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4: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研究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创新型教学 教学团队 建设
创新型教学团队的能力是多层面、多样化的。除固有的教学能力外,教学研究能力、科研能力、学术能力等均是强大的,具有开拓性的,这三种能力与教学能力是互通的、共荣的,对团队教学能力的发展和团队建设水平的提高构成强有力的支撑。其中,科研创新能力代表着创新型教学团队的发展水平,是创新型教学团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提高创新型教学团队科研创新能力,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基础,以制度机制创新为保障,充分发挥院校的人才资源优势、学科资源优势,使创新型教学团队科研能力有不断更新的源泉,有不断发展的动力。
1.提高创新型教学团队科研能力,要以人才建设为基础
清华大学前校长、著名教育家梅贻奇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创新型教学团队的科研创新能力也是如此,只有拥有一流的人才队伍,才能有一流的科研成绩。
1.1优秀人才选拔机制
兴院校之举,首在得人。对待人才,贵在见知,要在见用。在团队的组建过程中,要坚持公开遴选、平等竞争、择优扶持、科学管理的原则;要建立同行专家评价的人才选拔机制;要与院校的学科布局结构调整及发展新兴、交叉学科的需求以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相结合,尽可能选拔教学能力强、学术水平高、懂管理、有影响力的人做团队的负责人。反对传统的因循守旧、论资排辈的观念,创新和完善适合人才成长与发展的机制,使真正有利于团队、学科、院校发展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1.2合格人才培养机制
团队要以院校人才引进政策和师资队伍建设战略布局为指导,以团队结构优化为目标,立足现有的师资稳定,采用自身培养与引进人才相结合,以自身培养为主;在职培养与离职培养相结合,以在职培养为主的方法进行人才培养。要针对每个成员的具体情况制定科研能力发展规划,并积极创造成才条件,对于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要创造更多交流的机会,提高其科研创新能力层次。对于一般成员,要通过外出送学、开展培训、参与一定的科研项目等形式,开阔其眼界,增长其才干,尽快使其成为科研创新人才。
1.3以人为本的用人机制
要在评价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上下功夫,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出团队的创新能力。无论是院校还是团队内部,在评价人才上要以教学成绩(成果)、学术成果、科研成果、理论成果等作为评价标准,形成尊重创新、尊重劳动的氛围环境;在留住人才上要把利益分配与事业留人、情感留人等有机结合,形成和谐包容的团队文化、校园文化;在使用人才上要不拘一格,任人唯贤,既尊重老同志的辛苦付出,又激发年轻同志的奋发斗志,形成栓心留人的良好环境,充分挖掘所有成员的潜力和才能。
2.提高创新型教学团队科研能力,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
只有建立科学的工作制度,用制度规范团队以及各级教学管理部门的行为,才能保证团队科研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2.1运行管理机制
在团队建设过程中,院校各级管理部门要积极为团队提供多种服务、指导和支持,确立创新型教学团队的科研先导地位,将团队的管理权力进一步下放,扩大团队的管理自;要在团队科研经费上给予有力度的保障,在重大科研项目申报上给予倾斜。在团队内部管理方面,实行总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团队成员三级管理机制,团队总负责人提出科研能力总体建设目标,分解到各项目组和团队成员,做到有明确的建设目标,有具体的推进措施,有合理的工作授权,有全程的检查督促,有良好的思想沟通。
2.2考核评价机制
考核评价机制对团队的建设发展具有导向牵引作用,能促使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和集体目标的实现。对教学团队的科研能力考核,一是要由传统的重个人能力考核转变为个人能力与团队能力并重的考核;二是考核导向要有利于团队合作和合作研究的开展,避免研究的个体户化和封闭化;三是要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岗位,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标准,力求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不同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反映学科差异和研究性质、课题难度差异等。如,对团队的考核,应根据其学科性质进行长期化考核,考核期以3-5年为宜。这样既可以克服科学研究短期化行为,使团队尽量避免科学研究的低水平重复,又可以实事求是地评价每一位成员所做出的贡献,鼓励每位成员专心、耐心、精心搞科研,克服浮躁心态。对个人的考核,则实施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区别对待的岗位考核制,给从事基础性研究工作的成员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基础研究属于原始创新,允许失败,考核主要看是否进行了有效的科研活动,是否从科学研究中得到了新的科学认识。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教学团队的科研能力考核,其评价指标体系还有待完善。一是要转变评价指标功利化、数量化、短期化倾向,在经费划拨、职称评定、岗位津贴等与团队利益、个体利益挂钩的方面,树立学术本位的观点,以学术提升和科技创新为导向,鼓励踏踏实实锲而不舍的科研精神,将团队以及每个成员的兴奋点转到真正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上来。二是要突出科研成果向教学实践转化的导向。当前,关于科技成果的转化,主要是以成果转化率、应用率、推广率等指标来衡量其效果的。但是创新型教学团队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主,所以评价其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搞得好不好,不但要看其有多少科技成果实现了向为社会服务的转移,而且还应看其有多少最新科技成果在第一时间进了教材、进了课堂,实现了知识化,并较好地带动了学科建设和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2.3合作攻关机制
科技信息时代,很多科研项目并不局限于某一学科,而是涉及到众多领域,要顺利完成科研工作,就要求进行多领域、多学科的合作,建立合作攻关机制。院校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各教学团队之间、教学团队与系部之间、教学团队与院校之间形成合作机制提供物质和管理上的帮助,增强跨专业、学科的科研协作,力争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创新型教学团队与科研单位、用人单位之间也要加强联系、进行合作,动员多方面的资源,与创新型教学团队的人力资源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创新型教学团队科研创新能力。
2.4激励约束机制
要以事业激励为主,结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激发团队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事业激励为主,要创设全体成员发挥能力的环境,使其感受到既担负着责任,又受到高度的重视与信任,激发其事业心责任心;要重视物质激励,给予恰当的物质奖励,使其在从事科研工作时没有后顾之优,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要利用好精神激励,使其感受到工作受重视,人才受尊重,积极主动地创造出优秀的科研成果。
3.提高创新型教学团队科研能力,要加强团队内部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的互动
科研与教学的结合是大学崇高而不可放弃的原则,正因为如此,我们常说只有最好的研究者才是出色的教师。创新型教学团队要依托教学实践平台,凝聚科研骨干,实现教学与科研互动、互补,真正把握育人之魂。
3.1将课程组与课题组有机结合
根据教学任务与科研方向的相近性,教学工作、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的统一性,将课程组与课题组相结合,做为团队内部教学与科研互动的连接点。团队负责人统筹安排团队承担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教学建设任务,使每位教师不仅在教学上有归属,而且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上也有归属;促使更多学术造诣深、科研水平高的教师在教学一线发挥他们的科研学术优势,在教学建设、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的舞台上进一步锻炼科研能力,提高科研水平。
3.2将学科资源转化为优质教育资源
学科是院校开展教学、科研最重要的组织单元。各学科都拥有一大批学术带头人、学术梯队、科研成果和仪器设备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资源。以相对稳定的学科方向为基础构建的创新型教学团队,可以将这些学科资源及时、有效地引进教育教学之中,以科研反哺教学,提升教学质量,提升育人水平。为此,要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用科研成果促进核心课程精品化建设;二是坚持用科研成果丰富实验教学内容;三是坚持将科研成果引入教材建设;四是坚持科研骨干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和科技创新活动。
作者简介:
篇2
【关键词】 科技 研究性学习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育人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善于终身学习的民族是难以立足的。因此,倡导和弘扬教育主体的创造性,关注教育主体的生命价值和意义,成为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针对我国传统课程结构单一、教学观念落后而造成的过于注重书本学习、学生知识面狭窄等现象,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研究性学习备受关注。它着眼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即倡导从以接受式学习为主导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以探究式学习为主导的学习主要方式,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这对改变学生的学习主要方式和最终实现课改拟定的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科技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是"十一五"期间教育科研推动课改的一大亮点,更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1 科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特征
1.1 自主性
科技研究性学习。由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活动主题,制定学习活动计划、决定学习活动方略,展示学习活动结果,教师在其中只作必要的讲解,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用于自主思考、自我发现、自主实践和自主反思,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1.2 开放性
科技研究性学习面向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随着学生学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现有的课程资源以及自身已有的经验,采取不同的方式探究问题。
1.3 实践性
科技研究性学习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做实验"、"学研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学习和感受生活,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1.4 综合性
学生的生活世界由个人、社会、自然等基本要素构成,这些基本要素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从内容上说,科技研究性学习的主体范围包括学生与自然环境、学生与社会生活、学生与自我关系的基本情景和问题。因此,科技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来源于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超越其它学科的综合性知识体系。
1.5 生成性
在学习活动的实际过程中,学生时刻会遇到新的问题,产生新的想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虽然在每一个学习活动之前都有周密的计划,但学习活动本身都不是根据预定操作的机
械装配过程,学生正是从亲身经历中获得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不断深化和发展生成的。
2 科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价值
科技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新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集中反映,它为学生科学素质的提升,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这一课程具有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独特价值。
2.1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科技研究性学习课程不是获得体系化的知识为要旨的,而是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第一,发现问题的能力。在科技研究性学习中让学生养成关注自然、社会和自我的责任与意识,以及好观察、好质疑,好探究的心理倾向。第二,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科技研究性学习主要靠学生自己查阅、筛选、分析和整理,这样的过程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能力。第三,合作与社会交往的能力。学生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需要与人合作、与人交往、与人沟通、与人分享。第四,交流表达的能力。交流表达能力不仅指口头方面的交流能力,还包括书面表达能力,这也正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2.2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第一,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观的养成。学生在科技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从实际出发,通过踏实的研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的精神,磨炼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品质。第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在科技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心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第三,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在科技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我、办扳报、写广播稿、制作模型、设计手工作品等,运用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和体会。他们为自己的发现感到惊喜,为自己的探究如醉如痴,为自己的学习结果非常自豪,精神世界得到极大的丰富。
2.3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第一,在学习兴趣上,学生能以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和旺盛的求知欲,表现出众的意志品质,排除外界干扰而专注于某个感兴趣问题。第二,在学习动机上,学生对事物的变化关态有深究的渴望,喜欢寻找缺点并加以批判,力求找到疑难问题的答案。第三,在学习态度上,学生富有远大理想,善于幻想,思考问题的范围和领域不为他人所左右。第四,在学习行为为上,学生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表达出与别人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以及喜欢小发明,小制作、小设计等。
3 科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建议
科技研究性学习课程强调以学习者的经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进行课程的整合,从而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所以,为保证科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有效实施,需要做到如下"几个到位":
3.1 认识到们位。第一,领导要重视领导是否重视往往决定着改革的成败。学校管理者不能仅满足于领导机构的相关政策文件的上传下达,应重视具体工作的落实及这一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并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第二,教师要重视科技研究性学习课程不是一两个教师所能完成的,它需要全体教师承担课程责任。
3.2 培训到位科技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新亮点,它要解决科技研究性学习课程教什么、怎么教、谁来教等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培训,而培训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培训组织单位。培训内容应关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训可以学校为单位,组织研讨科技研究性学习课程,结合校本培训特点,组织教师参与其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
3.3 师资到位科技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全新的课程领域,其课程内容的广泛性及专业性和相互交叉渗出透的特点,对现任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挑战。为保证科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顺利开展,必须做到从学校实际出发,优化配备教师资源。一方面以自愿能干为原则,另一方面选择在某个领域有钻研、有特长或技能的教师担任该课。这样以专职、兼职并存,班主任,科任教师共同参与,其他人员协助的方式,可达到优势互补,合理利用资源。
3.4 管理到位第一,学校对科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管理。虽然它是一种校本课程,但教师的管理、课程实施的督导和评价都是学校行政管理的内容。所以,学校要把行政管理和指导工作结合起来,用一定的评价手段进行监督和管理,为学校开设科技研究性学习课程创造条件,积极促进区域性的,校际之间的合作交流,保证科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可持续发展。第二,学校作为科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发主体,必须从组织建设、人员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着手,在开发、实施和评价等环节加强对科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全过程管理。
3.5 评价到位评价是科技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科技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的有效手段和方法,第一,对学生要实施发展性评价。即要评价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更要评价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表现、体验等(学生参与历程与知、情、意、行的发展)。第二,对教师也要实施发展性评价。公正完善的评价能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工作态度,能促使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促进自身专业化的发展。
综上所述:科技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这门课程在实际教学计划中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虽然学生通过科技研究性学习并未学到体系严密的"知识",但在其中体验到的科学研究方法、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养成的责任意识等却是他们适应未来生活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3
本文从人居环境发展的时·空特性入手,研究和思考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中的时代性和地域性的把握,以及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新思路。
关键词:人居环境时空特性时代性地域性 弹性空间
中图分类号:B845.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正文:
关于时·空特性的思考
众所周知,建筑的地域性和时代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仅是在建筑领域,其他如:形式、符号、文化等很多领域中都存在时间和空间上演进性和差异性。 空间和环境类科学在这方面就体现的更加明晰。这是由研究对象‘空间’ 本身的时空特性所决定的。
从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来看:由于时间演进和地域差异的特性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发展都在其自身的发展框架上展现出一定的时空差异性。这种时空差异性,以时间演进性差异为主流。地域性差异为次枝和延续,且不断影响和推进着时间性差异的的演进。
同样,人居环境科学作为‘人类生存空间、环境’这一课题的前沿,同样具有鲜明的时·空特性。即:人居环境的时代性与地域性。
吴良镛先生曾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一书中对道萨比亚斯的道氏学说进行了这样的评价:“必须指出,道氏的理论主 据西方国家的现象与经验,其对战后第三时间人口稠密、资源进展、发展迅速、经济贫穷的国家,如亚洲发展中国家等,涉及不多。因此,我们在借鉴道氏理论的同时,应该积极从中国实际的问题,探索适合中国发展的具体道路。此外,道氏理论由于体系庞大,往往难以抓住问题的核心,并留有一些机械的线性思维的痕迹,这种认识上的时代局限可能与道氏的早逝有关。”
吴良镛先生提到的这种学术上和实践上的时代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是空间环境类科学发展(建筑、城市规划、人居环境)必然存在的特性。我们的研究和实践活动不可能是与时·空演进完全同步的,也不可能是永远滞后或者超前的。所以在空间环境类科学的学术研究和实践上,没有任何一个理论或者创作是永久性先进和绝对完美的。只能说在特定的一段时间内的有限空间内是正确和科学的。
一个科学的学科研究,一定要有时间上(时代性)的继承、发展,也要有空间上(地域性)的继承与发展。才可以更好、更准确的解决问题。而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一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目的是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现在我们的人居环境并不是很尽如人意,因为我们的一些片面、不合理的、盲目的行为,已经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如何才能做到,尽可能合理、正确的解决现今的人居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这就是时·空特性对于人居环境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
人居环境理论理论概况
第一位系统的提出人类聚居概念的是希腊学者道萨比亚斯,吴良镛先生对道氏理论特点有精炼的总结:
对时代及其所面临的任务的认识。道萨比亚斯所在的那一时·空背景下所面临的时代任务就是指:逐渐加速的城市化革命。
考虑问题的整体观和系统观。道萨比亚斯认为:城市发展问题的错综复杂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人们总是试图把某些部分孤立起来单独考虑,而从未想到从整体入手考虑我的生活系统。”因此,注意到病状,却不研究产生病状的原因。他认为,应该吧人类聚居环境视为一个整体,将它作为完整的对象来考虑,否则,就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理解事物的客观规律,不能理解失误的复杂性,从而片面、简单的理解和处理问题,结果则事与愿违。
3.在建筑与城市科学总,较早的有意识的运用交叉学科的观点,入多学科理论方法,从事城市研究。拓宽了城市规划研究范畴。道萨比亚斯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文化、社会、技术等各个方面,系统的、综合的加以研究。
4.初步建筑里其理论框架。 这一点十分重要,也对学科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理论系统框架的建立,就如同种下了一颗充满活力的种子。是学科发展和延续的种子,当然这颗种子可能结出‘大小’、‘颜色’不相同的新果实,但对整个学科体系和理念的而传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后继学者能更清晰和明确学科的研究思维和核心理念,从而能够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通过对人居环境理论形成过程来看,人类的探索研究并不是总是和时空的演变同步的,这几位先驱的很多观点不仅在当时的规划领域和人居环境的研究和探索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就是在时·空演进到的今天也给与我们很多启发和研究价值。所有先进的理论思想,是来源于人类智慧的主观能动性和对客观因素全面、准确的分析的综合结果。是对时代特征和发展动向敏锐把握。
但人居环境理论的发展是多元的,在同一大时代背景下,理论和实践在时·空的维度上也不是完全同步的的。理论指导实践,但理论的产生,由于研究条件和范围的限制,以及研究者自身的局限性,造成理论的发展在具有先进性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时空局限性。这就需要,我们对优秀学术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时要综合考虑时·空演进的差异性。
3.研究环境‘时空特性’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以及关于‘弹性空间’理论的提出
时间的演进性是客观存在,不可逆转的。但空间的差异性虽然是客观存在,但却因为有时间和人类活动的演进性,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现在空间维度上的多样性和调节性已经因为我们的一些不恰当的发展和改造遭到了破坏,有些破坏是连锁性的,且短时间内无法修复和改变。所以保护空间的差异性是研究和建设人居环境所必须遵从的前提。然而空间的多样性(差异性)是要在空间的演进过程中进行保护和发展的。而空间的演进性的动力主要是是源于时间演进中的人类活动。所以传承和发展时代价值,保护和优化地域特色。 就成了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主要工作。
而地域特色本身就是已经成为历史的时代特征在特定的空间地域范围内的消化与沉淀。是每个时代中最优价值、最符合当地人居环境发展的精华的积淀。继承是肯定的,发展也是肯定的。而且在注重地域特色的同时,人居环境的发展在空间维度上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值得我们重视,那就是关于弹性空间和资源可持续问题的考虑。
也就是说,在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在人居环境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
尽量不犯不易于修复的错误,给子孙后代留有充足的空间资源和生存资源。这就是弹性空间设置和资源可持续工作的必要性。
弹性空间是指在人居环境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要预留具有可塑性强,可更新再生的,易于生态恢复的空间领域。对这一领域要有意识的保护和‘留空’。以适应人居环境发展的需要,以及空间和生态的再生。
资源可持续这一论题,我们已经早有觉醒,但迄今为止,我们还没哟取得实质性的成果,是需要我们在人居环境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综合的,系统考虑和分析资源紧张与可持续的问题。
当今人居环境已经发展成一个极其复杂、综合的有机系统。其存在的问题是综合性的;,其问题产生的原因也是综合性的和复杂性的;其问题形成的过程也具有时·空演进性,存在是时间上和地域上的差异性。所以,面对综合、复杂、具有时·空特性的问题,我们就要用历史和发展的的眼光去探求人居环境发展演进的时代脉搏和发展动向。用综合,有机,系统,弹性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才能够避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付出巨大的实践代价,甚至难以挽回的自然和资源的代价。
时代性和地域性对人居环境发展和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注重人居环境发展的时·空特性,才可以更准确、更优化的处理人居环境现存的问题,以及更加合理和有机的引导人居环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它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等技能。”这就明确地把幼儿的早期阅读要求纳入了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使得早期阅读倍受提倡和重视。
在社会和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人的阅读能力被视为主要的具有很高价值的能力。因此,教育也面临着挑战和选择,教育不仅要培养有知识、会思考的人,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会学习、会探索的创造型人才。然而,会学习的基础和关键就是阅读能力,只有学会阅读才会吸收,有了吸收,才会有创造。而要使儿童能够尽早阅读,就必须先解决认字问题,在幼儿阶段就开始实施认读活动。
根据“最佳期实施最优化教育”的理论基础,同时科学研究也表明:儿童发育过程中,存在着“最佳期”的现象,错过了最佳期,儿童的智力和心理发展都会受到影响。研究还表明:口语发展的最佳期是2~4岁,书面语的发展最佳期是5~6岁,从口语向书面语转化的关键是认识和掌握汉字。因此,牢牢把握最佳期,充分开展科学认读活动,让幼儿认字,发展书面语言,是可能和必要的。
二、研究的目标
我园自2004年9月份起,参加了“科学认读——发展儿童语言及思维”的课题实验,几年来,我们确立了以“开展科学认读,促进幼儿早期阅读能力发展 ”为题,将科学认读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其目的:
1.让幼儿在没有压力的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认读汉字,激发兴趣,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
2.以科学认读为手段,整合多方资源,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具体措施
(一)创设认读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为此,我们非常注重良好环境的构建,从利用、优化、开发幼儿园环境、家庭环境、社区环境入手,通过环境的刺激作用,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关注汉字,主动认读。
1.幼儿园认读环境创设。
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中,我们充分利用一切机会,让幼儿感受书面语言,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有关方面 的文字信息。首先,在幼儿刚入园时,我们为实验班的每个幼儿制作一个姓名牌挂在幼儿的身上,使教师对幼儿、家长对幼儿、幼儿对幼儿能尽快建立人与汉字的对立关系。其次,对各实验班的所有玩具、用品等物品进行标名,使幼儿经常有机会与这些“汉字宝宝” 接触。第三,每个实验班都专门开辟了一个阅读区角,墙面布置成“字宝宝乐园”,贴挂幼儿在活动中接触过的字、词、句;角落摆放一些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字卡等,让幼儿自主翻阅、自由交流,阅读区的读物做到两周更换一次,以保持新鲜感。
2.家园合力,营造亲子阅读的氛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因此,我园在开展科学认读活动时,积极做好家长工作,密切家园关系,努力做到家园一致。每年在招收小班新生时,我们都要通过现场咨询、交流,由家长自意选择“科学认读”实验班,幼儿入园后,我们组织召开家长会,聘请专家对家长进行家教知识、早期阅读指导等讲座,要求家长能为幼儿创设与幼儿园教育一致的阅读环境,要求父母每天最少抽出十五分钟时间和孩子一起开展阅读活动。
(二)通过集体语言活动,进行认读
有计划、有组织的阅读活动,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认读能力,发展幼儿的语言,丰富幼儿的阅读经验。我们利用语言活动时间,先让幼儿自主阅读,仔细观察画面中人物(动物)的表情、形态、动作等,并运用语言讲解画面内容。在幼儿初步阅读之后,教师和幼儿一起阅读,要求幼儿注意倾听教师讲述画面的文字说明,帮助幼儿理解这些画面的语言信息,在幼儿基本理解画面内容后,教师再朗读,幼儿跟随教师用手指着画面的文字说明,帮助幼儿逐步建立口头语言和文字的转换关系,最后归纳阅读内容,认读相关的字词。
(三)激发幼儿认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通过“导读入题”,引导幼儿去观察画面,发现问题,找寻汉字,如故事《小鸭和小鸡》,采用“感知——探索——发现”的方式,教师出示玩具小鸭和小鸡并给它们脖子挂上相应的汉字牌子,从“小鸭和小鸡长得什么样子?”“它们之间发生什么故事?”“小鸭和小鸡有什么本领?”层层设置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探索、发现。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始终保持着浓厚的阅读兴趣,轻松愉快地认识了“小鸭”“小鸡”“朋友”等汉字。其次,为了引发幼儿认读兴趣,我们还巧妙地安排不同难易程度、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将儿歌、故事的画面和阅读材料轮流出现,使幼儿在学习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获得不同语言经验时,感受认读的兴趣,获得阅读经验。同时,我们还不断创设有趣的情境,巩固幼儿的认读内容,如我们有时把字卡做成果实形状,把它们挂在“果树”上,用“摘果子”的游戏来认读字卡;有时把字卡做成各种各样的花朵,玩“采花”游戏来认读字卡。调动幼儿积极动脑筋,想办法,认读字卡。
(四)扩展认读空间
如果把科学认读仅仅局限于幼儿园语言活动,那是远远不够的。广阔的社会活动、家庭教育等都是幼儿获得有关阅读知识的大舞台。我们在认真抓好家长工作的同时,积极组织幼儿参与社会活动,将幼儿带出幼儿园,先进社会大家庭,从而进一步解放幼儿的双手、头脑、眼睛、嘴巴、时间及空间,在幼儿踏青找春天、秋游、参观超市等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认读商场、游乐场所及各种花卉、蔬果的名字,如“桃花”“蔬果超市”“翠湖公园”等,提高了幼儿的认读能力,陶冶了情操。
四、课题实验的主要成果
1. 科学认读活动有效提高了幼儿的阅读兴趣。
我园参加实验近六年来,不少家长反映,孩子对汉字的敏感性增强了,他们看见电视里屏幕上、马路上有认识的字都会大声读出来,见到不认识的字也能主动向家长教师提问。幼儿求知欲增强了,喜欢看书读书,大班的孩子还能主动阅读报纸,遇到不认识的字就问家长或连顺带猜的读,有的会在看书读书中发现新知识,提早开启了幼儿的自学之门,培养了幼儿的学习习惯。
2. 促进了幼儿情智的发展。
随着实验的深入开展,我们逐渐发现实验班的孩子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善于表述,对于某些问题敢于提问,并能发表自已独特的见解,其认知能力也明显提高了。同时,早期阅读也是一种情感的教育,每首儿歌、每个故事、每个字词都是丰富幼儿情感的重要纽带。认读实验班的孩子情感丰富,热爱父母、友爱同伴,有的性格活泼开朗,有的喜欢静静地思考,每个幼儿都能富有个性地发展。
五、思考
1.进一步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认读和阅读环境,做到书本环境和非书本环境同步,做到幼儿园环境与家庭环境一致,使幼儿像说话一样,自然习得汉字,提高阅读能力。
篇5
论文摘要:计算科学主要讲述了一种科学的思想方法,计算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它的发展主线、学科分支、还有计算科学的特点、发展规律和趋势。
引言:随着存储程序式通用电子计算机在上世纪40年代的诞生,和计算科学的快速发展以及取得的大量成果。计算科学这一学科也也应运而生。《计算科学导论》正如此书的名字,此书很好的诠释了计算科学这一学科,并且指导了我们应如何去学好这一学科。使得我们收获颇多。并且让我深深的反思了我的大学生活。正如赵老师书中所讲的:“计算科学是年轻人的科学,一旦你选择了计算科学作为你为之奋斗的专业类领域,就等于你选择了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一个有志于从事计算科学研究与开发的学生,必须在大学几年的学习中,打下坚实的基础,才有可能在将来学科的高速发展中,或在计算机产品的开发和快速更新换代中有所作为。
一什么是计算科学和它的来历
计算科学主要是对描述和变换信息的算法过程,包括其理论、分析、设计、效率分析、实现和应用的系统研究。全部计算科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能(有效的)自动运行,什么不能(有效的)自动运行。本科学来源于对数理逻辑、计算模型、算法理论、自动计算机器的研究,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的后期。
随着存储程序式通用电子计算机在上世纪40年代的诞生,人类使用自动计算装置代替人的人工计算和手工劳动的梦想成为现实。计算科学的快速发展以也取得大量成果,计算科学这一学科也也应运而生。
二计算科学的发展
a、首先先介绍图灵机
图灵机的发明打开了现代计算机的大门和发展之路。图灵机通过一条两端可无限延长的袋子,一个读写头和一组控制读写头的(控制器)组成它有一个状态集和符号集,而此符号集一般只使用0和1两个符号。而就是这个简洁的结构和运行原理隐含了存储程序的原始思想,深刻的揭示了现代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的核心内容。现在通用的计算机是电子数字计算机,而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发展是建立在图灵机的基础之上。他的二进制思想使计算机的制作的简化成只需两个稳定态的元器件。这在今后的计算机制作上无论是二极管或集成电路上都显示了明显的优越性。
b、计算机带动的计算学科
1946年随着现代意义上的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的诞生。掀起了社会快速发展的崭新一页。计算机工作和运行就摆在了人们的面前。
1、计算机语言
我们要用计算机求解一个问题,必须事先编好程序。因此就出现了最早的机器指令和汇编语言。20世纪50年代后,计算机的发展步入了实用化的阶段。然而,在最初的应用中,人们普遍感到使用机器指令编制程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十分别扭,也不利于交流和软件维护,复杂程序查找错误尤其困难,因此,软件开发急需一种高级的类似于自然语言那样的程序设计语言。1952年,第一个程序设计语言ShortCode出现。两年后,Fortran问世。作为一种面向科学计算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Fortran的最大功绩在于牢固地树立了高级语言的地位,并使之成为世界通用的程序设计语言。Algol60的诞生是计算机语言的研究成为一门科学的标志。该语言的文本中提出了一整套的新概念,如变量的类型说明和作用域规则、过程的递归性及参数传递机制等。而且,它是第一个用严格的语法规则——巴科斯范式(BNF)定义语言文法的高级语言。还有用于支持结构化程序设计的PASCAL语言,适合于军队各方面应用的大型通用程序设计语言ADA,支持并发程序设计的MODULA-2,支持逻辑程序设计的PROLOG语言,支持人工智能程序设计的LISP语言,支持面积对象程序变换的SMALLTALK、C等。
2、计算机系统和软件开发方法
现代意义上的计算机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计算机了而也包括了软件(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各种各样的软件使得计算机的用途大大增强。而软件开发也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和发展方向。软件开发的理论基础即是计算模型。随着计算机网络、分布式处理和多媒体的发展。在各种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中增加并发机构以支持分布式程序设计,在语言中通过扩展绘图子程序以支持计算机图形学程序设计在程序设计语言中已非常的流行。之后,在模数/数模转换等接口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支持下,通过扩展高级语言的程序库又实现了多媒体程序设计的构想。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并行计算机和分布式大规模异质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又将并行程序设计语言、并行编译程序、并行操作系统、并行与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等试行软件的开发的关键技术依然与高级语言和计算模型密切相关,如各种并行、并发程序设计语言,进程代数,PETRI网等,它们正是软件开发方法和技术的研究中支持不同阶段软件开发的程序设计语言和支持这些软件开发方法和技术的理论基础----计算模型
3、计算机图形学
在计算机的硬件的迅速发展中。随着它的存储容量的增大,也掀起了计算机的巨大改革。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促使图形化界面的出现。计算机图形学是使用计算机辅助产生图形并对图形进行处理的科学。并由此推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辅助信息处理、计算机辅助测试(CAT)等方向的发展。图形化界面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在一个黑色的DOS窗口前敲代码输入控制命令的时代。同时也成就了一个伟大的公司Microsoft。
4、计算机网络
随着用户迫切需要实现不同计算机上的软硬件和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就在我们的需求中诞生了。网络的发展和信息资源的交换使每台计算都变成了网络计算机。这也促进计算机的发展和广泛应用。
三计算机学科的主线及发展方向
围绕着学科基本问题而展开的大量具体研究,形成学科发展的主流方向与学科发展主线和学科自身的知识组织结构。计算学科内容按照基础理论、基本开发技术、应用以及他们与硬件设备联系的紧密程度分成三个层面:
1、计算科学应用层
它包括人工智能应用与系统,信息、管理与决策系统,移动计算,计划可视化,科学计算机等计算机应用的各个方向。
2、计算科学的专业基础层
它是为应用层提供技术和环境的一个层面,包括软件开发方法学,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程序设计科学,计算机体系结构、电子计算机系统基础。
3、计算科学的基础层
它包括计算科学的数学理论,高等逻辑等内容。其中计算的数学理论涵盖可计算性与计算复杂性理论形式语言与计算机理论等。
四计算机的网络的发展及网络安全
(1)计算机网络与病毒
一个现代计算机被定义为包含存储器、处理器、功能部件、互联网络、汇编程序、编译程序、操作系统、外部设备、通信通道等内容的系统。
通过上面定义,我们发现互联网络也被加入到计算机当中。说明了网络的重要以及普及性。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信息科学成为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现在互联网络已经广泛应用于科研、教育、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信息服务等各个方面。全世界的互联网Internet正在爆炸性的扩大,已经成为覆盖全球的信息基础设施之一。
因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应用,我们各行各业都在使用计算机。信息安全也显得格外重要。而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受到严重的挑战,来自计算机病毒和黑客的攻击及其他方面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其中计算机病毒更是很难根治的主要威胁之一。计算机病毒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损失是刻骨铭心的,譬如1999年爆发的CIH病毒以及2003年元月的蠕虫王病毒等都给广大用户带来巨大的损失。
我们想更好的让计算机为我们服务,我们就必须很好的利用它,利用网络。同时我们也应该建立起自己的防护措施,以抵抗外来信息的侵入,保护我们的信息不受攻击和破坏。
(2)计算机病毒及它的防范措施:
计算机病毒是一组通过复制自身来感染其它软件的程序。当程序运行时,嵌入的病毒也随之运行并感染其它程序。一些病毒不带有恶意攻击性编码,但更多的病毒携带毒码,一旦被事先设定好的环境激发,即可感染和破坏。
<一>、病毒的入侵方式
1.无线电方式。主要是通过无线电把病毒码发射到对方电子系统中。此方式是计算机病毒注入的最佳方式,同时技术难度也最大。可能的途径有:①直接向对方电子系统的无线电接收器或设备发射,使接收器对其进行处理并把病毒传染到目标机上。②冒充合法无线传输数据。根据得到的或使用标准的无线电传输协议和数据格式,发射病毒码,使之能够混在合法传输信号中,进入接收器,进而进人信息网络。③寻找对方信息系统保护最差的地方进行病毒注放。通过对方未保护的数据链路,将病毒传染到被保护的链路或目标中。
2.“固化”式方法。即把病毒事先存放在硬件(如芯片)和软件中,然后把此硬件和软件直接或间接交付给对方,使病毒直接传染给对方电子系统,在需要时将其激活,达到攻击目的。这种攻击方法十分隐蔽,即使芯片或组件被彻底检查,也很难保证其没有其他特殊功能。目前,我国很多计算机组件依赖进口,困此,很容易受到芯片的攻击。
3.后门攻击方式。后门,是计算机安全系统中的一个小洞,由软件设计师或维护人发明,允许知道其存在的人绕过正常安全防护措施进入系统。攻击后门的形式有许多种,如控制电磁脉冲可将病毒注入目标系统。计算机入侵者就常通过后门进行攻击,如目前普遍使用的WINDOWS98,就存在这样的后门。
4.数据控制链侵入方式。随着因特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计算机病毒通过计算机系统的数据控制链侵入成为可能。使用远程修改技术,可以很容易地改变数据控制链的正常路径。
<二>病毒攻击的防范的对策
1.建立有效的计算机病毒防护体系。有效的计算机病毒防护体系应包括多个防护层。一是访问控制层;二是病毒检测层;三是病毒遏制层;四是病毒清除层;五是系统恢复层;六是应急计划层。上述六层计算机防护体系,须有有效的硬件和软件技术的支持,如安全设计及规范操作。超级秘书网
2.严把收硬件安全关。国家的机密信息系统所用设备和系列产品,应建立自己的生产企业,实现计算机的国产化、系列化;对引进的计算机系统要在进行安全性检查后才能启用,以预防和限制计算机病毒伺机入侵。
3.防止电磁辐射和电磁泄露。采取电磁屏蔽的方法,阻断电磁波辐射,这样,不仅可以达到防止计算机信息泄露的目的,而且可以防止“电磁辐射式”病毒的攻击。
4.加强计算机应急反应分队建设。应成立自动化系统安全支援分队,以解决计算机防御性的有关问题。
很多公司都有因为电脑被入侵而遭受严重经济损失的惨痛经历,不少普通用户也未能避免电脑被破坏的厄运,造成如此大损失的并不一定都是技术高超的入侵者所为,小小的字符串带给我们的损失已经太多。因此,如果你是数据库程序开发人员、如果你是系统级应用程序开发人员、如果你是高级计算机用户、如果你是论坛管理人员......请密切注意有关字符漏洞以及其他各类漏洞的最新消息及其补丁,及时在你的程序中写入防范最新字符漏洞攻击的安全检查代码并为你的系统安装最新的补丁会让你远离字符带来的危险。经常杀毒,注意外来设备在计算机上的使用和计算机对外网的链接。也可以大大有效的避免计算机被攻击。
五总结
在学了计算科学导论之后,让我更深入的了解了我将来要从事的学科。计算科学导论指导着我们该怎么学习计算机。让我更清楚的知道我们信息安全专业的方向。正如计算科学这座大楼一样,在不断的成长。信息安全也必将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而更多的被人们重视。总之学习了这门课之后让我受益匪浅,也知道自己应该好好努力,争取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上有所成就。
参考文献:
1、《计算科学导论》(第三版),赵志琢著,科学出版社2004版
2、《计算机病毒分析与对抗》傅建明彭国军张焕国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版
篇6
关键词 文学欣赏 医学高职院校 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The Research on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Course to Cultivate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 in Medic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ANG Sibei, SUN Hao, ZHANG Jinyao
(Cangzhou Medical College, Cangzhou, Hebei 061001)
Abstract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is an important humanistic quality of the courses.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and value to offer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course in medic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urse designers have carried on the positive and effective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to make th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and examination way more adapt to the needs of the target of talent cultivation, and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
Key words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medic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humanistic quality
文学欣赏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融人文性、审美性、应用性为一体的文化素质类课程。在医学高职院校中,文学欣赏课程作为文化素质类课程,应肩负起人文素质教育的重任,课程设计者应深入思考,对教学内容及方法进行深入改革,以真正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医学高职生的全面发展。
1 医学高职院校文学欣赏课程开设意义
1.1 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
在高等职业教育长足发展的今天,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教育者面临的首要问题。然而,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却常常片面解读,在教育理念和课程设置上只注重专业知识传授和职业技能的培训,忽略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及人文素质的养成,人文素质类课程日趋边缘化,职业教育中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倾向越来越显示其狭隘性和脆弱性,有研究者甚至以“沙漠化”①表达自己对人文教育的沉痛忧思。随着知识经济时代来临,对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一的专业知识无法满足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实践证明,个人具备的人文素质越高,其专业知识发挥的效用越大,社会的人文素质普遍提高,才能带来整个社会和谐健康的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技能和职业人格的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才“是高职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更应成为中国高职院校内涵发展和克服社会职业人文缺失的重要途径。”②
1.2 医疗职业发展的需要
“21世纪的医学模式从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新的医学模式主张从整体性上来认识人、理解人,也就是不仅仅把人当作生物体来看待,而是要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来全面分析和研究人的健康和疾病,这就对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③医学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病”, 以人为本是医学的最终价值目标。在医学高职生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预备力量,在加强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要重视其人文素质的培育,这不仅影响学生的人格修养,也将制约其医疗技能和医德水平,乃至对我国医药卫生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及建立和谐卫生领域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3 学生自我实现的需求
高职高专学生的群体特点为:获取知识渠道广、知识面宽,但不深入具体,一知半解,渴望被他人认同和自我实现,然而又存在迷茫、消极、矛盾的普遍心理。文学欣赏课程需要根据具体学情加以正确引导,寻找适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认同感和参与感,使学生在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及其全面发展需要。
2 医学高职院校文学欣赏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文学欣赏教学是医学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对文学欣赏课程的教改研究和实践,以期加强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促成医学专业知识、实践技能与人文素养的融通。
2.1 精选教学内容,发挥文学欣赏课程德育、美育、智育的功能
文学欣赏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庞杂,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找准课程定位,打破教材建构,重组教学内容体系,注重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引导,使有限的课堂教学发挥最大的人文培养功用。在文本选择上,一方面要注重保留经典,扎根丰沃的传统文化土壤,传承灿烂文明,另一方面也要把握时代脉搏,延伸、引入新内容,引导学生从当代文学(包括影视、网络文学)及当下社会文化热点中汲取养分,吸收正能量。
2.1.1 德育渗透
用情感教育带动思想教育,用优秀的文学作品感染和鼓舞学生,这是德育渗透的最佳途径。
(1)爱国主义教育。首先,用光辉灿烂的文学遗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明清小说,无不享誉世界、影响深远。第二,用爱国主义作家的事迹感染学生,通过对爱国人士的事迹讲述,学生心中深埋下了爱国的种子。第三,用爱国主义作品进行思想引导,由杜甫的《春望》、辛弃疾的《破阵子》,再到郭沫若的《炉中煤》、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学生受到一场场心灵洗礼,更坚定了爱国感情。
(2)道德修养教育。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仁爱诚信、修身齐家、尊老爱幼、互助互爱、言行一致、自强不息、见义勇为等等传统美德在历代文学作品中比比皆是。优秀作品和作品中人物、作家的人格力量都在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完善自我,增强人生责任感,加强抗击挫折和压力的心理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社会素质。
(3)职业素质教育。增强文学与医学的关联性和实效性,精选扁鹊、华佗、李时珍等人的传记,让学生在熟悉古代文案、学习古代医学大家的医德、医术、医理。同时结合当下的鲜活的案例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如央视新闻联播《寻找最美乡村医生》中介绍的乡村医生坚守贫困与清苦,无私奉献的动人事迹,从而帮助医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认知,提高职业认同,坚定职业信念。
2.1.2 美育熏陶
文学欣赏本质是是一种审美活动,它以文学作品为主要对象,以审美享受为根本标志,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提高审美能力为基本目标。文学作品中蕴藏着的人格美、意境美、语言美、结构美等诸多美的因素。审美的培养是人文素质教育非常重要的方面,美育是文学欣赏课程最基本的目标。杰出的文学家不仅以美的规律真实地反映生活,塑造人物形象,而且旗帜鲜明地表达出对真善美的追求、假恶丑的鞭挞。成功的文学欣赏教学不仅使文学作品中精湛的语言文字大放异彩,而且其中承载的思想、智慧、情感会伴随着流淌到学生的心中。
2.1.3 智育启迪
文学欣赏是一种积极的艺术再创造活动,学生以文学作品和文学形象为基础,结合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经验,感受、认识、补充、丰富艺术形象和艺术典型,从而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提高其形象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
2.2 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发展
文学欣赏是一种重体验、重感受,需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切身融入和参与的文学实践活动,唯此才能发挥其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
2.2.1 讲授法
讲授法作为最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不可或缺的,用于向学生介绍文学欣赏的基本理论(包括文学欣赏的意义、文学的体裁特征、文学欣赏的心理过程)和进行欣赏的基本方法,这是学生顺利开展阅读活动、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和保证。讲授法还用于一些重要篇目的写作背景和重要作家的生平介绍,即“知人论世”,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作品。
2.2.2 任务驱动法
教师提前布置阅读篇目,请同学们课下阅读、查阅资料并记录阅读中发现的问题,通过教师征集、梳理,选择高频问题和典型问题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学生为证明和阐述自己的观点进行了大量的主动阅读和整理归纳工作,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引导学生发散式思维,不用唯一答案、标准答案限制学生的思路,鼓励其积极思考、勇于发言并善于总结,同时收获集体协作解决问题的喜悦。
2.2.3 角色扮演法
教师从戏剧和小说中初选几个片段,由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1~2个进行改编与表演,使学生主动地进入情境、体验生活、感受人物,学生分别以“导演”、“编剧”和“演员”的身份进入文本,对其中的结构、情节、人物没置进行删改和重新编排,使学生充分享受文学形象的感染作用和情感共鸣作用,激发再创造的兴趣,学生与作家、作品、角色间的交互作用得以深入,从而丰富自身的艺术经验,提高想象、联想、应变、语言表达及组织协调能力。
2.2.4 案例教学法
通过真实案例向学生讲述良好的医学人文素养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对病患的身心健康起到的积极影响,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印象,从而了解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术是相辅相成的,医护人员的耐心、爱心,全心全意为病患着想的精神,救死扶伤、不计得失的品质以及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是无形的珍贵的医疗资源。这种现身说法式的教学方法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很受学生欢迎。
2.3 打破传统考核方式,注重过程性考核
首先,在考试目的上,应注重学生个体发展,以素质能力的提高为旨归;其次,在考试内容上,将知识考核为主转变为能力考核为主,注重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检验学生文学感受能力、语言应用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协作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人文素质水平;再次,在考试形式上,可采取口笔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结合等,力求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主要包括包括:考勤纪律、讨论发言、朗诵训练、读后感(观后)写作等。
3 结语
文学欣赏是一门极富发展性、创造性的课程,在医学高职院校开设文学欣赏课,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审美能力,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素质,增进医德医风教育,全面提高人文素质。高职院校顶层设计者应将文学欣赏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相结合,任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水平,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同时要学习一定的医学常识,在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能力培养之间找准契合点,积极探索与专业课教学融合的模式,使课程建设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课题项目:沧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医学高职院校文学欣赏选修课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实践研究》(201309027)成果之一
注释
① 马丽君.论高职院校文学教育的沙漠化及其改变途径[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22.
篇7
关键词:思想品德;责任意识;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3-0008-01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就要了解学生的整体学习状态,以此为基础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在具体的课堂设计过程中,面对责任感意识培养这个模块的教学时,教师要考虑的是通过何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再给他们呈现相应的案例或者事件,以引发他们的共鸣。当引发学生的共鸣以后,学生的情感也相当于得到了很好的调动。接着进行师生双向观点与思想的交流,对核心的知识点进行反思与总结。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引导,学生的责任意识会从初步建立慢慢走向深化。
一、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现状
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 教学模式的固定化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有一个显而易见的教学现象,就是部分教师在课堂中采用的教学模式依旧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从思想品德的学科特性来说,这个学科的课堂应该是教师不断引导学生接受新的思想内容并进行互动交流的课堂。然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很少,他们大部分只是在听讲和做笔记,和教师之间几乎没有深入的思想交流。这种固定化的教学模式,不仅束缚了学生的学习思维,而且让课堂教学变得单调、沉闷。
2. 教学内容的单一性
在大部分的思想品德课堂上,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少引进一些新鲜的教学内容,整个课堂一直是教师拿着课本不停地进行讲解、举例。而且思想品德教材大部分都是一些容易理解的文本知识,教师讲解到的绝大部分知识内容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因此,学生在阅读完以后,如果教师不能利用新的案例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剖析与引导,那么这种单纯的、重复的讲解产生的教学效果是很低的。
3. 学生学习反馈的缺乏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由于受到上述两种教学现象的影响,教师几乎不能收到学生的学习反馈。当教师单方面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以后,学生实际的掌握状况、教师所教是否在学生心中引发了共鸣等都是教师无法掌控的。当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反馈,实际上教师的教学是没有方向的,学生同样也会失去学习的方向,对于他们个人的学习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二、有效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策略
1. 利用生活化的案例开展教学活动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案例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它是集中体现课程中心思想内容的主要载体。教师通过对案例的剖析,引导学生接受、理解、深化知识内容。在培养学生责任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生活化的教学实例来开展教学活动。比如,教师在给学生们讲解“作为一个学生的责任是什么”时,给他们列举的生活实例可以是班上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的学习经历。同时,教师通过简单、客观的评价来展示学生的责任中包括了哪些内容。这种案例的引用能让学生们快速产生共鸣,了解知识内容的含义,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
2. 利用多媒体的教学资源呈现教学内容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来呈现教学内容。在思想品德教材中,有一些文本知识说得过于宽泛和抽象,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的直观性,对这些方面的知识内容进行具体的呈现,而且多媒体教学资源从视听上能很好地提升学生学习的愉悦感。例如,教师在讲解“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责任”时,可利用多媒体教学媒体来进行课程知识内容的呈现。在这里教师给学生播放一个简短的视频,视频内容主要讲述了医生、警察、老师三种职业的责任,从而让学生明白社会责任感养成的重要性,以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与个人责任感。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即兴的课堂讨论,引发学生自主性的思考。尤其是当学生对于某一个知识内容的认识产生分歧时,教师要能给予他们空间与平台来展示自己的想法。
三、结束语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首先要做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思考。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时,他们才能跟随老师的引导进行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采用生活化的教学实例,引发学生的共鸣。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开展师生双向交流,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相信将这些教学措施运用到思想品德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会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实验教学 人文素质培养 创新能力 合作能力 管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On Humanities Training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y Experimental Teaching
HAO Ziqiang, LI Hongzuo, LIU Shuchang, BAI Xuemei
(Telecommunications Institute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chun, Jilin 130022)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hina's current higher education. For some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henomena that exist in the current university, from innovation, comprehensive, cooperative and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made some quality training to enhance students recommended by the humanities.
Key words experimental teaching; humanities training; innovative ability; cooperative ability; management ability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在坚定不移地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指导思想。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具有单一技术能力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高速的经济发展的需要,人文素质已经成为了评判一个新型工程人才的重要指标。人文素质包括很多方面,具体体现为一个人的思想品位、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个性品格。科学素质关心的是“是什么,怎么做”,人文素质关心的是“应该是什么,应该怎么做”。①
1 目前理工科高校实验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理工科高校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往往更注重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即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实验教学并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一门课程,同时它也是一个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运用各门课程理论知识、与同学合理分工、高效合作共同解决难题的一个过程。目前理工科高校实验教学中在人文素质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在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影响下,学生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验教学,每一次的实验目的仅仅局限于验证理论课上的结论。对于通过实验活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平培养有所欠缺。实验题目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不利于学生自主思维能力的培养。验证性实验题目虽然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但是容易将学生套在固定的传统思维模式中,严重抑制了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
(2)实验内容严守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所有的教学内容全部都围绕本课程的知识点展开,缺少能够跨课程甚至跨学科的实验内容。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众多科目都是紧密联系、相互交叉的,从基础课程到专业基础课程,再到专业课程,是互为基础、互为引申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缺少了跨课程的引用,将使学生无法理解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也就更不能做到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缺少了一种全面地、整体地看待所有理论知识的全局性思维模式。
(3)目前理工科高校的实验方式,大部分都注重于学生独立操作,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够独立动手,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也不应该忽视了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相互合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未来走出校园,走入社会的工作岗位后,通常很少会由自己一人完成某个项目的全部内容,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与身边的工作同事合作,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所以在学习期间如果缺少了合作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将不利于未来的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和深入。
2 理工科高校实验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的一些方法
(1)调整实验题目的组成结构,增加实验内容中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在当前的技术发展道路上,单靠基础验证性实验是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新型工程人才要求的,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的大学生才是主要力量。所以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是目前实验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设计、完成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②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然后通过实验室提供的条件尝试解决问题。这样不仅通过实验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也将理论课程中所传授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对知识的应用也更加(下转第38页)(上接第13页)灵活。
(2)在实验内容中增加综合性实验题目内容。综合性实验是建立在知识点涵盖范围相对较少的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 运用相关知识或实验方法、实验手段对学生的理论学习、实验技能与思维方式进行全面训练的一种复合性实验。其特点在于实验内容的复合性、实验手段与方法的多样性。③通过综合性实验的训练,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接受新技术的科学素养,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能够得到提高。④
(3)在实验内容中增加要求学生必须适应相互合作才能解决的实验题目,培养学生学会为了同一个实验目的而共同努力,相互协商,一起行动。在相互合作中,交流信息,增长知识,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合作能力对于一个高校学生的未来,在学习、生活、工作以及社会交际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当前技术领域不断细分的背景下,具有良好合作能力,能够与其他同事和部门共同工作、共同努力的毕业生,在走入社会时将具有更大的竞争力,更强的适应社会、适应工作的能力。
(4)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轮流承担实验项目组中的不同角色。既让学生熟悉各项工作,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如何组织和管理一个团队。使学生学会如何在同一个目标下凝聚每一个个体的力量,形成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团队。美国国家工程院院长奥古斯丁认为:作为工程师除了掌握科技能力外,还必须掌握发展整体的技能。所以在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就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概念,即在大学教育中不仅重视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同时又提供管理、经营、营销等培训。
3 结束语
当前我国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未来的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具备和谐的人文精神的大学生去创造,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历史意义显得尤为重要。⑤如何在理工科高校的实验教学中将人文素质培养融合到科学素质教育中去,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如何能够在实验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综合、合作和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还需要不断地探索。
注释
① 沈湘平.高度重视人文素质现状的调查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9-121.
② 宋明秋.数字电路实验教学改革的设想[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2:150-151.
③ 陈忻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J].中国科技信息,2005.10:123-124.
篇9
【关键词】以人为本 中学思想政治课 教学研究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普及,以人楸荆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目标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话题。中学政治教学中,教育者应尊重每位学生、理解每位学生、关心每位学生、激励每位学生,不断推动他们身心全面发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
传统教育中,中学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将文本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增强学生觉悟,将教学重心全部放在了知识的传授上,完全忽视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明确指出推动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加强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做事、如何与他人良好接触。新课程中除了要求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外,还指出了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性,力争为社会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新课程改革中,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目标,关注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无论是改革重心还是目标始终都围绕着学生而展开,所以,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性教学理念。
二、坚持“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理念的重要意义
(1)“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理念是教育的发展趋势。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导致学生过于同一性的发展,追求的是绝对的答案和结果,忽视对学生之所以为学生的培养精神,使得学生缺乏必要思考,过于按照统一的要求达到统一的目的,这种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已经不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因此,教育者更应该坚持“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理念,利用政治课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2)坚持 “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理念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是培养一个个应试的机器,面对书山题海,学生会缺乏应有的活泼,单纯的应试教育也不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只是教学大纲中的知识的堆叠,并没有针对学生开展适应其发展的个性化教育,应该让学生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自己寻求达到目的的道路,无论曲折,无论平坦,教育者在这条道路上的角色应该是引路人,而不是路标,应该是亲切的、人性化的,不应该只是冷冰冰的答案式教学。
(3)中学政治课的教育目标决定了必须坚持 “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理念。中学阶段的政治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对思想有基础性认识,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完成学生的重要转变。初中阶段,政治课程主要是心理教育、法律教育、尝试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要求学生能够在此阶段拥有健康的人格,知道基础的法律常识,掌握能够融入社会的基本社会常识,了解中国目前的基本国情。高中阶段的政治课程,就较为理论政治性,涉及基本哲学、政治、经济常识,要求学生在此阶段树立思想,坚定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能够积极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中,积极进取。
三、中学政治课教学贯彻“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理念的对策
(1)坚持情感教学。在中学政治教育教学上应该坚持情感教育,发挥情感力量,感化学生,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喜欢政治这门课程,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有兴趣投入政治教学中,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其达到学习目的。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应用多种形式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应用教学中的知识,采取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学生的不同回答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从而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学习。最后,教育者要利用一切资源让政治课程丰富起来,声情并茂的讲述,社会案例的剖析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理论上达到教育和时间相结合。
(2)坚持引导教学。在中学政治教育教学中,不应该采取应试教育的填鸭式、题海式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深入内心的教育,通过教育,要使理论成为学生武装头脑的知识,而不是使得知识只是片面的书本上的一个个知识点, 或者一个个考点,那样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没有太大益处,有的学生学了几个学期的政治课程,并不觉得政治对自己有什么用,这样就失去了政治教学的基本教学理念,政治教学起初应该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和人格,引导学生形成对国家、法律、社会的基本认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约束,同时,政治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真正有良知的中国人,培养学生有思考社会的能力、积极向上的勇气及爱国奋进的志气,真正达到培养全面的人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问题,利用情感式教学让学生能够自主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能够在社会上更好地生活。
(3)坚持实践式教学。政治教育教学应该是最贴近生活和社会的,不应该是学生认为的不知所云的死板的理论,也不应该让学生觉得政治是远离生活的。政治教育教学应该是与实际相结合的,政治应该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作为一个社会人,应该融入政治生活中,每天的新闻就是政治教育的起步,报纸也是政治教育的很好素材,政治教育应该是学生一生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学生中,了解学生发展情况, 根据学生目前的认知水平结合生活中的自身实践和时事政治,深入浅出地讲解理论,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让政治融入生活,同时在讲解政治理论的时候应该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真正能够独立应用思想指导生活。
中学政治课教育教学是素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贴近生活的,是最能够指导学生一生发展的,教育者应该在政治课堂中推进教育改革,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身力量。
参考文献:
[1]黄敏.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篇10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 实验实践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esting Techniques and Signal Processing Courses Teaching
Research Based on Applied Personnel Training
FENG Wei, WU Xiang, CHEN Shuxiang, CHEN Jielai, TIAN Xiaofeng, HUANG Jianjun
(Mechanical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and Automation,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Yancheng, Jiangsu 224051)
Abstract With the gradual increase in the degree of automation machinery industry, requiring on-line monitoring technology continues to develop, for ordinary undergraduate institute and training of personnel is also rising. Testing the role of technology and signal processing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courses in the curriculum as the construction is particularly prominen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pplied talent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standard of teaching curriculum testing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school students exist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and now issues were discussed, and put forward some feasible advice of the reform.
Key words applied talents; experimental practice; teaching effects
0 前言
作为普通本科院校,测试技术与信号处理课程是机械类学科中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以加强学科基础、培养读者动手能力为宗旨,着重讲解基本的测试原理测试方法、分析处理信号的方法、测试系统的发展趋势以及测试系统的特性。该课程的开设对于机械专业普通本科院校培养工程应用性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该门课程涉及数学、物理学、力学、材料学、电子电工、控制理论和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具有广博的理论性和丰富的实践性。根据高等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学生通过测试技术类课程的学习,掌握测试系统的设计和分析方法,并对测试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对测试数据进行处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人们发现测试技术作为工程科学技术人员的基本技能,必须受到高度重视。①
1 现授课过程中的问题
1.1 基础知识薄弱
由于该门课程设计到的基础理论知识比较多,贯穿的学科也比较多,所以对于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扎实性要求很高。而对于现如今的大学生来说,有一部分学生在大一、大二学习材料力学、理论力学这些基础课程的时候,往往只是为了应付相应的考试,并且没有把书本上的知识,例如高等数学与实际的工程实例结合起来。因此基础知识薄弱,给学好、学通本课程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1.2 学生感性认识较少
测试技术与信号处理这门课程开设时间为大三第一学期,而在之前的学期里学生所接触到的几乎都是基础性课程。例如线性代数、大学英语、大学物理等等,并没有建立起专业的概念。对机械行业只是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而对于测试技术究竟是什么就知之甚少了。虽然说测试技术在工程应用得非常之多,但对于一直都身处在校园中的学生来说就显得非常陌生了,因此感性认识较少也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2 教改方案
2.1 增加实验实践性环节比例
针对学生感性认识少的问题,可以增加实验实践环节,在理论课程授课的同时,安排一系列相关的实验环节就可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可以利用开发的软件,模拟信号合成分解的过程,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实验熟悉信号的合成、分解原理,了解信号频谱的含义,加深对富立叶变换性质和作用的理解,加深对谱分析概念、性质、作用的理解,掌握用谱分析法测量信号中频率成分的方法。使这些晦涩的概念直观化。并且也可以利用此软件实现对测试装置的动态特性、机械振动、噪声信号进行相关、概率统计、功率谱、传递函数等方面的分析。周期正弦波、方波、三角波、脉冲方波、宽带随机、窄带随机信号等是分析中的常见典型信号。通过这些典型信号的(下转第231页)(上接第137页)分析,对掌握信号的特性和分析方法大有益处,并可作为分析工程实测信号的参考对照资料。
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实验仪器。将被测对象、各种传感器、激励源、处理电路等部分集于一体,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测试系统;部分传感器装于透明壳体内,以便于学生了解其内部结构;在面板上用迭插式插头联接相关部分,可对各种不同传感器及其测试线路原理,对组成测试系统有直观而具体的感性认识。应用该实验仪可以灵活地组成多种测试系统,进行多种实验,从而真正建立起测试系统的概念。
2.2 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工程测试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为以后从事机械测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探索采用实践教学、参与讨论的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内容的自身特点,运用课堂讨论等互动实践教学方式,增强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拓展了课程领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②主动和被动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最为当代的大学生基本都属于90后,90后的孩子有着特有的灵性,但是有的时候也有些叛逆。毕竟他们才刚刚十八九岁,一直都在父母和学校的保护下生活,初次离开父母来到大学,不可避免地都会存在一定的不安全感和自我保护意识。因此不止在这门课程上,可以说在整个大学的授课过程中,都要想办法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能够产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探索课程中的乐趣和意义。例如在授课的过程中,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互联网等手段,查找一些当代先进有趣的测试技术应用的小视频或者图片。在理论授课时拿出一定的时间请同学们来跟大家分享。其他同学也可以参与讨论,说说自己的看法。经过几次这样的讨论,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老师的教授,就能逐渐更加深入、形象地了解这门课程,从而激发出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并且能够印象深刻。
2.3 建立并充分利用师生交互平台
大学教师不同于初中、高中教师,他们除了基本的教学工作外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科学研究,一般不实行坐班制,不能像初高中教师一样与学生朝夕相处。而对于大学生来说获得知识的最直接途径仍然是教师,因此师生的交流沟通的改善对于教学效果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如果要求大学教师一直坐在教室里与学生共同学习显然不够现实,如果能够建立起师生交互平台,借助于现在每天必用的互联网,无疑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学生可以通过平台,将自己对课程的建议、想法、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类似留言板的形式写下,教师每天抽取少量的时间进行统一回复答疑。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可以很好地进行沟通交流,既增加了师生感情,又能够为学生及时解惑,对提高学习效率、强化学习成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结论
通过测试技术与信号处理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具备今后从事相关机械工程动态测试工作时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通过增加实验实践性环节比例、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并充分利用师生交互平台等措施,有助于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提升。测试技术与信号处理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和优化,必会对新时代普通本科院校培养新型工程应用性人才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