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身心健康规划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4: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身心健康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身心健康规划

篇1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安全教育;职业规划;积极心理学

一、高校大学生安全比较突出的现状

(一)在校大学生学业安全问题

大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随着学分制的实行,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同时,对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学习自主性提出更高要求。在大学里还有一些学生把挂科当成“荣耀”,平时不认真学习,上课能逃就逃,通宵玩游戏,导致成绩下滑、补考、旷课、违纪等问题而延迟毕业。还有部分大学生期末考试就临时抱佛脚,只求能及格;沉迷游戏、沉迷网络、逃课等现象;没有成就感、没有理想、没有抱负、求知欲不强烈、学习没有紧迫感、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对前途迷茫,就业选择困惑,未来发展不确定。这些现象的本质是学生没有学习计划,对自己的将来没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没有长期目标,又无近期学习计划。因此,对学习有逃避心里,缺乏自身考虑,才会出现荒废学业。

(二)在校大学生身心健康安全问题

1.身体健康状况

大学阶段大部分学生在异地学习,远离家庭。在这一阶段自尊心和自信心强,强烈要求独立,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习惯也就影响自制力还不够强的大学生。调查显示,在男生群体里,承认自己吸烟的占13%,承认自己饮酒的占30%;在体育锻炼方面,男生有27%的学生以“没有时间”“缺少运动伙伴”为理由不参加体育锻炼,女生有50%不爱参加体育锻炼;对于身体症状方面,30%的学生感觉自己“注意力不集中”,33%感觉自己“情绪低落”,35%的学生感觉“记忆下降”,有28%的学生有“失眠多梦”等现象。

2.心理健康状况

通过对多所高校新生入学前心理健康测查了解,大部分学生心理健康良好,但有少部分存在抑郁、焦虑症、精神分裂症;部分学生对大学生活还比较迷茫、个性有些较偏执、担心陌生的环境;敏感、强迫及其他烦恼。大学生活动范围限于从家门到校门,并没有更多的机会深入社会、缺少社会实践经验,容易使他们陷入理想主义。部分学生情绪不稳定,起伏大,易兴奋、冲动、喜欢感情用事,容易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他们成功时情绪是积极的、愉快的,甚至骄傲自满,这种情绪被激起,即使刺激消失,还会转化为心境。他们受到挫折时意志消沉、悲观失望,贬低自己,这种消极情绪一旦产生,对所有事情提不起兴趣。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常不顾客观条件,不理智,固执己见,急躁冒进;热情高,但缺乏韧性和持久性,容易随时间推移和困难的增加而失去信心,导致事情有始无终。

(三)校园贷侵入校园

部分学生家里经济有困难,为了自身求学的需要或创业资金的不足通过校园贷来缓解;还有部分由于社交范围较广、或受到他人及周围环境的影响,进行攀比消费,导致他们有强烈的消费欲望,但自身资金无法满足大量的消费支出,只能通过校园贷来弥补;同时,金融机构信用贷款只限于困难学生学费部分,对大学生其他需求信贷不支持,这也是导致民间非法贷款渗透到各高校原因;互联网信息技术行业的飞速发展,线上业务平台繁多,网上消费十分方便,各种支付方式恰好符合资金不足学生的消费欲望;线上线下形式贷款方式多样化,金融监管部门信息技术还无法全面监管;许多大学生没有相关金融知识,忽略了高利息、高费用的事实,最后造成无法支付高额本利额。

二、新经济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途径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

1.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是成为国家栋梁之材的先决条件

大学生是未来的中坚力量,对整个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不同的社会思潮和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才能为社会繁荣昌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大学生思想教育应与时俱进,既要跟进时展,又要符合大学生自身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也是在社会思潮多样化的背景下的必然需要。在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结合互联网技术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适应和驾驭现代社会复杂环境的迫切需要

在社会生活中,一些人生价值理念和道德标准还不够坚定的大学生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非主流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人生观的定型。正确的人生观是促进社会和谐,因此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大学生的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都会产生积极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利益诉求多样性、分配方式多样化,人们思想的自主性和差异性也突现。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立自强意识、创新发展意识、创业就业意识,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政治信仰缺失、理想信念迷茫、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人生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面对出现的新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适应和驾驭现代社会复杂环境的需要。

(二)大学生学业安全教育途径

教师引导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根据分析自我特点、自我定位后,制定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职业生涯目标,在大学期间开展持续自身的培养,并积极实现其目标的过程。教师引导大学生建立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以及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来考虑。若是对自身认识不足,规划也就无法实施,就很容易出现迷茫,不知所为。同时,学校还应开展多元化的活动对大学生的理想追求与自己需求加以引导,如入学第一天开展专业介绍及在专业老师引导下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第一学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辩论赛、演讲等活动;暑期开展新生社会实践活动或专业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确自己将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目标、对自我进行深层了解,为建立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基础,进而明确学习需求。

(三)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管理途径

1.身心健康教育理念

首先,身心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完善身心健康工作机制,借助学校自身各方面的资源优势,创新工作方式,把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理念渗透到各个环节,如创新身心健康教学方式方法,体育教师和心理专业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开展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完善心理宣泄体验馆、心理咨询工作室;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如大一新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学》课程,体育课程四年不断线;严格管理学生作息时间等。其次,将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家长,学校与家长建立密切的联系,让家长增强对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

2.创新身心健康教育模式

大部分高校还是以矫治和预防为主导,对少数身心健康存在问题的大学生进行帮助和输导。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新经济环境下大学生面对将来就业、生活的不确定,影响身心健康诱因也就客观存在。因此,倡导积极心理健康学为主导,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治愈心理疾病,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让他们学会解决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这也是素质教育中提倡的“立德树人”的体现。积极心理健康学可以发掘学生乐观向上的品质,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理念。教师通过构建以教育为主,预防和干预为辅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积极心理的开发,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多层面共同和谐发展,针对性强的立体教育模式。

3.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领域

2018年11月《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指出: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融入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及时了解遭受欺凌、校园暴力、犯以及沾染等学生情况,并提供心理创伤干预。要创新和完善心理健康服务提供方式,通过“校社合作”引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或心理服务机构,为师生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务。要定期对师生开展心理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师生心理疏导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将由过去的心理疾病干预和矫治模式,转为学习咨询、职业生涯咨询等领域扩展,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丰富心理咨询内容,主要面向精神正常人群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如择业求学问题、社会适应问题、情感问题等。在关注学生多元化发展的同时,也关注学生家长、关注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服务,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

4.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载体也需要创新。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把心理健康教育做得更科学化与现代化,推广应用更方便快捷,更容易让大学生接纳,自主参与学习。如:高校可以利用互联网开设网络课程、慕课、智慧树在线学习;心理专业人士在线咨询、在线进行心理测试、BBS等形式进一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四)校园贷防范措施

1.学校层面

应加强大学生金融知识的教育,提高学生风险意识,针对非金融专业学生开设金融专业知识课程,让更多的学生接触到金融风险防范的教育;培养学生理性消费的意识;学校加大互联网信息安全监管力度,在校园110信息平台上增加大学生上网安全保护措施。

2.国家层面

金融监管部门严格审核校园贷款业务;对放贷企业催收行为提出规范要求;鼓励正规金融机构开发符合大学生信贷产品,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地方银行积极探索校园贷业务,让校园贷款合法合规化,以防民间非法校园贷款侵害大学生利益;建立大学生征信机制,完善大学生信用系统,对不良记录的大学生严格其贷款条件。金融监管部门完善信息技术系统,对信贷业务资金流向进行全方位监督;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线上线下服务平台加大法治监管力度。

篇2

“到底是上牛津大学好,还是上剑桥大学好?”这可能是陈靖文现在最大的苦恼,而对无数抬头仰望她的人来说,大家最想知道的,就是陈靖文是怎样从一个普通的女孩修炼成这样一个神一样的人物的?陈靖文到底是用了什么样的魔法棒,才让她完成了一个华丽的大变身?

要想拥有成功的人生,就必须有清晰明确的行动;要想有清晰明确的行动,就必须有成熟有效的思维模式。陈靖文能够成为学霸,是因为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思维模式和奋斗模式,她将这些简单有效的思维模式应运在每一天的生活和学习之中,从而一点点堆积成了自己人生的高山,汇聚成了自己成功的。

陈靖文的成功模式主要有3点:

首先,她在上大学之前,就不只把目光聚焦在学习上,而是拓展爱好,从身心各方面全面发展。她从小在茂名长大,父亲是当地的公务员,母亲则是教师。她从小开始练习钢琴、书法、朗诵、乒乓球、唱歌、跳舞,目前钢琴是九级水平。而且,她几乎每个寒暑假都会出去旅游,大学几年,脚印已经遍布云南、贵州、河南、北京、上海、江浙等地。这样一来,艺术的美感、自然的风光和丰富的阅历,就成为滋养她身心最好的养料,她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锻炼出了健康的体魄,而且还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充实丰富。这样身心健康的人,自然会拥有自信,而拥有自信是迈向成功的基础。

其次,她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着极强的规划性。陈靖文每天都会有一个计划安排表,早上7点准时起床,早饭、晨读、早课,然后进图书馆学习,下午则继续上课或自习,晚上则前往学生会处理学生事务。陈靖文不仅对自己的生活很有计划,而且她还用坚强的毅力,保证自己正确的计划不被打乱。陈靖文制定好计划之后,在某个时间段确定了做某件事,便会十分投入,不会因为任何来自外界的干扰而打断自己的计划。该上自习时专心自习,绝对不会打电话、发短信、上网、聊天等等。正因为保持了这样的专注度,她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高效率的事情,从而让自己在学习上和其他领域里,都能做得非常出色。

最后,她是一个相当勤奋的人。一个人一天勤奋,就会比别人多收获一点;一个人一年勤奋,就会比别人多收获很多;如果一个人一直很勤奋,那么就会比别人更容易获得成功。陈靖文正是这样的一个人,不管是在学校学习,还是投身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中,她都有着一种认真钻研、踏实努力的态度。不会的她就问,不懂的她就悟,一时消化不了的知识,她就更加努力地去研究琢磨。陈靖文勤奋是有智慧的勤奋,她在白天会努力学习,而晚上很少学习,这样就能让自己保证充足的睡眠,从而在提高成绩的同时,还能保证自己的健康。

身心健康发展,对生活有规划性,再加上勤奋和努力,这些就组成了陈靖文手中的魔法棒。她轻轻挥舞着魔法棒,就将一个普通的邻家女孩变成了耀眼的女神学霸,让我们在惊羡之余,也大受启发。

既然陈靖文用自己的魔法棒完成了人生华丽的变身,那我们为什么不去努力打造自己的魔法棒呢?

篇3

【文章摘要】

本文以取得的769个问卷调查为样本,分别从家庭生活、身心健康、经济收入、工作状况、生活态度、居住条件、人际关系、社会保障八个因素出发,对比西安市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满意度,采用SPSS19.0对样本进行描述统计和方差分析。本文得出城乡居民的整体生活满意度没有明显的差异,城乡居民的生活幸福在一些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在另一些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最后本文针对实证结果提供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

城乡居民;主观幸福感;满意度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利用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资料,主要探讨西安市城乡居民两个群体主观幸福感的差异,以及比较、衡量主观幸福感的各影响因素的作用。研究对象选取西安市9个市辖区、4个县: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雁塔区、未央区、灞桥区、长安区、阎良区、临潼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大量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经过分层随机抽样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有效样本769个,其中城市居民样本438个,农村居民样本331个。本文从家庭生活、身心健康、经济收入、工作状况、生活态度、居住条件、人际关系、社会保障八个因素对西安市城乡居民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将所得数据以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描述统计和方差分析。

2 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通过SPSS19.0软件对西安市城乡居民的满意度进行方差分析,得到表1的分析结果。整体生活满意度得分均值为3.42分,其中,城市和农村居民分别为3.46分和3.37分。

各具体生活满意度得分均值高低依次为,人际关系(3.84分)、家庭生活(3.61分)、生活态度(3.61分)、身心健康(3.60分)、工作状况(3.29分)、居住条件(3.21分)、社会保障(3.04分)、经济收入(2.93分)。由此可见,居民在人际关系、家庭生活、身心健康方面满意度较高,在工作状况、居住条件、社会保障和经济收入方面满意度较低。在各具体生活满意度方面,城市居民满意度平均得分高于农村的在以下五方面:家庭生活、经济收入、居住条件、工作状况、社会保障;城市居民满意度平均得分低于农村的在以下三方面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和生活态度。

在人口密度高、外地人口较多的西安市区中,由于人际关系复杂和疏远,同时由于多方面的激烈竞争导致人与人之间的高警惕性和防备性,城市居民人情味相对淡薄;在一个人口相对稀少的农村社会,由于人际关系简单和亲密,人情味浓厚,城市居民的对人际关系的满意度低于农村居民。

在整体生活满意度方面,城市居民高于农村居民,主要体现在家庭生活、经济收入、居住条件、工作状况、社会保障方面。这与当前城市的工作机会较多、收入来源广泛及社会保障较好时密切分不开的。

通过对样本的方差分析得出:在显著性水平0.05的条件下,经济收入和工作状况满意度通过显著性检验,即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经济收入和工作状况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城乡居民在人际关系、家庭生活、生活态度、身心健康、居住条件、社会保障6个方面的具体满意度得分均值样本资料中存在差异,但是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p>0.05),即在总体中差异不显著。在整体生活满意度方面,城乡居民的满意度得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在总体中的差异不明显。

3 结论

3.1本项研究以西安市769名城市和农村居民为研究对象,运用方差分析,对城乡居民的生活满意度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的主要发现是:

(1)整体生活满意度城乡居民没有明显的差异,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的生活满意度高,幸福感较强。

(2)居民普遍对人际关系、家庭生活、生活态度方面满意度较高,相对幸福;对居住条件、社会保障、经济收入相对不满意,其中尤其是经济收入方面。

(3)城乡居民生活满意度在经济收入和工作状况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在人际关系、家庭生活、生活态度、身心健康、居住条件、社会保障6个方面的没有显著差异。

(4)城市居民对家庭生活、经济收入、居住条件、工作状况、社会保障五方面满意度高于农村居民,在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和生活态度方面低于农村居民。

3.2相关建议

(1)提高经济收入是居民幸福的基础

居民的幸福生活的基础是在基本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之后获得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的愉悦和充实,所以经济条件仍然是现阶段影响农村居民幸福感的首要因素。尤其是在农村,因为经济问题而引发家庭矛盾、邻里矛盾及社会矛盾的现象层出不穷,因此提高经济收入、增加就业机会可以显著提高居民的幸福感。

(2)改善居民身心健康状况

当前城市居民对当前的身心健康状况相对满意度低,城市居民的生活成本较高,工作压力较大,因此及时排解心理压力、有效沟通,提高居民对心里健康的重视。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不够广,缺乏统一的管理,运行效果不公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保障体系正常发挥作用,对我国城乡的主观幸福感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贾巧枝.成都市城乡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比较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

篇4

关键词:安全教育 小学 语文教学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新兴事物的产生,人们的欲念增多,学生安全报道频出,国家在进行法制安全教育的同时也提倡学生进行有效的安全教育,安全教育和语文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明白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安全教育和语文两者没有实质性的联系,但是语文有比较强大的描述功能,把安全教育融入到语文中也就是把生活融入到教育中去,最大程度上做到语文安全教育生活化。还可以把安全教育活动作为语文延展课来进行实践,不但提高了学生安全意识,而且为语文教学提供了素材。

一、学生安全教育概况

学生安全教育是学校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是通过进行安全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加强学生对危险的警惕,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由于安全意识淡薄而出现的安全事故。安全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以人为本,它通过语文教学进行直观的体验,是对安全教育进行宣传最好的途径。我国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比较系统的安全教育准则,有人认为,安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把安全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对安全教育进行了解并且对自身安全进行保护,最大程度上提升对安全事故的处理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教育。还有学者认为:安全教育的途径不单一,可以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从不同角度进行教育,使教育方法生活化,运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法来进行安全教育的传达,从学生各个方面进行不同的教育和必要的训练,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安全意识,所以,需要通过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来提升安全意识。

由此可以看出,针对安全教育的概念还没有一个定性的标准,不同学者持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他们对安全教育的定义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有些欠妥之处,因此,不能对这种情况进行妄下结论。学生安全教育核心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尊严进行维护,通过语文教学来体现出安全教育的核心。

二、安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一)安全教育在生字读写教学中的渗透

我国文字博大精深,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和文化气息,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生字时可以顺其自然地把安全教育插入到其中,这在很大程度上不但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普及了日常安全知识,教师在进行安全知识的普及时也要把握好安全教育内容的质量。

比如,教师在传授“灯”字时,让学生先认识这个字的读音和一些词组,在词组中体现出“红灯”一词,这时教师可以对学生们说:“大家在过马路时要做到红灯停、绿灯行,遵守交通规则。教师通过这种穿插式教学方式进行交通规则安全教育普及。再比如:在学习“警”这个字时,教师可以问学生我国火警电话是多少,学生会跟着教师的思路回答,不管回答错误与否,教师要对学生说:我国火警电话是119,如果出现火灾情况要及时拨打火警电话。

(二)安全救护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普及,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对日常化语文模块进行细致地揣摩,从细节中找出对学生有利的安全教育。学生的年龄比较小,遇到危险时很容易不知所措,所以,应用语文知识来提高学生日常的自我救护能力。

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这篇文章描述了很多与地震有关的句子,其中有一段描写了几个儿童被地震埋在教室的一个角落里,最后成功获救的段落,讲到这里,教师可以穿插一些紧急情况下的自我救护知识,告诉学生地震发生时首先不要惊慌,要及时到房屋角落处避让,以免被砸伤。

(三)自身安全防范意识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培养

由于小学学生身体和心理各个方面都还没有成熟,对外界反馈信息的真假不能进行正确辨认,这就很容易出现被坏人利用,所以,教师要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自身安全防范意识进行必要的普及,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免受外界的各种不良诱惑,使学生在学习和成长中提高自身防范能力。

比如:学生在学习《乌塔》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很好地进行自身安全防范意识的传授。《乌塔》主要描写了一个14岁的小姑娘独自到一个陌生环境中的事情,她在陌生的环境中所做的事情表现出了自我保护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说,这个女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并引出自我安全防范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对学生以提问的方式针对文章中小女孩独自出游的想法,用这种方式来引发学生对旅游中一些问题的思考,然后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各自表达不同的见解,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身安全防范意识。

(四)安全教育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学生对活动非常喜爱,为了对学生渗透安全教育文化知识,需要通过语文综合性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采用不同形式的语文活动让学生融入到安全知识的氛围中,比如,组织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竞赛、办安全知识手抄报等,丰富安全教育文化。

三、小学生安全教育的意义

(一)开展安全教育是小学生生命发展的需要

进入21世纪,我国科技取得了傲人的成绩,社会充满了诱惑,这种环境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必要实施安全教育,在最大程度上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得到很好的保障,身心健康是教育发展的根本。我国在2006年以中小学安全教育日为主题的活动,这个活动主题可以告诉我们,学生的安全和教育两者同等重要,不能只重教育,轻视安全教育。小学生是这个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很多方面没有太多竞争的能力,只能被动地接受,身心各方面还不是特别成熟,在他们面对危险或者关系到安全的问题时,不能进行很好地处理,缺乏随机应变能力。从新闻中可以发现,学生被侵害的事件频频发生,比如,福建发生了一起学生被杀害事件、陕西省小学生被砍杀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给家庭和整个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后果。严重威胁着孩子的健康发展,所以,对学生们进行安全教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让他们明白生命的意义,与此同时,使他们关爱自己的同时,对家人和社会报以感恩的态度,懂得生命的价值。

(二)开展安全教育有助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身心发展不单单指身体上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指由外到内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从幼年到成年过渡阶段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产生的变化,这种变化应是积极健康的。我国教育原理对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进行了必要的研究,研究范围主要是从童年到青年两个阶段的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健康变化。在整个身心健康发展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出的特征有很大差异,这个差异很好地解释了人在不同时间段需要面临的一些身心健康发展任务,比如,处在少年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思维趋向于形象化、具体化,但是他们的思维能力相对比较弱,这就使他们对一些比较抽象的事物不理解的原因;处在少年阶段的学生,他们对事物比较好奇,对大多事物总会问为什么,有较为强烈的好奇心,增加了他们的安全意识。所以,在这个社会中,由于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没有真正形成,很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开展安全教育有助于深化素质教育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提出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主要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很多弊端提出来的,经过多年的努力和验证,证实素质教育在我国是可行的。提高学生素质是素质教育得到快速发展的核心,唯有把教育重心放到学生身上,以学生为中心才能使素质教育得到成功。素质在心理学中有一些专业的概念,想要使教育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提高素质是必要的,素质的提高不是仅凭书本上的一些知识就能得到提高,更多的是让学生自身和社会两者进行融合来不断深化。安全教育也是提高素质的一个大的方面, 它是提高自身能力和自然发展的基础,是素质的必备条件,所以,安全教育的学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知识和实践相互结合;学生安全教育强调的是通过安全教育来提高自我安全防范意识,使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素质教育和安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一致的。现在这个社会处于病态的社会,有太多的东西被扭曲,比如,治安问题、心理问题等,需要学校引起重视并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为学生的安全提出保障。

结语

由此可以看出,安全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对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有比较大的效果,安全教育的渗透是每个语文教师的义务,在对语文知识进行研究的同时也要留出一片位置给安全教育,最大程度上通过此教育避免安全隐患,使学生有一个快乐的学生环境。学校应当把学生的安全放到日常工作的第一位,进行语文安全教育渗透的同时,还应当开展一些课外法制活动来巩固学生的安全意识。语

参考文献

[1]刘畅.中小学安全教育目标的构建与实现条件[D].四川师范大学,2008.

[2]刘文韬.学校安全教育规划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

[3]王秀明.小学生安全教育的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4]陈慧萍.中小学安全教育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5]孙飞.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安全教育[J].考试周刊,2014(24):42.

[6]庹先德.安全教育的“语文范儿”[J].平安校园,2014(13):72-73.

[7]赵爱玄.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安全教育的几点做法[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02):57.

[8]蔡海燕.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安全教育[J].新教育,2010(Z1):111.

篇5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综合征;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5-0152-02

大学生是网络的重要使用群体,上网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校园内的一种新的文化时尚。一方面网络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内容;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由于过度使用网络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和身心健康,有的甚至荒废学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创伤。

本文使用了“网络综合征”一词,作者认为网络使用者在一段时间内过度使用网络就会导致影响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的消极症状,“网络成瘾”是针对少数人在长期内对网络使用的痴迷状态。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常态,更多的人不是对网络痴迷,而是在一段时间内过度依赖于网络,一段时期之后会自行戒除,因此本文应用了“网络综合征”一词。具体来说,网络综合征是指由于使用者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生活质量下降、身心健康受到损害的消极症状。其症状表现是眼睛干,偏头痛,背痛,食欲下降,睡眠紊乱,情绪低落,易冲动,思维迟缓,社会活动减少,自我评价降低等,严重的甚至会产生自杀倾向。

1 大学生网络综合征的现状

依照随机抽样原则,对河北省3所不同类型的高校抽取500人作为测试对象(回收有效问卷443份,有效率为88.6%)。采用Young编制的“网络成瘾诊断量表”:①下课后总念念不忘网事;②上网比上学做功课更重要;③总嫌上网的时间太少而不满足;④为上网宁愿失去更重要的人际交往和工作;⑤无法控制上网;⑥不惜支付巨额上网费;⑦一旦减少上网时间就感到焦躁不安;⑧对亲友掩盖频频上网的行为;⑨上网就能消散种种不愉快;⑩下网后有疏离感、失落感。符合4个及以上症状的判定为网络成瘾者,个体的生活和身心受到严重损害;符合2~3个症状者,个体的生活和身心受到明显不良影响;具有1个症状者,个体的生活和身心受到不良影响,把符合1个及1个以上症状的判定为网络综合征者。本文并通过自编的“一般网络文化问卷”在上网时间、类型、专业、年级、性别方面做了调查。对调查数据统计结果如下。

1.1 网络综合征状者的分布

11.6%的大学生符合4个及4个以上症状是网络成瘾者,生活受到严重损害;6.1%的大学生有3种症状,11.5%的大学生有2种症状,共有17.6%的生活明显受到不良影响;19.4%的大学生有1种症状,生活受到不良影响。48.4%的大学生具有网络综合症状。

1.2 每周上网时间

有11.3%的学生每周上网时间在10~20个小时之间,有8.8%的大学生每周的上网时间超过20小时,这与网络综合征者的比例11.6%相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大学生平均每周上网时间是18.6小时,前文表述可知至少有8.8%的学生每周上网时间高于这个数字。

1.3 上网类型

网络成瘾者的网络应用依次为:看电影、听歌、玩游戏(61%);聊天交友(50.3%);浏览新闻(35.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大学生使用的前三种网络应用是:网络音乐、即时通信、网络新闻。由此可知,大学生普通网络用户对网络的过度使用会演变为网络综合征者,有极少一部分最终又发展成为严重的网络综合征者,即网络成瘾者。

1.4 身体状况

把不良的身体症状分为六项:①眼睛发痛发干;②视力下降;③产生睡眠障碍;④食欲减小;⑤常常头疼;⑥身体免疫力下降。30.4%的人有一项身体不适症状,30.5%的人有两项身体不适症状,28.5%的人有三项及以上的身体不适症状,这对于年轻的大学生身体来说是一种不协调的现象。

通过对调查结果统计分析知道,大学生网络综合征者性别差异不大,专业差异不大;年级存在差异,不明显,一、二年级的学生比例略高于三、四年级的学生。

2 大学生网络综合征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的最主要群体,网络的普及、互联网的无限可能、充裕的闲暇时间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形成网络综合征的客观原因,缺乏人生规划、人格特征是其主观原因。

2.1 大学生网络综合征的客观原因:网络的普及、互联网的特征、充裕的闲暇时间

网络的普及是大学生形成网络综合征的客观原因之一,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普及率达到22.6%,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大学生是网络的重要用户,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网络的普及为大学生形成网络综合征创造了环境。

互联网的特征是大学生形成网络综合征的客观原因之二,互联网具有匿名性、可操作性、及时互动交流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互联网具有无限可能性。正是互联网的无限可能性成为大学生使用网络的重要动力。

充裕的闲暇时间是大学生形成网络综合征的客观原因之三,大学生学业减轻,有大量可供自己支配的闲暇时间,通过调查发现网络成瘾者39.1%的人不能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有关研究也已经证明上网时间与网络综合征成正相关。充裕的闲暇时间为大学生形成网络综合征提供了时间保证。

2.2 大学生网络综合征的主观原因:缺乏实际的人生规划、人格特征

缺乏实际的人生规划是大学生形成网络综合征的主观原因之一,本次调查发现,网络成瘾的大学生58.7%的人对自己的职业定位没有清晰的思考,56.6%的人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网络成瘾者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不到平衡点,现实中不断遭遇挫折,为了获得成功带来的欣慰感和满足感,不断求助于网络以寻求解脱,以至于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人格特征是大学生形成网络综合征的主观原因之二,社交焦虑比较严重的人,他们自卑、孤独、抑郁、敏感、自我管理能力差,但是他们同样追求交往的成功,现实与期望值的反差使得他们在现实生活交往中感受较多的挫折,网络的即时互动性、匿名性、有限的感官接触等特殊性质,使他们在网上社交中容易获得成功并能学得社交技巧,从网上社交中获得精神慰藉、避免孤独、提高自信、获得力量感,例如本次调查发现有57.5%的大学生认为上网是排除寂寞、孤独,缓解压抑和苦闷的一种方式,56.5%的大学生在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烦恼或不快时,更愿意向网友诉说,聊天交友这类网络应用一直高居榜首也证明了这一点。在现实交往中遭遇挫折而转向网络寻找归属,如此往复,以至于过度上网。

3 大学生网络综合征的对策

3.1 正确客观的认识互联网

随着网络的普及,不让大学生上网是不可能的,应该引导大学生正确客观的认识网络,不要加入太多自己的想象,网络实现的是一种人―机―人的互动,网络虽然带有匿名性,但是机器的另一端都是活生生的人,这些人和我们身边的个体一样,也许他们其中某一位就是你的同学、朋友或邻居。互联网不是无所不能的,它给我们提供的只是一种娱乐。大学生要面对生活结合自身的现状,正确客观的认识网络。大学生要实现从校园向社会的转变并在现实社会中生存下来,大学生要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理性的思考网络,网络为人们提供的只是一种服务于大学生自身生活的方式。

3.2 积极参加校园活动

大学里业余活动很丰富,如学习上的各种竞赛、文娱比赛、才艺展示等,但是更多的情况是组织者和参加者都是固定的人群。大学生应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积极参加,在活动中获得快乐、满意,从而不断积累自己的成就感。每项活动都是在健康、积极向上的、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的,大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能感受到来自于团体的关心、互助和信任,从而增强自己的归属感。大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活动,不仅能从活动中获得愉悦感和成就感,而且会增加现实的人际交往习得交往技能,增强自己的归属感,便不会依赖于网络寻求刺激和慰藉。

3.3 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是想通过人性中的积极层面,促进个人的进步和发展。积极的心理品质包括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的心理过程。积极的情绪和体验,如高兴、满足、爱、主观幸福感等;积极的个性特征,如独立、成就感、支持、乐观等。通过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促进个人的进步和发展,在预防网络综合征工作中取得进步。生活目标明确,人际关系良好,幸福乐观的人是不会沉迷于虚拟网络寻找解脱的。

参考文献:

[1]陈江.大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网络成瘾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2004(2):12-52.

[2]冉敏.大学生网络成隐的成因分析及其干预措施[J].四川大学,2006(3):25-32.

[3]郝路军.21世纪以来大学生心理研究综述 [J].中国地质教育,2005(4):45-56.

篇6

关键词:家庭教育;大学新生;心理健康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而大学新生是大学生中尤为特殊的组成部分,因为其正经历着从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身份转变,从对家人完全依赖到相对独立的生活方式转变,这必然会产生众多不适应因素,其中心理上的不适应凸显出的问题越来越多。如果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那么很有可能导致休学、退学甚至自杀的惨剧发生。有传统观念认为,学校应负责学生的学习及身心健康的发展,却忽略了家庭教育作为人生第一课堂,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方面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一、大学新生适应期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部分新生不能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

大学新生从高中生变为大学生,这种身份的转换必然会使其对自身的认识发生变化。部分学生认识到大学的同学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人才,而曾经优秀的自己现今相比之下也变得普通了,部分学生会因为曾经的优势不在而变得自卑,也有一部分学生会觉得优势还在,自己依然优秀。这种思想上的变化,都是学生的自我认识。学生能否全面、客^、正确的认识自己,关系到其对自身的定位,关系到其人格的完善。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对自己有相对准确的认识,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会过高或过低的看待自己,出现自我认识的偏差。如果没有外力对其加以正确引导,常会导致学生出现各种心理上的问题,进而难以进行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二)部分新生不能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新环境

大学新生面对的新环境包括新的校园环境、交往环境及自然环境等。对新环境的不同认识,将会影响学生对待新环境的态度,从而影响其思想和行为。很大一部分新生面对新环境,并没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面对新的校园环境,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是被父母强迫填报的或是被调剂到该学校的,与自己期望的学校相差甚远,从而产生严重的排斥心理;面对新的交往环境,部分学生由于长期进行单一的学习,而忽略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从而引发交际障碍;面对新的自然环境,部分学生会有水土不服、身体不适的情况发生,很多时候都会将这些不适的情绪宣泄到对校园的不满上,从而降低对学校乃至对专业的认同感。

(三)部分新生不能正确的认识和制定新规划及目标

大学新生面对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会表现出不同的反应。一大部分新生在高中时期,受家长及环境的影响,将考上大学作为自己的唯一奋斗目标。在真正进入大学校园后,由于自身缺乏自主学习及规划的能力,再加之家长的松懈或者难以指导等客观原因,而会失去奋斗目标,将本应精彩的大学生活过成了“混日子”;部分新生在进入大学后虽有自己的小目标,但由于不能进行正确的规划,及受到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其目标与计划常发生变动,既定的目标也常常难以实现。

二、家庭教育对大学新生适应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教育观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教育观念,是父母对子女学业、就业的期望,以及对子女价值观培养等方面的基本认识。父母的教育观念作为家庭教育的指导因素,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影响到对子女行为养成、性格塑造、品格建立等方面。父母所选择教育观念的对错,将会直接影响到子女心理能否健康的发展。如果父母的教育观念不正确或者落后,便会严重影响到子女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家庭教育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教育方式是在家庭教育观念的指导下,父母对子女进行教育时所采用的通常做法,家庭教育方式有多种,本文从以下三类比较典型的方式进行分析。

一是权威型教育方式,在该类型的教育方式中,父母占绝对领导地位,对子女的教育多采取命令、要求等形式,从而严重压制了子女能动性,使得在这种单调、枯燥、紧张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很难适应社会生活、特别是在步入大学,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时,会表现出较差的适应性。

二是放任型教育方式,该类型教育方式与权威型正好相反,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干涉甚少,任由孩子自由发展,这会使得该类型的孩子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而缺少家庭教养、任性、固执。在步入大学校园后,由于习惯性的以自我为中心而难以适应集体生活,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会面临较大的障碍。

三是民主型教育方式,较之于前两种教育方式是最为和谐融洽的一类,父母给予子女充分的理解与尊重,既加以教育引导,也会营造出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使子女可以充分的发挥自主性。在该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情绪稳定、坚强乐观、独立合群,更容易适应新环境,并能在其中发挥积极的效应。

(三)家庭教育结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长期稳定、家庭和睦的家庭结构是良好的家庭教育结构,在该种家庭中教育成长的学生由于长期受和谐温馨家庭环境的熏陶及教育,会热爱生活、乐观向上、充满爱心,对其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单亲、重组、寄居等特殊环境下成长的大学生,由于家庭结构遭受破坏,父爱或母爱的缺失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影响,其心理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强迫性格和抑郁情绪,对身边人的态度和行为也更为敏感。由此可见,该类家庭结构中进行的家庭教育会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消极的抑制作用。

三、通过家庭教育提升大学新生适应期心理健康水平的路径分析

(一)树立正确意识,重视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是教育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将家庭教育引入大学教育中,可以使对学生的管理,从传统的“两级结构”向“三元结构”转变。因此,要正确认识家庭教育,重视家庭教育,将家庭教育置于合理的地位,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学校也可以通过对家长培训,使家长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家长本身也需要通过营造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利用民主型的教育方式,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等多种途径,积极配合学校引导学生解决在初入大学阶段的各种问题,尤其面对心理上一些校方难以知晓的变化,更需要家庭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大学新生入学前家庭教育

随着社会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过去家庭所持有的对孩子“只养不教”的观念显然已不能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因此,家长需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自觉性,改善家庭教育质量。家庭教育在大学新生入学前的近三个月中可以充分发挥优势。该阶段,高考已结束,家长可以将对孩子的培养从单纯的学习方面拓展到综合能力方面。首先,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全面了解现实的大学生活,使其做好思想和心理准备,降低期望值,缩小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其次,要努力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其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同时培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孩子树立长远的学习目标。最后,要着重努力提高孩子的心理调适能力,密切关注孩子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

(三)增加联动机制,学校和家庭齐发力促进大学新生心理健康

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沟通合作,将学生的最新情况让双方知悉,才能更好的共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家长应将学生入学前的基本情况、成长背景及特点、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家长的基本期望反映给学校,同时学校也应及时将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基本表现、情绪波动等了解到的近况反馈给家长,以此保障学校和家长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特别是针对新生心理状况不稳定的特殊情况,更需要学校与家长密切沟通,对新生的思想波动加以积极引导,使其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环境认知、明确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总之,家庭教育是一种值得充分利用的教育资源,特别是大学新生,在入学初期会面临各种心理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需要家庭在平时教育过程中注意对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进入大学后,将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尽量避免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进而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闫海水:《大学新生入学前家庭教育初探》,载《中国培训》2016年第10期;

[2]石丹妮、冯亚利:《家庭教育对大学新生适应期影响》,载《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3]王丽芳、王志波:《父母婚姻关系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载《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年第7期;

[4]文毅:《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研究》,2013年西安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篇7

关键词:生态设计原则,居住区室外环境,生态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住宅环境质量优劣与人的身心健康有极大的关系,不合理的居住环境设计已经给人类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直接威胁人类的身心健康。现在国内对于居住区生态设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室内环境和建筑本身,而对于室外环境的研究涉及较少,以及在生态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如何通过设计进行室外环境改善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1.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国内外研究现状

本文的研究建立在生态设计原则的相关内容和居住区设计的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大量参阅国内外关于生态设计理念和居住区环境设计的研究成果,发现了有研究者已经对这些理念的结合进行了不同深度的探究。

国内关于居住区室外环境生态设计的理论研究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兴起,从90年代末开始逐渐升温,这些理论虽然对居住区室外生态设计界定有所不同,但都从不同方面对城市住区的生态规划设计趋势、方向、原则等内容进行了探讨。于2002年出台了《上海市新建住宅小区环境导则》《上海市生态型住宅小区技术实施细则》等一系列住区环境建设标准。这些原则或评价标准的制定,显示出我国城市住区建设的环境意识向正在向更高层次迈进,也使我国城市住区环境的生态建设开始有章可循。对城市住区外环境进行专门设计的方法研究始于经济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从实际出发制定了改善居住环境的方针政策认为居住与环境的设计必须达到4项要求:安全、卫生、方便和舒适,①这些政策的制定为居住环境设计奠定了早期的理论基础。前苏联自50年代起开始研究居住与环境问题,,并设立住宅生态学来专门研究居住环境设计问题,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保证居民健康,满足居住区的功能要求,创造一个安全、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②70年代后期以来,居住环境设计的重要性日益被人们所认识,人们也为居住区创造物质条件的基础上,同时重视居住区的社会功能和在精神、心理上的作用。

2.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中存在问题及设计原则

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中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设计缺少人文关怀;缺乏环境个性和特色;③盲目追求大型化、豪华化,为了追求气派和宣传效果,不少居住区内硬质铺地、广场泛滥,整体宏伟有余而亲切不足,难以保证居住区开放空间应当带来的生态效益和疏解精神压力的作用。

首先,地域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原则。在设计时应该适宜这种特定的场所,应该挖掘其中反映了当地人精神需求与向往的深刻内涵,同时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要考虑所在城市的历史文脉。其次,人性化的原则。居住区室外环境是为居民服务的,所以在设计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无论从室外环境的整体规划,各种服务设施的配置、绿化小品等细部设计直到建设实施,都要从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人的各种生理和心理需求。最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中要尽量加强自然环境要素的运用,恢复和创造城市中的生态环境的完美结合,改变现代城市中琳琅满目的沥青、混凝土、玻璃、钢材等工业化的面貌,让人尽量融入自然,与自然共生共存。

3.国内外实践案例分析

3.1 南京咏梅山庄绿色生态小区

咏梅山庄建于2001年,是建设部认可的绿色生态住区,该住区以维护生态平衡、坚持可持续发展为规划设计原则,采用最新的生态环境技术,建立太阳能利用、管道直饮水、雨水回收和中水利用、生态绿化、绿色建材、土建装修一体化等六大系统,营建住区良好生态环境。另外小区运用现代景观设计理念,从各层面上由里而表的构筑社区景观环境,按照景观均好性强,使用度高,生态化优良,文脉承传与发展的延续性适度,居住业主的归属感强,并满足建设与后期维护成本的经济型等设计原则,并引入区外环境,对于区外极其优越的自然环境,设计有通往仙鹤山的视觉走廊,并令大多单元向山体展开,形成现代都市山景住宅。④

3.2 英国伦敦拜得(Bed)零耗能小区

曾获得2000年英国皇家建筑协会“可持续建设最佳范例”奖,并被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选择作为2000年伦敦“可居的城市”展览中心可持续开发的范例的拜得零耗能小区,位于英国伦敦西南的萨顿市,由Peabody Trust公司承建,拜得零耗能小区采用一种零耗能开发(zero Energy Development)系统,即小区任何方面的设计都以最大限度保护自然资源和最小限度地影响环境为目的,其环境保护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⑤(1)利用棕地(BrowfieldS):所谓棕地,就是城市地区中已经进行过开发,现在处于闲置状态的土地,在英国,有大约20%的城市土地属于这种类型。(2)绿色交通:以减少小汽车交通为目标,社区内提供一定的就业场所和服务设施以减少居民出行需求;提供良好的公共交通联系,包括两个铁路站点、两个公共汽车和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提供替代小汽车的选择,如小汽车共享。

4.国外城市住区外环境生态设计对我国的启示

对以上国外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总结,为我国目前开始进行的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提供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方法:从宏观到微观,多角度、多层面、系统化的研究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多种方式促进城市住区外环境生态建设;大力开展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的示范工作;提高市民环境意识,加强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的公众参与。

参考文献:

[1] 郭峥.从“健康住宅”看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6

[2] 胡安明.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5

[3] 张秀.后中小尺度下城市住区外环境生态设计探究[J].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5

[4] 刘家贤.新形势下苏州居住建筑生态设计分析[M].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0.3

[5] 何昕家 张子超.初论台湾地区生态设计迷思[M].新建筑,2011.2

[6] 余世金 朱坦何.有关生态住区几个问题的探讨[J].工业建筑,2005

[7] 姚时章 王江萍.城市居住外环境设计[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8] 邓晓红 李晓峰.生态发展:中国传统聚落未来[J].新建筑,1999(3)

[9] 何静.关于生态型社区发展状况与趋势的研究[J].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1)

注解:

① 姚时章 王江萍.城市居住外环境设计[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② 邓晓红 李晓峰.生态发展:中国传统聚落未来[J].新建筑,1999(3)

③ 胡安明.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5

篇8

关键词:学生 心理 行为 危险因素 行为干预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b)-0230-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及个人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对健康的产生很大影响。中小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危害健康行为会严重损害其身心健康的发展,并给社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据调查中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为23.55;吸烟、饮酒中学生分别为14.00%及51.61%;有药物成瘾史者2.23%;攻击及违纪行为中,骂人、打架、在家里偷东西、在外面偷东西行为检出率分别为52.26%、14.93%、7.32%、3.88%,;离家出走8.97%,逃学或旷课14.86%;可疑精神症状的检出率为6.63%[1~2]。有的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的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3]。健康危险行为在我国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将严重影响我国青少年的健康。因此,研究和控制中小学生的危害健康行为具有其现实意义,并正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正进入迅猛发展的时期,但也给我国的教育事业特别是职业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波”,社会转型和教育体制的迅速变革使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成为一个特殊的受教育群体。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高中、高校扩招”的压力下,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生源数量和质量严重下滑的现象。与同龄的高中学生相比,中职学生的失败体验更多,学习困难更大,其危害健康行为的表现更具有普遍性和严重性,中等职业学校开始成为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高发区域,在很多地方中职学生以其高发的危害健康的行为成为“差生”的代名词。而大量的危害健康行为的出现严重阻碍了中职学生个体认知、个性和社会性的正常发展,更影响了中职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也影响了我国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给许多家庭和学校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对社会产生危害性后果。目前国内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危害健康行为的研究还很欠缺,因此对中职学生危害健康行为的现状和特征进行深入系统的调查分析,将有助于中职学生身心健康和中等职业学校制定预防和干预危害健康行为的有效策略,同时也促进教育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2 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研究。

(1)中职学生危害健康行为的流行病学的调查与干预研究。

研究的内容包括:吸烟、饮酒及其原因;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每天睡眠的时间;离家出走的念头和行为及其原因;自杀的念头和行为及其原因;每天上网的时间;的接触;有无恋爱等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通过健康教育降低学生危害健康行为水平。分析比较干预前后的效果。

(2)中职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干预研究。

研究的内容包括: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研究并进行干预,比较干预后的效果。

(3)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干预研究。

研究的内容包括:中职学生焦虑、抑郁调查和自我评价调查并实施干预。

3 研究方法

根据以上研究目标,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使用自行设计调查表、焦虑、抑郁量表和自我评价问卷对宿州市某中等职业学校近800人开展调查分析并进行干预研究。

4 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本研究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1)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危害健康行为的现状,探讨学生危害健康行为的影响因素,通过健康教育减少危害健康行为的发生率。

(2)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为进一步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并通过健康教育提高学生营养知信行水平。

(3)了解中等职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进一步开展心理咨询、行为指导提供依据并通过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水平。

5 研究路径(如图1)

6 调查质量控制

(1)调查方案和调查表均经过严格培训和预试验。

(2)所有仪器在使用前均统一校准,体检的方法与标准统一。

(3)调查员经过培训且检查合格方可参加调查。

(4)调查研究人员进行现场督导,对调查表进行复核,有错即改,有漏即补。

(5)调查的应答率大于90%。

(6)调查完成后,随机抽取5%的调查对象进行复核,符合率大于90%。

(7)调查表两组人员独立录入两份,并将两份独立的数据用EPI-Info6.02软件进行逐一对比,有不一致处即与原始调查表核对并纠正。

7 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人员结构及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7.1 研究梯队

主要参加人员长期从事中等卫生学校教育教学研究,平均每人撰写教研论文10余篇。学术梯队合理。多人获硕士学位。

7.2 保障条件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校领导一直重视并支持教师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我校教师在目标教学、德育以及临床实践方面有一定深度的探索和研究。从1995年至今,我校引进高校大学毕业生长期从事中等卫生专业教学工作,既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先后根据教育部、卫生部及省教育厅、卫生厅医学教育的教学计划与大纲和人才培养经验制定了各专业的教学计划,积累了较丰富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和改革经验;改革了护理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教学方法,注重临床技能训练,增加了实践评分比重;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我校通过调查分析,制定了学生综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开展学生学业评价提供了经验。此外,我校参与编写了卫生部规划教材4本,其中我校教师主编3本,副主编5人;今年,我校有十余人参与编写了省五年制护理专业规划教材,其中我校2名教师任主编,3名教师任副主编;近五年撰写教育教学文章共140余篇,其中在全国公开杂志发表70篇。

目前已取得一些研究成果,如“中小学危害健康行为研究”发表在卫生职业教育杂志;“中等卫校新生健康行为研究”发表在中外健康文摘杂志;“中等卫校新生抑郁症状与危害健康行为研究”发表在中国校医杂志。影响中职学生危害健康行为的危险因素和行为干预的效果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胡利人,王辉霞,邓国兰.护校女生危害健康行为的流行病学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1,28(1):15-16.

篇9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成因;引导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5-0037-002

当前高校大学生恋爱现象比较普遍,他们虽然生理发育基本成熟,但由于涉世不深,加之对爱情、婚姻缺乏了解,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常因不能正确处理恋爱等关系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甚至整个人生。因此,了解大学生恋爱特点、心理特征以及存在问题,减少、消除其心理上的困惑,避免、纠正其行为上的盲目性,加强大学生恋爱的教育和引导,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恋爱现状的分析

1.当前大学生恋爱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第一,传统道德淡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念日益开放,传统道德逐渐淡化。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及伦理道德对大学生的影响较深,但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对恋爱的态度也比以前开放了许多。少数大学生对婚前持理解和宽容的态度,传统的观在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逐渐淡化。这种对两性关系的放纵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特别是对女性身心健康的损害。近年来,在各高校因恋爱受挫而报复杀人或自杀的恶性事故中,因为婚前特别是性关系处理不当占相当大的比例。

第二,恋爱理想化。大学生处在青春期,追求浪漫,个性冲动,在恋爱上也有很明显的表现。一是对自己的感情缺乏审慎思考,凭感觉做出草率决定。一般只交流对学习、人生和社会的看法,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追逐浪漫的爱彩,而很少或根本不涉及结婚、建立家庭等实质性问题而使恋爱理想化、浪漫化。二是情感强度大,不易控制,理智分析能力容易受到限制,有时候还有可能冲破理智的防线。三是情绪波动大,自控力差。感情一旦开始就久久不能平静,即热恋中的人常常处于激动、兴奋的状态,然而一旦失恋就长久地沉浸在痛苦中,难以自拔。认为生活没有意义,学习没有了动力,甚至产生轻生念头。

第三,耐挫力较弱。大学生恋爱自主性强,约束性差。情感性强,理智性弱。这种恋爱的不成熟性,加之他们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稳定,对爱情缺乏深刻地理解,对心目中的终身伴侣没有清晰地认识,在恋爱对象的追求上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和片面性。恋爱过程中感情和思想易变,又缺乏妥善处理恋爱中情感纠葛的能力,极易造成恋爱的周期性中断,或对恋爱对象的选择漂泊不定,恋爱的成功率很低。这是对待恋爱问题上简单、幼稚和不成熟的表现。部分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不能理性地对待恋爱中挫折的同学,一旦恋爱受挫,情绪失控,无法自拔,对学习造成严重影响,甚至造成爱情悲剧。

另外,大学生来自于全国各地,恋爱不一定遵循“地域性原则”,而社会就业状况很难照顾恋爱关系。这种客观的原因,既带来诸多的社会问题,也给恋爱双方带来沉重的感情痛苦。面临毕业的考验,这是大学生恋爱的一个显著特点。

2.当代大学生不当恋爱观的形成原因分析

一是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大学生生理发育基本成熟,特别是第二性征的发育,必然导致性意识的萌发和觉醒,导致对异性向往、爱慕的情感产生。这是人类的自然属性,是爱情萌生的原始契机,也是大学生恋爱的内驱动力。加之我国在性教育方面的落后和社会对性教育的偏见,使许多大学生对性知识缺乏了解,对因生理成熟而带来的性意识,呈现出困惑的心理状态。这种好奇心理不断累积最终触发了恋爱体验动机,而恋爱与求学都是要花费一定的精力和时间的,部分学生对此有深刻的认识,虽在主观上不想早恋,但个性软弱,不善于拒绝,有的甚至出于同情、感激、照顾情绪而被动地恋爱,内心矛盾。“积极”探究、盲目接受是当前大学生恋爱的一个显著特征[1]。

二是入学前后校园环境的变化。大学学习较之中学时期,没有升学压力且自主空间大。经济上的自,也为恋爱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大学的集体生活和较多的群体活动,增加了男女同学之间的接触,为相互了解和培养感情提供了机会和方便;随着视野的开阔,古今中外文艺作品中主人公的缠绵之情、影视剧中刺激性镜头,促使部分大学生的爱情意识迅速膨胀。另外当前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他们心理素质普遍较低,出门求学,远离父母,对新环境容易产生不适应感,特别是新生,容易产生寂寞、孤独感,加上高年级恋爱学生的影响。于是,部分同学便很快投入恋人的怀抱。

三是群体性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共同的校园里学习、生活,促使他们在恋爱问题上表现出明显的从众趋向。一部分大学生在这种群体氛围的影响下,不少本不打算谈恋爱的,为表现自己并非无能,也盲目效仿,寻求异性朋友,他们在恋爱问题上表现出盲目攀比和从众心理。另外,受逆反心理影响,往往把学校关于提倡不谈恋爱的方针视为“禁欲主义”,把老师的规劝看作是“干涉自由”,把对他们进行爱情与道德教育看作是思想僵化、保守,由此产生种种心理对峙。

四是社会环境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在带给中国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西方的一些思想也随之涌入,影响着当代大学生。有部分大学生受资产阶级“性解放、性自由”的影响,认为恋爱应重过程而不必过多考虑结果,很少考虑家庭、外界等因素,崇尚自己做主,对恋爱极不负责任,把爱情视为游戏。特别是近几年来,网络文化中的垃圾信息对学生思想和行为产生误导作用,大众传媒对恋爱、性的夸张描写和渲染,也刺激着大学生,对他们的恋爱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大众审美文化的倾斜和人文精神的失落,深深震撼着校园文化氛围,为大学生恋爱观的偏离创造了“适宜的生存土壤”。自新《婚姻法》调整结婚年龄以后,社会上早恋、早婚现象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加之近年来,媒体对大龄女青年,特别是高文化层次的大龄女青年择偶难的报导,对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

五是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完善,引起了人们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向,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念中的消极因素影响了他们对人生的态度和行为。由于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又在异地读书,相对以前受父母约束少,精神上无所寄托,在这种闭锁、压抑的精神状态下,容易产生寻找异性朋友,弥补精神空虚的需要。

二、对当前大学生恋爱问题的对策与思考

1.加强教育管理

第一,加强制度建设和管理。规范大学生的恋爱行为,首先从法律的角度帮助学生提高认识,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大学生应该意识到,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不仅是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法律的要求。其次,要制定规章制度,规范大学生的恋爱行为。要求大学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也要遵守关于恋爱方面的规章制度和公共道德,提倡中华民族传统的自尊、自爱、含蓄的恋爱美德。避免和减少大学生恋爱中出现问题,还要加强管理,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引导学生把精力用到学习上来。对于已经谈恋爱的大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定期找其谈话,交流思想,对他们提出严格要求,防止不良现象的发生。

第二,重视对新生的教育引导。新生在新环境适应中有很强的可塑性,要利用新生入学教育的有利契机,对新生进行及时的理想、道德、人生观、恋爱观等教育。通过正面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尽快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摆正学业与爱情的关系,使他们走进校园之后就有一种责任感、紧迫感。通过正面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性道德观,明确什么样的性意识、是符合我国社会道德标准的。只有正确地、全面地理解了爱情,大学生才有可能找到真正的情感寄托。

第三,加强青春期有关知识教育。加强大学生青春期有关知识的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高校不容回避的一个重要课题。高校可以通过宣传、讲座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及保健,让学生了解有关的性知识,正确看待有关性问题。开设指导大学生们正确处理好恋爱与学业、恋爱与身心健康、恋爱与人格塑造等方面的辅导课,以及性生理、性心理等方面的健康知识教育。这种教育既是健康教育,也是道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摆正心态,树立健康、健全的性心理,正确处理爱情、学习、生活、同学之间的关系[2]。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强化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我们要改变以往校园文化单纯满足学生的娱乐等低层次的功能,要使大学生通过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在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与现实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

3.正确引导

第一,注重舆论引导。首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鼓励他们“学业在先,恋爱在后”,大力宣传和表彰努力学习、积极工作的典型,引导他们把主要精力投入学业。其次,要正确引导恋爱中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彼此间以诚相待、忠贞专一。要引导他们恋爱应格调高尚,行为端庄,一方面教育他们文明恋爱,给别人以清新愉快的感受。一方面要引导他们合理的处理好学习和恋爱的关系,把恋爱化作激励机制。

第二,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大学生心理困惑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爱情的烦恼,如果没有心理咨询老师来疏导,得不到及时清理、舒缓,这种困惑就会越积越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正常发展。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引导学生合理表达感情,学会感情的转移和升华。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失恋,加强大学生恋爱挫折教育,使大学生学会理智驾驭情感,学会分析原因,积极转移注意力与情绪,及时走出失恋的心理阴影,重新规划生活与未来。同时,对个别因恋爱问题引发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学生要进行单独辅导,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总之,对大学生恋爱问题引导教育的好坏,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顺利成才的重要方面。作为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者,我们应重视这项工作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2-0135-03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尺度之一,是指个人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估,是反映某一社会中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参数。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心理学家迪纳(Ed. D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维度,由三个部分即生活满意感、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组成。主观性、整体性和相对稳定性是主观幸福感的基本特征。然而,现阶段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所关注的是非正常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或者是正常大学生的非正常心理和行为,更多地致力于对大学生消极心理品质和不良情绪的研究,把工作重点放在心理咨询方面,忽视了对学生积极的主观幸福感体验的开发与调动。高职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可缺少的主力军,其主观幸福感的高低,不仅关系到自身的身心健康,还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因此,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关心、了解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分析、探究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进而采取相应措施帮助高职学生走出心理困境,对做好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

新时代的高职学生,本应生活得很幸福,可是他们更多地呈现出不幸福的一面,调查结果如下。

沉重的经济压力 从近几年高职院校的生源分布来看,呈现出工农子弟多、下岗家庭子女多、贫困生多等特征。有些学生来自贫困地区的农村或城市低收入家庭,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的缴费上学带来的沉重经济压力,给他们带来了沉重的生活压力,从而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和自我接纳。目前,农村与城市在各方面还存在较大差别,农村学生来到大学可能还存在诸多不适应,相对于城镇生源学生存在较大的自卑感与不自信,难以很快和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因而阻碍了他们主观幸福感的获得。

定位不准确,较重的心理压力 高职学生良莠不齐,成分复杂。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薄弱;部分学生因没考上名牌大学而自卑,缺乏自信;还有部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社会责任感,学习目的不明确,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但是,社会上的某些舆论在宣传高职就业率中过分强调某些专业的高就业率,使许多学生定位不准确,对自己的就业抱有很高的期望值。另一方面,人才市场竞争激烈,沉重的就业压力让他们感到心情压抑,对走向社会找工作有一种恐惧感,从而影响了他们主观幸福感的积极体验。

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Martin Seligman)提出了一个幸福公式:总幸福指数=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从公式中总结归纳,影响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如下:

遗传因素 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可能受到父母遗传因素的影响,如具有抑郁倾向,整日闷闷不乐,对生活中消极事件和阴暗面十分敏感,易被感染。国内外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外向学生与内向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得分差异显著,外倾性与主观幸福感有较高的相关度。人格内外倾向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

家庭因素 家庭是个体体现原生态的场所,不同的家庭教育培养方式对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影响。家庭关系和谐、情感联系紧密,学生长时间生活在这种氛围中,感受到较多的积极情感体验,并对生活做出较高的满意评价,主观幸福感自然较强。

学校教育 主观幸福感的提升需要教育。但目前高等教育活动中功利化倾向严重,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面,过重的功利导向,最终导致他们只注重物质利益的实现,而忽略精神和理想的追求。面对当前“竞争择业”的就业压力,高职学生很容易将自身条件与其他更高层次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进行对比,深感不如别人,难以在就业市场上占据优势地位,从而产生悲观、消极的心理,甚至萌发出“毕业就失业”的心态,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也就日渐减少。

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过程中经历的各种紧张性刺激。主要生活在学校的高职学生,虽然生理上已经到了成熟阶段,但是心理功能还不健全。而主观幸福感是一种长期稳定的情感体验,生活中的小事件一般只能改变学生的短暂情绪而不能改变其幸福感,重要的生活事件却会引起主观幸福感的变化。

控制感 所谓控制感是对个人性格特征和行为与其所经历的后果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一种概括的期望,反映为人们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的倾向性。外控者习惯于强调行为是环境、运气或其他一些无法控制的因素造成的,不利于个体的适应及身心健康,由此可能会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积极感受。内控者倾向于强调行为是能力、动机、水平等内在因素的结果,表现乐观和主动,有助于个体的适应及身心健康,有助于主观幸福感的保持和提高。

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培养对策

针对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应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一)认知方面的培养对策

构建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高职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的心理具有可塑性,而且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限于心理咨询。良好的教育方式应该是去塑造和培养全体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积极情绪,从而达到对心理问题积极预防的目的。所以,高职院校应积极构建涉及广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致力于提高广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免疫力和抵抗力,使学生建立起高质量的社会和个人生活。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包括学习心理培养、学业生涯规划辅导、职业生涯规划辅导,适当增加个体人生幸福观教育,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愉悦的情绪,合理地组织学习与生活,善于调控自我情绪和行为,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学习、生活,从而树立自信心,增强自我效能感体验,进一步提高主观幸福感。

改善家庭教育状况 家庭对学生的幸福感有显著的影响。在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培养过程中,家庭教育应注意:一是改善学生成长生活的环境;二是改善父母教育方式。改善学生成长的生活环境要从物质生活条件和建立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入手。而改善父母教育方式则应以父母情感温暖和爱护的养育方式为主,这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安全感,并且有助于学生入学后获得更多的积极情感体验,提高主观幸福感。

(二)情感方面的培养对策

调整自身期望目标,控制情绪,学会自我调节 个体对其自身的期望值对主观幸福感有较大影响。主观幸福感的期望理论认为,个人在进行主观幸福感的评价时总是与一定的标准相对比,其实这一标准就是个人的期望目标。若目标实现了,则主观幸福感的值高,反之则低。但事实上,过高的期望值对个人生活的满意度是不利的。因此,高职学生要准确定位,确立适合自己的目标,缩小自身条件和理想目标之间的“缺口”。同时,高职教育工作可通过开展挫折教育,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这样有利于提升学生幸福感。可采取一些积极的心理防御措施或者通过团体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学会冷静地面对挫折,善于调节情绪,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培养健全人格,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幸福观 健全人格是幸福感存在与发展的重要保障。高职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其人格特点尚未定型。因此,塑造自身的人格无疑是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途径。能提高主观幸福感的高职学生人格特点主要有:社会性、充满活力、好奇、探索、开放、合作、富有爱心等,而导致主观幸福感降低的高职学生人格特点主要有:焦虑、担心、对身体的关注、退缩、封闭、孤僻、嫉妒等。应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视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高职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即使面临不幸,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也能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才可能为了目标积极奋斗,进而提高主观幸福感。因此,高职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引导和教育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认识到其重要性,从外驱力转化为内驱力,更加积极地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奋斗,从而不断提高主观幸福感。

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人心理正常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是获得社会支持的重要途径,是增强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结合学校的特点,开设相关人际关系课程,对高职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他们掌握与人交往的技巧,提高交往水平,增强心理愉悦感,进而提高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积极体验。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借助大学校园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和发挥社会文化设施和大众传媒,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体育和社团活动,开展诗歌演讲、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手工操作等比赛,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挫折、困难和荣誉,努力培养积极、良好和健康的心态以及健全的人格,拓宽他们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提升高职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大量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产生积极情绪,减少抑郁和紧张,同时也有益于身心健康。因此,高职学生要想提升自己的主观幸福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大学的学习任务繁重,学生选择适宜自己的体育锻炼方式,有利于提高主观幸福感。如散步可以使身心得到放松,从而缓解各种生活和学习压力,是保持健康的良好方法,是非常适合高职学生身心特点的运动形式。

总之,我国近几年严峻的就业形势,让高职学生承受了更多的心理压力,主观幸福感也随之降低。这就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一起努力,针对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的高职学生群体,根据其特点采取针对性较强的心理辅导与干预,如尽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只要努力学习、深入钻研、持之以恒,就能取得成功的理念。尽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进行人性化的政治思想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体育和社团活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挫折、困难和荣誉,努力培养积极、良好和健康的心态以及健全的人格。通过高职学生个体内在因素的调节作用,努力实现提升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Diener E,Eunkook M S,Richard E,et al. Subject Well-Bing: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J].Psychology Bulletin,1999,125(2):276-294.

[2]边玉芳.心理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唐洁,孟宪璋.大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比较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4):316-320.

[4]周末,巢传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生活事件之关系[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6,1(4):61-64.

[5]苗元江,余嘉元.跨文化视野中的主观幸福感[J].广东社会科学,2003(1):120-124.

[6]陈桂兰.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25(6):27-29.

[7]胡洁,姬天舒,冯凤莲.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1):16-17.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