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4: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少年科学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青少年科学研究

篇1

关键词:研学基地;青少年;农业科技;研学

国外研学旅行具有起步早,教育体系相对成熟,主要侧重旅行动机、旅行影响、旅行态度以及过程的客观描述和总结、商旅化气息明显等特征。而国内研学旅行处于初级阶段,研究较松散,以描述性研究为主;侧重于基础理论、课程化构建、基地建设、研学机构服务、实施满意度调查和评价机制等方面[1]。2013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研学旅行”[2];2014年,国务院31号文提出要积极开展研学旅行,建立一批研学旅行基地并逐步完善接待体系;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并将之置于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战略新高度[3]。2018年10月,广东省教育厅等12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研学旅行将成为广东中小学校必修课,并于当年11月1日正式实施。自此研学旅行以行走学习的模式,在学校、研学机构、研学基地间,以立德树人、培养人才为根本目的正式开展。农业科技研学作为研学旅行的一个分支,与其他学科的科技研学具有共性,现阶段从产品设计、运行机制、实施策略、案例研究等方面均有研究[4-8]。但是由于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证;特别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从小生活在城市的青少年学生远离农业,缺乏对农业、农村、农民的了解,针对青少年开展农业科技研学实践活动,更加迫切与必要。农业科技研学具备的特点、应遵循的原则、研学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其他学科科技研学同样存在。本文通过对青少年农业科技研学各方面进行探索与思考,以期探索一条青少年农业科技研学创新模式,同时为其他学科的科技研学提供参考。

1农业科技研学的特点

农业科技研学是指以农业科普园为校外活动地点,以农业科学知识、农耕历史文化、生态环保理念、动手设计、农事体验等为主题元素,融合农业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生态环境及乡村民俗文化等资源,以通俗易懂和趣味参与的方式普及现代农业、自然科学和生态环境知识。科普受众涵盖中小学生、青少年学生及亲子游家庭。通过“农业科普教育+研学基地课程设计”等寓教于乐的模式,向青少年学生传播现代农业知识,让青少年学生从小了解农业,树立从事农业、服务农村的志向。

2农业科技研学应遵循的原则

农业科技研学活动能够让青少年学生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农业的亲近感,提升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2.1教育性原则

研学旅行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9],教育性原则必须排在首位,兼顾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避免“只游不学”或者“只学不游”的现象。服从自然法则,归于自然教育,以学习者天性开发为宗旨,因材施教,让研学受众在丰富人生阅历的同时,感受生命的意义与成长的乐趣。

2.2实践性原则

研学是目的,旅行是载体[10],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业研学活动,来实现农业研学综合育人的目的。坚持实践性原则,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充分促进学生知与行、手与脑、书本和生活的实践联系,与学校单纯理论学习方式区别开来。农业研学要打破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根据地域优势,倾向于自然环境、生活领域的延伸,加强与自然、社会及生活的联系。如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农业科技研学基地向中小学生推出了“两米阳台栽种未来”都市菜园研学课程,内容包含了蔬菜与生活主题讲座、环保栽培基质配制、阳台蔬菜种植体验、水肥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体验、蔬果加工、蔬菜主题烹饪等环节,不仅仅让学生学到阳台蔬菜种养技术,更让学生们通过实践性活动,能够学习到蔬菜与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

2.3促进融合性原则

研学旅行以统筹协调、整合资源为突破口,集集体活动、教育活动、体验活动于一体,需要遵循促进融合性原则。包括学校内资源的整合、多学科的整合、跨学科的整合,甚至是跨界的整合。整合农业资源,要结合地区的情况、学校的情况、学生的实际年龄情况,比如农业实践基地,科研机构、生产农场、农业生态园、农业公园等等都可以去进行充分地挖掘、整合可利用的资源为农业研学课程服务。如有些学校是以中草药为特色课程的,那可以将中草药栽培基地、中医药博物馆、药膳体验馆等资源整合起来,形成种植、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特色农业研学课程。

3农业科技研学体系构建

3.1农业科技研学课程设计

农业作为研学活动的主要大类,各地研学机构、旅行社设计了大批关于农业的研学课程,但普遍存在设计同质化,缺乏创新。具体表现为课程目标和内容简单,形式多停留在参观、游览,互动体验环节较少,学生参与度低,活动效果不理想。同时缺乏严谨的宏观统筹与整体规划。具体表现为预设方案简单,缺少对实际情形的具体考虑,可操作性低;前期准备不足导致过程中状况频出,不能理性应对、快速解决;未考虑到学生的相关知识储备情况,进而影响了学生对研学内容的准确感知。以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为例,设计了:蔬菜成长需要什么;种子的力量;无性繁殖与有性繁殖;有虫眼的蔬菜;蔬菜“保卫战”;水培蔬菜实践课;秋生紫苏为蟹香;炎炎夏日,瓜棚豆架;辣椒有多辣?吃好米有稻理;五彩斑斓的蔬菜世界;如何种好都市菜园;蔬菜与生活;农业环保之旅等24个农业研学课程,并在研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增删、修改;但是由于都市的青少年年龄段不同,阅历不同,并且大多数日常生活远离农村、农业,效果不能一概而论;农业兴趣浓的青少年学生,会跟随研学老师的步伐,带着问题,如种子萌发是先出根还是先出叶?为什么?栽培土壤、基质或营养液的EC值、pH值应是多少才适合蔬菜的生长?不同的光照条件下蔬菜的生长情况?蔬菜生长速度和品质保证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由引问当主动提出疑惑,这一部分学生可以说研学有成效;但是另外一部分学生,无心课程,打打闹闹,无法专注于研学活动。好的研学课程是需要精细准备、反复揣摩、多次修改的[11]。那么我们的研学课程内容设计者、组织者以及实施者均应该积极思考,应该怎样科学合理的设计农业科技研学课程,能引导大多数青少年学生全身心融入课程中来,怎样多维度普及农业科学文化知识,并提升青少年认知与思维能力、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力、管理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社会参与合作能力等等。

3.2互动体验项目设计

互动体验项目是研学旅行的核心环节之一,研学工作者根据研学目的,设置多样的互动体验项目,让青少年近距离的接触农业、体验农业。研学基地互动体验项目不同于学校生物、科学实践、第二课堂等课程,学校的学科课程主要是教师的系统讲授,示范操作,学生真正动手的机会少之又少,而农业科技研学亲临自然与实境,融合了农业、生物、化学、物理等多学科,可以就地取材,实地操作。以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为例,低年级学生设计了蔬菜豆豆画、香囊包制作、干花书签制作、种植盆栽蔬菜、触摸含羞草、采摘鲜蔬等研学体验活动,高级学生则设计了蔬菜授粉、基质配制、测农产品农药残留、蔬菜搭架、蔬菜砧木嫁接、植物拓印等实操性更强的体验互动环节。从互动体验成效来看,大多数学青少年对体验项目热情极大,对学习农业科技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原来南瓜是这么授粉的”“我还想给番茄授粉”“原来农产品安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开展农业研学体验项目让日常沉闷的课堂变得“热闹非凡”,让教育回归整体,回归真实,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12],让学生对现代农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树立从事农业、服务农村的志向。

3.3园区参观路线设计与讲解服务

研学旅行是一个集课程、基地、线路以及配套服务于一体的综合体系,构成因素缺一不可[13]。基地即园区参观线路的合理布局以及完善的解说系统至关重要,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3.3.1因地制宜原则。因地制宜,即根据各个基地资源配置的特点,规划合理的导游参观线路,如园区的道路规划、农耕文化体现、农业设施投入、气候监测设备设置、农业科普点的设计等。将园区的各类科普资源有机串联起来,不走回头路,挖掘自身特色与亮点,研发适应不同年龄段的行走路线,先参观什么,后参观什么,直接影响研学成效。3.3.2功能分区原则。根据农业基地的特点,可以划分为农业科研区、农业生产区、农业科技展示区、参观游憩区、互动体验区、配套服务区等。总之,功能分区要围绕“农业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核心理念,统筹规划,更好的为研学旅行服务。3.3.3完善的解说系统。根据研学受众的不同,配备不同的解说体系。针对幼儿园小朋友,由于属于亲子研学,采用“导奇式”解说,结合幼儿身体、心理特点、语言通俗,以体验式参观解说为主[14]。针对1年级~3年级小朋友,利用该年龄段学生的好奇心,以识别蔬菜、见识现代农业为主,挖潜该年龄段的潜力,采用“引导式”解说系统;4年级以上学生是研学旅行的核心群体,根据年龄段,自下而上,结合乡土乡情、县情市情、省情国情来构建研学体系,采用“联想式”解说系统,比如在对香料类蔬菜进行介绍时,可以将香料与国宴结合起来,用故事来科普研学。

3.4团体接待人数控制

研学基地要扩大社会影响力,必须要加强宣传,加强与研学机构、社会团体等合作交流,深入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从而进行量的积累;当量达到一定程度,给研学基地的接待能力、应急机制、研学体系构建、研学内容更新、设施设备维护更新等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不是所有的量变的积累都能产生质变的累积效应[15],此时需要进行量变到质变的演变,即控制数量,提高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赢取良好口碑。以广州农业科学研究院为例,由于科普设施和科普配套稍显不足,经过研学基地运行实践发现,单次接待量为1人~300人时,投诉率低,回头客多;单次接待量为300人~500人时,研学旅行效率与质量明显大打折扣,体验感下降,反馈意见一般;当单次接待量大于500人时,导游的接待压力倍增,大多时间用于排队等待、维持秩序、清点人数等,科普工作者的工作成就感倍减,感觉服务得不到有效的共鸣与尊重。因此,根据研学基地实际情况,控制团体接待人数,有利于研学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4农业科技研学存在的问题

4.1主题模糊

部分学校、研学机构农业研学目标主题模糊,典型的表现为重游玩轻内涵,重趣味性轻知识性,将“研”与“学”割裂开来,违背了国家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初衷。

4.2方案形式化

部分学校开展研学活动只是例行公事,每一年的方案相差无几,缺乏创新性。例如有些学校采取就近原则,不分年级段,整个学校同一时间采用同一套研学方案,前往同一农业研学基地开展学期研学活动,高峰时可能近5000名学生,在同一农业旅游景区开展研学,进到景区后都是由旅行社导游、学校老师带着学生自由参观,并没有明确的研学主题,全程也没有景区的科技导师参与,研学效果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是避免研学方案形式化的有效准则。

4.3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受学校传统教育的影响,青少年学生前往研学基地开展研学活动前,学校老师已按教学目标制定了条条框框,学生在活动中从纪律、小组分配、分工任务等方面受到制约。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与创新性,研学旅行教育价值难以实现,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16]。

4.4统筹协调有待进一步完善

农业研学项目由教育部门牵头,涉及农业、科技、财政、交通、文化、旅游、公安等诸多部门,需要多部门统筹协调,同时研学群体普遍存在安全意识淡漠,好动、情绪不稳定,自我防护意识较差等特征,出现擦伤摔伤、磕磕碰碰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学校、社会、家庭要辩证的看待研学小问题,顾全大局,不能因噎废食,阻碍研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5未来发展方向

研学旅行市场需求不容小觑,对教育引导者、科普基地运营者、研学机构运行者、学校组织者和策划者均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未来主要要从改变传统教学、增加研学基地核心竞争力、突破传统教育瓶颈等方面入手,开展真正的研学之旅。

5.1加强农业研学基地建设

农业研学基地是农业研学实施和开展的重要依托,整合自身农业资源,从研学导师、研学内涵、研学主题、研学特色、研学线路等方面挖据内涵,编制与时俱进的研学指导手册是当务之急。同时根据新时代研学发展特色,完善基地配套设施建设、安全保障机制建设、服务机制建设,顺应研学发展大趋势,为广大青少年学生服务。

5.2促进农业研学课程化建设

农业研学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课程体系,充分调研学校的需求、学生的兴趣与需求、结合研学基地的资源优势,走本土化、实践化、校本化、创新化、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之路。在遵循教育至上原则的同时,设计合理的研学课程,培养个性化创新型人才,为青少年学生提供创新空间。

5.3建立评价反馈机制

篇2

一、青少年学生现代法律价值观的一般阐述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法律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它随着法律的产生而产生,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当前我国法律价值观必然具有能反映和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时代特征,具体表现为法律至上、权利本位、人权保护、公平正义和权力制约等意识。青少年学生现代法律价值观是我国现代社会法律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特指我国当代青少年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所具有的现代法律价值观,它体现为青少年学生特有的现代法律知识、心理、观念和信仰的总称。

二、青少年学生现代法律价值观培养的必要性

目前,青少年学生现代法律价值观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其现状与社会发展对公民法律素质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法治建设的客观要求仍有相当距离,凸显加强其现代法律价值观培养十分必要。青少年学生现代法律价值观现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可学法懂法重要性,但法律认识偏差

据调查,当前青少年学生已经能充分认识到法律对个人生活学习的重要性,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1.法律知识贫乏。由于各级各类学校对法律基础课重视不足,课时有限,甚至有些学校根本不开法律课,政治教师只能讲授经济生活或政治生活时穿插些法律知识,导致一些青少年学生法律知识极为贫乏。2.法律观念模糊。如一些学生分不清违法与犯罪的界限,又如一些学生忽视法律的作用,致使一些学生在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知道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3.法律评价失当。很多青少年对我国的法律现象评价不高。部分青少年学生悲观认为“中国公民目前的文化素质还很低,达不到依法治国的要求”“中国是一个缺乏法制传统的国家”“中国的法律漏洞太多”等等。

(二)认同依法治国理念,但法律情感淡薄

当代中国,广大青少年学生认同依法治国方略,但法律情感比较缺乏。如在法律正义感方面,由于我国现实中法制体系的不完善和一定程度上的不公平,使他们认识不到法律制度在配置社会资源和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是公平的,甚至产生疑问。对法律的公平性和正义性不甚理解,也就很难有法律情感的产生。

(三)认识法的公正价值,但法律信仰缺失

据调查,绝大多数青少年学生对法律的价值有深刻认识,信服和尊重法的公正性,但目前一些地方的“人治”环境,对法律的公正实施和青少年学生法律信仰的建立产生着不可低估的消极影响,因而他们法律信仰缺失。总之,在依法治国的方略下,法律价值观已成为公民的必备素质,成为法治程度的重要标志。青少年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预备队和主力军,从小教育他们学法、知法、守法、用法,进而增强他们的法律素质既是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实施依法治国的需要,因此,应把青少年学生现代法律价值观的培养放到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上。

三、青少年学生现代法律价值观培养的策略构建

青少年学生现代法律价值观的培养应以法律生活体验教育为主导,要着眼于把现代法律价值观教育渗透到政治课教学的各个环节,以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法制观念和法律知识渗透到他们内心,使之逐步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现代法律价值观。这一策略具体做法如下:

(一)合理创设法律生活情景,引发学习体验冲动

1.利用多媒体创设法律生活情景,激发青少年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唤起学生生活体验的感受,学会明辨是非,并做出正确选择,增强他们处理日常生活中法律问题和能力。2.设计法律角色模拟情景,培养青少年学生对法律生活的兴趣。为了要学生参与并从中受到体验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教师模拟场景要根据文本和客观环境,要结合学生实际。3.参加社会法律实践活动,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法律情感,组织学生参观当地法院一些审判现场和听证会,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科学命制法律情景问题,培养学习法律思维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法律生活情景时,为更好地引导学生体会法律,还要通过命制法律情景问题,养成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律思维的习惯,一方面,教师可将现成的法律生活问题命制并提供给学生思考,可以使学生在特定的法律文化生活情景中寻找已有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教会学生在法律生活体验过程中,能结合法律现象,自己提出问题,这是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知识技能的内在要求。比如,我在讲《经济生活》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时候,结合学生实际,命制一些制造矛盾的问题,将学生置于法律生活现象是非判断的“十字路口”中,引导他们全面地、辩证地分析。

(三)理性引导反思,升化现代法律价值观

篇3

[关键词] 青少年 教育 科技创新

当历史的车轮驶进21世纪时,我们又开始了新的思考和探索,思考中小学校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的成功创造条件,搭建科技创新舞台,培养学习创造能力,让每个学生在创造实践中成长。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一项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和科学探究项目的综合性科技竞赛,是面向在校中小学生开展的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的科技教育活动之一, 是中小学各类科技活动优秀成果集中展示的一种形式。大赛每年举办一次,全国大赛时间为每年的7月底、8月初,重庆市比赛的时间为每年的4月初,作品上报时间在3月上旬。

中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竞赛按项目申报人数分为个人项目和集体项目,按年龄段分为初中项目和高中项目,按研究学科分为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工程学、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医药与健康学、化学、生物化学、环境科学、行为与社会科学等13个学科。根据其研究学科分类,完全可以在中学开展相关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从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对中小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教育是很艰巨工作,顺利的进行科技创新教育工作,不仅能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也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能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提高学生日常活动的有序性。

一、提出科学问题

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首先就必须帮助学生和老师更新观念,增强科技创新意识,这是活动能否顺利展开并逐步达到成功彼岸的前提条件。

首先我们得要思考这么几个问题:科学研究神秘吗?科学研究很难吗?科学研究离我们很远吗?中学生能不能做科学研究?

我想,要回答这么几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科学研究的第一步:提出科学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会有一些很奇妙的想法,比如: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火箭为什么会升空?实际上,你阅读爱迪生、牛顿等科学家的故事之后,你会发现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提出科学问题是学得真知的关键一步,对自然界、身边事物观察或对别人结论质疑的基础上,发现和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这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调查研究显示许多学生进入高中后,往往会表现出学习积极性下降,不愿思考,不爱提问,不敢提问,不善提问,从而导致许多学生不会提问这一现状。为了培养同学们积极提出新问题的意识,我分别在针对高一和高二年级的研究性学习课堂中做了《中学生能不能做科学研究》的教学尝试,鼓励同学提问,培养问题意识。鼓励每位同学就自己在学习过程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生活和学习等领域中提出自己感到困惑的若干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资料查询、整理和文字修订工作,最后形成比较有价值的问题, 并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一起分析探讨,启迪学生运用自己的心智能力去发现和探索问题,从而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例如我校高2013级学生夏若淳等比较了蜘蛛与蚕同为节肢动物,蜘蛛丝和蚕丝同为蛋白质构成的大分子,但是否存在着差异,查阅文献后发现蜘蛛丝和蚕丝差异的大小以及蚕丝与蜘蛛丝在特种纺织领域的适应性比较均未见系统的文献报道。于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从文献和实验两方面对两者的力学特性和抗腐蚀性进行测定与比较。研究成果形成论文《蚕丝与蛛丝在特种纺织领域的适应性比较》参加重庆市第27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荣获二等奖。所以,在科技创新教育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同学提问,培养问题意识。

二、如何选择研究课题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竞赛规则中明确提出大赛的评审标准:“三自”原则和“三性”原则,自己选题,自己设计和研究;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学生在选择课题时,课题内容应源于生活、浅处入手、做深做透的原则自己选择。学生选择出来的课题,学校专门组织团队根据课题研究是否具有合理可行,科学实用,持续发展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指导。保证学生的课题能够做到具备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完整性。

好的研究课题是走向成功的关键,每位研究者都必须重视课题的选择,然后是完成这个课题,再完善这个课题。在这个过程中我校构建了完善的中学生科技创新体系,有全校师生的积极努力配合;有物理、化学、生物、信息等学科的老师以及西南大学的专家担任指导教师;有西南大学完善的科学研究设备和实验室;有向仲怀院士和蚕学与系统生物学研究所与我校共建的“‘大手拉小手’家蚕基因附中实验室”;有向仲怀院士为我校培养优秀科技创新人才所设立的“西南大学附中院士研究基金”提供经费支持。如果我们学生仍然从事一些简单内容的科技活动,就难免显得内容陈旧,缺乏创新了,有了学校提供的相应的条件,学生的选题就能够选择环境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包括地质学、矿物学、地貌学、海洋学、气象学、气候学、天文学、洞穴学、地震学、地理学)等乃至生物工程学方面的课题,而且我们会发现这些课题已经成为现代青少年科技活动的主流。例如,我校高2013级学生杨诗程选择生物化学课题《抗菌蛋白PscAFP在酵母中的表达与抗菌活性测定》,该课题要顺利完成,在中学现有实验条件下不可能完成,但杨诗程同学在生物教师和西南大学生物化学专家的指导下在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实验室顺利完成一系列实验,研究成果形成论文参加重庆市第27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荣获一等奖。

三、掌握技巧,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提高中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它不仅要求学生更新观念,树立起强烈的创新意识,还要求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技巧。方法和技巧得当,就为课题研究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维和方法训练,把它作为科技活动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建设。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做到循序渐进,尽可能帮助学生打好基础。

基于以上认识,结合我校实际,根据我的体会总结出以下几点技巧:

1.买一本书

至少手中拥有一本《科技创新作品集》,并和指导教师或者家长一起阅读和讨论,感受其他学生研究课题的定位,寻找适合您研究的课题。

2.省略发一封邮件,把你整理的文档以附件形式发在此信箱中,写上班级和名字。

学生的初步想法(课题)必须查阅相关资料后形成文字材料,拿到指导老师办公室讨论分析,编制完成课题研究计划,完成初始论证。

3.充分的准备

学生到网站上查询相关文件熟悉规则。根据规则要求准备充足的材料。设计的展板要简洁明了,思路要清晰。并为答辩准备充分,时刻考虑能引起专家兴奋的地方(亮点),才能有人极力为你推荐,获得更好的成绩。

4.心理的准备

学生在科技创新研究的路上将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这一点学生应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只有坚持到最后才能摘取成功的果实。

辛苦付出,认真研究之后,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获奖是每一位学生的愿望和梦想,但切勿单纯为了获奖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切勿为了赞誉进行研究,也不要强迫自己去做。实际上,进行研究是因为你热爱它,因为你可以改变世界,为你的团体与社会做出一份你能够做到的贡献,从课题研究中学习新的知识,发现周围新的世界,这才是对你科技创新的真正的奖励。

篇4

我的挚友、天津日记研究专家袁爽之老先生考虑及此,曾设计了“日记课题树”。我读后觉得是一个很好的想法。据袁老来信告我,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及以后,他在天津市的一个区级科研单位工作时,接触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裂脑人理论(左脑司逻辑思维,右脑司形象思维,左右脑需协同发展,特别应开发右脑),以及多元智能论、思维科学论等等。袁老是一位善于思索的学者,又是日记研究专家。联系他对日记的酷爱、观察与思考,他觉得若把日记分成许多课题来一一进行研究,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当他阅读《大学科技写作》一书时,便仿“课题树”(是横表排列),亲手画了一棵大树,枝叉分裂出与日记有关课题。从形象思维考虑,袁老认为日记好比一棵根深、叶茂、枝密、花繁、硕果累累的大树。日记呈现出的诸多课题被形象地展现出来。

我认为袁老把日记比做“树”,在相互比拟的事物之间是有着某点相近之处的,可以充分表现事物的特征和意义,效果较平铺直叙来得生动而巧妙。袁老运用这一比拟手法,不仅可以使读者对作者所要表达的事物日记产生鲜明印象,而且也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对日记情感的自然流露。这样,人们读起来才会感到亲切。比拟要有新意,否则难以激起读者兴味。袁老受到《大学科技写作》一书“课题树”的启发,构思仿制了一棵“日记树”。这比拟是成功的,是作者才智和用心的结果。借助想象力,作者的思维自由地生发开去,由此联类驰想,带出更多的东西,日记的蕴含丰富了、扩大了、加深了。如果袁老对日记没有深情挚爱,是不会产生出这么美好的想象力和联想力的。

从逻辑思维来分析,袁老认为日记这个文化系统有很多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

日记的内容、形式、功能,日记与诸多学科的关系,日记的日益扩展、嬗变,时至今日的博客(网络日志),日新月异以及继承传统与创新等等,有研讨不完的日记话题。这说明由于近代科学的不断分化,又不断综合,各学科自身及其相互之间形成了个个纷繁复杂的大大小小的系统,从而使科学研究的对象也形成一个个复杂的系统。在科研工作中,可以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把复杂的研究对象分解成若干方面、若干层次的课题,然后对每一个具体的课题,再进行具体的研究工作。分解研究对象,就可以运用“课题树”的方法进行。

在袁老的“日记课题树结构”里“树”的概念就是从图论中借来的,做到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良好结合。日记树的根基处总是较大的课题即母课题,由此向外伸展出若干树枝状的单元,每个单元就是一个次一级的课题即子课题,如此类推下去,就形成了一个倒置的日记课题树状图。这一日记课题树是一个合乎逻辑的概念划分体系。它比较好的表达了日记课题树的多级性,反映了当代日记科学研究的复杂性、广泛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记科学研究分工协作的必要。“日记树”在体现日记整体、联系、层次、协调特别是“最优”上极为明显。为了使日记树更加适用、完备和可操作,我从《青少年日记》编辑部的角度考虑,对袁老的“日记课题树结构”不揣冒昧地做了一些必要的增补、修定和诠释工作,特向广人青少年日记爱好者介绍。

我们学会运用日记课题树,观察、分析日记了解日记课题的多级性质,就可以帮助我们将一个笼统的日记研究对象,划分成合乎逻辑的若干等级的小课题,以便分工协作,进行研究工作。有利于帮助我们选择出最需要、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课题,也更有利于我们拓展思路,使日记科学研究迈向宏阔的空间和走向纵深发展的轨道。对于一般读写日记的人来说,能更有目的去写自己喜欢和需要的日记,更好地发挥日记的功能与效果,提高认识水平和鉴赏水平。

把日记作为一项科研课题来进行科学研究,不仅袁老有此卓见,北京中国教育学会也于2009年提出了“十一五”科研项目,即“日记对青少年成长影响研究”这一规划课题,并成立了课题组。作为日记对青少年成长影响研究的实验学校,目前的分课题实验学校已多达200余所。举例来说,以课题“日记对青少年成长影响”这个科研课题为基础,把它作为母课题,还可以划分出若干子课题,如江台市城南中学的子课题“学生日记德育功能初探”,运用信息集合论研究写日记,浙江上虞市春晖外国语学校的子课题“农村初中生日记写作的价值研究”等。只要对广大师生有益、有用,就会得到课题组的大力支持。

课题就是科研课题,是指科学研究或讨论的主要问题及亟待解决的重大事项。日记课题是指有关日记方面的科研课题,即在有关日记的科学研究中所围绕进行并力求获得结果的具体问题。“日记课题树结构”是袁老首先提出并亲手设计出示意图,我十分赞赏。把日记作为一项科研课题来进行深入研究,正在蓬勃发展,方兴未艾。我认为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是一个富有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新领域。它既是一项具有较高学术研究价值的科研活动,也是一项有利于广大中小学开展日记写作、日记教学、日记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

开展日记课题树的科研活动,我认为前途广阔,大有作为。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摸索、探索、实验与总结。既然是探索和实验,就需要有一个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同心协力,下大功夫。任何科研理论和实验都是一个动态过程,都是在不断实践、摸索、追求中逐步完善、提高的。即使告一段落的科研与实验也还有待更高要求的检验。一种新观点、新理论、新实验的倡导,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与调查,力求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我认为把日记作为一个科研课题来进行深入全面地研究,是我国日记发展史上的一件大好事,将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置身于新世纪我国日记作品的艺术之林,在当代日记大家的日记里,讲真话,抒真情,不断涌现出情思佳美;具有典型散文风格的日记作品,对社会、历史、人生、现实生活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探索和思考,执着于生活中真善美的追求,呈现出多元整合的态势,这就很值得我们去深入探析。

篇5

[关键词]新媒体;青少年;隐私保护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1-0132-02

随着科技手段的提高和新媒体的发展,猎取他人隐私以达到商业及其他目的的社会现象日益增多,因此隐私保护越来越被社会和个人所重视。青少年不论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处于特殊阶段,随着我国社会转型进程的日趋加深,青少年的心理变化更加突出。目前我国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比较薄弱,对青少年隐私侵权行为的制度建设更是稀少,这给青少年成长和社会稳定带来诸多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因此探讨转型期青少年的隐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媒体下青少年隐私观特征

从个体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阶段来说,青少年的隐私观具有如下特征:(1)与长辈相比,青少年在隐私上缺乏独立性。长辈由于年龄和辈分上的优势,对自身个人信息拥有更多的自,而青少年仍然是在长辈管辖之下,隐私很少给予自。(2)青少年隐私权观念处于由淡漠忽视向逐渐重视的转变过程中。在转型期间,由于传统文化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青少年不断追求对个人资料、信息的自主控制权,开始增强对个人隐私权的重视。(3)与西方青少年相比,中国的青少年在性和爱情方面的隐私保护观念更强烈。(4)青少年的隐私开始呈现出一种针对不同对象的选择性。如在父母面前说父母赞许的内容,在朋友面前谈论共同感兴趣的事情,在陌生人面前无所顾忌,在熟人面前谈话内容有所选择等。

个体是有差异的,不同类型的青少年具有不同类型的隐私观:(1)青少年的年龄越大,他们越期望对自己私人信息更有效的控制,因而自我隐私保护的意识越强。(2)女性青少年希望能够更多地控制自己的个人信息,而男性青少年对自身隐私较少重视。(3)家庭状况对青少年的隐私观有重大影响。如健全家庭的青少年对人不存在戒备心,不重视对自身隐私的保护;家庭中父母的学历越高,青少年对保护自己的隐私意识越强;经济状况富足的家庭多数都会溺爱子女,使青少年不够注重对自身的隐私保护。(4)青少年所处的成长环境影响青少年的隐私观。种种迹象表明,在社会中成长时你所遇到的人、事情、价值观都会影响自身的价值观,直接影响到对隐私的理解。

二、新媒体下青少年隐私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新媒体下青少年的隐私观存在的问题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护自身隐私的意识不强,其隐私权容易受到他人侵犯。如被他人私拆信件,偷看日记等;被他人盗用或公开姓名、形象、住址或电话号码等;在自身隐私无意中泄露,并因此而受到威胁时容易妥协;容易被他人用高科技产品观察和娱乐。(2)无隐私观念,容易侵犯他人隐私权。如盗用或公开他人的姓名、形象、住址或电话号码等;未经同意进入他人住宅和房间等;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记,刺探他人私人文件内容以及将它们公开等。(3)整个社会没有为青少年的隐私提供一个统一的参照标准。在社会转型期中,社会变迁使得青少年的自我价值观发生改变,加之目前社会上还没有为青少年隐私保护提供一个统一的参照标准,这些都导致青少年对自我隐私观的认识模糊。

导致青少年隐私保护问题的原因很多,我们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分析:

(一)宏观角度。(1)商品经济的发展,使青少年往往容易迷失在物质至上的潮流中,如果不能及时正确引导,就会影响青少年的自我定位,造成青少年隐私权受到侵害。(2)青少年对社会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接触的媒介信息,而媒体在商业利益面前总会把利益放第一位,因此容易造成媒体在商业过程中对青少年隐私保护的疏漏。(3)网络的匿名性使青少年对自身的信息缺乏保护意识,如果青少年的隐私在互联网上被非法披露,这将比任何一种传统媒体对青少年隐私的侵害更为严重。(4)一些科技产品使人们隐私的侵害变得更为容易,青少年缺乏保护意识容易成为侵害的对象,同时由于好奇心的驱使,也喜欢去尝试猎取别人的隐私。

(二)微观角度。(1)青少年处于生理和心理上的矛盾期,同时由于自身辨别事物的能力较差,易受情绪支配而不能理智地思考,因此造成对隐私保护不能恰当处理。(2)家庭对于青少年的隐私观有着重要影响。如果父母借着反对早恋来限制孩子和异往等,会促使青少年隐匿自己的行为,从而过度保护自己的隐私;如果父母对孩子放任不管,就会潜在地鼓励青少年轻视隐私保护。(3)青少年已经开始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身份和地位也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同时他们不得不学习社会规范和交往心理、角色心理及各种社会行为。在这些诸多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畸化都会影响他们的隐私观。

三、加强青少年隐私保护的对策和建议

加强青少年隐私保护需要教育引导、法制建设、政策支持以及科学研究等多方面努力,优化社会环境是青少年隐私保护建设的总体方向。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明确个人隐私的合法性与局限性,树立正确的态度,把握好自己的言行,从而树立起正确的隐私观。其次,要树立“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作为青少年人生价值观的根本目标,以促进青少年隐私观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法律宣传,继续制定和不断完善促进青少年隐私权的社会服务政策。各宣传媒体应加大对青少年隐私权的宣传,通过宣传和为青少年提供法律服务,动员全社会重视和保护青少年隐私权,以及设立面向青少年的法律援助机构,完善法律援助体系和网络,为青少年提供多种形式的法律援助服务政策等。

(三)建立保护青少年隐私权所需要的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由于我们的社会处在转型时期,影响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因素比以往变得更加复杂,许多问题的解决有待社会各个方面共同作出努力。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促进、心理危机的干预、保护青少年隐私权的文化性问题都是需要得到社会支持的方面。

篇6

【关键词】青少年 科普教育 组织 管理

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作为我国青少年教育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对青少年科学知识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做好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组织与管理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和实践的重点内容之一。

1 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模式分析

1.1 学校主导型科普教育模式

学校是青少年教育活动开展的主体,青少年科普教育作为青少年教育的重点内容,受到各中小学的高度重视。现如今,很多学校都积极探索和实践科普教育模式,通过一系列手段开展青少年科普文化教育。以学校为主导的科普教育,可以以选修课、活动课、科技兴趣小组和校内科学俱乐部等模式,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在以学校为主导的科普活动是由教师指导的,学生在参与科普活动时,不仅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阅读科技书刊、观看科普视频资料、参观科技展览,还能够通过科普知识竞赛、科普课题研究、实验小组、发明小组等模式参与科普活动,科普教育成果显著。科普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能够解决现代学校教育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帮助学生更加系统化的学习科普知识。

1.2 学校与社会的互动科普教育模式

除了学校的教学资源外,我国很多校外教育机构和自然科学学术团体也积极投入到科普教育工作中,为青少年的科普教育贡献了力量。学校可以与这些校外教育机构和学术团体联合起来,利用周末或暑假等假期,共同组织某一学科专业的科技竞赛、考察、参观和实验等活动。在学校与社会力量的互动科普教育模式中,社会上的科技专家能够以更加专业的角度为学生讲解科普知识,提高青少年的科普知识掌握水平。这种由学校组织,社会力量配合实践性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展,调动了社会上的科技力量参与青少年科普教育,极大的提升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展水平,激发青少年参与科普教育活动的兴趣。

1.3 网络化科普教育模式

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科普教育也步入了信息化时代。网络化科普教育模式,极大的拓宽了青少年科普教育的自学渠道。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学生在学校或家中就能够访问学校、科研团体、政府机构等社会各领域的科普资源,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近年来,很多组织和机构为了促进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开展,开发了一系列虚拟现实软件,使学生利用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就能够自由开展科学实验。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在科普教育中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促进了学生对科普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1.4 部门联合型科普教育模式

青少年科普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任务,还是整个社会的责任。部门联合型科普教育模式就是指国家的有关部门与相关科研院校和中小学进行优势互补,以有关部门为主导,在全国、省、区、市、范围内举行较大型的科技竞赛活动。如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青少年电脑机器人大赛等,并从中选拔优秀项目参加国际青少年科技交流活动。

2 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依托于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开展模式,我们能够设计和组织多种形式的科普教育活动。由于青少年社会经验不丰富,安全保护意识不健全,因此我们在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时一定要注意对科普教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开展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活动。

2.1 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组织与管理的活动主体定位

为了做好科普教育工作的组织与管理,我们首先要找准科普教育的主体。由于科普教育活动具有互动属性,因此在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中,并不能将教育的主体简单的定义为青少年,科普教育的主体应该包含青少年、青少年家长以及科普教育活动的组织者与其他参与者。我国现如今的青少年科普教育,将科普教育活动的参与主体定位与青少年,这种主体定位是片面的。因此我们在组织与管理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时,一定要发挥组织和管理者的活动主体地位,做好对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的课题设计、活动组织与安全管理,并让孩子的家长也参与到科普教育工作中,实现提升青少年科普知识水平的目的。

2.2 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教育内容选择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指标与成年人都有很大的区别。为了提高青少年参与科普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我们在选择科普教育内容时要注意科普教育内容符合青少年的兴趣爱好与知识水平。青少年科学教育作为一项普及教育,我们还要保证科普教育活动符合大多数孩子的智力发育水平。为此,我们可以选择身边常见的事物作为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切入点,并在活动开展过程中结合生动有趣的简单科学实验,让青少年能够了解和认识人们生活中应用到的但被忽略的科学知识。

2.3 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开展要注意方式方法

科普教育是科学与青少年之间进行双向交流的过程,我们在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时,要注意方式方法。青少年缺乏缺乏完全行为能力,对很多科普教育活动中潜藏的危险无法有效辨别。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好科普工作开展的方式和方法,让青少年掌握科普知识,锻炼动手能力,并且保证青少年在参与实验和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绝对安全。

3 结语

综上所述,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作为我国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影响着青少年对科技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还对我国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为了做好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组织与管理,我们一定要依托于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展模式,合理设计科普教育的内容和活动开展方式,并做好对科普教育工作的组织与管理,在保证青少年安全参与科普活动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科普知识水平和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篇7

校外教育教学活动研究活动的主要内容

一、教育教学活动内容的研究

通过研究,总结典型经验、体现校外教育特点、做到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实效性相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素质。

在活动中将最新知识、最新文化与科技成果、最新信息纳入教学活动中。活动内容必须有益于青少年学生素质提高。

二、教育教学活动目的研究(总目标与阶段目标、每次活动目标)

校外教育一切活动都服从教育方针总目标。但没一项活动都要重视情意与思想教育目标;知识、技能教育目标;能力目标;认知与非认知目标以及个性培养。通过校外教育促进儿童青少年个性和谐发展。

三、教育教学活动说明与介绍研究

校外教育具有其自身的教育内涵,需要将所设各项教育活动展现给青少年学生及广大家长,要重视“说明”与“介绍”的科学性、可接受性。使校外教育教学逐步走向规范,有章可循,有规程可依。

四、教育教学活动准备研究

校外教育有自己的参考纲要和纲目,也有自己的教材、讲义及声像资料,活动是经过充分准备的。在时、空选择与组织要求方面时有序的,少年宫的设备、器材、工具也是有要求的,这些都要进行科学研究,以利于发挥最佳效益。

五、教育教学活动过程研究(整体—过程—反思)

校外教育不仅从活动教学结果显现,更重要是体现在教育过程上,教育教学活动是科学的活动系统教育工程。悟性在操作与反思之中。

六、教育教学活动重点与难点研究

校外教育是通过活动产生效果,所以如何是活动中的重点突出,教会青少年学生做事;如何使难点突破,教会青少年学生创造,这是要着力加以研究的问题,通过研究可以总结经验、升华理论、发展规律。

七、教育教学活动参考资料研究

校外教育没有统一“大纲”和教材。活动内容又是可变的动态的,所以研究教学参考资料至关重要。按照“三个面向”指示,教学要进行改革,适应现代化要求。

八、教育教学活动建议研究(综合素质)

校外教育活动丰富多样,师资来源更是多渠道,新辅导教师日益增多,兼职辅导辅导教师还有流动性,所以,各项活动在重视实效性的前提下,必须加强“教学建议”研究,以保证质量,提高教学实效。

九、教育教学活动教法研究与学法研究

篇8

1、以科技创新少年班为载体,以学科创新性教学、科技创新活动为两翼,构建立体化的科技创新教育模式。

1)科技创新教育的组织模式

2)科技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

3)科技创新教育的实践活动模式

2、科技创新教育的实施策略

1)营造一种和谐的科技创新教育环境氛围

2)利用好科技创新教育的二种资源

3)实现科技创新教育的“三化”。

4)做好科技创新教育的四个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3.98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批创新性人才。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成为民族振兴的关键。教育作为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基础,肩负着巨大的历史责任。目前在我,这方面的努力还远远不够,中国教育科学院副院长刘吉曾明确指出:“当前中国教育的严重问题之一,就是缺少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开发。”因此加强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是就是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的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

2.符合创新教育发展的要求和新课改的核心思想

2008年4月,四部委(科技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中国科协)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创新方法是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的总称。科学思维的创新是科学技术取得突破性、革命性进展的先决条件。科学思维不仅是一切科学研究和科学发展的起点,而且始终贯穿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全过程,是创新的灵魂。”“国际上创新型国家普遍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超前部署创新方法研究和推广,……不断强化本国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我们将创新方法作为一项长期性、战略性工作来抓,切实从源头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要“加强科学思维培养,大力促进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培养,注意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重点从‘娃娃’抓起,培育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实施新课程是教育的全面创新,是一场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革,其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构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充盈个性。而且,在实施新课程中,强化探究性和实践性的教学目标,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创新型学习环境。

3.巩固学校科技创新教育成果

我校在2000年就在全省率先建立了科技创新少年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教师进行科技创新教育。2008年提出了在教学中构建广阔的科技创新学习平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的教学理念。建立了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程和科技创新课程的四维一体的开放、灵活的课程体系。必修课重在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选修课重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活动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课程着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基础+特长+实践+创新”,以构成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

实施了建立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和开展综合实践课程的改革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改变课堂过于注重传播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索,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科技创新理论源于美国,20世纪30年代,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开设“创造工程”训练课程。世界著名发明家爱迪生是这个公司的前任董事长兼经理,通过对员工进行创造力的培训,取得了惊人的成绩。1941年,美国奥斯本先生率先写出《创造与思考》一书,该书提出了 “头脑风暴法”,目前,美国已有50多所大学设立了专门的创新研究机构。 50年代,科技创新传入日本,日本发现这一科学非常有用,称之为“天书”、“聪明学”、“点金术”等,人们纷纷结合自己的专业开始研究学习。

目前,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研究是世界性新兴课题,世界各国都在实践、探索,理论上尚未成熟,也永远不会成熟,因为它研究的是怎样研究出未知的东西。就实践上日本、美国走在前列,而我国相对落后。近几年我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发展速度较快,而我省的创新活动相对发达省市较落后。

此前,由天津教科院张武什研究员主持的《中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已经在这个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由中央教科所徐长发教授主持的科技部2008年年度科技基础性工作项目《中小学生创造力培养案例研究》,全国有近100所中小学作为案例学校参与了该课题的研究。其中,小学初中开展此课题类似研究的比较多,高中相对比较少,像我校这样在2000年起就有意识对学生进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更少。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以科技创新少年班为载体,以学科创新性教学、科技创新活动为两翼,构建立体化的科技创新教育模式。

1)科技创新教育的组织模式

①建立科技创新教育领导组

校长担任“科技创新教育领导组”组长,分管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教研组长、班主任为科技创新教育领导组成员。

②建立科技创新特色班和科技创新少年班

面向全市选拔科技创新特长生,每个年级设置一个行政编制班―--“无为中学科技创新特色班”,开设常规科技创新教学课程;年级部在各班“科技创新活动小组”中选拔优秀的学生组建“无为中学科技创新少年班”,选派优秀科技辅导员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科技创新技法培训。各班建立“科技创新活动小组”,由本班科技辅导员负责培训。

2)科技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

①科技创新课程教学

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纳入教学计划,高一年级开设《科技创新思维训练》课程,高二年级开设《科技发明技法培训》课程,每周开设一节课。对学生进行创造发明技能、技巧的训练并在创造活动中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同时高一、高二年级开设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科技创新选修课程,选修的学生600多人。

②学科创新性教学

以学科创新性教学为主战场、主阵地,探索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造能力的教学方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课的课堂教学中必须结合三维教学目标渗透科技创新教育。将科技创新教育目标纳入学科教学目标;运用探究性教学方法,让课堂充满创新的活力;引导自主创新性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建构创新性教学意识规范,使创新性教学步入教学常规。省教科院杨思锋主任、市教科所李文波主任分别来我校观摩了两节创新型课堂教学,并予以充分的肯定。

3)科技创新教育的实践活动模式

活动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生命和灵魂。一方面,在活动中学生的创造力得以显现并凝固在活动的过程之中和结果之上;另一方面,通过活动又丰富并发展着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创造个性。

①每年十月份举办为期一周的校园科技节。科技节的内容有:

科技创新和科普讲座。我校先后邀请了省教育厅程艺厅长作了《数学的奥秘》讲座、中科大叶邦角教授作了《无限小世界》讲座、中科大孙立广教授作了《神奇的南极》讲座、北京化工大学励杭泉教授作了《高分子时代》讲座、中科大孔燕教授作了《创新思维训练》讲座,安工大冷护基教授作了《创新技法训练》讲座、安徽工程学院金世伟教授作了《青少年科技创新选题方法指导》讲座。这些讲座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针对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深入浅出地讲解了青少年科技创新在人类进步历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发明与创造的课题发现方法、发明技巧等,使学生们创新热情高涨。

科技创新活动交流会。邀请全校热爱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同学进行座谈,并将我校已经毕业的在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的校友请回来,谈心得,讲体会,同学们异常高涨的热情令人惊讶,同学们将自己精心研究和创作的科技小论文、学习体会、科幻文章等拿出来交流。交流会非常成功。

科技小论文竞赛。活动之初,我们专门通过校园内网系统介绍了前几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优秀作品,以及科技小论文的撰写方法与要求,同学们思想活跃,勇于实践,共收到各班呈报的科学研究报告、调查报告、研究论文、研究性学习体会等200余篇,有十多篇科技小论文在全国获奖。

科技创新比赛。我校十二个科技创新少年班现有600多名科技创新爱好者,各班级还组建了以科技副班长带头的科技创新兴趣小组,系统的创新教育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启迪了同学们的创新思维,每年能收到创新作品300余项。优秀的作品上报参加省、市、县和全国创新大赛。近四年来我学生创新作品荣获国家级奖十项,省一等奖二项,市长奖三项,县长奖三项。

科学幻想绘画比赛。同学们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用不同的绘画种类、风格及使用不同材料创作的科学幻想绘画更是让人感受到了同学们对科技发展的期待与他们对未来的憧憬,活动共收到各类科学幻想绘画作品300余幅,并在活动总评阶段进行了展示。

科学家发明发现的故事演讲比赛

为了调动同学们进行科学活动的兴趣,了解历代科学家们为科学事业所付出的艰辛以及他们不被人所知的故事,我们还专门进行了“科学家发明发现的故事”演讲比赛,每年有几十名同学参加了比赛。并通过校园内网系统对全校进行了现场直播。许多中外科学家的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献身祖国科技事业的感人事迹,深深震撼了每位学生的心灵,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各学科智力竞赛。我们还举行了别开生面的智力竟赛,主要考查学生的各学科知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年级有30名同学参加总决赛,我们还把考题张贴于校园,由于题目新颖、涉及的知识面广,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参与。

我给爷爷奶奶送发明爱心比赛。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消除祖孙的代沟,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精神,我校开展了我给爷爷奶奶送发明活动,学生利用手边的废旧物品制成一件件充满爱心的小发明。学校请来获奖学生的爷爷奶奶举办赠送仪式,在学生和家长中产生较大影响。

电脑制作和计算机编程比赛。学校组建了计算机兴趣小组,有100多人参加电脑制作班和编程班。每年参赛的作品有200多件,并在校宣传栏上进行展示。

我校在省、市和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的作品展示。为了让同学们能感受到全国、省、市大紧张、严肃、规范的比赛程序,我们重新组织参加全国、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作品和选手,重现了当时的比赛情景,使同学们对科技创新大赛的程序和参赛过程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

科学发展史及高科技成果展。我们收集了大量反映人类文明史、科技进步史和现代高科技成果的各类宣传资料、画报、图片等,制作了几十块大型展板;我校还从上海市科普宣传团借来反映科技发展与人民生活提高、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等内容的展板300余块;每个班级还自己设计制作了一块展板,也在全校进行了展览。同学们纷纷驻足展板前,踊跃观看,详细摘录,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也坚定了他们努力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决心。

物理、化学、生物趣味实验展。为了使同学们能直观地观察到自然界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现象,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我们充分挖掘、利用了实验室仪器,并培训部分学生作为操作员,共布置了3个展室,面对呈现在面前的千奇百怪的物理、化学、生物现象,同学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纷纷动手操作、试验,大大激发了其学科学、爱科学的良好情趣。

动物和植物标本展。同学们对动物和植物标本展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为了使同学们能了解系统的生物科学知识,我们按生物进化的先后顺序,对生物的不同类型的标本和模型进行了分类展示,同学们高昂的热情充分表达了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良好情操。

②每年举办一次科技夏令营。我校每年组织科技创新少年班的学生参加中国科协组织的科学夏令营活动,参观省市科技馆,参观我县周家大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动物养殖基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③每年参加中国科技大学举办的科技开放周活动。我校每年组织近百名学生参加中国科技大学举办的科技开放周活动,参观中科大同步辐射实验室、火灾实验室、生命科学实验室、天文台、机器人大赛,学生还亲自参与植物标本制作,大大激发了学生科学研究的热情。

④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县、市、省组织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参加或参观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全国劳技创新作品大赛。我校学生在各级创新大赛中获得国际奖一项,国家级奖二十八项,省级奖六十多项。其中典型的创新作品有:陶涛同学发明的“无声喇叭”在第三届APEC青年科学节中荣获二等奖、在安徽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倪伟同学发明的“全自动菜籽脱壳机”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三等奖、在安徽省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俞笑闲同学发明的“脚踏气压式农用喷雾器”在安徽省青少年科学论坛中获省一等奖,俞笑闲同学发明的“紧急刹车误踩油门自动刹车系统”在安徽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省一等奖、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三等奖,郭圣君同学发明的“灌溉深井落物捡拾器”在全国劳技创新大赛中荣获金奖,王娟、解涛、郭杰、钱晨阳、罗靖、刘原辉同学荣获六项全国银奖,我校郭圣君、解玮同学荣获“全国优秀创新少年”,张伟豪、张蕾、王娟同学荣获三项科技创新市长奖,俞笑闲、盛焕、黄翰天、陈子丰、翟雪、高尚荣获六项科技创新县长奖。

2、研究科技创新教育的实施策略

1)营造一种和谐的科技创新教育环境氛围

利用宣传栏、校园网、广播站进行科技创新教育宣传,加强班级和创新作品展览室的创新布置,营造学校的科技创新环境和文化氛围。建立民主、平等、合作、创新的新型师生关系。制定科技创新活动评价和奖励制度,鼓励师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

2)利用好科技创新教育的二种资源

①开发和利用好十多年来我校师生积累的科技创新教育资源。

2000年以来,我校每年都举办一次“爱迪生”杯科技创新大赛,每次都有几百名学生参加,近千项创意,几百件发明。十三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料和经验,我们认真梳理和总结,上升为理论,更好地指导我校的科技创新工作。我校丁玉清老师撰写的论文《创新型班集体构建初探》获全国一等奖,论文《让创新的火焰照亮年轻的心》、《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初探》、《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模式和实施策略研究》、《浅谈劳技创新教育》获四项全国二等奖,《层次启动式教学中的课外三小活动》获省一等奖,《物理学科教学中创新性教育初探》发表在《科技教育》杂志上。这些理论研究对我校的科技创新教育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②有效利用社会科技创新教育资源。

本校的科技创新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能不能有效地利用社会上的科技创新教育资源,决定着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开展的广度与深度。我们紧紧依靠全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中国创造协会、全国劳动技术教育委员会来提高科技辅导员的理论水平;我校已经是全国科技辅导员协会团体会员。我校紧密联系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工程技术大学等名校,提高科技辅导员的实践指导能力,聘请中国科技大学孔燕教授、安徽工业大学冷护基教授、安徽工程科技学院金世伟教授为我校的科技创新教育指导组成员兼校外科技辅导员;积极参加全国和省市县科普活动,参观省市科技馆,拓宽学生的创新视野;与我县的高新技术和工件制造企业有效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制作能力。

3)实现科技创新教育的“三化”。

①实现科技创新教育目标化。

对高一、高二学生和科技辅导员分别提出明确的科技创新教育目标。对高一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基本仪器、工具使用技能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对高二学生进行创造技法和制作技能培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

②实现科技创新教学课程化。

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开设科技创新教学课程,高一年级开设《科技创新思维训练》课程,高二年级开设《科技发明技法培训》课程,组建科技新少年班,每周开设一节课。

③实现科技创新活动常规化。

每年将全校的科技创新教育计划列入学校工作总计划,各教研组的科技创新教育计划落实到时间、地点、负责人和活动经费。全校性的科技创新活动有校园科技节、暑期科技夏令营、“爱迪生”杯科技创新大赛。班级科技创新活动小组每周开展一次活动,高一、高二年级部每月开展一次科技创新活动。做到活动前有计划,活动过程有记录,活动结束有总结和反思。

4)做好科技创新教育的四个结合。

①科技创新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②科技创新教育与发明活动相结合。

③科技创新教育与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结合。

篇9

1、硒是“智慧元素”、“生命之火”原因:它主要影响的是人的心脏,心脏是人生命运动的核心,心脏功能不好不仅直接影响健康状况,而且严重威胁生命。美国调查发现,食物中含硒的地区,死于心脏病、中风及其它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要比含硒高的地区高三倍,这可能与硒具有维生素E样的作用,能抑制体内过氧脂质的产生有关。

2、锌是“智慧元素”,它又被称为“生命的火光”。因为锌是体内数十种酶的主要成分。锌还是与大脑发育和智力有关,现代科学研究已经证实,锌与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关系密切,美国一个大学发现,聪明、学习好的青少年。体内含锌量均比愚钝者。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关键词:阳光体育 青少年 体质

阳光体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加强学校体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对学校工作的评价要注重考核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成效,建立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教育工作评价体系和学生考试评价制度,阳光体育功能不小。

一、能营造出积极锻炼的氛围

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鼓励学生把更多的时间用来参加体育锻炼。与家长定期沟通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引导和促进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使他们积极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支持学校为加强体育工作采取的措施。争取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和配合,形成共同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合力。加大学校体育工作的宣传,营造有利于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加强体育工作的环境、氛围。

二、促进锻炼场地设施水平的提高

采取多种渠道和措施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体育锻炼的场地设施。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要与学校体育需求统筹考虑、综合利用;城市和社区的“全民健身工程”建设要充分考虑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特点和需要;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要因地制宜,尽可能地与农村中小学体育场地建设结合起来;要继续加强与教育部门的配合,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全面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免费或优惠向周边学校和学生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在课余和节假日应向学生开放。另外,要继续办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各级各类体校,充分发挥其组织引导青少年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促进青少年体育组织网络和竞赛活动体系的建立

加强校内外体育、学校体育、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的结合,不断改革和创新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要进一步加强体育科学研究,积极研发和推广适应青少年特点的体育锻炼项目和健身方法,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为青少年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供科学指导。要广泛开展体育器材、体育赛事、体育指导、健身科普等进校园活动,培养青少年的体育兴趣和爱好,使他们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重要举措。各级体育部门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要求,积极支持、配合教育部门和学校做好学校的日常体育工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体育师资培训、体育锻炼项目辅导、业余训练、体育竞赛活动组织以及场地、器材、设备、教练等方面提供支持和方便。与教育部门密切配合,抓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使“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深入青少年人心。以筹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使广大青少年成为“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的生力军。2008年北京奥运会不仅是全球竞技体育的盛会,也是推进我国青少年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的重大契机。各级体育部门把人人参与的“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活动辐射到各级各类学校,把体育意识、体育精神和文明素质注入到每个青少年的心中。在广大青少年中积极普及奥林匹克知识,宣传强身健体的理念,激发锻炼身体的热情,把广大青少年关注、支持奥运的激情转化为积极投身体育锻炼的自觉行动。通过广泛组织青少年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使人人活跃在运动场,个个“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充分展示新时期青少年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既为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营造浓郁的全民健身氛围,又使青少年体育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近年来,针对青少年的特点,广泛开展群众性青少年体育活动,大力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倡导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为推动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提高青少年乃至全民族的健康素质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围绕“用体育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主题,展开深入讨论,探讨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的方式、途径和举措,增强阳光体育运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接受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外体育活动。在小学,我们要通过“红领巾小社团”等形式,引导兴趣爱好一致的少先队员组成体育类的小社团,自发地在课余开展体育锻炼。在大学和中学,大力实施“大中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引导学生参与广播操比赛、长走、球类比赛等体育活动,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广泛开展军训、素质拓展、夏令营等项目,帮助青少年提高健康素质。发挥共青团所属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基地的作用,积极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外体育活动,充实青少年的课外生活,更好地服务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加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调查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鼓励参与国家青少年体质健康领域的调研,参与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为教育、体育等有关部门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同时,要努力把新时代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中心建设成为社会各界参与青少年体质健康工作的平台,通过承办政府项目、开展学术交流、设计和推广青少年体育活动等方式,整合社会资源,交流研究成果,推动增强青少年体质各项工作的开展。

四、能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潮

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宣传合力,为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大力宣传普及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健康观,大力宣传青少年群众性体育运动,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鼓励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社会氛围;在媒体上开辟专栏,面向青少年和广大家长,推广好的体育项目和科学的锻炼方法,普及饮食营养、心理健康等保健知识,为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指导。引导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全民健身,掀起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热潮。

参考文献:

[1]徐英微,张辉.蜀道难――析开展“阳光体育”所遭遇的社会阻力[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