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4: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差异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加强领导重视,完善普查机构和争取普查经费
我局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以“统一部署、加强协调、全面展开、有序进行”为指导思想。为确保非物质普查工作顺利进行,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局长为副组长,社文科、文化馆、各镇文化站站长为成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小组。根据我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针对性强、操作可行的《*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对普查工作的具体步骤、日程做了科学的安排,向区政府申请1万元专项普查经费,将办公地点设在区文化馆,并举办了多期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培训班,完善解决好普查机构、人员、经费、办公场所的实际问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全面动员,深入调查
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是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主要是了解和掌握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此次普查以实地为主,为了不漏线索、不漏种类,我局在上级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在区政府的支持下,积极做好普查宣传工作,利用媒体,扩大宣传力度和广度。同时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发挥好政协委员、民间艺人和热爱民间文化人员的作用,形成全区自觉的普查意识,让广大群众都积极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
2、在普查工作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除了文字记录,还进行了摄影、录像、录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可视地、动态地、立体地原生态地保存。
3、在普查工作中,尊重当地风俗习惯,有计划、有步骤地深入街道、乡村以及群众家中进行普查;尊重老民间艺人、老同志的意见,虚心向他们请教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的宝贵经验,必要时邀请他们参与普查工作或当普查工作顾问。
4、在普查工作中,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原貌,按照民间文化作品和民俗表现形态真实地、不加修饰、不加歪曲地将其记录下来,更不要以自己的想象或凭自己的知识和爱好去篡改。
5、在普查工作中,进行地毯式全面普查,同时对濒临消亡的珍贵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对以前普查过的,但有遗漏的进行补救普查。
三、普查情况
经过对我区的全面普查,发现我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情况如下:
1、*办事处,黄金酥丸制作工艺,
2、*办事处,客家凉帽制作工艺,
3、*办事处,八月豆花生制作工艺,
4、*镇,古庙皇母娘庙会,
篇2
【关键词】文化差异本质关系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
我们学习一门语言本质上来说就是通过这门语言来了解这种文化, 所以语言学习不仅是对一种语言结构或者语言符号的习得, 而且是对这种语言符号所反映的文化习得。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掌握这门语言, 能够使用这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 从而深刻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各个民族, 各个地区的文化是不一样的,在教学中进行文化差异对比, 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也有利于文化教学目标的实现。实际上,文化是一个社会全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折射镜,语言可以从社会的自然环境、生产劳动、风俗习惯,、历史典故、思维方式等方面反映出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语言文化博大精深,文化差异千姿百态,本文从几个方面的一些语言现象,谈谈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方面的影响。
一、文化差异的本质分析
为实现以上教学目标,使学生与西方(特别是英语国家的)人交际时达到充分沟通而不产生相反效果,是相当困难的,这需要准确的理解,只是停留在中西两国文化差异的表面现象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深入学习文化差异的本质,才能达到准确的理解。
1、深层文化底蕴差异:汉英民族分属东、西两大文化体系,各自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差异极大,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在主观情理与客观现象的关系上,汉民族通过物象表现情理,强调客观融入主观,喜欢托物寄情、遗形写神。西方民族则完全不同,几乎所有批评家都反复强调摹仿和再现。在语言表达上,就有了重形式、重写实、重理性的特点,形成了其句式构架规整、表达思维缜密、行文注重逻辑理性和用词、描述强调直观可感的风格。简单地说,汉英表达的显著差异就是,汉语潇洒随意、主观色彩十分强烈,英语则是规范严整、客观具体。例如:Then came the twilight colors of sea and heaven, the wine pink width of water merging into lawns of aquamarines, the sky a tender palette of pink and blue.试译为:随之而来的是暮霭沉沉,海天一色,红浪翻涌,碧波横流,天空红蓝相映、五彩生辉。从英语角度看译文,会觉得汉译过于散漫。但是从汉语角度看英语,又会觉得原文过于平白。两者心理感觉差异巨大。汉语在描写景物常常有文字重复,而英文却要简洁明了,如:两岸树木葱茏,鲜花繁茂,芳草萋萋。Trees, flowers and grass, a picture of natural vitality, thrive on both banks.对英文来说,原文中葱茏、繁茂、萋萋的字眼无非就是表达一个观点:生长茂盛。译文只要表达出这个意思,再结合树、花、草等景物,去掉鲜、芳的字眼,就形成上面那种简洁的表达。
2、思维方式的差异:除了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外,西方国家的思维方式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由于思维方式等不同,中西方人接受赞扬、祝贺时的反应也有很大区别。西方人听此类话语后会毫不犹豫地说:“Thank you!”;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中国人在待人接物,举止言行总考虑温文尔雅,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在感谢方面也有很大差异,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3、对隐私的界定差异: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在教材中“What'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Your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
三、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出现的文化差异对其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化是一个复杂系统, 语言作为其组成部分, 不能将二者割裂。以前我们的外语教学存在误区, 认为学习英语只要进行听、说、读、写训练, 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 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学生就能正确理解并用英语进行交际,但实际上不了解文化背景和中西方文化差异, 我们就无法正确地使用英语进行交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我国外语教学界对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了英语教学的首要教学任务和目标。外语教学界也越来越意识到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有着巨大的影响。这里我以说为例进行说明:比如, 在中国, 学生称呼老师往往是某某老师好, 如果不考虑到文化背景的不同, 直接对老师问候用“Good morning , teacher ! ”, 这样显然不妥。实际上在西方文化下,称呼老师是用Mr. 、Miss .或者Ms , 直呼其名也可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了解西方文化,要认识并掌握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首要也是必要的是学好中国的传统和文化。打好基础,了解并熟练地掌握了祖国的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并掌握中西文化差异,看到文化差异本质,进而归纳总结以培养自身的文化敏感性。此外,学生还要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会自己去发现和总结规律,使客观指导和主观努力相结合,才能实现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英语的目标。
参考文献
[1]Samovar, Let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3rd ed. [M]. Wadsworth, 1998.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篇3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 外语课堂 教师角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106-02
语言教学以听、说、读、写为基础不断延伸,语言的四要素成为外语教学和提升语言技能的基本步骤。外语教学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语言是反映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文化中所蕴藏的思维方式和言语习惯以及历史文化。不同的语言代表不同民族的言语交际习惯和思维方式差异,进而折射出民族文化的迥异。
1.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1.1文化的界定
所谓文化,即人文化成,人文由大脑对自然现象进行认识、改造和重组的一系列活动所形成。文化作为社会历史积淀产物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我们将与衣食住行等以实用性为重点形成的认识和运用活动视为文化,将长久形成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也视为文化,文化由语言和文字两大要素组成,特定社会群体创造共同认可和使用的语言文字,它们共同成为社会群体文化的缩影,语言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体现了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人类社会不同地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形成了民族文化,文化和语言相辅相成,二者共同作用,共同影响。
1.2跨文化交际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立足中西文化差异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根据学者文秋芳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将其分为跨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交际能力作为语言的最重要功能,交际能力主要包含语言、语用和策略三部分;而跨文化能力主要指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与宽容度以及如何灵活处理文化差异三方面的能力。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主要是对语言深层文化差异的灵敏度和辨别能力,它有效地帮助语言学习者厘清语言文化交际的深层差异性。而对待不同语言文化的宽容度则是指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能理解与尊重不同语言间的文化差异,。而灵活处理文化差异中则要求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通过辨别文化差异,用目标语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来指导自己的言语活动,尽量减少语言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冲突,从而实现语言交际效果。
2.中西文化差异
由于中西文化属于不同文化体系,导致文化间自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外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差异集中体现在语言文化的使用方面。作为汉藏语系的汉语与作为印欧语系的英语代表两种语系的不同文化特征,要想提升外语教学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能力,外语教师通过专业知识积累与教学经验不断进行外语教学中文化差异积累和反思。
2.1 中西语言特征差异
在外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中文和外文(以英文为典型)在词法和句法层面具有巨大的差异性,词法层面差异主要表现为,汉语词汇缺乏丰富的形态变化、词汇主要采用词根复合构成,词缀不发达;而英语词汇形态丰富,通过形态实现词性的转化,具有丰富的前后缀等。这种词法差异导致汉语构词缺乏词法规律,而外语教学可通过总结词缀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减轻学生的词汇记忆负荷。比如英语中的“friend”、“friendly”、“friendship”、“friendless”由“friend”作为词根,衍生出一系列相关词汇,而中文对应的是“朋友”“友好的”、“友谊”、“无依无靠的”,词法构成的规律相对缺乏,导致词汇的记忆难度较大。某些词语出现意义不对等,比如“the one”表示独一无二的人(唯一),笔者曾错误地运用“I’m the one.”是为了表示我也是其中一个,结果让外国朋友觉得很尴尬,他说“the one”一般用于情人之间,表示对方的唯一挚爱。
而句法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中西SVO的句法结构中S的成分有所差异,汉语通常是话题型主语,将话题作为强调部分置于句首。而外语尤其是英语在句法方面强调应用语态,比如英语经常使用被动语态,而汉语在口语中极少使用被动,或以主动代替被动。这种语言句法的不对等导致学生在语言学习中采取语言迁移方法的难度加大。
2.2 中西语言环境差异
中西方由于地理环境和语言所处的经济政治等社会背景具有极大差异性,导致了跨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进而导致语言对照空缺或词义不对等,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词汇空缺。中西方语言词汇由于语言文化背景不同,会出现部分词汇对照的空缺,比如英语中Give the person a sack(给某人一个袋子),指解雇某人;Pink list(粉红色清单),指解雇通知等等。而汉语中一些蕴含民族文化的词汇如之乎者也、土地庙、观音菩萨、南柯一梦、中山装等,在英语中也基本呈现空缺。第二,词义不对应。由于中方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导致词的意象与词义的联想不同导致词汇表达不同语义,甚至词义在不同民族出现词汇色彩意义的褒贬对立。“aggressive”在中国人理解中会偏向于“有侵略性的”、“好胜的”而在美式英语中多指代“开拓进取”。“狗”在中国的很多表达中含有蔑视和鄙夷色彩,比如“打狗棒”、“狗腿子”、“关门打狗”、“狗仗人势”等,而西方则常用狗来形容亲近的人或忠诚等形象,比如“爱屋及乌”即 love me, love my dog,You are a lucky dog等。词汇的这些差异背后都蕴含着语言环境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容易造成语言交际过程中的语义冲突。
2.3 中西语言习惯差异
语言交际习惯在中西文化差异中屡见不鲜,这种语言习惯渗透进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日常用语(见面问候语、告别语、致谢词、道歉语以及各类忌讳语和隐语等)展现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巨大差异:见面问候时,西方人习惯讨论天气,而中国人则更常询问吃饭没,干什么去等简单的问候和寒暄形式。对于别人的称赞采取不同回应,中国人偏向于采用谦虚和客气,表示不敢当,而西方人会欣然接受并感谢。在日常交往中,西方人注重个人隐私的保护,忌讳在聊天中讨论年龄、以及个人收入等私人问题,他们认为这些内容侵犯了个人隐私,或者他们认为与交谈者并没有亲密到可以分享私人信息。
2.4中西文化习俗差异
作为外语教师必须充分了解中西文化习俗的差异,要想地道而准确地表达自己,学生在学习语言过程中除了要准确把握语法结构和词汇,还要考虑目标语使用者的文化习俗,理清母语和目标语双方存在的生活习俗差异,这种习俗差异成为语言运用是否恰当的重要标志。比如在中西方文化中对于红色的理解有极大的反差,中国人喜欢红色,红色代表喜庆和欢乐;而西方人则不爱红色,他们认为红色代表血液和暴力。这些就是民族传统认知和文化习俗的差异。
3.中西文化差异对外语教师角色影响
中西文化差异作为外语教学提升的关键,外语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准确地运用外语思维方式把握中西文化差异,成为外语教学重难点。鉴于中西文化迥异,导致外语课堂上教师与其他学科的教师角色具有较大不同之处。
3.1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更繁重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较大,语言间的区别性特征较多,导致外语课堂教学不能仅从传统语言教学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着手,教师除了把握语言学习的四要素之外,还要充分把握语言间的文化差异,尽量减少由于语言负迁移对语言学习的消极影响。这要求外语教师必须提升自我专业文化素养,教师必须通过自身对中外文化背景的深入了解和对比,把握语言间的文化差异,进而减少跨文化教学过程中的外语教学难度。同时,教师还要以教材为蓝本,不断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文化知识,将文化教学渗透进外语教学的各个板块之中,及时进行中西文化对比,运用实际的语言材料等语言事实让学生领会外语思维方式与汉语思维方式的差异,并不断汲取和吸收外语思维方式,不断调整外语学习过程中的中式英语错误表达方式。从这一角度而言,教师的整体教学任务在中西文化巨大的差异中显得更加繁重,必须更深入地了解语言间的差异,引导学生进行准确地道的语言表达。
3.2外语课堂氛围更轻松,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更平等
中国传统的师道尊严导致师生关系具有等级性,学生对待教师毕恭毕敬,而不敢丝毫懈怠,教师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应当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而削弱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相比之下,外语课堂应当创设外语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仿真的语言环境中熟悉并运用外语思维方式,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显得更自在,处于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状态中,教师应当主动让位于学生,以教学主导的身份引导语言教学过程,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外语实践能力。
3.3教师成为外语文化的引导者
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通过中西文化差异选用灵活教学策略和手段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外语学习过程中,对文化差异准确把握的重要性,让学生逐渐熟悉中西文化在语言特征、、语言环境、语言习惯、习俗等方面的文化差异,教师应当拓宽教学渠道,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外国风俗和外语表达习惯,可以通过图片、电影、电视等多媒体手段,以及小说、报纸等文字材料来把握,同时可以创设情景来理解外语遣词造句上的差别,把握字词意义差别或句法结构差别,或者把握一些非常地道的外语表达方式。
4.结语
每一种语言都代表着一种文化,民族语言中可窥探出民族文化形态的多样化,也将民族文化差异表现的淋漓尽致。作为汉藏语系的汉语内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信息,儒家中庸思想成为汉语表达的重要准则,强调语言表达的含蓄委婉,重视语言表达中的集体主义等等,而相比之下,以印欧语系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强调语言内容表达的直接性,突出个体特征等特征成为与中国文化截然不同的语言思维。外语教学实践过程中把握不同语言间的文化差异,有效地调整教师的教学策略,转换自身教学定位,不断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学生创设和模拟外语语言环境,才能全面提升外语教学质量,共创良好的中西文化差异的课内外学习环境和氛围。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篇4
关键词:文化差异;翻译;情感丢失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304-1
文化与翻译具有密切相关的联系,在进行翻译的工作过程中,翻译人员除了要通晓两种语言之外,还要对所翻译的语言文化具有较深刻的认识,明确认识到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重视翻译过程中情感的表达,防止在翻译时出现情感丢失的情况。本文主要从中西方文化差异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对翻译情感意义丢失的影响两个方面来对文化差异对翻译情感意义丢失的影响进行了探析。
1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
中西方的经济科技发展不同,因此在诸多方面的文化也会产生不同差异,下文主要是从科学文化差异、生活习俗文化差异、艺术文化的差异以及宗教文化差异4个方面来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行了分析。
1.1 科学文化差异
在科学文化方面,我国人们过于依赖先人的研究经验,对先人所总结出的结论和方法过于相信以致于缺少必要的创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科学文化中重视对科学的创新和探究,对一些先人所提出的观念敢于进行反驳和讨论,为此极大的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
1.2 生活习俗文化差异
中西方生活习俗的差异表现在人生日常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例如,白色在西方是纯洁的象征,而在我国代表的是死亡;在我国一些常用的问候语拿到西方去用的时候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厌恶和反对;对我国一些亲属的称呼,西方文化并不能完全体现出来。
1.3 艺术文化的差异
艺术是文化的另一种表现方式,是一个民族文化表达的重要载体。我国的艺术文化中所体现出的是一种委婉、内涵、古典的东方之美,而西方艺术文化体现出的是自由、豪放的现代艺术之美。两种文化在表达方式以及表现手段方面具有极大的差异。
1.4 宗教文化差异
在中西方人们对宗教都有一定的信仰,在我国主要以信仰佛教、道教为主,老天爷为万物的主宰者。在西方主要是以伊斯兰教、基督教为主,上帝是人们心中的神,主宰着世上一切的事务。由于存在这些宗教文化之间的差异,使得在翻译过程中往往翻译偏向于方面。
2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情感意义丢失的影响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从另一方面来分析语言也不能脱离社会而传承下去。中西方文化具有极大的差异,语言的传播以及翻译也是复杂多样的,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要重视语言中情感的表达。总体来讲,在翻译过程中受到文化差异对翻译情感意义丢失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化信息的丢失、文化信息的误导和文化信息的理解障碍3个方面。
2.1 文化信息的丢失
中西方各个国家的历史、经济、科技发展的各不相同,因此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和语言文化都有极大的差异。在翻译工作中,翻译工作人员如果对语言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刻或者对语言文化缺少必要的了解,那么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只是机械的将该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语言中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和文化的信息得不到传承,致使文化出现了情感和知识的丢失。例如英国是英语的发源地,受到罗马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较深。一个英语短语为“Achilles' hell”指的是“致命的弱点”,“black sheep”在当地翻译为道德不高尚的人,如果翻译人员对当地文化不了解往往会翻译成黑羊。这些常用的短语在当地并不是用其表面的意思,而是应用它延伸出来的意思,这就需要翻译人员对当地文化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2.2 文化信息的误导
文化上的差异给语言的翻译带来极大的不同。如果用我国文化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来对西方文学进行翻译和表达,往往会导致语言的翻译出现信息的误导和信息失去准确性。例如在西方人们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个短语为“handwriting on the wall”,如果用我国的文化直接对其进行翻译就是“写在墙上的字”,这就是对文化信息的一种误导。这个短语出现的文化背景为,巴比伦王伯沙撒在宴请大臣时发现有一只手显现,在墙上写字,但以理解释说这预示着巴比伦国的末日已到。从此,人们就用“handwriting on the wall”来表达灾难即将到来的意思。对同一件事情的褒贬不同,也会导致文化信息的误导。例如我国倡导的自由主义在我国文化中具有较强的贬义,而在西方文化中其具有较强的褒义。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如果对自由主义的翻译进行过多的贬义往往会导致文章的情感表达得不到体现,导致文化信息的误导,甚至出现情感丢失的现象。
3 结语
总而言之,文化差异对翻译情感意义丢失具有重要的影响。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文化的支撑,翻译不仅仅是对文章表面进行翻译,而是要深入文化当中,深入的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最终实现对文化的一种翻译。此外,翻译工作人员想要将原文清楚的表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涵义,不仅需要扎实的语言文化基础,同时还要对该语言文化具有较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实现语言的翻译是文化的一种传递,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
参考文献
[1] 王天华.论口译中的文化因素及其影响[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06期.
[2] 施佳胜.情感意义的移译与丢失[J].外语学刊,2002年第02期.
篇5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能力 商务英语专业
一、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与教学研究
“跨文化交际”是Edward Hall 在1959年出版《无声的语言》一书中首次提出的,现已成为高校开设的一门重要跨学科课程和研究热点, 同时也是商务人士、留学生和移民培训的重要内容。针对新《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提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特别是2009年《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指出商务英语专业的知识与能力由四个模块构成:语言知识与技能、商务知识与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与人文素养。因此,跨文化交际课程成为国内部分高校英语专业或商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和公共基础选修课。
哈佛商学院前院长Robert Kent曾指出:“在全球范畴内经商时,很少能有比跨文化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技能”。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著名学者胡文仲、高一虹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文秋芳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前者指语言能力和策略;后者指敏感性、宽容性和灵活性。Susan Eckert(2006)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尽管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有不同的理解,但共同之处在于跨文化交际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案例教学法的研究文献中,多强调其在跨文化交际学课程应用中的重要性与可行性,注重理论性,强调案例教学法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将介绍案例教学法在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中的意义,并着重介绍案例分析法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的具体操作和选取案例的技巧。
二、案例教学法运用于跨文化交际学课程的意义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是指教师根据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宗旨,依据教学目的和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典型的案例讲解,使理论具体化;同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理论解析具体和典型案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
(1)更强调理论联系实践,关注社会问题,能增强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2)通过案例教学,学以致用,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3)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和讨论,能提高学生思考和分析能力,以及加强团队精神;(4)注重师生双方的合作,教师引导为主,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
三、案例教学的特点以及具体操作
案例教学法成功关键之一在于案例的选择和整理。选择案例前应了解案例的基本特点,案例应具备以下特点:(1)真实性。真实的案例更能让学生融入案例的情境,使学习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能较快地移情于真实语境中,提高对问题的认识。(2)典型性。典型的案例增加其说服力,如相关电影《世界是平的》《刮痧》等,典型地反应了中西文化差异。(3)相关性。所选的案例需与教学内容相关,否则再典型也意义不大。(4)目的性。所选案例应服务于教学目的。(5)可读性,即案例能被学习者理解,包括难度系数和语言都应该合适。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与国家,企业学校之间跨文化交流日渐频繁,科学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新媒体以及网络资源的壮大,案例的来源更加多元化。同时案例也呈现多模态多维度特点,包括视频、广播电视新闻、书面案例材料、报纸文摘、图片等。只要具备跨文化意识,用心搜集整理,找到合适的案例不是难事。
案例教学的操作也十分重要,本文将先从宏观角度介绍案例在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课堂知识导入、知识讲解、知识运用、知识检测),然后从微观角度介绍案例的具体使用(案例搜集、案例介绍、案例讨论、案例总结、案例反思)。在跨文化交际课堂中,在知识导入、讲解、运用和检测过程中,往往不限于只使用一个案例,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可以运用多种形式的案例。如讲解Edward Hall’s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High- and Low- Context Orientation)时,可以使用简短视频或者贴近生活的简短对话导入课堂:
1. Chinese: I just know you don’t like my idea.
American: How? I didn’t say a word.
2.American: You said yes.
Chinese: That doesn’t mean I agree.
通过这个简短贴近生活的对话,学生能理解中美高低语境文化差异,中国人意在言外,而西方人直接。在具体讲解中,还可以使用中西方诗歌对比案例。中国古代诗人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雪莱的《悲歌》―“徒然落泪的悲伤的雨,枝杈怒伸的的树木,凄凉的海,深邃的洞窟―哭吧,为了世上的不公!” 请学生分组讨论两首诗歌的异同。在知识的运用阶段,仍然可以使用多种案例,如真实案例,情景模拟。假设你是美国人,邀请去中国朋友家做客,而你因为要参会不能去,你会如何表达?然后角色互换。这能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又能检测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案例分析讨论时,还要关注案例背后文化差异的原因。通过案例启发式讨论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发现他们的潜能。
微观层面介绍案例教学法,包括案例的搜集、介绍、讨论、总结和反思。1.案例准备:教师或者学生应在课前搜集整理好案例,案例选择应注意真实性、典型性、相关性、目的性和可读性等,从网络视频、电影电视、书籍、人物访谈、图片等多渠道搜集案例,并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适当改编案例。2.案例介绍:案例教学前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根据案例的内容,教师可发放案例书面资料给小组,也可以以PPT形式展示或者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形式,如广告宣传的跨文化差异,就需以播放视频方式,这样学生能直观感受,如可口可乐在中国和美国的广告视频。3.案例分析和讨论: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对案例进行分析,如分析可口可乐广告中美文化差异,可以从广告音乐、图像和动作等多维度,也可从中西文化差异的多维视角解读案例。教师须注意营造自由的讨论氛围,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补充。4.案例总结: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结合学生对案例的具体分析情况,进行点评和总结。在点评中,应注意分析各个小组的优点和不足,对表现好的组进行肯定,归纳出原因,同时应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指出争论的要点,并运用相关理论作出自己的分析。如可口可乐中美文化差异:可口可乐在美国的广告体现了美国个人主义和自由的价值观,而它在中国的广告则体现了集体主义价值观。5.案例反思:反思是案例分析教学法不可缺的一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鼓励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通过一个案例的教学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跨文化冲突,提高跨文化能力。如通过可口可乐的案例分析教学,得到相关的启示。我国企业跨境广告或者外宣视频制作时,应考虑到西方文化的特点,进行调整。
鉴于以上分析,案例分析教学法可以从多渠道选择案例,有效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讲解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时,运用多媒体视频(如美国电视剧《不要对我撒谎》和视频《手势在不同国家的含义》等,能更直观让学生接收信息。另外可以利用邀请学校留学生加入课程,了解他们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了解文化差异。还可以从各个领域获取案例,如音乐、建筑、家具等,进行对比分析,获取文化差异信息。
四、案例教学成功的要点
为使案例教学法更能有效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案例分析教学中,需注重学生的参与,学生应参与到整个案例教学中。选择案例时,教师要考虑学生对案例的接受程度和学生的性格特点。案例材料的阅读观看、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案例的总结,都可以以学生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案例教学中,教师为主导指的是教师充当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进行案例分析前,组织学生分组,并明确教学目的、小组任务和内容,提高活动效率。在案例具体分析讨论中,教师应观察、引导、点拨、鼓励学生,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在案例总结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发言进行科学点评,并简明扼要概括学生的陈述,提出相关建议。在案例的反思过程中,应启发学生举一反三,使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二)案例选择应与时俱进,贴近社会实际,突出时效性
案例教学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文化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搜集整理案例时,要坚持与时俱进,突出实效性。比如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信函和商务谈判影响,往往认为中方谈判人员爱面子,重关系,谈判多采用间接方式,而西方谈判者利益为导向,谈判多采用直接方式。但是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交流渗透,谈判特点也有新的变化。因此在案例教学中,可以邀请正从事商务谈判人士介绍他们的经验体会,或者阅读最新期刊杂志,如“Journal of Business and Technical Communication”“Cross-cultural Research: Th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Social Science”等,在课堂上介绍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有趣的案例,以突出案例的时效性。
(三)案例的本土化
本土化的教学案例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对教材知识点进行有力补充。在具体教学中,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拥有大量的跨国公司和中外合资企业,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可以邀请中外人士和商务人士来课堂进行讲座,或者通过已毕业学生或实习学生亲身经历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讲解文化差异。如果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可以观察、问卷调查或者访问外国游客对中国的感受,并进行分析讨论。具有留学生或者交换生资源的高校也可以邀请留学生来课堂,讲解他们来中国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身边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更直接真实地了解文化的差异。
总结
鉴于跨文化交际课程实践性强,案例教学法通过用真实和典型案例分析,能充分调动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合作能力,同时有利于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发展,是跨文化交际课程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在使用中,还需要适当和传统教学法相结合,教师应对相关理论做清晰的阐释,案例分析才能有理有据有方向,同时避免太主观。
参考文献:
[1]陈准民,王立非.解读《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J].中国外语,2009(4):4-11.
[2]http://ile-communicacioncom /…/liste./20110324html
[3]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篇6
关键词:中国;德国;经济;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F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一、中德文化特征与经济管理模式
对于中国的文化特征来说,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更倾向于集体主义,同时是以家族主义的伦理原则为基础而实现群体安定与和谐的目标。从权利距离的角度来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以家长式领导模式,并且员工在经济发展中参与的机会并不多。而德国的经济组织者更加看重的是和经济有着密切关系的劳动生产率以及高质量的产品中,对于人际关系和沟通技巧方面,德国人不太重视。
二、中德文化差异给两国经济造成的影响
(一)沟通方式上的差异
所谓的沟通方面的差异,就是中德两国人民在语言、手势、表情以及日常行为活动方面的不同。其主要原因是中德两国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即使采用相同的表达方式也有可能理解的含义不同而发生偏差,例如两国企业签订合同时,一些特定用语在翻译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误解,这也是两国在沟通方式上存在的差异所对经济造成的影响。
(二)价值观方面的差异
造成两国之间的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是跨国企业的贸易往来情况,但由于两国对于价值观不同,所以在企业间的管理模式也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一般情况下是比较保守的,同时也可以理解为缺少冒险精神,进而导致在经济市场中失去很多机会。相反,德国企业善于不断开拓新的市场、敢于探索。在跨国企业当中,员工所对待的工作态度不同,德国人特别享受价值观,并且在工作中任劳任怨。虽然中国人也吃苦耐劳,但是在没有物质基础满足的情况下缺乏主动性,由于德国人无法接受这样的工作模式自然而然的导致两国经济受损。此外,在员工对待工作成就方面,中国员工一直处于被动位置,而德国员工在不满意的地方就会主动提出,这样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发展,带动两国的经济效益。
(三)人事管理方面的差异
在两国的人事管理方面,中国一般情况下注重的是企业员工的学习、资历。并且每个员工的工资与所工作的时间成正比,而德国企业则是根据企业员工的工作能力来控制工资的标准,与此同时还会和当时的物价情况等综合情况进行调整。在企业的人才认定方面,中国注重的是员工的个人素养、人际关系以及工作经验,这就造成在管理层选拔时没有注重是否具有管理能力,而偏向于考核文凭与人脉。此外,最重要是中国认为员工的跳槽是对企业造成经济危害的最主要因素,认为员工跳槽不但有可能会带走企业机密,更重要的是使企业培养模式受损,进而限制员工的流出。但是德国企业认为,不定期的保持员工的流动性会使得员工有紧迫感的同时,还会保持企业的活力。同时,德国企业鼓励年轻人的流入与流出,进而通过人员自由流动来吸引更多的人才,带动企业更好的发展。由于中德两国的人事管理存在差异,进而很有可能造成冲突而影响两国经济的发展。
(四)制度文化存在的差异
在中国,一般喜欢采用上级命令下级的方式来管理,而企业中的条文以及文件也是由高层领导来管理的。而德国的制度文化则是以德国的法律作为管理基础,在做出任何决策之前都对法律条文作为依据。正是由于中国这种偏重于人的作用和价值的实现,而对当地的法律没有足够的中,进而导致了员工对制度的执行没有法律意识,所以在两国经济往来的过程中制度管理没有发挥其存在的价值。
三、解决中德文化差异的相关建议
(一)要充分了解两国的风俗习惯
由于受到历史的影响,中德两国的风俗习惯还是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距,主要是以及日常行为习惯的不同,那么在中德开展贸易活动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互补其风俗习惯,尽可能地融合到一起。此外,在推销产品的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对方的实际情况,只有满足这些要求才能更好地发展中德两方的贸易往来。
(二)加强中德交往中谈判技巧
由于中德两国的文化差异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因此在中德交往中的谈判技巧在贸易过程中处于重要的地位,那么需要从两方面入手,首先需要对两国的贸易商务谈判代表人加大培养力度,其次需要加强实践锻炼,通过积累经验来提升个人素质。
(三)用法律来规范贸易交往
由于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都不以法律为基础的,因此缺乏统一性。那么在中德两国贸易的过程中,需要健全法律体系。特别是在中德两国受到了文化差异影响的背景下,急需建立一套适合两国经济发展的法律基础,保证了双方的贸易活动能够顺利的进行。此外,在国际间贸易往来逐渐增多的情况下,需要控制两国的贸易门槛以确保每笔贸易都是有质量的,另外,还需要执行无差别对待,不能搞贸易歧视和贸易封锁,建立正常的两国贸易交往的环境,使两国更多的人民都能享受到国际贸易带来的便利。
(四)加强中德间的文化交流
文化在中德两国的贸易之间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那么中德两国需要加强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主要可以通过建立互相间的文化交流团队、组织等方式来对两国文化更深入的理解,进而减少两国之间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不利影响。在充分了解对方文化交流,才能更好地理解与感悟,进而就会将两国贸易过程中的文化影响降到最低。
四、总结
总之,通过对中德两方的文化差异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出,无论是沟通、价值观还是人事管理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进而就会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两国之间的贸易,最终影响两国经济。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交互中,应该形成多元文化的模式,在对两国文化基础尊重的同时,尽可能地解决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宦宁.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制约及对策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09(S1).
[2]张馨予.有关国际贸易中文化因素的讨论[J].经营管理者,2011(04).
[3]何晓琴.中德商业文化的差异——德国人看中国商业文化[J].文明与宣传,2003(04).
篇7
关键词:文化差异;俗语;翻译策略
人类文化具有一定的共性,如共同的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哲学理念,以及各民族对真善美的肯定和追求等。而各民族因所处地域和历史沿革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风俗习俗、思维方式和语言结构,即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产生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翻译活动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同时也揭示了文化的差异存在可译性。为了两个民族之间思想的沟通,必须了解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1]。
一、文化差异对俗语互译活动的影响
(一)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既有差异又存在相同或相似之处,表现在不同民族的语言结构存在不完全的对应,即部分对应。这一点在欧美国家的各民族之间表现尤为突出,如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对欧美各国各民族的影响,英国和法国以及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文化对欧美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影响等。总体上说,欧美各国之间民族文化的差异较小、语际转换的障碍较少。另一类是不同民族之间各自独特的文化形成的巨大差异,即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在另一个民族中空缺,表现为不同民族的语言结构中存在的完全不对应的现象。这主要反映在东西方文化传统和语言结构的巨大差异上,中俄两国的文化差异应该属于这一类型。这种巨大差异往往在语际转换中出现“文化休克”和“词语空缺”,甚至造成文化冲突[2]。
(二)文化差异对俗语互译活动的影响
俗语包含着大量的文化、历史、社会、地缘等信息,而且大多是约定俗成的,其中的许多含义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涵的形象、寓意以及词语结构都有相当大的差异。而且翻译中存在许多非对应的关系,存在不同的语言表述形式、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缺项。这种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给互译活动带来了很大的障碍。众所周知,翻译的内容绝不仅仅是语言符号本身,而是语言符号所承载的文化,俗语更是一个民族文化和习俗的浓缩体。俗语互译时要求译者要有深厚的双语文化素养和综合思维能力。在有些俗语中,中俄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几乎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有文化的对等性。而很多情况下,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还是非常明显的。中国人都非常熟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句俗语的含义,是指几个平常人的智慧加起来也可以顶上一个聪明的人。如果逐字直译为“ТривонючихсапожникасоставляютодногоЧжугэЛяна”,那么俄罗斯人将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因为他们当中很少有人知晓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其实这里就有一个中国文化的内涵意义在里面[3]。在大量的翻译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差异是随时随地存在的,熟悉和重视文化的差异使提高俗语翻译质量的关键,目的语的读者能够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才是两种语言的成功对接。
二、俗语互译的翻译策略
文化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基于民族文化平等的立场来传播文化,传递信息。语际转换中存在的文化差异方面的障碍是可以突破的,俗语互译关键是要有正确的策略和科学的方法。
(一)文化差异的处理原则
无论是处理文化差异的文化调适的方法和手段,还是处理文化冲突的大刀阔斧的增删、改写和重组,都应该遵循翻译的三原则,即传意性、可接受性和相似性原则。互译活动不能不考虑译文读者的可接性,否则就失去了语际转换的根本意义。传统翻译理论中有一种旧观点,认为译者只需对原语作品、作者负责,而忽视了目的语读者的可接性,因而出现了死译、曲译等现象。必须指出的是:语际转换中的可接受性是其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的客观要求。汉俄分属汉藏、印欧两大语系,语际转换是不可能完全求对等的,甚至有时求对应、求相似都有障碍。因此,成语类短语互译活动中有时要采用引申、增补、省略、重构以及阐释或注释等多种手段,才能使译语读者理解、接受原作者的作品。
(二)俗语的翻译策略
俗语包括成语、谚语、熟语等惯用语。它是意义上完整、结构上定型的习用语。俗语的翻译主要包括原义和寓意的处理。处理俗语的翻译问题,从翻译方法上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选用直译或意译、音译或意译、直译兼意译或者音译兼意译,以及直译加注释或音译加注释等常用方法,也可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加词或减词、增补或省略、调序或重组、还原或替代、词类转换或成分转移、句式转换或句型转换,以及词义引申或句义引申等变通手段。在俄汉翻译活动中,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这种差异也体现在俗语的翻译中,针对不同的文化差异可以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
1.原语和目的语中的文化概念不相对应中俄两国民族中有一些文化概念不对应的俗语词语,例如:хлебисоль—面包和食盐。在俄罗斯民族文化中,面包不仅仅是食品,还是友谊、好客的象征和欢迎客人的标志;盐也被看成是很珍贵的物品,按照俄罗斯古老习俗常常有一位手捧面包和食盐的姑娘迎接客人。时至今日,在正式礼仪上,也有用面包和食盐迎接贵宾的仪式。中国人常说:“丢了西瓜,捡了芝麻”,比喻做事因小失大,得不偿失。在俄罗斯民族的文化中西瓜与芝麻之间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当然也无法理解这句俗语的真正含义。这类短语在翻译时大多采用意译或意译加注释的方法。可译为:Семечкикунжутасобрали,аарбузпотеряли.然后加入注释:Излишнезаботитьсяомелочах,забываяоглавном.这种情况下译者就要放弃等值的翻译方法,需要加入大量的对文化概念的解释。
2.原语和目的语中的对应词意义不同俄语中有一个俗语:Двамедведяводнойберлотенеживут.(两只熊不能住在一个洞穴里)在俄罗斯民族的文化概念中,熊是强大、勇猛的象征。但是在中华民族的文化意义中熊并没有这种特定的含义,汉语中与之相近的动物是老虎,所以这句俗语可以翻译为:“一山不容二虎”,比喻一个地方容不下两个强者[4]。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而俄语中与之相似的俗语是:Набезрыбьеирак–рыба.(弄不到鱼的时候,虾也当鱼)翻译这类俗语的时候,要求译者要有深厚的双语文化素养和综合的知识功底,充分理解和消化原文中的文化信息,并能够在目的语中找到相应的信息对应。翻译方法可以采用还原或代替等变通手段,尽量使目的语读者在本族文化中找到基本对应的词语,做到两国文化的互相兼容。
3.历史文化背景和表达方式不同例如之前提到的“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如果直译的话一般会出现文化空缺。因此可以采取意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ТрисапожникапосвоеймудростиравнывыдающемусяумуЧжугэЛяна.ЧжугэЛян—знаменитыйдревнийкитайскийполководец.通过对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的简单注释,使目的语读者能够初步理解这句俗语的真实含义。
三、结语
俗语的特点是形象鲜明,寓意深远,用语凝练[5]。翻译俗语应力求准确表达其思想内容,并尽可能保持其形象比喻。如果译文语言中没有相应的词语,则可采用直译的方法,并尽可能保持原文的色彩,或意译,淡化原语色彩,用目的语的一般词汇表达原文中的俗语的含义。无论是直译,还是意译,都需要通过逻辑分析来明确原文俗语的概念、选用适当的词语来表达。但是正如许钧所说,翻译不可能有定本,即不可能有内容上与原作完全等值,形式上与原作媲美的尽善尽美的定本,没有可以超越时间的定而不变的译本。对同一部原作,不同译者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表达,因此翻译也不可能有“理想的范本”。[6]我们需要的是不断地探索和发展翻译理论,不断总结翻译实践,在俗语互译中,使译文趋于完美和准确。
参考文献:
[1]许钧,穆雷.翻译学概论[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9.
[2]刘淼.翻译中文本意义的阐释[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5(5):44-45.
[3]孙文方.汉俄语言对比与方略[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6.
[4]汪景民.汉语和俄语中的问候语对比[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5(7):26-30.
[5]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篇8
[关键词]语用失误 文化差异 思维模式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046-02
引言
跨文化交际中的故障被称作语用失误。语用失误是英国语言学者Thomas(1983)提出的,专门指跨文化交际中听话人对说话人,反之亦然,对语用意义做出不到位的理解或做出不恰当的反应。在语言交流时,说话人采用的语句符合正确的符号关系,但是表达的方式不符合场合、表达习惯和背景。具体来说,语言表述者,即说话人在言语交际中无意识地违反了交际背景,不符合社会规范,没有考虑交际双方的对象、时间、地点等综合因素。这违反了语言本身特有的文化交际价值,从而引发语言交际因遇到阻碍或隔阂而难以继续进行,进而导致了语言交际未能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更不可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这种语言交际中所犯的错误被称为语用失误。(何自然,1997)本文试图从多方面分析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拓展探讨语用失误的分类、成因、影响和引起的注意事项等。
一、语用失误成因的分类
导致语用失误的成因有很多种,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下三方面较常见:
(一)语言表达自身的语用失误
一方面由于汉语思维模式下的语言表达者会按照汉语母语的语法表达式套用在英语句法中,从而引起语用失误。另一方面,是汉语为母语的说话者错误地使用了英语表达习惯,亦引起语用失误,两方面都会导致英语母语的听话者对这种语言表达难以领悟或接受。举个例子,在一次英语课后,一名自认为精通英语语言的汉语学生向听课的英国外教询问建议,当时的语言表达句子是“I’m desirous of exploring your feeling on my speech.”英国外教听了不禁为之一怔,回答说:“Your English is too beautiful to be true.”学生十分不解,但很确定这是来自书本中的语句。外教向学生解释了语言使用不当,没有注意语言使用的场合。“desirous of exploring your feeling”不是日常口语的正确表达法。符合这种场合的英语表达习惯应该说:“I’d like to hear your opinions on my speech”或者“Could 1 have your opinions on my speech”。这位自认为精通英语语法的汉语学生是没有体会到语言使用的文体差异和场合,在应该使用口语的文体和场合却运用了书面语,导致了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二)文化差异的语用失误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使用双方经常因为受自身母语使用文化背景的影响,不了解对方语言表达的文化差异,从而不能运用有效正确的语言表达语句,导致了语用失误。这种文化差异导致的语用失误与跨文化交际的语言使用双方各方面的了解程度相关,如地位、职业、背景、话题等。一般包含称呼、问候、介绍、寒暄、请求、询问、提议和道歉等语言使用习惯表达法。举例说明,若语言交际双方想谈论有关天气的问题,那么语句的使用需要表达出评论或者预测方面的天气情况。如:“Quite a storm last night. Going to clear up.isn’t it?”这种寒暄的语用表达基本功能是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时候能够改善或调剂社交人际关系,所以不能简单地将有关天气的表达语句说成:“It’s raining,isn’t it?”这就导致了文化差异下的语用失误。
(三)中西思维模式差异引起的语用失误
文化上的差异必然导致思维模式上的差异,这样会在跨文化交际中形成沟通障碍。汉语思维模式以感性为主,重在综合描述而非细节分析,常有一句俗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西方思维模式以理性为主,重在逻辑分析而非综合概述,常常关注概念。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思维模式各具特色,却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了阻碍。以实例进行分析:
1.Foreign host: 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Chinese guest: No, thanks.
Foreign host: Are you sure? It’s no trouble.
Chinese guest: Well, thank you very much.
实例中,西方主人向中国客人提出问题,中国客人回答是否定的。按照西方思维模式等到的答案是“不要”,那就理解为真的“不要”;而汉语思维模式首先对提出的邀请和提供表示委婉拒绝,以此表示客气和礼貌。因此,实例中的中国客人前后的回答使得西方思维主人十分茫然。这完全影响了跨文化交际,没有达到有效的交流效果。
2.Chinses host: Would you like to have supper with me next time in your spare time?
Foreign guest: Of course, when?
Chinses guest: Any time is ok.
在这一实例对话中,汉语思维者是运用感性思维对客人进行礼节上的邀请,并出于礼貌和尊重,不主动设定时间,给客人以足够的调整空间。而西方思维者是理性思维,关注事情的时间和概念,遵守行为规范,认为真诚的邀请是需要有具体时间的。汉语思维者对时间回答得含糊其辞,直接导致了这次对话交际失败。
3.Foreigner: You look beautiful today with the dress.
Chinese: Oh, no, it’s ugly.
可以看出这次的交际效果十分失败。汉语思维注重礼节,在交流中,讲求尊重他人,贬低自己,在礼貌原则上称为“贬己尊人”。而西方文化中没有这种原则,西方思维自然难以接受这种现象。因此,在对话交流中,汉语思维者习惯性对他人的称赞进行否定,以此表示谦逊尊重,而这一举动会给西方思维者造成很大的不快,认为自己真诚的赞扬被立即否定,反而感觉没有受到尊重,对方十分不礼貌。
通过对几个跨文化交流实例的举证和分析说明,不难看出不同的文化背景自然会带来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社会交际方式、道德衡量标准等一系列语用失误现象。尤其是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经常会导致语用失误引起的跨文化交际失败。语言自身的语用失误与文化差异引起的语用失误主要体现在词语文化的内延和言语行为文化的外延层面上。(连淑能,1997)无论是词语文化的内延语言差异还是言语行为的外延影响。在跨文化交际中若对中西思维差异,文化差异和语言自身的差异置若罔闻,无疑会增加交流难度,导致更多语言失误。因此,在与西方思维者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务必注意交际行为和语言使用。应充分了解交际对方的文化背景、价值观、思维方式、语言习惯等,如真诚交往、独立自主、遵章守时、谈吐幽默、尊重个人权利、选择和隐私等诸多跨文化上的差异。
二、结语
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语用失误主要是问话对象的身份或社会地位而导致的社交语用失误,是由于语言自身差异、文化背景差异、思维模式差异和社交行为方式差异造成的。这些差异的产生自然是由于使用不同种类语言的人的社交心理、思维和推理方式不同而产生差异性语言的人的社交心理、思维和推理方式,并对交际产生影响,从而出现信息误导、信息错误和信息障碍。因此,只有在拥有了丰富深厚的中西文化素养和多方面的领域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应用得体、正确,不出现语用失误。由此总结,欲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有效的技巧即是合理的分析,掌握交际双方语言上的差异,文化差异和思维模式上的差异,无疑会减少语用失误,增加交际的效果。
【参考文献】
[1]Thomas.J.(1983)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
篇9
致谢是人们日常交往中不可缺少的语言行为,是世界各国人们都拥有的礼仪规范,是对别人为自己提供的帮助的承认,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和谐的文明举止。而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冒犯了他人,则需要道歉,以修补维护人际间的关系。由此看来,道歉不仅仅是有礼貌、有教养的表现,还具有维护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功能。但由于各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致谢与道歉的方式也不同。
在英语国家,人们不仅对上司、同事或是陌生人的帮助表示感谢,对亲戚、朋友或是父母的帮助也会表示感谢。而在中国,属下为上级办事,晚辈为长辈办事都是应尽的义务和职责,是不需要表示感谢的。当然,在中国对于关系亲密的人的帮助也有致谢的表现。比如:辛苦啦!快歇会吧。等等。
在英语中道歉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用来表示遗憾,如:Iamsorry.一种用来请求原谅,如:Pleaseforgiveme.另一种用来表示道歉,如:Iapologize.在使用这三种表达方式时是很有讲究的。在汉语中表示道歉没有那么复杂,通常一声对不起就可以表示在英语中的那三种方式。在致歉方面中国和英语国家的人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在中国,人们通常会估计面子问题在致歉方面不容易做到直截了当的赔礼道歉,通常会采用迂回的办法。这一点与英语国家的致歉行为有着最大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致歉和道谢都是经常发生的,在措辞上需要注意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性。避免不必要的尴尬出现。
二、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
(一)利用教材对文化知识进行传授
1.通过词汇讲解渗透文化信息。英语词汇在长期的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意义,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进行介绍,防止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作主观评价。新教材中有很多与文化有关的词汇可挖掘。对具有文化背景意义的词汇,除讲清其概念意义外,还要介绍它们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时还可适当扩展知识内容,顺便讲一些相关的外国风俗习惯等。
2.通过对话练习与阅读文章渗透文化信息。英语课本中的对话材料是学生了解和接触英语文化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编辑者在设置对话的时候,有意识地考虑学生对文化信息的接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对话作为一个重点来讲解,让学生通过对话更加了解英语文化,从而熟知中西方国家在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和特点。在讲解对话时肯定会出现一些学生们应该掌握的日常对话,教师可以针对这些日常用语有目的地设计一些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再进行一些补充,使学生更充分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二)利用课余时间组织英语活动
1.英语角。在英语角,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每一位同学可以当一天的小老师,为其他同学讲解一些中英文化的差异。更多的时候同学们自己练习用英语对话,通过这种练习,让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更多的文化差异,也锻炼了口语,为以后跨文化交际打下基础。
篇10
关键词:商务谈判 文化差异 沟通障碍 文化认同 角色障碍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对外贸易活动逐渐增多,国际商务谈判的重要性逐渐凸显,但是,在国际商务谈判过程中,受到各国文化差异的影响和制约。
1 跨文化差异
商务谈判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商务谈判是一种活动过程,而文化是这种活动的剂。各个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进而形成跨文化差异,在跨文化差异中,价值观念、时间观念、思维方式、人际关系、谈判风格等的差异是最为突出的类型。在谈判过程中,需要将谈判双方的价值观念、时间观念、人际关系观念等文化因素与谈判技巧、谈判策略等进行结合,并将其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组织结构中,在一定程度上便于实现双方文化的统合、利益的共赢等谈判目标。
2 影响国际商务谈判中跨文化差异的表现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谈判双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选择谈判方式,制定谈判策略时,甚至会产生一定的误解,政治、经济等因素是产生这些差异的根源,但是,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是最主要的原因,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语言行为 国际商务活动中最多的就是进行语言交流,双方在语言交流过程中出现的语言问题一般通过雇佣一位翻译或者用共同的第三方语言交谈就行了。因为即使我们在某交流的国际语言方面很熟练,但对于和不同国家进行商务谈判的时候,大家对于语言的文化等方面还是会有不同的。我们必须明确这点,否则会容易误解谈判对手所传达的信息,从而影响商务谈判目标的实现。
2.2 非语言行为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除了进行语言交流以外,用非语言方式同样也是很重要的方式,这种非语言方式一般都是无意识就进行的。谈判人员往往会以非语言的更含蓄的方式发出或接受大量的比语言信息更为重要的信息。当合作的国际合作方在谈判过程中发出不同的非语言信号时,当双方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时候,就极易会误解这些信号,同时可能还意识不到自己误解了,从而就会影响接下来的商务谈判的正常开展。
2.3 风俗习惯 习俗是一个十分普遍,而且人们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但它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影响力。风俗习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习俗,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性格。中西方习俗的差异无处不在,了解这些习俗文化,有助于正确的理解和运用英语。
2.4 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是对政治、道德、金钱等事物是否有价值而进行主观判断后,形成的主观看法。一个人的价值观念会不断变化。价值观念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标准。在不同的国家、民族文化中,价值观念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国际商务谈判中价值观方面的差异不如其他方面的文化差异那么明显,很不容易被掌握,所以会更难以克服。
2.5 时间观念 人类的时间观念主要来源于观察到的自然运动(含天体运动)和人文运动(含历史进程)的有序性,来源于此等有序运动的节律性或律动性。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各国的时间观念也不尽相同。因此,了解访问国家工作时间及假日情况,对恰当地安排商务活动日程、顺利地开展业务十分必要。
2.6 竞争和合作观念 商务谈判的精华,即竞争和合作。现在有很多原来是竞争对手的企业之间纷纷掀起了合作的浪潮。在国际商务活动中,这些竞争对手之间的联盟并没有取代竞争,进盟的公司仍然还是独立的公司,还有独立的利益。为了保证自我利益的实现,他们之间不可避免地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竞争,但是竞争又没有妨碍相互之间的合作。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国际商务谈判等活动。
2.7 思维差异 在面临复杂的谈判任务时,不同国家的人因为思维差异的不同,会用不同的方式做出决定。中国商人受历史文化的影响相当深,对国外人持有一定的谨慎心理。在先谈原则还是先谈细节上,中式思维表现在谈判领域的一个直接行为方法就是注重先谈原则后谈细节;而西方恰恰注重先谈细节避免讨论原则。
2.8 人际关系差异 商务谈判中人际关系起到的作用是很复杂的。在绝大多数的正常商务谈判中,谈判双方会以各自代表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为重,并不以所谓的人情作为衡量因素。但是,当谈判到了一定程度,所谓的利益已经得到满足,各方面已经到了一个平衡点,人际关系,社交人情又成为了谈判是否最终达成一致的一个衡量因素,甚至最后导致一场谈判的大逆转。
2.9 民族情结和华语情结 英语作为谈判的首要技能,被大多数中国商人视为学习的重点。英语在中国无论是影响力,还是影响范围都在增强和扩大,但是,中国人对自己的母语有着另外的一种感情,这种感情深入骨子里,认为华语是中华民族尊严的代表,由于语言的差异,在进行国际商务谈判时,谈判双方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会加入自己的语言文化,容易造成一些障碍。克服这种障碍最好的方法就是,一方面谈判者要学习英语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学习法律、政治、宗教、社会意识等英语文化知识。
2.10 谈判风格 在国际商务谈判活动中,双方有着不同的历史传统和政治经济制度,其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认识上谈判风格有可能是理性的,但是感性是其最多的表现形式。我们要吸收、借鉴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谈判者的优势,进而在谈判中为我所用。为了减少失误、规避损失,我们要汲取他们优秀的谈判经验和谈判艺术,进而不断强化自己的谈判风格,使自己的谈判更具说服力。
3 应对策略
3.1 树立跨文化的交际意识 胡文仲(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认为文化错误的严重程度要远远超过语言错误,因为它容易在感情方面造成外国人与中国人之间出现不愉快。为了避免出现交流障碍和文化冲突,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充分考虑交际双方的文化差异,做到。因此,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至关重要。
3.2 克服沟通障碍 ①交际双方受各自文化背景差异的影响,在某些表述方面,一方语言难以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进而出现一定的误解,所以,翻译的质量在跨文化商务谈判中显得尤为重要。②应对沟通角色的障碍。每个人在沟通过程中,会扮演不同的角色,拥有不同的身份,需要运用不同的、恰当的沟通手段。沟通时,角色有弹性、柔性和适应性的变化。沟通过程中,针对个人的人品修养、良心道德、主观愿望和行为动机做出肯定和欣赏,同时针对具体行为的结果和细节做出纠正,但不可以攻击对方的人品、道德、主观愿望和行为动机。③努力实现文化认同,把握谈判对手的谈判风格。不同国家的商人在长期谈判实践中形成的谈判风格,零碎地表现在他们的日常言谈举止中。想要用比较少的文字来描述或总结这些风格显得非常困难。因此,需要我们先确立考察商务谈判的方法。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掌握谈判对手的谈判风格,灵活多变,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的运用各种谈判策略,对于谈判取得积极性成果具有重大的意义。
3.3 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有效的跨文化培训可以使员工更加了解对方民族的文化以及原公司文化,找出不同文化的相同点,提高相互间的合作意识和沟通技巧,这也有助于加强员工的敬业精神,使其为公司做出更大的贡献。通过培训,使他们避免只站在自己文化的立场对别人的言行进行解释和评价,要从对方异国文化的角度上思考问题,保证自己的理解是准确的,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偏见和歧视。
参考文献:
[1]李艺倩.论国际商务谈判教学跨文化差异[J].大家,2010(4):258-260.
[2]李捷萍.论国际商务谈判的跨文化差异及对策[J].职大学报,2010(4).
[3]李艺倩.试论跨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与对策[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1(10).
[4]冯涛.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