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流和国际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4: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跨文化交流和国际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跨文化交流和国际管理

篇1

【摘要】跨文化是产生谈判冲突的罪魁祸首,也是决定商务谈判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谈判者需要提高跨文化冲突能力,尊重对方文化,因为谈判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直接决定了国际商务谈判的最终命运。本文主要从跨文化冲突能力出发,阐述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如何养成跨文化冲突能力等。

【关键词】国际商务谈判 跨文化冲突 养成方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热潮席卷全球。国际商务活动也日益增多。于是,如何利用商务谈判为自身谋取最大利益在国际交往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跨文化间的沟通是国际商务活动的本质,是在不同的文化下,每个人都为了达到自身的某种目的而进行的商务活动。国际商务谈判之中不仅有利益的冲突更有文化的较量。

1跨文化冲突

跨文化冲突是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双方,其价值观念、风俗风情、生活习惯都不相同,甚至是完全相反。作为产生冲突的罪魁祸首,在国际谈判中,文化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一般情况下,谈判双方的文化差异越大,谈判越容易失败。文化距离可以是对某些残留的历史问题的不赞同或对的亵渎等宏观层次,也可以是某些事件的不同看法等微观方面。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谈判双方,他们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的语言交际能力都影响到了国际商务谈判的顺利进行。由于谈判双方的期待值不同,一定没有达到一方的期待,谈判将很难进行。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迅猛崛起,生活中,人们不可避免的要与其他文化不同的人在不同场合进行交往。跨文化能力越来越重要,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培养跨文化冲突能力显得尤为迫切。培养跨文化冲突能力能提高跨文化能力,学会跨文化冲突能力能为国际商务谈判带来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2评价跨文化冲突能力的标准

只有掌握了跨文化冲突能力的标准,才能培养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冲突能力。衡量谈判者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表现是否合格时,常将评判标准分为顺应性、得体性、有效性三个层次。如果不能正确的处理跨文化冲突,只会给严峻的国际关系雪上加霜。交际者能根据不同的交际环境改变自身的交际行为的能力称为顺应性。这要求跨文化交流者在交流过程中能根据双方优势、劣势、目标、利益协调自身行为,这要求跨文化交流工作者能够适应各种环境下的交流。在跨文化交流中,其中一方对另一方的满意度称为得体性。跨文化交际者为了在国际交往中表现的得体往往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作为指导,毕竟不得体的交流模式将会为一次国际商务交往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学习得体的跨文化交往知识势在必行,跨文化交际者需要了解对方的、价值观等,并将这些内容巧妙的引入谈判中。这表示谈判双方欣赏至少并不排斥对方的文化,打破交流时的障碍。在发生冲突时,跨文化交际者能达到彼此坦诚相待 ,减少自身损失称为有效性。谈判使得有效性常常要求跨文化交流者拥有渊博的学识,灵活的头脑,某种情况下,他们必须保持中立。称职的跨文化交流者为了达到不同交际目的,常常掌握多种策略性的谈判技巧。需要注意的是“得体性”和“有效性”是两个相互依存的标准,谈判时当其中双方都能得体交流时,必能促使谈判的有效进行,当其中一方努力促进项目的有效进行时,必定得到另一方更为得体的交际。

3跨文化冲突能力的养成

跨文化交流者的跨文化冲突能力是决定谈判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那么,怎么样做才能养成跨文化冲突能力呢?第一,跨文化交流者要坚持最初的谈判动机。平等是进行谈判的前提,坚持平等谈判的原则有利于谈判的顺利进行。第二,尊重文化差异,消除文化偏见是对对手最起码的尊重。人们总会在无意识间表现出排己现象,对于不同于自己的文化,人们常常会恶意的抵制。但在谈判过程中,要想谈判顺利地进行就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欣赏对方的文化,减少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不必要的误会。

跨文化冲突能力包含广泛,内容繁杂,跨文化交流者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提高自己的跨文化冲突能力。首先,跨文化交流者要掌握国际商务交往间的原则。尊重对方,谦逊待人,尽量避免触碰那些交往中的禁令。其次,掌握谈判技巧,准确运用商务语言。在文化交流过程中,跨文化交流工作者若是能巧妙的运用一些幽默的语言则可以轻易解决谈判冲突问题。跨文化交流工作者要对对方的文化有初步的了解,避免谈判过程中的冲突。比如有些行为在一些文化中含有褒义但是在其他文化中很可能含有贬义,具有对对方文化的了解,可以帮助你在谈判中解决谈判冲突。最后,谈判者要对对方文化保持敏感度。善用对方文化打破僵局,赢得主动。

4结语

尽管我国对国际商务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对于跨文化冲突的阐述却如凤毛麟角。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国际商务谈判日益频繁,跨文化成为决定国际谈判成功与否的重要凭证。谈判者跨文化冲突能力的提升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O明明.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冲突及应对措施.《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

篇2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 跨文化交流 教材选取 课程建设 教学方法

中国经济的崛起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其中对于如何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以适应国际竞争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尽管跨文化交流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但是以英文专业背景为依托的课程设计并没有真正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笔者以琼州学院为例,通过对教材选取,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等情况的客观分析,并提出积极有效的改进措施,以促进非英语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

1 非英语专业《跨文化交流》教学现状分析

跨文化交流学最早起源于美国,在Edward Hall 1959年出版《无声的语言》后,许多有关跨文化交流的著作应运而生。同时,美国的一些大学开始开设跨文化交流课程[1]。而跨文化交流学在我国的历史很短,大致上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才引起国内学术界的注意。

1.1 《跨文化交流》教材选取分析

首先,《跨文化交流》教材内容的选编不应以英文专业背景作为依托。以琼州学院大二酒店管理学生采用的英文原版教材为例,学生的英文认知水平与对英美文化的了解不能与教学目标同步,过难的英语词汇以及地域文化的空白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造成了比较严重的障碍,从而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教学内容的编排以输出“优等文化“为主,抑制了文化双向信息交流的本意。我国引进的原版或编著的教材中有关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概念、案例和话题具有鲜明的“舶来”特色,如老龄化、同性恋文化、性别歧视、社会阶层、个人取向系统等文化层面和社区动力学、大众传媒、计算机协助交流、关系交流、劝说、谈判、认知、判断、推理等交际学概念和理论。[2]提到异国文化,就会想到西方文化,一讲到西方文化,就认为是美国文化,讲到美国文化,便认为是时尚优等文化。然而跨文化交流的意义并不仅仅单一传递西方强势国家的文化与价值观,而是通过与本国文化的对比,提供一个多元化的视角去激发学生思考问题,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去接受世界的多样性,以促进本国文化的良好发展。最后,教材内容的选编不符合学生兴趣。例如学生对于社会热点问题与国际争端的关注要远大于英文诗歌的起源。

1.2 《跨文化交流》课程设置分析

83%的高等院校将跨文化交流设置成为选修课,69%的院校认为最佳开课时间为大三第一学期,62%的院校认为此课应持续两个学期。超过一半的学校认为目前课时不够是教学中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这说明大家普遍感到这门课程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3]。非英语专业的跨文化交流课程旨在从历史、地理、经济、政治、宗教、教育制度、文学、哲学、美学等各个方面,多角度、多侧面、深层次地发掘和研究目的语和本族语文化[4],同时又肩负着使学生熟悉中国文化传统,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能够以一种多元文化人的身份“开放、灵活、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的任务”[5]。因此,仅将其作为一个学期的选修课,是很难完成从“跨越”——目的文化知识和交际技能的获得——到“超越”——对文化多元性的意识和对差异的宽容态度,对异文化成员的欣赏能力以及对自身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观察和反省——的转变。

1.3 《跨文化交流》教学方法分析

93%的院校采用了文化对比,86%采用了案例分析,61%采用了文化讲座。这说明多数教师依然立足于单向传授与对比描述,而对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技能提高没有真正落实[6]。例如琼州学院跨文化交流课堂主要采取影音图像示范以及微型剧模拟进行角色冲突扮演,由于受到条件限制,无法带领学生运用项目教学方法(project based)进行社会实践深入研究,从而也无法量化评价教学效果。

2 非英语专业《跨文化交流》教学改革建议

2.1 教材选编应以“因材施教“为原则

阅读词汇的难易程度应符合我国大学生英语水平的实际情况。我国大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文水平处在英语四级至英语六级之间,少数优秀分子可以达到英语专业八级水平。英文教材的选编应以适应普遍性为主,过易或过难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内容的选取应从全球角度出发,冲出“英美即世界“的定格模式。同时适当引入社会以及全球的热点问题,如黄岩岛争端或苹果公司,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提高学生辩证思考的能力。

2.2 优化课程设置

高校应重视跨文化交流课程,将选修课改为必修课。英语应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日趋重要,而交际能力的高低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发展与前景。

跨文化交流课程不仅仅是一本教材就可以真正达到“跨”的目的,它要求学生具有广泛的知识与较深的认知水平。例如种族优化主义理论涉及人类发展学,战争史,经济学等;交际学概念涉及到社区动力学,大众传媒,判断推理等;而跨文化的研究方法又涉及到心里分析方法,辩证法和诠释法。所以为了保证跨文化交流的教学效果,高校应当考虑开设相关人文课程作为铺垫。

跨文化交流课程开设的时间也有待商榷,笔者认为开设在大三第二学年比较适合。大部分高校学生大一大二学年忙于基础公共课的学习,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专业知识体系和社会认知体系。通过大二学年末期的社会调查实习以及大三第一学年的专业知识学习,学生的批判思想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这段时间他们思维相对活跃,接受新鲜事物的态度也比较积极,而本课程的培养目标也是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个多元化的视野,促进学生的批判学习能力,两者不谋而合。

2.3 教学方法改革

以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为依托,进行针对性较强的实践教学。例如我院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与本校留学生混合分组作业,共同派遣到本地酒店进行实习调查,并提交英文报告同时进行组织课堂展示。

课堂组织模式应打破传统教师单向传授“静”的模式,给予学生“动”的权利。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将问题不断抛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者观点辩论,将课堂主导权回归给学生,让学生在相互学习(peer study)中自觉提高交流能力,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陈词并由学生独立完成课堂笔记总结。

3 结论和建议

非英语专业的《跨文化交流》课程强调的以英语语言为媒介,通过对本族与异域文化现象的思考和讨论,增加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本文从教材选取,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三个方面阐述了教学改革意见,下一步研究方向建议重点讨论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以及教学效果量化的体系开发以促进与完善非英语专业跨文化交流课程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46-55.

[2]姚霖霜.美国大学跨文化交际课程大纲的文化特征分析[EB/OL].htt

p:///news/2008-01-31/70665.html,2012-3-10.

[3][6]邬姝丽,周英莉.高校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现状调查研究[J].中国外语教育,2010,3(2):61-69.

篇3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高职教育国际化;普适性教育;推动

1 国家政策背景的支持

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高等教育规律的必然趋势,而开展跨文化活动项目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要形式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着眼于“扩大教育开放”。鼓励各高校开展宽领域、多层次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旨在推动中国大学生在全球化环境下增进不同文化间的了解,获取知识并发展技能。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在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大背景下积极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这也是提升高职院校国际化程度,提升高职教育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更是面向世界的窗口和建设新世界的桥梁。

2 跨文化交流对高职教育的意义

我们一直在思索探寻,进入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怎样才是积极的教育?其实无论哪种教育,都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是振兴民族未来的希望,是促进一个人终其一生不断完善的过程。一提到职业教育,以往我们一直重视对于基础学科技术的教育与发展,重视对学生应试知识与技能的获取,往往忽略对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的培养,忽视站在社会长远发展的高度来考虑个人成长与未来发展。素质教育是新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工程,而美学追求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美学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积淀,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因此要使我们的教育更加完善,人文美学艺术的普及性及适用性也是大学教育中要积极建设与推动的。

3 本校韩国引智项目与交流活动介绍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是中国与德国政府在职业教育领域合作的基础上发展建立起来的。在不断地探索与努力中,逐步确立在职业教育中的领先地位。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以达到“内知国情,外知世界”的目的。推动跨文化国际交流,以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众所周知,韩国的美容形象设计和插花艺术在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处于领先地位。我校自2013年成立中韩合作交流中心,2014年进行了首期韩国专家美容美发及插花引智项目。2015年10月是我校建校30周年,秉持“海纳百川,敬业乐群”的中德精神,开展了学生系列人文美学课程――韩国插花、美容交流培训项目。在项目中,我们邀请到来自韩国大学的美容形象设计和插花教授,分别进行了面向全校师生的通识性讲座,为大家介绍了韩国美容产业和插花艺术的历史与现状,职业教育和相关行业的发展前景等方面的内容。指出在韩国,美容业和插花艺术不但是一种高尚高雅的职业,更是一种提升幸福感的、感性消费等新型的消费趋势,同时也是一个飞速成长的产业。事实证明,韩国的这种迎合大众心理、提升大众审美取向的方式已经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与接纳,并引导人们向更高的层次提升个人的素质与修养,从而带动整个社会风貌的正能量,并成为韩国的出口产业支柱。

通过以上的跨文化交流项目,使我们的师生感受到来自不同地域新颖的教学内容与理念。我们邀请到的韩国项目专家不但具有专业培训资质及丰富的职业教育管理和实践经验,而且具有深厚的社会背景与专业技术能力。美容、形象设计与插花都是艺术品位和个人素养的体现,通过大型公开讲座与培训,主旨意在为本校的师生服务,让师生们开阔视野。对于推广和普及美学知识与提升修养水平具有实际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4 对人文美学艺术教学的启示与推动

通过全程组织参与这些交流培训项目,也引起我们对教学理念的反思。韩国教授强调指出,韩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普及插花与美容、形象设计这样的普适性教育课程,提升了韩国民众生活的品质与幸福感。这也让我们获得很多启示,无论未来从事哪个行业,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一位受教育者不仅有更好更高的职业技能,更要拓宽学生的视野,助推其未来长远发展。大学教育绝不能局限于学生在校期间,更要延展和影响到其离开校园后的人生之路。

我们在相关课程体系、教材、教学方法、教学信息与管理模式等方面,开始进行逐步的改进。首先打破艺术类专业的界限,在工科类学院的选修课程里增加了职业形象设计与礼仪课程,使工科的学生也有机会去体验和学习人文美学的内容。在课程方面,强调在应用型教学的基础上,用创造性的、发展的观念统领教学计划与内容,注意普及性、适用性与可操作性。虽是选修课,但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尤其对于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学生来讲非常有帮助。2015年4月~7月,我院进行了新疆中职师资班的培训工作。在艺术类课程的设置中重点安排了美容与形象设计课程,并适当引进融入韩国的教学内容与模式,受到新疆师资班学员们的广泛赞誉。同时,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师也积极进行了相应的继续教育培训,并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并定期举办人文美学系列公开讲座、艺术展等,建立起一个艺术教育共享平台,使得人文美学得以更大层面的普及与应用。

通过与先进国家的跨文化交流项目,促使我们搭建起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帮助我们建立与不同地域文化艺术交流的桥梁,通过这个窗口让我们了解不同国家职业教育培训的相关状况,以及各个层次教育的实际培训情况,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职业培训教育研修的宝贵经验,应用于学院的专业与规划建设中,扩展学院的国际化专业水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5 结语

在国际交流建设中推进跨文化国际交流,人文美学教育不应也不能只局限于艺术专业,更要推广至每位受教育者,更要成为贯穿和影响其一生的积极的教育。因此,围绕具有实际意义的跨文化交流项目,通过人文美学活动来带动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的普适性的推广与扩展,对于个人形象与人文美学素养的提升都是具有长远意义的。

由此可见,积极开展跨文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提高学校教学的综合实力与发展空间的有效手段。通过开放引进,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成功做法,引进优质资源,再加上我们的传统优势,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一定会更好、更快、更科学。

参考文献:

[1] 龚金平.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现状与反思[J].黑河学刊,2011(03).

[2] 黄奕.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开发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4(07).

篇4

关键词 高等学校 中外办学 跨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Research of College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ZHANG Jiqiao

(International Office, University of Ji'nan, Ji'nan, Shandong 250022)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undertakings, 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education and academia.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from 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and cross-cultural education in theory proceed, for lack of current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exist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proposed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Key words college; sino-foreign educatio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毋容置疑,高等教育领域的中外合作办学是当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主要表现形式,其办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外合作办学的整体办学质量,关系到中外合作办学的未来发展。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同时也是中外合作办学的生命线。近年来,虽然在教育部门的大力监管和高等学校的积极努力下,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不断提高,逐渐形成了一批示范性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但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外方教育资源的优势不明显、外方赢利性强、中外课程衔接困难、办学中的文化差异现象未引起重视等。

当前,随着中外合作办学规模的扩大,由中外双方的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跨文化教育现象日益引起教育界和学界的重视。现阶段,在中外合作办学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做好跨文化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

1 中外合作办学中的文化差异

按照《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规定,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或项目的活动,适用本条例。显然易见,中外合作办学①是中外双方的合作教育,是由中外双方教师共同实施的教学活动,其教育教学对象是中国公民,其办学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存在,②外在为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现象。从教育学的角度分析,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1 教育价值观

教育价值观是人们对教育作用的根本认识和观点。从历史上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教育现象从产生之初就孕育了不同的教育价值观。这一点,从学者们对甲骨文的“教”和拉丁文的“教育”的字源学考察与比较中即可领略一二。③近代以来,随着意识形态的确立,中国的传统教育价值观发生了质的变化。当前,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新的现代教育价值观已趋成形。虽然同为现代教育价值观,但中国的教育价值观与西方的教育价值观依然存在着质的差别,具体表现为教育目的、教育的人性观、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

1.2 师生观

师生观方面,中国自古就有尊师的传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理念将家庭中的伦理关系延伸到教育领域。“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等规定了教育的内涵和教师的职责,同时也塑造了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绝对权威。时至今日,此师生观依然深刻影响着教育。而与此相反,在西方,教师仅具有相对的权威性。由英文单词“Education”的词源考察得知,西方的教育有“引导”、“导出”之意。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名言表明,在真理面前,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甚至可以挑战教师的权威。

1.3 知识观

自古以来,中外教育界的知识观即对待知识的态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中国传统观念上,知识是静态的。学生的任务就是获取知识。而从书本中获取的知识是毋庸置疑的。而在西方传统观念中,知识是动态的,是可以改变的。书中的知识不过是前人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是可以进行批判和反驳的。

1.4 教学方法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和影响下,从基础教育到中高等教育,中国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应试型的,教师在课堂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如何去理解、记忆、运用相关知识,培养应试技巧,通过“题海”战术提高应试能力。而西方教育的课堂教学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的,注重学生面向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中西方在教学方法上的差异往往导致了中外合作办学中外籍教师与中国学生的互不适应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效果。

2 跨文化教育:从实践到理论

跨文化教育的实践由来已久。从某种程度上讲,一部人类交流合作的历史就是一部跨文化教育史。但跨文化教育实践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从无序到有序,从零散到体系的过程。起初,跨文化教育的实践仅仅是自发的、无序的、不系统的。即使到了上世纪中叶,彼时世界范围内人员流动频繁以及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跨文化教育也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概念和独立的理论体系,仅仅外在为移民教育、外国留学生教育、少数民族教育等。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教育大会建议书《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中提出“跨文化教育”的概念,指出“跨文化教育(包括多元文化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和公民而设计的,促进对文化多样性的相互尊重与理解和丰富多彩的教育。”④自此,学术界关于跨文化教育的研究不断走向自觉。一般认为,在两种或以上文化之间进行的教育就是跨文化教育。作为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跨文化教育涉及文化人类学、教育学、跨文化交际学、跨文化心理学、传播学、民族学等学科。学者王军对与跨文化教育有关的理论流派进行了归纳和综述,包括文化变迁论、文化同化论、文化融合论、跨文化适应论、跨文化交流论、跨文化理解教育、多元文化论与多元文化教育。有的学者对跨文化教育的内涵、概念等进行了界定。如鲁子问认为,跨文化教育体现在跨文化知识的获得、跨文化意识的养成及跨文化能力的提高。学术界对跨文化教育的研究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总体上仍然不够深入。

3 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教育存在的不足

J大学现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4个,在校项目学生1000余人。笔者设计了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跨文化教育调查问卷,抽取了J大学金融学专业办学项目1201班、环境工程专业办学项目1202班。同时,对项目的管理人员和部分任课教师进行了半开放型访谈。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笔者发现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教育中存在着以下不足。

(1)跨文化教育意识薄弱。当前,在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普遍存在着跨文化教育意识薄弱的现象。笔者在调查问卷中发现,85%的学生对跨文化教育基本知识缺乏,不具备基本的跨文化教育意识。同时,较大比例的学生对跨文化教育的概念不清楚,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跨文化教育知识。同样作为实施跨文化教育的主体,教师的跨文化教育意识也不容乐观。

(2)跨文化教育知识缺乏。通过调查发现,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设置注重了外方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体现了中外双方课程和知识的优势互补。但遗憾的是,有关跨文化教育知识的课程设置较少或未设置。学生无法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获得跨文化教育知识,从而对跨文化教育知识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更谈不上跨文化意识的培育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了。

(3)跨文化教育能力欠缺。在对中外合作办学管理人员、教师的访谈中,笔者发现,中外合作办学管理人员往往以普通学生的管理方法、方式和手段去管理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教师也往往缺乏相应的跨文化教育能力。大多数被访人员对跨文化教育了解甚少,对如何在工作提高自身的跨文化能力缺乏意识和主动性。

4 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教育实施策略

4.1 课程策略

中外合作办学培养方案的制订应充分考虑到跨文化课程的设置比例,尤其是中方合作院校应将跨文化课程纳入中外方合作办学的课程体系,鼓励具备相关学科背景的教师开发跨文化知识课程,推荐具备跨文化教育背景的教师承担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课程的教学。而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应对中外合作办学中跨文化教育课程的设置给予政策指导。例如,在审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时,可将有无跨文化课程设置作为是否批准办学的依据。

4.2 能力策略

跨文化能力是指个人进行跨文化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学生跨文化能力水平决定了对外方课程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当前,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普遍偏低,不利于中外合作办学事业的长远发展。在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教育中,应通过举办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中外学术沙龙、赴国外短期访学等途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沟通能力,使之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

4.3 环境策略

校园文化环境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文化是多元的,而中外合作办学本身就涉及到两种不同文化体系的交流和碰撞。因此,中外合作办学中的校园文化更应该是多元开放的。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是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教育的重要策略。在中外合作办学的文化环境建设中,应构建起以中国文化为主体,以外来文化为辅助的一体多元的校园文化环境。在一体多元的校园文化环境下,既发挥中国文化在育人过程中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又注意融合和吸收外来文化的积极成分,营造中外文化和谐共处的国际化校园环境。

4.4 管理策略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中外大学合作实施的教育活动,其学生管理工作更应得到重视。而从管理的角度实施跨文化教育,实现跨文化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是当前做好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教育的有效选择。在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工作中,应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增进他们的跨文化交流知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流和沟通能力,将跨文化教育贯穿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全过程。

本研究系济南大学2012年教学研究立项项目“中外合作办学视野下的跨文化教育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ZC12038,项目负责人:张继桥

注释

① 此处指的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中外合作办学,不包括中等以及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中外合作办学,以下同。

② 因中外合作办学主要以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资源为主,外方合作院校基本上是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此处的中外文化对比指中西文化对比。

篇5

关键词:卓越;跨文化;管理;多样性

21世纪人们正逐渐意识到文化多样性的事实,现代组织正通过一些方式来反映这一事实,包括雇员、顾客、股票持有者、和所有人以及全世界范围内的经理们,并且正被日益突出的全球贸易、旅游和大量人口迁移所推动,因此全球经理们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驾驭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以适应战略组织目标和任务的需要,文化多样性的成本和收益被清楚的阐明和讨论,得出的结论是文化多样性的收益远远的大于其成本。在本文中,试图阐述在文化多样性管理和在21世纪全球经济背景下的全球管理中的关键因素(指标)。

一、 全球化时代中的文化多样性管理概述

全球管理中的文化多样性管理包括创造和保持一个环境以鼓励个人去达到他的诛求组织目标全部潜力的过程(Jenner,1994;Thomas,1994)。另外文化多样性管理中的文化多样性管理主要包括培养特殊技能、创造政策

制定法规以使所有人都能从文化多样性背景中受益,这离开有效的跨文化沟通管理是不可行的。一般而言,沟通是一个组织有效运行的关键,就像Thayer (1990)说过的一样:“没有沟通,组织中的什么事情都不可能完成,组织中的任何事情都依赖于沟通”。

调查显示经理们每天大约花费70%~80%的时间在工作地点进行沟通(Harris & Vloran,1991;Putnis et al.,1996),这包括写、说和听,事实上,所有的商业都归根于交易,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理们如何更好的了解彼此,因此交流沟通加强了所有的经理职能,有效沟通对于在文化多样性工作地点保持和提高组织运行是必不可少的,不论在国内还是国际。

二、 文化多样性管理的实证研究

国家研究显示,大多数的国内和跨国公司显示出来的文化多样性是在澳大利亚主导下进行的,突显了管理沟通和文化多样性背景下管理的不同观点,经理们一致认为管理沟通能力包括跨文化交流,是所有经理职能有效运行的核心,比如计划、工作地点交流、招聘/晋升、就职、培训、监管、劳资关系、管理变革、顾客服务、财政管理和组织内的市场营销,然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不同观点是通过被调查的经理们表达出来的。

经理们对于跨文化沟通能力详细检验后发现很多观点:比如,对跨文化沟通中经理的能力认识有明显不同的观点;并且一般来讲,文化多样性的管理和他们如何完成11项经历职能的期望有关,虽然文化多样性只是组织研究的劳动力、工作地点和工作环境的一个显著特征核心价值观或大多数组织主流的道德文化反映出来的文化多样性没有什么价值。

总体上来讲,参加此次研究的澳大利亚经理们对于跨文化管理有一个有限的理解,就像Hofstede(1980,1991)观念上理解一样,在心理学理论中对于心里适应过程的短期停留着比如国际访问学者,就像Bocher(1981, 1982),Brislin(1981,1993),Harris和Moran(1979),Lysgaard(1955),Oberg(1960),.Searle和Ward(1990),Ward和Kennedy(1996)所发展的,就像Gudykunst(1983,1986)。这些经理们不熟悉跨文化交流能力中一些特殊知识的关键因素,以及这些知识如何被应用到文化多样性的工作环境中,经理们对于跨文化交流知识的明显差距可也用来说明经理们在组织中面临文化多样性是遇到的大量挑战,经理们如何表达如此挑战比如处理不同文化差异、文化困难、性别地位冲突以及宗教差异,一些经理们视雇员的不同文化背景为巨大挑战;另外一些经理通过观察到的因为到的标准集中在一个部门反应出来的问题来表达文化的固定模式。

三、 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主要指标和模型

当澳大利亚国家管理的研究和现行的当代跨文化沟通能力这现存的文化相对比,一般来讲,在文化多样性的管理中,下面的关于跨文化沟通能力模式是概念上的。在表1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新模型中,关键的指标已经从相关的国内研究发现中提升,另外每个指标趋向与国际文化相一致。当然,下列的一系列关键指标已经被发展到能够体现和突显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显著指标,尤其是对于那些参与全球文化多样性管理的经理们。因此下面给出了一系列被调查者和参与此次国内研究的参与者精选和鉴别出来的关键指标,因此在澳大利亚组织环境下文化多样性管理有很强的适应性以及对于参与文化多样性的全球管理有一般的适应性。

四、 全球管理中文化多样性管理的模型以及跨文化管理的具体指标

最后,基于一系列文化管理和同时在澳大利亚进行的调查研究,本文已经合成了一个新的用于管理文化多样性的文化多样性管理模型(全球管理侧重于跨文化的广度和深度)。

当然,这个用于全球管理的文化多样性管理新模型包括了跨文化沟通能力的11项指标,用于11项经理职能,在表2中表现出来。

为了更好地介绍这些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全球管理的最佳习惯的形式,以适应跨全球的经理人尤其是高层管理者的需要,有必要形成一个团体文化不仅是支持文化多样性,更重要的是去庆祝和重视文化多样性,像麦克莱思和马歇尔引用穆林斯所说:“公司文化是一个公司有效运行的重要特征”。文化多样性一旦融入组织成为组织核心价值观的必要部分,管理的职责就是教导劳动力意识到在系统性和一系列行为中跨文化方面的重要性。

管理职员们必须根据跨文化沟通能力模型中的关键因素,管理层职员需要进行培训来发展他们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管理政策和制度需要被改善以融合跨文化的各个方面。总的来说,文化多样性管理主要是关于创造和掌握一个公司文化,用系统的方式掌握基本的价值观和文化多样性劳动力组织工作方法的各个方面。

参考文献:

1. 鲍升华.论企业的跨文化管理.管理科学,2004,(1):10-13.

2. 唐炎钊,陆玮.国外跨文化管理研究及启示.管理现代化,2005,(5):25-26.

3. George Benston, Paul Ir- vine, Jim Rosenfeld, and Joseph F.Sinkey, JR.Bank Capital St- ructure, Regulatory Capital, and Securities Innovations.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2003,(35):301-322.

4. 陈剑平,徐伟军.跨文化沟通与管理浅析.经济论坛,2005,(13):111-113.

5. Carl E.Walsh Accountability, Transparency, and Inflation Targeting.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2003,(35):829-849.

篇6

本文作者:蔡激扬工作单位:上海金融学院

听说模块听说模块是英语口头交流的主要形式,主要有听力和口语两部分内容,教师布置适当的训练内容,让学生进行练习,教师观察学生的练习过程,发现问题并给以反馈。听说模块在整个课程的比例应达到三分之一。笔者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专业方向商务英语安排了听说的内容,听力主要是采用BEC中高级模拟练习,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根据较短的对话或陈述选择正确的相关信息,例如:Youwillhearanotherfivepieces.Foreachpiece,decidewhatthemainreasonisforthephonecall.另一种是根据一则较长的访谈选择回答相关问题,例如:Youwillhearpartofaninterviewwithaconsultantwhohasstudiedtheneedsofsmallcompanies.Choosethecorrectphrasetocompleteeachsentence.[1]所听内容的语速和难度对学生听力的提高较有帮助。口语练习主要采用了口译和会话的形式,即要求学生根据一段模拟国际商务情景的中文会话进行口译或根据中文提示用英语会话,在练习完成后,播放练习视频,学生通过听力对照回顾自己练习的质量,例如:———这张幻灯片显示的是去年总的净收入。蓝色的线条表示的是来自量小的利基市场类的产品收入。红色的线条代表的是来自低利润率而量大的产品收入。———打扰一下,虚线代表的是什么?———对不起,这条虚线代表的是来自配件和附加产品的收入。笔者在教学中还借鉴了西方课堂常采用的presentation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就有关题目进行准备并在课堂结合多媒体手段进行陈述,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非常有效,也较受学生欢迎。当然,陈述的话题最好还是能与学生的专业方向结合,笔者给学生布置的题目举例如下:“Theimportancetoacompanyofhavingwellmotivatedstaff.”“Whatisimportantwhenselec-tingthemostsuitableapplicantforamanager’spost.”[2]

写译模块写译模块是书面交流部分,因课程学时有限,写译模块练习内容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今后在相关领域工作中常用的交流形式,从而使学生的书面交流能力的提高更具实用价值。笔者在教学中主要是从学生的商务英语方向出发,对商务组织内部常用交流形式(备忘录、报告)和外部常用交流形式(商务信函)进行了针对性翻译和写作练习,翻译练习如:如果你方价格有竞争性,质量上乘,装运期可接受,我们将大量订购。目前我们的一些客户对你们的纯毛地毯颇有兴趣,并询问其质量和价格。我们认为你方的海尔空调在这里会很畅销,希望很快收到你们的样品。贵方的刺绣在欧洲很受欢迎。我们欲订购。请告知我们你们能提供什么样的产品,以及你们的销售条件,如支付方式,交货日期,折扣率等。写作练习形式较丰富,例如:Fillinblanksinthefollowingusefulexpressions.WehaveyournameandaddressfromtheCommer-cialCounselor’sOfficeofyourEmbassyinBeijingandarenowwritingtoyouforbusinessrela-tions.[3]又如:Readthefollowingletter,discusstheproblemsinitswritingandmakeimprovement.Gentlemen:YournameandaddresshasbeensecuredfromourChamberofCommercewhostateyouareinterestedinformingimportandexportconnectionsforvariouscom-moditiesandproducts…再如:Readthefollowingletterandwriteareply.DearSirorMadam;Weareimportersofindustrialchemicals,plasticsandfertilizersforresalewithinIceland.Althoughonlyasmallcountryintermsofpopulation,Icelandimportsconsiderablequantitiesofchemicalrawmaterialsasshehaslittleornobasicchemicalindustryofherown…[4]

跨文化交流模块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国际商务交流活动常常发生跨文化背景中,跨文化交流模块似乎应成为英语专业实验课程的必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笔者觉得该模块的设立取决于各校英语专业初级阶段的课程设置,如已开设过跨文化交流课程,则可仅安排相关案例由学生进行讨论,如未开设,教师可根据课时实际情况适当传授基本知识。笔者所在高校英语专业的《跨文化交际学》课程安排大三下学期,而实验课程是在大三上学期,所以在教学中需要先对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差异、权力距离、不确定性回避及男性女性维度等跨文化交际基本概念进行适当讲解,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和明白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即可。在讲授这些知识时,要注意两点,第一,不应将这一模块作为一门跨文化课程来讲授,而是要让学生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来学习;第二,主要应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例如:American:Mr.Sugimoto,Ihavenoticedthatyouaredoinganexcellentjobontheassemblyline.hopethattheotherworkersnoticehowitshouldbedone.Japanese:(Heisuneasy).Praiseisnotnec-essary.Iamonlydoingmyjob.(HehopesotherJapaneseworkersdonothear.)American:Youarethefinest,mostexcel-lent,dedicatedworkerwehaveeverhadattheJonesCorporation.Japanese:(Heblushesandnodshisheadseveraltimes,andkeepsworking.)American:Well,areyougoingtosay“thankyou,”Mr.Sugimoto,orjustremainsilent?Japanese:Excuseme,Mr.Jones…mayItakeleaveforfiveminutes?American:Sure.(Heisannoyedandwat-chesSugimotoexit).Ican’tbelievehowrudesomeJapaneseworkersare.Theyseemtobedis-turbedbypraiseanddon’tansweryou…justsi-lent.Question:WhywastheconversationbetweenMr.JonesandMr.Sugimotonotsopleasant?[5]在与学生交流讨论过程中引导启发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选用的案例可长可短,对于较长案例应提前布置给予阅读,从而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英语专业实验课程的模块化教学体系需要有相应的测试环节与之配套,换而言之,就是对于听说、写译和跨文化三个模块应分别进行测试,测试的成绩按一定比例合成总成绩。通过各个模块的单独测试既可以保证模块化教学的完整性和科学性,也能注重学生的实践过程,强化过程管理,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口头和书面交流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篇7

关键词: 学生国际交流协会 来华留学生 教育国际化

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高校社团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凡思想探讨、学术研究、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国际交流和文体活动,无不有学生社团为其先锋,其在繁荣校园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大部分社团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集合在一起,自发形成的一个有规范活动的组织,在这样一个充满年轻活力的团队中,交流促进成长,协力推动发展,热情服务校园。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在校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载体,应当成为校园国际文化建设交流的主要途径。高校学生国际交流协会是以服务学校国际化战略,促进国内外文化科学交流,提升学生国际交流能力,致力于创建学生的国际交流平台,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由在校中国学生自发组成的一个学生社团。他们的日常工作通常包括:模拟联合会、组织涉外讲座、接待外国来宾、协助宣传学校海外学习项目和服务留学生。学生国际交流协会在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在浅层作用上可以帮助留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在深层意义上可以优化外国留学生来华就学的大环境,为中国学生提供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平台和感受国际化生活环境的亲身体验。在做好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同时,应充分重视并发挥学生国际交流协会产生的积极作用,切实加强中外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帮助当前留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育工作做得更有声有色。

一、学生国际交流协会对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

(一)帮扶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中国高校国际学生大多来自母语非汉语的国家,少部分来自欧洲和美洲等发达国家,大多来自非洲、亚洲等第三世界国家,所以他们的语言水平和各方面能力素质并不是很理想。留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留学生的培养安排,但很难兼顾每一个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留学生上课听不懂老师的话语,写作业时读不懂题目要求,出行时迷路找不到方向,传统节日时思念亲人,生病时需要安慰等,在留学生迷茫困惑的时候,学生国际交流协会的学生以学生的身份亲密走进留学生,他们一起上课写作业,一起外出购物,协会的中国学生帮扶着每一位留学生尽快适应中国校园的学习和生活。

(二)协助留学生办公室工作。

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感受文明古国的文化积淀。留学生工作办公室在设置专业课学习和工程实践的同时,也要开展很多的活动以实现留学生教育的目标。学校内部积极与中国学生开展文艺联欢、体育竞技、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沟通交流工作,以提高留学生汉语水平和为人处事能力;走出学校采风游览感受中国优美风景、与兄弟院校的国际学生共话友谊、热情志愿服务社会等,以提高留学生的修为素养。在这些活动的组织中,学生国际交流协会成员充分参与其中,协助留学生办公室顺利完成来华留学生的第二课堂建设,营造校园国际化氛围,为留学生的成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各方面交流的桥梁作用。

这里的桥梁包含两层含义:(1)学生国际交流协会是留学生和中国学生的友谊之桥;(2)学生国际交流协会是留管部门管理留学生工作的坚实梁柱。

学生国际交流协会定期组织英语角、汉语角、中外联谊等活动,有效组织留学生和带动其他中国学生一起参与其中,不但加强中外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且有力地配合学校留管部门对来华留学生的管理工作,对建立和谐校园、促进学校国际化进程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作为沟通各种教育力量的桥梁纽带,学生国际交流协会能处在学生的角度贴近留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能最直接地发现留学生中存在的矛盾,继而帮助留学生工作办公室相关老师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排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困难,聆听学生的委屈,平衡学生之间的利益关系,处理好矛盾。发现问题的及时上报,有利于果断采取有效的方法化解矛盾,帮助留学生在异国他乡的生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四)促进多元文化交融。

在留学生社团的组织管理过程中,存在不同文化观念之同互相冲突与融合、不同思想理念之间相互交流与对话。在此基础上,可以构建多元文化的人文校园环境。这个环境不仅给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适应提供很好的外界条件,而且给中国学生提供一个开展社会活动、施展才华的舞台,不但使他们的外语运用、国际化交流等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而且使他们的思想观念得以更新、国际化视野不断扩大。

二、学生国际交流协会的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国际交流协会存在的问题,我们对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化工大W、北京邮电大学等八所北京高校的国际交流类协会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面向这几所高校的国际交流社团负责人和干事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50份,回收率100%,对协会的基本情况和活动开展两个方面进行调查。

协会的基本情况。对于协会的规模,统计显示5%的协会多于100人,10%的协会人数在50人~100人之间,45%的协会规模在30人~50人之间,35%协会人数是10人~30人,5%的协会下于10人。40%的协会没有要求每个成员撰写学期工作总结,60%要求写。对工作总结的撰写方式,11.76%的协会成员为上网找来,略有加工;5.89%的协会总结如实,文章似记流水账;52.94%总结得失,对自己的工作有较好的认识和评价;29.41%的协会能够统筹全局,指出不足和改进方法,并有自我鉴定。关于协会的管理情况,23.08%的成员认为加强制度建设;23.08%的成员认为应该改善组织结构;38.46%的成员认为应该抓好队伍建设;15.38%的成员认为应该塑造领导核心。

f会的活动开展。对于国际交流类社团协会适合开展什么类型的活动,统计显示,7.14%的学生希望开张学术知识性讲座;25%的学生认为集体出行训练、到企业进行参观学习;57.14%的学生认为开展文艺晚会、游园、趣味竞技活动等娱乐活动;10.72%的学生希望开展技能、学术知识等方面的竞技比赛。协会在开展活动时面临最大的困难是什么,15.22%的学生协会活动缺乏新意,组织向心力不强;32.61%的学生认为经费紧张,外联工作薄弱;10.87%的学生认为宣传渠道有限,活动规模小;13.04%的学生认为学校支持不够,活动难开展;13.04%的学生认为缺乏制度管理,组织松散15.22%的成员认为学生没有参与热情,内部人员缺乏积极性。

根据调查问卷的显示,现在高校内学生国际交流类社团存在以下问题和困难:

(一)形式不规范。

高校中学生社团与学生会不同,一般只是由少数学生自发组建的,没有规范的指导和较大的平台,没有完善的章程、正规的机构划分和职能定义。没有大品牌的活动作为支撑,会员很容易虎头蛇尾,不能始终保持较高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二)规模较小。

由于学校里的社团数量较多,而且都是在学生会纳新之后才允许进行会员的招募,因此会员数量较少,加之没有很好的考评体系,人员流动性较大。

(三)得不到重视。

大学里的社团和学生会不同,多数得不到学校的重视和支持,参与其中的学生不像学生会里的学生那样可以得到各种荣誉称号和项目化加分。缺少奖励机制,很难长久保持学生的热情和动力。

(四)活动资金不足。

学生类社团多为学生自发根据自己爱好组织起来的,由于学校的不重视和形式的不规范,很难争取到较多的活动资金,很多活动需要学生垫付。加之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外联工作,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很难开展较大型的活动,挫伤会员的积极性。

(五)会员培训不足。

各高校学生除了英语课程学习,很难有机会涉猎一些跨文化能力的知识渗透,学校对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提升、中西文化对比及跨文化礼仪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也很少展开培训。使很多会员入协会的初衷很难达到,加之在没有培训的情况下,很难互相理解,和留学生沟通容易出现矛盾,造成“文化冲突”,很难保持长时间的友情。

三、发挥学生国际交流协会在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一)有效指导,提升参与动力。

留学生管理教师也兼任学生国际交流协会的指导教师,指导协会的日常运行,协助其制定章程,确立协会内部各部门的工作职能,参与协会领导的竞选会等,帮助学生国际交流协会进行规范化管理。同时指导教师应像对待学生一样,将协会里的成员进行素质拓展和深度辅导等,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学习、心理和生活上的困难,将中外学生进行一对一结对,以最亲密的角色走进协会成员,让学生在协会中找到归属感和责任感。

(二)加强宣传,争取学校重视。

通过指导教师向学校反映学生国际交流协会的重要作用,将协会作为学校学生跨文化实践基地的重心,为学生积极争取项目化加分。积极寻找学生国际交流协会的亮点,加大宣传力度,如可采取让留学生参与纳新大会等形式,吸引更多优秀和乐于参与跨文化活动的中国学生加入进来。

(三)增加经费,给予充分支持。

多方位投入活动支持经费,课通过申报学校的跨文化交流实践基地、暑期社会实践等项目争取活动经费,也可培训会员主动寻找商家赞助。对于参与度高、表现性好的会员应给予一定的奖励,增强学生的组织积极性。

(四)开展培训,制定模块课程。

可以争取校内外资源,对会员提供培训。制定跨文化能力提升课程,将中外文化比较、跨文化礼仪、跨文化沟通等内容整合成课程,配合和留学生共同开展的实践活动,加强会员的跨文化知识,提升能力,减少中外学生沟通隔阂。开展各国文化体验交流和讲座等,让学生在参与活动、帮助留学生管理工作的同时真正学到东西,锻炼能力,扩大视野。

(五)整合资源,推出精品活动。

协会指导教师应整合校内外资源,帮助协会策划和组织中外学生共同参与的精彩活动。如用来华留学生资源,开设校园小语种授课、国际文化展、英语俱乐部跨文化能力提升课程等活动;利用学生海外学习的资源,推荐协会优秀骨干参加海外项目等。不仅锻炼协会的中国学生的组织力和执行力,同时加强中外学生的交流。让学生在校园里就能了解不同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不出国就亲临各国的交流与对比,引发思考,帮助中外学子互通互识、相互学习、深入交流。超越信仰,超越国界,让世界各地的中外学子欢聚一堂。

四、结语

《留学中国计划》的实施需要各高校推出各种有效措施,学生国际交流协会不仅是推动学校留学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和提高学校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有效因素,而且是来华留学生更多地感受中国文化,更好地认知中国社会,感受中国人民的友好和热情的明亮窗口。在加速大学国际化工程建设中,加强中外学生之间的交流,重视并发挥学生国际交流协会的积极作用,活跃校园国际化氛围。我们在做好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同时,要努力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促进中外学生之间双向交流活动的健康发展,并使中国学生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成为自觉的参与者和积极的推动者。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认知、情感和行为;跨文化意识;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陈鲁宁(1972-),女,江苏溧阳人,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学院,讲师。(江苏?苏州?215123)

基金项目:本文系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项目(项目编号:2011IVT02WY01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2-0037-02

全球化的推进使得跨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与广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能在跨文化的语境中进行有效的交流已经成为广大英语教师的共识。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学生学习英语,不是为了进行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而是为了从事有关的涉外业务工作,英语学习不仅要打好知识的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能够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随着社会对外向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英语交际能力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以笔者所在的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近几年来学院国际交流项目日益增多。2011年4、5月份,学生参与的跨文化交流活动就包括中芬(江苏)职业院校技能比赛、比利时GROUPT大学生代表团访问、四国学生联谊、韩国大邱大学文化交流等。学生海外实习人数增多,在外企工作的毕业生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国际交往中的竞争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国际化背景下,现代外语教学正经历一场改革,主要表现为:教学的目标已经从原来单纯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培养转变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与方法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强调学生参与和体验,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在课程评价上,从单一的针对语言知识掌握程度的知识性测试向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多样化评价方式转变。[1]在这种趋势下,高职院校的教师有必要思考行之有效的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本文从分析跨文化交际能力内容维度着手,探讨了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指导原则及多元化、立体化的培养模式与方法。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维度

培养高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要确定该能力的构成要素。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综合的、多维度的概念,而且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问,因此各学派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构成观点不一。我国学者贾玉新总结交际能力的四维度系统,即:基本交际系统、情感和关系能力系统、情节能力系统、策略能力系统。相比之下,从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分类对于跨文化交际培养内容的指导有较强操作性且符合教学规律。

认知能力包括掌握目的语的语言知识、语用知识、文化背景,并且能将这些认识进行整合的能力;情感能力要求交际者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尊重其他文化的态度、克服民族中心主义、种族主义等交际障碍的能力,能够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具备良好的移情能力;行为能力因素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终体现方式,它以认知能力和情感能力作为基础铺垫,即通过具体交际行为表现出个人的认知和情感经验。跨文化行为能力包括三方面内容:技术能力,包括基本的语言技能、工作技能等;协同一致能力,指交际者能够以得体的举止与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应对变化的策略能力,指交际者能够克服自身文化差异,运用合适的交际策略解决问题,实现交际目标的能力。[2]

由此可见,高职跨文化教学的各个环节应围绕高职学生在未来工作中所应具备的跨文化认知、情感、行为能力的培养而展开,才能真正全面地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指导原则

结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与高职英语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笔者认为跨文化交际教学应具有以下特点:

1.以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为中心

具备跨文化意识指的是能够认识到每个人都是文化的产物,人的语言和行为受到自身文化的制约,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感受和领悟不同的文化现象、文化内涵,培养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态度,形成自觉的跨文化意识。这种跨文化意识能帮助他们主动获取、深层次地处理文化知识,并在跨文化交际行为方面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3,4]

2.语言与文化的整体性原则

跨文化的交际是在一定的文化规约指导下的言语交际,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把把语言和文化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从高职学生的整体要求出发,配合语言要素进行跨文化教学,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同时,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完整的、真实的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只有把握了文化的体系性,才能得体地进行语言交际。

3.实用性原则

跨文化教学内容应是学生在交际中能用得上的,而且是经常使用的。这样,就不至于使学生认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和捉摸不定,同时文化教学紧密结合语言实践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产生良性循环。文化内容中的交际模式、语用规则、风俗习惯、行为准则、社会传统等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直接帮助,应该成为高职英语教学的重点。

4.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强调的不是高度结构化的知识灌输,而是学生积极探索和主动建构认知、情感、行为的综合能力,在教学中应打破学生被动接受的地位,建立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

三、多元化、立体化的培养模式

篇9

关键词: 国际工程工程管理跨文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TL37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全球竞争与相互依赖的全球经济,将各个国家与商业组织摆到同一个竞争舞台。建筑行业也不例外,改革开放近几十年来我国的建筑企业已经在国际工程项目中取得了良好的声誉,质量过硬、技术先进、重信用守合同,但是中外在文化上的差异却一直是阻碍着我国企业在国际合作上进一步发展。为此,在国际工程管理的实践中,建筑企业的管理者除了应精通工程的“成本、质量、工期”的控制外,还必须深谙不同文化背景必将产生不同的行为方式,研究文化差异对管理工作带来的影响。要进行有效的项目管理,管理者必须具有并发展相应的对文化的敏感力和驾驭沟通的能力,采取相应的跨文化管理策略,才能提高工程项目的整体管理水平。

一、国际工程管理中的文化差异

(一)谈判风格

在国际工程建设和管理中,谈判是经常进行的,但是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谈判模式。中方在谈判开始时会讨论双方所共同遵守的总体原则和共同利益。中国人习惯于从大的方面入手,主要关心的是双方长期合作的可能性。因此他们避免在一开始就讨论细节问题,而具体的细节留到以后再谈。而西方人则不同,他们对具体细节非常注意。谈判一开始就急于讨论具体的条款,在谈判中充满信心、明确果断,以经济上获利为目的,善于讨价还价,而且热衷于一个条款一个条款地谈(他们用的最多的词语就是one by one),最后达成协议。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在谈判中对待争论的态度也不同。

(二) 对待合同的态度存在差异

(1)对待合同文本的态度

对合同文本的态度,中方是看重总体原则,这反映出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整体取向的。具体的表现是中方的合同文本往往只有一薄本,而西方的合同文本是几厚本,他们的合同详细到图纸文件的份数、图纸的材料(如蓝图、软盘、Email、胶片) 、制图人的联系方式等。在履行合同时,中方的态度往往是,在实质上不违反合同条款,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而西方则是严格执行合同条款。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合同文本态度存在差异。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倾向于整体性,一些小小的细节通常不是很重视。而西方人则习惯正确、精细和理性的线性思维模式。

(2)对待合同索赔条款的态度

中国人听到”索赔”两个字时,往往联想到争端的仲裁和诉讼等法律行动。因此他们就认为应尽可能地避免索赔,以避免法律行动引起更多的麻烦或是经济损失。中国工程管理人员不愿索赔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国传统管理模式和计划经济惯性的作用;另一方面的原因还要追溯到中国传统文化上去。西方人认为只要某一方的行为不符合合同、规范、标准的规定就一定会给对方发函指出,并就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工期延误要求索赔。

(三)人际交流

不少参与国际工程建设和管理的人员没有认识到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对跨文化交流的特殊性缺乏正确认识。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的接触必然产生文化上的差异或冲突。很多人往往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合乎逻辑的、适当的,而来自其他文化的人们可能会认为是反常的、不合逻辑的。还有的人认为,只要掌握了对方的语言就可以和他们沟通了。其实不然,正确的使用语言要求大量文化方面的知识。一般来说,不同的场合说不同的话。跨文化交际是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是一种特殊的场合。这种场合的交际,要求参与者对对方文化的理解。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了中国人同西方人的行为方式的差别。在国际工程建设和管理中,一切活动都是以人际之间的交往开始的。如果交流的双方对中西文化缺乏了解,中西文化不同的人际之间的交往规则就会导致冲突。

二、跨文化管理的探索

面对不同文化、不同国籍的各方人员,为实施跨文化管理的策略是一个重要因素,并且总结了几种跨文化管理策略以作参考。

(一) 跨文化培训。工程管理经营在当地国的环境,其最重要是一种学习过程,即外籍人员文化的学习。对于各种规范、标准、规定尽量使用国际惯例(例如执行FIDIC 条款)对我们的员工进行培训。

(二) 多元文化认同。工程管理的文化冲突源于工作团队的文化差异,因此务必使内部员工了解多元文化之差异,尊重并包容文化之间差异,甚至将多元文化认同之理念列于项目管理的信条中。

(三) 跨文化融合。对文化共性认识的基础上,根据环境要求与工程管理内部不同文化群体之间,透过异中求同创建共同的公司文化,融合后的文化既能表现出明确而一致的特征,以消除文化冲突的产生。

(四) 忽略、缓和文化差异。忽略文化差异就是按照合同规定的方式以某一文化为背景来对待所有人。当然,忽略、缓和文化差异只是各种文化在企业中相互融合前的权宜之计。但是在国际工程中则是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因为毕竟工程项目具有短期性和目标性,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一个统一的价值体系。

(五) 跨文化沟通。要消除文化差异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和冲突,必须发展有效的跨文化沟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彼此共事,应建立跨文化沟通的机制。工程管理者需要有意识的建立各种正式的、非正式的、有形的和无形的跨文化沟通组织与渠道。

三、结束语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中国建筑企业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从事国际工程的建设。成功的工程管理必须实施跨文化管理的策略,消除文化差异的冲突。在国际工程的管理中能适应多重文化的挑战,减小由文化差异带来的管理难度,降低项目工程管理运行的成本,更好地完成工程的既定目标,让我国的建筑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蒋敏.国际建筑工程项目中的跨文化管理[J].建筑经济, 2007(4)

篇10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留学生;教育管理

近年来,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也促进了来华留学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选择来中国学习。这些不仅增加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活力,同时,也为高校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在留学生的教学及管理中出现了一些由于跨文化交际所产生的问题。

一、跨文化交际理论

跨文化交际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符号流的过程,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是在交互的情境中给不同的个体创造共享的意义。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一种双向的互动[1]。人们在语言、非语言交际、社会规范、交往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很容易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相互理解和创造共享的意义较为困难。

二、留学生教育管理中产生跨文化交际问题的原因

第一,文化差异。不同的文化之间有着不同的文化形态,当人们在语言、交际风格、非语言行为、思维模式等方面遇到差异时,就容易产生文化误解甚至文化冲突[1]。初来中国的留学生经常遇到该问题,而且这种文化误解或者文化冲突会渗透到生活的多个方面,比如,饮食习惯、生活习惯、时间观念、隐私观念、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信仰习俗等。第二,语言交流障碍。语言是人类进行交流最基本的工具,语言交流困难对留学生在华的学习和生活适应方面有很大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文化适应方面,更体现在有效交往方面。尽管有些留学生在来华之前已经学习过汉语,但是汉语语言环境复杂,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用能力等方面,所以,很多留学生来中国后往往会发现以前从书本上学的汉语和来到中国后真正接触到的汉语差别比较大,这就会让留学生在语言理解和交流方面遇到障碍。第三,留学生日常交往范围较小。预测跨文化适应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社会支持,社会支持主要包括家庭成员、朋友和熟人。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很多留学生更愿意从国内的家人、朋友及在华同胞处寻求社会支持,倾向于与同胞进行日常交往。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互动交流,使留学生沟通交流的社交圈变得狭窄,减少了其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的途径。

三、跨文化交际理论对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一)采用开放包容的态度

文化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在跨文化交际中要以开放、包容、积极的态度,从多元化角度接受并理解不同的文化。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坚持尊重和平等的原则,尊重和理解留学生的文化习惯、行为方式等,逐步建立相互理解、真诚和谐的师生关系[2]。

(二)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

1.留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加强对留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要建立在留学生对原有文化与留学当地文化都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学习新文化的同时对比自己的文化,找出共性和差异,形成所能接受的新文化准则。在高校教育管理中,要为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提供多种渠道,营造良好的多元文化共存的和校园环境。2.增强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作为留学生教育管理者和国际汉语教师,要以跨文化的思维和技巧应对和处理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系统的文化知识,善于发现学生跨文化交际方面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在留学生汉语课堂教学方面,教师不仅要重视汉语语音、汉字、词汇、语法教学,也要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融入文化知识的传播。

(三)组织多种留学生活动

留学生出现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原因之一就是交际活动范围狭窄,因此,高校可以鼓励留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包括专门针对留学生的活动和与中国学生一起参与的活动[3]。比如,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组织的“汉语桥”系列活动“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等。学校自己也可以组织校园活动或社会活动,开设一些针对留学生的介绍中国社会文化的课程,鼓励留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在活动中结识中国朋友,提高语言交流水平。

四、结语

培养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完善留学生管理和服务体制,在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留学生事业的发展对高校自身发展和促进中外教育文化交流、促进民心相通,推动“一带一路”发展进程,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祖晓梅.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4.

[2]朱晓玲.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留学生管理问题初探[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2(5):23.