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专业课程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4: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质学专业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质学专业课程

篇1

一、课程学分安排

本研究所选取的学校与地理科学专业的总学分和各模块的学分比例不完全相同,存在一定差异。在对各种不同类别的课程所占学分进行比较时,将各个学校的课程经过重新分类组合,主要有4类,即公共课程、专业课程、教育课程和实践课程,结果如表1。

[学分(比例)\&公共课程\&专业课程\&教育课程\&实践课程\&总学分\&北京师范大学\&44(27%)\&81(49%)\&10(10%)\&15(14%)\&166\&华东师范大学\&44(28%)\&74(47%)\&24(15%)\&16(10%)\&158\&东北师范大学\&51(33%)\&75(48%)\&25(16%)\&14(9%)\&155\&四川师范大学\&55(32%)\&73(43%)\&30(18%)\&12(7%)\&170\&湖南师范大学\&55(33%)\&79(48%)\&20(12%)\&12(7%)\&166\&徐州师范大学\&54(32%)\&78(45%)\&18(10%)\&22(13%)\&172\&长春师范学院\&60(34%)\&61.5(35%)\&21.5(12%)\&33(19%)\&176\&宁波大学\&50.5(30%)\&66.5(41%)\&33(20%)\&14(9%)\&164\&安庆师范学院\&57.5(31%)\&69(37%)\&24(12%)\&37.5(20%)\&188\&][表1][大学本科地理科学专业课程学分安排]

从表1可以看出,各学校的总学分存在一定的差异。大学本科地理科学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中,专业课程所占比例最大,其次分别为公共课程、教育课程和实践课程。教育部重点高校――北师大、华东师大、东北师大这三所学校专业课程所占比例较大;教育课程也占有一定比例,均在10%~20%。宁波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的教育课程学分及其所占比例最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两所学校比较注重教师教育,教师教育课程开设得较多。

二、专业特色课程

在公共课程、专业课程、教育课程以及实践课程中,各学校的公共课程和实践课程基本相同,而专业课程和教育课程都有特色课程。研究所选取的各学校公共课程基本相同,大致包括政治、历史、数学、外语、体育、计算机;而实践课程则几乎完全一致,包括部门地理野外实习、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专业课程可以概括为“大同小异”,“大同”指这些学校都开设的专业课程,大致包括引入性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引入性课程主要是《地理科学导论》。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相关学科基础课程、部门地理课程、区域地理课程以及技术性课程。相关学科基础课程主要为物理、化学方面的课程。部门地理课程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自然地理包括《地质学》、《土壤地理学》、《水文学》、《生物地理学》等,也包括环境方面的一些课程,如《环境科学导论》、《环境影响评价》等;人文地理包括《文化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等;区域地理课程主要为《中国地理》、《世界地理》;技术性课程分为地图、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方面的课程,如《测量与地图学》、《GIS概论与应用》、《遥感概论》等。专业课程中的“小异”主要是各个学校的专业拓展课程存在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地理科学专业的特色课程。如表2所示,北京师范大学的专业特色课程最多,主要集中在遥感方向。在乡土地理方面,北京师范大学有《乡土地理》,但湖南师范大学和徐州师范大学则有较为具体的乡土地理课程,分别为《湖南地理》和《江苏地理》。华东师范大学较为明显的专业特色课程主要是《河口与海岸》、《现代沉积学》、《环境考古》。笔者认为各所学校的专业特色课程一般与学校的优势专业方向以及该方向的教师有关。如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李小文院士的研究方向为遥感;而华东师范大学有河口海岸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研究该方向的陈吉余院士。另外,其余学校也有相应的专业特色课程,如湖南师范大学的《天体观测》和长春师范学院的《地球与宇宙》。

[学 校\&特 色 课 程\&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地理学》《交通地理学》《乡土地理》《GPS原理与应用》《地表水热平衡》《流域管理》《数字地面模型》《微波遥感》《遥感影像地学分析》《海洋遥感》《3S综合实习》\&华东师范大学\&《河口与海岸》《现代沉积学》《环境考古》《最新地理文献阅读》《软件工程与GIS设计》\&东北师范大学\&《湿地科学》《地理科学进展》\&四川师范大学\&《灾害学原理与减灾》\&湖南师范大学\&《天体观测》《城市气候学》《矿产资源学》《湖南地理》\&徐州师范大学\&《江苏地理》《海洋学》《工业地理学》\&长春师范学院\&《地球与宇宙》《可持续发展研究》\&宁波大学\&无\&安庆师范学院\&《地理调查研究方法》\&][地理科学专业特色课程][表2]

三、教师教育类课程

教师教育类课程是师范院校的特色课程,也是培养师范生职业能力以及职业意识的主要途径。从表3可以看出,所有学校均开设教育、心理和教育技术方面的教育基础课程。与地理专业相关的课程主要包括地理教学、地理教材、地理课程方面的课程,如《地理教学论》、《中学地理教学分析》、《地理新课程研究》等。各学校都有教师教育类的特色课程。如北京师范大学的《高中必修课程模块研究》、《高中选修课程模块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的《管理学》、《国外地理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开设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较多,而且比较有特色,如《地理教育研究方法》、《地理直观教学》;长春师范学院的教育课程开设较为全面且独具特色,如《地理三板教学》、《中学地理活动设计》、《中学地理习题解答》、《中学地理教研论文写作》,笔者认为这对培养大学毕业后的地理教师有很大帮助;而安庆师范学院的《中学地理科技活动》是其它学校都没有开设的,值得借鉴。

篇2

基金项目:长沙理工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工程地质》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

作者简介:张永杰(1981-),男,长沙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岩土工程教学与研究,(E-mail)。

摘要:工程地质课程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运用工程地质基础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文章根据长沙理工大学、中南大学和湖南大学非地质类专业工程地质课程实践教学调研结果,从实践教学课时不足、校外实践教学经费不足、校外实践教学场地偏少与实践教学师生比例过低等4个方面分析了高校非地质类专业工程地质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课时安排调整、教学内容注重结合实践、实际工程讨论式教学方法、结合工程实践开展实验与校外实践教学方法等5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改革思路,以期为相关课程讲授提供借鉴。

关键词:工程地质;实践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5014104工程地质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与人类工程建设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如何在有限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时间内增强学生对众多地质名词和工程地质现象的理解与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工程地质实践教学效果,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工程地质实践教学通过课堂、室内试验与校外实习等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各种真实的地质现象与工程地质问题,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工程地质实践教学由室内实验与校外实习两部分组成,近年有学者提出应从课堂教学、室内实验和野外实习三方面进行工程地质实践教学。本文对非地质类专业工程地质课程实践教学进行探讨,并总结了实践教学工作的相关经验,旨在促进工程地质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参与性以及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

一、工程地质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与国外相比,中国高等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实践教学管理松散,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导致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较差,难以满足社会发展与市场需求[1]。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实践教学课时不足

长沙理工大学非地质类专业工程地质课程教学计划为32个校内讲授课时(含4个室内实验课时)与1周校外实习;中南大学非地质类专业工程地质课程为32个校内教学学时和1周校外实习学时,其中校内32个学时安排了2个学时的矿物岩石标本观察描述、2个学时的电视录像教学和2个学时的地质图阅读作业讲评;湖南大学工程地质课程仅设置32个讲授课时,其中包含4个室内实验课时,但从2013年开始增加16个课时的班级讨论,未设置校外实习课时。通过上述比较可知,3所学校工程地质课程的总学分相同,但安排有所侧重,湖南大学缺少校外实习课时,而长沙理工大学与中南大学则缺少讨论课时,应进行相应调整。

(二)校外实践教学经费不足

受学校办学经费限制,实践教学环节经费相对不足。目前校外实习经费标准最高是每人每周100元,对于两个教学班60~70名学生而言,上述费用仅够1周校外实习的包车费和现场讲解协调费,且实习场地只能位于长沙附近,便于当天往返;若到距离较远的场地,即便老师与学生自己解决住宿、饮食,交通费也会远远超出预算费用。这种情况下老师只能带领学生在长沙市附近的几个固定实习点进行工程地质基本理论实习,与公路、水利、隧道等工程有关的地质问题仅根据具体建设情况临时安排。实习经费不足严重影响了实习的有效开展。

(三)校外实践教学场地偏少

实习场地是工程地质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根据场地或工程建设的时效性,实习场地可分为2类:一类是固定的实习场地,其在一定时间内不会出现较大地形、地貌或地质情况变化,一般位于公园、旅游景区或废弃矿区内,适合工程地质基础理论实践教学,如长沙的岳麓山、石燕湖等,但该类场地较分散,实习费力耗时,并且实践内容有限;另一类是临时性实习场地,实践内容随工程建设进度而发生变化,如湘江综合枢纽工程、长湘高速公路、南湖路越江隧道等,适合工程性实践教学,但其时效性较强,并非每个年级的学生都具有这一实习条件。

(四)实践教学师生比例过低

工程地质课程每个教学班一般包含2~3个行政班,由1名老师授课,校外实践教学时往往由该老师带队,此时师生比达到1∶60~1∶90,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既要负责联系车辆、实习场地和安全等后勤管理工作,又要指导学生实践并进行相关讲解,工作量与责任大,实践教学难度较大,实践教学效果十分有限。若按照行政班单独进行实践教学则费用太高,且学校现有师资力量难以满足要求。

二、工程地质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为培养非工程地质专业学生工程地质实践能力,提供实践教学质量,针对工程地质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在总结相关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个人教学经历,从教学课时安排调整、教学内容注重结合实践、实际工程讨论教学、结合工程实践开展实验与校外实践教学方法等5方面进行了实践教学改革的尝试。

(一)教学课时安排调整

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第22卷第5期

张永杰,等非地质类专业工程地质课程实践教学探讨

结合长沙理工大学工程地质课程教学经验,并参考中南大学与湖南大学的课程安排,对校内32个学时的讲授内容与时间进行调整。课堂讲授安排20个学时,重点讲解工程地质基础理论,如岩石、地质构造、风化与地表流水的地质作用、地下水的地质作用以及岩体结构与稳定性分析;课程内容讨论安排10个学时,结合典型工程实例对常见不良地质现象与工程地质问题以及地貌与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和工程地质勘探等相关内容进行课堂讨论;矿物岩石标本观察安排2个学时,通过讲解与观察了解矿物与岩石相关特性。与之前相比,减少了理论讲授,增加了针对具体工程问题的课堂讨论。这样调整课时有利于教师将部分工程实践性较强的知识讲授得更清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增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二)教学内容注重结合实践

在讲解工程地质名词时多配置图片,特别是实际工程图片,这样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也便于记忆,因为图片给人的印象远大于文字。对基本原理或机理的阐述也应多采用动画与简短视频,并结合典型图片,加深印象,增强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2]。上述方法既可将基础理论知识通过工程实际进行生动讲解,又能体现课堂教学的实践性。

(三)实际工程讨论式教学方法

首先,结合教学内容、往届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难易程度以及工程地质实习计划安排,选取典型工程进行讨论式教学。典型工程的选择应能体现教学的关键知识点,讨论内容尽量不与校外实习内容重复;应提早确定各工程实例的讨论主题、要求与考核计分方式,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一般10人一组,并提前1周将实物照片、视频以及相关地质勘察、设计与施工等资料分发给各组学生,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要求各组派代表在课堂上对相关图纸、方法与原理进行讲解。各组之间相互评分,同时注意区别各组内不同学生分数的层次性,一般分为3个等级,以此作为学生平时考核成绩。通过上述方法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相互讨论找出答案,增强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3]。

(四)结合工程实践开展实验

非地质类专业工程地质课程的室内试验主要是进行岩石矿物标本观察。如何在仅有的2个课时内高质量地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增强观察印象是实验课成败的关键。一方面,应合理安排试验时间,可在理论知识讲解后即安排学生实验,这样可加深印象,提高实习效果[4];另一方面,应合理划分实验的时间段,将90分钟的实验时间划分为20分钟、30分钟与40分钟3个阶段。前20分钟由学生自由观察各类标本、模型,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对各样本有个总体认识;中间30分钟由教师结合学生提问,对典型、常见的样本进行详细讲解;最后40分钟用PPT播放讲解与样本对应的工程实例照片,并要求学生完成部分样本特征的描述,以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

(五)校外实践教学方法

工程地质课程重在实践,通过实习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如何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关键是组织好校外工程地质实习。具体可从实习场地选择、实习方式以及考核方法等方面对校外实践教学进行改革。

1选择实习场地

根据工程地质课程内容和实习要求,将实习场地分为固定基地与工程性临时基地两类。固定基地应尽量包含工程地质基础理论的相关内容,地质特征具有代表性,地层出露齐全,构造形迹丰富,工程地质现象集中,河谷地貌明显,周边工程能体现所处位置的工程地质特征。如长沙理工大学近年来将岳麓山、南郊公园湘江岸坡、丁字湾采石场、石燕湖地质公园、跳马石灰岩采石场、湖南省地质博物馆等确定为工程地质实习固定基地,它们基本涵盖了工程地质基础理论的相关内容,且与课堂工程讨论教学内容也不重复。

工程性临时基地应根据学生的专业以及周边工程建设情况进行选择,以体现相应专业的工程特性与针对性。如长沙理工大学交通工程专业可选择长沙周边施工的三环线高速公路、长湘高速公路以及市政道路等;岩土隧道工程专业可选择长沙市正在施工的地铁项目与基坑工程等;水利工程专业可选择正在施工的湘江综合枢纽工程等。

2调整实习方式

实习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启发式教学。对于岩层产状、断层类型、褶皱类型以及地下水等工程地质内容,可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并进行相应量测,指导老师仅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并做总结分析,避免每到一个实习场地都是老师讲、学生听的现象。

对于每一天的实习内容,应在结束前安排0.5~1个小时的讨论环节。由部分同学对当天实习内容作简单实结,指导老师可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现场讨论解答,加深学生对实习内容的理解。

在工程性实习场地,指导老师还可请现场工程技术人员介绍工程项目的概况、设计、施工情况和地质条件,以及他们对现场地质与工程关系的认知和项目开展中的经验教训,然后再组织学生参观工程现场。

此外,应争取做到20~30个学生配备1名实习指导老师,确保教学实习的有序性和有效性。

3完善考核方法

校外工程地质实践教学考核成绩应从出勤情况、现场表现、讨论问题的积极性与实习报告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重在考核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以及独立思考和实际动手的能力。对未参加实习或实习报告大部分内容雷同等不同情况的学生要给予准确评定,体现成绩的层次性[5]。总之,考核方法应能较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习态度和实践能力。

三、结语

工程地质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运用工程地质基础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工作中应给予充分重视。笔者根据相关调研结果,对提高工程地质实践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改革思路。如理论课和实践课课时的调整,课堂讲解与实际工程的结合,提高实习过程中师生的比例,在实践教学中精心组织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等等。从反馈的结果来看教学改革效果良好,学生到课率在95%以上,学习积极性较高,特别是讨论实践教学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普遍反映收获很大。当然,在推进教学改革的过程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遇到了一些困难,需要在今后的工程地质课程教学中有所突破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叶斌,陈永贵. 中日地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2011,20(4):60-64.

[2]王哲,陈东瑞,张勇. 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地质课程实践教学方法探讨[J]. 高等建筑教育,2010,19(4):125-127.

[3]程建军,王海娟. 水利类本科专业工程地质课程教学探索[J]. 高等建筑教育,2012,21(3):98-100.

[4]肖武权. 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地质课程实践教学探讨[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2):92-93.

[5]陈永贵,王桂尧,黄生文等. 土木工程专业岩土工程实践性教学改革思考[J]. 高等建筑教育,2010,19(4):104-107.

Practical teaching of engineering geology course for nongeological engineering students

ZHANG Yongjie, WANG Guiyao, LIU Longwu, CHEN Jiejin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 P. R. China)

篇3

关键词:地质学基础;教学;多媒体教学;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209-02

《地质学基础》是高等师范地理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地理科学专业后续课程的入门课,同时该课程也是地理科学专业的必修课。学好它将为其他地理课程如“人文地理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并直接服务于中学的地理课堂教学和课外地理活动,有助于今后进行地理科普宣传活动及开展乡土地学科研,开发和利用地质、地貌资源,振兴家乡经济;同时,对于大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也有重要的意义。总之,掌握该门课程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是中学地理教师智能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该门课程对学好自然地理学,特别是对《地貌学》的后续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体系

1.《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材、教辅。《地质学基础》课程以宋春青等人的《地质学基础》为教材。国外的参考书目有:Strahler.A.N的《Physical geology》,Dott.R.H 等人的《Evolution of the earth》,以及Seyfert.C.K等人的《Earth history and plate tectonics》等。国内的参考书目有:王维的《地球的形状》、李叔达的《动力地质学原理》、刘东生的《黄土与环境》、王鸿祯和刘本培的《地史学教程》、苏文才和朱积安的《地质学简明教程》、夏邦栋《普通地质学》、潘兆橹的《结晶学与矿物学》、李善邦的《中国地震》以及武汉地质学院煤田教研室的《煤田地质学》等。

2.《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科学,地质学侧重研究地球的地下部分;地质作用分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对于地质学的学习,即注重内动力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机理,也注重外动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物质和构造形迹的改造。不仅让学生掌握地质学的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要做到加强联系,互相渗透,各有侧重,相对独立,注重实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真实含义,从而使他(她)们成为一支在未来的生活中善待地球、保护我们美丽家园的重要力量。

3.《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该课程主要讲授地壳的物质组成,地质作用的类型、条件、作用过程,地壳的构造形变和改造,地质发展历史等,共分十章,共计安排72学时,教学安排在同一学期。包括室内矿物、岩石标本认识实习。具体内容详见表1。

4.《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多媒体教学互动的方式结合进行。①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没有将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之前,对《地质学基础》采取的授课方式只能是以“填鸭式”简单描述的教学授课模式,学生们普遍缺乏感性认识,教学效果较差。由于授课的对象是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学生们在多数的时间里对一些地质现象常常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而授课教师用了大量宝贵时间进行解释也不见得效果有多好,加之该门课程是地质学各个分支学科的大综合,初学者面对众多生涩的专业术语往往会望而却步,对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影响很大。②多媒体教学在本课程中的应用:PPT演示,PPT演示不仅具有省时、高效、省力的优点,而且展示图片的功能异常强大。在《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当中,最基本的教学内容需要向学生传授矿物、岩石的相关知识,特别是重要矿物和三大类岩石的经典图片需要展示,往往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从课堂教学实践看,效果非常好。在该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笔者在互联网收集了大量与地质学内容有关的动画,比如岩层的形成顺序、褶皱和断层的形成、物理风化作用、桂林山水的成因、地幔对流过程、大陆漂移和矿床的形成等。从教学的效果看,事半功倍,非常成功。动画演示得形象生动,初学者容易理解;视频演示,视频演示在《地质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说将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平常笔者十分重视将该门课程同日常发生的地质事件相联系。将地质现象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在互联网上的主流网站搜集了大量地质视频影像资料。比如《火山活动》《日本3.11大地震》《唐山地震启示录》《四川汶川大地震》《板块构造学说》以及《地壳波浪镶嵌构造》等。这些视频资料的播放,仿佛将学生带到了地质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极大地震撼了他们的心灵。通过播放一些地质灾害发生的全过程,同学们充分认识到学习地质学知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

5.《地质学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地质学基础》课程考核包括平时成绩(课后作业、实验报告、课堂提问等,占室内教学考核总评成绩的20%)、阶段测试(占室内教学考核总评成绩的10%)和期末考试(占室内教学考核总评成绩的70%)等3个组成部分。成绩皆采取百分制。平时成绩:课后作业、实验报告、课堂提问等。阶段测试:期中考试、实验考核等。期末考试:以基本概念的理解、识图能力、分析问题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为考核重点,试卷一般以名词的解释、综合题(填空、选择、判断、简答和论述等)占较大分值(一般为卷面分值的75%左右)。

二、《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地质学基础》课程是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也是学生大学一年级入学后的两门专业课之一;尽管存在着种种不利的因素,比如大一新生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等原因,从对2005~2012级学生的讲授效果来看,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满意程度达到95%以上(评教结果);从期末考试的成绩看,考试分数大都符合正态分布,综合成绩的通过率在90%以上。

通过多年来的《地质学基础》教学,笔者深深地感到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在高等师范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中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加强多媒体教学。和传统的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优势主要表现在:(1)传授知识准确;(2)教学形式多样、灵活;(3)教学省时、省力、高效;(4)能够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当然,多媒体教学也有其劣势,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PPT翻页的速度太快,不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记笔记。针对存在问题,多年以来笔者对多媒体教学做了适当的改进。具体来讲,发挥其优势,弥补其不足,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有适当的黑板板书外,还将多媒体课件发到学生邮箱,以备复习之用。多年的实践证明,不论多么夸大多媒体在《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作用都是不过分的。

另外,在《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中还要以教材主导,因材施教,加强实验课教学环节。众所周知,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实践性主要表现在矿物及岩石的识别方面,让每一个同学在较短时间内认识重要的矿物和岩石,是这门课程的最基本要求。鉴于《地质学基础》课程是一个地质学这个学科的“浓缩版本”,而且学习者基本上没有基础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最初的讲授过程中要适当地慢一些,并且要以所学的教材为主,不然会使学生感到不理解的名词、术语太多、生涩,从而产生畏难情绪,所以老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要吃透教材,找出难点、重点,主动为学生答疑解惑,只有这样,才会做到本门课程学习的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宋春青,邱维理,张振春.地质学基础[M].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4

新课程地理专业素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地理教育目的看,对学生的培养由“知识型”人才,逐渐转变为“能力型”“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适应新课程对地理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地理教师必须要重视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具备应有的专业素质。

一、坚定的专业信念

地理教师的信念是指地理教师在自己一生的地理教育教学工作中,对教师角色、课程、学生、地理学习、教育教学常规、班级的管理等相关因素所持有的坚定不移的观点,如地理观、课程观、教育观、学生观等,其范围涵盖地理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与生活经验,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从而指引着地理教师的思维与行为。拥有坚定信念的地理教师,能够把地理教育教学看作是自己一生的使命,并为之而奋斗。这中间不论经历什么样的困难、挫折,都将百折不挠,坚持到底。

二、全新的地理教育理念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理念。具体而言,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新的地理教育目标观

新课程不仅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也特别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态度、习惯、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形成。

2.新的学生观

学生是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其尊严和人身权益。学生是整体的人,教师既关注学生的认知心理,更要关注他们的情绪、情感体验、道德修养和人格养成。

3.新的地理教学观

新课程要求改变原来的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要实现教学行为的几大转变,即由教师的“教”转向重学生的“学”、由重知识传授转向重学生发展、由重教师的权威转向重师生的平等交往与对话、由重结果转向重过程以及由重统一规格转向重差异性教育。

4.新的评价观

新的评价观认为,评价应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多样化评价相结合,以实现从量到质,从知识、技能到习惯、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全方位的评价,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更好地发挥评价在课程改革中的功能。

三、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

1.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地理教师只有博学多才,才能拓宽视野和角度,才能旁征博引,把地理课讲的生动形象,饶有趣味,通俗易懂,才能增强教学的感染力与吸引力,才能创造出个性化的教学氛围,也才有利于因材施教。

2.坚实的地理学科专业知识

坚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地理教师只有完整、系统、扎实、精深地掌握地理专业知识,才能在教学中统揽全局地处理教材,才能教给学生掌握地理知识、技能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智力,使他们将地理知识融会贯通。地理教师坚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包括以下四个层次。首先,是熟练掌握地理课程的专业基础知识体系,掌握其地理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其次,是熟练掌握地理专业的主体知识,及把握地理学科知识体系,不受教材的编排、所任课程的隔离及阈限。再次,是地理教师要有较为扎实的方法论的知识,包括掌握地理科学的思想方法与科学思维方法以及不同的地理课题的认识步骤、认知策略等的知识。最后,是了解地理学科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发展趋势、历史背景。

四、丰富的教学经验

在教育工作中,很多情况需要教师机智地对待,这种教育教学的机智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种情况下适宜的方法,在另一种情况下可能就是不恰当的。只有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当时的情景,有分寸地进行工作,才能表现出教师的教学机智来。在这些情景中教师所采用方法来自个人的教学实践,和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因此,地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和思考,多听取和借鉴其他老师的成功经验,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五、全面的教育教学能力

能力是教师素质的重要方面,是教师开展有效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没有全面的教育教学能力做保证,教师的高尚职业道德水平就得不到体现,知识修养水平也无法对教育教学产生实质性效应。

1.教育教学能力

地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指地理教师为顺利完成地理教学活动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方式和对学生进行道德渗透的能力。包括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对学生态度和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等。成功的地理教师应具备以下能力:

(1)教材的理解、分析、处理能力;(2)设计教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的能力;(3)观察、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能力;(4)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5)实验、演示和制作模型、图表的能力;(6)准确、精炼和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7)开发智力、进行能力培养与思维训练的能力;(8)培养正确观点、进行德育思想教育的能力;(9)命题、设计提问和反馈课堂教学情况的能力;(10)对教学活动进行正确评价的能力。

2.合作交流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教师的工作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广泛的社会联系。包括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的联系。教育活动的本质是人与人的相互作用,所以,有效地处理各方面的人际关系是每个教师都面临的问题。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有效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人与人沟通的表达能力,这样才能为教育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3.反思能力

中学地理教师的反思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不断对课程改革提出的教育理念、观念、言论资料、教材、教辅用书、教育现象,在头脑中谨慎地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意见,切忌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地理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经常地进行自我回顾与自我小结。反思的实质在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激发教师的责任心,使教师在不断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升到新高度。

六、崇高的地理专业道德

篇5

[论文摘要]本文将以高职文秘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例,来探究地方文化课程与它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促进机制。由于地缘性的优势,地方文化课程的学习有利于提高高职文秘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浙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既有绵长的优秀传统又有自己鲜明的地域特色。浙江文化的一些优秀传统和现代创新元素可以提高高职文秘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竞争力和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素质冰山”理论认为,个体的素质可以被比喻成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也可以看成是一座冰山。水上部分包括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等人们看得见的显性职业素养,占1/8;水下部分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人们看不见的隐性职业素养,占7/8。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企业必需的,是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是大学生进入企业的“金钥匙”。虽然隐形职业素养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它决定并支撑了显性职业素养。高职教育在中国已经实践了多年,然而高职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却一直不为企业所看好。虽然在高职教育中,大多数学校在“校企联合”、“校企接轨”方面做得越来越成熟,无论是职业知识还是职业技能都不逊于本科院校。高职大学生甚至在实际动手能力方面超过了本科生,但是在综合素质、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却不如本科生。

地方文化课程在提高高职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关于这一点已经为不少高校所重视。本人拙文“地方文化课程在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以《浙江文化》课程的建设为例”(发表于《中国市场》杂志2010年12月)已经有较为详尽的论述。地方文化课程立足地方历史和经济文化,而高职大学生大多来自省内且大多在家乡就业,因此地方文化课程对于高职大学生来说有一种天然的地域亲缘性。家乡的名人古迹、山水文化、先贤楷模、英雄事迹等都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学习地方文化课程的积极性往往比较容易被调动起来。

本文将以高职文秘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例,来探究地方文化课程与它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促进机制。由于地缘性的优势,地方文化课程的学习有利于提高高职文秘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浙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既有绵长的优秀传统又有自己鲜明的地域特色。浙江文化的一些优秀传统和现代创新元素可以提高高职文秘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竞争力和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指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行为和职业意识等方面。由此可见,职业素养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涵盖广泛。职业素养往往被看成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一般情况,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

近年来,高职教育由于国家和地方的大力支持得以快速的发展,高职学生也成为各企业技能人才的重要力量。高职学生和本科生相比,具有自身的优势,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点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专业技能更强,更适合市场的需求。很多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这些场所成了学生实习和锻炼技能的基地。比如在安检实训基地,老师会把学生带到基地里,现场教学安检的基本程序,教会学生在就业后如何当一个合格的安检员。这样,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大大节约了企业的上岗培训成本,受到企业的青睐。甚至有些企业直接将车间、铁路、银行等通过模拟的方式建在学校,使得学生在学校上学就像在企业上班一样,真正成为无缝连接。例如一些金融职业学院直接和各大商业银行挂钩,引入各银行的电脑操作系统,在学院里面设置了“模拟银行”,让学生提前体验了职场的工作环境。然而,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高职生就业后的离职率比本科生相对要高,存在职业生涯模糊、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专业知识不扎实、基础知识面不宽等问题。究其原因,这些都直接指向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缺失。高职学生虽然在职业技能方面占有一定优势,在企业入门、上岗之前比较容易,但是在后续发展中往往会受到瓶颈制约,即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等。而这些恰恰是高职教育中非常欠缺并且被大多数高职院校所忽视的。

高职文秘专业的设置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的多元化导致对于文秘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不少高职院校开设了文秘专业就是很好的例证,并且高职文秘的专业性也越来越强,例如很多高职院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始了外贸文秘、商务文秘和法律文秘等专业。近年来,文秘职位不论是招聘数量还是求职数量都表现出上升趋势。尤其是民营企业发达的省份,对于文秘人才的需求较大,同时,由于民营企业自身的特殊性,对于秘书的要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办公室从事文字等单一的工作,而是选择复合型秘书。并且据统计显示,民营企业非常注重文秘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现实情况却是高职文秘专业的大学生和大多数高职学生一样,过于重视专门技术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职业素养的提高。高职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本科相比,由于课程时间的缩短,相关的课程也有了较大的调整,比如大多数高职院校文秘专业都开设了礼仪、口才、普通话等课程,但是诸如文学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往往列入选修课甚至直接被取消,理由是和实际工作有一定距离不能马上应用于实践。一般而言,高职院校会将重点放在秘书实务、应用写作、文书与档案管理、秘书综合实训等课程的教学中,有些条件较好的学校还建起了秘书实训场所,里面复印机、传真机、电脑、装订机等自动化办公设备一应俱全,和企业的办公室并无两样。可以说,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在办公自动化方面能完全胜任。然而,秘书工作的实际情况并不如此。很多秘书工作的场所不一定全在办公室,还有可能在饭店里、火车上、飞机上、车间里甚至在仓库里,这就不是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能解决的,而是要通过职业素养的教育,提高文秘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来提高。2011年,曾经有学者对湖南省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进行调查。被调查的文秘专业在校生都认为人文素质对职业生涯会(占被调查者的809%)或者可能会(占被调查者的191%)有重要影响。大部分毕业生认为人文素养培养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占被调查者的36%)或比较重要的(占被调查者的48%)影响,且超过半数的毕业生(占被调查者的63.3%)认为工作绩效和人文素质的关系成正比例关系。由此可见,高职文秘专业大学生的培养还需要提高职业素养,而职业素养的提高要通过调整现有的一些课程设置、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营造特有的职业文化氛围等手段来达到目的。

秘书在一个企业里往往担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服从、服务领导,服务基层,起到承上启下、协调服务的作用,因此对其职业素养要求很高,不仅要求具有良好的专业功底而且还要求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和财务、经济、营销、公关等其他方面的能力,尤其是一些民营企业,往往是一人身兼数职——文秘、财务、档案管理甚至翻译、单证等。在浙江的一些企业这种情况存在较多,浙江的民营企业不仅资本雄厚而且数量较多,加上现在当地政府对于自主创业的鼓励导致企业数量增多,因此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复合型秘书。高职文秘的培养和本科教学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全国大约有500家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设有文秘专业。自从高职院校开设文秘专业以来,高职院校就借鉴了本科院校大量的经验。比如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大学语文、中国传统文化、礼仪、口才、逻辑学等本科院校的课程,然而因为学制的关系,将这些课程大大压缩成了浓缩版导致学习时容易囫囵吞枣不能切实提高职业素养,并且这些课程大多被设置成选修课导致很多高职文秘专业学生不重视人文素质的提高。然而,高职文秘专业学生的培养具有一个与本科院校迥然不同的特征就是高职的学生就业范围大多在省内,地域性特征很明显。因此有些高职院校直接将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为地方经济服务”。如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立足广州、珠海,辐射珠三角,服务全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具备较强的写作功底和沟通能力,掌握商务活动的基本运作,熟悉各种现代办公设备的使用,能够胜任中小企业办公室工作,协助领导处理商贸事务,为领导决策及实施提供服务的高级技能型秘书人才。

既然高职文秘大学生的就业大多是面向地方,那么必须学习和地方有关的历史、经济和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适应秘书工作。一方面,地方文化的知识储备有利于提高高职文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虽然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文秘专业课程设置上都包含了《大学语文》、《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旅游文化》等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大多是选修课且课时少,并且由于这些课程涵盖内容非常广泛,往往使得学生无法深入课程学习只是流于知识点的了解,这种状况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而地方文化课程的学习恰恰能弥补这一不足。学生对于自己家乡文化的熟悉使得该课程的学习变得有趣并且没有隔阂,而就业范围的地方性又使得学生对于该课程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从而产生认真学习的动力。在实际文秘工作中,对于地方文化的熟悉能更好地进行沟通和交际。人在交往过程中往往追求认同感,而地缘性对于人的交往有着重要的作用。“同乡”在中国一直是社交中古往今来非常有效的名片。随着企业之间交往的日益增加,要保持自己的特色,地方性是很好的媒介。对于地方文化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已经有一些高职院校开始重视。例如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文秘专业将湖州地方文化课程列入了基础课,对于服务地方经济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浙江警官职业学院在2009年开设了《浙江文化》选修课,一直受到学生的欢迎,该校大部分文秘专业的学生选修了该课程。

另一方面,地方文化的思想精髓有利于提高高职文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地方文化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居民的信仰、行为规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精神要素,又涵盖着该区域内的组织机构和物质设施等物质要素。地方文化以极其普遍的方式存在于该地区的每个角落,它的普遍存在犹如一股无形的力量,对生活于该区域的人发生着影响,并时刻左右着人的生活,约束着人的行为。中华大地上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已经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量——地方文化不仅为地域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氛围,还通过与地域经济社会的相互融合,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因此每一种地方文化都有其先进的元素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例如浙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和以“山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相比,浙江文化呈现出了一种别样的魅力。曾经有学者提出浙江文化的“水性”特征,即:柔慧智巧、开放兼容;自强不息,开拓创新;敢于冒险,重利事功。这些特质对于现代经济社会来说也是非常难得的经验,完全可以将此应用到提高高职文秘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中。通过地方文化课程的学习,就能在高职文秘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多了一条路径选择。并且,能够改变目前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使得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变得切实可行。

参考文献

[1]焦述清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篇6

[作者简介]李明(1978―),男,河南南阳人,博士,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公路隧道与岩土工程。

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执业资格考试制度从2002年开始实施,是由国家建设部和人事部推动,主要由勘察协会组织进行的国家级考试。这项考试旨在提高我国从事岩土勘察、设计、咨询等技术的人才队伍的总体素质,加强我国工程技术人才的互认,推动我国的岩土工程事业与国际接轨。该项考试涉及的范围广泛,对考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规范的理解和应用、具体问题的分析熟练程度等要求较高,因此,考生及格率较低。地基处理方法在注册考试中所占比重较大,应该得到师生的重视。在此背景下,作为岩土专业专业课程的“地基处理”课程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教学的层面,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注册考试和市场需求。

重庆交通大学岩土及地下工程系的“地基处理”课程教学团队针对目前的新形势,结合自身的教学特色和市场需求,积极改革课程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精选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研组通过了解《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及相关规范的技术要求、国内外的地基处理施工新技术,确定在“地基处理”课程中,除了讲授传统的换填?巢惴ā⑴潘?固结法、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灰土挤密桩法、砂桩法、碎石桩法、石灰桩法、水泥土搅拌法、夯实水泥土桩法、高压喷射注浆法、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法、加筋法、灌浆法等方法外,还增加了既有建筑物的基础加固、建筑倾斜处理、建筑抗震、地基处理的监测与检测、复合地基的处理技术等内容。结合国内外的工程实例,将正在进行的重大工程运用的新技术介绍给学生,让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工程技术的发展前沿。这在培养学生快速适应市场需求和应用方面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强化专业建设,提高教师水平

当前“地基处理”课程教学一般是由主讲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章节讲解。教师对理论讲得较多,而实践只能停留在视频和图片展示上,这并不符合专业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地基处理”课程的要求。

我们充分考虑教学团队整体的知识结构和教师个人研究课题的不同,结合注册工程师的要求,由学术带头人担任领导,带领教学团队与相关的设计、勘察和咨询单位持证人员沟通,让教师了解各自研究领域的前沿知识。在教学中,鼓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分解和组合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分为换填垫层法、预压法、压实地基与夯实地基、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具有黏结强度增强体复合地基、倾斜地基纠偏技术、复合地基载荷试验与检测等专题,每个专题的内容由教师结合自己负责的课题和工程实践授课。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吸收、掌握知识,也提高了教师教学和科研的水平。

三、利用先进教学资源,活跃课堂氛围

教学实践表明,大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强,可以增强学生在社会工作岗位上的适应性,有利于以竞争力为目的对其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利用先进的教学资源,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对于鼓励学生自学极为重要。

“地基处理”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得非常紧密,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学生不仅可以到施工现场参观、学习,还可以借助网络进行自学。现场的施工进度与教学进度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并且单一的工程在不同的施工环境下,不可能同时具备教学所需要的全部条件,这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相关的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将现场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或者在现场直接解决;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并加以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师生一起探讨,让学生学有所获。课程结束后的考试采用与注册考试相同的方式进行,实行开卷考试,考试内容分为基础知识部分和计算部分,试题以历年注册考试的真题为样题。这样的考试方式减少了学生死记硬背的痛苦,强调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获得了学生和同行的认可。

通过上述改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知识的能力获得了发展,而且理论联系实际和自学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这为他们将来工作和进一步深造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从近四年的情况来看,“地基处理”课程教学改革初见成效,学生在注册考试中的通过率逐年提高。

四、结语

篇7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 课程设置

受“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观念的影响,各高校“学前教育热”现象频出。在此背景下,学前教育师范生素养的保障与该专业课程设置休戚相关。和田师范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和田师专)地处“少―边―穷”的西部边陲,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顺序等方面存在一系列亟待优化的问题。如何设置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培养高素质、优质化、专业性的幼儿教师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对和田师专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加以重构。

一、明晰: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依据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以新时期学前教育教师应具备的素养为基本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指出:“幼儿园教师是履行幼儿园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1]具体含义如下:

(一)新时期学前教育教师应秉承的教育理念。

《专业标准》中强调,学前教育教师应始终秉承“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2]的基本教育理念。要求幼儿教师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能够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能够尊重幼儿权益,以幼儿为主体,保证幼儿快乐、全面、健康地成长;能够把学前教育理论和保教实践相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能始终学习先进的学前教育理论,优化知识结构,提升能力素养,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二)新时期学前教育教师应持有的角色定位。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3]要求学前教育教师尊重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积极的情境,让幼儿自由、愉快地学习和成长;同时,教师是幼儿互动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是师生互动的推动者,应和幼儿一起真正投入每一个活动中,与其共同成长;此外,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者,教学环节的设计者,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者。应真正做到走进幼儿内心,把握机会引导幼儿,促使他们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把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取向

“课程价值取向是人们基于对课程总的看法和认识,在制订和选择课程方案以及实施课程计划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倾向性”[5]。它是课程运作的灵魂和方向。“目前,学术界公认的课程价值取向分为两种类型:社会本位主义的课程价值观,知识本位主义的课程价值观”[6]。

(一)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强调学校课程的选取应该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在这种取向下进行课程设计时,应紧密联系社会现实,使学生掌握社会生活中所需的知识、技能等。这种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趋于实用主义,“投社会所好”,忽视了个性的发展。

(二)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

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学科中心取向,强调把学科知识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与渐进性。该取向在模式上即我们所说的“老三中心说”:“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这种取向便于教师组织和实施课程内容,但学生成了机械的学习者,过分追求对知识本身的掌握,而割裂了知识和现实世界的联系。现实中为数不少的“高分低能”者多是此种取向的“产物”。

三、应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多元共生的实践价值取向

上述三种取向都是在不同背景下对课程进行不同研究的基础上确立的,每种取向都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和局限性,和田师专学前教育专业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三种取向相互融合、共生。尤其应明白,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最终落实到学前教育实践中,理念贵在实践中检验。

四、遵循: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

新时期要求学前教育教师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因此,在进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时,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安排,注重学生对教学实际问题的分析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保育和教育技能,努力提高学生解决学前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整合性与适宜性相统一的原则。

在当前和田师专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中,为了追求“面面俱到”,在课程设置时采用“广撒网”的方式,即,只要与本专业相关的课程都想开设,导致课程门数过多,学生负担过重,使学生“学无所专,学无所精”,与学生发展不相适宜。为了培养“一专多能”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坚持整合性与适宜性相统一的原则,对现行课程进行整合,压缩,一方面,为学生“减负”,另一方面,促进学生专业由“博”向“精”转变。

(三)专业性与个性化相统一的原则。

现代高校教育大多凸显学生专业水平的提升,因而,在进行课程设置过程中,更多追求的是专业学生的同质性。因而,在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时,也是要求课程设置的“整齐划一”。这固然是学生整体素质提升的“捷径”,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当今教育理念中提及的“个性化”、“差异性”,以至于部分学生由于“天分缺失”而“闪光点”尽失。尤其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涉及学前教育理论、美术、音乐、保教技能等多方面,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尽可能做到专业性与个性化相结合,使学生学有所专,学有所长。

(四)需求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原则。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与时俱进,切忌故步自封。在近几年学前教育如火如荼发展之际,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需求缺口很大,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较高。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应为了单纯迎合社会需求而重量轻质,应该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基础上,促进该学科及该专业人才的全面综合发展,即做到需求性与发展性相统一,不能顾此失彼,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五、探寻: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路径

(一)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培养目标。

教育观念是教育发展的“指挥棒”,和田师专学前教育专业首先应明确,当今教育不再仅仅是为了培养“知识型人才”,而是为了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应用型人才”,即:一是确立“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二是建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园――校结合”的专业建设机制与领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保教双任的幼儿园人才。

(二)加强专业教育理论课程与教育实践相结合。

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保教双任的合格幼儿园教师。因此,在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时,必须秉承“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这一教育理念,注重课程设置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体体现为:

1.合理安排理论课程内容与课时。专业理论课程为学生深度学习专业知识及以后从事专业工作奠定基础,学生对专业课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度和掌握水平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专业素养和个人发展。因此,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时,应以理论课为基础。

2.注重实践课程设置,丰富实践课程形式。实践课程也是专业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的理解,提高知识运用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三)整合优化课程设置。

进行课程整合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增强学生学习的综合性与整体性。针对和田师专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应从以下方面进行。

1.压缩课程设置门类。据和田师专学前教育专业2013及2014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情况可见,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逾30门,加上公共课课时,学生每周课时量都在30左右,在此情况下,学生大部分时间用在课堂教学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当代大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要求相悖。因此,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必“面面俱到”,对一些与专业发展要求相远的课程可舍弃。

2.实行分方向课程设置,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现代教育理念中倡导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来讲,可分三个方向:学前教育理论方向、音乐方向、美术方向。和田师专学前教育专业目前的课程设置是整齐划一的,即所有学生都学习一样的课程,并要求达到同样的教学目标。

(四)以社会发展和需求为准绳,增强课程的可持续性。

学前教育专业旨在建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园――校结合”的专业建设机制与领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势必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社会为导向,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必然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因此,课程设置在现有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一方面体现专业特色,另一方面紧跟社会步伐,以避免课程设置与社会“脱节”而产生的不适应现象。

综上所述,和田师专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亟须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整改与完善,从总体上提升专业实力和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2][4]尹坚勤.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案例式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5].课程价值取向的时代走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0):46-49.

篇8

地质学作为采矿工程专业所必须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该专业地质学教学特点为:讲授学时少但涉及内容广,包括了地质学各主要分支学科的基本知识,从普通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到矿床学、水文地质学、勘查地质学和矿山地质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都有所涉及。

一、教学现状

1.国内形势

如前所述,采矿工程专业的地质学内容涉及广泛,包括了基础地质学到具体应用于矿山的地质知识。这样的知识体系甚至可以相当于地质类的专门人才所具备,不同之处在于对采矿工程专业要求注重理解和整体把握。

在80年代,采矿工程专业的地质类课程一般分为“地质学基础”(45~90学时)和“矿山地质学”(36~45学时)两门课,前者主要讲授地质作用、矿物、岩石、地质构造、地形地质图和矿床地质等基本知识;后者则讲授矿床学、水文地质、地质勘探和矿山地质工作等采矿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地质工作基本方法。笔者统计了国内已开设采矿工程专业的主要高校近年来对地质类课程的教学安排(通过各高校主页资源),见表1。

表1 国内各高校采矿工程专业(本科)地质类课程开设情况

虽然以上各校对地质课程的安排各异,但其中绝大部分是将地质学糅合为一门综合课程,学时基本控制在50~60内,其学时基本与采矿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如井巷工程、矿井通风安全等课程的课时量相当。这之中尤以东北大学(采矿工程专业为国家重点学科)突出:总量大――地质类课程总课时达到150个;分类细――普通地质学、矿山地质、水文地质这样的组合既夯实了地质基本功,同时也突显了采矿工程专业对地质知识的应用。

2.实际教学中的瓶颈

笔者担任的采矿工程专业地质学教学任务,64学时的综合地质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大致归纳如下:

2.1学时紧凑。用一门课程阐述一个学科的工作思路,致使大部分内容都要精缩。结果就是知识的展开有限,对于学生的自学要求更高。

2.2效率不高。作为一门独立课程,行课必须安排在一个学期内,学时多的课程就意味着周学时量加大。地质学作为专业基础课通常安排在大一、大二学年,学生同时还要修读很多公共基础课,学习压力较大而无暇扩充地质知识。并且由于知识量大,教学中明显感觉到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热情下降、后期出现畏难情绪。同时期末考试的复习量加大,导致大多数学生疲于应考,知识的消化吸收不到位。

二、对策思考

本文所探讨的问题是广大同行都面临的困扰,从矿产资源类专业的地质学教材的发展也可以看出。徐九华等人主编的《地质学》教材至今已修编至第四版,针对性及应用性极强,适应采矿工程专业地质学学时少、内容多的趋势。

建议将采矿工程专业的地质理论教学分为两门课程:基础地质学和应用地质学。基础地质学涉及的是如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岩石、矿物、褶皱、断层、矿床等基础概念;应用地质学则是指具体应用到矿山工作中的勘察和水文地质研究等。两者之间有承接关系但交叉甚少,可以独立实施教学。如此一分为二,可以很好地解决前文提到的教学瓶颈。

基础地质占40学时,内容涉及: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岩石、矿物、常见地质构造、阅读地质图和矿床学概论。应用地质则包括:矿产资源勘查简介以及水文地质基础等应用性很强的矿山地质工作基本内容,占用24学时。将这两部分划分为独立课程,各自行课与考核。这样的课程设置避免了一门课程“大锅炒”容易导致的负面影响,提高学生课余时间自我充电的效率。

三、结论

篇9

1.全国地质技能竞赛情况导向分析及意义

1.1全国地质技能竞赛情况分析。

从三届竞赛情况看,每届比赛内容变化不大,但对学生知识结构的要求逐届提高。竞赛一般分为地质技能综合应用、野外地质技能、地质标本鉴定和地质知识竞赛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为地质技能综合应用,考查选手熟练应用基础地质知识和地质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部分要求参赛队在规定时间里根据已知的野外地质现象观察和描述记录,把一张给定的标准1:5万地质图(其中1/3-1/4的地质内容已删去),恢复图幅的原貌,并编写完整的地质报告。此单元不仅考查学生的计算机制图能力,更考查学生对基础地质的掌握和应用技能,内容涵盖了沉积岩石学、岩浆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沉积岩岩相学、矿床学、环境地质与灾害地质学等多门学科、课程的知识点,是对地学专业基础知识的综合考查;第二单元为野外地质技能竞赛,要求参赛队完成一条1:1000的岩性及构造信手剖面图并完成相应分层、重要地质现象、数据的文字描述和记录,并对剖面进行小结。此单元是考查参赛队野外地质观察、仪器使用、现象描述与记录、分析总结及编写报告能力,是对学生地质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第三单元为地质标本鉴定,考查参赛队矿物、岩石、矿石和古生物标本及光片、薄片的鉴定能力及相关仪器的操作能力。要求参赛队成员等准确鉴定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古生物化石及多金属矿石手标本和薄片,给出详细而完整的鉴定报告;第四单元为地学知识竞赛,考查参赛队掌握地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情况,以及灵活、迅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竞赛题型和内容可以看出,地质技能竞赛是对地学类本科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综合检查,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判,也是对地学教育发展方向的指引,无疑会对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教师的知识传授都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1.2全国技能竞赛的导向分析。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地质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深化教学改革,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从三届竞赛内容和形式设置来看,我国地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及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地学实践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教学过程,达到自己动手,会使用先进的野外技术装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和创新思维培养的目的[1][2]。比赛过程中,无论是地质填图、标本鉴定还是野外剖面测量都强调对具体地质现象、地质问题的分析、解释和解决的研究思路。通过开展技能竞赛,可以加快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的整体水平;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地学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1.3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的意义。

开展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有利于学生认识到地质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对于很多在校学生而言,很大程度依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多数学生把学习定位于理论学习之上,普遍存在对实践教学不感兴趣的现象,通过竞赛宣传、选拔、训练和开展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实践能力在专业中的重要性,重视实践过程中个人能力的培养,进而提高地质实践教学质量。②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是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考评,理论素质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形成的复杂地质问题是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卓越的实践能力才能解决的,通过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运用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锻炼,才能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应用知识,综合素质最终得到很大提高。③有利于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转变,在地学教学过程中,怎样将一些抽象的教学内容,通过图、文、声及动画等形式直观传授给学生,是地学教学手段改革追求的目标;如何将教师主导型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学生主导型的启发式、联想式教学,是地学教学方法改革追求的目标。通过竞赛活动,有利于加快建立新型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学生专业素质。

2.我校地质学课程教学现状

我校地质学专业课程主要涉及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学、地球化学、勘查地球物理等专业,不同专业由于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的差异,地质学相关课程设置有较大的差别。以地质学专业为例,该专业设计的地质学相关课程有《地球科学概论》、《结晶学与矿物学》、《晶体光学与光性矿物学》、《岩浆岩岩石学》、《变质岩岩石学》、《沉积岩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地史学》、《遥感地质学》、《矿床学》、《找矿勘探地质学》及与油气资源勘查相关的《油气田地下地质学》等课程。仅从课程设置来看,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等地学专业的课程相当。但课程学时数差别很大,如上述12门地质学专业课程我校地质专业的理论总学时为350学时,而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理论总学时为560学时[3]。此外,实验教学及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远低于它们(我校实验教学比例约2 ∶1-3 ∶1,中国地质大学平均比例约为1 ∶1-1 ∶1.5)。因此,无论是在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环节中,相对于211工程大学,我们都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些差距反映在比赛过程中表现为学生的地学思维较为刻板,动手能力差,综合对比、研究、联想、创新能力不足。针对这些现状和差距,实施地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3.教学改革措施

3.1加快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建立适合不同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计划和体系。

目前地球科学学院有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学和地理信息系统三个专业,但面向油气资源勘查的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和面向固体矿产勘查的地质学专业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计划等区别不大,使我们培养的学生特色不够鲜明,能力不够突出。例如,地质学专业一门必修专业课程《矿床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也修,只不过课程性质变为选修课,而两者的课程总学时数是相同的,甚至选修课的理论学时还多必修课2个理论学时;此外,普通班、基地班、卓越班、石油之光班等专业班级名目繁多,但教学计划、培养模式并无实质性区别。这些都反映出人才培养模式定位模糊,配套体系不完善,自然无法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创新人才是个性化的人才,只有个性化的人才才有可能成为创新人才[4][5]。对学生的培养不应采用单一模式,而应是个性化的、多模式的。

3.2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学内容改革。

现有的教学计划和管理仍沿用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套路,新时期,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推陈出新,不断为地学研究所应用,但由于新教材编写的滞后,地学课程建设远远落后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没有太大突破,严重影响地学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改革应突出专业特点,增强学生动手动脑及应变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力,以针对性、实用性和操作性为出发点,以新技术、新方法为特色,加强传统地质理论与新技术方法的融合,有效促进专业教学内容改革。

3.3改变已有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地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地学教育不但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还应具有较强的实践和灵活应用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基本保证。课堂教学应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观念,调动学生自主勤奋学习的积极性,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创新思维放在首位。通过教学模式转变,使学生由过去提不出问题、想不出答案变成提出问题并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践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能为了应付学校检查,而把学生的实践课变成教师的实践课。实践过程只是老师在野外讲解,学生在野外记录,完全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谈不上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实践教学完成从单一性到综合性的转变;完成从认识性、继承性到研究性、创新型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人才教育质量。

篇10

设立安全监察员是我国安全监察机构所特有的制度。安全监察员是从事安全监察和行政执法工作的国家公务员,其身份与企业从事安全工作的检查(监察)人员的身份不同。前者是公务员,后者是企业员工;前者是行使安全监察权的行政执法者,后者是被监察的行政执法对象。安全监察员作为行使国家权力、执行公务、服务人民群众和企业的人员,其素质和品行都应具有较高的水准,因此,国家对安全监察员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在录用、管理方面都有一套特别规定和严格的制度。

安全监察员应具备的条件

安全监察员除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的公务员应具备的7项基本条件之外,根据安全监察员岗位的特点,还应具备以下条件:热爱安全监察工作,熟悉国家有关企业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熟悉安全监察业务,具有企业安全方面的专业知识;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符合国家安全监察机构规定的工作经历和年龄要求;身体健康,适应安全监察工作需要;安全监察员上岗前必须参加培训,培训完毕经考核合格,由国家安全监察机构确认,并颁发安全监察员证,持证上岗。

因公务员身份的法律规定与安全监察员岗位的特点,要求安全监察员必须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国家安全监察部门或国家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纪律和制度;应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应将为人民服务放在第一位,接受人民群众、企业及社会的监督;应维护集体荣誉、国家利益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服从和执行上级依法按章作出的决定和命令;应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恪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清正廉洁,不得接受企业的任何馈赠、报酬、福利待遇,不得在企业报销任何费用,不得参加企业安排、组织或者支付费用的宴请、娱乐、旅游、出游等活动,不得借安全监察工作在企业为自己、亲友或者他人谋取利益;执行公务时应公道正派,涉及本人或者涉及本人有关亲属的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安全监察人员的职责与权力

安全监察员的主要职责包括: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其他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对企业安全生产实施监察;对规划区域内的企业安全生产情况实施重点监察、专项监察和定期监察;查处企业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依法作出现场处理决定或提出实施行政处罚的意见;参与企业建设工程安全实施涉及的审查和竣工验收;对企业作业场所职业卫生进行监督检查,查处职业危害事故和违法违规行为;参加企业伤亡事故的应急救援、调查和处理工作;以及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应由安全监察员履行的其他职责。

安全监察员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履行安全监察职责,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的非法干涉,企业及有关人员不得拒绝、阻挠。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赋予安全监察员下列权力:

有权随时进入企业作业场所进行检查,调阅有关资料,参加企业安全生产会议,向有关单位或个人了解情况。

在检查中发现影响企业安全生产的违法行为,有权当场予以纠正或者要求限期整改。

进行现场检查时,发现存在事故隐患的,有权要求企业立即消除或限期解决;发现威胁职工生命安全的紧急情况时,有权要求立即停止作业,下达立即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的命令,并立即将紧急情况和处理措施报告安全监察机构。

发现企业作业场所的粉尘或者其他有毒有害气体的浓度超过国家或行业职业安全卫生标准的,企业采用危险方法进行生产作业的,有权责令立即停止作业,并将有关情况报告安全监察机构。

发现企业负责人或者其他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工人或者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或者发现工人违章作业的,有权责令纠正或立即停止作业。

发现企业使用的设备、设施、器材、劳动保护用品不符合国家或者行业安全技术标准的,有权责令其停止使用;需查封或扣押的,应及时报告安全监察机构依法处理。

法律、法规依法赋予的其他权力。

安全监察员的管理与奖惩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有关文件,对安全监察员监督管理与奖惩的主要规定如下。

监督管理主要规定

按照公务员和安全监察员应具备的条件,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新录用的安全监察员试用期为1年,试用期满后合格的予以任职,不合格的取消录用。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省(自治区、直辖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按干部管辖权限对安全监察员实行分级管理。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各级安全监察机构要结合本机构的和本地区的实际,建立健全安全监察员监督约束制度。

安全监察机构的行政监察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的规定,对安全监察员履行工作职责实行行政监察。各级安全监察机构要及时受理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安全监察员违法违纪行为的检举和控告。

安全监察机构为安全监察员提供履行职责所需的装备和劳动保护用品;安全监察员下井工作,享受井下工作津贴。

安全监察机构负责制定安全监察员培训规划和办法,组织实施对安全监察员的岗前培训、年度轮训、特殊培训;煤矿安全监察员每3年至少应接受不少于1个月的脱产培训。安全监察机构按照管理权限和国家有关规定对安全监察员的“德、能、勤、绩、廉”进行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安全监察员使用和奖惩的依据。安全监察员实行定期交流轮岗制度。

安全监察员履行安全监察职责时应向当事人和有关人员出示安全监察员证,安全监察员证只限本人使用,不得伪造、买卖或者转借他人;安全监察员发现企业存在事故隐患或危及企业安全的违法行为,应及时处理或者向安全监察机构报告;对每次安全检查的时间、地点、内容、发现的问题及其处理情况,应当详细记录,填写执法文书,并由一同参加检查的安全监察员签名后归档。安全监察员发出安全监察指令,应当填写执法文书并送达行政相对人。

奖惩主要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