负责人、经济研究部门专家等各类经济实务型专家;同时还要鼓励教师接受系统的信息素养课程教育,使其成长为一支既有高深学术素养、又有扎实实务知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此外,高校图书馆员信息素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息素养教育活动最后的成果。因此,财经类高校图书馆要为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提供支持,使他们首先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和信息素养人。

2.3发挥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功能

高校图书馆在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是,要想发挥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作用,还需要一些可操作的举措。

(1)建立“信息共享空间”。调查表明:教师与同学、以及同学间的交流是大学生获取专业信息的主要途径,为此,图书馆应该为这种交流创造机会和场所,如:建立“信息共享空间”,将专业教师的“课外辅导活动”吸引到图书馆来,一方面,图书馆员可以结合课程实际为学生提供信息咨询,确保信息源可以满足课程需要;另一方面,专业教师可以得到图书馆员在信息组织、检索方面的帮助,确定学生在完成课程作业时是否可以有足够的文献支持,课堂内容能否激起学生到图书馆查阅更多参考资料的兴趣,从而培养大学生的专业信息素养。

(2)开展网络教学,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如:在图书馆主页上开设信息素养教育专题网页,内容包括信息的基本理论、阅读器的使用方法、重要的财经类数据库和著名网站的介绍、有关搜索引擎应用技巧等知识,便于学生随时到网上去学习。

(3)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组织,开展网络信息导航、学科信息门户、数字图书馆建设。如将馆藏与学科相联系,对馆藏资源和所链接的网络资源按照学科体系深加工,使初具信息素养的学生可以通过学科,甚至某门课程的名称就能找到所需的馆藏资料和网络资源,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的效率和积极性。

篇7

一、课程介绍

《财经职业形象塑造》课程为会计与金融专业的职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塑造大学生良好的职业形象。掌握现代社会和商务交往礼仪的规范;培养学生的有效沟通能力;从而树立良好的职业素养,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课程主要涉及财经职业形象设计、财经职场礼仪和职场沟通三大模块。依据行业要求和职业规范,在遵循职业标准的基础上,针对岗位职责,进行全方位的内外兼修的打造,外塑职业形象,内强职业素质,为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成功求职、从事财经类职业并获得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意义

《财经职业形象塑造》针对于财经类人才的职业需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职业形象设计、职场礼仪、职场沟通三大模块。整合了以往单项开设的礼仪、沟通等课程,目的是针对财经行业岗位职责,通过系统学习和训练,了解职业形象塑造的基本标准和要求,掌握行业交往中应有的基本礼仪规范和基本技能,将学生从业前应具备的思想与行为基本素质进行融合,以提高学生从业基本道德与礼仪素质为主要目标。

三、实践教学改革

职业能力不仅指专业能力,还要包括高素质的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传统式教学内容只重视知识型教学,很少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传统式教学模式只注重课堂教学,很少让学生贴近职场培养职业意识。因此,我们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宗旨,在形象塑造课程教学中改革实践教学。基于高职学生职业发展能力需求,本课程整合教学内容,在理论阐述的基础上,为每个知识点设计了相应的实践项目,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1.内容结构以“学以致用”为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和结构调整,来达到提高学生职业意识与训练能力的目的,培养作为职业人应具备的形象素质。(见表1)2.教学方法基于能力标准系统化、工作过程系统化,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实施项目化“边学边练”的教练培训式教学。通过体验式教学、角色模拟、团队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规范礼仪、有效沟通的训练,逐步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和职业素养。理论学习主要辅助实践教学,强调财经行业特色。教师首先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对职业形象的重视,使学生了解到财经类职业人士塑造良好职业形象的重要性,培养正确的审美观。运用师生全员参与模拟职场情景的实践教学;针对不同教学模块与能力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主要针对财经行业,采取案例分析、素质测试与情景活动、视频欣赏、分组(讨论与合作训练)、角色扮演、点评分享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有效促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与领悟。3.考核模式实现职场化,即以职场工作开展的流程、行为要求与考核标准开展。课程考核从职场角色定位开始,进阶式开展财经类职场化项目。首先,第一阶段需要实现自我职业形象设计。形象设计是对形象定位的符号表达,服务于明确的个人品牌管理目标。主要包括财经形象规范和个性风格定位。针对个人做个性化诊断和形象指导。第二阶段实现职场礼仪的规范操作。职场礼仪是管理者确认个人身份和维持社交关系的重要沟通方式。从礼仪文化切入,让学生对职场礼仪的内涵与外延以及场合礼仪规范进行掌握,到职场规则和商务礼仪的学习把握。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来完成职场情景剧的演练。最终实现内在的礼仪修养和自我成长。第三阶段进行职场沟通的训练。旨在提高学生有效表达的能力,增强学生作为职场新人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与效果。在训练方式上以具体任务为载体,强调实际语言能力的有效提高。重点在面试沟通模块,以引导学生注重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最终提高就业能力。实践教学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热情度和配合度,取得良好效果。以小组开展项目实践、组内协作,综合运用情景活动、启发引导、教师示范、角色扮演、分组讨论与合作训练,后期实践报告、点评分享、能力测试、反馈纠正以及量化考核。

四、结语

篇8

关键词:4PS;职业素质培养;构建

我院针对大学生成长发展的特点和必要环节,依托校内外丰富的人才资源和丰富的人文素养环境,通过知识传授和实践锻炼并重的方式,于2010年起实施了以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为目标的“4PS”职业素质培养体系项目。着力于目前学生亟待提升的思想道德、职业纪律、爱岗奉献、诚信公正、交流沟通、团队协作、主动学习等素质的提升,打造具有谦逊礼貌、阳光和谐的独特气质,适应现代财经职业需求的财经职业人。

一、构建“4PS”职业素质培养体系项目的指导思想

4ps职业素质培养项目体系是财经学院结合职业教育特色,对在校学生进行系统职业教育管理的创新机制。通过拓宽学生活动平台,对学生职业教育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组织管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进入职业大学如何逐步将自己培养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此体系的建立改变了过去那种老式评价者,学生是被动的评价方法。很好的解决了学生被实践、被参与与被锻炼的问题。

二、“4PS”现代服务业职业素质拓展活动平台构建与实践

1.组织体系的构成

4ps项目体系由四大板块组成,他们的分类是相类的,很多活动的功能是多元的。如图所示

2.活动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1)学院通过企业实践、人文素养讲座、志愿者活动、义工活动等活动的开展搭建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平台。内化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职业观,促进学生服务社会、乐于奉献的社会责任感形成。使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服务他人、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质、提高素质;培育学生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环境适应能力和社会洞察能力。

例如,我院在传统的志愿者活动项目的基础上,积极推行大学生者服务计划,与双楠街道办事处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共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站”。采取分团委统领、分专业对接社区、班级轮流服务制度,20个班级至少每月每班开展一次活动,每学期各专业开展一次大型活动。志愿者活动既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生活,提升了志愿者的社会服务性质,又扩大服务层面,同时促进了青年大学生参与社区管理,了解社情、了解民情,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其次,每年我院都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志愿者在思想上保持高度统一,目标一致,科学分析问题,发扬民主精神,以服务于民为中心,将自我的奉献精神最大化。同时引导青年学生在服务社会中受锻炼、长才干、作贡献,提升社会服务形象,扩大服务层面。

(2)通过开展专业讲座、工学交替、职场体验、校园活动(文体活动)打造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合作职业精神的培养平台。以“规范的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和“丰富的校园主题活动”为抓手,强化其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上的作用,营造校园严谨的“职业氛围”,提炼高品位、高品质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的修养、气质。财经学院多次组织了各种讲座,例如心理讲座,“素质讲坛”和专业知识的讲座等。其中辅导员专业素质讲座共开展十四场,这些讲座的开展,启迪学子感悟人生、开拓学生思维,丰富学识修养、修正人生航标。分团委除常规举办每年一度的迎新晚会之外,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运动会开幕式表演,举办了财经学院篮球赛、乒乓球赛等。与此同时,以“书香万卷”为主题的财经学院读书月系列活动,以建团90周年为契机开展的团知识竞赛、PPT制作大赛、板报大赛等,都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展示平台。

为了积极推进团员青年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激发广大学员对专业的兴趣和钻研的精神,紧密联系专业特色,财经学院率先成立了3个学术性协会(会计协会、投资理财协会、金融证券协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习交流团体。不仅丰富了学生学术文化活动的形式与内容,而且进一步打造了具有财经学院创新和独特的文化品牌,也提升了校园文化品味。为坚持推进高学术,新学术进校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整合和建设具有高水平的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构建了服务的平台。

(3)通过开展礼仪早训、礼仪比赛、大学生辩论赛、模拟招聘、心健活动、座谈交流等活动,打造学生气质修养好、沟通融洽、人际关系和谐的职业礼仪培养平台。让学生将掌握的基本礼仪规范用于实践,达到完善自我行为、提升自我职业礼仪素养的目的。

围绕着相关的系列载体,我们开展了许多相关的活动,例如各班分别组织开展的心健活动,班级特色活动,举办了财经学院辩论赛,每周一次的礼仪早训训练。这些活动不仅训练和提升在校学生的职业礼仪、职业仪表、职业气质,规范了学生的职业礼仪,而且提高同学们的综合素质,开拓视野,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4)通过开展技能大赛、创业大赛、创业体验、技能培训等活动,打造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平台。在全社会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形势下要解决好毕业生就业的出路,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增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使毕业生能自我雇佣,具备创办企业、产业的能力。这是目前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出新的要求,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大任务。学生创业素质主要包括: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创业知识与技能和社会知识等方面。学院组织学生参加KAB培训,参加各类创业比赛,以讲座、观摩、学习交流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鼓励、引导学生形成高层次学术成果,从而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除此之外,还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教育教学改革为推动力,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技能学习和技能实践,夯实学生专业基础,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在参加各种技能大赛的同时,我院还自主举办了一系列的技能大赛:第三届企业经营管理沙盘大赛,以及为了深化财经学院学生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举办的第一届计算机技能大赛。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增强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以上所有平台的活动开展,都要求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按学月制申请。首先由所有参与活动的学生本人每月自行提出申请,其次由班级4ps项目管理员初审,然后由班级辅导员审批,最后由4ps项目中心终审。所有活动的考核,一是由各班4ps项目管理员自行考核,二是在每次开展活动的时候由分团委进行现场考核。

三、开展“4PS”职业素质拓展活动取得的成效

实践证明,素质拓展活动平台的搭建与实施,对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产生了显著的效果。

1.调动了学生参与校园活动的积极性

财经学院学生4ps职业素质培养项目体系是财经学院结合职业教育特色,对在校学生进行系统职业教育管理的创新机制。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除了专业课程的学习外,还取决于课外教育的支持与教育。而4ps职业素质培养体系恰好能够将这一课外教育很好的运用。对于刚从高中生活转变为大学的新生来说是陌生的校园生活,学生最初将会在4ps的驱动下被迫去参加一些课外活动,但是,当学生在活动中收获到了知识,提升了自身素质之后,那么在第二次活动的安排,学生们就会采取自愿的形式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去,这样思想由被动变为主动,学生自行参与各类活动的积极性明显增强。

2.丰富了我院学生的大学生活

校园活动是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的高职院校应以职业素养的培养为核心,创新开展思想教育、社会实践、技能展示、文娱体育、思维创新、节日庆祝等校园主题活动,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针对4ps项目的要求,财经学院开展了诸多活动,这些活动涉及到的文化知识是多方面的,一般有政治性互动,学术性活动,知识性互动,健康性活动,文学艺术性活动,娱乐性活动,服务性活动等,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逐步形成。活动的开展可以是以班级为单位参加,也可以是学生独立个体参加。广大学生能根据自己不同的兴趣爱好参加不同的校园文化活动。

3.提升了学院学生整体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能力素质和健康的身心素质等多方面,在4ps的素质培养体系下,我院学生通过参与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的校园、社会活动后,内化了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职业观,促进学生服务社会、乐于奉献的社会责任感形成。并且在学习中不断的提高学生专业实操能能力,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最后通过这系列的改变,提升自我综合素质,以适应岗位对综合职业素养的要求,满足企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9

关键词: 财经类高校 大学语文 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教育与大学语文课看起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但是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在信息时代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大学语文课堂引进媒介素养教育的原因在于:伴随着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介的勃兴,媒介已经成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无处不在的媒介文化正深刻影响着学生的人文素养,但学生却缺乏对媒介的基本认知,缺乏对媒介信息的辨别能力,即媒介素养,导致了泛滥的媒介信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与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主旨的大学语文教学相背离。将媒介素养教育引入大学语文课堂,目的就是通过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使学生正确看待媒介文化,获取好的媒介信息,质疑媒介的不良信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学科的教学是开放的,将媒介素养教育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将为大学语文的教学提供新的思维。

一、媒介素养教育产生的背景及其在信息社会的意义

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英国。当时,广播、电影正势不可挡地闯入人们的生活,英国学者发现大众媒体带来的流行文化和新兴价值观几乎无处不在,其中相当一部分有悖于传统文化和正统观念,于是媒体被认为是传播“文化病毒”的根源。他们认为媒体破坏了文化原有的高雅性和本真性,文化一经媒体传播,就会出现低俗枝蔓。因此,一些英国学者大力倡导媒介素养教育,希望以此教育学生“认清并抵制”大众媒体的消极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众文化迅速崛起,文化开始走出象牙塔,学者们也开始注意到媒体并非一无是处,它能给人们提供丰富的文化享受和多元思考,这些作用不能一概而论。于是,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学者提出媒体是个复杂的系统组合体,需要批判地分析。此时,媒介素养教育已得到进一步发展,学者们开始把目光聚焦在传媒语言所构架的拟态与真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和差别上,希望通过教育能使学生正确认识媒体的力量,了解媒体的传播特性,并由此探讨媒体与经济、社会、政治之间的联系。

媒介素养的概念是指人们面对媒体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①它是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是人们传统素质(听、说、读、写)能力的延伸。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培养学习者正确理解并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培养学习者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公众健康的媒介评判能力,通过教育约束指导公众正确认识、理解媒介内容,并积极合理地运用大众媒介及其信息和文化资源。它被誉为“信息社会的公民基本素质”。

在信息社会中,媒介像一双巨大的看不见的手,时时刻刻暗示着、拨弄着,或者控制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精神与意义上的日常生活。②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则认为,媒介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过程,将每个人裹挟其中。③大学生是媒介的深度使用者和重度关注者,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的网民数字中,18岁至24岁者所占的比例最高,达到36.8%,而这正是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④他们此时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成型、成熟阶段,面对着种类繁多的媒介通过各种语言传播的各式各样负载着特定文化的信息。不可否认,由媒介所营造的社会文化在青年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而此时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将对青年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人文精神的养成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财经类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及其与媒介素养的关系

著名学者钱理群教授说:语言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怎么做人的问题。学习语文的真正意义就是要为每个人构筑一个精神家园,让人们在这里学会对人类普遍价值、对真善美的认同;培养出人的良知和正义感,也就是培养出真正的人文精神。大学语文是建立在学生中学阶段已经具备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基础之上的崭新课程,是对学生人文修养和表达能力的全面提升。如果说中学语文关注的是基础的、技能的层面,那么,大学语文关注的则是由此延伸之后的文化的、精神层面。⑤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应该是以传授人类文化成果,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为己任。财经类高校由于是非综合性大学,学生大部分从事经济学科的专业学习,要想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必须认识到大学语文课程在高级人才文化素质培养中的综合性价值。

媒介素养是信息时代中的一个全新的素质概念,本身就是语言技能的一部分, 任何一种媒介都是运用语言来表达意义的,只不过形式各异。将媒介素养教育引入大学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语言意识是读者对媒介语言所传达的思想意识和文化取向的分析能力和评论能力。媒介的使用者应该识别语言形式背后的思想意识,深刻理解媒介信息的内容、意义等,这都需要调动读者的背景文化知识、认知能力、批判思维等,这些都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语文作为语文科的教学,也应该重视对语言能力的高层次――语言意识的培养。另外,媒介信息之中往往蕴涵着经济的变动。财经类高校学生必须学会从媒介信息中提取到影响经济发展的信息,敏锐地发现媒介信息可能带来的经济价值,这就需要把握媒介语言背后的意义。只有拥有必要的媒介素养和足够的语文知识才能抓住信息实质,既能促进财经专业学习,又能提高综合文化素质。

此外,媒介素养教育符合财经类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目前在大多数高校已经达成共识,那就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学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切入口,因为文学有润物之功,与别的人文读本比较,文学作品更感性,更易被接受,更能起到教化的功能。大学语文教育应侧重在文学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当前,大众传媒以无所不在的方式覆盖和左右着人们的生活,也深刻影响着文学,表现为媒介新文体的出现拓宽了文学的内涵和视野;改变了学生的阅读习惯,削减了经典文本的影响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写作素材等方面。这些都是大学语文课堂上不可回避的东西。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注意到不仅仅用经典作品陶冶学生,更注重用身边发生的诸如网络文学、手机文学等指导学生阅读,这就提出了在增加媒介文学阅读的同时提高媒介素养的问题,否则学生只是对媒介内容采取“拿来主义”,缺乏辨别媒介信息的能力,结果只能是得不偿失。

三、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行性及方法分析

在母语教学中融入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早在1989年就在英国开始实施,很多国家都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英语教学中作为学生的必修内容,并且从小学坚持到大学阶段。在澳大利亚甚至还通过法令将媒介素养教育放在英语课中。在加拿大的英语课上,教师让学生分析不同的报纸与文章所使用的标题、语言,以及其所表示的意义,区分事实与意见的不同,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同时培养他们的媒介素养。⑥这些国家成功的例子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启示:在大学语文课堂引入媒介素养教育是面对信息时代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媒介高度依赖的一种正确应对,能帮助大学生提高综合文化素质,避免被不良的媒介文化信息影响。

目前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引入媒介教育有很多方法,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从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法等方面着手。首先教学内容可以直接从当前媒体中选取,选取原则为体现媒介的新颖性,具有时代感,而且和学生的切身经历相关,符合学生兴趣。教师可以选择当前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战争、环保、国际关系等方面的一般文章或者文学作品,让学生认识当前社会的文化特征,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利用投影、录像和录音等多种电教媒体,采取把立体教学,把报纸、网络、电视媒介结合起来作为教学辅助手段,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

注释:

①张开.媒介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J].现代传播,2003,(1).

②尹鸿.媒介文化研究:知识分子的发言场域.省略/zhuanjia /article/20112072357.htm.

③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商务图书馆,2000.

④CNNIC.第十四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4.7.

篇10

论文摘要:大学语文课程作为母语文化教育在大学阶段的继续.担负着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重任。处于信息时代环境之下,大学生对媒介的依赖程度趋高.媒介信息以及媒介文化深刻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缺乏媒介素养可能造成价值观的紊乱,并进而影响其人文素质,所以适当地在大学语文课堂引入媒介素养教育是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大学语文教学.将帮助学生从认识媒介开始,提高分析、评判文化的能力.并进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是对媒介社会的应对。

媒介素养教育与大学语文课看起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但是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在信息时代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大学语文课堂引进媒介素养教育的原因在于:伴随着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介的勃兴,媒介已经成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无处不在的媒介文化正深刻影响着学生的人文素养,但学生却缺乏对媒介的基本认知,缺乏对媒介信息的辨别能力,即媒介素养,导致了泛滥的媒介信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与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主旨的大学语文教学相背离。将媒介素养教育引人大学语文课堂,目的就是通过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使学生正确看待媒介文化,获取好的媒介信息,质疑媒介的不良信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学科的教学是开放的,将媒介素养教育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将为大学语文的教学提供新的思维。

一、媒介素养教育产生的背景及其在信息社会的意义

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英国。当时,广播、电影正势不可挡地闯人人们的生活,英国学者发现大众媒体带来的流行文化和新兴价值观几乎无处不在,其中相当一部分有悖于传统文化和正统观念,于是媒体被认为是传播“文化病毒”的根源。他们认为媒体破坏了文化原有的高雅性和本真性,文化一经媒体传播,就会出现低俗枝蔓。因此,一些英国学者大力倡导媒介素养教育,希望以此教育学生“认清并抵制”大众媒体的消极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众文化迅速崛起,文化开始走出象牙塔,学者们也开始注意到媒体并非一无是处,它能给人们提供丰富的文化享受和多元思考,这些作用不能一概而论。于是,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学者提出媒体是个复杂的系统组合体,需要批判地分析。此时,媒介素养教育已得到进一步发展,学者们开始把目光聚焦在传媒语言所构架的拟态与真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和差别上,希望通过教育能使学生正确认识媒体的力量,了解媒体的传播特性,并由此探讨媒体与经济、社会、政治之间的联系。

媒介素养的概念是指人们面对媒体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舒〕它是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是人们传统素质(听、说、读、写)能力的延伸。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培养学习者正确理解并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培养学习者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公众健康的媒介评判能力,通过教育约束指导公众正确认识、理解媒介内容,并积极合理地运用大众媒介及其信息和文化资源。它被誉为“信息社会的公民基本素质”。

在信息社会中,媒介像一双巨大的看不见的手,时时刻刻暗示着、拨弄着,或者控制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精神与意义上的日常生活。助f1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则认为,媒介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过程,将每个人裹挟其中。。大学生是媒介的深度使用者和重度关注者,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最新的网民数字中,18岁至24岁者所占的比例最高,达到36.8%,而这正是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厂4他们此时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成型、成熟阶段,面对着种类繁多的媒介通过各种语言传播的各式各样负载着特定文化的信息。不可否认,由媒介所营造的社会文化在青年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而此时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将对青年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人文精神的养成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财经类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及其与媒介素养的关系

著名学者钱理群教授说:语言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怎么做人的问题。学习语文的真正意义就是要为每个人构筑一个精神家园,让人们在这里学会对人类普遍价值、对真善美的认同;培养出人的良知和正义感,也就是培养出真正的人文精神。大学语文是建立在学生中学阶段已经具备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基础之上的崭新课程,是对学生人文修养和表达能力的全面提升。如果说中学语文关注的是基础的、技能的层面,那么,大学语文关注的则是由此延伸之后的文化的、精神层面。吠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应该是以传授人类文化成果,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为己任。财经类高校由于是非综合性大学,学生大部分从事经济学科的专业学习,要想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必须认识到大学语文课程在高级人才文化素质培养中的综合性价值。

媒介素养是信息时代中的一个全新的素质概念,本身就是语言技能的一部分,任何一种媒介都是运用语言来表达意义的,只不过形式各异。将媒介素养教育引人大学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语言意识是读者对媒介语言所传达的思想意识和文化取向的分析能力和评论能力。媒介的使用者应该识别语言形式背后的思想意识,深刻理解媒介信息的内容、意义等,这都需要调动读者的背景文化知识、认知能力、批判思维等,这些都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语文作为语文科的教学,也应该重视对语言能力的高层次—语言意识的培养。另外,媒介信息之中往往蕴涵着经济的变动。财经类高校学生必须学会从媒介信息中提取到影响经济发展的信息,敏锐地发现媒介信息可能带来的经济价值,这就需要把握媒介语言背后的意义。只有拥有必要的媒介素养和足够的语文知识才能抓住信息实质,既能促进财经专业学习,又能提高综合文化素质。

此外,媒介素养教育符合财经类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目前在大多数高校已经达成共识,那就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学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切人口,因为文学有润物之功,与别的人文读本比较,文学作品更感性,更易被接受,更能起到教化的功能。大学语文教育应侧重在文学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当前,大众传媒以无所不在的方式覆盖和左右着人们的生活,也深刻影响着文学,表现为媒介新文体的出现拓宽了文学的内涵和视野;改变了学生的阅读习惯,削减了经典文本的影响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写作素材等方面。这些都是大学语文课堂上不可回避的东西。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注意到不仅仅用经典作品陶冶学生,更注重用身边发生的诸如网络文学、手机文学等指导学生阅读,这就提出了在增加媒介文学阅读的同时提高媒介素养的问题,否则学生只是对媒介内容采取“拿来主义”,缺乏辨别媒介信息的能力,结果只能是得不偿失。

三、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行性及方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